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家谱序文散文

2024-05-14

重修家谱序文散文(共3篇)

篇1:重修家谱序文散文

重修家谱序文散文

吾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然岂可知焉?

就此迷惑之处,若要知来龙去脉,却实非易事矣。

中华民族虽同为炎黄子孙,龙之传人,却广有百家姓氏,百姓又自成一体,独立门户。无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各民族均遍居祖国之高山平原,江海湖泊,捕鱼狩猎,男耕女织,生活劳作。非旦求鱼肥水美,丰衣足食,最是期盼子嗣兴旺发达,生生不息,门户烟火旺盛,延绵永昌。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因生计所迫,或东迁西移,或南征北战,人口交错,游动广袤九州,四面八方。天长地久,星转斗移,婚丧嫁娶,世代更迭,各族若无详实记载,后辈遗祖忘宗在所难免,焉成体统耳?

善建者不拔,善报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于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长;修之于乡,其德乃硕;修之于邦,其德乃博;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善。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然知天下也!人之一生,祖其本也。如木之有根,如水之有源。人之大伦,万事亦然。百善孝为先。追念先祖,树典立传,永承根本,传统孝举也。即便帝王将相,或百姓平民,岂敢忘祖乎?

今之观昔,又如后之考今。寻根问祖百家姓,追本溯源张姓人。张姓是中华姓氏排行第三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八。张姓的诞生很古老,距今大约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个儿子叫少昊清阳氏,少昊的儿子挥自幼聪敏过人爱动脑筋。有一次,他观看夜空,从天空星座的排列组合中得到了启发,经过研究后,挥发明了弓。在基本以狩猎为生的时代,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于是黄帝分挥一个专门制造弓箭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便成了张姓人的始祖。另外,历史上还有张姓出自姬姓或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传说。张姓在漫长的敷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等26个姓氏部落。张姓最早发源于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境内,战国时期开始沿黄河流域移民迁徙,后又有几次大规模向南迁移,使得张姓在很早时候就已遍及全国各地。我们的祖上属于山西张姓部落“清河郡”(俗称山西大槐树处)。追根溯源,史至近代,现今的陇东原州地域,又属于镇原县城“忠恕街”张家。近数百年来族人均居住、生活于共和国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开边镇兰沟行政村张家沟自然村庙嘴故里(黄河流域茹河之岸坐南向北)。

二爷,字,紫珊,讳,海珍,清末秀才,庠生居士,以德修身,以礼治家,殚精竭虑,呕沥苦心,于公元一九五四年困难时期,倡导五位爷爷并主持修成吾《张姓清河郡》张沟庙嘴户族有史以来第一部家谱。自此,我族根基史料,辉煌历史始有文字记载,金谱玉牒也!家族农耕文化史料,堪称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连城,意义深远,弥足珍贵,后辈欣慰,世代继承,千古永恒,理所当然。

常闻茹河川方圆百里之乡党邻里、域内外雅士名人们众口一词赞誉曰:张沟庙嘴族户,乃耕读之家,名门望族也!自太爷发林至今一个半世纪,族亲们上不负苍天垂怜,下不违四时节令,遵自然法则,循孔孟之道。积汗水载希望之舟,勤耕耘迎春播秋收。世世勤俭创业,代代忠厚传家。先贤前辈,积善成德,子嗣兴旺,人才辈出。或工或农,皆心灵手巧,尚勤劳致富;或文或武,皆仁义礼智,好行善积德。时至今时,更有供职于共和国各界之我族张氏子嗣,遗传先祖之不变基因,对祖国,忠贞不二;对人民,鞠躬尽瘁;对事业,奋发图强;对亲朋,肝胆相照;对生活,无限热爱;对未来,满怀憧憬。琴心剑胆,或妙笔生花,或琴棋书画,或百步穿杨,或身怀绝技,或力可拔山,均有过人本领在身,不可一一尽数。

我族祖上之家规族训为:“以人为本,以农为业,耕读兼备,敦厚养生。事忠孝,循道德,讲文明,重义气,守诚信,睦亲邻,济人困,扶人危,热心公益事业,报效伟大祖国。”后裔子嗣,根繁叶茂,千枝万蕾,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先贤前辈虽经历史之变迁,受时势之左右,遇潮流之制约,循命运之安排,但无论前清民国,抗战解放,直至今时共和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均为守法公民,功德业绩,可歌可泣。晚辈们继承先辈遗嘱,刻苦学习,勤俭持家,事业有成。美誉盛名,茹河之滨,众皆知之。先贤功劳业绩与天地等同,与日月同辉,青史永垂!先祖恩德润泽子孙后代,后辈子孙更当追远报本,励志后世,承前启后,千古恒之!

我张氏后裔无愧上范,亦无愧列祖列宗。虽然身处祖国各地,或山野峡谷,或繁华都市,却能摒弃一叶障目,羞为井底之蛙,最能放眼五湖四海,看世界莺歌燕舞,万紫千红。韬光养晦,百折不挠,与时俱进,得人文科技之精华,圆先人“丰衣足食”之梦想。张氏庙嘴宗族将一如既往,视国家安危与生命等同。为实现祖国复兴昌盛,民族团结,和谐幸福,当锲而不舍,殚精竭智,续写宗族伟业。愿张氏宗族与中华民族同寿同辉!

前部《家谱》因受历史条件之制约,页面设计存在缺陷瑕疵,仅能记载先辈神主生卒,玉茔卜向,但不能帧贴遗容相片,记载生平简历,填写悼词小传,彰显功劳业绩等等诸项重要史料,美中不足矣。先前,父辈们曾多次提议修葺改进,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适逢公元二零一二年正月初一《家谱》祭祀中,健在老人三伯父生机,六伯父逢机,父亲迎机,九叔父永机以及我辈十九位兄弟们再度商议重新修葺事宜。协商讨论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且成立了《家族理事会》,并推举指派吾担当此项重任。

尊崇人伦理念,民风良俗,传承先辈优良家风,再度修葺我族《金谱玉牒》,独求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让后裔知悉并铭记先祖前辈们之生存不易,兴家创业之尤其艰难,唯发扬先人艰苦奋斗之优良传统,图后世不忘前世之师耳。千年事孝之大计,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仰望星空,缅怀先辈,汩汩亲情,血浓于水。先贤们是曾经的国之精英,家之栋梁,丰功伟绩不胜枚举,高风亮节有口皆碑。他们的生平事迹还有辉煌业绩时时刻刻都在感动、震撼、激励着我这个凡夫俗子的晚辈,无限敬仰、崇拜、虔诚之情愫发自肺腑。只因本人才疏学浅,能力欠佳,为已故先贤前辈们补撰生平小传深感力不从心。由于时过境迁,部分史料缺失不备,记叙实在难以全面,拙笔难述其百中之一,实属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史料只是根据先前老人们在“忆苦思甜”过程中回忆、讲述家风家教传统美德时的只言片语而综合补写,又因篇幅数字的局限,措辞用语小心翼翼,反复推敲,慎谨筛选,唯恐叙述不详不实,落下亵渎、不孝之名。故重任在肩,却又顾虑重重,寝食难安。诚惶诚恐,伏案悬笔,凝思时久,反复推敲,细细斟酌而不能定夺其既言简意赅,又名副其实的叙述文字。“主一无适便是敬”。几易其稿,所见小传之辞,虽是词不达意,意犹未尽,但至诚至敬,只为歌功颂德耳。此间,欣得族内众兄弟们的大力支持,承蒙刘信恩师、赵宝玺前辈之指教,又得张海贤先生、路国兴先生、王万平先生、朱清洁先生等名人雅士们之不啬赐教指点,甚为感激,特此鞠躬敬谢!历时两载至今时方才斗胆脱稿。并恭请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年才俊、著名书法家杨占玉先生于百忙之中辛苦劳心数月,悉心誊写落竣。为此,也是感激不尽!然,虽经不懈努力作为,也难以圆满井然、尽美尽善,自感有负先贤、族人之厚望和重托,只为略表寸心之孝也。谨此

鉴谅!

七世孙:张士勤(介非)撰写

公元二零一四年古历三月初六(清明节)

篇2:当代重修家谱盛行的原因探究

关键词:家谱,重修,原因

家谱, 也称宗谱、族谱、世谱、家书等, 是记载一个家族迁徙、繁衍、兴衰历史, 褒扬家族功德人物的史实资料, 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近三十年来, 中国民间自发兴起了一股编修新家谱的热潮。这股热潮, 其声势之大、数量之多、影响之深, 远远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编修家谱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这股编修新谱的热潮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其原因可以从新修的家谱的“前言”、“序”、“后记”等中得到印证。

1 家谱的演变

最早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 在甲骨、青铜器上简单刻有父子兄弟世系, 这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形态的家谱。经过秦汉时期的发展, 到了魏晋南北朝, 家谱适应世家豪族的政治需要处于兴盛期, 成为了世族之间通婚和做官的主要依据。唐代, 谱学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 官修谱牒巨大, 私修家谱亦十分兴盛。宋代为家谱的转型期, 官修谱牒废绝, 私修家谱兴盛。家谱作为用来区别门第身份的政治功能消失, 代之而起的是“尊祖、敬宗、收族”和“尊尊亲亲之道”的道德教化功能, 并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欧式谱例和苏式谱例。进入明代, 中国家谱发展趋于成熟, 编修家谱的体例、内容更加完善, 并基本定型。明代修谱进一步发展以朱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作为修谱的指导思想。清代及民国时期, 编修家谱的活动在民间非常普及。新中国成立后的50~70年代, 编撰家谱一度停止, 大量的旧谱牒遭到了破坏。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 在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率先出现了重修家谱现象, 很快遍及全国各地。

2 重修家谱兴盛的原因例证

2.1 主观愿望——敬宗睦族, 惟有修谱

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极为深刻和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农村人口流动的增长, 即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经商、求学日曾增多。各家族子孙迁居全国各地, 甚至国外, 彼此有相见不相识之感。而家谱, 就是家族群体联系感情、亲情的纽带。族中老人希望通过修家谱, 达到“敬宗睦族”的目的。浙江海宁《褚氏家谱》的“前言”中写到:“当大部分子孙汇集硖石参加迁葬时, 彼此有相见不相识之感。尤其是少、青、壮年一代对褚氏根从何来、对家史一无所知。所有健在老人都为自己重任深感不安和内疚。后经合计, 一致认为, 有续修家谱刻不容缓的急切愿望, 因此开始筹编。”修谱可以使民族源流清晰, 能得到族人相互提携帮助。……吾族之谱, 自公元一九二四年第四届续修至今, 屈指已八十有六载, 由于年代久远, 族内后裔或谋生外迁, 或经商发迹, 子孙繁衍, 徙居各地, 昭穆既远。当今后裔辈份不清, 祖宗支派不明, 犹如陌路之人, 如何将族内之人团结起来, 惟有修谱。”

2.2 客观基础——盛世修谱, 势在必行

中国有句古话:盛世修史, 明时修志。盛世也为修谱提供了客观条件, 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冲破了“左”的思想牢笼, 思想大解放使人们打破了精神枷锁, 营造了宽松的文化氛围, 让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生的政治条件;二是经济快速发展, 国力日益增强, 百姓日益富裕, 为修谱的各项费用提供了物质基础。《上虞管溪徐氏宗谱》序:“盛世修志, 盛世修谱。可以说, 政通人和, 太平盛世赋予编史修志著谱的神圣使命和高度的责任感。”2.3推动因素——“两个通知”的发布

1984年, 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图书馆等单位联合编撰《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为使这项涉及全国各图书、档案、文化部门的联合目录编撰顺利, 国家档案局会同教育部、文化部联名向大陆地区各文化厅、文管会、档案局等单位发出了《关于协助编好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 的通知》 (国档会字 (1984) 7号) 。为了增加大陆以及海外收藏的中国家谱目录, 2000年国家决定编撰《中国家谱总目》。为了推动此项工作进展。文化部办公厅于2001年2月发了《关于协助编好 (中国家谱总目) 的通知》 (办社图函[2001]29号) 。“两个通知”的发布对近三十年来的家谱编修意义十分重大, 推动了家谱重修的盛行。

首先, 家谱的价值重新得到了确认。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家谱被认为是封建糟粕, 不要说是修谱, 连收藏的旧家谱也遭到了破坏。而在“两个通知”中, 明确指出: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 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 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钱塘孔氏宗谱》重修宗谱新凡例中说:“家谱, 是记载一个家族繁衍迁徙的历史文献, 曾经被作为维系宗法制度和祖先祭祀的工具而被奉为圣物。然而在上世纪中叶的“文化大革命”中被作为“旧时代”的遗物而惨遭毁灭。浩劫之后, 家谱的性质和现实意义重新被人们所认识, 被认为与国史和地方史志同为民族历史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

第二, 为农村修谱提供了契机, 成为了修谱宗旨。需要敬宗睦族, 修谱有了主观愿望。思想解放、物质丰富, 修谱有基础。而家谱目录整理工作的开展, 为修谱者重修家谱提供了契机。家谱目录专业工作人员为了对各地家谱资源进行调查、征集和著录工作, 深入城乡, 宣传家谱的价值、家谱工作的意义, 民间私藏家谱被公诸于世。在家谱目录整理工作开展之际, 各族人认为有必要对自家的家谱进行重修, 并把“两个通知”精神定为修谱的宗旨。广西北流《郑氏族谱》凡例第十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编好《中国家谱总目录》等文件精神编好士球公宗支系族谱。并在书前附有“两个通知”的原文。《齐贤镇西徐巷村樊氏家谱》“谱例”第一条:遵循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国档会字[1984]第7号联合通知“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 也是建筑自己的血缘关系……”之精神, 作为编修本谱之宗旨。

编修新谱是历史上续修家谱的继续与发展, 是适应社会需要、民众需求的一个文化现象。新修的家谱跟旧家谱相比, 有继承、有批判、有创新。我们应对其进行引导, 使新谱编修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健康向前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 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功能。

参考文献

[1]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篇3:《义阳朱氏家谱》重修序

时至21世纪初,这座幸存于19世纪太平军战火、并历经20世纪中国革命和改革洗礼的村落,已成为中国极速全球化、现代化、商业化和城镇化浪潮中一块“稀罕”之地和日渐衰落的农耕文明“活化石”。“全国乡土建筑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等国字招牌,使朱氏先人的祠堂和民居,一跃成为古朴精致、熠熠生辉的国之瑰宝。这既是朱氏后人的无尚荣光,也带给河阳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河阳各界以满腔热情,投身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他们搬出家中古董,建起民俗博物馆;他们敞开自家道坛,迎接四方游客;他们迎难而上,自主经营数年后,为使河阳有坚强保护者和更高发展平台,最终签约政府相关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和经营。迁居外地的朱氏后裔也蹈仁蹈义、倾力倾情:那座村口石牌坊,凝聚着他们眷念祖居的拳拳之心;那首《千年河阳》,唱出了他们热爱故乡的绵绵之意。

然而,面对主导河阳发展的多层政府机构,面对贫富分化与空心化的严峻现实,面对农耕村落向乡村文化旅游社区转型的多重挑战,以及面对祖国文化遗产守护者和农耕文明传承者的新鲜角色,河阳朱氏后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征地拆迁和旅游发展中利益分配格局之复杂纠结,感受到因权利不平衡、信息不对称、参与不平等以及自主性不充分等因素所带来的对未来不可把握之焦虑,感受到守护与传承的历史责任之不可承受之重。

远观天下,风云变幻,危机四伏,机遇与挑战共存,梦想与惶惑齐飞。一方面,东西列强争斗不休,贫富分化日渐加剧,城乡差别不断扩大,消费主义肆意扩张,自然环境逐步恶化;另一方面,祖国中华巍然崛起,底层民众勇争权益,大同理念正在回归,“美丽乡村”呼之欲出,“生态文明”方兴未艾。世界何去何从?中国何去何从?河阳何去何从?

答案或许就在河阳,就在朱氏祖辈所留下的中华物质和精神遗产精华之中:那“耕读家风”的古训,是追求物质与精神生活平衡之至真表达;那清廉节俭佳话与新旧家规祖训,是为官为民和处世处事之至善指南;那十八间道坛的设计和古村落格局,是“天人合一”生活理念之至美体现;那手法独特的河阳剪纸和多彩多姿的民俗表演,是艺术创造力和日常生活情趣有机结合之生动展示;那融儒道释于一家的福昌寺,是兼容并蓄和有容乃大胸怀之完美结晶;那遗失已久的“鱼乐国”石碑和流传至今的《放生序》,是“生态文明”之幽幽先声;那“义田公所”遗迹和“五保户”记忆,是为维护社区共同体福祉而扶贫携弱之制度设置;那至今惠泽后人的大会堂和大小水库,是对河阳干部群众不惧艰难、团结协作,共建家园的光荣礼赞。

新谱修成之时,也是义阳朱氏后人追古抚今、继往开来,感悟自己在家族、村庄乃至国家历史中的地位、责任与使命之际。相信以朱氏为主体的河阳各界必能在家族和村庄面临重大转折之机,精诚团结,激浊扬清,既能同享河阳古民居保护与开发之荣光与福祉,也能共担文化再造与社区重生的阵痛与代价,进而以主人翁的高度自信和非凡智慧,成就一番无愧于先人和乡邻的古村落“活态保护”大业。若如此,位于“五龙戏珠”风水宝地的河阳,必能在新千年如浴火重生之凤凰,以其绰约之风姿,昂然之气势,飞舞于世界,翱翔于未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重修家谱序文散文】相关文章:

重修管理模式04-28

不补考重修 小品剧本04-07

第一学期重修名单06-12

家谱前言05-30

家谱感悟06-07

完整家谱范文05-17

家谱后记范文05-18

家谱传记范文04-30

拨款重修水渠的申请报告04-07

含香王氏宗谱重修序04-08

上一篇:车间工人的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普通高中会考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