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之恋》的观后感

2024-04-21

《布拉格之恋》的观后感(精选6篇)

篇1:《布拉格之恋》的观后感

《布拉格之恋》的观后感作文1200字

看了根据这本书改编而拍成的电影《布拉格之恋》。看完还是喜欢看书,书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想象和更细腻的表现。关于生命之重,作者米兰·昆德拉解释说“有些事只发生一次,而只发生一次的事,根本上就从未发生过,这便是生命中的轻了”;生命中的重,指的是那些一次次浮现,又一次次让你感知人性的脆弱和自身的渺小的事物。重,女人总是在等待承受一个男人的重量,但那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生命,其实很脆弱,可是它要承受着很多东西。轻,“轻”的一层含义,即个体的游离,游离于它所依附的整体之外。这种游离导致归属感的缺失,让人无法承受。

每个人,或许,都处在于某些的游离状态。相信有灵魂存在的人,他们认为纯洁的灵魂是刚好21克的。这个21克到底代表着怎样的含义?难道生命就真的也就21克重吗?“习惯了,一辈子就是一天”,在《似水年华》里,齐叔如是说。修正那些古书就是他一辈子最重要的事,一修就是一辈子。可是,在米兰·昆德拉的笔下,托马斯认为:“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EinmalistReinmal”(这是一个德国谚语,是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对于托马斯来说,活着,要有意义,要有生活的乐趣。可是,人生是不可能有预演的。人的一生是一张永远不能成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场永远不能正式登上舞台的彩排,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到头来,我们自己是无法通过比较来检验出究竟是哪种生活方式更正确,于是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选择都看得是那样的重要,那样的沉重,我们尽可以去做一个凡夫俗子,随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轻松,然而,真的能够这样吗?在书的开篇,作者一直在讲“永恒轮回”,“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

轮回,或许就是一种永恒。只是这只是一种比较佛家的说法而已,真正相信的人呢?或许并不存在。另外,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要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在每个人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责任之重,或许是超乎我们的想象的。每个人,对身边的朋友、家人有责任;对所处的组织承担责任;对社会,也要承担着责任,对社会影响、环境发展、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是啊,当我们一生下来,加进这个社会的第一秒开始,我们就要承担责任,同时也在学习承担这种责任。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们常常感叹生命的沉重,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为什么会感到沉重?是因为相信生命可以永恒轮回吗?还是当今社会给人们太多的生存压力?这种生命的重负是与生俱来的吗?或许,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吧。只是在众多的原因中,总有某些共性。或许是因为每个人都明白“今日的选择或者是现在所做的事会对以后还是将来甚至是来世都会有着深刻地影响和必然的联系”,所以,当人们面对眼前的事情并且作出选择的时候,才会患得患失,犹豫不决,使每一次的选择变得沉重,以至于使生命也变得沉重。其实世间并不存在永恒轮回,生命只有一次,并且从一开始,它就头也不回地向着终点奔走。生命,没有回头路可走。可能也正因为这样,那些喜欢抱怨的人、喜欢后悔的人更觉得生命是如此的沉重。小说中的特蕾莎是一个生命之重的人物。

在她的生命中要同时承受着爱与恨、拥有与放弃,承受着理想和责任的沉重,承受着丈夫托马斯在肉体上的出轨。她想报复托马斯,但是她还是深爱着托马斯的,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托马斯到最后都是选择在特雷莎的身边,就算死也是死在她的身边。托马斯的情人萨宾娜到最后也不明白,因为她和托马斯之间更多的是肉体尽享的轻;而特雷莎和托马斯在内心都是深爱着对方,他们还要承担责任、理想和抱负,这就是生命之中最重的。每个人都要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责任,同时肩负着理想和抱负的重压,还有很多重量压在每个人的肩上。但是,到底生命是轻还是重,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但是,唯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的,这就是:勇敢地面对着生命中的重量,努力去营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篇2:《布拉格之恋》的观后感

欢悦的小提琴曲伴送着托马斯医生从城里至乡间,八方纵情的个人生活,突示着一位专职人士在特定情局下方的生命之轻。我们观众知道,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摸式,一但进入故事情节,便不会多有另类的肢节异变。然而这一部《布拉格之恋》,属于典型的欧洲化的影视作品不一样于美国,《布拉格之恋》的电影叙事开头之余,便不再沿续巳有的叙述技巧,而是另起户头,从打锣鼓。

这种有些间离叙事的作法,或者能够说采用不一样视点讲故事的叙述,一般是不太好挥发的。除非才气过盛的大手笔。记得好莱坞只有一位导演胆敢试法,这位名导他是伍迪艾伦。至于欧洲的此类样式的电影编导俯瞰皆是,比如罗曼波兰斯基,比如法斯宾德,再比如伯格曼,又比如大名鼎鼎的罗西里尼等等数不胜数。然而问题在于,为什么非要打破即定的电影的程式化规范,进行多重角度的叙事格局呢?影片《布拉格之恋》开端的优点在于,一个开局一但预热了全片发展的走势,然后一泻千里。想收也收不住。

篇3:大桥·城堡·音乐布拉格之恋

捷克首都布拉格座落在拉贝河支流伏尔塔瓦河两岸, 人口121万, 是一座美丽而古老的山城。当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变成了菲力普•考夫曼的《布拉格之恋》, 布拉格的美被一点点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迷人的画面, 看似浪漫的场景, 但却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浪漫而忧郁的感伤情调动人心弦。

布拉格最著名的东西有三样:大桥, 城堡, 还有音乐。于是, 在清晨温暖的阳光下, 我决定出去走走。

古堡迷情

眼前就是布拉格城堡了, 城堡位于伏尔塔瓦河西侧的制高点, 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 是捷克的要塞。城堡里面占地45公顷, 涵盖1所宫殿, 3座教堂, 1间修道院。因为60多年来历届总统办公室都设在堡内, 所以又叫“总统府”。

进入城堡, 一个庭院接一个庭院。第一庭院旧皇宫是以往波西米亚国王的住所, 挺气派, 不过没有想象中那么气势逼人。现在是总统府, 看来总统也愿意沿袭旧习, 在城堡里发号施令。第二个庭院就像一个长方形的小广场, 周围围绕着皇宫。现在是城堡画廊, 收藏着很多著名画家的作品, 这些作品曾一度下落不明, 终于在1962年失而复得。第三个庭院很重要, 因为St.Vitus教堂就矗立其中, 教堂是哥特式, 它没有任何预兆的拔地而起, 两座尖塔稳稳地指向天空, 仿佛在说:看, 这才是波西米亚的天空!拱柱、飞扶壁都装饰的相当华丽, 它是布拉格王室加冕和辞世后长眠之所。进入教堂, 立即被一种庄严而华丽的空气包围, 阳光透过玻璃彩绘照射到金碧辉煌的墙壁上, 更增加了一种无言的威严和静穆。在这里, 你能深刻的理解“殊途同归”的意义:文塞斯拉斯一世, 查理四世, 斐南一世, 这三位在不同时代统治过布拉格的人, 死后竟都葬在了St.Vitus教堂里, 似乎他们都愿意自己的灵魂仍能继续留在这个地方, 继续发号施令。

到了侧殿, 不得不再次提起善良的文塞斯拉斯一世国王, 虽然后人将他尊为布拉格的守护神, 但是他却死得很惨。宫廷故事照旧很俗套, 在教堂里, 他被自己的亲兄弟谋杀, 临终前, 他一直抓着门环不放。后来, 大教堂毁了, 人们取下门把手, 把它装在了新盖小教堂的大门上。所以, 人们在参观文泽尔小教堂的时候, 都要在它的门把手上摸一摸。

查理桥上的风情画

查理大桥是连接城堡与城镇, 旧城与新城的枢纽。从城堡下来, 往东就到了这座著名的大桥。查理桥位于伏尔塔瓦河上, 建于1357年, 是东欧最古老的石桥, 是布拉格诸多桥梁中最著名的, 也是连接旧城区和城堡区的唯一的一座桥。桥面用石砖铺砌, 两侧林立的巴洛克式雕像, 布拉格人称之为“雕像林荫道”。走上查理士桥, 首先的印象是人多, 其次就是周围的圣经人物雕像。全桥长515米、宽10米, 一共耸立着30座圣徒雕像。

雕像有圣婴诞生等一些圣经人物和宗教人物, 而且雕塑的时间有的竟然相隔三百年, 又加上新教和天主教的争执, 会不会有些人物事过境迁之后又被后人不齿了呢?那个倔老头主教, 非不肯把王后告解的内容告诉国王, 惹得国王窝火, 把他扔下了大桥, 他会想到几百年后的人们竖起了他的雕塑, 把他称为圣徒吗?而又有多少雕塑曾经风光一时, 终又被后人拆为瓦砾和碎块呢?

我喜欢查理桥, 在查理大桥上走一走, 做一回真正的小清新。虽然它是观光客的天下, 但也是最能让你感受布拉格的地方。奏吉他的姑娘, 拉提琴的老妇, 耍玩偶的老人, 舞火球的女人……伏尔塔瓦河像一条绿色的玉带, 将城市分为两部分, 沿河两岸陡立的山壁, 渐渐消失在远方起伏的原野里。横跨在河上的10几座古老的和现代化的大桥, 雄伟壮观, 将城市两部分协调巧妙地联为一体。

你可以坐在桥栏上, 背靠巨大的石雕像, 看着, 听着。此时此刻, 你在观景, 景在观你, 究竟谁是画中人?

教堂仙乐

作为莫扎特最爱的城市, 布拉格自然也是欧洲有名的音乐之都, 拥有上百所剧院, 每天至少有十几场演出, 365天天天不停, 就连教堂也不例外。

买好票, 一位老绅士即来领座, 推开沉重的木门, 一个金碧辉煌的巴洛克风格的大殿赫然出现在眼前。教堂穹顶里的壁画是捷克画家雷讷尔以末日审判为主题创作的。我还在为这些精致得无以伦比的壁画赞叹不已时, 演出静悄悄地开始了。一个女声缓缓吟唱起来, 袅袅地缠绕在这雕梁画栋之间。并不是什么圣洁的童声, 唱的也不是圣歌, 可有那么一瞬, 我竟真的以为是这壁画上的天使开了腔, 我分明见他们冲我眨眨眼, 扑扇了翅膀。灯光渐暗, 最后只留下几支烛光。这场音乐会我无法用笔描述, 没有扩音设备, 声效也并非尽如人意, 但它宛如一杯午后的清茶, 隽永而深刻。

市政厅的天文钟

记得一个朋友说过, 人生中三个愿望, 其实一个愿望就是站在布拉格广场上听Jolin的《布拉格广场》。现在我站在这里, 提前帮他实现这个愿望。

提恩教堂坐落在旧城广场的东面, 这座歌德式建筑建于1365年。两座塔是以黄金装饰, 高80公尺。有种说法挺有意思的, 说两座塔一个代表亚当, 另一代表夏娃。我却想起了魔戒中的双塔, 魔杖, 法力, 对就是这种感觉。圣尼古拉教堂也在旧城广场旁边, 建于18世纪, 在提恩未建成前是旧城最大的宗教中心。和提恩教堂的独特造型相比, 它更符合我心中教堂的形象, 华丽中又透露着敦实, 这才是释放心灵深处的场所。

高高低低的塔尖, 毗连成一片塔林, 因而布拉格有“百塔之城”之称。在阳光照耀下, “百塔”显得金碧辉煌, 因而又被称为“金色的布拉格”。布拉格广场四周除了旧市政厅和提恩教堂, 还有很多咖啡馆和餐馆。中央则是个大市场, 各色各样的木偶, 琥珀饰品, 锡杯等纪念品, 很热闹。

旧市政厅的天文钟, 这可是如雷贯耳的。其下半部为特殊的月历钟, 最外面以波西米亚人一年四季的工作生活情景, 代表12个月份, 第二层以图案表示12个星座, 最里面则是布拉格旧城纹徽。每到整点时分, 小時钟会被召唤死亡的骷髅倒转过来, 接下來十二尊木头做的耶稣门徒一一经过小窗口, 等十一个门徒走完, 只有犹大被留在门外, 象征处罚他背叛耶稣。钟声响起时, 骷髅右边有个土耳其人摇头晃脑, 而左边的二个人代表虛荣和贪婪。每天中午12点有十二宫图的咕咕钟打开。每天12点都有大批的游人在下面观看敲钟, 核对时间。历时这么久, 它依然走时准确。

篇4:布拉格之恋

布拉格的城市并不大,走马观花三天就够了,但如果想要好好享受她的精髓和内在,待上一两个星期也不会无聊。

布拉格最棒的、最值得去细细品味的当然要数她的教堂、博物馆、画廊以及宫殿和花园了。不过,相信不会有太多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奢侈地使用自己的时间。本来我们计划待四天,但两天之后觉得实在有太多地方值得去,就延长了一天。

布拉格有十个必去的地方。

Old Town Square,旧城广场。这是布拉格游客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看布拉格各具风格,保存良好的老教堂、老建筑的地方。沿广场发散出去许多石子小巷,开满了特色商店。旧城广场上不少露天咖啡馆,走累了,Cafe Grand Praha可以小坐一下,这里曾经是卡夫卡经常光顾的地方。

Old Town Hall Tower,旧城市政厅钟位于旧城广场的一角,我们去的时候市政厅大楼正在修缮,钟楼还是对外开放的。上到楼顶,绕楼一圈的观景回廊可以俯视整个河东岸的旧城区,又可远眺河西岸的城堡。钟楼最出名的当然要数它始建于15世纪的天文钟了。当时造钟人的目的并非在于向人们报时,而是要以地球为中心显示出一天内太阳对地球光照的移动。天文钟有上下两个,上面一个显示太阳光照,下面一个显示日历。每逢整点,天文钟就会报时。钟楼上有两个小窗口会打开,这时会出现两个小木偶,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披着红色披肩在钟楼顶上吹响喇叭,这成了旧城广场一个吸引游客的节目。

Charles Bridge,查理桥。毋庸置疑,这应该是布拉格出镜最多也是最出名的地方了。这座古老的石桥始建于1357年,后来又不断地被改建完善。三十座雕塑,东西两头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的两座桥塔,青黑色的历经了几百年风雨的大石块砌成的桥身和护栏,青绿色的Valtva河水湍流而过,两岸的红瓦绿树,一切的一切成就了查理桥。这是一座被世界上公认的最具历史感和艺术气息的最浪漫的大桥。在布拉格待了五天,在桥上来来回回走了六趟,白天、晚上、雨中,各自有着不同的景致和情调。

Old Jewish Cemetery,旧犹太公墓。从旧城广场沿着其中一条分散出去的小径走大约十分钟,经过一条开满了世界顶尖名牌的高档商业街,就是Jewish Quarter,犹太区。这里由几条石子小径围合而成,旧犹太公墓就在角落上。这个犹太公墓始建于1778年,一直以来只允许犹太人在此安葬,也许是受到地方的制约或者犹太人天生就喜欢维持一种小范围的紧密,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没有被得到很大扩张,以至于人们只能采取叠加的方式,把后人安葬在前人之上。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层层叠叠,最多的竟有12层,面积不大的一块地方安葬了12000人。犹太人的古怪和独特由此可见一斑。

Prague Castle,布拉格城堡。每个历史古城都会有属于他的城堡或皇宫,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尽管布拉格城堡与欧洲有些城堡或皇宫比起来并不算是最雄伟和壮丽的,但由于它保存良好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教堂和宫殿,占据着整个丘陵顶端,俯视整个布拉格城,充满了王者风范。

St. Vitus’s Cathedral,St. Vitus天主教堂。中世纪是布拉格的鼎盛时期。从1344年开始建造,这座堪称为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历经六百多年,才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建筑师和艺术家手上最终完工。站在两边大门口,仰望高耸入云的尖塔以及大门上方的玫瑰窗,仿佛述说着圣经中的有关创造的故事。你不得不感叹建筑师和工匠的独具匠心,对美的创造和把握。而教堂内部祈祷大厅两边一字排开的对称的廊柱和呈优美弧度的穹顶,充满了雄伟庄严的气势和张力,能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叹为观止”。

Church of St. Nicholas,St. Nicholas教堂位于布拉格河西岸的Little Quarter Square。如果说St. Vitus是哥特式的代表作,那么St. Nicholas堪称是巴洛克的典范。金碧辉煌的壁画,美轮美奂的大理石和玉石雕塑,尽显巴洛克华丽而典雅的风格。

Wallenstein Palace and Garden,瓦伦斯坦宫殿和花园。如果想感受皇家生活,皇宫和花园是值得一去的地方。瓦伦斯坦在布拉格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1581年到1634年,他是布拉格的常胜将军,击溃了无数次对布拉格的攻击。但他开始觊觎波西米亚皇冠,为自己建造了这个宫殿想与城堡媲美,最终被皇帝杀害。用现代人的话说,这叫做“拎不清”,自我太过膨胀,定位不准,必惹“杀身之祸”。

St. Agnes’s Convent,St. Agnes修道院。修道院外表非常朴实,静静地站在河边一个不显眼处,问了好几个人,拐了好几个弯才找到。要想了解波西米亚文化和艺术,以及他们对捷克的影响,就一定得来这里看看。这里常年被国家美术馆用来展览13-16世纪的波西米亚油画和雕塑。那些金碧辉煌、色彩鲜艳的油画大部分是画在木板上,自成特色。故此,不难想象捷克那些色彩丰富的水晶和玻璃制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波西米亚文化的影响。

National Theatre,国家大剧院。在这里可以发现,捷克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是可想而知的。文艺复兴式的建筑,大厅天花板上古典主义的巨幅壁画,镏金的廊柱,红色丝绒帷幔,巨型水晶吊灯,一切的一切都只能用富丽堂皇来形容。有意思的是,1881年8月12日,在正式开张的前几天,剧院被大火烧毁,后来又历经了两年时间才重新整修一新,以斯美塔那的歌剧《Libuse》作为重新开幕的首演。在布拉格,一定要找机会到大剧院看一场歌剧,这真的是视觉听觉的多重享受。

布拉格必做的五件事

人在旅途,除了走走看看,还要做些喜欢的事让自己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生活,这或许是更有意思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Shopping,这似乎是女人永恒的主题之一,无论身在何方。不过,具有当地特色的shopping,带来旅途的点点回忆,更可以让人回味无穷。布拉格可以shopping的东西真不少,水晶制品、玻璃器皿,绝对不能错过。Moser是当地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品牌,黑水晶吊灯的价格与国内相比只有1/3左右,而捷克特有的镀铂金雕刻玻璃杯更让我爱不释手,还有出自名家之手设计的具有建筑感造型的黑白咖啡杯具,真有点“老鼠跌进米缸”的感觉。布拉格的shopping远不止这些,布偶也是一大特色,因为先去了玩具博物馆,被里面收藏的那些整套的木偶玩具引得童心大发,原本在布拉格城堡后面有一条黄金小巷,有不少专卖木偶的店,不想小巷关闭整修,于是乎满城找寻,终于在旧城广场后面的一个小店买到了几个木偶,狼外婆、公主、长鼻子匹诺曹,水兵等等,才算是稍微解了一点渴。

其次就是逛古董店。大凡欧洲有些历史的城市都会有一些有特色的古董店,非常具有艺术气息的布拉格当然更不例外。那天本来是和朋友去买个照相机,先路过了一家二手照相机店,不觉已被吸引,一阵搜索之后,我相中了一台大约100年前奥地利产的老式相机。折叠的皮质箱身保存的完好无损,竟然还有三幅用木板和玻璃夹好的老胶片,也就是说只要你有暗房,有耐心手工冲印,还可以用它拍照。朋友相中了一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莱卡胶卷相机,临走我又顺带捎上了一架酒红色,系着金色精致吊绳的看歌剧的小型望远镜。之后几天,探寻古董店也成了旅途中的一个小小的目标。

nlc202309010319

泡咖啡馆也是布拉格之行不可或缺的项目之一,用四季酒店礼宾部服务生的话说,布拉格每个角落都散落着咖啡馆。这倒一点也不夸张,在布拉格,逛累了、口渴了、肚子饿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咖啡馆。旧城广场上的露天咖啡馆是欣赏街景、看各种肤色游客的好地方,而坐在Valtva河边的咖啡馆,闻着河水湿漉漉的清香,看夕阳在查理桥上的光影恍动,感受在天上人间的不同界面里游走。或者在某个不知名的小巷,看到一间虚掩的木门,一头撞进去,一个家庭式的庭院咖啡馆会呈现在你眼前,享受午后宁静的蓝天白云,发一会儿呆。在布拉格泡咖啡馆可以泡出不同的情调和心情。

在布拉格,看一出歌剧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捷克虽然不是歌剧的故乡,不过捷克人对艺术的热爱使得音乐和歌剧在这里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除了国家歌剧院,布拉格大大小小的剧院遍布城市,而不少教堂晚上也被用来演出小型音乐会。夏天当然不是演出季,但由于游客众多,各种剧院也会相应安排一些小型的歌剧演出。到酒店第一件事就是问礼宾部要当月的演出表,最终选择了一个莫扎特的歌剧选段的演出,也算是略饱一下耳福和眼福吧。

一座城市有水有山就有了灵气和动感。Valtva河自布拉格城中川行而过,上面有大大小小十几座桥。如果看多了教堂、博物馆等古迹,不如租辆自行车,选择空气清新的早晨或阳光西斜的傍晚,在沿Valtva河西岸的小径骑上自行车,可一路上行到Petrin Hill的山顶。当然,说是山也不是那么高,从山顶远眺,整个布拉格城尽收眼底,绿树成荫、红瓦掩映、河流川息、桥梁横卧,构成了一幅精美图景。山上也有几个咖啡馆,幽静而安逸,可以停下歇脚,呼吸大自然的味道,恍然回到青春年少在踏青远足。生活就是如此,还有什么可烦恼和抱怨的呢。

萨尔兹堡的前世今生

夏天的欧洲音乐之旅还有一个句号一直没有画上,那就是萨尔兹堡。90年前,萨尔兹堡首创了夏季音乐会,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发扬至今,并带动了世界其他地方各种音乐节的发展。

萨尔兹堡,一个在奥地利靠近德国边境的小山城。对它的印象似乎都来自于音乐:莫扎特的诞生地、夏季音乐节……不过最有直观感受的当然来自于电影《音乐之声》。在我们小时候文化生活还比较平乏的时候,《音乐之声》里的歌曲一直被吟唱着。

想看看奥地利的田园风光,所以就从布拉格坐火车。这辆火车是由捷克列车公司运营,只有二三等车厢,二等车厢是一个个的小包厢,不很满。我们这节车厢只坐了四个人,很干净,但没什么服务。从萨尔兹堡到苏黎世也选择了坐火车,当然奥地利火车比起捷克的要更加现代化。

一路上,茂密的树林、绿油油的田野,满眼被绿色浸润,偶尔有乡间小屋的红瓦屋顶闪过。人烟稀少,风景恬静而优美。

到达萨尔兹堡已近午夜,怕人生地不熟,特意让酒店安排车来接。火车一进站,空旷的站台上已站了一位体格强壮的憨厚中年人在等我们。欧洲很多老火车站都没有自动扶梯或电梯,拖着重重的行李在站台之间爬楼梯,上上下下简直是一场噩梦。好在司机对车站很熟悉,转了几圈就找到了电梯,免去了扛行李之苦。Hotel Sacher Salzburg 是当地最古老的酒店,房间如《音乐之声》中的童话世界,他家的Sacher巧克力蛋糕在欧洲大陆非常有名,代表着一种传统的文化。

萨尔兹堡的老城并不大,一条又窄又长的呈圆弧型向两边延伸的老街,路边是一幢连一幢两三层的老房子,现在都成了商铺,出售各种有特色的工艺品和纪念品。

莫扎特的故居就是其中一幢并不特别起眼的三层房子,沿窄而陡的楼梯上去,里面虽然保留着老房子的格局,但也不见昔日的物景,只放了一些照片和纪念品。一百多年前的音乐神童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每个游客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了。而在莫扎特旧居的邻旁,赫然开着H&M店,虽然店面远远不能与巴黎、上海的旗舰店相比,但倒也人流熙攘。

老街靠里的房子下有许多小小的弄堂,沿着这些弄堂往后走,可以路过不少开在弄堂里的小餐厅、咖啡馆。穿过窄窄的弄堂,后面是一个硕大的广场,现在已成了生活恬静的集市。一年一度的音乐节想必是当地的节日,周边的农民们都来赶集市,希望卖个好价格。鲜红欲滴的草莓、光滑嫩黄的马铃薯,真的很有诱惑力。先在广场边上露天咖啡馆嘬一口浓郁的Espresso,看广场上人来人往,有的西装革履、裙裾飘逸,应该刚欣赏完一场音乐会;有T恤短打的游客,三五成群,自娱自乐。萨尔兹堡,优雅地将皇家风范的古典文化和抓人眼球的大众时尚进行着完美的结合。

夜幕降临,整个小镇沉静下来,从各个比邻的酒店里不时走出盛装的绅士、淑女或开出一辆辆黑色轿车,不动声色却气势十足。当然,大家都是朝向同一个目标——古城后面山脚下的音乐厅,每年7月26日是萨尔兹堡音乐节,维也纳爱乐乐团做开幕演出。

虽然音乐节已有90年历史,但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卡拉扬等世界著名指挥家的号召和带领下,世界顶尖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的加入才使萨尔兹堡的音乐节逐步形成了规模,并建立起世界一流夏季音乐节的影响和地位。就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厦,任何伟大的表演、精美的作品、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品牌和活动总是要假以时日,坚持不懈、精益求精才能到达顶峰。

不同于一般的音乐厅,萨尔兹堡的音乐厅就建在山脚下,并不华丽,也不雄伟。前面是一个长形的广场,中场休息时大家都习惯走出来,远处是暮色中的山坡和山顶上的古老皇宫。郊野中的华丽聚会,让人恍然回到十八、十九世纪。

硕大的观众席已座无虚席,我们是在网上订的票,不想就位于舞台边搭出的一片席位,一架足有5米多长的三角钢琴离我只有半个手臂的距离,可以这么近距离地欣赏交响乐队还是第一次。好多乐队已就位,就等指挥出场,放松一下,沉浸到宏伟的音乐中吧。

篇5:《布拉格之恋》——卡列宁的微笑

婴儿刚出生时心脏的重量只有21克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重量也在增加。当死亡降临时,心脏已经几倍于21克的重量,却变成了毫无用处的器官。有人说过,人是由身体各器官维持的智慧。但是照这么看来“人但是是被躯体连累的灵魂而已”。

弗兰茨与萨宾娜的轻与重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大学教授弗兰茨死于一次抢劫,没人会看到他死后的躯体,以此提醒他们这逝去的生命。在这个弗兰茨生前眼中“倾倒尸骸和乱石的垃圾场”,人们只能看到沉重的墓碑,无数沉重的石头封存了亡者之魂,并一语不发的压在这生命之上,让飘过此处的人都感到死亡的重压;自由画家萨宾娜在移居美国多年后,立下了遗嘱,期望自己死后的遗体被火化,骨灰被抛撒在天空中,她的生命是否就真的如空气一样轻盈了?

他们两人用不一样的死亡方式诠释了生命消逝后的两种状态,相似的是他们同样正因死亡而获得最终的满足。

弗兰茨的死亡让他拾回了以前在萨宾娜面前丢失的尊严,他摆脱了软弱,摆脱了让萨宾娜离开他的那些原因。萨宾娜则再次实现了自己对于生命的背叛:她背叛了多愁善感的父亲、醉鬼丈夫、完美情人弗兰茨、沦陷的布拉格,在她正因抵达了背叛的尽头而失措不已落入一片虚空中后,这是她抛弃生命中存在的事物后所不能承受的轻。经历了对坟墓的恐惧之后,萨宾娜最后发觉了对生命最后的背叛——她需要永不停止的出走,不愿意被死亡之墓碑所禁锢。她同样心满意足的享受这种解脱,从困扰她的事情中被死亡解救出来。

托马斯和特蕾莎的轻与重

托马斯和特蕾莎的感情在最初相守的七年中纠缠捆绑,他为了偷情又满足自己对特蕾莎的同情心,不得不让生活充满了隐瞒、谎言、虚应的情话。当特蕾莎第一次离开他时,他先是贪婪地品尝着生命之轻,欣赏着角落里放大的诱惑向他扑面而来,继而感受到这不被人束缚带来的痛苦,感受到特蕾莎离去时的悲伤。

在遇见特蕾莎之前,托马斯追求自由带来的轻,从不与人一齐过夜,沉浸在游走在不一样女生躯体之间的快感,就算他在离婚的时候也是带着愉快的情绪,迫不及待的拥抱单身生活。这样的一个男生却被特蕾莎在枕边的沉重呼吸声所迷惑了,继而跳入特蕾莎对他生命顽强的霸占和生活方式上的压迫。

特蕾莎给托马斯带来情感上重的同时,并不能妨碍她无时无刻都在感受到的生命之轻,体会到自己的软弱。从她一出生,就承担了母亲不幸命运的职责,她的降生结束了母亲对生活的一切完美向往。特蕾莎背负着母亲的命运,忽略了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为何她总是在镜子中窥视自己的裸体,试图看见自己的灵魂。这一切造成了她的不自信,她应对命运时的孱弱。自从遇到了托马斯,她从不反抗,逆来顺受,把自己依附在托马斯的生活上,除了整夜的噩梦和啜泣,她不知如何应对托马斯在肉体上的不忠。对于托马斯的做法,她无力反抗,也无法视而不见,渐渐的她连同沦陷的布拉格,禁受不住任何事情。

不论选取生命中的轻或者重,都会跌入生命循环往复的永恒中,人们正因重的负担而选取追求轻盈,又由于轻的虚无转而追求重。于是,生命就在这轻与重之间不断往复的追求中到达了隐秘的平衡。正如弗兰茨的墓志铭上的献辞一样“慢慢迷途终有归途”,不管归途是什么样的,我们总会找到那么一条路,获得满足。

无数的偶然构成了一个必然

二、偶然的命运之鸟

感情之于生活

托马斯的老情人萨宾娜常常如此评价托马斯,“我很喜爱你,正因你是媚俗的对立面。在媚俗的王国,你会是个恶魔。在任何一部美国片或俄国片里,你都只是那种让人嫌恶的主角。”这句话成为了小说中为数不多描述托马斯外形的词句。

仿佛是一种对原作的用心响应,美国导演菲利浦?考夫曼(PhilipKaufman)执导的同名电影“布拉格之恋”中饰演托马斯的丹尼尔?戴?刘易斯时常略低额头,微眯的双眼在阴影中透出寒气和不可一世的诱惑,上唇的左嘴角轻轻上翘,这是他专注看东西时的特有神情,仿佛魔鬼路西法(Lucifer)在觊觎人间美景。没有女生能逃脱这个表情。

如果把米兰?昆德拉在书中充满哲学意味的论述都删除掉的话,这本书但是只是在讲述一个普通的感情故事。而感情故事似乎永远都不那么简单。昆德拉之因此选取用一个感情故事来承载他对生命的思考,也许是正因只有感情存在的生活才无比的真实。战争的爆发也不能阻止爱神的降临,前一秒特蕾莎还在应对黑洞洞的枪口,下一秒就会为托马斯的情事嫉妒发狂。

感情与世间万物都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托马斯一向被一个问题困扰,即“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正因人只能活一次,即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他因此而对于特蕾莎的态度犹豫不决,模棱两可,他无法放下特蕾莎带给他的奇妙感觉,又惧怕因此失去了其他的机会。陷入俄国人炮火的布拉格人民同样不知道这个国家需要什么。那些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拍下的照片无非是俄国人调查布拉格激进分子的证据。布拉格的人民反抗俄军的占领并嘲笑俄国人愚蠢的同时,俄国人也痛心疾首的说他们只是在救助布拉格人民。他们都不知道这个国家需要什么,而这些谜团就像伏尔塔瓦河上漂流而过的长椅,随着时刻的流逝会被人遗忘,人们将对此不再关心探究。

每个人都对感情有一种特殊的渴求。就像墨西哥的帕斯说的:“我们祈求感情——作为一种愿望,爱,是对两个心灵和谐一致的憧憬,是对牺牲、死亡乃至复活的一种渴求——赋予我们真正的生活。那时,对立消失了,也便无所谓生和死,无所谓实现和永恒。我们仿佛意识到,生与死无非是同一现实之中两个相互对立而又互为补充的户外过程。创造和毁灭在爱的过程中融成一体;就在这短暂的一瞬间,人们依稀看到了那至高无上的完美。”

托马斯喜爱同各种各样的女生做爱,正因不一样的女生做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做爱方式让他看到了生命的区别。这样做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只有这么做生命才不会显得那么虚无得无法捉摸。他理所当然的享受着轻给他带来的欢乐。

然而有一天,特蕾莎拖着行李和她即将奉献出的一生敲响了托马斯家的门,她在他眼中就像个“被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篮里顺水漂来的孩子”,他只是不忍心让这个孩子顺流漂向狂暴汹涌的江涛。在这柔情蜜意的比喻与思忖中,危险的感情慢慢在他的心底滋生。

是啊,多少古老的神话都始于营救一个弃儿的故事,而托马斯对特蕾莎的这种营救就是感情对他们两人的救赎。感情让托马斯第一次分清了同女生做爱和同女生睡觉的感情,即“感情并不是透过做爱的欲望(这能够是对无数女生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透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生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篇6:布拉格之恋影评

原来情色电影的原著是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带点小资情调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几个字用耳熟能详来形容一点都但是分,但其中的含义我却始终没有深究,越是简单的几个字越是投射着难懂的哲理。对于这部电影,我同样不具备评论的潜质。

在我印象中,这本书应是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一向没有去触碰。哲学理论的高高在上,让我总对成就这些理论的简单字眼心生膜拜,那个软软的梯子什么时候才能简单地放下来,让我们唾手可得呢?还好有了电影,能够绘声绘色地把无法明白的道理的外衣全部脱下,暴露出最原始的本色,其中的深意任凭从各个角度去明白了。

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就提出一个问题:应对生活,我们选取什么呢,是沉重,还是简单。并把看到的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而且把其中一半称为用心的,另一半是消极的。那一方是沉重,还是简单呢?

巴门德尼回答:轻为用心,重为消极。

电影中,生命中的轻重用感情的方式诠释。(lz13)在风流成性的汤马斯眼中,追逐别的女生,和别的女生做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正常,和心属于谁一点没关联,感情的承托和职责在他的观念里是简单的,玩世不恭的。妻子特丽莎和我们大多数女生一样,永远也无法明白男生的身心分离——他们对你说爱你,但是又告诉你身体不能忠于你,这样的生活让她不堪忍受,几近崩溃,只能选取离开,汤马斯的简单恰恰成就了特丽莎的沉重。

换了中国的说法是“天涯何处无芳草”,还是“取次花丛懒回顾”?

上一篇:国贸专业暑期会计实习论文下一篇:新开立公司的操作流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