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哲理故事

2024-04-13

感恩的哲理故事(精选9篇)

篇1:感恩的哲理故事

关于感恩的故事-关于感恩的故事 【有关感恩的故事!短点的!】百度作

业帮

关于感恩的故事关于感恩的故事

感恩节期间,有位先生垂头丧气毫无生气来到教堂,坐在牧师面前,他对牧师诉苦:“都说感恩节要对上帝献上自己的感谢之心,如今我一无所有,失业已经大半年了,工作找了10多次,也没人用我,我没什么可感谢的了!”牧师问他:“你真的一无所有吗?上帝是仁慈的,神依然爱你,你没觉得?好,这样吧,我给你一张纸,一枝笔,你把我问你答的记录下来,好么?”

1:牧师问他:“你有太太么?”

他回答:“我有太太,她不因我的困苦而离开我,她还爱着我.相比之下,我的愧疚也更深了.”

2:牧师问他:“你有孩子么?”

他回答:“我有孩子,有5位可爱的孩子,虽然我不能让他们吃最好的,受最好的教育,但孩子们很争气.”

3:牧师问他:“你胃口好么?”

他回答:“呵,我的胃口好极了,由于没什么钱,我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我的胃口,常常只吃7成饱.”

4:牧师问他:“你睡眠好么?”

他回答:“睡眠?呵呵,我的睡眠棒极了,一碰到枕头就睡熟了.”

5:牧师问他:“你有朋友么?”

他回答:“我有朋友,因为我失业了,他们不时地给予我帮助!而我无法回报他们.”

6:牧师问他:“你的视力如何?”

他回答:“我的视力好极了,我能够清晰看见很远地方的物体.”

于是他的纸上就记录下这么6条: 我有好太太 2 我有5位好孩子 3 我有好胃口 4 我有好睡眠 5 我有好朋友 6 我有好视力

牧师听他读了一遍以上的6条,说:“祝贺你!感谢我们的上帝,他是何等地保佑你,赐福给你!你回去吧,记住要感恩!”

他回到家,默想刚才的对话,照照那久违的镜子:“呀,我是多么的凌乱,又是多么的消沉!头发硬得象板刷,衣服也有些脏……”

后来他带着感谢神的心,精神也振奋不少,他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

感恩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题记

从婴儿的“哇哇”坠地到哺育他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从上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为他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燃烧着自己,点亮着他人.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毛泽东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不

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学会感恩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人生之路总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到底哪一缕阳光最耀眼?有人说是优异的学习成绩,有人说是给予别人帮助……而我认为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最灿烂的阳光应该属于知恩

图报,感谢帮助我们成长的每一个人.是的,学会感恩,是一种情怀,学会感恩,更是一种情操.

篇2:感恩的哲理故事

在以色列种庄稼的人,每当庄稼成熟的时候,靠近路边的庄稼地四个角都要留出一部分不予收割。这个现象引起了在以色列工作华人的好奇心,他向当地人请教其中的原因。当地人解释说,是上帝给了曾经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今天幸福的生活。他们为了感恩就用留出四角的庄稼这种方式报答今天的拥有。这样既报答了上帝,又为那些路过此地而没有饭吃的贫苦的路人提供了方便,以免他们因为贫穷和长途的跋涉而吃不饱饭。四角的庄稼,只要有需要,任何人都可以来收割,拿回家里,没有人会责问、追究你。他们认为,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就应该留些麦子给那些处在困苦中的人,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有质量的幸福。

在以色列已经旧了或者破了的衣服,如果要当做垃圾扔到垃圾箱,也要洗干净叠整齐恭敬地放到垃圾箱里,为的是生活贫困的人们能够拿去再穿。

篇3:感恩的哲理故事

我开始反思,到底是我们的孩子缺失了感恩,还是我们没有给他们一个感恩的教育环境?于是,我就这个问题对八、九年级的同学进行调查,结果是一样的:许多学生没有考虑父母的感受,当然也就没有回报父母的意识。看来,感恩教育对他们是缺失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多想想父母,养成感恩父母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

一、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原因探究

什么是感恩?《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一词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具体而言,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1]。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大打折扣,甚至很淡薄,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孩子们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有关感恩意识缺失这方面的例子,俯拾即是。

到底是什么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感恩之心呢?笔者认为,感恩意识的缺失,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是零。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使他们成了只知索取却不知回报的“伸手派”。殊不知物极必反。习惯成自然的孩子,长此以往认为父母奉献、自己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丝毫没有内疚之感,孩子就会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当的,根本就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即使是在学校中学习成绩的佼佼者,教师心中的宠儿,同学学习的榜样,他们也习惯于掌声和鲜花,却很少想到自己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把一切享受和索取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习以为常了。怎能学会感恩?

现在谈到父母的爱,往往强化了父母之爱的无私、不图回报,有意无意之间淡化了回报意识。甚至有些家长说,我们两个有劳保,将来不要小孩负担,不要他回报什么,虽然说的可能是事实,但却无视对子女进行感恩意识的教育,在这样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是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难怪有许多学生对家长的辛劳没有感受,对教师的苦口婆心的教育置若罔闻,使我们的许多教育举措显得无奈而力不从心。

从社会大形势看,当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际关系被打上了实利化和物质化的烙印。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由竞争繁衍出来的损人利己、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环境中耳濡目染的孩子,知恩图报的意识当然很淡薄。另外,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弊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架空道德教育,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当作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实践脱节,内容空洞,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对最基本的孝敬观念、人伦关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感恩教育的本质

陶志琼博士指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2]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感恩教育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大自然对我们有滋养之恩……

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之所想,哀别人之所哀,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原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从而形成学生的道德感。这样,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而是从学生的情感和心理认同入手,使学生的行为规范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主、百折不挠品格的同时,对他们开展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感恩教育,对树立高尚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感恩教育的途径

感恩教育,必须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将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变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找回学生内心人性的东西,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

(一)感恩教育需要倡导身体力行

对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必须从成人社会中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教育是人格影响人格的事业”,教师应用人格魅力来感化和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意识,做好“感恩”榜样,尤其是和学生紧密接触的班主任老师。

那年,台风“桑美”肆虐我县,给我县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我校也受到了重创。开学了,学校准操场还没有完全修好,还有很多民工在操场上修建。一次体育课,学生在次操场上自由活动,我刚好也没课,也在次操场。当时我看到民工正汗流浃背地劳作着,我什么也没想,就把放在餐厅上的凉茶盛好给他们端过去,学生看我这样做,后来很多学生也纷纷学我的样子,演绎了一幕很感人的画面。校长在周前会上对我们班级大力表扬。后来有个学生在周记上这样写道:“从小开始我还没有看到老师为工人端茶,今天我看到了,我看到的是我们对体力劳动者的尊重,老师为我树立了榜样,我很感动。”只有当教师自己有了感恩的情怀,才能以自己的“磁场”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内化情感,学会感恩。

(二)感恩教育需要点拨引导

感恩情感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1.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毫无功利的给予。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2.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三)感恩教育需要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家庭、学校、社会要全力构建德育环境,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愿感恩之花常开,感恩之树常青。在具体实施感恩教育时,我分三个层次,首先教育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其次是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最后是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感恩,从而学会感恩。

在教育学生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时,我采取了下列措施:1.要求学生给家长写一封感恩信,直接寄给家长。后来我们全校都举行这样一次活动,有家长说,“从小到大,还没有真正听过孩子对他讲的这些很感人的话,看了之后,觉得孩子好像长大了很多,很欣慰。”2.双休期间实践一次感恩行动,如为父母做家务事,或为父母洗一次脚等。3.召开感恩主题班会,聘请全体家长参加,使全体同学与家长产生共鸣。4.开展“我最感动的父爱或母爱”评选活动,让学生选出自己父爱或母爱中最感动的一件事在班级里交流,最后由班委同学推选出特别感动的事情,以黑板报的形式刊登出来。

在进行第二层次时,我和学生一起描述教师的辛苦与劳累,付出与收获,压力与待遇,让学生理解老师,体贴老师,尊敬老师,回报老师的教育。我抓住教师节这一契机,让学生角色置换,说说当教师的艰辛,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节日也是学生感恩老师的节日;对老师来说,教师节也是“爱生节”,我和其他教师走访班级的困难生,给他们送去爱心。通过互动,让大家体会浓浓的师生情,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同时使学生达到“我有一颗感恩的心,虽然有些老师的课我不喜欢,但我会努力地去听,因为我知道老师深夜备课的苦心”的境界。

在第三层次上,要求学生明白“只有感恩,才能明晰幸福的含义,只有感恩,才能笑对人生的风雨,也只有感恩,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要求学生时时去寻找生命中让你感动的事例,让这种感动不断内化自己的心灵。比如,学生阅读了一篇内容深刻的好书,把这种好书的感悟写下来;看了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当时会潸然泪下,黯然神伤,把当时的感受写下来;遇到别人做了好事,把它深深记在心里,并也要自己为别人做好事,让爱心不断传递。通过各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真正能体悟感恩,从而培养社会责任感。

(四)感恩教育需要家校配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永远的班主任。“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长的言行给孩子起着示范的作用。所以家长首先也应是感恩之人,并要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只有会感恩,才能在社会中幸福的活着。感恩教育需要家校携手,共同营造“感恩”氛围。为此我多次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说明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并在家里一定要留出一些事情给孩子自己做,只要是孩子可以做的,尽量由孩子自己完成,如自己房间的打扫与整理等等,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和责任感。还有要经常带孩子看望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培养他们的孝心等等。我认为,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默契配合,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成果。

在实施感恩教育的一个多学期以来,我发现我们班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了,任课老师反映上课讲话的同学少了,学生时不时在周记里都会说起父母的辛劳,去参加公益劳动也没有同学推托了,学生对班级的责任感更强了。我知道,这是感恩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但是,感恩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过程。这种感恩意识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也不是通过几件事情就能完成的,它是内心的一种感化,需要长时间熏陶与培养,因此感恩教育要贯穿于我们教育的始终。

我坚信: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学生的情感是可塑的,学生的情感是感人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舍得倾注培育和引导的爱心和耐心,那么,我们收获的必定也是感动的。

参考文献

[1]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5 (5) .

篇4:“感恩中国”背后的感恩故事

自2005年7月“感恩中国”网站创建以来,张仁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凭借个人力量,以通过网络媒体呼吁的方式,共救助了180多名各类病残流浪乞讨人员,其中,送20多人进入救助站,帮助10多位老人同到家,为8个重度残疾的孩子完成了手术……

在感恩中成长

1984年,张仁杰出生在安徽六安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全家靠种田为生,生活艰难。张仁杰的母亲心地善良,收养了不少被遗弃的孩子。这些孩子分流了母亲对张仁杰的关心和爱护,这曾让年幼的张仁杰十分不满。他不明白,母亲为什么平白帮助这些录相干的人。

张仁杰初三那年,张家为给一个收养来的叫张仁梅的孩子治疗肺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家里一贫如洗。一天,母亲抱着张仁梅刚回到家里,张仁杰就急忙把母亲拉到了场院,气愤地说如果再不交学费老师就不许上学。张母已经拿不出一分钱,几乎是用央求的口吻说:“仁杰,你请求老师宽容一下,下学期妈一定把学费给你补上。”张仁杰望着在家里床上熟睡的“姐姐”,心里长久的怨恨全都涌上了心头,他冲母亲大喊:“下学期就毕业了!你们从来就没按时给过我学费,家里的钱全拿去给‘饭花子’进城住医院享福了!”张仁杰还没说完,母亲一个嘴巴就抽到了他脸上。张仁杰捂着脸,怨恨地盯着妈妈好一会,然后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留下了场院里母亲呆呆伫立的身影。

张仁杰赌气出走到了邻县的一个亲戚家,在那里借住的十多天里,他产生了去外面闯一闯的想法,并求亲戚捎话给母亲。最后,张仁杰从安徽老家来到了河南。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对仅仅13岁、没有文化和技术的张仁杰而言,注定是艰辛而灰暗的。平日里他靠给城里一些小店帮工维持温饱,时不时还需要好心人的帮助。在张仁杰的记忆中。最艰难的是17岁那年的夏天,他来到了郑州,因为没有及时找到活干,最后不得已和一群拾荒的老人一起去铁路沿线捡垃圾,晚上就睡在铁路旁的露天草地上……生活的艰难让张仁杰渐渐理解了母亲的做法。他从心里意识到母亲收养孩子的行为是多么的高尚!

2001年,18岁的张仁杰在郑州一条街上做送水工。因为个性率真,平日里常帮人干些体力活,很多街坊邻里都喜欢上了这个外地来的小伙子。住在这条街上的一个叫姜涛的老人觉得张仁杰脑子聪明,身体素质也好,就这样干体力活实在是可惜。于是在和张仁杰熟悉了之后,他试探着询问张仁杰愿不愿意去学习武术,自己可以出钱资助他去武术学校。

重返学校是张仁杰曾不敢奢望的梦想,于是他千恩万谢地接受了姜老的好意,进了嵩山一家武术学校。在武校,张仁杰不再是那个捡垃圾的流浪小孩,每天学习功夫和文化课,这种舒适充实的集体生活让他常常满怀感激之情。一顿饭,一口水,都是姜老赐予的温暖。张仁杰生平首次开始懂得“感恩”这两个字的涵义,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妈妈的善举。

2003年,从武术学校毕业的张仁杰只身来到北京,很快找到一份在健身中心做教练的工作,月薪2000多元。张仁杰在海淀四环城乡接合部租了间房子,虽然生活仍旧艰辛,但想想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张仁杰常常感慨:自己已经很幸福了。

为帮助他人,辞职创办“感恩中国”

张仁杰所居住的城乡结合部是穷人聚集地,他经常在上下班的时候看到一些衣衫褴褛,肮脏不堪的拾荒者或乞丐。最开始,张仁杰会拿出身上的零钱帮助他们,但不久之后。他听到了一些流言,说这些流浪者很多都是伪装的,他们往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脱下肮脏的外套,梳洗之后出人高档饭店。

听到这样的传闻,张仁杰第一反应就是被骗了,他觉得自己的报恩之心遭受了莫大的侮辱。于是,他一度对任何流浪者都漠然视之。直到一天清晨,在北京五道口地铁站,赶着上班的张仁杰看到有几个衣着光鲜的人在向一些乞丐分发热腾腾的包子和豆浆。看到那些乞丐充满感激的眼神,张仁杰不由想到自己以前的流浪生活。他开始疑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难道有着这样眼神的人,也会利用好心人的善良?

为了找到答案,张仁杰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追踪这些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并用自己的二手相机记录了沿途所见。结果他发现,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迫流落街头,“午夜变身”之说纯属恶毒中伤。

于是,心怀愧疚的张仁杰重新开始了他的感恩之举,或者给饥寒交迫的老人买几个热腾腾的包子,或者给流落街头的孩子买几袋饼干。他觉得,这是自己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最好方式。时间一长,主动向他求助的人多了。张仁杰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只好经常请假为他们奔波。后来,有同事私下提醒他:“你老是请假已经引起了老板不满,赶快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否则饭碗不保!”

同事善意的提醒并没有“惊醒”张仁杰,他一如既往地本着尽力而为的态度帮助着那些可怜的流浪者,直到他在西苑菜市场遇到了第一个让自己震惊的,无法不全力帮助的对象——王雪萍。

今年13岁的王雪萍是安徽省灵璧县人,从小就是先天性残疾,父亲早亡,母亲受不了贫困跟人跑了。听说北京的医院可以治好雪萍的病,现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71岁的大伯王九灵带着她,徒步五个月从安徽赶到北京。可是,高达20万元的手术费让他们根本无力承担。为了筹集治疗费,他们只好沿街乞讨。

刚看到王雪萍的第一眼,张仁杰震惊了,她的两手像海豚的鳍一样翻在背后,两腿也因畸形无法站立,坐在一个安装了4个滑轮的木板上。张仁杰在了解了大致情况后。问小雪萍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小雪萍望着四周摊位上那些正在卖菜的菜农,羡慕地说道:“我想像他们一样能够到庄稼地干活。”

一个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愿望,深深地打动了张仁杰的内心。是啊,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女,却遭受着与生俱来的巨大痛苦,那一刻,张仁杰决定竭尽全力帮助小雪萍实现那个并不奢侈却难以实现的愿望。

张仁杰首先想到借用媒体来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当他先后向几家电视台和报社报料后,却均因“没有新闻卖点”而遭到婉拒。无奈之下,他想到了网络。要是小雪萍的故事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或许她就可以获得帮助。

张仁杰随后注册了自己的博客,把王雪萍的坎坷遭遇贴在了首页,再配以多幅真实又震撼人心的照片,没想到竟引起了多方关注!各大网站争相转载,媒体纷纷前来采访。再通过张仁杰与另外一些热心人的帮助,幸运降临

到了小雪萍的头上。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为她提供了6万元的手术费用。随后,小雪萍在北京东直门医院顺利地完成了脚部矫正手术。

张仁杰看到了网络的力量,他第一次感受到母亲的那份感受:当受助人得到帮助时,自己体会到的快乐与满足是无可替代的!

2005年7月,张仁杰辞掉了健身房教练的工作,决定把救助流浪者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同时,他把自己的博客改成网站,命名为“感恩中国”。为了节省开销,张仁杰从原来那间还算舒适的…租房搬进了不到3平米的小屋,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他的感恩之旅。

义无反顾,将“感恩”进行到底

为了办好“感恩中国”,张仁杰每天睡眠时间都只有四个小时左右。天不亮就东奔西走到处搜寻需要帮助的人,五道口地铁站桥后的偏墙、西客站外的角落、东直门的几个地下通道等,都是张仁杰常常“光临”的地方。

尤其是在帮王雪萍完成手术后,张仁杰觉得自己的生活节奏骤然加快,不仅要辗转在医疗机构、救助站以及需要帮助的人之间,还要面对络绎不绝的记者。最让他难过的是,有些人并不理解他的付出,有人说他傻,有人质疑他的动机。有记者问他:“天底下需要救助的人那么多,你能帮助多少?”张仁杰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对方讲述了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海水退潮了,很多鱼搁浅在海边上,有个小女孩不停地捡起小鱼往深水里面扔。她的母亲见了,说,算了吧,这鱼太多了,你救不了那么多。小女孩答道,但是我每扔一条鱼在海罩面的时候,就多救了一条鱼。”

最让张仁杰痛心的是,自己眼睁睁看着需要救助的人遭受苦难,却没能帮上忙——小女孩杨丹就是他心中永远的痛。2005年秋天,张仁杰认识了来自河南省民权县林七乡下庙杨丹一家。当时杨丹只有七岁,父亲、母亲为治疗杨丹的先天性心脏病,便带着她与妹妹来到了北京 由于家里没钱,杨丹的父母只能靠捡拾废品和乞讨这种方式攒钱,准备以后为杨丹动手术

张仁杰救助弱势人群的流程大体是这样:遇见自己发现或者主动求助的人,先跟着观察几天,偷偷拍摄很多生活照片,以确定不是骗子。确定之后,他就整理出照片发到“感恩中国”网站上,吸引更多的人来资助。在观察杨丹一家人的过程中,杨丹对经常帮助他们一家人的张仁杰抱有很大的希望,常常说“张叔叔会来救我的”,这让张仁杰自觉肩负了一种责任。

张仁杰为了杨丹东奔西走,一天要跑数地个慈善机构讲述情况,申请救助资金。虽然杨丹的心脏病只要两万元就能治好,但一时找不到愿意承担医疗费用的医院或慈善机构,死神的脚步离杨丹越来越近。一天,张仁杰前往北大拿一些捐赠来的衣服,正好看到香港某慈善富豪到北大演讲的海报,上面还有他的捐赠清单。演讲当天,满怀希望的张仁杰也去了。演讲结束后,张仁杰第一个站起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简短地介绍了杨丹的情况,希望他能用两万元让这个小女孩从此好起来,同时流着泪鞠了三个躬。

当时这位富豪让张仁杰和他的一位高级经理联系,那位姓温的经理给了他一张名片。可就在第二天张仁杰第五次拨通对方电话时,对方的回答让他无比伤心:“你他妈的神经呀,烦不烦啊,不要再打了!”

天气渐冷,杨丹的身体越来越差,连起个身都气喘不已,他的父母只好先带她回老家过冬。在杨丹回老家的日子里,张仁杰没有停止奔走,历经艰辛后终于找到一家慈善机构同意接收杨丹。2005年12月23号,按捺不住兴奋的张仁杰拨通了杨丹姥爷家的电话,准备通知杨丹来北京动手术。但电话那边却传来呜咽声,“仁杰,你是个大好人。但杨丹昨天晚上心脏病发作,已经死了。直到最后一刻,她嘴里还念着‘张叔叔一定会来救我’呢……”

杨丹成为张仁杰心底的伤口,很长时间不敢碰触,只能靠拼命奔走,以争取帮助更多的人来激励自己在感恩的道路上继续前行。2006年12月初,张仁杰正全力救助一个叫陈中文的安徽农民,但一直为找不到合适的肾源而焦灼万分。陈中文的一个弟妹了解情况后连夜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准备捐出自己的肾。这个28岁的女子在南方一家电子厂打工,她连夜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在北京东直门医院的病房,正在安慰陈中文的她巧遇前来探望的张仁杰,两人越发觉得对方眼熟。直到最后,张仁杰才惊讶地发现,面前这名善良的女子就是母亲曾收养过的张仁梅!

由于全年忙于“感恩中国”的事,张仁杰一直没有时间回家,多年不见的兄妹俩在这样的情形下相见,双方都唏嘘不已。在和弟弟的谈话中,张仁梅透露,义母多年的无私抚育让她懂得,只有帮助他人才是最高尚的事,没想到弟弟竟然比自己做得更多,更彻底。看着如今已为人妇的姐姐也踏着母亲当年的步伐,张仁杰再次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母亲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拯救了一个个孤苦伶仃的孤儿,更是在播撒着感恩的种子,让感恩之花遍地盛开。

2006年12月,张仁杰因“创建‘感恩中国’网站,救助病残流浪乞讨者”被提名为“CCTV2006年度三农人物50强”及“CCTV200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候选人,面对央视、凤凰卫视、《人民日报》等海内外上百家媒体铺天盖地的采访,以及各种迎面扑来的奖项,张仁杰显得异常平静,他说。自己往往只是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而那些背后默默帮助他人的人,更让人钦佩。

附:“感恩中国”网址:www.owecn.com

编辑喻兮

篇5:感恩的哲理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篇6:经典感恩故事:感恩的心

梦想实现总是那么美好。20xx年的那个夏天,1群可爱的人坚定地站到了我身后,两年中的风风雨雨,给我力量和勇气,很多人觉得我有勇气,其实真正的勇敢者,是这些1直站在我身畔的人们。有这么多善良、充满爱心的人在我的身边,支持我的音乐梦想,给我幸福和快乐。我不认为自己可以成为1个榜样,我想做的是去分享1段完成梦想的经历,那种快乐只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才可以真正体会,所以我才想做1些事情,让更多的人可以去认识自己的梦想,追逐它,并且实现它。

根与芽环保组织1直在为1个梦想努力,这是全人类的梦想。在过去的40多年里,它的发起人珍· 古道尔博士致力于将它建设成1个针对年轻人的全球性环保和人文主义的组织,在中国,由于他们的努力,在大西北已经拥有了很多绿洲。

前不久刚刚有幸认识了组织中的几位成员。有了几句短暂的交流,觉得她们很可爱,孜孜不倦地做着令自己引以为豪的1件事。同时也感受到,她们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加入,汇聚更多的力量和爱心,让那片梦想中的绿洲更快地庞大。

篇7:经典感恩故事:感恩的心

一代伟人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诗人艾青在他的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听说过一个人向树道歉的故事吗?听说过所有正行驶的汽车为狗让路的故事吗?这些真实的故事,感动于人对生命的关爱,感动于人对生命的尊重。当我们每天享受着清洁的环境时,我们要感谢那些保洁工作者;当我们迁入新居时,我们要感谢那些建筑工人;当我们出行时要感谢司机……懂得感恩,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重新看待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更能体会自己的职责。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价值。当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徐本禹走上银幕时,人性的善良再一次被点燃,这个原本该走入研究生院的大学生,却一无反顾地从繁华的城市走进了大山。这一平凡的举动刺痛了每一个人的眼睛,也点燃了每一个人内心未燃的火种。而让他做出这一抉择的理由很简单: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徐本禹用他感恩的心,为大山里的孩子铺就了一条爱的道路,点燃了贫穷的希望,完成了他的职责,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不是简单的忍耐与承受,更不是阿Q,而是要以一种宽宏的心态积极勇敢地面对人生。我相信最温暖的日子来自寒冷,我更相信,最温暖其实是对寒冷的一种谅解,一种感恩。一个人只有对生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他才能真正地拥有快乐与幸福。“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都因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芬芳馥郁,香泽万里。

篇8:感恩的哲理故事

某中学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当讲解员讲到革命烈士为了保存部队实力, 不惜牺牲生命用自己的胸口堵住敌人的炮眼时, 有的同学小声地嘀咕:“真傻”!“有病”!

上述材料表现了当代青少年在对待爱国、报国问题上的一种态度和做法, 折射出令人担忧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近年来, 感恩教育已经被学校重视起来, 大多数学生们也知道应该努力学习来回报父母。但是作为祖国未来, 民族希望的当代学生是否该意识到感恩祖国, 奉献社会是其当仁不让的职责与使命呢?

一、感恩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 古代报国卫国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业绩不胜枚举。西汉名将霍去病十八岁就率八百精骑北征匈奴, “匈奴未灭, 无以为家”正是他强烈爱国报国之情的写照;张骞出使西域, 历尽千辛万苦, 为的是汉王朝的安全、繁荣与昌盛;苏武牧羊节不辱, 渴饮雪, 饥吞毡, 用十九年的青春诠释了对国家的“忠贞不渝”。此外, “精忠报国”的岳飞;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的文天祥;树起“背父救国”的大旗的郑成功等等, 诸如此类的古代爱国英雄数不胜数。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加以分析, 他们的报国行为虽然都有历史局限性, 但是我们能深刻体会到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到了中国近代, 爱国报国英雄更是层出不穷。林则徐虎门硝烟, 邹容以激烈的爱国热忱、犀利的笔调写成《革命军》一书;鉴湖女侠秋瑾的“拼得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正是这一时代青年投身爱国洪流, 为祖国甘洒热血的真实写照。而五四运动更充分显示了青年爱国主义的战斗锋芒, 知识青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卖国政府展开了英勇斗争, 从而唤起了全国各地各界人士的觉悟, 形成了全国范围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青年捍卫民族独立、争取民主自由的坚强意志和伟大力量, 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则是最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毛泽东早年就开始接受传播马克思主义, 周恩来12岁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邓小平为了寻求救国真理16岁就背井离乡远赴海外读书等等, 还有许多“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的普通中国人, 正是他们以天下为己任, 与祖国共荣辱, 经过百折不挠的斗争才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陶行知先生说过:“国家是大家的, 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我觉得凡是脚踩中国之地, 嘴吃中国五谷, 身穿中国衣服的, 无论男女老少, 都应当爱中国。”因此, 作为国家未来、民族希望的当代青年学生更应当自觉继承和发扬祖国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 用历史人物的精神激励自己, 努力学习祖国的历史与文化, 做一个忠于祖国, 忠于人民的时代青年。

二、感恩祖国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使命

感恩祖国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使命, 祖国不但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还赋予了我们人之为人的文化生命。因此, 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回报祖国的培养之恩。

1. 祖国为个人的生存发展提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我们的祖先以定居农耕代替流动游牧生活后, 用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家园。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衣食住行, 繁衍后代, 相依为命。生存和发展得到了满足产生了爱家乡爱父老的感情。随着国家的形成, 人们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感情获得积累和发展, 出现了明确的民族意识和地域意识。历史上民族之间的倾轧和国家之间的兼并, 亡国奴的悲惨遭遇, 使人们体验到国破家亡的唇齿之寒, 同时深深地感受到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 从而产生了对祖国真挚深厚的爱。“国破则家亡, 国兴则家昌”, 这是中华近百年来历史上昭示的一个深切道理。祖国的前途、命运、未来和个人憧憬的前途、命运、未来, 如同血肉相连, 密切相关。当前, 我们处于祖国飞速发展的时代, 祖国为我们创造了和平的环境, 才使我们安全地生存并获得自身的发展;国家赋予我们公民权, 在社会体系中我们的人格得到尊重。想想那些终日由于国家战火不断而流离失所的人们, 我们没有理由不感谢祖国为我们提供的一切。

2. 祖国赋予我们文化生命

马克思认为, 人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母亲给了我们自然生命, 祖国给了我们文化生命。我们的祖国以幅员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闻名于世, 伟大的成就使其曾长期处于世界文化中心的位置, 是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千百年来以她那宽广的胸怀哺育了亿万炎黄子孙, 以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民族精神赋予了每个中华儿女文化生命。

中华人文文化光辉灿烂, 我国“五帝”时代的文化有许多传说的故事, 如《尚书·尧典》叙述的尧、舜、禹“禅让”的故事, 《诗·大雅》中禹治水的故事等。从夏朝开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春秋时期出现许多大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如孔子、墨子、孙子等, 开启了我国人文文化的繁荣时代, 尤其是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以及孔子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 长期被奉为中国人文文化的经典。这些作为中国人文文化的源头, 建构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体结构。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也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农业、蚕业、天文、历法、陶瓷、桥梁、建筑、医学等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 出现了一大批世界级科学家, 如:张衡、祖冲之、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宋应星等;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四大发明”更是加快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在建筑方面, 有万里长城、赵洲桥、紫禁城等一大批作为世界共同遗产的不朽创造。此外, 自成体系的哲学、源远流长的史学、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也令世人称赞。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 从公元前到1500年, 世界上重要的发明有298项, 而我国就占173项, 由此可见祖国的科技成就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所起的伟大作用。

面对这些, 每一个中国人不能不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生活在具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祖国母亲的怀抱中, 我们每个人都从祖国母亲身上汲取了营养, 成为祖国灿烂文化的受益者。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还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铸就了中华儿女文化生命的灵魂。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挫折而不屈, 屡遭坎坷而不馁, 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靠的就是这样的民族精神, 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发奋进取、不懈奋斗。

文化生命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感恩祖国与感恩母亲一样, 知根知本, 知恩图报, 是美德, 所以光荣。因此, 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先辈们创下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 并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践中成为新时期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创作者与传播者。

三、感恩祖国的内在要求

感恩祖国, 不是形式, 而是一种情感、一种责任、一种融入我们血脉的精神, 更体现为现实的义务和责任。它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动三个基本方面, 其中情感是基础, 思想是灵魂, 行动是体现。只有做到情感、思想、行动三者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感恩祖国, 要求我们热爱祖国的山河、人民、文化;了解祖国的历史, 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个人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祖国的事业无限忠诚;为祖国的独立、统一、繁荣、富强而英勇献身。感恩祖国是无条件的, 它不应因祖国的贫富强弱和地域、信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感恩祖国, 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当代青少年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增强国防观念, 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树立为祖国而学习的雄心壮志, 刻苦钻研, 勇于探索, 攀登科学高峰, 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有“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建国之才、报国之行”的合格人才。

感恩祖国, 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不同的环境中报效祖国的方式也往往不同。抗击非典战场上,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千千万万的白衣天使坚守岗位, 这何尝不是感恩祖国?地震灾区, 用自己的生命去诠释更多生命的神圣, 这何尝不是感恩祖国?奥运会上冉冉升起的国旗, 雄壮的国歌一次又一次响起, 运动员湿润的眼眶, 观众激动的神情, 这何尝不是感恩祖国?航天载人上太空并实现太空行走, 令万人空巷, 举国欢腾, 这何尝不是感恩祖国……

篇9:一个感恩节的故事

—William Bennett

At first it sounded like a Thanksgiving story, but the more I reflected on it, the more 2)appropriate it seemed for any time of the year. The way I heard it, the story went like this:

Thanksgiving Day was near. The first grade teacher gave her class a fun assignment—to draw a picture of something for which they were thankful.

Most of the class might be considered economically 3)disadvantaged, but still many would celebrate the holiday with turkey and other traditional 4)goodies of the season. These, the teacher thought, would be the subjects of most of her students’ art. And they were.

But Douglas made a different kind of picture. Douglas was a different kind of boy. He was the teacher’s true child of 5)misery, 6)frail and unhappy. As other children played at 7)recess, Douglas was likely to stand close by her side. One could only guess at the pain Douglas felt behind those sad eyes.

Yes, his picture was different. When asked to draw a picture of something for which he was thankful, he drew a hand. Nothing else. Just an empty hand.

His abstract image captured the imagination of his 8)peers. Whose hand could it be? One child guessed it was the hand of a farmer, because farmers raise turkeys. Another suggested a police officer, because the police protect and care for people. Still others guessed it was the hand of God, for God feeds us. And so the discussion went—until the teacher almost forgot the young artist himself.

When the children had gone on to other assignments, she paused at Douglas’ desk, bent down, and asked him whose hand it was. The little boy looked away and 9)murmured, “It’s yours, teacher.”

She recalled the times she had taken his hand and walked with him here or there, as she had the other students. How often had she said, “Take my hand, Douglas, we’ll go outside.” Or, “Let me show you how to hold your pencil.” Or, “Let’s do this together.” Douglas was most thankful for his teacher’s hand.

10)Brushing aside a tear, she went on with her work.

The story speaks of more than thankfulness. It says something about teachers teaching and parents parenting and friends showing friendship, and how much it means to the Douglases of the world. They might not always say thanks, but they’ll remember the hand that reaches out.

这个故事最初听起来像是一个感恩节故事,但我越想越觉得它适用于任何时候。我听到的故事是这样的:

感恩节临近了,有位一年级老师给班上的学生布置了一项好玩的作业——画出他们想感谢的东西。

班上大多数孩子的家庭并不富裕,但很多人仍然会吃火鸡及其它传统的应节食物来庆祝感恩节。老师预料大部分孩子都会画这类感恩节食物。情况也果然如此。

但道格拉斯画了一幅很不一样的图画。道格拉斯本来就是个与众不同的男孩,在老师眼中他是个苦难深重、虚弱、郁郁寡欢的孩子。当其他孩子在课间休息玩耍时,道格拉斯常常会紧靠她身边站着。人们只能从他忧郁的眼睛中猜测道格拉斯承受的痛苦。

是的,他的图画与众不同。当被要求画出想感谢的东西时,他画了一只手,其它什么也没有,只是一只空空的手。

他抽象的图画引起了同学们的纷纷猜测。那会是谁的手呢?一个小朋友猜那是农夫的手,因为他们喂养出火鸡。另一个小朋友说是警察的手,因为警察保护及照顾大家。还有一些人猜那是上帝的手,因为上帝赐给我们食物。猜测在继续着——以至于老师差不多将小画家给忘了。

当孩子们接着做其它作业时,她在道格拉斯的桌旁停下来,弯下腰问他那是谁的手。小男孩眼望别处怯怯地说:“老师,那是你的手。”

她回想起,有时她会像对其他学生一样,牵着他的手一起去这儿,到那儿。她常说:“拉着我的手,道格拉斯,我们走到外面去。”或:“让我教你怎样拿铅笔。”又或者:“我们一起来做这件事吧。”道格拉斯最感激的是老师的手。

老师擦掉眼泪,继续工作。

这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感激之情。它宣扬了为师之道、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朋友间的互相扶持,以及这种帮助对世界上与道格拉斯处境相同的人们是何等重要。他们不一定会经常表达谢意,但他们永远记得伸过来的援手。

上一篇:说课稿 聂常青下一篇:春游后有感的高中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