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的seminar课程简介

2024-04-20

mit的seminar课程简介(精选8篇)

篇1:mit的seminar课程简介

摘 要 在简要介绍MIT OCW和中国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到MIT OCW对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深化开放共享理念,走国际化路线,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MIT OCW;国家精品课程;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7-0135-02

Open Course Ware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的一项伟大创举。受其启示,我国教育部在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目的也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网络为平台,将精品课程免费向社会开放,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我国精品课程建设起步晚,学习和分析MIT OCW的模式和经验,找出存在差距,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精品课程有很大意义。

1 MIT OCW和我国精品课程简介

1.1 MIT OCW简介

MIT OCW是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开放课程项目”。该项目由麻省理工学院教育技术委员会设计、开发与管理,于204月正式启动,初步计划用的时间把MIT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大约门课程,制成开放的网络课件,分批放到国际互联网上,供全世界的学习者免费使用。MIT OCW引领了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

1.2 精品课程简介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MIT OCW的影响,教育部高教司在204月正式颁布《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目前,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各级学校都开始了如火如荼的精品课程建设和评选工作,逐步形成“学校―省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覆盖了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成人等各个层次的领域。

2 MIT OCW与我国精品课程的比较

MIT OCW和我国精品课程都是在教育大众化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开发的课程项目,两者都具有明显的网络化和课程资源共享的特点,都是免费、公开、共享,可以被任何学习者利用,而且都是为优质教学资源提供一个展示的共享平台,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学位或者证书。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可以借鉴MIT OCW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更好地建设我国的精品课程。

2.1 目的与理念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麻省理工学院遵循“开放、免费、共享”的理念,目的是利用新科技,使每个地方的人都能免费获取教育资源,协助提升每个地方的高等教育。从目的和理念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MIT OCW的着眼点要更广,我国的精品课程则更加注重建设中国特色的开放资源。

2.2 组织与管理

1)MIT OCW: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目前,OCW的组织管理模式是由MIT教务处长直接负责,下设评估顾问委员会、OCW执行主任、教职工顾问委员会,并包含4个职能小组:课程发布组、技术组、评估组、推广交流组。

2)我国精品课程:单个学科,各自发展。精品课程项目是由教育部策划的,各省市根据高教司的文件指示,组织本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各级院校竞相开发,再由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评估组进行评价筛选。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缺少统一的平台和管理机制,使得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系统性,课程站点多且分散,不便于组织管理,造成大量课程资源的重复建设,降低了课程的使用率。

2.3 评价机制

1)MIT OCW:全方位的评价体系。OCW项目的评价机制比较系统全面,在过程性评价、结果评价、有效性评价、效率评价和数量评价等方面都比较成熟,通过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法收集各种数据,实现深度和广度的评价。

2)我国精品课程:单一的评价体系。我国精品课程评审过程一般分为4个阶段:资格审查、网上教学资源评审、专家会议终审、课程公示。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参与,按照审核标准严格打分评比,对于课程使用情况的评价也只是通过统计访问量来实现。这种评价方式,对项目过程和结果、效率和效果方面的评价比较单一。

篇2:mit的seminar课程简介

书中介绍说是本科低年级的教材。而我本人,02年西安交大毕业,工作近七年,而且毫不谦虚地说,本人对计算机程序的执行的理解有深刻的认识,在国内,和同龄的程序员,更甚者比高龄的程序员,我丝毫不弱,但是,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明显的觉得,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的巨大差别,因为,书中很多思想都是我未曾见识过的,想象我已经工作七年了,而这本书只是MIT的本科低年级学生的教材。

当我在网上搜索的时候,我发现,不光是MIT,包括UCB,Standford等著名大学都在讲授这门课程,而且我还幸运的发现,UCB有这门课的网络视屏,正好可以跟着学习。

现在言归正传,这教材是MIT press出版的,我就依此为线索,我想知道MIT这样的名校,他们的计算机系都开些什么课程,参考了一些关于中国人对国外教育的研究论文,而且也发现了下面的链接:

http:///OcwWeb/Global/all-courses.htm#ElectricalEngineeringandComputerScience

MIT的CS科系称之为:EECS,也就是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有趣的时候,他们设置的第一门课程就是:计算机的程序构造与解释。所以,我越发觉得这么课程的重要性。课程代号为6.001.我想借此机会,分析一下MIT的课程设置,当然,特别是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

EECS大概涵盖如下几个专业知识:电气工程,生物工程,自动控制,人工智能,通信系统,电子的各领域等。

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有:

6.001: 计算机程序的构造与解释

6.033: 计算机系统工程,指定的教材竟然是人月神话,当然还有一系列的paper需要阅读。

6.035:计算机语言工程:是有关计算机系统和体系结构的一门课程,可能主要涉及编译原理。通过可选教材看出这一点

6.046J: 算法导论

6.090:6.001的实践课程,获取编程经验。

6.823:计算机系统和体系结构:计算机体系结构:定量的方法,计算机组织与设计:硬件与软件接口。

6.824: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6.826:计算机系统原理

6.828:操作系统工程:莱昂氏Unix操作系统注释

6.829:计算机网络

还有很多交叉的课程。至少我认为上述的:

001,033,035,046,823,826,828这七门课程是需要好好学习的,至少是要了解个大概的。

先不说别人的课程还有大量的实践作业,就是在内容上的差距,我们相比起来也是差的太远了。

篇3:mit的seminar课程简介

一、Seminar教学法

Seminar教学法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讲授式教学单向式、垂直式和机械式的教学方法, 它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体的教学主体, 是学生为探究某一问题而与教师共同探讨的一种交互式教学路径。Seminar独具特色与其活力与创新。Seminar教学法的表现特点:第一, Seminar教学法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所学的知识, 同时也是一个教学互动的过程, 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营造了课堂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氛围;第二, Seminar教学法中教师提出某一问题, 供学生讨论, 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 学生能够在交流当中进行思维发散,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 Seminar教学法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的科学前沿相关联, 督促学生查阅资料和相关文献, 总结科学前沿, 提出问题。从而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第四, Seminar教学法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平台,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二、耕作学的飞速进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立国之本”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近年来, 可持续农业为世界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各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21世纪, 世界农业发展呈现多元化的格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为农业发展方式、类型的日新月异提供了充足条件。随着无污染、无公害、反季节性农产品倍受青睐, 出现了立体高效型农业、超级型农业、设施型农业、观光型农业、保健型农业等新型农业。高新技术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问题, 减少及消除资源超耗、浪费及环境破坏,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的两大核心框架。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生物技术在农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全球卫星定位 (GPS) 、计算机、遥感等信息技术成为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新潮流。同时精细农业也是中国农业前进的方向。

三、Seminar教学法在耕作学课程中实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耕作学的学科特点, 决定了Seminar教学法在耕作学中的重要性。耕作学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 但它与社会经济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与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相互联系与渗透。它有其特定研究对象和以种植制度为主体的内容系。其主要研究的任务是农业的全面增产技术体系与农作物合理布局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Seminar教学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在课题中获得相关学科知识的平台, 而且Seminar教学法重点强调了实践、合作与对话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2.耕作学着实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从生产实践中获得研究方向和课题, 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和品质是农业生产中的终极目标,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现状的重要课题是在耕作学中获知的。在Seminar教学法中一条独特的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Seminar教学法通过理论数据分析和生产实践和运用耕作学知识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确切问题。

3.耕作学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可在Seminar教学法中体现。近年来, 耕作学的研究范围还是实践意义, 其研究进展在国际上的十分迅速, 大量的研究论文每年都有发表。学科的前沿, 理清学科的重点, 把握学科研究方向和阅读重点是教师必须依据的。Seminar教学法的推广使得学生必须阅读和查阅相关问题的大量阅读材料和相关文献。这样非常有利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的主动性及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课题与学术前沿接轨。

四、Seminar教学法在耕作学课程的应用

在耕作学教学过程中实施Seminar教学法, 应该不拘泥于课本知识, 要结合生成实践和科学前沿, 对实际生产问题的灵活处理, 将较近科研成果和实际生产问题植入Seminar教学, 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比如研究耕作学的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中分为不同的研究小组, 例如庭院立体种植模式和庭院的立体养殖模式等。研讨会以Seminar的形式进行, 可邀请学科的资深教授、生产一线专家参加, 还可以邀请兄弟院校的专家参加, 并对某一题目的实际工作和研究报告进行讨论, 大家可对演讲者合理提问。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耕作学科的特点, 老师提出研讨章节的具体题目, 学生查阅相关文献, 追踪并把握研究发展动态和科学前沿。利用课堂时间 (1小时30分钟) 进行研讨。

2.主持人介绍 (2~3分钟) 。主持人有任课老师担任或者邀请专家担任, 简要介绍研讨内容的主题及科学前沿。

3.宣读主题报告内容 (约30分钟。由报告小组派出代表发言, 发表想法, 陈述观点, 也可结合自己认为感兴趣的命题进行陈述。报告内容要求学生用精练的语言、主题明确、简介精简明了, 针对耕作学前沿中某一具体问题研究进展利用多媒体进行论述。同学或者邀请专家提问 (约15min) , 要求报告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或发表看法, 或对相对的命题进行辩论。这是研讨过程中最精彩的部分, 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术积累和思辨才智。

4.由主持人进行总结 (约5分钟) 。邀请专家点评、简短地对讨论进行总结, 对学术问题进行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深对讨论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并做好阶段性的总结

5.发表小组总结 (约5分钟) 。主要由发表小组对本次讨论内容的准备、发表的学习心得进行总结。

6.Seminar的课程整改。研讨结束后由发表小组根据讨论的内容和专家的建议认真修改报告的内容, 为了能够使资料得以保存, 最终由学生将报告内容装订成册。

五、总结

篇4:mit的seminar课程简介

【摘 要】最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Seminar教学方式,引起了各高校的兴趣。作者结合自己开设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分析了Seminar教学方式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主要内容包括课前准备,预备知识讲述,Seminar场景设计等8方面,以期对Seminar教学方式的开展和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Seminar教学法;简介;要点

一、Seminar教学法简介

Seminar教学方式与普通讲座的一对多的单向知识传播不同,它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的知识传播方式。它大都围绕一个“项目案例”,师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辩论。

在Seminar教学方式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承担导演的角色,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组织、安排、处理案例。教师引导要适时、适度、适法,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按要求完成给定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学会相互沟通与协调。

二、Seminar模式开展的要点

本文以《管理信息系统》双语课程中运作与客户关系管理内容为例,介绍Seminar双语教学模式导入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要点。

1.课前准备要提前

由于Seminar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学生需花大量的课外时间查阅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及数据,因此预备知识的学习与准备可提前一周完成,主题案例的研究与相关课堂小组活动可以安排在随后进行。

2.注重预备知识

Seminar课堂教学的展开需学生掌握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在案例研究之前,教师应系统地介绍涉及的专业词汇、基本知识点。例如,应使学生掌握企业生产、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中常见的理念,及实现这些理念的信息系统构建方式、运作方式等。

3.场景设计应合理

在案例研究之前,教师应展示本次课要讨论的主题——如何用信息系统来提高企业运营绩效,说明各环节的时间安排及讨论注意事项。为了避免学生思路过于发散,应界定主题范围,便于学生在案例研究中巩固所学知识。必要时,教师可以聚焦讨论的主题,例如企业间信息共享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如何提高物流效率、减低库存成本,如何提高客户服务的水平。接着,教师将班级分为若干讨论小组,小组成员间自行分配研究任务。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对谈论主题的演化方向进行调整,并对学生搜集资料中反映的新情况进行处理。

4.提问与解决方案

教师根据报告人和回应人的发言,围绕信息系统与信息共享如何影响企业与供应链系统绩效这一研究主题引导大家就某些问题(如安全库存、准时生产方式、供应链中长鞭效应,一对一营销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间自由辩论过程,是Seminar教学方式中高潮部分。学生之间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或不同论据来支持/反驳某个观点,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补充、完善与解释。

5.营造互动氛围

Seminar教学方式中教师应为学生构筑一个开放、宽松、自由的学术讨论氛围,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辨才智。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的交流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型学习向主动创造型学习的转变。

6.总结与提升

对于学生在Seminar中提到的知识点,教师应进行补充讲解,并就信息系统与信息共享价值的不同观点进行简单归纳总结。更进一步的,教师对本次Seminar教学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出本次课所取得的收获,发现存在的不足,并给出改进方向。

7.成绩激励

教师应制定学习效果评价表,并在Seminar教学课接近尾声时发放该表让学生填写,以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同时根据学生小组研究报告与学生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给出本次教学课学生成绩,并把该成绩作为课程平时成绩一部分,以激励学生积极参加Seminar教学中来。

8.中英文使用比例

教师使用英文讲述比例在Seminar教学中各个环节应因地制宜的来选用。在预备知识讲述环节,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相对处于较弱状态,不宜采用过多的英文讲述。在提问与解决方案提出、案例讨论环节,由于互动、思维碰撞激烈,学生可灵活地使用英文或者中文进行表达。在总结与提升环节,由于学生已对信息系统专业知识充分了解,教师可用较高比例的英文进行总结述评。

三、结论

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大学生已不单纯是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运用者和创造者。因此Seminar教学方式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Seminar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关键环节及处理方法。期望这些经验可以对我国高校开展Seminar双语教学提供借鉴。当然以上仅是作者的初步尝试,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蓓.本科Seminar课程教学的综合分析,教育与现代化,2003,04:35-39.

[2]周美林,李佳孝.近三年我国Seminar教学研究文献综述.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11):12-16.

篇5:mit miss后缀的单词

mit n. 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

omit vt.省略,省去;遗漏

amiss a. 有毛病的,出差错的

dismiss vt.打发走;开除

miss n.小姐

篇6:mit的seminar课程简介

时间管理: 一名MIT博士后是如何在一年内(仅限工作日的8:30-5:30)写3本书,完成1次博士论文答辩,发表6+份经同行审议的论文

我总是在寻找“隐藏的宝石”,就是那些从事杰出工作但其价值未被世界所认知的人。今天,我请我的朋友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向我展示了他是如何身兼多职——MIT博士后研究员、多本书的作者和高人气博主。这么多事,他是怎么做到的? 卡尔的博客是网络最受欢迎博客之一:学习技巧(Study Hacks)。他在“我会教你如何致富”博客上发表的客座博文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学习《我会教你如何致富》一书中教的原则——当然还有很多别的内容——并将其融合成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下面,你将学到: ¨ 如何使用固定时间表效率法——与我以前提过的“思考、意愿、技巧”三步法(译者注:这个主要是用来追踪和管理你的花销情况,点击链接还有excel表格可以看哟)——去有意识地选择你想做什么,并无视掉无意义的外加作业 ¨ 什么时候该说不——怎么说不 ¨ 每场演讲6万美元的专家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 ¨ 案例研究: 如何让你的邮件时间得到最充分利用 下面进入正题。

(译者注:本文结构比较特别,题目和前面的部分是拉米特•赛希,然“* * *”符号框起来的部分是直接引用了卡尔的邮件,所以,作者我将两者都不出来了,希望大家不要迷糊了,下面的“我”都是卡尔• 纽波特。)* * *

来自 卡尔:

我最近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 我记录了最近发出的50封邮件的时间戳。可以从这些时间戳看到我一周内(10月22日(周四)—10月29日(周四))收发邮件的情况。

我的兴趣在于统计出自己一天中的哪些时间花在了邮件这档事上。下面是我的发现:

(译者注:上表不是时间戳记录表,是卡尔纽波特自己的统计结果,横轴为时间段,纵轴为邮件数。)

如上图所示,这一周里,我在6-7点间只发了1封,7点后则为0。这个很好解释:我每天都差不多5点半的样子就结束了当天的工作。这意味着5:30之后,断网,关机,无待办事项。每当我结束一天的工作,就该是时候放松了。

我必须强调,我不是某些生活懒散的企业家,公司已经上轨道,所以就躺在加勒比海的阿鲁巴岛的吊床上监督监督就完事。我有一份正常的工作(我是一名博士后),有很多事情要做。

例如,在刚过去的那个夏天,我取得了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在写作博士论文的同时,我完成了自己第三本书的手稿。这份手稿在我博士论文答辩结束一个月后交到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出版社并将于2010年夏季出版发行。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还很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博客——学习技巧(Study Hacks),创造了5万的月独立访问量,与此同时,我还成功发表了超过半打同行评议过的学术论文。换言之: 我可不是懒鬼。除了极少的例外,所有这些事情我都是在工作日的8:30到5:30之间进行的。(我每天的锻炼时间、1小时的遛狗时间也都是安排在这个时间段内的。我真的很喜欢每天5:30之后的自由时间,完全的自由啊。)

我称这个方法为固定时间表效率法(fixed-scheduled productivity),,我从2008年年初开始便一直在使用并向大家推荐这个方法。它的理念很简单: ¨ 制定一份你认为最理想的工作时间表,然后再通过实际工作情况来调整,让这张表真的适合你——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你得冷酷一些,接什么责任要懂的选择,该拒绝别人的时候不能客气,不要别人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没多大用处的任务要摆脱掉。

这个方法将会在你的控制力、压力水平、完成的重要工作的数量上产生深远而有益的影响。

不过它的理念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提姆•菲利斯(Tim Ferriss)的一本很有名的书《每周工作4小时(The 4-Hour Workweek)》里就建议采用严格的时间限制。他认为我们所做的很多工作的效率是很低的,而且其重要性也是令人质疑的。(他运用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来支撑“更多的时间并不一定带来更多的成效”的观点,并广受欢迎,当然,如果你还心存疑虑,可以看看《揭露真实的帕金森定律(Debunking Parkinson‟s Law)》。)他说,相反,如果我们能辨别出什么是最重要的任务,并受到严格的时限约束,那么我们会吃惊地发现,实际完成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在本文中,我想告诉你们一些成功运用这种方法的真人真事——事业依旧成功,生活品质却得以彻底改善。吉姆•柯林斯的白板

(照片/凯文•莫洛尼/纽约时报)吉姆•柯林斯的商业权威指导著作《从优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和《基业长青(Built to Last.)》销售额已破700万,他则将这些书的成功归功于他的研究原则。自去年五月柯林斯接受纽约时报的访问后,他便带领着12名本科生组成的几支研究团队开始了资料的搜集工作,现在(2009.11.19)搜集工作仍在继续。而他的一本书要从最初的提出假设到最后形成历经千锤百炼的思想,平均耗时约5年,需经费约50万美元。当从调研阶段迈入“修道士”状态般的写作阶段后,他状态最好时一天也最多能完成一页的内容。

换句话说,柯林斯是一个非常有毅力而且刻苦工作的人。你可能会由此认为他和一般见到的在残酷的商业世界里拼命打拼、睡觉也不关机的工作狂一样。但是,他没有。

他位于科罗拉多的办公地点的会议室里放了一块白板,白板上潦草地写着一个简单的公式: ¨ 创新 53% ¨ 教学 28% ¨ 其它 19% 柯林斯在很多年前就定下了一个“宏伟的目标”,他人生中50%的工作时间要用于创新性的工作——思考、调研和写作——30%的用于教学,剩下20%用来完成其它所有事。白板上的百分比正是他日常时间分配的大体状况。(他用秒表计时,用电子表格来控制进度。)就使用固定时间表效率法来说,柯林斯的例子就很典型。

拥有与他同一级别成就的作家则很容易陷入过量工作的泥沼中: 熬夜更新推特(美式微博)、雇佣工作人员、精心设计网页、开发系列产品、不放过任何演说机会。但柯林斯逃出了此种命运。

举例来说,尽管柯林斯一次演讲的薪酬就超6万美元,但他每年演讲的次数不足18场,所得收入的三分之一都无偿捐献给了非营利组织。他从不到各地去推销自己的书。他的网页设计得也很普通。他严格控制自己的生活开支,避免过度依赖收入(过去的14年里,他和妻子一直生活在加利佛尼亚的一栋小平房里)。他只顾了很少的员工,喜欢需要时再招募些志愿者。

时代周刊形容他道,“柯林斯先生……非常善于说„不‟。”(他曾为《今日美国》写了一篇文章:《最好的新年决心是?一份„不做‟清单”(Best New Years Resolution? A „Stop-Doing‟ list.)》)

他固定时间表的生活方式源自一个简单的理念“让工作持久而与众不同”,而其真正得以实现还是得益于他“愿意……用对„做什么‟的相同程度的专注来对待„不做什么‟”的这种态度。

柯林斯不是唯一从固定时间表效率法中受益的…… 伊丽莎白的转变

当伊丽莎白•格蕾丝•桑德斯(Elizabeth GraceSaunders)开始她的第一份事业——职业文案服务时,她的工作时间表简直就是“危害甚深”。

“我会先出去会了朋友再回邮件,”她告诉我,“然后熬夜到凌晨2点来完成手头的项目。” 终于有一天,她崩溃了。“我不是秘书,”她说,“我的任务不是搞定所有摊在我面前的事。”

桑德斯改用了一个一周工作40小时的时间表。这个新的时间表带来了两个直接的影响。

第一,她发现自己开始只专注于最重要的事了。

举个例子,由于计划用于业务发展的时间只有几个钟头,她不能再找借口去做些浪费时间的事,像是曾让她熬夜的徒劳无益的网站微调和查看没实际用处的邮件。从而,她可以把心放在那些能产生成效的核心事务上,比如进行电话销售或新产品的研发。旧的时间表里的内容确实更多,但同时也更琐碎,反而在这种约束下产生的专注带来了更多的成效。

第二,她发现她可以让她的客户学会如何适应她的工作习惯。

“我会在24小时(而非24分钟)内回复您的邮件,在开始一个新项目之前需要事先通知我,如果近期内我的时间安排已满我会说„不‟,我可能提前将接下来一个月的会议安排都定下来了。”

桑德斯说,“对怎样以及何时对要求作出反应的选择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桑德斯的朋友和客户都对她放弃文案工作,变身为一名“时间管理教练”的事情印象深刻。她现在的工作是帮助其她职业女性取得同样的成效。(其中最有名的服务是“重塑时间表(Schedule Makeover)”。)下面是典型的“桑德斯的一天”: ¨ 6点起床,8:30坐到电脑前。¨ 在工作日,她的头1-2个小时是用来做她称为“常规处理”的工作,包括核对日程、查看邮件、为这一天接下来的时间做一个详细的计划。桑德斯认为正是早上的这项“惯例”让她不用再浪费时间思考工作怎么开始,并将她从整天都在查看邮件的“强迫症”中解放出来。¨ 她会进行一个小时左右的电话销售。对于私营企业来说,这算是最痛苦的事情。但是通过将其严格固定在时间表上,可以避免她将这件事推到一边。¨ 这一天接下来的时间里,她将按照早上制定的计划走: 通常是一些客户要求的任务和至少一项业务拓展工作。¨ 下午5:30结束工作。

绝大多数的企业家都会工作到5:30以后(并声称这是完全不可避免的),不过,桑德斯虽然没有像他们这般,她的事业依旧蒸蒸日上。原因很清楚:她的固定时间表迫使她只从事那些能有成效的工作(电话销售、客户任务、主要业务拓展),并避免将时间花在那些没实际用处、只是为“忙”而忙的事情上(像是动不动就会去调整网页、强迫症似的反复查看邮件、对一些小的业务发展机会穷追不舍)。

桑德斯并不是我遇到的唯一一个惊讶于这个发现——做得少反而有助于提高营收——的年轻企业家。继续 ↓ ↓ ↓

婴儿效应

下面这个故事来自我的好友迈克尔•西蒙斯(Michael Simmons)。

他自己创业——极限创业教育公司(Extrem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rporation),他的公司在他毕业后的那几年迅速扩张。那段时间我恰好在看《每周工作4小时》,我开始研究西蒙斯减少工作时间的可能性。我认为,那是他自己的公司,那么为什么不利用这个优势给自己创造更赞的生活呢。

我们就此讨论过,当时我曾告诉西蒙斯他应该减少花在邮件和社交网络上的时间。“我没得选择,”他解释道,“每一次联系都可能给我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或者一份宝贵的订单。”

但之后,他的女儿哈莉(Halle)出生了,他和妻子(公司创始人之一)开始轮流照顾女儿,早上是他,下午是妻子。晚上则是家庭时间。所以,他的工作时间从每天10-12个小时缩减到3-5个小时。

哈莉的存在迫使他做出改变,他之前还口口声声说不可能,现在他也开始严格控制自己的时间表,他之前也认为自己的事业会受到影响,事实证明,也没有。

“孩子的存在让做„应做的事‟变成做„必做的事‟,”西蒙斯向我解释道,“过去,我总是推迟做出关键决策或者因不愿跨出自己的舒适区而说„不‟。现在,我才是真的没得选择,我必须有所抉择,因为我的时间已经被砍掉了一半。”

“自一年前我们女儿出生到现在,我们的公司扩展了不止一倍。” 固定时间表的作用

柯林斯、桑德斯和西蒙斯有一个相同的发现。当给时间表加上严格的时限,删减掉不必要的工作,同事和客户也重新适应了何时该对你有所期待后,他们发现了固定时间表所产生的两个令人惊奇的作用。第一,所谓必要的事情——无论是电话销售或者还是专注于为创作一本新书而进行的核心研究工作——恰是那些真正重要的事;而不必要的事情——无论是动不动就邮件邮件的,还是像患了强迫症般总在调整博客的模板——比许多人以为的还要更无关痛痒。第二,与不稳定的时间表相比,他们反而因专注于必要的事情(而非所有的事)而受到更多的关注。这些“佯谬”的事实——正如柯林斯的书最畅销,桑德斯和西蒙斯的公司发展飞速——说明你也可以收获更多成效。固定时间表的生活方式

固定时间表效率法的步骤很简单明了:

1.选择一个你认为能达到最理想的劳逸平衡状态的工作时间表。2.尽一切努力去避免破坏时间表的安排。

听上去非常简单吧,但,当然不简单。要满足第2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你还放不下现在的项目、责任或者工作习惯,那么你很有可能远远达不到这个理想时间表的要求。

当你开始想要通过固定时间表来提高效率时,有一个简单的事实你必须面对:要坚持住这个理想时间表需要更大刀阔斧的行动。举个例子,你也许不得不: ¨ 给待办事项数目来个大瘦身。¨ 痛下决心把那些缺乏效率的习惯从你每日的时间表中删除掉。¨ 为了换取大量的自由时间,冒着一不小心惹恼他人或让他们失望的风险。¨ 停止拖延。

理论上来说,这都是些硬指标,而且非常难达成。但是当你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我拒绝在工作日工作到5:30以后!”——你会很惊奇地发现上面的要求变得没那么难了。

下面让我们再多看一个例子…… 案例研究: 我的时间表

现在有一个不错的案例可供研究——我研究生时期的时间表。

为了在更短的时限内完成工作,我不得不格外谨慎地运用一天的时间。那时我身边有太多失眠患者,他们总是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这让我意识到陷入一种凌晨3点睡到中午起的生活模式(这就是声名狼藉的“MIT生物钟”)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

下面我将与大家分享我为了严格按照固定时间表行事而惯常采用的一些技巧: ¨ 我近乎冷酷地只以结果说话。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从事能够回答重要问题的优秀研究。其它的事情在这个阶段真的不重要(Nothing else really matters)。但我的一些同龄人对这一形而上学的问题的答案是: “用长时间的工作证明你属于这里。” 就像这些自己未来的决策者们在将来翻出他们的时空卡片,宣称他们非常有效率的完成了该做的事。胡说!我当时想做的事情就是在一年内写出几篇好论文,而任何会妨碍我达成这个目标的事情我都会持怀疑态度认真审视。这种结果导向特质让我更能够阻止中途出现的各种杂事挤进我的时间表。¨ 我特别清楚自己何时能出成果,而成果也并不总能来得那么快。如果有人把别的什么事丢给我,我会很诚实地评估然后告知什么时候这件事才会排到我的待办事项第一位。然后我们会就这个日期进行沟通。等到点做这事了我再开始。如果——这个如果很重要——你确实告知了别人这个确定的日期,就可以避免让他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期待成果、期待成果、期待成果。当你在坚持一种不成熟的、“只在临近最终期限的时候才开始”的态度的时候,长的交付周期也可以帮助你绕过这成堆的事情(这些事情会毁了你的固定时间表)。¨ 拒绝。如果我的安排太满,无法按时完成这个新项目,我会拒绝。¨ 终止、退出。如果一个项目已经失控并开始占用过多的时间让我无法完成时间表上的其它事项,或者偏离我对结果导向的要求: 我会终止这个项目。如果又出现一些明显更重要的事,而这些事又与我计划中的其它事冲突,我会放弃其中较不重要的。告诉你个秘密: 其实没人真会在意你做了什么小调整,或者你放弃了什么。最终,结果才是别人评价你的依据。如果某件事正阻碍着你在你的领域里取得重要的成果,那你就必须问问自己为什么还要继续这件事。¨ 我不在服务区。我常呆在学校图书馆的旮旯里或窝在自己公寓的角落里工作。我每天只会收发两三次邮件,晚上和周末都不会再碰邮箱,因此人们不得不等上一段时间才能收到我回复。要找到我通常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有人在周五晚上给我发来一封需要在周六早上前处理的紧急邮件,他们就会失望了。但最终,他们都会适应我的工作习惯。同样重要的是,我可不是故意作怪。我从未为我的邮箱设置过那些虚伪的自动回复。我只是做自己,然后人们会习惯真正的我。¨ 分批处理、形成习惯。任何的常规工作都会慢慢变成一种习惯——习惯就是我们总在那一天的那时候做的那件事。举个例子,我总是在午餐后写我的博客,记下早上发生的第一件事。当我上课的时候,我会回想我为完成各科作业是如何分配这周的时间的。为你的常规工作制定时间表的时候按照自己的习惯走,这会让处理非常规工作也变得更轻松。同时还可以防止各种琐事毁了整个计划。¨ 早早开始。有时,要真的很早。我无法接受在处理重要事情时候还有所拖延。我不爱拖。如果为了确保计划按需进行,我得提前2-3周开始做某些事情的话,我就会这样做。¨ 我不要求许可。我觉得你认为按自己喜好定下时间表后自己就会自动按它行事是绝对错误的。不过,你可以争取这就是最宝贵的奖励。而成效就是金钱,你必须付出代价才能获得。只要我能确保完成别人花钱交给我的主要任务,那么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去惊醒会让我更舒服。如果我无法产生好的成效,那么人们就有权要求更多地介入。结论

你可以填写任意的时限,只要你觉得它可以提高你工作的效率。你手中总有些事在忙,无论是邮件、浏览重要网站、还是处理待办事项清单,等你到戴维•艾伦的年纪这份清单都可以赶上《圣经》的长度了。但尽管如此,总有那么个时候,你不得不停下脚步说:我知道我有做不完的工作,现在我必须先接受这个事实。如果不,那么你会被这份工作耍得团团转。它会使你陷入令人疲惫、毫无效率的时间安排里,让你感到更多压力并且无法取得更多进展。

按你自己的意愿制定时间表。然后让其他所有事都顺应你的需求。灵活一点。有效率点。如果你无法让事情顺应你的需求:是时候换个工作了。但最终,不要妥协。卡尔纽波特是一名MIT博士后,作者,“ 学习技巧(Study Hacks)网站”的创始人,网络最受欢迎学生咨询博客博主。* * *

省钱,高效

1.吸取那些证实有效且富有技巧的省钱妙招。审核自己的增值项目(点击进入守财奴的策略(Scrooge Strategy)网站)并学习每月省下几百美元的详细建议。

2.吸取更多深入地提高效率的建议。卡尔和我录制了一个1个多小时的访谈节目,其间我们非常详细地谈论了最优化策略和提高效率的策略。有兴趣观看——并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和提高效率的技巧——下面注册。【译者注】

1.“6+”从后文可知就是超过6份的,因为+还是比较好理解的,所以就直接沿用原文了。2.关于题目的three books,和后文出现的my third book,因为两者时间不一,一个是在一年内,一个是有具体时间点,后文也没有对第一二本的交代,所以还是按照原文分别译作“三本书”和“第三本书”。

3.一些网站,包括Study Hacks都在使用”The 4-Hour Work Week”这个名字,但是原著书名”The 4-Hour Workweek”(workweek: n.一周工作时间)。虽然似乎两者差别不大,可是至少译者我最开始在这个地方纠结了好久,差点译成《4小时工作制的一周》,主要是觉得一周才工作4小时,真是比77我还要悠哉了。另,《每周工作4小时》有中文译本,道客巴巴、豆丁、新浪爱问都可以搜得到,只是有些译名是《一周工作4小时》,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4.帕金森法则(Parkinson‟s Law):任务的重要性和复杂度与所分配的完成任务的时间密切相关。(补充一个有趣的,也是来自《每周工作4小时》——增加成效有两种顺序正好互相颠倒的办法:

a.只做重要的事情以减少工作时间(80/20法则)。b.减少工作时间来做最重要的事情(帕金森法则)。)

篇7:网络公益与MIT公开课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向外界宣称,要将学院所有2000多门课程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讲义、习题、测试、阅读书单以及教学录像都放到互联网上,免费向公众开放。

这一举动引起了轩然大波,毕竟不是所有的老师和学校都愿意公布涉及到诸多知识产权课程的核心内容。要是这样的课程不用花费数万美元一年的学费就可免费获得,学校生源会不会受影响呢?麻省理工用自己的声望和实际行动证明,这么做不但不会影响招生,更能够给学校带来正面的社会形象,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水平的差距。

200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正式把“公开教育资源”作为一个概念引入到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公开课程的论坛当中。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其它名校也不甘落后,纷纷将本校的课程通过拍摄放到网上免费共享。

这类网络公开课的免费开放,受到了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大家戏称这种选择网络公开课的方式叫“淘课”,不用点名,不用占座,没有考试,没有学分,想上就上的国外名校课程让年轻人由原来的爱逃课变成现在的爱“淘课”。一些人坚持利用课余时间看一课,已经成为一种以网上“淘课”为标志的民间自发“充电”行为。大家学习不再是为了那一纸文凭,而真正是为充实自我。网上的“淘课”族一般出于三种目的:1.练习听力,熟悉国外高校的教学风格,为日后出国深造做准备。2.相当于旁听生,通过开放学习来实现非正式的、终生学习的目标。通过这种自发的学习行为,充实自我,学习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及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3.第三类“淘课”族称之为社交类学生,这些人或因为生病行动不便,或需要在家中照顾亲人而与外界接触较少。如残障人士,病人还有家庭主妇。

抱着一睹名校教授风采的心态,在百度搜索栏里输入了“MIT公开课”,网页中立即弹出各种MIT公开课的视频,有土豆的,优酷的,网易的,这些视频网站中,大多将麻省理工的公开课做了一个主题的分类,并且加入了翻译字幕。但进行了大概的浏览之后,却发现没有一个视频网站是拥有了整套MIT公开课的视频,这些视频网站大多只是有一小部分的公开课视频,且没有进行很精确的分类,只是将课程比较随意的挂在网页上,网友在搜寻课程的时候还是比较费力的。但其中做得比较好的视频网站是网易视频,它将所有名校公开课做了一定的分类,并有重点的推荐了一些名校的精品课程,在经营公开课视频观看及下载的同时,还链接了一些公开课交流论坛,公开课翻译达人的微博等,让网友们在观看下载名校公开课的同时,还可以与其它网友进行讨论,十分有利于公开课的学习。

观看的第一个公开课视频,是一个还没有经过翻译的MIT公开课视频,长达90分钟的纯英文视频让我顿时傻了眼。名校课程的网络上的公开分享固然是推动了世界教育的发展。可是语言上的差异却让许多英语不好的网友望而止步,据统计,目前,互联网上的英文信息占据80%,除去其它语言,中文信息微不足道,相对于中国数量庞大且持续增长的网民来说,如何跨越语言鸿沟获取有效信息?如何打破地域界限形成全球化的文化交流?这已不仅仅是专业翻译人士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更多非专业翻译人员参与进来。网络在线翻译由此应运而生。

作为目前中文互联网上日更新量最大的翻译网站,译言网就聚合了这样一批“草根翻译”。他们大部分是业余译者,也有专业的翻译家;他们没有报酬,完全凭个人兴趣和喜好做翻译,译文内容共享;他们往往都有自己的职业,翻译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做的“无报酬兼职”„„这样一群草根翻译在不同的时空里做着一样的事——打破互联网上的语言障碍,发现、翻译、推荐中文之外的互联网精华。

译言网聚集的这批网络“草根翻译”,虽然是一种令人敬佩的自发的网络公益行为,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翻译者的流动性过大,专业性不强,存在许多翻译错误及翻译不当的问题,这种全凭兴趣,没有任何酬劳的业余翻译行为,应该如何将其做大做强,这种民间自发的共享互助行为究竟能维持多久?毕竟,一个网站要持续生存,最终还是离不开商业运营,如何运用适当的商业手段成功经营这类带有公益性质惠及大众的网站,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现今,带有网络公益性质的网站的生存方式分为以下几类:

一类是以维基百科为代表的公益网站,此类网站的资金来源于社会公益捐款,通过运用公益募捐来维持网站的日常运营,但由于中国的公益募捐渠道少,管理不到位,所以这类网站在国内是很难推行的。

第二类是以网易视频为代表的网站,此类网站通过广告等一系列的商业运营,将网站做大做强,在解决网站盈利问题的同时,也做到了惠及大众。第三类就像译言网这类的徘徊于生存边缘的网站,译言网的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种是通过取得海外媒体的版权代理,帮助海外媒体经营中文内容,取得网站运营的固定收入;另外一种是向网易这样的国内媒体推送一些优质的海外文章,相当于做翻译,赚取一定的稿费,但此类收入波动比较大,适合个人却不适合企业。

篇8:mit的seminar课程简介

一、Seminar教学法对外贸函电双语课程的适用性分析

1. Seminar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Seminar教学的典型模式可分为教学准备、课堂实施和成绩评价三个主要方面。在教学准备阶段, 首先由教师向学生提供有关本课程的选题目录, 提供一定范围的参考书目, 由事先分好的学生小组选择感兴趣的题目,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准备讲演内容;在课堂实施阶段, 通常先由教师做简短的主题发言, 然后由学生分组做内容展示, 并进行课堂讨论和提问答辩, 然后由教师做梳理、点评、总结、拓展和引申, 再由学生根据课堂答辩情况,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查阅资料, 完成主题论文或书面报告;成绩评价主要是由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展示、参与讨论、问题答辩、论文或报告内容等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评定。Seminar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 (见表1) , 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第一, 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Seminar教学一改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一垂直的机械教学方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Seminar教学法以问题教学为出发点, 注重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积极培养学生的资料查阅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探索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4], 能使学生除了掌握本学科知识外还掌握跨学科知识, 继而形成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二, 具有明显的互动性。Seminar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最突出的改进体现在信息传递的双向性甚至多向性。Seminar教学将教师和学生作为共同的教学主体, 以研究和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 不仅创造了活跃的学习氛围, 而且能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放大并推广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联合互动。在学生与教师共同的“头脑风暴”中, 达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和融合,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第三, 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为“民主性”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主导型, 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学科知识。而Seminar教学建立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平台上,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与教师平等、融洽地进行知识沟通和学术讨论。Seminar课堂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积极、活泼、宽松、开放的学习空间。

2. 外贸函电双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外贸函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作为工具, 结合相关商务知识, 用英语信函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突出特点是专业性和实践性强, 注重学生动手、动口等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函电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基本上是按照英语精读的模式来教授外贸函电, 通常要求学生背短语、分析语法和句子结构, 仅停留在语言教学的层面上, 而未突出函电的实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这种“三主导”式 (即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导、以讲授为主导) 的教学模式, 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 把知识集中在教材上, 把中心确定在课堂教学上, 无形中使单一的语言学习脱离了实际应用, 不仅教学效果不好,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更没有考虑到外贸函电课程的突出特点。

二、Seminar在外贸函电双语教学中的实践

采用seminar教学法, 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融合和模拟具体的国际贸易环境, 给学生切身的实践体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函电写作知识, 提高其实际动手和动口的能力。学生不再是只知道句子的翻译, 更懂得在不同的贸易情境下如何撰写商务函电以达成交易, 也因此掌握了进出口交易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技能, 充分体现出函电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下面以外贸英语函电双语课程中的一个单元为例, 说明Seminar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首先根据班级人数情况, 将全班学生按4~6人一组进行分组, 每组选出一名组长。教师事先根据该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情况拟出主题, 在Seminar课之前一至两周 (视单元内容而定) 告知报告组学生, 同时指导学生查找搜集相关资料, 并在此过程中引导、释疑。如, 建立商业关系单元, 教师可拟定主题“How to establish business relationship effectively?”, 要求学生围绕此主题去网站、图书馆等查询资料, 提炼小组观点。

学生准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分工协作, 根据教师拟定的主题, 搜集相关背景资料, 并对各组员分头查找的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 从中提取有意义的材料, 形成本组的书面发言报告, 同时制作出脉络清晰、生动形象的PPT以增强课堂展示的效果。

2. 课堂演练

这个阶段是Seminar教学法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在此阶段可以充分思考、辩论, 尽量用英文表达, 以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使得整个课堂营造出一种多维互动式双语教学氛围。下面以一个90分钟的Seminar为例, 阐述基本的教学流程。

教师导言 (5分钟左右) :首先由任课教师介绍本次Seminar的主题, 如建立商业关系在国际贸易实务操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建立商业关系的目的等。在此过程中, 教师不作任何评论, 以免对报告组学生的发言和回应组学生的讨论产生先入为主的影响。除学生不易明白的专业术语外, 教师应尽量用全英文方式表达, 以培养学生的英文思维习惯。

小组展示 (35分钟左右) :由报告组学生发言 (Presentation) , 展示小组在准备阶段形成的主要观点。在发言时, 报告组可推举一名代表做主题发言, 其余组员可就某个方面做有益补充。学生发言时要求用英文表达, 语速快慢适中, 确保聆听者能听明白主要观点, 为下一步答辩做好铺垫。与此同时, 回应组学生需要对报告组的观点进行思考, 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出标记, 以备下一步做深入讨论。

答辩与讨论 (40分钟左右) :在此环节, 回应组学生和教师均可以针对报告组的陈述积极提问和热烈讨论, 畅所欲言发表不同见解, 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辩论。同时, 教师也可根据情况, 围绕本次Seminar主题, 引导大家就某个或某几个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和发言。这个环节应该是Seminar教学法最具魅力的地方, 这一过程完全建立在民主、平等的课堂平台之上,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没有权威、主导之分, 辩论中也没有划定的正方和反方,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思辨能力, 任何人都可以展示独立思考或合作的成果。这种多维互动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实现从简单的知识再现型学习向知识应用与创造性学习的飞跃。由于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完全使用英文交流有一定难度, 可以允许学生在英文表达困难时使用中文, 以保障讨论的顺利进行。

教师点评和总结 (10分钟左右)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由教师对本次Seminar进行评价和总结, 对课堂上讨论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概括, 纠正学生解答不当之处, 同时对做展示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 并点评学生们的表现, 也可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引申和拓展。在这部分教师可较多使用英文进行。

3. 课后评分

Seminar教学法下, 学生成绩的评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考核方法, 而是把学生的成绩评定具体落实到每一堂课的表现中, 实现了考核方式多元化。学生的Seminar成绩一般由课堂展示、书面报告、个人发言及对集体讨论的贡献度、出勤率四部分组成。其中, 课堂展示是以小组为单位并辅助多媒体设备进行, 是引发Seminar讨论的基础, 教师可依据个人准备和口头表达情况综合评分;书面报告是报告组研究成果的结晶, 同时也体现出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 教师可依据每个成员对此报告的贡献情况来打分;个人发言及对集体讨论的贡献度主要用于衡量学生在Seminar中的参与和表现情况, 给予较高分值比例, 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言。这四部分的分值比例为3:3:3:1。

另外, Seminar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外贸函电课程的开课学时、课内实训占比、学生情况等进行改良和灵活掌握, 使Seminar原有的重研究特色向重研讨和重应用性改变, 这样才能使这种国外普遍流行的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地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Seminar教学不适合大班教学, 加上学生对Seminar教学法还比较陌生, 而且Seminar教学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有较高要求, 因此, Seminar的实施过程要循序渐进, 允许通过其他教学模式过渡, 如单纯的课堂展示、讨论课或简化的Seminar等。

三、Seminar教学效果评价

1. 问卷调查

设计Seminar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的方式对Seminar教学进行深度调查测评。评价指标主要分为整体评价、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

2. 成绩考核

提前选取两个班级, 即实验班和对照班, 在实验班采用Seminar教学法进行外贸函电双语教学, 而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两个班级均由同一教师授课, 同一教师出题, 试题难度、覆盖面、学生基础知识等方面都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然后将两个班级学生成绩做比较 (见表3) , 以考察Seminar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在成绩上的直观反映是否优于传统教学。

从表2中数据可知, 采用Seminar教学法后, 学生的平均成绩有小幅上升, 不及格率明显下降, 学生成绩标准差明显下降, 说明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得到改善, Seminar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效果。

最后, 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上述问卷调查测评情况、学生成绩对比情况, 再结合学生座谈会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建议, 进一步完善Seminar教学法在外贸函电双语课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现平.席明纳小班研讨教学模式[J].继续教育, 2012 (1) .

[2]张延君.一种有效的外语教学形式——Seminar[J].山东教育科研, 1996 (4) .

[3]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3 (2) .

[4]雷化雨.本科教学中构建Seminar教学模式的探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7) .

[5]何华.Seminar教学法在《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 2012 (1) .

[6]曹阳, 付晶, 赵明.Seminar教学法在外贸函电教学中的应用[J].高师理科学刊, 2012 (1) .

[7]陈潭, 程瑛.Seminar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其课堂教学模型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 (7) .

[8]李蓓.本科Seminar课程教学的综合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 2003 (4) .

上一篇:参政议政的心得体会下一篇:二年级数学上册 《数学广角》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