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

2024-04-11

略论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通用12篇)

篇1:略论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

略论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

摘要:概述了目前城市环境中存在的空气、水污染问题及水资源缺乏、噪音污染、绿地覆盖率低、热岛效应等问题,提出了确立新的我国城市环境战略和目标规划等9项解决对策.同时也提出了推出“城市环境税法”等三项建议.作 者:刘炜 作者单位:廊坊市环境监测站,河北廊坊,065000期 刊: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 Journal:LVSE DASHIJIU年,卷(期):,“”(2)分类号:X50关键词:城市环境 对策 建议

篇2:略论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

1、关键词:城市居住区

环境

生态

问题

研究

2、内容摘要:

城市居住区环境生态建设是影响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环境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根据目前城市居住区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结合城市居住区绿化建设的实际,提出了城市居住区绿化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确立的工作目标及其方法措施。

当今世界,人居环境已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加快城市化发展速度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而提高城市化水平,建设城市最佳人居环境,是我们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工作目标。本文就目前城市居住区绿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作一些探讨。

一、城市居住区绿化建设的意义

人居环境的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

(1)、居住区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城市居住区环境是整个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居住小区已成为城市房地产开发的主要形成。居住区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居住区环境建设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城市开发建设的水平,所以,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无论从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它即影响城市对外形象,进而影响城市的性质,产业布局及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所以,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2)、改善人居环境,创造绿色空间。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化为居住创造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同时把重视发挥居住区的社会功能和精神心理作用,以人为本的营建和谐、秩序、优美的理想生活环境。人与环境的高度融洽是人们追求最理想的城市人居境界,与自然共生也是人的基本需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城市中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3)、搞好城市居住区绿化建设,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城市居住环境建设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2001年仅为37.7%,而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已达到43%,四川省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27.2%。城市化水平低和城市化发展滞后,制约了城市居住区建设及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制约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搞好和加快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可极大的改善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结构,有效利用土地、人力资源,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城市居住区绿化环境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地面积以每年平均10%的速度增长,而城市生态防护绿地和居住区绿地是增长最快的绿地,居住区建设通过严格执行绿化用地规划指标和城市“绿线”管理制度,通过推广创建“安居小区”、“小康示范区”、“花园小区”及“园林式社区”等活动,使城市居住环境质量得到较大的改善,极大的推动了城市居住区绿化环境建设向高标准方向发展。

(1)、居住区的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指标有所提高。据国家建设部在全国各主要城市设立的近20个居住示范小区的绿化指标统计,绿地率都在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上,比建设部规定的指标高。

(2)、居住区绿化在环境建设中的作用越加显现。绿化与住宅建设公共设施等配套建设成为影响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从而成为城市居住区开发建设,经营效益的内动力,比居住区绿化环境质量成为城市居住区开发业主竞争的焦点。

(3)、注重发挥绿化效应,提高环境建设艺术水平。在居住区环境建设上,不仅抓好一般的绿化,还通过美化、香化、净化,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态防护、环保、观赏等作用发挥其绿化效应,通过艺术的植物配置,创造出艺术的景观。充分体现居住区生活、休闲、体育文化、游憩观赏等综合功能,从而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

尽管在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看,我们和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有相当的差距,而目前在居住区环境建设上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大家认真对待。

(1)、绿地总量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地价昂贵,开发建设又必须考虑开发成本,因而,开发投资业主出于经济利用原因,不愿拿出更多土地用于环境绿化建设,普遍仅以满足国家规定的临界指标,加上各种配套设施的挤用和占用绿化用地,造成绿地总量不足。因此,用地总量的分配利用是居住区开发建设的重要环节,而绿化用地不够,是影响居住区环境质量的最主要的因素。为体现绿化量和质的关系,居住区开发业主普遍注重了在集中的公共空间上大做文章。忽视居住区大环境和居住小环境的绿化建设,以至形成公共绿化用地过于集中,而生活防护绿化用地减少,人均绿化用地标准低,造成绿地结构分布不合理的矛盾。

(2)、绿化忽视生物多样性,盲目模仿,照抄照搬,缺乏特色。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及由所构成的关系的总体变异性和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三者层次所组成。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寄存的关系。居住区绿化中对本土化、乡土化的物种保护和利用不够,片面追求大草坪、大广场,盲目引进外来树种、花卉,致使绿化缺少地方特色,缺乏历史文化底蕴,营造了“异国风情”、“南国风情”,而丢失了民族的、地方的“乡情”。

(3)、片面追求高档、豪华,改变自然风貌,大造人工景观。符合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文化水平,追求高质量、高标准的时尚生活方式是无可厚非的,而在相当一些地方脱离我们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标准的实际,在改造建设环境中追求理想主义的愿望,违背自然,大搞形成主义的现象十分严重。损毁已有的林地、湿地,改造山形地貌,开山平地,挖湖填沟,以人工景观取代自然景观,自然风貌被破坏了,生态环境也被破坏了。

(4)、环境建设过分强调形式美,而偏废了以“绿”为主的功能作用。植物种类的单一,种植形式的单调,过多的硬质铺装形式和滥用与环境不协调的材料,失去绿地的应有作用,造成对人的视角污染。没有行道树的道路和空旷的宅旁,在炎热的夏季是很不适宜人的活动及调节环境湿度,加剧了光热幅射对人和环境物体的损害。

(5)、重建设轻管理,损毁绿化成果的现象严重。居住区绿化环境建设是通过规划进行实施的,作为考核验收的配套项目,开发业主不得不给予重视,环境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售房的效益。故初期的建设,开发业主往往给予足够的重视。而长期的管理工作则不被重视,绿地及设施的维护,植物的养护,培育等都需要花资金,消耗人力、财力、物力,所以在观念上,操作模式上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严重。建好的绿地被挤占,挪用,损毁绿化及设施的现象极为普遍。

三、居住区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居住区环境绿化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城市规划用地指标及用地性质的有关规定,尤其是要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建设的规范指标。关键是要落实好用于环境绿化的土地。只有有足够的绿化用地,才能多植树种花、种草,发达国家在居住环境用地指标普遍较高,一般在45%以上,不是他们土地富有,而是在环境保护上走了许多弯路后重视环境建设的结果。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居住区建设只重视建房用地而忽视绿化用地的观念,要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居住区绿化建设。

(1)、精心规划设计,突出特色。重视居住区绿化规划是搞好居住区环境建设的关键。居住区规划客观上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及区域性详细规划,绿化规划要符合居住区环境总体要求,既有较高的用地指标,充分发挥绿化的各种生态效应作用,又必须考虑经济、实用、美观原则,体现其民族性、地方性和时代性,突出个性特色。环境绿化建设是一个综合配套的系统工程,市政、环卫、供水、供电等各专业在规划设计中应协调配套,综合考虑。政府城市规划建设,园林行政部门及有关业务职能行政机关要严格对规划、设计成果进行评审,坚持标准、坚持城市建设有关行政纪律、技术规范要求和原则,严格审查,并监督实施及管理。

(2)、增加“绿量”,创造植物景观,提高环境艺术水平。城市随着现代化建设,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对环境绿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由于物资文化生活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绿化的要求值不断提高,要求居住地绿化面积大,有充足的绿色空间且环境优美。因而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就是有足量的绿色环境,并在有限的用地和空间中增加绿色的比重,以提高绿视率和空间绿量。因此,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不同的地形场地和种植形式进行绿化,更要利用植物的特性,用科技的手段开展空间范围的立体绿化。利用生物多样性创造供人们生活、休息、工作的绿色空间。绚丽的花园,美丽婆娑的林荫,绿茵的草地,葱绿的树林,这样的居住环境,才具有生命的气息和艺术的魅力。

(3)、居住区要以园林化和生态化作为环境目标。广植草坪、移植大树要有自然的环境条件和技术措施作保证,不能违背客观自然条件,追求某种单一的绿化形式,用装饰性来代替绿色效果,移花接木代替最基本的基础绿化,这些都是不值得提倡的。应该遵循植物造景、适地适树的绿化原则。诸如如何培植具有乔、灌、花、草结合,具有体量、色彩、季相变化,常绿、落叶形态变化的结构科学,配置合理,生态效应最佳的人工植物群落,充分考虑有利人生理、心理的需求,满足居住环境多种功能和作用的绿化、美化的需要,以达到居住环境的园林化和生态化目标。

(4)、因地制宜,创造地方风格与特色。因地制宜是进行居住区绿化建设的重要原则,规划要符合居住区环境实际,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形式和内容要统一,绿化景观是物质和文化艺术的结合,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尊重历史自然,并以科学的态度来创造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要求的人居环境。必须注重把握绿地的性质、风格和主题,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才能做到与环境融洽,满足人的审美及心理需求。乡土树种的利用也是绿化种植的基本原则,植物物种的自然分布,确定了它是该区域最优势的植物种群,盲目引种,滥种外来植物,既扰乱了植物的自然分布规律,还会带来生物灾害,以至造成经济损失。所以科学的选择与配置是居住区绿化成功的关键。此外,地方材料的使用和开发利用也是居住区绿地建设必须重视的问题,合理的使用地方材料即可节约建设投资,也有利地方风格和特色的形成。

篇3:略论医院人事改革的问题及对策

一、医院人事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

医院的人事改革已开展多年, 但在改革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包括人才引进瓶颈有待突破, 领导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人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和绩效考核机制有待创新等。

1. 人才引进瓶颈有待突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经济条件的改善, 人们对大医院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导致一些中小型医院“门可罗雀”, 医疗工作者纷纷投身大医院工作, 尤其一些医疗专业的人才被大医院垄断, 小医院无人问津。当今患者患病后只有去知名医院才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就让大医院更加著名, 更有了权威, 到小医院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少, 究其根本原因是医疗人才问题, 人才的不均衡导致的就医偏差。一些高水平的医疗人才不能被现有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 相关的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 医疗条件不利于高端人才的发展, 导致在人才引进过程中的瓶颈不能被打破。

2. 领导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对于医院的领导层来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个医院发展得怎么样, 领导的管理水平很关键, 医院的服务态度、诊治水平、医生护士的精神状态都与领导的管理密切相关。领导者在管理上碍于面子、疏于工作, 不愿管, 不敢管, 不想管, 以及领导者对于某些岗位缺乏专业性的认知, 导致管理不到位, 跑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这就要求领导从管理上下功夫, 让这个集体更加团结, 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同时要建立起自主的服务意识, 真心服务于民, 才是医院生存的根本。

3. 人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灵魂, 是医院的核心力量。对于一个医院来说, 如何制定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目前, 一些医院人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尤其是对于刚刚毕业的硕士博士来说, 医院不能给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外出深造成为一些有门路人的旅游机会, 在医疗科研项目的开展上不能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等等, 不能形成对人才的激励作用。

4. 绩效考核机制有待创新

绩效考核机制过于死板, 一些医院的绩效考核制度还是根据医生的职称、工作年限以及相应的资历来考核, 没有考虑到医生的实际工作量和工作能力, 这让医生在工资收入方面有着诸多的不平衡。另外, 医生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不到位, 相关考核指标不能明确量化的标准, 考核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且整个考核过程的监督性不强, 都成为制约绩效考核机制改革创新的内容, 这些都说明绩效考核机制有问题。

二、医院人事改革的对策建议

针对医院人事制度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建立科学人才机制, 合理引进人才

医院要对人才高度重视, 给予人才相应的待遇, 让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给人才创造合理的发展空间, 在科研项目上给予必要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让医护人员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医院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发展, 医院要给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 让员工走出去, 接受培训, 增长见识, 到一些同类单位去学习经验, 尤其是为医生创造到国外学习深造的机会, 让医护人员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有希望、有目标, 形成科学的人才机制, 合理引进人才。

2. 提升领导者领导力, 优化人事管理

提升领导者的领导力, 优化人事制度管理。人事制度实行择优录用的原则, 公开竞聘, 民主选举, 创造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让职工选出自己心目中的领导, 提高领导者的权威, 提升领导者的领导力, 提高领导者的专业素质, 尤其对于专业性的岗位, 应该选拔与本岗位相关的人员参与到管理中来, 领导还要经常深入基层, 了解相关岗位的具体情况, 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另外, 人才的选拔要充分考虑人才的特点, 了解人才的喜好, 按照人才的特点和喜好安排职位, 让人才的运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一个合格的人事制度, 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创造出充满竞争力的团体。

3.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构建公平体系

对于一个医疗机构来说, 人才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焕发人才的活力。所以一个公平的人才激励机制对于医院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从工作性质上考虑, 用工作量来衡量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 体谅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 让医护人员感受到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成正比。针对不同的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来制定考核办法, 让他们自觉从自身能力上提高自己, 从心理上不断纠正自己, 让自己充满阳光, 给患者正能量。对于人才激励机制要高度重视, 安排专人负责, 把人才激励机制落到实处, 真正发挥人才的作用。对于在普通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也要给予一定的鼓励, 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 实施绩效考核创新, 融入到全过程

对于医院的绩效考核应该实施有效的机制创新, 积极探索新型考核载体, 完善相关考核制度, 把绩效的理念渗透到医院人事考核的全过程, 对于考核过程要细化, 针对不同工作岗位, 结合岗位的工作特点, 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案, 做到一个岗位一个考核方案, 充分体现考核机制的公平性。同时, 要加强考核宣传, 营造全方位系统化考核氛围,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指标参数, 灵活考核方法, 构建系统化的考核评估体系, 把握考核原则, 完善科学化的客观监督机制。在医院绩效考核的全过程中, 人既是考核过程的主体, 也是考核过程的客体, 作为考核主体的人, 要把握考核的公平与公正, 作为考核客体的人, 要大胆行使医院赋予的监督权, 让考核更具说服力, 大大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推动医院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摘要:医院人事改革关系到医院未来的发展, 但在医院人事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医院人事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为医院人事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医院,人事改革,对策

参考文献

[1]马建芳.公立医院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 2011, (10) :41-43.

[2]刘洁.关于公立医院实行人事代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魅力中国, 2011, (22) :26.

篇4:略论城市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特色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有机融合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城市物化的资源(如城市设施)和活的资源(主要是市民)的相互作用,来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过程。

一、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内驱力

一座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摒弃什么,继承什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座城市的特色,不能完全靠规划师,建筑师的圆规、铁铲画出来,垒出来;更要靠文化追求者的探索、思辩梳理描绘出来。

当前,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城市的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也被愈来愈重视,因为,城市文化建设对于保存城市记忆、突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都发挥出重大作用,并成为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二、当前城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解析

城市在发展,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显得愈加重要。城市文化代表着区域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文化内涵深层思考,当前城市建设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盲目造城,城市文化建设的意识淡薄。

今天,在一些城市建设中,盲目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提升,在各种浮躁心态和盲目决策的引导下,出现的局面就是单一依赖土地经营和房地产开发来拉动经济增长,导致出现“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大幅度扩充城市用地,大幅度的增加建设量,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和国家利益。还有一些城市盲目追求变大、变新、变洋,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做城市现代化的标志,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草坪、景观大道等“标志性”建筑,以迅速改变城市的形象,这些新建筑的涌现,这些项目仅仅只是突出功能主题,却削弱了城市的文化内涵。

其次,多城同貌,城市文化建设的氛围不浓。

在当前的城市建设中,一些城市的布局、面貌越来越雷同,尤其是建筑体“克隆”现象普遍;作为城市标志的雕塑也呈现量少质低的现象;一些体现城市文化特色的“符号”,如彩绘、雕塑等制作粗糙、毫无内涵,仅仅只是高楼大厦之间的装点而已;此外,一些城市不重视文化活动场馆建设,面向社会开放有限,群众的文化生活较为贫乏,弥漫在社会上的风气更多的是浮躁、庸俗甚至低俗。

最后,有城无灵,城市文化建设的特色缺失。

判断一座城市是否具有文化内涵,首先考量的是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但是在当前,一些城市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高楼大厦的建造中,投入到“形象工程”的比拼上,忽视了自己原有的历史文化内容,甚至为了开拓城市空间,不惜破坏原有的古迹等,造成有城市面貌、无文化特色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彰显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城市文化建设如何,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人文魅力和对外知名度、美誉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第一,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现代文化的开放性、渗透性、前进性、公共性等特征相对于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封闭性、后看性、狭隘性等特征,无疑是积极的、先进的,但是传统文化也有现代文化不可比拟的可取之处,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仍然对当今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必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不能只宣传现代文化,更要保护、发扬城市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第二,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起来。本土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差异性、独特性等特征,是一个城市的独有财富。本土文化既是在深厚的风土民俗土壤中生成壮大的,也是在不断吸取外部文化营养中丰富发展的。不能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立起来,更不能任由外来文化同化本土文化。扎牢本土文化的根,防止文化基因突变,把外来文化用作嫁接枝或者营养液,提升本土文化的质量。

第三,把市政文化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城市文化必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城市建设、发展要从市民出发,靠市民创造,为市民服务,市政的文化追求要与市民的文化需求相适应,市政的建设方式要与市民的生活方式相适应,市政文化建设要与市民文化建设协调推进,城市的文化个性不仅要塑造在城市的空间风貌上,更要活化到城市的集体性格中。

第四,把文化形态与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城市文化包含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两大层面,外在形象由建筑、街道、广场、环境等形体语言所构成,内在素质则包括精神风貌、发展活力、文明程度等因素。只有把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和谐统一地塑造成一体,做到“秀外慧中”,才能让城市文化的“意境之美”活起来。

第五,把文化开发与文化保护结合起来。城市的文化遗产发展现代城市文化的宝贵财富和丰厚基础。城市文化的开发,建立在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基础之上,只有优秀、健康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文化才能传承下去,并且被进一步开发、宣传,在文化开发工作中,不但要合理、有序地进行,避免出现华而不实、过度开发的现象,还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力求改善原有环境。只有将文化保护和文化开发两个方面结合发展,城市文化才会释放出更加光彩的光芒。

只有把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统一起来,城市文化才有创新发展,文化个性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文化特色才能魅力无穷。

【作者简介】

杨娟,女,陕西宝鸡人,哲学硕士,中共宝鸡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篇5:略论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

略论宾县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文针对目前宾县农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特点和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对策.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29)分类号:X7关键词:宾县 农村固体废弃物 处理 问题 对策

篇6: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城市坏境卫生是城市文明的窗口 ,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搞好城市环境卫生工作对于维护城市市容、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文明建设的加强, 对环境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城市环境卫生工作也愈来愈重要。卫生环境已成为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些外商投资往往首先看城市的卫生环境。

一、城市环境卫生现状

1、环境卫生方面的公德意识差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农民涌入城镇打工、经商、居住,部分市民的环卫意识差,乱扔烟头、果皮纸屑、乱倒垃圾、乱倒脏水、随地吐痰、便溺,在小区、街头、广场、商场、楼道、车站随意散发和张贴宣传资料,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建筑渣土装运车撒漏问题,损坏环卫设施,歧视环卫工人等不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的现象仍然存在。

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力度不够

近几年,城区规模不断拓展和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城区清扫面积、日产日清垃圾量逐渐增加,但卫生处理费却随着形势的变化越来越难以收取,主要是由于环卫行业“先服务,后收费”的特殊性,无制约权,致使经费严重不足,经常入不敷出,有时还需要街道贴补,制约其发展。某些单位的弃管货物或弃管小区,院内清洁主要依靠社区保洁员打扫,而楼道内的保洁依靠居民自觉义务清扫,社区保洁员严重缺乏,管理不到位,导致背街小巷“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

3、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

采取传统的填埋处理不仅浪费了可再生资源。而且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体。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时居民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也在逐渐增多。对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就成了各级环卫部门难于破解的一道难题。采取简易的处理技术不仅浪费了可再生资源。达不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而且破坏土质和地下水源、水体。采用新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需要征土地、上设备。费用昂贵。开支庞大, 县级财政无能为力。

4、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近几年来,政府虽然加大了环卫设施建设的投入,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导致环卫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城市日益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配置陈旧落后,严重不足。上下水管道老化,经常跑冒,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及环境卫生水平。社区垃圾中转站容量小,不能满足需求,影响城区环境卫生面貌。清扫保洁工作仍然靠人工这种落后方式,机械化清扫使用率极低,致使劳动强度大,长效保洁存在困难,不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繁华的市中心,商业网点比较集中区域缺少公厕、垃圾箱等卫生设施,存在游人如厕难,无处倾倒垃圾等现象,给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5、长期以来缺乏对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和强制性的法规及行政、经济管理手段,致使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置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纸、塑料、玻璃、织物、金属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再生利用,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不断增长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6、环卫职工待遇偏低

劳动保护及工资、福利政策难兑现, 不仅使工作在一线的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 而且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干劲和热情。劳动保护及工资、福利待遇问题是一项政策性很强。事关一线职工队伍稳定的权益性问题。由于种种原因, 勒紧腰带过紧日子的市容环卫主管部门。把有限资金用在了低水平的日常维持上, 该缴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意外伤害险、医疗保险等一拖再拖, 有的已经拖了数年, 使到了退休年龄的职工, 不能按时办理有关手续。工资福利待遇、加班费等没有执行新的政策标准, 不仅损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而且严重挫伤了一线职工“ 情献市容, 爱洒环卫” 的积极性。

二、城市环境卫生采取的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市民环境卫生意识

营造一个卫生整洁、安全文明、舒适优美的良好环境是一系项系统的工程,只靠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各行各业和广大市民的配合与支持。要充分发挥舆论在环境卫生管理中的推动作用,增加政府部门依法管理城市环境卫生的严肃性,提高企事业单位、市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及法制观念。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传媒介向广大市民普及市容环境和市容法规知识,做到家喻户晓。深入持久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抵制各种不文明的行为。突出抓好中小学的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重公德,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2、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大各级政府对市容环境工作的重视及投入力度

(1)发挥主动性,拓宽经济来源,弥补经费不足

一是环卫行业实行承包管理,实行简政放权,让基层负责人独立经营。二是开办环卫服务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行企业化经营。三是用市场手段经营环卫设施。按照经营城市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拍卖环卫设施管理权,吸引社会资金按规划统一建设公厕、垃圾转运站等环卫设施,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主导,既有政府行为、更有市场手段的多元化投资新格局。

(2)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使其机械化、科学化

一是加快机械化作业的步伐。这不仅降低环卫工人劳动强度,而且能提高作业速度和质量,这也是提高城市管理形象所必须的。二是深化垃圾收运方式的改革。居民小区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收集垃圾经垃圾中转站压缩后运往垃圾处理场处理。

3、加强环境卫生监察队伍的建设

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法制观念强、严于律己、公正执法的环境卫生管理队伍,严格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和法规规定内容执行,真正做到“三分干七分管”,使其能够胜任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重任,为提高城市环境卫生水平,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要加强对环卫部门的领导,使其能够各司其责,专业性强,协调灵活。对街道的环卫队伍要认真管理,使其能够与市、区环卫部门有很好的衔接,成立环卫清洁管理站这一级组织。

4、大力开展城市垃圾的回收综合利用, 提高回收利用率

城市生活垃圾中的纸类、塑料、织物、玻璃金属、动物骨头等是重要的再生资源, 因此, 要大力扶持垃圾的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工作。同时, 对于可堆腐的生活垃圾经高温堆肥处理后, 可加工成有机肥料, 支援农业生产。

5、采取多种渠道解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资金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社会的公益事业, 原则上应当由国家、地方、受益者共同投资, 大家受益。首先, 城市人民政府要从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中继续给予安排, 国家和地方适当安排部分补助资金和优惠贷款, 鼓励地方建设生活垃圾处理示范工程。其次, 争取利用国内外贷款,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提高垃圾处理水平。第三, 积极推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按照“ 垃圾产生者对垃圾处理承担责任” 的原则, 对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征收处理费和生活垃圾管理费。所收费用专款专用, 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6、努力提高环卫职工待遇,改善作业条件,稳定并发展职工队伍·环境卫生工作集脏、臭、累于一身,工作环境恶劣。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其采用特殊政策,如实行行业工资、环龄津贴、提高环卫津贴标准及奖金标准,改善住房条件等政策。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卫生的好坏已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管理水平和投资条件的重要内容。创造优美的环境卫生环境, 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不仅可以吸引外资, 还可以吸引游客, 无疑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 既有社会效益又带来了经济效益, 不断增强城市的功能和活力。参考文献:

篇7: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

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其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问题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环境资源问题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我们应该认识到,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下面是本人对我国环境资源问题作一些探讨,并就如何改善我国环境资源状况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2012年6月的《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1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平稳,但形势依然严峻,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公报》用一组组数据,展现了中国环境状况和环保进展中的积极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环境和环保中存在的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十一五”期间,在能源消费和国民经济年均分别增长6.6%和11.2%,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二氧化硫排放量、城市和工业领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2011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499.9万吨,比上年下降2.0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217.9万吨,比上年下降2.21%。看似微小的数据,却有着重大的意义——这表明,我国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与之相伴的有更多让人欣喜的消息: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77.9%的城市区域噪声总体水平为一级和二级,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区域噪声总体水平为一级和二级的占76.1%。《公报》显示,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保持稳定,核设施、核技术利用项目周围环境电离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情况较好,电磁辐射发射设施周围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同时,我国生态建设进展较好。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640个,总面积约14971万公顷,其中陆域面积1433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4.9%。

喜中有忧,透过《公报》,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环境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全国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内陆诸河等十大水系469个国家控断面中,Ⅰ至Ⅲ类、Ⅳ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61%、25.3%和13.7%。在监测的200个城市4727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优良—良好—较好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45%,较差—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5%。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2011年对全国364个村庄的监测试点结果表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村庄占81.9%;农村地表水为轻度污染;农村土壤样品超标率为21.5%,垃圾场周边、农田、菜地和企业周边土壤污染较重。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国环保任重道远,环境问题在我依旧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下面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

(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人文社会因素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一面。”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

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是有多么的差。一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如此的差,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

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监督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1)完善立法,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必然引起传统的环境保护观念的转变。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 在污染治理方面应当反对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 法律的制定要确立预防为主的理念, 在环境资源法律保护方面,应树立整体环境资源观, 用整体观点去看待自然资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和司法的力度方面,要健全环境执法责任制,理顺各个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 明确各部门的执法责任和权限。对于法律有明确规定而执法不力的, 应该由有关机关予以监督。尽可能地防止行政权力缺位、越位现象的发生。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2)优化能源结构以提高能效

提高能效和开发利用清洁、可持续能源的根本在于科技进步,既要继续扩大技术引进的力度,又要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在环保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环保科技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对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投入,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因此政府可以鼓励开发和应用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如洁净煤、煤层气利用,绿色照明、再制造等。

因此我们可以效仿,加强环保科技的投入,加速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得强化环保科技内容,提出可操作的政策措施,还大力培养环保科技人才,满足对环保产业发展和执法队伍人员的需求。

(3)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

在推进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政策等工作的同时,还需充分认识到公众在解决环保问题上的力量。首先,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只有提高了意识,手法,间顿,环保,参与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其次,鼓励公众与新闻媒体舆论对政府、工业污染大户等监督,施以压力才能使环保政策切实。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些环保民间组织的兴起开始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形成与实施,并在引导环保节能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2]《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2年6月

[3] 《为什么要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日报,2004年12月

篇8:略论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

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都是以编目工作为基础来展开的。因此, 编目是图书馆工作流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环节并在图书馆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馆藏数据的精确性与服务质量。随着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 1993年, 俄亥俄州的莱特大学将整个编目作业外包给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 (OCLC) [1], 1994年2月美国图书馆学会 (ALA) 在洛杉矶召开专门会议探讨编目外包问题, 从而使编目外包成为图书馆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并掀起了编目外包的高潮[2]。1998年秋ALA成立了一个“外包工作组”来研究业务外包相关的课题[3]。随着联合编目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对编目外包业务的深入探讨, 时至今日, 编目外包不仅成为现实, 而且成为图书馆编目工作的惯例。但是根据笔者对国内实施编目外包图书馆的实地调研以及查阅相关文献, 却发现图书馆从业人员对编目外包的态度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一部分人认为编目外包非常好, 图书馆必须实行编目外包。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 尤其是编目员对编目外包持保留态度, 甚至持否定态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目前国内的编目存在诸多强差人意之处。

2 现有的编目外包不尽如意之处

编目外包在国内实施的时间较短, 并且基本上都是由编目技术不太专业的纸本图书供应商提供编目业务, 鲜有将编目外包给专门从事编目业务的公司的。因此, 在编目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 物理加工漏洞百出

在图书的初期加工时, 一些承包商就出现一系列低级问题, 例如, 不按照要求加盖财产账号, 忘记加盖馆藏章、不按规定加磁条。这些物理加工方面的低级错误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却屡屡发生。而这些低级错误将直接影响图书馆的典藏与服务。

2.2 编目数据不规范, 编目质量下降

编目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技能, 编目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 而且要有长期的工作经验, 才能胜任编目工作。但是, 承包商出于成本考虑, 并没有对其员工进行严格的专业技术培训就扩充到编目队伍当中, 结果导致编目数据不规范, 编目质量不高, 甚至一些编目员为了节约时间, 提高效率, 直接按照在版编目数据进行数据录入。众所周知, 很多的在版编目数据与实体文献的编目数据有出入。如果不使用实体文献的编目数据必将造成编目数据紊乱。更有甚者, 一些承包商的编目员竟然使用的编目数据压根就不是CALIS联合编目系统的数据, 其后果必将是因编目质量严重下降而危机到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

2.3 疏于查重, 造成书目记录重复

一些编目承包商出于短期经济效的考虑, 并不严格按照图书馆的要求进行查重, 结果导致因其分类不当、主题标引和分类标引不一致而造成多卷书、丛书著录不统一, 以至于造成同类图书归类不统一及同属于一种丛书的不同种书配给比较混乱。如果将这样的书直接入库, 在当时还不易被检查到, 只有当读者无法借出该书时才被认识到。这直接关系到馆藏数据的准确性, 长此以往, 毫无疑问就会给典藏管理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4]。

2.4 经济效益不明显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都是采取事后控制的方式, 即在验收时以核对编目外包数据的方式对编目质量进行控制。由于未对承包商的编目流程进行全程跟踪管理, 为了保证编目质量反而需要图书馆指定专业技术人员对承包商的编目数据进行重新审查、校验。这样的话, 不但没有实现省时省力的目标, 反而需要向承包商支付一笔不菲的费用, 极大地降低外包的运营效益[5]。

2.5 原编目员对外包抵触情绪大, 与外包编目员的关系不融洽

由于编目工作一向是图书馆工作流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环节, 因此, 采编部一向是图书馆的重中之重, 编目员也一直受到图书馆的器重。一旦实施编目外包, 一部分编目员势必会被调配到其他部门, 甚至到他不熟悉的部门进行工作。这样的话, 编目员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即便那些留下来做编目校勘工作的也有“为人做嫁衣”的感觉。其直接表现形式就是他们与外包编目员之间摩擦不断。

3 图书馆做好编目外包业务的路径选择

实行编目外包对图书馆来说, 其主要目的无外乎就是提高编目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和弥补本馆高层次编目人员的不足。欧美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已经通过实施编目外包而达到了上述三个目的。因此, 即便目前国内图书馆在编目外包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我们也不应就此摈弃编目外包, 继而继续走高成本、低效率的本馆编目这条老路。而应该审视造成国内编目外包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并做出更好的编目外部路径选择。

在笔者看来是选择承包商不够审慎, 签订的外包合同不够完备, 制定的编目外包技术管理方案不够精细, 缺乏必要的技术干预等因素, 造成目前编目外包存在这么多问题以及没有做好本馆编目人员的思想工作而导致他们对编目外包有抵触情绪。基于此, 为了做好编目外包业务, 我们就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以便实现编目外包的预期目的。

3.1 制定精细的编目外包技术管理方案

精细化质量管理是顺利实施编目外包的关键。因此, 决定实施编目外包之前, 图书馆要根据本馆的馆藏实际以及本馆的具体编目规则, 编制精细化的编目外包技术管理方案。

3.2 审慎选择承包商

目前国内大多数图书馆都是财政拨款, 由于受财政拨款就是“铁饭碗”意识的影响, 再加编目外包是一个新生事物, 这些图书馆里既有编目专业技术, 又有长期编目实践经验的人员跳槽去私营编目公司的人员聊聊无几。况且编目外包业务在国内也是刚刚起步, 真正具有很强编目实力的公司并不多, 而能够胜任外文编目和古籍编目的专业技术人员就更是少之又少。因此, 在决定实施编目外包之前, 图书馆必须对有参与本馆图书编目承包意向的承包商进行审慎选择, 以便确定合适的承包商。

图书馆在评估书商的外包服务水平时, 要拿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案, 将书商提供的用户服务信息对照本馆的各项具体要求进行真实性和服务质量深度的核实, 或通过实地参观考察, 对书商的综合实力作出理性的、切实的判断[6]。切忌将编目业务交给哪些不具备编目实力的承包商和哪些免费为图书馆捎带着进行免费编目的图书供应商。否则的话, 那必将是“捡个芝麻, 丢个西瓜”。

3.3 签订完备的合同

在物色到合适的编目承包商之后, 图书馆务必通过契约签订的方式, 授权承包商处理编目数据加工的服务业务, 以免处理日后的编目纠纷时没有法律依据。笔者认为, 实行编目外包必须要有完备的合同书并且在合同文本当中务必注明编目内容———编目数据加工与物理加工。并且在合同文本当中务必写清楚编目加工包括如何进行文献著录、分类标引、主题标引和馆藏信息等详细的编目内容以及物理加工所包含的贴书标、贴磁条、贴条码、盖馆藏章、加封套等具体内容。与此同时, 在合同当中要详细说明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争端的解决办法。另外, 在合同当中必须约定编目差错率范围并在合同中附上编目差错率计算公式:编目差错率= (出错数据条数/外包数据加工总条数) ×100%以及当差错率超出约定范围之后, 承包商所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和惩罚办法。

3.4 实施技术干预

即便实行彻底的编目外包, 图书馆也要保留一定数目的编目员对承包商所提供的编目加工数据进行校验并对其物理加工进行检查。当发现承包商频繁出现某些相似错误的时候, 应及时通知承包商, 让其限期内提出整改方案并切实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3.5 做好本馆原编目人员的思想工作, 消除其抵触编目外包的情绪

虽然实行了编目外包是大势所趋,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本馆人员, 尤其是原编目人员会欣然接受编目外包这个新事物。因此在实施编目外包之前, 要做好本馆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尤其是那些原编目员的思想工作, 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意识到编目外包是人心所向, 大势所趋。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实现编目外包的初衷, 也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综上所述, 虽然国内的编目外包尚存在诸多强差人意之处, 但只要我们能够直面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之所在并进行切实可行的改进, 实施编目外包必将能够实现提高编目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和弥补本馆高层次编目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这三大目标, 并有利于提高本馆的核心竞争力和创造温馨和谐的图书馆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刘琼.中美大学学科馆员的初步比较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5 (4) :13-16.

[2]柯平.新形势下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改革[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0 (6) :7-11.

[3]孙丽芳.信息技术外包策略在我国图书馆中的应用探讨[J].情报杂志, 2002 (8) :17-18.

[4]韩红予.浅析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业务外包[J].现代情报, 2008 (5) :141-143.

[5]赵晨洁, 吴丽春, 梁芳.基于TQM的高校图书馆编目外包质量管理模式研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 2014 (3) :42-45.

篇9:略论农业机械维修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农业机械;维修;问题及对策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逐渐深入,农业机械数量也逐渐增多,人们对农业机械的质量以及技术水准也要求更高,为此,除了要购买质量合格的农业机械外,还应落实农业机械的维修工作。农业机械维修对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技术水准、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等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农业机械的维修十分重要与迫切。

1.农业机械维修特点

(1)时间较为集中。通常来说,很多农业机械都是在农忙的时候使用,这个时期农业机械的作业强度比较大,容易出现各种损坏和磨损情况,为此,要维修农业机械也通常在夏季和秋季50天左右,同时还应在农忙前后的约15天做好农业机械的保养工作[1]。

(2)技术标准逐渐增高。随着国家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惠农政策逐渐落实,在处理三农问题上,农业机械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农业机械销售市场也处于持续升温状态,各种新型的农业机械不断涌现,其种类、型号等的发展都逐渐多元化和多动能化。加之,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高兴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农业机械上,这些都要求农业机械的维修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标准。

(3)维修和保养的地位逐渐提升。在信息科技时代,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这对农业机械的性能及作业而言,正确维修与保养显得十分重要,倘若农业机械在作业过程中出现了故障,必须要及时检查和维修,不能因为故障而耽误农忙季节的使用,确保农业的丰产丰收。

2.农业机械维修存在的问题

(1)农民知晓的农业机械相关知识较少。由于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所以在使用和操作农业机械时很难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与功效;加之,很多农民都未接受较为系统和专业的知识培训,缺乏安全驾驶意识,对农业机械的操作技能也未能充分掌握,这就使得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难以提升,对农业机械的发展也有阻碍作用。

(2)维修技术需要强化。因为维修技术显得生疏,多数维修人员未能全面掌握农业机械部件的具体结构,更不知道怎样拆卸机械,出现故障时,也只是盲目地硬拆硬装,很容易破坏机械的零部件,如果用力过猛,还可能出现扳手脱手等情况,对维修人员造成伤害。如在安装拖拉机电机时,维修人员如果用力过猛,就可能拧断螺丝,使其从发动机上掉落,进而伤害到维修人员。

(3)维修保养推广工作未落实。当前农村农业机械推广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缺乏健全的推广机构,对农村机械化生产以及农业机械的发展都有影响。加之,在农村专业的农业机械技术人员很少,要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和有计划性的指导很难,很多时候都只有农民自己去摸索,这样一来就很容留下安全隐患,严重的还可能引发伤亡事故。因为农业机械维系保养推广工作未落实,导致其维修和保养工作也受到一定影响。

3.农业机械维修的有效对策

3.1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

《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作为国家促进并规范农业机械维修行业顺利、稳定发展的重要规章,对农业机械的维修有重要作用,为此,应全面强化并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将其纳入日常工作的重要章程,严厉杜绝并打击各种无证经营农业机械维修的情况。同时,严格遵循许可程序以及《农业机械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有关标准,审定并核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坚持做到“合格一个、发放一个”,确保农业机械维修市场的良好运营[2]。

3.2落实农业机械保养指导工作

农业机械保养指导工作十分重要,相关技术人员应多与农民沟通交流,指导农民正确保养农业机械,让农业机械保养技术手段能落到实处。为此,政府需要做好两点工作:一是给农民讲解农业机械技术指导的作用和益处,让农民深刻认识到农业机械保养和维修对农业机械的重要意义;二是把农业机械的维修、保养、操作、驾驶等作为重点指导内容,让农民严格依照说明书操作和保养农业机械,避免因为日常保养不到位而造成农业机械故障,进而有效保障农业机械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3.3强化农业机械维修技术

随着农业机械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设备诊断技术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有效避免因为盲目维修而导致的材料损失和热力浪费的情况。传统维修通常分为定期维修与事后维修,但这两种维修方式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机械的需求,为此,还应着力发展预知维修,尽可能避免农业机械造成的灾害、尽量缩短维修范围与时间、有效提升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倘若确定故障的检查方法缺失,或是花费的诊断费用超出了诊断后带来的经济效益,那么就最好不使用预知维修的方法。

3.4创新农业机械维修体制

创新的农业机械维修体制对农业机械的有效维修有保障作用,要创新农业机械维修体制应从以下四点着手:一是借助政策与资金大力扶持有实力的农业机械维修大户,强化他们的技术水准与维修装备;二是落实新型农业机械经营组织的扶持,强化他们的维修水准及农业机械经营水准;三是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可以借鉴轿车专营店的做法,推出农业机械精密部件专修服务,全面强化农业机械维修工作;四是责成农业机械生产企业针对农业机械销售在区域的销售情况,成立易损件配件维修中心,及时落实农业机械的维修工作,对于具备有偿回收价值及修复价值的旧件实施维修,充分利用资源。

综上所述,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为此,必须要做好农业机械的维修工作,有效避免因为维修不到位或是不正确而导致农业机械工作时中出现故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参考文献:

[1]彭自荣,高春丽.浅论农业机械维修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科技与企业,2014(02):13转15

篇10: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论文

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的品质要求也不断提升,同时,人们对现况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关注,一个好的生态空间能给人们身心健康,心情愉快,这是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城市环境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和破坏,这种趋势还日月加重,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现况下,很多地方在不断追求经济的快速成长,忽视了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得城市生态环境失去平衡,造成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严重影响,这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的关注重点,对此,怎样处理好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重点话题。

篇11:江苏泰兴农村环境问题及对策

江苏泰兴农村环境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村是重要的.社会和经济区域,各种自然资源、自然生态资源也主要在农村.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环境诉求的不断提高,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已经列入当今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作者通过对泰兴市农村地区环境,生态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问题根源,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出切实可行方案.作 者:丁勇荣    白学军    DING Yongrong    BAI Xuejun  作者单位:泰兴市环境保护局,江苏泰兴,225400 期 刊:科技创新导报   Journal: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5) 分类号:X5 关键词:泰兴    农村    环境    对策   

 

篇12:城市道路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机动车辆的快速增长,交通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作为交通的物质基础内容,城市道路构成了城市的骨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主要针对城市道路进行讨论,研究了其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以及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对策,为城市道路今后的规划、建设提供明确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城市道路,现状,问题,解决对策

1.城市道路的定义及分类

城市道路是指城市内部的道路,是城市组织生产、安排活动、搞活经济、物质流通所必须的车辆、行人交通往来的道路,是连结城市各个功能分区和对外交通的纽带。城市道路也为城市通风、采光以及保持城市生活环境提供所需要的空间,并为城市防火、绿化提供通道和场地。

我国城市道路根据其在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及车辆、行人进出频度,国家建设部在1991办法的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标准》把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十级。

1.1快速路

快速路是指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并具有四条以上机动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以供汽车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

快速路是为城市中、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的。具有较高的车速和较大的通行能力。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隔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部控制或部分控制。

1.2主干路

主干路一般设6条车道,或4条机动车道加有分隔带的非机动车道。是连接城市各主要部分的交通干路,是城市道路的骨架,承担城市的主要客货运交通,是城市内部的交通大动脉。主要功能是交通运输。

主干路两侧应有适当宽度的人行道。主干路沿线不宜设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特别是在交叉口附近)。必须设置时,建筑物应后退,让出停车和人流疏散场地。

1.3次干路

次干路是城市中数量较多的一般交通性道路。一个区域内的主要道路,是一般交通道路兼有服务功能,配合主干路共同组成干路网,起广泛联系城市各部分与集散交通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快慢车混合行驶。条件许可时也可另设非机动车道。道路两侧应设人行道,并可设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物。

一般不设立体交叉,部分交叉口可以扩大,并加以渠化,一般可设4条车道,也可不设-1-

单独的非机动车道,次干路兼有服务功能,允许两侧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但应设停车场。

1.4支路

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用来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支路是一个地区内(如居住区内)的道路,是地区通向干道的道路。部分支路用以补充干道路网的不足,可以设置公共交通路线,也可以作为自行车专用道。支路上不宜通行过境交通,只允许通行为本地区服务的交通。

2.取得的成就

从1949年到1979年,我国的道路建设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解放初期,在积极修复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实行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的“地、群、普”建设方针,相继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建设。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引致的经济复苏和全面发展,使“长期滞后”的基础建设的严重后果充分暴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最薄弱环节,制约了生产的发展,使得公路的供求关系出现了“全面紧张”的现象。90年代以后,中央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将交通运输事业当作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紧迫性任务。尤其是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拉动内需成为弥补外贸缺口对国民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道路建设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方面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而迅速发展。

3.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着车多路少、交通不畅的局面,随着城市中机动车、非机动车的逐年增加,原有的道路面积、道路断面、道路通行能力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我国城市交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总体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人口众多使人均所占道路面积更低。

3.1道路建设相对缓慢

道路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机动车的增长速度,目前,大部分道路每天都是超负荷运行,特别是早晚高峰期,城市主干路路网基本瘫痪。现在机动车越来越多,部分道路缺少过街信号灯、行人过街天桥或过街地下通道等必要的行人过街设施,行人过马路不仅难而且还越来越危险,尤其是车流量较大车速快的路段,使行人过街极为不便,安全性降低。最突出的问题是停车场太少太小,而且利用率相对比较低,甚至有的被挪作它用。城市已经进入了停车供需矛盾的激化期,停车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能适应私家车迅猛发展的需求,现有停车场的数量和规模,远远达不到日常生活的需求,随即就产生了车辆在道边乱停乱放的现象,进而使本不宽阔的道路变得更加拥堵。

3.2路网级配不合理

路网级配就是各层次道路在路网中的比例,其路网合理的级配结构应是“金字塔”型,即越是等级低的道路其路网密度越高。而我国许多大城市的路网结构却是“倒三角”或“纺锤”型,中间大,两头小,普遍缺少次干路和支路。这样不仅加重了干道与快速路的交通负荷和拥塞程度,而且,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或车辆抛锚,极易造成局部交通瘫痪。

3.3道路规划建设标准偏低

国标明确指出:各类道路的平、纵、横等设计指标必须满足道路的设计功能要求。不少道路在建设当初并未考虑合理的快慢车道分配,如快慢车道总宽为20米的干道,若机动车道分配为双向四车道,则非机动车道宽度不能满足交通需求;若机动车道分配为双向两车道,又存在非机动车道较宽的断面浪费。又如12米宽支路,不能组织机动车双向行驶,不能布设公交线路,难以发挥支路“达”的功能。使优化交通结构方式成为空谈。

4.处理方法及解决对策

4.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国家已确立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在此宏观背景下,我们将迎来世界济的下一长波周期,因此,为跟上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节拍,为提升城市整体水平,为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必须大力加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道路投资适度超前”战略。

4.2优化路网等级结构

城市建成区规模大,车辆多,出行结构复杂,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道路网络必须从满足不同出行距离和目的出发,形成多层次结构的路网体系。合理的道路级配,可以尽可能发挥各级道路的功能,使主干道减少可能受到的干扰,次干道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支路发挥其生活性道路的作用,成为主干道与道路沿线各单位连接的纽带。各层次道路合理衔接,各尽其责,才能很好的发挥路网的整体效应。

4.2.1城市次干路、支路的完善

我国许多大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中一向存在着“重干路、轻支路”的意识和做法,面对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把有限的道路建设资金常常用于拓宽干道、建设立交桥、开辟外环路、忽视了.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的建设,造成了城市道路系统的结构性失衡。由于缺少次干道和支路,使得城市交通过度集中在有限的城市干道上无法疏散,车辆通行不畅,也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因此,我国大城市在道路规划建设中必须重视次干道与支路的功能和作用,增加次干道、支路的路网密度,与快速路、主干路平行布置一些次干路和支路,主要起辅路作用,其功能之一是作为车辆进入快速路、主干路的载体,其二是承担短途距离的交通,避免快速路、主干路上长、短距离交通混合运行,减轻快速路、主干路的交通负荷。这样城市道路系统能形成良好的衔接,充分发挥整体协同效应。

4.2.2城市快速道路系统的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使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引起了城市用地性质的置换与调整,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长距离出行交通明显增加,这种长距离的交通流需要与其相适应的快速路的建设。

城市快速道路系统是为现代交通工具设计的道路系统,其目的在于通过改善长距离机动车的运行条件,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因此它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但是为了发挥它快速、承担长距离交通的功能,又必须与城市的整体结构、土地利用规划保持一致,应该处理好与城市中心区和基本交通单元之间的关系。

4.3发展公共交通

我国人多地少,能源资源人均指标很小,城市的环境容量有限,道路公共交通因其投资少、建设难度小、便于乘客等优点,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导类型。城市道路交通是任何一个城市都面临的共性难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全球各城市对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中所形成的共识。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从政治上来讲,可以抑制燃油消费,减轻国外势力对我国的胁制力;从社会学来讲,可以体现社会的公正性,减少社会的不平等性;从经济学来讲,可以使城市有限的道路资源效益最大化,缓解我国的土地压力;从环境学来讲,可以极大地减少城市环境污染。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它综合了政治、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好处,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各方面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4发展地下空间

城市道路地下空间是指道路规划红线内的地下空间部分。道路地下空间是城市地下空间最具有开发潜力、开发可能和开发价值的部分,也是难以改造和难以循环使用的资源。有效地利用道路地下空间,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虽然地下空间在纵向上已经明确了进行分层利用开发的原则,但在实际的工程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可能不会严格按照分层原则进行建设,尤其是很难对现有设施进行严格规范,设施建设会出现重叠现象。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地下空间,并且解决地下空间利用上存在的一些矛盾,除了要以分层建设为依据外,各种设施也要有一定的使用权限和必要的避让原则。

道路地下空作为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共空间的性质,是地下空间集中利用的重要资源,只有有序地利用道路地下空间,才能发挥集约效益,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创造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叶国铮,姚玲森,李秩民,道路与桥梁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年2月,p7

[2]顾民,小鸿,城市交通,2005年5月,第3卷第2期,p56-59

[3]杨涛,李朝阳,张际宁,南京市道路与交通流现状、问题及对策,城市研究,1999年第2期,p33-40

[4]李森,周时骏,我国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的现状分析及优先发展对策,城市研究,2010年第4期,p39-42

[5]樊大可,我国大城市道路网等级结构优化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p1-2

[6]史俊杰,我国公路提供的发展趋势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p9-11

[7]王娟,城市道路等级级配优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6月,p15-17

[8]邓海生,对城市道路交通的思考,路桥天地,2006年第1期,p67-68

[9]金永乐,大连市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及缓解拥堵的对策建议

上一篇:生活就是这样经典语录下一篇:培训晚会结束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