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理想与职业素养

2024-05-25

人格理想与职业素养(通用9篇)

篇1:人格理想与职业素养

第五小学“教师论坛”讲稿

坚定职业理想 塑造完美人格

——陕西师范大学培训学习心得

肖 华

本人有幸参加了假期的培训,培训期间积极学习,聆听专家讲座,用心去领悟他们观点,吸取精华。此次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他们深刻、睿智、幽默的语言不时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悟,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这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给了我们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理论引领。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展现人格魅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不是在书斋中进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的研究。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育人”是师德的终极目标。教师只有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下工夫,当好人师,为学生树立楷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切为了学生”。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思考,摸索,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去努力。

学习期间,西安文理学院教授赵精兵老师的《现代教学艺术》更 第五小学“教师论坛”讲稿

是观点犀利,案例充分、结构奇特,把每个精辟的,令人深思的哲理,蕴含在一个个新颖而又妙趣横生的故事之中。加上他夸张而又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表演艺术教学方式,紧紧牵引着每位学员的思维,使我们在他的充满激情与智慧的演讲中,全神贯注的听,专心致志的记,真正实现了高效学习。所以联系了我校实际,我觉得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必须更新课堂教学理念,运用现代教学艺术,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不断打造,打磨和美容。而且我们的课堂应该具有针对性,选择性和艺术个性。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时尚的,具有时代感的教师。一节优秀的课也应该是愉悦的、灵活的自主学习的课,乐学、乐教是第一位的。我们要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并把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课堂有趣味,能吸引学生。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什么呢?来自渊博的学识、精彩的课堂,就像老师说的教师上课要有激情,幽默生动,教学设计要精巧别致,语言要抑扬顿挫、有感染力。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注意与学生的交流碰撞,老师不仅要讲授知识,还要启迪学生智慧,展开互动研讨,开发创新思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格是教师的最高学位,“无德何以为师”真是至理名言。

二、教师必须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我们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渊博的知识、教育的智慧,我们要改变的是过去的老师的形象,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有爱心、让自己快乐也要让学生快乐,要想让自己的课讲 第五小学“教师论坛”讲稿 的更好,更加的吸引学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什么是教育?教育首先就是爱。爱他的学生,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培养对学生的爱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成长的障碍。名师的一个个独特的观点真的是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们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过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学生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似乎也变得麻木,没有动力,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获得美好生活的能力,拥有幸福的能力,那学生就会更多的发挥他们自动自觉的一面,只有课堂上的生动语言和有深度的提问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不断地阅读,要博览全书,要坚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让这些名著、经典来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才能讲出生动的一课。因此,我们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三、应用现代技术,提高教学成效。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身为教师如果不懂得计算机,不懂得网络,就是新时期的文盲。而且网络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教师同授一堂课成为网络时代的特色,它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白浩教授的课让我认识网络平台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懂得使用网络资源促进专业水平和提高,让网络成为我们学习与工作的助手,并在教学充分地运用。通过这次信息培训,我学会了以前许多不懂的东西,“网络教学”能够跨越地域与其他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得到优秀教师 第五小学“教师论坛”讲稿

示范和专家的引领,相信我的课堂会越来越生动,效率会越来越显著,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空间”,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教育除了传统的资源外,还有更为广阔的教育平台,教育资源,这就是微课、慕课、与颠倒教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总之,通过这十天的培训,我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很多的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从思想上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这必将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 第五小学“教师论坛”讲稿

教学实践,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反思性、智慧型、研究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学生。

篇2:人格理想与职业素养

[摘要]:要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彻底原来的功利主义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切实打好语文基础。?

[关键词]:语文素养;兴趣;习惯;基础?

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这是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命题。教育在不断地反思与改革中,逐渐回归了本真,找到了自己的理想。?

当今社会,是一个善变的社会。社会学家们分析说,GDP高速增长时期,也就是社会转型时期,此时社会公众的心态普遍呈现一种稳定性,“变”成了惟一的话题。“谁动了我的奶酪?”如此深刻,又如此形象。一时间,人们纷纷觉悟:“动”则思变,变则通。于是,人人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急于求成,浮躁冒进成了这个时代的流行病。这种社会风尚自然不可能不折射到语文教学上。在升学与未来职业、经济地位直接挂钩的时代,分数与升学率成为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重要的有时甚至是惟一的评价依据。而语文教学便成为应付考试的一种工具。课堂上尽是归纳、概括,让学生记录主题思想、写作方法、结构特点。“阅读,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这句名言,谁也不去理会了。语文课成了一种“快餐”式教学。学生若是无法消化吸收,就搞题海战术,假期补课。一时间,学生的考分也许有所提高。但是这种教学,教师只是利用自己的威严逼学生呆呆听讲,死记硬背。杜威先生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称它为“静听教育”。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朝气。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也可谓教得严,教得勤,教得苦,大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然而这种又笨又苦的教学,不仅磨损、消耗了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磨损、消耗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有的语文素质。这种功利主义的语文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煎熬,一种折磨,如同服苦役。我们不一定同意卢梭“返归自然”的教育观,但卢梭有一句话,我们必须记得:当教育追求实利,残害学生身心时,“学校便成为心灵屠宰场。”?

其次,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还制造了实际意义上的教学泡沫。其一是因为以考分为惟一目标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毫无意义的。不少教师反映,一些考分优异的学生在升入高一级学校以后,暴露出一系列的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缺口,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也就是缺乏“可持续发展”性。所以这种考分的提高,并不是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是一种泡沫。其二,功利主义使教学改革停留于形式。为了体现教学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只是分几个小组,表面上问问答答,形式上“议论议论”,看起来热闹,而实际上少有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参与。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多媒体进了课堂,但大屏幕上展示的不是课文,就是简答题、填空题、选择题,繁荣是虚假的繁荣。?

教育、教学是不能太讲究功利、太计较实利的。“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播文化。培养文化人,应该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味着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呵护人。“素养”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经常修习涵养。这就是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在于人的精神世界,是要把语文内化到人的身心与品质之中去,成为一种素质修养,影响整个人生;并且,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一个质变的过程。一位学者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比作美酒的酿制,是非

篇3:人格理想与职业素养

从近几年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反馈的信息看, 在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当中, 有一部分人能够迅速觅得适合的工作, 并且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去实现职业梦想。但是, 也有不少人在求职、工作等环节中撞得“头破血流”, 迷失于追寻职业理想的道路当中。

笔者认为, 缺乏对职业理想的规划以及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 已成为影响大学生职场生涯的的主要因素。

明确好职业目标, 规划好职业理想是成功的基础

有这样一项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75%的大学生认为个人的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 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很多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 没有做好职业理想的规划。很多人从小学到中学、大学, 都是在外界压力的驱使下, 本能地随着潮流向前走, 没有意识到, 上中学、大学, 其实都是在为未来进入职场作准备和铺垫, 总有一天, 自己要离开学校, 成为职业人。这就是所谓的目标缺失症。缺失目标的人生, 就像是缺失舵盘的航船, 很容易随波漂流。

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既包括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种类和职业方向的追求, 也包括事业成就的追求。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 也是职业理想孕育的关键时期。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就没有生活。”人生发展的目标是通过职业理想来确立, 并最终通过职业理想来实现。

有这样一个案例。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 善于思考, 11岁时在家乡看到端午节龙舟比赛中桥塌人亡的悲惨情景, 暗下决心:长大一定学造桥。从此, 他处处留心桥, 观察桥, 15岁时, 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在五年里, 他记录了二百本笔记, 约900万字, 摞在一起, 足有一人多高。1937年, 他主持设计和建造了中国桥梁建筑史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铁路公路两用桥。茅以升的名字和我国许多新建大桥一起, 永远留在祖国大江南北。他实现了个人的职业理想, 也实现了为人民造福的宏愿。

哈佛大学曾经作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研究。该研究选择了一些智力、学历、环境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表明, 27%的人对于未来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 3%的人则有着很清晰的长期目标。25年后, 那些有清晰的长远目标的人, 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 他们当中不乏成功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那些有清晰的短期目标的人, 多数成为各行各业中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 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那些有较模糊目标的人, 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 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 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那些完全无目标的人, 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如意, 常常失业, 穷困潦倒。

由此可见, 树立好个人的职业目标, 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理想, 对以后的工作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标引领未来, 目标激发潜力。人要成就什么样的人生, 取得多大的成就, 常常取决于人是否有明确的目标。这正如一艘航船要确定自己的航向一样。所以, 不论你是大一新生还是即将毕业, 都不妨问一问, “我毕业后的第一步应当怎么走?”“5年后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10年后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夯实专业基础, 提升职业素养是实现职业理想的关键

近几年,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 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 也可以说是一个难题。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 先不说找到好工作, 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比较困难了。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在这当中, 已不仅仅是专业这个单方面因素的影响, 而更多是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岗位的要求有关。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 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专业包含其中, 应该讲是占据第一位置。但是除了专业, 敬业和道德更是必备的, 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

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 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 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 我们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 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 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 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 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 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 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 但是, 在职场要成功, 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 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 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 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 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 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 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 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 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 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 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 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 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 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 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 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 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因此,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 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 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

有这样一个案例。北京铁路局北京西工务段团委书记梁卫团, 2009年从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毕业, 进入北京铁路局工作。在参加完岗前培训后, 他主动请求单位把自己分到最艰苦的珠窝线路车间工作。那里位于荒无人烟、一眼看不穿的大山深处, 设备基础条件差, 上下班要徒步走很远的山路, 工作可以用“苦、累、差”来概括。在大山深处, 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铁路线上对伤损磨耗严重的钢轨、枕木进行维修更换。在山区, 铁路养路机械笨重不能发挥作用, 更多的是靠人拉肩扛完成20多种作业项目。肩膀、手磨出血了, 缠上毛巾减轻疼痛。每天带着一身的油味和汗味下班, 吃饭时“饭香”混着机油味、柴油味的独特“风味”。记得2009年深秋夜晚一场大雨, 路基塌方不能通行, 线路扭曲难以调整, 梁卫团接到通知后扛起抢修工具第一个冲到故障地点展开救援, 大雨中他和同事们用身体拽拉每根重320公斤的轨枕和长25m重1500公斤钢轨, 刨挖道床石碴展开救援抢险, 20分钟后故障消除了。那一刻, 他的衣服里里外外湿透了, 已经分不清汗水和雨水了, 鞋里面全都是水, 走起路来扑哧扑哧往外溅。作业完毕, 还需要在现场值守, 直到大雨停了, 列车全面恢复设计速度运行才能结束“战斗”。面对艰苦环境和复杂设备, 一直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他, 那就是“吃苦奉献、拼搏争先”的信念。他认为, 遇到再大的困难, 坚持下来, 就会比别人做得更好!就这样, 他逐渐适应了工务现场艰苦的生活条件和高强度的工作, 开始慢慢进入角色, 并且开始喜欢上了这份工作。经过5年的努力, 梁卫团从铁路生产一线又来到了管理岗位, 成为了站段青年带头人。从熟悉的生产岗位转岗从事政工工作, 对他来说是个新的挑战, 但他没有丝毫的胆怯。梁卫团结合段安全生产和团员青年队伍实际, 积极组织开展了保安全岗位立功竞赛、青年岗位提素等系列活动, 大力提高了青年技能素质, 建立了段大学生特色档案等创新性工作。他撰写的《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基层青年工作》的调研报告荣获北京铁路局团委工作调研成果三等奖。梁卫团认为, 在大学学习期间经过了职场素养的储备, 使得自己具备了较强的沟通、学习和组织管理能力, 为自己的职业梦想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梁卫团的出色表现也得到了单位上下的一致赞赏, 多次被单位评为优秀团干部。

篇4: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职业素养

一、语文教师人格魅力要点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众群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攀升,我国教育事业也得到完善与整改,亘古不变的一点就是,教育始终是最无私、最纯洁的行业,而教师群体也应该是无私的,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关心、爱护、传递知识。语文教师需要心存大爱,做到关爱学生和关爱课堂,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现存的弊端与不足,教师业务水平低是主要影响因素,普遍状态下是因为其不具备爱心。语文教师需要在尊重自己职业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不能体罚学生,也不能施加过量作业任务。

1.遵循教育规律

语文教师需要尊重班级内部的每一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和学生特点,切忌为满足集体学习需求和升学要求而一味抹杀学生天性,应给予其充裕的学习空间和发展空间,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与开放个性。从本质上分析,学生成长环节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能够深度体现教师本体的人格魅力。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当前教育进程中的最高境界。为人师表,需起到模范效用,严于律己至关重要。同时还应关注学校现状、学生现状、教育现状和教学现状,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维护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满足学生的各类学习诉求,应做到无私奉献和为教育事业奉献一切。

2.关心学生个体

教学过程中,教师如同学生一样,也会犯错。许多教育学家与学者认为,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和关爱学生,随之营造真诚、自由宽容的教学氛围,真诚、真心、宽容地对待学生,关注每位学生,不断挖掘学生的内在优点和进步之处,进行语言激励,还应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群体的综合素养生成。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充满爱心,成为学生们所尊敬的人,教师需要将学生视为独立优秀的个体,不能孤立学生,要富有童心与童趣,积极表扬和赞美每一位学生,应该为学生创造幸福,而不是到来痛苦。

二、语文教师职业素养要点分析

1.阅读强化

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自身学习与自身成长也尤为重要,反之则会给教学环节带来诸多难题。语文教师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应该通过阅读强化来不断的完善自身。众所周知,语文教师若是没有优良的阅读根基,仅凭一本教科书来进行教学,那么教学效果便不会理想。从实际角度而言,教育是生命的体验与生命的对话,其内在要求表明了与学生互动的本质。学生被融入教学体系之中,要求教师要具备优秀且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维,用生命体验去深度接受教材与强化教材,获取本体的灵魂认知,换个角度而言也就是拥有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和教学思维,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形式加以表达,融洽师生关系,促进高效课堂创建,也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此时阅读主要分为文学作品阅读内容、人文读物阅读内容和专业杂志阅读内容以及教育专著阅读内容等。

2.写作强化

应该了解到,读书与思考总是同时存在的,后者促使教师能够将自身思维的火花加以记录,写作会使得阅读变得愈加深刻,随之使得教师成为思想者,通过思想意识来充实大脑,使得生命日渐丰盈。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语文教师写作水平的提升与阅读密不可分,可对写作能力进行强化。此时“下水作文”模式较为适用,教师与学生可共同写作文章,以同要求和同素材为基准,在共同作文前提下给学生作出优质示范,核心效用便是可稳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教师自身能力也得到了全面强化。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了解学生内在的基本写作心理,与学生站在统一战线之上,才能更好更优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价值。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强劲的人格魅力和超高的职业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去教育学生。教师此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学生进行正确学习方法的找寻。作为语文教师,其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与此同时,要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通过阅读强化和写作强化等来丰富自身知识与阅历,从而带动学生进行规范学习和科学学习,营造宽松教学氛围,使学生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篇5:人格理想与职业素养

庄子与尼采理想道德人格思想之比较

庄子与尼采二人的学说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二人学说的思想内容又迥然不同.从理想道德人格的`角度来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主要体现在理想道德人格的基础、理想道德人格的特征、理想道德人格的修养等方面.

作 者:李故新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425刊 名: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732(6)分类号:B241关键词:庄子 尼采 理想道德人格

篇6:人格理想与职业素养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分析及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必要性

当前大学生的人格现状总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转型期社会发生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等的变化,必然带来人们新旧观念上的冲突, 造成人们价值观念上的多元性和模糊性, 导致在行为选择上出现无所适从或随心所欲的倾向[1]。这种社会现象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这一群体在主体性与依赖性并存,主体性日益增强;狭隘性与宽容性并存,宽容性日益增强;冲突性与和谐性并存,和谐性日益增强[2]的群体人格现状的基础上,出现诸如道德理想境界不够高尚,道德行为表现存在落差,政治心理素质值得商榷等问题。

首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西方物质欲求不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冲击,使大学生对人生看法、价值标准产生偏颇,导致越来越多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具体表现为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这在思想上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道德素养的形成。

其次,文化多元化趋势下,各种西方文化思潮不断冲击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思维, 导致新旧思想不断交替, 以致迷失方向。致使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理想信念,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追求,常常稀里糊涂地学习、忙忙碌碌地求职、庸庸碌碌地生活。

最后,信息网络化特点下,未经过滤的鱼目混杂的网络信息对当代大学生的冲击尤为严重。虚拟空间的匿名特点使大学生对一些真相无法辨别真伪,对一些负面假新闻推波助澜对一些明知不可为的行为刻意为之,难以自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道德意识淡薄、公德意识较差,通常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尊重师长,不爱护公共设施,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有的大学生缺乏诚信,在求职过程中弄虚作假,不按时向银行返还助学贷款;还有的大学生贪图物质享受,奢靡成风,为了炫耀和享受做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等。

面对这样的现状, 大学生构建理想的人格模式已经势在必行。可以说,当代大学生既要有神于天的理想境界,更要有圣于地的现实能力,既可以在理想主义天空中自由翱翔,更能在现实主义世界中任意挥洒, 既不妥协于生活中的很多规则与障碍,又不抛撒尽行程中的向往和追求,这就是儒家理想的人格,也是中国传统人格理想“内圣外王”。

二、儒家理想人格在当代大学生人格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儒家理想人格指“内圣外王”的君子人格,即指自身具有圣人的才德,并且能够对他人施行君主仁政的人格。具体来说“内圣”指在道德、人格方面的仁与礼 ,“外王”则体现在政治思想、政治行为方面的仁与礼。“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 ,“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不断修养 ,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境界。也只有在“内圣 ”的基础之上,才能仁爱待人、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只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具有实际意义。

无可否认,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政治体制相适应,中国人过去的人生理想也是这种不重功利而重气节的“坦荡荡的君子”人格。改革开放后,人们转向更重视“能力”的人格理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通过实践检验逐步认识到儒家这种“君子”型的人格风范越发显得必要。

具体而言, 儒家理想人格模式既包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又包括群体至上的集体意识、以义取利的价值取向兼有诚实守信的道德操守。儒家理想人格作为中华民族一直推崇的理想人格, 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社会转型期,儒家理想人格对构建当代大学生儒家理想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转型期需要大学生有正确的 “义 ”“利 ”观 。

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使一些人误解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分配及其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客观要求,片面抓住市场经济追求利润、讲求物质效益的方面,用目的排斥手段,甚至排斥人格等其他一切,于是出现各种各样信奉利润至上、个人利益至上的观点。从这一点来讲,中国市场经济转型建立在非常脆弱的思想基础之上。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义、利问题一直就是最基本的社会问题之一,也就是物质利益与道德原则的关系问题。孔子虽然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但并不轻视“利”,只是在“义”、“利”发生矛盾时才舍“利”取“义”。 有些人对利的追求没有义的约束 ,只相信和信奉“赚钱才是好的”,就会永无满足之时,对“利”的争夺永无停息之日。人应该有思想、有理性、有道德,应该追求高尚的道德理念,完善自己的理想人格,以便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作为21世纪主力军的大学生既不要西方“金钱就是一切”的唯利史观,又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至上”的道德观,而是将义与利和谐地统一起来。

2.转型期要求大学生必须以诚信为前提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竞争经济,又是一种契约经济。激烈竞争中,有人在利益的诱惑与驱动下,以不讲信用、不守规则为荣,把不按规则“出牌”,能办事、赚钱视为“有本事”,造成基本是非颠倒。因此,如何保证契约双方履行自己的义务,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关键。除了法制武器外,还必须借助道德力量,以“诚信”的道德觉悟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儒家“诚信”思想的内涵主要有三点:一是以“诚”为真实无妄的本然之道;二是以“诚”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而以“信”为德育之一;三是重视“诚”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增多,因此要按照规则,平等对待每一个与之交往的人的“诚信”,提倡公平、公正、合理的竞争,这样可以保证市场主体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保证最高信用度。

3.转型期需要大 学生具备 “ 自强不息 ” 的刚健精神与 “ 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

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的人格精神表现为两方面:一曰“自强不息”,二曰“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象传》),“刚健”表现为人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刚强不屈的性格及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刚健自强”的思想被历代思想家所崇尚,成为人们激励斗志、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载物”则是中华传统伦理孕育的人文情怀,是实现刚健自强的现实途径。《易经·象传》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主张君子应像大地那样以博大的胸怀、孕育、承载容纳万物从而使自己成为博大精深的圣人。

随着转型期不断推进,我们不只面向国内,更重要的是走向世界。它要求大学生必须有渊博的学识、发展的眼光、独到的见解、顽强的毅力及一切高超能力,又要求大学生必须掌握国际国内大局,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策略,“知”然后“行”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环境下取得个人修为的成功,建功立业才有实现的可能性。恰如鲁迅先生所言:“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3]

三、儒家理想人格在大学生人格构建中的应用

社会转型期构建大学生的理想人格, 要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着手。

首先, 内部因素, 也就是大学生自身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必须立志于完美人格的培养。明确人生之目标在于追求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其心然后有其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明确提出立志于学道,而以德行为基础能顺着“仁”之精神走向理想人格。第二,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坚持不懈地学习。首先应学习文化知识,然后是礼仪规范。只有接受了这些知识,才能有具体行为标准。否则不能真正体会到道德修养的内涵。“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也就是说学习是首要的,是获取知识和积极修养的主要方式。在实践层面上,要求遵守礼法,严格按礼法办事,是理想人格修养的必备“法宝”。第三,要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人往往很难对自己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日常生活中通过学习、实践等多种途径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素质和能力,根据时代要求塑造自己,把自己锻炼培养成为时代发展需要的、能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第四,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推己及人”的“仁者”风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而达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境地。只有这样,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与接纳。

其次,外部因素,就是从外部构筑起转型期社会发展必要的秩序体系, 以配套的社会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人格理想完善。第一,必须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尽管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需要时间,需要投入巨大资源,但我们应该看到,一旦建立,将会极大降低整个市场的运行成本,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规范、有序。应该而且必须尽快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使“信用”不仅停留在道德范畴内,而是真正成为个人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不能或缺的重要资源。第二,必须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执法方面还跟不上我国社会发展需要,要维持转型期社会秩序有条不紊,就必须通过国家执法机关的严格执法,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第三,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有效防止贫富不均进一步加大。

篇7:蒙古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的培育

关键词:蒙古传统文化 理想人格 形成

“马上传语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中国唐代诗人岑参这句边塞诗道出游牧文化(或游牧文明)的一大特点,或者说是一种缺憾。数百年来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轮蹄征逐,居无定所,书面文字发明滞后,只能口耳相传,递送信息。因而见诸于书卷的教化文章可谓凤毛麟角。

生活在大漠南北的蒙古青少年的启蒙教育及理想人格的形成,更多的是在浓厚的蒙古传统文化的灌输下熏陶出来的。部落或家族内具备嘉言懿行的尊贵长者,承担起了教化的任务,他们的谆谆教诲对于信息闭塞,懵懵懂懂的后辈子孙是弥足珍贵的。这种教化与训导相当于现今中国中小学所开设的《道德品行》课程。蒙古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人格培育的内容是庞杂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它不像中国古代圣贤孔子那种私塾式的讲学,而是不择时令、地理环境,多采用现场即景式的教化,让人刻骨铭心。譬如儿女随父母骑马赴邻居家串门,长辈斥令不得把马鞭携带进蒙古包,以免羞辱主人。这恐怕是让他(她)们终身难忘了。蒙古传统文化中的教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乌力格尔(蒙古说书)、寓言、童话、好力宝、格言警句、成吉思汗箴言、蒙古民歌等等,形式活泼、寓教于乐。从教化的内容上讲,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巴特尔”教育,即英雄、勇士教育

阿尔泰语系许多少数民族语言都把“英雄”称为“巴特尔”。在蒙古人名中,称“巴特尔”的频率最高。蒙古族世代生活在大漠苦寒、气候恶劣的环境当中,其它部族的侵扰、暴风雪的袭击、疫病的流行,使游牧民族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而部落民众呼唤“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强悍英雄,他们意志坚强,目光远大,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可以引领部众渡过险关,过上平静、安宁的生活。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英雄史诗中的江格尔、格斯尔、中兴英主巴图孟克达延汗,大义扶孤的巾帼英雄满都海彻辰、草原卫士嘎达梅林等等,都在蒙古后代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因先祖英雄业绩而骄傲,自小立下了当“巴特尔”的决心,对“巴特尔”(英雄)的仰慕、崇敬利于培养后代健康、健全的人格精神。

至今我们在草原上经常看到这样一幕:在长者的大声指教下,十岁左右的顽童捉对摔跤、互不相让,人人都渴望日后成为一代跤王——查干扎那,民歌中十八岁的查干扎那大力士是他们崇拜的偶像。角力对于蒙古儿童不仅仅是玩耍,而是在培育他们强健的体魄,过人的谋略、捕捉时机的敏锐目光,这确实是在锤炼人的生存竞争能力。蒙古儿童五、六岁就被父亲扶上马背,奔驰在草原上,而城里的孩子此时正被抱送到幼儿园。在寒冬腊月,我们还能看到牧区儿童赤足在雪地上奔跑、玩耍。这正是蒙古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在苦寒中作乐,在风雪中成长,才能打下“巴特尔”的根基。

二、鼓励冒险精神,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

游牧民族随水草迁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有天生的冒险精神,在迁徙过程中有风暴寒流,有土匪抢劫、有狼虫虎豹等等不可遇知的危险,这使得蒙古传统文化教育中,冒险精神、单兵作战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蒙古秘史》记载了少年铁木真为逃避其它部落的追杀,以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坚毅的心理承受能力,逃过了数次劫难,这与他幼时接受残酷的生存训练有密切的关系,如在饥饿难耐时,与兄弟们捕捉土拨鼠充饥等等。当今世界,有好多蹦极、攀岩、飘渡等极限运动,也皆在唤起人类的冒险精神。日本中小学生年年到大草原或负重步行,或骑自行车长途跋涉,体验艰险旅途,提高生存竞争能力,以免安逸懒惰,失去上进心。

三、培养坚韧豁达、乐善好施的人格精神

草原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这就决定必须有一种团结互助,齐心协力的精神才能渡过难关。《蒙古秘史》中诃额伦母亲折箭训子就是一个生动、感人的团结教育的范例。游牧民族重然若、轻钱财,他们不以聚敛钱财而自豪,而是仗义疏财,“安达”之谊高于一切。在牧区我们常常看到,哪怕是一户牧民宰杀一只绵羊,也要分成几份送给相邻的几家牧户,有福同享,约定俗成,没有强硬的法律或守则去约束它。

蒙古人待人友善,热情好客,蒙古谚语云:“游人不可能背着房子行走。”他们知道草地辽阔,路途坎坷,自己出门也难免遇到困难,所以对羁旅行客必热情款待,甚至留宿。

四、对于“长生天的崇拜”,教育子孙遵循和顺应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生态平衡

蒙古古代法律《成吉思汗大扎撒》即有保护生态的条文。蒙古人反感“开荒”种地,禁止深挖药材,不允许污染水源,不允许在毡包附近便溺,近些年,内蒙古牧区开始定居放牧,盲目发展牲畜头数,使草原退化、沙化十分严重,违反了草畜平衡关系。对大自然无止境的索取受到了沙尘暴惩罚。

古代蒙古有良好的青少年启蒙教育手段,这也是蒙古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先决条件。而到了近代则有数典忘祖、淡漠家训的倾向。生活在20世纪初期的蒙古大学者在其名著《蒙古风俗鉴》中认为,自元代以来,在蒙地大兴佛教,使蒙古人渐渐失去了勇敢尚武的精神,变得愚蠢、贫穷、柔软。“忘记了古代以来的祖传训导,而只顾眼前利益和享受,到如今更加忘记了古代圣贤的金玉良言。”这些话虽时隔80余年,今天听来仍有警示作用。

篇8:孟子文论思想与人格理想的关系

关键词:孟子,人格理想,圣人

一、孟子在继承儒家大统的基础上, 将人格理想具体化

人格是一个人的情感、意识形态以及内在特质的综合表现, 他能够反应个人特有的心理模式, 当个人人格满足社会约定俗成的最高标准时, 便形成人格理想。

人格的形成不仅与个人的生长环境息息相关, 还与个人所使用的语言、思维模式和族群特性习惯相关。从孔子开始, 儒家对人格理想的探讨从未停止过。孔子认为, 仁与知是成就人格的必要因素, 更是达到人格理想不可或缺的基础因子。虽然孔子并不认为所有人最终都可以达到人格理想, 却依然提倡所有人都要求仁求知, 不断地朝着最高人格发展, 宣扬“我欲仁, 斯仁至矣”。 (1)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 对人格理想进行了进一步地阐释。从“仁且智, 夫子既圣矣” (2) 中, 我们可以看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主流思想, 继续将仁与智作为衡量人格的重要标准之一, 但与孔子不同的是, 孟子却主张认为人人均可为尧舜, 这个观点在儒家人格问题探讨的进程中,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这个异于孔子的新思想, 无疑将人格理想推向了一个新的广度。

孟子之所以认为人人均可为尧舜, 是因为他从人性善恶出发来解析人格。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人生而具有向善的本心、本能, 即所谓“仁义礼智根于心” (3) , 并且强调四心的概念:“恻隐之心, 人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4) 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四心, 他们是仁义礼智之四德的原始状态。不过, 他也同样强调, 心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主体, 只有尽心, 才能充分调动意识形态, 帮助个人了解自我本性, 适而才能真正地做到完善自我。

二、跳出思维怪圈, 对圣人形象去神秘性, 真正从“人性”角度出发考虑人格理想的所指

在中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典籍中, 圣人一般表明聪明、智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圣人则由最初含义开始向理想化、崇高化、神秘化转变。 (5) 在孔子的价值体系中, “圣人”被附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其境界几乎是无人能达。孔子这样无限拔高圣人的形象, 一方面抹杀了人格理想的直观性,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后世对这一人格理想探究摸索。而孟子在研究人格时, 则十分看重对人性的研究。孟子通过强调人兽之别和人之常情来体现人性, 他认为, 人不同于兽主要是由于人与生俱来的四心以及道德感。

在对人格研究的问题上, 孟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 那就是他跳出了孔子的思维盲区, 站在了一个高于人格的层面上分析问题。从孔子开始, 儒家自谦的价值观使得现世社会无法容纳一个真正在世的圣人, 因此, 儒家对于圣人人格的揣摩和定义都是间接的, 二次甚至多次传播后的结果。而孟子不同, 他并没有停留在人格理想层面之下对其进行探索。在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当中, 有一种方法是中止判断, 即悬置假设的前提。孟子的思考方式, 就与这种方法类似。孟子突破性地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那即是圣人并不是神, 圣人是人, 所以圣人也会受人性支配。在孟子眼里, 圣人与人是同一层面的产物, 他不仅对圣人进行了更加详实的描述, 更关键的是, 孟子真正地将圣人与人联系到了一起, 所以, 他口中的圣人也会同常人一样犯错。如他在《孟子·公孙丑下》之中的一段叙述:“周公, 弟也;管叔, 兄也。周公之过, 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 过则改之;今之君子, 过则顺之。”孟子认为, 即便是圣人也难免又犯错的时候, 但是不同的是, 圣人对待错误的态度。圣人犯错, 能够不推诿, 能够及时改正。

三、促使人格所指尽可能地容纳人性, 推动实践

孟子十分看重实践, 因此他周游四国, 推广人格理想。孟子认为追求财富名利与追求人格理想并不相悖, 但是, 孟子所谓的名利并非个人名利, 而是大名大利, 即天下人的名和利。这时, 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就是“推己及人”。

孟子和众多儒家们一样唾弃管仲之流一人坐拥金银的作风, 但他反对的是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 转而提倡一人富即天下富的社会模式。孟子在推崇人格理想的同时, 也给予了“人性”最大的包容心, 甚至还潜移默化地深化了“仁”的影响。

孟子口中会犯错、会趋利的圣人, 比起孔子口中高不可攀的圣人形象, 亦或是后世儒家眼里“存天理灭人欲”的圣人形象, 无疑是最贴近“人”的一个圣人。孟子在论证过程中, 言必称尧舜, 给予圣人一个更具体、更饱满的形象。

在孟子看来, 人格理想的实践即为自我修养, 即通过自我教育, 使四心得到升华, 使道德得到成全, 使自我得到实现。就自我修养的方法来说, 孟子提出了很多可行性条目, 其中之一就是他十分强调的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融入人格之中, 人便能一身正气, 长存于宇宙万物之间。孟子不但使得人格理想现实化平易化, 更给出了个人修养的具体方法, 大大推动了人格修养的可实践性。

孟子文论思想阐述和继承了许多孔子的思想, 经常被后人视为孔子思想的正统传承。然而, 最难能可贵的是, 孟子在继承的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思考, 并且在人格理想问题的探讨上迈出了十分关键的一步, 即充分考虑到人性并且包容人性。可以说, 孟子思想在人格理想问题的探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 虽然后人曾被不少人曲解, 但是, 作为庞大儒学的分支之一, 孟子思想仍然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①《论语·述而》

②《孟子·公孙丑上》

③《孟子·尽心上》

④《孟子·告子上》

篇9:人格理想与职业素养

【关键词】教师 理想人格 德育

1 前言

教师的理想人格是教师高尚师德的直接体现,塑造符合时代精神的理想人格是教师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教育是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由这种人格魅力辐射、积累而成的学校传统与文化是任何教科书,任何规章制度,任何道德说教,任何奖励和惩罚手段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因此,深刻理解、掌握教师想人格塑造的积极意义和方向有助于教师做好德育工作。

2 基本概念

对于人格,不同学科从不同视野,以不同的方式就其某一维度或侧面下了不同的定义。人格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格的,它所下的定义涵盖了人格的全部本质、内涵和外延:“人格是现实的有特色的个人,是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思想和行动的综合。”此定义涵盖了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人格是全面整体的人,它既包含人的内在品质,又包含人的外在行为实践;第二,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具有持续性和一致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稳定是相对的稳定,整体是变化的整体,所以人格具有可塑性;第三,人格是有特色的个人;第四,人格是一种内在动力组织,是人们行为实践的推动力量;第五,人格是社会化的产物,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吸收社会思想和行为规范的结果。

理想人格是指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及行为方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反映民族文化精神和理想,并为人们所普遍推崇和肯定的人格模式。理想人格的设定、宣传和推广事关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事关社会发展的导向和目标,意义重大,因此每一社会群体都应重视理想人格的设计和推广。教师被称为社会的良心,其理想人格的塑造就显得更为重要。

3 教师人格与德育的关系

教师崇高的人格修养是实施道德教育的前提,在德育工作中,没有教师个人人格魅力的渲染,一切道德行为规范、空洞说教都只能流于形式和空疏。对于教育工作和教师人格的关系,各国教育都有精辟的论述: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德国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慧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认为:教师的重大作用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灵,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使学生喜爱并模仿优良行为。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教育思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儒家教育思想长期居于核心和统治地位,它为中华民族集体主义文化及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儒家理想人格是典型的道德型人格,它的要义是“内圣外王”,要求人们首先要修身养性,在进行道德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再将自己的修养成果推广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上去。

4 德育过程对教师理想人格之要求

德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其表现形式上看,有显形教育和隐形教育之分,显形教育指各种学生道德规范,学生行为手册,规章制度及教师的说教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隐形教育指教师理想人格及学校整体育人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在德育工作中,显形教育是“形”,不可或缺,但单靠它总是显得过于刻板、生硬、不尽人情;隐形教育是“神”,是润物细无声之春雨,是德育教育以人为本之体现,它对于自我意识,自主精神越来越强的年轻人来说,更富有成效。孔子“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是对隐形教育功效之精辟概括。

对于教师个体来说,隐形教育体现在教师理想人格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感化与影响。教育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行导人的过程,教师理想的人格品质应反映在教育的全过程中,体现在教育的各个方面。

4.1以理服人对教师理想人格之要求

德育工作是以理服人的过程。现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独立性强,这就需要教师在育人的各个环节中做到以理服人。教师要做到以理服人必须具有以下理想人格:

4.1.1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学生到学校主要目的是寻求真理,真理是对客观规律的高度抽象概括,只有具备较高理论思维能力,才能全面、准确、本质地理解和掌握。真理教育要收到好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在宣讲时将其具体化、形象化,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钻研的精神,不断学习的精神品质,深入学习。理解科学理论,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真理。教师渊博的知识、高超的学术水平可使学生产生一种敬佩、信服感,这种敬佩与信服是一种心理磁石,一种人格力量,它在吸引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会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包括道德观在内的意识形态范畴的东西。

4.1.2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的关键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创新意识与思想应体现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体现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在当前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新思想、新观念、新产品层出不穷,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创新德育手段,以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适时地引导、教育,促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1.3耐心细致的精神品质。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高度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独立,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比较强,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道德观等需在多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不断完善。诚如英国道德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所言,学生必须面临一定程度思想冲突以发展他们的道德潜能。因此,教师应以宽容、珍视的心情看待学生的价值探索,在尊重、爱护学生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学识、言行和无比耐心的精神品质去启发、引导他们。即使教育效果出现反复,遇到挫折也绝不因灰心而放弃。

4.2以情动人对教师理想人格之要求

教育工作是以情动人的工作。学生只有以感情认同为基础,才可能接受教育者传播的道德思想与道德观念,执行教育者规范的道德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室应通过以下理想人格品质来实现育人目的。

4.2.1积极饱满的情绪体验。教师积极饱满的情绪能时时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甚至价值观念。因为有了积极乐观的情绪,教师便会热爱工作。热爱学生,这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学生会因教师无时无刻不流露出的发自内心的关爱而对教师产生亲近、信赖感。在这种亲近与信赖感作基础,教师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影响便水到渠成;因为有了积极乐观的心态,教师便会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并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情感感染人,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道德情感;因为有了积极乐观的心态,教师才会正确看待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并以主人翁的精神,针对这些矛盾,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积极向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而不是消极徒劳地发牢骚、报怨。

4.2.2仁爱善良的品质。鲁迅先生有句话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因为爱学生,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并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因为爱学生,教师才会宽容地对待学生在进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道德观探索过程中表现出的不稳定性,并以无比的耐心进行引导;因为爱学生,教师才会产生出强烈的责任心,并在这种责任心的鞭策下不断更新知识,拼搏创新。学生一旦体会到教师这种神圣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不知不觉地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4.2.3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性格特征是理想人格的核心因素。据心理学研究:教师态度温和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教师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学生更容易在感情上接受、认同教师,从而乐于接受其教导。在一个态度温和、善于倾听、作风民主的教师面前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展现真我,这是教师引导与教育的基础。

4.4以行导人对教师理想人格之要求

育人工作是以行导人的工作,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要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教师不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导之以行。教师只有具备以下理想人格才能实现对学生的引导、示范作用。

4.4.1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育人的过程是曲折的,为使学生接受某一观念,往往需要反复多次做工作;育人效果具有滞后性,教育工作往往是育人在学校,成效在社会(5),这影响到教育效果的评价,教师只有以对学生终生负责的态度,以执着坚定的信念,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为支撑才可能尽职尽责地做好育人工作。而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些高尚的精神品质将成为一种无声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持久地、深层次地影响学生。

4.2.2仁爱善良的品质。鲁迅先生有句话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因为爱学生,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并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因为爱学生,教师才会宽容地对待学生在进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道德观探索过程中表现出的不稳定性,并以无比的耐心进行引导;因为爱学生,教师才会产生出强烈的责任心,并在这种责任心的鞭策下不断更新知识,拼搏创新。学生一旦体会到教师这种神圣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不知不觉地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4.2.3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性格特征是理想人格的核心因素。据心理学研究:教师态度温和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教师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学生更容易在感情上接受、认同教师,从而乐于接受其教导。在一个态度温和、善于倾听、作风民主的教师面前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展现真我,这是教师引导与教育的基础。

4.4以行导人对教师理想人格之要求

育人工作是以行导人的工作,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要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教师不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导之以行。教师只有具备以下理想人格才能实现对学生的引导、示范作用。

4.4.1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育人的过程是曲折的,为使学生接受某一观念,往往需要反复多次做工作;育人效果具有滞后性,教育工作往往是育人在学校,成效在社会(5),这影响到教育效果的评价,教师只有以对学生终生负责的态度,以执着坚定的信念,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为支撑才可能尽职尽责地做好育人工作。而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些高尚的精神品质将成为一种无声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持久地、深层次地影响学生。

4.4.2高尚的品德操行。品行是影响理想人格的稳定因素,它反映在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它体现在随手关掉教室里的灯上;体现在不经意间拾起操场中一张纸屑,扔进垃圾桶;体现在下课后主动擦净黑板上每一处痕迹……。教师良好的品行修养使学生产生敬意,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美德是对学生无声的命令。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以身作则,胜过苦口婆心的千言万语,令学生敬仰,促学生模仿。

4.4.3锐意进取的精神品质。进取精神是人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动力因素。教师在追求更高目标时所表现出的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是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教育力量,它将激励学生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如北大已故教授孟二东,即使面对病痛的非人折磨也没有停止奋斗,而是以只争朝夕的态度继续进行专业研究,他的这种进取精神感染,影响了许多学生。

学校德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于师德,教师崇高的人格修养是师德建设的根本。尼采说:“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以每个教师的理想人格以及和教师群体完美人格形成的良好氛围去感染、引导、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陈秉公,《大学生人格学》,长春出版社,1989年10月

[2]周之良,《德育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

[3]任顺元,《师德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0页

上一篇:摄影体会作文下一篇:厦门市中草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