哲理故事:真实的可爱

2024-05-08

哲理故事:真实的可爱(共14篇)

篇1:哲理故事:真实的可爱

真实的可爱哲理故事

听说日本的一个电视台有一个热门节目,就是专门收集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失误,譬如念错台词或者把话筒掉地上之类,以此结集而成一档节目,结果出人意料地受观众欢迎。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也是日本的一个主持人,有一天他很疲倦,刚进演播室就对着观众说道:“星期一的早晨真让人难受啊!”日本这个国家由于文化渊源的缘故,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和我们国人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可以猜测得到,后台的编辑策划们立刻冲进来,慌忙告诫他,不能这样说,应该说多么美好的星期一早晨啊!让我们奋发努力,加油加油,过好这一周吧!这个主持人问,你们真觉得星期一早晨愉快吗?大家望着满满的一周工作日程表,说,当然不,可是我们对观众只能那样说。最后,主持人坚持说真话,没想到看到这档节目的观众无比开心,充满了干劲。

我个人也有类似的经验。十几年来,我写字基本上是用电脑的智能拼音,偶尔用笔写字,写出来总觉得不像。有一次,我忽然问身边的一位朋友,晨曦的`“曦”字我写出来怎么看着不太像啊?他笑得什么似的,说,大作家,我更“崇拜”你了啊!

另外一次,我和一位女友从赛特购物中心出来,我们分别找到自己的车后,便站在路边商量着再去王府井看看。我想了想,忽然问,王府井怎么走啊?女友先是愣了一下,然后使劲搂住我的肩,说,我好“崇拜”你啊!没人相信你是北京长大的,你跟着我走吧。

篇2:哲理故事:真实的可爱

“嘿,我在这儿呢!”她听见我在喊她,连忙放下手中的笔,冲出教室来找我了。她就是我的同桌——卢宸玉。

她性子有点急,做事风风火火的,说要办的事情一刻也不会耽误,有一次,我说丢个橡皮,她比我还急,翻箱倒柜得在课桌里外帮我找橡皮,急得满头大汗,终于在椅子腿儿旁边帮我找到了橡皮,我想她道谢,她连忙说:没事,没事。

她特别喜欢布娃娃,简直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她说,只要不上课就天天抱着娃娃,就看在家看书也是一手拿着书一手抱着娃娃,即使两只手都被占着了,她也会把娃娃放在旁边看着它。有一次,她邀请了几个同学到家里过生日,提前跟这些同学打了招呼说,如果要送她生日礼物就送布娃娃,可是她生日那天有个同学没有送娃娃,她小嘴巴立刻撅了起来生气了,我们当时都笑她,还给她起了个外号叫“气宝宝”。

她还很大方,有一次考试,我竟然忘记带了钢笔,她二话不说,主动把自己的`一杆新钢笔借给了我,还说:你喜欢的话就拿这用吧,我还有。

篇3:哲理故事:真实的可爱

关键词:真实故事,直观真实,表现性

一、“真实故事”的影视剧应有直观的真实

以“真实故事”为内容是指影视剧以古今中外确有的真人、真事或真实历史情境为原型进行创作, 让观众在观看了影视剧后有仿佛翻看了历史教科书般的“真实感”。影视剧的“真实故事”是相对于“虚拟故事”而言的。获得1983年奥斯卡金像奖八项大奖的《甘地传》就是一例。从符合甘地独特形象的演员的物色到血淋淋的运动场景的安排, 导演阿顿巴勒都力求真实, 影片像是历史的复原, 让世界人民重温了历史。

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约束要求“真实故事”的影视剧其创作首先就应当达到银幕的直观真实。真实感是观众产生认同的关键, “如果观众把模仿的动作……看成是自有其真实性和现实性的事件, 那么在演员和观众之间就建立了联系”。这种直观真实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素材。影视剧创作的源泉是生活, 对影视剧来说, 生活就是一个天然的巨大的资源宝库, “生活中充满了各色的造型因素, 关键是我们有没有一双发现它们的眼睛。”[1]吴孟达在谈到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时说道, 他演出的喜剧效果往往让人意想不到, 特别夸张, 但其实他也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表演的, 不是乱演, 有时感觉很夸张, 其实生活里就有这样的事情, 只是大家意识不到而已。[2]

二、直观真实中的艺术张力从何而来

但是, 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又绝不等于复制生活现象, 银 (屏) 幕的直观真实有它自身的艺术张力存在于其中, 这是其具有表现力的真实反映, 是最大限度地再现客观世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表现主观世界。

影视剧具有超越传统艺术的接近生活、摄录现实的真实性, 但这不意味着银 (屏) 幕就像这段生活的“流水账”。真实并不是生活的翻版, “在真实生活面前, 任何全知全能的尝试、表现都会显得十分滑稽可悲。”[3]影视是“现实生活的渐进线”, 它不断地向现实接近, 永远依附于现实, 但即使是连续摄录下的镜头也仍然是对安排好的场景的摄录, 是对现实的加工, 它不可能完整再现现实。“如果你把生活仅只看成你所看到的那样, 它就会变成毫无意思的东西。这就像是你拿着电影摄影机在斯特兰德大街或皮卡迪利大街上不停地摇着手柄走一趟, 然后把拍得的影片放映出来, 你说:‘这就是生活, 这就是我们周围的人。’可是实际上一些人可能有着悲惨性的遭遇, 另一些人正经历着喜剧性的事情……看过这样的影片, 你会说:‘除了毫无意义地匆匆来去的人群, 我什么也没有看到!’”[4]

事实上, 在实际的“真实故事”的影视剧创作中, 观众所见到的故事已是被艺术处理后的“真实故事”, 每一个人物、事件以及画面都浸透着创作者的主观色彩。真人真事的原型在登上银 (屏) 幕后, 已经具有了不可避免的艺术表现性。

(一) 影视作为艺术的需要

艺术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特殊方法, 影视作为艺术必然要从展现的故事中揭示深刻的哲理以作为对人们进行启迪的素材。而生活里的一切都搀杂着深刻的和浅薄的, 伟大的和渺小的, 悲惨的和滑稽的因素, 这就决定了影视不可能把“生活流”完整地摄录下来, 并且在银 (屏) 幕上原原本本地加以展现。它必定是在一定主观意图支配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它把捕捉到的最鲜活的生活场景, 利用影视的艺术手法进行加工表现, 让观众在影视片中熟悉的故事、场景、人物、情感等直观真实里体会出生活的哲理。生活形态一旦被移入影视后, 就会成为一种特殊的形态, 而不再等同于现实生活的形态。中国内地第一部大型近代史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描绘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80年的历史, 剧中选取了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庚子国变、立宪新政、辛亥革命、隆裕退位、缔造共和等重大历史事件, 气势恢弘地再现了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积弱积贫、人民饥寒交迫以及无数民族精英、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寻找救国救民出路的斗争和探索历史。

(二) 创作者表达意图的需要

导演创作影视, 不会是要单纯地再现客观现实过程, 他有自己的创作动机, 这是他的行动指南。而导演所操纵的工具看不到听不见的现实之外的任何东西, 导演借助撷取的生活现实表现出他的意图。他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产生生命冲动, 把对象从通常的环境中取出来, 又放进新的环境里, 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具有表现力的叙述, 其中的意蕴就形成对生活的超越。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走向共和》中所反映的情节是否是真实的历史这一点, 我们在此无法尽述, 但可以肯定的是, 剧中事件的叙述与人物的刻画都带着编剧及导演的主观色彩, 李鸿章斯人斯事究竟该如何评判而这评判又是否恰当, 这些都带有了导演和编剧的主观想法。

(三) 观众审美的需要

观众是生活的亲历者, 他们花钱坐进电影院观看影片, 或是花时间收看电视剧, 并非是要重翻一遍生活的流水薄, 重历生活这样一个流程。他们是为了一定的需要, 不仅是消遣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审美的需要, 是要从精神上获得满足与共鸣的需要, 这就要求影视片信息能凸现生活的亮点。如果一部影视片表现的问题是观众想说的, 而影视片说的比他想象的更好、更强烈, 引起他的思索更多、更深刻、更独到, 观众就会热烈欢迎。“观众主要不是对模仿现实的动作, 而是对这种模仿在人性、感情和心理方面的吸引力做出反应。”[5]受到观众喜爱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取材真实的故事, 改编自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的同名自传。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励志故事。作为一名单身父亲, 加纳一度面临连自己的温饱也无法解决的困境。在最困难的时期, 加纳只能将自己仅有的财产背在背上, 一手提着尿布, 一手推着婴儿车, 与儿子一起前往无家可归者收容所。实在无处容身时, 父子俩只能到公园、地铁卫生间这样的地方过夜。为了养活儿子, 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的他从最底层的推销员做起, 最后成为全美知名的金融投资家。这样些经历的累加, 让观众看到的现实的无奈和捍卫梦想的执着, 其中的感动与悲情, 既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又能给予观众启发。

真实故事在经过艺术处理, 被搬上银 (屏) 幕而具有了表现性后, 并不会失去“真实性”, 但这种真实已经成为不同于生活本身真实的“影像真实”, 它由作品诉诸视听的直观真实 (表象真实) 和透过直观表达的理性真实 (本质真实) 共同构成, 它们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素材。直接展现的空间影像虽然经过了制作人员有意图的选择、组接, 但它真实的生活场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感受, 形成了一种感性的真实, 形同于生活, 使观众有走进生活的感觉。影视艺术有认识的作用。透过真实的影像, 人类认识和审美的能力和要求又建立起了物体和动作之间的联系, 给直观影像一种本质的秩序和逻辑, 它使人类不仅可以感觉到世界, 还能在这基础上认识世界。“这是更高层次上的真实, 是各种艺术乃至科学都要追求的真实”。[6]它不是客观影像的直观真实, 但却是与事物的表象一样真实存在的, 所以真实的生活表象扑面而来的同时, 它们内在的意蕴也会深入到观众的头脑中。

三、创作直观真实影视剧的方法

影视不是生活流, 因而我们就可以大胆地采用一系列艺术的手法、手段和技巧对于生活加以重组, 从而突破生活中的时空和故事限制, 展开独特的艺术创造。

(一) 选择拍摄、蒙太奇组织

自梅里爱偶然发现“停机再拍”的特技手法后, 几经发展达到格里菲斯那里, 中断和连续作为一种电影观念被确立下来并在影视创作中广泛使用。在《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中, 普多夫金说:“电影拍摄的方法, 不仅是把镜头前面所发生的事件简单地拍在胶片上而已, 而且是用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把这一事件在银幕上表现出来。实际发生的事件与它在银幕上的表现是有显著区别的。”[7]

电影使中断和连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它使生活中原本具有的时空连续性在必要的情况下中断, 使原本中断乃至互不关联的镜头形成新的连续而具有新质。爱森斯坦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发展出他运用蒙太奇的风格——理性蒙太奇——选择故事连续的某个瞬间中断, 插入另一个能与前后的镜头通过冲突产生某种事先预定的抽象思想的镜头。在他的《十月》里, 爱森斯坦为了表达克伦斯基的狂傲和爱炫耀, 便突然中断叙事, 在克伦斯基的镜头后插入一只开屏的孔雀的镜头。他还把沿河大道的游行示威队伍和河上破碎的冰块顺流而下的镜头组合在一起, 以表现劳动人民的觉醒和摧枯拉朽的无穷力量。普多夫金常常利用一些富有意义的时刻使镜头戏剧化, 迫使观众对这些时刻更加留意。

中断和连续相统一的蒙太奇画面组接, 使两幅画面并列组接在一起, 在观众思想上产生一种冲击。影视的这种表现的自由使影视更逼近生活, 更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和艺术的震撼力。

(二) 凸现矛盾冲突

这是影视借自文学戏剧的惯用的手法。在坚持原型真实的基础上, 一方面, 影视剧可以直接选用真实的故事中富有戏剧性的生活素材, 构成戏剧性冲突, 形成巧妙的戏剧性情节安排;另一方面, 影视作品, 可以从看似平板无突起的生活流中去撷取反映本质的素材, 进行合乎生活逻辑和原型本质特征的艺术加工, 利用已经发生的事创造可能发生的事, 制造悬念, 形成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 造成强烈的视听和心理冲击, 达到创作的意图。从观众的欣赏接受层面来说, 它们又加深、强化了观众对作品的认识。前者, 如《列宁在十月》的开头, 直接运用原来的富有戏剧性的历史事实。十月革命前夕, 列宁从芬兰回到彼得堡, 他扮装成火车的司炉, 在临时政府士官生的反革命武装搜查的恐怖气氛中, 巧妙的躲过检查, 回到彼得堡领导武装起义。后者如《于成龙》, 第20集写于成龙赴任两江总督后的第一件事, 就是捉拿鱼壳, 斩杀庇护恶贼、滥杀朝廷命官的皇帝外甥喀礼。喀礼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但这集故事却是为了强化戏剧冲突, 塑造人物形象而虚构的电视真实部分, 这段戏写得一波三折, 悬念迭出, 险象环生, 精彩之至, 是全剧最见“戏味”和“情味”的一段紧张而热闹好看又动人的性格冲突戏, 也是最能体现冲突本质的社会冲突戏, 是极富于戏剧性的大手笔, 大场面。[8]

(三) 凸显细节

生活中除了大喜大悲之外, 许多细微之处潜藏的意蕴也值得回味。真实故事在搬上荧屏后, 不仅在情节安排上要有戏剧化的突起, 而且要能通过细节激发观众的情绪。如果把情节比作骨架, 那么细节就是血肉, 是生命力的所在。许多成功的影视作品使观众欣赏情绪达到极致的往往是凸显的细节。《任长霞》中的许多刻画任长霞这位人民公仆的细节, 在影片中展现时间很短, 但留给观众的记忆却长久无法抹去。细节可以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细节可以让观众体味到人物、事件的最深处。细节深入到了无法用言语描述的细微之处, 追索了生活的底蕴, 丰满了观众印象中的生活。

(四) 同期录音的艺术处理

根据创作的需要, 对影视剧的声音进行艺术构思、创作、处理, 使之成为鲜明、生动、具体、真实的声音形象, 从而达到视听艺术的整体完善, 形成影视剧强烈而又深刻的视听效果。如今, 影视的同期录音不仅被影视的创作者所接受, 更多的是由于它对声音的还原所表现出来的真实、细腻、深入, 越来越被广泛的观众所认同和喜爱。由于同期录音过去一般主要是对剧中人物对话进行录制的侧重, 对拍摄现场整体声音环境的采录重视不足, 而未能达到同期录音的真正境界。人声 (对话) 是影视剧最重要塑造声音形象的手段, 但是, 同期录音更应在保证人声录制的同时, 注意录制好其它现场声, 处理好其中的关系, 这是提高同期录音水平的极为重要的途径。电视剧《红旗谱》是一部具有史诗般恢弘气概的大型长篇革命历史剧;人物多、场景多、实景多, 给这部戏的同期录音提出了更为严格和更高标准的要求。因此, 在同期录音的创作过程中, 它注重了处理拍摄环境与虚实取舍、大型群众场面与主要人物声音、人物对话与现场动效、主题人物转换与声音比例的关系。例如, 在拍摄剧中主要人物朱老忠带领农民起义军冲杀陷阵的大场面戏时, 我们对朱老忠使用了无线话筒做以辅助保证, 在对整个场面的录音话筒的安置上, 首先不丢群众强烈声音的音量和音色, 然后对朱老忠的运动线路, 做了多点录音话筒的配备, 这样使群体与个体的声音, 很好地有适当比例地进行了较成功的录制。

相比其它艺术, 从摄影摄像到画面构图、音响光线的运用, 影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表意方式。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影视创作要能充分调动影视的语言优势, 用真实的故事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用艺术的创作让观众产生共鸣, 形神兼备, 以完满地实现编导的创作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洞天.电影导演.电影艺术讲座.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北京.185页

[2]时磊英.超级配角吴孟达.中国广播影视.2001年11月号上半月版

[3]胡滨.巴赞电影美学思想掀起的“新浪潮”及启示.当代电影.1984年第2期.98页

[4]B.日丹.影片的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北京.363页

[5][美]约翰.霍华德.劳逊.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北京.222-223页

[6]胡滨.巴赞电影美学思想掀起的“新浪潮”及启示.《当代电影.1984年第2期.98页

[7]颜纯钧.电影的解读.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北京.28-29页

篇4:真实的可爱等

另外,还有个例子,也是日本的一个主持人,有一天他很疲倦,刚进演播室就对着观众说道:“星期一的早晨真让人难受啊。”日本这个国家由于文化渊源的缘故,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和我们国人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可以猜测得到,后台的编辑策划们立刻冲进来,慌忙告诫他,不能这样说,应该说多么美好的星期一早晨啊,让我们奋发努力,加油加油,过好这周吧!这个主持人问:“你们真觉得星期一早晨愉快吗?”大家望着满满的一周工作日程表,说:“当然不,可是我们对观众只能那样说。”最后,主持人坚持说真话,没想到看这档节目的观众无比开心,充满干劲。

我个人也有类似的经验。十几年来,我写字基本上是用电脑的智能拼音,偶尔用笔写字,写出来总觉得不像。有一次,我忽然问身边的一位朋友,晨曦的“曦”字我写出来怎么看着不太像啊,他笑得什么似的。说,大作家,我更“崇拜”你了啊!

另外一次,我和一位女友从赛特购物中心出来,我们分别找到自己的车后,便站在路边商量着再去王府井看看。我想了想,忽然问,王府井怎么走啊?女友先是愣了一下,然后使劲搂住我的肩,说,我好“崇拜”你啊!没人相信你是北京长大的,你跟着我走吧。

有时,真实,可以让缺陷也变得可爱。

打破固有的包装陶诗秀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第二大城市达拉斯有一家小有名气的牛排店,名叫“肮脏牛排店”。牛排店取名为“肮脏”,岂不令人倒胃,谁还敢光顾?其实它与人们想像的完全不同,这间店的生意很红火,老板也因此发了大财,它还成为备受赞誉的成功企业。

“肮脏牛排店”看来是“名副其实”的,店里不使用电灯,点的是煤油灯,显得黑暗。抬头看,店里天花板上全是很厚的脏灰尘(是人造的,不会掉下来)。四周的墙壁沾有乱七八糟的纸片和布条。还挂有几件破旧的装饰品,如木梨、锄头、牛绳、印第安人的毡帽和木雕等。里面的桌椅都是木制的,做工粗糙,仿古色的,椅子坐上去还会“吱吱”作响。厨师和侍者穿的衣服像是从不换洗的。

最醒目的是“肮脏牛排店”有明文规定:顾客光临不准戴领带,否则“格剪勿论”。有些好奇或持怀疑的顾客偏系上领带进去试个究竟。岂料真的有两位笑容可掬的小姐迎面而来,她们一人持剪刀,一人拿铜锣,只见锣响刀落,试探者的领带已被剪下一大段。站在一旁当班的经理立刻会递给被剪掉领带的顾客一杯美酒,以敬酒给他压惊,并表歉意。这杯酒是不收费的。其实这杯酒的价钱足够赔偿顾客的领带损失。那段被剪下的领带,则很快连同该顾客签了名的名片,被贴到墙上留念。被剪了领带的顾客,无论是好奇者、试探者或不知这里规矩的,绝不会因这一举动而生气,相反会觉得好笑。

这里墙上沾满的纸片和布条,原来就是这样的留念物。

“肮脏牛排店”虽是以伪装肮脏陈设,但其供应的牛排食品却是美味之极,使人难以忘怀。正因如此,这里终年门庭若市,生意兴隆,收入丰厚,店名亦广为传播。

篇5:一个真实的故事

可是,幸福就像空中楼阁一样容易倒塌。小超刚满5岁时,母亲却患上了癌症。这犹如晴天霹雳打在了父子俩头上。父亲整天奔忙,为了母亲的病不之踏破了多少医院的门槛,求得了多少无济于事的药品;小超则留在了家中照顾妈妈,看着病床上的妈妈日日憔悴、夜夜呻吟,他十分揪心。他已不知道是怎样度过那难熬的日子了,他只记得母亲轻轻的搭着自己的双手,说:“儿,我死后不求什么,只希望你们父子能和睦生活……”

但母亲还是走了。

父亲已是心灰意冷,几乎是只没有灵魂的驱壳,他开始酗酒、吸烟、赌博,常常彻夜不归,第二天才带着浓重的烟酒味打开了自家的门。在父亲的心中,儿子小超无辜的成为了一个品德差、成绩差的坏儿子!

一年级时,刚上小学的小超欢天喜地的奔到家中:“爸爸!你看我带上绿领巾了!”醉了酒的父亲攥着酒瓶醉醺醺的讲道:“这么点小事就高兴成这样,没出息!”小超吐了吐舌头跑开了。

五年级时,当小超怯生生地问父亲:“爸,学校要开家长会,你去吗?”可是,父亲完全不顾小超渴望的.眼神,只是一味地和一群狐朋狗友热火朝天的打麻将!良久,父亲终于冷漠的说道:“不去!替你去开家长会,岂不是丢脸丢到家了!你烦不烦啊!”小超无奈的耸了耸肩。

篇6:真实的新年故事

来到阿姨家,大家都笑脸相迎,大姨来到妈妈面前,热情地唠家常;小侄女贝贝从厨房里飞了出来,跑到我旁边来,笑嘻嘻地说:“新年好”;小姨也走到我面前,把准备好的红包塞到我手里,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收下吧!”我谢了声小姨,心想:这里好不热闹!

“吃年夜饭了!”阿姨喊到。大家一听,都朝客厅走去。吃货贝贝不负吃货之名,一马当先;而我也不甘示弱地冲入客厅,而大人们还在后面慢悠悠地走着,边走边聊天。

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有热气腾腾排骨炖山药,香味扑鼻的三鲜锅,还有我最爱吃的牛肉炖萝卜。我们互相举杯说:“新年快乐!”贝贝举完杯后,迅速锁定了三鲜锅,大吃特吃;我也向我最爱的牛肉发起了猛烈进攻;而妈妈已经成了“话筒子”,在我耳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饭桌上洋溢着大人们的叽喳声,我的心里早已被年夜饭征服。

吃完年夜饭,就到了小孩最开心的时候——放烟花!我左手一支烟花,右手拿着打火机,开开心心地放了起来;胆小的贝贝此时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叔叔点燃了一个冲天炮,“啪”的一声,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天上绽放,里面还包含着我的快乐,大人们的笑声。

篇7:感恩的真实故事

文水县国税局征收管理股

任艳萍

感恩的真实故事

篇8:讲真实生动的中国故事

“记者离基层一线有多近, 基层一线就离中央的关注有多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离中央的政策有多近。”这是《人民日报》福建分社记者赵鹏在谈到自己采写《十年治荒山河披绿》报道得到中央领导关注, 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时, 总结出的一个道理。道理很简单, 但是它却回答了“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也只有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解答了这个问题, 才能把握住报道的方向, 找到报道的动力和源头, 明确自己的定位, 做好本职, 才能真正在党和政府与人民之间搭起信息畅通的桥梁, 做到上情下达, 下情上达。

“做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是幸福的”, 这是中央电视台浙江记者站记者何盈的感悟。为什么?因为她融入了百姓, 与他们共同体验生活的甘苦, 而这也正是转作风, 改文风的关键。转作风是要拉近与基层群众的距离, 平等、真诚、面对面地与他们交流, 也只有这样, 记者才能从中捕捉到真实、感人的细节, 实现文风的改变。何盈正是从孩子们腼腆地回答“最想要的一件礼物”这么简单的问题中, 抓到了最感人的一幕, 让观众湿润了眼眶。一脚泥泞、一身灰尘, 当群众把记者当成一家人的时候, 我们的作风和文风才会发生质的变化。

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肖春飞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才是一个真实的中国?是微博里的中国?是电视里的中国?还是西方媒体笔端和镜头下的中国?”要寻找答案, 就要深入基层, 带着思考深入采访, 向读者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 让大家了解中国的国情。

一位参加报告会的高校老师这样总结自己的感受, “新闻记者是通过实地采访向国人和世界讲述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 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而教师则是把这些生动的故事通过课堂讲授给学生, 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中国道路”。由此可见, 讲好了中国故事, 才能讲好中国道路。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仍在继续, 这些报告者的体会和经历, 深化了活动的意义, 更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篇9:真实质朴的人性最可爱

《小鞋子》的剧情非常简单:伊朗男孩阿里不小心丢掉了妹妹萨拉拿去修补的鞋子,而这双鞋子又是妹妹唯一的一双鞋子,他们不敢告诉父母,因为贫穷的父母已经没有多余的钱再给他们买一双鞋子了,于是兄妹俩轮流穿着阿里破旧的球鞋去上学。为了给妹妹买一双新鞋,阿里跟着父亲到城里去打工,可是因为父亲受伤而花光了打工的钱。当阿里得知市长跑季军可以得到一双新的球鞋时,他央求体育老师让他参加比赛,想得到季军的他却得到了冠军。就这样一双小小的鞋,不仅时时刻刻牵动着兄妹俩的所有心思,也牵动着观众的喜怒哀乐;同样它也展示了富有宗教感的伊朗底层人民勤勤恳恳、诚实朴素的生活。阿里和萨拉兄妹之间的亲情非常感人,他们小小年纪就得担负着沉重的家务,还得用功读书,兄妹间相互关怀,为了让哥哥不迟到,妹妹拼了命地在街巷间奔跑,而为了让妹妹能够得到一双新鞋,哥哥在比赛中用尽自己的气力在奔跑。导演马吉德·马吉迪在奔跑的镜头中传递出温馨感人的兄妹之情,真是扣人心弦。在简单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邻里之间无私地相互关怀和帮助,阿里的母亲病了,就有邻里的朋友送来汤,而她一病好,就又给更加困苦的老人送去汤;萨拉的鞋掉到了河里,不认识的叔叔会好心地帮助;当萨拉发现另一个女孩穿着她丢失的鞋而跟踪到她家里时,发现那个女孩的父亲是个盲人,她和哥哥就不好意思要回她的旧鞋了。电影的主题是鞋子,可是伊朗宗教聚会时门口一大堆的鞋子,却没有任何人会去偷拿——可见在这个有宗教信仰的国家里,诚实是第一要素。

其实,这部电影最感人的地方是在这个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环境中,阿里、萨拉、他们的父母和邻里还能够质朴而真实地生活着,即使贫穷,他们还有信仰,还有做人的尊严,还有内在支撑他们生活下去的力量。我们在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小说中,也可以看到他们对这种纯朴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赞颂,比如汪曾祺小说《鉴赏家》、《岁寒三友》都描写了一种纯真的超越了世俗世界中的金钱交易和等级观念的邻里和朋友关系,一种人伦关系的纯粹的“自然美”。在当代中国电影中,我们在《那山 那人 那狗》里,还能够感受到一个普通人顽强质朴地生活的精神,一种真诚生活的态度。不过,也许是由于在我们生活的当下,物质生活变得极大丰富了,在大多数当地中国电影的表现上我们逐渐看不到对简单、淳朴、真诚的生活方式的赞颂,更多的是对大都市豪华生活的向往,或者对虚构的大场景的追求,其结果常常是生产出大量造作的表面浮华而精神贫乏的电影作品。琳琅满目的服装品牌,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纠缠不清的婚外恋,瞎编乱造的历史超越剧——这些反倒成了影视作品中雷同的表现主题。看了这些电影,不仅感受不到活着的温馨与力量,而且总是增加许多迷惘,人的无所归宿感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深了。

篇10:真实的职场故事

女人不过30岁罢了,却已是一家公司的副总裁。所以,很多人都羡慕女人,认为女人很了不起。女人也觉得自己不错,前程似锦。

快到公司时,女人突然看到有个中年男人在前面街道上拾垃圾。中年男人穿着破旧的布鞋和灰黑色的普通衬衣,像个清洁工似的弯着腰,右手不停地把拾到的垃圾往左手拿着的蛇皮袋里装。尽管女人已绕开着男人走路,可不知怎么搞的,几滴从男人身边飞过来的脏水还是溅到了女人的衣服上。女人看了那被弄脏的衣服,很是不高兴,要知道这件衣服可是她花了很多钱才买来的。

“你这是怎么搞的,眼瞎了不成?”女人忿忿骂了句。

“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男人微笑着,从衣袋里掏出纸巾,要走上前去擦女人衣服上的那几滴脏水。

女人不要男人擦,她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纸巾擦干净衣服后,抬起头不好气地说:“你以后可要小心点!”

“是,是。”男人始终微笑着,脸上显出不好意思的表情。

女人要赶着去上班,加上心里讨厌这个男人,所以很快就离开了。

几天后,市政府召开市人大代表大会。通过层层选举,女人当选为人大代表。这让女人很高兴,当选为人大代表她还是第一回。

可坐在人大会场上,她却高兴不了了。女人很惊讶与不安,因为她发现在会上讲话的市长就是那天把脏水溅到自己衣服上的男人。怎么会这样呢?一个拾垃圾的人怎么会是市长呢?女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情愿相信是自己老眼晕花看错了。是的,一个市长也去拾垃圾,这太让人惊讶,太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了。在女人的意识里,只有那些地位卑微的穷苦人才会去拾垃圾的。

会上,女人没有听清楚市长在上面讲了什么话,她想起了前几天对市长说的话。女人心里很惭愧,也很害怕。她怕万一市长还对那天发生的事耿耿于怀,怕市长会撤了她的职,女人能拥有今天这样的地位,是自己经过一番拼搏才得来的,她不想让自己的汗水白白流失掉。

而出乎意料的是,市长在接见女人时,仍微笑着不好意思地说:“那天真的很对不起呀,我不是故意的。”

女人心里一阵感动,泪水都快流出来了。慌忙说:“不,说对不起的应是我,我不该骂你。”

“哪儿的话,把你的衣服弄脏了,不是我的错,怎能是你的错的呢?”

市长说着,与女人紧紧地握住了手。市长的这双手虽然有点粗糙,可女人感觉得很暖和。

篇11:感人的真实故事

这场意外事故,使数十人丧生、使很多家庭面临着支离破碎,同时也造就了一条忠狗。

被人类千百年来驯化为家畜的多种动物里,历来都有“狗是忠臣”之说。最为典型的忠狗,莫过于那条被称为“八公”的秋田犬了,据我所知,因为它和它的主人的故事太过感人,而至少被人们两度搬上了银幕——《忠狗八公物语》(日本)、《忠狗八公的故事》(美国)。

单说那条被火灾事故造就的忠狗。

有句老话叫“时势造英雄”,说明了机会对于人物的重要关系,一点儿都不假。而且“时势”不仅仅能“造就”人,也能“造就”畜生。试想:要不是那场特大火灾,有几个人会知道小金毛犬晶晶(它早已是网络上的名狗了)?又有谁知道它是一条忠狗?恐怕连它的主人亦是如此。

由于火灾事故是突发的,也不知道晶晶是怎么逃出火海的。目击者只是看到它在起火后不久便出现了,紧紧地夹着尾巴、一副十分恐惧的样子,还见它焦急地在事故现场附近走来走去。持续了几个小时之后,它或许是太累了,便趴在附近的路口不动了,并且浑身颤抖着。

人们猜测:它的主人或许被困在火海之中,于是好心的人为它盖上一块儿布,还拿来饭菜和水喂它。可是,人们没有料到,处在极度疲劳和饥饿状态下的它却竟然不吃不喝,而是一直留着眼泪、眼巴巴地看着失火现场的方向。它的姿态,不禁使人想起了相关的成语:望眼欲穿、望穿秋水等等,于是,守望犬这个名字便产生了。

后来,晶晶被消防战士暂时抱回收养,但依然还是情绪低落,一直不吃东西。直到第三天——已经是四十个小时之后了,它的主人得到消息寻到了消防队,它才立即跳起,向着主人奔去,随后才吃了火灾后的第一口饭。那个情景是十分感人的,也为这条忠狗的故事画了一个句号。

现在,不少时候都能见到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的尔虞我诈,劝他们还是学学忠狗吧!

感人的真实故事 带着心灵上的满足远行

晚饭后,一个人趴在阳台静静的发呆,听着一首沈庆的《青春》,突然想起高中时代,最爱戴的班主任董理规老师,当初分别时,我们都信誓旦旦的以为某一天,还会重新相聚,现在看来,如同是自己儿时的梦幻王国般虚幻,当我们都独立的投入眼前这个社会染缸,学生时代的纯真感情很容易烟消云散。

似乎几年没有聊过,尽管心理觉得有些感慨,还是互相发了消息,聊的不多,却还是感觉犹如当年学校里时那般亲切,他是我一生最尊敬的老师。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永远是。

上高中时特别照顾我,很幸运自己做过他这科的课代表,和学习委员,能有更多机会交流很多,暑假还能借来老师的《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去看。

其实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老师给我作文的评语,每次都很用心点评大半页纸,那个时候,我心理一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很多肯定,对作文基础的肯定还在每次考试卷子体现,我的作文分基本每次都离满分只差几分。

也许这些都是命中注定,多年以后,我爱上写作,我会自己作了很多诗歌,写过很多散文,还有不成形的短小说,投过很多稿子,虽然并未荣幸通过,我还是乐此不疲的继续着,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过很多快乐,我很感恩命运安排的一切。

跟老师聊的不多,高二一别,未曾见面也有七八年了,他还在自己的家乡城市默默无闻着,我也在上海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地方朝九晚五的生活。

可是,我们都明白,外面的世界并不是天堂。

站在阳台,任屋外的风肆意的拍打我的脸,我就当作它在抚摸我的脸,抚摸我的灵魂。

篇12:真实的故事作文

那个曾让我感动流泪的故事已过去了7年,但至今我还是记忆忧心。

记得我6岁的那天爸爸给我讲了一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户人,家里养着一只丹顶鹤,有一天,那只丹顶鹤不见了,那户人家很着急便出来寻找,他们分成3队,个自寻找。那户家里的小女孩发现了那只丹顶鹤,原来,它被浸在了沼泽地里,在晚发现就没命了,于是,那个小女孩已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跳下沼泽地,她奋力将丹顶鹤拖上岸,但这时那个女孩已经有气无力了,因为她把力气都用在救丹顶鹤上了,没办法,她只好拼命的挣扎,最后?她死了,她的爸爸妈妈最后找到了小女孩和那只被救的丹顶鹤,泪流满面。那只丹顶鹤渐渐恢复了,它经常跑到那个小女孩的坟前,飞来飞去,常常悲哀的叫着,很清楚,它舍不得她的主人……过后,人们为她编了一首歌那就是

这是多么另人感动的事啊,想想现在社会上的人们,杀害动物,有的小孩还会虐待家里养的小动物,可这为女孩却……是啊,这个小女孩是多么善良啊,每当我回想起那个故事都会不禁流下眼泪。因为我为那个小女孩而骄傲,我为她而自豪,我又为她惋惜!

篇13:哲理故事:真实的可爱

电影艺术理论中的“真实观”

艺术的起源来自对现实的模仿, 几乎所有艺术样式中, 都有艺术家为更逼真地展现客观现实而努力的身影, 摄影机的发明无疑使这种努力达到巅峰, 这种对现实的“机械的复制”, 在“真实性”上得到了人们的“完全信任”。于是, 以摄影机为主要媒介的电影艺术, 在表现“真实性”上便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电影还被认为是“杂耍”时, 人们看中的或是好奇的只是电影在反映现实的逼真性上, 津津乐道的是《火车进站》给人的真实体验。

很快, 电影工作者发现电影可以是一种新兴的艺术, 有了让电影登上艺术殿堂的要求, 电影工作者就在一定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规律的支配下, 对电影语言的表现功能进行不断探索, 这时, 电影艺术中的“真实性”已经不单单是指“机械的复制”了, 它开始有了更深层的指向。可以说, 任何一部写实电影, 都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展现, 来反映一种现实真相的内在愿望。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 事物有现象和本质之分,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只是一种浅层次的感性认识, 只有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认识才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如此, “物质真实”、“本质真实”、“内心真实”、“表象真实”等, 已成为电影理论中的新问题。我国写实电影创作发展中, 对“真实性”的认识, 是经历了由传统写实对“本质真实”的追求, 到“第六代”写实对“表象真实”的执著过程的, 要想理解“第六代”写实“表象真实”的深刻含义, 首先要从传统写实的“本质真实”谈起。

传统写实电影与“本质真实”

传统写实创作, 很大程度上只是把客观世界的“表象真实”作为一种手段, 目的是为了向观众揭示表象背后的“本质真实”, 即事物的真理。我们说, 试图探索表象背后的本质是没有错的, 它往往比单纯强调表象更深刻, 也更具说服力, 但把它作为一种目的或追求就容易出现问题。首先这种以揭示现实“真理”为目的的真实观, 有两个既已承认的前提:一个是认为有这个唯一确定的“真理”存在, 另一个便是作者有责任并且有能力为观众指出这个“真理”。

而我们知道, 现实世界是复杂多变的, 现实背后的“真理”也可能是模糊不清的, 或是超出了现阶段人们的认识范围的。再者, 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受各种因素左右, 一个结论的得出会受到他所处的社会地位, 他的学识、性情等各方面的影响, 本身可能是不客观的。这样, 对“本质真实”的追求, 很大程度上, 就成为创作者按照自己所处阶级的世界观去反映现实的过程, “真实”这个概念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意识形态的特征, 电影很容易成为宣传教育的工具, 背离了反映现实的初衷。正如评论家顾仲彝在探讨中国电影事业的前途时说:“电影是民众教育最有效力的工具, 其感人之深影响之大, 已渐渐为社会人士所认识。所以从事电影事业的各部门人员, 从编导摄制到售票领座, 无不站在最尊严的教育岗位上, 为国家社会在服务。”[1]所以说, 传统写实作品, 从展现日常生活的真实出发, 致力于表现更为深层的、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的真理, 不但要帮观众认清事实, 还要为大众指出出路。

正是在这种真实观的引导下, 当导演要去表现超越现实的“不可见的世界”时, 有了新的方式。早期电影经常在特写镜头中, 通过演员夸张的表情去展现内心的变化, 如《神女》中, “神女”被恶霸勒索, 一个特写镜头很清晰地表现出了她由屈辱、愤怒到伤心、无奈再到麻木、妥协的心理过程。真像史东山导演认为的那样, 电影中的“近景”、“特写”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用来表达导演设定的特定含义。

“第六代”写实电影与“表象真实”

与传统“真实观”不同, “第六代”写实电影人不再极力展现隐藏在表层下的意识形态真理, 而是努力摆脱政治意识形态, 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状态, 形成了注重“表象真实”的真实观。这种真实观中, “本质真实”隐到幕后, 表象的客观真实成为第一需要, 是一种追求绝对客观的真实观。他们极力还原赤裸、毛糙、未经修饰又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原始材料”, 而拒绝在抽象层面上, 对这些复杂的现实状态和真实的个人体验进行梳理、概括和判断, 放弃从中得出任何一种具有示范性或启示性的结论。他们不是否认“真理”的存在而是否认个人诠释“真理”的能力, 正如贾樟柯所言:“其实谁也没有权利代表大多数人, 你只有权利代表你自己, 你也只能代表你自己。”[2]

他们承认现实的复杂性, 并认为“真理”就在其中, 坚信“真实”便是一种深刻, 只要能把“表层真实”客观展现, 深刻自在其中。他们就让“摄影机”停留在表层, 执著于“表象真实”, 坚持用表象去记录和思考, 拒绝人为的深度, 是对客观真实的绝对尊重。传统写实认为摄影机展现的真实是肤浅的真实, 必须借助人力才能达到更深层的真实。“第六代”写实电影人则认为, 最真的真实恰在摄影机展现的客观世界中, 能且只能是摄影机本身告诉我们最客观的真实。

在“表象真实”观的影响下, “第六代”写实作品中, 镜头经常对准“平常普通的”、“并没有什么深刻情绪的”、“没有什么细致微妙的情感的”表情, 如《巫山云雨》中, 对麦强毫无表情的面部的特写。“第六代”写实作品中的“近景”和“特写”不再试图“表现”, 而仅仅是种“展现”, 对于被摄者来说, 他面部所流露出的信息可能是他本身也陌生的信息, 或者是他自以为掩饰得很好却暴露在大众下的信息, 对于观众来说, 这些放大了的信息可能是自己不曾留意过的信息。但这是一种真实, 摄影机把它捕捉下来, 不去做任何夸张, 至于这个普通的表情下掩藏的是一种怎样的复杂感情, 摄影机不再做过多解释。

“本质真实”与“表象真实”刍议

我们知道, 即使是被巴赞称为“完全信任”的摄影术, 也不可能完全拒绝个人主观的介入, 从一定意义上说, 没有纯客观的影像, 也没有纯主观的影像。活动在写实影片中的“自动生成的形象”, 既没有纯客观的“真实”, 也没有纯主观的“真实”, 这两种“真实”从来都是掺杂在一起的, 过于强调哪一方都容易走向极端。

同是对“真实”的追求, 传统艺术家更看重的是表象背后的“真实”, 深刻但背离客观, 特别是对这种“主观真实”追求过度外露时, 就会出现说教痕迹过重的缺点, 整部影片会给人虚假的感觉, “物质再现”的单个影像, 也容易失去它本该呈现的客观真实感, 它过度强调了责任和任务, 实际上是对作者个人的过度自信, 没给客观影像足够的重视。“第六代”导演, 更执著于影像本身的“真实”, 努力在银幕上营造一种真实的感觉, 让观众在这种真实感中去思考它的深刻, 并且认为隐含在客观影像中的事实, 比我们逻辑推理得到的思想更加客观真实, 实际上是对生活表象和“摄影机”的过度自信, 或是对观众理解力的过度自信, 影片容易走向“真实感”有余而“思想性”不足的境地, 或者是走向晦涩难懂、曲高和寡的境地。

但无论怎样, “第六代”写实正是在对“表象真实”的不断追求下, 不但使自身的电影影像风格“真实感”更强、纪实性更突出, 成为一种独特而显著的影像风格特征, 更重要的是, 他们开拓了新的表现方法, 挖掘了电影元素的新的表现空间, 有力地推动了电影语言的革新, 而他们在表现影像真实性上的某些新探索,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写实电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 (上册)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318.

篇14:海清 完美不可爱 真实更动人

小时候跳舞,海清的身体比谁都软,别人下腰抓腿,她下腰能弯过去抓到膝盖。不过团里老师并不喜欢她,说她表现欲太强,每一个动作都到位得夸张,不适合伴舞也不适合群舞。或许,天资,境遇,心念,这些决定一个人未来之路的因素,集中在海清身上,让她只能——独舞。“我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不喜欢、不愿意的事情,是绝对不会去做的。”身在江湖的人都懂,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海清用她的人生轨迹默默证明着。

我常处在梦境与现实的“双面胶”中

海清从小属于天资很好的那一类,一边玩一边学,仍然是班里的第一名。于是家长开始幻想,这孩子可以考取名牌大学,然后找一份体面的公职,舒舒服服的结婚生子。只是后来妈妈无意中发现,海清除了学习课本上那点知识,还有很多精力去干别的事儿,就让她去学了舞蹈。没想到,这个不经意的决定,却成就了海清的演艺之路。如今,她的成绩有目共睹:高票当选“金鹰双料视后”;横扫各大颁奖典礼、成为兔年春晚红人……单独拿出任何一项,都足够耀目、足够自豪。

而海清平静得不以为然:“我以前只做演员特别简单,拿自己的表演换口饭吃。现在我身上的属性有了变化,要做一些‘名人’做的工作,其实不是我擅长的,我也不是很习惯。我还是更善于做专业——拍戏。”

和许多玲珑八面善于“经营”的明星相去甚远,海清害怕应酬到“不合群”的地步:拍戏时不爱和同仁出去聚会,有时候导演派戏会推辞。海清说:“我觉得自己不漂亮,只能靠好好去演,才能争取下一次拍戏的机会。跟滕华涛导演拍《双面胶》的时候,除了开机饭和剧组聚餐,他和组里人多次拉我吃饭,我都回绝了,我吓唬他们说,去的话词就拿不下来,就得耽误进度。没戏的时候,我也不待在现场。拍完之后,心里又很忐忑,我太不给人家面子了,这个导演以后肯定不会给我机会了。没想到第二年,他又找我拍《王贵与安娜》,我特别感动。我在生活里是非常好相处的人,常常把自己的要求放在第二位、第三位,随时准备好做自我牺牲。我会经常做很‘二’的事情,比如直来直去的问人问题。但我不太敢伤人,谁和我在一起相处,只要做到真诚就够了。 ”

很自然地,问及海清演戏之外的爱好,她却说:白天和梦境分不清是我的一个毛病,所以我是24小时在工作!有时候睡到半夜,我会爬起来整理台词……我常常有神游物外的感觉,梦境和现实混淆。曾经有一场戏,我特别想让导演重拍,但不好意思说,纠结了好久,当天晚上做梦,梦到导演同意重拍了。第二天收工,我就对助手说,你看,胆子还是要大一点,如果我不讲出来就不会重拍了,助手完全懵了。后来我才意识到,重拍的事情是在梦里发生的……我还有个很奇怪的爱好:最爱炒菜的时候发呆,油一下锅,忽然不想炒,然后整个人呆住,一直盯着看油在冒烟,觉得这是最舒服的状态;还有夕阳西下,在车里发着呆。时而想路上这么多人上哪儿去啊,时而又想……那种感觉很奇妙。

正是因为种种奇特的联想,海清的爱好似乎也与一般的女人不同,她喜欢看《科学世界》、喜欢看科幻片,喜欢看《探索发现》。她还挚爱滑翔!“第一次玩滑翔伞是在尼泊尔,起飞的一刹那,太美妙了!从天上俯瞰和体验这个世界,简直眩晕了。云快速地飘浮,打在脸上湿湿的,而呼吸是凉凉的。从小到大,我常常梦见飞,那感觉很好,所以真的飞起来,我一点儿也不害怕,不陌生,反而觉得很熟悉,好像我上辈子做过这项运动。落下来的时候,贴着树梢飞,下面有牛,有孩子在跟你招手,美极了……”

作为明星妈妈,我欠儿子的

大红大紫给海清带来的生活变化,似乎是意料之外,又带着些许无奈。“我是个很懒、很被动的人。”现在的冲锋陷阵,都是形势在推动,团队在鼓舞。如果可以,海清更愿意和家人一起旅行,弥补因为工作忙而对家人的亏欠。

海清说:“完美女性离我特远”!她坦承自己是一个特普通的人,生活里优柔寡断,有算计的小心眼,有牵肠挂肚的小是小非,也有一时被冲昏头脑的英雄主义情结,所以她特别愿意演平实而亲近的人。让家人平安、舒适的生活是她的动力,为此她不放弃任何细节的努力。“比如,装修房子对我来说是很大的一件事,我就想要简单舒适的风格。有人把家装得没法穿正常衣服进去,恨不得东西都从意大利、法国进口,我可不喜欢。家里要全是高背沙发,我爸妈非别扭死。家是给家人住的,他们舒服最重要。”

自从海清公开自己的妈妈身份,妈妈中多了一个明星,儿子却少了一个家常妈妈的贴身陪伴。孩子基本上是海清父母在照顾,当空中飞人的她,只要有空,就要飞回去和儿子团聚。

“说实话,儿子生在我这样的家庭里,别人都说‘多好,有一个明星妈妈’,其实我觉得非常欠他。我没有时间跟他共处,本身演员就不断经历着上岗下岗的轮回,如果错过了当时的好剧本,可能是一连串的反应。我也眼见很多圈里的朋友生了孩子淡出这个圈子,再也回不来了。我现在真是体会到什么是上有老下有小,自己一定要走好。”海清不太习惯带着孩子去拍戏。在她看来拍戏不只是白天12个小时,下去还得随时悉心琢磨,把儿子带在身边必然会分心。

“另外,我特别希望他能当普通孩子,别跟着我四处奔跑,连一个固定的幼儿园都上不了,我挺害怕这样的。看起来是做妈妈的在不停的给予,其实,生活、工作让我疲惫不堪的时候,看到他,就会有莫名的力量,推动自己勇敢走下去。有时候也会奇怪,这么一个小小的身体,却能给予我那么多。”

无法常伴儿子身边,对孩子满怀歉疚的海清,难免多溺爱孩子一些吧?“儿子是个乖巧的孩子,很黏我,而我是个严厉的妈妈,很希望培养他独立的品格。即使跌倒,也要求他自己爬起来。有一次,他摔了之后哭了一个多小时,我就在旁边陪着,一边打电话处理自己的事情,一边等他自己站起来。”慈母多败儿,海清深信这一点。

在海清看来,真正影响到孩子品质形成的,并不是父母每天陪在身边唠唠叨叨,而是自身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被小孩子看在眼里,不经意地,就在心里落了地生了根,长大以后,很自然地,就变成了同类的人。

家常女人的快乐,很享受

2011年的海清更加红火,飞天奖优秀女演员给了她“视后”的光环, 《请你原谅我》、《后厨》、《心术》等大剧年底即将扎堆播出……。与此同时,荣获2010年度亲善大使荣誉称号的海清也树立了积极、健康、诚信的社会形象,在本年度推动了各种慈善活动,可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明星。

然而不管如何星光闪烁,在我们眼里,海清还是那个亲和、家常的女人,用小智慧体贴着家人,用大爱心温暖着身边的世界。

演绎了众多媳妇的角色,海清也在其中感悟良多:“我觉得婆媳关系完全可以比母女还好,只要大家能做到将心比心。其实,面对婆婆的指责,即便心中有一万个委屈,也没有必要较真,解决方式就是:等回到自己家后,偷偷地用很善意的口吻告诉老公自己和婆婆之间出现的问题,但此时决不能带有抱怨和不满情绪,而是诚心诚意拜托老公到婆婆面前帮自己沟通和解释。另外,老人年纪大了,唠叨一些是难免的,媳妇一定要当好倾听者,让婆婆尽情发泄对生活的不满。我老了就不会和儿子媳妇一起住,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不想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下一代。”

正因美好“媳妇”的形象,海清成为了舒肤佳等著名生活品牌的代言人,她愿意借助代言,展示一个热爱生活的女人、时尚亲和好妈妈的形象,与更多的女人和家庭,分享生活的智慧和技巧,品味家常幸福。“如果让我选择,做完美的明星不是我所求,我更想做一个真实、美好、平实的女人,享受那种踏实的日常幸福!”

以小爱经营家庭,以大爱奉献社会,是海清的生活哲学。她动情地讲述着她经历的公益活动:“一次,我作为大使随乐施会探访了甘肃省若笠乡升阳村的一个项目,乐施会为了省钱,我们要坐3个多小时的汽车,用一个很小的车载着我们十几个人,还要加座,他们会节省每一部分钱都用在需要帮助的人身上。这种精神让我很感动。”对于海清的加入,乐施会工作人员则说:“有些名人一听说路上要受这样的苦就犹豫了,而海清却毫不拒绝,默默地吃苦耐劳。”

走过喧嚣,现在的海清,渐渐内心越来越淡定:“其实在我看来,没有什么特别过不去的。比如出名这件事,万一有一天没人关注,你就不活了吗?所以,最简单的,也是最舒服的,就是做自己吧。我远没有外表那么强大和勇敢,但是我愿意把我感受到的所有快乐奉献给别人。‘我活着是为了能让你们快乐’——我希望我死后这句话可以成为我的墓志铭。”

有个测试让海清做:选择一种最能代表自己个性的动物,海清选的是鹰。“因为它可以落下来,也可以随时腾空而去,自由,惬意。”。

惬意的,不仅仅是腾空而去吧,一定还有那个广阔的视角,高高翱翔在空中,能更清晰地看到脚下的世界。这种随意的转换,能让自己不迷失,更清醒。

家问答

1.采访中最不愿被问及的问题是什么?

家人,他们需要保护。

2.想过利用整容方式来保持容颜吗?

没有,我选择自然慢慢变老。

3.不拍戏的时候,最喜欢做什么?

发呆。

4.你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有一份喜爱的工作,家人平安健康,我能陪在他们身边。

5.最爱的人是谁?

儿子。

6.演过的角色中觉得自己最像谁?

毛豆豆,傻里傻气的。

7.你觉得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自己的坚持。

8.一直短发示人,想过长发的打扮吗?

挺期待,只是每次拍片拍戏,都被造型师把头发剪掉,郁闷。

9.你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直,说话冲。

10.最近又接了很多代言?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哲理故事:真实的可爱】相关文章:

感人的真实故事09-05

泥的故事哲理故事04-21

气量的哲理故事04-12

眼镜的哲理故事04-13

感恩的哲理故事04-13

驴的哲理故事04-13

雪的哲理故事04-16

羊的哲理故事04-16

简单的哲理故事05-03

大哲理的故事04-22

上一篇:个人客户资信调查报告下一篇:农村宅基地建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