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常用的七种简便运算方法

2024-05-09

三年级数学常用的七种简便运算方法(精选4篇)

篇1:三年级数学常用的七种简便运算方法

2019三年级数学常用的七种简便运算方法

方法一:带符号搬家法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带符号搬家”。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方法二:结合律法

(一)加括号法

1.在加减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加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减号,括号里要变号。

2.在乘除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乘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除号,括号里要变号。

(二)去括号法

1.在加减运算中去括号时,括号前是加号,去掉括号不变号,括号前是减号,去掉括号要变号(原来括号里的加,现在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

2.在乘除运算中去括号时,括号前是乘号,去掉括号不变号,括号前是除号,去掉括号要变号(原来括号里的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

方法三:乘法分配律法

1.分配法

括号里是加或减运算,与另一个数相乘,注意分配

例:8×(3+7)

=8×3+8×7

=24+56

=80

2.提取公因式

注意相同因数的提取。

例:9×8+9×2

=9×(8+2)

=9×10

=90

3.注意构造,让算式满足乘法分配律的条件。

例:8×99

=8×(100-1)

=8×100-8×1

=800-8

=792

方法四:凑整法

看到名字,就知道这个方法的含义。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观察,发现规律。还要注意还哦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

例:9999+999+99+9

=(10000-1)+(1000-1)+(100-1)+(10-1)

=(10000+1000+100+10)-4

=11110-4

=11106

方法五:拆分法

拆分法就是为了方便计算把一个数拆成几个数。这需要掌握一些“好朋友”,如:2和5,4和5,4和25,8和125等。分拆还要注意不要改变数的大小哦。

例:32×125×25

=4×8×125×25

=(4×25)×(8×125)

=100×1000

=100000

方法六:巧变除为乘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方法七:裂项法

分数裂项是指将分数算式中的项进行拆分,使拆分后的项可前后抵消,这种拆项计算称为裂项法.常见的裂项方法是将数字分拆成两个或多个数字单位的和或差。

遇到裂项的计算题时,需注意:

1.连续性

2.等差性

计算方法:头减尾。除公差。

篇2:三年级数学常用的七种简便运算方法

一般情况下,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是: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时,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只有同一级运算时,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一、简便运算一般有5种方法:

1.凑整法:通过加、减一个数将其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2.交置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结合律,几个数相加、相减,将其位置交换一下,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

3.去括号法:有时在计算含有括号的算式时,通过去除括号,可使运算简便,但要注意的是去括号后的符号变化。

4、运用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5、减法性质: a-b-c=a-c-b=a-(b+c)除法性质:a÷b÷c=a÷c÷b=a÷(b×c)A、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随意“带符号搬家”

12.06+5.07+2.94 30.34+9.76-10.34 25×7×4 34÷4÷1.7 102×7.3÷5.1 41.06-19.72-20.28 7.2+2.2×1.2 2.6÷1.3+8.7 B、当同级运算需加括号或去括号时,即加或去括号时,括号前是加或乘号,可以直接加或去括号,而括号前是减或除号,括号里要变号。700÷14÷5 18.6÷2.5÷0.4 1.06×2.5×4 5.68+(5.39+4.32)19.68-(2.97+9.68)1.25×(8÷0.5)0.25×(4×1.2)1.25×(213×0.8)

三、乘法分配律的两种典型类型

A、括号里是加或减运算,与另一个数相乘,注意分配。

0.4×(0.25+2.5)(12+1.2)×0.2(40-1.25)× B、注意相同因数的提取。

0.92×1.41+0.92×8.59 7.8×9.9+9.9×2.2 1.3×11.6-1.6×1.3 11.9×9.9+1.19×1 五、一些简算小技巧

9999+999+99+9 4821-998 3.2×12.5×25 1.25×88 3.6×0.25 3.8×9.9+0.38 9.78×103-9.78×2-9.78 2.6×9.9

篇3:三年级数学常用的七种简便运算方法

一、将数据拆分,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果注意并正确运用转化思想进行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发展进程,对事物内部结构、纵横关系、数量特征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可以使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譬如说44×25,可以试着让学生思考如何将44进行变形,因为看到25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25×4=100,所以,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去想办法变形,将44转化为11×4,并且反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44就是11×4,11×4就是44,然后再应用乘法结合律即可。这样,经过几个反反复复,学生一定会记得牢靠,教学效果也会出奇的好。

二、将题组拓展,渗透对应思想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对应思想容易理解,人与人名、人与家之间就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对应思想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联系认知的一种思想方法。在简便运算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对应意识,使之逐步形成对应的数学思想。譬如: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24×3=72 7×15=105 16×5=80

24×30= 7×150= 16×20=

24×300= 7×1500= 16×35=

该例中,每组的第二、三两题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发生了变化,它们的积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比较对应因数间的大小关系,不计算就可直接写出二、三两题的得数。往往有些老师只满足于有了结果就行了,其实这里面还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同时要适度拓展,引导学生体验一一对应的变化规律,感受对应的数学思想。这样反反复复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会形成,对后续学习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将知识串联,渗透函数思想

2011版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小学阶段渗透函数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而且是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从而了解事物的变化趋势及其运动的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被除数48;48×3;48×10;48÷2;48÷8,除数8;×3;8×10;8÷2;8÷8,商6,这道题实际上是商不变规律的具体应用,在教学时可以不要就题讲题,而要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一个数量变化,另一个数量也作出相同的变化时,得数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朴素的函数思想,同时为六年级学习正、反比例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样做可以把商不变的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使知识脉络化,系统化,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而这种“得”归根到底是依赖于函数思想而实现的。

四、将规律抽象,渗透符号思想

在运算律教学中还可采用归纳法,可以从实际问题场景引出乘法中两个因数相乘的算式的规律,然后让学生观察研究乘法算式特点,观察到“因数相同,位置交换,积不变”,形成猜测;接着通过举例验证,便于归纳,形成结论;最后将规律概括抽象,上升到符号化的表达,用a×b=b×a来归纳这一规律,体现一种符号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教师只作为一个引路者,引导学生带着研究的态度自主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虽然研究很费时,但学生会完完整整地经历一次数学规律探索的过程,即“猜测——验证——结论”,感悟到一切猜测要想成为一个公认的结论,必须经过验证。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才会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自豪。相信学生今后遇到再难的数学问题,都能运用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那样,对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对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将来的学习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4:浅谈激发数学学习兴趣的七种方法

一、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熟悉的情境中去学数学,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快乐学数学。例如,我在教学数学口算加减法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星期天,小明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爸爸看中一台DVD标价470元,妈妈看中一辆儿童车标价230元,妈妈对小明说:“孩子,你帮妈妈算一算,如果把它们都买下来得花多少钱?”小明想了想,很快告诉了妈妈答案,聪明的同学们你能很快算出结果吗?学生兴致盎然,纷纷举手回答,我将一个计算题放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增强了学习欲望。

二、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据心理学研究,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胆皮质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的兴奋剂,从而使儿童更好地建立暂时联系。如我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在巩固练习阶段让同桌一组,进行“石头、剪子、布”的游戏,统计五分钟内输赢情况,然后制成简单的统计表。既锻炼了学生绘图能力,又使运用“正”字法整理数据得到了很好的深化,“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说中巩固了新知。

三、谜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用猜谜语讲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第四册“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和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

四、设问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还是进行新课教学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求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计算,或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问:教师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结果?这样连加多麻烦,还有没有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更简便?当学生认识到用乘法计算简便后,教师又提问:2×3读作什么?它表示什么?3×4读作什么?表示什么?乘号前面的数是什么数?乘号后面的数是什么数?结果叫什么?通过层层设问,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五、竞赛争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展竞赛性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维持较长时间,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经常搞“速算、口算和抢答题比赛”等生动圾趣的数字竞赛,例如,在学习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给学生一组数,让他们比赛,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能被5整除?哪些数能同时被2、5整除?哪些数能同时被2、3整除?哪些数能同时被2、3、5整除?学生利用窍门很快算出了分别能被2、3、5整除的数。而同时能被两个或三个数整除的数,就通过竞赛赛出了结果。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得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六、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单凭教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做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让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七、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总量,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地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良好习惯,而且使学生学得轻松,寓教于乐,收到了事倍功半的良好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效率的目的。总之兴趣是学习中的活跃因素,引起兴趣的原因和激发兴趣的途径和方法各种各样,关键还在教师的爱心,在教师的创造性,少年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他们健康的兴趣只要得到正确引导、热情关怀、精心培养,就一定能很好地发展。

上一篇:我的家乡沈阳优秀作文下一篇:中秋节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