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2024-05-13

《桥》第二课时说课稿(精选8篇)

篇1:《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桥》第二课时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上的课是五年级第四组第16课———《桥》。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即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我所上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英雄形象和父亲形象。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情味、思想内涵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为突破这一重点,我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让学生抓住文中一些自然环境描写的词语句子和想像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让学生置身死亡境地,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运用朗读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篇课文语言简练,人物语言的刻画也很有表现力,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品读,对比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配乐朗读等,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为突破课文的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此时课题的“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

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做批注的方法,让学生抓住一些描写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和自然环境的关键词句,进行勾画,通过抓住重点来理解课文的主旨,尤其是指导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注重感悟的策略,引导学生内化自己的情感,又通过读来外化。

本节课我用以下八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1、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

2、汇报交流谈体会,感情朗读促感悟。

《桥》第二课时说课稿2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组课文《桥》第二课时

教材解读:《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认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品读语句的能力、合理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积累课文特色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引入,激发动机

1、学生回忆课文内容

2、用自己的话说说洪水的猛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洪水的猛。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由此,学生的求知欲油然而生。于是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二、品读课文,探索新知

1、抓住言行,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老汉第一次壮举,思考: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他当时是怎么做的?

(2)同桌间交流学习

(3)齐读第

7、8自然段

(4)启发想象:刚才还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们,为什么此时停住脚,望着老汉?

(5)读读老汉喊的那句话。

设计意图: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合作探究更便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让学生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同桌间交流学习。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重点朗读第

7、8自然段展开提问更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6)出示79页的插图,观察老汉的举止、神态

(7)文中找出老汉的壮举,说说从老汉“冲揪吼”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8)小组讨论汇报学习老汉第

三、三次壮举

(9)感情地朗读老汉所有喊的话。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插图,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直观形象很快地从图片中了解老汉。(通过图片让学生观察老汉的举止和神态,直观形象地从老汉的动作中体会老汉的形象,再通过小组讨论

交流学习。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合作探究更便于引导学生理解问题)

3、揭示结尾,升华感受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这时发生了什么事?

(2)齐读最后一部分,思考: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题目“桥”的含义

(3)总结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4)配乐《神秘乐园》朗读最后一部分。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等)

(5)启发想象:老汉牺牲了,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你也想对老汉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带动学生品读感到的语句,营造民主、互动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利用图片和音乐来创设情境,更便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朗读、品味。

(提问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学生朗读最后一部分。想想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从而感受作者设置悬念的奇妙之处。并理解题目“桥”的含义。通过朗读、感悟、交流,以便对老汉认识的逐步加深,让学生领会此时课题的“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还是一座救生桥,更是老支书密切联系群众的心桥!

四、总结归纳,升华情感

1、总结全文

2、学完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学习全文后,再次要求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升华学生的情感。通过质疑,师生共同总结,明确本课的表达方法。

五、延伸课后,巧留作业

出示作业。(任选一题)

1、学完这节课写一篇读后感

2、把你想对老汉说的话写出来

3、拓展阅读:《丰碑》、《“诺曼底号”遇难记》、《一个降落伞包》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设计作业,给予学生不同的发展空间。第三题作业的设计,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有助于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雨大勇敢

水猛桥冷静

桥重爱子

设计意图:此板书体现了课文的层次性,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使学生便于借助板书梳理所学知识。

篇2:《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组课文《桥》第二课时

教材解读:《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认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品读语句的能力、合理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积累课文特色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引入,激发动机

1、学生回忆课文内容

2、用自己的话说说洪水的猛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洪水的猛。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由此,学生的求知欲油然而生。于是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二、品读课文,探索新知

1、抓住言行,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老汉第一次壮举,思考: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他当时是怎么做的?

(2)同桌间交流学习

(3)齐读第7、8自然段

(4)启发想象:刚才还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们,为什么此时停住脚,望着老汉?

(5)读读老汉喊的那句话。

设计意图: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合作探究更便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让学生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同桌间交流学习。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重点朗读第7、8自然段展开提问更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6)出示79页的插图,观察老汉的举止、神态

(7)文中找出老汉的壮举,说说从老汉“冲 揪 吼”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8)小组讨论汇报学习老汉第二、三次壮举

(9)感情地朗读老汉所有喊的话。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插图,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直观形象很快地从图片中了解老汉。(通过图片让学生观察老汉的举止和神态,直观形象地从老汉的动作中体会老汉的形象,再通过小组讨论

交流学习。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合作探究更便于引导学生理解问题)

3、揭示结尾,升华感受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这时发生了什么事?

(2)齐读最后一部分,思考: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题目“桥”的含义

(3)总结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4)配乐《神秘乐园》朗读最后一部分。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等)

(5)启发想象:老汉牺牲了,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你也想对老汉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带动学生品读感到的语句,营造民主、互动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利用图片和音乐来创设情境,更便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朗读、品味.(提问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学生朗读最后一部分。想想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从而感受作者设置悬念的奇妙之处。并理解题目“桥”的含义。通过朗读、感悟、交流,以便对老汉认识的逐步加深,让学生领会此时课题的“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还是一座救生桥,更是老支书密切联系群众的心桥!

三、总结归纳,升华情感

1、总结全文

2、学完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学习全文后,再次要求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升华学生的情感。通过质疑,师生共同总结,明确本课的表达方法。

四、延伸课后,巧留作业

出示作业。(任选一题)

1、学完这节课写一篇读后感

2、把你想对老汉说的话写出来

3、拓展阅读:《丰碑》、《“诺曼底号”遇难记》、《一个降落伞包》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设计作业,给予学生不同的发展空间。第三题作业的设计,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有助于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雨大勇敢

水猛桥冷静

桥重爱子

篇3:《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炮手》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奉献”主题的一篇主题课文。编者的意图是想让孩子们感悟到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阶层,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敬仰。文章简短易懂、语言凝练,以对话为主,将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贯穿全文。语文承担着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提炼关键词感受炮手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的精神是文本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

二、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说学情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攻击、苍白、煞白、惨白、服从、瞄准、喝彩、原谅、低沉”等词在文章中的意思,学习辨析近义词的方法。

(3)抓住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揣摩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体会炮手为了国家、人民利益,默默奉献、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

2.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苍白、煞白、惨白”在文章中的意思,学习辨析近义词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描写炮手神态变化的语句,体会炮手的心情,理解炮手舍家卫国的奉献精神。

三、优化组合,营造和谐—说学法、教法

1. 学法

(1)自主探究法。

(2)圈点勾画批注法。这是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是自主阅读万能之法。此法落实是直达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须教”高境界的必修之路。

2. 教法

(1)创设情境法。让学生走入情境,换位思考,通过不同的体验与文本人物展开零距离的接触。

(2)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实践,通过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读,读出人物形象,走进人物内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方法。

(3)对比品析法。

四、生本教学,有效课堂—说流程

1. 巧用多媒体,激活文本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一段《现代迷人大都市——巴黎》的唯美视频,让学生从视觉上对巴黎有浓厚的兴趣,再出示战争的图片,通过直观的冲击,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此时的媒介起到了很恰当的辅助教学作用。

2. 梳理故事,概括主要内容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并完成课件出示的填空题: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___(时间),____(谁)向侵入_____(地方)的____(谁)发动攻击,炮手服从______,亲手炸毁了____的故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出写人写事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本环节在学生们对故事有了一个整体感知后,让他们从小处入手,学会自己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以文本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方式,与提倡的“语用”教学相吻合。

3. 品赏词句,走近英雄

(1)由“仅有”这文眼入手,让学生换位想象炮手曾经幸福的生活。

先出示图片并引言:这座——红瓦白墙的房子就是炮手幸福美满的家,瞧!院子里面有葡萄架,还有一个美丽的小花园,花园里栽满了招人喜爱的各种花草。你能想象炮手曾经在这间小屋里和自己的家人度过怎样的美好时光吗?然后课件出示(说话训练):在这间小屋里,我和我的家人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曾经……

(2)联系上下文,理解“苍白、煞白、惨白”,学习辨析同义词的方法,让学生画出炮手脸色变化的相关句子。并在重点词下做批注。抓住关键词“苍白、煞白、惨白”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让学生品读英雄故事,感受英雄品质。

此环节精心选择内容,集中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在语言精妙处驻足揣摩,反复涵咏,为下文体会炮手要亲手炸掉自己的家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做铺垫。

4. 对比教学,升华情感

(1)对比一精读。出示文中句:“裹着大衣的军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颗晶莹的汗珠。”并问,为什么将军与炮手的表现截然不同?这样一处强烈的对比更加突出了炮手此时什么样的心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对比二自读。找出炮手击毁农舍,将军与炮手不同表现的句子读一读,做下自己的阅读批注,并与同桌交流研读成果。然后以此句型汇报:将军因为____,所以喝彩!炮手因为____,所以流泪!

篇4:《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精神。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蕴含的深意。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激发阅读欲望,引导学生走进故事情节,充分与文本对话,入情入境地读,层层深入地读,体会文本内涵,走进人物内心,设身处地地想,感受在危急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精神与人格。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1.PPT课件。2.《为了谁》、洪水来临场景等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情境导入

1.播放《为了谁》。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到的画面就是98年抗洪救灾的感人场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洪水有关的课文《桥》。2.大屏幕出示词语,指名读,其他同学观察这两组词有什么规律。(这两级词语分别是描写洪水和老汉的)

咆哮 发疯 狞笑 流淌 放肆 没腿深

揪出 拥戴 清瘦 沙哑 豹子 胸 膛

读后板书(洪水、老汉)。3.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又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呢?本节课的任务就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进一步感受洪水之可怕、感悟老汉之伟大、领悟作者写作之精妙。

二、精读品味

(一)走近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势不可当

1.让我们亲眼目睹这场洪水:出山洪课件。2.说说你的感受。(势不可当、破坏力强、可怕无情等)。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场怎样可怕的洪水的呢?请画出描写洪水的语句,多读几遍,感受洪水的来势凶猛、势不可当。4.用你的朗读再现出洪水的可怕和势不可当。

出示重点句:【生自由练读,然后采用指名读、分组读、表演诵读,读出山洪的无情、可怕和势不可挡的气势。】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5.读后评议,再次齐读,读出洪水的气势。

(二)认识老人——感受老人崇高的人格魅力

1.同学们,一般说来,这样可怕的洪水,往往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但是,文中的这场凶猛的洪水结果怎样?(农田被淹,房屋冲毁。人员伤亡惨重。但这次洪水中只有老汉和小伙子被洪水吞没。)2.在此是谁起了关键的作用?板书:老汉。3.请再次品读课文,并找出描写老汉的语句,画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用朗读表达你的感动。4.交流:哪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你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教师预设:(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体会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而焦急如焚。他像一座山。屹立如山、责任如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老汉说话简单有力,节奏快,指导读的干脆、有力。】(3)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从“推”字体会老汉在最危险的时候,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有可能将自己推向死亡的边缘。】5.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课文最后一段。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师配乐朗读最后一段)6.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那一幕,把文中的老汉换成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体会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了。7.对照板书小结:就是这样一位老汉,做为党员,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沉着镇定、动作果断,不容置疑、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的人性光辉, 不愧为一个共产党员。

三、体会题目的蕴含的深意

1.课文中是一座——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还要用“桥”为题目?(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板书:死、生。)

2.用自己的话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在这可怕的山洪面前,老汉舍己为人,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

四、领悟写法

1.同学们,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很鲜明的特色,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2.师生总结、归纳。(巧妙的设置悬念,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多用简短的句、段,语言简练,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五、课后小练笔

请学习本文的写法,把你听到看到的令你感动的人或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生命桥 连心桥 希望桥

篇5:《观潮》说课稿(第二课时)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观潮》说课稿(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亲身体验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壮阔景象,写出钱塘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思想感情。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贴切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面,进行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久久难忘,回味无穷。

2、说重点和难点 : 本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是,大潮的壮观我们无法耳闻目睹,要充分去想象才能体会到。

3、教学目标

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相结合的方法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6、布置作业(略)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附板书设计: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篇6:《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材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安排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程序安排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学生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

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

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

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

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学生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出发,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学生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学生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动”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动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学生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c、比较句子,说一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投影显示)

(1)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4)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

(5)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①意思已完整,②写出了颜色,③突出了数量,④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它开阔,横贯江面,它势猛,有进无退,所以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⑤写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主观感受。)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读这五句连续写形状变化的句子,读出由远到近气势越来越大的变化,(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及时点拔)

通过以上对江潮声音、形状的分析,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动心”即首先通过分析语言文字,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动真心。其次为了突出声音与形状的前后对比,打破教材穿插介绍的格局,依照本地学生从未见过浪潮的特点来分别进行教学,即先理解声音的变化,后体会形状的变化。

d、指导朗读第三段。我们能否把刚才描写声音与形状的句子合起来读一下呢?注意要读出江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抽读了3、4自然段,大家评议,指出优劣,体会读法,接着再自己试读、抽读。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吐情”,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e、复述重点段落。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能复述出来吗?再放录像,先看着画面,师生共同复述,再让大家各自试着复述。

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华,也是重点部分,所以我想通过本段词句的训练,作为契入教学重难点的一个突破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词意,再深入体会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要求复述,力求使学生能够把这一段精彩的语言积累下来,为完成课后作业中的背诵作铺垫。

(3)过渡学习第四段,大潮正浩浩荡荡地从东飞奔而来,霎时,潮头向西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依照前面的方法自学课文第四段,检查你读懂了什么?同时引导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霎时,过了好久)用“△△”标出,各说明了什么?“依旧”、“恢复”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恢复”说句话(板书、恢复平静)?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板书,壮丽、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让我们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回味一下这美、这壮、这奇!

教师的小结渗透了德育,渗透了文章的写法,达到了情感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同时,又引导学生由部分回归整体再读全文,给人一种“课已尽,趣无穷”的感觉。

4、表述学习成果(归纳主要内容),质疑问难

5、布置作业:我国能称得上“天下奇观”的景点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图片,互相交流,这是我们今天作业中的一个必做题;另一个选做题是:查找资料,探讨钱塘江东宽水深,西窄水浅的地形与浪潮的形式有什么关系?

作业的布置安排了两种题型,即:必做题与选做题,这是为了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也是教学中分层优化的一个体现。

课堂教学到此结束。

(四)板书说明

篇7: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说课内容: 桥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

二、说学情分析

现实生活中,像老汉这样具有舍己为人精神的人层出不穷,有些学生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和事,通过其他渠道也能了解了很多类似的感人事迹,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学生理解恐怕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课题桥的深刻含义也许更不容易理解,教师需要加强引导。另外,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能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三、说教学目标

我所上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3、朗读感悟,课文题目“桥”的含义是什么。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情味、思想内涵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教学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突破这重难点,我采用的教法是引导点拨法

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的是勾画做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朗读感悟这三种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用以下四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一、谈话引入新课。

二、感悟老汉是怎样的人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7—23自然段,画出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用心体会,在旁边写写感受。

2、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感悟老汉形象。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抓住课文中对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悟老汉临危不惧、热爱群众、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解决教学难点。并在这一过程之中提炼出阅读方法:抓关键词阅读、走进人物内心阅读法、图文结合的阅读方法】

三、情感升华,体会“桥”的深意。

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觉得这篇文章仅仅是在写那座窄窄的木桥吗?那么是在写谁?(老汉)就只是写老汉一个人吗?(不,是把所有像老汉这样舍己为人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化身成了一座不朽的,一座使人民群众获得生存的希望之桥。是他们让人民群众相信:只要有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就一定会得到保障,他们就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心连心的桥。

四、拓展练习(选作一题)

1、想想老汉未喊出的话是什么,并把它写下来。

篇8:《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六课《桥》。现在, 我先给大家提供三个数字。 (板书:25种25万1000万)

师:你们知道吗?这三个数字与本文有很大关系。据我统计, 约有25种杂志刊登过这篇课文, 约25万个网站以及个人的博客转载过这篇文章, 约有1000万读者读过这篇文章。同学们, 你们还想接着读吗?这篇文章中的桥的确与众不同。可是, 第一课时我们只找到五句描写桥的句子, 一起来读读这五句话。

【评析:一开篇出示三个数字, 看似平常, 其实耐人寻味, 这是因为学生的阅读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阅读是否深入。教师巧引数字, 目的就在于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让他们更有阅读探究的兴趣。】

二、品词析句——读“桥”

(生齐读第一句: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师:你觉得这座桥怎么样?

生:非常窄。

生:很狭小。

师:还是窄, 联系上下文再想想。

生:这是通向生存之门的唯一小道。

师:为什么?

生:因为只有一座窄窄的小桥。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 真会读书!“只有”说明这是乡亲们唯一的通道, 因此, 这桥就是乡亲们的——

生:生命之桥。

师:是啊, 它也是乡亲们的希望之桥。请大家再读这句, 读出它的重要性。

(生齐读第一句)

师:再读第二句。

(生齐读第二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同学们, 从这句话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人们的慌乱。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慌乱?

生:拥、跌跌撞撞。

师:一起读第二句。

(生齐读)

师:接下来的第三句找到了吗?这两组来读。

(一、二组学生齐读第三句: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 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师:这时候还慌乱吗?

生 (齐) :不慌乱了。

师: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 (齐) :依次。

师:这个词说明老汉这时候在干吗呢?

生:站在桥边指挥。

师:乡亲们有希望了, 可是桥也越来越危险了。请这两组读第四句。

(三、四组学生齐读第四句:木桥开始发抖, 开始痛苦地呻吟。)

师:我发现同学们会抓重音, 会抓住关键词读。如果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它的意思, 就在上面作上记号。

(生做记号)

师:这时候你感觉桥怎么样?

生:危险。

师:越来越危险。请读出危机感, 让人感觉危险就在眼前。

(生齐读第四句)

师:第五句, 也就是最后一句描写桥的句子。请读一读。

(生齐读第五句:突然, 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师:这是意料之中的结果。整篇课文描写桥的句子只不过就这五句, 但从这五句话当中, 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这座桥在这场危难当中显得多么的重要。读书就是这样要联系起来读, 而且要读出句子背后的意思。

【评析:从“桥”切入, 单项突破, 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桥”的重要性, 为理解课文主人公的行为、品质打下基础。另外, 从学生“抓关键词”“做记号”等习惯, 从老师强调“联系起来读”“读出句子背后的意思”等方面, 都足以看出教师对“自主学习”中方法指导的重视程度。】

三、诵读体验——悟“人”

1. 由“桥”及人, 初步感悟。

师:比这桥更重要的是桥边站着的一个人。他是谁?

生 (齐) :老汉。

师:这个老汉的身份是——

生 (齐) :党支部书记。

师:是中国共产党——

生 (齐) :党员。

(板书:中国共产党党员——写成“山”状)

师:知道为什么陈老师这样写吗?因为文中有一句描写它的句子, 只有五个字。你们找到了吗?它在哪儿?

生 (大声地读) :他像一座山。

【评析:把“中国共产党党员”与“他像一座山”有机联系起来, 并板书写成“山”之形状, 为突破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埋下很好的伏笔。这个设计蕴藏深意, 独具匠心。】

师:这是直接描写支部书记的语句, 描写支部书记的语句在文中还有不少, 请大家拿出笔,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这位支部书记的语句。如果哪些地方特别打动了你, 请你在重要的词语下作上记号。

(生找句子, 做记号。)

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找了几句?

生:我找了七句。

师:还有吗?

生:我找了八句。

师:谁先来说说第一句?

生:木桥前, 没腿深的水里, 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 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师:这句话说明老汉有着特殊的——

生:地位。

师:是地位吗?

生:身份。

师:接下来, 请读第二句。

生: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这一整段都是描写老汉的语句。老师觉得这里最关键的就是五个字, 是什么?

生:他像一座山。

师:第三句。

生:老汉突然冲上前, 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这是文章的第15自然段, 好像在前面还有一句, 你说。

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 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还有吗?已经有四句了, 还有三句。

生:老汉吼道:“少废话, 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是啊, 老汉这一推, 他是什么样的心情?待会儿我们来体会体会。还有吗?

生:老汉似乎要喊什么, 猛然间, 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师:看得出这是事情的结局, 还有一句是——

生: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 到我这儿报名。”

师:大家都找出来了。前面主要是介绍老汉的特殊身份, 后面几句重点写了老汉说的话。老汉让我们感受到他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生:受人拥戴的人。

【评析:首先来了个梳理, 明确哪些句子在写老汉, 并让学生初步理解意思, 感受老汉受人拥戴的形象。然后, 再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体验。这样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课堂教学就显得很有层次感。】

师:谁愿意来读第一句。

生:木桥前, 没腿深的水里, 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 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师:读了这句话, 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全村人会拥戴这个老汉?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还有吗?

生:他怎么不怕被水吞没?

师:对啊, 他怎么不怕呢?还有吗?你有什么问题?

生:他为什么不像人们一样慌乱地逃走?

师:呦, 问题还不少。看来, 大家已经学会提问题了, 这是一个好习惯。让我们带着问题来读课文。这个老汉为什么会受全村人的拥戴呢?我们继续读读, 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板书:群众拥戴)

师: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

生:山。

师:这座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这座山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逶迤, 高大。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这句话说明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高大形象。

生:永远立在一个地方, 很坚毅。

师:在危急的时候, 树被洪水冲掉了, 房子也被吞没了。他是保护全村人的——

生 (齐) :靠山。

师:这是沉稳的山——

生 (齐) :他像一座山。

师:这是镇定的山——

生 (齐) :他像一座山。

【评析:阅读教学中, 善于捕捉语言形象的聚焦点, 再顺势引导, 诵读体验, 学生所感受的语言情感就一定丰富多彩、自然真切, 学生所感悟的人物形象也一定具体实在、立体多维。你看, 紧扣“他像一座山”这个聚焦点, 稍加点拨, 辅以引读, 人物形象不就在学生面前鲜活起来了吗?】

2. 抓语言形式品味, 深入感悟。

师:它是一座受人拥戴的山。而这座山就是我们的共产党员。课文中描写老汉的每句话都有一个重要的提示语, 告诉人们老汉是怎么说的。请在提示语下作上记号, 想想为什么他会受乡亲们的拥戴。

师:找到了吗, 谁来?

生:沙哑地喊。

师:还有吗? (板书:沙哑喊)

生:冷冷地说。

师:谁还有? (板书:冷冷说)

生:吼道。

师:这些提示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谁来喊一下?当然那沙哑的声音我们无法再现, 但我们可以喊出他的气势。

生:桥窄!排成一队, 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XX, 你很少发言, 请你来。

生 (声音低而沙哑地) :桥窄!排成一队, 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连用三个感叹号, 所表达的感情应该一次比一次强, 全班一起喊。

生 (齐喊) :桥窄!排成一队, 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党员排在后边, 让谁满意?

生 (齐) :群众。

师:让谁放心?

生 (齐) :群众。

师:这就是我们的共产党员, 因为只有这样的党员在危急时想到别人, 才能临危不惧, 先人后己。老汉沙哑地喊话——

生 (齐) :桥窄!排成一队, 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他这时候一定要让谁听到他的命令?

生 (齐) :党员。

师:再来一次, 让所有的党员听清楚。

生 (齐) :桥窄!排成一队, 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评析:语言的形式与内容关系密切。抓住语言形式, 有助于理解语言内容, 并为写作累积知识。在这里, 教师顺语言之藤, 摸内容之瓜, 抓住“提示语”与三个感叹号, 引导学生诵读、演示, 化抽象为具体, 化语言为形象, 老汉感人的形象也就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师:在关键的时刻, 一个平凡的党支部书记就是这样凭着山一样的毅力, 山一样的胸怀, 得到人们的拥戴。但是, 他又为什么冷冷地说“可以退党, 到我这儿报名”?

生:因为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师: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生:就是说, 党员也是人, 党员也要活命。

师:听到这样的话, 老汉冷冷地说——

生 (齐) :可以退党, 到我这儿报名。

师:“冷冷地说”, 我想有三种意思, 一是讽刺的话, 二是原谅的话, 三是回应的话。你觉得这里的“冷冷”应该是什么话?

生:我觉得应该是“回应的话”。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听到有人讲“党员也是人”。

师:所以他才冷冷地说。你读读这句话。

生: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 到我这儿报名。”

师: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认为是“讽刺的话”。

师:为什么?

生:既然是党员, 就应该让着群众呗!

师:你说话很有条理, 而且用上了关联词。所以老汉觉得那个人配作党员吗?

生 (齐) :不配。

师:请你读一读。

生: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 到我这儿报名。”

……

【评析:一个“冷冷”蕴涵着多少情韵!它既是回应, 又含有“讽刺”, 也表示了“原谅”, 这就是汉语的独特魅力, 这就是多元理解的客观存在。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 自己体味, 没有强求一致, 没有统一答案, 体现了课堂的教学民主, 展现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师:再看黑板上重复的这两个字——“吼”。讨论一下, 这两个“吼”一样吗?第一个“吼”是怎样的吼?第二个“吼”是怎样的吼?讨论一下, 不急着回答。可以在“吼”的前面加上一个你认为合适的词。【板书: () 地吼 () 地吼】

生:第一个“吼”是生气地吼。

师:为什么?

生:因为自己的儿子跑到了群众前面。

师:他儿子是不是党员?

生 (齐) :是。

师:所以, 老汉把他——

生 (齐) :揪出来。

师:揪出来。所以第一个“吼”是——

生 (齐) :生气地吼。

师:你们想想, 他这么一揪, 让谁满意了?

生 (齐) :群众。

师:你觉得吼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感情?

生:内心充满矛盾。一边是群众, 一边是自己的儿子。

师:是啊, 一方面想救群众, 一方面又想救儿子。但这一“揪”, 揪得那样果断有力。揪的背后是什么?

生:揪心。

师:因为他把危险留给了——

生 (齐) :儿子。

师:不让孩子受到伤害, 这是普天下父母共有的心愿。可是这时候, 老汉却吼出来了, “排到后面”。那么, 第二个“吼”你觉得又是怎样的吼?他真的是那么铁石心肠吗?他真的跟其他父母不一样吗?

生:不是的, 他对儿子也是很爱, 很关心的。

师:你怎么知道?

生 (齐) :少废话, 快走。

师:这是语言描写。还有吗?

生: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这是动作刻画。原来是“揪”, 现在是“推”, 你觉得仅仅是关心吗?

生:还有焦急。

师:还有吗?

生:还有迫切。

师:为什么?

生:想让桥再多坚持一会儿, 让儿子过桥活命, 哪怕是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师:带着这样的心情读。

生 (齐) :老汉吼道:“少废话, 快走。”

师:快点, 再迟就没命了。

生 (齐) :老汉吼道:“少废话, 快走。”

师:再快一点, 千钧一发, 连说话的时间都没有了。

生 (齐) :老汉吼道:“少废话, 快走。”

师 (范读) :突然, 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 猛然间, 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师:就在这时候, 他想喊些什么?

生:儿子, 请记住我永远爱你。

师:喊出了这位父亲的心声。他还会喊什么?

生:没有一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子, 我是为了全村群众才这么做的。

师:千言万语都饱含着父亲对儿子的爱和歉意。他还可能会喊什么?

生:对不起, 儿子。

【评析:两个“吼”字, 别样深情。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抓住“似乎要喊什么”这个细节, 展开想象, 剖析、感悟人物内心的矛盾世界。此时, 已无须更多的讲述, 也无须更多的渲染, 情之所至, 催人泪下。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形象已如丰碑矗立在学生的眼前, 矗立在学生的心中。】

四、扩展联系——升华

师:这是一座山, 充满了爱的山。现在能理解了,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读者阅读这篇文章。因为在灾难面前, 人是那么的脆弱, 却又是那么坚强而伟大。当灾难来临时, 有多少人宁愿牺牲自己, 挽救别人, 他们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激励着所有活着的人。所以读到这儿, 你觉得这篇文章还是在写桥吗?

生 (齐) :不是。

师:在写谁?

生:那位老汉。

师:只是在写一个人吗?

生:所有舍己为人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师:对, 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构筑了一个大写的“人”。 (板书:人)

师:正是这个“人”形成了一座桥,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共产党员, 共产党才会受人拥戴。再读课文, 体会这座桥。

(师生齐读全文。)

【评析:首尾呼应, 再一次体现开篇时所列三个数字的作用。教者设计之精巧, 可见一斑。从“桥”到“人”, 再到“共产党员”, 既升华了情感, 也突破了难点, 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总评:

上一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下一篇: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