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文化旅游方案

2024-05-11

生态农业文化旅游方案(通用8篇)

篇1:生态农业文化旅游方案

生态旅游策划方案

项 目 规 划

二○一五年五月

目 录

内容摘要

一、项目概括

二、市场分析

三、建设内容

四、民俗

五、总结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文明源远流长,漫长的耕作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农业遗产。而今农耕时代渐行渐远,乡村生活日趋式微。轰鸣的机器、崛起的高楼以不可逆转之势正在终结五千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把我们推进了物质供给极大丰富的商业文明社会。人们在享受电视、手机、汽车、互联网、酒吧等现代生活的同时,也同样深切感受到废气、噪音、有害食品、快节奏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带来的郁闷、烦躁和劳神。在都市冷面的钢筋水泥丛林之中,我们不由得回忆起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向往世外桃源里的宁静与舒适。

本项目依托千亩村河边组十余万平米原生态绿柳竹林,以及周边田野乡村风貌(可视景观面积达三十余万平米),以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为设计元素,构筑一个古代某一太平盛世时期的村镇集市或自然村落,试图全景式恢复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图景,再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中庸和谐的小农经济社会的民风民俗,表达人们珍爱生命,缅怀祖先,敬畏天地神灵的由衷之情,表现自然经济状态下人们勤劳朴实、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安乐心态。“千亩万福”民俗文化村-----一间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家园,正是基于以上时代背景而策划。

关键字:世外桃源 乡村生活 民风民俗

白家务乡卜营村民俗文化村策划方案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文明源远流长,漫长的耕作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农业遗产。而今农耕时代渐行渐远,乡村生活日趋式微。轰鸣的机器、崛起的高楼以不可逆转之势正在终结五千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把我们推进了物质供给极大丰富的商业文明社会。人们在享受电视、手机、汽车、互联网、酒吧等现代生活的同时,也同样深切感受到废气、噪音、有害食品、快节奏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带来的郁闷、烦躁和劳神。在都市冷面的钢筋水泥丛林之中,我们不由得回忆起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向往世外桃源里的宁静与舒适。

本项目依托千亩村河边组十余万平米原生态绿柳竹林,以及周边田野乡村风貌(可视景观面积达三十余万平米),以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为设计元素,构筑一个古代某一太平盛世时期的村镇集市或自然村落,试图全景式恢复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图景,再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中庸和谐的小农经济社会的民风民俗,表达人们珍爱生命,缅怀祖先,敬畏天地神灵的由衷之情,表现自然经济状态下人们勤劳朴实、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安乐心态。“千亩万福”民俗文化村-----一间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家园,正是基于以上时代背景而策划。

一、项目概况

项目实施地距市区四公里约十分钟车程,距市区二公里约五分钟车程。林地缘中津河而走,主体部分在“S”型中段,由北面约80亩竹林和约100亩杨树林组成。林地位置优热、生态原始、环境友好,是一处天然的“森林氧吧”。有白鹭驻足,野兔乱串,虫蛇出没。春夏则绿草如茵、蛙鸣蝉噪、欣欣向荣,秋冬则安逸古朴、萧瑟悠远、静谧幽深。

本项目充分依据现有的竹林、树林、河流等原生态的地形地貌,以及周边道路桥梁、村庄农舍、田野风光,建设一个集食、宿、游、乐于一体的民俗村落或集市。“吃农家饭、睡农家榻、庭院捉家鸡、溪里摸鱼虾、林中摘野菜、月下听神话”,把这种体验式的休闲娱乐作为主要经营项目,并将农业生产工具、手工业工具、农家生活用具,如犁、耙、耖、风车、水车、石磨、木榨等,民俗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七巧节、中秋节、七月半鬼节、冬至、小年,以及敬祖、拜佛、拜寿、婚礼、听大古书、看露天电影、社戏、斗鸡、演皮影戏等民俗活动有机结合于一个整体。进入民俗村,鸡犬之声相闻,犹如打渔人误入桃花源,别有洞天,洗去尘俗,放松心情,忘却烦恼,所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项目实施地千亩村与睦邻而处的万福村一衣带水,二地名形成历史久远,为一般普通民众耳熟能详,取“千亩万福”为文化村的字号,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既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的祈盼丰收、吉祥康泰、平安幸福之意,又琅琅上口、易读易懂、雅俗共享,符合本项目的民俗特点。

二、市场分析

农家乐发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这种休闲娱乐方式由于迎合了现代都市人的小资情调和精神生活需求,出现之初就已受到人们的追捧,渐成休闲热点,现已成为京津、沪苏杭、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居民近郊游、周末游的首选目的地。在京郊、成都已有星级农家乐出现,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

近年来,宁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是安徽县域经济的排头兵,人均GDP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安徽省首位,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有车一族渐成普及,现有城市的餐饮、游乐功能,已远远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追逐时尚、崇尚享乐、怀古念旧已成为都市白领乃至普通市民的消费新潮流。本项目试图为市民提供这样一个休闲去处。

同时,经济开发区大工业的格局初现雏形,相信未来二、三年,现有的地块将陆续开工投产。本项目实施地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咫尺之隔,是其理想的三产配套项目。新建宜黄公路,是长三角与黄山风景区互通的咽喉要道之一,交通便捷,过往司乘人员、游客也是本项目的预期客源之一。因此,基于商业运作和公司化管理的民俗村项目,将会有较为充足的目标消费群体。

三、建设内容

1、进入民俗村设计三条通道:

第一条从东北角水泥桥驱车进入,穿过竹林至停车场,约350米。车路路边装点一尺高白色木栅栏。

第二条由南架100米木桥,过木桥步行进入(如自驾车,车停宜黄公路大桥下停车场)。该通道为景区的正门。第三条由西(开发区东南),步行约十分钟进入。

三条进入通道口,分别设计木制或竹制仪门。路面用鹅卵石、沙石、石板、青砖铺面。

2、整个景区由五部分组成:

(1)餐饮区。主体建筑设施为风格俭朴的自然村落和农家小院,显示宁静、悠远的氛围。打汲水井一口,架水轱辘,既解决用水问题,又成一景。同时附设野餐自助区,提供集中,但又相互独立的野餐、烧烤区,增加游客野外自助用餐的乐处。这是本项目的显著特色之一。

(2)住宿区。建十余间二十五平米、附设农家桑拿、宽敞明亮的标准客房。分别命名为“听蛙楼”、“鸣蝉阁”、“喜雨亭”、“秋爽斋”等。

(3)垂钓区。利用竹林与杨树林之间的天然自流沟渠和河汊,开挖大小不一的鱼塘,供游人垂钓、休憩,生产的鱼供应内部餐饮使用。

(4)茶楼品茗区。建一座200平米,具有浓郁民俗风情和徽派木质结构风格的茶楼。该建筑为本景区标志性建筑,亦设计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茶楼。茶楼掩映在翠竹绿树丛中,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可以满足贵宾接待、商务洽谈、朋友聚会、情人幽会之需要。邀请四川茶艺人进行茶艺表演,邀请福建茶艺人表演功夫茶。

(5)综合休闲区。紧邻就餐区,建设简易篮球场、乒乓球台、草台班子戏台、停车场,供客人健身、游戏、玩耍。在各景点之间、路口,疏密有致地设置避雨亭、木椅、木凳、秋千、词牌、路牌、标示牌等。

3、在景区外围与农户合作、合资栽种若干亩成片的桃树、李树、杏树、枣树、梨树、葡萄、西瓜(万福为西瓜的传统种植地,品质优良),开花结果之际,供游客观赏、采摘、游玩。本项建设内容既为民俗村增添了新的景观和游客自娱自乐的内容,有机的融周围景观于一体,大大拓展了民俗村的游乐空间,同时,又带动当地村民走多种经营之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4、租赁农户菜地或与农户达成协议,种植无公害、无污染的时鲜疏菜,自产自销,供景区使用。

5、划定一定区域,专人散养一定数量供自产自销的鸡、鸭、鹅等家禽,真正体现“庭院捉家鸡”的乐趣。

6、规划设计建设宁国南方牡丹花卉盆景园,将此列为中长期远景目标。

四、民俗

1、农具、农家生活用具:

犁耙、耖、风车、掼桶、打稻机、石磨、石碾、链稿、秧耙、土墙夹板、木杵、桑墩、棒槌、弓(捕捉野兽的工具)、土猎枪、木盒广播、手拉风箱、花轿。

2、手工业工具:

木匠、篾匠、铁匠、瓦匠、等系列手工业工具,卖货郎担子,制糖、制茶工具,磨刀磨剪子担子,皮影子戏道具,系列文革物品,弹弓,铁环,陀螺等乡村儿童自制玩具。

3、生产、生活设施:

牌坊、石碑、水井、毛竹栈漕自流水、洗衣铺子、乡村小卖部、100米木板桥、简易乡村戏台、豆腐坊、油坊、酒坊(用酒吊子打散酒)、土地庙、观音菩萨庙、农家桑拿房。

4、民俗节日、仪式:

春节、元宵节、三月

三、清明节、端午节、七巧节、中秋节、七月半鬼节、重阳节、腊八节、冬至、小年。

敬祖、烧香拜佛、拜寿、相亲、阴阳八卦、求雨、婚礼、丧葬、儿童抓周、听大古书、看露天电影、社戏、斗鸡、训八哥说话、演皮影戏、快板、三句半、玩龙舞狮、踩高跷、百家姓。

5、民俗活动:(1)本项目在适当时间,举办系列民俗比赛活动,并在此基础之上,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发展成为宁国市民俗体育运动会。(2)为追逐时尚的新人举办说媒、相亲、坐花轿、三磕首、入洞房、掀红盖头民俗婚礼表演仪式。

(3)与现有的民间玩龙舞狮队合作,成立“千亩万福”玩龙舞狮队。(4)适时邀请国内具有显著地方特点的民俗表演、绝活、杂耍来献艺,如:川剧变脸、山东泥塑、河南皮影子戏。

五、结论

本项目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文化产业工程,它以民俗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生态游乐为平台,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化管理,既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保护生态环境,又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

综上分析,本项目的实施,将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发展报告》 2.《创意生产经济学》 3.《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4.《生态农业园指南》

篇2:生态农业文化旅游方案

调 研 方 案

根据工作安排,市政协将就全市红色生态旅游发展情况开展调研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调研目的

为加快我市红色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重要支柱产业,推动信阳经济社会发展,市政协将就这一议题,在四届十三次常委会议上专题议政。此前,组织部分驻信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和委员、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情况、深入分析论证,以确保建言献策质量,提高参政议政成效。

二、调研内容

此次调研围绕红色生态旅游这一课题来展开,主要内容包括政策规划、景区建设、生态保护、要素配套、经营管理、市场拓展、发展环境、体制机制、人才建设等方面,广泛听取意见建议,重点是找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有针对性探讨解决办法。

三、调研方式

此次调研采取集中座谈、随机走访、实地察看等方式进行。一是召开座谈会,听取县区政府、管理区的专题工作汇报,听取当地党政领导同志、职能部门负责同志、景区管理

人员、企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二是随机走访部分游客,了解游客群体构成、旅游动机、消费水平、评价认知等信息资料;三是实地察看相关景区建设情况。

四、人员组成

此次调研拟分8个调研组,分别由市政协领导带队,成员由驻信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委员,有关专家学者,市政协办公室、调研室、专委会及市直相关部门的同志组成。驻县区的市政协常委参加在本地的调研活动。

五、日程安排

1.8月18日(周一)至8月21日(周四),各调研组选择一天时间,深入各地调研,拟定本组的调研报告。

2.8月22日(周五)下午15:00,在市政协主席会议室召开调研总结会,听取市政府领导同志关于全市红色生态旅游发展情况介绍和市旅游局的工作汇报,听取各调研组的情况汇报,总结调研情况。

六、有关要求

1.市旅游局做好全市红色生态旅游发展情况的汇报工作,并提前准备70份汇报材料,便于调研组成员了解情况。

2.县区政协做好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有关调研点、线路等准备工作,组织驻县区的市政协常委届时参加本地的调研活动。

3.各调研组工作人员认真拟写本组的调研报告,汇总——

好各方面情况,反映好调研组成员和基层的意见建议。各调研组总结汇报不超过6分钟。

4.各调研组要准确把握调研内容,灵活运用各种调研方式,精心组织好调研活动。要自觉遵守在风景区开展公务活动的各项规定,深入一线、轻车简从、厉行节约,以优良作风树立政协队伍的良好形象。

附:调研分组名单

信阳市政协办公室

2014年8月6日

附:

全市红色生态旅游发展情况调研

第一组

长:

王道云(女)周保林

成员:

姚海柱

周辉(女)童光亮

周兰先

调研地点:新县

——

市政协副主席

市政协秘书长 省政协委员、市妇联主席 市政协委员、市旅游局局长 市政协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市政协调研科科长(***)市政协主席

第二组

长:

周冀荣(女)成员:

佘南波

余道银

金尚林

珂(女)

调研地点:商城县

市政协副主席

市政协常委、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市政协常委、团市委副书记

市旅游局副局长

市政协调研室副主任

市政协县区工委综合科科长

(***)

第三组

长:

曹茂明

市政协副主席

成员:

市政协常委、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向

市政协常委、信阳日报社专题部副主任 陈以德

市政协常委、河南以德律师事务所主任

廖祥宏

市旅游局纪检组长

胡海波

市政协副科级干部(***)

调研地点: 罗山县

——

第四组

组 长:

周慧超

市政协副主席

成员:

陈宏刚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社法委主任 杨自清

市政协常委、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泽华(女)市政协常委、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李迪亮

市政协副秘书长

刘伟林 市政协秘书科科长(***)

调研地点:光山县

第五组

长:

熊静香(女)市政协副主席

成员:

邬长安

市政协常委、信阳师院信息技术学院院长 陶丽华(女)市政协常委、市商务局调研员

廖香雨

市政协常委、市体育局副局长

吴建军(女)

市政协常委、市畜牧局副局长 杨友远

市政协社法委综合科科长

(***)

调研地点:平桥区

——

第六组

长:

李正军

市政协副主席

成员:

叶雨兵

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市建筑

总公司副总经理

陈桂枝(女)市政协常委、亚兴集团董事长 陈卫东

市政协常委、弘昌集团副总经理 李耀明

市政协常委、市中山肿瘤医院院长 戴

市政协经济委综合科科长

(***)

调研地点:鸡公山管理区

第七组

长:

市政协副主席

成员:

蔡传玮

市政协常委、市委政法委调研员 司凌丽(女)市政协常委、市检察院副检察长

刘学军

市政协常委、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云(女)市政协常委、信阳师院华锐学院副院长 何

市政协提案委综合科科长

(***)

调研地点:南湾管理区

——

第八组

长:

市政协副主席

成员:

豫(女)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副秘书长 李

市政协常委、市纪委副书记

市政协常委、市侨联主席

乔清忠

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县区工委副主任(正处)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综合科科长

(***)

篇3:生态农业文化旅游方案

“生态农业”一词最早是1971年由美国密苏里大学土壤学家威廉姆·奥博特 (William·Albrecht) 提出, 他主张通过增加土壤腐殖质建立良好的土壤条件, 这样就可以在少施用化学物质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增加作物产量。20世纪80年代, 在旅游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著、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 人们不但在行动上开始探索新的谋求与环境共生的旅游方式, 还逐步形成了将生态环境研究与旅游研究相结合的旅游理论——生态旅游 (Ecotourism) 。[1]1983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特别顾问Hetor Ceballos和Lascurain首先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 即在强调某种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去那些相对受到较少干扰和污染的区域进行自然旅行, 其初衷在于通过生态方式的旅游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系统的质量做出贡献。[2]

我国于1980年开始引入“生态农业”一词。生态农业不仅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 而且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并形成良性循环, 避免我国当前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引发的“石油农业”问题。我国在对西部地区进行扶贫开发, 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尤其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20世纪80年代后期, 深圳首先开办的荔枝节可视为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开端, 此后我国生态农业旅游蓬勃发展。1998年, 国家旅游局推出的“华夏城乡游”主题旅游, 以“住农家店, 吃农家饭, 干农家活, 看农家景, 享农家乐”为口号, 把生态农业旅游推到了一个新的顶点。目前, 生态农业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支生力军, 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优美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新型的生态环境以及其他社会文化景观融合在一起, 成为旅游业和农业的一个新亮点。

生态农业旅游的经济核心在于其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耕作、生产目标单一的经营思想, 把发展思路拓展到“人地共生”的生态农业旅游与农业结合的理想模式, 从而逐渐从传统农业经济母体中剥离出来, 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由于生态农业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 利用农业和农村景观及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 所以其运作的空间是农村、运作的主体是农民、运作的资源是生态景观和民俗文化,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赋予了传统农业新的内涵, 进而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经济利益。[3]

二、生态农业旅游对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 生态农业旅游在西部扶贫开发中被作为一项重要举措, 政府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已在旅游扶贫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由于生态农业旅游具有农业和观光休闲的双重含义, 所以对于其经济影响将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

1.高效农业本身的经济价值

(1) 特色农业对贫困地区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 发展特色农业就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 挖掘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在开发有特色的农业产品时, 一些具有特色的优良品种,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中, 可以打出自己的品牌, 进而将特色农业发展为品牌农业。形成品牌的农产品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其经济价值则体现为产品本身和其品牌附加的双重价值。这就增加了产品仅作为普通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有利于提高其种植农户的经济收入。

(2) 生态农业对贫困地区经济效益的影响。

生态农业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当高, 所以高效农业自然要融入生态的概念。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在购买食物方面日益注重营养与安全。生态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出来的, 在生产过程中很少使用甚至不使用化肥、农药, 农产品受到的污染极少。同时, 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处理好生态与经济的关系, 生态农业跨越过“先污染、后治理, 先破坏、后恢复”的传统发展模式, 由此形成的市场潜力巨大, 其自身的经济价值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大大促进了农民经济收益的增加。

(3) 科技型农业对贫困地区经济效益的影响。

生态农业是高科技特色农业, 所以高效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科技农业是具有先进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的科技含量型农业。相对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传统农业, 科技农业由于先进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的广泛应用, 已不再是投资大、回收慢、效益低的产业, 相反有可能成为效益最好、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 所以, 充分汲取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最新成果, 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以高科技带来高效益, 从而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

2.观光旅游休闲功能的经济意义

(1) 开发休闲乡村资源的经济价值。

生态环境是一种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的特殊资产,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一样, 是自然界本身提供的, 并不具有经济学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污染日益严重、绿地面积日益减少、生活节奏加快等, 都给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人们希望能从快节奏、多污染的环境中暂时解脱。生态农业旅游通过提供观光农产品和观赏、品尝、购物、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生态农业旅游项目, 把农业生态效益、农村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成合理的经济收入, 以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观光休闲能够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利益, 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农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 农业结构的调整就是调整农业各部门、农村各产业之间及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我国的传统农业是以种耕模式为主的第一产业, 第二、第三产业落后, 新兴产业缺乏, 其经营风险大, 经济效益不高。生态农业旅游是一个需要许多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才能发展的产业, 反过来它又可促进和带动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因此, 休闲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 能促进农村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文化娱乐业、旅馆业以及旅游商品、纪念品加工业等行业的发展, 形成联动效应, 推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 从而有效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生态农业旅游对“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带动

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不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永续循环的旅游, 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而又不危及后代人生存条件的共享农业旅游。一方面, 人们可以利用科学的旅游规划、严格的规章制度, 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一定的度之内而实现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另一方面, 生态农业旅游为当地政府、居民带来了经济利益, 会促使他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此外, 游客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享受大自然风光的同时, 往往会将其与城市受到污染的环境进行对比, 并激发出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三方面共同作用将可以维持生态农业旅游的良性循环, 实现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

综上所述,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仅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增加农业收入, 而且还将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 使其纳入良性循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产品, 满足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 生态农业旅游是旅游扶贫的最佳模式。生态农业旅游的建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生命力, 其经济效益的风险性低于传统农业, 经济效益高出常规农业数倍。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旅游, 必将促使贫困地区的经济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Martha H.Eco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ho Owns Paradise[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 1999.

[2]Ceballos Lascurain.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 1987, (01) .

篇4:生态农业文化旅游方案

关键词: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生态保护

引言: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能促进各个地区的经济变化和民族团结。鄂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所以在民族体育文化中进行开展和实施,能够促进深厚的群体和广阔的发展形势。不仅能够实现少数民族体现文化保护的积极性,还能创造民族体育中更多的社会价值,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区域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一、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生态

少数民族体育是各个少数民族在区域发展方式上实现的,是一种特色性的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少数民族创建的体育文化是在文化生态形式上展现的。特别在一些偏远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与多元化的民族特征在文化发展中具有创新作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生态建设中具有较大依赖性,在自身发展中还不能体现一个独立系统。在历史发展形态中,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节日在发展中已经不能适应生态系统变化的文化形式,不仅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协调,在文化生物链发展上具有较大局限性。

二、在生态视野下,推进鄂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方案

(一)自然地理位置的发展方案

在交通形式上,便利的交通能促进良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鄂西经济已经得到有效改善。但由于鄂西地区的交通形式比较复杂,经济基本还比较落后,所以相关政府就要积极支持创建交通设施[1]。在地形上看,在比较复杂的地形变化上建立体育活动比较困难,会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及财力,但鄂西人们的居住环境都比较宽阔,能够建立多样的体育活动。所以在空间变化上,就要选择比较开阔的地带,建立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实现良好的利用效率,降低一定的建设成本,还能创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方案

科学技术主要在三方面来实现,首先,对于文化程度。由于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还不够,所以当地政府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创建积极的精神文明,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他们能利用文化实现科学技术的有效利用。然后,体育人才的改善。由于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偏,经济不充足,所以体育人才的引进也比较困难。所以,就要根据该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培养,学校可以掌握一定的技术要求和规则,实现订单式培养,为每个地区都要建立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还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而发挥更多的人才创造。最后,对于科学技术[2]。它不仅能推动体育项目的良好发展,还能创建更好的文化形式。特别是体育器材的有效利用,无论在质量问题上、成本还是资源、效率上都要进行实现,掌握良好的产品工艺,创造出更优秀的体育项目,不仅能够推进体育项目的传统方式,还能实现更多的文化形式。

(三)民族体育文化业的发展方案

要实现民族体育的产业化发展,首先就要利用相关的优势条件,创建具有特色的品牌。无论在农业创造、工业制造还是商业发展上,都要开展更大的市场变化,实现经济产业链接,从而利用科学技术形式发展少数民族的体育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的较大需求,实现规模化的经营方式,还要在形成产业发展后,创建特色的品牌发展。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力量,创建更深的文化形式[3]。还要挖掘非遗产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为了使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上提供良好的保障形式,在生态环境发展下,还要在政策和资金形式上得到大量支持,开发并保护该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从而实现体育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学校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我国民族体育在推广形式上还存在较大问题,在校园中,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高等教育学校,根本没有相关的活动场地,体育设施也比较少。少数民族学生对相关的体育项目认识还不够。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就要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他们敢于接受新鲜事物,还要开设相关的体育课堂,实现体育资源的共享形式,从而为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鄂西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形势上,创造了体育文化与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变化以及社会价值具有紧密联系。当地人们在生产生活方式上,民族体育文化成为他们发展的主要形式。随着我国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经济力量的不断发展,鄂西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实现了丰富性的经济形式、农业生产以及多种条件的进程方式,也促进少数民族在体育文化中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石磊.湘鄂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吉首大学,2013

[2].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力度 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快速发展[J].世纪行,2009(11):10

[3]王平.论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以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130-134

篇5:生态农业文化旅游方案

初涉方案

0

投资单位:北京远立洋商贸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 酒泉市远立洋畜牧有限公司 主管单位:临泽县鸭暖乡人民政府 协作单位:临泽县鸭暖乡古寨村委会

业专家为技术指导,将畜禽的养殖与销售,果树、蔬菜的种植,以及观光休闲集于一体,总面积约为2000亩。

(三)、建设期限: 建设期为2-3年

四、建设内容:

1、第一期计划重点建设基础设施:

(1)、按功能规划为服务区、景观区、种植区、养殖区、活动区等,并进行具体分区;

(2)、兴建小型现代化的养殖中心:

(3)、修建工作人员办公区、宿舍及小规模接待区;

(4)、修建沼气池,满足生态园照明、动力等需要;

(5)、建设滴灌系统,发展果树种植和间种农作物;

(6)、修建容纳50-100人中小型会议中心;

(7)、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运用到养殖业中,通过采用RFID技术建立饲养档案、预防接种档案等,达到高效、自动化管理牲畜的目的,同时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2、第二期工程计划:

(1)、兴建及餐饮、棋牌、垂钓、休闲、游乐、园林绿化和乡村情调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园区。休闲园区规划结构为:休闲别墅区:水果采摘区、观光植物区、观景品茗区。

(2)、运用现代化市场营销手段,积极发展观光采摘业。

3、建立绿色产品生产基地。

业结构的有效措施。围绕建设旅游大产业、面向旅游大市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通过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引导和推动临泽县农业结构调整。

七、项目建设总体方案

l、2012年计划重点建设基础设施:

(1)、按功能规划为服务区、景观区、种植区、养殖区、活动区等,并进行具体分区:

(2)、兴建小型现代化养殖中心:

(3)、修建工作人员办公区、宿舍及小规模接待区;

(4)、修建沼气池,满足生态园照明、动力等需要;

(5)、建设滴灌系统,发展果树种植和间种农作物;

(6)、修建小型会议中心:

(7)、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运用到养殖区中,通过采用RFID技术建立饲养档案、预防接种档案等,达到高效、自动化管理牲畜的目的,同时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2、2013年计划:

(1)、兴建集餐饮、棋牌、垂钓、休闲、游乐、园林绿化和乡村情调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园区。休闲区规划结构为:休闲别墅区、水果采摘区、观光植物区、观景品茗区。

(2)、运用现代化市场营销手段,积极发展观光采摘业。

3、建立绿色产品生产基地。

进行湿地资源综合开发,建立以立体种植和立体养殖为主的高效

2、田园风光区:以老石扳铺设田埂,并架设老式水车灌溉系统让游客真正参与到农事活动中来。其他包括在园区内放养了鸭、鹅、牛、羊等家禽家畜,建有老式茶楼、木楼会议室、茅草亭、长廊、栈道、木制长桥、乡村作坊等休闲项目供游客观赏、休憩。

3、农作物迷宫区:园区建有农作物迷宫,四季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利用其高度形成植物迷宫,或向日葵、或玉米、或小麦,或菊花,每年每季景观小同。其中以旧石扳铺设了纵横交错的道路系统,并在各个结点布置了休闲的桌椅和老井供游客使用。

4、垂钓区:农业园建有一个专业垂钓池与六个特种鱼垂钓塘,这些垂钓池环境优美,设施齐备,专业垂钓池养殖有多种常规鱼,特种鱼垂钓塘每个塘养殖一种稀特鱼,如美国苘鱼、鲻鱼、南美白对虾等。

5、嘻水区:为满足儿童喜欢玩水的需要,农业园建有嘻水河,嘻水河水深在0.3~05米之间,河底密铺鹅卵石,河边种植荷花,是儿童夏天嘻水、抓鱼的好地方。

6、水果采摘区:生态种养殖系统农业园种植有桃、油桃、李、梨、葡萄、枇杷、枣、杏、石榴、西瓜、甜瓜等种类果树的优良品种,基本上四季有花、全年有果。所有果园严格按照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水果部分)生产:标准进行管理,采用大量施用有机肥、果园种草覆草、果实套袋、果园养鸡等生态措施来管理果园,尤其是果园养鸡,通过果园种草养鸡--鸡吃果园害虫--鸡粪还田增强果矧园土壤肥力。果尉水土得到良好保持,同时减少劳动用工,减少农药(除草剂和杀虫荆)用量,提高了果品质量,还为农业园餐厅提供了大量优质放养本鸡和

心小木马等多项游乐设施,安装了滑梯、漫步机、摇篮、秋千、组合训练器、单(双)杠等20余种娱乐健身器材,还有摸鱼池、吊床、露营帐篷等,伴着悠扬的童乐,骑着心爱的小木马,为小朋友们提供了尽情玩要的场所。

14、素质教育区:该区主要设置自然作坊、二十四节气广场等,通过这些内容来达到自然教育的目的。作坊中有例如泥人坊、染布坊、纺织坊、草叶工艺作坊等,在这坐人们穿上自己染色的衣服,制作自已喜欢的泥人玩偶,学习纺织技术,观看昆草制作过程等一些民间工艺,体现了参与性。二十四节气广场,让游人对民间的各个节气的传说、俗语,以及各个节气对农业生产的关系有所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注入体现了亲和地方特色的设计理念。

15、附属建设:

1)、沼气池满足生态园照明、动力等需要。2)、滴灌系统。

3)、小型现代化养殖园,用于现代化养殖技术的展示和推广。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运用到养殖业中,通过采用RFID技术建立饲养档案、预防接种档案等,达到高效、自动化管理牲畜的目的,同时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4)、停车场。5)、服务接待区。

八、项目技术方案

1、技术方案原则

模式。重点引进立体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经济林果——蔬菜——家禽”生态模式:引进推广花卉、水果高效种植技术,发展“经济林果——花卉——养殖业”;引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发展“养殖业——经济林果”生态模式。一个以上专业生产项目的生态庭院,使其家居环境更加优美、经济更加富裕。

5、绿化工程技术设计要求(l)、林道设计:

①、主道:面宽4M,路面平整,呈龟背形,两边开沟,沟宽50CM,深30CM,沟外两边植树,株距3.5M。

②、副道:面宽3M,蹄而呈龟背形,两边开沟,沟的宽、深度与主道相同,沟两边植树,株距3M。

③、游步道:面宽lM,两边丌沟,沟宽30CM,深20 CM。沟外两植长绿灌木或四季花卉。

(2)、环园公路:面宽4M,两边开沟,沟面宽80cm,沟底35cm,深30cm,沟外两边选择耐水湿较强的树种,株距3.5 M。

(3)、园址周围绿篱:挖壕深1M,宽1M,将土堆放内侧筑埂,埂高不少于90cm,面宽不少于80cm,上层栽植三行具刺树种。如枳壳,株行距20×25cm,采用三角形密植。

(4)、生态园植树技术要求:

篇6:洪雅县“生态文化”品牌实施方案

一、洪雅区域优势文化发展现状

洪雅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都十分重视,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动力予以高度重视,在努力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同步同等发展文化事业。近一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发展“文化产业”、“文化经济”、“品牌文化”作为提高洪雅软实力、综合能力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大力推进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在洪雅广度发展,深度拓展文化在旅游产业上的含量。比如大瓦屋山旅游开发、柳江古镇的打造、奶业的重量出击、茶产业、竹产业、森林产业、生态文化的挖掘等等,无论是量的增加还是质的深挖都注入了巨大的运作资金,收到了十分显著的社会、生态、经济效果,得到了全县人民的拥护和广泛参与。事实证明了——洪雅的品牌文化旅游与生态环境的保持都注定了洪雅社会未来的发展前景,令人瞩目,令人鼓舞。洪雅县对文化旅游的重拳出击和深度开发是正确的、是前途光明的、是生态洪雅和谐洪雅富庶洪雅保持兴旺发达的潜在动因所在。

二、洪雅品牌文化的种类以及表现形式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

一般认为,文化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精英和典籍文化;一部分就是民间文化。精英和典籍文化在洪雅存量有限,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名人精英文化;洪雅地域特色文化重点在“民间文化”部分。那么洪雅“民间文化”又包括哪些具体的文化形式呢?根据洪雅“民间文化”传承下来的内容和存在形态,大致划分为民俗文化、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三大范畴,遗存下来的大多数已经演变为文物——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财富。

洪雅“民间文化”传承下来的精髓内容分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行业,与优美的生态文化紧密结合,以生态和环境文化表现出来。洪雅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也包含了十分精辟的生态思想、生态智慧、生态理念、生态保持技术并以生态物质、生态精神文明形式表现。

总之:洪雅的文化优势和与众不同的差异文化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就是洪雅的“品牌”文化。

三、洪雅品牌文化发展的实施办法。

1、开展全民生态文化思想教育。主要对象是:中小学生、50岁以下的群众。

2、举办生态文化节。已经开展了两届,即将开展第三届,举办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文明论坛,邀请国内省内专家参加。

3、生态形象大使的评选。2004举办一次,下届继续举行。

4、在全县各乡镇开展生态保护、热爱家乡活动。讲文明、树新风。讲究卫生,提高健康水平。

5、举办生态旅游避暑节。在旅游胜地开展生态思想、生态意识、生态文化传播,吃生态大餐。

6、筹建洪雅生态歌舞团。在柳江、瓦屋山、高庙古镇展演生态音乐、舞蹈。

7、举办传统文化民俗节庆活动。三月

三、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城隍会、采茶节、生态农家文化节等洪雅都也开展生态文化活动。

8、编撰生态文化系列书库《中华雅女文化》、《柳江风情》、《柳江四大家族》、《柳江碑林》、《咸平集》等15部作品。2008年完成5部的编撰计划,已经完成编撰,12月底正式出版发行。

上述事项,洪雅都已开展,经济生态显著,配合旅游发展成效显著。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拥护。

篇7:生态农业文化旅游方案

创 作 思 路 基 本 概 述

【3大营销战略定位】

(一)高端发力-----奉贤实施强区战略,把乡村生态旅游业作为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的切入点。

(二)积极推进-----奉贤旅游,全力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的新格局。

(三)深度营销-----奉贤旅游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生态与旅游相结合,倾力打造乡村假日旅游精品。

【5大营销体系】

一、项目定位 ORIENTATION

□ 根据市场调研,对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品牌定位、形象定位、目标定位、特色定位进行系统的可行性分析,这是奉贤农业旅游景点营销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

二、产品规划 PLANNING

□ 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本着“思路决定出路”的原则,对奉贤旅游的战略规划、旅游形态、产品结构、市场远景、消费结构等若干环节进行营销规划设计。

三、营销推广 PROPAGATION

□ 通过媒体立体组合式,对旅游整体形象、旅游产品进行市场宣传,把奉贤农业旅游的形象、特点、功能、服务、业态等全方位展示给海内外游客。

四、销售策划与执行 SALES

□ 构筑奉贤上海南部生态农业与乡村大世界旅游目的地新形象,有计划将奉贤农业旅游景点进行市场贩卖。

五、经营策划与执行 OPERATION

□ 对奉贤农业旅游景点的营销进行整体包装和推广,营造旅游氛围,实现整体造势。

【10大营销卖点】

■ 一是营销理念娱乐化:努力打造 “生态的营销、欢乐的营销、体验的营销”的奉贤农业旅游。■ 二是营销战略社会化:奉贤区政府全程、全面、全力介入旅游营销,从而切实有效地落实政府主导战略。

■ 三是营销模式多样化:奉贤农业旅游将导入娱乐营销、节会营销、品牌营销、概念营销、名人营销、公益营销、博客营销、共生营销等概念。

■ 四是营销策略故事化:旅游营销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故事营销。“定位就是找故事、策划就是编故事、营销就是卖故事、品牌就是吃故事。”

■ 五是营销活动事件化:大型(主题)旅游活动的竞争,将成为旅游营销争夺注意力之战、争夺形象力之战和争夺竞争力之战。制造话题、设计

悬念、营销名人、炒作概念、争夺媒体、将成为奉贤农业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

■ 六是营销品牌国际化:依托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特色与城市名片,塑造奉贤城区农业生态观光和旅游目的地形象。

■ 七是营销渠道多元化:实施整合营销和多元化营销战略,利用城区资源优势,大力拓展新的营销渠道,实施重点客源市场重点突破,联合广告与公关营销手段,强调奉贤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 八是营销运作专业化:委托专业旅游营销公司和机构进行策划和执行,奉贤未来旅游营销将会逐步走向成熟,走向科学营销时代。

■ 九是营销联合共生化:“共生营销”是奉贤旅游市场营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效进行区域联合、业内联合,有利于奉贤旅游向深度与广度进一步迈进。

篇8:生态农业文化旅游方案

1 茶文化生态旅游中的生态视角

从茶的客观生态视角来说, 茶作为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 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几乎都有不同种类茶树的分布。茶树喜温喜湿, 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植物种类, 只要是酸性土壤和没有阳光直接暴晒的地方都可以见到茶树的身影。茶树根系深而长, 在其生长的区域有较好的土壤维护与巩固的功能, 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涵养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积极作用。茶树四季常绿, 其芽、花、叶、果都有一定的观赏性, 而且茶树分枝能力强, 树形朴素易于修剪, 因此, 茶树既可以作为摘制茶叶的经济作物, 又可以作为园林绿化的观赏类植物。茶树类型十分丰富, 有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 人工种植的茶树数量巨大, 野外自由生长的茶树也随处可见。大型茶树可以作为行道树或林荫路种植的植株, 小型茶树也可以被制成盆景摆在案几上供人赏玩。可以说, 茶树倾其所有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 却不要求任何回报。它利用最少的物质条件给予人类最大的经济与文化财富, 践行着“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般高尚理念, 这也正是古人将“南方嘉木”这一称号授予茶树的原因所在。

茶的客观特性相比其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来说则显得稍单薄了些, 事实上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超越了一种解渴的饮品的狭窄范围, 茶的精神与思想与中国传统的三大哲学思想在远古就有了交集。古代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于茶的喜爱上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无论是被提升到“经”的层面的“茶圣”陆羽的《茶经》还是从宋代开始流行起的“斗茶”的雅戏, 抑或是历代诗词大家们作品中频频出现的与茶相关的语句如“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苏轼, 浣溪沙) 、“少日春怀似酒浓, 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 茶瓯香篆小帘栊” (辛弃疾, 定风波) , 茶在中国人眼中早已成为一种以物咏情、咏物抒怀的文化与哲学思想。不仅是儒家, 包括佛、道在内的中国传统宗教中也随处可见茶的影子。佛门子弟最初选择茶作为打坐时的饮品就是看中了茶具有提神醒脑、强身健体的功效, 为了避免打坐时瞌睡而开始饮茶, 久而久之, 佛门中人逐渐养成了参禅时饮茶的习惯, 于是有了“茶禅”和“禅茶一体”的说法。日本茶道的茶具是一种“口不卷而底卷”的茶具, 这种古老茶具正是唐代饮“末茶”———先将茶叶研磨为末, 以水冲泡后形成混合的茶汤, 然后连末带汤一起喝所需。道家则将茶推上了几近乎“道”的高度, 老庄推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茶的天然无矫饰与自然之“道”莫不相合, 故茶几近乎“道”。

2 云南茶文化传承中的问题

2.1 茶文化传承的局限和现代文明的冲击

云南作为中国境内比较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自古以来的生产生活水平始终相对落后于汉族地区, 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够形成自己系统、规范、完备的文字体系。即便曾经出现过本民族独有的文字, 但由于使用人数少、流传范围狭小, 加之朝代更迭或遭遇战乱等因素, 这些文字也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不再为人所记忆。文字的缺失往往等同于文化传承的断裂, 尽管云南少数民族中存在着大量与茶有关的传统文化, 而且仍然有不少以歌曲、舞蹈等文化元素通过口口相传或父传子、母传女的形式保留至今, 然而缺少文字载体的少数民族茶文化既难以归根溯源厘清发展的历史脉络, 又无法形成规范、完整的文化体系流传子孙万代。因此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往往呈分散式、碎片化传承, 既不完整、清晰, 又经常出现人为的错误和疏漏。与此同时, 汉族地区愈发开放的社会环境让世界其他地区更加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毫无阻挡地进入了年轻一代的生活, 给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带来更大的冲击。现代化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追求个性、自由和自我实现, 这与传统茶文化的思想境界截然不同。年轻一代将前者视作先进和时尚的代表竭力追求, 而后者则被作为落后与陈旧的代名词遭到漠视。

2.2 观念相对落后

云贵高原多山险峻的地质条件让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交通闭塞、进出困难的问题, 直接导致了与外界交流受阻, 信息传递不畅, 除非能够走出大山, 否则终身受困。这种自然环境的局限也造成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相对封闭与保守, 尤其是老一辈人更加坚持着“火塘”文化的传承, 既不主动接触外部文化, 也拒绝非本民族文化的融入, 这种相对落后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云南茶文化对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3 建立茶文化生态旅游模式

3.1 政府积极引导

转变长期以来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相对呆板、僵化的管理思维, 尤其需要首先改变“按部就班”、“等、靠、要”的习惯性思维。尽快建立健全配套的产业链条, 通过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促使产业升级和壮大。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壮大既需要“推出去”, 也需要“引进来”, 即云南本土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需要广泛宣传推向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 而全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优秀文化元素也需要适当引入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 开发和培育更加符合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需要的茶文化产品与服务。落后的管理模式不仅无法帮助茶文化生态旅游做大做强, 反而常常阻碍了产业的正常发展甚至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3.2 打造本地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

促进本地中小旅游企业的合理融合, 形成一个具备领导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通过资源共享壮大实力后打造一个或若干个本地大品牌。比如就茶马古道沿线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例,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共有五条, 分别是“官马”、“藏茶马”、“江莱茶马”、“旱季茶马”、“勐腊茶马”。五条茶马古道串连起了汉、藏、白、傣、东巴、古滇等传统文化, 也使北京、昆明、拉萨、丽江、普洱、香格里拉等大中小城市和地区因为茶文化被紧紧联系到一起。打造云南本地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可以采取先内后外、先小范围后大范围的原则, 首先将云南境内直接途经茶马古道的若干城市如丽江、普洱、香格里拉、下关、思茅、勐腊等全部整合起来, 可以先从“云南茶家乐”这种小规模的生态旅游试点入手。所谓“茶家乐”是在“农家乐”基础是以茶为主题和切入点的文化旅游的最小单位, 其基础和载体是种茶的农户, 游客在这些袖珍的茶文化生态旅游节点上感受采茶, 制茶, 品茗, 购茶的过程, 在身体上体验茶农充满茶香却仍然辛苦的劳作, 在精神上参悟茶由苦到甜、回味无穷的境界与人生的契合及“天、地、人”合一的禅味。

条件较好的城市或地区则可以在“茶家乐”基础上更进一步, 建设规模化、系统化的茶文化庄园与茶博物馆, 庄园与博物馆的文化积淀较“茶家乐”更为深厚。庄园里有专业的制茶师傅手把手地教游客炮制高档手工茶, 用山中的泉水冲泡自己亲手制作的茶叶, 看茶艺表演, 学习茶道, 吃茶宴、品茶点等;博物馆里可以让游客学习茶树、茶叶的品种、差异、优势与特色, 了解茶在养生、保健方面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观看与茶的生产、制作、销售相关的历史古籍、出土文物, 学习世界其他国家的茶文化知识以及它们与中国茶的内在关联和传播途径等等。

发展到更高程度和更大规模后, 则可以参考“印象”系列的舞蹈与音乐艺术表演创造出“云南·茶”系列文化表演节目, 仿照“印象”系列的表演机制将云南的茶文艺表演节目推向国内与世界。

3.3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旅游纪念品

现有的茶文化旅游纪念品种类相对比较单一, 除了茶叶制成品和茶具外, 难得有引人注目的创新产品的出现。云南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应尤其注重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旅游纪念品, 比如结合云南特有的白银艺术品或蜡染工艺制作与茶相关的茶具、茶包、茶枕等相对传统的产品;或者结合著名的滇药开发具有药用价值的滇药代茶饮、滇药减肥茶、滇药保健茶;也可以将云南地区的地方小吃结合茶叶或茶汤制成云南茶饼、云南茶饮料、云南茶小吃等;若技术条件具备还可以适当开发茶香水、茶化妆品等更为高档的茶文化生态旅游纪念品。

4 结束语

我国目前有相对成熟的四大茶产业区, 不少著名茶产区已经开发成为旅游景区, 但这些地方开展的茶文化旅游仍然徘徊在整个旅游大市场的外围甚至被边缘化, 没有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品牌化旅游产品。包括云南在内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目前仍存在开发形式相对单一、产品种类少而不精、始终未能建成规模化的大型产业链条、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其根源既有地区经济整体欠发达的客观原因, 也有管理者与经营者思想意识保守的主观原因。因此, 以云南为代表的文化生态旅游既需要从扩大产业规模、健全产业链、加大宣传力度这些“硬件”上着手, 也需要从开拓思路、以发展的眼光统筹安排旅游与其他产业综合发展的“软件”上努力, 两手一起抓才能促进整个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严力娇, 徐奂, 董平.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J].当代旅游 (学术版) , 2010 (2) :74-80

上一篇:杂曲歌辞?纥那曲,杂曲歌辞?纥那曲刘禹锡,杂曲歌辞?纥那曲的意思,杂曲歌下一篇:小班健康:运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