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杯音乐教学设计

2024-04-22

银杯音乐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篇1:银杯音乐教学设计

——《银杯》教案设计歌曲

教学内容:歌曲《银杯》;蒙古长短调。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学唱蒙古族祝酒歌《银杯》,有情感的演唱。

3、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学习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

教学重难点:

1、能准确把握节奏,大跳音程、装饰音等特点,完整地演唱《银杯》的旋律。

2、在歌曲中体验蒙古族的欢快、热情豪爽,并能在演唱情绪上表达。

情景预设:

一、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到一个非常令人向往的地方,请同学们听着这首熟悉的歌曲随我一同前往。”(播放视频歌曲《天堂》,边听边观赏草原风光。)请同学们把你所看到和听到的告诉大家,并谈一下你的感受。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共同欣赏,交流歌曲特点。

二、导入新课:让我们共同体验一下蒙古族民歌的无穷魅力吧!(出示课题)《草原之旅—少数民族民歌》

三、新课内容:

1、学习“中国民歌”? 民歌有三个特点:

第一,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

第二,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

第三.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2、对于蒙古族你有哪些了解呢? 生:小组讨论,(教师用课件提示)同学回答。

3、范唱歌曲:聆听这首歌曲描绘了什么场面?表达什么内容?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 生:回答。

4、简介歌曲:酒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民逢酒必歌。这是一首非常有代表性的蒙古民歌,也是一首酒歌《银杯》。

5、复听歌曲,感受歌曲在节奏、速度、旋律上的特点。师生交流。

6、学唱歌曲

学生选择学习方法:随琴单旋律视唱,解决重难点。

讲解:(1)“X.X”、“ X X X ”节奏。

(2)倚音:在记谱时比主音小(跳度大),倚附在主音前面,起到装饰作用。在演唱时不能占主音太多时间,越短越好。

(3)、自由读词。师问:“赛勒日外咚赛”是什么意思?

(4)、填词,有感情地演唱。总结短调特点。模拟蒙古同胞唱歌时的场景,了解尊重他们的民族习俗。实践创造

1、找出歌曲哪一乐句表现热情豪爽?变换速度演唱,找学生表演。

2、欣赏另一首酒歌,学生模拟表演敬酒礼仪,教师示范,学生合作体验。这是蒙古族的音乐形式之一。学习长调、短调

1、总结短调特点:蒙古语称之为“宝古尼·道”。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有情歌、酒歌、婚礼歌、祝寿歌、叙事歌、摇篮曲等。优秀的短调民歌有《嘎达梅林》、《森吉德玛》、《诺文吉娜》、《乌云珊丹》、《龙梅》等。

2、比较银杯是长调,还是短调?

3、、(播放歌曲《辽阔的草原》视频)

总结长调特点: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旋律悠长舒缓、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

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 荣列榜中。

优秀的长调民歌有:《辽阔的草原》、《小黄马》、《褐色的鹰》等。

实践拓展:

1、辩听:加强对蒙古民歌长调、短调的学习和理解,让学生对蒙古族民歌在情绪、情感上以及形式上有了更多了解。

2、听赏创作歌曲,音色上醇厚,模唱“啊哈嗬嗨”的蒙古韵味。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小结

1、学生小结收获,教师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师:蒙古草原辽阔美丽,蒙古人们畅快豪爽,蒙古歌声悠扬、婉转。一首《银杯》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蒙古包,一同体会蒙古人们的快乐。希望我们能记住和更加走近美丽多彩的民族——蒙古族。

作业

课下学唱一首自己喜欢的蒙古民歌,并知道和表现出它是属于长短调的特点。

篇2:银杯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学唱蒙古族祝酒歌《银杯》,有情感的演唱。

3、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学习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

教学重难点:

1、准确地演唱《银杯》旋律。

2、在歌曲中体验蒙古族的热情豪爽,并能在演唱情绪上表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歌声问好。

二、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它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音乐,由此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民歌,(看书:学习什么是“中国民歌”?并能理解。)今天老师将同大家一起走进蒙古族,让我们随音乐体会那里的别样风情。(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三、新课内容:

1、师:这是一首由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歌曲,歌曲描绘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回答。

2、师:(小结)歌曲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蒙古人民过着自由,舒畅,美好的生活,那么对于这样美丽的蒙古族你有哪些了解呢?

生:小组讨论,(教师用课件提示)同学回答。(课件从蒙古族的居住,运动,饮食,音乐,舞蹈,语言,服装,礼节,等方面收集的图片。)

3、师:(小结,)给予评价。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歌曲一定很有特点,今天我们共同学唱一首蒙古民歌《银杯》,听一听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聆听(播放歌曲视频)

生:回答。

4、师:歌曲描绘了什么场面?表达什么内容?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

生:回答,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来学唱这首歌吧!聆听(教学光盘)

5、视唱旋律。

6、随琴单旋律演唱。讲解:(1)“X.X”、“ X X X ”节奏。

(2)倚音:在记谱时比主音小(跳度大),倚附在闰音前面,起到装饰作用。在演唱时不能占主音太多时间,越短越好。

7、自由读词。师问:“赛勒日外咚赛”是什么意思?

8、填词,有感情地演唱。找出歌曲哪一乐句表现热情豪爽?找学生表演。

9、学习长调、短调。(播放课件)

师:比较银杯是长调,还是短调?

生:回答。

10、师:通过对蒙古民歌长调、短调的学习和理解,让我们对蒙古族民歌在情绪、情感上有了更多了解。让我们再用优美、抒情的歌声体验民族风情吧!学生齐唱。

四、小结

篇3:音乐教学楼及小型音乐厅设计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音乐教学楼, 总建筑面积11250㎡, 由5层教学楼及单层音乐观摩厅、3层幼儿园三部分组成建筑群。共有10间70~80㎡专用音乐教室、4间200㎡专用音乐教室/排练厅、108间15㎡/8㎡教学琴房、1间500㎡音乐观摩厅, 以及教研办公和辅助用房。

2 总体布局

建设用地北面为拟建2层医疗站、东面为学生宿舍、西面为专家公寓、南面为饭堂。主立面西南朝向, 音乐观摩厅设于东南面, 北面和东面分设次入口, 可方便联系银行、医疗站和学生宿舍、饭堂区。幼儿园在用地东北角, 通过外廊有机地连成一体, 外观造型统一。

3 功能布局

为充分利用建设用地, 教学楼各用房沿用地周边布置, 中部围合成室外庭院, 尽量减少声音相互干扰。

教学楼东南面为相对独立的500㎡音乐观摩厅, 可供系师生集中教学、演出、交流、汇报和考试等用。

教学楼首层结合内庭院设置室外演奏场, 可为学生兴趣活动或集会提供场地。底层两层高架空主出入口大厅为开敞式, 既自然地与室外广场联结, 又与首层的内庭院产生对话, 三者有机融合。室内背景墙配以音乐主题浮雕既突出院系特色又强化了建筑入口。二至五层均为教室标准层, 四、五层局部为办公用房。

4 交通组织

平面西南正面两侧为两部主楼梯连通底层至屋面;北面、东面也分设楼梯, 靠近各个次入口形成水平垂直的交通节点。

3台电梯方便师生携带乐器之用, 均为透明玻璃围闭, 面向内庭院, 既可引入室外绿化景观, 又可结合首层大厅的半室外演奏台组成动态的立体演出场地, 满足不同表演的需要。

水平交通主要通过各层的内外走廊连系各用房和楼梯间。东面入口与外地坪高差通过台阶连接, 经外廊连接音乐观摩厅和进入教学楼。

⑴70~80㎡专用教室;⑵学生琴房;⑶教师琴房;⑷200㎡专用教室/排练厅;⑸500㎡观摩厅;⑹室外演奏台;⑺卫生间;⑻电梯厅;⑼幼儿活动室;⑽幼儿卧室;⑾幼儿园教师办公室;⑿连廊屋面;⒀幼儿音体活动室;⒁公共活动场地;⒂教学楼内庭院。

5 建筑外观

教学楼外立面以南方热带建筑风格为基调, 处理简洁协调。

(1) 造型:底层架空层和水平展开连贯围合的首层作基座, 二至四层为主体, 五层结合坡屋面作顶段收束。

基段正面两侧结合楼梯间作六边形塔楼造型, 形成建筑的制高点和视焦点。沿进入校区的道路均面向其正面, 成为校区的标志性构筑物之一, 突出作为院系的教学楼。

墙面突出0.8m的竖线分割出竖窗, 与空调机位、水平遮阳板有机地结合, 既起垂直遮阳作用又可减弱声音的发散, 降低对周边的影响。

(2) 颜色:基段用浅灰色墙面, 主段以校区现有建筑的棕红色为主调;顶段以大块面玻璃配以浅灰色造型柱与基段相呼应;坡屋面以土红瓦面与校区整体建筑相协调;塔楼白色与主墙产生对比。

(3) 质感:楼板及梁底位置勾缝贯通强调建筑整体的水平展开感, 并通过辊压、拉毛产生肌理;屋面坡顶以瓦面铺砌, 形成立体肌理与平墙对比。

6 声视设计

经参观实际项目的使用效果, 取长补短, 根据要求在土建、室内装修及设备配合上作出各用房的传声、吸音、隔音等的声学设计, 以及观演、学习所需的视线设计。

6.1 音乐观摩厅

(1) 平面设计:作为小型音乐厅, 尽量以自然声为主, 用混响声弥补直达声能的不足;因容积小、面宽不大, 采用矩形平面其平行侧墙可增加音色的丰满度、提高听众的亲切感和环绕感, 使音质优美;利于通过声学设计在最佳混响时间 (1.8~2.2s) 和频率特性上, 使低频适当高于中频获得温暖感;且结构简单, 便于施工、装修, 经济效果显著, 易将声学和美学较好地融合。

(1) 观众厅; (2) 演奏台; (3) 辅台; (4) 后台; (5) 放映厅; (6) 学生琴房; (7) 教师琴房; (8) 走廊; (9) 设备房。

该厅设计成25m×20m层高9m, 阶梯席位237座, 演奏台最宽处15m, 深7.2m, 高0.9m, 可兼容小型舞台表演、演唱、讲课和放映等使用。

设定舞台发声计算点后, 用声线作图法按声音反射原理确定观众厅侧墙、后墙和前墙的设置角度及大小, 使反射声线较均匀地覆盖整个观众席。同理确定舞台侧墙夹角满足集体表演时相互听闻。

(2) 剖面设计:充分利用近次反射声, 使其具有较短的延迟反射时间, 使厅内大多数的前中座位区域, 以及接受长时差反射声的后座区域都有足够响度, 声能均匀分布、扩散充分。

(1) 大厅天花吊顶可有效提供早期反射声, 起到反射与扩散的双重作用, 令声音柔美动听, 避免产生回声、盲点、聚焦、失真、颤动、声影等声学缺陷, 以提高音质。演奏台上方相对低矮的顶棚利于声音的反射和扩散, 表演者能全情投入并随时感受表演的大厅效果、彼此听闻, 便于调整自己的表演与团体协调, 使表演具有整体感。通过采用距离窄的侧墙、上空相对低矮的后座和舞台反射板来提供早期反射声, 保证声能较均匀的反射。

(2) 池座起坡可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 并有利于观众听音、减少声音的掠射吸收影响, 获得足够强的直达声, 满足听闻要求。观众席按左右错位前后隔排布置, 求得各排标高, 最后排约2.5m高, 俯视角约11°, 符合视距视角要求。大厅后部两侧设疏散楼梯, 中部为声光设备监控室 (可兼放映) , 可提供语言扩声、现场转播及录音控制。演台两侧为辅台准备间, 其后为简易后台, 可结合大幕布作小型演出的临时跑场用。

⑶以合适的混响时间来保证厅内声场有足够的丰满度、提供好音质, 须有足够的每座容积。对观众厅和舞台空间建立三维模型可得容积约为2021m3, 8.53m3/座符合音乐厅的每座容积指标。

⑷吸声处理:以多孔吸声材料配合各种穿孔板, 构造空腔共振吸声墙面;面板固定在龙骨上连同板后空气层做成抹灰吊顶、架空木地板等, 构成薄板共振吸声。

⑸设备配合:采用中央空调系统, 配备演出灯光照明, 以及不同使用模式下的电声辅助播出。

⑹隔声处理:噪声源特别是低频噪声, 通常来自观众噪声、空调机械噪声、交通噪声、外环境噪声、雨噪声等。开空调时大厅背景噪声应控制在NR25~30。

(1) 设备降噪:选用低噪声设备;设备房设于底层;设备机组设置减振器、减振垫;进出风管、水管配接帆布及橡胶软接管, 设置足够长度的消声器。

(2) 土建构造:结构上适当增加楼板厚度, 下面加轻质复合隔声吸声吊顶;设置北外廊, 减少直接暴露外墙;结合屋面隔热层适当增加屋面板厚度, 下部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吊顶, 内铺吸音棉, 防止雨淋噪声传入。

(3) 外窗采用密封性高的塑钢平开窗和中空隔音玻璃;门扇采用厚重的多层复合构造。

⑺该厅的使用定位是以演奏为主, 兼顾教学、会议讲话、小型演出等, 也具备多功能性, 与专门的音乐厅有所区别。在土建、装修的声学设计基本达到要求后, 在实施和试用过程中, 可通过现场调试来达到预期音效。

6.2 材料装修

用料的选择需平衡多方面因素, 如装饰性、耐火性、频率特性、造价、施工条件等。为充分反射声音获得良好音质, 首选质地厚重、刚度大的材料;吸声、隔声选材如前所述。

⑴音乐观摩厅: (1) 天花:轻钢龙骨石膏板白色乳胶漆面, 内衬隔音棉。声音吸收低、反射性好、整体感强, 可避免低频共振声吸收较多、低频混响时间过短的情况。 (2) 观众厅墙面:硅钙板外贴榉木板, 局部环保植物纤维吸音涂料。 (3) 观众厅后墙:木制扩散体, 局部环保植物纤维吸音涂料;声控室中空隔音玻璃观察窗。 (4) 观众厅地面:复合木地面。 (5) 演奏台侧墙:木骨架安装厚木板。 (6) 演奏台后墙:3m以下木制扩散体, 3m以上木骨架安装厚木板。 (7) 演奏台地面:双层木地面下设空腔, 以扩大固定于地板上的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的声音辐射, 适当减弱打击乐过响的声音。 (8) 座椅:实木扶手, 软包半硬椅背及自动回弹折叠椅垫, 减少低频音吸收。 (9) 声控室:门扇多层复合构造和中空隔音玻璃;墙面穿孔石膏板内衬吸音棉;天花穿孔铝扣板内衬吸音棉;地面复合木地板。

⑵教学琴房: (1) 墙面穿孔石膏板内衬吸音棉;安装1m×2m视唱用镜面; (2) 天花穿孔铝扣板内衬吸音棉; (3) 地面抛光砖。

⑶70~80㎡/200㎡音乐专用教室: (1) 墙面白色乳胶漆; (2) 天花穿孔铝扣板内衬吸音棉; (3) 地面抛光砖。

⑷200㎡考试厅/排练厅: (1) 单面全镜面墙;另三墙面白色乳胶漆;沿墙安装900mm高不锈钢扶手; (2) 天花白色乳胶漆; (3) 地面双层木地面下设空腔, 面铺地板胶。

⑸高级教研室: (1) 双重隔声门和门斗 (声闸) ; (2) 墙面穿孔石膏板内衬吸音棉;安装1m×2m视唱用镜面; (3) 天花穿孔铝扣板内衬吸音棉; (4) 地面复合木地板。

7 总结体会

音乐教学楼既有教学楼的普遍性, 又有因自身专业性而具有的特殊性, 需把握好这两方面, 结合实际使用要求, 总体上与校园整体风格相协调、充分利用地块、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建筑单体作相应的声视设计、细部构造和装修建材运用等, 做出经济适用的建筑。需注意的是音乐类厅堂的声效, 与座位数、舞台大小、室内空间、装修用材、设备配合等密切相关, 应做出不同组合方案, 进行试算比较, 经验算和实际调试来确定。

摘要:通过设计实例分析, 并结合小型音乐厅的传声、隔音、吸音及视线设计和材料运用, 总结实践经验, 对音乐教学建筑的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音乐教室,音乐厅,声学设计,视线设计

参考文献

篇4:银杯音乐教案

一、教材分析

《银杯》是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三单元草原牧歌中的唱歌课内容,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的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二、教学目标

1、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学唱蒙古族酒歌《银杯》,有感情的演唱。

3、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学习区分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

三、教学重难点

1、准确地演唱《银杯》旋律。

2、在歌曲中体验蒙古族的热情豪爽,并能在演唱情绪上表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它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音乐,由此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民歌,(看书:学习什么是“中国民歌”?并能理解。)今天老师将同大家一起走进蒙古族,让我们随音乐体会那里的别样风情。(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1)这是一首由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歌曲,歌曲描绘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歌曲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蒙古人民过着自由,舒畅,美好的生活)那么对于这样美丽的蒙古族你有哪些了解呢?(2)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歌曲一定很有特点,今天我们共同学唱一首蒙古民歌《银杯》,听一听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2、播放并欣赏音乐《银杯》,歌曲描绘了什么场面?表达什么内容?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

3、钢琴伴奏,教唱歌曲《银杯》。(1)讲解:(1)“X.X”、“ X X X X”节奏。(2)倚音:在记谱时比主音小(跳度大),倚附在闰音前面,起到装饰作用。在演唱时不能占主音太多时间,越短越好。

4、自由读词。师问:“赛勒日外咚赛”是什么意思?(是个祝福词吉祥平安的意思)

5、找出歌曲哪一乐句表现热情豪爽?

6、学习长调、短调。比较银杯是长调,还是短调? 7齐唱歌曲

通过对蒙古民歌长调、短调的学习和理解,让我们对蒙古族民歌在情绪、情感上有了更多了解。让我们再用优美、抒情的歌声体验民族风情吧!学生齐唱。

8、小结:蒙古草原辽阔美丽,蒙古人们畅快豪爽,蒙古歌声悠扬、婉转。一首《银杯》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蒙古包,一同体会蒙古人们的快乐。希望我们能记住和更加走近美丽多彩的民族——蒙古族。

篇5:六年级音乐上册《银杯》教案

课题:《银杯》

3—2

教学目标:

、学唱歌曲《银杯》,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复唱时正确演唱。

教学难点:正确演里二声部。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导言。

二、基本部分:

、完整聆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随音乐打拍子。

4、掌握音乐的强、弱。

5、齐唱。

6、指导不足之处。

7、反复练唱。

篇6:《银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银杯》是一首旋律悠扬,起伏较大,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的歌曲,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在歌曲演唱中,要把表现音乐情感和刻画音乐形象放在重要位置上加以处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本课是一堂唱歌课,所以重点仍是如何引导学生恰当的表现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了解蒙古短调歌曲的调式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想象的能力。

2、情感目标:通过理解歌曲,启发学生在浓郁的情境中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点钢琴、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引出短调。

师:下面,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具有蒙古短调的歌曲《银杯》,在这里老师不想过多的解释短调,让我们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逐步来了解特的特点……(采用多媒体出示歌词)

2、理解歌词,发挥想象力。

师:首先,我们来看歌词,请同学们从歌词里充分发挥想象力,告诉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同学们各抒己见)

老师小结: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这是蒙古人民在宴请宾客时演唱的歌曲。蒙古人特别好客,当主人敬客人酒的时候,就会载歌载舞、高唱宴歌,表示对宾客的盛请,那么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如果主人在敬客人酒的时候,客人最好把酒都喝光,如果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主人就会认为客人瞧不起他,甚至不愿与他以诚相待等等,这就是蒙古短调的特点,希望在学唱歌曲时抓住这一特点,唱好歌曲。

3、初听歌曲,感受短调特点。(播放歌曲视频)师: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歌曲,一起感受蒙古短调歌曲表现的那种感情细腻的特点。(学生观看视频)

师:通过听赏,你对歌曲那种感情细腻的特点,有了新的理解了吗?(同学们各抒己见)

4、学唱歌曲,选择学习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唱这首歌。同学们,我们平时采用过好多学习方法,比如:我们用过听唱的方法学习歌曲,那今天你想用哪种学习方法?(学生选择学习方法)

师:不管你们选择哪种学习方法,老师都支持你们,但你们能给老师一个小小的承诺吗,几遍能学会?(同学们各抒己见)那我们一起学习歌曲(教唱学习歌曲)

师:你们遇到困难了吗?(和同学们一起处理难点)

老师小结:你发现了吗,歌曲的旋律起伏大不大?(学生回答:大)强弱明显不明显?(学生回答:明显)那么,这也是蒙古歌曲短调的另一个特点:旋律起伏大。

5、听琴复听歌曲,深化短调特点。(教师弹唱)

师:下面,我们再来完整的演唱一遍歌曲,体会一下歌曲起伏大,强弱明显的特点。(师生一起演唱)

6、听老师范唱,进一步了解歌曲。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能体会歌曲的特点,但是还有少部分同学理解不够好,这样吧,你来听老师演唱一遍,听听老师对歌曲的理解……(听伴奏,老师有感情的范唱歌曲,学生听赏)

7、再次演唱歌曲,加深歌曲印象。

师:那么,就让我们有感情的再演唱一遍,掌握歌曲节奏。师:同学们,你对歌曲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了吗?(学生回答)下面,你可以跟伴奏音乐一起演唱,老师想提醒你,如果你对节奏掌握不稳,可以停下来听听音乐再唱(可以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定唱几遍)(同学们听伴奏演唱歌曲)

8、总结短调特点

师:同学们,你对歌曲的演唱和理解越来越好了,蒙古短调歌曲虽然起伏较大,但你们发现了没有,歌曲演唱起来仍然那么优美,那么抒情,这就是短调的第三个特点:旋律优美、抒情。

二、演唱歌曲 再次完整演唱歌曲,巩固风格特点。师:了解了短调的调式特点之后,让我们再来完来完整演唱一遍。

三、分组演唱 师:下面又到了同学们的展示环节,你可以充分发挥你的表演天赋,到我们的小小舞台来展现自己,你也可以和你的伙伴一起表演……

篇7:音乐欣赏教学——聆听音乐

一、背唱主题, 重点聆听

主题旋律是一首乐曲或歌曲的核心音调, 音乐的发展、变化都与主题息息相关。它可以很快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开拓他们的思维能力, 从而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 随心所欲, 积极创新。正如门德尔松所说:“在真正的音乐中, 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 比言语更好得多。”因此, 在音乐欣赏中, 要让学生懂得聆听, 学会聆听。而要让学生尽快记住音乐作品的音响, 背唱音乐作品主题旋律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法, 尤其是较大型的器乐曲, 更是如此。另外, 背唱音乐作品主题旋律对学生理解音乐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记住了音乐作品的主题音乐, 才能感受到作品主题的发展和变化。熟悉了主题, 就等于找到了欣赏的向导, 最好在欣赏作品之前的教学中就将主题唱熟或背记下来, 当学生在生疏的乐曲中听到了熟悉的主题音调, 就如同在旅游风景区遇到了向导, 马上会和乐曲亲近起来, 激起听音乐的兴趣。学生只有专注地听了, 才能为记住打下基础。一般情况下, 一些短小的单段体结构的音乐或段落连接紧密的音乐, 如“牧歌”等作品, 由于音乐的整体性强, 很难将其片段拆分, 提供的音响应该考虑相对连贯和完整。当然, 更多的时候将作品重点片段的听和完整的听相结合, 可更有效地达到欣赏的目的。例如, 在欣赏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时, 我往往将音乐作品的主题音乐先单独进行听赏并范唱, 用优美如歌的旋律和主题的来历背景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境界, 从而激发学生对欣赏全曲的兴趣, 同时也达到了加深作品主题印象的目的。有时也可以在欣赏全曲, 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了整体感受后, 由学生听辨出印象深刻的段落, 这些段落往往就是乐曲的主题音乐, 要求学生记住这段旋律, 而后哼唱或指辨主题谱例, 或以语言描绘, 或画出图谱等, 根据学生的音乐感受再进行重点聆听和分析。这种方式就是引导学生用心聆听, 重点聆听,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学习理念。

二、动中取静, 静心聆听

学生的欣赏过程, 就是他们对音乐作品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生动的引导固然必要, 但过多的铺垫与说明, 不仅会干扰学生自主的去聆听音乐, 使学生不能专心致志地有意识地参与音乐欣赏活动, 而且将会框住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的思维得不到发散性的感受与体验。郭沫若先生曾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 自己研究, 用自己的头脑来想, 用自己的眼睛来看, 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因此,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聆听环境和条件, 不给学生过多的任务, 将学生的静心聆听放在第一位。精选作品重要片段, 合理安排教学节奏, 适时把握讲解时机,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聆听, 自己去感受, 自己去体验, 自己去想象。也许有些想象并不符合我们的审美标准, 甚至天马行空, 有时令我们难以理解, 但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肯定, 将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鼓舞, 并成为学生自主感受音乐, 学习音乐的强大动力。

在教学八年级欣赏《卡门序曲》一课中, 在请学生初听乐曲前, 先引导学生注意聆听“卡门序曲”和“春节序曲”有什么区别, 给我们怎样的不同感受。在学生发表了自己对音乐所表现场面的见解后, 我向学生揭示“谜底”, 简单介绍创作背景, 并鼓励学生继续欣赏, “看谁能听出‘妇女和儿童在斗牛场上欢唱跳跃的旋律’和‘斗牛士之歌的旋律’”。前面猜想成功的学生对这一挑战踌躇满志, 而失利的学生则因不服气而更加专注于再一次的聆听。果然, “斗牛士”神气、威武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浮现, 表现这一形象的音乐主题也在大家的模仿中脱颖而出, 这为后面环节的再度欣赏和创作实践活动奠定了极好的基础。孩子们理解了作品, 仿佛自己就是那位勇敢、威武地斗牛士, 对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至于几年后的某个街头, 我还仿佛听到有人在哼唱这首作品的主题。没有过多的辅助手段, 只是引导学生静心聆听, 但却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到了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中, 只是因为每一次的引导、启发都是围绕着音乐本身而预设与生成, 都是给学生之所需, 都是在为学生更好地专注于音乐创造条件。

三、精心选择, 比较聆听

比较聆听法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又能培养学生们的探究意识。我在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时, 先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自己的授课意图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去选择相应的作品, 让学生感到一堂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我国有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没有被列入教学内容中, 我在授课时, 会有意地选择一些优秀曲目加入到课堂中。例如, 为了让学生了解民歌的特点及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我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 进行了一节题为“中国茉莉齐争艳”的课, 给学生们欣赏了流传在河北、江苏的两首民歌《茉莉花》和创作歌曲《亲亲茉莉花》。通过两首《茉莉花》的比较聆听后, 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相同点在于, 都是表达了一位姑娘想摘花, 又担心受责骂的爱情类歌曲。不同点在于, 河北名歌《茉莉花》旋律多跳进, 曲调明快、硬朗, 体现了北方人爽朗的性格;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曲调柔美, 比较含蓄。当我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时, 学生回答: (1) 民歌有即兴演唱、随即而来的特点, 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再加工和修改及再创造, 因此同一题材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曲调。 (2) 不同的区域, 造成了人土风俗与性格的不同, 从而造成了同一题材不同区域的民歌色彩的不同, 反映了中国民歌的同宗性和多样性。当现代气息浓厚的《亲亲茉莉花》呈现在学生们面前时, 学生们会总结出让人欣慰地“创作源自生活”;“民歌是作曲家们创作的源泉”等结论, 这不是新课改中所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吗?这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啊!

四、表演创作, 深化聆听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 它的情感表现源自音响和精彩的形式。获得情感深入体验, 首先要聆听音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聆听音乐, 唤起学生情感,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使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有更深层次地感受和理解, 引导学生产生美的体验。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音乐要素将聆听和表演活动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 针对音乐要素展开想象, 理解作品是用什么样的手段达到表现情感的目的的, 并阐述自己的理解。从而达到调节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 在教学中, 有意将速度、力度、情绪、节奏对比幅度极大的《新疆之春》和《春江花月夜》进行对比性分析欣赏, 让学生讨论发现音乐要素与表现内容的关系,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 在教学拉威尔的管弦乐舞曲《波莱罗》时, 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以拍手、跺脚、捻指等方式加以律动, 对音乐段落进行归类区分, 从而更直观地理解了波莱罗舞曲的音乐特点。在介绍中国管弦乐合奏曲《瑶族舞曲》中, 让学生和着音乐, 配上自己制作地打击乐器的敲打。这种“音乐领、听者和”的律动形式, 更能让学生感觉到喧闹欢腾的瑶家庆贺节日的场面, 从而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又如, 在欣赏教学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时, 可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做自由走步或大幅度的华尔兹摇摆动作, 这样的体态律动虽然形式简单、直接, 但它说明学生已经体验到乐曲本身的内容。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演唱乐曲的主题音乐, 让学生从自己的演唱中进一步体验情感, 感受歌曲的内在美。同时, 这样的律动表演将更有助于体会音乐的形象, 深化聆听的效果。

在对音乐进行一定量的聆听积累后, 鼓励学生进行词、曲、表演和创作, 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更加完整和全面, 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华夏古乐》一课中, 学生听赏了埙独奏曲《阳关三叠》以及古诗词曲《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后, 对古风古韵的音乐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极具热情地完成了李白的《静夜思》, 白居易的《忆江南》等一些简单诗词歌曲的创作。

古人云:“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 人是在有了情感之后, 才去歌唱的。作为新课程的执行者、实践者、探索者和研究者,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理解新课标的精髓与内涵, 不断反思,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端正对音乐教学的价值取向, 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不以课堂表面气氛论英雄, 为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而努力, 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之美, 触摸音乐之魂, 从而热爱音乐, 热爱艺术, 热爱生活。

摘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它通过声响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音乐的情感体验, 把情感作为首要目标, 一切教学活动也都应围绕着审美体验而展开, 而最重要、最有成效的审美莫过于聆听音乐。本文从“背唱主题, 重点聆听”、“动中取静, 静心聆听”、“精心选择, 比较聆听”、“表演创作, 深化聆听”四个方面, 阐述了音乐欣赏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

关键词:音乐欣赏,聆听方式,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

[2]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

[4]李春艳.当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简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

篇8:《银杯》教学反思

《银杯》选自七年音乐教材,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本课我采用了老师作为一名导游,带领学生参观旅游景点的方式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聆听教师范唱,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感,使之喜爱上这样的民族歌曲,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自然而然的溶入到蒙古族音乐的氛围中。

本课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唱《银杯》,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展示舞蹈,让学生聆听音乐,直接从听觉、视觉上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再运用谈话的方式,欢迎孩子们来到鄂尔多斯大草原,感受蒙古草原的气息,在课堂中运用旅游口号“我快乐,我歌唱,音乐之旅我最棒”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旅游景点的方式进行逐步教学;再讲解歌曲演唱背景、环境,谈谈用什么感情演唱歌曲;通过欣赏不同版本的《银杯》小组讨论哪种处理方式最好听,最符合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最后演一演,在情境中演唱歌曲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银杯》是一首风俗性宴歌,它有其特定的产生环境,因此,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更深层次的感受这首歌曲独特的风格特征。于是让学生观看相关蒙古包主人款待客人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再现场景,增强音乐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篇9:银杯_说课稿

说教材

歌曲《银杯》是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一首短调民歌。歌曲为C大调,四四拍。曲调婉转、流畅、动听有浓郁的蒙古族民歌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等特点。歌中渗透了蒙古族的朴实豪爽又透射出蒙古人开阔的胸襟。每当节日聚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教学目标:

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音乐文化,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把握,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唱《银杯》这首歌,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和热情好客的嚎爽之情。

2、音乐素养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学会听辨乐段,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蒙古民歌及了解相关文化,使学生喜爱蒙古民歌,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点:感受、欣赏歌曲《银杯》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蒙古民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及特点,听辨乐段。说学法

根据音乐新课标,我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得过程,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学法的指导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自悟探究、自主练习、自信表演等学习方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它所蕴涵的内容本身很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音乐艺术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始终。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教学中我打破传统、单一的音乐

教学模式,把音乐和多媒体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理解音乐,为音乐所表达的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激发学生去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说教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让学生在创作的活动中学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力求将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的环境中学习这首歌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以激趣诱导、体验学习、情境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参观那达慕盛会——游玩草原——篝火晚会”等一系列图片展示中,体验蒙古的民族音乐、舞蹈及有关风土人情,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习和继承蒙古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拓宽学习的视野。并能进行一些创新,培养学生即兴创造的能力。养成共同参与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让学生感受“美”,上课一开始,我会跳一段蒙古族舞蹈,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一猜这个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再引入蒙古族的音乐与舞蹈相结合,让学生领略蒙古族文化的美。一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作为前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一些蒙古族风土人情的图片,介绍马头琴的相关知识以及声音片段,让学生在观看中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与本课学习有关的文化,同时也建立起学生与我的人际交往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漫谈蒙古族,然后播放多媒体,是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个民族,拓展学生的知识。

(二)逐层聆听

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学会听。引导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拥有音乐的耳朵,是我们音乐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为学习歌曲设计了聆听歌曲、体验感受的环节,分为:

1、初听全曲,整体感知。使学生从歌词和音调两方面来感受歌曲的特点。

2、再次聆听,听辨乐段。引导学生从速度、音区、力度、节奏上听辨并感受歌曲两个部分的内涵及情绪。

3、深入聆听,体会情感。通过介绍蒙古人民与草原的密切关系,深入聆听,启发学生体会情感在歌曲中的表现。

4、感受风格,作曲练习。感受风格,学习致用,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三)学唱歌曲

节奏练习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演唱歌曲,我拿出歌曲中出现的较难的节奏让学生进行练习

试唱歌谱 随教师伴奏或多媒体课件以视唱为主,难点乐句可用跟唱法 完整的演唱歌谱 自由的朗读歌词 把歌词带入歌谱中试着演唱

模唱歌曲 当学生初步感知歌曲后,引导学生轻声跟唱歌曲,使学生再次获得审美体验,感受到旋律美,受到美的熏陶。

老师给与纠错和指导 完整的演唱

(四)丰富体验 学习蒙古族问候语

创设情境,随着音乐进行与蒙古族有关的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分成小组,请学生模拟并展开想象。模拟在蒙古包中宴请亲朋好友,按照蒙古人民的风俗和礼节,相互问候并演唱酒歌——《银杯》一起跳起蒙古舞蹈。营造全员参与的气氛,注重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表现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音乐舞蹈所表现的奔放情绪。唤起学生心底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兴趣和喜爱。

最后完整的演唱歌曲《银杯》

五、说板书设计 银杯

一、说教材

二、说学法

三、说教法

四、说教学过程 蒙古族的问候语 节奏练习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篇10:《银杯》教案

学习

通过体验、模唱、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2通过学唱歌曲,用欢快、热情的情绪演唱歌曲《银杯》,了解蒙古短调歌曲的调式特点

学习

重点

区分内蒙古族长、短调的区别

学习

难点

波音的演唱

学习过程

备注

第一部分:导:、播放腾格尔作品《天堂》,请学生分析音乐具有哪个民族的特点?歌曲名字叫什么?演唱者是谁?

第二部分:学习探究

、直接揭示题,引出短调

2、理解歌词,发挥想象力

主问题1首先我们来看歌词,请同学们从歌词里充分发挥想象力,告诉大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副怎么样的画面?

探究过程:第一步:自学探究————学生自学分析

自学要求

第二步:互学探究————小组讨论,交换意见

合作要求

第三步:展学探究————学生举手发言

展评要求

3、初听歌曲,感受短调特点

通过听赏,你对歌曲那种情感细腻的特点,有了新的理解吗?

4、学唱歌曲,选择学习方法

采用听唱一模唱一教唱学习歌曲

同学们发现没有?歌曲的旋律起伏大吗?

、听琴复听歌曲,深化短调特点

完整演唱,体会一下歌曲的起伏,以及强弱明显的特点

6、听教师范唱,进一步了解歌曲

7、再次演唱歌曲,加深歌曲印象

提醒学生注意倚音和波音的演唱

第三部分堂延伸

下面又到了同学们展示环节,你可以充分发挥你的表演天赋,到我们的小小舞台来展示自己,你也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表演

第四部分堂小结

篇11:音乐教学应体现音乐性

一、学科综合误区实例分析

实例:一节音乐欣赏公开课《四渡赤水出奇兵》上课伊始,教师宣布了课题,进而检查了学生是否在课前查阅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相关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于是,红军长征的路线、战略部署、胜败原因以及当时国内革命战争状况等,均成了这节课讨论的议题,几乎占去了课堂很大一部分的时间,接着看一遍影视片段,朗读一下歌词,再听一遍全曲,下课的铃声就响了。教师还给学生留了写听后感的作业。

反思:学生根本没怎么听,怎么可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听后感?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主要是音乐以外的其他人文科学内容,音乐欣赏犹如蜻蜓点水一掠而过。

从表面上看,音乐课倒是越来越活跃了,教师情绪饱满,学生兴趣盎然,学生在音乐课上又吟诗、又表演、又讲故事……可是,一堂课下来,什么都有了,但唯独“音乐”却没有了,音乐教学内容成了点缀和陪衬,这有悖于音乐教育的属性。这不仅使音乐体淹没在喧宾夺主、华而不实的拓展中,曲解了音乐课的学科性质,严重削弱了音乐课程的基本价值,长此以往甚至使音乐学科失去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意义。

二、研究音乐学习认知规律,探究科学的教学方式

从认知规律上看音乐思维的形成,首先要对音乐作品本身有一个从表象到本质的理解。音乐形象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形成的。那么,我们不妨就从“声音”中的各种要素入手,通过速度、力度、音色、调式等的变化来分析音乐实质,把握音乐内涵,领会音乐情感,不能仅仅靠语言和逻辑的表达来诠释音乐。这就像视觉艺术(如美术)的教育必须交给那些善于用视觉或空间的方式思维的人,通过他们的眼睛来进行是一个道理。可以这么说,运用音乐思维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才是最适合音乐教学的方式。

如:聆听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必须对其中的一些音乐主题有所感受和体验。可让学生跟随我们用各种力度敲击下面的节奏:

于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体态律动,感受体验这条节奏在各种力度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音乐情绪。然后,我们在这条节奏上加进旋律:

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感受到旋律所表出来的美感和情绪。此后,再在这条旋律中的几个音前加上短倚音:

学生可以在演唱中感受到一种现代音乐的风格特征。最后,又将这条旋律中的短倚音换上长倚音:

学生在演唱中又可以感受到一种维也纳古典音乐的风格特征。这一切,是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是通过学生的感受、体验、表现、理解、判断—也就是教师用音乐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也用音乐思维方式来学习音乐的。所以说,音乐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句法等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内涵只有在艺术实践中才能获得直接经验,才能真正体验得清楚,用单纯语言的方式讲述的方式是很难解释清楚的,更是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音乐的美到底在哪里。

三、音乐知识和概念的讲解不要与音乐脱节

美国高校的音乐教材《音乐的体验》一书中提到,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要直指音乐本身。新课程将知识和技能列为三维目标之一,专家和许多一线老师都呼吁知识的重要性。这些知识是将来学生独立学习音乐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知识概念的讲解可以向高校的理论课一样,我们一定要注意到不同学龄段的学生的认知程度是不一样,(不可忽略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要不断探究的是如何把知识的学习放在丰富、生动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来渗透。

如:回旋曲式—《卡门序曲》过程如下:

导入部分教师用指挥手势引导学生演唱:“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随我漂流四方”。

教学过程:(1)师:这首《大海啊故乡》第二段的旋律,表达了歌曲中的“我”对故乡对大海的眷恋之情,请学生边唱边想象自己仿佛来到了大海边…...

(2)师:示意学生停止演唱:“嘘!当你赤脚漫步海滩时,你能感受什么呢”?

(3)生:沙滩上的细沙、贝壳,海水一浪接着一浪……

(4)老师任选学生想象之一:如海浪声,请学生模仿表演。

(5)老师示意——“海浪声逐渐平息下来,让我们再唱起大海的歌”。

(6)老师指挥学生演唱《大海啊故乡》片段。

(7)老师示意学生歌声停止:“这时海面起风了……

(8)请学生模仿表演海风声。

(9)老师示意:“风声逐渐平息下来,让我们再次唱起大海的歌”。

此课例片段在指导学生学习回旋曲知识时,创编了一个类似情景剧式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体验中愉快而迅速地了解了回旋曲曲式结构常用的基本特征,即“主部→插部1→主部→插部2→主部”,从而为《卡门序曲》曲式结构学习做好了铺垫。

四、音乐课如何开展有效的即兴创编活动

音乐课标提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是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是音乐课程的重要教育领域,是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的有效途径。因此,依据音乐内容进行即兴创编,就是为了加深对某项音乐内容的理解而采取的有效教学方法。《音乐课程标准》在内容这样阐述:“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恰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造音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将其对外化为即兴的创造性表现。比如学会一首新歌后的即兴表演,听歌(乐)曲时的身体律动,随乐编演舞蹈,欣赏乐曲后,用文字语言或美术形式表达感受,以及即兴创作或表演自己临时创作的音乐或动作等等。

即兴创编应联系情感体验。如:学唱歌曲《走进西藏》之后,教师要求各组学生为歌曲展开创编活动。在表演中,出现较为混乱的场面。一名学生扮演孔繁森,因病去世。组内学生扮演群众“痛哭不止”。其他几组学生则大笑旁观,课堂气氛颇为尴尬。

此案例中,歌曲《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中的主题歌。歌曲并没有直接歌颂孔繁森的只言片语,却用含蓄的话语、深沉的情绪以及悠远的旋律,歌颂了孔繁森的献身精神,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如演唱时适当穿插一些简洁的藏族舞蹈动作,可使学生加深对音乐风格的体验。然后该案例在学生缺乏音乐体验的情况下进行创编,不仅使创编活动显得盲目,更使音乐的本质在不知不觉中被淡化甚至淡忘了。案例(1)中的创编,学生的游戏化表演使音乐的美感荡然无存,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又有何意义呢?教师的设计没有以挖掘歌曲所表达的深情情绪为基础,因此学生只知表面而不知其实质所在.教师也没有在欣赏之前为音乐学习营造一种沉重压抑的心理环境,反而运用律动,把简单的步伐和节奏结合起来,学生既没有与乐曲相吻合的情绪准备,又得到了肢体伸展的机会,这样的心理环境的调控手段使课堂顾此失彼,让欢乐轻松的气氛背道而驰,反而失去了本来靠静静聆听还能得到的那一丝对乐曲的原始感悟。

音乐教师自身对音乐的关注程度,决定了许多教师在备课时的关注点,有些教师最关心的是怎样上课有新意,怎样参与能活跃气氛,而只有较少的教师去反复聆听音乐、去认真考虑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怎么制定,在公开课中更多关注的又是教学手段、形式等。有许多教师更愿意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制作精美的课件上,似乎课件可以展示一切,更有许多教师自身对音乐的理解是浮光掠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样样以教参为准。试想,像这种心中没有音乐,自身对音乐感悟理解不多的教师,在课堂上又如何能做到让音乐感动学生呢?那我们的音乐课又怎么体现以“音乐性和以音乐为本”呢?

上一篇:转证明账号下一篇:会计岗前实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