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报备管理程序

2024-05-11

工伤报备管理程序(精选4篇)

篇1:工伤报备管理程序

工伤报备操作指引

1、已参保员工发生工伤(符合工伤认定情形的),贵司相关负责人员应在工伤发生24小时内(尽早),以电话及短信形式通知我司客服进行工伤报备,并在工作时间以电子邮件形式提交电子版工伤报备资料至我司客服邮箱进行工伤备案。

2、员工如有打架或交通事故及遭受抢劫等特殊情况,应该第一时间报警处理,如属工伤情形需报工伤的,到时需要提供到警察部门提供的《责任认定书》、《赔偿调解书》、《受理回执》等相关资料进行工伤认定。

3、员工发生工伤后,应在受伤当天尽快到医院治疗。如情况比较紧急,可选就近医院做紧急诊疗,等病情稳定后应立即转到公立大医院(二级以上)治疗,如非情况紧急的,一概首选公立大医院(二级以上)治疗,且不能随便转院,如因病情需要必须要转院的,要有首诊医院开具的转院证明。就医期间所有病历、诊断证明、检验报告、缴费清单、发票等资料必须要保管好,作为工伤认定申报资料提交(病历日期要跟发票日期对应)。

4、工伤认定申报要提供员工受伤时的目击证人。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章工伤认定

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职工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三)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篇2:工伤报备管理程序

第一阶段:工伤备案

事故发生后,用人单位应在30日内至劳动工伤部门填写《工伤事故备案表》,进行书面备案。

第二阶段:工伤认定

用人单位进行工伤备案后,需准备以下材料提交劳动部门,进入工伤认定流程:(材料准备时间比较宽泛,苏州目前没有规定期限,原则上会尽快)申请工伤认定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事实劳动关系有效证明

二、受伤害职工《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三、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害后诊断证明(如:初诊病历及其封面、出院记录、检查报告单等)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复印件)

四、工伤认定申请表填写好,并加盖用人单位的公章

五、目击(了解)事故的两个证人出具的有关事故证言,以及两个证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六、用人单位申报时,提供电脑打印的关于事故的调查报告(事故调查报告应写清楚事故时间、事故地点、事故经过、事故原因、诊断医院、诊断时间、受伤具体部位、诊断结果等)

七、填写好《申请工伤认定证据清单》

机动车伤害工伤认定需提交下列材料

凡职工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除提交《劳动合同书》或《事实劳动关系证明》、《居民身份证》、受伤后医疗机构诊断证明、事故调查报告、《工伤认定申请(表)》等外,还需提供:

1、公安交警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

2、属公交事故肇事者逃逸的,需提交公安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逃逸证明

3、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需提交单位工作时间表、用人单位至居住地的正常路线示意图(标明:单位地点、居住地点、事故发生地点)

4、属因工外出办事的,需提交单位“派工单”、“出差通知书”等能证明因工外出的原始证明材料

5、属个人驾驶机动车的,需提交机动车驾驶证、行驶证

要求:

1、应提供复印件,同时请带好原件,以供核对

2、所有材料用纸,一律应采用A4纸

第三阶段:劳动能力鉴定

单位提交完整的工伤认定材料后,劳动部门会在2-3个月内进行认定,最终下达《工伤认定决定书》,《工伤认定书》下达之日起满3个月后,用人单位填写《苏州市职工因工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同时附以下材料:

1、社保机构出具的发生工伤之日工伤职工已参加工伤保险及缴费工伤保险费的证明;

2、工伤职工身份证复印件;

3、伤残职工完整连续的原始病历、诊断结论等有关材料复印件;

4、《工伤认定决定书》

劳动部门对材料审核后,通知用人单位去鉴定中心缴纳280元/人的鉴定费用,对工伤职工进行劳动能力、伤残等级进行鉴定。

篇3:信息管理报备问题分析及建议

(一) 金融许可证与营业执照办理存在较大时间差。

金融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是机构新增和信息变更报备的必要材料。据了解, 商业银行须取得银监局颁发的金融许可证后, 方能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但实践中, 金融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办理往往存在较大的时间差。因此, 在衡量商业银行是否按照《金融机构信息管理规定》要求及时办理报备存在不确定性。

(二) 联系人变更交接工作不到位。

联系人制度旨在加强人民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络, 高效保质地配合完成金融机构信息管理工作。由于在编码工作认识上的不足, 目前商业银行联系人变更较为频繁, 变更后报备不及时, 交接工作不到位。

(三) 资料报备不及时, 影响数据质量。

商业银行一般由办公室负责本单位 (含所辖分支机构) 营业执照和金融许可证的办理, 而负责机构编码工作的部门并不统一, 例如办公室、运营部、科技部、人力资源部等, 往往存在证件已及时办理, 但机构信息并未及时报备的现象。因此, 部门职责的不统一带来工作的不同步, 从而导致报备不及时, 影响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和时效性。

(四) 商业银行部门间未实现编码共享。

金融机构编码目前已在商业银行得到进一步推广, 但实际工作中, 商业银行统计、发行、反洗钱等应用到机构编码的业务部门经常通过人民银行索要机构编码。机构编码并未在商业银行各业务部门间得到共享, 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业务的高效开展。

(五) 机构信息报备原因不详尽。

商业银行新增网点机构编码申请并未要求提交关于筹建该网点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存量网点发生机构信息变更或撤销时, 原因填写不详尽。对此, 人民银行不能实时详细掌握商业银行机构信息报备原因, 进而不能阶段性地对辖区商业银行机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分析。

二、相关建议

(一) 督促相关证件及时办理。

人民银行应充分利用会议、电话、网络等多种沟通方式, 提醒并督促商业银行在新设机构筹备阶段或存量机构信息变更或撤销批复下达时, 尽快办理金融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以便缩短证件的办理时间差。证件办理后及时向人民银行进行报备。

(二) 联系人变更及时交接报备。

要求商业银行尽量明确并固定联系人, 如确因工作或岗位调整发生变更时, 及时向人民银行报备并认真做好相关工作交接。

(三) 编码工作由证件办理部门负责。

建议商业银行根据人民银行机构信息管理报备需要, 将该项工作交由金融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等证件办理部门 (如办公室) 负责, 以便做到及时报备, 保证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时效性和完整性。

(四) 商业银行部门间机构编码共享。

商业银行负责机构信息管理的部门应加强内部联系, 将本单位 (含所辖网点) 编码及时主动与内部其他业务部门共享, 从而促进机构编码在本系统内的推广和应用。

(五) 提交详尽的机构信息报备原因。

除《金融机构信息管理规定》要求的报备材料外, 要求商业银行同时提交新设网点可行性分析报告以及详细的存量网点机构信息变更或撤销原因, 以便人民银行全面做好辖区商业银行机构管理阶段性运行报告和统计分析。

(六) 将信息报备情况纳入考核。

篇4:劳动者工伤救济程序的优化

[关键词] 程序缺陷司法审查工伤认定重构

一、问题的提出——工伤救济程序的缺陷

2004年6月14日,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芦浦村的农民工舒伦存在某建筑工地上施工时,一脚踏空,从高高的脚手架上坠落,当场左肾破裂,失血性休克。

舒伦存的家人向承包该工地工程的建设公司提出了赔偿要求,而建设公司却玩起了“太极”。无奈之下,舒伦存向劳动部门提出了工伤认定请求,走上了法律之路。

2005年5月31日,宁波市劳动保障局认定舒伦存为工伤,当地司法鉴定所鉴定其为二级伤残。8月,用人单位不服,向宁波市政府提起行政复议。9月,行政复议决定维持工伤认定。

2006年2月,建设公司以宁波市劳动保障局的工伤认定“事实与法律依据不足”为由,将该局告到了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要求撤销工伤认定,同时要求法院认定舒伦存为非工伤,且对伤残鉴定结果提出异议,要求劳动部门重新鉴定。就在法院尚未对该行政案件进行判决时,劳动部门对舒伦存的伤残鉴定等级,从原来的二级伤残改成了三级伤残。无奈,舒伦存再次向省劳动保障厅申请伤残鉴定。

2006年3月24日,舒伦存的伤残鉴定被恢复为二级伤残。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个鉴定结果下来的前一天,舒伦存因尿毒症恶化离开了人世!

从整个法律程序来看,工伤鉴定结果出来只是后面进行劳动仲裁和民事诉讼的一个必要前提。而且如果法院依据这个鉴定结果进行判决,用人单位不服的话还可以上诉,如果上诉被驳回,这场纠纷才可以真正进入劳动仲裁阶段。如果劳动仲裁裁决被双方接受,舒伦存可以很快获得赔偿,如果有一方不服,案件将进入民事诉讼阶段,接下来的将是一审、二审,最后才是执行。如果将所有的这些法律程序都走完需要多少时间?仅计算申请、起诉与受理裁判等期限,就达3年!

整个繁琐程序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在工伤赔偿案件中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的性质和效力如何界定?

二、行政权与司法权关系纬度下——法院对行政机关认定事实的审查标准

在工伤赔偿诉讼中如何界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的性质及效力,直接涉及到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问题,换言之也就是在工伤赔偿的民事诉讼中,法院对行政机关做出的工伤认定的行政行为的审查的界限和标准在哪里。

1.司法权对行政权审查的界限

(1)司法权的审查应该限定于“法律上的争讼”

基于权力分工及权力属性的差异,决定了司法权不宜对所有争议进行审查,除了法律上特别承认的情况外,应该将其审查范围限定于“法律上的争讼”。进行司法审查,一般必须具备如下两个基本前提:①法主体之间的具体争诉必须是有关“法律利益”而非其它利益;②此类争诉必须是能通过法律的判断得以解决。因此,不具有具体内容的抽象的、假设的争论,以及非法律性质不适合于法院判断的学术性、知识能力方面的、宗教上的教义对立等,由于其欠缺“法律上的争讼”之要件,应当排除在司法审查的领域之外。

(2)司法权的审查应当尊重行政权的自由裁量行为

在现代法治社会,根据“依据法律的行政”、“行政的法律执行性”的原则,所有行政权力都必须被置于法的规制之下。但是,在行政国家的理念下,无论是为了适应各个国民的具体生活状况进行权利保障,还是为了全体国民的利益,都不能够避免的是,在以法律规定基准的同时,承认行政机关有广泛的裁量权。法院对行政机关的制约作用被限定为对其行为的违法或者合法进行判断上。所以,行政机关完全从合乎目的的、政策性的视角作出的行政裁量行为,原则上不能允许法院进行审查。

2.司法权对行政机关认定事实的审查标准

在宏观上对司法权界限的定位,仍无法确实的划定对行政行为审查的具体标准,法院对行政机关认定事实的审查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将显得尤为实际和重要。

(1)英美法系——法律的归法院,事实的归行政

在英美法系的司法审查中,法院对行政行为所涉及的法律与事实问题采用不同的审查态度。一般而言,法院对法律问题进行严格、全面审查,法院可以自己的判断代替行政机关的判断,对事实问题则进行较为宽松的审查,往往对行政机关的事实认定采取尊重态度。

(2)大陆法系——法院全面审查的原则

与英美法系国家将法律和事实进行区分并采用不同的审查态度相反,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并不对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的审查程度进行严格区分,而采用全面审查态度。大陆法系许多国家的行政诉讼不像英美法系司法审查那样有明确的证据标准,没有像英美法系那样建立一套完整的证据规则体系;甚至法院可以依职权对事实问题进行调查,主动收集证据,直接查明案件情况。

(3)它山之石——司法权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区别审查的原则

比较分析两种制度,我们觉得二者各有利弊,而我们进行制度建设时,就应当兼采所长。具體说来,即应建立对行政行为的审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二元化的审查标准。在对事实认定上,人民法院既不能全面否定行政机关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也不应不加审查的承认行政机关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而是根据对行政机关不同的要求和对公民权利保护的需要而对事实问题采用不同的审查标准,体现为不同层次的监督力度。对于专业性或技术性强的行政管理事项,人民法院应当尊重行政机关对事实的认定,因为在此方面,行政官员的认识能力更强。对于重大的行政行为,或对当事人利益有重大影响的行政行为,可以进行全面审查。”

三、工伤赔偿诉讼中工伤认定的证据学意义分析

探讨了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界限,以及法院对行政机关认定事实的审查标准,在更具有操作性、实践性的层面上将面临如何理解和界定具体行政行为作为证据在工伤案件中的审查和采信问题。

1.具体行政行为作为民事诉讼证据的几种处理模式

综合我国司法实践及专家的观点,对具体行政行为作为民事诉讼证据的处理存在以下几种方法:

(1)推定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有效,并直接采信为定案证据的方法

在民事诉讼中发现作为证据的具体行政行为,不论是否经行政审判庭审理裁决(除判决撤销或宣告违法除外)均认定其效力,迳行采信,直接作为定案之事实证据。

(2)全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后决定是否作为定案证据的方法

民事诉讼在审查当事人主张的权利或实施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同时,应当对作为证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合法的判定。

(3)中止民事诉讼,待有新的结论后再行认定的方法

在民事诉讼中,对涉及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的问题,先不忙下结论,而是中止民事诉讼,建议行政机关自行复查作出结论或指导另一方当事人另案提起行政诉讼,待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正确有结论后,再恢复民事诉讼。

(4)合并诉讼程序,用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一并解决的方法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一般是指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在审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违法的同时,因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就该具体行政行为所引起的民事争议或就具体行政行为包含裁决的民事纠纷一并审理的诉讼制度。

正如本文案例所明示,在工伤救济程序中,法院(仲裁机构)对劳动保障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的审查采取的就是第三种模式,当劳动者在工作中发生伤亡事故后,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事故是否属于工伤产生争议,需要通过行政诉讼来解决,至于损害责任的承担则须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而且工伤的定性又直接决定着后者责任的分担。这种纠纷解决的模式会产生两个弊端:第一,容易造成伤亡劳动者权利救济的迟延。既然民事责任的承担以工伤认定为前提,则用人单位为了拖延时日往往会滥用行政诉权。第二,容易造成行政裁判与民事裁判的不协调。当行政审判人员与民事审判人员对于工伤的定性产生认识上的分歧时,就难免会出现在不同诉讼中作出相互矛盾的定性的尴尬情况,影响司法统一。

2.工伤认定在工伤救济程序中的证据审查规则

笔者认为,以上几种处理方式以及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民事诉讼中,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应当遵循民事证据审查的一般规则,这样不仅能协调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还有助于平衡民事诉讼中公平、效率及司法成本达到最优。

2001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我国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制度的日趋成熟。《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对举证责任、举证期限、自认、免证事实、法院调查收集证据、证据交换、证人出庭作证、质证、非法证据的排除等内容设置了相应的规则。具体行政行为是由行政机关依职权作出的行为,但作为民事诉讼证据在民事案件中出现,它的性质只能是民事证据,对它的审查也只能按照民事证据的规则进行。

四、基于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对工伤认定程序的重构

工伤认定程序就目前的体制及存在的问题而言,说到底是工伤认定权的分配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工伤认定的程序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的工伤认定权应按职工是否参加工伤保险为标准,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法院之间进行重新分配:勞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已参加工伤保险职工的工伤认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法院负责未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的工伤认定,并且这种工伤认定只在审理工伤待遇案件中附带进行审理,不作为一个独立的程序对待,其科学性、公正性和效率性将更强。

在仲裁或诉讼环节,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对工伤认定的审查,建议参照我国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做法,直接由民事审判(劳动仲裁)人员在(劳动仲裁)民事诉讼中将工伤认定作为一种证据进行审查,认为其真实、合法、有效时,予以采信,否则不予采信,而直接按照法院查证的事实进行责任判定。这样既可以减少当事人的诉累,缩短伤亡职工获得权利救济的时间,又可避免行政裁判与民事裁判的矛盾和冲突。

对未参保的劳动者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法院在审理工伤待遇案件中附带作出确认,不作为一个独立的程序处理。这种程序设计,具有以下优点:

1.优化仲裁或诉讼程序,节约劳动者工伤救济成本

确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劳动者所受伤害是否应当认定为工伤,这是一个法律问题,法院(仲裁委员会)当然有权审查。通过这种程序设计,劳动者就可以不用经过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和劳动争议仲裁(诉讼)的劳动关系确认程序,直接申请仲裁(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伤待遇,仲裁委员会(法院)在审理工伤待遇案件中就可对劳动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职工的受伤是否是工伤同时进行审理,在认定工伤后直接判决用人单位应支付的工伤待遇。同时,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认为劳动者的受伤不是工伤,但按《民法通则》规定符合人身损害赔偿或其他赔偿请求权要件的,可行使释明权,要求职工变更诉讼请求,改按人身损害或其他民事请求权主张权利,职工变更诉讼请求的,法院即可直接判决被告赔偿。

2.实现工伤认定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现行的工伤认定程序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先看劳动者的申请材料,再向用人单位做一份笔录,了解相关的事实,然后作出是否予以认定的决定,没有听取双方的意见,更没有给双方辩论的机会,使人们对其公正性产生怀疑,也难以保证结果准确。而在仲裁和诉讼中,审判人员要当面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并由双方进行辩论,在充分听取双方意见的基础上作出裁决,并且还有仲裁和一审、二审程序,相对来说准确性较高;同时,这种裁决是在双方当事人直接参与下,充分听取他们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与现行的工伤认定程序相比更具有公正性。

参考文献:

[1]李刚殷曹鸿涛:这场诉讼“马拉松”告诉了我们什么?工人日报,2006,9,2

[2]杨建顺:公共选择理论与司法权的界限.法学论坛,2003,3

[3]肖波李俊:论法院对行政机关认定事实的审查.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3

[4]李晓斌:民事诉讼审查具体行政行为之我见.行政法学研究,1997,3

[5]江君清:工伤认定程序应进行重构.中国劳动,2006,10

上一篇:创建大学生先进党支部策划方案下一篇:消防安全宣传标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