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代的辨析》教学设计

2024-04-29

《借代的辨析》教学设计(共13篇)

篇1:《借代的辨析》教学设计

《借代的辨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熟悉并能灵活运用常见修辞手法之一的借代 教学重点

1、借代的常见方式

2、借代与比喻的区别 教学难点 借代的运用 教学方法 问题启发式 课时安排 五分钟以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微课

“借代”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但中职生对“借代”常感困惑,本次微课的主题是 借代的辨析

二、明确概念

什么是借代

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人或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三、分析借代常见有哪几种方式

1、用事物特征或标志代本体事物。例①:旌旗十万斩阎罗

例②: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

例 ①中“旌旗”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军队或武装力量。例②的“鹦鹉”,“仙鹤”,“蜈蚣”代各式各样的风筝。

2、具体代抽象

例③:南国烽烟正十年。例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例③ “烽烟”,原指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例④中“枪杆子”代“武装斗争”

3、专名代泛称。即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⑤: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例⑥: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演讲》 例⑤中“雷锋”是先进人物的代名词。例⑥的“李公朴”代表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4、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⑦: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例⑦中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例⑧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例⑧ 中“一针一线”代指物质财产。

四、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代和借喻都是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且本体不出现,因此容易混淆,但它们性质却完全不同。那如何辨别借代和借喻? 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不能改为明喻,借喻可改为明喻。

篇2:《借代的辨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辨析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和借代。

2比喻和借代修辞手法表达效果领会与理解。3.了解答题思路规范答题。

教学重难点:比喻和借代修辞手法判断,规范答题 教法:举例,提问,讨论,实战(一)认识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②表示猜度。例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节。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4.比喻的种类:(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3)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5.比喻的作用 ①具体、形象、生动。

如:柳**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②浅显易懂。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③表达感情。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6.运用原则(1)要贴切;(2)注意创新;(3)要通俗、形象;

(4)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

反馈练习:

(1)四个选项中,哪一个能在语义上与“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连接后构成最贴切的比喻句。A有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B象从别的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C象千百条闪耀的银练。

D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朵朵银棉。

(B.比喻要贴切、易懂。好的比喻不但要形似,还要能做到神似,喻体和本体在情调、境界上要一致。A、C、D项不贴切,情调也与前句的“偶尔”及“淡淡”不相符。)

(2)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响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券,有冷色也在暖色;_________,________;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_________,_________,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时代!【答案】五十年像一首乐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乐曲渐趋高潮(这里只是举例,不作为规定答案)

(二)认识借代

1.概念:借用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本事物。2.种类

①借特征来代替所要说的人和事物。例: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例:我买了一台“康佳” ③借部分代替全体。例:樯橹灰飞烟灭

④借专名代一般人或事物。例: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

⑤借材料、工具代该事物。例: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 ⑥借作者代著作。例:读点鲁讯

⑦借结果代事物本身。例:于是大家替他们兄弟捏把汗(代担心)3.借代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4.借代要得当

这特别要注意语言环境的交代,否则,可能产生歧义或让人摸不着头脑,如: 张伯伯家里有两个五角星.——容易产生误解。5.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相同:一事物代另一事物 不同:

A、借代-只代不喻;借喻-喻中有代。B、借代-相关性;借喻-相似性。C、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不能。例: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B.C.D.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

参考答案:A 项是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裤子”,所以指代贵族子弟。其他三项都是比喻

篇3:浅析借代的种类与功用

一、借代的种类

1. 以事物的主要特征或属性指代事物。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芳菲, 花香, 这里指代花。

2. 以生理特征代人物。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得。

黄发, 这里指代老人。垂髫, 本是儿童的一种发型, 这里代指儿童。

3. 以专名代通名、以官名地名代人。

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善才是人名, 指唐代“唐善才”, 善弹琵琶, 泛指琵琶名师。秋娘是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 泛指善歌貌美的歌伎。

4. 以原料代成品、以具体代抽象。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是音乐器材, 这里特指扰人的音乐。

5. 以实代虚, 以作者代作品。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熟读王叔和, 不如临症多。

王叔和为西晋太医令, 著有《脉经》《脉诀》《脉赋》, 编次张仲景《伤寒论》三十六卷。这里, 以“王叔和”代医书。

二、借代的功用

1. 具体形象, 易于理解

借代抽象生硬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多表现为以具体代抽象, 以事物的特征代事物。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君子不重伤, 不禽二毛。

“二毛”, 指黑白两种头发, 这里指头发花白的老人, 避免了直述的生硬, 引发对老人的再造性想象, 使读者对君子的仁义之心, 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2. 简洁精练, 以少胜多

有些不易称说的复杂概念, 代之于简单概念, 使复杂概念简单化。多表现为以专名代通名, 以实数代虚数。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五:七年之病, 求三年之艾。

本句是数词虚指, “七年之病”是指多年痼疾, “三年之艾”指陈年久藏的艾叶。古代, “三”、“七”、“九”等数词, 有代表“多”的虚指功能, 这里以“七”、“三”代“多”, 简洁明了, 避免了“多”字的重复运用。

3. 富于变化, 避免重复

古诗忌讳同词重复, 为此诗人多用借代。

唐白居易《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 终岁不闻丝竹声。

以“丝竹”代“音乐”, 巧妙地避免了同词重复, 增添了解读乐趣, 可谓一举两得。

4. 幽默诙谐, 达到讽刺的效果

鲁迅《伤逝》:送她出门, 照例是相离十多步远;……到外院, 照例又是明晃晃的玻璃窗里小东西的脸, 加厚的雪花膏。她目不斜视地骄傲地走了……

雪花膏指代局长儿子的赌友。作者对这个厌恶的“小东西”并未作过多的描写, 而是以“加厚的雪花膏”代之, 凸显她令人作呕的尊容。

5. 音律和谐

古诗词对格律要求十分严格, 有时为了满足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要求, 常用借代改换事物的名称。

(1) 平仄的需要

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玉勒雕鞍”代华贵车马及乘坐的人, 本句格律要求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玉勒雕鞍”符合前四字格式要求, 而“华贵车马及乘坐的人”的意思除此难以完成。

(2) 对仗的需要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以“丝竹”代“音乐”, 与下句“案牍”相对。如改用“音乐”则对仗不工, 因为“音乐”是抽象名词。

(3) 押韵的需要

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朱户”代“富贵大户人家”;“尺素”代“书信”。因“户”、“素”与其前后的“露”、“去”、“苦”、“树”、“路”、“处”合韵。

借代是汉语修辞中一个重要的传统辞格, 古人对借代的研究散见于诗话文论中, 缺乏系统的论述。现代研究则重在微观, 为此从宏观上研究借代辞格的分类和功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借代是同一个概念域中相关概念的临时替代, 这一观点也许还存在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对借代的研究只是一个开始, 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篇4:灯谜中的借代技巧等

灯谜中的借代法指的是相关的某类事物与另一类事物之间,互相巧作借代的方法。现将常用的借代技巧简介如下:

一、生肖地支借代: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相互间的借代。例:“守株待兔”猜字“柳”,即“卯兔”相互相代。另外,时辰与地支也相互借代:“夜半”为“子”;“黄昏”为“酉”等。

二、四季、五行、天干借代:即东、春借代木;南、夏借代火;中借代土;西、秋借代金;北、冬借代水;甲乙借代木;丙丁借代火;戊已借代土;庚辛借代金;壬癸借代水。如“南南合作”猜字“炎”,“南”与“火”借代。

三、地名借代:以地名的简称、别称相互借代,如燕借代北京;申、沪借代上海等。或以首都名、著名城市名借代国家简称,如巴黎借代法。如“北京时间一点正”猜鸟名“燕子”,“燕”借代“北京”。

四、朝代借代:以年号借代朝代名,如贞观借代唐;或以朝代名借代皇帝之姓,如唐朝借代李。“大唐中兴”猜足球运动员“李强”。

五、人名借代:以名人之名、号借代姓氏,如诗仙、太白借代李;万里借代杨等;如“万里赴戎机”猜历史名人“杨乃武”。

六、常用字、词借代:龙借代云;虎借代风;春借代酒;口借代女;仁借代山;智借代水等。如“虎虎有生气”猜成语“风风火火”。

借代之事物数不胜数,这要靠我们平时博览群书,多积累知识,猜起谜来才能得心应手。

猜谜点滴谈郭少敏

要猜谜首先必须懂谜,也就是说要掌握灯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而有了基本功之后是否就意味着能猜谜了?回答是否定的。猜谜更需要的是一种猜射能力,这种能力是从平常不断的训练、积累中获得的。平时多看谜,多做谜对猜谜是非常有益的。它不仅使你熟悉大量的底材,而且让你掌握许多成谜的思路和手段,在赛场上就可触类旁通,占得先机。

然而,训练成绩并不等于竞赛成绩,在高手林立,争夺激烈的竞猜场上,临场发挥是十分重要的。对射手来说,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现场猜射比的不仅是猜技,而且还要比身体状态。比如、说,视力对抢猜的影响就很大。有些谜手赛前过于紧张或兴奋,食宿不安,甚至生病,从而影响了水平的正常发挥。因此,调整好身体状态,以饱满的精神投入比赛,是取得佳绩的基本保障。

二、要细致。读题、审题时要特别小心,看清面意、谜目有否谜格,是否花色谜等等之后再作答,答题时要考虑周到,要反复进行检查、论证。

三、要灵活。一种思路受阻,就要适时改试其它谜法。而且要不断推敲,不到赛时结束就不罢休。

四、电控抢猜时,猜谜者除了要求细心、灵活外,还要求敏捷。如何在猜准的前提下以奇快的抢答先声夺人,是取胜的关键。可以说,出手迅疾,既快又准,是新时代灯谜竞射顶尖高手的必备素质。

上期谜底:女子好、好女子(前好读:hào)

淡描更显谜艺精黄有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猜党史人名二:“谢觉哉、里弄挺?(武汉文汉源作)。

谜面取材于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词中最后一句。此谜看似咏物,实为写人。娇弱的红花经不起暴风雨的袭击,大部分零落了;而绿色的枝叶受风雨浸润更加挺拔可爱。红绿相间,肥瘦相映。静中有动,相益得彰。

篇5:《木兰诗》中的借代修辞

“朔风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这2处均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句的表达更加鲜明生动。“朔风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对偶兼用借代修辞手法。“金柝”是古代军队用作煮饭和打更的铜器,“铁衣”指古代战士穿的有铁片的衣甲,是用部分(金柝、铁衣)代替整体(军队),突出战争环境的艰苦。“千里足”实为“千里马”,用“千里马”的特征来代替本体,形象地表达了木兰急于返回家乡的心情。

篇6:古诗文中的借代

萧墙”内部(宫殿里的鲁国君主)万乘”万辆兵车(拥有一支大军的大国即齐国和楚国)黔首:平民 阡陌:田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

垂拱而治: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七庙、庙堂:朝廷 杏坛:教育界

杏林: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朱门:富贵人家 缙绅:作官的人 摧眉:低头 藩篱:边防

纨绔:富家子弟 桑梓:家乡

明眸皓齿、娥眉:美女 桃李:学生

社稷、轩辕:国家 南冠:囚犯 冠缨:世代做官的世家豪族 书香门第:读书人家。

冠盖、衣冠:世代作官的读书人; 持戟、旌旗:军队

烽火、羽书、羽檄:多用来代指有关战争的警报或军情消息

社稷、宗庙:国家

戎马、干戈、金鼓 烽烟:战争 祝融:火灾

寸管:毛笔

巾帼:妇女 丝竹:音乐 须眉:男子 伉俪:夫妻

婵娟、嫦娥:月亮 汗(汉)青:史册 桑麻:农事 白丁、布衣:百姓 伛偻、斑白、黄发:老人 总角、垂髫:幼儿 三尺:法律

膝下:父母 华盖:运气

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杜康:代酒。

婵娟:月亮。

万钟:高官厚禄 披宫锦:考中进士 中鼎:仕宦生涯 山林:隐逸生涯

古诗中的借代

1.投笔:弃文从武

2.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3.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4.楼兰:边境之敌 5.折腰:屈身事人

6.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7.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9.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10.尺素:书信

11.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 醉生梦死的典故

12.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13.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14.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15.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16.五柳:隐者

17.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18.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19.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20.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21.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22.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23.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24.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25.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26.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27.明月:乡愁

28.青云:高的地位

29.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30.青紫:高官显爵 31.丁香:愁心或情结

32.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33.蝉鸣:悲秋 34.青天:清官 35.落花:伤春

36.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37.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38.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39.梅雨:悠悠愁绪

40.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文言文中死的词语

意外:遇难、丧身。末成年而死:夭折。

为国为民:牺牲、捐躯、殉国、殉职。卒——指普通人人死亡

仙逝——婉辞,称德高望重的老人人死 归天——婉辞,指人老死

逝世——死亡,特用于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 长眠——婉辞,指死亡

与世长辞——指人去世,多用于悼文 夭折——指未到成年而死

马革裹尸——军人英勇的战死沙场 驾鹤仙游——婉辞,人死亡了 送了命——指坏人做坏事而死 百年----指人死 高龄而死:登仙。

1、“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长辈去世则婉称“见背”。(崩——本指山倒塌,古代特指帝王或皇后之死;薨 hōng----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2、古帝王死:驾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晏驾、千秋

3、佛道徒之死:“涅般”、“圆寂”、“坐化”、“羽化”、“示寂”、“仙游”、“登仙”、“升天”、“仙逝”等。(褒义:坐化〈高僧坐著死 亡〉 涅盘〈无烦恼的去世〉

4、一般官员和百姓死亡,则称“殁”、“殂”、“千古”、“殒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弃世”、“故”、“终”等。

篇7:古诗词常用的38个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南冠:囚犯

4、戎马、干戈、金鼓、烽烟、烽火:战争

5、烽火、羽书、羽檄:有关战争的警报或军情消息

6、丝竹:音乐

7、须眉:男子

8、手足:兄弟

9、汗青:史册

10、伉俪:夫妻

11、桑麻:农事

12、三尺:法律

13、膝下:幼儿

14、华盖运:运气不好

15、庙堂:朝廷

16、黔首:平民

17、阡陌:田野

18、杏坛:教育界

19、杏林: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

20、藩篱:边防

21、摧眉:低头

22、缙绅:做官的人

23、纨绔:富家子弟

24、祝融:古代传说中的火神。火灾

25、寸管:毛笔

26、杜康:代酒

27、万钟:高官厚禄

28、山林:隐逸生涯

29、中鼎:仕宦生涯

30、披宫锦:考中进士

31、垂拱而治: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32、朱门:富贵人家

33、冠盖、衣冠、冠缨:世代做官的世家豪族

34、社稷、轩辕、宗庙:国家

35、婵娟、嫦娥:月亮

36、白丁、布衣:百姓

37、提携,垂髫:小孩。伛偻提携。——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篇8:古诗文中的借代

一、以特征来代本体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例1用“朱门”代替显贵之家;例2用“缙绅”代一般做官的人。因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带里,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

二、以部分代整体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例3以帆船的突出部分“帆”代整个船;例4以“摧眉”代低头。

三、以具体代抽象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7、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5以“金戈铁马”来代精锐的部队;例6以“管”、“弦”代表管乐器、弦乐器,这里代表音乐;例7以“口舌”代表辩说。

四、以专名代通名

8、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骚”本指《离骚》,此处作了“诗”的通称。

五、以官职代人

9、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10、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忆李白》)

例9以“司马”代白居易,因白居易曾任九江郡司马;例10以“开府”代庾信,以“参军”代鲍照。因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鲍照曾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六、以作者、产地代本体

1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12、有一人控大宛,汗流而至。(《李娃传》)

篇9:·借代

(一)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二)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尘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同元写处,月光如水照绍衣。

6、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7、资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三)借代的作用:

1、以简代繁;

2、以实代虚;

3、以奇代凡;

4、以事代情。

(四)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五)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篇10:借代专项练习

1、这是心底的呼唤”中的“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苦用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牙疼不可说》这件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鸿鹄之志”从字面上解释是_____________,在文中具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她所料的那样”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内容上看,“善举”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比寻常”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2自然段中的“如此”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4自然段“这样的感叹”指儿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8自然段“这个人”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改变一生的闪念”中的“闪念”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指的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中的“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是心底的呼唤”中的“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1: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指处所,比喻故乡。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2.桃李——学生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把老师教育、培养了众多学生称作“桃李满天下”。

3.社稷、轩辕——国家

社稷: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指五谷之神。

“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平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轩辕:古代装有有帷幕的车叫“轩”古代车前面用来驾牲口的那根直木叫“辕”“轩辕”合起来就是指古代的车。因为传说车是黄帝发明的,所以人们就称黄帝为“轩辕氏”。又因为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又被用来代指中华大地。

4.南冠——囚犯

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亦作“南冠囚”。

5.同窗——同学

同窗,指在同一所学校里就读的人。古代学习条件很艰苦,所以就把同学称做同窗,窗,有寒窗之含义,说同窗二字,也就显示出了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和尊重,比说同学要亲切许多。

6.烽烟——战争

烽烟是指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后比喻战争或战乱。烽火台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烽烟也叫狼烟,是用狼的粪便做燃料,它的特点是燃烧起来烟黑且浓,竖直向上,可以让很远的地方看到。

7.巾帼——妇女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把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8.须眉——男子

胡子是个总名称,故古人称男子为须眉。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9.丝竹——音乐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10.婵娟、嫦娥——月亮

婵娟和嫦娥均指月亮。

婵娟:①形态美好、漂亮:蛾眉新画觉婵娟。②指美女:家家分影照婵娟。③指月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嫦娥又称姮娥.女性.神话中的人物。她美貌非凡,后飞天成仙,住在月亮上的仙宫。

11.手足——兄弟

形容感情好,感情深。就好象是手足一样亲近,离不开,不可缺少那种。

12.汗青——史册

汗青原本是指蒸竹时蒸出的青色的竹汗,现指忠心。

13.伉俪——夫妻

伉,对等、匹敌之意;俪,结缘、配偶之意。后来称事业上有成就可相匹敌的夫妇为伉俪,也称一般夫妇为伉俪。

14.白丁、布衣——百姓

白丁,指没学问的人;《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白丁、布衣指平民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伛偻(yǔlǚ):驼背弯腰的样子。黄发:指年老。16.桑麻——农事

桑树和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把酒话桑麻”,意思是手里端着酒杯,谈论着农家事情。

17.提携,垂髫——小孩

提携:牵扶,这里借指小孩;垂髫:小孩垂下来的头发,指小孩。

18.三尺——法律

古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法律为三尺法,简称“三尺”。19.膝下——父母

人在幼年时常依于父母膝下,因以“膝下”代指幼年:故亲生之膝下。后用作对父母的敬辞。20.华盖——运气 华盖:原系贵人出行时由侍者举着遮日避雨的类似伞之类的器具,后逐渐转变为贵人出行时表示身份的奢侈仪仗。运交华盖,原指飞黄腾达。旧时也以为人有华盖犯命,是运气不好。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函,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或者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事项时所使用的公文。函是应用写作实践中的一种常用文体。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板。

笺,小幅华贵的纸张,古时用以题咏或写书信。

鸿和雁都是鸟的名字,本意是说大雁春冬的往来迁徙,现在我们把大雁的来来往往 取其寓意 就像信件一样 来来往往,所以现在我们经常把书信的来往比作鸿雁。札,古时写字的小木筒。

22.庙堂——朝廷

篇12: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血肉都采用了相应的比喻说法。这句话可改为明喻最可恨那些敌人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的血肉。A2是借代,不能换成明喻。因为与客体(毒蛇猛兽)相关的词语(榨尽、血汗)没有改为与它相应的说法,可见客体只是作为一个代号,换个名字罢了,并不是用来打比方的。毒蛇猛兽代指反动统治者或敌人。改为一般说法就是最可恨那些反动统治者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第二组中B1是借喻,可转为明喻那个人像大白熊一样向我扑来。形象地描写了那个外国人肥胖的身躯、笨拙的动作,又像熊一样凶狠。而在B2中大白熊仅代指那个又白又胖的外国人,是用某人的特征来代替该人,与它相应的词语答应没有改成描写动物相应的说法。若改为一般说法就成了那个人答应了我的价钱。但不能改为明喻:那个人像白熊一样答应了我的价钱,显然不成句子。

总之,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用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喻,与客体(喻体)相应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代,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

如果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辨析,就不难将借喻和借代区别开。如丈夫难过了,她却觉得安慰,到底,萤火虫飞回了车间,她自己也没影响工作。(《离不开你》)这句是借喻用法。

首先萤火虫光虽弱但也要奉献给社会,与耿玉亭身体残废却坚持工作、为社会作贡献二者有相似性,其次与客体(萤火虫)相应的词语飞采用了比喻说法,由此可判断这句话运用的是借喻手法。

以下句子中同样运用了借喻手法,分析从略。

1、要清除语言中的垃圾,拭去蒙在镜子上的灰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

2、很难没想,在五颜六色的染缸里,纯丝素绢能够保持自己的洁白。(1、2选自《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

3、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故乡》)

下列句子运用了借代手法,读者可以自己分析。

4、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包身工》)

5、郭全海解下青骡马,翻身去撵玉石眼去了。(《分马》)

6、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多收了三五斗》)

篇13:高二语文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高二语文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血肉”都采用了相应的比喻说法。这句话可改为明喻“最可恨那些敌人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的血肉”。A2是借代,不能换成明喻。因为与客体(毒蛇猛兽)相关的词语(榨尽、血汗)没有改为与它相应的说法,可见客体只是作为一个代号,换个名字罢了,并不是用来打比方的。毒蛇猛兽代指反动统治者或敌人。改为一般说法就是“最可恨那些反动统治者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第二组中B1是借喻,可转为明喻“那个人像大白熊一样向我扑来。”形象地描写了那个外国人肥胖的身躯、笨拙的动作,又像熊一样凶狠。而在B2中“大白熊”仅代指那个又白又胖的外国人,是用某人的特征来代替该人,与它相应的词语“答应”没有改成描写动物相应的说法。若改为一般说法就成了“那个人答应了我的价钱。”但不能改为明喻:“那个人像白熊一样答应了我的价钱”,显然不成句子。

总之,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用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喻,与客体(喻体)相应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代,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

如果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辨析,就不难将借喻和借代区别开。如“丈夫难过了,她却觉得安慰,到底,萤火虫飞回了车间,她自己也没影响工作。”(《离不开你》)这句是借喻用法。

首先萤火虫光虽弱但也要奉献给社会,与耿玉亭身体残废却坚持工作、为社会作贡献二者有相似性,其次与客体(萤火虫)相应的词语“飞”采用了比喻说法,由此可判断这句话运用的是借喻手法。

高二语文古典诗歌常用典故40例

(1)投笔:弃文从武

(2)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3)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4)楼兰:边境之敌

(5)折腰:屈身事人

(6)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7)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9)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10)尺素:书信

(11)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12)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13)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14)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15)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16)五柳:隐者

(17)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18)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19)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20)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21)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22)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23)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24)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25)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26)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27)明月:乡愁

(28)青云:高的地位

(29)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30)青紫:高官显爵

(31)丁香:愁心或情结

(32)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33)蝉鸣:悲秋

(34)青天:清官

(35)落花:伤春

(36)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37)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38)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39)梅雨:悠悠愁绪

(40)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高中语文答题时间如何合理分配

总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种,平均每分钟得1分。默写题、选择题稍快一些,要给高考语文作文留足60分钟的时间。

1.现代文阅读,3个选择题,共9分,大约需要15分钟。

2.文学类文本阅读,3个小题,大约需要15分钟。

3.实用类文本阅读,3个小题,大约需要15分钟。

4.文言文阅读,3个选择题,2个翻译题,共19分,大约需要15—20分钟。

5.诗歌阅读题,2个小题,大约需要10分钟。

6.默写题,共5分,控制在2分钟左右。

7.语言文字运用,大约需要15分钟。

上一篇:世态经典名言下一篇:“呼唤”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