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文化及家谱

2024-05-06

清明文化及家谱(精选3篇)

篇1:清明文化及家谱

尊敬的啜氏宗亲各位长辈兄弟姐妹们:

大家好!

今天,对于我们啜氏族人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第一,是要为我们老祖宗啜彦信立墓碑;第二,是发啜氏家谱。

续家谱、立祖碑这两件事的发起,是跟山西东于村召开20xx年第二届全国啜氏宗亲联谊会分不开的,受联谊会的影响,我们不但提出了续家谱,大家还提出了筹建西紫结啜氏祠堂,许多人主动提出愿意出资。在去年十月份马连会议期间,我同庆站、广站、红军、世松、世伟等商定,先把家谱和祖宗墓碑这两件事完成。

续家谱、立祖碑这两件事的筹备过程中,我们啜氏宗亲,显示了强大的凝聚力,显示了空前的团结一致,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表现在前期准备工作过程中,大家都积极做出了大量的无私的奉献。在祖碑筹建过程中,西紫结村的啜世松、啜红军、啜俊雪、啜丙学、啜丙波、啜丙泽、啜建华、啜之良、啜世伟,东紫结村的啜芝谦、啜芝瑜等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他们几次开会研究,奔曲阳订碑,多次去墓地勘察。尤其是红军,带领大家维护祖墓,整理村容村貌,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

另一个方面是,我们的立祖碑印家谱捐资行动表现的十分踊跃。参加捐款的有上至七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学童206人捐了款,几乎我们五个村的啜氏家人,家家户户都有。尤其是,全国啜氏宗亲理事会副会长,秦皇岛市抚宁县演武营村啜雨,也为我们捐了款。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对他的欢迎。

我们的啜氏家谱,从去年的五一到今年的三月经过十个月的努力,终于编续完成今天和大家见面了;这部家谱是河北枣强紫结啜氏家谱有史以来入编人数最多的一部,也是寻找地域最广,难度极大的一部。尽管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一定还会有不尽人意甚至不妥之处,敬请谅解指正。

在家谱编修过程中,许多人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尤其是西紫结村的啜庆站、啜广站、啜俊雪;东紫结村的啜芝谦、啜芝瑜;大有村的啜芸香、啜胜军;清凉店村的啜大鹏教授和啜继东;沙河村的啜庆军;北京顺义孙各庄的啜长利。

我们谈到始祖祖碑的建立和《西紫结啜氏家谱》的续编,我们不能不说到,我们啜氏家族的巾帼豪杰啜大鹏教授,几年来,她呕心沥血,全身心的投入到我们啜氏家族的事业之中。包括这次,全国四次啜氏宗亲联谊会,都有她的辛劳,她是中华全国啜氏宗亲理事会工作的倡导者和领路人,为我们啜氏家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今天的立祖碑和家谱的续编,以及会议的构想时刻都在牵动着她的心。经常和我们微信说、电话讲,沟通一些具体事情。大鹏教授撰写碑文,撰写谱序,起草会议议程曾忙到凌晨三点,她的执著和热情,是非常可敬的。大鹏教授,是我们啜氏家族的楷模,是我们族人学习的榜样。

在这里还要说道,我们的族长啜庆站,70多岁的老人,从20xx年三月份,就投入到了家谱续修准备工作中。为了续家谱不漏掉任何一个人,几乎天天骑着自行车在衡水市里转。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去各家各户了解在衡水市里的家人信息。那真是不辞辛苦。

20xx年五一节,啜大鹏教授举办《清凉店啜氏家谱》首发式,我特意从杭州赶回参加,并做20xx年续修家谱的准备工作。在我回到老家西紫结的.7天里,庆站大辈和广站,我们三人,白天走访全村各家各户,晚上,汇总族人信息,设计家谱格式,讨论家谱应该包含那些内容,几乎天天忙到晚上11点多。

回杭州后我就开始了《西紫结村啜氏家谱》的整理续修。几乎每天早晨五点起床,编写俩小时,只要有时间就坐在电脑旁,一个格一个格的编修甚至半个格半个格的编修,在这10个月里,其中的艰辛没做过是难以体会到的,当今年三月份编修完成后,那真是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如释重负,一下子浑身感到轻松了很多。

再续修过程中,全国宗亲理事会副会长啜雨、俊雪又从网上了解了很多家人信息,提供了很大帮助。通过大家的努力又联系上数家七十年以上、甚至上百年没有联系没有续过家谱的族人,共计132人。其中,有早年迁居到北京顺义区牛栏山孙各庄的德祥、德瑞、德友的家人宝阳、宝林、宝民等44人,还有早年迁到湖南邵阳啜立树的近门家人文章、文高及其子女12人;有早年迁到内蒙呼伦贝尔去的立庄的四爷爷德林一家11人;还有早年搬到辽宁葫芦岛去的金香的叔伯弟兄金海一家19人;还有早年迁到辽宁葫芦岛去的站根的大爷立书一家35人;在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这部家谱,明显的一点不足,就是精神文明方面的内涵不多,以后要加以弥补。

一个啜姓分不开,啜姓一家亲。我们啜氏家族,全国不到5000人,让我们团结起来,关心啜氏家族的事,关心国家大事,共同努力,搞好我们啜氏家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提高家庭文化水平,靠勤劳和智慧,发家致富,为振兴啜氏家族做出贡献,为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谢谢大家!

篇2:清明文化及家谱

王文昭, 76岁, 律师, 本篇主人公, 家族长辈中的六弟。

家族家谱文化的使然以及积在心底的责任, 使他不吝古稀之年之身, 为续就家谱, 在几位健在兄长的支持和鼓励下, 不辞辛苦, 数度寻访故里, 寻根溯源, 探寻家族历史, 延续家谱家族文化。为家谱前言, 他形成初稿后, 又经其在报社工作的侄子从体例上做大量文字补充修成此文, 盖介绍王氏家族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历史, 并纪念父亲王兆泰逝世五十周年。亦唯愿由此促进后人传承王氏家族精神, 恪守祖训, 互求共进, 共同繁荣, 创造王氏家族更美好的明天。

一、寻根溯祖, 王姓起源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名字, 而名字的第一个字或第一二字, 就是他的姓氏。人们的姓氏都有它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地理分布、变迁等。华夏民族有两大支系共同祖先, 一支是黄帝, 一支是炎帝, 所谓炎黄子孙由此而来。黄帝葬于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 炎帝葬于今陕西省宝鸡, 每逢清明节炎黄子孙们在此两地祭奠两位华夏众姓祖先。炎帝只传有姜姓一系, 黄帝则传有数姓。“王”姓是其中产生的一个大姓。

构成汉族王姓主要有四大来源, 即姬王姓、妫王姓、子王姓、胡王姓 (外族改姓) 。除此之外还有赐姓王、冒姓王、改姓王、复姓王。其中, 姬王姓是最主要的王姓始祖。据历史记载, 黄帝41世孙姬王姓支系周灵王生两子, 长子姬晋、次子姬贵。姬晋 (太子晋, 生于公元前565年, 被奉为王姓开族始祖) 聪明能干, 十五岁辅助父王治国, 公元前549年 (孔子诞生第二年) 命终, 年仅十七岁, 太子晋生一子宗敬 (黄帝43世孙, 王姓第一代传人) 曾在周王室担任重职。由于东周时代战乱不断, 为避战乱宗敬迁至山西太原定居, 并以王为姓氏。秦末汉初, 秦朝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 为避战乱分别涉迁到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 最终发展成天下最著名的琅琊和太原两大王姓望族, 是王姓中最大群体。由此可见, 王姓的开族始祖是东周时代的周灵王之子太子晋 (黄帝42世孙) , 王姓第一代传人是宗敬, 王姓的祖根在山西太原。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

除此而外, 姬姓王还有其他几个主要分支。一分支为山东泰州王氏, 这支姬姓王氏大约有2200年的历史。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 史称河东猗氏王姓, 唐代时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 大约有2700年的历史。再一分支为西周桓公之后, 史称王城王氏, 最早主要生活在河南伊川和临汝一带, 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历史了。各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组成, 据估计, 全国有家谱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

王姓始终为中国第一二大姓, 人口将近一亿, 自汉代以来, 王姓至少有21个著名望族, 其中如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开闽王氏等。王姓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文化最为渊深的姓氏, 群星璀灿, 光耀华夏, 数千年来人才辈出, 可称王者之族。

二、传承精神, 家谱文化

(一) 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家谱、族谱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 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 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 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 门阀制度盛行, 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 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

隋唐五代后, 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 以至遍及各个家族, 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 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的景象。因此每次修谱, 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乏记载, 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 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 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 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

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世系图, 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 属于何代、其父何人, 一看此图便即了然。

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 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 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 长者50余字, 短者仅二三字, 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 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

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 至今还没有人做出确切统计。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 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 60年一大修后, 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 其余都要全部销毁, 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 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不过, 尽管如此, 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 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 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

(二) 家谱历史悠久, 具有文化价值

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 在历史的长河中, 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 它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过:“中国人民说王道是顺乎自然, 换一句话自然力便是王道, 用王道造成的团体便是民族”。中华民族就是在自己独特的环境中, 经过几千年的酝酿由众多族源融合、自然形成的以汉族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相对独立共同生活的地理生态系统, 漫漫历史长河的共同创造, 彼此密切交往不断分化和融合, 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也产生了千枝一本、万水同源的民族凝聚力。

今天炎黄子孙已经走向世界, 遍布五大洲168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人已经超过5500万。“我们是相同的血缘共有一个家, 黄皮肤的旗帜上写着中华。”尽管他们之中已有不少人入籍于所在国,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 国籍认同、政治认同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据统计:1996年世界共有华人社团9255个 (世界性的华人社团就已超过70个) , 其中属于亲缘性的宗亲社团占了34%, 有3147个。海外宗亲社团是民族感情和民族文化凝聚的产物, 他们有强烈寻根的愿望, 每当我们看到, 一年一度, 人们远涉重洋, 不远万里, 拜伏于沮水之滨、桥山之巅的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陵前, 共告“五洲风雨疾, 华夏有炎黄”, 这就是“血浓于水”的情感。

台湾有一位研究神农文化的学者叫姜竹, 他说:“台湾同胞是非常崇拜炎帝的, 那边的炎帝神农庙有121座, 每年神农圣诞日 (农历四月二十六日) 总要进行一次祭祀活动, 以表达炎帝子孙的爱国之心。目前, 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都有烈山宗亲会, 这样, 在海内、海外, 炎黄两帝已成为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文化纽带了”。正是这以姓氏溯源的谱系为根据的对炎黄共祖的文化认同, 让历代的姓氏谱系代代相传, 成了民族集体的潜意识, 使其在传承家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纽带和桥梁的重要作用。

三、主人公王氏家族历史

(一) 历史

据王文超 (笔者长兄) 讲, 本支王氏家族的历史, 起码要从三百多年前说起, 是闯关东过来的。大约在三百多年前 (清代康熙年间) , 笔者的曾太爷王泽秀, 因生活所迫, 自河北省乐亭县王家庄启程, 带领家人闯关东。当年他挑着小的、领着大的, 带领家人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东北吉林永泉堡开荒种地, 是本支王氏家族闯关东的第一代人。他披星戴月, 辛苦劳作, 开荒地九垧, 养活着一家老小。王泽秀兄弟共四人, 他是长子, 他们的父亲叫王弼, 母亲王田氏。这就是家谱上最上边写的我们这支王氏家族的两位祖宗。王泽秀的儿子叫王永兴, 排行老四, 是第三辈人。王永兴之子叫王岚, 排行老七, 是第四辈人。王文超说他记事时爷爷即王岚还在世, 他很喜欢孙子。第五辈人就是笔者父亲王兆泰这一辈人, 亲兄弟三人, 亲叔伯兄弟等共十五人, 随着岁月的流逝, 范“兆”字的兄弟十五人现均已去世。这一辈人女性两人中姓裴的姑姑是大姑, 另一位姑姑是小姑。因自古以来出嫁者可不上家谱, 因此, 四辈以前女性人数和名字无法考查。而且由于社会动荡、家庭迁徙以及亲属间特别是亲叔伯亲属间的往来逐渐疏远等原因, 各家人口总数无法统计确定。那时, 王氏家族人丁就很兴旺, 分别散居在老怀德朝阳坡辽河的一条支流的两岸。爷爷奶奶 (王岚夫妇) 住在河西 (习惯上称为老屯) , 与所生三儿两女生活在一起。住得比较近的有河东父亲那一辈的老四和老九。爷爷奶奶所生三子分别为长子王兆泰 (笔者父亲) , 次子王兆丰, 小儿王兆英。但当家的是二叔王兆丰, 下一辈人称他为十叔 (叔伯兄弟排行) , 实为老二, 他生有两儿一女。排行老三的是王兆英, 取妻两人。笔者称先嫁到王兆英家的为大老婶即王李氏, 后嫁到王家的为小老婶即王孙氏。后来因为大小老婶均未生子, 老叔曾跟父亲商量, 想过继大哥或四哥, 因父亲始终未吐口, 此事后来就作罢。解放后他们曾收养一女子, 但其出嫁后走动甚少。两位婶婶去逝后, 叔叔也于2007年去世, 终年八十岁。

据大哥王文超讲, 后来孩子们长大相继成家后, 三兄弟就分家单过了。叔父王兆英分家时, 三口人也分得九垧地。解放后定成分时, 因地多人少便被定为富农。二叔父被评定为中农。父亲家因早年搬到公主岭市, 成分被定为独立劳动者。

父亲这一股有大屋五间, 并分得九垧地, 由长子王文超主管耕种, 二哥王文翰、四哥王文光也都帮助耕种此地。 (那时还曾有个雇工, 人称为“孙丫蛋”, 后来其女儿嫁给王振玉。) 父亲王兆泰排行老大, 共生十二子, 七男五女, 成活六男三女。按大小排序是:大姐常义、大哥秉臣、二哥文翰、二姐淑英、三姐风春、三哥吉子 (文选) 、四哥双臣 (文光) 、五哥天宝 (文在) 等, 九位哥姐分别在老屯和公主岭出生。笔者本人出生在公主岭姑子庙东二百米处王家新盖的王家大院内有三十多平方米的上屋。母亲叫笔者乳名为“小福祿”。母亲说过, 她还生了叫书先、书臣和秉仁的三个孩子, 可惜都未成活 (因为笔者最小, 所以从没有见过他们) , 所以我们那时共有兄弟姐妹九人。

当时, 九个孩子中, 除大哥和四哥主要务农, 维持一大家人生活外, 二姐、三姐均在四平学医, 其余的或念书或者是刚出世。解放前夕和解放后, 除大哥、二哥留在公主岭和老屯守着祖业外, 其他兄弟姐妹都相继来到了长春生活, 直到今天。

伪满洲国时期至解放前, 民不聊生, 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王氏家族虽然勉强生活度日, 但因为家里人口多, 生活也极为艰辛。伪满洲国时, 日本人对中国人实行奴化教育, 致使一些国人不知有“中国”。他们还不准中国人吃白米白面, 谁吃了就是经济犯。迫于生计, 为让家人填饱肚子并尽可能吃得好一些, 父亲想了很多办法。据大哥文超讲, 从1940年父亲开始养鸡, 1942年又养起了牛和羊, 主要由四哥文光负责。当时在公主岭有一家日本人开的渔社, 天天都往外扔大量的鱼下水。四哥他们每天就赶到那去用“芛大罗” (箩筐) 往家运鱼下水喂鸡, 然后再把鸡蛋卖给日本人。这样, 既改善了家人的生活, 又贴补了家用。

伪满洲国倒台后临解放那几年, 由于家人口多, 加上战乱, 粮食一直都很紧张。但在父亲的努力下, 想了很多办法, 如管好土地, 搞好收割和收储。为了帮助父亲, 家里的男孩主动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1946年, 四哥来到一私人家永兴铁工厂打工学徒, 往回挣高粱米, 贴补家用, 是那时维持家里日常生活的重要粮食来源, 所以, 家里从未断过粮。还有, 在长春的三哥文选也一边上学一边蹬三轮, 五哥去卖报, 在父亲和母亲的教导下, 兄弟姐妹们不但都为家里生活想办法出力, 而且遇有一些事情, 不用父母说就主动互相帮助。1947年夏天, 一连下了几天大雨, 河水暴涨, 不巧的是三嫂韩玉兰得了伤寒病, 病得很厉害, 当时三哥文选正在长春读书。是四哥文光冒着生命危险, 摸黑闯激流游水过河, 到河东当中医的九叔家取药。回来时他一手凫水, 一手举药, 使三嫂及时得到了医治。据大哥讲, 那些年的冬天特别的冷, 不像现在全球变暖。当时为了取暖, 几个哥哥就想法弄了几个大油桶, 烧一些米糠、木头块等取暖。

1947年春, 解放军实施战略反攻, 开始围困长春城。当时, 赶巧父母亲正在长春, 还有三哥文选和五哥文在。因为联系不上, 也不知生死情况, 家里非常着急。直到想方设法联系上, 家里人这才放下心来。当时, 城里的情况非常糟糕, 主要是没有粮食, 据说, 一个大饼子就可以换一个金镏子。后来, 等到1948年七八月份, 父母亲带着他们出来时, 人人都瘦得够呛, 特别是五哥正是长身体时, 饿得小细脖、瘦骨嶙峋, 非常明显。父母亲的身体也非常虚弱。是苍天保佑, 我们与父母亲又团聚了。

从长春回来后, 在父亲的苦心经营下, 解放前夕家里 (当时已搬到了公主岭) 已经盖起了房子近二十间, 有两挂大马车。1949年初, 父亲还让大哥和二哥去东大营苇子沟去开荒, 大嫂、二嫂和四嫂去薅地。当时, 二嫂正挺着大肚子怀着孩子 (就是后来的王秀华) 。一次, 刚去不久就要临产, 大家急急忙忙、七手八脚赶着毛驴车就把二嫂送了回来。在父亲和母亲的带领下, 在兄弟姐妹们的共同努力下, 随着解放的到来, 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二) 家谱

据王文超 (笔者长兄) 讲, 解放初时, 王兆泰 (笔者父亲) 家在公主岭市里请了家谱。家谱长二米, 宽有一米半, 印画好的家谱在一张纸上, 上面写有祖先的名字。每逢过归历年时, 将家谱供上, 祭祀祖先。可惜在文革时期破“四旧”时家谱被烧了。前年 (2009年) 王文财 (笔者叔伯兄长) 家提供了家谱, 增加了近年来已经病故的人。遵照传统, 为了纪念他们, 希望后人也能将故去的人名字写进家谱当中。先写男性, 后写女性, 使两人在家谱的上面中心线左、右位置相对称。今后不分性别都应上家谱。因为有的家庭已经这样做了。第二个原因是计划生育的年代, 出生人口减少, 王家人口同时减少, 因女性是指出嫁的人去世后写进娘家的家谱内, 其位置不写在中心线左边而是写在右边, 即与男性平行离同辈人一行, 但不并列, 隔开四个字的位置即可。

(三) 父亲

王兆泰, 字春阳, 1900年3月生于怀德县永泉堡, 现在叫大榆树乡上台子村。王文财 (笔者叔伯哥) 家现住址东边百余米的地方可见到三百多年前院墙的遗迹。据家谱记载, 他们“兆”字辈的第五辈人中共有15人, 父亲在叔伯和亲叔伯兄弟排行老八。平辈和晚辈人一般都称他为八爷或称他王股长。

王兆泰在14岁时那年, 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范家屯镇吕家之次女吕和婷结为夫妻, 吕和婷当年17岁。父亲结婚后与父母和二位弟弟等人共同生活。

据十叔长子王文财说, 老屯亲属叫王兆泰“八爷”不但是排行, 而且还是怀有一些敬意的。1947年冬天至1948年春天, 国共两党的军队正处于拉锯战, 这时也正是胡子 (土匪) 闹得最厉害的时候。一次, 老屯大院被一伙土匪围上, 当时父亲毫不慌张, 非常镇静地指挥老叔王兆英开了两炮 (一种威力很大的枪) , 又打了一阵子枪, 打跑了土匪。从那以后, 直到解放再没有来过土匪, 人们都知道八爷家惹不得。所以, 八爷在老屯是很有声望的。

据王文超记忆, 一次, 父亲因为爷爷叫他算算家中生活账他没有算对, 爷爷为此打了他一个耳光, 致其离家出走。

当时因为他年纪小, 做不了什么, 也只能干些轻活。后来, 他到了当时宽城子找到其姐夫杨县长, 要求找事做。当姐夫的杨县长给他安排个某行署所看管枪支的活。以后因家人想念以及挣的太少等原因, 他又调回到公主岭并当了怀德县征收股长, 在此工作多年。据四哥王文光回忆, 父亲还曾经做过律师工作, 在1944年公主岭河南街租房给百姓写呈子 (打官司的辩状) , 但只干了两年, 当时四哥还帮助抄抄写写过。

据王文超回忆, 父亲离开老屯投奔亲属直到分家自己度日, 这么多人口都要靠父亲辛勤劳动和工作生活, 而且那时要养活母亲和九个子女是非常不容易的大事。他一生不吸咽、不饮酒, 不赌博、不抽大烟、不玩女人, 这在那时是不多见的。父亲很爱学习, 他在一家学校当堂役时学到不少知识。他还练习写毛笔字、打算盘等, 还不惜花钱买了一套辞典等书籍。每逢过年, 很多好友、街坊邻居拿着红纸找他写春联, 从不要钱。

父亲特别孝顺, 他多年照顾父母, 对待奶奶无微不至, 无论是她老人家患了什么病, 他知道了都想方设法医治。如一次奶奶牙痛厉害, 父亲将奶奶接到公主岭治疗。奶奶留有一张照片就是父亲在公主岭时照的。父亲为人很仗义, 对人很好, 乐善好施。因此, 很多人都愿意与之相处, 其中, 四嫂的父亲陈效记老先生就是父亲的至交好友, 后来还成了儿女亲家。那时老屯到公主岭办事的亲属总是往来不断, 父母亲对他们是有求必应。记得裴家大姑曾经有两个儿子住在公主岭自建上屋内, 还娶了媳妇。当老叔王兆英搬家到公主岭时, 住在父亲家新盖的房屋西边的一半。两年后搬走时, 父亲分文没收。同时还关照过十叔小儿在公主岭干活时的食宿、北屯四哥女儿在公主岭读书时食宿等。

在教育子女方面, 父亲是比较严格的。他有自己的原则, 对已成年的娶了媳妇的不再去管教, 而对末成年子女不但教写字, 打算盘, 还教育和灌输民族思想。他说过, 中国人统治中国人行, 但是绝对不能由日本人来统治。在父亲的教育下, 在其九位子女中, 有四个子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还有一个女儿参加了解放军当军医。父亲虽然不是共产党, 但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很有好感。1947年冬, 东北民主联军 (即后来的解放军) 为了战略的需要, 决定扒铁路, 动员群众参加, 父亲就把四哥派去。父亲还让四哥先后帮助东北民主联军四纵、五纵部队磨米, 家里仅有的一辆自行车被部队借去也分文未要。

解放后, 未成年子女只有两人, 和其他子女一样受家庭严格管教, 无一人犯罪。现在解放已60年, 父亲的孙子女和外孙子女及亲叔伯亲属中均无一人犯罪。

(四)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据长兄王文超讲, 那时盖房子用的木料都是北屯 (即老屯) 自家林木, 将不太好的树木砍倒运到公主岭河南崇俭街盖房子用, 共盖了十七间半房屋。父亲带领孩子们自力更生, 凡是自已能办到的事情就不求别人。王文超、王文翰、王文选、王文光四兄长和嫂嫂等人, 自打盖那么多房屋开始, 就费尽心血。应该说, 十七间半房屋是兄嫂们付出辛苦的劳动而获得的丰硕成果。

在此以前, 听母亲说, 后来父亲家搬出老屯大院时, 在怀德镇街里租两间房子。他上下班很少乘坐县里备用马车, 而总是步行。由于在城市有工作, 又有了文化, 加上生活上俭朴, 虽然孩子一年比一年多, 他仍决定将母亲和孩子接到老怀德城。这样做, 既减少了由于孩子多等原因与兄弟之间的矛盾, 又解决了一个人一直在外生活不方便的问题。母亲说咱们这一股从此由乡下走到城市, 后来又搬到了公主岭, 盖了房子。

在公主岭住上自已盖的房子是1938年初, 当年阴历六月末笔者在新房降生。那时, 家中已有牲畜、木制大马车, 有碾房、猪舍、鸡舍等。院内西南角打有一口井。记得那是1946年夏, 继长兄、二兄分别娶进王家大嫂王解氏、二嫂王氏之后, 三哥也结婚了, 娶进王家王韩氏。这是新房建成后王家娶进的第一位新娘。当时到王家随礼坐席的人一悠接着一悠, 来人不断, 既有新娘乘坐的玻璃马车, 又有唢呐伴奏, 热闹非凡。

据文超兄回忆, 他和文翰也都是父母给办的婚礼, 很像样, 也很热闹。四哥王文光结婚时由于正赶上社会动荡就没有办礼仪, 四嫂陈立勲只带了随身用品就嫁到了王家。五哥王文的婚事是在父亲无经济收入的情况下按风俗办理的。笔者结婚时父母均已去世, 是兄嫂们帮助筹办的。由于亲属不间断的往来, 例如十叔及子女、老叔、陈二叔、谢大爷、老屯四哥及子女等人, 父母总是为亲属们提供食宿。还有, 三位姐姐出嫁后亲属往来也不断增多。大姐家姓李离北屯最近, 大姐夫解放前病逝于国民党部队, 其留下四个子女。二姐嫁到范家屯镇内吴家, 二姐夫吴振成解放后于上世纪80年代病逝, 留下子女两人, 在美国工作退休回国的是吴大为夫妇。三姐嫁到高家, 姐夫高风谦病逝于上世纪90年代, 留下子女两人, 其中长子高钢一家在美国居住工作。上述亲属对父亲的评价都是相当高的, 都尊敬他老人家。

总之, 父亲一生是勤劳的一生, 艰苦奋斗的一生, 在那个旧中国、旧社会, 他带领孩子自建了十七间半平房形成一个大院, 费尽了心血, 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父亲虽然离开我们已半个世纪, 但是他的艰苦朴素、勤勉善良、独立创业、敬孝父母和不娇惯子女等好思想、好作风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我们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写本文纪念父亲, 是三兄生前遗愿, 同时得到长兄、四哥、五哥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同时, 北屯亲叔伯兄和晚辈亲属对于写王家历史也是非常渴望和支持的。我几次回老屯挖掘了解当年的一些事情, 他们都给了很多的帮助, 在此感激不尽。后来我形成了一个初稿, 经我侄子王振骥 (系四哥文光二子, 现为长春日报报业集团工会主席) 修改润色, 确定本文体例、文字修正、王姓起源、家谱文化以及标题, 最后形成此文, 特此说明。

附件一

王文财

篇3:茅台家谱酒:真正的品牌文化酒

寻根问祖 彰显门庭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辞典中,“家”是世袭的家庭、民族和情感。“世袭的家庭”,乃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之根源。人者,乃有源可溯,这便是“世家的沿袭”。中华56个民族构成了一个个美好并富有传奇色彩的家庭故事。自古“赵、钱、孙、李……”乃百家姓之谱,这便是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源”和“追溯”所在!当今时代,在酿酒技术普遍同质化的特定环境下,中国白酒正朝着文化酒方向发展,家谱酒正是在这样一种“认祖归宗”的情感感召下孕育而生的高端浓香白酒。家谱酒的文化定义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演绎炎黄后裔生命接续之链。最终归属点是以家谱酒为载体,追溯华夏百家姓氏及其宗族繁衍历史的来龙去脉,让消费者在慢尝浅酌与人际交往的相互馈赠间,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找回一种已被岁月尘封的感动与美丽。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白酒,是一种表征人的情感与思想,流淌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血液的物质载体,兼具由形而下至形而上的属性。而家谱酒的消费体验带来的是一种跨越物质具象的文化、精神体验。当一家人、一个宗族的群体相聚一堂,合欢品饮本姓氏家谱酒时,会于无形间拨动深藏在心底的“寻根问祖,彰显门庭”的文化琴弦,萌动和泛起一种归属感、成就感和责任感;而当消费者以本姓氏家谱酒馈赠友人时,则能体现一种真情、尊重、诚挚的浓情厚意。

度身定制 家谱传世

茅台家谱酒是在茅台集团得天独厚、无可复制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炉火纯青的酿造工艺精心打造而成的产品,具有“绿色、有机、健康”的高品位饮品的本质属性。家谱酒卓尔不群的品质,还体现在口味风格的别具一格及包装装璜的古朴典雅上。它以百家姓氏“度身定制”,消费者可根据自己或宾朋的姓氏购买与之同姓的家谱酒。

“家谱酒”适宜消费者在各种场合宴请最尊贵的客人以及各种层次的公务宴请。家谱酒共有6个等级,主要有:庆典装主要作一般性场合的饮用,譬如过年、过节自用;鉴赏装用于更高级别或更隆重的消费场合;典藏装用于喜庆联姻(有两个姓氏的双盒装)、拜师宴、谢师宴、祝寿、馈赠、婚宴、团圆;极品装是最高级别,用于收藏和把玩,或在极为重要的时刻饮用,带有某种重大的象征意义。每个酒瓶上均有姓氏家族的渊源和出处,为大家在饮酒、斗酒时找到更多的共性话题和素材,是一种家谱姓氏文化的普及,也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教育和弘扬,通过强化一个人的家庭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个人的使命感,起到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修身、齐家”,“仁”、“孝”的教化作用。在馈赠与共饮的过程中,加深饮者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好感,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塑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族群关系。

不同等级的包装有不同的款式,它们都以中国家庭中的家谱文化为基础,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的对称理念,针对不同消费人群分别创新设计而成。

庆典型:外包装以苏州园林的隐墙为基础加以创新设计,主要针对一般日常生活消费。包装以暖色调为主,远观形似民居房门,给人以家的温馨感觉,盒盖继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人字形屋顶,选用菱形斜盖,开启更简便,盖顶印有百家姓,可针对消费者姓氏的不同随意更换。盒盖下是以长命百岁锁为原形设计的如意花窗,寓意家庭的吉祥平安。

鉴赏型:外包装以中国传统的宅院门为基础设计,主要针对商务宴请等较为高端的宴会场合,整个包装延续庆典型设计,对门的形象加以延续和深化。盒盖仍是菱形斜盖设计。盒盖下的锁仍以长命锁为基础,寓意家庭的幸福祥和。锁身为独立设计,锁的两端伸出两条链子,连接盒身上的门环,取下锁便可拉开盒身。盒身主体配以窗花式花纹,盒底的铆钉和金色浮云相互映衬,显示高贵身份。外包装拉开后为屏风式设计,从左至右分别为以国画描绘的春、夏、秋、冬四季,正中为家谱文化的介绍,更利于收藏。

典藏型:外包装仍为左右开启式门设计,主要用于馈赠尊贵亲友。整体为六边形,以金黄色为主色调,以经典的唐装纹理作为盒身的图案,大气而高贵。盒上左右拉门各有两个铭牌,可分别印刻被赠人的姓氏。盒中央仍采用独立锁设计,取下锁后可通过连接在门环上的链子打开盒盖,盒盖内侧分别为家谱文化的介绍和茅台飞天图案。左右门线上方的酒鼎和门线下方的茅台Logo对称统一。放在红木打造的支架上,方便收藏又不失身份。

极品型:内外包装以中国古代帝王玉玺为基础设计,主要面向高端礼品市场。外包装为四方礼箱形,以中国古代帝王色黄色为主色调,配以龙纹图案,彰显王者本色。盒的四周点缀金色浮云,与盒中央的茅台Logo呼应,更显大气。盒内放有装饰用红木印章形外壳、酒瓶、家谱历史以及红木底座。家谱历史装裱于圣旨上,显现饮者身份。红木底座下刻有 “彰显门庭”。4件物品组合后便为一个玉玺,尽显帝王之气。

家谱酒的文化特色还体现在瓶型的设计上。庆典家谱酒瓶型的颈盖部采用一簇树,寓意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瓶颈处用锦带缠绕,瓶胸部姓氏标签处使用浮雕突出姓氏的主题内容,整个造型显示姓氏家谱文化源远流长;鉴赏及典藏家谱酒瓶型为甬钟造型,甬钟是重要的礼乐器,显示中国传统的贵族阶层生活 “钟鸣鼎食”的富贵气象。名门望族,世宦人家,莫不以钟鼎为宝玩,以甬钟为器形,象征我姓氏为名门大姓,朱门紫阁之世家;极品家谱酒以皇家玉玺为设计概念,以金黄麒麟为瓶盖,水晶瓶身裹以金色金属底呼应瓶顶并完整塑造出皇家尊贵气派,瓶底设置万次印章,上书“彰显门庭”,尽显王者本色。

身出名门文化支撑

贵州家谱酒业有限公司属茅台集团旗下合资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家谱酒是茅台集团推出的以百家姓命名,作为一个高端浓香“重拳出击品牌”来定位打造的。家谱酒既传承了国酒茅台之大家风范,融合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姓氏文化,又突出体现了家谱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品牌高附加价值。“茅台品牌”的市场张力,无疑成为家谱酒问鼎市场的品牌卖点及强劲的文化力支撑点。

上一篇: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内容有哪些下一篇:幼儿园儿童节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