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2024-04-28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通用6篇)

篇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试探《孟子》所体现的孟子教育家形象

由孟子及其弟子完成于战国中期的`<孟子>一书,在传播儒家学说的同时,亦成功地塑造了孟子的教育家形象.孟子视教育为人生三大乐事之一;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对教育规律、教育原则以及教育方法等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孟子亦展现出独特的教育风格.

作 者:孔漫春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刊 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年,卷(期):24(5)分类号:B222.55关键词:孟子 教育家形象 教育实践 教育理念 教育风格

篇2: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天下“英才”,多为有志之士,教之,乐也。孔子弟子三千,而多为知志立礼之人,孔子得之,大幸也,非在讲学,而在叙道也,讲学只是思想的一种灌输,而遇天下英才并与之共叙心中之志,才能乐于心矣。同样,毛泽东初从革命时,曾写信招致有学之才,教之以共产主义理论,这也是一种遇见志同道合的快乐。同样在当今社会,自己如能遇天下英才,并携有志之士,谈人生哲理,谈理想抱负,这难道不也是件很快乐的事吗?

与天下“英才”共叙心志,既有知音之间的惺惺相惜,又使大道得于传递,一举两得,这便是教育之乐的缘由啊。

天下“英才”,不论长幼贵贱,如能遇之得之并与之互相学习,共叙人生之志,畅叙理想抱负,不是件快乐的事吗?孔子弟子三千,其贤七十二,既有贵族,又有平民,既有求道者,又有干禄者。然孔子有教无类,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对待弟子,故常受弟子谬驳,但他却欣喜不已,言这是教学的至高境界;毛泽东与革命主义“信仰”者一同学习,一起借鉴见解,这也是一种独有的快乐呀!而我们,与朋友一起学习,与老师共同探讨,两者并驾,这不光是战胜困难的法宝,更是教学得乐的前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却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而是一种融洽的互动学习,这不愧是人生的快乐啊!

传天下“英才”于道,是快乐的缘由;与英才互学互动,是快乐的前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并将道传遍九州,人生极乐也!快乐不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种君子心灵的独乐,快乐需要共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是把这种快乐传递给“英才”,在这种传递中会有更加多的“英才”涌现,营造一种良性循环的环境。这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极乐了。

快乐,不必言谈占有;快乐,不等于以君子自居而言他人之乐。得下“英才”而教育之,与人叙志,乐之由也;与其互学,乐之基也;传递快乐,乐之极也。

篇3: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荜路蓝缕艰苦创业

多年来, 四川警安职业学院一直努力践行“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警安精神, 从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建立四川绵竹剑南学校开展中专学历教育, 到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联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察战训基地开展大专学历教育, 再到成立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综合性高职院校———四川警安职业学院, 一步一个脚印, 一步一个台阶, 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果。

学院志存高远, 抢抓机遇, 全力打造实力高校。灾后异地重建的警安罗江新校区, 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公寓拔地而起, 气势恢宏。汽车实训室、汽车驾驶训练中心、酒店客房模拟室、中西餐前中厅模拟室、物流技术操作实训室、计算机硬件与组装实训室等基础设施功能完善, 为满足教学、实习实训,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

承先人之精华传时代之风采

近年来, 学院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依法、规范、诚信办学, 秉承“厚德、重能、创新、立业”的校训, 坚持以“责任”为核心的办学理念, 依托行业和专业优势, 在开放创新中加快发展。

学院尊重知识、广纳贤才, 汇聚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和高级技师, 熔铸与锤炼出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精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他们尽情挥洒着智慧与汗水, 有力增强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学院在物质与精神双重保障的基础上, 秉承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只为学生的宗旨潜心精心打造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 组织了多次富有新意、充满特色的特色文化活动, 多个学生社团组织, 让警安学子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 拓展视野, 升华精神, 营造出“教工有认同感, 事业有成就感, 生活有幸福感, 学生有向往感”的文化氛围!

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包括世界500强广达—达富电脑、青岛海尔、5DS数字艺术、四川长虹网络科技、东风南方汽车、川汽动力在内的数十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以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搭建广阔的平台, 让知识、技能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实现了学生受益、校企双赢。

不懈努力硕果累累

多年来, 四川警安职业学院英才辈出, 为社会输出了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多少青年才俊, 弦歌不辍, 驰骋在各项工作的战线上, 为四川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续写着警安的无上荣光!

篇4:杨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山东英才学院院长

全国妇联执委

山东省政协委员

山东省妇联执委

济南市政协委员

荣誉: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全国优秀创业女性突出成就奖

全国杰出创业女性

中国经济女性年度杰出贡献人物

中国十大杰出母亲

齐鲁十大创业女性

山东省优秀女民营企业家

1977年,17岁的杨文成为一名纺织女工,但是在她的心里,却远远不会满足做几件漂亮的衣服,她的心里总还有一个梦想,在远处召唤;上大学,学知识,做人民教师。当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这个性格中包含着坚韧,向上、不屈因子的女孩,开始了自己人生路上命运改变的拼搏,后来勤奋的她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大学生。

毕业后,杨文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实现了自己做人民教师的愿望。1991年,杨文赴英国诺丁汉大学留学,专修儿童英语教学法。英国让年轻的杨文接触了一个新的世界,从诺丁汉大学毕业后,有多家英国机构向她发出了邀请,她的导师,她的同学也都劝她别回国了,在英国有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物质生活。但是杨文毅然婉拒,对她来说,“家”的概念,不仅是可爱的儿子和丈夫,祖国是“家”的最高标志。她要用她的所学,来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幼儿英语作出一分贡献,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最好的英语教育,让这些孩子能成为赢在人生起跑线上的国际人才。

就是从那时起,她萌生了回国创办民办教育、更大可能地实现自己教育理念的梦想,想把这些年的积累,能够服务于社会。回国后,她步一步为这个梦想开始了不懈的努力,目前,英才学院已经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备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杨文通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当时人们心中对民办学校形象不佳的印象。她说:“家长把下一代,把未来和希望托付给我们,这是多大的分重托,看到两万多个孩子通过高等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看到满院子朝气蓬勃、青春洋溢的孩子,我很有成就感。”

篇5: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以活力迸发的机制引才用才。用好用活人才,关键在体制机制。只有实施更加积极、灵活的人才政策,打破制约人才发展的“枷锁”,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才能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迸发。要坚持问题导向,破除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完善以业绩为核心、以贡献为标尺、以体现人才价值为根本、以维护人才权益为基础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人人争当人才、人人争做贡献的浓厚社会氛围。“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宵战风雨”,要畅通各类人才之间的流动渠道,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向经济建设一线集聚、向基层和困难企业集聚,让优秀人才各展其能、实现价值。

以筑巢引凤的办法养才育才。“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才要发挥作用、展现作为,只有不断加强人才工作平台建设。一方面,要配置好本地资源,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改善民生、满足广大群众日益提升的公共服务期盼,针对性地培养、引进人才,促进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要完善柔性引才引智机制,积极构建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着眼贯通优生优育、继续教育、就业创业、高端引领等人才发展全链条;要注重在实践中锻炼人、培养人,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真正让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留才聚才。“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没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眼光和胸襟,是很难快速发展起来的。”良好的人才环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内产生凝聚力、创造力和推动力,对外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要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从政策扶持、优化服务、舆论宣传等方面,努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以“三顾茅庐”的执着和“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包容,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引进人才,解决好社会保障、住房安居、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全方位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推动形成为专家喝彩、向人才致敬的浓厚氛围,营造安心舒心的人才工作环境。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只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才能激励广大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 得而兼之成语

★ 看天下之春游作文

★ 满分作文:赢得人心者得天下

★ 失之得之作文800字

★ 向远方而往之作文

★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读后感

★ 德行天下读后感

★ 天下美德作文

★ 孝行天下倡议书

篇6: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中国要强国必先要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没有先进的文化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3月14日,欧阳中石教授在他的书房,向我们谈到了他参加刚刚结束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有关教育和文化的阐述是他感兴趣的话题,还生动有趣地介绍了他的执教生涯、四句人生感言和他的新书《文化漫谭》等。我们感到他确实是一位“与时俱进”的老人。

执教生涯

欧阳中石是享誉学术界和书法界的著名学者。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学术研究,主持和独立编写的著作几十种,可谓著作颇丰,桃李满天下。

1928年,欧阳中石出生在山东省泰安市。1948年读完高中,在济南的一所小学执教,两年里,小学六个年级的课他都有所接触。1950年他考入辅仁大学,第二年又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修逻辑。大学毕业后他便投身到了教学的第一线。先后在北京通县师范、通县二中、北京一七一中学教书,以后又到师范学院即现在的首都师范大学。直到今天,他还一直工作在教学岗位上。

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对逻辑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从未中断。改革开放后,欧阳中石曾作过一项中学语文的改革实验,实验的结果,初三学生参加了高考,高考成绩连续几年都超过高中毕业生。

1980年他来到首都师范大学,深入进行逻辑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编了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的教科书《逻辑》,还参与了《中国逻辑思想史》和五卷本的《中国逻辑史》中部分章节的写作。

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起他曾在多所大学担任了逻辑课的教学。在首师大,他的工作也还是担任着学科教育和逻辑两课的教学工作。80年代初,北京成立了两个函授大学:逻辑和语言函授大学,第一期招了20多万人,欧阳中石担任逻辑专业教研室主任;中国书法函授大学,第一期招了25万人,欧阳中石担任书法部主任,后又兼任副校长。其中关于书法部分的各种教材,都是由他设计、部署、安排、主编而成的。

从1985年起,欧阳中石主要转向书法教育和研究。他先后在首都师范大学招收了大专班、本科、硕士、留学生。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首都师范大学设立美术学专业(书法方向)博士授权点,欧阳中石担任导师。1998年,国家人事部批准首都师范大学招收书法博士后研究人员,由欧阳中石主持。多年来,欧阳中石指导了50多位书法博士生和博士后。

欧阳中石是书法大家,兼通戏剧、诗词、绘画等艺术,却非常谦和,自称是“教书匠”。至今,他仍是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博士生和书法博士后导师,并任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他也是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画院研究院院务委员,及许多大学的兼职教授。欧阳中石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2002年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特别贡献奖”,其所在的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

欧阳中石认为中国书法是闪烁的中华文化的绚丽光环,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绚丽光环。他的书法艺术各体兼通,而行书为最,以东晋书风为宗,博采周金汉石、碑刻的契机,形成自己飘逸而沉稳、刚健而温润、灵动而厚实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代表作有:行书《中石夜读词钞》、《中石钞读清照词》;小楷《老子道德经》木简本、章草本;楷书《朱子冶家格言》、《中石书古文辞》等。他主编或撰写的著作还有:《书法与中国文化》、《艺术概论》,《中国书法史鉴》、《书法教程》、《中国的书法》及《参考资料》、《章草便检》、《章草字典》、《学书津梁丛书》(六册)等,在有关学科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

人生感悟

上世纪40年代初,欧阳中石在济南读初中时有幸结识奚啸伯并学了不少戏。奚啸伯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知识渊博,学问深厚,平日喜结交教授、作家、画家、音乐家等文化人。欧阳中石曾以“清新雅致、委婉细腻”八个字高度概括奚啸伯的艺术风格。1948年,老师欲让他下海唱戏,可父亲一定要让他考大学。奚先生通情达理,说:“你先去考大学,考上更好;若考不取,再下海也不迟。”后来欧阳中石考上了大学,搁置了从事京剧工作的道路,但在理论的研究上他并没有因此而止。奚先生对艺术的最大贡献是“给程式以生命”。他认为戏曲必须有固定的程式,关键是怎样来处理程式、运用程式,程式一旦有了生命,就能够表达人物的心声。欧阳中石认为奚先生这一观点,不光可以用来衡量京剧,而且在所有艺术范畴中来看,可称得上是一个艺术的真谛。

欧阳中石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认为“见”不高,“识”视野不可能广。为了丰富、提高自己,他尽可能广、深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使自己充分去感受世界,认识世界,以便为自己在灵感上积累更多的实力,创造更多的条件。

欧阳中石用四句话概括了他人生的活法:“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这体现了他修学好古、谦逊做人的境界。

“少无大志”——从小就没有任何想法,将来成个什么人物,一切都没有想法,这个学期就说这个学期的,明年再说明年的。

“见异思迂”——见什么就喜欢什么,兴趣特别广泛。从城市到农村觉得新鲜,再从农村到城市还觉得新鲜;从初中到高中也觉得新鲜;到处都能找到他喜爱的东西。

“不务‘正业’”——其实他喜欢的都是正业,只是说不是他所一直学的业务。教着这书又要教那书,唱着戏又喜欢写字、打球,学的逻辑却教数学,又教语文、美术、化学。他自己认为是不务正业,而对于社会来说都是正业。

“无家可归”——不是他没有一个温暖的家,而是说他这个人到底是干什么的,干的是哪一家呢?

去年,欧阳中石的思维重点,转向了“汉字”问题。他说书法就是书写汉字,书法要放在文化大背景中来思考。他已经到了这样的年纪,一点也没有懈怠,仍然又要转向新课题的研究,还像年轻人一样,让人感到敬佩。

欧阳中石认为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直接的方法是语言。语言是一种声音符号的传达,方便、简捷,但有时间、空间的限制。记下来成为文字,就突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西方的语言在历史上为人类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用声音来使世界达成共识,也的确有较大的困难。他在这里做了一个设想:如果在人世间,有一种符号,不管中国人、外国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哪怕是听不懂,而在意义上一看就能明白。那将是人类共同

的追求。

他说,我们祖先创造的汉字就是这样的符号,简明、深刻、丰富。优美的中国汉字应当是我们向世界奉献的一份“珍贵”厚礼。我们的语言文字专家们已经做出很多的研究,有了丰富的成果。我们要在他们的指导下做进一步的整理,使世界的朋友们认识到汉字的优越,通过它使我们得到更多的沟通,这应该是我们一件历史性的全人类性的任务。

欧阳中石以“水墨”的精神感受着艺术的自由,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他静默不张扬,远离喧闹,但他写出的字的文化含量充满了浓郁和潇洒。

欧阳中石喜欢书法更爱中国文化。欧阳中石的名字与“石”结下了终生之缘;人们常常喜欢用石头来形容美好的事物,也就是说人与石头有着特殊的机缘和情缘。为了弘扬中华石文化,欧阳中石为推动赏石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对中华石文化在历史上、美学上、古今奇石的艺术价值以及在石刻、石雕、奇石产地、命名、开采、加工、保养等方面,都很有研究。

年已八旬多的欧阳中石说自己是“不知老之已至”。他还认为60岁左右正好是各方面相当成熟的时候,社会应该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他们快乐地“转台”。欧阳中石他自己正在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和平台,不断延续他的梦想和事业。

文化漫谭

在国际交流方面,欧阳先生为中华民族艺术的推广作了很多努力。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接收了来自日本、韩国的书法进修生、研究生,接待外国留学生来访学的更是不计其数。1995年,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套世界各国艺术丛书,介绍中国书法分册即由欧阳中石主持编辑。这部数万言的专著翻译出版后,获得美国学术界的赞扬,并被评为美国出版协会学术奖。他曾多次赴香港、澳门、日本等地访问。他认为人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上,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形成历史;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又同在一个地球上,相互间一定要有所沟通。

近日阅读了欧阳中石的新书Ⅸ文化漫谭》,感到欧阳中石对文化全人类性的问题有很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当今文化进入更深入的交流和融合。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在向美好、和谐追求着,创造出灿烂文化的明天。所以这样的文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记录”,一种能力是“交流”。因为文化是历史的又是全人类共有的,所以必须看到它的历史传承,必须看到它与四周的交流关系。正如欧阳中石所说的,在人类文化之林,中华儿女拥有至少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非常珍贵的文化结晶。从先秦而下,她没有停止过新内容的成长。无论汉魏六朝,隋唐宋元明清,以至近代、当代,都是在原来固有的文化之外,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增加了一大部分文化的积累。特别是在明之后,域外而来的“洋”文化不断涌入,又使我们增添一部分外来文化。固有的与外来的,都在人类文化的大系统中,互不相碍,和谐共存,互相补充。

欧阳中石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把蕴藏在个人身心的思想感情化作了一种有形有式、有声有歌、有节奏、有韵律、有神采、有极大震撼力和浓重感情的结晶体。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把“字”、“文”、“书”三位一体地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上述境界;如果只是单独地看,就不全面,不完整。

欧阳中石建议:为了达到不同文化族群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更好地实现全人类的文化理想,我们应该重视实施跨越学科的文化教育,让人类能够更好地在多元文化中成长。他认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进一步重视对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加强对文化具有全人类性问题的研究。

上一篇:感悟的诗歌下一篇:电子商务工作鉴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