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家谱必备模板

2024-04-24

编修家谱必备模板(通用3篇)

篇1:编修家谱必备模板

[摘要]家谱档案从古至今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史实记录,它不仅具有自然生命文化的意义,也具有社会历史文化的意义。

然而,在编修家谱档案时却存在着不少问题。

该文建议编修家谱应该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保证家谱档案的连续、完整,从而使家谱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历史研究与使用价值。

篇2:编修家谱必备模板

除此这外,家谱也是海外华人寻根认祖的依据,对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家谱的兴衰更替与作用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态。

它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是华夏文明最早形成的文字记录。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子孙勤勤恳恳编制了无数家谱,流传至今的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丰富,价值珍贵,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研究资料。

家谱虽然是家族生命延续的真实历史记录,我们可以看到某家庭发展的基本情况,如家庭里出现了名人、能人,一般在家谱上都有记载。

但家谱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地位的变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承传媒介。

从家谱里看到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又从客观上起到了档案的作用,是值得研究人员研究的难得资料。

汉代司马迁编撰了流传千古的《史记》,采用大量家谱档案,从中可见家谱研究的意义和编修家谱的价值。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家谱有着坎坷经历,代表过族权及血缘关系家谱的兴衰更替,有的家谱已失散或不知下落。

上世纪80 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家谱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又重新受到史学界的重视。

尤其是 年2 月,文化部办公厅发出关于编辑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这将各地家谱的开发利用工作推向了高潮。

近四千年来,家谱在不同时代显现出不同的形态,各地档案馆、图书馆纷纷征集、利用展览等形式对本地区家谱进行深层次的开发。

在福建沿海地区,家谱作为家族的纽带又将旅居海外的游子紧密地连在一起。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外资的70%来自海外侨胞,一本家谱,万种情怀,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相连,他们积极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服务于海西发展。

至今,炎黄子孙遍布世界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旅居海外的华人已超过5500多万。

现每年均有大批的`华人华侨,不辞艰辛,不远万里来中国寻根,对祖国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家谱编修保管存在的问题

2.1 家谱记载不完整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封建制度长达近,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家族成员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家谱中也只登记儿子而不登记女儿,或只登记儿子和媳妇,不登记出嫁女儿,婚姻状况中不记载女儿初婚年龄或者无配偶姓氏、年龄,认为嫁出去的人不是本族人,不能传宗接代;或只记载亲生的子女,不记载抱养女儿,漏载或不载夭折儿童等。

2.2 家谱记录不实

从大多数家谱编修记录看,一般都要极力攀上有名的祖宗,以显示家族曾有过煊赫地位。

由于上古贵人大多出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有的人在编修家谱时极力要使本家谱,特别是不在黄河流域的族人与这些祖先联系,就只能编造出一段迁移的历史。

比如,苏北地区不少家谱都说祖先是明初由苏州或苏州阊门迁来的,其实不一定是事实,有的可能是迁自江南其他地方。

虽然当时朱元璋的确曾从苏州迁过一批富户到苏北,成为苏北地区移民中的上层和主流阶层,而迁自其他地方的贫穷移民,是不能与当时富户相提并论,断然不敢冒称来自苏州,但到他们的子孙后代发达后修家谱时,又把他们这些祖先视为苏州来的富户。

又如,过去的家谱受到了政治的影响,内容的记录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有些是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影响,如四川清朝人编修的家谱,由于反对农民起义,有的人在编修家谱时就把明末清初时期四川大量死人这一事例,记为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所为,这显然有悖于历史的真实性。

2.3 家谱保管条件差

由于古代科技不发达,保管技术受限,一些老家谱经多年风化、自然损耗、受潮引发虫蛀、霉变,或天灾、人祸等其它原因,使一些宝贵的家谱因其它客观原因无法完整保存,现有价值可利用的所剩无几,导致年份断档,历史记载出现空白。

如关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韩愈的家谱,《宋史・艺文志・谱牒》曾录有〈韩吏部家谱〉二卷,但何时何人编撰,不得知;何时失传也不得而知。

2.4 内容简单

古人编修家谱主要是生命传承的记录,其内容比较单一没有特色,虽然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没有创新、没有科学性和社会性,这样的史料不详细,意义就不大了。

3加强编修工作,发挥家谱档案资源作用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人自古就具有很强的寻根意识。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编修家谱的历史源远流长。

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记载,我国现存家谱18589 种,这个数字还未包括民间收藏的家谱。

1984年, 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在联合通知中指出“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 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挖掘的一部分”。

家谱文献收集、整理是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各地档案馆应针对具体情况, 有的放矢上门收集, 并做好收藏、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一个具有福建特色,又有价值和开发利用的地方文献库, 发挥家谱档案资源的作用,主要工作思路如下:

3.1 坚持男女平等。

古人编修家谱受封建社会影响,只记男不记女,这种偏见在旧社会并不少见,使家谱无法完整准确无误地记载,存在极大的缺陷,是重男轻女思想作怪,这不仅不公平,也不科学。

一部典型、有地方特色、连续、完整的家谱应该登录该家庭所有成员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日,婚姻状况以及子女的情况。

3.2 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修家谱。

对古老的中国历史,很多专家都感到里面有些虚假的成分,这就是史学家们在记载历史事实时受到了政治的影响。

所以,编修家谱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影响。

实事求是是科研工作者一向倡导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家谱应忠于史实,认真核实历史,从实记录,做到真实性、准确性,编修这样的家谱才具有参考和研究价值。

对于史学家研究来说,能够发现前人的真实生活是何等的重要!

3.3 档案工作者应重视家谱的历史价值。

要加大力度向民间家谱收藏者宣传有关保管家谱的科学知识,对于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家谱不仅要及时收集,还要改善家谱保管环境,保证家谱保存的完整无损。

3.4 树立正确的家庭观。

首先要反对狭隘的家谱主义思想,不能把修家谱的私利置于民族和国家利益之上,反对依仗家庭势力的力量,横行一方,恃强凌弱的低级错误家族观,正确处理民族、国家和家庭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3.5 充实家谱内容。

随着时代的变化,生活丰富多彩,目前已改变以前家谱只记载一些简单扼要的内容的习惯。

如只记载姓氏、出生年月日、卒年月日、子孙婚嫁年月日等。

现开始重视对本家庭人种性、遗传性、健康特征、人文性等进行调查,将这些特性概括地记录在家谱里。

家谱不仅记载人种、家族遗传史、健康状况、现在工作单位、文化程度和所学习的专业、现从事的工作,居住地址,还要记载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并附上照片,这样能较完整地反映家史,对现代研究人类、人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在社会学方面,是很有参考价值。

还可以建立不同家庭小传,选一些比较典型、特殊的工人、农民、商人在不同时期生活、生产经营方式的家庭,扼要记录他们的不同生存经历和相关的社会变迁。

3.6 传承和谐健康文化。

家谱反映了一个家族的生息、繁衍、文化、婚约等家史的全过程。

作为文明古国的子民,我们应该为家谱文化的延续做出努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正确看待历史、总结历史, 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优秀的精神财富加以认真研究分析, 推陈出新,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把民间自发编修家谱活动引导到弘扬爱国爱家,促进海西建设,使之有利于整个社会安定团结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载明.论家谱.,(10).

[2] 葛剑雄.家谱: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局限.2004,(10).

[3] 陈宁宁.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1).

[4] 康群.漫话家谱.2008,(5).

篇3:编修家谱必备模板

徽州多世家大族,丁繁派多,一般在修谱之前,族人之间都要联络各支派,取得修谱的共识。乾隆婺源《庆源詹氏宗谱》:今乾隆辛丑,庆源又复邀修统谱。我派子孙素明尊祖大义者,恐族大支繁,夙被所愚之人仍蹲故辙,爰于壬寅孟夏约集远近宗支,开局祖祠,特于嘉靖谱底汇出云烟宗派,厘其支裔。庆源詹氏鼓励子孙后人秉承尊祖敬宗的观念,为厘清支裔后代情况,倡导编修、续修家谱。

民国歙县《蔚川胡氏家谱》;庚辰秋,清华世贤堂传单会修统宗。于是本族国和,清一、森田等欲继宗祖之志,尽子孙之责,商榷于源,谓待修统宗难,不若独修本支易。此言也,触源素怀,岂云成其美而已。乃卜辛巳孟春上浣之吉,开局总理。有的统谱对未参加修谱的支派则另有说明。民国《清华胡氏宗谱》;顾自康熙己未岁,因祁邑太史士著欲辑宗谱,预传知单,令各派先修支谱。对于不参加会修的支派,当然在统修谱中缺乏该支的世系和其他资料。民国《清华胡氏宗谱》:迁派凡会而未集者,咸于本支名下注“未续”二字,俟将来统会。其有迨谱书将成而始至者,许附列卷后;至无传者亦不书止,以免馁而之痛。

经费的筹措

徽州修谱一大问题就是经费的来源,修谱工程浩大,对于谱牒材料的收集、修谱人员的酬劳等都需要大量经费来支持。所以宗族修谱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经费的筹措。宗族修谱经费来源主要是向族人和各个支派进行摊派和认捐,因是募捐,所以要尽量节约开支。

1.制定详细的预算

嘉庆《黟县南屏叶氏族谱》:谱用聚珍字版,谱司系婺邑人,先立定议单,文献每盘元银二钱,世系每盘银一钱一分,墓图每盘银二钱。两图合一盘,加填字注,作世系一盘算。公镌至五代,余图俱各自认工价,村图、叙文计工扣算。或补换字,子孙本家自办梨木,另倩小木造成大小谱子字料以备临时补刻,所有镌工饭食等项俱谱司自认。外,逢朔望及起、完工,本家各送神福一次。谱纸采在青阳县隔山杨西冲地方甘维翰槽,一百斤约一万一千张,其价足钱二十三千八百文,一张作谱一页,须先期定槽,拣选白净,免致临时受急。嘉庆黟县南屏叶氏在修谱前针对整个修谱工程所耗费的经费进行预算,首先订立议单,将所需要的各项经费详细规定至“文献、世系、墓图、合图、作注、村图、叙文、制作板材、谱纸的采集,起、完工时间”等,事无巨细,都一一登载在议单上,从而为家族修谱能够顺利进行做出了铺垫,是家族修谱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2.依照各项预算摊派经费

经费的摊派一般都是按照丁数、房数进行摊派,为了不错乱,徽州宗族会预先修人丁册,按照册中所录入的人口、房屋信息进行人员经费的摊派。如清光绪《婺源詹氏宗谱》;(1)丁费每生丁敛洋银壹员,发红格,后各派清查丁数,即缴一半以为起局经费,编次时女Ⅱ数缴讫,然后镌板。(2)各派丁费必须亲自送局,由局给发骑缝收票,并盖经收入戳记以杜弊窦。如果因为局费浩繁,丁费不能接济,各派务随时敷用,候领谱抵算。(3)局送信等件不取各派分文,各派人来局者工资亦由各派自给。

对经费进行摊派,有利于经费实际收纳的落实,但是偶尔也会出现经费摊派不公平的情况。同冶婺源《湖溪孙氏宗谱》载文云:庚午年,乡绣溪来议汇修宗谱,有格外勒出经费意,我派坚辞不就,因商诸族众,另修湖溪宗谱。对于上面出现的族人认为摊派经费不公的情况,大多出现在编修宗谱的情况之中,一些派别认为被摊派的经费过多,他们不会就此缴纳,会积极与族中人商量解决办法,然后提出异议。

3.积极鼓励、倡导族人认捐

摊派与认捐是徽州宗族在编修家谱过程中,筹措修谱经费的两个主要渠道。认捐,主要是在族人经济实力不一的情况下,倡导族人各派为家谱、族谱的编修实行经济捐助,各人量力而行,应承捐钱,签订一些所默认捐款数的协议,为将来续修家谱的经费提供经l济支援。民国《清华胡氏宗谱》:谱牒失修愈久,则世系愈多,而搜辑亦愈难。况值兵燹,流离迁徙,生丁式微,丁费不足敷用,仍借各派量力捐输,捐数人名载明谱内,以志不朽。清华胡氏宗谱失修已久,宗族发展繁盛,世系繁多,在续修家谱时,又遇到兵燹,经费不足,为了家谱编修过程的顺利进行,宗族便开始寻求“认捐”的办法,鼓励族人量力捐输,为了表彰在此时伸出援助之手,慷慨捐输的族人,宗族提出对于捐助者,将载入谱内,以示感谢。

4.节省开支,反对铺张浪费

徽州人自古就勤劳、简朴,在修谱时,更是强调“节省开支”,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嘉庆《黟县南屏叶氏族谱》:修谱使用俱系各支轮输,并非动支公项,支丁到局司事者,公局不设伙食,惟备茶水,免致多费。黟县南屏叶氏修谱时,更是坚持公事公办,公局内不另设伙食,只提供茶水,避免奢侈腐败之风。

秉公求实,不能存私心

谱牒是承载宗族文化历代发展情况的白皮书,不仅要一视同仁地规范族内所有人的行为,达到联宗、睦族,而且在编修的过程中还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绝对不能存有私心,对于人物、事迹的记载首先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彰善求实。乾隆《新安徐氏宗谱》:修谱须秉公心,不可各执私见,查皇呈,傅溪两族旧刻谱及南陵花山族旧刻统宗谱均有讹错。至歙休各邑写谱,差谬愈甚,几分门别户另为一家。幸《新安名族志》所载各族源流,彰彰可考,尚能转涣为萃。今总以唐书徐氏宰相世系表为宗,参校更定,凡从前舛谱悉作废纸也可。

清光绪《婺源詹氏宗谱》:修谱临文最忌怀私,凡有不雅训者,须改正,毋偏执。婺源詹氏在卷首就提出“怀有私心是修谱临文最忌讳的时期”。民国歙县《蔚川胡氏家谱》:旧谱所载有大醇小疵之弊,难为识者评衡,不敢依样葫芦。兹当秉公考核,浮宜芟,阙宜补,果属不刊之笔,悉录之。知我、罪我,听诸后人。

重视资料的收集与取舍

徽州自古修谱就重视对历代祖先事迹的传承,祖宗之事有可传而不传者,为不孝。因此修谱需要广泛地收集各种有关族人及各支派的资料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取舍或修正。但是,如何在旧文献的收集和老世系的校雠之间权衡好,做好取舍,是非常艰难的事。尤其是太平天国战乱之后,徽州在遭到兵燹带来的经济生活破坏的同时,许多先代的族谱、资料也受到损坏,因此在后来的修谱事宜中,对于资料的收集及取舍成为一个难题,宗族商量先由各派系负责提供本支派的资料,然后各派成员再进行共同的协商。

乾隆《棠樾鲍氏三族宗谱》在其卷首列出了大量谱牒编修征引的书目,除了相关时代的正史如《宋史》《明史》,同时还参考借鉴了大量文集与地方志,包括县志、府志、氏族志等。清光绪《婺源詹氏宗谱》:谱所以明世系,如有继支或本宗或异姓,责成各派注明,不得混淆。各派先设分局查核详明,然后誊写红格,如有弊端,归该派司事人是问。

杜绝冒认与牵强附会行为

有些宗族支派很多,且散处各地,如何杜绝冒认呢?徽州族谱上附会祖先的情况非常普遍,并招来很多讥讽,因此,有些谱牒在这上面也是非常小心的,力求源流清楚、世系明确。

清光绪《婺源詹氏宗谱》:谱所以明世系,如有继支或本宗或异姓,责成各派注明,不得混淆。

清光绪《三田李氏宗谱》:清迁派,盖以谨源流、杜冒认也。故谱牒之修,在会者悉以考实,不轻收入。其或涉于遥远而不及会,狃于薄俗而不知会,厄于贫困而不能会,则仍存迁派以俟后会详收。若名不正、言不顺及自以为是而妄云宗者,则直削之不与此谱。三田李氏为防止冒认现象的出现,也在修谱之时就提出“谱牒之修,盖以谨源流、杜冒认”,对于牵强附会者,名不正,言不顺则视为“妄云宗者”直接除名,不入族谱。

结语

明清时期的徽州宗族为了联宗、睦族,积极倡导编修家谱,一份家谱是在克服多种多样困难的过程中完成的,首先宗族内部要做好表率,取得族人修谱的共识,然后拟定修谱经费的来源,最后在族中选择较为有权威的族人组成谱局,进行后期一系列的族谱编纂工作。后期的工作中关于具体到谱牒统修或是支修,内容的筛选、体例的确定、修谱人员的选定、要求、经费等各种问题由族人在开局修谱时拟定在册、谱牒资料对于研究区域家族文化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明清时期徽州大量频繁的修谱活动为后世的徽州族人遗留了大量的谱牒善本史料,明清时期徽州修谱过程遇到的难题及对难题的研究也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徽州文化,为其他地区的谱牒研究提供帮助。

[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徽州的实践、传承与创新”(11JJD750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西”游记作文下一篇:7青蛙写诗部编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