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04-11

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及对策研究(通用10篇)

篇1: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城市坏境卫生是城市文明的窗口 ,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搞好城市环境卫生工作对于维护城市市容、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文明建设的加强, 对环境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城市环境卫生工作也愈来愈重要。卫生环境已成为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些外商投资往往首先看城市的卫生环境。

一、城市环境卫生现状

1、环境卫生方面的公德意识差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农民涌入城镇打工、经商、居住,部分市民的环卫意识差,乱扔烟头、果皮纸屑、乱倒垃圾、乱倒脏水、随地吐痰、便溺,在小区、街头、广场、商场、楼道、车站随意散发和张贴宣传资料,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建筑渣土装运车撒漏问题,损坏环卫设施,歧视环卫工人等不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的现象仍然存在。

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力度不够

近几年,城区规模不断拓展和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城区清扫面积、日产日清垃圾量逐渐增加,但卫生处理费却随着形势的变化越来越难以收取,主要是由于环卫行业“先服务,后收费”的特殊性,无制约权,致使经费严重不足,经常入不敷出,有时还需要街道贴补,制约其发展。某些单位的弃管货物或弃管小区,院内清洁主要依靠社区保洁员打扫,而楼道内的保洁依靠居民自觉义务清扫,社区保洁员严重缺乏,管理不到位,导致背街小巷“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

3、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

采取传统的填埋处理不仅浪费了可再生资源。而且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体。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时居民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也在逐渐增多。对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就成了各级环卫部门难于破解的一道难题。采取简易的处理技术不仅浪费了可再生资源。达不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而且破坏土质和地下水源、水体。采用新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需要征土地、上设备。费用昂贵。开支庞大, 县级财政无能为力。

4、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近几年来,政府虽然加大了环卫设施建设的投入,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导致环卫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城市日益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配置陈旧落后,严重不足。上下水管道老化,经常跑冒,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及环境卫生水平。社区垃圾中转站容量小,不能满足需求,影响城区环境卫生面貌。清扫保洁工作仍然靠人工这种落后方式,机械化清扫使用率极低,致使劳动强度大,长效保洁存在困难,不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繁华的市中心,商业网点比较集中区域缺少公厕、垃圾箱等卫生设施,存在游人如厕难,无处倾倒垃圾等现象,给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5、长期以来缺乏对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和强制性的法规及行政、经济管理手段,致使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置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纸、塑料、玻璃、织物、金属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再生利用,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不断增长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6、环卫职工待遇偏低

劳动保护及工资、福利政策难兑现, 不仅使工作在一线的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 而且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干劲和热情。劳动保护及工资、福利待遇问题是一项政策性很强。事关一线职工队伍稳定的权益性问题。由于种种原因, 勒紧腰带过紧日子的市容环卫主管部门。把有限资金用在了低水平的日常维持上, 该缴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意外伤害险、医疗保险等一拖再拖, 有的已经拖了数年, 使到了退休年龄的职工, 不能按时办理有关手续。工资福利待遇、加班费等没有执行新的政策标准, 不仅损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而且严重挫伤了一线职工“ 情献市容, 爱洒环卫” 的积极性。

二、城市环境卫生采取的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市民环境卫生意识

营造一个卫生整洁、安全文明、舒适优美的良好环境是一系项系统的工程,只靠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各行各业和广大市民的配合与支持。要充分发挥舆论在环境卫生管理中的推动作用,增加政府部门依法管理城市环境卫生的严肃性,提高企事业单位、市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及法制观念。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传媒介向广大市民普及市容环境和市容法规知识,做到家喻户晓。深入持久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抵制各种不文明的行为。突出抓好中小学的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重公德,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2、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大各级政府对市容环境工作的重视及投入力度

(1)发挥主动性,拓宽经济来源,弥补经费不足

一是环卫行业实行承包管理,实行简政放权,让基层负责人独立经营。二是开办环卫服务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行企业化经营。三是用市场手段经营环卫设施。按照经营城市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拍卖环卫设施管理权,吸引社会资金按规划统一建设公厕、垃圾转运站等环卫设施,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主导,既有政府行为、更有市场手段的多元化投资新格局。

(2)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使其机械化、科学化

一是加快机械化作业的步伐。这不仅降低环卫工人劳动强度,而且能提高作业速度和质量,这也是提高城市管理形象所必须的。二是深化垃圾收运方式的改革。居民小区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收集垃圾经垃圾中转站压缩后运往垃圾处理场处理。

3、加强环境卫生监察队伍的建设

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法制观念强、严于律己、公正执法的环境卫生管理队伍,严格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和法规规定内容执行,真正做到“三分干七分管”,使其能够胜任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重任,为提高城市环境卫生水平,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要加强对环卫部门的领导,使其能够各司其责,专业性强,协调灵活。对街道的环卫队伍要认真管理,使其能够与市、区环卫部门有很好的衔接,成立环卫清洁管理站这一级组织。

4、大力开展城市垃圾的回收综合利用, 提高回收利用率

城市生活垃圾中的纸类、塑料、织物、玻璃金属、动物骨头等是重要的再生资源, 因此, 要大力扶持垃圾的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工作。同时, 对于可堆腐的生活垃圾经高温堆肥处理后, 可加工成有机肥料, 支援农业生产。

5、采取多种渠道解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资金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社会的公益事业, 原则上应当由国家、地方、受益者共同投资, 大家受益。首先, 城市人民政府要从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中继续给予安排, 国家和地方适当安排部分补助资金和优惠贷款, 鼓励地方建设生活垃圾处理示范工程。其次, 争取利用国内外贷款,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提高垃圾处理水平。第三, 积极推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按照“ 垃圾产生者对垃圾处理承担责任” 的原则, 对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征收处理费和生活垃圾管理费。所收费用专款专用, 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6、努力提高环卫职工待遇,改善作业条件,稳定并发展职工队伍·环境卫生工作集脏、臭、累于一身,工作环境恶劣。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其采用特殊政策,如实行行业工资、环龄津贴、提高环卫津贴标准及奖金标准,改善住房条件等政策。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卫生的好坏已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管理水平和投资条件的重要内容。创造优美的环境卫生环境, 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不仅可以吸引外资, 还可以吸引游客, 无疑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 既有社会效益又带来了经济效益, 不断增强城市的功能和活力。参考文献:

[1] 刘岸冰.近代上海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初探[J].史林, 2006,(02).[2] 侯端海.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的研究[J].科技风, 2010,(12).[3] 侯端海.关于探索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建议[J].科技风, 2010,(03).[4] 方胜祥.当前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11).

篇2: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交通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空气和噪声的主要污染源,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用牺牲环境及资源来解决交通问题是城市交通发展的一大误区.该文在分析城市交通污染现状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了治理交通污染的宏观政策与具体对策.

作 者:赵永臣 Zhao Yongchen  作者单位:甘肃警察职业学院,治安系,甘肃兰州,730046 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 英文刊名:URBAN ROADS BRIDGES & FLOOD CONTROL 年,卷(期): “”(5) 分类号:U491.9 关键词:交通污染   环境保护   政策   对策   可持续发展  

篇3: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市政道路施工中存在的典型环境问题

1. 水土流失严重。

在市政道路的路基施工阶段, 土方路基填筑、构造物基础开挖、下部施工中, 路基裸露于地面。在构造物基础开挖后, 松散的基础土方堆积在周围。由于防护施工条件的不成熟, 经雨季雨水的冲刷, 边坡被冲毁、基础开挖土方被冲散, 造成此阶段水土流失问题严重。而在市政道路的运营期, 降雨水流对市政道路水土流失的影响则减小。

2. 自然景观破坏严重。

城市市政道路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施工活动就是土石方工程。为确保市政道路的平直, 有时需开山平路, 挖方段土石进行附近路基的铺垫, 若填补不平衡就需大量开凿山体了。众所周知, 开山取石会严重破坏山体表层, 毁坏植被造成岩石裸露, 且植被短期内较难恢复, 这就严重破坏自然景观。参考市政道路的施工经验, 市政道路两旁极易出现该现象。而且, 山坡失去植被保护, 极易因雨水冲刷而出现山体滑坡现象, 这也对自然景观造成了更大破坏。

3. 边坡稳定性恶化。

随着市政道路不断向山区延伸, 施工难度加大, 陡峭的高边坡不断出现, 而护坡土壤大多是挖方之后的回填土, 且无植被覆盖, 因此其保水性能和排水性能均较差, 极易造成排水系统堵塞现象, 从而造成排水性能恶化、水流方向变化和边坡过度冲刷及坍塌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二、加强城市市政道路施工中环境保护的对策

1.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监理和管理体系, 给各项工程的施工单位的进场施工制订相应环保指标, 并从定量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等不同方面与施工单位签订责任书, 定期开展监理考核, 以增强环保工作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明确奖罚依据和指标。

2. 提高施工环保意识。

施工阶段在市政道路建设全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此阶段要完成路基土石方的填挖, 并修筑各种排水构造工程, 与此同时还要开展征地和拆迁工作。在此阶段, 各项工作完成的好坏最能反映施工单位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及其管理水平。市政道路施工单位不但要加强自身管理, 还须提高环保意识。市政道路施工人员要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并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在市政道路的测设中, 要把环保和市政道路技术标准以及路基稳定和线形顺畅等有机结合起来, 分析各自利弊, 进行统筹规划, 以确定出最佳的市政道路路线方案。

3. 严格按照要求施工。

市政道路施工阶段对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乃至社会环境均有较大影响。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好施工组织计划, 最大限度地缩短临时占用土地的时间, 减少占地的面积。土地使用完后, 应及时恢复土地的原有功能。施工中要严格按设计文件指定土场取土 (切记不能哪里方便就去哪里取土, 更不能用推土机沿市政道路两侧就地取土) 。取土场用完后要整平, 并种植植被。废方也要按照设计文件中指定的地方集中弃土, 堆放平整, 并种植若干适于生存的植被。这样既可以减缓水土流失, 又能改善施工路段的环境。和主体工程一样认真对待施工设计文件中的环保项目, 并保证其施工质量。

4.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合理安排施工工序, 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应从以下3个方面来开展。

(1) 精细调配。在进行土石方施工之前, 要对合同段及其相邻段进行科学分析, 精心调配, 充分利用路堑切方, 最大限度地控制弃土数量, 以确保最少地占用临时用地。选择临时用地时, 要选择荒地和洼地, 并对废土场边坡进行浆砌防护, 通过种植草皮使其变废为宝。

(2) 合理堆放。对于那些边施工边通车的施工路段, 更要合理安排进场筑路材料数量和在路段上堆放的位置, 尽量避免由于材料堆放不当而影响到过往车辆的通行及安全现象发生。在沥青面层的施工过程中, 要防止沥青混合料的烟雾污染。在洒铺沥青时要合理组织人员与机械, 避免沥青的污染。

(3) 及时清理。在摊铺沥青混合料的施工过程中, 要注意把多余沥青混合料及时回收。对那些既影响施工环境, 又造成浪费的现象要大力制止。施工路段完工后要及时组织人员清扫路面, 以确保路面的清洁, 严禁在已完工沥青层面上拌和砂浆等以防路面污染。

三、结论

篇4: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问题日益加重,环境保护出现了多种新问题,也面临着多种新挑战。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环境监测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进行环境保护的基础。环境监测既能够全面反映出当代我国环境的真实情况,也能反映出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所以,研究和探讨城市环境监测方法这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作用。

【关键词】城市环境;检测方法;常见问题;对策分析

实施环境监测的目的在于保障人们能够在保持正常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各项能源。在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各项环境保护监测工作,进一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稳定相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人民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才能强化城市环境监测,这对于确保我国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环境监测工作的目标

目前,进行环境监测其根本目标在于为我国人们营造出健康、干净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保障其生活质量和合理利用资源。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经济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其环境的建设。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结果,应按照如下四方面着手实施:一是,结合我国环境治理管理机制,确保环境质量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二是,结合环境污染状况,找出各个污染源的具体位置,判定出产生污染的原因,为进行环境监管组织活动提供多种根据。三是,积累相关技术文件、监测资料、制定解决方案等,为控制环境质量而逐一展开各项工作。四是,在分析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积累更多实际样本数据,从而为我国环境质量法规的健全和更新提供更全面的依据。因此对环境进行监测,这对于保障环境管理工作顺利有序进行具有很大的意义。

2、环境监测体系的现状

一是,在污染监测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常规性污染因子为主的方法,很少会涉及到特征污染物。特别是当前兴起的很多行业,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污染因子。存在这样的情况,如果只是采用传统测试因子实施监测,那么很难将企业实际污染状况反映出来。二是,很多污染物对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伤害,当前我国的监测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对危害居民身体健康的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程度等,并没有完全掌握,导致还无法针对性的进行治理。三是,当前环境分析方法缺少整体性、系统性,主要表现在:(1)现有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水排放质量标准有很多出入地方,分析和研究水质的方法也很古旧,没有做到与时俱进。(2)在监测水环境中得到的参数,其只能对水质情况进行描述,很难描述出水质污染的具体状况。(3)DMP、丁基黄原酸和活性氯等因素,在水质分析中直接影响着分析结果,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应研究出更好的分析方法。(4)在当代水质监测过程中,在线监测水质、遥感监测都已经充分应用其中,但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四是,臭氧光化学污染、监测雾霾分析等仍然只是处于研究时期中,我国多数城市都没有进行环境监测工作。五是,监测噪声技术在应用中有很多不足之处,监测社会噪声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传统监测仪器及方法都未能全面映射出噪声的影响。六是,生态监测还有很多不健全之处,目前也并未出现很完善的监测方法。七是,生态环境监测范围的窄小,在监测中以“生物”为中心,这也就代表对生物活动的各方面都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从我国目前生态实际监测情况而言,生态监测只是在地表水范围内进行监测,导致生态监测只对局部起效果,不能对整体起效果,在实施自然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那么引发的后果是无法估计的。

3、加强城市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的措施

(1)在制定和修订标准分析方法中,应做好各项与之相关的工作。根据多个影响因素制定出与之相符的分析方法,如:土壤标准因素、环境质量标准因素、污染物排放标准因素和噪声标准因素等。在原有标准分析方法基础上,制定出一种新型方法体系,优化监测程序,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对比其他国家的分析方法,借鉴国外的分析方法,因地制宜的改进我国环境分析方法中不足之处。(2)深入研究新兴行业特征因子产生的方法,并研究出新的监测手段。(3)通过使用统一验证监测分析方法,在工作中,由于需要监测一些加测频,在很难以解决一些国标方法中,可运用相应的程序方法来证明专家认同的方法。(4)强化实验内控制质量,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5)加大监督力度,保障标准分析法的实施。城市环境监测机构应做好对标准分析方法的管理和监督,唯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做好环境监测的工作。其监督内容包括多方面,比如:在方法制定过程中,其制定机构是否充分运用了自身的权利、制定标准是否合理、制定依据是否充分等;在使用方法过程中,实验室条件是否符合现有方法规定、仪器精度是否符合要求等。(6)做好日常管理的各项工作。各级环境监测部门,都应该将环境监测方法与日常管理紧密结合,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将具体工作落实到个人身上,做到权责清晰。(7)积极交流和合作标准方法,随着交流的逐渐深入,各个监测部门认知的方法也应逐渐强化,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最新环境分析方法,对其认真细致研究,积极借鉴其优势之处。(8)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强化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应不断应用各种新方法和新技术,引进最新的监测方式,强化环境监测技术,保障环境监测技术的完善和健全。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上,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展开环境监测保护工作的目标在于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环境,唯有及时解决城市环境监测中各种问题,才能真正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才能真正生活在一个健康、温馨的环境之中。

参考文献

[1]张景欣.完善环境监测机制,提高环境监测质量[J].科技与企业,2012,(02).

[2]包春艳,高新亚,刘江豪.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0,(28).

篇5:略论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

略论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

摘要:概述了目前城市环境中存在的空气、水污染问题及水资源缺乏、噪音污染、绿地覆盖率低、热岛效应等问题,提出了确立新的我国城市环境战略和目标规划等9项解决对策.同时也提出了推出“城市环境税法”等三项建议.作 者:刘炜 作者单位:廊坊市环境监测站,河北廊坊,065000期 刊: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 Journal:LVSE DASHIJIU年,卷(期):,“”(2)分类号:X50关键词:城市环境 对策 建议

篇6: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论文

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的品质要求也不断提升,同时,人们对现况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关注,一个好的生态空间能给人们身心健康,心情愉快,这是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城市环境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和破坏,这种趋势还日月加重,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现况下,很多地方在不断追求经济的快速成长,忽视了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得城市生态环境失去平衡,造成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严重影响,这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的关注重点,对此,怎样处理好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重点话题。

篇7:城市低保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特色,自建立以来保障了很大一部分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低保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低保对象的确立缺乏弹性,无法体现动态变化;(2)低保对象的不同需求无法得到满足;(3)低保对象的审核不科学、不规范,且程序僵化;(4)低保标准低与养懒汉并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认为应促进社会保障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提高低保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实行分类救助,要避免与其他社保项目重叠;低保标准的制定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低保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关键词】低保对象 低保制度 分类救助

一.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状

1993年上海市首先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全国各省市相继效仿,1999年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把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镇居民作为救助对象,具体包括以下四类:一是三无对象,即无固定收入、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二是家庭中虽有在职人员,但因赡养、抚养系数高,或所在单位经济效益差,收入降低,生活困难的居民;三是失业保险期满仍未重新就业,符合社会救济条件的居民;四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生活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其他居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低保标准根据物价变化,适度提高救助水平,相对稳定地保障了2270多万城镇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2007年底,全国共有1064.3万户、2272.1万城市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低保资金27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中:在职人员93.9万人,占总人数的4.1%;灵活就业人员343.8万人,占总人数的15.1%;老年人298.4万人,占总人数的13.1%;登记失业人员627.2万人,占总人数的27.6%,未登记失业人员364.3万人,占总人数的16%,在校生321.6万人,占总人数的14.2%,其他未成年人223万人,占总人数的9.8%。(数据来源:《2007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现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入了平稳运行时期,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

二.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确立及问题

我国低保制度的建立,在理论上应该遵循覆盖全体国民的原则,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城乡差别,在实际实施时城乡低保制度也有很大的区别,在农村无法做到普遍覆盖。即使在城市,由于低保制度管理的不完善,一些应该受到保障的对象被排斥在低保之外,使得应该受到保障的人没有得到保障,而享受低保的人中,也有一些是不符合低保资格的人,而没有将他们剔除,这些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虽然《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低保制度的规范化,但是在实际操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低保对象的确立是依据家庭平均收入来确定,即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镇居民都应该纳入低保范围之内,各地在具体对低保申请人进行审核时,又添加了不同的标准,而且审核程序更加繁琐细致。另外,家庭经济收入很难核实也是确定低保对象的一大难题。以下就低保几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低保对象的确定缺乏弹性,低保人群没有体现动态变化。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调节机制,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最后一道安全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的生活水平、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关,所以相应的低保人员也会有所变化。最初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预期是,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变化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变化,一部分低保人员应该慢慢退出低保范围,新出现的城市贫困人口应该被纳入低保的保障范围,低保人员是一个处于动态变化中的人群,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低保的最终目标是使城市中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物价大幅上涨,原来一些收入水平处于贫困线边缘的人落入了低保范围,低保制度是否能及时地将这一类人群纳入了低保范围有待实际调查。根据《条例》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市居民收入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申请办理停发、减发或者增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手续。但事实上,一旦被确立为低保对象,就很难再退出低保,所以就形成了低保对象只进不出的现象,低保人数居高不下。洪大用在谈到低保制度实践中的延伸效果时,认为低保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会“制造”一个长期的低收入群体。

第二,低保对象不同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低保人口的构成是很复杂的,其中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占很大一部分,他们都是社会保障制度所主要关注的人群,但是他们的保障需求有很大不同,老年人对医疗保障需求更急迫,而未成年人需要更多的教育和生活保障。一份对低保对象的调查报告显示,低保对象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三高三低即收入低、文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低、待业失业率高、高位家庭比例偏高、慢性病患病率高。”可以看出,低保对象的需求情况是不同的,应该对低保对象的家庭需要进行分类了解和调查,给予特殊的补贴。

第三,低保对象审核不科学,不规范。现在大部分城市在对低保申请对象的 ①

①苗春霞,覃昭晖,张训保,卓朗,谷玉明.城市低保与非低保对象社会支持现状分析.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12):259 审核上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主要是依靠低保工作人员对低保申请对象的主观判断,这样就造成了许多“漏保错保”现象。

其实出现“漏保错保”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低保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低是很重要的因素。现在处于低保工作最基层的人员,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社区工作和低保工作的专业方法和知识,对低保政策的理解也不充分,有的社区低保工作人员几乎全都是中年或老年妇女,她们没有经过职业培训,无法使用量化的方法对低保家庭的收入状况进行审核,在确定低保对象时,主要依靠主观经验,所以对低保对象的审核一点也不科学,不规范。如“在武汉市江汉区复兴社区,领取‘低保’的有1342户,但其中却有493户已不符合领取低保标准。据调查,‘问题’低保涉及三类人群:有房有车者,双份低保者,还有部分领低

②保者“查无此人”而另一方面,许多本该等着低保救急的人却领不到低保。”可以看出,低保资金浪费现象严重,许多不应该救助的对象吃着低保,而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这些不具备低保资格的人是如何进入低保保障范围的,是低保实践工作应该及时关注的问题。在国外,社会救济一般都是社会保障组织的专业人员来负责。虽然我国早就已经开始培养社会保障工作的专业人员,但是具体实践上还比较落后。

此外低保对象的审核程序僵化,没有灵活性也是一大问题。一般而言,申请低保的程序主要有以下四步:居民申请—居民小组长—单位负责人—居委会核查—街道复查—市民政部门审批—派员调查。但在具体操作上,各地又有所不同,有些地方的审核程序非常繁琐复杂,有些标准缺乏合理性,但还是照常执行,虽然这是为了严格审查低保资格,但这样的做法也将一部分人应保对象排除在低保范围之外。

第四,低保标准低与养懒汉并存。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我国低保制度的建立保障了很大一部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但是低保标准偏低是几乎所有人都普遍承认的一个现实,低保救助标准与低保人群的实际需要有差距,难以满足其基本需求。与此同时,养懒汉现象也普遍存在,很具有劳动力的人吃着低保就不再愿意出去找工作。所以一方面都在呼吁加大低保资金的投入,提高低保标准,一方面低保人员只进不出,低保人数居高不下,低保资金缺乏,而低保对象就业意愿不强。

三.低保问题的政策建议

城市低保制度是社会最后一道安全网,低保问题如不能合理解决,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针对以上几点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促进低保工作人员专业化。

② 武汉复兴社区乱吃城市低保问题重重.东方网 仔细分析,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低保政策的具体实施没有做好。现在我国的低保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门负责,社区居委会是最终实施的机构,这种机构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对低保对象的审核主观性太强,使得低保工作实施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所以低保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要求非常紧迫。参照国外的做法,社区工作者是应该是低保工作的实施人员,他们具有社区工作的专业知识,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实施低保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漏保错保”问题,还能对低保人员的整体状况做深入细致调查,为低保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证依据。上海是全国社会工作者专业化最早的城市,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工作是必然趋势,他们的介入将提高低保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城市社区工作是解决现在社会就业压力的一个良好途径。现实是,由于社区工作者的工资水平太低,难以吸引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到基层社区工作,所以一方面基层社区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吸收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从事低保工作。专业从业人员的增加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一个重要部分。

低保工作监督机制的完善也是低保实践的紧迫要求。现在普遍存在“低保”资格审查中照顾关系问题,将自己的亲友纳为低保对象,而排斥真正的低保对象。所以低保对象的确立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这就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群众对低保对象的监督,对低保工作人员的监督。

2.针对低保对象需求不同的情况,我国城市积极推行分类救助措施。“分类救助是指各地根据城乡低保对象的家庭结构、身体状况、劳动能力、困难程度等情况,实施不同的救助标准。” ③这项举措考虑了低保对象不同的需求,分别给予不同的救助。分类救助无疑是我国低保制度的一大进步,尤其给低保人群中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带来了很大实惠。

很多人提出要区分低保对象的不同需求,对特殊需求进行特殊补贴。如吴世敏等人认为应该综合考虑贫困家庭的需求,在医疗费用、学杂费和培训费、房租三个方面提供补充性的救助。但我们所要思考的是,分类救助的标准是否体现了公平原则,各地分类救助标准是否应该统一。笔者认为这样的举措如果实施好,肯定会有利于保障低保对象的生活,但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成熟,许多保障项目还处在建设中,要处理好低保与其他保障项目的协调关系,避免保障部分重叠,造成社保资源浪费,在社保资金紧缺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先保障基本生活。3.城市低保标准确立应该遵循最低生活保障原则。

③张时飞,唐钧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形成.社会科学报,2008(3):2 在社会保障理论中,将贫困划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没有解决,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或难以维持;相对贫困是建立在将贫困者的生活水平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低生活水平对比上的,是指比社会成员平均生活水平低的生活状态。” ④我国现在国情决定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应该是遵循最低生活保障原则,即保障处于绝对贫困的居民的基本生活。如果低保标准太高,会影响在职人员的劳动积极性,还会产生福利依赖。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尤其是低保标准的制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刚性,给付标准一旦建立,就不能再随便降低,否则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现在就制定过高的低保标准,会给低保制度以后的发展带来负担。当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价上涨,低保标准肯定要逐渐提高,让低保人员能够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外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和完善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也要吸取他们的一些教训,如福利标准过高引发的福利问题。所以,低保标准的制定要合理,既要保障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又要避免养懒汉现象的出现。

4.低保应与就业政策相结合。前面提到的分类救助,对于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提高救助标准,给他们以很大的实惠。但对于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应该将低保救助与促进就业相结合。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德国实行的失业救济,在给失业人员提供失业津贴的同时,更注重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以促进再就业,这一方面可以保障失业人员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出现失业救济给付标准太高而产生“养懒汉”现象。如果失业人员因为不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工作,将逐渐减少失业救济金,如果多次拒绝就业将取消其失业救济资格。我国在实行社会救助时,也应该实行这样的政策。事实上,有些地方已经在积极推行这样的做法,但是力度还不够。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实行这一政策,在给他们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时,积极鼓励他们再就业,如果拒绝,将逐渐减少低保金,直至取消低保资格,一方面防止养懒汉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可以使低保人员自力更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长久之计。

④ 马斌主编.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7):263

参考文献:

篇8:城市环境治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城市,环境治理,问题,解决对策

1 城市环境治理的内涵

城市环境治理是指为了维护城市区域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 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各级管理者和国家和当地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 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各种手段, 调控人类生产生活行为, 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限制人类损害城市环境质量的活动的有关行为的总称。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环境治理的核心是对人类行为的治理。从规范人的经济生产行为、社会生活行为等来开展环境治理, 有效解决各种城市环境问题。人在城市环境治理中扮演了治理主体与治理客体的双重角色, 起着关键性作用。城市环境治理的实质是要限制人类损害城市环境质量的行为, 鼓励对环境友好的行为。

城市环境治理强调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城市环境治理的目的是解决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各类环境问题, 保证城市环境安全, 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以, 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是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 也是城市环境治理的根本目标。

2 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政府及社员对城市环境治理的认识欠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深入, 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有了迅速提高, 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多数地区的环境状况还不乐观, 社员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伦理道德水平不够高, 参与公共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也不够强。相当一部分企业仍为当前经济利益而不严格遵守城市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抵制环保执法、任意违规排污的现象仍较普遍;市民随意乱扔垃圾等行为到处可见。诸多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 由此可见, 社会各界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意识不高仍是制约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有些城市的领导为了获得局部利益和经济效益, 贪图一时之快, 重经济发展、忽视长远利益、全局利益, 轻环境保护, 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没有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 怎么能够有效的指导各层干部、工作人员的工作, 部署战略、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呢?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 一些城市采取牺牲环境的做法, 只追求投资增长, 而吸收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城落户, 不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任意排放污染物。其结果是城市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反过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制约了城市的进步。

2.2 城市经济的发展给城市环境治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 这个阶段往往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中还面临着更为特殊的国情:拥有庞大的人口, 其中低素质的人口和贫困人口比例很大;自然资源基础薄弱, 人均占有量十分贫乏, 土地、水可供量很少, 环境容量狭小;科学技术基础薄弱和国民文化素质与环境意识不高的问题在短期内不会得到解决;全国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 一些城市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主要工业物排放达标率还很低等等。

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即长期延续着的“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城市的环境压力。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城市中污染物产生量会不断增多, 城市环境压力还会加大, 环境问题更为突出。

2.3 城市环境治理政策不完善

城市环境治理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要务, 为了使政府的工作有序和高效的进行, 必须辅之以良好的政策作为保障和引导。适当的政策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序的工作环境, 也引导着社会各界共同奋斗, 为了完成城市环境治理的严峻任务付出努力, 步步为营。

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属于政府主导型, 政府行为贯穿于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企业则是环境政策的被动接受者,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式和渠道少。为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保证行动的正确性, 首先要落实法律。环保法律对政府环境管理部门授予很大的权力, 对社会各界却分配很少权力, 尤其缺乏利益激励。这样的不平衡状态影响了积极性、主动性, 更直接减少了本该得到的效果。环境政策中强制性政策占据了主要地位, 而具有激励作用的环境经济政策的应用则很有限。另外, 受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中国环境政策的某些环保机构缺乏决策与管理能力, 执法监督不力不严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环境政策实施的效果不好也在意料之内。

2.4 城市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产业水平较低、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以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国家。这样的事实扭转的难点在于资金的匮乏, 导致欠帐很多, 特别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等建设能力尤显不足。煤炭消耗量非常高, 直接导致了二氧化硫的过度污染;污水处理厂严重缺乏, 导致几百个城市无法正常使用污水处理工序;垃圾无害化处理缓慢, 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和水源质量。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 城市环境治理对环境基础设施的需求迅速增长, 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的现状将使城市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3 解决中国城市环境治理问题的主要措施

3.1 城市环境治理的立法措施

环境立法措施是规范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从制约力角度讲, 法律起到了有效的制约作用, 能够约束各界人士的行为, 强制大家履行义务、行使权利;从环保资金建设角度讲, 环保立法可以通过征税、征费等角度设立门槛, 既提高了环保的标准和环境治理的效率, 又能积蓄一部分环境治理资金, 解决资金不充足的问题。环境立法包括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以及国际立法等, 可以效仿发达国家, 可分为环境行政立法、环境经济立法与环境刑事立法等。其中, 环境经济立法中采用的较为普遍的是环境保护费的征收、排污许可证及排污权的交易制度、经济刺激制度、税收和抵押金制度, 以及环境发展基金、环境损害保险金等经济手段。

我国要大力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立法工作, 把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度体系中, 最具威力的制度是法律, 要加快环保立法步伐, 强化法规、规章的作用, 将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 修改我国的《环境保护法》, 将其上升为国家基本法律, 并在其中规定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主体的基本环境权利和义务, 特别是各级政府的环境责任以及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 环境管理的基本权能和执法手段等内容。

3.2 城市环境治理的政策措施

主要是针对实施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重要措施。配合政策实行严格的城市发展规划制度。要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 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内容包括:从区域整体出发, 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调整城市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 实现基础设施的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把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

大力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立法工作, 把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最具威力的制度是法律, 要加快环保立法步伐, 强化法规、规章的作用, 将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 修改《环境保护法》, 将其上升为国家基本法律, 并在其中规定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主体的基本环境权利和义务, 特别是各级政府的环境责任以及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 环境管理的基本权能和执法手段等内容。

3.3 城市环境治理的教育措施

环境教育措施是落实城市环境治理内容的思想保障。所谓环境教育就是使参与者认识和理解人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爱护环境, 提高全社会的保护环境意识。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 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的口号。环境教育由此成为世界各国学科教育的重要主题。中国应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道, 积极落实环境治理的教育工作。

3.4 城市环境治理的技术措施

要加强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就必须先巩固技术, 争取找到成本低廉、效果优异的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的方法。环境技术措施是城市环境治理定量管理的重要尺度。环境技术是指防治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改善环境的相关技术, 一般包括专门的治污技术、环境管理技术、各种综合利用技术以及预防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技术。如污废水处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防治放射性污染技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环境产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的营销技术等。

3.5 城市环境治理的制度措施

篇9: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080-02

收稿日期:2012-01-05

作者简介:唐艳红(1984-),女,江西南昌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壤环境研究;赖发英(1966-),女,江西吉安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研究。

一、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1.实施“四大一小”工程有力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我市实施绿化工程建设,道路林荫化、庭院园林化、厂区花园化,城区每年在道路、公园、景区、单位、庭院、住宅小区绿化植树50万株以上,创建城市绿化生态环境;实施净化工程建设完成老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老城区垃圾填埋场建设;完成老黄家批发市场、新人民医院、滨江路等6座城市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

2.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丰城素有“江南废旧物资集散地”之称,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市就有数千农户以回收废旧物资销往江浙一带为生。为把加工增值这个产业链中最“肥”的业务留住,从2002年起,丰城就开始着手对废旧物资再利用产业进行规划整合,一方面建立废旧物资专业市场,增强辐射力;另一方面以市场形成的资源集聚效应,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民资,发展符合国家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废旧物资再利用产业。从一堆堆垃圾破烂中,人们“拣”出了羽绒、塑料、再生金属三大产业,垒起了一座座金山银山[1]。丰城市先后规划建设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丰矿循环经济区、食品工业园区、河洲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区、拖船羽绒加工区、精品陶瓷产业基地6个循环经济小区,目前,循环经济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3.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丰城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三农工作一直是我市的重中之重。我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市农村工作全局的高度来进行谋篇布局,新农村建设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生”二十字方针,经历抓试点、看示范村、促重点村建设三个阶段,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市40%的行政村建造了垃圾池,改建了厕所,60%的村庄拉通了水泥(油)公路[2]。过去垃圾乱扔、摊点乱摆、住房乱建等脏、乱、差现象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新农村的建设推动了我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4.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生态县市的创建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2008年省环保厅关于开展创建生态县市活动开始,我市就根据自身条件核定创建生态县市。全市乡镇、村都开始着手创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工作。到2011年底我市已有铁路、荷湖、尚庄、秀市、洛市、袁渡、蕉坑、董家、梅林、隍城10个乡镇获得省级生态乡镇称号;有秀市汪家村、洛市小溪村、董家孙家村、铁路红星村、淘沙苟荔村、桥东栗花村、张巷的白马村、筱塘厚板塘村、荷湖希望村9个村获得省级生态村称号;丰城市工业园获评省级生态工业园;而且现在铁路镇、尚庄已经申报了国家级生态乡镇;秀市汪家村申报了国家级生态村。正是由于这些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为我市创建生态县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丰城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在2011年12月通过了省环境保护厅专家评审。我市已着手开始生态县市建设工作。

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大大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2008年至2011年,我市申报争取了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资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袁渡的青围村、铁路的红星村、荷湖的杜家村、袁渡的岩上村、白土的大塘村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二、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资源开采为生态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

丰城市地处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南端,是全国重点产煤市(县)和商品粮基地,素有“煤海粮仓金丰城”之美誉。辖区内蕴藏着丰富的煤、钨、石灰石、砂卵石等矿产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几年来,丰城市以煤炭生产为龙头的矿业生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辖区内现有矿山企业141个,其中煤矿67个,钨矿2个,非煤矿山72个,为丰城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3]。但是,因为管理机构和体制改革滞后,地方性配套的政策法规尚未健全,矿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往往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一些非法矿点“死灰复燃”的现象仍有发生。由于受自然条件、气候、资源开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仍很艰巨。

2.畜牧养殖、化肥施用等给农村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丰城市1988年撤县设市,到目前已经发展成5个街道办事处、20个建制镇、7个乡,共计467个村委会、55个居委会、30个社区居委会,人口众多,农村畜牧养殖、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给我市水库环境、河流和土壤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3.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丰城市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并进入了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在工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同时工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丰城电厂的大气污染,矿产开发引起的水污染、水土破坏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多。

三、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1.完善政策措施,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制度化

丰城市已经制定了《丰城生态市建设规划》,应根据规划出台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流域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具体的实施办法,争取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扶持政策,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制度建设,用政策措施规范生态环境建设,用政策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用政策措施引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多元化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公益事业,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应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投资,尽最大可能地将我市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列入上级项目盘子;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域外投资参与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和转变收费资金使用方向,将本区域内相关的林业、水利、环保等规费收入真正用到生态建设当中去;各级政府每年也应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生态建设中的一些技术推广、示范试验、后续管理等工作。

3.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化

生态环境建设是系统化的复杂工程,涉及林业、水保、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必须尊重科学、依靠科技,实现治理环境科学化,才能实现标本兼治,全面恢复生态功能。在造林绿化上,要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以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低产林改造为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质量,积极推广应用造林新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森林资源管护上,加大封山禁牧力度,认真搞好中幼林抚育,严格执行林地征占使用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保持森林资源的连续性,提高林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上,将山、水、林、田、路结合起来,捆绑项目,综合治理,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农村能源建设上,突出节能、环保、利民,注重推广民用沼气、生物燃气炉等农村新能源技术;在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上,既要抓好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水平。

4.强化监督检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责任化

健全完善各级生态环境建设监督检查机构,落实经费人员,落实办公场地,落实工作责任。全面推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地方经济工作考核范畴,严格奖罚,推动落实。加强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监督,对新建和扩建的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项目坚决不批,对限期治理仍未达标的老企业坚决关停,严格监控各类污染企业的生产活动。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建设联建共管机制,整合力量,形成合力,加强监管,巩固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海, 陈佳丽.循环经济引领丰城率先崛起[EB/OL]. http://

finance.sina.com.cn/g/20080623/01485009873.shtml.

[2] 丰城:以“六大工程”为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丰城市新农村

建设办公室[EB/OL].http://www.jxagriec.gov.cn/b_include/xncdetail.

asp?fileclass=Q&id=124.

[3] 熊梨芳.浅析当前丰城市矿产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EB/OL].http://

www.chinalands.com/showNews.aspx?ID=94101].

(责任编辑:袁凌云)

篇10: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有不少城市把处理过的城市污水和废水回用到各个方面,已成为替代水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城市污水经二级或三级处理净化后进行回收利用,例如用于冲厕所、浇灌绿化带,作为工业和商业设施的冷却水,也可作为人工补给地下水的水源。国外很重视关键的节水技术、设备的开发、节水器具的改进、提高、旧设备、旧工艺的改造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升城市节水工作。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节水运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近20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进展。国家制定了有关水和废水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且国务院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城市供水工作和主管全国的城市节约用水工作。在具体节水技术中,国内主要注重重复用水技术,包括冷却水的循环节水、一般循环水节水(指循序用水、闭路用水等)和工艺节水(包括冷却工艺改革、无水少水工艺等),这些技术在火电、钢铁、石化、化工、印染、造纸等行业都有成功应用的范例。节约生活用水也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如采用节水型器具、城市污水回用技术的应用、减少管网的漏损率、利用价格杠杆,调整水价,促进节水工作。

二、我国城市节水主要存在的问

1、一些地区不顾自身的水资源条件,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一些缺水的城市也热衷於建设大草坪、水景观。有的地方甚至错误地认為推进节水会影响投资环境,把低水价作為招揽外商投资的优惠条件之一。有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

2、节水设施投入不足。一些城市在新开发水源上,捨得投入大量资金,却不重视节水。

3、水价改革不到位,水价对企业供水成本的有效约束机制尚未建立,成本和水价相互攀昇。在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中,相当一部分不能正常运行。

4、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眾节水意识不强,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没有形成全社会节约用水的良好风气。

5、供水管网漏损严重。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系统(自来水)的管网漏损率平均达

21.5%。

三、原因分析

1、认识不足。节水是—项只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需要全社

会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要通过节水来缓解华北地区和黄河下游断流这类区域性

缺水和水环境问题,更需要全区域(或全流域)社会成员和各地区、各部门、各行

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见成效。而我国的现状是大部分领导和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

遍不高,节水往往停留在口头上。

2、投入不足。节水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多样,需要大量投入和一定的先进

技术。做工业用水,一般可分成冷却用水、锅炉用水、洗涤用水、工艺用水等,其中节约冷却用水就相对比较容易,而节约洗涤用水、工艺用水则相对较难。不

管要节约哪种工业用水,都需要更新改造用水设备,有的甚至要更新改造工艺设

备。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随着节水量的加大、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单

方节水投资会愈来愈大,技术要求也愈来愈高。目前我国从上到下工业节水尚无

固定投资渠道,节水工程一般是争取—个上一个;农业节水投入近些年有加强,但力度不够。投入不足与技术落后使我国工农业节水水平与国际差距拉大。

3、机制不力。当前节水工作还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水价太低是

主要原因,许多节水工程直接经济效益有限,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上,而国家又缺乏优惠发展政策。这些原因的存在,致使许

多用水大户节水积极性不高,节水并没有真正变成企业、农户的自发行动,节水

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四、对策

1、控制用水总量

我国人口预计在2030 年前后将达到 16 亿,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750m3,将列

入严重缺水的国家。《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预测,全国遇中等干旱年要实现水

资源大致供需平衡,在考虑采取节水措施基础上 ,2010年总需水量为6988亿

m3,2030年为8000亿m3左右,2050年需8500亿m3,我国的用水量可能接近可

利用量的极限值。为此,必须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 “ 的原则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推动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各层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的大

力推动,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应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 ”的要

求,总结节水工作实践经验,创新节水机制。

3、农业节水

农业节水要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

民收入、建立节水高效农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营

机制为支撑。采取农艺、农机、生物、化学、工程和管理等综合措施,不断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逐步形成与我国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农业用水结构和生产布局。

4、工业节水

工业节水要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目标,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为核心,以

高用水工业为重点,以发展节水技术和工程为支撑,以加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为先导,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创建节水型工业。

5、城市生活节水

城市生活用水包括:城市居民、商贸、机关、院校、旅游、社会服务、园林

景观等用水。目前城市生活用水已占城市用水量的60%左右,随着城市的发展还

将进一步增加。城市生活节水的重点是实行严格的用水定额管制、计划用水、超

计划加价的办法,减少浪费,提高用水效率。推广节水器具和减少输配水、用水

环节的跑、冒、滴、漏。

6、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工作的力度。制定《海水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完

善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的标准体系;运用示范手段促进非常规水资源的应用;依靠

科技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运用经济手段促进非常规水资源的利

用。海水利用要在沿海地发展海水直接利用,研究开发利用后海水的净化处理技

术。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要发展污水集中处理再生,建立和完善城市再生水利用

体系,用于农业、工业、城市绿化、河湖景观、城市杂用、洗车、地下水补给以

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回用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公共建筑生活杂用水。推广城市居住

小区的中水利用。雨水利用要加大干旱地区集雨场、水窖、水池、水柜等雨水集

蓄利用工程的建设。城区要利用雨水集蓄,用于城区环境生态和回灌地下。干旱

地区要发展人工增雨。

五、结论

我国的节水工程任道重远,我们要在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保证工农业生产

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和良好的水环境,必须建立节水型社会。其中包括合理开发

利用水资源,在工农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方方面面,大力提高水的利用率,要使水危机的意识深入人心,养成人人爱护水,时时、处处节水的局面。

六、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报,国务院召开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N],中国水利报,2000,10.17.【2】侯捷主编,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3】李晓西,范丽娜.节水型社会体制建设研究[J].中国水利,2005,(13):69-71.【4】罗其友.节水农业可持续推进战略[J].中国软科学,1999,(6):105-107

【5】纪书平.我国节水农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农技服务,2009,26(7):127-129.【6】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全国节水规划纲要及其研究》,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

【7】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2000-2003),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中国工业用水与节水丛书》(第一册:工业用水与节

水9概论),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10】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中国灌溉排水中心,《农业节水探索》,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1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工业企业取水定额国家标淮实施指南

(一)》,北京:

上一篇:《蜗居》的经典台词摘抄下一篇:槐树湾乡双拥共建工作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