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程序要点简述

2024-05-06

工伤认定程序要点简述(通用8篇)

篇1:工伤认定程序要点简述

工伤认定程序要点简述

近几年来,在未参保的个体私营企业中,由工伤认定引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日益增多。因程序违法而被行政复议机关和法院撤销的,也屡见不鲜。为了做好工伤认定工作,防止程序违法,笔者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以下简称《条例》)及《工伤认定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7号,以下简称《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和各地的具体做法,现将工伤认定程序简述如下:

一、申报登记

(一)申请主体

用人单位、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都有权利或义务向工伤保险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除死亡事故外,申请工伤认定,一般由受伤职工提出。遇到特殊情况,本人无法直接提出申请的,可授权委托直系亲属代为申请。

(二)申请时效

1、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3、申请人遇到不可抗力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申请时限可适当延长,申请时效从不可抗力等因素消除后计算。

(三)申请材料

申请工伤认定,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1、受伤害职工身份证复印件或户籍证明;

2、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材料(如上岗证、工作证、同单位两个以上同事出具的书面证明等);

3、受伤职工初诊病历、住院病历、医疗诊断证明书;属职业病的,应提交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鉴定书;医院病历姓名必须与身份证相符。

4、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还应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

(1)职工死亡或重伤致残,本人无法申请,由直系亲属或工会组织代表伤亡职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应提交直系亲属关系证明或授权委托书及代理人身份证明;(2)由职工本人申报,单位未签署意见,用工主体资质不明确的,应提交受伤害职工所在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查询证明(即注册登记材料);由用人单位申报,应提交事故发生经过情况报告;属重大伤亡事故,应提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事故调查报告;

(3)因履行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应提交公安机关调查笔录复印件或人民法院判决书等证明材料;

(4)在上下班途中或因工外出期间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提交公安交警部门《交通事故认定书》、法院民事赔偿调解书或判决书等相关材料;个人驾驶机动车遭受伤害的,需提交机动车驾驶证;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需提交出差通知等原始证明材料;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申请认定因工死亡的,应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结论的裁定书;

(6)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应提交医疗机构抢救病历和死亡证明;

(7)为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在抢险救灾等活动中受到伤害的,需提交所在单位、当地人民政府或公安、消防等部门出具的证明;

(8)属于因公、因战负伤致残的转业复退军人旧伤复发的,应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指定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对旧伤复发的诊断证明和劳动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

(9)其他特殊情况需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

譬如受伤职工与用人单位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申请人应提交劳动仲裁委员会确认劳动关系的裁决书;如属劳务派遣,应提交派遣单位和要派单位双方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书。

(四)接收登记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经办人员收到工伤认定申请材料后,应及时受理登记,并当场填写《工伤认定申请登记表》,出具收件回执,经申请人与经办人核对签名后归档备查。

对照《条例》及《办法》有关申请材料的规定,并未要求申请人提供受伤害职工身份证明,也没有列举未尽的兜底条款,结果将经常遇到的特殊情况需提供的证明材料排除在规定要求之外。为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统一制定的《工伤认定申请表》中,将它列入填表说明。但它不属于填写栏目说明内容,而属于申报材料须知内容。若未作深究,就会以样画瓢,将错就错,故笔者予以补正,以供参照。在审核受理中发现,有些受伤职工身份证姓名与病历不符,移花接木、冒名顶替的情况屡屡发生。若无身份证明及特殊情况需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凭什么审核认定呢?如果全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查证,面对许多个体私营企业中发生的接连不断的工伤认定案件,仅靠几个经办人员,怎么能做到呢?

考虑到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绝大部分是未参保的非公有制企业雇用的外来务工者,对工伤认定程序缺乏了解。因此,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公开张贴《工伤认定须知》(或办事程序),使申请人无须咨询,一目了然。否则,受理经办人即使费尽口舌,也难以说清。

二、审核受理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申请人上报的材料后,应对其真实性、充足性进行全面审核,然后决定是否受理。受理或不予受理的,都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一)审核目的

1、通过对申报材料的审核,决定是否需要告知申请人补正;

2、辨识材料真伪,拟定调查项目。根据初步分析判断,列出疑点难点,做到事先心中有数,为调查核实做好准备。

(二)审核内容

1、核实受伤害职工身份与用工主体资质;

2、根据申报材料,确认受伤害职工与用人单位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3、申请人提交的材料是否齐全,证据是否充足,是否属于认定主体管辖范围,有无超过申请时效;

4、其他需要审核的事项。

值得指出的是,在审核确认劳动关系时,对尚未参加工伤保险,由受伤职工本人申报并提供劳动关系证据的,应根据实际情况放宽要求。因为这些外来务工者大多属于事实劳动关系,许多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如招用登记表、考勤卡、工资册甚至劳动合同书等,都掌握在用人单位。即使告知其补正,也难以提供。

笔者认为,《条例》第18条第2款规定,主要针对已参保的用人单位而言。由用人单位申报的,理应由其提供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对未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由个人提出申请的,除了职工本人搜集保存的证据外,主要应由用人单位举证。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未参保企业职工来说,既不公平,也不合理。为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第2 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时,招用登记、考勤记录、工资支付凭证等有关证据,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这完全符合“谁占有,谁提供”的公平合理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如果脱离实际,死板执行《条例》这款规定,无疑会将难以提供证据的受伤职工挡在申请工伤大门之外,违背了《条例》保护弱者的立法宗旨。

(三)处理办法

1、经审核,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材料齐全无误,属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范围且在受理时效之内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并将《工伤认定受理通知书》在15个工作日内送达申请人。

2、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场或15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补正材料告知书》送达申请人,一次性告知其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并自收到补正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

3、经审查,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符合受理范围,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将《工伤认定不予受理通知书》在15个工作日内送达申请人,并告知其转送其他有关部门处理:

(1)不具备工伤认定申请资格;(2)不属工伤认定主体管辖范围;(3)超出工伤认定申请时效;

(4)法律法规规定不属工伤认定受理范围的其他情形。

如用工主体不适格、雇用童工致伤、双方为劳务或承揽关系,不属《劳动法》调整范围,应按民法或刑法处理的当事人。

4、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遇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向申请人送达《工伤认定中止通知书》,暂时中止工伤认定:

(1)受伤害职工与所在单位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按照劳社部发[2005]12号第5条规定,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处于依法审理期间的;

(2)属于重大伤亡事故,需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司法机关对该事故的性质和有关责任人依法做出处理结论作为认定依据,而有关部门一时不能提供结论的;

(3)申请人在告知补正后的规定期限内,仍未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又无法查证,导致不能做出工伤认定结论的;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中止的情形。工伤认定申请人在法定期限内提供新的证据或上述工伤认定中止原因消除后,再启动工伤认定程序。

笔者认为,参照劳动仲裁和民事诉讼有关规定,工伤认定中止时间不应计算在法定时限内。对此,《条例》、《办法》虽无规定,但实际工作中遇到上述情形,只能采取这样的办法处理。否则,久拖不决,超过认定期限,就有可能承担行政不作为的败诉后果。如果缺乏事实证据,轻率做出认定结论,则存有被撤销的极大风险。所以,只能参照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三、调查核实

(一)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受伤职工、用人单位、工会组织、医疗机构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对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鉴定书的,不再进行调查核实。

(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认定经办人员进行调查核实时,应当由两名以上人员共同进行,并出示执行公务的证件。与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认定经办人员在调查核实过程中,根据需要可以依法查阅、复印或调取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向有关当事人、知情人调查询问。

(四)在调查核实程序中,工伤认定经办人员要查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等基本情况。为了查清事故伤害事实,要将现场目击见证人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对审核受理中发现的疑点及告知后用人单位提出的异议,应作深入细致的调查核实,认真听取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意见,做到客观公正。

(五)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经深入调查核实发现不符合工伤认定管辖范围和受理条件的,应当撤销原受理决定,在送达的《工伤认定终止通知书》中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转送其他有关部门处理。

四、事先告知

(一)用人单位未按《条例》规定履行工伤认定申请义务,由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出申请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审核受理或调查核实时,应当将《工伤认定调查核实告知书》或《限期举证通知书》(以下简称《工伤认定告知书》)送达用人单位,明确告知其陈述申辩权利和举证责任以及举证不能应承担的不利后果。

(二)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认为不是工伤的,应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用人单位收到《工伤认定告知书》后,应在告知期限内作出书面答辩,并如实提供相关证据。如果告知后不能提供反面证据,逾期不答辩举证,则视为对工伤事实无异议而由其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笔者认为,告知程序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特别是未依法参保的用人单位,必须要有告知程序。可惜《条例》制定立足点没有面向各类企业,所订条款主要适用参保企业。所以,除补正材料告知外,没有规定其他应有的告知程序。如果死搬硬套《条例》规定,遇到某些特殊情况,则很难操作。一不小心,就为工伤争议诉讼留下了隐患。

为了补救《条例》告知程序缺失,做到程序合法,使常成为被告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工伤争议诉讼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做出工伤认定结论之前,应当要有告知程序。如果事先不予告知,发生争议后,那些既不愿参保、又不想赔钱的原告,一旦以程序违法为由提起复议或诉讼,作为被告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即陷入窘境,无法补救。即使证据充足,认定结论准确,适用法规恰当,只要程序违法,就很有可能被撤销。因此,对未参保企业来说,告知程序尤为重要。它既可避免工伤认定经办人员因受蒙蔽而偏听偏信造成的失误,又可减少工伤争议败诉风险,可以说是破解工伤认定调查取证难题的“绝招”。此招运用得妙,威力无穷,可迫使某些本身违法却滥用诉讼权利的行政相对人,在庭审质证中理屈词穷,无法反驳,只能承担败诉后果。

五、作出认定

(一)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作出受理决定之日起60日内做出工伤认定结论。为了保证认定结论客观公正,经得起司法监督审查,做出认定时应当从事实证据出发,不能凭长官意志决定。因此,该文书宜称之为《工伤认定结论书》或《工伤认定结论通知书》。

(二)确诊为职业病而申请工伤认定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凭申请人依法取得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鉴定书,直接做出认定结论。

(三)在审核调查过程中,用人单位拒收《工伤认定告知书》或签收后超过告知期限,拒不答辩举证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做出认定结论。

(四)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工伤认定案件,调查核实后应在法定期限内及时做出认定结论。工伤认定结论书格式要规范,用语要简练、准确,所载内容应符合《办法》第16条规定,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足,程序合法,适用依据恰当。对事实的认定要准确无误,合乎情理。切忌模棱两可,画蛇添足,凭主观意志下结论。若自相矛盾,漏洞百出,则难免引起争议诉讼。

(五)做出认定结论后,发现工伤认定经办人员玩忽职守、弄虚作假而造成严重错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主动纠正或撤销,并按错案追究责任制有关规定,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相应责任。

六、送达归档

(一)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工伤认定结论做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结论书送达申请人、受伤害职工所在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级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机关和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工伤认定法律文书的送达,按照《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执行。送达时应当填写《工伤认定法律文书送达回执》,签收后留存归档。

(二)工伤认定结束后,经办人应将工伤认定有关资料,按照时间顺序,采取一案一卷的方式装订存档,保存期不少于20年。

七、争议处理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用人单位对不予受理决定、终止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行政复议机关或法院送达的应诉通知书后,应按《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有关规定,在告知时限内及时作出书面答辩,说明做出该行政行为的事实理由与依据,并提供保存在案卷中的全部证据材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应按规定亲自参加庭审,不能出庭时可以授权委托熟悉劳动法律法规的人员出庭辩护。对行政复议机关或法院作出的裁决结论不服的,可依法提起上诉,以维护劳动法律法规的尊严和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附注:本文撰写于2006年7月26日,原载2007年浙江劳动保障政策法规活页

(三)

篇2:工伤认定程序要点简述

编制程序:

1、预算编制程序:企业编制预算,一般应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1.下达目标。企业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预算期经济形势的初步预测,在决策的基础上提出下一年度企业财务预算目标,包括销售目标、成本费用目标、利润目标和现金流量目标,并确定财务预算编制的政策,由预算管理层下达各部门。2.编制上报。各部门按照预算管理层下达的财务预算目标和政策,结合自身特点以及预测的执行条件,提出详细的本部门财务预算方案上报企业财务管理部门。3.审查平衡。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对各部门上报的财务预算方案进行审查、汇总,提出综合平衡的建议。在审查、平衡过程中,预算管理层应当进行充分协调,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初步调整的意见,并反馈给各有关部门予以修正。4.审议批准。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各部门修正调整的基础上,编制出企业财务预算方案,报预算管理层讨论。对于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或者财务预算目标的事项,企业预算管理层应当责成有关部门进一步修订、调整。在讨论、调整的基础上,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正式编制企业年度财务预算草案,提交董事会或总经办审议批准。5.下达执行。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对董事会或总经办审议批准的年度总预算,分解成一系列的指标体系,由财务预算管理层逐级下达各部门执行。

2.简述固定成本的概念及特征,并举例3个常见的固定成本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特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期间的有形资产。

特征

1、固定资产是有形资产,且使用期限较长,它可以连续参加企业多个生产经营过程而基本保持原有实物形态。

2、固定资产的价值在其使用寿命期限内应当随损耗程度逐步地转移到成本、费用中去。

篇3:工伤认定程序要点简述

一、刑法中涉及到国有公司、企业及其工作人员犯罪的相关规定

(一) 单位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 国有公司、企业单位犯罪的情况

在我国刑法分则十大罪名体系中, (1) 第三百八十七条规定了“单位受赌罪”, 犯罪主体包含国有公司、企业; (2) 第三百九十六条规定了“私分国有资产罪”, 犯罪主体中包含国有公司、企业。此两项罪名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 主体为国有公司、企业单位犯罪。

(二) 自然人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 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犯罪的情况

1.《刑法》针对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犯罪的做出了以下规定:

(1) 第一百六十五条规定了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

(2) 第一百六十六条规定了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为亲友非法牟利罪”;

(3) 第一百六十七条规定了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

(4) 第一百六十八条规定了“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失职罪”;

(5) 第一百六十九条规定了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

2.《刑法》针对身负公务的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犯罪做出了以下规定:

我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给予了国家工作人员以明确的定义, 其中对于在公司、企业中的人员如何界定, 讲到: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第三百八十二条规定了“贪污罪”, 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了“挪用公款罪”, 第三百八十五条及三百八十八条规定了“受赌罪”, 其中第二百七十一、二百七十二条规定了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国有公司、企业性质的认定对于定罪量刑至关重要

针对本文前述, 公司、企业单位犯罪或其工作人员犯罪是否构成上述罪行, 公司、企业的性质认定涉及到罪与非罪或此罪与彼罪的区分。比如“单位受赌罪”、“私分国有资产罪”犯罪主体为国有公司、企业, 非国有公司、企业则不能作为犯罪进行处理;再如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区别也在于犯罪主体, 前者为国有公司、企业工作人员, 后者为非国有公司、企业工作人员, 其法定最高刑前者为死刑, 后者为15年有期徒刑;同理, 再如受贿罪及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 法定最高刑也是死刑与15年有期徒刑的区别。因此, 可以看出, 在刑法中区分犯罪主体是否是国有公司、企业或其工作人员, 对于区分此罪与彼罪、罪与非罪的分水, 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然而, 国有公司、企业性质的认定, 在理论界有着不同的观点。从目前的理论和实践而言, 对于刑法意义国有公司、企业性质的判断, 统一的观点是, 国有独资公司、国家全资企业是属于国有公司、企业性质, 但是对于国家参股公司是否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国有公司性质, 存在着争议, 具体而言基本观点有全部说、部分说、否定说。全部说认为国有控股公司由于国有资本对公司具有控制支配力, 所以认为其为刑法所述的国有公司、企业。部分说认为只有国家绝对控股的公司才属于国有公司, 国家相对控股公司由于股权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 其他股东可以通过股权转让而成为绝对控股股东, 所以认为不是国有公司性质。否定说认为国家控股公司不属于国有公司, 国有公司仅指单一国有资本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

因此, 对国有公司、企业性质的不同认定, 理论界不同的理解, 会产生对于同一主体行为在法律认定上处于截然不同的状态, 甚至是此罪与彼罪、罪与非罪的实质性差别。那么, 显然大相径庭的观点被不同的理论界或者不同的法律实施者所采信, 则会导致对同一案件截然相反的处理后果。

笔者在此比较认同第三种观点, 即否定说, 这一观点, 从我国《宪法》、相关民商事法律法规、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刑事法律法规规定, 以及从理论角度分析, 都可以得到支持和印证。

三、刑法上的国有公司、企业仅指全部资本为国有的公司、企业

笔者认为, 涉及到触犯刑律, 与人的最基本权利—自由权相关, 国有公司、企业性质的认定, 应从法律的规定上进行考察, 而不是从经济学层面上或者从日常通说上进行考察, 必须特别分清国有公司、企业与国有资本参股、控股的公司、企业之间的界限。

认同否定说观点的依据主要在于:

(一) 从我国根本大法《宪法》层面考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七条规定:“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营经济的巩固和发展”。也就是说, 国有财产属全民所有。而只有部分国有资产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的财产所有权的最终归属, 应按其投资主体的性质而定, 不同的性质分属于不同的主体, 因而, 我们也就不能不分公有、私有、集体、民营或个人的认定为国有公司、企业。

(二) 从民商事法律方面进行考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三条规定“国家财产属于全民所有”。从这一规定我们也可以看出, 它是对宪法的进一步解释和落实, 与宪法的规定相辅相成。那么, 国有公司、企业中也不可能包含集体、民营或个人财产。

在《公司法》中, 一人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在有限责任公司一章中分开且并列的两节特别规定, 两种公司同属有限责任公司, 仅存在股东是国有和非国有的差别。因此, 也能证明一人公司的经济性质不是国有。而股份有限公司更是被编入独立的章节, 这说明, 无论是一人有限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 与国有独资公司都是不同性质的, 三者是并列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 在《公司法》中, 将一人公司、国有独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并列, 就说明三中经济组织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2003年5月27日国务院公布实施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2003年国务院令第378号第二条规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适用本条例;第五条也是将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进行并列规定;2009年5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五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出资企业, 是指国家出资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 以及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此条规定是将国有独资公司、企业, 国家控股、参股公司合称为国家出资企业, 而不是非国有公司、企业, 可见国有公司、企业的定性不能采用肯定说的观点。

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党政主要领导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等。

(三) 从行政法律法规方面进行考察

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的《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第三条规定“国有企业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 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不包括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登记主管机关根据申请单位提交的文件和章程所反映的财产所有权、资金来源、分配形式, 核准企业和经营单位的经济性质。那么, 公司、企业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 国有企业是由国家出资设立的一元化的经济体制类型, 资金来源为部分由国家投资, 部分来源于其他企业、组织、团体或自然人的经济组织不能认定为国有企业。从此可以得出否定说的观点。

(四) 我国刑事法律法规对国有企业、公司的相关规定和解释

1.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有关司法解释阐明了国有公司、企业只能是单一国有资本组成的公司企业。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在对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请示的批复, 即《关于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本公司财物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意见中阐述了两方面内容, 一是将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公司与国有公司、企业并列进行了规定, 这就说明了国有资本控股、参股公司与国有公司、企业不存在相互包含的关系, 也就是说二者是属于两种性质不同的公司、企业, 是泾渭分明的, 是相互独立单个存在的;另一方面讲到在公司、企业中只有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从事公务的人员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 那么除此之外, 就不能按照国家工作人员论处, 也就是当作为犯罪主体时, 应当不同对待, 不同定罪量刑。从此处分析, 我们也可以得出国有资本控股、参股公司本身不属于国有公司、企业的范畴。

2.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 其中对公司、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的范畴又进一步进行了阐述:一是要经过委派, 即经过国有公司、企业委派, 二是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工作的人员, 符合这两项条件才可以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另外, 对于改制的国有企业, 只有代表国有投资主体行使监督、管理职权的人才能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那么, 同理, 同上, 这也就进一步说明国有参股、控股公司不属于国有公司、企业。

(五) 利用反证法, 若将国有控股或者参股的公司、企业认定为国有公司、企业性质, 那么反而得出自相矛盾的观点, 从而证明国有控股或者参股的公司、企业并非刑法上所讲的国有公司、企业

在许多观点论证过程中, 反证法也是经常采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为此, 我们假设这一样一个前提, 就是我们需要论证的观点相反的观点, 即假设国有控股或者参股公司、企业为国有公司、企业, 从这样一个前提我们继续往下推论, 我们可以得出国有控股或者参股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全部为国家工作人员, 其中必定也包含了由集体、民营或私人资本委派到国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的公司、企业担任高级管理人员职务的人员, 那么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收受贿赂或者侵占本单位财物或挪用企业资金, 应该按照受贿罪、贪污罪或者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 其原因就是他们所在公司性质为国有公司、企业。然而, 这样我们却得出了一个荒谬的结论, 也就是代表集体、民营或私人资本利益的人, 对其集体、民营或者私人资本的管理却是一种公务行为, 这显然与我们的基本理论相悖。从反面的观点假设得出了一个荒谬的结论, 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国有控股或者参股的公司、企业不能认定为刑法中所规定的国有公司、企业。

综上所述, 笔者在此认为:将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列入国有公司、企业, 是对刑法所作的不适当的扩大解释, 既没有法律依据, 也违反了现有法律规定, 也不符合刑法理论要求。

摘要:我国《刑法》有十三条规定了国有公司、企业或其工作人员犯罪的情况, 但是如何认定公司、企业为国有, 以及工作人员是否为国有公司、企业工作人员, 在理论界有所争议, 在实践中也不统一, 本文主要阐述刑法上国有公司、企业性质的认定, 保护市场经济主体的权利以及公民的合法权利。

关键词:国有公司,企业,犯罪主体,单位犯罪,国家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 (下) [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2]胡驰.刑法问题争鸣[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9.

[3]曾月英.公司、企业犯罪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4]刘生荣.贪污贿赂罪[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1999.

篇4:PLC控制系统设计要点简述

关键词 PCL;自动控制系统;PLC选型;可编程控制器设计

中图分类号 TP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21-0107-01

PLC是工业自动化的基础平台。PLC应用系统设计的首要问题是工程选型与编程平台的架构设计。其次,PLC在解决自动化工程问题时首先面临输入输出系统的工程设计正确性问题。对于大量的数字量及模拟量的控制装置,工业现场中的自动控制节点需要事先进行分门别类的工程分析与正确设计。

1 PLC及编程系统的选型设计

在当今行业市场上PLC产品种类众多,除国产品牌以外,国外的品牌有:日本OMRON、FUJI、IDEC、松下、德国的西门子,韩国的LG等等,如何合理选型PLC产品?

1)通讯要求与I/O点数裕量。首先,应该确定系统用PLC单机控制还是用PLC形成网络,由此计算出输入、输出(I/O)点数,并且在选购PLC时要在实际需要点数的基础上预留10%的余量。

2)I/O负载分析。确定负载类型。根据PLC输出端所带负载是直流型还是交流型,是大电流还是小电流,以及PLC输出点动作的频率等,从而确定输出端采用继电器输出,还是晶体管输出,或是晶闸管输出。不同的负载选用不同的输出方式对系统的稳定运行是极为重要的。

3)运行速度。执行速度。存储容量与指令的执行速度是PLC选型的重要指标,一般存储量越大、速度越快的PLC,其价格就越高,尽管国外各厂家产品大体相同,但也有一定区别。

4)独立I/O公用端口(COM)编组规模。“COM”点的选择。不同的PLC产品,其“COM”端口的点的数量是不一样的,有的一个“COM”点带8个输出点,有的带4个输出点,也有带1个或2个输出点。当负载的种类多,且电流大时,采用一个“COM”点带1-2个输出点的产品,当负载种类少,数量多时,采用一个“COM”点带4-8个输出点产品。

5)系统兼容。系统的兼容性。由于各生产厂家的开发软件不同,系统的兼容性也是选购时的重点,目前还没有发现完全兼容的产品,应根据系统合理地选用PLC产品。

6)编程平台。编程器的选购。PLC编程可采取三种方式:一是用一般的手持式编程器。它只能用厂家出厂规定的语句表中的语句来编程,其优点是易于现场调试并且体积小、成本低,但它的效率低,适应机种类型少,比较适用于系统容量小、用量少的系统中。二是图形编程器编程,这种方式采用图形方式编程,方便直观,一般电气人员短期就可以应用自如,但编程器价格较高。三是用IBM及其兼容个人计算机+PLC软件包编程,这种方式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方式,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但大部分软件包价格昂贵。

7)PLC制造商选择。尽量选用大公司的产品。因为大公司的产品,质量有保障,且技术支持好,一般售后服务也较好,有利于以后产品的扩展与软、硬件升级。

2 输入、输出回路的设计

1)本体电源回路。PLC供电一般为AC85-240V(也有DC24V),适应电源范围较宽,但为了抗干扰,应加装电源净化元件(如电源滤波器、1:1隔离变压器等)。

2)外部I/O驱动电源。若输入回路有DC24V供电的接近开关、光电开关等,而PLC上的DC24V电源容量不够时,要从外部提供DC24V电源,但该电源的“一”端不要与PLC的DC24V电源的“一”以及“COM”端相连,否则会影响PLC的运行。

3)自备I/O驱动电源。各公司PLC产品上一般都有DC24V电源,但该电源容量小,为几十毫安至几百毫安,用其带负载时应注意容量,同时做好防短路措施(因为该电源的过载或短路将影响PLC的运行)。

4)输入灵敏度。生产厂家对PLC的输入电压和电流都有规定,当输入元件的输入电流大于PLC的最大输入电流或有漏电流时,就会有误动作,降低灵敏度,所以应适用弱电流输入并对漏电流采取防护措施,并且选用输入为共漏型输入的PLC。两线式传感器(光电开关、无触点开关)有LED的限位开关时,输入漏电流会产生错误输入或灯亮,对策为连接泄放电阻降低输入阻抗。

对于晶体管或双向可控硅输出端,若接到一个较大冲击电流的设备上,就必须考虑负载保护。

5)感性负载处理。在输入、输出端接感性负载时,要在负载两端并联一个冲击抑制器或续流二极管。

6)PLC外部驱动电路。对于PLC输出不能直接带动负载的情况下,必须在外部采用驱动电路,可以用固态继电器或晶闸管电路驱动,同时应采用保护电路和浪涌吸收电路。另外PLC的输入输出布线也有一定要求,请参照各公司的使用说明书。需要特别指出,对于常见的AC220V感性小负载,例如交流接触器、交流线圈继电器、电磁阀等,尽管技术标称可能符合直接驱动规范,工程上绝对不主张PLC直接驱动的简约设计,应该通过中间继电器间接驱动。

3 扩展模块的选用

对于小的系统,如80点以内的系统,一般不需要扩展;当系统较大时,就要扩展。不同公司的产品,对系统总点数及扩展模块数量都有限制,当扩展仍不能满足需要时,可采用网络结构。同时,有些厂家产品的个别指令不支持扩展模块,因此,在进行软件编程时要注意。当采用温度等模拟模块时,各厂家也有一些规定,请参阅相关技术手册。

4 PLC通讯设计

当用PLC进行网络设计时,其难度比PLC单机控制大得多。首先应选用自己比较熟悉的机型,对其基本指令和功能指令有较深入的了解,并且指令的执行速度和用户程序存储容量也应仔细了解。否则,不能适应实时要求,造成系统崩溃。另外对通信接口、通信协议、数据传送速度等也要进行必要地考虑。最后,向PLC的厂家寻求网络设计和软件支持及详细技术资料,至于选用几层工作站,依照系统大小而定。

5 软件程序编制

在编制软件前,应首先熟悉所选用的PLC产品说明书,待熟悉后再编程。若采用图形编程器或软件包编程,则可直接编程,若用手持编程器编程,应先画出梯形图,然后编程,这样可以减少出错,速度也快,编成完成后先空运转,待各个动作正常后,再在设备上进行调试。

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设备中,有大量的数字量及模拟量的控制装置,例如电机的起停,电磁阀的开闭,产品的计数,温度、压力、流量的设定与控制等,在工业现场中自动控制问题中,可编程控制器已成为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21世纪,PLC会有更大的发展,产品的品种会更丰富、规格更齐全,通过完美的人机界面、完备的通信设备会更好地适应各种工业控制场合的需求,PLC作为自动化控制网络和国际通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工业控制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肇.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PLC&FA.2007,4.

[3]梁小布.可编程控制器.水利水电出版社.

篇5:工伤认定程序

申请工伤认定程序:

一、员工发生工伤或者患职业病的,当事人及所在部门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时第一时间通报给人事行政部门,并到医保定点医院就诊。公司的人事行政部门须在三天之内,向本市医保局工伤、生育股报告登记并填写《工伤申报表》。

二、员工发生工伤或者患职业病的,行政部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确诊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本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报。

三、、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报登记表》、《工伤认定申请表》、《工伤申报证据清单》。并提交下列材料:

1、《劳动合同书》复印件,或确立事实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

2、受伤害员工《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3、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害后诊断病历或职业病诊断书(或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合法有效的治疗费用单据;

4、两人以上旁证证明(证人证言);

5、属于下列情况的还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1)、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交通事故或其它意外伤害的,需提交如“派工单”、“出差通知书”,或者其它能证明因工外出的“原始证明”材料;

(2)、属于上下班受机动车事故伤害的,需提交上下班的作息时间表、单位至职工居住地的正常路线图;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个人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需提供机动车驾驶证;

(3)、属于交通肇事逃逸的,需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相关证明;

(4)、直系亲属代表伤亡职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还需提交有效的委托证明、直系亲属系证明;

6、政府经办部门在接到申诉人提供的材料后,会核对材料是否真实、完整,符合申报条件的,会开具《受理通知书》,并报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查认定;对不符合工伤受理范围的,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7、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在10个工作日内公布工伤认定决定,同时告知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程序。

8、如果觉得工伤认定决定不合理,公司行政部门将自收到工伤认定决定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政府行政机关的上级行政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篇6:申请工伤认定程序

(一)、工伤认定申请时间:

①、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职工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报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②、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受伤害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二)、工伤认定申请所需材料:

(1)、受害职工单位需提供的材料

①、工伤认定申请表;

②、伤者的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③、劳动合同的原件和复印件,能够证明劳动关系的其它材料;

④、受伤后的首次医疗诊断书(原件);

⑤、单位出具的详细的事故调查报告(含证人姓名、联系电话和身份证复印件); ⑥、因交通事故受到伤害的,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原件); ⑦、属死亡事故的,出具«医院死亡证明书»(原件)

(2)、职工本人需提供的材料:

①、工伤认定申请表;

②、提供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如劳动合同书、工作记录卡、工资表、考勤表、工作证、同事证明材料或从事本职工作的证明材料; ③、提供用人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

④、提供用人单位法人姓名、联系电话;

⑤、提供受伤后的首次医疗诊断书(原件);

⑥、提供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⑦、提供有关的旁证证明材料:如受伤时在场的证人、证言(提供证人身份证复印件,书面材料需证人签字、按手印);

⑧、属交通事故的: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原件);

⑨、属死亡事故的:出具《医院死亡证明书》(原件)

(三)、受理

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完整,属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范围且在受理时效内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并出具《工伤认定申请受理决定书》;

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当场或者在1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说明理由,并应当出具《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

(四)、调查审理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需要可以对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用人单位、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及工会组织应当负责安排相关人员配合工作,据实提供情况和证明材料。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进行工伤认定时,对申请人提供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不再进行调查核实。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格式和要求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要求出具证据部门重新提供。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委托其他统筹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拒不举证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五)、做出行政决定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认定决定包括工伤或视同工伤的认定决定和不属于工伤或不视同工伤的认定决定。

篇7:工伤认定申请程序

门报告,同时向经办机构备案。为了规范工伤认定程序,依法进行工伤认定,依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和天津市有关规定对申请程序规定如下:

一、职工发生事故伤害后,职工或者现场人员应当立即向用人单位报告。用人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

二、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职工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关系有效证明;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

(四)职工本人身份证明;

(五)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三、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提交前款规定的证明材料。

四、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当场或者在1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五、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完整,属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范围且在受理时效内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和经办机构。

篇8:简述市政道路改造工程的施工要点

关键词 市政道路 改造工程 施工现场 注意要点

近年来,城市发展步伐日渐加快,影响城市命脉的道路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建设和扩展新道路的同时,对原有道路工程的升级和改造更关乎我们日常的生活。但是,在道路改造过程中有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下面,笔者就以某工程的具体实例对此做一简述。

某道路工程涉及主车道拓宽、施工改造辅道等,要求在保证正常通车前提下完成上述任务。施工顺序:首先是施工辅道及其管网工程;通车后,再施工主车道拓宽及其管网工程。

一、路基施工

1.软基处理。沿线路基土主要是人工填土,以杂填土为主,结构松散,承载力较低,该土层主要位于本次改造道路的两侧辅道之下,厚度平均2.5 m,处理方法:道路两侧辅道下2.5 m及人行道下1.5 m范围的杂填土全部铲除后换填,换填时应分层(0.5 m一层)压实。

2.路基挖方。首先,开挖前按施工图规定的路线中心线,标高和断面进行测量放线。木桩标明挖土深度,边桩线位置,并由监理工程师确认。其次,使用挖掘机和自卸车配合进行挖方作业,人工辅助施工。施工人员按测量放线木桩所示的挖土深度指导挖掘机作业。需要拆除、掘除构筑物等事先用人工清走,别处堆放,再运出场外。挖方要运走的杂物、废料、坏土等要倾卸在城管部门指定的倾土场,不准乱倾乱倒。土方作业时,要注意横向坡度,按设计横坡开挖,并注意雨水排除。断面土方的最终成型由人工整理成设计断面。

3.路基填方。(1)土源的确定与试验。首先确定土场、运输路线、运输方式,其次对土场的土质进行试验。(2)填土前按施工图规定方向、标高和横断面进行定位,将原地表土翻松并辗压密实。若有未压实的人工填土应全部清除后再分层回填。(3)填土不得含有淤泥、砖块、石块、腐殖土及有机物,辗压不得有翻浆、弹簧现象。(4)填土厚度不可超过30 cm,填一层辗压一层,分层分段施工。试验人员跟班检查。下一层达不到要求的密实度,不得进行上一层的回填。(5)按设计横坡要求每层设置横向排水坡,纵向排水槽等。防止积水浸泡路基。(6)填土施工顺序为汽车运土进场—挖掘机或推土机平整—人工配合平整—压路机辗压—人工配合补填—辗压。

二、路面工程

设计中采用保留原主车道双向六车道的路面,拆除原路肩、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主车道拓宽与原路面结构一致,新旧主车道表面统一做一新罩面层,加铺沥青混凝土新面层。

1.底基层、基层施工。首先是路面施工放样,用木桩标示出路面边桩,各层厚度。清除路床上的浮土杂物,整平、压实到规定的密实度。其次是石粉碴要求颗粒坚硬,不含土块等杂物。再次是水泥石粉碴配合比采用重量比,混合料的含水量一般为7%~9%,外观检查手捏成团,但不冒浆,落地能散,水泥选择终凝时间较长的,强度等级为32.5 MPa。第四,水泥石粉碴一律采用机械拌和。第五,施工采用分段流水作业。根据施工时气温,水泥终凝时间,确定施工数量及范围。根据压实比值确定石粉碴铺设厚度。在拌和前一天要闷水使其湿透,含水量合适。按水泥含量计算每平方米水泥用量,画线分块后撒水泥或按石粉碴数量放水泥。机械拌和,压路机辗压。第六,水泥石粉碴混合料从加水泥到完成辗压的时间不可超过3小时。成型后洒水养护(禁止用水冲刷),养护7天(禁止一切车辆通行)。第七,施工中做好防雨措施。第八,施工中每道工序必须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2.沥青砼路面。沥青砼路面施工为保证工程质量,拟申请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委托沥青砼专业队进行施工。首先,采用厂拌黑色碎石或沥青砼,沥青砼送至现场需有出厂合格证,包括沥青、砂、石材料的技术性能及配合比。其次,现场施工以沥青摊铺机摊铺并辅以人工作业。再次,道牙石一侧先进行沥青层厚度弹线,标明横坡和层厚,并拉线铺筑,经监理工程师确认。第四,沥青砼运至现场必须测量温度和进行外观检查(如颗粒级配是否正常,拌和是否均匀,有无浇焦等)。第五,沥青砼表面应平整、坚实、不可有脱落、掉渣、推挤、烂边、粗细集料集中等现象。第六,用10 t以上压路机辗压后不可有明显轨迹,接茬紧密、平顺、烫缝不应枯焦。第七,面层与路缘石及其他构筑物接顺处不得有积水现象。第八,黑色碎石路面基本要求同沥青砼路面,其允许偏差应符合规范规定。

三、砼路面施工

1.砼路面施工时的注意事项。砼路面的水泥用42.5 MPa普通硅酸盐水泥。碎石最大粒径40 mm,级配符合曲线要求,砂要进行含盐量化验;砼配合比由试验确定水泥、碎石、砂、水的重量比。水灰比不大于0.46,达到抗折5.0 MPa的要求;标书要求用业主的商品砼。对砼生产厂家按设计要求书面委托,订明抗折强度,每天用量及使用时间,砼生产厂家对砼配合比负责;水泥拌和料用砼拌和车运到施工现场的指定地点倾卸。

施工要考虑到车辆的进退路线,人工分灰;砼路面在施工前要对检查井及平道牙安装好,并安装浇注段、模板及钢筋。模板的顶面标高用水准仪复测,确定纵横坡度及标高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要派人看模,支撑牢固,不跑位、漏浆。

纵横胀缝和缩缝的位置在模板上事先注明或交代清楚;砼路面的底面即水泥石粉碴面层要清扫干净,洒水淋湿,保持表面湿润,不能有积水;砼振动先用用插入式振动器依次振捣,再用功率不小于2.2 kW平板震动器纵横交错全面拖振一次,达到拌和物停止下沉并泛击水泥砂浆的状态。

最后用放在模板顶的震动梁复振一次;人工用抹子大致平整砼表面。对振动梁振过的局部地段要修补。靠尺检查到局部地段不平整,人工在抹平时要进行调整;水泥初凝后收干前,人工最后一次抹光。

如果砼表面收干快,可以用砼磨光机磨光提浆后再用人工抹平。收干的时间要掌握好,特别在阳光下直晒时要小心变干变硬;用滚筒或其他方法对拌光后的砼表面拉毛。拉毛深度1 mm~2 mm,要做到均匀、一致。拉毛的滚筒按规定平行滚动或拉毛;人工看护拉毛后的砼路面,不准行人或其他东西踩上去,造成砼表面的严重缺陷;水泥终凝后,砼表面可以承受一定的力量再用草袋或麻袋覆盖,并用洒水养护(养护时间7天);纵横向接缝必须按设计要求放置钢筋,砼路面角隅加强的部位按图施工,决不能马虎;砼强度达到1.2 MPa后,一般浇砼后一天,用砼切割机切缝,按分块、分缝部位,先用墨线打线。

2.切缝机沿线切割。切缝时间不能太早,避免切缝处脱口,也不能太晚,特别是气温较高时,容易引起砼路面表面出现裂缝;砼路面施工要注意防雨措施的运用,备足防雨设备,搭设防雨棚,尽量利用晴天浇筑砼。遇到雨天,立即搭盖防雨工具,防止雨水直接冲刷面层,造成麻面;砼路面施工检查按市政规范的标准执行。路面的砼厚度和平整度需严格控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只有注意细节,层层把关,同时严格加强管理,才能切实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市政道路工程的适用和通畅。

参考文献

[1]文德云.公路工程施工现场控制要点.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上一篇:“绿色学校由我创”活动总结下一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