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健康医疗深度报告

2024-04-22

可穿戴健康医疗深度报告(共8篇)

篇1:可穿戴健康医疗深度报告

可穿戴健康医疗深度报告

本篇报告对国、内外可穿戴健康医疗市场和产品以及盈利模式进行了介绍和深度分析。

智能可穿戴设备崛起,健康、医疗设备最具潜力

GoogleGlass,iWatch向大众传达了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未来趋势的理念,在众多的可穿戴设备中,功能涵盖了提升人们社交生活,娱乐、健身,导航等方面,其中健康管理无疑是需求最确定,功能最具革命性的一种。

健康管理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管理健康,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的目的。如果说,GoogleGlass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提升生活品质的可选消费,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处于疾病的威胁之下,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提高,可穿戴医疗设备有更加广泛的需求基础,健康医疗设备就会成为必需消费品。中国的整体医疗卫生支出水平较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支出比重稳步上升。

据ABI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大约有3千万的无线可穿戴式健康传感器应用在医疗电子领域,这个数字比2011年增长了37%。ABI预测,用于远程病人监控以及在线专业医疗的应用将在2017年占到整体可穿戴无线设备市场的20%。而根据BCCResearch的预测,移动医疗市场将在从2010年的98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23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18.6%。

(一)老龄化加剧,空巢老人比例增加

据统计65岁以上老龄人的患病率约是15~45岁青壮年的3~7倍。中国不断加剧的老龄化趋势是医疗保健增长的基础。空巢化趋势与独居老人增多,能够实现远程实时监控的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需求量会不断增加。

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发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预计2020-2050年中国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由于上世界60、70年代的生育高峰,这个阶段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50年,老龄人口总量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30%。

根据全国老龄办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达到49.7%,大中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比例更高达56.1%。独居老人增多,人力成本上升是会导致能够实现远程实时监控的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需求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慢性病年轻化,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

根据2012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公布的数据,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确诊患者2.6亿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具有“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

图4:男性健康主要问题构成

《2012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白皮书》调查发现,35岁至65岁的人群正在成为慢性病大军,其中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和脂肪肝、高血压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疾病发生之前通常有“生理异常”,通过对亚健康指标的测量可以提早发现慢性病,有利于治疗。

图5:女性主要健康问题构成

可穿戴医疗能够让患者(用户)管理自己的疾病,得到及时的帮助。因此任何一个慢性病里面,上百万的活跃、专注的用户是完全有可能的,大量的用户的临床数据存在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健康管理需要,避免住院治疗

可穿戴智能医疗能够协助患者进行经过科学设计的个性化健康管理,通过检查指标来纠正功能性病理状态,中断病理改变过程。合理的慢性疾病管理,能够避免看急诊和住院治疗,减少就医次数。带来的费用和人力成本节约。在全球范围内针对移动医疗服务效果的临床研究显示,出院后的远程监护可将病人的全部医疗费用降低42%,延长看医生的时间间隔71%,降低住院时间的35%等。

患者期待移动医疗设备能够帮助他们全盘管理健康,并希望能够获得用药信息。经济学智库的调查显示,患者付费意愿最高的移动医疗项目是收集病情数据并发送给医生,更好地和医生交流。

(四)移动医疗获得各种风投和PE青睐

在美国PE基金的投资项目中,医疗相关投资占37.4%,超出互联网相关投资10 个百分点。而在医疗相关投资的子行业中,医疗设备的投资超过了半数。

创投资金追捧彰显可穿戴医疗前景。在中国,移动医疗也进入了创投公司的视野,成为各机构投资的热门选择

革命性产品——可穿戴医疗

1861年,一位法国医生将一个薄笔记本卷成圆筒,以听清患者心脏跳动的声音,这个举动催生出听诊器,临床医学迈出一大步。2016年,医生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通过一部智能可穿戴设备反馈的信息查看地球另一端某个病人的心电图,这就是正在发生的医疗技术革命。美国霍普金斯医院前心内科医生EricTopol在他的新书TheCreativeDestructioninMedicine中,将移动医疗列为医疗领域最具潜力的破坏性创新技术。

(一)实现长时间的动态监测,提供全面的临床诊断数据

在早期心脏病监测中,一次心电图难以捕捉到有效的诊断依据,但患者又明显自觉症状的情况下,应该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如果等症状缓解,患者的自我感觉已不明显时再作心电图,或许什么病变也看不出来了。一般来讲,在患者感觉最痛苦、自觉症状最明显。动态心电图(DCG)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和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图资料,能够发现常规一次心电图(ECG)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是临床分析病情、确立诊断、判断疗效重要的客观依据。

图11:传统的动态监测设备

(二)有利于寻找病因,实现防病和早期治疗

在早期中断病理过程。很多疾病的早期,都是很容易治疗控制的。如果初期未能检测出,后期面临病情恶化难以控制的风险更大,同时需要更大的代价(更高的医疗费用和身体损伤)。移动医疗基于更丰富和全面的监测数据及后台的云技术分析,可以帮助患者在疾病初期发现病因,及时治疗或者提醒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改变生活环境,就有可能变治病为防病。例如心血管疾病,在发病之前,都伴随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症状,如果及时检测到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比如减肥戒烟),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控制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预防突发性疾病。心脏病专家胡大一教授认为,10个心肌梗死患者中9个可被解释和预测。如果控制好致病的危险因素,6个心肌梗死患者中5个可以被预防。由于心脏性猝死发生突然,往往没有时间进行救治,因此预防重于治疗。

(三)提升诊疗水平,持续跟踪患者情况

借助智能联网技术,医生可以提高诊断水平,也可以与患者进行更好的沟通。根据益普索医疗(IpsosHealthcare)及罗德亚洲健康及医疗(RuderFinnAsiaHealth&Wellness)2012年第四季度针对大陆、香港、台湾522名医生网络调研结果显示:68%的医生认同如果能够更为方便的获取网络医疗信息,将有助于改善整体医患关系;62%的医生曾依据通过网络资源(浏览器及在线免费服务)获得的新信息改变了初步诊断;40%的医生认为他们可以通过在线交流即时回答患者的紧急咨询。

在经济学人智库2012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有接近一半的医生认为未来需要远程数据处理和诊断决策的服务。他们最希望未来能有远程病情监控这项服务,因此医生需要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的支持。

许多疾病在彻底康复之前会出现情况反复,患者出院再入院的情况普遍存在。通过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可以持续跟踪患者后续情况,医生可以动态评价药物的疗效,及时跟踪患者的康复进展情况,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医生可以评价药物疗效,例如在上述24小时心电图诊断中,DCG能够评价心率失常药物的疗效。对暂时无法痊愈的疾病,如糖尿病,需要进行饮食控制和血糖监控;有些疾病复发概率高,如心脏疾病,由于心脏功能随年龄衰退,所以心脏病患者需要及时复查以避免病情突变。美国的可穿戴医疗盈利模式

(一)CardioNet开启可穿戴医疗盈利新模式

CardioNet是一家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其主要产品是MCOT(MobileCardiacOutpatientTelemetry)能够记录30天内患者的心电图数据,并将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公司监控中心,后台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诊断并且将报告发送给患者。

CardioNet系统包含一个心脏检测器,与之连接的一个无线数据传输终端,以及后台的分析系统与监控心。一旦检测器发现病人的异常心率(而患者自身往往还没意识到),就会通过该无线终端经由CDMA网络发送到监控中心供专门的医护人员记录和分析,并在侦测到危机生命的状况时由监控中心向医生发出警报。

CardioNet的检测效果,得到了医学界的肯定,在《JournalofCardiovascularElectrophysiology》2007年3月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通过对17个医疗中心300位病人的随机临床试验,得到了CardioNet的检测效果是Loopeventmonitors(一种医学中常用的心律不齐检测方法)的检测率的三倍。在实际应用中,它表现出来的优势体现在:1)高检测率。其他方法没有检测出来的病人中,有53%的病人通过CardioNet系统检测出了心律不齐。2)紧急提醒效果显着。20-30%的病人触发了紧急提醒系统。3)辅助医疗诊断效果好。医生根据CardioNet诊断系统的结论,改变了67%的病人的治疗策略。盈利模式创新。2013年6月10号CardioNet宣布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与其签订了三年的协议,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将购买大批产品为其超过7000万的医保客户服务。受此消息影响,CardioNet股票在一个月内累积收益率超过100%。CardioNet的客户来主要以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为主,个人客户很少由于缺乏专业医疗知识,不会主动购买。

(二)美国的移动医疗盈利模式 付费的APP:Eprocrates,WellDoc

Epocrates,几乎每位医生都使用的应用程序,面向医生收费。提供了数以千计的处方药和数以百计的非处方药的信息,以及其他的功能,如医疗计算器。增强版从每年99美元起。每年199元的精装豪华版Epocrates提供以证据为依据的信息处理、治疗指南、实验室制备及诠释、医疗字典以及ICD-9和CPT代码。通常你以搜索开始,例如皮肤状况、黑色素瘤,然后可以看到图片,获得有关病因和相关状况的信息,而后就可以更加深入得获得这些状况的更多信息。它还提供鉴于病史该寻找什么信息,进行哪些测试和每种体型的患者该选择何种治疗方法的指导。

WellDoc的糖尿病管理。该应用可以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虚拟指导。将他们的药物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血糖以及其他读书输入到移动设备,依据患者的数据,行为算法会为患者提供实时自动的指导,包括提醒相关测试、药物、生活方式的调整及膳食建议。医生也可以通过电子病历查看患者的状态。

传统的医院渠道

传统的微创植入传感器公司,Cardio-MEMS,专注于改善慢性心血管疾病,它的成功产品是毫米级的微型传感器。传感器只有纳米至微米的大小,可以通过过微创手术永久地植入体内,并能在体内有效且稳定地进行各种测量。最近,ardio-MEMS正在开发一种能够植入人体来控制心力衰竭、动脉瘤、高血压等严重的慢性心血管疾病的无线器件。中国的可穿戴医疗发展

(一)中国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前景

根据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达到125.3亿元。按照GSM对移动医疗行业测算标准,医疗设备厂商和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占比约39.83%,预计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便携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

图18:2011-17年中国移动医疗(服务类)市场规模

图19:2011-17可穿戴便携医疗设备市场规模

在具体的移动医疗细分行业中,慢性病管理将占据了65%份额。

(二)可穿戴医疗在目前中国的三种发展模式

目前全国能够在24小时内运营的远程心电监护中心,分企业自办、附属医疗机构建立、医疗机构和生产商联合建立的三种类型,每种类型都在局部地区有一定的规模,没有统一标准,无法共享专家系统资源,大多处于保本和微利甚至亏损状态。这三种远程监护模式

1)企业自己成立远程心电监护分析监护中心,申请自办法人医疗机构来出具心电图分析报告,它们是;北京中卫莱康公司;秦皇岛康泰公司。

2)由医疗机构独立建立的远程心电监护分析中心,各个远程心电监护监护仪器厂商合作。它们是:上海康汇远程心电监护中心;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远程心电监护中心; 3)由医疗机构和远程心电监护生产厂商联合举办的远程心电监护分析中心,它们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远程医学监护研发中心(和上海吉量公司合作);山东齐鲁医院远程心电分析中心(和优加利公司合作)重庆新标公司远程心电分析中心

(和重庆大坪医院及武汉亚心心血关病医院合作;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远程心电监护分析中心(和威灵公司合作)。

(三)中国远程监护的公司及盈利模式 为什么中国不能复制CardioNet的商业模式?

美国医疗保障系统比较发达,公众已经习惯了免费获取医疗服务,因此CardioNet与健康保险合作的模式能够锁定用户,很快获得市场认可;国内社保体系尚待完善,商业医疗保险占比本身很低,商业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和医院主导的医疗体制限制了可穿戴医疗与健康保险公司合作的空间。但国内民众却有付费购买医疗保健服务的习惯。

1、四维医学科技:与社区医院和诊所共生四维医学科技的远程心电图诊断,提供24小时远程心电图诊断服务。它采用嵌入移动通讯模块的心电图设备,在社区诊所收集患者的心电图数据,心脏病医生在收到数据后10分钟审阅并发回诊断报告。它为校医院和社区诊所提供24小时及远程心电图诊断服务。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心脏病科医生不间断在岗发回诊断报告。报告的主要结论通过短信自动发送到在场的全科医生的手机上。四维医学科技现在为上海的170家医疗机构提供服务,覆盖约四分之一的上海居民。

由于社区的全科医生通常缺乏辨别心血管疾病细微差别的专业知识,有些时候这些细微差别可以决定患者生死。设立专职心脏科医生代价昂贵,且由于社区病源少难以维持。四维医学科技的远程诊断模式来自领先医学院的医生诊断为社区诊所就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资质和信誉保障,另一方面成本仅相当于雇佣全职心脏科医生的30%。

2、新元素医疗:健康小屋+会员制服务一部3G手机,一台便携式血糖血压检测仪,随时随地测量自己的血糖血压,测量结果还会同步上传到三甲医院的网络保健中心数据库形成个人健康记录,一旦健康指标出现问题,网络保健中心会第一时间提醒就医„„

3、建立健康小屋。健康小屋的作用在于依托大量的社康中心铺开线下检测网点辐射人群。建立健康小屋需要取得卫生局的许可,开放社区健康中心给新元素公司。分布在各个社区中心的健康小屋配备了各种无线监护设备,仪器数据实时同步到配套的手机上,五分钟后,测量的最终结果就上传到网络保健中心,并更新用户的电子健康档案。

4、分诊与预警。电子健康档案就是一本电子病历,档案中一旦有异常指标出现就会发出预警,后台医生提供专业指导意见。网络保健中心根据医生们的意见设臵算法来筛选出需要优先治疗的病人,达到分诊的目的。

5、检后管理与平台推广。医院将每个体检的用户都纳入到网络健康平台,提出了“1天体检,364天的健康呵护”观念,检后管理成为医院的差异化服务,对患者更具吸引力。同时医院可以提高效率,健康小屋也给医院带来人流量。

这个网络健康中心对亚健康、老龄人群、慢性病人群、术后人群,通过无线实时心电监护、动态血压监、血糖监护及糖尿病随访、前列腺癌随访、新膀胱癌随访、母胎监护等多个子系统与实现日常生活过程中的生命体征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该系统已在深圳市包括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等8家医院使用,深圳外的客户有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学院、贵州302医院等国内300多家医院。

据新闻资料显示,新元素医疗在2012年前8个月的销售收入达到1.6亿,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1)服务费会员年费收入。新元素和医院的合作模式是帮助医院成立统一的数据中心,然后按照会员数量向医院收费。如果不是合作医院的用户,可以缴纳200元年费,成为网络健康中心的会员就不限次数做检测。

2)销售检测设备。面向个人销售便携医疗设备带来盈利,医院平台建设收入。3)政府补贴。目前政府有对“健康小屋”进行补贴。

6、中卫莱康:从医院开始,与保险和电信合作,坚持做服务商中卫莱康的心电监测服务用一部可以测量心电图的手机或者腕表,即时记录和传输心电图。系统能够实现对用户心电数据的远程实时监测,具有随时随地、及时回复、监测准确的特点,可以为广发亚健康人群、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和心脏病患者提供日常的心脏保健服务和病情监测预警。腕式心电监测仪充分考虑了大众群体个性化的需求,将心电图、跑步计、疲劳度等功能为一身,为用户提供标准心电管理、常规血压管理、常规血糖管理、运动、自助疲劳度测量、自助服药管理、自助膳食管理等多项健康服务。

坚持服务商的定位,开发多种收入来源。公司采用销售服务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服务内容采取不同的定价,由用户支付。

1)从医院开始拓展。目前为止国内60多家治疗心血管的医院都已经购入了中卫莱康的整套解决方案。公司将终端和服务卖给医院,医院可以出租给做完手术、已经出院但还需要观察的病人,每天的租金需要100多元。数据库中存储着每一个用户的信息,在医生调用的同时,公司的呼叫中心也会给出反应。

2)与保险公司和运营商合作开发个人消费者。2011年,中国电信在零售柜台推出了中卫莱康的手机。中卫莱康将心电图监测服务打包出售给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再以收取年费的方式卖给个人。

7、优加利企业:远程监护服务医院客户

核心产品“心安宝”(基于心脏远程实时监护技术iHolter)将心电数据监护处理和移动数据通讯功能合为一体,实现远程移状态下的超过48小时连续远程实时监测、异常先兆数据筛查/警示、以及康复期随访监护等先进的医疗服务,满足医院、患者及亚健康人群的诊疗、监护及预防需求。

目前,已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上海交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等百余家医院用户,为15万例患者用户提供了心脏远程监护服务。客户定位为医院用户,优加利企业的预警系统与大型医院共生。(生物谷Bioon.com)

原标题:广发证券:可穿戴健康医疗深度报告

篇2:可穿戴健康医疗深度报告

7月23日,宝莱特旗下微康科技发布其首款可穿戴专业医疗产品“育儿宝”。公司表示,该产品专业定位于婴幼儿的连续体温监测,标志着婴儿智能测温进入可穿戴时代。宝莱特未来还将开发出更多适用于不同细分领域的专业可穿戴医疗产品。

资料显示,宝莱特主营医疗监护仪及相关医疗器械。微康科技的成立是宝莱特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新尝试和突破,其专注于穿戴式医疗,产品主要以生命体征监测技术为用户带来全新的健康管理体验。

宝莱特董事长燕金元介绍,“公司基于20年专注于监护医疗设备的经验,加上互联网技术,推出‘育儿宝’产品”。“育儿宝”是一款将移动互联网与医疗相结合的专业可穿戴医疗器械产品,并按照国内CFDA、欧盟CE以及美国FDA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来研发和实施。只需将产品贴在婴儿身上便可连续监测其生理温度的变化情况,同时连续性的体温检测会及时将信息发送到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可24小时连续监测孩子的体温,并迅速做出解决措施。

篇3:可穿戴设备——个体化医疗的未来

传统的医疗模式以医生为中心, 即患者找医生看诊, 医生根据患者就诊当时的状况及检验检查结果为患者诊断治疗。在这种模式下, 疾病从治疗到康复的整个过程中基本全部依赖于医生, 而患者本人则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新的医疗模式下, 使用可穿戴设备可以使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图1所示。这种新的模式可以确保医生和患者之间实现随时随地的数据传输和沟通, 可以极大地增进医生对于患者的监测能力。同时患者也可以随时得到医生的反馈建议, 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以确保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3]。

新的模式对于降低患者的总体医疗费用具有巨大的潜在意义。它可以提高患者的机能和活力 (productivity) , 有效降低患者使用昂贵的危重医疗服务的机会和费用。同时也可以减少治疗中错误的发生, 并将发生可以预防的并发症的风险降到最低。

由于医疗服务从按服务量付费 (Fee for ServiceePayment) 的模式转变到按价值或疗效付费 (Valueeor Outcomes Based Payment) 的模式, 医生或支付方为接受医疗服务的患者支付一个固定包干费用。可穿戴医疗技术对于采集患者有价值的数据, 保持患者健康以及降低患者全生命周期的总体医疗支出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可穿戴医疗技术定义

可穿戴医疗技术是一些可贴附或穿着在人们身上, 用于医疗诊断、治疗、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的设备。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生理过程、传送数据用于分析和回顾, 以及提供医患之间的实时沟通和反馈。这些设备也可以实时提供医生的反馈意见给患者, 以帮助患者确定当前的健康状态, 使他们保持或调整当前的治疗和生活方式, 同时也可以提醒患者接受进一步的健康指导。

可穿戴医疗设备包括多种各式各样的应用, 它们可以贴附在人们身体上或者穿着在衣服里。它们通常会与手机等个人设备相连, 并且通过蓝牙、Wi-Fi等传输协议与互联网相连接。就像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些可穿戴设备也可以融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 而且不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任何影响。这些设备还具有报时、发送信息以及导航等其他功能[4]。

可穿戴医疗设备是非常私人化的, 可以为医生或患者提供详细的个人医疗信息。以可穿戴设备和具有重要意义的患者个人医疗数据为基础, 可以发展出一种独特医疗服务形式。这种新型的医疗服务可以为医生提供实时的数据信息和有效沟通, 使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而且是个人专属的医疗服务。例如, 一位患者被诊断为高血压合并心动过速, 医生为他开具降低血压和心率的药物处方, 并预约患者6周后前来复诊以监测效果。而药物的剂量是医生为了控制患者产生高危症状而估算的最佳剂量, 医生在患者下次复诊之前是不可能调整药物剂量的。但是如果患者使用了可穿戴设备, 医生不仅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 而且可以确定患者的位置、环境状况以及运动水平等状况。这样即便患者不亲自就诊, 医生也可以密切和准确的监测药物对于患者的疗效, 并且适时调整剂量。

所有这些持续性的数据被实时采集并安全地传输到中心数据库, 然后通过分析软件的分析可以随时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持续的症状信息和药物疗效反馈信息。医生可以利用这些数据信息确定治疗药物的类型和剂量, 同时可以为患者提供健康运动程度建议。而对于患者来说, 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方式, 通过节食和运动等方式降低高危症状的发生, 使生活更健康, 避免疾病进一步恶化[5]。

2 可穿戴设备的特性

可穿戴设备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佩戴, 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神经过程, 不受地点、环境或活动的影响。这些技术也可以为医生和患者提供重要反馈, 以确定患者的状况是得到了改善还是更加恶化, 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处置。

为医生和患者提供生物反馈 (biofeedback) 的能力是可穿戴医疗设备的一个重要特性, 它可以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广泛的治疗。例如, 医生可以帮助患者制定一套运动和节食目标, 在药物控制的同时预防血压和心率的高危症状的发生。这些目标可以被设置在可穿戴设备里, 在确保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保持在正常范围的前提下, 提醒患者在运动和节食等方面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这种方式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同时减少患者到医院就诊的次数, 从而降低费用[6,7]。

随着可穿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增进, 更为复杂的反馈技术必将更加广泛地被应用在医疗保健领域, 以使人们更健康、更长寿、更有活力 (productive) 。可穿戴医疗设备对于患者医疗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通过语音、视频和信息等形式, 为患者提供与医生或医疗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这些沟通将成为患者获得最新健康信息的有效方式, 包括健康宣教、常见问题解答以及获取医生及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信息[4,6]。

可穿戴设备可以有效地用于疾病治疗、患者教育、患者管理以及临床研究等领域。在促进患者医疗健康方面所应用的范围包括:设定治疗目标和运动目标;患者实时心理和生理状况信息获取;为达到健康目标或阶段目标设立激励机制;帮助实施和监测临床治疗和研究协议 (Research Protocols) ;远程监控运动状况和位置;将患者的生理状况与精神、行为、环境相关联 (生理和社会两方面) ;为实现有意义的数据分析 (Meaningful Data Analytics) 提供数据。

未来, 医生、医疗机构、企业以及政府机构将研发出更多、更有效的可穿戴设备, 前景非常光明和广阔。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增长如图3所示。

3 个性化医疗

在可穿戴医疗技术中, 一个令人非常振奋的应用就是为个体化医疗和精准医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按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ood and DruggAdministration, FDA) 的定义, 精准医疗是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与人类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方法, 是传统意义上的医生使用统计平均值 (Statistical Averages) 来确定患者最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对部分患者有效, 但不是全部。精准医疗或个体化医疗可以针对某一患者个体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可穿戴医疗技术可以为个体化医疗的有效实施提供被忽略或缺失的数据 (Missing Data) , 个人专属监护和反馈 (PersonallMonitoring and Feedback) , 同时医疗服务提供者也可以使用计算机算法 (Computer Algorithms) 帮助患者保持健康状态[8,9]。

4 可穿戴医疗技术的应用类型

4.1 监测

(1) 生命体征。

(2) 大脑及外周神经活动和功能。

(3) 运动范围、强度以及功能状况。

(4) 日期、时间、地点活动和环境状况。

(5) 治疗依从性。

4.2 治疗

(1) 监测患者治疗过程。

(2) 治疗滴定和调节 (Treatment Titration anddAdjustment) 。

(3) 患者直接沟通:①实时;②非实时信息。

(4) 远程医疗:①患者实时专科会诊咨询;②远程多专科咨询。

4.3 教育

(1) 直接针对患者疾病的健康宣教。

(2) 教学培训:①医疗服务提供者;②健康服务提供者;③医护人员;④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及医学生。

4.4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协议平台 (Clinical trial protocollplatform) :①远程患者知情同意及入组;②患者依从性监测;③在更大的地区内增加患者注册;④通过减少就诊次数来降低费用。

4.5 临床研究成本

(1) 实时数据获取和分析。

(2) 不良反应监测与记录。

(3) 患者教育及反馈。

5 未来方向

可穿戴医疗技术应用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 还有很多未被涉及的领域和方向需要研究和发展。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①一项可以推动医疗生态系统的技术 (Medical Eco Systems) , 如一个类似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生态系统的、完整的集成平台, 这个平台可以整合多种可穿戴设备, 可以使开发者进而在这个平台之上开发出更有价值的应用。这个灵活而集成的生态系统可以让医生、患者和医疗机构完整、迅速和价格适宜地使用这项新型技术。②在下属领域可以进行持续的技术改进, 这些技术改进遵从摩尔定律, 即在密度、尺寸、集成处理器速度等方面, 每隔18个月~24个月翻一番, 将会进行传感器的尺寸和电力、可监测的类型、新材料、与普通的衣服和饰品整合 (帽子、首饰、鞋、手表、内衣、衬衫、裤子、鞋) 等方面的技术改进。

6 结论

可穿戴医疗技术是一项快速发展并日益强大的技术, 它将为现代医学实践带来一波颠覆和创新性的发展。可穿戴医疗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疗效, 节省医生的时间, 降低医疗成本, 推进医患双方的教育培训。同时, 对于推动精准医学和个体化医学的发展, 以及推动老年照护和慢性疾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10]。未来, 可穿戴医疗技术的发展将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健康、更赋有活力的世界。

摘要:目前正处在可穿戴医疗设备这项新应用技术的黎明。这项技术必将给医学带来巨大的变革, 特别是在个体化医疗和精准医疗领域。文章介绍了可穿戴医疗技术, 概述了个体化医疗将受益领域, 同时也介绍了一些个体化医疗的实施应用案例。可穿戴医疗技术对于推进医疗改革, 降低整体医疗成本, 提高医疗效果, 提供更多优质的持续医疗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可穿戴技术,可穿戴设备,个性化医疗,精准医疗,医疗技术,医疗改革

参考文献

[1]Katie Dvorak.Use of wearables at outpatient clinics[OL].Fierce Mobile Healthcare. (2014-12-22) [2015-11-06].http://www.fiercemobilehealthcare.com/special-reports/usewearables-outpatient-clinics.

[2]Katie Dvorak.Physician use of wearables[OL].Fierce Mobile Healthcare. (2014-12-22) [2015-11-08].http://www.fiercemobilehealthcare.com/special-reports/physician-use-wearables.

[3]Maged N.Kamel Boulos, Ann C.Brewer, Chante Karimkhani, et al.Mobile medical and health apps:state of the art, concerns, regulatory control and certification[OL].Onlin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Informatics.2014 5 (3) :e229.http://ojphi.org.

[4]Laura Shin.When our wearables talk with our doctors[OL], ZDNET. (2014-08-29) [2015-11-16].http://www.zdnet.com/article/when-our-wearables-talk-with-our-doctors/.

[5]Rachel King.Michael J.Fox Foundation taps Intel's big data, wearables for Parkinson's research[OL].ZDNET. (2014-08-13) [2015-11-17].http://www.zdnet.com/article/michaelj-fox-foundation-taps-intels-big-data-wearables-forparkinsons-research/.

[6]Elie Dolgin.Dressed to detect[J].Nature, 2014-07-10, 511:S16-S17.

[7]Paul Wicks, Jon Stamford, Martha A.Grootenhuis, et al.Innovations in e-health[J].Qual Life Res, (2014) , 23:195–203.

[8]K.Hung, Y.T.Zhang and B.Tai.Wearable Medical Devices for Tele-Home Healthcare[J].Proceedings of the 26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MBS San Francisco, CA, USA, (2014-9-1) , 5384-5387.

篇4:当可穿戴介入智能医疗

自从智能可穿戴兴起之时,站在风口浪尖的就是智能手环。当时人们对于这种小巧且充满科技感的设备相当有好感,智能手环也一度成为人们的谈资。可如今,随着琳琅满目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现,智能手环也似乎被后浪拍到了沙滩上。

但是智能手环真的不重要了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智能手环为什么会开始被忽略。

首先,目前国内的智能手环同质性太强。在Jawbone和Fitbit出现之后,你会发现,满大街都是这几种主流手环的“李鬼”。但此时,手环的日子还算好过,因为消费者的兴趣支撑着一个大市场。可是当小米手环低价袭来,在供应链上实在压不下来价、也无法在设计上有创新的公司就这样死了一批。再加上手环的功能并没有真正刺激用户黏度的增加。如果只是简单的记录运动数据,那手机和智能手表或是其他智能可穿戴完全可以胜任。用户对于手环的新鲜感很难维持一个月,收集到的数据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也逐渐变得没有实际意义。

这个时候做智能手环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我没有想到的公司开始做智能手环——李锦记,没错,几乎每个家庭厨房都会有的品牌开始进入智能领域了。除了惊讶之外,我很想知道其中原委。

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个有钱任性的故事。实际上,这源于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李惠森在2年前一次患阑尾炎的经历。在病床上,他突然领悟,就算人类的寿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变长,但若身体状况欠佳,长寿也是枉然。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培养大众的健康生活习惯。

今年2月,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中的新的业务单元HeHa爽乐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便应运而生,公司的使命是“让他人生活得更爽”。

这个带有慈善意味的项目召集了互联网领域的精兵来研发手环和手机应用,相关的手机APP和智能手环等健康科技产品应运而生。

“HeHa爽乐虽然是一个新品牌,但从集团的背景、资金和资源等方面看都有先天的优势。换句话说,我们不需要去编故事、卖情怀,拿天使投资的热钱,李锦记健康集团之所以成立HeHa,是出于想做点实事的一颗心,希望大家活得更爽。”拥有英国大学计算机学背景,又在WPP集团旗下一家网络公司工作过的集团现任副总裁吴家兴这样告诉《时间线》杂志。

HeHa爽乐和全世界最顶尖的数个科研机构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HeHa的第一代手环HeHa Dao,设立了每天一万步的健康目标,并在专属的网络社区当中形成一种健康社交。此外,社区中还有以手环为媒介的大型游戏,激励人参与。手环放弃了不太灵敏的触控,而使用一个按键就可以对时间、步数等信息进行显示。从设计来看,此款手环佩戴确实相当舒适,就算是不喜欢手腕佩戴东西的人或者敏感皮肤都可以适应,只是手环配搭的搭扣略不方便,还有改善空间。

上述功能并不算是独创性的设计,而手环市场确实已经趋于饱和,整个HeHa爽乐团队也清楚地知道,HeHa Dao只是一个试水,通过听取消费者的反馈,他们在酝酿更能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更有差异性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我们团队很早就开始思考,智能手环除了计算步数,还可以有什么作用,能不能真正给到人体健康一个实际的解决方案。我们认为这才是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未来。”吴家兴说。

于是,另一款产品HeHa Qi便应运而生。与其说它是一款手环,还不如说它是一个随身的健康心电图监测仪。市面上的智能手环大多使用PPG(光学感应)监测心率,而Qi使用干性电极可以更快更准地获取人体的心电图数据,从而精准地预报人体的身体状况,这项科技突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选为临床研究工具,可以说是一款微型版的医疗级智能应用。通过与HeHa APP连接获知健康数据后,HeHa Qi还可以通过特有的呼吸训练法,提高自主神经系统的活性与平衡。HeHa爽乐在大数据分析方面也投入了不少力量,主要针对个性健康方案的设计。

手环天然具有健康属性,但除了记步和心率监测之外,市面上的手环在健康属性上的延展远远不够。而在时尚和商务方面,通过设计和蓝牙连接等功能,智能手环也慢慢精致起来。

与此同时,智能手环也开始从一种运动场景的配件走向时尚领域。但人类对手环的想象力是否就仅限于此?HeHa爽乐显然想走得更远。

这个从命名到推广方式都明显带有粤语区色彩的智能化健康管理产品,从3月底开始面市到如今已经积累了超过30万的下载量。这个数量级别或许并不算太高,然而对于一家意欲切入健康领域的初创公司,仍有继续扩张的空间。

篇5:可穿戴健康医疗深度报告

自从2013年爆发以来, 可穿戴设备市场不断受到整个电子行业的关注, 各路人马纷纷加入到这个极具想象空间的领域。然而就目前已经在售的可穿戴设备产品而言, 运动健康类产品将成为最先爆发的市场。

显然, 这一趋势将在2014年得以继续, 运动健康类可穿戴产品已经成为半导体厂商追逐的焦点, 包括处理器、电源管理、无线模块和传感器类供应商, 已经通过先进工艺和低功耗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自身也获得了新的市场增长空间。

运动健康类产品成可穿戴设备主角

可穿戴设备的定义是个笼统的概念, 如果要为市面上的可穿戴设备进行分类, 则可以帮助我们充分了解市场并抓机遇。

市场调研机构ABI公司将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分为七大领域, 分别是可穿戴照相机、智能服装、智能眼镜、医疗保健、运动与活动跟踪器、可穿戴3D运动跟踪器, 以及兼容智能手机的手表。

以此为基准, 过去的2013年已经上市的可穿戴设备中, 运动健康类产品占据了大部分市场。名为埃森哲 (Accenture) 的咨询公司年初发表报告指出, 虽然如今在市场上能够找到的可穿戴产品似乎多种多样, 但销售额几乎全部来自一个产品类别:健身监测器, 健身监测器在已销售的可穿戴产品中占据十分之九。

市场调研公司ABI的分析师Josh Flood表示:“运动与活动跟踪器是首批热销的产品, 仅在2013年, 就出货了三千两百万台设备。”耐克公司于2012年2月推出的用于检测耐克制定的运动量单位“Fuel”的手环型活动计量器+Fuel Band, 可以在无线连接的智能手机屏上显示记录的数值, 取得了很好的市场表现。

A D I公司亚太区医疗行业市场经理王胜是上述观点的坚定支持者, 他认为, 随着移动医疗热潮兴起, 穿戴式医疗电子无疑会成为未来的穿戴设备的热门行业。在医疗保健领域, 穿戴式的应用产品已不再是停留在“被谈及”的层面, 目前在例如体征信号检测类产品, 运动类装备 (如腕带, 腕表, 鞋类) 以及其他消费产品等领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实际商用产品出现。例如, 在手机或手机附件中集成此类功能, 尤其是业内的主流手机厂商都在开发并已有面试产品, 这必将带同相关技术及市场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相关行业的巨头的加入以及相关产品的面世, 必将加速这一进程。

可量化的信息是运动健康类产品的关键

据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公司数据显示, 应用于健身及个人保健的可穿戴式电子产品, 其相关装置、App与服务市场到2016年可达到5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运动健康类可穿戴设备主要包括活动监测、计步器、睡眠监测以及心率监测等, 外形可以做成诸如手环、手带、腕表、服装鞋帽等。

作为健康管理的组成部分, 健身数据的采集已经成为可穿戴功能的重要发展方向。耐克与苹果的合作, 是该领域的先行者。两家公司推出的“Nike+i Pod”服务, 让拥有Nike+运动鞋和i Pod的用户能获得跑步锻炼时的数据。跑步时, 通过运动鞋内传感器和i Pod的无线连接, i Pod会记录用户的运动日期、时间、距离、卡路里消耗值等数据。跑步结束后, 用户可将i Pod的数据同步到Nike+平台上, 为自己建立一份健身档案。

而所有这些运动健康类的可穿戴设备能够引起消费者与众不同的消费体验, 必须提供可量化的信息, 从而给消费者直观的感受。

据Gar tner公司分析师Angela Mclntyre介绍, 在北美与西欧已经出现了“生活记录”的风潮, 许多消费者开始关注生活中的个人信息, 包括日常活动、生物识别特性、睡眠与心情。就个人运动与健康而言, 可穿戴设备正好提供给消费者量化这些生理特征的手段。

在量化生活的趋势下, 美国已经有69%的成长持续为自己或亲人追踪某一健康指标, 如体重、饮食、运动习惯或疾病症状等。

低功耗和传感技术具有决定意义

医学或健康产业所设计的穿戴式装置, 大多内建高效的感应器架构, 这类产品的功能诉求单纯, 主要用于量测个人生理资讯, 数值量测的要求上, 则是必须非常精确, 且装置要能够长时间使用, 并可透过内建的GSM或Wi-Fi无线通讯, 将身上的各种仪器串连起来, 成为一个身体网路 (Body Area Network;BAN) , 同时也可以将资料回传至医疗院所以利于后续追踪, 如此进而达到居家照护、远距医疗的应用。

对于运动健康类可穿戴设备而言, 一方面要求具备高性能处理的能力和无线连接功能, 另一方面又要同时消耗更低有能量, 因此免去频繁为设备补充电能正是提高用户体验的关键。

跌倒检测器是当今在老年人口中使用最广泛的器械之一, 同时也是运动健康类可穿戴设备的典型应用。尽管这些器械并不能防止跌倒, 但它们能够发出远程报警, 提醒有关方发生了不良事件。对这些器械的要求是功耗低、尺寸小并具备连接功能。同时还必须能区分人的快速坐下和实际跌倒动作。电池必须具备较长的续航时间, 因为更换电池可能需要看护人员或第三方人员到访, 结果会增加穿戴者的成本。电池没电意味着监测器失去效用, 会增加穿戴者的风险, 跌倒检测器使用低g加速度计来检测和区分运动类型。

ADI公司亚太区医疗行业市场经理王胜表示, 在健康类穿戴式设备中还是以MEMS加速度计为主, MEMS陀螺仪的功耗仍然偏大, 无法满足穿戴式设备低功耗的要求。ADXL362是业内功耗最低的3轴MEMS加速度计, ADXL362在工作数据速率为100Hz时的功耗为1.8μA, 400 Hz时为3μA, 在运动激活的唤醒模式下时仅为270 n A, 待机功耗为10 n A, 可以使跌倒检测器的电池寿命延长数月至数年;, 同时其内部的千字节FIFO可以大大节省处理器的中端唤醒频次, 进而可以在系统级节省功耗提高效率, 目前已经成为首选的感测部件。

医疗保健应用中的电源管理

纵观可穿戴式设备的发展, 大致可分为应用软件、显示技术、人机介面、传感装置、通讯和电源部件等几个层面, 尽管设计人员普遍将软件与人机介面等项目视为设计重点, 但是对于设备而言, 一旦没了电源供应, 再智能的设备都将无法工作, 因此电源供电与功耗是最核心的课题。

传统上, 健身管理使用心率监护装置实现, 表现为跑步机上的胸带或把手。基于电极的心率监护方式仍然是记录心输出量的一种流行方式, 但正在发生变化的是电极的构成方式。例如, 新型纺织技术在编织织物时使用导电材料, 从而使身体的较大面积均能拾取生物电信号。这样的变化, 就要求穿戴式监测器需要具备高效的电源管理功能, 从而实现低功耗、小尺寸和高性能三大特点。

ADI公司的Frederik Dostal工程师曾撰文指出, 从电源管理的角度出发, 所有这些系统都由于必要的便携性而对集成度的要求较高。对于真正便携的产品而言, 它们将采用电池供电, 因此要求系统具有高电源效率。在这类应用中, 较低的功耗可延长设备的工作时间而无需充电或更换电池。最后, 成本也是个很重要的参数。虽然在某些其它医疗保健应用中, 电源管理解决方案的成本可能不是关键参数, 但在家庭医疗保健中它十分重要。

ADI公司亚太区医疗行业市场经理王胜表示, 该公司将持续在以上医疗保健功能及运动监测方案上大做文章, 并持续解决和改进行业中的各类系统设计挑战, 例如在运动监测方面, 我们ADI将开发更小更低功耗的产品。生命体征信号的监测将是ADI在可穿戴的医疗保健市场上的重点关注方向, 也会陆续推出创新性的产品和方案, 解决上述的设计应用及市场挑战, 其中包括, 信号链产品, 微处理器, 专门的电源管理方案及相关核心IP算法等。

以ADI公司的AD8232心率监护仪 (HRM) 模拟前端 (AFE) 为例, 它可以有效地捕获生物电信号, 同时还具有低功耗和低成本的优势。其主要特性包括导联脱落检测、快速恢复、右腿驱动, 而且采用灵活的架构设计, 可以配置外部滤波器以帮助减少运动伪像的影响。;光电测量脉率及血氧含量更是在可穿戴设备中作为极为重要的体征信号参数越来越多的被广泛采用, ADI作为体征信号传感器及模拟混合信号处理产品和方案的领导者, 在与行业巨头成功合作的同时, 也会逐步扩展至相关领域的各个角落, 必将引领整个行业的在此类产品中的领先位置。除此以外, 生理阻抗测量, 如身体成分分析, GSR (皮肤电反应) 等也同样会在可穿戴产品上受到青睐, ADI新近推出的全集成单片生理阻抗测量及多传感器采集的高级程度, 高新能, 小体积及低功耗产品ADu CM350, 非常适合此类应用。以上所以相关产品及应用ADI都有专门的技术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结论

篇6:可穿戴设备:强势布局移动医疗

随着谷歌眼镜、智能手表等智能消费终端的推出,由可穿戴设备掀起的科技浪潮正在快速布局移动医疗领域。可穿戴医疗设备也正在引爆医疗健康领域的一场革命。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强势出击,与现在社会中慢性病的侵袭、亚健康状态的蔓延、老龄化的加速等密切相关。在个性化健康管理的观念日益普及下,可穿戴设备也成为当前的潮流先锋。不过,由于缺乏数据深度挖掘,盈利模式尚未形成,目前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其价值并未真正显现,已面世产品与用户的实际生活仍有距离。未来,可穿戴医疗设备还需要迈过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统一标准以及运营机制等几个障碍,以实现行业的真正发展。

事件 资本涌入可穿戴医疗设备领域

2014年,可穿戴设备领域出现了几件重大的事情。

一是Google 1.3亿美元领投大数据医疗Flatiron Health;二是苹果开始批量招募医疗人才,苹果公司过去已经从生物医学领域至少挖走了6位一流专家;三是英特尔在Re/Code大会上推出了智能T恤产品;四是三星发布了一款名为Simband的可穿戴医疗平台。这些公司所集中火力瞄准的,正是一个陌生又熟悉的领域——可穿戴医疗设备。

此外,索尼、LG、Intel、爱普生、3Llab等公司,也纷纷在可穿戴医疗设备领域发力。在201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中,索尼推出了智能手环cow运动追踪器;Intel推出的智能手表,具备自己的蜂窝网络并且支持定位,可基于穿戴着的位置推送信息。爱普生推出了一款智能眼镜,可以输入设备连接,实现增强显示功能;而LG推出lifeband touch智能手环,有运动检测和智能手表的功能,内置的OLED屏幕可以查看通知和控制音乐等;3Llab则推出了智能鞋垫。

正因为有如此多种类的可穿戴设备投入市场,2014年也被称为“可穿戴科技之年”。

据悉,可穿戴医疗设备在医疗领域广泛的应用前景,有专家预测,可穿戴医疗设备将引爆医疗健康领域的一场革命。因为它不但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血糖、血压、心率、血氧含量、体温、呼吸频率等人体的健康指标,还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比如索尼的智能手环cow其实是一个纽扣形状的传感器,它除了有记步和追踪用户的睡眠质量外,还可以记录用户的情感方面的变化;LG推出lifeband touch智能手环中内置的传感器能够记录用户的步数、速度和距离,还可以检测用户的心率。3Llab的智能鞋垫中内置了8个压力传感器和一个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能够检测用户的活动水平,行走健康等问题。

此外,除了监测血糖、血压、心率、血氧含量、体温、呼吸频率等人体的健康指标外,利于各种传感器和硬件设备,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实施诊断、治疗、生活辅助等功能。比如电离子透入贴片可以治疗头痛,智能眼镜可以帮助老年痴呆症患者唤起容易忘记的人和事,Google Glass可以全程直播外科手术等。

而吸引资本涌入可穿戴医疗设备领域的,正是可穿戴医疗设备在未来不可限量的市场。据IDC估计,到2020年无需人工操作的可穿戴设备智能设备总数将超过300亿个,而能连接上网的各种“小玩意”则会多至2120亿个,其中有近2/5属于医疗领域。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报告显示,未来5年内,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市值将超过80亿美元(约合480亿人民币),主要受益于医疗保健类产品的推动。

背景 健康管理理念受到重视

当今的世界,健康的人究竟有多少呢?2014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病的也只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国首部保健用品蓝皮书《中国保健品产业发展报告》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亚健康状态者所占总人口比例高达77%,总数已经超过7亿人。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中国已经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指出,现在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已经日益减弱。根据中国第6次人口普查,老龄率为8.9%,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预计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

亚健康状态的蔓延以及老龄化的加速,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慢性病人口快速增加。据2014年10月13日的“世界保健日”所揭露的数据,我国企业职员、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强脑力工作者中,亚健康状态和慢性病尤为严重和普遍;由于不注重保健,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年纪轻轻就陷入了“亚健康”状态。

幸运的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采用多种传感器的融合、创新的可穿戴设备,为提前规划和管理自身健康做好了准备。这种智能设备种类丰富,包括眼镜、手环、手表、服饰、鞋袜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物品。其不仅可以融合多媒体、无线通信、微传感、柔性屏幕、GPS定位、虚拟现实和生物识别等最前沿技术与一体,还能结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随时随对与人体有关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共享、反馈,实现对个性化健康状态的管理。

比如通过传感器监测到人体血压、血脂过高时,可穿戴设备或者后台发出警报,警告用户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运动传感器可以监督人体每天的锻炼情况;环境传感器可以监控人体周围的环境状况(如有无吸烟和环境污染等);通过这些传感器的有效配合,就可以达到避免看急诊和住院治疗,减少就医次数,节约费用和人力成本的目的。一份在全球范围内针对可穿戴医疗设备的临床研究显示,应用可穿戴医疗设备进行健康管理,可将病人的全部医疗费用降低42%,延长看医生的时间间隔71%,降低住院时间的等35%。

焦点 链接医疗大数据的潜在价值

目前,可穿戴设备已经被应用到慢性病管理、疾病预防、健康保健、居家养老等方面。不过,大多数产品仍处于实验期或推广初期,且价格偏高,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其中可穿戴设备所监测的大量的生理和病理数据则成为该行业所瞩目的焦点。很多专家预测,可穿戴医疗作为未来移动互联新的入口,最大的潜力不在于硬件本身,而在于通过硬件粘住客户,更在于硬件背后收集到的医疗云端“大数据”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商业模式。

nlc202309011856

通过可穿戴设备所获得的大数据具有良好的完整性。这主要是因为将RFID传感器嵌入到手环、手表、眼镜、鞋、服装等人们平常穿戴的服饰中后,传感器采集血糖、血压、心率、血氧含量、体温、呼吸频率等人体体征信息可以通过无创连续监测技术实现体征信息连续监测,从而得到完整体征信息。

数据的价值在未来是不可预期的。按照世界经济论坛的说法,大数据是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麦肯锡曾说,大数据就是生产资料。一份报告显示,医疗大数据的分析会为美国产生3000亿美元的价值,减少8%的美国国家医疗保健的支出。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试图通过解析相关医疗大数据来进行新型商业模式的建立。这些公司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医院甚至保险公司。

医疗大数据的第一个应用是临床诊断。精准地分析病人的体征、治疗费用和疗效数据,可避免过度治疗、避免副作用较为明显的治疗。通过进一步比较各种治疗措施的效果,医生可更好地确定临床最有效、效益最好的治疗方法。

医疗大数据的第二个应用是监测和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厂商可建立面向医院和医生的商业服务模式。比如利用可穿戴医疗设备大量收集的相关数据,设备厂商可以帮助医院建立数据监测中心,为医院提供患者远程监控服务、预约服务及自动分诊服务,按照会员的数量向医院收取服务费。在海外市场,慢性病管理便携式设备“卖数据”的盈利模式已成型。

医疗大数据的第三个应用是精准的销售。比如通过建立类似iTunes的健康软件平台,销售基于监测数据的健康指导/游戏软件,获得销售提成;也可以设置精准的广告投放来向企业收费,通过对用户监测的云端“大数据”的分析,向用户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建议,为相关厂商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

除了与医院合作,数据的价值还有第四个应用,主要是在科研和保险等领域。设备厂商在与保险公司合作的过程中,设备厂商和保险公司合作获得广大的客户群,最后通过利润分成的方法来分享数据价值。保险公司可减少长期保费开支,还能采集医疗大数据开发个性化的产品。而这些大数据可以为新药的开发提供必要的帮助,利用云端“大数据”,为药企、医疗器械公司、研发外包公司、高校研究机构等提供研发服务。

另外,大数据还可用于公共健康监控。一位科研人员介绍说,以中国为例,在十几亿的人口中,如果有两亿的人口在用可穿戴设备,就能够收集上来的数据来预测整个中国一代人或者下一代人的健康状况,甚至能够影响到我们的健康、饮食、生活习惯等各种方向的变化。

启示

实现医院、数据、设备三者的结合

迅猛发展的可穿戴医疗设备领域,这些新兴技术与新商业模式的结合正在全面颠覆我们以往对医疗的认知结构,可以预见,医疗的各个细分领域,从诊断、监护、治疗、给药都将全面开启一个智能化的时代,结合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全新的医院、患者、保险的多方共赢商业模式也在探索中爆发,基于医疗大数据平台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也将把个性化医疗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传统的医疗器械和医院的商业模式或将被全面颠覆,我们定义为“智慧医疗”。

目前,以可穿戴设备延伸的医疗大数据已经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利用大数据监测人的健康状况正在医疗行业渐渐升温。但是虽然可穿戴设备、大数据、健康管理三者之间看起来如此接近,去离我们构想的未来还有一段距离。其中最主要的距离,就在于我国固化的医院的医疗信息化建设步伐还无法与一日千里的可穿戴设备进行有效整合。

可穿戴式技术的崛起,直接指向的是移动医疗巨大的市场。但移动医疗的真正操作者,即医院,虽然全国各地纷纷探索建设医疗信息化系统,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这些系统基本都是独立而封闭的信息系统,不能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

可穿戴医疗设备厂商如果想切入到真正的为临床外包机构提供研发服务、为医院提供自动分诊服务、为医生提供应用性极强的再教育服务、以及和保险公司合作绑定客户,还需要打破体制限制,实现信息和数据共享化。但在目前,很多技术领域的成果在现实中很难推广,更多人把眼光放到移到医疗服务的前端市场,即所谓的“健康管理”,也是不情愿下的无奈事实。

综合来看,可穿戴医疗设备如果想真正有起色,还需要解决平台机制这一发展的主要障碍,即实现医院、数据、设备三者的结合。我国医疗资源供给严重短缺,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供需缺口为移动医疗带来了一片蓝海,而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的高速发展为移动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确有着巨大的市场,比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不仅仅需要接受药物治疗,更需要包括远程监测、远程治疗方案调整、生活方式管理、可穿戴式给药在内的整体的疾病管理方案。而要破除这些障碍,需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支持云计算、大数据发展,搭建可穿戴设备医疗健康应用平台;二是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活化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机制;三是在保证投资前提下,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搞活运营机制。这在国外已经有医院进行了试水,让我们静待这一天的到来。

篇7:可穿戴健康医疗深度报告

无线体域网 (Wireless Body Area Network, WBAN) 整体设计框图如图1 所示。该系统主要是通过在人体表面安放相关的传感器设备来采集人体的血压、体温、呼吸、心电和姿态等5 个重要的生理参数。每一个生理参数的采集节点均选用可穿戴式的低功耗异质传感器, 当传感器采集到人体体征参数之后, 通过蓝牙将数据发送到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设备, 最后通过智能手机设备的无线通信将数据传送到互联网, 最终将数据传达到远程医疗服务中心的数据库, 医护人员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且给予反馈。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对老年人用户的生理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2 老年人生理信号监测系统设计

老年人生理信号监测系统的血压、体温、呼吸、心电、姿态等5 个体征参数节点设计原理图如下图2 所示。这些人体体征参数所对应的物理信号在经过特定的异质传感器的数据采集之后转化为电信号, 然后经过放大电路以及滤波电路的放大和降噪处理, 并且将采集到的信号传递到微控制器进行A/D转换, 最终通过传感器上加载的蓝牙模块将处理过的信号传递到智能手机并进行数据后期数据处理。

3 参数采集节点

①血压检测节点。血压参数的检测是通过振荡法采用无创伤的形式间接测量人体的血压。其测量原理是通过将传感器同日常医用血压测量袖带相连, 当对袖带进行充气时, 人体血管中血液的流动造成的搏动会引起袖带中充入气体的振动, 然后通过压力传感器采集空气振荡引起的震荡波, 结合相关公式, , 根据平均动脉压计算出动脉的相关收缩压以及舒张压, 最终计算出血压值, 得到人体的血压数值。

②体温检测节点。体温的测量是在传感器中安置有能够与皮肤紧密接触的金属箔, 当体温发生变化时, 金属箔的阻值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然后采用比例运算的测量方法, 降低周围噪声引起的干扰。在体温检测的测量电路中, 本系统采用的是AD7783 集成芯片, 在此芯片上搭载有可编程的放大器以及数字滤波器, 由于该芯片适用于低频信号的测量, 因此很适合于本监测系统。

③呼吸检测节点。对于呼吸体征参数的测量是通过压电式传感器来实现的。人体呼吸所引起的收缩和舒张会对压电式传感器的电介质的形状造成一定程度的改变, 引起其内部电荷的分布状态发生变化, 使之正反相互转移, 最终形成电位差, 并且形成的电位差与人体呼吸产生的压力和张力成正比, 本系统正是利用此原理来检测人体的呼吸体征参数。

④心电检测节点。由于心电检测信号相对来说较为微弱, 仅为毫伏级别, 所以抵抗干扰能力较差, 而人体皮肤与电极之间又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甚至脱落的现象, 导致测量失真, 因此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将测量电极同皮肤紧密接触, 以便确保高质量的测量信号, 因此, 在心电检测过程中需要采用能够与皮肤紧密接触并且具有良好导电性的材料。

⑤姿态检测节点。姿态体征参数检测采用MEMS三轴加速度传感器作为姿态测量单元, 建立人体坐标系, 根据人体姿态角度的变化来识别人体的相关动作状态。

4 结语

随着我国空巢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 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监测问题亟需解决。因此, 医疗模式需要从以往的治疗向预防的方向转化, 从以医院医生为主的模式向以家庭病人为主的模式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 基于无线体域网的健康监护系统十分符合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的需求,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苌飞霸, 尹军.一种可穿戴无线体域网系统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4, 18 (5) :413-416.

[2]王曦泽, 胡巍.非接触式体征监测及智能移动终端算法的实现[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4, 33 (3) :258-263.

[3]轩运动, 赵湛.基于无线体域网技术的老年人健康监护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1, 48 (3) :355-359.

篇8:可穿戴设备:医疗物联网潮流先锋

近期,随着谷歌眼镜、智能手表等智能消费终端的推出,一股由可穿戴设备掀起的科技浪潮正试图开启物联网2.0时代的大门。相较于物联网1.0时代对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模式,由可穿戴医疗设备带动的物联网2.0时代,正在致力于突破孤岛,实现各种应用的互联。而在亚健康和个性化健康管理的观念日益普及下,可穿戴设备也在成为唤醒医疗物联网2.0的潮流先锋。

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可穿戴医疗的前景很美,但其价值并未真正显现,已面世产品与用户的实际生活仍有距离。

不得不规划和管理的亚健康状态

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很多人由于不正确的生活方式,身体常常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国首部保健用品蓝皮书《中国保健品产业发展报告》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亚健康状态者所占总人口比例高达77%,即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已超7亿。人体处在亚健康状态,就极有可能患上各种严重疾病,如心脑血管病、骨质疏松、肾结石、关节炎、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可以说,亚健康就是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前状态。

欧美国家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提出和普及“亚健康概念”,在这一点上,我国的起步比较晚。目前我国的“亚健康”人群规模及严重程度,已不容我们乐观,特别是企业职员、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强脑力工作者,亚健康状态尤为严重和普遍。

幸运的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重大疾病的治愈率逐年提高,即使是癌症,如果及早发现,有效治疗的话也是可以被治愈。那么,如何规划和管理的亚健康状态呢?

幸运的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采用多种传感器的融合、创新的可穿戴设备,正在打破原来的状态。

例如:通过生物传感器监测到人体血压、血脂过高时,能警告用户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运动传感器负责监督人体每天的锻炼情况;环境传感器负责监控人体周围的环境状况(如有无吸烟和环境污染等);最终,通过三类传感器的有效配合,很好地控制疾病。合理的慢性疾病管理,能够避免看急诊和住院治疗,减少就医次数、节约费用和人力成本。

正因为可穿戴医疗能够让患者(用户)管理自己的疾病,得到及时的帮助。因此任何一个慢性病里面,上百万的活跃、专注的用户是完全有可能的,大量的用户的临床数据存在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可穿戴智能医疗能够协助患者进行经过科学设计的个性化健康管理,通过检查指标来纠正功能性病理状态,中断病理改变过程。合理的慢性疾病管理,能够避免看急诊和住院治疗,减少就医次数,带来费用和人力成本的节约。在全球范围内针对移动医疗服务效果的临床研究显示,出院后的远程监护可将病人的全部医疗费用降低42%,延长看医生的时间间隔71%,降低住院时间的35%。

健康管理理念的兴起使可穿戴医疗有了广泛的需求基础。从苹果UP手环到谷歌眼镜,涵盖了健身、健康管理等方方面面,有人甚至预言“可穿戴医疗革命”即将引爆。

医疗:可穿戴设备最具前景的应用领域

从2013年起,五花八门的可穿戴设备开始出现,智能眼镜、智能手表、运动手环、穿戴心电马甲、可穿戴式血压计……这些可穿戴设备被认为是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后最热门的移动产品。2014年5月,中国(北京)国际技术转移大会举办了“可穿戴医疗设备与智慧健康”专场,其设立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展台让参观者大开眼界。

2014年5月,可穿戴设备领域出现了几件重大的事情,一是Google 1.3亿美元领投大数据医疗Flatiron Health,以及苹果招募医疗人才(苹果公司过去一年至少已经从生物医学领域挖走了6位一流专家。5月29日上午,英特尔也在Re/Code大会上推出了智能T恤产品。

这款T恤,是由英特尔之前收购的AIQ公司开发的。T恤搭载Edison芯片,采用可拆卸电池供电,方便用户清洗。同一天,三星也发布了一款名为Simband的可穿戴医疗平台。这款产品与现有的智能手表非常相似,采用正方形外壳和大号的彩色触摸屏,并且配备Wi-Fi和蓝牙模块,可监测心跳和含氧水平。

正因为有如此多种类的可穿戴设备投入市场,2014年也被称为“可穿戴科技之年”。也正因为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广泛的应用前景,有专家预测,可穿戴医疗设备将是引爆医疗健康领域的一场革命。因为它不但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血糖、血压、心率、血氧含量、体温、呼吸频率等人体的健康指标,还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也许就在2016年,医生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通过一部智能可穿戴设备反馈的信息查看地球另一端某个病人的心电图,这就是正在发生的医疗技术革命”。美国霍普金斯医院前心内科医生Eric Topol 在他的新书《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in medicine》中,将可穿戴医疗设备和移动医疗列为医疗领域最具潜力的破坏性创新技术。

市场研究机构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研究表明,医疗是可穿戴设备最具前景的应用领域(其次是健身和娱乐);Ahadome预测可穿戴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至少占可穿戴设备的50%份额。可穿戴设备将为医疗器械行业带来一场革命(微型化—便携化—可穿戴化),不但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血糖、血压、心率、血氧含量、体温、呼吸频率等人体的健康指标,还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电离子透入贴片可以治疗头痛,智能眼镜可以帮助老年痴呆症患者唤起容易忘记的人和事,Google Glass可以全程直播外科手术等。

据IDC估计,到2020年无需人工操作的可穿戴智能设备总数将超过300亿个,而能连接上网的各种“小玩意”则会多至2120亿个,其中有近2/5属于医疗领域。根据iiMedia Research数据,2012年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为4.2亿元,到2015年这一市场预计将达到12亿元,2017年将达到47.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0%。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报告显示,未来5年内,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市值将超过80亿美元(约合480亿人民币),主要受益于医疗保健类产品的推动。

nlc202309021441

探索怎样的商业模式?

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能够有效地协助患者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检测来纠正功能性病理状态。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这个领域。医疗领域,一直都是各种新技术觊觎的重点市场,在中国医疗服务大概是2-3万亿人民币的规模,占GDP5%-6%的比例左右。美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则达到了2-3万亿美金,占到美国GDP比例的17%左右。

目前,可穿戴医疗设备在技术层面已经有了很多突破,可穿戴设备正在通过语音识别、眼球追踪、骨传导技术、低功耗和能源技术、裸眼3D技术、高速无线、人体芯片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始生产越来越多的产品。智能手环、智能腕表、智能耳套、智能虹膜、智能腰带、智能鞋……各种具备检测体征、睡眠、坐姿、脑电波等功能的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也在市场上掀起热潮。目前,可穿戴设备已经被应用到慢性病管理、疾病预防、健康保健、居家养老等方面。不过,大多数产品仍处于实验期或推广初期,且价格偏高,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如果以“互联网基因”来定义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当然目前价格偏高的价格还不能让大多数人接受。所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探索如何通过硬件粘住客户,以及如何利用硬件背后收集到的医疗云端“大数据”来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经过比较和总结可以发现,目前通过设备销售来完成价值转移的商业模式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公司开始通过服务模式的改进向用户、企业、科研机构、医院、医生甚至保险公司来收取费用。下表就列出了一些衍生的商业模式:

综合来看,寻找可以产生增值效益的商业模式对可穿戴医疗设备厂商尤为重要。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产业链由硬件、应用、运营服务、大数据等组成。医疗设备制造商、移动运营商、系统集成商、软件方案商等都是移动医疗产业链的重要参与者。

目前,可穿戴医疗设备虽然技术层面已经有所突破,但是可穿戴医疗作为未来移动互联新的入口,最大的潜力不在于硬件本身,而在于通过硬件粘住客户,在于硬件背后收集到的医疗云端“大数据”,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商业模式。

普及尚需时日

医疗穿戴设备这一技术不仅给慢性病患者带来了自由,减轻了住院的经济负担,而且为医院节约了医疗资源。特别是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以后,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医疗关注,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每一位老年人都佩戴移动医疗设备,进行实时的医疗监控。老年人需要长期的医疗监控的特点为医疗穿戴设备提供了极大的市场。除了用于个人医疗保健和生活运动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外,用于医生护士临床治疗和监护的移动式可穿戴设备仪器,也在陆续应市。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4年6月末),中国投入医疗穿戴设备研发和生产的企业达到420家左右,国际上则达到2000多家。但是目前为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很多公司推出的可穿戴医疗产品销售状况并不乐观。比如浙江嘉兴统捷科技研发的针对中老年人的手机手表式健康检测远程跟踪监护器“腕宝”,因自身产品因素,通过网销及直销的模式均未达到预期目标。另外,如三星智能手表的销售数据显示,其日销售量仅为800~900台,远低于预期,其中价格昂贵是主要因素。九安医疗为了提前布局前端智能医疗可穿戴设备,曾重磅推出的iHealth产品,但到目前为止这种产品对公司业绩贡献并不大。九安医疗2013年年报数据显示,其营业收入为4.07亿,同比增加14.46%,其净利润为亏损834万,同比下降219.52%。其主要是外销的iHealth产品账款坏账达到383万。

同样在美国,可穿戴设备产品的利润也并不乐观。2014年1月份曾有报告称有1/3的用户在购买可穿戴设备之后6个月内即停止使用。美国的一些医生指出,目前可穿戴医疗设备功能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大部分可穿戴设备的功能都集中在记录步数、估算消耗的热量以及跟踪用户的睡眠质量等方面,还有一些可穿戴设备能够跟踪记录许多用户的活动数据,但是这些数据最终却难以帮助人们针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有意义的改变。也正因为如此,耐克公司就在前不久宣布裁减可穿戴硬件团队。

笔者调查后总结,目前可穿戴医疗设备产品市场销售不利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不过,人们对新生事物都会报以怀疑的态度,这也是正常的反应。从商店购物到网上购物,从按键手机到触屏手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可以培养的。物联网2.0时代,培养的是每个物品都真正具备互联对话的能力。对于物联网2.0时代的前景,笔者也始终认为,其市场价值的显现,是帮助我们认识到更多更广的物理世界。当然也会更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上一篇:金利集成环保灶“新年献爱心”——捐款万元献给慈善事业下一篇:一旦提笔,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