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优化作详解文教学与解题

2024-04-27

[精品推荐]优化作详解文教学与解题(通用10篇)

篇1:[精品推荐]优化作详解文教学与解题

优化作文教学

提高语文素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思想作祟,现今中小学写作教学,由于没有独立的作文教学时间,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缺乏独立的写作教材等原因,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总地来说,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此,我结合自身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与感受,谈谈我的做法。

一、强化观察,拍场景。

首先,小学生兴趣容易被激活,但不易持久,注意力可以集中但不善于分配,表达热情高但不够具体。作文教学可以借助幻灯、实物、录像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发挥多媒体生动直观的作用,让它为作文课堂教学服务。这样做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作文能力与作文兴趣协调发展。作文课场景——分瓜品瓜: 师关切地问:想吃吗? 生:想。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说说你现在的心情。生1:我已经迫不及待了,老师快分给我们吃吧!生2:肚子已经在召唤西瓜了,好想快点吃到西瓜啊!生3:真开心,我最喜欢西瓜了。„„

揭开盖西瓜的红布,开始比赛吃西瓜。摄像机拍摄学生吃西瓜的各种样子,有乖乖地吃相,有狼吞虎咽地吃相,也有闭上眼睛使劲咬的吃相。师:接下来,我们要奖励吃西瓜吃的最干净的学生。

借用摄像机把孩子们吃西瓜的众生相——录下,回放吃西瓜的情景,学生已经吃完了西瓜,这时观察是唯一的任务,能得到强化观察的效果。

借助摄像机,拍摄下学生狼吞虎咽的吃相,再吃,宣布奖励吃瓜最干净的学生,让摄像机录下小孩子把瓜皮啃得快洞穿的有趣样子,最后让孩子们参加吃瓜比赛,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食欲,更能让快乐的课堂生活情趣牢牢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将多媒体的诸多优点融入小学作文教学,必然会使课堂生机勃勃,使学生启有所发,学有所长,畅写所欲言,且其乐融融。

二、科学实践,寻资源

其次,在作文课堂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课外独立和合作的实验探究,还要适当考虑时机挤出时间来让学生尽情地“玩”,从而展示实验地真实过程,展示实验的成果。自主地探究成了调动儿童所有感官进行观察感知、自我感悟、思维训练和言语表达的外在诱因和动力。孩子们玩出天真的情感,玩出个性的习作、玩出了科学实践的意识。学生的灵感令人惊喜地涌现,课堂逾越的笑声、精彩的对话中常常闪现智慧的火花。

玩,是孩子对世界最大的贡献;玩,是孩子认识、探究世界,发现自我的桥梁;玩,是孩子情感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玩,是孩子全面生长的维生素。习作中,怎么“玩”?即在作文教学中,将学生的习作与科学小实验有机结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综合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我班在进行“鹅卵石艺术造型”综合实践活动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组成一个个“鹅卵石艺术造型”小组,成立一个“鹅卵石艺术设计有限公司”。首先在自己的小组中,开展鹅卵石艺术造型的工作,评选出最优秀的一到二名同学,然后学生把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用“实物艺术造型”进行展示。大家通力合作的情况下,充分展示作品。之后,学生在汇报活动中,需要学生的共同合作,他们有的给自己的设计公司取名、有的搭建鹅卵石宫殿、有的动手粘帖鹅卵石、有的雕刻鹅卵石,有的彩绘鹅卵石,还有的„„忙得多欢呀!就这样,一款款鹅卵石艺术品一一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五彩缤纷,叫人啧啧赞叹„„

过后,许多学生将此写入作文,文中流淌着浓浓的生活情感。《我学会了合作》、《合作的快乐》、《合作,凝成艺术品》„„

开放了习作的内容,每个学生带着好奇、参与兴致高的状态事先在家经历实验过程,实验材料唾手可得,一次制作部成功,多次尝试也无大碍,学生丝毫没有后顾之忧。这种学生独立实验探究在先,自主习作灾后的程序安排,有效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新鲜材料,拓空间

再者,作文教学要给孩子乐趣,要让孩子在写作中找寻到欢欣的元素。作文课堂自然应该有泪光的闪耀,也应有笑声飘飞。活动记录过程:《记忆大比拼》习作课

师:我觉得很多事情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这样才能想到更好的办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生肖文化: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你们打算怎么记住它们? 生1:我打算这样记——卯兔(谐音:有毛的兔),辰龙(谐音:香港影星成龙),巳蛇(四条蛇),午马(五匹马),生2:我也在想——未羊(喂羊),申猴(伸脖子的猴),酉鸡(有油的鸡),生3:我也想出来了,我这样记——戌狗(有须的狗),亥猪(嗨,猪)。

背诵“十二生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生肖文化。学生们用谐音的方式,把枯燥的生肖与地支的十二时辰一一对应起来,让孩子们在笑声中轻松记忆,也使学生掌握了写作的新鲜材料。为学生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自己的感悟。

四、闭上眼睛,过电影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欣赏美的大众。”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提升人的审美品位,让学生理解美,珍惜美,在自己的作品中发现美,创造美。高尔基说:“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文学作品无疑在课本之外给学生打开了一扇多维的窗,美学的窗。

另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不忘记表现文化关怀和人文精神,而这些东西正是我们学生文章里缺少的深刻内涵。作家们的视点,情怀将会影响读者。学生将会创造性地展开想象,让童心和童趣在作文中飞扬。

对于优秀的文章,几番诵读之完毕,教师可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过电影”的方法加以回味。往往在这“过电影”的过程中,学生会看到文章描绘的鲜明的形象,甚至听到人物的言语心声。文本本身是模糊的“灰色系统”,很多形象并无确定性,只是一个轮廓。学生在“过电影”中,按照自己的生活框架细部加工,把“灰色系统”转化为“彩色系统”,从而看到新的东西,新的气象,塑造新的形象。闭上眼睛,心无旁骛,心思纯一。其实这是一个凭借语言文字驱遣想象的过程,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也在这种内心透视的晕染下得以强化。在想象的过程中也生发情感的运动,体现人的本性和力量的心智活动,非常有机地将写作的兴趣由名家课本中的内容引向自己的习作语言之路。

作文即做人。它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语文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质等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真正确立,作文对他们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视。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任重道远,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放眼未来,立足改革,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职能逐渐扩展,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审计理论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审计“免疫系统”论就是从这一进程中凝练出来的。

篇2:[精品推荐]优化作详解文教学与解题

大胡子

12/13/2002 《品 茗》

本站转《大语文沙龙》网消息 关于2003年高考语文的最新信息:

1.2003年命题组已经集中召开第一次会议,与历年不同的是,今年部分新教材编写人员(如顾之川)参与命题工作。

2.考试说明已经在印刷待发行中,变动的情况:

⑴今年轮空不考的内容:

①标点符号。

②文学常识。

③文言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⑵文言文阅读中减少的内容:

文言虚词中减少了“矣”“然”。

⑶现代文阅读中的改动情况:

①现代文阅读的“理解并解释文中的重要句子”改为“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②现代文阅读的“分析并提取文中信息”改为“筛选并整合文章的信息”。

3.2003年的高考与2002年的高考不会有很大的变动,基本上还是2001年的思路。

4.第一卷的难度不会加大。

5.科学文看好2002年的沙尘暴,考查浅易的、科普类的文章。

6.话题作文仍将是被看好的作文形式。

7.试卷的特征:重文化、重能力、重思维。来 源:《大语文沙龙》网

2003高考语文复习建议 1、2003年高考语文知识及运用部分的内容与2002年大体相当,因此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还是应该加强。例如,今年语音题得分较高,难度为0.804,试题难度有所下降,这为方言区考生学好普通话建立了信心。2003年我们应该继续重视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学习,争取在高考中拿到更高的分数。

2、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2003年只考名句名篇默写。名句名篇的默写首先要能默写课内要求背诵的篇目,在此基础上能够背诵一些课外的,但常见常用的名句则更好。

3、现代文阅读要加强对文句文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学会针对问题来分析判断文章的内容,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要全面准确。

4、古诗文阅读中的古文部分在试题形式上与2002年大体相同,需要注意的是文言翻译要全面理解所译句子的含意。高考试卷上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字字落实,这一点我们在平时训练时要特别注意。古代诗歌鉴赏不可能是完全开放式的,我们在平时训练时要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5、作文题应该是与同学们生活相关的相对开放的题目。这几年高考作文命题采取围绕话题,不限文体的做法对考生作文能力发挥是有利的。但是,也有部分同学在试卷上抄袭别人的文章,这种做法在阅卷中一旦被发现就会被判为零分,所以我们还是应该独立自主,平时应该多观察生活,作文多联系生活,多写多练,高考中就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明年高考试卷有变化

《北京青年报》讯 明年夏季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将改变评分标准;英语试卷将取消“短文改错”、增加一个“开放作文”。记者昨天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获悉,明年高考的命题依据——部分科目的考试说明已下发到学生手中,部分科目的命题有适当调整。

据悉,明年夏季高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考试说明已下发到高三学生手中,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综合科目还没出台。据有关命题专家介绍,北京自主命题的三科(语文、数学和外语)在题型、结构、分值、难度上基本与往年保持一致,变化比较大的是语文和英语的作文。

据介绍,英语试卷中“短文改错”题型在新的考试说明中不复存在。书面表达的分值将从原先的25分提高到35分,并增加了一篇开放式英语作文。以往的作文通常是给好一定的句子或图画,让学生据此补充作文或写作看图说明作文,学生觉得发挥空间小。明年的开放性作文将给定一段素材,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展开写作。英语考试命题专家认为,明年英语高考题型较大的变化是:淡化语法知识的考查、突出语言的应用、突出在语境中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

明年的语文试卷最大的变化是作文的评分标准。据介绍,原来对于作文的评判标准分为基础等级分数和发展等级分数,各占50分和10分。老师阅卷时一般先按50分阅,再根据作文的文采、思想等“发展等级”酌情在10分内加分。明年北京高考作文的评阅将取消“基础”与“发展”的分割,从60分整体评阅,这样明年考生的作文分可能有所提高。另外,考试说明中首次明确了语文默写的名篇篇目。

对于数学科目,考试将提高数学能力要求,适当控制题量,重点考查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客观题比重将减少,选择、填空和解答题题目个数之比调整为10:4:6。结合明年高考提前一个月的实际,考试说明充分体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例如数学科目,复数的三角形式及其乘、除、乘方、开方、二项式定理及二项式展开式的性质等内容都被取消。

专家提醒考生,在参考考试说明时,一定要仔细对照所附的试卷。

专家教师点评考试说明

中新网12月16日电 北京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消息称,北京秋季高考的命题依据———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考试说明已经出台,综合科目的考试说明正在制定中。

根据最新的考试说明,北京自主命题的三科———语文、数学和外语,在题型、结构、分值、难度上基本与往年保持一致,命题导向上更加强调北京特色。

考生如何根据最新的考试说明,科学安排考前复习,记者上午采访了教研部门的考试专家和部分重点中学毕业班教师,请他们从备考的角度点评考试说明。北京晚报对此作了如下报道:

英语:淡化语法突出应用

东城区“周国彪英语特级教师工作室”主任、171中学英语教研室主任周国彪老师说,明年英语高考题型最大的变化是:淡化语法知识的考查、突出语言的应用、突出在语境中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

从考试说明看,以前考生反映难度较大的“短文改错”题型在新的考试说明中不见了,短文改错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结构、词语、语法等。“短文改错”题的10分被拿到“书面表达”里,书面表达的分值就从原先的25分提高到35分,并增加了一篇开放式英语作文。以前作文只有一种形式,即看图作文,新增的开放作文对学生表达、写作以及语句的组织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周老师认为,考试说明一年比一年强调语言的应用能力,这与目前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是一致的。

北京二十中英语特级教师林生香曾经参加过《考试说明》的座谈会,她认为,北京的英语高考命题思路正在与国际接轨。新的考试说明增加了开放性作文,这一点说明,考试留给考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考试与日常生活、实践越来越紧密联系在一起。林老师介绍,美国考试部门曾经给出一个词“高兴”,让学生写作文。我们的考试能不能再开放一些,增加一些诸如撰写采访提纲、科学报告等内容呢?

语文:突破应试思维仍是话题作文

语文科目考试将引导学生突破应试思维,更加强调在实际应用中对语文能力的考查,降低了对系统语文知识的考查。北京二中语文组长范锦荣老师提醒考生注意考试说明的三点变化:

第一,复习时间减少了一个月,反复、循环联系的时间相应缩短了,而语文考试说明中基础知识系统变化不大,沿袭以往的高考要求,考生在时间短的条件下要尽早复习,抓方法,提高实效。第二,考试说明中阅读部分仍分社科类和文学作品类,复习中要以阅读的内容为中心,回答简答题时,语言要准确,言简意赅。第三,明年的作文仍以“话题”形式出现,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要注意将审题与材料结合起来,在写作形式上寻求新颖,以语言见功夫,同时注意书写规范。

数学:增加应用能力的考查

结合明年高考提前一个月的实际,学生负担会减轻,数学科目复数的三角形式及其乘、除、乘方、开方、二项式定理及二项式展开式的性质等内容将取消。

篇3:农村乡土化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既然我们农村学生在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教学设施等方面无法与城区学生相比, 那么为何不结合农村学生实际, 走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乡土化作文教学之路呢?为此, 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与探索:

一、结合本地人文景观, 激发创作热情

笔者学校所在的山区自古以来就以人杰地灵著称于世。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淳厚的乡土风情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而且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正发生着深刻而鲜明的变化, 这些都为写作教学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笔者组织学生祭扫李成虎烈士墓, 带领学生走进农民革命运动先驱者的故居, 让同学们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 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和净化, 写作欲望也自然高涨起来。回校后, 大家围绕“李成虎, 我想对您说”这个话题, 人人写出了具有真情实感的佳作, 向校刊踊跃投稿.我班成了学校“五四”征文比赛的最大赢家。

当然, 作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此类活动时, 一定要牢牢把握作文教学的方向盘, 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感知和记录、我们通过这样的活动, 是为了引导学生时刻留意身边的生活和自然, 把作文当作是生活的需要。感受到作文就是说话, 做到有话就说, 有事就写, 有情就抒, 有感就发, 有理就讲, 养成随时随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作为课外练笔记录下来的好习惯。而绝不能看时走马观花、热热闹闹, 写叫放任自流、马马虎虎;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要始终关心、指导他们, 并把课内外的写作训练有机统一起来,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写作热火越燃越旺, 长久不熄。

二、结合本地自然风光, 拓宽创作思路

农村学生长年累月与山水、田园和动植物为伴, 最贴近自然, 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学校的作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素材。

因此,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 在取材中孕育美, 在写作中表真情, 课堂内外经常听到学生为家乡的萝卜干、笋干菜、绣花等土特产而自豪, 为此, 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些练笔题目。如:《我爱家乡的》、《美就在我身边》、《介绍家乡一种农作物种植技术》、《笋干菜或萝卜干制作方法简介》等等, 这些题目都能让学生有感而发, 在写作过程中感受到家乡的自然风光美和民风淳朴美, 激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进发写作火花, 从而乐意用手中的笔来赞美家乡, 这样使得大多数学生的习作较先前更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并且, 学生开始观察思考身边的事物, 感觉写作思路拓宽了, 作文容易写了, 以前那种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渐渐消退, 于是写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

三、结合本地农家劳动, 孕育创作真意

新课程强调:课程要体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组织的内容应多样、生动, 有利于学生的探究, 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应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跟学生家长联系, 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日常农活, 哪怕汗流浃背、腰酸腿疼也要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 这对写作是很有意义的。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 学到了农民的好品质, 明白了事理, 净化了心灵, 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在作文中做到立意深刻也就水到渠成了。一位同学在《除草小记》中真切写道:“农家子弟不会农活, 这是何等可笑!劳动中出现的种种尴尬, 使自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我们猛然醒悟:父辈辛勤劳作、艰苦奋斗的精神, 决不能从我们身上丢掉, 我们一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而作为教师, 笔者也从学生的习作中学到了农业知识, 品尝到了乐趣。许多同学就是这样, 通过仔细观察, 与家长一起劳动、交流、请教, 渐渐提高了记叙描写能力, 又潜移默化地突出了文章的立意, 普遍能够将文章写得内容具体、真实感人。

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库,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应立足于现实, 把握乡土化生活之源泉, 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这才是改变学生害怕写作的心理以及使学生乐于动笔的良方。作为教师, 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做一盏明亮的导航灯, 引导学生去留意生活, 挖掘生活, 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乡土作文素材资源, 不断丰富自己的材料库。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庄静肃, 王芳智, 高玲主编.语文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篇4:小班化作文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关键词】 小班化 作文教学 困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3-065-01

1. 小班化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观念落后

尽管当前我国小班化作文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依然会受到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观念落后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作文教学观念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是以教师为教学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导致课堂教学中缺乏交流的现象;其次,传统作文教学方式仍旧存在。在小班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对课堂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是在对学生的思路引导方面,仍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缺乏创造性思维,不能充分的存进学生思路的拓展;再次,不能充分发挥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努力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作文教学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平等对话,教师仍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与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难以达到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1.2 作文命题缺乏个性

在小班化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小班化的优势,仍旧是采用统一作文命题的方式。这种落后的作文命题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作文教学的需求,尤其是不适应于小班化作文教学。小班化的优势就在于更多的交流机会,如果采用统一作文命题的方式,除了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在作文评析过程中也缺乏新意,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写作特长。此外,由于受到文学基础以及个性差异,学生在作文方面所表现出来能力也是不同的。而同意命题不能体现对学生差异化的尊重。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于作文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提高作文教学成绩,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1.3 批量修改收效甚微

对作文进行批量修改是小班化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但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严重影响批改效果。原因在于,在作文批量修改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做到全面细致,学生也难以根据老师的批改提高作文质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上的浪费。

2. 小班化作文教学的创新措施

2.1 关注个体、加强交流

作文是学生个性的表达、情感的流露和知识的融汇贯通,真正的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小班化作文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改变传统作文教学观念,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作文教学过程中来。并对学生的作文思维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积极的引导,避免限制学生的思路和创意。其次,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积极创造一个平等的师生交流平台,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身份,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达到真正师生互动的目的。再次,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对于学生而言,作文应该是一个观察的过程,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思维。最后,要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作文即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所以,在小班化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之间对作文话题进行讨论,甚至可以进行辩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

2.2 灵活选题、突出个性

在小班化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选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好的作文选题,一定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宽度。这样的选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的对作文题目进行发散式的理解。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作文立意的理解上,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运用自己的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以促进学生对于写作的热情。同时,在作文的写作字数方面,也不要作过多的限制。要根据学生自身能力,让学生尽情发挥。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多写,而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少写。但是,写作内容要有真情实感,要言而有物。此外,在表达方式上,小班化作文教学提倡学生进行真实化表达。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达的是真情实感,表达的是自己的意愿。这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对于写作的热情。同时,在表达方式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表达方式的选择,可以适当的做出引导,但绝不能过多的限制。

2.3 点评精要,鼓励为主

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点评,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当中,对于学生的作文点评不到面面俱到,要有选择性的进行重点评讲。同时,在评讲过程中,对于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要鼓励改进为主,批评为辅。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避免对学生的写作热情造成打击。

3. 结语

总而言之,小班化作文教学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它作为一种新兴的作文教学模式,尤其独到的优越性。面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采用合理方式进行改进,从而全面提高小班化作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5:[精品推荐]优化作详解文教学与解题

课 题 中 途 报 告

江桥中心小学

韩萍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是最善于表现人们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而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则是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在的音乐感受。这种感受能拨动人们美的心弦,激发出精神的火花,能“唤起人们对似真非真的美景,对将信将疑的世界的想象。”

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催化剂。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仅在益于认知因素的发展,其本身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李岚清副总理指出:音乐教育主要不是技术教育,而是情感教育。自从提出了《小学音乐情感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实验方案后,这一年来,通过素质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了音乐“情感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明理,激情、导行”为指导思想,运用“以教材为依托、以实践为基础、以审美为核心、以思维为主线、以育人为目的”的教学策略,优选途径和方法,试图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角度去审视音乐情感教学问题,以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情感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所存在关系的反映。换句话说,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而体验,是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他更多的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情景,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可闻可感的歌可泣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1、借助形象,创设情境。

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教师要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激发美的情感。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曲是表现儿童生活情趣或小动物的生动形象,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所以,我根据乐曲的特点自制一些形象的教具,如头饰、卡片等等,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孕育学生情感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歌曲《老鹰捉小鸡》、《春天里》和欣赏《龟兔赛跑》等乐曲时,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中,从而用心去感受与会体验音乐的情感。

又如指导学生欣赏《京调》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让学生观看四大戏曲,通过对比,初步了解京剧特点,再结合录像引导学生了解京剧四大行当及各自的表演特点。为使学生加深印象,利用乐器实物演示京胡的高亢、二胡的吟哦、月琴的潺潺流水以及板、鼓、锣、镲等打击乐器的喧闹气氛,让同学们感受不同乐器所带来的音响效果,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增,师生的情感也自然和谐地融合为一体。

2、借助语言,创设情境。

课堂上用得最多且最容易交流感情的是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启动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我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让学生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体会宽阔、浣、平缓、宁静等意境,使美妙的音乐伴随着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富于表现力的讲解,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的境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由此激发创造性想象。

二、结合实践,展现情感。

1、技趣一体,体验情感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技能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技趣相生,从而达到“以悦助情、以趣激情”的目的。

如在学习音的高低与强弱等知识时,我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声音,感受音响,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出示一个大钟和一个小钟,让学生分别聆听和模仿它们的声音,而后启发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声音与它们相似?谁发的声音高?接着让一名学生敲击钢琴上的某个琴键来模仿大钟和小钟,让大家思考分别用哪一边的键敲击更形象;最后进行游戏活动:

第一步:教师弹琴,学生围成圆圈,根据音乐的高低强弱不同,让学生做出体态反应(高时人立正,低时人蹲下;强时大圆圈,弱时小圆圈)。

第二步:加大难度,让学生根据音乐时高双弱,时高双强、时低又强,时低又弱等变化做出体态反应。第三步:聆听几首描绘不同形象的乐曲,引导学生用运用表现音乐形象。

通过这一连串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不同的声音造成的不同的心理体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走进音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领悟,原本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并得到巩固。

2、示范导学,加深情感

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采用体验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兴趣诱发式、自然渗透式、启发讨论式、听唱比较式等教学方法,形成艺术的审美施教力。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以自己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感受和启发。

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利用课件剪辑一段与乐曲内容相一致的影像让学生视听,同时,配以生动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迷人意境之中;轻美的暮鼓送走了夕阳,悠扬的箫声迎来了一弯新月,柔风吹,江水荡,两岸山影叠翠,好一幅妩媚秀丽的诗画。使学生首先从视觉的听觉上产生美感,随后听用琵琶演奏音乐主题。学生情趣盎然,并在这种融视、听艺术于一体的情境中获得美的陶冶,而且诗、词、画、音乐在这里完美地融为一体。动静结合,视听相辅,综合的美感,在声有色的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真正达到音乐教学中“以言育情、以情传情、以情感情”的目的。

3、审美创造,表现情感

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赣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意境中。有时可通过表演。或对主题哼唱、发展旋律,或为作品创编伴舞,或通过乐器的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

在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时,引导学生体会内蒙古人民赛马的场景,了解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手段,分析完乐曲的表现形式和民族特色后,我又带领学生随着音乐的起伏,以体态律动来表现乐曲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由地选择扮演角色,用优美的舞姿表现乐曲的情感,于是学生有的当演员、有的当牧民,有的当骑手„„,完全陶醉在赛马盛会时的那种热闹而欢乐的场景中。伴随着活跃的想象、强烈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加深了他们对美的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学生精神得到充实,视野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

音乐是人类文化宝库中光华灿烂的瑰宝,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能培养人们对美的追求,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体验音乐之情、理解音乐之美是人生的一大幸福。音乐巨大的感召力源于人们对音乐情感的深刻体验。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用心感知音乐、理解音乐,就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使学生能健康全面的成长。

篇6:[精品推荐]优化作详解文教学与解题

历史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可以这么说,离开历史时间也就不存在历史,更谈不上历史思维以及历史教学了。唯其如此,历史时间的教学就有了不可低估的价值。然而,实际教学中历史时间的教学往往疏于指导和设计,学生的死记硬背即发此一端。

1、揭示历史时间的顺序性特征

所谓顺序性是指历史活动时间的先后更替承接。如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等,是按 1840─1842年、1851─1864年、1856─1860年、1883─1885年、1894─1895年、1899─1900年、1911年的时间先后顺序更替的。在这一更替过程中,外国侵略的逐步扩大加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前赴后继,脉络清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按照时间顺序学习历史既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及学习心理相贴近,也符合秩序渐进性教学原则。

2、揭示历史时间的连续性特征

所谓连续性是指历史发展的起止。持续时间的长短。历史时间的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快慢,有助于人们从现象入手探明历史本质。如我国封建社会从公元前 475年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结束,长达2000多年之久,这就促使人们思考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为什么这么缓慢?美国从1783年获得独立至今,也不过200多年的历史,是什么原因使其发展为一个政治、经济强国的呢?

3、分析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时间特征

历史是一个呈阶段性发展的曲折的变动过程,在不同阶段上历史发展表现为或上升、或下降,或迂回的趋势。在历史教学中以时间划分历史阶段是基本的教学手段。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可划分为 1919─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1937─1945年抗日战争、1945─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四个阶段,在对四个不同阶段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规律。可见,只有分析历史时间的阶段性,才能对历史进行较为周详的学习,进而总结历史深层的内容。

4、培养同期性时间观念

同一历史活动的不同侧面或不同历史事物处于同一时期,这便是历史的同期性特征,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1919年的历史事件有“五四”运动、朝鲜“三一”运动,巴黎和会召开、共产国际成立等,历史教学中由于教材编排的不足(同期性内容排出先后次序)或教师的疏忽。学生心理上习惯性障碍(在时间经验上人们更多地习惯于顺序性推演),影响时空观念的形成,应引以重视。

5、时间运算

具体来说:

(1)计算时间长短,如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从1624─1662年,长达38年之久;新民主主义革命比旧民主主义革命短多少年,可用下列算式推导:(1919─1840)一(1949─1919)=50年。

(2)比较、体会距今时间远近。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多少年;公元前594年和公元前359年哪个年代距今较近等。

(3)进行时间转换。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同纪年方法间的转换,如民国元年是1912年。甲午战争中的“甲午”是公历1894年。贞观元年是公历627年;一类是具体历史时间与世纪、年代、前期、中期、后期等模糊时间概念间的转换,如618年是七世纪前期,1868年是十九世纪中叶,再如下列选择题,也是考查的这种技能,公元前594年是:①公元前五世纪初,②公元前六世纪初,③公元前五世纪末,④公元前六世纪末。

6、记忆时间

篇7:[精品推荐]优化作详解文教学与解题

一、活动意识专一化, 提高作文的主动性。

活动中激起学生的活动兴趣, 这种兴趣是以“需要”为起点而最终又将不折不扣地落实到“需要”的作文开题训练。教师要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写作心境, 做到“润物细无声”。在引导学生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一般不先提作文的任务, 这种“迂回战术”, 会让活动本身所散发的兴趣和爱好的引力召唤学生参与活动, 有助于学生有所认识, 有所感受, 从而“情动而辞发”, 作文便成为实践性活动的延续和深化。

二、活动形式多样化, 体现活动的趣味性、多样性和教育性。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为了让学生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 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 努力找出一点使他心动的东西, 教师需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体验生活, 认识生活。体验活动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 自发型活动。

这类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经常或者随时可能经历到的, 比如:值日、升旗仪式、课间游戏、做家务、假期旅行……都是自发活动的内容, 它具有主动性、随意性、经常性的特点。在这些健康、充实、自然的常规化活动中, 只要注意让学生观察、感受和记录, 就可以成为大容量的作文活动素材。

2. 专题型活动。

它的关键是“选题”, 题目可大可小, 无论大小, 以其是否有意义, 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 是否能引发学生的探究为准绳。趣味性、现实性、教育性是必须考虑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在走向社会的体验活动中,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使以此为基础, 增加习作深度和广度。如《成语接龙》、《猜猜我是谁》、《人物表情语言》等。

3. 创造型活动。

作文教学不仅要写实, 还要写“虚”。这种“虚”的含义就是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 让学生的思维闪烁出智慧与创新的光芒。例如设计“假如我是老师”“为班级设计板报”“新发明展示会”等活动, 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赋予作文新的创意。

三、活动中成文一体化,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语言积淀。

写作要经历由参与、积累到倾吐、反映、成文这样一个基本的过程。

1. 参与感受。

从作文过程的整体效应看, 感受阶段是构成活动化作文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作文成功的关键。这一环节主要是从内容入手, 解决好“为什么写”“写什么”的问题, 让学生感到有话要说, 有话可说。教师要借活动之机指导学生讨论, 挖掘写作的素材, 找出写作的“点”, 引导学生抓住点来整理写作素材的内容, 写作的“路”就迎刃而解了。

2. 语言积累。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聪慧, 演算使人思维精密, 哲理使人思想深刻, 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给学生一个读书的平台, 让学生自由阅读, 欣赏名著、摘录精彩片断、积累名言警句、写读书体会, 从中找到阅读的快乐, 让生活有书籍相伴。这样, 思想的熏陶、文化的浸染、人格的影响, 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底蕴、深化他们的思想, 净化他们的灵魂。在此基础上写作, 怎会掀不起美丽的浪花?

3. 放手拟作。

生活是多样化的, 是异彩纷呈的。作文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 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 才是真正的作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愿说、能说, 真正把说内心感受当做一种情感倾吐的需要, 为“为情而造文”创造条件, 说出富有情趣、富有新意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独特感受。学生拟作时, 教师的着眼点应放在看学生作文是否突出了作文的训练重点, 记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掌握好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 选好评导的学生草稿, 对个别情况作个别辅导。

4. 多向评导。

作文的评价是一种连续性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 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不要吝啬作文的分数, 可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教师可以顺应学生为了得到表扬和高分这一心理需求给以高分鼓励;可以借助小学生好奇心强, 喜欢看别人是怎么写的, 喜欢挑剔同学的毛病这一特点, 在同学间进行互相修改、互相评议;也可以写上有针对性的、指导性的教师评语, 点拨出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及澄清模糊性认识, 让学生懂得哪些是好的, 哪些地方该改正, 从而得到不断的提高。拟作是放, 评导则是收。教师的“导”要点在精要处, 有利于学生认识的深化、情感的升华, 又要使学生领悟写作方法, 明确修改方向。

5. 修改成文。

再次放手是让学生把得到的启示、学到的技能迁移到修改自己的拟作和分小组修改定稿上来。这是提高学生“自能作文、自能修文”的重要过程。教师要从思想上予以重视, 从时间上加以保证。

作文根植于生活, 我们应让学生“动”起来:激活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有“物”可写;感染学生情感, 使学生的习作具有生命力;拓宽活动的领域, 拓展生活体验的区域, 写出生活的真实。只有如此, 作文才会成为学生增长见识、提高审美能力的弹跳支点, 成为他们提高生命质量的新起跑线。

摘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活动化作文”正是以生活为源泉, 以“快乐”为核心, 引导学生学习作文。生活化和活动化是活动化作文的两大特色。

篇8:小学诗意化作文教学刍议

熟读诗歌,浸染书香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开展儿童诗教学,应该从读诗开始。笔者和同事们共同编写了《南昌县书香童年读本》,其中为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推荐了许多古诗和儿童诗。笔者为学生复印好《诗歌读本》,作为“诗文课”的教材。每周一的第一节课就是“诗文课”,在这堂课上,老师带孩子们学习诗歌,背诵诗歌;每节课的课前3分钟,孩子们也诵读诗歌,等待老师进来上课,让诗歌每天萦绕在耳旁。此外,笔者还鼓励孩子们到学校图书馆和县图书馆,借阅或购买金波、张秋生、金子美铃等儿童文学作家的优秀儿童诗作品,引导他们拓宽视野,丰富语感。

教室的布置也充满“诗情画意”。墙壁上的“学习园地”变成了“笔墨留香”,张贴着孩子们写的诗歌书法作品;黑板报上每期都会有“诗歌一首”,用来展示班里“小诗人”的作品。每个学期,笔者都会开展有关读诗和写诗的竞赛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展示和提高。同时,鼓励他们走出校园,谁的作品写得好,就推荐到《南昌晚报》或南昌县文联创办的综合性文学内刊《澄湖》上发表。总之,要营造浓浓的书香味,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孩子读诗和写诗的热情。

少扶多放,由仿到创

有人说,孩子的语言就是诗歌。其实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孩子们的思维浪漫、活跃,内心纯净、美丽,这些都具有诗的特征。所以,对于孩子的诗歌创作,应该“少扶多放”,允许、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去尽情表达他们的情感。然而,为什么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写出美妙的诗歌呢?这说明适当地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充分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有意地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创作诗歌。在欣赏诗歌时,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妙,还要引导学生思考“美妙”在何处?为何而“美妙”?长期如此地熏陶感染,有助于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学生创作诗歌可以先从童谣和儿歌开始,鼓励他们大胆模仿,包括模仿格式、排列、写法、语言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创作更多类型的诗歌,如叙事诗、说理诗、抒情诗、组合诗等,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创作诗歌能力。

有章有法,渐入佳境

诗歌是自由、灵动的,但这不表示诗歌可以随意而为。诗歌的创作在内容、形式、结构、韵律等方面都很有讲究。要教好学生写诗歌,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写作经验。为此,笔者加强了诗歌创作理论的学习,认真阅读了相关书籍,并向班上的一位学生家长、省文联作家陈宝良老师讨教,掌握有关儿童诗欣赏与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教学方法,同时自己也经常写“下水文”,和学生一起进步。

生活是诗歌的源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学作品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脱离了生活,诗歌创作也就成了“无本之木”。语文课程标准也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体验生活的情趣,用浪漫的思维、新颖的构思、动人的语言、巧妙的格式把常见的、平凡的事物变得活泼有趣、耐人寻味。如有个学生写的《零花钱》:“爸爸的零花钱/藏在鞋子里/妈妈的零花钱/涂在脸蛋上/我的零花钱呢/都在肚子里。”他抓住一家三口每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写下了这首别有趣味的小诗。像这样,用儿童自己简单而又活泼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就是一首好诗。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 凡有情而美的东西便是诗。“美”是诗歌的外在特点,而“情”则是诗歌的内在灵魂。诗歌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只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那些感动人心的诗歌佳作,哪一首不是饱含真情的呢?只有当心中有了真切的感情,有了感动,才会有一股想写下来的冲动。这种冲动找到了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就成了诗歌。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察内心情感,抓住那稍纵即逝的“灵光一现”。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 可以说,没有想象,便没有诗歌。写诗時,外在的“物象”只有通过想象变成“心象”才能成为一首诗。读诗时,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文字描述变成丰富多彩的奇妙世界。人的一生中,儿童时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儿童可以与鸟兽对话,可以和花草交朋友,他们甚至用自己的想象来认识世界,表达自我。例如,有个学生写的《夜空》:“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飘荡着一条弯弯的船/如同一根金黄色的香蕉/船上那捕鱼的老爷爷/不知鱼网何时破了个洞/把那些闪亮的贝壳哟/洒了个满天。”小作者看着夜空里那弯弯的月亮和闪闪的星星,发挥了奇妙的想象,将天空与大海联系起来,而且的确有几分神似,所以妙趣横生。

兴趣是写诗的支撑 兴趣是学习的支撑与保证。写作,是一种思维的创造过程,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灵感,文章也就无从写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通过多种形式,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坚持写作,越写越好。

篇9:[精品推荐]优化作详解文教学与解题

多媒体计算机集动画、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具有独特的交互性,能为师生提供形象生动、方便灵活的交换界面及交换方式。在作文教学中,如能有效发挥这些优势,将充分激活学生兴趣,创设良好写作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取得素质化作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以媒为“引擎”,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要改变作文教学枯燥乏味,一提作文学生就头疼,进而厌倦作文的怪圈,就应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作文情境,引发学生写作情趣。灵活运用多媒体,创设声色俱全、图文并茂且新颖、交互性强的作文情景,可以极好地调动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使之相互作用,使学生产生“不吐不快”“不写不快”的强烈愿望,从而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如指导学生写(我为“端午节”添光彩)时,利用多媒体软件,配以解说和音乐,用图像展现意境、渲染意境,就能激发学生情趣。而后为同学们讲解屈原的故事,并用大屏幕展示,瞬间学生如临其时代,顿感情感喷涌而来。

二、以媒为“向导”,创设良好写作情境

运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正确表达,创设出良好的写作情境。原来,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其主要原因就是不会观察。因为观察是收集素材的重要手段。比如指导学生写远足活动——“踏青”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flash软件,运用分解、定格、移帧等功能,在多媒体帮助下,激发学生想象。然后,教师顺势引导,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把图像表达出来就行了。如果有的学生一时难以表达,就先让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说,最后由表达能力稍差的同学说。这样还利用优生的带头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创设了人人发言的机会,为顺利成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运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能为作文教学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

三、以媒为“加速器”,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素质化作文教学课堂评价的重要标准则是课堂效率。要多留给学生看、想、说、写的时间。要突破教师讲的时间较多的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看、想、说、写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使知识点深入浅出,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和思维是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需要突破的重难点。如教学写“新闻”格式时,教师就可以用动画呈现“标题”“导语”“主体”的位置,就能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多数学生都掌握了“新闻”格式的情况下,教师又可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校为“厦门台风灾区”学生捐款的录像,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写一则小新闻。通过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突破重难点起了加速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四、以媒为“镜鉴”,优化评改途径

传统作文教学的批改模式是学生作文后,教师在办公室改,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又花费了教师的精力,且收效甚微。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时反馈的优越性,当作学生的一面镜子,可以对学生的部分作文进行当堂评改。在教学中,既可以根据普通话较好、表达能力较强学生的口述作文,通过语音输入显示在屏幕上,进行作文示范和师生共同评改,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输入显示在屏幕上进行当堂评改。如充分利用Word 2003特有的拼写和语法出错提示功能,形象直观地提示可能有问题的语句。这样做不但能提高学生的作文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明白“好作文是改出来”的道理,更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作文修改的方法和技巧。最后,根据讲评的情况,再让学生修改完成自己的作文。这样,多数作文当堂评完,大大缩短了评改的周期,及时进行了信息反馈,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利用多媒体进行素质化作文教学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愿更多的语文教师和作文教学研究者进一步投入到利用多媒体进行素质化作文教学的研究中去,让素质化作文教学早日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发挥作用。

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作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作文写作兴趣、创设良好写作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评改途径。作文是通过民族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中学作文教学主要承担着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重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为适应社会生活,要在思想交流、信息沟通、情感表达、阐述观点方面逐步提高能力,这就需要中学生写好作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将在中学素质化作文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篇10:随笔化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自我定位

【关键词】:随笔化作文教学;自我定位;爱神;引路者;诗意写作;主导者

中图分类号:G633.3

中学语文界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倡导:“用随笔砸烂作文的枷锁”。 随笔,顾名思义,即“随意而笔”,小事一桩,闲趣一缕,灵思一点,形诸文字,即成随笔。学生习作随笔,须有一己之见,一得之悟,能充分展示个性魅力,一改传统作文千人一面,平淡无味之病。随笔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观情抒情,可以睹物言志,可以读书畅想,可以就事生发,意兴笔随,自然成文,灵活多样,任意挥洒。而写随笔写作对语文学习的好处也可谓丰富,可以积累素材、提高观察能力、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及作文水平等。

然而,任意挥洒不等于信马由缰。语文教师在随笔化教学中究竟该如何自我定位呢?

首先,教师要扮演“爱神”的角色,用爱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教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它需要教师施以真爱,似春雨润物,无偏无蔽;似阳光播撒,均匀漫渗。心是智慧之源,智慧是写作之本;心与心相撞才会发出火花,以爱方可赢得爱,用爱才能唤醒爱;关爱学生的心灵,用我们的爱心温暖学生麻木的心,用我们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索的火焰,用我们高远的境界激发学生对美好人生的向往,用我们的专业学识召唤学生到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扬其善,促其学,多一些鼓励,少一点苛责,用一种宽容的眼光去欣赏他们的写作才华,每一篇作文都有其亮点。由衷的肯定,诚恳的激励带给他们的是暖意,亲近,是成就感,是自信心!至于不完美之处可以绣洞成花。

其次,教师要发挥作文教学主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勤于采撷,掌握技巧,达到“劳于读书,逸于写作”的目标。学生写议论文,往往是一个论点加大量的名人轶事或伟大人物言行;写记叙文,往往想方设法编造出一个美丽的故事等等,言而无物,言而无情;要达到意兴笔随的境界,就必须勤于读书,撷取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对所感知的进行辩证思考,对所积累的进行精心提炼。指导学生勤于随笔,叙己之见闻,抒己之真情,议己之想法,长此以往,便于“勤于读书,逸于写作”,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而不再搜索枯肠,搔破头皮了。随笔作文,好比放风筝,教师要适当牵线引导,不能放任自流,信马由缰,在日常随笔积累的基础上,从锤炼语言、结构布局、巧妙构思、个性创新等方面,润色修改随笔,使之结构完整,构思巧妙,文采斐然,从而达到“言之有文“的教学目标。文贵立意,意在笔先,随笔也应弄清写作范围,确定好中心,立意要“明确、集中、深刻、新颖”,洋洋洒洒千余字,读罢却不知所云;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说,结果什么都说不好;前者属于无中心立意,后者属于立意不清。“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采斐然”是提高作文档次的要素之一,这要求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以及一些名言警句,让经典浸润人生,做到未雨绸缪;同时以学生的日常随笔素材为基础,着重从妙用词语、巧用句式、善用修辞、运用修饰语等方面来锤炼润色语言,从而使学生文采斐然,意趣横生,写山性得山之功,写水性写水之功。

再次,教师要当好引路者,充分把握课堂,课堂文本教学是学生随笔文化内涵养成的主阵地。语文教育要转入素质教育的正轨,就必须汲取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学国粹。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文化意识和文学素材的积累的习惯。这就要学生去亲近文本,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应当让课本中的作者走下神坛,让他们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让他们走入学生中间,走入学生的心中,才能在学生的笔下变为灵动的人物。文学,强调的是一种精神引领,而非刻意的描摹。教师在写作上所能给予学生的,不是发现一切的眼睛,而是寻找光明的方向。要给学生一种闲静的心态,方能让头脑忙碌起来。反思之后才是警醒,警醒之后才会有真正的自我。不能只是让学生做课本的附庸,更重要的是应该给他们一种延展,对社会的延展,对精神的延展。尽可能多地把更多的声音,更多的文化现象展现给学生。教师最应关注的是对文学本态的一种还原,把真实的世界和文学还原给学生。让学生在练笔的时候有一种文化意识,要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一切,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文化精神和文化品位。

最后,语文教师要充当诗人的角色,教会学生敏锐地观察,诗意地写作,让言语自然生成,让个性自由张扬。随笔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鸟鱼虫草,无可不写。笔墨结缘;当今世界,红尘滚滚,物欲汹涌,人心浮躁,而写作恰恰需要细腻的心灵,素材偏偏藏在生活的幽微平常之处;敏锐地观察,让生活的点滴挥洒于笔尖,让青春留下生命的印痕;处处留心皆文章,只有在生活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你才能从中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整体情感,生发出启迪人智的哲理思考,使文章拥有生活的厚度,展现生命的意义。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点点滴滴皆可涉笔成趣,持之以恒,写随笔养成的那种遇事叙事,就事论事的本领,就可以发展到以小见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能力。诗意的写作,就是让学生培养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情,使他们“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情動于中,辞发于外。用心观察,用心领悟,让随笔跃动生命的灵性,让语言自然生成,让个性自由张扬,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总之,语文教师,在随笔化作文教学中应准确自我定位,扮演好“爱神”、引路者、诗人、主导者的角色。使学生在随笔化写作中,“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进而“言之有文”,更要写出人生,写出智慧,写出精神。让思想在写作中深刻,让思想在写作中升腾,让精神在写作中充实。

【参考文献】:

(1)毛志成,文学智能品质论[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2)钱梦龙,让随笔砸碎作文的枷锁[J],师道,2002年05期

(3)陈军,正确认识作文训练的功能与法则[J],探索与争鸣,2000年08期

(4)陈世英 陈经纶,中学随笔写作教学教育功能解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2

(5)李芳,高中随笔写作教学实验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上一篇:《研究功与功率》说课稿概况下一篇:让科学课堂充满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