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第一课时说课稿

2023-01-14

第一篇:落花生第一课时说课稿

落花生第课时说课稿

《落花生》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每篇课文都包含着如何做人的哲理,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落花生第课时说课稿,欢迎阅读。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突出“生活中的启示”这一单元主题。相对本单元其他三篇课文,《落花生》是一篇经典课文,它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表达朴素的人生哲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详略得当,语言平实质朴,五年级的孩子把握课文内容和主题都不是难事,对作者做人准则的真正认同,把阅读获得的写作知识内化为写作能力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掌握本课的生字;

2、通过自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初步感知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主旨,领悟“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深刻含义,引导同学们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悟情明理。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与写作手法;

难点:领悟文章主旨,培养善于观察善于感受的习惯。

教法

1、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图中情景依图寻句,图文有机结合。体现语文教学活动重在情境化,教科书中的插图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是课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可以成为同学们感受的切入点、反思的出发点和想象的支撑点。

2、多形式反复读,找关键词并用替换的方法来增进对重点词的理解,进而达到对整个重点句子的把握。真正做到读、思、议的有机结合。正如何克抗老师说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着语言能力的学习与发展,而语言又会在很大程度上从多方面影响并制约思维。”小学语文教学强调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现代儿童的语言、言语和思维、逻辑是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

3、补文阅读,突出教学重点,学用结合,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法

同学们以自读、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以读为主,掌握通过对词的理解把握重点句的学习方法,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达到从读中感悟生活,读、思相结合。通过交流讨论等形式,尊重个性化理解,增加互动,形成多向“对话”,拓展思维的广度,深化阅读理解。

教学流程

本课分为两课时五大板块进行教学。

(一) 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老师说出谜面“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谜语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然后同学们说出谜底。老师板书课题——15.落花生。

以谜语的形式导入可以极大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同学们的思维,也是给同学们进入学习状态进行了“热身”。

(二)读通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这个板块主要采取自学、合作的方式完成同学们与文本的最初对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首先让同学们自读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接着,通过抽读和交流讨论检查自读情况。教师归纳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整体入手,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现“整体感知“的阅读教学理念,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抓住关键词句,理解重点段“议花生”,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看课文插图,找相应段落和句子。(课文插图以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的形式呈现)让同学们仔细看课文中的插图同时给出问题:

(1)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2)通过看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以图引文,激发情感。让同学们先建立感性认识。

第二步,在课文中找出与图片相关的段落和句子,并画出来,认真读一读,然后读给全班同学听。

第三步,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主旨。

主要采用自读段落、抽读句子,分角色读对话,教师范读关键语句等方式体会作者情感。

比较句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准确理解父亲话的含义。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老师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具有像花生一样的品质的人或物?”

品读句子: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思考:“印”可以换成别的词吗?如:“刻”“记”

第四步:想象表达,深化情感。

教师提问:一个“印”字表明,父亲的话成了作者一生的做人准则,他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了“落华生”。 他父亲的在天之灵一定特别安慰,想象一下,他父亲会怎样称赞自己的儿子?

最后教师总结:让我们一起把父亲这句话背下来,希望它也成为我们做人的准则。

这个板块主要采取图文结合方式完成同学们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体会作者写作意图。以插图为切入点,直接进入重点段的学习,避免了程式化的串讲,且图文结合,充分利用课本这一主要教学资源。图文结合,既是一种读书方法,写的方法也渗透其中。

以读为本。这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同学们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同学们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所以,我在这个版块教学过程中,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始终。让同学们切切实实地读书,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注意变换读的形式,自读、范读、共读、图文对照读、变换句式读等多种形式交替进行,朗读、默读、精读、品读、背诵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真正做到读中感悟。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有利于突破难点。

最后的想象表达,较之“做花生、做苹果”之类的辩论,似乎没有体现尊重“同学们的个性化感受”和“多元价值取向”。但在我,这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是情感的提升,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尊重和认同,也是是我的坚守。目前许多年轻人过分崇拜舞台上的“星”,追求一夜成名,“做花生一样的人”便成为一种极为珍贵的品质,我希望自己和同学们都能具有这样的品质。在当下的语境中,我的话也许有点大,有点空,但绝不虚假!我是“真诚”的理想主义,偶尔也“个性”一把!

(四)体会写法

教师引导同学们找出些其他内容的段落,并指导自读理解。

教师提示同学们:花生

5、6月份播种,

9、10月份收获,这四五个月、一百多个日夜会发生些什么?作者只用了几个字概括?吃花生、议花生只是一个晚上的事情,作者却用了大段的篇幅来叙述,这是为什么?

让同学们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明白表达要根据目的确定重点。(板书:详、略)

教师接着说:写花生,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赞美花生,其实是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板书:学做人)这样的写作手法叫——借物喻人、借物喻理。(板书:借物喻人)

指导同学们阅读,不仅要弄清“写什么”,更重要的、也是更难的弄清“怎么写的”,这样同学们学语言才能从内化吸收达到外化表达。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同学们对本课的写法就很容易理解了。但是,这种写作知识要变成写作的能力,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五)补文阅读,突破难点

总结学法:反复读、抓主要内容、图文对照、抓关键词句等

补充阅读林清玄的《桃花心木》。(课件出示原文)

教师这样提示:我们刚才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分享了许地山的做人道理,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读读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桃花心木》,看看他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段,多读几遍。读完大家交流。

同学们读自己画出的句段,交流读后体会。

教师小结:我们今天分享了作家许地山和林清玄对生活的感悟,其实只要你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用心感受,就会发现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都蕴含着情与理。(板书:悟情明理)下次就让我们来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启示。老师一定会带头的!

“用心感受”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也需要训练。补文阅读是阅读能力和感受能力的训练、培养,回应和实践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彰显了单元主题。本来可以就地取材,用本单元的两篇略读课文作为补文阅读的材料,但我个人觉得五年级下册的《桃花心木》与《落花生》在表达方式上更接近,与单元主题也更贴切。

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板书的主体由课文主要内容组成,最后升华为“学”字,主题再度升华,既代表了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又体现了老师对同学们的殷切希望。

附板书: 15.落花生

收 (略)

议(详) “学”做人(借物喻人)

悟情明理

第二篇:《落花生》第二课时说课稿

落花生:蔷薇目、豆科,落花生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根部有丰富的根瘤;茎和分枝均有棱,叶纸质对生;叶柄基部抱茎,卵状长圆形至倒卵形,先端钝圆形,两面被毛,边缘具睫毛;叶脉边缘互相联结成网状;花长约8毫米;苞片披针形;花冠黄色或金黄色,旗瓣开展,翼瓣与龙骨瓣分离,长圆形或斜卵形,花柱延伸于萼管咽部之外,荚果膨胀,荚厚,6-8月花果期。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落花生》第二课时说课稿 ,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落花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是许地山先生很有影响的一篇文章。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每篇课文都包含了深刻的如何做人的道理,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内容。恰当巧妙地详略安排,更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课文的主要内容,生字,新词,用词及表达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下面结合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0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本课时的重点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难点是:初步了解文章表达上详略分明,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二,说学情、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自主读书,合作探究,感悟交流”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合作者。在学法上,本课以引导学生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议一议,自主,合作,探究地来读懂课文,调动学生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

三,说教学过程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4个步骤。

1,创设问题,明确重点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一家人的这么多的话题,那么作者一家人到底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呢?他们借花生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本环节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进入课文情境。

2,整体感知,辨析重点

本环节我会让学生先默读课文,回忆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并说一说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学生积极发言后,我引导总结课文按照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顺序记叙的,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是略写,议花生为详写。

3,重点学习议花生,感悟做人道理

本环节我首先出示学习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最后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学习成果。期间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语句和中心思想的体会和把握,从而感悟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道理。

4.拓展延伸,体会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让学生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运用此写作手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脉络清晰,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落花生

种花生:买——翻——播——浇

收花生:居然收获了

尝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 像花生一样 做有用的人

议花生:好处:味美 榨油 便宜

特点:埋在地里 不好看 很有用

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简明,脉络清晰,以主线形式将课文内容生动展现,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串联和理解

第三篇:《观潮》说课稿(第一课时)

《观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观潮》。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领下,体会文本情感,再用朗读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真正的了解文本内容,感受阅读的快乐。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围绕“自然奇观”这一专题展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赞叹钱塘江秋潮的诗句。钱塘江以其奇特壮观的大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通过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练习背诵第

3、4自然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的基础上,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课文的重点段中,按空间、时间的顺序进行了形象的描写,而这些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很难体会出来,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辅以有效的指导方法。所以我把理解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有序练习背诵定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观的大潮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课文文质兼美,意在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想象奇观,深入品读重点的词句,并能熟练运用,因此,我把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定为本课难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基本掌握了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所以可以从理解文章入手,在引领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思路是:紧扣一个“读”字,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调动学生形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增添了学生的兴趣。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读中感悟文景文情,读中感悟修辞特点与表情达意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

在课堂教学中,我构想通过:识字学词,整体感知——身临其境,感受文景——品读感悟,体会奇观——回归整体,感悟写法这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识字学词,整体感知

此环节重点掌握多音字“闷、薄、涨、颤、号”的字音“横贯”的“贯”字的书写笔顺及“观潮”“奇观”中“观”字的不同意思,做到扎实有效的学词。同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路,课文是按照潮来时、潮来中、潮来后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潮来时

潮来中

潮来后

(二)身临其境,感受文景

以往的《观潮》教学,潮中和潮后是学习的重点,而课文的第二段中观潮的位置,往往被一带而过。

观潮在哪儿观?怎么观?如何创设一种情境,让读书学文的过程,成为身临其境的观潮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前往海宁市盐官镇观潮的游客,在那里人声鼎沸,在那里欢呼雀跃,在那里叹为观止。 于是,我抓住课文第二段的观潮方位描写,带领学生走入文本,走近钱塘江大堤。我出示一张游客观潮的图片,转换角色、创设情境:“今天是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我们来到海宁市的盐官镇。”看到观潮的游客了吗?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我们现在是面北朝南,(让学生认清自己所在的方位)。引学:我们的东面?(是大海),我们的脚下?(既是钱塘江的入海口,也是大海涨潮时回流钱塘江最浪高水急的地方);我们现在占据了有利的地形。

学生读完该段的后半部分:“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我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进而体会潮来前的平静。

(三)品读感悟、体会奇观

课文

三、四两个自然段是全文的精髓,是学生了解大潮雄伟、壮观并学习作者按观潮顺序记叙景物写法的重点段落,是整节课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凸现对重点的处理。 品词析句、画批指导; 读中想象,如临其境; 读中积累,指导背诵; 理清顺序,领悟写法。

意在通过确立训练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为实现文本与读者心灵的沟通,使学生情感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真正感悟大潮的雄伟、壮观。

1.品词析句、画批指导

自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天下奇观的?用直线画下来,可在旁边简单写写批注。此教学环节预设学生会出现的问题是:1.画句子直奔第四自然段。2.只会画、不会批,以至于批注流于形式。我的指导方法是:预设:如学生只找到了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可提示学生,观潮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这也是奇观,引导学生在第三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而画批地指导,可用实物投影展示语文书,手把手指导学生如何批注,让学生每节课都在书上批一至两处,长此坚持,学生的语文素养必有提升。 2.读中想象,如临其境

学生大多没有亲眼目睹过大潮的景观,缺少类似的经历,这对理解课文、感受大潮的声势和形态造成一定的障碍,在这里采用古诗与文章中的精彩句段对照学习的方式,力求突破这一重点。 首先:出示古人诗句:

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李廓:“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教师引导:钱塘潮气势非凡,多少文人墨客观此奇景,有感而发,写下佳句,流传至今。 找一找,这两句诗描写的是文中哪几句的景象,自己读一读,比一比。 学生交流:不同的方法写出了同样的奇观。

结合诗句理解“横贯”的意思,那就是:“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通过古诗中形象的比喻,进而理解了文中句子的意思。

文中形容声音巨大的句子是: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再对照相关的古诗,“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进一步加深了感受。

接下来处理比喻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一组图片出示:浪潮与万马奔腾对比,从颜色,从气势,体会比喻的贴切与巧妙。

通过指导朗读,想象壮观的景象。

朗读中想象既有利于学生领悟江潮的气势,也有利于以情导读,使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将朗读引向深入。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在本教学环节,我采用齐读的形式,这样训练面大,又营造了浪潮的气势。

三、四自然段师生合作读,教师读观潮人的变化,学生读潮的变化,从左边第一行的学生读,然后第二行加入、第三行、第四行,直到全班同学的加入,在“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中结束,好一会,琅琅的书声还像在教室中回荡。

读后,再适时出示潮来时的视频,加强感受。 3.读中积累,指导背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课文的

三、四两个自然段要求背诵,在背诵之前,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背诵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好的方法?通过上面的大量读中感知,学生会找到可以按照时间、大潮的由远及近(空间)、前后联系等来记忆。 此时,教师再出示插图及表示时间顺序和空间变化的词语,辅助学生背诵,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4.理清顺序,领悟写法

其实,在学生交流背诵方法的时候,也就明确了

三、四自然段的写作顺序,那就是——由远及近。

对于描写观潮人表现得句子,在课上不作重点处理,只是让学生找一找段中描写观潮人的语句,看看放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重点词语 “人声鼎沸”的体会,感受到加入了对观潮人的描写,更能衬托出真是天下奇观,所以,才引得成千上万的人来观看。也与第二自然段的人们的表现相照应。

四、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看板书归纳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增长了见识,领略了这一天下奇观,更学习了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增长了语文知识。

作业的布置:课下,请同学们也用这种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把雷雨的气势和壮观写出来。 板书设计:

1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由远及近

第四篇:猫第一课时说课稿

《猫》说课稿

一、说教材:

《猫》是四年级上册第四组“作家笔下的动物”专题下的第三篇文章。《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优美朴实,浅显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流利、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认识猫的特点,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认识7个字,会写13个字。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课文,认识7个字,会写13个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四、说教法和学法:

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质疑、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起兴趣。

同学们,你们养过的猫或者见过的猫是什么样子的?那么老舍笔下的猫有什么特点呢?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猫)。

(二)学习生字生词。

1.先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再听音频,自学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三)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思考:老舍先生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猫的?分别有什么特点?划出概括特点的句子。

2.提问:文中写了哪些猫?分别有什么特点?你找出的概括它们特点的句子是什么?

3.小组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4.全班交流汇报。

(四)

三、剖析“古怪”,赏“猫”悟“情”

1.先来学习第一自然段,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请你用“——”找描写大猫“古怪性格”的三个重点词。 2.交流:老实、贪玩、尽职 (板书) 3.分别划出描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句子。 4.学习第

2、3自然段,完成填空。 5.深入研读,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a.同桌交流:老舍先生喜欢这一只“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的花猫吗? 你是通过哪些描写来体会的? b.范例引路。

出示例句:“或是在你....小梅花!”

引导赏析:边读边体会作者对这只猫的欣赏、喜爱之感。

六、说当堂练习

七、说板书

老实 贪玩 尽职

猫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什么都怕 勇猛敢斗

八、说课后反思。

第一,我忽视了感情朗读。感情朗读,能使得书面语言不仅能形成立体形象,而且能转化为表情达意的有声语,使文章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自身情趣相得益彰。课堂上我虽然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来朗读课文的重点句段,但是读的形式和时间还是不够,学生们没法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第二,我把理解猫的特点和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剥离开来进行阅读,更是犯了大忌。在听评课时,杨玲娟老师告诉我: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十分重要,学生们如果能够充分地细心品味,便会自然而然地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出作者语言的魅力了。 第三,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构建一中主动探求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就是最有效的学习活动。但是我在这方面存在很多不足。

第四,由于自己的设计欠精当,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没兴趣,课堂气氛有点低沉。

通过上这件课,我收获很多,尤其向语文组的杨玲娟老师等学到很多教学的经验,相信这些经验必将成为我今后教学中的财富。当然这样一个反思的过程也是一种进步的过程,在不断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时常反思。

第五篇:《鲸》第一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课《 鲸》第一课时,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教学反思四方面说课。

一、说目标

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4个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颚、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习列数字、作比较的表达方法,并试着运用。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四点: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三学段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这就告诉我们高段要侧重培养学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

《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精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文章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是基于对单元训练重点的理解:

《鲸》是本册教材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学习说明性文章”为主题编排。教学本组课文时,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

本文文字浅显,条理清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乐读易懂。除鲸的进化过程这一内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外,其他内容

均可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但根据以往学习说明性文章的经验来看,学生只对被说明的事物本身感兴趣,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缺乏自觉探究的意识和欲望。因此,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教学本文首要考虑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对“鲸”这种动物很陌生,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由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的方法。

难点:感受作者说明的通俗、生动、准确,体会文章中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本设计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再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体现阅读实践中“以读为本,在读中悟”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本节课具体采用“读文、画关键词句、讨论、动笔” 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三、说教学流程

为了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着教为学服务的原则,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交流资料。

2、欣赏图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由于大部分没有见过鲸,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有必要借助多媒体展示鲸的画面,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鲸的表象,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课件演示和教师谈话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

二、自由读文 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字音、字形)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给我们介绍了鲸的那些知识?勾

画出相关语句。师相机板书。

3、总结概括说明性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设计意图:要读懂课文首先要掌握本课生字词,通过认读生字词语,既落实了字词教学,又检查了预习情况。随后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第l自然段,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

2、通过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鲸的特点写具体的,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课文第一自然段在表达上很有特点,可作为精读品味的突破口。教学时紧扣“大”,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用质疑、换词对比读、边读边感悟等方法,品味说明鲸大的方法,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四、课堂训练。

1、判断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描述一种动物或植物,用上本节课学到的说明方法。全班交流。

五、作业布置

1、完成小练习册1——3题。

2、默读课文,把文中其它段落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和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句子用“——”画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一节课到底学到了为什么,就需要课堂检测。本环节的设计既检测了学生学习情况,又做到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9、鲸

形体特点-----大、重、长

进化过程

种类 生活习性

(设计意图:这个板书设计,最大的特点是灵活、简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的过程来完善。充分的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学习的方法。)

上一篇:鲁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下一篇:绿化工作个人先进材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