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一中杨清学习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第一次作业)

2024-04-21

红星一中杨清学习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第一次作业)(精选2篇)

篇1:红星一中杨清学习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第一次作业)

如何在教学课堂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学习《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反思

兰西县红星乡第一中学校 杨清

通过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学习,收获很多。下面简单谈谈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科技进步一方面提供了现代化、信息化、立体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给教师以极大的运用自由,也产生了如何恰当运用的问题,并提高了学生对教学与学习方法的要求;另一方面,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新成果将使感知、记忆、理解、创新等人的认识、思维活动以更为科学的依据,从而推动学习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科技进步还使每个学科的内容大为扩展,分支繁多,使教师在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主次上增加了不少难度。而学生人数的扩大,则导致大量原先不愿学习、也不会学习的学生“随大流”进来,使得班级规模过度扩大,导致教师不认识学生,极大地增加了教学,特别是“因材施教”的困难。因此,教学方法改革既是老问题,又遇新挑战,既很必要,却又很困难,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场攻坚战。

1、课堂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最主要的弊病是呆板、单调,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一言堂,照本宣科,把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单向地灌输给学生,而不问学生接受如何,如同“填鸭”。这就是所谓“注入式”教学。学生对上这种课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好学生被动地记笔记,不动脑筋;差一点的上课打瞌睡、看闲书、写短信、玩游戏,更胆大的干脆逃课。且不说这里还有教师上课内容过于艰深,学生根本听不懂;条理不清、没有重点、平铺直叙、语言难懂等问题。其次,是师生之间没有互动,教师教、学生学,相互很少交流、教师不知道学生姓名,除了通过考试,也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谈不上因材施教。

因此,教学方法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启迪他们提出问题的创新思维、锤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既能针对全班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又能区别学生个性给予特殊指导,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与潜力。这是很高的要求。为了实现这样的要求,就要在教学方法上废止“注人式”,实施“启发式”,同时要实行师生互动,课内外结合。

在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上,优秀教师创造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具体方法。例如:问题导入法:教师提出问题和相关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加以总结,给出准确表述的答案。重点讲解法:教师只详细讲解重要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从各方面阐述其内容与意义,解释其演绎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推演和理解其他次要问题。发现式教学:教师提出一些情景、现象和问题,然后逐一追索,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使学生感觉是自己发现了真理,学习兴趣和信心大增。研究式教学:教师提出课题,学生参与讨论、研究,共同得到科学结果。此外还有称为“导学式”、“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不同教师有不同称呼和说法,但方式大同小异。按提出问题方式不同,还有“案例式”、“情景式”等区别。这些方法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法的演化。总起来,都可看成是“启发式”,其总的精神都是要打破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如何适当运用这些方式,决定于课程的性质与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程度、课堂的规模和教师的讲授艺术,是非常灵活。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一般说来,人数少的课堂容易实行学生参与式的教学,但是,即使对几百人的教室,有经验的教师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到上下呼应,使课堂生动活泼。

黑板书写与推演,一定的图片教具及演示实验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这些环节是否运用得当对教学效果关系很大。目前普遍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三维和多维图形,形象地展示情景都有很大好处。但像PPT这样的教学手段,如果运用不当,缺乏逻辑推演过程的展示,反而会妨碍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板书推演,也是思维过程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思考。有些教师把讲义搬上PPT,课堂上展示PPT,逐片朗读PPT,课后让PPT上网,给学生自学,学生课堂上连笔记也不需记,也不会记。这就会误人子弟。更有教师一个PPT教案多年不变,反复使用,是不负责任的。现在许多学校以教师是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作为教学是否实现“现代化”的标志,硬性规定上课必须使用PPT;听说PPT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有的学校又规定数学课不准使用PPT。这都是形而上学,很不恰当的。上课使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应该完全授权给教师,教师从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出发,有权、也有能力决定采用什么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改革还涉及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和革新。这里包括:课堂讲授与讨论、习题、实验、实习和课题研究等教学方式相结合,穿插进行;个体学习与集体研讨相结合;以研究或服务项目为主线开展研究式(服务式)的教学方法;以及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教学模式等。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也属此列。这些都要根据课程和教学要求,灵活应用。改革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当代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成果也给革新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些新的观念、理论和契机,我们要通过试验来学习和掌握这些新方法。

2、课堂教学,意义不应在题中:

怎样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这是当前讨论的关键。就是要多从学生角度着想,多从学生角度着想,点破了课堂教学、甚至一切教学的真谛。教师要教好课,首先要自己有真才实学,透彻掌握所教课程的学术内容;其次,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这里并没有“方法”二字,实际上却体现了方法的根本。只要有了这两点,好的、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自然会产生。所以抓教学方法改革,实质上就是抓教师,抓教师的师德和学识。而这既是十分重要,又是很难的事。这就是引起上面说到的,一些人认为抓教学方法既很必要,又缺乏信心的矛盾的原由。

除了教师以外,教学方法改革要求班级规模适当(相对于课程性质),具备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允许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讲授、讨论、习题、实验、实习等)。这就会对学校的校舍、设备和生师比等条件提出要求,关系到学校物质支撑和人事编制等管理体制和能力。教学方法改革还会引起教务管理上许多矛盾。例如,不同教学方式穿插使用要求教室和课时分配频繁变更,增加教务人员的工作负担,等等。牵一发而动千钧,这些间题涉及学校整体管理,要打破传统习惯,也很不容易。教学方法改革还牵涉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定势。一些新的学习方法和方式的运用,都会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程式,只有向他们讲清道理,得到他们配合,试验才会成功。

尽管有众多困难和阻力,我们还是可以把教学方法改革作为“切人点”和“突破口”,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目前“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缺乏有力的“抓手”。把“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一个响亮的口号提出来,并配以一系列具体措施,可以调动高等学校领导的注意力和全体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各级领导就得亲临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状况,把教学管理做得更深人;教师也将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责任心,钻研业务,改进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的具体办法有: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在院系或全校范围内研讨推广;结合课程召开教学讨论会,分析比较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特点与适用性;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观摩;聘请有经验教师进行课堂巡视和教学辅导,等等。学校还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理念,组织教师进行各种新教学方法试点。对于建立在脑和认知科学成就基础上创新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实践,可以采取由学校、地方和全国的教育行政部门或研究机构立项研究的办法进行。这种研究要由相关研究人员和教师团队共同设立课题,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理论指导、实施方法、试点对象、经费支持,要有对比实验,能得到确切结论。这种教学改革试验不仅施教者(教师)要思想明确,有积极性,而且被试验者(学生)也要有兴趣,甘愿做试验,能密切配合。这类试验时间长,见效慢,需要给予长期支持。有些学校还可在创新思想指导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立项研究和实验。

3、教无定法,教有定规:

好教师的教学方法真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他们都能以自己独到的方式方法打动学生,使学生获益匪浅,终身受用。比如,有这么一些被人传诵的优秀教师的表现:以动人的语言、动人的故事引人人胜,听课如痴如迷,如同享受一场戏剧;资料翔实,旁征博引,字字有据,句句有根,体现知识之丰富,运用之严谨;深入浅出,对学生体贴人微,能从身边所见引出科学概念与深奥理论,使人信服;抓住一点,顺藤摸瓜,条分缕析,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论证确切,疑难冰释;语言诙谐、风度洒脱,一举一动,发人思考,频频发问,满座皆动脑筋;娓娓而谈,看似离题万里,漫无边际,学生细细品味,却能沙里淘金,恍然大悟;高屋建瓴,一泻千里,来龙去脉,一气呵成,使学生对全局和事理一目了然;见地深刻,博采众长,比较分析,鞭辟入里,启发学生开阔视野、深入思考;以天马行空、雄才大略的气概处理具体科学问题,给学生以学习的勇气与信心;以疑惑的语言,膝陇的口吻,给学生造成无穷的想象空间和钻研余地;气氛活跃,充满问题与应答,在问答中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精义;上课似在云里雾里,却深信问题深奥重要,课后自学资料、刻苦钻研,终于大彻大悟。

凡此种种,可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风格迥异、做法不同,都能受到学生欢迎。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各自所用的并不只是教学“方法”,而是“艺术”。他们所以能取得成功,当然和教师本人的学识、人望、性格和风度有关;但能根据授课对象的基础、课程的性质,听众的规模等,来运用各自特殊的艺术,也很重要。这里,教师的资历。职称并不重要,什么样的教师,即使学历很低,课讲得真好,几堂课下来就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这就是“教无定法”!但是,好教学并非完全没有一定的规则可循。朱德熙先生说的两句话:一要有学问,二要多从学生的角度着想,就是两条至理名言,而且仅此两条就足够。问题是,如何切实做到这两条。

总之“从学生角度着想”,就是一切从教育好学生出发,尊重学生,服务于学生。首先就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真情”。有这一条,就会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方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但光从学生个人出发也不全面。教师还必须站在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的“从学生角度着想”才是全面正确的。由此可把好教师的条件归结为“四个真”:真知、真信、真行、真情。不过,对于现在许多新教师,针对一些常见的问题,进行一点“技艺”、“门道”上的引导和点拨,还是很必要的。

篇2:红星一中杨清学习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第一次作业)

——观看《裘伯川解读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所感

兰西县红星乡第一中学校杨清

通过视频学习裘伯川专家对生物课程标准的解读,使我收获颇丰。结合多次的新课程培训及自己在实际教学的实践,以及最近对新课标的重新学习和认真总结,本人感触颇深,体会如下:

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生物学的基础性、重要性。生物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生物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生物新课程的内容要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生物课程应具有开放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课程三维目标。具体心得总结如下。

1、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刻领会其精髓,更新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生物课的教学要注重初中学生与生俱来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要注意把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周围世界的关注。要进行科学探究方面的训练,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原理、方法、要点,认识科学探究的性质及在科学中的核心作用等。同时还要给他们补充必要的生物基础知识,所以生物教师必须具有精深而广泛的基础知识,必须了解主要的生物学基本事实、理解其基本概念,通晓和弄懂某些辅助性的实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此外,教师还要对基础内容、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学生情况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并把这些知识应用于生物教学。而且生物教师还应该具有指导学生所提问题而进行的探究活动所需要的种种技能,以及改进教学、评价和课程设置等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古人讲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和总结,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2、新课标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课标和新教材就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尽管讲得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分析得有板有眼,入木三分,但由于忽视了综合、归纳、渗透,结果造成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而新教材的内容与时俱进,图文并茂,精选了一些反映生命科学最新进展并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等息息相关的内容,尽可能精简课堂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

例如“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实验,通过分组做发豆芽的实验,再分组讲出由学生自己归纳的关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温度。在做发豆芽的实验的同时,请学生注意观察自己发的豆子有多少发了芽,又有多少不发芽,同时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通过探究实验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培养了操作技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和新教材强调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把握知识系统内部的关联和转化,促进知识、技能、思维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3、新课标和新课程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生物学教学要求大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和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积极采用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生物学和信息技术整合,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互动起来。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新课标和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的精神。

4、新课标和新课程大力倡导“开放式”教学:

教育信息化,使得教育资源共享变成现实,计算机网络作为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应用,未来的经济将转变为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的产业发展日益全球化和网络化。知识经济的这些特点呼唤“开放式”教育,以培养一大批具有广博知识,有较强摄取知识能力和具有开放思想的人才。

新课标和新教材就是适当引进了合作式教学,加大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力度,实现了生物学课堂的开放性。例如,探究“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实验,课前教师布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后,学生回家调查自己的家族、亲人的性状特征。课堂上就会相互协作,分小组学习,学生们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热烈地议论,相互鼓励和帮助,课堂的知识信息多向传递,学生学得轻松、活泼、愉快。在这种开放式课堂中,学生学会了相互协作,学会了在和他人交流中获得信息的方法,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思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5、新课标强烈要求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标要求学生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主体的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演讲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例如:《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一节进行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时,一名学生问到:“老师,我认为种子的萌发一定要土壤,因为我见过农民种小麦、玉米、黄豆等种子时,都是把种子埋入土壤里,种子才能萌发出来? ”我认为种子萌发不一定需要土壤,因为我妈妈生黄豆菜时,是把种子捂在被子下的潮湿的脸盆里。"另一名学生紧接着辩解到。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学生的疑问中产生了。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解决了有争议的问题。在新课程课堂上象上述这种针锋相对的提问情况经常出现,老师趁机发动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这样开始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争论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在新课程要注重人文精神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在看、听、说、闻思全方位得到深刻的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有了认知的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得以加强,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的认识,就可能有进一步发展。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沟通,懂得尊重人、体谅人。新课标要求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例如:在讲保护环境的内容时,从我们身边的环境说起,每个人生活都离不开环境,每种生物生活都离不开环境,整个宇宙只有我们地球有生命存在,在有限的资源里,为了我们人类自己,难道我们还不该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吗?我们身边污染的河流,湖泊中死去的鱼类,看看我们人类由于重金属污染出生的畸形儿,看看我们乱砍乱伐树木造成的恶果;许多珍稀动植物品种濒临灭绝;山洪暴发,洪水泛滥;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出

现,臭氧层出现空洞,冰川融化等等,这都是由于我们人类无知造成的,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实验用过的小动物要及时放回大自然,路边的一草一木不要随意践踏,要注意保护我们身边的庄稼和树木,它们都凝聚着农民伯伯、林业工人的辛勤汗水等等。这些学生都能够亲眼看到,体会到的东西都包含着很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做中体会到整个自然界中人与人,人与动物、植物,动物与植物之间和谐的情感,从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上一篇:天狮学院考试下一篇:醉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