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的生平简介

2024-05-02

元稹的生平简介(共10篇)

篇1:元稹的生平简介

生平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18岁的时时候,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他父亲去世,其身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长),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5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元丰四年,朝廷认为“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同年九月,遭母丧,去官。次年,病逝于江宁府(今南京)。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人称“南丰先生”。

篇2:元稹的生平简介

曾巩的学术和文章在他生前就享有很高的声誉。降及南宋,盛誉不衰。朱熹在北宋各古文家中独服膺曾巩。吕祖谦编选《古文关键》时,只取曾巩,不取王安石,可见当时风尚。元末明初朱右编选《八先生文集》,开始将曾巩与韩、柳、欧、王及三苏并列。明代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作文都推尊曾巩。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抄》,把曾巩正式列为八大家之一,这更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清代桐城派的宗祖方苞,以及刘大櫆、姚鼐等,将欧阳修、曾巩的文章作为楷模,从学曾入手学欧文。这种风气在从方苞到方东树的几代桐城派作家中都没有多大改变。从宋到清,虽也有个别贬抑曾巩的言论,但不是主流。

曾巩强调六经为本源,借圣人之学加强文章底蕴,追求一种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委曲周详。布局完整严谨,节奏舒缓不迫,语言干净,思致明晰。文章平易理醇,且其开阖、承转、起伏、回环都有一定的法度,显得规矩严密,故唐宋八大家中最便于学习。明清唐宋文派和桐城派散文作者,学“古文”多由模仿曾文入手,这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曾巩一生用功读书,家里藏书二万余卷,他一一加以校勘,至老不倦。收集古今篆刻500卷,编为《金石录》。所著文集《元丰类稿》50卷现存于世,有《四部丛刊》影元本。曾编校过《梁书》、《陈书》、《南齐书》、《列女传》,整理过《战国策》、《说苑》,另有《续稿》40卷、《外集》10卷,宋后亡佚。

曾巩还十分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才,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席,推动抚州学风。在南丰“子固公园”,有曾巩幼时读书处──读书岩、曾文定公祠、仰风亭、思贤堂,县博物馆亦建在其内。南昌市有一条子固路,也是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而命名的。

篇3:胡乔木生平及学术简介

胡乔木出生于1912年6月1日, 江苏省盐城县鞍湖乡人。1924—1930年在江苏省扬州中学读书时就开始接触进步思想, 并于1930年下半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主要从事党的宣传工作。之后两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工作。1941年2月起, 胡乔木开始担任毛泽东的秘书, 并且负责进步青年的革命教育工作, 他还协助编辑了《六大以来》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件。

解放战争时期, 胡乔木先是在陕甘宁边区主持土改工作, 后来又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到达西柏坡以后, 胡乔木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方面的领导工作, 任新华社总编辑和社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还多次为党起草重要文件。在他的领导下, 新闻宣传工作取得了巨大贡献, 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胡乔木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1954年起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 1956年9月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他参与编写《毛泽东选集》1~4卷, 为宣传毛泽东思想作出了贡献。他还参加起草了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文件, 为国家的建设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胡乔木虽然受到“四人帮”的迫害。但是他仍坚持研习马列主义著作, 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反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胡乔木主要领导关于党的文献编纂、党史研究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他领导《毛泽东选集》第1~4卷第二版的修订工作, 亲自编辑《毛泽东诗词选》新编本, 并协助邓小平同志审定《邓小平文选》等著作。他不顾体弱多病, 为编辑出版老一代革命家的各种著作集付出自己的全部智慧。

二、学术贡献

(一) 胡乔木对中共党史的研究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关系。胡乔木认为, 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翻译成“中国式的标新立异的马克思主义”有点歪曲,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不管运用在哪个国家, 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 有自己民族本身的优秀文化, 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中国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把中国的文化, 历史特点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并且加上新的内容, 让其发展成为适合中国, 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对中国的革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提到中国的只有很少一部分, 所以, 我们应该集中力量, 利用现有条件认真并深入地研究中国文化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2.关于革命和历史。《共产党宣言》认为, 以往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 这是一个有疑问的立论。这只是从某一个方面出发来讲, 历史很复杂很丰富, 我们不能仅仅从某一方面去研究, 而是应该全面的研究历史。作为革命家, 当然会以革命为重心, 认为革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 对于生活在和平阶段的人们来说, 他们认为, 革命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生存才是他们的生活重心。但是在和平时期, 斗争并不是不存在的, 只是不占主导地位, 所以我们也不能否认斗争的重要性。革命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很多拥护者, 很多群众刚开始可能不了解革命, 害怕革命, 甚至反对革命。但是随着革命的不断发展, 人们开始不断向革命靠拢, 并最终投身革命。

3.关于民主和专政。胡乔木认为, 民主是相当重要的, 但是怎样民主需要很有艺术性的处理。就像他当时在给中央起草文章的时候, 既要民主地考虑到党内各方面的情感以及需求也要考虑到大家的意见, 不能偏袒了任何一方。要找到最大公约数, 使尽可能多的人能接受。

对于讲民主, 像瑞士那样的小国也要用一年多时间来投票, 如果在中国, 这是不可想象的。国家这么大, 民族这么多, 如果没有党的领导, 很难工作。所以民主和专政都不是绝对的, 要视乎本国的国情, 找到最适合自己国家的方式。

(二) 胡乔木的新闻出版理论

1.新闻工作的党性和人民性问题。胡乔木认为, 党性来源于人民性又高于人民性的说法难以成立。他认为, 共产党的党性来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 无产阶级又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所以共产党也具有先进性, 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不能说它的党性来自于人民性, 而是仅仅来自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因此党报在出版时应该加强与与群众的联系, 代表党的利益的同时也要代表人民的利益, 遇到情况比较复杂的时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不是用人民性这个难以界定的词来一言以蔽之。

2.新闻工作的改革。首先, 新闻体制和新闻宣传的方式要多元化。政治生活本身是多层次的, 从中央到地方, 还有各个部门。社会结构也是十分多元化的, 有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新闻作为宣传教育的工作应该从多方面来切入, 从经济理论到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工作要用系统的方式来加以报道。胡乔木认为, 报纸应该对技术革命进行重视, 加大对技术知识宣传方面的力度, 有很多东西都是几十年还不变的, 革新意识太弱, 新事物推广起来很困难。所以, 报纸应该多宣传创新意识, 不能一味的墨守成规。其次, 对于新闻自由的问题, 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像一些重大政策的推行, 如果有人随意在报纸上发表一些反对的意见, 那政策实行起来就会有困难, 所以要警惕个人办报的行为。另外, 对一些低级趣味的小报政府应该管一管, 新闻自由很重, 但是对报纸的出版也要有监控, 要能找到它的责任人。再次, 对于报纸宣传的内容, 范围应该要广一些, 丰富一些, 同时要具有真实性。有的报纸会有很多重复的内容, 或者名不副实, 这些现象都是应该受到控制的。当然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报纸来说, 内容则不能过广, 过散, 而是要围绕那个专业领域来谈。另外, 虽然报纸可以有一些商业化的操作存在, 但是不能过于商业化, 对于读者应该知道的信息, 应该满足, 不能随意加以收费及变相收费。最后, 对于广播电视, 要办得更加生动活泼, 办得更加吸引人。要借鉴外国一些电台的成功经验, 培养权威的评论员, 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和观众多做交流。电视、电台的评论员和播音员不能一味的照本宣科、读稿子, 而是应该中肯、扼要、生动地进行评论, 应该讲得十分吸引人们的注意。另外, 电视节目里的精华往往昙花一现, 播完就看不到了, 报纸应该多加利用这方面的信息。

(三) 胡乔木对语言文字的贡献

1.推广普通话。胡乔木认为, 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人为地破坏语言规律,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可以利用这种规律, 让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从汉语的演变过程、历史发展以及现实情况考量,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普通话已经存在, 我们要做的工作不是创造普通话而是如何推广已经存在的普通话。各个地区的人民都希望可以毫无障碍地进行交流和互动, 所以他们之间就必须拥有一种共同的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推广普通话的时候, 我们也不能用人为的手段去削弱方言。另外, 方言的削弱是一个必然现象, 我们不能用暴力的手段去限制它。另外, 因为推广普通话会受到一些误解, 甚至会受到一些语言学家的不理解, 这种不理解说明方言还有一定的作用, 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时候应该顾及到人民群众的感情, 向他们说明真实情况。

2.整理和简化汉字。简化汉字这是本身就存在的, 是个既定的事实, 胡乔木认为, “现在的问题, 就是对这些存在着的简体字加以承认, 给它合法地位, 使其合法化、合理化。”其实简体字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时间了, 但是并没有对它们进行规范, 还没有对每个汉字提出一个规范的简单的写法, 在古代, 我们往往把繁体字当做是正体, 没有重视简体字的地位。但是繁体字难学、难记又十分难写, 不利于我们掌握知识。当然简化汉字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首先, 简体字可能会破坏了汉字的传统, 有些简体字在古代可能另作他意。其次, 有些人认为简体字不够庄重、严肃。最后, 有一部分人认为, 简体字颁布之后, 本来认识字的人可能又要重新学习, 这要既费时又费力。这些缺点都值得考虑, 但是从大局来看, 只是暂时的困难, 胡乔木认为, 汉字现在很乱, 版本繁多, 地区差异大, 更不利于交流。把汉字统一标准, 再加以简化, 更方便大家学习知识以及交流。第一, 简化汉字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减少汉字的结构单位和结构方式, 减少汉字的部件。第二, 要减少汉字的笔画, 笔画复杂不仅难写, 也给汉字的机械化应用带来不便。第三, 要尽量让汉字可以并且便于分解, 这样比较方便记忆, 减少思维混乱。第四, 要减少一些难认的字并采用形声字的方法。第五, 尽量减少多音多义词, 我们在简化汉字的时候可以尽量避免歧义的发生。第六, 关于人名和地名, 应该用常用的字, 少用一些大家都不太认识的字。第七, 国家应该规定造字法, 防止人们随意造新字。第八, 在简化汉字的过程中, 应该使用便于检索的字。

3.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胡乔木认为, 汉字最后都会走上拼音的方向。首先, 拼音文字利于初学者学习, 因为拼音文字就算不知道它的含义, 至少也能读出音来。而对于汉字, 大部分人都会要借助字典才能正确读出、写出汉字来。其次, 因为汉字的特殊情况, 有很多先进的技术不能利用。例如开国际会议的时候, 其他国家的发言稿只要直接发过去, 而中国的发言稿要先翻译, 这样无疑会浪费掉很多时间。最后, 汉字的现状实际上妨碍了汉族跟少数民族以及国际上其他民族的交流。因为汉字的音和意都难以找到规律, 不利于少数民族和国际友人学习中文, 所以汉字必须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摘要:胡乔木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 是不可缺少的“中共中央一支笔”, 他在一生中参与编写了很多党的重要历史文件, 见证了党的历史上的许多伟大时刻。同时他一生致力于党的历史的考证, 对中共党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曾担任新华通讯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等职, 为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另外, 他也为汉字简化、普通话推广以及汉语拼音方案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胡乔木,党史,新闻,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1]胡乔木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2]胡乔木谈中共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篇4:陈云生平简介

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上海市青浦县练塘镇。

1919年高小毕业,因家贫无法升学,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后当店员。

早期革命时期

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8月,领导商务印书馆大罢工取得胜利。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作为劳工组织者从事共产党的活动。历任中共青浦县委书记、淞浦特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江苏省委沪宁巡视员、江苏省委常委兼农委书记,中共上海闸北、法南区委书记和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书记等职。

1930年和1931年先后在中共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上当选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

1932年,担任临时中央常委、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

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年,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并任白区工作部部长。

长征时期

1934年参加长征,在担负全军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任中央代表,后任军委纵队政委。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1935年6月,奉命秘密离开长征队伍,到达上海,从事恢复共产党的秘密工作,随后又抵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报告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撰写最早宣传红军长征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并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4月回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11月回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对党的建设和党的干部工作有重要建树。

延安整风期间,他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提出领导者指导工作应该采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态度。

1944年3月,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主持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

1945年6月中共七屆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8月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领导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东北解放战争。转战北满和南满,为东北全境的解放和东北经济的恢复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8年,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50年10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先后兼任商业部部长、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

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作《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的发言。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57年1月,任中共中央经济工作5人小组组长。

文革时期

在党内只保留了中央委员的名义,被下放到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化工石油机械厂蹲点。

1972年4月回到北京,按照周恩来的意见,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工作,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和发展对外贸易问题。

1975年,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改革开放后

1977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应该让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

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率先提出平反冤假错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当选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任中央纪检委第一书记。此后,他作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和国家的主要决策人之一。

中共十三大以后,退出中央领导工作,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中共十四大以后,开始离休生活。

1995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篇5: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篇6:碑文上先人的生平简介

先父幼入村学,聪颖貌恭,好学强志,孳孳不苟,束身自修,颇为师喜父爱。及壬辰十五,厄运天降,凶岁三丧:祖父母相继作古,伯母接踵病殇。先父抱戚衔哀,辍学而躬耕。越二年,以才见辟民办教师授业于xx乡。传道之余,怜病者之蹒跚,悯患者之呻吟,遂弃教研习诊脉于xx联合诊所。苦读揣摩,临床实践,三载未尽,受xx县卫生局医护员。明年,入xx县红十字协会,兢兢从医,脉脉待患,扶伤五载,晋护士职。癸丑而立,修业于三原卫校暨西京儿童医院,迁晋医师。善内儿科,长中西医辩证施治。回春之术,孺牛之德,乾永扶麟(注),皆盛口碑。寿至桑榆,不忍一生所得为时而湮,遂自立诊所,悬壶济世,传医术于膝下及乡医诸生。

篇7:曼德拉的生平简介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当过律师。曼德拉自幼性格刚强,崇敬民族英雄。他是家中长子而被指定为酋长继承人。但他表示:“决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他毅然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1944年他参加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1948年当选为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1950年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主席。1952年先后任非国大执委、德兰士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同年年底,他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为此,南非当局曾两次发出不准他参加公众集会的禁令。

1961年6月曼德拉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任总司令。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狱,当时他年仅43岁,南非政府以政治煽动和非法越境罪判处他5年监禁。1964年6月,他又被指控犯有以阴谋颠覆罪而改判为无期徒刑,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铁窗生涯,在狱中长达27个春秋,他备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1990年2月11日,南非当局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被迫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同年3月,他被非国大全国执委任命为副主席、代行主席职务,1991年7月当选为主席。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同年5月,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1997年12月,曼德拉辞去非国大主席一职,并表示不再参加1999年6月的总统竞选。1999年6月正式去职。

主要著作有:《走向自由之路不会平坦》、《斗争就是生活》、《争取世界自由宣言》、自传《自由路漫漫》。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曼德拉“乌弗埃-博瓦尼争取和平奖”。1993年10月,诺贝尔和平委员会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为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所作出的贡献。同年他还与当时的南非总统德克勒克一起被授予美国费城自由勋章。1998年9月曼德拉访美,获美国“国会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这一最高奖项的非洲人。2000年8月被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授予“卡马”勋章,以表彰他在领导南非人民争取自由的长期斗争中,在实现新旧南非的和平过渡阶段,以及担任南共体主席期间做出的杰出贡献。1992年曼德拉与温妮分居,1996年3月19日,法院判定曼德拉与温妮离婚。现任妻子格拉萨・马谢尔(Graca Machel)是莫桑比克前总统萨莫拉的遗孀,1998年7月18日与曼德拉结婚。

1992年10月首次访华,5日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99年5月,曼德拉总统应邀访华,他是首位访华的南非国家元首。

曼德拉的传奇人生

曼德拉的传奇人生

古人言:“宰相肚里能撑船”,作为一位当代伟人,曼德拉博大宽广的胸怀备受世人敬仰。2000年,南非全国警察总署发生了这样一件严重的种族歧视事件:在总部大楼的一间办公室里,当工作人员开启电脑时,电脑屏幕上的曼德拉头像竟逐渐变成了“大猩猩”,全国警察总监和公安部长闻之勃然大怒,南非人民也因之义愤填膺。消息传到曼德拉的耳朵里,他反而非常平静,对这件事并不“过分在意”,“我的尊严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并表示警察总署出现了这类问题,看来需要整肃纪律了。几天后,在参加南非地方选举投票时,当投票站的工作人员例行公事地看着曼德拉身份证上的照片与其本人对照时,曼德拉慈祥地一笑: “你看我像大猩猩吗?”逗得在场的人笑得合不拢嘴。不久,在南非东部农村地区一所新建学校的竣工典礼上,曼德拉无不幽默地对孩子们说:“看到你们有这样的好学校,连大猩猩都十分高兴。”话音刚落,数百名孩子笑得前仰后合,曼德拉也会心地笑了。巧用别人对自己的恶作剧,反用幽默活跃气氛,在这里,幽默成为曼德拉博大胸怀的自然写照,书写着一个坦荡而豁达的胸襟,体现着一种包容万事万物的海量。

终生遗憾:

没能成拳击冠军

曼德拉最喜爱的运动就是拳击,年轻时曾参加过比赛。年逾八旬的曼德拉在谈到“一生遗憾”时首先提到了拳击运动,“我非常遗憾没能成为一名世界级拳击冠军”。人格魅力:

被誉为“全球总统”

即使在狱中,曼德拉也多次成为全球焦点,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遍及全世界。1981年,1万余名法国人联名向南非驻法使馆发出请愿书,要求释放曼德拉;1982年,全球53个国家的2000名市长又为曼德拉的获释而签名请愿;1983年,英国78名议员发表联合声明,50多个城市市长在伦敦盛装游行,要求英国首相向南非施加压力,恢复曼德拉自由。如此人缘无人能及,难怪有人称曼德拉为“全球总统

曼德拉十大经典之语

●“让黑人和白人成为兄弟,南非才能繁荣发展。”

●“在那漫长而孤独的岁月中,我对自己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了一种对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曼德拉对战争与和平拥有独特的认识。

●“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

●“我已经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了非洲人民的斗争,我为反对白人种族统治进行斗争,我也为反对黑人专制而斗争。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都和睦相处,有着平等的机会。我希望为这一理想而活着,并去实现它。但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准备为它献出生命。”――1964年被判终身监禁时,曼德拉将审讯法庭变成了揭露种族隔离制度罪恶和唤醒广大民众的讲坛。他那长达4个小时的声明是这样结束的。

●“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我们看见了美国和布什的一举一动,到底谁是世界的威胁?!”――曼德拉谴责美国总统布什肆意践踏伊拉克主权。

●“你(克林顿)如果不高兴就跳进游泳池去吧!”――曼德拉最不喜欢别人对南非指手画脚,1998年3月克林顿访问南非,在联合记者招待会上,曼德拉公开表示南非将与古巴、伊朗、利比亚保持密切关系,并宣布不久将出访伊朗,令与其并肩站在一起的克林顿大为尴尬。

●“我已经演完了我的角色,现在只求默默无闻地生活。我想回到故乡的村寨,在童年时嬉戏玩耍的山坡上漫步。”――退休后的曼德拉甘愿做一个平民。

●“我想用乐观的色彩来画下那个岛,这也是我想与全世界人民分享的。我想告诉大家,只要我们能接受生命中的挑战,连最奇异的梦想都可实现!”曼德拉84岁时曾在南非举办了个人画展,作品主题是监狱生活。在27年的铁窗生活中,曼德拉用木炭和蜡笔绘画来打发时间,渐渐形成了独特画风:线条简单、色彩丰富。他最喜欢用画笔讲述自己的铁窗故事,但并不选用“黑暗、阴沉”的颜色,而是明亮轻快的色彩,以此来表现自己乐观积极的心态。

●“别担心,放轻松,要快乐!”――85岁的曼德拉依然精神矍铄,性格开朗。在这位尝过近30年牢狱之苦的老人心中,自由就是幸福。・“从今往后,我的生活添加了两个重要内容,第一个是格拉萨,第二个是到莫桑比克吃大虾。”――曼德拉与莫桑比克前总统遗孀相伴晚年。

生活爱好:

新鲜羊肉和玉米饭

在海滩散步

看夕阳西下

汉德尔和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儿童 有麦片粥、水果和牛奶的丰盛早餐

他最喜欢的食物是

――精制新鲜羊肉和阿玛赫乌(Amarhewu,一种发酵玉米粉做的饭)

时尚服饰:

彩色衬衫引领潮流

在南非人民心中,曼德拉不仅领导全国人民,还引领时尚潮流。

彩色衬衫是典型的“曼德拉服”,充分显示了老人心中的阳光与温暖。

幽默风趣:

“你看我像大猩猩吗?”

曼德拉:85岁的后领袖生活

对曼德拉来说,生命里没有退休这两个字,那些渴望教育的孩子们、那些没有钱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以及世界上远未消失的战争硝烟都是他无法退休的理由

7月14日,当南非前总统、国际著名人道主义活动家纳尔逊?曼德拉在巴黎国际艾滋病大会作完演讲后,主席台下有示威者高举标语,要求发达国家向贫穷国家提供更多的艾滋病治疗援助。一位示威者甚至爬上主席台,向曼德拉说,“我们处在一个危机时刻,我们需要帮助与支持!”

站在主席台上的曼德拉笑了,一边鼓掌为抗议者助威,一边大声念着他们的标语。曼德拉演讲的主旨与抗议者的呼吁不谋而合,他对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得不到艾滋病治疗感到愤怒。这一天,距曼德拉85岁生日还有4天。

1999年,曼德拉完成5年任期后,搬出比勒陀利亚的总统府,住进了位于约翰内斯堡的新家。这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世界上声望最高的政治家之一正式开始了他的退休生活。但人民对曼德拉的期望、并不平静的世界以及他自身的使命感决定了这位老人无法过上真正的平民生活,他忙碌的脚步从未停息。

不平则言

7月8日,当布什怀揣着支票本为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开始非洲之行时,曼德拉也选择在此时出访欧洲,避免与声称一直仰慕他的布什见面。

曼德拉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向美国的强权主义抗议。虽然岁月染白了曼德拉的双鬓,27年的牢狱生涯使老人步履蹒跚,但老人的脊梁始终挺直,头颅一直高贵地昂着。他一直在为建立一个更公平、更正义的世界而努力,当强权侵凌弱小时总能听到老人的不平之音。

在伊拉克问题上,曼德拉态度明确,他认为伊拉克应该执行联合国有关决议,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同时美国应该给和平一个机会,即使要动武,也必须得到安理会批准。因为他清楚地看到,如果美国绕开联合国攻打伊拉克,世界将进入弱肉强食的丛林时代。而对以弱国、小国为主的非洲大陆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开始,曼德拉认为是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鹰派在“误导”布什,但当他发现布什一心一意想发动对伊战争时,他就明确地批评布什“无法正确地思考”,并在会见法国外长时盛赞法国总统希拉克,他说:“希拉克总统在伊拉克问题上采取了正确的态度。他没有支持战争,而是支持和平。”为孩子和艾滋病患者 “化缘”

离开总统府后,人们并没有因为曼德拉的卸任而降低对他的期望,而他本身闲不住的个性也使他无法停下忙碌的脚步。曼德拉基金会成立后,他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村儿童受教育条件和帮助解决艾滋病问题这两个项目上。

曼德拉的努力已经硕果累累。在南非最贫困的东开普省,基金会和当地教育部门合作,改造和新建了15所“曼德拉学校”,学校有了新教室、新办公室、新厕所,孩子们有了教材,空荡荡的图书馆了有了书籍,而且,那些穷人的孩子第一次在学校里看到了电脑,接触了因特网。

学校落成之际,也是曼德拉最高兴的时候。每当他不辞劳苦乘坐几个小时的直升机到达这些新落成的偏远学校时,通常已经有无数远道而来的人们等在学校外面迎接他们的马迪巴(人们对曼德拉的爱称)。目前这种模范学校已经超过100所,而曼德拉基金会的计划是从2002年开始,在3年内使这类学校的数目达到300所,范围扩大到整个南非。整个计划所需资金都是曼德拉从国内外的各个大公司“化缘”而来。曼德拉不止一次地在开幕典礼上说,我只不过是个无权无势的退休老人,但你们对我的热爱和朋友对我的支持使我能继续为大家做点事。

曼德拉同时也是一名投身艾滋病防治事业的先锋,他和一位年轻的艾滋病女患者拥抱的照片在南非媒体上频频出现,呼吁大家不要歧视艾滋病患者,并积极为南非的艾滋病患者筹措资金。曼德拉基金会和南非的科研机构2002年联合做的南非艾滋病蔓延情况的调查也是目前公认比较准确和权威的一份调查报告。

赤子之心乐天达观

2003年5月5日深夜,非国大元老西苏卢在约翰内斯堡的家中去世。相伴多年的朋友突然谢世让曼德拉非常伤心。曼德拉和西苏卢相识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那些风云激荡的日子里,他们并肩战斗,组织广大黑人进行罢工,反抗当时政府的倒行逆施,并在罗本岛上的监狱里共同渡过了漫长岁月。5月6日晚上,曼德拉基金会新址揭幕,当曼德拉出现在大家面前时,眉宇间的哀愁使他看上去衰老了许多,走路也有点踉踉跄跄,需要助手的搀扶。他那晚没有开怀笑过,在为新址揭幕后不久就匆匆离去。

7月18日,曼德拉将迎来他的85岁生日,同行伙伴一个个的离去让曼德拉意识到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但老人对此却很坦然,他说:“我死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去最近的非国大党支部登记。”

现在老人依然头脑清晰,精神矍铄,旺盛的精力有时连年轻人也自叹不如。卡查利娅认识曼德拉的时候还是个18岁的姑娘,现在已经是个70多岁的老太太了,她依然惊叹于曼德拉旺盛的生命力。她说:“我觉得他从不想放慢脚步休息一下,他总是想前进,前进,不停地前进。”

曼德拉当年监狱的看守、现在罗本岛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布兰德也对他顽强的毅力印象深刻。他说当年的曼德拉总是早上5点就起床,然后做各种运动:俯卧撑、起立蹲下等。“我想他有着坚强的毅力,这使得他的生命如此坚强。”布兰德说。

除了顽强的毅力,曼德拉还很幽默。今年1月,曼德拉在家里会见新当选的南非小姐辛迪?奈尔。在摆好姿势让记者拍完照之后,老人慢悠悠地开口说: “我今天还有点担心„„”看到成功吸引大家注意后,他接着说:“我担心她的男朋友不高兴,但后来一想,辛迪来见我这个老头子,应该没关系吧。”他居然卖了一个小小的关子,大家都笑了。

曼德拉,这位热爱生活的老人,仍在不停步地开拓自己斑斓壮阔的人生。

曼德拉的小故事

南非的民族斗士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当时尽管曼德拉已经高龄,但是白人统治者依然像对待一般的年轻犯人一样对他进行残酷的虐待。

罗本岛位于离开普敦西北方向7英里的桌湾,岛上布满岩石,到处都是海豹和蛇及其他动物。

曼德拉被关在总集中营一个「锌皮房」,白天打石头,将采石场采的大石块碎成石料。有时从冰冷的海水里捞取海带,还做采石灰的工作。他每天早晨排队到采石场,然后被解开脚镣,下到一个很大的石灰石田地,用尖镐和铁锹挖掘石灰石。因为曼德拉是要犯,专门看守他的人就有3个。他们对他并不友好,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虐待他。

但是,当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曼德拉在他的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来宾。他先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虽然他深感荣幸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他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他邀请他们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绍给大家。

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精神,让南非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无地自容,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恭敬地向3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的来宾以至于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

后来,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他的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苦难的痛苦。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

篇8: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之事,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

他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如“四书五经”。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实施。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写作背景

篇9: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

一年后,太子易人,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他是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萦云、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基本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纳兰性德,母爱新觉罗氏,为阿济格之女,父亲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性德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二十二岁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3],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康熙爱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与皇室沾亲,与康熙长子胤禔生母惠妃也有亲戚关系,所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并奉旨出使梭龙(其方位学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一),死后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坟(今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清史稿》有传。有词集《侧帽集》《饮水词》刊行于世,后人合称为《纳兰词》。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 年7月1日)纳兰性德病故,享年31岁。

纳兰性德20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 氏成婚,两人情感甚笃,浮生萦云,婚后三年卢氏难产不幸亡故。纳兰性德又续娶图赖之孙女官氏。《百家讲坛》讲师曾言,纳兰性德在与卢氏结发之前,曾与表妹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曲。在卢氏死后,纳兰性德曾作过多首缅怀诗,之后,又与一女子有情,有诗句为证,但史实有待考证。

年羹尧是其女婿。

说到纳兰性德的名字,还有一说应予驳正:《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93年第间期登载有刘德鸿《纳兰性德探幽三题》一文,其中说明珠的妻子,爱新觉罗氏“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生下长子冬郎,就是后来的大诗词家纳兰性德。”时下有一历史小说《康熙与他的情敌》一书出版,其中也说纳兰性德小名“冬郎”。

其实是沿袭了黄天骥先生对纳兰性德诗句的误解,性德《填词》诗有句云:“冬郎一生极憔悴,判与三闾共醒醉。”冬郎乃唐代诗人韩渥的乳名,“冬郎憔悴”已成文学典故。因纳兰性德生于十二月十二日因而联想到乳名可能叫“冬郎”,其实古人称十一月为冬,十二月为腊。纳兰性德乳名叫“成哥”而不是什么“冬郎”,在他生前,担任宫廷侍卫之后,将“成德”的名字,改为“性德”。

附原文

篇10: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资料

陶渊明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他的父亲似乎早就在家居闲(据《命子》诗,安城太守之说似不确。那么他的详细生平简介你了解多少?

简介/陶渊明[东晋诗人]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岁。

人物生平/陶渊明[东晋诗人]

早年生活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致仕生涯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隆安二年(公元3),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义熙元年(公元4)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隐居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义熙四年(公元4)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义熙十一年(公元4),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义熙十四年(公元4),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

文学成就/陶渊明[东晋诗人]

诗文作品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卷之一 诗四言:

《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

卷之二 诗五言:

《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仲德》

卷之三 诗五: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责子》《有会而作》、《腊日》

卷之四 诗五言:

《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

卷之五 赋辞:

《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

卷之六 记传赞述:

《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

卷之七 疏祭文:

《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

作品类型

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 《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 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散文辞赋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传》采用正史纪传体的形式,并不注重描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首创。《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其跌宕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若狂的情状呈现在读者面前。欧阳修曾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片而已。”《桃花源记》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独特之处: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想到的还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能够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生活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一个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文学思想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故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艺术特色

语言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巧妙构思。

手法

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风格

上一篇:引擎初探下一篇:德耀中华全国道德楷模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