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制医疗服务的健康管理论文

2022-04-29

在庞大的立体化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中,不同的健康管理服务主体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而IT公司在其中也必然大有可为“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会员制医疗服务的健康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会员制医疗服务的健康管理论文 篇1:

上海徐汇云医院在分级诊疗实践中的探索与创新

摘 要 借助上海市建立徐汇区-中山医院医联体的契机,上海徐汇云医院创建了“互联网+分级诊疗”的医疗服务模式。云医院提供以“视频看医生”为核心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建立了全-专云平台,实现了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登录全-专云平台后,可向上级医院的专科专家进行实时咨询或请求其会诊,也可为患者预约到上级医院就诊、检查或住院等。云医院亦向医联体外的医疗或医疗相关机构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如养老院、社会药店等,以协助解决日常的医疗问题。云医院今后将整合终端智能医疗健康监测技术与服务,大力发展可穿戴设备和机器人系统的应用,开创慢性病管理新模式,建立区域性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中心,促进区域内医疗资源的大融合,为分级诊疗的实施提供物质基础和保证。

关键词 上海徐汇云医院 分级诊疗 互联网医疗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Shanghai Xuhui Cloud Hospital for hospital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ZHOU Zhiwen1, 2**, HU Jun1, 2, ZHANG Xiong1, 2, ZHU Fu1, 2***

(1.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1, China; 2. Zhongshan Xuhu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1, China)

ABSTRACT A mode of “internet+ hospital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as created in Shanghai Xuhui Cloud Hospital (SXCH)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edical union of Xuhui District-Zhongshan Hospital. The internet medical services centered on “seeing a doctor by video” could be provided in SXCH by establishing a general-specialist doctor cloud-work-platform, by which the interconnection of med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between SXCH an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could be achieved. General practitioners can consult a specialist in a higher level hospital for real-time consultation or request a consultation and can also make an appointments for a patient to go to a higher level hospital for treatment, examination or hospitalization and so on. SXCH can also extend their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to medical or not-medical institutions outside the medical union, such as nursing homes, social pharmacies, to help solve daily medical problems. SXCH will integrate terminal intelligent medical health monitoring technology and services, develop wearable equipment and intelligent robot systems, innovate a mode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and establish reg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sistant diagnosis center in the future. By these initiatives, SXCH will als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and provide material basis and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hospital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Shanghai Xuhui Cloud Hospital; hospital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ternet medical

分級诊疗是解决我国就医难、就医贵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医改的重点和难点[1]。2015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指导意见》)是建立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总纲领,此后国家又在此基础上连续发布了家庭医生签约、医联体建设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讲话,强调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是我国今后医改中最重要的工作。医改“十三五”规划将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置于5项医改重点任务之首,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成为医改中的重中之重[2]。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是当前我国推进医改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以及缓解医患矛盾的有效途径[3-4]。

虽然多年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探索,但从实效上看,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距离国家期待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离《指导意见》提出的“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的目标也有不小的距离[4-5]。各级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仍很不平衡,患者选择到高层次医院诊疗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变。究其原因,区域医联体内信息化滞后是重要原因之一。缺乏医联体的信息化,就无法实现区域内的医疗信息共享,医联体内的分级诊疗缺乏操作的可行性[5-6]。而应用“互联网+”技术,有希望解决分级诊疗中的这一难题[6-7]。

1 上海徐汇云医院的创建

为配合国家倡导的医改和“互联网+行动计划”,落实《“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要求[8],结合上海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徐汇区内的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了上海首家互联网智慧医疗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即上海徐汇云医院(以下简称为“云医院”),并于2015年9月正式开始运营。云医院创建了以“视频看医生”为核心的互联网医疗新模式,通过建立完善的区域性智慧医疗信息平台,推出了网上就医、网上预约及付费、送药到家、网上随防与健康管理等全新的医疗服务项目,实现了院前院后、线上线下的闭环式管理。云医院云集了徐汇区-中山医院医联体内的三级医疗机构及职业注册医护团队,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的专业医生以及护理、影像学检查等专业团队,为患者提供长年无休假的健康服务。云医院以上海市徐汇区-中山医院医联体为纽带,在以徐汇区内三级医院为主体的实体医疗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医疗服务,将之網络延伸至药店、养老院等多种机构,并进入家庭。任何人下载云医院的手机应用程序并实名注册,就可成为云医院的服务对象,随时接受医疗健康服务。通过为患者提供视频看医生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管理和随访服务,云医院将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延伸至居民个人、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工作单位和社会药房等,辐射至包括边远地区的每一位患者和百姓。

目前,云医院采用会员制、实名制服务模式,以徐汇区及上海市为服务重点,线下合作机构达800余家,服务延伸至徐汇区及上海市的药店、养老院等多类机构和个人,并已辐射至云南、甘肃等10省(市)的边远地区。经过3年多的投入与运营,云医院成效初显,基本建立了具有一定规范性的“云医院”诊疗和健康管理模式与服务流程,形成了基于会员制的商业运营服务模式及其规范,将对未来“云医院”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2 云医院在分级诊疗实践中的探索与创新

云医院借助上海市建立徐汇区-中山医院紧密型医联体的契机,对“互联网+分级诊疗”的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索。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可相互传送电子病历、健康档案,改善了医联体内的信息化通路。让患者的医疗信息在医联体内“流动”,让相关医务人员在线上交流,患者就诊、转诊时就能少走路,从而使分级诊疗得以畅通运行。云医院线下专门设有云医院平台服务中心,还设有医联体转诊办公室。对通过云医院转诊的患者,线下实施3个优先,即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实现了患者的任何预约、检查或住院需求“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借助云医院搭建的分级诊疗协作平台,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下沉。经过3年多的发展,云医院在分级诊疗实践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并获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2.1 建立全-专云平台

在上海市徐汇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和协助下,云医院于2018年6月建立了全-专云平台,实现了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也专门成立了29个专家团队,随时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的专业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在为患者看病时,如需要预约专家、预约到上级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和预约住院等,可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录云医院的社区全-专工作平台,实时完成上述预约。全科医生也可随时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专云平台上预约咨询或多人会诊。二、三级医院的专家亦可以通过云医院的全-专云平台阅读患者的医疗记录,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并通过此平台给出会诊建议,实时帮助全科医生解决在患者诊疗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云医院还可预约医联体内的中山医院专家,大大方便了患者就医。与此同时,云医院也实现了线上预约,并在线下设专人专窗接待,协助解决各种问题,包括转诊、检查预约以及后续服务。云医院实现了医联体内“无缝对接”和“绿色通道”样的“零等待”式分级诊疗服务模式,实现了医联体内医疗机构线上和线下的闭环运行。云医院全-专云平台的建立真正实现了“1+N+N”的医疗服务模式,即一个全科医生或患者可得到N个二级医院专科专家和N个三级医院专科专家的帮助或医疗健康服务。

目前,全-专云平台已经成为徐汇区-中山医院医联体的常规工作部分,每日解决数十例患者的疾病诊疗相关问题。全-专云平台的运行在帮助全科医生提高医疗与健康服务能力的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居民参加了“1+1+1”(居民根据自愿,在与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再选择1家区级和1家市级医院作为自己的医疗服务机构)医疗服务签约,提高了家庭医生的医疗服务签约覆盖率。

2.2 提供泛分级诊疗服务,拓展医疗服务范围

云医院在创建之初就规划对徐汇区-中山医院医联体外的医疗和非医疗机构进行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特别是在本地区内的机构,以拓展医疗行业的商业服务模式。云医院与这些医疗和非医疗机构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包括养老院、社会药店、体检机构和单位内设医疗部门等,协助它们解决日常医疗相关问题。这些机构如有患者需要转诊到医院,可通过云医院直接转诊到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这类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及价值,一方面可拓展云医院的医疗服务范围,另一方面可解决一些医疗和非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短缺或实际的医疗问题。相比由传统的一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组成的三级诊疗体系,我们将包含这种医疗合作服务在内的诊疗体系称之为“四级诊疗”体系。目前,云医院的合作机构或单位已达800多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形成了“医院无围墙”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2.3 直接服务于家庭及个人

任何个人及家庭,只要下载云医院的手机应用程序并实名注册,就能成为云医院的会员,随时接受云医院的医疗健康服务。患者在任何地方,哪怕在旅途中,也可直接登录云医院,寻求线上医护人员的服务或预约服务。对于医联体内的医生,除可通过云医院平台与会员或患者交流外,全科医生还可与专科专家进行直接的交流,这亦能起到实际帮助分级诊疗实施的效果。

3 云医院在分级诊疗实践中的新发展方向

依托上海市徐汇区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方面的特出优势[9],云医院将大力发展与引进相关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最新智能信息技术,进一步整合徐汇区-中山医院医联体外的实体医院、保健机构、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公司、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供应商、医学人工智能研发公司等的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打造上海市徐汇区智慧医疗与健康服务有机融合的创新性应用平台。主要的工作路径如下:

①创新个人及养老健康服务模式。整合终端智能医疗健康监测技术与服务,云医院将大力发展可穿戴设备和机器人系统的应用,推行并实现个人健康管理的智能化。云医院也将探索智慧医疗和机器人系统用于健康养老的有效途径,助推“居家养老、社区与机构帮老、科技助老”的养老模式的顺利实施。

②开创慢性病管理新模式。云医院将致力于慢性病管理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医疗用于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开发慢性病智能管理系统,即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具体场景中,包括风险识别、健康干预、智能随防以及基于精准医学的健康管理。

③建立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中心。建立智能影像识别系统,即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医学影像学中,实现医学影像的智能分析。继续引进及开发人工智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系统,如心电图、眼底检查、病理学诊断等,促进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大融合,为分级诊疗的实施提供物质基础和保证。目前,云医院与奕能(上海)医疗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已推出了“人工智能+慢性病管理”“人工智能+全科医生”等服务项目。

4 展望

“互联网+医疗”突破了传统的就医模式,有利于提高医疗效率。将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于医疗服务行业,建立医疗信息化系统云平台,可以促进供给侧改革下的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消除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种种弊端,提高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运行效率[10]。

云医院建立了区域性的医疗服务大平台,成为“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医疗”的探索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在进一步巩固、完善上述成果的基础上,云医院将继续开创“互联网+分级诊疗”新模式,推出“互联网+慢性病管理”“互联网+医养融合”“互联网+家庭医生”等服务项目,促进“人工智能+分级诊疗”的进一步落实和实施。云医院也将协助家庭医生为居民建立完善的电子健康档案,实时监测居民的健康状况并为之提供有效的健康服务。云医院将持续完善人工智能平台,对其线上服务、数据中心和线下管理三大核心模块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实现医疗资源和需求的精准匹配,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与效率。云医院将以“大健康”目标为主线,不断创新、开拓和完善自身建设,为广大百姓提供智慧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黄德圣, 潘小妹. 醫院分级诊疗的现状及对策[J]. 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34): 4727-4729.

[2]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N]. 人民日报, 2016-08-21(01).

[3] 饶克勤. 健康中国战略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J]. 卫生经济研究, 2018(1): 4-6, 9.

[4] 张嘉佳, 张伟. 影响医院分级诊疗进程的医改相关政策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8, 38(7): 890-893.

[5] 刘庆, 王清亮, 费剑春, 等. 我国医疗联合体主要运行模式及存在的问题[J]. 中国医院管理, 2017, 37(9): 33-35.

[6] 衡敬之, 梅达成. “互联网+”分级诊疗的定位及与“医联体”的关系——以《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九至第二十一条为视角[J]. 医学与法学, 2018, 10(3): 40-44.

[7] 孙璐. 分级诊疗制度下的互联网+医疗模式研究[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7(17): 69-71.

[8] 郑杨, 王春芳, 吴春晓, 等. 《“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三项主要指标解读[J]. 上海预防医学, 2018, 30(1): 11-14, 20.

[9] 舒抒, 黄尖尖. 徐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高地新地标[N]. 解放日报, 2017-08-31(006).

[10] 张南, 周言, 唐月红, 等. 互联网+医联体平台助推分级诊疗思考[J]. 中国医院, 2018, 22(11): 42-43.

作者:周志文 胡珺 张雄 朱福

会员制医疗服务的健康管理论文 篇2:

健康中国掘金“互联网+健康管理”

在庞大的立体化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中,不同的健康管理服务主体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而IT公司在其中也必然大有可为

“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8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的高度,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是目标。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

显然,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是未来健康服务的大势所趋。国家大力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这个大环境,对于传统健康管理服务部门和新兴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和企业来说,意味着良好前景与巨大商机。

目前,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中心,以健康管理服务为核心,以其他健康管理服务主题为支撑和补充的立体化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正逐步形成。在这一庞大的体系中,不同的健康管理服务主体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而IT公司在其中也必然大有可为。

健康管理:

建设健康中国的主要基石

当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以控制医疗支出、促进生命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健康服务,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共识和选择。而健康服务业正在成为继IT产业后,新兴、快速发展和成长的产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波尔泽在其专著《财富第五波》中,将健康产业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

健康服务业不是单一的产业,而是包括所有与健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产业体系。国务院2013年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健康服务业所涵盖的三大领域:一是医疗服务;二是健康管理与促进,包括健康体检、咨询管理、体质测定、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旅游以及中医医疗保健、健康养老等多样化健康服务;三是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

当前,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正在从传统的疾病治疗,转向更加重视预防和保健、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家对健康咨询、健康体检、体育健身、养生美容以及健康养老等新兴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都在快速增加。巨大的健康管理消费增长动力,促进着健康管理逐步成为我国经济中最为重要的“朝阳产业”。

另一方面,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群仅占5%,疾病人群占20%,而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则占75%。而在中国,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在不断延长,以及随之而来的人口的老龄化、健康长寿意识的上升,使疾病谱发生转变,非慢性传染性疾病是现在和往后,我国面临的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糖尿病两种主要慢性疾病的患病人数均已过亿,并且,处于患病前期的亚健康人群数量更是大得惊人。

这些问题都需要健康管理来解决,健康管理能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减缓慢性疾病的发展速度。因此,目前我国对全民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 在8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对“建设健康中国”的部署中,习近平指出,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才能使健康服务完整连贯,惠及全民。而健康管理将会是“建设健康中国”的主要内容,成为“建设健康中国”主要基石。

眼下,我国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万分之二,与很多国家的发展水平相却深远。在美国,83%的居民都能够在健康管理公司或企业接受完善的健康管理服务。

不过,在健康管理市场巨大增长动力的推动下,在国家对医疗体制的改革、政府对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健康行业的支持和鼓励下,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正进入新的拐点期,健康管理产业愈来愈成为投资机构竞逐的重点领域。

现在,我国大陆地区仅有为数不多的健康管理机构,大部分为医院及体检中心的附属部门,这些机构同时存在独立运营与融合兼并两种趋势。而健康管理的具体业务目前侧重于个性化咨询服务、健康体检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保健品开发等,正在加快发展的还包括私人医疗服务、健康检测评估服务、健康风险评估服务、中医养生“治未病”服务,以及健康管理平台建设等等,整体来说,距离完整意义上的健康管理服务,还有很多内容有待丰富。

有关研究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市场规模将加速增长,有望从2015年的106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177.6亿元,年增长率也或从2015年的11.34%增长到2020年的14.82%),增长势头颇为迅猛。我国健康管理市场将形成全球引人注目的一个兆亿价值的市场。

健康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仅靠公共服务远远不够

作为健康管理体系的中心,社区的健康管理服务目前主要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几乎很少涉及规范的健康指导计划制定、定期回访、长期追踪等后续服务。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新政积极鼓励社区发展家庭医生服务。近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推进在不断加快脚步。

在家庭医生服务的先行试点城市,由全科医生、预防保健人员和社区护士至少三人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作为家庭医生服务的提供者,社区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签订协议,确立服务关系后,居民可随时咨询,也无需交费,其他挂号及开药等环节收费与一般就诊时一样。通常契约为一年一签,如有特殊情况也可不续签或转签。经过固定医生和护士长期诊疗随访,以及除疾病本身外个人健康管理方案的“私人订制”,医生与患者间的关系逐渐熟如故友,甚至签约医生就是居民的免费健康养生顾问。

尽管家庭医生与居民间的信任初见端倪,但仍需直面基层资源不足的问题。以北京市为例,2105年底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3500余个,但与2170万常住居民人口服务需求比较,仍缺少近2万名医务人员。

2013年以来,作为对《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响应,许多省市亦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置健康管理中心,开展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现在,有许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了一系列健康管理服务产品,针对服务对象的个体特质、需求特点、经济条件,通过信息收集、状况评估、干预及效果检测,组合开发出相应的健康管理服务产品,同时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此不断地改良产品,并通过免费组织高水平健康讲座,促进健康管理服务的推广,及时发现居民早期病变,通过采取针对性的健康促进与干预,逐步降低疾病风险。

当然,仅仅依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未来,根据不同年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等特征的人群健康需求建立立体化的康服务体系,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健康管理服务,还需要其他健康管理服务供给主体参与,如大型综合性医院、商业健康管理机构、健康保险公司,以及健康相关IT企业等。

从体检到健康管理有多远?

构建立体化健康管理体系,医院是重要支撑,医院是健康管理服务的重要供给主体。目前,我国大陆地区为数不多的健康管理机构,大部分为医院及体检中心的附属部门。

医院实施健康管理服务有着巨大的优势:设备先进齐全、多学科专家资源丰富、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较高,可以针对不同需求人群提供适宜的健康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先进完善,拥有涵盖住院和门诊病人的详细资料,可以精确定位健康管理服务需求人群及需求内容;有条件为健康管理客户提供就医绿色通道,可以为健康管理一条龙服务提供良好的保证。

特别是,医院在多年的医疗卫生活动中,往往形成了较高的品牌影响力,拥有稳定、庞大的客户群,因而发展健康管理服务较容易赢得社会及客户的认可与信赖,使医院原医疗服务的客户群及潜在客户群成为健康管理服务的客户群。

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或体检科是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最好抓手,不过目前仍然主要是进行健康信息采集,即开展体检工作,而后续健康管理服务如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干预等服务虽然有,但占比很少甚至没有。

目前的体检是医院诊断的延伸,并非全新业态,属于过渡性业态。对此,有关学者解释说,现在健康管理的概念被提出了,体检这条腿已由医院迈出,那么将来就应迈向健康管理的彼岸上。

可是,医院医护人员的服务对象更多的是疑难病、危重病患者,健康、亚健康人群很少,长期形成的传统医疗服务观念根深蒂固,对健康、亚健康检测技术与干预手段不易接受,难以在短期内树立健康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医院患者多,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讲,确实也是不争的事实。实现迈向健康管理的彼岸这一目标难度大,而一些健康体检机构未来做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较大。

相比公立医院体检中心硬件、软件医疗资源过硬,监督管理功能相对完善,但服务方面有所欠缺。民营健康体检机构服务却比较周到、人性化,且就诊舒适度较高,然而医生资质及后期培训等方面却相对逊色。

目前的健康体检机构,只号称为健康管理机构,但尚不具备这方面能力,当然,他们具备向此方向发展的条件。健康管理中干预手段的跟进是体检机构今后需要完善的关键。

未来,伴随着健康管理的大发展,特别是健康中国的建设,现有健康体检机构中,部分发展健康、实力较强的机构会占领制高点,转变为健康管理机构;而有一部分将会被淘汰;还有一部分则将作为医疗机构的补充。

可见,并非所有健康体检机构都能到达健康管理的彼岸,要到达健康管理的彼岸,首先需有健康管理的正确经营理念,即不只是对已经发生的疾病检出及进一步送去医院治疗,而是能对民众的健康状况作出科学正确的评估,如发现健康风险、评估亚健康状况程度等。另外,还应给予干预手段,告诉公众如何降低风险,以及如何逆转亚健康状态,阻止其向疾病方向发展。

新业态:

健康资产管理与康保模式

目前,我国全民医保计划仅是正对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对于处于亚健康和临界高危状态的人群,尚不能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在医疗保险管理中引入健康管理的理念,将基本医疗与预防保健相结合,引导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将个人账户内积累的资金用于健康管理,既有利于减轻医保基金的压力,又有利于实现人人健康的目标。

不过,健康维护又需要专业的、有医疗背景的机构,这就出现了有医疗背景的第三方健康管理组织。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集团合作提供健康管理相关服务,突出了健康预防和健康维护的重要性,提倡早发现和早治疗,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同时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如今,我国的许多社区也开始与保险公司展开相关的合作。社区居民购买了健康保险产品后,健康保险公司作为其代理人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购买健康管理服务,委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购买者信息,并提供长期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浦东一家社区卫生中心合作实施“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服务,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保险公司与客户签订“全科医生家庭服务知情同意书”,为客户指定医生和公司服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保险公司联合为客户进行健康体检,收集健康信息并进行健康评估,为客户建立健康档案,提供营养膳食、运动健身等健康计划,分健康体和非健康体(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进行相应的预防控制路径管理,根据系统中防空路径单的要求和提示,定期对客户进行随访、健康教育、短信提醒、电话提醒客户按时到医院进行随检和配药。

现在,还有一类采用会员制方式的健康资产管理模式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机构。实施这种模式的健康管理公司引导客户购买不同层次的健康管理服务,在全国有与其合作的医疗机构,形成医疗健康服务系统,以会员制的方式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北京环球医疗救援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环球保健”健康资产管理服务体系

这一体系由三大子系统构成:健康资产评估与计划管理系统、健康资产干预管理系统、健康资产维护与保障管理系统。会员根据缴费水平享受不同层次的服务,最高层次能享受3大系统的服务。假如检测到身体和心理等相关系统的异常及各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后,通过该系统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干预,达到早期发现疾病、预防疾病的发生、治疗疾病、延缓疾病进展及并发症的出现的目的。

IT推动健康管理大发展

健康管理服务与其他服务有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依赖度极高。健康管理服务的出现将为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开拓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同时,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将直接影响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服务品质、服务效率、服务成本以及服务规模。

去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提出从“互联网+创新创业”、“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益民服务”、“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十一个方面,加快互联网与相关行业的跨界融合,促进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健康服务方面,《意见》提出:支持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和应用,推广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鼓励健康服务机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第三方在线健康市场调查、咨询评价、预防管理等应用服务,提升规范化和专业化运营水平。

IT公司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和专业化的远程监护设备,依托合作医院和相关机构的知名医疗专家和专业健康顾问团队,建立开放式的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为个人提供科学、系统、全方位的健康管理与服务。

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有几种类型:健康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健康管理信息系统、体检信息管理系统、健康管理软件APP开发、健康管理穿戴式设备开发,以及协同管理系统和智能知识库等为健康管理服务的提供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和网络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

美国的一些IT公司,如谷歌、微软,都开发了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微软把家庭用的终端检测仪,比如血糖仪、血压仪等与网络进行连接,系统自动传输监测数据到中央数据库,平台关注的不仅仅是个人数据值的变化和异常,更关注一组数据的状态和变化,从而了解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发展趋势,并及时反馈给管理对象,帮助管理对象改善健康行为,维持健康状态。

IT公司等主体参与健康管理,能够发挥其信息网络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专业的远程监护设备、医疗设备产品与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不仅有利于提高健康管理的能力,也有利于推动企业进一步根据居民需求,开发适宜的产品和服务,使健康管理的发展紧密围绕居民需求的变化,提供人性化、高效的个管理服务。

方正集团发挥与北京大学合作的优势,依托北京大学医学部,通过自建、并购和托管等方式,形成自己的医疗网络,建立健康管理中心,为目标人群提供健康管家和动态健康风险档案管理,具体包括疾病评估、健康体检、绿色就医、物理治疗、营养保健、运动健身、心理咨询等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

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优生优育健康服务平台基于移动物联网技术,以数据的采集、交换、分发、整合、挖掘分析等为核心,为孕妇提供风险预警提醒、保健咨询、健康宣传教育、预约诊疗等服务,是基于物联网的优生优育健康服务示范工程。

当前,用户接入移动互联网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使用PC上网,二是使用智能手机上网。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和4G网络、WiFi热点覆盖的不断完善,手机上网用户不断增加。上网终端形式的逐步改变,也快速地影响到了健康管理领域产品和服务的形态,目前越来越多的健康管理应用逐渐以APP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爱康集团创建了个性化体检PC端到移动端APP的升级——爱康体检宝1.0,意在破除“过度医疗”。朝阳医院体检中心也推出了微信公众号的理念,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进行体检前线上预约、体检后体检报告推送,以及进行慢病管理、科普教育等宣传,如何时复查、如何控制体重等。

作者:姜疆

会员制医疗服务的健康管理论文 篇3:

居家养老的“北碚实践”与推进路径

居家养老,是主要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它兼具传统的家庭、机构养老的优点,同时又能够弥补“二元养老困境”的不足,是中国有效应对“银色浪潮”冲击的发展趋向。然而,目前国内的居家养老仍处于草根性探索阶段,并无系统而成熟的模式可循。在此背景下,重庆市北碚区以碚峡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试点,积极探索“四个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办了一所深受老年人喜欢、政府领导推崇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一、北碚区探索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检视

北碚区碚峡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是一所日托式养老服务平台,建筑面积近800平米,按照“七个一”标准建设,设置了“四室一堂”,于2015年1月投入运营。现有中心会员396人,已累计接待人次18379次,服务半径覆盖7个镇街。

(一)政府主导与企业主办相结合,引领服务运行市场化

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重大社会民生工程,是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碚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采取“政府主导、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养老服务供给方式,为碚峡社区居家养老运行和供给注入市场活力。

一方面,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是碚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推动者、协调者、管理者和监督者:一是宏观规划,试点布局,引入民间资本运营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二是政策引导,按照国务院[2013]35号文件和重庆市政府[2014]16号文件要求,为企业提供准入认定、政策解读、舆论宣传等扶持;三是财政补贴,社区养老中心建成后,市、区两级政府进行评估,验收合格后分别给予20万元的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是碚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投资者、供给者、受益者和风险承担者。养老中心的投资、运营主体为一家民营企业,创建投入80万元,负责养老设施建设、组织管理、服务供给、资金运作等项目,采取会员管理制,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形成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二)常规服务与个性服务相结合,推动服务内容全面化

为避免单向度提供服务造成的资源浪费,碚峡养老中心深入调研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融合普通需求与个性需求,采取社区日托和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形式,推行了日间照料、家庭服务、生活护理、保健养生、精神慰藉五大类50余项菜单式自选服务项目,力求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全方位需求。比如,配餐送餐服务,提供精美、健康、合理的营养膳食;家庭服务,提供保洁、开锁、管道疏通、生活用品团购代购等便民服务;理疗健身,提供健康评估、健康咨询、常规体检、健康档案制定、健康教育、医疗护理等服务;文化娱乐项目,每周定期举办书法、才艺展示、文体娱乐活动等各类主题活动;咨询服务,提供金融理财、法律维权、心理调适等服务。截至今年6月底,中心已为辖区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703次,保洁服务1214次,导医导药1926次,养生旅游13次,文艺演出10场,娱乐活动496次,心理咨询166次,法律咨询59次,养生急救等知识讲座141场。

碚峡中心的服务项目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服务内容全面化,基本涵盖了老年人的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使中心发挥“家庭化+社会化”的双重关爱功能;二是服务费用普惠型,中心实行会员制管理,每年会费365元(每天只需1元),即可每天享受中心的常规养老服务,其他个性化服务费用普遍低于市场价格。正因为如此,碚峡中心才能发挥辐射性影响,吸引周边镇街的老人慕名而来,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参与人数逐月呈递增长。

(三)实体平台与虚拟平台相结合,促进服务方式高效化

服务平台是居家养老服务有效运转的重要载体。区民政府针对北碚信息化养老服务的需求与缺失,与碚峡养老中心服务商合作,搭建了首个“平台—终端”智能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利用一点通智能救助终端和全天候爱心专线95105886,为居家老人与服务供给商之间搭建桥梁,提供“快捷、安全、周到”的供需对接:一方面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实现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和社会化养老服务资源对接,结合日常需求与临时来电需求,及时组织服务,以老年人的满意度考核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发挥系统的GPS智能定位、一键救护、信息档案管理等功能,为老年人提供了生命救助绿色通道。目前,以碚峡养老中心为轴心,以全区5个街道为服务半径,推广使用平台终端1441台,主动呼叫信息平台8700余人次,提供紧急救助和便民服务4700人次,定位寻找老人2名。碚峡社区通过将日间照料中心与信息平台、养老服务队伍相结合,将呼叫和各类实体上门服务相结合,低投入、高效率地为老年人提供了人性化关爱和社会化服务,建立了“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四)专业人才与志愿队伍相结合,构建服务队伍多元化

居家养老服务需要专业、敬业的服务队伍。碚峡养老服务中心整合社会资源,吸纳民间组织,发展志愿者队伍,组建了一支较为稳定的专业化、多元化服务队伍。一是社区专职服务人员,招聘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的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岗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二是碚城义工组织的200名“外援型”志愿者,定期参与社区各项养老服务活动;三是碚峡养老中心爱心服务社的“内生型”志愿者,由中老年人自发组织成立,现已发展志愿者39名,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44岁,他们既是服务的需求者,也是服务的提供者,可能来自社区中的朋友、家人、邻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往往给予老年人很大的心理支持。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从不同的侧重点为老年群体提供各种关爱服务,赢得老年人信赖。

二、居家养老“北碚实践”的发展趋向与推进路径

总体来看,北碚的居家养老服务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是一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制创新性成果。但是,毕竟这项实践才刚刚起步,还存在服务功能局限、配套政策欠缺、资金投入单一、资源整合不足、社会参与不足、质量监督乏力等制约因素。要突破其发展瓶颈,实现长效发展并在全市推广,需要立足“北碚经验”,致力于“一个趋向,四大路径”的优化创新。

(一)发展趋向:推行“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模式

老龄化现象是一个亟待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社会问题。重庆老龄化率居全国前列,北碚老龄化率19.27%,为主城区平均水平的1.14倍,老龄化健康养老问题突出。碚峡社区实验,实质上是养护照顾型的居家养老模式,无法解决有养无医、医养分离等问题,难以满足老年人不断增强的健康养老需求,施行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模式,是集医疗、养老、康复、健康管理、生活照料、娱乐休闲于一体,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有效衔接的复合型养老模式。这一模式能够有效实现“三张床”(家里的床、病床、养老的床)变“一张床”(家里的床),充分满足老年人的“ERG”需要(即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体现养老服务的人本精神。政府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统筹规划区域养老格局:一是以医养护一体化模式为核心进行战略性布局,适度发展高端生态养老产业,大力推广中低档居家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二是设立社区试点,分批分层推进医养护一体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三是结合市情、区情,拟定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问题和实现目标,切实解决城乡社区养老不均衡的问题。

(二)健全配套政策,搭建医养护一体化运作平台

政府要完善配套政策,搭建平台,让医养护一体化养老模式在重庆“落地”。

一是将医养护一体化养老工程纳入地方“十三五”总体规划;二是加强组织协调,由地方领导牵头,成立民政、规划、工商、税务、人社、卫生、财政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医养护一体化工作联席会”,统一指导和协调养老服务业特别是试点社区的发展;三是坚持社区照顾为主,整合社区养老机构和社区医疗卫生中心、上级医院和社会公共医疗卫生等服务资源,建立“医养护联盟”;四是推进全科医生覆盖社区,通过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积极引导签约居民到社区全科医生首诊,逐步建立疾病分诊机制,使签约居民享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服务,整体形成一种积极健康、多元多重、生态的养老方式;五是探索开展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将社区养老中心的看护、康复、护理等项目纳入医保范畴,优化医养护一体化发展软环境;六是依托“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全覆盖的“互联网+养老”智慧养老平台,采用“云+网+端”结构,促进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信息加盟和服务加盟,实现医养护养老服务“无围墙、无障碍”的区域性发展。

(三)催化多元供给,建立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重庆整体的养老服务资源匮乏严重,资金投入缺口较大。以北碚为例,现有区级公办养老机构2所,镇街级敬老院17处,社区级养老设施21处,民办养老设施11处,包括碚峡养老服务中心在内,普遍存在服务供给主体单一、资金投入渠道狭窄的问题,难以保障医养护一体化模式的广泛性和长效性发展。为此,政府要引导、催化多元供给主体,建立“社会筹资为主、财政资助为辅、多方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

一是政府需要设立养老专项资金,在市区两级财政和福彩资金的共同资助下,逐步扩大覆盖面,将居家养老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二是提供土地划拨、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注入医养护养老服务市场;三是采取“政府+房地产商+社会捐助”多元投资形式,在社区配建医养护的日托养老中心,并委托给专业养老机构经营管理;四是催化融资创新,通过政府的杠杆资金效应,催化社会化养老机构向银行融资,同时鼓励养老机构与金融机构联手,以理财产品、企业债券等新金融产品向社会融资;五是可以考虑将社保基金、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个人储蓄等资源,通过严格监管和科学运作,支持医养护一体化养老机构的专项投资基金,有效弥补其发展的资金缺口;六是依托社区、社会资源整合,积极推行个人购买服务、企业认购服务和社会认养服务等形式,扩大资源供给总量。

(四)建立机制平台,打造“养老服务共同体”

养老服务业由于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报酬低,导致专职服务队伍不稳定,也难以吸引医疗、康复、心理等专业性人才,大多数志愿者因缺乏专业技能和培训影响服务质量。近几年,全市以“三社联动”为指引,大力实施“411”工程,全面推动了社区社工发展,以北碚为例,社区管理服务的社工人才占比已达到15%。但总体来看,社工服务以解决信访、社会矛盾、社区矫正等基层治理难点为主。重庆推行医养护一体养老服务,仍亟待破解人力资源总量偏小和服务能力不足的发展困局。

一方面,要发挥平台资源聚集功能,激发社会活力,扩充人力资源总量,形成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居民等共同参与的“养老服务共同体”:一是将引进医科毕业生和培养乡村医生相结合,建立专职的社区全职医生队伍;二是扩充专职养护人员,招用失业群体、协保人员和富裕劳动力,推动养老和就业的相互促进,扩大社会福利总量;三是进一步发展“323”计划,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社区社工参与老年社会工作;四是推广“自助-互助”型养老形式,成立老年人自治组织,让老年人居家享受上门服务的同时,大部分行动方便的老年人又能够走进社区“日托中心”和自治组织,实现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品质。

另一方面,要建立激励培训机制,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的服务能力:一是实施“义工银行”制度,丰富和扩大志愿资源;二是注重养护员队伍的专业培训,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序列等级管理制度;三是注重志愿者队伍医疗养护、心理保健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提升护养服务能力。

(五)优化服务绩效,健全评估监督机制

碚峡中心养老服务的质量监督,主要根据服务对象的反馈意见实行内部约束,很难适应养老服务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全面推行医养护一体化养老服务模式,政府要建立内外结合的评估监督机制。

一方面,建立“监督-评估-反馈”的外部监督机制,确保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一是以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为标准,测量医养护一体养老服务的供给效益,主要包括需求了解和回应、服务知识和技能、服务态度、反馈渠道等评价指标;二是加强舆论监督,媒体客观、及时发布供给的失范行为,引发社会关注,形成“软约束”;三是委托社区老年人协会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队伍建设、运行方式、结果反馈、人员培训与管理等方面进行日常监督评估;四是引入独立第三方评估,如专业权威的机构或组织、专家团、评审团(由政府、专家、公民共同组成)等,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资质和服务效能进行专业评估。

另一方面,建立“自评-自约-自督”的内部自律机制,增强服务供给主体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一是建立财政审批制度,监督政府部门购买养老服务的资金使用、采购范围、采购程序等执行情况,落实购买资金的用途;二是购买服务的政府部门通过评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管理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资金使用效率、服务供给效能等。

与此同时,政府要将评估监督结果作为项目资金结算和养老服务机构资质定级的重要依据,实现养老服务绩效最大化,促进医养护一体养老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波.中国居家养老典型实践模式的比较研究[J].江汉学术,2013年第4期.

[2]黄少宽.国外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特点[J].城市问题,2013年第8期.

[3]梁誉.我国养老服务的现状、理念与发展路径[J].老龄科学研究,2014年第5期.

[4]邵德兴.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模式探析:以上海市佘山镇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5]伏威.政府与公益性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城市养老服务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147-149.

[6]韩璐等.医养护一体化的杭州样本[N].健康报,2015年8月10日.

作 者: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 波

作者:许冰杨

上一篇:区域金融服务协调机制思考论文下一篇:民族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