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尔布拉克镇小学实施方案

2024-04-19

肖尔布拉克镇小学实施方案(共4篇)

篇1:肖尔布拉克镇小学实施方案

肖尔布拉克镇小学“法治进校园”活动

实施方案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法治进校园活动是深入贯彻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普法规划,进一步增强干部师生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促进学校依法治校,结合我校实际,经学校研究决定在我校广泛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积极推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

二、加强领导

成立法治宣传领导小组,由陈新斌校长担任组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为成员。聘请肖尔布拉克镇派出所江涛为法治副校长。

三、方法和措施

(一)加强阵地建设

1、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保证学校法治建设,使法制教育成为我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导处抓好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确保每月安排法治教育课不少于2课时,一学期不少于8课时,并组织授课教师认真备好课、上好课。各班除了落实课堂教学外,还要在班会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法制教育。

2、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依托镇派出所在村内的机构,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开展青少年学法用法实践活动。

3、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建设,依托家庭、社会和校内及少先队等组织,通过家长委员会及家长会活动等形式,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在法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4、组织有关部门认真整治校园周边的环境,净化校园环境,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为基点,社会教育为依托”三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抓好教师队伍及班主任队伍建设,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素质和法治教育水平。切实把工作能力强、思想素质好、工作热情高、关心爱护学生的优秀教师吸收进班主任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法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聘请法治副校长,进一步规范法治副校长工作,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的作用。

(三)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积极探索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社会实践及举办法治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切实有效地搞好对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牢固树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增强法治观念,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合格小学生。

四、具体安排: 1、9月份:开展一次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讲座。2、10月份:办一期以法治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和手抄报。3、11月份:组织各班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召开主题班会,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交通法》等法规,展开广泛的学习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充分认识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4、12月份:对“法律进校园”活动进行总结。

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小学

2014年9月1日

篇2:肖尔布拉克镇小学实施方案

庞蕊,女,10岁,现就读于肖尔布拉克镇小学四年级二肖尔布拉克镇小学四年级(2)班----庞蕊 班,是一名乐于助人、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她没有高尚伟大的精神,却有着小学生的天真与纯洁,也有同龄人少有的热心与坚持,为师生们所称道,在学生中起到了楷模和表率作用。

一、勤奋刻苦,屡创佳绩。平时她总是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在她身上有一种争强好胜、不服输的精神。她学习勤奋刻苦,不甘落后。每天放学回到家,她都立刻摊开书本,认认真真地完成当天的作业。遇有难题,她总是积极思考,不搞明白决不罢休。她的成绩在年级里一直名列前茅,年年获得校三好生的光荣称号。

二、乐于助人,奉献爱心。庞蕊同学有一颗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爱心。几年以来,不管她是身为班干部还是小组长,或是班级一员。她都能主动为班级、同学乃至学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学校里,每位同学都是她的好朋友,谁有困难,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的,她都会主动去帮忙。身为语文学科代表的她在学习上不仅自己努力刻苦,还乐于助人,经常主动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有时候放学后还在教室一遍一遍耐心地给有困难的同学讲解,直到他们听懂了。班里有同学生病,就主动带同学去看医生,带到自己家中喝药。她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下课后同学们都在休息,她却还在忙着收发作业本;有同学不守纪律了,她会及时给同学们指出来。老师出差,忘记布置作业,她会自己和同学布置作业。劳动时,每当遇到最脏、最累的活儿,她总是冲在最前面,从不偷懒;老师不在的时候也总能发挥自己的组织能力,带领同学们把教室和清洁区打扫得干净彻底,从没有由于卫生给班级丢分,让老师放心又舒

心。

三、尊敬长辈,关爱社会。在家里,她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勤俭节约。虽然是四年级学生,每天晚饭后,她坚持洗碗和拖地,因为她知道爸爸妈妈工作太辛苦了,想让父母多休息一会儿。她生活非常俭朴,平日父母给的零用钱除买一些必备的文具,其余的都积攒起来,从不买令吃。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时,她身体力行,积极主动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的零花钱,把爱心给了灾区。

一路走来,庞蕊同学用自己的热心和宽容普曲,正直和善良填词,弹奏着暖人心扉的旋律,她用爱心、恒心、信心、诚心托起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学习雷锋好少年”推荐表

新疆省

肖尔布拉克镇小学“雷锋式好少年”事迹材料

肖尔布拉克镇小学四年级(2)班----

篇3:肖尔布拉克镇小学实施方案

1.1 生态移民的概念界定

生态移民的概念是美国科学家考尔斯提出的, 他首次将群落迁移的概念导入生态学。多数学者共识的生态移民 (ecomigration) 是指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而实施的移民。只有意识到继续在原地居住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造成严重后果, 才会产生生态移民。广义地说, 它是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区、生态脆弱区, 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 搬离原来的居住地, 在另外条件较好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

1.2 生态移民的成因

生态脆弱或者生态恶化是引起生态移民的主要原因。生态移民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 所以主要的、唯一的标准就是被迁移者在原住地是否已经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或者已经构成潜在的威胁。至于这些人的生活状况或者生产方式如何, 不应该成为启动生态移民的主要原因。迁出的人口规模远远超过区域生态环境的容量和承载能力。在新疆生态移民的目标上, 是生态保护和扶贫两项任务联系在一起的。这些生态移民实施地方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还是生态环境的恶化, 把超载的人口搬出去, 不仅能达到生态环境恢复的目的, 同时还能达到人口脱贫的目标。

2 新疆生态移民概况

新疆的生态移民主要以牧民定居为主要方式。2008年, 新疆牧民定居工程正式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 定居点建设由此获得每户2.5万元人民币的资助。现在, 算上自治区补助、援疆资金和各类项目资金, 定居点的户均补助都在6万元人民币左右。此外, 新疆还实施了“定居兴牧”骨干水源工程等, 进一步解决牧民的生活困难。至2012年初, 新疆在为了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开始了有计划地新疆各地州生态移民定居的项目工程, 且对全疆水库移民扶持政策人口, 国家核定人数与初步统计人数进行了全面的安排, 全疆生态移民22万人 (其中新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人数117558人, 其中移民83556人, 2007~2008年新增移民34002人, 小型水库移民45人。目前13个地州市有55个移民工作重点县, 317个重点移民乡镇。

3 新疆伊犁州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概况、定居兴牧概况

新源县11个乡镇牧民总户数为7897户, 总人口41532人, 现定居 (有住房、棚圈) 户数有5397户、人口28337人, 定居率达68.3%, 未定居户数为2500户。另外还有17382户安居房需要建设。扬州的援疆工作将把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首要任务, 未来五年将安排2.6亿元用于保障农牧民安 (定) 居房建设, 基本解决农牧民安 (定) 居房建设问题。

3.1 新疆伊犁州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基本概况

肖尔布拉克镇辖区总面积268平方公里, 居住着哈、汉、维、回、蒙等8个民族, 总人口21267人 (其中本辖区8711人) , 有草场1.87万余hm2, 耕地0.14万hm2。全镇辖有3个居委会, 7个村:肖尔布拉克村、肖尔布拉克新村、克孜勒金格勒村、库洪土拜村、克热格塔斯村等。

新疆伊犁州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依据新疆、伊犁州、新源县的牧民定居规划, 采取措施积极、科学做好牧民定居规划与建设。

3.2 积极行动, 有力推进牧民定居工作

3.2.1 提前行动, 做好规划。

各村把游牧民定居作为今年援疆项目的重点工作予以支持, 从定居点选址、布局、住房、棚圈设计等方面请援疆单位协助设计, 因地制宜, 多方征求当地干部牧民意见几易其稿形成最后方案。

3.2.2 多方筹措资金, 做好牧民定居。

在游牧民定居建设资金筹措方面把国家游牧民资金、援疆资金、自治区配套、牧民自筹以及基层组织、教育卫生、农村电网、道路建设等资金整合使用, 提高了牧民配套定局的补助标准和建设面积、档次, 稳步推进牧民配套定居工程, 改善牧民居住条件。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克孜勒金格勒定居点中央和自治区补助每户投资近10万元, 援疆资金2.5万元, 其他为地方配套和牧民自筹。

3.2.3 加大宣传、调动牧民定居积极性。

利用各种媒体加大牧民定居宣传力度, 制定牧民定居计划时, 牧民定居积极性很高, 实现了从过去的“要我定居向我要定居”的转变。牧民自筹资金提前准备建筑材料。每户配套了2.68hm2饲草料地, 种植了苜蓿、玉米等草料作物。

3.3 为达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肖尔布拉克镇牧民实现定居建设目标、内容与实施方案

3.3.1 肖尔布拉克镇洪土拜村牧民实现定居建设目标与实施方案。

洪土拜村是一个纯牧业村, 居住分散, 没有完全定居, 主要以游牧、养殖业为主, 经济基础薄弱。全村总户数318户1513人, 由哈、汉两个民族组成, 哈萨克族315户1507人, 占全村总人口的99.6%;汉族3户6人, 占全村总人口的0.4%。其中贫困户72户249人, 五保户15户, 残疾人23人。全村劳动力626人, 草场13487.77hm2。从前洪土拜村的牧民生活方式仍然很传统, 是一个纯牧业村, 同时也是一个贫困村, 主体民族为哈萨克族。长期以来, 该村牧民延续着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生活, 居住也比较分散, 人居房屋不符合抗震安居标准,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居住在巩乃斯河南沿岸和山里, 多年无水无电, 交通不便, 过着游牧生活, 畜牧业发展滞后。住“冬窝子”或由木头、石头和土坯盖成土屋。牲畜棚圈由根木头和麦草简易搭建而成。由于居无定所, 家中人生病要到很远的地方就医, 小孩到了7~8岁才能送到寄宿的学校上学。洪土拜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传统畜牧业, 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一是农牧民居住比较分散, 过着随草而居、依水而迁的生活。在教育、卫生、就医等方面长期停滞不前。二是水、电、道路等问题制约着洪土拜村的经济发展, 给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针对洪土拜村的现状,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要求, 结合抗震安居和游牧民定居工程, 镇党委、政府决定对洪土拜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为了解决洪土拜村农牧民居住分散、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 肖尔布拉克镇拿出41.2hm2地, 结合183户游牧民定居工程, 彻底改善洪土拜村现状。该项目需要总投资1580万元, 其中可自筹250万元, 剩余资金需通过国拨、援疆资金的支持方可完成。

2009年肖尔布拉克镇牧民集中定居户63户, 占地16.08hm2, 房屋建造全部按照抗震房标准建设, 每户投资5.2万元 (其中国家资金2.5万元) , 住房60m2, 棚圈80m2, 草棚50m2, 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建造, 实现路通、电通、水通, 并配套实施一池三改工程, 建设成为新型的现代牧民定居点,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又一亮点。牧民生活、生产环境的改善, 将有力地推动牧业与庭院经济的发展, 也将改变牧民居无定所的历史。牧民定居标志着哈萨克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目前该镇已完成了饮用水、道路的建设工作。投资110万元的电力设施工程也将于近期全面实施。

2010年肖尔布拉克镇洪土拜牧民定居村整村推进, 规划占地面积69.68hm2, 分两期实施。以改善乡村面貌、转变农牧民居民生活方式、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为目标,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集中建设”的原则和“原址重建、拆旧建新、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要求, 加快整村推进工程建设, 使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实施人畜分离集中定居模式区。该定居点最大的特点是在整个片区可以看到几十年以来全区游牧民定居方式的转变和发展, 即由人畜集中分散定居—人畜集中定居—人畜分离集中定居模式的演变过程, 这种新型模式人畜分离集中定居模式的建设和发展, 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彻底改变了游牧民族生活定居的观念。2011年该村定居兴牧点由江苏省扬州市援建。该项目由援疆资金结合国家、自治区相关资金以及农牧民自筹资金共同投资, 经过精心选址、规划、设计后, 投入建设。在充分征求牧民意见、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采取“人畜小分离”新模式, 新建牧民住房100套、棚圈100座, 住房和棚圈占地0.2hm2。还新建有村队办公室及文化活动室、“双语”幼儿园、卫生室、警卫室等配套设施。按照实际造价, 牧民的新房和棚圈一套大约需要13万元, 而牧民只需付5万元, 同时家庭困难的牧民还能申请贷款解决牧民自筹资金困难。随着牧民定居项目的推进, 将逐步改变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在该定居点的建设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在该镇的另一个牧业村克孜京格勒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实施更为科学、合理的100户游牧民定居。

3.3.2 肖尔布拉克镇克孜金格勒村牧民定居建设目标与实施方案。

克孜金格勒村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村, 总人口1061人, 拥有草场面积0.8万hm2, 养殖牲畜14600头 (只) 。2010年该定居点计划100户, 每户投资近10万元, 除中央和自治区补助外, 援疆资金2.5万元, 其他为地方配套和牧民自筹。2011年安置地安居富民计划数280户, 贫困户280户, 危房拆迁280户, 新建集中定居280户。该定居点是一个现代而又不失民族特色的新型村庄。定居点建有新房和棚圈、卫生室、“双语”幼儿园、娱乐健身广场和篮球场。该定居点房屋多种户型相得益彰, 配以哈萨克族特有图案和花纹。与从前牛羊养在院中不同, 牲畜的棚圈在新房的对面, 这种“人畜小分离”的新模式改变了昔日人畜混居的养殖方式, 而装有采暖板的棚圈会让牛羊告别冬日的寒冷。2012年克孜勒金格勒牧民定居点由扬州市援建100套。学校就在家门口, 孩子三四岁就可以到这里学习。以前孩子上学要骑马走8km山路, 至少花去2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到学校, 每天天不亮就上路, 还带点馕做午饭, 上学难让很多哈萨克族牧民吃尽了苦头, 如今国家的好政策让牧民开始定居, 现在的孩子比父辈们生活得更美好。

4 加快定居兴牧转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综合效应效益分析

为加快牧民定居步伐, 全面提升牧民定居水平, 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新源县根据国家、自治区对游牧民定居的安置要求, 结合工作实际, 按照牧民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 遵循“定居先定畜、定畜先定草、定草先定地、定地先定水”的原则, 坚持“三通、四有、五配套”的标准, 从2010年11月开始对全镇游牧民的定居工作全面开展, 取得可观的效益。

4.1 定居兴牧的效益分析

4.1.1 生态效益。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工程。在这种新形势下, 站在新的起点, 对于草原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 特别是当前自然灾害频繁, 草原日益退化的情况下, 在全疆范围内把定居兴牧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高度统一起来, 抓紧建立和完善草原保护制度, 发展畜牧业不能以生态效益为代价, 在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 要十分重视生态效益, 合理利用和保护好与草原畜牧业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 保持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1.2 社会效益。

新疆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 分流牧区人口, 减少牧区承载力, 恢复生态平衡, 发展草地牧业, 改善生产条件, 使牧民定居后继续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或使牧民在第一产业内转产从事种植业, 使牧民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 从而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 极大地改善牧民的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条件, 对于改善人居环境, 提高牧民文化水平、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发展牧区经济, 促进社会进步, 提高民族素质, 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 建成小康具有重要意义。定居给牧民生活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牧民开始拥有电视、冰箱、VCD等现代家用电器, 摩托车、小汽车也进入了寻常牧民家庭。长期以来困扰农牧区就医困难、子女受教育比例低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1.3 经济效益。

(1) 实现了牧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开展牧民定居工作, 转变了定居牧民的思想观念, 开阔了思路、活跃了思维, 推动了牧区劳动力的转移。该镇克孜金格勒村名叫黑巴提的哈萨克族牧民, 在家里只有夫妻俩住, 拥有哈萨克族特有的手工毛毡。他妻子从事刺绣, 是机绣绣品, 专门给新源县一家店供货。月可以做1200元的枕套等绣品。 (2) 实现了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从牧区到农区定居的游牧民, 改变了世代放牧的生活方式, 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由粗放型放牧到种养殖的递进式转变或由放牧到经商, 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跨越式转变。定居生活还极大地改变着牧民的思想观念, 发展特色种养、劳务输出逐步富裕起来。2011年依托畜牧多功能服务站和该店的生产区, 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 标准化生产, 加大科技投入, 使定居点达到暖季放牧, 冷季舍饲的标准, 为牧民提供科学养殖技术, 实现统一生产、统一品种, 统一饲料统一疫病防治, 推动畜牧品种良种化、畜群结构合理化, 生产经营产业化, 疫病防治网络化。2011年肖尔布拉克镇洪土拜村定居点, 通过示范点建设, 带动全县的牧民定居工程建设。 (3) 实现了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牧民实现定居后, 将大量的牲畜转移到农区, 小畜换大畜, 优化品种, 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实行圈养, 极大地减轻了牧区草场的压力, 也使生态环境得以恢复。

5 政府促进定居兴牧的制度措施与建议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定居兴牧工作涉及面广, 为强化定居兴牧工作领导, 县委、县政府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 并将定居兴牧工作纳入各乡镇、有关部门的双目标管理考核工作中, 加大考核分值, 切实提高乡镇、部门的责任感。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使州、县同步, 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强化牧民劳动力转移各项措施。因地制宜, 实施有力度的培训;加强农牧科技推广力度;加强农牧科技、双语教育与家庭养殖培训力度;实施有组织的富裕农牧区劳动力转移与输出机制, 扶持新疆牧区劳务合作社和中介组织的建设, 确保劳动力转移有序进行。

三是加大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是完成农牧区防渗渠道、公路、水井的建设, 切实解决牧民出行难、吃水难、生产用水难的问题;同时要教育牧民养成良好的定居生产生活习惯, 为牧区生态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文化基础。

四是加强定居牧民观念教育, 提高定居牧民生活能力。采取定居与转产相结合的办法, 引导牧民进行整体搬迁或转产。加强牧民转产转业培训, 提高牧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 转变牧民的思想观念, 引导牧民从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增收。

五是突出抓好饲草料基地建设, 实行草原置换措施。饲草料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 保证定居牧民人均0.335hm2保灌能耕的饲草料地, 建立完善的饲草料种植补助机制, 解决牲畜的“口粮”之忧, 实现真正的定居。将定居兴牧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高度统一起来, 转变牧民依靠天然草场的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 通过加快定居配套建设, 使牧民实现牲畜舍饲和半舍饲过冬。六是新增其他配套设施。除水利、草料地、防疫、道路、用电、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配套设施建设外, 建议定居兴牧建设还应新增双语幼儿园、文化站、青贮窖、沼气、设施农业等设施建设。

综上所述, 通过对新疆伊犁河流域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定居兴牧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型案例分析, 积极开展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民族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逐步改变的生态环境对少数民族牧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种制约;通过经济结构调整, 逐步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单一、低下的状况, 充分发挥新疆伊犁州新源县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 如那拉提草原生态旅游;通过大力发展教育, 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具有现代化意识的人才, 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生活方式通过国家对口支援对新疆游牧民定居兴牧巨额投资, 促进生态移民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为跨越性实现新疆少数民族传统经济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扎尔丁·黑力里, 达吾列提·乔特江.牧民定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当代畜牧, 2012 (05) :49-50.

[2]黄晶.定居让新源县牧民生活有奔头[EB/OL].http://www.ylxw.com.cn/news/content/2012-05/24/content_171591.Htm, 2012-05-24.

篇4:肖尔布拉克镇小学实施方案

第二学期双语教学计划

语言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的工具。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因此,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就尤为重要了。现将本学期的“双语”工作做如下计划:

一、少数民族教师结拜汉语教师为师,积极主动的向汉语老师学习汉语及业务知识。我们学校是民汉合校,民语教师可利用这一点积极主动的向汉语教师学习,可拜汉语教师为自己在业务上进取的师傅。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走形式,而是诚恳学习汉语,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二、积极开展各种有利于“双语”教学的活动。例如:阅读、朗诵、演讲比赛等。民语教师可利用课外时间,自行组织各种活动,以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相互阅读课文等,并及时进行评价。

三、引导学生于同年级的汉语学生结为学习伙伴。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要积极主动向汉语班的学生学习汉语。一方面可促进校园内民族团结,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民语学生的汉语水平。汉语是我国的国语,我们力争要让学生从小树立起重视汉语、学习汉语的意识。

四、利用校园环境,配合提高学生汉语水平。我们学校的广播站是一项体现校园文化的有利途径。本学年,我们可利用这一途径,开

展“每周一句话,跟我学汉语”活动。学生可利用午休时间,跟着广播学习汉语,日积月累,每周一句话,一个年下来,学生的汉语水平会有一定提高。此外,学生还利用广播每天读一段文章,从而来锻炼学生的汉语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的各项安排,将使我们“双语”工作的重点,但不是全部。“双语”工作将体现在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每时每刻,我们要为“双语”工作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中学

2013年3月1日

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中学2012-2013学年

第 二 学 期 双 语 教 学 计 划

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中学

上一篇:长门怨,长门怨梁?B?B,长门怨的意思,长门怨赏析下一篇:润州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金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