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同行

2024-05-04

让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同行(通用10篇)

篇1:让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同行

让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同行

【论文摘要】: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初中语文作为基础语文教育,其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拓视野,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陶冶情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完善的人格。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

改变观念 激发兴趣

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初中语文作为基础语文教育,其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拓视野,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陶冶情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完善的人格。《新课标》对中学生名著阅读也有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名著阅读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从当前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情况上看,阅读教学效率较低,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和意愿也不是很突出。尤其是“脱离文本”的现象非常普遍。名著阅读的低迷状况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切关注,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名著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去,使名著阅读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下面,我针对当前初中学生名著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浅陋的看法。

一、改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现在很多学校注重升学率,学生是否阅读名著则很少有人过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也十分有限。更多教师追求的是“短期效益”,只注重课堂教学,轻视课外阅读;对于《新课标》中推荐学生阅读的名著,只是考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情节和人物,强化“名著速成”,应付考试要求,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泡在作业堆中,根本无暇分身再去搞课外阅读,这成为制约学生课外读名著的关键因素。所以,保证学生经常阅读名著,达成课标要求的阅读量,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把相关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去,把名著阅读和常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结合起来进行。

同时,教师应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自己必须对名著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强阅读,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提高文学修养,这样才能教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用比较专业的眼光去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问题,给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名著导读”,“导”的主角应该是老师,而“读”的实施者应重在学生。初中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适应并热爱名著阅读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发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提高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基于此,我认为可以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结合课内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或介绍作家及其作品的代表作,或某个方面知识或问题的悬念,或一段精彩的描述,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己去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插入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让学生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贤臣形象和刘备礼贤下士的明君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适当设置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对诸葛亮、刘备的认识实在不够,从而主动通读《三国演义》。

2、通过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现今时代,新的传播媒体产生了大量可以被名著教学所使用的新型资源,除了一些经典作品被拍成电视剧,如《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三国演义》等,还有类似《百家讲坛》、《科学探索》等节目能够让我们直接聆听作家或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从他们的谈话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这些新型资源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新的了解名著阅读的信息,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鉴赏,并能通过比较,体会原著的魅力所在,真正做到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震撼心灵的冲击。

3、成语俗语激发阅读兴趣。

成语故事或是俗语一类的东西,学生比较爱听,我们也可用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向学生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进曹营——身在曹营心在汉”,然后问学生:徐庶是何许人也?这里是讲一个什么故事,才形成了这几个俗语。如果学生不知道此故事,也可以先把这个故事说给学生听。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再给出几个有关的成语俗语,让学生在下个时间,把和这个成语俗语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教给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海洋,让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自由的遨游。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1、在读上下功夫

首先,教会学生略读和精读。精读就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对名著作品重要环节等进行细读,并且慢慢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就要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名著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精读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略读法是通过对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如初中生普遍不喜欢阅读外国名著,原因之一就是外国作品中常有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及心理分析,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略读甚至是跳读的方式阅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如,我在指导学生读《水浒》时,为了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我将章节划分,分配到个人,让学生缩写故事,并采用故事会的形式进行汇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为了更好的使初中生对所读过的名著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我们在名著导读过程中必须要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除了要让学生摘记下名著中的经典名句及精彩片段外,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写出自己对名著某些部分的感悟和心得。记录下某些语句或片段,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启迪,记下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体会。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某一部伟大的作品,更好的提高阅读的效果。

再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初中名著的导读,我们必须把阅读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样不仅可以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名著阅读要求,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去自主阅读。当然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将自己在课外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老师并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以此来促进学生进行课外名著阅读。

四、促进主体阅读

为了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可围绕文学名著的阅读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设立“阅读节”、“读书月”、“读书周”、“读书日”。以校园读书文化节、读书沙龙、诗会、文学经典阅读协会等形式来推动校园文学名著阅读活动。教师可根据各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讨论后将阅读计划安排表格张贴在班级宣传栏。内容一般包括本学期要读哪几本书,如何读,要完成哪些任务,什么时候完成。同时,建立班级每日读书汇报表,规定学生每一天的最低读书量,学生每天要把读到第多少页的页码填写在班级公示栏的“名著读书进度表”。

五、搭建阅读平台

为了丰富学生们的阅读活动,我们可以在名著阅读过程中举办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的舞台,以此来推动名著阅读的深入。我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1、“手抄报”设计大赛”

2、开展朗诵比赛

3、读书笔记展评

4、“课本剧编排”。

5、即兴演讲

6、开辩论会。教师通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接触名著、阅读名著,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也为学生以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让我们守住“名著阅读”这棵幼苗,给它浇水、施肥,让它沐浴着阳光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同行。

周至县第七中学

刘利荣

篇2:让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同行

语文自身丰富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它不仅仅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它巨大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阅读恰恰是这种熏陶和感染的最佳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抓住阅读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生命。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而要训练语感,最好的阅读材料就是名著。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所以,名著阅读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经过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实际阅读名著情况与相关要求相差甚远:对我国传统的四大古典名著,九成多的学生对其部分情节和人物有一些简单的了解,可这其中真正读过原著的学生却不足5%,大多数的学生都是通过影视剧或是老师上课时偶尔的讲解来了解的,而对于外国的一些经典名著,学生们则普遍都知之甚少。由此可见,当前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其主要原因:一是兴趣不大,快餐文化的流行造成学生观念的偏差、思想浅薄化;二是没时间读,学生的课余时间大多被作业填满;三是读不懂,既因为文字有障碍,也因为其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主题难以准确把握。名著阅读的低迷状况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切关注,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名著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去,使名著阅读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

一、改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引导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回归,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批名著,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现在很多学校注重的是学生的升学率,而学生是否阅读名著则很少有人过问。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也十分有限。更多教师追求的是“短期效益”,只注重课堂教学,轻视课外阅读;对于《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学生阅读的名著,老师只是考试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情节和人物,强化“名著速成”,应付考试的要求,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泡在作业堆中,根本无暇分身再去搞课外阅读,这成为制约学生课外读名著的关键因素。所以,保证学生经常阅读名著,保证学生达成课标要求的阅读量,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把相关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去,把名著阅读和常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结合起来进行。

同时,教师应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语文本是众多学科中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这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决定了要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首先是喜欢这一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自己必须对名著有浓厚的兴趣。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授者,而且是模范,看不到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内在的刺激力。”的确,一个不喜欢阅读,不喜欢阅读经典名著,一个不知经典名著“妙处”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使他的学生感到经典名著的魅力,自然也无法让学生喜欢阅读名著。常言道:“要倒半桶水给学生,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强阅读,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提高文学修养,这样才能教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用比较专业的眼光去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问题,给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否则,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全然不知,又怎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引导者、合作者?

二、落实教学措施,指导读书方法。

引导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回归,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批名著,必须将名著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去,那么,怎样利用语文课堂的有限资源,将名著阅读的措施与方法落到实处呢?

1.明确阅读篇目,制定阅读计划。初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好书与坏书,往往良莠不分,拿来就读,长久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新课标充分考虑了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每册书的后面都向学生推荐了三篇名著,这样,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听取学生建议的同时,明确本学期的阅读篇目。另外,阅读名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计划无目的地去读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的,何况有些名著篇幅较长,内容艰深,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啃,有可能使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所以,教师每学期的指导计划要尽量细化,计划中应包括阅读任务、阅读进度、训练内容、指导方式等具体内容和措施,不能流于空泛。在阅读时间和进度上,要求课内课外相结合,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语文自修课作为固定的阅读课,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我阅读。各人根据情况采取精读、略读或浏览的方法一天读15—20页左右,长期坚持下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养成,阅读目的就能达到。

2.指导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要让学生一时的兴趣成为终生的热爱,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就必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如下阅读方法:(1)快速阅读法:训练学生能静心阅读,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并能记准作者、记清主要情节、人物及其关系等,读后能回答一般的问题。

(2)圈点评注法:阅读过程中,养成圈点评注的习惯。对生字词能查字典,能自由选择对文中的情、景、人、美词、美句、美段加以欣赏,并做一定的评注。(3)对比阅读法:把两个读物或同一读物中两个不同片段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著作的诸多要素作出比较、评价。(4)精读式阅读法:对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静心细读,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以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5)创造性阅读法: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见解,从而有所创新为目的的阅读,阅读中绝不把原著奉为神圣,在精读和研读的基础上,勇于质疑,大胆创新。

3.开设阅读课程,创设阅读氛围。要完成每学期的阅读任务,离不开学生的课下阅读,但只靠课余时间,缺少课内的带动,会出现散漫低效的阅读状态。名著阅读课是为推动名著阅读,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欣赏水平而设立的新课型。这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设置很灵活:可每两三周定期抽出一两节语文课;也可安排在每周的班队会活动时间;

七、八年级时,还可利用学生充裕的自习课。内容也多样:学生自主阅读,赏析精品,展开交流;教师进行名著导读,介绍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和探究。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强,自控能力较差,要他们长期坚持阅读名著有较大的困难,这就必须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磨练他们的阅读意志。教师应该组织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名著的浓厚兴趣,实现名著的“悦读”。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的活动可以是:(1)进行专题性读书活动:如“走近孔子”、“我心目中的‘水浒英雄’”、“向你推荐我喜欢的名著”等,专题学习中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读书、查阅资料、积累,最后,全班在探究中交流读书成果。(2)组织专题的名著阅读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涉及作家、作品、人物、情节及按情节猜人物等题目内容。(3)讲名著故事接力比赛:组内成员接力名著故事,也可以每组推荐成员接一章节,全班共同完成一个故事,还可以任选一个名著故事比哪个组讲得多,讲得精彩。(4)写读后感或文学评论:每学期每人任选一本名著的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全班交流再集结成集。

4.开发阅读资源,做好读书笔记。充分利用课文教学资源和现代媒体资源,既便于学生解读名著,更能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如,对照《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所作的节选,把节选的精彩片段作为阅读的引子,引导大家进入名著的神圣殿堂。对这些课文,不妨采用朗读、赏析、做读书笔记等形式使大家感受到名著的内在魅力,激发起阅读整本书的强

烈愿望。又如在阅读《三国演义》之前,可让学生集中上网查找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介绍材料,阅读时,针对一些精彩章节,借助《三国演义》的碟片在多媒体的播放效果,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入一些,阅读的兴趣自然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作品大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时就要求他们及时地记入读书笔记本:或摘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或概括出所读名著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或写出某一章节的提要和基本内容,或有感而发补充论证,或评论得失指出错误,或自悟自得抒写情感。做笔记可帮记忆、储资料、促思考、提效率,让学生获取更深刻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艺术熏陶。

真正的阅读需要足够大的空间,也需要正确的选择和引导。“让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同行”!这是当前中学生名著阅读状况下对语文教学的深情呼唤。

篇3:让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同行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 中学生的实际阅读名著情况与相关要求相差甚远:对我国传统的四大古典名著, 九成多的学生对其部分情节和人物有一些简单的了解, 可这其中真正读过原著的学生却不足5%, 大多数的学生都是通过影视剧或是老师上课时偶尔的讲解来了解的, 而对于外国的一些经典名著, 学生们则普遍都知之甚少。由此可见, 当前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其主要原因:一是兴趣不大, 快餐文化的流行造成学生观念的偏差、思想浅薄化;二是没时间读, 学生的课余时间大多被作业填满;三是读不懂, 既因为文字有障碍, 也因为其离现实生活太遥远, 主题难以准确把握。名著阅读的低迷状况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切关注,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将名著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去, 使名著阅读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

一、改变教师的观念, 提高教师素质。

引导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回归, 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批名著, 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现在很多学校注重的是学生的升学率, 而学生是否阅读名著则很少有人过问。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也十分有限。更多教师追求的是“短期效益”, 只注重课堂教学, 轻视课外阅读;对于《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学生阅读的名著, 老师只是考试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情节和人物, 强化“名著速成”, 应付考试的要求, 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泡在作业堆中, 根本无暇分身再去搞课外阅读, 这成为制约学生课外读名著的关键因素。所以, 保证学生经常阅读名著, 保证学生达成课标要求的阅读量, 教师必须改变观念, 把相关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去, 把名著阅读和常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结合起来进行。

同时, 教师应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 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语文本是众多学科中最具人文性的学科, 这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 决定了要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首先是喜欢这一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 自己必须对名著有浓厚的兴趣。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授者, 而且是模范, 看不到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 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内在的刺激力。”的确, 一个不喜欢阅读, 不喜欢阅读经典名著, 一个不知经典名著“妙处”的语文教师, 是不可能使他的学生感到经典名著的魅力, 自然也无法让学生喜欢阅读名著。常言道:“要倒半桶水给学生, 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 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强阅读, 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富的养料, 提高文学修养, 这样才能教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用比较专业的眼光去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问题, 给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否则, 要学生学的知识, 教师全然不知, 又怎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引导者、合作者?

二、落实教学措施, 指导读书方法。

引导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回归, 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批名著, 必须将名著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去, 那么, 怎样利用语文课堂的有限资源, 将名著阅读的措施与方法落到实处呢?

1. 明确阅读篇目, 制定阅读计划。

初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 好书与坏书, 往往良莠不分, 拿来就读, 长久下去, 后果将不堪设想。新课标充分考虑了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在每册书的后面都向学生推荐了三篇名著, 这样,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听取学生建议的同时, 明确本学期的阅读篇目。另外, 阅读名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没有计划无目的地去读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何况有些名著篇幅较长, 内容艰深, 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啃, 有可能使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 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所以, 教师每学期的指导计划要尽量细化, 计划中应包括阅读任务、阅读进度、训练内容、指导方式等具体内容和措施, 不能流于空泛。在阅读时间和进度上, 要求课内课外相结合, 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语文自修课作为固定的阅读课, 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我阅读。各人根据情况采取精读、略读或浏览的方法一天读15—20页左右, 长期坚持下去, 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养成, 阅读目的就能达到。

2. 指导阅读方法, 养成阅读习惯。

要让学生一时的兴趣成为终生的热爱, 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心灵的碰撞与交流, 就必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如下阅读方法: (1) 快速阅读法:训练学生能静心阅读, 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并能记准作者、记清主要情节、人物及其关系等, 读后能回答一般的问题。 (2) 圈点评注法:阅读过程中, 养成圈点评注的习惯。对生字词能查字典, 能自由选择对文中的情、景、人、美词、美句、美段加以欣赏, 并做一定的评注。 (3) 对比阅读法:把两个读物或同一读物中两个不同片段比较阅读, 让学生对著作的诸多要素作出比较、评价。 (4) 精读式阅读法:对作品的重要细节, 关键情节, 话外之音, 静心细读, 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布局谋篇, 欣赏妙词佳句等, 以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 (5) 创造性阅读法: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见解, 从而有所创新为目的的阅读, 阅读中绝不把原著奉为神圣, 在精读和研读的基础上, 勇于质疑, 大胆创新。

3. 开设阅读课程, 创设阅读氛围。

要完成每学期的阅读任务, 离不开学生的课下阅读, 但只靠课余时间, 缺少课内的带动, 会出现散漫低效的阅读状态。名著阅读课是为推动名著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欣赏水平而设立的新课型。这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 设置很灵活:可每两三周定期抽出一两节语文课;也可安排在每周的班队会活动时间;七、八年级时, 还可利用学生充裕的自习课。内容也多样:学生自主阅读, 赏析精品, 展开交流;教师进行名著导读, 介绍阅读方法, 帮助学生积累和探究。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强, 自控能力较差, 要他们长期坚持阅读名著有较大的困难, 这就必须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磨练他们的阅读意志。教师应该组织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 激发学生对名著的浓厚兴趣, 实现名著的“悦读”。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的活动可以是: (1) 进行专题性读书活动:如“走近孔子”、“我心目中的‘水浒英雄’”、“向你推荐我喜欢的名著”等, 专题学习中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 读书、查阅资料、积累, 最后, 全班在探究中交流读书成果。 (2) 组织专题的名著阅读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 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 涉及作家、作品、人物、情节及按情节猜人物等题目内容。 (3) 讲名著故事接力比赛:组内成员接力名著故事, 也可以每组推荐成员接一章节, 全班共同完成一个故事, 还可以任选一个名著故事比哪个组讲得多, 讲得精彩。 (4) 写读后感或文学评论:每学期每人任选一本名著的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 全班交流再集结成集。

4. 开发阅读资源, 做好读书笔记。

充分利用课文教学资源和现代媒体资源, 既便于学生解读名著, 更能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如, 对照《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所作的节选, 把节选的精彩片段作为阅读的引子, 引导大家进入名著的神圣殿堂。对这些课文, 不妨采用朗读、赏析、做读书笔记等形式使大家感受到名著的内在魅力, 激发起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又如在阅读《三国演义》之前, 可让学生集中上网查找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介绍材料, 阅读时, 针对一些精彩章节, 借助《三国演义》的碟片在多媒体的播放效果, 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入一些, 阅读的兴趣自然也得到了提高。同时,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对作品大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这时就要求他们及时地记入读书笔记本:或摘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 或概括出所读名著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 或写出某一章节的提要和基本内容, 或有感而发补充论证, 或评论得失指出错误, 或自悟自得抒写情感。做笔记可帮记忆、储资料、促思考、提效率, 让学生获取更深刻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艺术熏陶。

篇4:让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同行

从一份调查问卷说起

七月,学子们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假期,各大出版社也迎来青少年读物不可错过的绝佳销售期。静态的阅读活动虽然不能与其他强大的促销商品相媲美,但充裕的闲暇时间,老师的推荐,家长的要求等,让青少年有机会广泛接触课外读物,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青少年究竟如何对待“经典”阅读呢?

我们先从一份调查问卷说起。

2009年6月,为了配合本期主题阅读,笔者走进厦门集美大学和嘉庚学院两所高校,按专业不同发出240份关于暑期阅读的调查问卷,后期收回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78份。问卷虽少,但依然能反映出部分问题。由于大学生知识视野相对比较宽阔,在青少年中最具有代表性。因此这里以大学生为例,先谈谈问卷中揭示的当今阅读现状的两个问题。

上述数据无形中告诉我们:首先,如今大学生的暑假生活并不和谐,许多大学生依然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茫然,选择上网、游戏甚至无所事事的比率高达68.04%,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家长与老师的警觉和反思。其次,从选择看书的比率来看,阅读虽然不是大学生们的主要暑假生活方式,但图书阅读依然占有一定的份量,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图书阅读销售市场依然具有很大的潜力。

可见,在大学生的阅读中,青春读物所占比重最大,经典名著次之,而后是网络小说。(关于青春读物,我们下期主题将展开探讨)可见,经典名著阅读依然为大学生所接受,许多大学生在问卷中表达了自己对经典名著阅读的看法,无疑包括两种:

支持。理由有:经典名著比较有情节,耐人寻味;内容比较丰富深刻,能折射出许多哲理;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较多的人文关怀和普世观念;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世界经典文学,扩大知识面等。

篇5:与名著同行作文1000字

书·名著华章

与名著同行,我学会了坚强。

步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硝烟弥漫的年代,我看见了你——保尔,你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勇往直前,在与吞噬生命的病魔搏斗中,多次令死神望而却步。你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你总是那么坚强,即使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欺骗了你,你总是那么乐观,即使最后连四肢不能动弹,你依然像一个钢铁般的战士,永不摧折,因为你坚信:“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话:“钢是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这正是保尔一生的写照,他用坚强书写了人类最动人的华章。

绘·书香画卷

与书香同行,我学会了勇敢。

漫步《汤姆索亚历险记》那幽静的小山村,我遇见了你——汤姆。一个人见人厌的坏小孩,却成了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在漆黑的山洞里,面对杀人犯的恐吓,你竟不畏惧,毅然向法庭提供了宝贵的证据。你总那么勇敢,再大的危险也吞噬不了你勇敢的心。你虽是一个孩子,却践行着男子汉的职责——把贝琪带出了山洞。

你——用勇敢描绘了世间最感人的画卷。

奏·经典乐章

与经典同行,我学会了理智。

徜徉《鲁滨逊漂流记》那荒无人烟的孤岛,我碰见了你——鲁滨逊,记得你被风浪冲上海岸时,早已神志不清,精疲力尽,可喜的是你能够幸存下来。你在孤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这是一个多么漫长而又艰难的岁月!野人的骚扰和恐吓没有让你失去理智,生活的艰苦和恶劣没有让你失去理智,这反而让你更加机智勇敢,让你燃起了生的希望,让你扛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回到亲人的身边。你说过:“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使多少人清醒了头脑。

你——用机智奏响了世间最惊人的乐章。

盼·与你同行

我盼望,跋涉于塞外战场,在夕阳的余晖中欣赏保尔百折不挠的精神;我盼望,漫步于幽静的小路,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汤姆天真调皮的天性;我盼望,远足于海外小岛,在壮阔的波澜中领悟鲁滨逊积极乐观的心态。

我相信,那些或铿锵或柔美的名著,将会化作一股清流,不会随时光的长久而消逝,他们永远是滋润人类灵魂不竭的源泉……

篇6:让真善美与语文教学同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刻意包装,追求形式上的美轮美奂,使课堂如美丽的肥皂泡般绚烂夺目。课堂表面上给人新鲜之感,甚至令一些人感动、着迷,实则却是虚假的美丽。它将语文教学引入误区,使语文课堂变得苍白贫乏,华而不实,流失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厚的人文精神,使语文课堂陷入了“误尽苍生”的尴尬局面。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追求科学艺术的教学境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人情之真,洋溢人性之善,流淌人文之美。

一、让语文课堂谱写“真”的音符

曾有这样一则教学案例:一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执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上课伊始,教师为了活跃气氛,便问学生:“你们最崇拜的是谁?”学生有的说崇拜球星罗纳尔多,有的说崇拜影星赵薇,有的说崇拜棋圣聂卫平……学生交流结束后,教师反问:“你们猜,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崇拜董存瑞。”听到这一回答,近百位听课教师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

静静思之,这个教学片段是名副其实的假对话。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但不能塑造人,反而会导致师生真实自我的消失,将教师和学生的人格都扭曲了。学生方面,在教师的权威下,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教师方面,为树立自己的权威,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意图。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教会学生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人。只有真实有效的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真实有效的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因此,语文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坚持“唯真”的原则。

二、让语文课堂奏响“善”的乐章

一位教师教学《狼和鹿》一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人们对狼的捕杀,教师问学生:“人们会怎样大肆捕杀凶恶的狼,你们能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学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发言。

生1:可以把狼抓来,先剥掉一小半皮,让狼痛得嗷嗷直叫,这样可以把其他的狼引来,一举抓获。

生2:如果是我,我就把狼窝的小狼宝宝全部抓来,把它们扔在油锅里炸一炸,这样既可以品尝美味可口的炸乳狼,又能让狼断子绝孙。

生3:我觉得可以先抓一只狼来,给它处以宫刑,然后再放狼归山,那只狼痛得不得了,肯定会咬其他的狼。

……

听着学生们一个比一个狠毒的回答,我们不禁有毛骨悚然之感,心底不由得产生了不安与担忧。

细细品味,学生的那种刻薄与冷酷,其实是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使然。《狼和鹿》这篇课文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如果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狼和鹿的数量进行对比,体会造成森林和鹿群前后不同状态的原因。相信学生会从思想上升华对保护生态平衡的认识,从而避免那份意想不到的尴尬。

抑恶扬善是教育的一种追求。善是我们心中一缕最温馨的阳光。语文教师应该是善的使者,能点燃学生心中的那份童真与善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种种意外,教师应当及时地介入、引领、纠正,让学生在辨析中发现善良、感受善良、弘扬善良。

三、让语文课堂飘扬“美”的旋律

语文课上,我与学生们共同阅读了一篇关于审美的文章:电视荧屏上,藏羚羊四蹄腾空奔跑的姿势俊美无比,但在镜头后面是拍摄者追逐的吉普车;摄影展上,人们感叹于鸟岛上万鸟齐飞的壮观场面,殊不知,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摄影者甚至放起了鞭炮……读着这段文字,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阅读感言。

生1:我们在电视机前、在照片前欣赏到的美,是牺牲藏羚羊和鸟儿们的自由换来的,这是一种虚假的美丽!

生2:当我们将心比心,联想到被追逐的藏羚羊内心的恐慌、委屈和怨恨,联想到鸟儿的惊慌失措和茫然无助时,我们还能认为这是一种美吗?

生3:我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美是和谐。”人与自然之间都应该和谐相处,如果所谓的美是通过这种人为制造的方法获得的,那我们应该对这种美说不!

……

静思默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让美的语言自由漫步,让美的情感尽情激荡,让美的思想不断熏陶师生,让美的人格力量不断感召师生。

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字俯拾皆是。从一篇篇文字优美的课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高山流水的壮美,小桥流水的柔美,春色满园的秀美;从一首首古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风景是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是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是美……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背后的美的意蕴,使课堂上流淌出美的旋律。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美丽温馨的大花园,里面盛开着真诚、率直、善良的花朵……作为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用自己宽广的胸襟和丰富的情感去包容、呵护、关爱他们,唯有如此,学生心灵的花园才能春意盎然,才能生机勃勃,才能如诗如画。

篇7:让日记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永远同行

让日记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永远同行

作者:段英芳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9

让日记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永远同行

——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的几点做法

日记是自己把每天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感等有选择地记录下来的一种应用文。

学生坚持写日记,并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有利于积累生活素材,有利于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思想水平。可以说,日记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与补充,同时也是语文联系生活的重要手段,意义重大。那么,如何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指导方法,抒写真情

要让日记成为“说真话,诉真情”的自由天地。好多学生初写日记流于模式,在

内容上写不出内心的真实感受,远离现实生活,这是写日记的大忌。只有流露真情实感的文字才是最好的语言。因而在指导时,我强调学生:写日记要用心来写,即要有信心、留心、真心、恒心。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处处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去感受天地万物,才能真实、细致地刻画自己的内心世界,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选择那些写出作者心声的优秀日记给学生范读,以触及他们的情感涟漪,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焰,让他们心有所思,情有所感,激发他们写日记的愿望,从而使日记真正成为学生用自由之笔抒写美妙心声、展示自我的广阔空间。

其次指导学生写一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日记。平时,我强调学生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体味生活。一次体育活动,一次朗读比赛,一次主题班会,乃至学习一篇课文,我都指导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思。这样,学生不但用日记反映了生活,感悟了人生,而且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这一基础,学生一旦对生活有独到的发现,有深刻的领悟,就能写出信手拈来、原汁原味的好文章了。

经过这样不断陶冶训练,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真挚的情感,一些最真实、最有价值的素材也就被保存了下来,那么在写作文时,这些有意义的素材也就成了一篇优秀作文的骨肉。

二、激发兴趣,养成习惯

刚升入新年级的学生,大多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走马观花的

写上几篇,所写内容毫无可取之处。针对上述情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指导。

1激活热情,培养习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开始就对学生做出必写日记的硬性规定,学生很可能觉得是额外的任务和负担,就会采用消极的态度来对付,这不是成功的做法。因此,在刚开始时,我对学生的日记不做过高的要求,甚至只是让他们从写“一句话”开始,循序渐进地在内容、语言等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我还经常给学生读一些同龄的日记,让学生感悟到写日记并不是难事,而是用自己的笔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长此以往,就可逐渐激活学生的热情,渐渐地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2真诚鼓励,养成习惯。

日记上交后,学生一般都有一种期待心理,期待老师对他们的日记做出一个较高的评价。因此,教师对学生日记要认真批改,充分肯定他们的成功之处和闪光点,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习惯的养成。这是关系到今后的日记能否落到实处并坚持长久的关键,切不可马虎大意。批阅后,可写上富有情趣的评语。如“你的日记就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童心”,“你小小的笔尖呈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看了你的日记,我似乎看了你的心路历程”,“读与看,我品尝了你的苦辣酸甜,理解了你那份艰辛与苦涩”等。这可要比一个“阅”字效果好得多。教师的评语要给学生以意外的惊喜,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欢欣与愉悦,要让学生细细品味日记本上老师的批语,使读批语成为学生最渴望、最兴奋的时刻,以真诚的鼓励激发他们写日记的热情,促进习惯的养成。3激发兴趣,形成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有兴趣,就必须以丰富有趣的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如,每节课拿出5分钟,让学生读读自己的日记,并给予适当的表扬或鼓励,让学生尝到一份收获的快乐;组织学生互相传阅日记(自己认为是秘密的可以粘起来),取长补短,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触发情感,进一步产生写的欲望,继而为学生新的日记诞生创造基础;每月进行一次日记展评活动,把写得好的日记展示给全班同学,并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大部分学生喜欢写日记,并把写日记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班的王志伟同学,在《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一文中有这样的片断: “慢慢地,我把自己的心里话、悄悄话,自己的计划、看法,自己的苦忧烦闷、喜怒哀乐,自己的是是非非„„统统写进日记之中,而且我越来越觉得已不能再停笔了,半年下来,我已写了整整两本日记了!„„”

“的确,对着不会讲话的它,我可以尽情流露内心世界的喜悦,发泄难以开口的悲伤„„”

“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快乐——我要!开心——大家分享!”

不难看出,当学生感到日记就是情感的抒发,心声的流露,是真实生活的再现时,写日记就成为他们快乐而又自然的一件事了。

经过一学期的指导、鼓励、培养、训练,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写起文章时,他们也能够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写作能力大大提高。

篇8:让名著阅读与语文课堂齐飞

《九义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对第四学段 (7~9年级) 学生要求更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那么, 如何才能让学生自觉阅读名著呢? 我认为:应将名著阅读与语文课堂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要有明确的读书目标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聪慧, 演算使人思维精密, 哲理使人思想深刻, 伦理学使人有修养, 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 , 知识能塑 造人的性 格。

———《论求知》

在第一节语文课上将以上名言赠送给学生, 当作他们读书的箴言, 同时也顺便附上每册语文书应该阅读的名著及新课标指定的书目。

二、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

第一步, 以讲故事形式谈谈古今中外文学史, 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

《义务教育课程标 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 (上册)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不仅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 而且也为老师开启了一扇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之门。拿到教材后, 我并不急于讲解课文, 而是花上几节课时间谈谈“中国古典名著” (三节课) 、“鲁、郭、茅、巴、老、曹” (一节课) 、“外国文学” (一节课) 。这样, 学生对文学就有了初步宏观上的印象。

下面, 我就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例, 谈谈具体内容:

首先, 从“风骚”说开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我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它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 被后人广为运用。因此, 我对此稍加解释并侧重讲讲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

顺便还会谈谈先秦诸子散文, 将四书五经中的各家思想加以简略概述, 并重点讲述孔孟之道。

当然, 传统节日也是一种文化元素。借助端午节, 我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搜集、讲述有关屈原的故事并加以补充, 顺便引入到屈原的《离骚》《九章》《天问》。

总而言之,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传承关系。

其次, 来个“唐诗宋词大比拼”。

“初唐四杰”、“ 王孟”、“李杜”、“小李杜”、“刘白”、“唐宋八大家”等作家作品, 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有所接触了, 我们可以借助 已经学过 的古诗词“温故而知新 ”, 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再辅以一些名人轶事、妙句名言。例如, 谈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 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就会顺便过渡到“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简而言之,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广泛猎取, 逐渐积累, 而积累正是阅读名著的最终目标。

再次, 再侃一侃“元曲明清小说”。

从“六月飞雪”谈到《感天动地窦娥冤》, 从“牵线搭桥之红娘”谈到《西厢记》, 还可以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谈到“三言二拍”, 从《牡丹亭》谈到《聊斋志异》。当然, 更可以从《西游记》谈到孙悟空, 从姜太公谈到《封神演义》, 从武松谈到《水浒传》《金瓶梅》, 从关羽谈到《三国演义》, 从宝、黛、钗谈到《红楼梦》。

大而言之,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世界, “文学即人学”。

当然, 这些只是古典文学瀚海中的一颗小水滴。但事实证明, 我这几节简单的“故事”课对学生确实产生了极重要的影响。他们不仅自觉阅读教师指定的书目, 还会主动涉猎时下流行的书籍。

第二步, 将名著阅读融入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 语文课是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中, 应对教科书加以拓展延伸。

( 一 ) 教 学 中 穿 插 名 著 内容, 让学生从名著中寻找想要的答案。

执教《范进中举 》, 当然离不开《儒林外史》, 我会介绍范进是在 什么环境 背景下中 举的, 让学生对作品有个宏观印象。为了引起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我会谈谈小说中塑造的典型吝啬鬼形象———严监生。

《儒林外史》第六回 :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 伸着两个指头, 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 有说为两个人的, 有说为两件事的, 有说为两处田地的, 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 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 不放心, 恐废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 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 点一点头, 把手垂下, 登时就没了气。

兴之所至, 我还会简略介绍外国文学四大吝啬鬼形象。

1.夏洛克 (出自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 ;

2.葛朗台 (出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 ;

3.阿巴贡 (出自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 ;

4.泼留希金 (出自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 。

学生自然不会满足于教师的蜻蜓点水。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故事的始末。如果能在阅读中学会比较, 并体味不同作家笔下描写的形象, 那么这节课的收获就大了。

( 二 ) 教 学 中 联 系 生 活 实际, 让他们从作品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少年维特之烦恼》不正是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孩子们最好的关照吗?《平凡的世界》不正是贫苦学生努力奋进的最好标本吗? 从名著中汲取生活的动力, 让他们的人生旅程多几个停靠的驿站, 或许他们就能真正感悟到人生的色彩是何等丰富了。

( 三 ) 教 学 中 联 系 社 会 实际, 让他们从作品中体验社会的兴衰。

《红楼梦》不正是一个贵族家族由盛而衰的真实记录吗?《子夜》不正是一个民族工业巨子一败涂地的真实再现吗? 《废都》不正是一代京城文化人精神衰亡的真实写照吗? 《尘埃落定》不正演绎了康巴藏族土司制度的崩溃瓦解吗? 这些作品, 或许就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历史最好的教科书。

三、名著阅读与课堂活动

名著内容浩瀚复杂, 意义深刻, 学生阅读名著大多浮在面上 (读故事情节) 。因此, 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以便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 展现作品的动人魅力。

例: 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可开展如下活动:

1.《水浒传》的许多故事脍炙人口 (如武松打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 可以开展“故事会”大赛。

2.《水浒传》梁山泊英雄形象性格各异, 栩栩如生, 你喜欢哪几个? 可以开展一次演讲比赛———话说一百零八将。

3.还可以开一次讨论会, 评说电视剧《水浒传》改编和表演的成败得失, 然后整理出一份会议纪要来。

此外, 还可以出一期“水浒人物谈”专题手抄报, 办一次“水浒人物”绘画展等。

一系列的活动, 不仅能帮助学生有 目的地读 完《水浒传》, 还能从各方面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提高其思想认识, 领会作品的深刻思想意蕴。

当然, 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 在此, 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而言之, 名著阅读无法脱离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同样离不开名著阅读。我们应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提倡学生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篇9:让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并肩同行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的主题内容,语文课程标准里,对于习作教学提出这样的教学建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从文字中获取信息,也就是通过文本的学习来积蓄知识。作文的目的是把获取到的信息记录并传播,从而叙事、言物,抒发感情。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

一、紧扣写法突出点,随文练笔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文章在描写实验经过时,着力刻画了当时的恶劣天气。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比较式的朗读,从而体会到恶劣天气中富兰克林做实验的危险,更能烘托出富兰克林勇于实践的精神品质。为了让学生习得利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品质的写法,我设计了下面这样的练笔。

在下列语段空白处加人环境描写,刻画出一个热爱劳动的人物形象。

我们来到草坪,投入到热火朝天的除草行动中。________我一眼就看见了那棵最显眼的草。________________我走过去,挽起袖子,抓紧草根,使出浑身解数,这棵草却纹丝不动。________________。我可不能被区区一棵小草打败,我找来同伴帮忙。大家一起用力,只听“哗”的一声,这棵草被连根拔起。________________。

学生有的着力刻画草坪:“只见草坪的草密密麻麻,甚至把小路都快盖住了。”“那棵草有手指般粗,都齐腿高了。”有的着力刻画天气:“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仿佛在嘲笑着我:这么一棵小草都拔不动,太没用了。”有的还能“借风使舵”:“一阵微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好像在为我们鼓掌呢!”此项随文练笔使学生很好地学会了利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手法。

对于写作手法较为突出的文本,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最能体现文本独特写作方法的语句进行细读,让学生感受文本写作方法的独特魅力;在文内阅读掌握方法后,有意识地设计模仿创作式的片段训练,起到巩固作用,使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少走弯路,提高实践效果,形成相应的写法技能。

二、紧扣描写动情处,想象写话

《爱之链》这篇文章是一首爱的赞歌,全文通过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老妇人出钱援助女店主这两件事情,说明爱是可以延续、可以传递的。文章最动情之处还是文章的结尾,女店主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读到此处,当我们知道女店主的丈夫就是曾经帮老妇人修车的乔依时,除了震惊意外,更多的是感动,被人间的真情互助所感动。此处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白“一切都会好起来”是因为有人间的真情互助,然后设计续写,让学生想象后面还会发生什么感人的爱的故事。学生一定是文思如泉,会创编出各种充满巧合的离奇故事,虽然这些故事不一定会在生活中上演,但却真正打动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也提升了写作能力。

《小草和大树》一文讲述了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夏洛蒂虽然承受沉重的生活压力,遭受别人的嘲笑,仍然孜孜不倦地写作,最终成为震惊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作家。故事折射出主人公不屈的抗争精神与不懈努力的坚强意志。文中对夏洛蒂如何争分夺秒地写作并没有详细刻画,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计片段练笔:除了走路、干活儿、会亲友,夏洛蒂还会在何时何地争分夺秒搞创作呢?描写夏洛蒂勤奋写作的一个画面,为文章润色添彩。这样的写话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夏洛蒂不屈不挠精神的感悟,也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于人文性较强的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动情之处进行文本细读感悟,在指导朗读中体验课文文字背后表达的深情厚谊,就课文相关内容进行补白或续写等写作训练,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紧扣谋篇布局处,创新写文

《理想的风筝》描写了一个残疾教师的形象。文章开头采用睹物思人的写法,由天空中放飞的风筝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用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三件典型的事例表现了刘老师的积极乐观、顽强执着。结尾回到现实中来,抒发对刘老师的思念。全文构思巧妙,谋篇布局煞费心思。在教学此文后,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老师,也要用上睹物思人的写法,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老师鲜明的个性。有了课文作为范文,学生谋篇布局、创新写文就易如反掌了。

《夹竹桃》《广玉兰》都是文质兼美的散文,都采用首尾呼应的结构布局,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不同点是《夹竹桃》的重点部分是采用对比手法,把院子里的其他花与之比较,体现夹竹桃的可贵韧性,用排比手法来描写由月光下的夹竹桃展开的奇妙幻想。《广玉兰》是从花的香味、色彩、形态等几个方面来写的,值得学习的是在描写色彩时不肯定的写法:“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学生第一次接触,课上可以让学生仿写片段,加深印象

篇章仿写犹如书法临摹,是利用好的文章框架,去填充新的内容。学完《广玉兰》《夹竹桃》后,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学习这两篇文章的谋篇布局,选取自己熟悉的某一种植物进行描写,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巧妙的写法,都可以尽情地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值得注意的是,无沦是哪种仿写,都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表达真情实感。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方式,有利于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习作过渡。

篇10:让学生在阅读名著中提高写作能力

巴青县中学:刘雪梅

【摘要】:中外经典名著是世界文化的精髓,是每位中学生必须接受和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促使他们进行有效的阅读,从而提高读写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经典名著

调动学生

学生阅读

写作能力

大家都知道,书籍在人的一生中有多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那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中外名著,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么精辟的论述啊!“读名著就如同和许许多多的名人作家聊天。”虽然,我们很少有机会与这些名作家真正坐在一起,但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来了解他们的思想、境界、为人处事,从而用以指导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有人说:“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命运和前途”,我认为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名著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明成果的标志,是经过时间淘洗过的典范之作,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在青少年阶段读这样的书,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余秋雨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名著其实是知识堡垒上的制高点,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虽然有些名著内涵比较丰富,理解起来不像某

些通俗作品那样容易,但他们在表面上更加清晰,形式上更加完美,因此有以一当十之效。事实上也是如此。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青少年阶段只有读一些高于自己认识水平的有价值的东西,才能真正有收获。

我在《读者》上读过一篇《凭自己的高兴读书》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叫黄永玉的大学教授,他受教育的程度并不高,而后来居然成为一所知名大学的教授,靠的是什么?他说:“他靠的就是喜欢读书,特别喜欢读名著。”

提到当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吧,一个高小毕业生,最后居然能成为著名的文学家,靠的是什么?答案是不言而喻了。犹太人世代传言:“书本是甜的”。对孩子们而言,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一桩快乐的事情,从而终生享受书籍带来的无穷乐趣,这也是社会、学校与家长所共同给予他们的最好的礼物。犹太人最终成了世人公认的世界上最聪明人种之一。可见,读书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

因此,提高学生对“名著”的自我阅读能力已是非常必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名著”的自我阅读能力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初一抓起,做好小初衔接工作,转化学生思想,跟学生讲清道理,使他们认识到阅读名著的重要及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阅读名著可让人摆脱平庸。青少年正处于认知世界形成、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名著对他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

义,因为名著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刚升上初中的同学们,懂得了这些道理,自会志存高远,重视名著阅读。可能一些同学思想还停留在初中老师紧跟紧抓的层面上,他们需要老师面面俱到。但新课标需要的是学生主体论,应该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当然,学习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品三国》、《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读史记》等节目的做法,以及观看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或者表演名著中的片段也是必须的辅助手段。但我们更应让学生带着名著自我走向老师,培养学生对名著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原有的阅读能力与名著产生有意义的联系,生成应有的阅读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激发学生亲近名著的愿望,学会自我阅读。

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自我阅读名著的习惯。从小学刚升上初中的学生们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科知识,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对各种文章也已学会了一般的阅读和分析,所以在初一,老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列出计划,明确初中三年每学期所需阅读的名著书目。

二、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想文章好在那哪里?读完后要概括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还有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明白以便向老师同学请教。

三、养成边阅读变圈点的习惯,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到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时用笔把他们圈出来,并学着在旁边写上一些简短的批注,阅读时自己的见解看法

我们还可以根据必修课本中的“课外学习”部分规定的书目有计划的进行细心研读。并且要走近作家,加深对作家的感情,写出自己的体会。每半学期辑录一本读书随笔,每周针对自己喜欢的作品章节,自选角度,给予点评,文体不限,并由一名同学给全班推荐一篇自己欣赏的名著或名著片段,要求学生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贴在班级宣传栏中供全班阅读等等。这样,从初一开始,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使名著阅读成为他们初中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四、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每当发现优美词句或精彩片段都要分门别类地摘抄到读书笔记中,并把这些精美语段读热到背熟,而且多练笔或多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的精美语段进行仿写。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得到丰富,语感得到培养,阅读综合效益得到提高。

上一篇:光现象复习课教学反思下一篇:幼儿创意美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