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案件处理相关程序

2024-04-12

工伤案件处理相关程序(通用8篇)

篇1:工伤案件处理相关程序

关于工伤处理程序

办理程序:职工发生事故伤害后,用人单位应于24小时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向参保分中心工伤保险科书面备案。用人单位如遇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办理书面备案的,应先通过电话或传真告知参保分中心工伤保险科,并于5日内向参保分中心工伤保险科补报两份《工伤事故备案表》。

特别提示:1.填写《工伤事故备案表》时要说明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伤亡人数、事故经过、伤害部位及伤害程度、现场证明人和医疗救治情况。经单位法定代表人和经办人签字后加盖单位公章报分中心工伤保险科;

2.对职工上下班途中与机动车发生的交通事故,还需说明工伤职工上下班的时间和路线,单位和家庭地址,是否向交管部门报案等情况;

3.用人单位在结算期后招录的职工,当月未能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应当在签订劳动合同之日起5日内,书面向参保分中心登记部门进行参保预备案,并于次月参保缴费时补缴上月的工伤保险费;

4.用人单位发生事故后,应在30日内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工伤药费报销所需单据

(一)门诊

1、红兰联收据

2、费用清单、处方、检查结果、放射报告

3、就诊病历

4、诊断证明(盖诊断证明章)

如医生有开药,一定要写病历本。

(二)住院

1、红兰联收据

2、费用汇总明细(住院期间费用清单)

3、出院诊断证明(盖诊断证明章)

4、按照医疗机构的规定可以复印的各项病历材料(包括住院病历、首次病程

记录、手术记录、各种检验报告、出院记录)

篇2:工伤案件处理相关程序

1、目的

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工伤事故的情况,研究工作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实现安全生产,保护员工安全与健康。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经认定为工伤的事故;员工故意或者因私负伤、致残等,不作为工作事故。

3、工作程序 3.1当员工发生事故时

3.1.1伤势轻伤者(如轻微碰伤、刮伤、划伤),由该主管部门或急救员及时处理,若有必要送伤者前往医院就医。

3.1.2伤势严重者,由该部门主管立即通知急救交电话通知行政部,由行政部负责安排送伤者到医院就医或拔打120急救。3.2工作记录

3.2.1所有工作事故均由发生部门主管填写“工伤记录”报告生产经理。3.3跟进措施

3.3.1根据公司工作频率与严重程度,第半年进行一次工伤统计与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3.3.2根据员工工伤程度或医院证明书,确保受伤员工痊愈后,管理人员根据伤害程度及恢复情况安排受伤员工返工,重新安排工作或休养,就医期间或保养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3.4工作工资与补贴

3.4.1员工因受伤需休养治疗的,经生产经理批核后,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3.4.2工伤员工的医疗费和疗伤费由行政部门统筹办理报销事宜。3.5员工返岗程序

3.5.1将再征求员工自身的意见,若员工愿意留在原岗位的则回原岗位工作。3.5.2员工若有心理阴影,而不愿留在原岗位者,公司应为调换岗位。

3.5.3经医院评定不能在原岗位工作的,公司应依据该员工的身体状况和工作能力安排其他的合适岗位。

3.5.4经医院相关部门评定,因工作而失去劳动能力或依法无法胜任公司的可调配岗位者,依相关法律赔付员工相关费用、工资、生活费。

篇3:工伤案件处理相关程序

一、简易程序出庭的必要性

公正和效率一直都是诉讼程序追求的内在价值, 在有限的司法资源背景下, 二者常常呈现冲突的状态。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普通程序之外, 设立简易程序, 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诉讼成本, 实现不同案件的繁简分流, 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疑难、复杂案件的审理上, 从而在效率优先的考虑下, 达到效率与公正的统一。

然而, 现行刑诉法关于简易程序的规定虽然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过窄, 达不到繁简分流目的。只对自诉案件及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公诉案件适用简易程序, 不能满足法院审判量逐年上升的需要;同时, 仅以刑罚轻重为划分标准不尽合理。2.被告人缺乏程序选择权, 被动接受法院或检察院确定的简易审。赋予被告人程序选择权是基于被告人的诉讼主体地位, 适用简易程序实质限制被告人的部分诉讼权利, 作为审判结果的承担者, 应当尊重其选择何种审判程序的意愿。3.控诉方不出庭, 法官控审合一, 有失中立地位。法官与被告人单独接触, 身兼控诉和审判双重职能, 有违对抗式庭审模式设计的初衷, 法官的中立性、公正性受到严重影响。

简易程序只是审判程序的简易, 部门的职能不能减。检察机关出庭, 是履行法定职责的需要, 是现代刑事诉讼控辩分离和法官中立原则的需要, 也是维护被告人合法权益的需要。纵观世界各国简易程序, 如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检察官均出庭的模式, 此次修改刑诉法也是顺应了司法国际化的趋势。

二、简易程序案件全部出庭给检察机关带来的挑战

刑诉法修改, 规定公诉人对简易程序案件全部出庭, 毫无疑问是检察机关加强审判监督, 提高自身地位和权威性的大好机遇。但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 公诉人出庭带给检察机关深刻的理念变迁和工作内容的重新定义, 更是对公诉人职业素质和精力的巨大挑战。

首先, 法律监督到位的同时, 自身工作量增加。比如北京市九个基层检察院半年内办理简易程序194起, 出庭的只有5起, 2010年上海市检察机关简易程序案件出庭率仅为1%, 而本院多年来简易程序案件占案件总数稳定在60%左右, 全部出庭势必增加办案精力。

其次, 刑诉法的修改未能体现对公诉人的关怀。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 法官得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复杂、疑难案件的审理。同时公诉人出庭, 分担过去独任审判员的大量工作。此外在审限上, 一般是20日, 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简易案件, 可以延长至一个半月, 但审查起诉期限无任何延长。

最后, 检察机关内部部门职能设置和人、财、物资源分配, 不可能过多倾斜公诉部门。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是全面的, 各部门各负其责, 同等重要。公诉部门的工作重要性并不明显突出, 如过分倾斜, 容易影响其他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和情绪。

三、效率和公正兼顾视野下, 如何建立健全出庭工作机制

(一) 树立突出效率的同时, 强化公正公平的司法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要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 理清监督的重点和难点。简易程序设置系诉讼效率价值的体现, 但公诉人出庭则更多的体现为公正价值:一方面代表国家控诉犯罪支持公诉, 履行自身法律监督职责, 监督法院审判活动是否违法;另一方面履行客观公正义务和职责, 维护被告人合法权益。在被告人认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情况下, 量刑监督成为公诉人出庭的重点所在。公诉人的出庭能够最好地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的作用, 做好犯罪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 促进公民懂法、守法, 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二) 思想上高度重视, 组织上充分保障

检察院党组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从组织上充分保障, 将简易审的出庭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一是公诉部门人员的重新配置。将热心公诉事业, 愿意留在公诉队伍的人, 将年轻有精力、将公诉作为实现个人理想平台的人, 将法律功底好、潜力大的新入院法学毕业生, 将政治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的老检察官充实进来。优先安排法学专业实习生进入公诉部门实习, 实行全院岗位流动和竞争上岗。二是配备事务性工作人员, 公诉人得以集中精力审查事实和证据、准备出庭预案。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和交流, 通过学者、资深公诉人授课、向兄弟院学习借鉴, 各部门业务交流探讨, 与法院、司法、公安等机关部门深入研讨。

(三) 提高效率, 保证质量,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1. 与公安机关、审判机关的外部协调是基础

召开公检法三家联席会议, 就简易程序案件的办理, 达成一致意见, 会签工作会议纪要。规定公安机关集中移送, 根据案件数量的多少选择一周一次或2次集中移送;检察机关集中受理, 集中移送起诉;法院集中立案, 专人办理, 集中开庭、书面告知出庭时间、地点等。加强简易程序案件的三方沟通, 特别是庭前与法官沟通, 对是否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中争议焦点和程序上问题提前解决。

2. 审查起诉阶段科学合理的机制是关键

(1) 简化法律文书的制作

根据本院办理简易程序的案件数和复杂程度, 制定《简易程序案件审查报告模板》,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的公诉案件审查报告基础上, 适用两种审查报告。对于有辩护人、共同犯罪, 被告人可能翻供或法定情节存在争议的案件, 对其中无争议的方面简化到力求省略, 有争议的方面力求简化, 控制篇幅。但同时要求根据个案特点, 重点突出, 说明关键问题。对于无任何争议的一般简易程序案件, 制定表格式审查报告, 承办人只需在事前打印出来表格的空白处填满, 即完成审查报告。

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 起诉书的格式应有别于普通程序。有简约式和详尽式两种不同意见, 个人倾向于简化起诉书制作, 理由是基层检察院办理的绝大部分案件均为简易程序, 如在文书制作上不能简化, 则提高效率的目的很难达到。

在起诉书简化的同时, 制发单独的量刑建议书, 准确认定与案件事实有关的法定、酌定情节, 阐述量刑建议的理由, 成为保证简易程序案件质量的重要一环。实践中, 应将量刑建议作为起诉书附件一并移送法院。对于具备帮教条件, 符合缓刑适用条件的, 应明确提出适用缓刑的意见。

(2) 办案资源的合理分配

制定《公诉部门办理简易程序案件工作流程》, 由科室负责人对全科办理简易案件进行统一配置。简易程序案件的事务性工作如告知、换押、送达、文书打印等均由院里配备的书记员或者事务官负责。从每个办案组指定1-2人主办简易程序案件, 每个办案组主办2-3类罪名的案件;定期轮换各个办案组承办的类案;案件办结后, 由1-2人集中向法院移送起诉, 与法院协调集中受理和指定专人审查, 集中开庭审理, 负责所有案件的出庭工作。由此, 在承办人和出庭人不一致时, 二者要加强交流配合。法庭距离检察院办公地点较远的, 可由院党组出现协调, 在法庭所在地为出庭公诉人设置专门的办公室, 并提供误餐、交通、通信等便利。

(3) 确保被告人享有程序选择权、知悉权、获得辩护权

承办人在受理案件后, 对拟适用简易程序办理的案件, 除了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义务外, 还要同时送达《拟适用简易程序告知书》, 制作专门的告知笔录并让其签字, 告知适用简易程序的法律规定, 让其了解认罪和适用该程序审理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确保其认罪的自愿性和理性, 不因法律知识缺乏而盲目或冲动的认罪。庭审前, 对侦查证据的适当开示, 让被告人了解指控其犯罪的主要证据, 保证其充分获得辩护律师的帮助, 从而约束简易程序审理的启动, 保障被告人应有的诉讼权利。

3. 庭审程序的设计

(1) 注重庭前的沟通和监督

与被告人、辩护人、被害人及其代理人就被告人是否自愿认罪, 是否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沟通意见, 确保其程序选择权。

加强与承办法官的沟通, 对于是否适用简易程序存在争议的案件, 以及案件中争议焦点, 事实和证据上的认识分歧, 要做好庭审前的沟通工作。加强与审判部门关于庭审方式简化的沟通, 配合法院提高效率同时, 要注重加强庭审法律监督工作的落实。

加强庭审前的法律监督, 包括要求公安机关提供法庭审判需要证据、对证据合法性的监督审查、要求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等;对法院是否保证被告人诉讼权利的监督等。

(2) 法庭调查程序的极大简化

制定《公诉部门简易程序出庭规范》, 就起诉书如何宣读、讯问举证质证、法庭辩论, 量刑建议等作出明确规定。笔者认为, 宣读起诉书, 要根据个案特点选择宣读的内容。一般案件只念起诉文号, 概括主要事实, 起诉理由和结论。对证据部分, 建议一般案件省略;对稍有争议的, 只读证据名称;对有较大争议的, 宣读证据名称和证明内容, 并在之后的举证质证阶段开展说明。起诉理由和结论一般也不必照原文读, 宣读罪状和构成何罪即可。

(3) 明确辩论阶段的重心是量刑和法制宣传

要在起诉前审查案件事实, 注意法定酌定情节和被告人认罪的态度, 提出适当幅度的量刑建议;庭审时要根据变化适当调整。结合法律规定和事实, 充分阐述量刑的理由, 要对辩方不恰当的量刑意见进行有力的反驳。特别注意对免除刑事处罚、缓刑、单处罚金、过低的自由刑的监督;注意对同一案件不同被告人刑罚的轻重差别, 对相同相似案件的被告人刑罚不一, 对选择适用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不当等等的监督。

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对以下几种案件:一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二是邻里朋友纠纷导致的犯罪以及激情犯罪;三是涉及人身伤害、有被害人的案件;四是社会影响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

4. 事后监督的拓展

(1) 集中审查判决书。对判决的一类案件, 可集中交给该类案承办人审查, 也可交给类案办案组长审查, 不必拘泥于谁承办、谁审查的模式。这种审查方式, 容易发现多起类案出现的共性问题。需要抗诉的情况下, 依法提请抗诉;不符合抗诉条件, 也可以通过检察公函、纠正违法通知书实施法律监督。

篇4:我国工伤案件处理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工伤争议处理时效;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争议预防

前言

在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今天,建筑行业已成为三产服务业的中流砥柱,而建筑行业中频发的工伤,也开始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请求工伤待遇也成为劳动争议案件中比例较重的一类案件。

工伤(亦称职业伤害)轻者可引起职工缺勤,重者可导致残废和死亡,且涉及的大都是18-5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各项措施及相应活动,避免人身或设备事故,创建安全、健康的生产和操作环境,提高职工生命质量,同时亦可减少工伤保险基金支出,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工伤争议案件处理中遇到的问题

1.工伤争议处理时效

时效是权利人申请法律保护其权利的有效期限,权利人在时效期内不行使利即丧失依法申请保护其权利的权利。我国《劳动调解仲裁法》规定,“从当事人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而如何界定当事人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无法得到有效界定和证明,很多老工伤都以“超过仲裁受理时效”而被驳回,无法及时依法得到解决,劳动行政部门也需要具体法律条文加以引导进行对其的认定。

2.劳动者基本工资的认定

在工伤待遇案件的处理中,一旦伤残等级确定,其各类补偿项目所计算的月份即可确定,所以真正造成案件难处理的点是在劳动者基本工资的确定上。现实生活中有部分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地上班时间不足一个月,有的甚至刚上班几个小时便发生了工伤,这部分人的月工资应当如何定夺,是参考解决其工商待遇时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还是应按照该劳动者的工种,且本着同工同酬原则,以每月正常工作21.75天计算其月平均工资(建筑工地上工资标准均为劳动者与用工方商议多少元/日)。在日薪较高的工种中,若按照前种标准算出来的工伤待遇会比后者金额少,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劳动者权益。

3.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在处理案件时,申请人对哪种情况可申请行政复议有些含糊,故特在此进行阐述,申请行政复议的四种情况。

(1)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该职工所在的那位对工伤认定的结论不服的。(2)用人单位对经办机构确定的单位缴费费率不服的,对这种具体行政行为,用人单位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3)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认为经办机构未履行有关协议或者规定的。(4)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

而行政诉讼在《工伤保险条例》中有所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这一规定说明,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不得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或者超过行政复议期限行政复议机关不作答复的,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4.工伤处理在选择劳动仲裁与民事诉讼所能获得赔偿的比较

在我国,一些具体的赔偿项目中,如伤残补助金和死亡补助金,民事人身伤害赔偿标准要高于工伤保险的赔偿,以一名无供养亲属的劳动者工伤死亡为例说明如下。

按《工伤保险条例》第37条,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1)丧葬费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2)供养亲属抚恤金;(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若不考虑供养亲属的费用,死者家属可以拿到54至66个月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一名无供养亲属的死者的民事赔偿有三项,即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1)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6个月总额计算;(2)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军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军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即60个月-240个月;(3)精神损害抚慰金,其赔偿数额应考虑的因素: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在大部分情况下,法院在裁判时会综合上述因素综合考虑,运用自由裁量权,支持权利人全部或者部分赔偿数额的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性质是财产赔偿责任,具有填补、抚慰、处罚的功能。由于工伤保险待遇与民事人身伤害赔偿的法律性质和功能完全不同,工伤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不能主张精神损害抚慰金。可见,民事人身上的赔偿数额高于工伤保险赔偿的数额。

二、争议的预防

工伤事故所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使劳动者的生命或者健康受到侵害,劳动者再生产遭到破坏,身心受损,为此本文提出四点争议预防的措施。

第一,劳动行政部门应该注重对工伤投诉的处理,用人单位没有为职工参加工伤保险,用工制度管理混乱(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不管是临时工还是正式工,用人单位都需为职工上工伤保险,尤其是在高风险作业的行业),查处用人单位违法行为与调查伤亡事故证据应尽快进行。在劳资纠纷发生后,部分企业的老板千方百计逃避责任,一般会走完所有的仲裁、诉讼程序,有时候甚至会上诉到二审,故意用“程序”来拖垮农民工(“拖个三年五年,公司在银行的利息一滚就能起来”,笔者在与某房地产保卫处处长交谈时,该处长直言不讳的如是说),由此造成了法律资源的巨大浪费。

第二,法律应强化工伤预防,即强化法律责任。当前,劳动行政部门需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法律知识宣传与教育(部分用人单位盲目认为“拖”也不失为解决工伤的一个好办法,“我可以给钱,我也给得起钱,但就是乐意拖你几个月或几年”)。即使走到了仲裁阶段也应尽可能以调解为目的,让用人单位从人道主义和人权保障的角度正确理解工伤保险的价值取向。人身伤害既已成事实,用人单位应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尽可能的为受伤职工谋取今后的福利,最终达到和谐双赢的目的。

第三,高技术措施推进工伤预防。这部分是需要用人单位的某一部门或机构与上层强烈沟通的,公司盈利后应当在可能的基础上提高机器档次,使用更为先进安全的生产机器,进而降低工伤发生的频率,减少人工成本的支出。

第四,完善的工伤保险体系促进工伤预防。我国工伤风险分类表风险档次设置过少,使得整个行业风险分类表显得过于粗略,这不符合风险分类的促进事故预防和损失控制的基本原则。(作者单位: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通讯作者:秦放鸣

参考文献:

[1]《工伤保险》,孙树菡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2]《工伤保险115问》,黄乐平等编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篇5:员工工伤处理程序

一、目的1.为保护员工权益,使工伤者得到妥善及时的治疗及维护公司的利益。

2.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规定,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工伤事故的情况,研究工伤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实现安全生产,保护员工安全与健康。

二、定义

只有在公司宿舍,饭堂及工厂内从事与公司有关之生产工作或在维护公司利益的情况下,因不小心发生之意外事故;员工故意或者因私负伤,致残,死亡的,不作为工伤事故。

三、程序

1.当员工发生工伤事故时:

A.发生轻伤事故,由公司行政部人员或部门主管同伤者一起到公司指定医院配药治疗,再凭医院病历卡、工伤处方及发票,经公司工伤鉴定小组讨论通过,到行政部办理手续后予以报销同时需填报一份《工伤事故报告单》。

B.发生重伤事故,该部门主管应立即通知行政部,行政部应及时向公司主管领导汇报。并及时安排送伤者到医院或提供必要之协助;在办理好伤者入院治疗事宜后,召集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组成事故调查小组进行调查,召开事故分析会,认真查清事故原因及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及改进的措施,然后上级审核批准。伤者或委托者应及

时、如实地填写《工伤事故报告单》。出院后,凭医院病历卡、工伤处方及发票,经公司工伤鉴定小组讨论通过,到行政部办理手续后予以报销。

2.所有公伤事故均须用《工伤事故报告单》记录,并报总经理批核方可报销医药费及批假给工伤者。

3.因工伤事故需休养治疗的,经总经理批核后,公司负担其误工费。

4.所有用以支付工伤员工的一切医药及疗伤费用,会由行政部统筹办理报销事宜,及到保险公司办索赔手续,一般工伤须于五天内报告保险公司,重伤或死亡则须于24小时内书面报告保险公司。

5.如出现工伤死亡事故,应及时联络保险公司/劳动部门商讨善后措施,及尽快与死者亲属联系,处理过程要耐心,积极,并在劳动部门之协商/仲裁下,追保险公司赔付,公司亦从道义上协助善后工作。

6.发生重伤或死亡事故的部门要会同行政部等部门立即组织抢救伤员和做好现场保护工作,及时拍照及记明有关数据,未经主管部门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变或消除现场。

7.行政部于保险公司取回应收赔款后,到财务部办理有关核销手续,清还工人医疗费的暂支费;如保险公司之赔偿与医疗费出现差额时,须出示有关文件,并开出零用现金单,经总经理签批后,连同所得之赔偿,到财务部清还该暂支单。

8.行政部对每次之工伤事故均需调查核实,并做出处理决定,填写《工伤事故报告单》后交总经理批核后交人力资源部存档;如工伤事故之发生是因为机器设备之维护或修理不当、或公司/部门未能对工人进行

安全教育培训的、或因工人自身操作不认真,疏忽所致的,会根据情节/原因做出不同的追究和处理(如通报批评,检讨,罚款,解雇)。

四、工伤就诊范围

1、公司工伤指定医院是指工伤保险定点医院。

2、需外地医院治疗的工伤人员,必须由本地医院出具转院证明,报人力资源部备案。

3、特殊病情在非定点医院治疗的,事先必须报公司主管领导同意,否则不予报销。

五、伤亡事故的结案处理和预防事故的措施

1、事故处理后,结案、归纳的事故资料有:

(1)工伤事故报告单、员工死亡重伤事故调查报告书及批复、现场调查记录、照片、物证、人证等材料。

(2)事故责任者的自述材料,医疗部门对工伤人员的诊断书等。

2、及时召开事故分析会(轻伤由事故发生部门组织,重伤或死亡事故由安环部组织),认真找出事故原因,做到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对于违反政策法令和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而造成的事故,要追究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并根据情节轻重和损失大小分别给予罚款、赔偿经济损失及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3、必须拟定预防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包括在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及作业环境和生产条件诸方面,并有实施计划,以消除危险因素及隐患。

4、在教育措施上,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对负伤者进行复工安全教育。

5、在管理措施上完善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生产各个环节的安全防范措施。

6、整改措施的复查。对于事故发生部门或行政部拟定的整改措施,相关部门应认真落实,行政部应组织进行整改情况复查。对于整改措施未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行政部应提出行政处分意见,报公司主管领导。

六、工伤致残的鉴定

工伤人员在医疗终结后或医疗期满后的60个工作日内凡符合评残条件的,由公司行政部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伤残等级鉴定的书面申请。

七、工伤工资计发标准

1、工伤休假必须凭指定医院的相关证明,否则不予计发工伤工资。

2、员工因公负伤,工伤期间工资照发。

3、若员工在工伤医疗期间而在外从事他业的,发现后以旷工论处。

八、工伤护理

工伤人员在医疗期间生活不能自理的,凭医院证明,可由他人进行护理。生活护理费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生活部分不能自理三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

篇6:工伤事故调查处理程序

工伤事故调查处理管理规定 目的

规范工伤及工伤保险管理,及时、合理地处理工伤事故,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的发生,规范工伤事故处理程序,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司和员工的工伤事故风险。2 适用对象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3 职责分工

3.1 总经理负责全面领导公司工伤管理工作。

3.2 副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和实施,协作和监督工伤管理工作。

3.3 发生工伤事故班组的厂长负责工伤事故的调查和报告撰写。3.4 各部门领导全面负责本部门的工伤管理工作。

3.5 财务部负责为新入职员工办理工伤保险,根据各部门提供的工伤认定相关资料,按规定给予办理报销手续。

3.6 各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降低工伤事故率,积极配合公司行政人事部及上级领导调查和处理工伤事故,不得瞒报虚报工伤事故。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以国家《工伤保险条例》为准。4.1 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4.1.1 在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4.1.2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4.1.3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1.4 患职业病的;

4.1.5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4.1.6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4.1.7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4.2 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4.2.1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4.2.2 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公司利益、国家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4.3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纳入工伤范围: 4.3.1 故意犯罪; 4.3.2 醉酒或者吸毒; 4.3.3 自残或者自杀;

4.3.4 公司明令禁止而造成伤亡的; 4.3.5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5 工伤事故处理

5.1 员工发生工伤,部门班/组长应保护现场并在10分钟内通知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及分管厂长。由分管厂长和副总经理根据伤情判定去向。割伤、划伤等破皮轻伤在公司进行包扎处理,稍重及重伤由行政人事部安排车辆将受伤员工送到工伤、医保定点医院。情况紧急时班组长可直接拨打120电话联系专业救护车辆运送受伤人员至定点医院。

5.2副总经理指定厂长向财务部借出工伤员工医药费,办理入院、出院等手续。

5.3发生工伤事故班组的厂长在出现工伤当日,做事故伤害调查,了解员工受伤经过,分析事故原因,界定事故责任,并在2个工作日内填写好《事故调查报告表》。《事故调查报告表》经3名以上证明人签字并填写联系方式后交行政人事部。

5.4 行政人事部按照国家《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一般事故应在三日内为工伤人员办理工伤事故登记手续,重特大事故必须在12小时内完成所有申报程序。

5.5 行政人事部根据《事故调查报告表》填写好《工伤认定申请书》,在员工受伤之日起30日内交市人社局作工伤认定(重大事故3日内填写上报)。5.6 行政人事部负责拟定工伤认定及医疗结束后的处理方案,经副总经理审核后报总经理审批。

5.7 员工发生工伤后必须到工伤医疗定点机构或公司指定地点进行治疗。如未到定点医疗机构或指定地点治疗所发生的一切费用自行承担。

5.8 员工因工致伤无残的,在“医疗终结”后第一时间将医疗证明材料和费用单据上报行政人事部(以便到财务部报销);致残的在“医疗鉴定”一个月后到行政人事部询问结果,配合行政人事部办理所有工伤结案手续。

5.9 工伤认定材料

5.9.1事故人身份证复印件、病历卡或病历卡复印件;

5.9.2医疗发票、用药清单、诊断证明、门诊病历、住院档案、出院证明、CT报告单等一切医院开具的资料;

5.9.3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的,需提交公安机关的证明或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以及其他有效证明;

5.9.4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交通事故或者其他意外事故伤害的,需提交 “出差审批表”或者能证明因工外出的原始证明材料;因工外出期间,属于由于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需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裁决书;

5.9.5属于上下班途中受机动车事故伤害的,需提交上下班的作息时间表,单位至居住地正常路线图,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认定书或其他有效证明;个人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需提供机动车驾驶证;

5.9.6属于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活动中受到伤害的,需提交单位或者县级政府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旧伤复发后医院的诊断证明和劳动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停工留薪期及停工留薪期内薪资发放标准

员工发生工伤事故后,需暂停工作接受工伤治疗的时间为停工留薪期。6.1 受伤员工的停工留薪期凭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按人社局相关规定确定。

6.2 员工在停工留薪期内,薪资发放标准为其发生工伤之前的月标准工资。7 工伤事故赔偿

7.1 符合国家《工伤管理条例》规定可由工伤保险支付的部分,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由工伤保险支付。

7.2 工伤员工复查、换药、出院等情况不单独派车接送,公司可承担其发生的交通费用,凭发票据实报销。

7.3 处理工伤事故过程中及其他陪送工伤员工去医院的人员所发生的交通费用,由公司承担,凭发票据实报销。

7.4 如因员工本人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或不服从上级的工作安排等原因而发生工伤事故,并且给公司造成了损失的,公司不承担工伤保险赔付以外的责任。

7.5 不能鉴定为工伤的,公司不承担医疗费用及工资待遇,购买意外伤害险的公司可以为其代办理赔业务,理疗费及误工费由保险公司理赔。工伤事故事后对事故当事人的处理

8.1 公司保留追究工伤员工过失所致的财产损失的权利,过失所致公司损失较大的,公司予以辞退,有总经理特批的,按批示执行。

8.2 部门各级负责人对本部门的工伤安全事故负有领导责任,所属员工出现工伤安全事故的,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对部门各级负责人进行处理。

义乌市捷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篇7:工伤保险申报管理程序及相关规定

工伤保险管理办法

为加强公司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促进公司发展壮大,提高经济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经公司股东会通过,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本公司全部职工、雇工,或者公司下设项目部雇工(以下简称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适用本办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

第二条 公司应依法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并将有关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职工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三条 公司、项目部和职工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职工发生工伤时,公司、项目部应当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

第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第五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职工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三)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六条 职工因下列情形之一导致本人在工作中伤亡的,不认定为工伤:

(一)故意犯罪;

(二)醉酒或者吸毒;

(三)自残或者自杀;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由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一)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

(三)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四)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七)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八)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

(九)劳动能力鉴定费。

第八条 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公司或者项目部支付:

(一)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

(二)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三)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九条 工伤职工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补足差额。

第十条 公司或者项目部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公司或项目部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公司或项目部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

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应当由公司或项目部偿还。公司或项目部不偿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依照《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追偿。

第十一条 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第十二条 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一)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

(二)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

(三)拒绝治疗的。

发生工伤事故后由项目部填写《湖南省参保单位工伤事故备案表》一式三份,提交公司工程部管理人员按调查报告实际情况审核后盖公司公章,自事故发生3个工作日内向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报送。同时由项目部填写《常德市建筑施工企业务工人员工伤认定申请表》,受伤工人或亲属签署意见,项目负责人签署意见并盖项目部章后提交公司工程部管理人员按调查报告实际情况审核后盖公司公章同意确认申请。并由项目部相关管理人员报送相关单位,自事故发生30内向事故调查股报送工伤认定所需材料。

公司工程部根据调查报告确认属于工伤,方可同意工伤事故备案及申请工伤认定,鉴定伤残等级,工伤人员根据伤残等级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部按规定缴纳了工伤保险的,该工伤赔偿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在一个月之内不申请的,在一个月之后一年之内受伤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也可以申请工伤认定。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赔偿项目有:医疗费、交通食宿费、住院伙食费、残疾辅助器具费、停工留薪期间工资、生活护理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次性就业补助金等。是否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在于劳动者一方。解除劳动关系,即可一次性算断;保留劳动关系则按月享受相关待遇。

依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八条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一)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

(三)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四)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七)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八)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

(九)劳动能力鉴定费。

依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九条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

(一)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

(二)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三)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发生工伤事故后,项目部与工伤劳动者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必须与工伤劳动者达成并签订《工伤赔偿协议》。在《工伤赔偿协议》中因工伤发生的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的费用全部由项目部负责支付到位。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赔偿费用由项目部先行垫付。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赔偿费用必须按规定先存入公司工伤专用账户。

项目部向公司申请拨付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赔偿费用时必须提供以下资料原件:

1、由公司工程部审核签字的项目部财务领款单;

2、工伤人员在项目部领款的手续复印件;

3、项目部与工伤劳动者签订《工伤赔偿协议》原件;

4、项目负责人对公司写出工伤事故一切后果及工伤人员后遗症由项目部负责到底的相关书面承诺书。

篇8:工伤案件处理相关程序

一、股权出资的界定及意义

(一) 股权出资的定义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第39号令《股权出资登记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39号令) 对股权出资作如下定义:股权出资, 是指投资人以其持有的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统称股权公司) 的股权作为出资, 投资于境内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被投资公司) 。

(二) 股权出资的意义

允许股权作为出资方式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允许股权作为出资方式, 可以使得资本在市场中更加自由的流转, 提高资本运行的效率, 促使资本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允许股权作为出资方式, 不仅大大降低了企业重组改制的成本, 也拓宽了企业投融资的渠道, 为企业改组改制、重组提供了一条便利的通道。三是通过促进投资创业可以带动就业, 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二、股权出资相关各方身份认定

(一) 出资相关各方

具体包括: (1) 投资人。在股权出资交易中, 投资人有双重身份, 一方面是股权转让的出让方;另一方面, 又是股权出资的投资方。 (2) 被投资单位。39号令中称为被投资公司, 在股权出资交易中, 被投资单位也具有双重身份, —是股权转让的受让方;另一方面又是被投资方, 在交易中确认其与投资人的投资与被投资关系。 (3) 股权公司。股权公司是用作投资资产和转让对象的股权、即出资证明书或股票的发行、“盖章落款”单位。在股权出资交易中, 股权公司是纯履行义务的一方, 其义务只是按照股权转让协议依法办理股东变更登记和过户手续, 将原投资人对其拥有的股权转为受让方拥有。

(二) 股权公司的条件

股权公司必须是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内资公司和外商投资公司;不包括非公司型的企业亦不包括境外设立的公司 (如BVI公司;包括在港澳台设立的公司) ;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的企业属于内资企业, 但其仍受外商投资产业政策调整, 即:属于鼓励类、允许类行业的可以直接登记, 如属于限制类行业的需省商务厅批准, 属于禁止类行业的不得登记;用作出资的股权应当权属清楚、权能完整、依法可以转让。

(三) 被投资公司的条件

投资于境内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外商投资公司, 但不得是其他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非公司型实体;全体股东以股权作价出资金额和其他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金额之和不得高于被投资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七十。

三、股权出资的程序性规定

(一) 验资证明

股权出资实际缴纳后, 应当经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验资证明;验资证明应当包括下列内容:股东变更登记情况;股权的评估情况;股权出资依法须经批准的其批准情况。

(二) 变更登记手续

具体包括: (1) 股权公司办理股权转让变更登记。投资人以持有的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实际缴纳出资的, 股权公司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将该股权持有人变更为被投资公司的变更登记。投资人以持有的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实际缴纳出资的, 出资股权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的, 应当按规定经这些机构办理股权转让和过户登记手续;其他股权也应依照法定方式转让给被投资单位。 (2) 被投资单位办理接受股权出资注册登记。一是前置程序。39号令规定, 公司设立时, 依法以股权出资的, 被投资单位应当在申请办理设立登记时, 办理股权认缴出资的出资人姓名或者名称, 以及出资额、出资方式和出资时间的登记。二是变更登记。公司成立时投资人以股权投资的, 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 投资人应当实际缴纳, 被投资单位收到缴纳的股权后, 应当按规定申请办理实收资本的变更登记;公司增加注册资本时, 投资人以股权出资的, 应当在被投资单位申请办理增加注册资本前实际缴纳股权, 然后由被投资单位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

四、与股权出资相关的税收处理

(一) 营业税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2]191号) 规定:“对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新修订的《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列举的应营项目也没有提到股权转让。

(二) 印花税

具体而言: (1) 以上市公司股权出资,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以上市公司股权出资有关证券 (股票) 交易印花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0]7号) 规定, 投资人以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进行出资而发生的股权转让行为, 不属于证券 (股票) 交易印花税的征税范围, 不征收证券 (股票) 交易印花税。 (2) 以非上市公司股权出资, 目前我国税法还没有对其印花税的征收办法进行特殊规定, 可将其视为转让公司股权的行为, 从而纳入财产所有权转移书据的范围征收印花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 (国务院令[1988]11号) , 根据印花税税目税率表第十一项规定, 产权转移书据应按所载金额的万分之五贴花。

(三) 企业所得税

具体而言:一是一般规定。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 (1) 股权转让应作为转让财产计算取得的收入; (2) 企业在转让或处置投资资产时, 投资资产的成本, 准予扣除, 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资产的, 以购买价款为成本;以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投资资产, 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二是股权收购的基本税务处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159号, 以下简称59号文件) 规定: (1) 一家企业 (以下称为收购企业) 购买另一家企业 (以下称为被收购企业) 的股权, 以实现对被收购企业控制的交易, 成为股权收购。 (2) 一般性税务处理如下:被收购方应确认股权转让所得或损失;收购方取得股权的计税基础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被收购企业的相关事项原则上保持不变。三是股权收购的特殊性税务处理。据59号文规定, 如果同时符合以下六个条件: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 且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被收购、合并或分立部分的资产或股权比例符合本通知规定的比例;企业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重组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重组交易对价中涉及股权支付金额符合本通知规定比例;企业重组中取得股权支付的原主要股东, 在重组后连续12个月内, 不得转让所取得的股权;收购企业购买的股权不低于被收购企业全部股权的75%, 且收购企业在该股权收购发生时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则可以选择使用以下特殊性税务处理 (暂不确认股权转让的所得或损失) :被收购企业股东 (即投资企业, 股权转让的出让方) 取得收购企业的股权的计税基础, 以被收购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收购企业取得被收购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 以被收购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收购企业、被收购企业的原有各项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和其他所得税事项保持不变。

(四) 个人所得税具体如表1所示。

五、四川双马股权收购案例分析

(一) 相关资料

2008年9月, 四川双马 (SZ.000935) 发布重大重预案公告称, 公司将通过定向增发, 向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拉法基中国海外控股公司 (以下简称拉法基中国) 发行36809万股A股股票, 收购其持有的都江堰拉法基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都江堰拉法基) 50%的股权, 增发价7.61元/股。收购完成后, 都江堰拉法基将成为四川双马的控股子公司。都江堰拉法基成立时的注册资本为856839300元, 其中都江堰市建工建材总公司的出资金额为214242370元, 出资比例为25%, 拉法基中国的出资金额为642596930元, 出资比例为75%。根据法律规定, 拉法基中国承诺, 本次认购的股票自发行结束之日起36个月内不上市交易或转让。

(二) 相关企业所得税处理分析

此项股权收购完成后, 四川双马将达到控制都江堰拉法基的目的, 因此符合《通知》规定中的股权收购的定义。尽管符合控股合并的条件, 所支付的对价均为上市公司的股权, 但由于四川双马只收购了都江堰拉法基的50%的股权, 没有达到75%的要求, 因此应当适用一般性处理: (1) 被收购企业的股东:拉法基, 应确认股权转让所得。股权转让所得=取得对价的公允价值-原计税基础=7.61×368090000-856839300×50%=2372745250元, 由于拉法基中国的注册地在英属维尔京群岛, 属于非居民企业, 因此其股权转让应纳得所得税为:2372745250×10%=237274525元。 (2) 收购方:四川双马取得 (对都江堰拉法基) 股权的计税基础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 即2801164900元 (7.61×368090000) 。 (3) 被收购企业:都江堰拉法基的相关所得税事项保持不变。如果拉法基中国转让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75%股权, 则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 (1) 被收购企业的股东:拉法基, 暂不确认股权转让所得。 (2) 收购方:四川双马取得 (对都江堰拉法基) 股权的计税基础应以被收购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 应当是642629475元 (856839300×75%) 。 (3) 收购企业、被收购企业的原有各项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和其他所得税事项保持不变。由此可见, 如果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 拉法基则可以在当期避免2.37亿元的所得税支出。

参考文献

上一篇: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下一篇:鞍钢实习报告超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