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读写各个击破

2024-04-08

听说读写各个击破(通用9篇)

篇1:听说读写各个击破

新四级难度不高 听说读写译各个击破

写作:难度较小

新四级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上来就考写作,而写作又是所有题型中变化最小的,应该说,广大考生看到这一部分考题是比较有亲切感的。

这次的作文考题是关于大学生自由选择任课老师这一现象的热点评述题,是比较好写的,三段的写法也比较固定。

题目给出三点提纲:第一,某些大学允许学生选择任课老师;第二,选择任课老师需要考虑的几个重要要素;第三,有什么利和弊。

具体地说,第一段是属于社会热点现象介绍。第二段要求给出几点原因,表示老师应该知识比较渊博或者是幽默或者是认真。第三段是一个利弊说明,这是四级常考的段落。总体而言,这是四级考试中一篇难度比较小的作文。

快速阅读:字数未超1200

首先, 6月24日的`考题中,快速阅读部分难度比新大纲样卷难度要低一些。第二,样卷中的快速阅读字数超过了1200字。而这次考题,我们发现并没有达到1200字。第三,文章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一个小标题,而大纲的样卷曾经给出很多小标题。

得知以上三个特点后,我们得出今后的一些备考经验:

首先,同学们在备考的时候,不要过于担心新题型的难度,因为这是关系到众多考生利益的重大考试改革,所以在难度设置上不会很难,否则不利于改革的实施和推广。但是,大家也不能因为此次难度不大就对今后的新题型放松警惕,须知道,当改革逐渐稳定后,难度设置上还是会有起伏。

其次,即使文章单词数量没有达到1200字,但是仍然大大超出了我们旧题型当中的三篇文章之和。

再者,平时练习当中不能依赖文章小标题,而是应该学会随机应变,灵活解答,掌握有小标题和没有小标题的不同解答方法,才能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填空:7到8分钟搞定

选词填空和仔细阅读,由于选词填空和后面的两篇文章连在一起,首先一定要把时间分配好。实际上,选词填空一般情况下7到8分钟即可完成。总体来讲,如果你要全部看一遍的话,没有必要。但是建议你可以看一段,把这一段的相关题目做完。再看一段再做题。这个时间控制在7到8分钟,这样会使后面的题目做得比较好。

听力:比重明显增加

新题型中,听力比重是明显增加的,由原来的20%上升到35%,其中听力对话占15%。以往考查的小对话由原来的10题减少为8题,另外还增加了长对话这种新题型,共两篇。熟悉托福考试的同学,可能做起来更游刃有余。

SECTION B部分短文理解(俗称“段子题”),和SECTION C 短文听写构成段落题,共占20%。同学们向来害怕的听写题,现在已经是必考题型之一,务必应该加大听写训练的力度。总体看来,这次新题型还是符合了样题题型原则,并且不算太难,虽然有新题型出现,但考试整体沿袭了很多过去惯用的出题思路。所以大家只要认真准备,充分研究真题,新四级应该不会成为大家的老大难问题。

翻译:英译汉转为汉译英

虽然翻译也是往年四级考试题型之一,但是从本次新四级考试开始,这一题型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考查英译汉转变为考查汉译英。

本次汉译英试题难度相对于考前的预测而言,应该说难度较低,属于考生应该争取拿分的基础题。较其他可能出现的主观题而言,汉译英题目以句为单位,而不像选词填空(“15选10”)或改错那样同时考查对上下文的理解,也不像复合式听写那样需要考生将相当大的精力分散到听的方面。

而同作文相比,虽然“听说读写译”中“译”的境界在“写”之上,但新四级考查的汉译英无非是五个难度中等的词组或从句的英语表达,这比构建一篇120到150个英文单词的文章要容易很多。

完形:固定搭配是重头戏

本次完形填空考题基本延续了往年完形填空考题的命题思路和近年来的一些发展趋势,而作为第一次新四级考试的一部分,本次考试命题所显示出的一些特点对于以后备考新四级的考生来说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词汇单选常考点向完形填空转移;第二,本次新四级考题难度总体适中,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部分题目难度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第三,固定搭配仍是重头戏;第四,词汇单选题解题技巧仍然适用。

篇2:听说读写各个击破

---张洪

处理好读写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读写结合是推进语文教育素质化的有效手段。因此,研究读写结合的方法很有必要。读写结合四项基本原则:①读写结合;②识字结合;③练写结合;④课内外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读写结合,内外并进。低年级要求阅读总量达5万字左右,一年级1万字左右,二年级5万字左右。中年级要求阅读总量达40万字以上,高年级要求阅读总量达100万字以上。每周阅读《自主阅读》中的短文1篇,每期18篇,阅读自选读物一篇,每期18篇,两项共计36篇。

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通过实践研究,我归纳了一些寻找教材中读写结合点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1、内容的补充。教材中有的句子后面留有空白,有的说得简洁扼要,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填补,在后面续写,同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考察。

2、情节的延伸。有的教材内容故事性强,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故事情形,续写发展。

3、写法的迁移。许多教材有明显的写作顺序和结构,是学生学习写作很好的蓝本,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或总分的结构学会有条理的表达或描写。

4、角色的置换。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人称、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可改写文体,如把《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成一份游览简介,把记叙文改写成说明文,把说明文改写成第一人称等。

5、主题的提升。就是写读后感和心得笔记。有些教材富有思想性和感人的场面,可指导学生提炼故事内容,挖掘思想意义,写好读书笔记。如在学习《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后,可指导学生自定题目,写心得体会,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完成习作训练。

另外,高年级还可以进行写批注、缩写概括文章内容、提炼标题等练习,低年级可以进行句型练习、扩句练习等。以上这些都是寻找教材中读写结合点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训练策略,教师只要能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核心价值,就一定能找到切合读写训练的结合点。

(我自己梳理出来的读写结合点,仅供各位语文教师参考,大家可以自己探索读写结合点。)

二年级

以“摘抄和造句”为主(重点文章教师可放手让孩子学会仿写)。

教师重点指导孩子如何连句成段?如何将句子写具体?如:()的人在()的地方在做()事。三、四年级,以积累、运用,学习表达为主

教师重点指导孩子如何学着布局谋篇,如何来构段?如何让自己的段落围绕一个中心来组织语言文字?如何围绕一个主题来布局谋篇?学习列习作提纲。五、六年级

以“领悟文章表达方法,创造性地运用表达方法,组织运用语言文字,提升写作能力为主。”

教师重点指导孩子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选材构思地巧妙性与新颖性。

各个年级读写结合点

三上、第一次: 第一课“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 {请生写一个“课间十分钟”的生活片段

结合全文,写一写“我的学校”或“自己的学习生活” 第二次 {第3课“啊,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又高又陡 请生写一写“某种事物的特点”(或山或水)结合全文,写一写“自己出去旅游的一次经历,” 第三次 {第5课“灰雀”“第二自然段----------”请生学着写一种动物的外形特点(片段)

结合全文,写一写“自己有没有做过错事,是如何改正的?(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写)或者写一写“第六课的续编故事”

四上:

第1次

第1 课《第4自然段》

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写出了潮的声势与形态

请观察一种景象如“山洪或暴雪”“冰雹或泉水”写出其特点

结合全文创造性地写一段导游词。

第二次 第3课《鸟的天堂》

我们继续拍掌----------)仿写某种场景片段:商场里就变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的————的————的————的,有的————有的————有的————

第3次 第四课《火烧云》写一写:日出或日落时的景象(按一定顺序)五上

第1 次

第1 课,第7 自然段作者抓住了自己的心理活动及表情地描写,写出了自己读书时心理活动地变化。写一写自己受到表扬时或批评时或参加某项活动时心理感受,(可以写难忘的一次经历)

第2 次 第4 课《我的长生果》 写一写自己的读书的经历 六上、第1次、第1课 仿写第5自然段:合理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你好,------------,你-好--------------”或者以第4自然段为读写结合点,运用想象的写作手法来表达某种情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种动、植物来写一个片段。

结合全文,仿写自己到“花园”或“果园”“森林”拜访的一次经历

篇3:“美”在听说读写中

(一) “美”在听中

一个会学习的人必定是一个会倾听的人。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吸收信息, 融会贯通, 变成自己的东西。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语言的教学。教师丰富而又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出口成章、字字珠玑, 必然会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旁征博引名篇名句、优美诗文, 常常使学生感受到老师不是在讲课, 而是在进行艺术表演;自己不是在听课, 而是在进行艺术欣赏。语言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情感也是在熏陶中不断产生和丰富起来的。当教师出口就是优美的诗文、生动的语句或名言警句时, 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真善美的向往就会自然被激发起来, 听的能力也会在这种不知不觉的美的体验中得到提高。

(二) “美”在说中

说话要求学生做到:在内容叙述上注重完整性、条理性, 在语言描绘上做到生动而形象, 在口头表达上力求清晰而流畅。说话与写话是相互关联、互为促进的。“说”的能力加强了, “写”的能力才会提高, 所以注重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学会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一个“说”的情境。如为学生提供一幅优美的图画, 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产生说的欲望, 从而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教师适当引导, 让学生在这种美的情境中学会说, 感受“能说”给他带来的喜悦, 说出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感受, 享受这种会说、能说的乐趣。

(三) “美”在读中

“读”历来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就是古人读书经验的总结。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让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果在阅读训练中能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美的体验, 那就能使阅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所创造的情境美只有通过学生用心地朗读才能体会得到。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训练, 使学生置身于一种规范而丰富的语言情境中, 通过潜移默化使学生感知各种语言现象, 从而丰富学生的感受, 提高感悟能力。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通过整体感悟、积累熏陶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感, 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 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让学生在这种美的语言情境中提高读的兴趣, 发展读的能力。

(四) “美”在写中

在语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一直是焦点。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 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鼓励学生想像和幻想, 鼓励有创意的表达。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创意的表达。针对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 应该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培养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能力。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有兴趣, 才能全神贯注, 积极思维。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 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学习, 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写作教学的前提条件。许多学生非常害怕写作文, 在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从下笔, 感觉到写作文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或者在作文时由于种种原因出现思路中断、无法选材立意的现象。久而久之, 学生对作文就会失去兴趣, 当然也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因此, 在教学上要着重点燃学生的纯真好奇的火花, 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增强学生写作的主动性, 把写作变作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惬意的气氛中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在创设情境时, 老师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 不失时机地设计作文的题目, 并要结合作文题创造与之相关的意境,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角色, 联想所学知识, 启迪潜在情感, 渐进最佳状态。良好的写作境界, 是成功的一半, 能使学生触景生情, 挥笔而作, 一气呵成, 文通字顺, 情真意切。

篇4:“听说读写”巧沟通

【关键字】听说读写 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师生沟通是否良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个性品质的发展,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教育目标能否达成。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尝试运用“听说读写”方法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友好师生关系,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听,要有耐心

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

倾听具有心灵净化作用,当学生遭遇挫折、失败和悲伤时,积极的倾听能沉淀过滤他们复杂而奔腾的情绪。而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往往从主观出发,习惯采用批评教育的方法,认为自己的“经验之谈”是“拯救”学生的灵丹妙药。事实上,这种“训话”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潜伏下来,成为师生之间的一道障碍。教育心理学家说:“当你滔滔不绝而孩子沉默不语或点头称是时,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这只不过是他们想尽快逃脱你的喋喋不休的一种手段罢了。”因此,要想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老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只有积极倾听学生的诉说,才能捕捉到他们的需要与愿望,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走进他们的内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说,要有艺术

语言是人类交往、沟通的工具。为了适应师生沟通的不同情境和存在的各种差异,教师除了要重视语言表达的内容外,还要重视表达的技巧。

教师用语言与学生沟通时,应注意自己的语言艺术,对于自己与学生交流过的语言应及时反省,并能认真研究,总结经验。“说什么”“怎么说”都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练习、体会。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口语艺术这个交际工具,增进与学生的沟通。

三、读,要多用心

这里的“读”主要是指我们要学会用眼睛去与学生交流。在一些特别的场合,语言交流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通过眼神的交流,可能会更好。例如,在课堂读书时老师发现后排有两个学生在窃窃私语,如果老师直接用语言去提醒他,不但会打断全班学生的读书,浪费课堂时间,破坏老师的上课情绪,更有可能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其实老师只需轻轻走近那两位学生,用警觉却不失温和的目光看着他们,学生马上便会意识到自己“出格”了。这种用眼睛来说话的沟通方式简便而有效。

很多时候,我们缺乏与学生眼神的交流,也是一种遗憾。因为老师的眼神能向学生传递出关爱、同情、遗憾、好感、赞成、反对等。老师的目光,被一群天真的孩子所关注,成了一座沟通感情的桥梁。当学生犯错的时候,一个严厉的眼神表达出了你的痛心和责备;当学生气馁的时候,一个激励的眼神传达出了你的信任和支持;当学生取得成绩时,一个肯定的眼神表达出了你的赞同与鼓励。当学生跟你谈话的时候,你还可以用眼神盯着他,读出他内心是惶恐、或是不安、或是坦荡。我们要练就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用眼神这非语言的交流手段达到良好的沟通目的。学会经常多看他一眼,这种简单而真诚的目光交流会让教师更加及时地掌握学生的一些情况,学生也会感受到老师关爱的目光,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

四、写,要有诚心

随着生理上的生长发育,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日趋丰富起来,不太轻易将自己的内心表露出来,那么怎样打开他们的心扉呢?我发现,通过“写”的方式与他们交流,“纸上谈心”会更容易走进他们的心灵。

1.作业批注。作业批注是一个非常好的沟通交流的方法。在老师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后,针对部分学生近期的思想问题,可用简短、有针对性的、动情亲切的语言与学生交换思想,效果特别好。哪怕一句简单的评语如:“作业完成得太好了,太棒了,你一定会获得成功的,我相信你一定能行,你看你不是进步了吗?”等等。老师既传达了对学生的希望和鼓励,又使“批语”成为学生前进的内驱力。

2.周记批阅。要求学生写周记,可以从中发现“有用的线索”,为老师从一个侧面了解班级动态提供契机。班主任还可以利用周记进行心理暗示,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给予中肯的指导,使学生对自己进行分析和内省,从而重新认识自己,产生自我教育的效果。

3.书信交流。这种方式的运用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惊喜,有些话,有些事情,特别是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和某些心理疾病,他们更愿意用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书信的方式虽然传统,但往往会给学生一个惊喜,增强师生情感的亲密度。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我们可以用电脑发送E-mail或用手机发短信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还可以把自己的QQ告诉学生,与他们聊天,许多学生对此种方法情有独钟,他们会感觉到老师就在身边。

篇5:听说读写论文

陇西县渭州九年制学校 贾俊仁 邮编:748100 电话:*** 摘要:素质教育下如何使听说读写有效结合,实现幸福高效语文课堂。关键词:语文教学 听说读写

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颇为古老的话题。“满堂灌”“填鸭式”的语文教学课堂是“冷场”的课堂,只见老师“滔滔不绝”,底下全是过客和看客。这样的课堂缺少了人情味,也缺失了课堂本来应有的灵性。近年来,关于语文课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语文教学改革全面深化,全社会都在强化教学效率的形势下,笔者认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语文课堂教学要回归语文的本位,应重新思考“听说读写”的内涵,下面我就如何使听说读写有效结合,实现幸福高效的语文课堂,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为了能更透彻的理解听说读写的关系,笔者不妨将他略作调整为读听说写来叙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前提。要重视读文本,因为我们的文本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本,这是首要的事情。“读”是前提,课堂上可以通过试读、范读、初读、细读、议读、分组读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训练,不但重视课内阅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坚持看报纸,看优秀作文,看经典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提高。不但读文本,还要读“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社会就是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读来传授知识,学生通过读来获得知识,接受思想教育和感情熏陶。如果一堂语文课没有一点读声,教者对教材又不熟悉,那他很难完成这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作者写一篇文章,他都有一定的思路,读者只要顺着这条“路”,就能读懂文章的内容,明白文章的要旨。细心聆听,察纳雅言,听是基础。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要严格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这是立足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而考虑的,听老师讲课、听别人发言、听集体讨论。聆听是一种尊重,是一种耐心,是一种毅力,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文化。要引导学生注重有效的聆听,能听的清、听的全、听的明,在听后自己有思考、有见解、有收益、能分享。如果能够养成细心聆听的习惯,就能够广泛吸取各方面的知识,我们通常说的认真听讲就是这个道理。

举一反三,能言善辩,说是提升。“以情为线”,这是我的课堂基调。文学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和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努力寻找课堂的每一个动情点,让孩子们思维情感的火花尽情用语言绽放出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要让学生围绕知识点进行陈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事实启迪人。说是口头形式;说是有声的写。“说”要进行严格的训练,从一句话训练起,从一段话训练起,从一篇短文训练起。课堂中,我们教师要创设和谐情景,让学生敢说;要丰富交际材料,让学生想说;要注重方法引导,让学生会说。我在教学中有意给学生搭建说的平台,如小组合作中的讨论、“我也当一回主持人”、班级读书演讲的开场白、介绍家乡的一种特产等、课前3分钟演讲、班级中开展每日新闻活动。“我是播音员”等。

手脑并用,强化训练,写是超越。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写,写身边的事情、真实的事情,写自己的感悟,写是对获得知识的消化、巩固;写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所以说写就是知识的输出。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指导学生写作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写作训练。我在课堂中经常不失时机的训练学生的写作:

1、抓重点词语练写。如教学《苏州园林》中,我抓住“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亭台轩榭”、“诗意”等词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试着写一段话,表达对美好景物的赞美。

2、抓重点语段写批注。这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也是我在课堂上最常用的一种训练写作的手段。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想、有所悟之处写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工作的能力,批注则是充满思辨的写。

3、学习课文句式仿写。如教学《乡愁》时可以仿照诗歌句式写一段话,用到“小时候,乡愁是……,幼儿园,乡愁是……,上小学,乡愁是……,上初中时,乡愁是……”,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4、创设语境进行改写。如教学《喂—出来》时创设情境想象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从而号召学生写一写如何保护地球、保护环境。

5、联系课文让学生补写。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可以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开展续想,续写。如教学《孔乙己》时,抓住课文的结尾,以《孔乙己的梦》为题让学生续写故事情节;学了《范进中举》这一课,让学生以《范进做官之后》为题展开想象,顺着原文主旨,写出范进可能发生的种种事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读听”结合,有效增加知识储备;“说写”结合,有效提升知识运用。

课堂中要把听和读结合起来,可以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读接触的是无声的语言,听接触的是有声的语言。读的对象是直观的书面语,听的对象是抽象的口头语。读是通过视觉接收文字符号,送入大脑储存;听是借助听觉接收声音,送入大脑储存。听和读互相调节、互相补充,有利于知识的积累。

说和写是目的,是实现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我可以这样说,阅读和听讲好像蜜蜂采花,表达和写作好像蜜蜂酿蜜。说和写互相调节、互相补充,有利于知识的运用。

当然,听说读写在语文课堂上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有机体,智慧地把这四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相长。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语文,不可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只有在新理念的基础上强化听说读写,语文课才能实现幸福高效。

篇6:新课程语文听说读写

字数:4120

来源:新高考·教师版2011年4期字体:大 中 小打印当页正文

内容提要 具有较好的的语文表达能力,有利于完成今后的工作,也会成为谋职的一个必需条件。作为我们教师有责任思考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如何不断改进中学的语文教学,不断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对于语文基础扎实的国人,应如何才能听好、说好,怎样才能读好、写好。我觉得,语文教学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并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这些将是中学生应掌握的语文技能。

关键词 写 读 说 听

经常听到一些人抱怨,写材料很痛苦,觉得没话说,如果不是网络帮忙,有时真不知该怎么办。这与语文表达能力的欠缺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具有较好的的语文表达能力,有利于完成今后的工作,也会成为谋职的一个必需条件。

目前大家对大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普遍感到忧虑,以致在大学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有人说: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是一条教学长河,大学是下游,中小学是上游。上游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清澈的河水,才能保证下游不但水质好,而且水流宽广。这个比喻很恰当: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那么,面对大学生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情况,有必要提高中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现今,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怪罪于中小学语文老师,这是不公平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必须反思我们目前教育总的思想、政策。作为我们教师有责任思考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如何不断改进中学的语文教学,不断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这里就如何改进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5年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我们也该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学习英语大家都知道要注重听,说,读,写。反而我们的母语这些环节却马虎了事,有的环节甚至被忽略。有的老师不知道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技能,对于语文基础扎实的国人,应如何才能听好、说好,怎样才能读好、写好。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并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这些将是中学生应掌握的语文技能。要让中学生获得上面所说的技能,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设法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写作。农村有句俗语叫做“依葫芦画瓢”。有的老师一直强调不要让学生过多得去看范文,害怕学生会千篇一律地写文章,没有自己的特色。如果这样,那倒要问一问,如何让一群从来没写过议论文的学生去写一篇议论文呢,难道仅凭教师在上面声嘶力竭地讲,学生就会写了吗,那样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将会是个“四不象”。可能教师评讲时还会埋怨学生不好好地听,其实明白的人都知道,错在教师。上课时,要给学生一点样板,书上就有例子,选择样板时要多选些典型的例子。

比如在讲《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时候就可以让高一的同学先接触一下议论文的基本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首先解释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文化传统,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开头都有很直接的介绍,上课时引导学生很容易找到的。然后在一二两个部分作者很专业地对这两个概念做了最详细的分析,解决了为什么它们的存在是合理的、是变化的等等,最后,通过前两个部分的分析,很自然提出该怎

么做呢:给它们定性是财富和包袱,要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一切水到渠成。

这个时候可以趁热打铁,笔者选了一个比较简单的题目给他们《团结的作用》,引导同学用了递进的方法:从个人,集体,国家三个层面论述,简单易懂,这节课的价值就实现了。学到《拿来主义》时,可以让学生找论、论证、论据,但要提醒学生打好基础,别急着“追赶”鲁迅先生。范文要鼓励学生多多得读,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发表自己的观点,今天的模仿别人是为明天更好塑造自己的特色。

作文的形式可以让学生通过模仿完成。但俗语又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虽然在很久以前就被提出来了,但现在社会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米”了呢?

新的高考阅卷方案对文中的错别字,一个扣一分,上限是5分。对于分分必争的高考,五分不是小数。这就提醒我们,在平时学生的默写中我们应该注意别字,一个也不要放过。有的老师为了体现新课改和以前的不同,把字音这个环节毫不犹豫地从课堂上抹掉了。这就像是学英语不学单词一样,只是徒有空架子而已。汉语博大精深不可能全都认识,全都会写,但也不能忽视一些常用的字。有的或许是学生自己粗心,那就要老师在平时的作文中不怕麻烦,认真纠正,以及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习惯。

成语的运用可以增加学生作文的生动性和含金量,但用错了,就会适得其反了。2009年见到的很多大市级的试卷已经把成语题去掉了,那上课就可以不讲了吗,那显然不对,中国的成语和中国的历史一样长久的,成语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所以不可忽视。记得在讲《秋水》这篇课文的时候,忽略了“贻笑大方”这个词语的详细讲解,有次小测验,题目是判断“现在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太差,常常被贻笑大方,现状令人忧虑”这句话是否正确,学生中有部分人认为是正确的。他们没有正确地理解,凭着感觉选,有时感觉可能是正确的,但还是有扎实的基本功更可靠。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督促,不放过课文中任何一个成语,努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成语,并进行举一反三,全面提高学生的成语知识。

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对普通词语的选择,包括在某个上下文里该用哪些词以及用哪个词最合适这两个方面,即词语的选择和词语的锤炼这两个方面。通过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在某个上下文里可以用哪些词语,最好要用哪个词语;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白,在某个上下文里,为什么可以用这些词语,为什么最好用这些词语。在词语教学中,人们常常举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绿”的使用作为实例来充分说明在说话写作中注意词语选择和词语锤炼的必要性。另外词语的运用顺序也很重要,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里就有两处“尊敬,爱戴和悼念”“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这些词语之间是递进的关系不能互换的。

除词语以外,还需初步具备一些分析句子结构的基本技能。句式的选择,是指在某个上下文里该用哪种句式最为合适,最富表现力。我们知道,词汇中有同义词;同样,句子中也有同义句式,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但不同的句式,其风格色彩、表达效果不完全一样,换句话说,各有其适用的场合。选用什么样的句式,这跟文章的体裁、文章的主题、全篇的风格、所要刻画的人物形象以及句子的上下文语境有密切的关系。

内容和形式都有了,还有一个关键性的,也是越来越被关注的问题——书写,计算机的普及,让很多人忘记了练字。可以说,学生进了大学之后,用笔写的少了,用电脑打的多了,有些白领一年都用不到几次笔。有的人什么都好,就是“字”拿不出手,而失掉了很多机会,不得不说是遗憾,字应从小就开始练,如果小学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中学具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字要尽量做到书写工整,保持卷面的整洁。时下流行的手机签名,可能正是这一问题的体现吧。

只会写是不是就好了呢?当然不是。我们的学生当中不乏这样的人,考试成绩很好,可以说是优秀生,但有的人,一学期你都别想听到他主动发一次言。即使老师喊了,也是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有人说这是高分低能。其实这种能力是可以在语文课上得到提高的。语文老师也许会抱怨了,认为这部分学生应该找

心理老师辅导,这话有些道理,但我们也应看到这是学生缺少自信的表现。语文课是可以让他们找到自信的,而让他们找到自信敢于说话的主要途径就是朗读。笔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记得刚上学的时候,我是很自卑的,因素很多,但我比三毛幸运,我有一个很好的老师,她经常让我在课堂上朗读课文,还适当地表扬,这让我找到了自信,我后来还报名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直到敢走上讲台。我第一次上课,我的学生说,我一点也不像一个新老师。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让学生朗读,只要有可以朗诵的文章,我会不惜时间,喊平时“害羞”的学生朗读,如《语文必修三》中的几首现代诗,我充分利用课堂,指导学生朗读,做到情绪高涨,声音响亮,不拘束,达到教学效果。

有很多老师在上课前花几分钟让学生自由讲话,可以讲故事,可以说新闻,也可以背诗,解释成语,但时间不长,能够坚持下来的是少数。新课改实施以后,语文课本选择的文章,除了几篇经典的保留之外,很多都是紧跟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文章,所以我就让学生坚持每个星期写两篇周记,其中有一篇必须是我们课文和现实生活联系的体现,可以是段落,也可以是感想,然后选择同学上课前,把自己的东西讲出来,效果很好,课本,社会两不误。

笔者一直坚持着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说的能力,又能帮助自己更多地了解学生。

提到听很多人也许会笑,中国人每天都听汉语,总不见得还要在语文课上练习听吧。是的,不只要听,而且要认真地听,要多听。有的时候一篇课文,一首诗词,听到有感情地朗读,感觉很不一样,也许会产生更多思考,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学科组的一位老师,虽然大家的备课是一样的,但听他讲诗词,朗读时别有一种韵味,能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常听这样的朗读,不仅更好地掌握了知识,而且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在听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了他们说的能力,试想我们的学生将来成为一名能力和言语都一流的员工,那就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祈盼着语文课堂成为全体学生的知识海洋,成为所有学生梦想成真的天堂,成为人人挥洒汗水的沃土良壤。

(江苏省泰兴市蒋华中学

篇7:中文听说读写教案-第二课

A:请问,你贵姓? B:我姓李。

A:李先生,你叫什么名字? B:我叫李友。你呢? A:我叫王鹏。B:你是美国人吗?

A:我不是美国人,我是荷兰人。B:我也是荷兰人!

这 那

这是什么? 这是照片。这是照片吗? 这是照片。那是照片吗? 那不是照片。

照片

我的照片 你的照片 他的照片 她的照片

这是李友的照片。这是李先生的照片。那是王朋的照片。那是王小姐的照片。这是学生的照片吗?

这不是学生的照片,这是老师的照片。

展示照片

爸爸 妈妈 孩子 男 男孩子 儿子 女孩子 女儿 姐姐 弟弟 [补充] 哥哥(大哥)姐姐

爸爸、妈妈有两个孩子。

爸爸、妈妈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我的爸爸、妈妈有____个孩子。

她是老师的妈妈? 她是谁?

这是谁?(明星图片)那是谁?

你的老师是谁? 谁是李老师? 谁是学生? 谁是中国人? 谁是荷兰人? 谁是美国人?

篇8:聚焦听说读写整合训练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如何加强听说读写整合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一个侧面指导语文教师科学确定教学内容,是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由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开展了听说读写整合训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变读写结合为读写融合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而且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语文教师的读与写常常是两相分离。为什么?我们觉得读写结合的问题出在“结合”两字上。“结合”,就是“时分时合”,这就容易会导致教师行为上的偏差——将读与写人为地割裂开来。我们认为,读与写的关系应该是高度的“融合”关系。

为此,我们提出了读写融合的概念。认为读与写之间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先后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与相融关系。听说读写中的“写”,不应该是狭义的——写一段话、写一篇作文就是“写”;而应该是广义的——整个阅读的过程,就是写作指导的过程,是学生训练思维、学习写作的实践过程,也是学习语言、品味鉴赏语言,从而主动地积累、运用语言,以及积累知识、积累文化、丰富社会阅历、提升思想认识水平的过程。

二、以听说读写整合训练拓展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材远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语文课程也不仅仅只有“国家计划的语文课程”,还有“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学生经验的语文课程”。因此,语文课程除了语文教材以外,还有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计划、语文补充资料,以及教师的知识、经验、阅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体验、经历和社会实践等。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对语文教材研读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分析每册、每一个单元、每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思想、写作特点的前提下,吸纳了大量课外与作品相关的作家、时代背景、社会生活等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材内容作了科学的取舍与选择、组织与安排、编辑与重组;还有机地加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阅历、社会经验,以及学生主动参与获取语文知识的过程,使语文课程资源更加具体生动、丰富多彩。

传统的阅读教学,比较多地停留在“阅读的理解和思想的熏陶”上。不少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模式往往是“扫除生字新词障碍——分段和概括内容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色”,其阅读的重心较多地落在文本的内容和人文教育上,而学生“语言的学习、语言的积累”只是一种在没有计划的、目标意识不强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是在很缓慢的情景下完成的。究其原因,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传统阅读理念在这些语文教师身上的反映,从而使“少慢差费”的阅读现象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由于这种阅读模式只注重了文字的理解功能(这种理解也只停留于表层次或中层次水平上面)与文本的教育功能,也就忽视了文本的语言学习功能、写作技巧功能、材料的选择、积累功能和写作思想提升功能。

学生阅读文章时获得的审美感受首先来自于形式的感性魅力,其努力的方向“自然是从符号到旨趣”。所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靠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思维的发展来讲内容。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为什么用这一个词而不用那一个词,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所有这些都与文章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把两者分开来讲;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一堂课才算成功。

三、听说读写整合训练是语言能力的优势互补

“听说读写”训练的整合,不仅分别将四者优化了,而且,四者真正得到了高强度的融合:

首先,阅读能力的提高必然带来学生理解力、概括力、鉴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提高,也带来了学生人文素养与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同时,高质量的阅读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句和写作素材,这就使学生夯实了生活底蕴、文化底蕴、思想底蕴和语言底蕴,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

反过来,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必然可以提升他们的知识经验、社会阅历水平,以及对人、事、物、景、理等的感悟理解能力。这种能力拉近了学生与作者思想感情的距离,拉近了学生生活背景与作品写作背景的距离,缩短了与作者观察社会,观察世间人、事、物、景、情、理能力的差距,这就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融入文本,准确地抓住作者蕴涵在文本背后的深层次内容,明确作者的意图等。由此可见,写作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其次,读写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听说能力的提升。对话是高质量阅读的必要条件,阅读离不开对话——学生在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静心地倾听作者的心声,倾听作品中人物的话语,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讲课,专心听同伴发言。这种有意识的听,有利于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概括力的提高。阅读离不开合作交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其相互之间开展质疑问难,欣赏与评价。在这种对话交流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的回答与评价不仅要关注讲得对不对,而且,还要评判其讲得好不好,生动不生动,有没有强烈的感情,能不能吸引人、打动人。

在这种多元对话的活动中,学生的听说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反过来又推进了读写能力的再提高。由此,听说读写之间形成了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同步协调的发展。

四、以思维训练加快学生语言发展的速度

实践证明,语言离开了思维,就会陷入混乱;反之,思维离开了语言的承载,也就无法表现与外化。当人们在头脑中思考问题时,是在运用语言在进行思维加工。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要外化,要实现思维以语言为载体和工具在人际的交流与互动,需要采用的形式不外乎听说读写四种形式。

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要由主体内部向外传输,要么采用说的表达形式,要么采用写的表达形式。而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要从外部向主体内部摄入,是通过听或是通过读,由听和读将外部的信息输入大脑,经由思维的加工,达到理解和交流的目的。由此可见,“听说读写”整合训练的一系列活动,既需要语言的参与,又需要思维的参加,两者缺一不可。

实践证明,学生说话中出现的用词不当或句子不通的问题,从形式上看是语言的问题,而从内容上看则是思维的问题,是学生还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概念,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

正因为如此,我们确立了“听说读写整合训练”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确立了五个子课题,第一个子课题就是“探索听说读写训练与思维训练之间的关系”,并将搞清楚“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作为抓好其他四个子课题的基础研究。

篇9:听说读写 师生同行

听。集中进行听力训练。我以匀速读文章,学生简明扼要记录下来,从简单的长句到段落篇章,循序渐进,反复训练。一个周期开展一次“看谁最会听”的比赛。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提高记笔记的效率,又能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中迅速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说。其一,每节课前一分钟讲话。学生自由选择内容和形式,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努力战胜胆怯、突破自我。其二,结合所学课文,由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在表演中练“说”,让学生说得自然、说得生动形象。其三,每月一次演讲比赛或辩论赛,指导学生的普通话和演讲辩论技巧,提高表达水平。其四,选择一些简单些的课文篇目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讲,学生为讲好课,格外认真地“备课”,自觉地去探究课文中的内涵。疑惑之处,也成了课堂上探究讨论的话题。

读。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尤其对优美散文诗歌的朗读,实际上就是引领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其中的本真与情趣,并开展诗文朗诵会,组织“我是诗王”的比赛;根据他们的年龄、知识能力,精心选择适当的读物,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还有隔周一次的读书交流活动,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有目的性阅读的兴趣,使读书活动在课外也得以坚持不懈地进行。

写。我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摘抄优美句段为写作积累素材,激发学生多多练笔。我还将班上学生自创诗结成集,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书,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趁此时机,我又鼓励他们投稿,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竟向全国各级刊物投稿,陆续有多篇文章先后在《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初中生天地》等刊物上发表。

作为教学活动的灵魂人物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而且有必要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去不断锻炼提高。因此,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作为课堂“主导”我没有做“居高临下”的指导,而是这样做的:

静心倾“听”。在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中了解他们接受学习的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方法,找准最佳突破口去解决学生的疑问,纠正学生思维的误区。

巧妙评“说”。在与学生的问答交流中,及时明了地给予点评,巧妙地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曲径通幽”处。对于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夸大一点“说”出来,让它萌生希望的曙光。

有声有色“读”课文。尤其在古诗文的教学中,重在吟读,引领学生在墨韵书香中品味汉语言特有的音韵之美。对于现代散文诗歌,有时我让学生闭眼聆听,力争让自己真切地“读”,能牵动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其再创造。

同时同题“写”作文。我常常在学生练笔课堂上也在“同考”,与学生同时写同题作文。学生已听多了老师常讲的“布局满篇,遣词造句”,比起教师在岸上的指手画脚,他们更需要教师“同游”。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可以联系自己在提笔行文之前的所思及在构思过程中的感受,作现身说法。这样将令之于人与躬行示范结合起来,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颇佳。自己借此养成多动笔的习惯,天长日久也必将集腋成裘获益多多。

上一篇:挨打日记700字下一篇: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国企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