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缺劳力的帮扶措施

2024-04-21

因缺劳力的帮扶措施(精选4篇)

篇1:学困生的帮扶措施

小学生在第一天背着书包来到校园, 一直到小学毕业。在这六年里因智力、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部分学困生。尤其是农村的孩子, 有部分家长信奉“读书无用论”, 正是因为家长有了这些想法, 不注重孩子的学习, 这样学生也就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 不但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健康进步, 同时也影响了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学困生形成的因素

1. 基础教育方面的因素

一些偏远山区的学生, 由于他们接触的现代化事物少, 有部分同学的智力开发较晚, 而且有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学前教育, 甚至连数字1~10都不会数。这样在课堂上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困难, 如果教师再不注重引导, 久而久之, 学生在学习上越来越困难, 赶不上同伴, 因而成为学困生。

2. 心理方面的因素

小学生处于身心的成长发育阶段,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思想不稳定, 辨别事物的能力弱, 因此, 一旦遇到生活或学习上的打击, 其意志和信心就会遭到打击, 从此一蹶不振。

生活中, 由于现在的社会生活压力很大, 有些家庭的父母或离异, 或不能尽到监护责任, 而把孩子交给长辈。我在家访中就看到有很多孩子的监护人根本就不管孩子的学习, 有些孩子的监护人由于年龄很大, 孩子还得照顾他们。很难想象, 一个身处这样环境中的孩子, 很难有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

学习中, 学生在学校学习中也会受到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在考试中因为没有取得好的成绩, 而产生消极的情绪, 由于没有考好萌生了自卑感而产生了厌学心理, 使成绩飞速下降, 沦为学困生。也有平时学习较好的学生因为没有评上优秀、没有成为班干部等一些原因而导致心理上的失衡, 严重影响了信心和情绪, 对教师和学校产生了想法而放弃学习, 成为学困生。

3. 教学方面的因素

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技巧和方法。一位教师如果掌握好每一节课“教”的方法和技巧的同时, 也让每一位学生学会“学”的方法和技巧, 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 教师只是在“教”而学生没有学会“学”, 就会产生学困生。有的教师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 对学生的要求过高, 脱离了实际, 或只抓学习好的学生, 而冷落了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或学困生。也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很简单, 或不认真备课, 教学过程中缺乏艺术性, 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能较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而教学质量和效果不高。

二对学困生的帮扶措施

对学困生的帮扶应始终遵循“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

1. 找出学困生的困难所在及其原因, 然后对症下药

我在这些年的班主任工作过程中, 对待学困生首先是使其产生亲近感和信赖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 我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和他们敏感的自尊心, 我不但自己做到不歧视、不嘲笑学困生, 我更教育全班学生和他们平等相处、真诚相对, 让学困生处处感到集体的温暖, 让他们感到是班集体的一员, 这样学生就会对你敞开心扉, 把自己在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向你诉说, 这样就能很好地掌握他们的困难。知道了学生的学习困难的原因, 才能对学困生对症下药, 找到解决他们学习困难的良方, 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2. 帮扶学困生要因人而异, 注重培养其兴趣和信心

每一位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都各不相同, 这样就需要我们对每一位学困生采取因人而异的帮扶方法。首先, 我对每一位学困生都制订了一套学习方法,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也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些方法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改进,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 我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由于小学生的自学、自控能力很差, 我就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充满艺术性和趣味性, 兼顾那些学困生, “既让学习好的学生吃得饱, 还要让学困生吃得着”, 并且让学生融入到学习中。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乐趣。第三, 学困生有了点滴进步, 就要及时地肯定和表扬, 促使其树立信心, 使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3. 循序渐进、分层要求

学困生的帮扶工作是个长期而细心的过程, 因为有的学困生本身自控能力就差, 对学习的热情也是时高时低, 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的帮扶计划, 学生可能又回到从前, 甚至比以前更差, 如果那样再对学生重新帮扶可能就会更加困难。因此, 要拟定详细周到的计划, 做长期持久的帮扶工作。

由于情况不同, 学困生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对于不同的学困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从其源头和关键处抓起, 以求取得最佳效果。

4. 齐头并进、共同提高

对学困生的帮扶工作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事, 它需要学校、家庭、班集体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其中, 班集体的作用不可小视, 我在帮扶过程中就鼓励优秀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与学困生互相帮助, 这样既营造了团结共进、积极向上的良好班级氛围, 又促进了班集体中每一位学生的共同进步。

篇2:因缺劳力的帮扶措施

此外, 学困生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现在新一代的学困生除一部分有上述特点外, 又有了新的特点:他们行动迟缓, 反应呆板, 对一切都漠不关心, 都抱无所谓的态度, 但却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敏感。这些学生并非所有的功课都很差, 只是某几科比较差;或者所有功课都不是很差, 但却全都学习困难, 不时地想要放弃学习;还有一小部分其实英语成绩很不错, 但却总是担心自己要掉队, 老师同学会因此而不喜欢自己, 所以整天神经紧张, 反而学了这里忘了那里, 考试的时候不能正常发挥。经过对这些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 他们之所以成为学困生, 并非家庭对其学习不重视或周围环境不利于学习, 而是因为家长和老师对于孩子的学习过分关心造成的。有许多家长, 自己小时候不能很好地学习, 现在尝到了知识少的苦, 因此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子女的身上, 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四处求学, 学完这个学那个, 希望孩子成为人中龙凤, 除了让他们学习之外, 不许玩, 不许交朋友, 不许与同龄人交流思想, 不让干家务, 不必关心自己的饮食起居, 一切都由父母代劳, 久而久之, 这些学生不但对交友和交流失去了兴趣, 甚至玩也没有了新意, 整天让父母盯着学习, 经常很晚睡觉, 身心极度疲惫, 课堂上精神萎靡不振, 很难集中注意力, 如此造成恶性循环。渐渐地他们不但漠视周围的一切, 对自己的学习也不关心了, 好像学习也成了父母的事, 与己无关, 因此慢慢地会记忆力下降, 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 直接导致成绩下降。但他们内心又觉得自己学习不够好, 很对不起父母老师, 因此千方百计想摆脱家庭和学校的管理, 逃离现实。

学生出现了这样的精神状态,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实出现了焦虑症、忧郁症和强迫症的症状。如果这时一味地对他们强调努力学习提高成绩, 结果会适得其反, 那么如何帮助这些学困生呢?

第一, 要在精神上安慰他们。孩子应该有权力决定自己对什么感兴趣, 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多花点时间。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 如果我们想让学生爱学习, 那么就首先要让他们对学习感兴趣, 也就是要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同时, 还要消除学困生对老师和家长的戒备心理, 这就要求老师与家长对学困生要爱得真、爱得深, 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当学生体验到老师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 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重新燃起渴求学习的火焰。

第二, 要用细心培养他们的习惯, 用耐心促进他们的转化。我们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 要不断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细小的进步, 进行适时适度的表扬与鼓励。法国教育学家卢梭说过:“赞扬学生微小的进步, 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疾高明得多。”新一代的学困生往往对周围人对他的看法或评价比较敏感, 老师的一句话可能会让一个学困生转变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也可能毁掉其一生的成才之路。适度的表扬, 能让生理和心理还不完全成熟的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勇于克服困难, 继续前进;使他们敢于面对现实, 正确地评价自己, 发现自身的价值;使他们从被动接受爱到爱自己、爱老师、爱父母朋友、爱学习及周围所有的可爱之处。如果他们爱自己的话, 他们就会思考应该怎么做才能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比较有利;如果他们爱老师、父母和朋友的话, 他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表现牵动了多少人的心, 大家在怎样地为他们担忧和着急, 大家又是多么殷切地期望他们的转变和进步;如果他们爱周围所有可爱之处的话, 他们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广阔与温暖, 那么多人都在这温暖的世界里奋斗着, 他们没有理由置身其外, 必须改变自己。对于一个渴望进步的人来说, 转变是一种成功和幸福, 但转变同时也是很辛苦的。一个人的转变必须从改变习惯开始, 要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 逐渐发展到改变学习习惯。学困生生活学习习惯的改变, 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和稳定四个阶段, 所以老师要有充分的细心与耐心, 持之以恒, 反复教育, 才能巩固他们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最终达到彻底转变的目的。

第三, 要在学习上多给予帮助与关心。老师除了要对学困生多加鼓励之外, 还要在学习上多作辅导。在辅导过程中, 逐渐纠正其不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给他们一些灵活运用的小窍门, 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让他们能有机会体验到自己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斗志。

第四, 老师要有针对性地多与家长沟通。英语学困生的转变光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家庭和社会对学困生的作用也不可轻视, 如果家长不懂心理学, 不能很好地加以引导, 往往会使学校的工作事倍功半。因此老师很有必要多与家长沟通, 共同研究其子女的转变方案, 逐步纠正家长在认识上的偏颇、行为上的失当,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第五, 英语老师平时上课时, 可以有目的地“偏向”于学困生, 多给他们一个关心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 让他们能不断地体会到老师的关爱, 促使其上课专心听课。同时班里其他同学会因此而对学困生更加友好、关心, 这样学困生就能感觉到集体的温暖, 有利于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

新一代英语学困生的转化更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爱心、细心、耐心和恒心。今天的学困生, 也许明天又会成为另一个爱迪生、牛顿、瓦特。想方设法转变学困生, 那么我们的英语教育会更有效, 更成功。

参考文献

[1]红日.中国学生心理咨询.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2]刘芳.情绪管理学.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9

[3]赵永平.外语教学中的学习风格与教学风格.青岛教育学院学报, 1993, (3)

篇3:因缺劳力的帮扶措施

高校“双困生”大多来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及部分城镇情况特殊的家庭,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开放性不足、教育环境相对滞后。使得这些地区的学生不仅是在经济上相对贫困, 而且在学习上也比较吃力, “双困生”背负着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 容易对自己产生自卑、不满、鄙视等否定情感, 有的会为自己的贫困而感到耻辱, 图虚荣、好攀比, 甚至是对社会产生偏激的认识, 和群体不能正常的交流。

2 高校“双困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合理的人性化经济资助

目前, 我国各高校均拥有较为完善的贫困生救济体系, 例如国家层面上的贫困生助学金及国家相关银行的助学贷款、高校层面设立的优秀学生奖学金及勤工助学岗位津贴补助、社会层面上各类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资成立的各项外设奖学金等, 然而各高校却缺乏对贫困生资助的完整体系, 基本上只重视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 但忽视了对受助贫困生心理层面的关注及帮扶, 缺少人文关怀, 虽然高校为了解决贫困生问题, 采取了贷款、勤工助学、奖助学金等一系列措施, 然而, 贫困生的本质原因与贫困生的心理、个性差异被忽视, 从而造成贫困生的救济、管理与教育工作难以有序开展, 这严重降低了救济措施的效果。很大一部分贫困生自尊心较强, 如果在帮扶过层中只注重物质资助缺失人文关怀他们是很难接受的。就会使得这部分贫困生在经济和心理上产生双重负担成为所说的“双困生”。

(二) 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校的贫困生之所以会在入学后转变为“双困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入学后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不到位甚至是缺失的, 高校的心理咨询部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没有一套完整的心理问题预防及处理机制, 大部分高校贫困生来自偏远农村, 接触外界较少, 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 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从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以维稳为主, 对心理问题疾病的预防所做的工作较少, 多数情况下是问题产生了在做处理, 这就导致大部分的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处于失去监管状态, 当面对一些状况时容易引发心理失衡。

(三) 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滞后

高校“双困生”问题的难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键在于高校思政人员的队伍建设, 一个好的思政工作队伍是解决“双困生”问题的关键。然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日益复杂, 工作对象多样性日趋突出, 工作困难程度不断增加, 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自身队伍建设与发展稍显落后。一方面思政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 觉悟低, 关心学生不到位, 尤其双困生的关注不够;更有一些思政人员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过于简单枯燥, 对此没有兴趣;有的思政人员只是简单的为工作而工作, 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在其位不谋其职现象时有发生, 工作效率低。

3 解决高校双困生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策略

(一) 人性化的经济帮助

(1) 对“贫困生”进行认定、建立贫困档案、提供助学岗位、开展心理问题团体及个体辅导, 每一个环节及流程都要做到“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 站在“双困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更好的开展工作, 要始终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 充分发挥他们自身优势, 发挥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帮助他们实现智慧脱贫,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创造有利条件, 提供多种多样的勤工助学岗位, 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研究、管理”中去, 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收获, 培养“双困生”的自信心, 同时, 在帮扶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 确保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 创新帮扶救助模式, 拓宽救助渠道, 不仅仅是金钱等物质上的帮扶还有精神层面上的帮扶, 让受助学生发自内心的想要上进想要提升自己, 例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 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

(2) 建立完善各类救助机制体系, 重点解决贫困生的衣食住行问题, 提供切合学生本人实际情况的救助模式, 帮助他们甩掉思想包袱, 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不过多的考虑自身的经济条件及思想斗争。对于部分基础落后成绩较差的, 获得奖学金的机会较少的, 学校应研究具体帮扶措施, 调动本人学习积极性, 设立进步奖学金等方式, 让每一名贫困生均有获得资助的机会。

(3) 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最重要的一条渠道就是提供助学贷款。但目前贷款手续还比较繁琐、贷款还款期限比较短、毕业后利息完全由本人承担, 使得学生贷款压力巨大。因此教育部门应和银行、生源地资助部门、学校、学生本人及家长进行详细的沟通与协商, 相关部门为学生本人分担一部分压力, 此外还应开通多种助学贷款模式, 校园地贷款、生源地贷款等等, 方便学生办理此项业务。

(4) 新生入学时学校为贫困生开通专门绿色救助通道, 提供临时困难补助及部分学费减免是高校帮助贫困生缓解经济压力的一项有效措施。学校可根据学生本人实际情况适当减免一部分贫困生的学杂费或暂缓收取学杂费。通过国家资金补助、政府拨款、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筹集专款救助金, 专款专用, 保证每一名贫困生顺利入学。

(5) 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进来。通过校企合作、校友捐赠、个人捐助等多种方式, 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

(二) 以人为本的心理干预

经济上的贫困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心理上的贫困。在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更加注重心理关注, 人性化的对贫困生进行关心, 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及预防。

(1) 建立心理引导疏通机制

(1) 全面细致掌握学生基本情况。新生入校时, 应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逐个谈心谈话、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 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与此同时, 对特殊的学生, 要予以及时的心理救助, 避免心理扭曲产生严重后果。

(2) 加强心理辅导机构建设。高校应重视对心理辅导部门的建设, 制定具体的工作方针政策, 宏观上对心理辅导机构进行管控, 同时心理辅导部门建立健全自身工作方案, 做到工作主动性强, 时效性高, 取得成果可视化, 加强心理辅导部门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提供学习机会, 帮助心理辅导部门人员提高自身工作水品。

(3) 提供交流学习机会。“双困生”性格多为内向, 平时与外界沟通较少, 高校应创造条件, 为“双困生”与外界接触搭建平台。培养“双困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他们与他人沟通交流能力, 培养“双困生”更加自信的表达自己融入校园生活。

(2) 建立并完善贫困生激励机制

高校积极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信念。通过设立贫困生进步奖学金、表彰自强先进个人、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一系列措施, 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 营造一种奋发有为的校园文化, 使得人人肯奋斗, 让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精髓。

双困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 “双困生”的问题已经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通过积极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方面帮助他们在物质上脱贫的同时进行精神脱贫, 从而真正解决高校“双困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从而使高校“双困生”健康成长, 在校园里更加专心的学习专业知识, 最终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这既是国家教育公平的体现, 也是高校育人的根本, 让每一名高校学生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学有所成, 成为一名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摘要:目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 在校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 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虽然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和社会层面都对贫困生在经济方面给予资助与奖励, 然而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及精神培养关注较少, 这就使得一部分贫困学生心灵深处不自觉的产生了一种挫折感, 从而导致抑郁、自卑、孤僻、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和障碍, 这部分学生成为在经济、身心上都有困难的“双困生”。

关键词:双困生,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侯鲲, 韩永升.高校家庭经济贫困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0 (10) .

篇4:从广告看劳力士的奢侈品牌之路

劳力士是专业的奢侈腕表生产企业, 从成立开始就致力于高质量的腕表生产, 以其专业和不断进行创新, 取得了行业的领先优势。本文从广告的角度解读劳力士的品牌之道。

一、劳力士品牌发展简史

1905年, 看到钟表潜在市场巨大的威尔斯多夫与戴维斯决定合伙在伦敦创办威尔斯多夫及戴维公司 (W&D) , 主要负责销售手表, 同时也研发自制手表。在这一时期, W&D公司就开始为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定位在精制和精确上。

1908年W&D公司正式注册了劳力士 (Rolex) 商标。

1914年, 劳力士的一款小型腕表获得英国KEW天文台颁发的A级证书, 这一殊荣使得劳力士身价倍增, 此后数十年, 劳力士成为了“精确”的代名词。

1926年, 劳力士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只防水防尘表, 即著名的劳力士“蚝式 (OYSTER) ”表。

1927年, 一位英国女游泳运动员戴着这种防水表横渡英吉利海峡。当时, 这件事被英国媒体称为“制表技术最伟大的胜利”。劳力士由此奠定了在手表防水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1 9 3 1年, 劳力士制造出了后来风靡一时的“恒动 (PERPETUAL) ”表, 给钟表业带来了一场革命。

1945年劳力士推出全球首只可以自动转换日期的手表。

1956年推出了具备星期显示功能的日历表, 并有26国文字可供选择。

1955年, 劳力士为深海潜水员研制的潜水表问世, 其防水深度达到100米。

在品牌成长的这一百多年里, 劳力士以“精确”奠定地位, 以“防水”大振声名, 以“专业”享誉全球。最后以奢侈登上了钟表业的王者宝座, 成为首个入选世界品牌价值100强的钟表品牌, 无论规模或者影响力都位于钟表行业的绝对领先地位。

二、劳力士广告内容的变迁与其品牌的塑造

劳力士的品牌塑造历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在每一个阶段, 其广告由于目的和重心不同, 都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下面从品牌的认知、品牌联想品牌定位、品牌个性和形象几个方面来解读其广告的特色:

1.20世纪40年代以前:品牌认知的构建

1930年以前的这一时期属于产品的引入期, 劳力士的广告主要强调劳力士腕表的产品属性, 告诉消费者一只精确的、质量好的腕表是必需的, 也是时尚的。大量使用文案来介绍其“高科技”的产品属性。当时的主要广告诉求为:“时尚和精确的领导者”, 向人们传达当时佩戴腕表是非常时尚的。广告使用中心路线, 主要用文字阐述劳力士腕表的精确等产品属性。

1926年劳力士发明了世界第一只防水表, 并在1927年赞助Mercedes Gleitz完成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创举, 之后Rolex Oyster迅速走红。Mercedes Gleitz佩戴蚝式 (Oyster) 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图片, 最大限度地增加劳力士防水特点和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伟大创举之间的联想。“OYSTER”单词映入水底, 反映出Oyster的防水功能。同时Mercedes Gleitz也成为了劳力士手表的第一个代言人, 开创了劳力士广告代言的先河。

早期的劳力士手表广告, 停留在产品层面, 都是以实物图片配上描述性文字来表现的, 采用的是比较中心的路线, 以功能诉求为主。广告语方面, 没有涉及情感方面的语言, 主要强调手表的准确性, 并涉及到产品价格。从广告的文字描述中还可以发现, 当时劳力士生产的该系列手表, 主要消费者是海军, 真正普通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的量是很少。

此外, 劳力士在这一时期针对大众消费者的广告还有一特点是, 在产品的展示中, 较少涉及人物, 并且广告还特意突出劳力士的商标名称“ROLEX”及其LOGO。

对比这一时期的不同广告, 还可以发现, 劳力士在当时针对两种消费者, 有着不同的功能诉求, 并且其诉求点是非常清晰明确的。对于普通消费者主要强调精准、高质量;对于海军则主要说的是防水、防沙、防盐。

由于军用手表对手表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 因此, 这一时期大量地生产军用防水手表, 为劳力士日后向专业手表领域发展做了历史性的铺垫。

2.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品牌联想的丰富与扩展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世界经济复苏并走向繁荣, 欧洲、北美, 以及日本的人民生活水平急速提高, 追求生活质量成为这些地区人们的重要倾向。这一时期劳力士的广告开始通过丰富和扩展品牌联想来适应当时的消费需求。

总的说来, 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的劳力士广告元素基本都包含了广告语, 广告文案, 产品展示。只是60年代的广告与50年代的广告相比, 出现了一些战略意义上的改进。从50年代开始, 劳力士推出了描写某一主题的系列广告,

对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的主题广告进行比较, 能够发现叙述故事的文字篇幅出现大幅度减少, 对广告主题进行解释的文字仍然保留, 平面广告从大篇幅的文字叙述转向更多的图片展示。广告主题从50年代的成功人士转向描述各类型运动或情境下, 标志着劳力士进入加强其品牌联想的品牌构建过程。20世纪60年代广告中的产品的展示沿用了过去的方式, 基本是展示出西装袖子, 手腕, 以及表三个元素, 不过在60年代把以上提及的三种元素独立出来展示。

由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的广告作对比中还可以发现, 品牌LOGO在广告中的版面缩小, 广告策略出现从突出品牌标志向一般化展现品牌标志的转变, 标志着品牌构建过程的转折。即20世纪50年代及其之前, 是以大的LOGO标志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的时期。60年代这一时期, 是塑造品牌形象的时期。该时期的广告通过将劳力士与其使用者的形象联系起来, 建立品牌联想。

3.20世纪70年代品牌定位的成型和强化

20世纪70年代, 由于石英的广泛应用, 使得手表的价格大幅下降。到了19世纪70年代末期, 大约一半的手表公司都在世界范围内销售他们的石英手表。

面对这样的石英浪潮, 劳力士坚持不在该品牌产品上采用石英, 但是产量却变得很少了。为了应对石英技术冲击, 劳力士在其副品牌帝陀表上使用石英技术, 作为战略业务单元, 以增强公司在市场的竞争力。

从劳力士品牌坚持不使用石英这一事件, 我们可以看出劳力士在不遗余力地在为劳力士品牌保值。因而, 该时期的平面广告显示出劳力士延续了以往20世纪50年代的对该品牌消费者的定位, 广告用显眼的大标题向人们展示者什么样的人戴劳力士表。其核心广告语为“what kind of man spend$1400 for a watch”。劳力士极力把品牌形象上塑造成为成功男人的选择。因此, 在代言人方面, 劳力士继续使用世界顶级赛事的冠军们作为代言人。因为F1赛事在20世纪70年代不论从参与者和观众来说, 都是面向上层人士的运动。而那些愿意花1400美元买一块手表, 拥有私人飞机的人大多是商业成功人士。也就是从这时起劳力士品牌逐渐建立起自己和商业成功人士的联系。

此外, 在代言人的选择上, 除了当时的冠军运动员, 还有007瞻姆斯邦德。邦德的形象对劳力士塑造男人的追求很有帮助, 一方面邦德本身就是一个很有魅力, 能力超群的人, 另外他在故事里面伪装的角色也都是成功人士, 混迹于上层社会。

4.品牌个性形象的提升与升华

自从定位为专业潜水手表, 以及品牌形象传达出一种与成功相伴的理念以后, 劳力士一直秉承着这种思路, 不断地对品牌进行深化塑造。

(1) 20世纪80年代——定格上层社会生活伴侣

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复苏, 竞争者的品牌形象开始逐渐变得鲜明。百达翡丽开始建立自己和青年消费群的关系, 伯爵开发新产品献给当时甩掉传统包袱的女性, 实现他们的梦想。

劳力士, 作为一个不到一百年历史的品牌, 创新一直是其早期提升品牌价值的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 劳力士还研制了第一款自动上弦功能的手表保持其创新性。

品牌形象方面劳力士在这个时候继续冠军路线。选择代言人方面, 除了冠军这个特质之外, 所涉及的运动也在拓展, 但是却是中在一个范围:上层社会的运动、马术、高尔夫球、网球、F1在这一时期的广告里面, 劳力士不但延续文案的广告形式, 其广告语更继承了20世纪70年代风格, 在广告中展示自己的悠久历史。经过长期以来的广告积淀, 让消费者形成了一种劳力士总是最合适, 最好的伴侣的感觉。

(2) 20世纪90年代——成就卓越个性

西方个性化在20世纪90年代体现为追求个体在某个团体中的认可。这个时代的富翁也开始年轻化, 他们有钱有时间, 更加奢靡铺张。尤其是一些男性富翁们, 收藏成为他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 另外一些人则把旅行探险作为他们的经常活动, 游艇更是必备品之一。

追求奢华本身就是有钱有闲阶层主要展示经济实力, 拉开与中产阶级差距的方式, 手表生产也增加了很多钻石, 黄金, 宝石等物料。比较以往的钻石黄金手表, 劳力士融入了更多新时代的设计元素, 更时尚化, 年轻化。在产品技术更新困难的时候适时推出新产品能展示其创新的实力, 劳力士在1992年推出一款新的手表系列——游艇名士, 同期广告以游艇赛事作为广告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 世界顶级品牌受到空前的追捧, 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在进行跨国营销活动。劳力士也在这一时间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市场, 20世纪90年代率先登陆台湾, 投入大量的广告来突出其品位及探险精神。对探险者的刻画又进一步丰富了劳力士的品牌个性, 使其成为卓越不凡的代名词。

(3) 21世纪的劳力士——成就奢侈品消费符号

21世纪初, 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层出不穷, 人们更加注重生活享受。但是, 钟表行业却是另一番景象。一股怀旧的浪潮席卷整个制表业, 几大世界品牌都在推出纪念版手表, 劳力士在这个时候推出了经典怀旧系列。

这个时期的广告诉求开始体现出时代特点, 为了让品牌看起来既经典, 又引领时尚潮流, 劳力士选择了更加具有人气的成功电影明星——布拉德·彼特作为代言人。

与以往的代言人广告不同, 整个广告中只有一句广告语, “NOTHING BUT ROLEX”。新的代言人广告中很少使用长文案的形式, 品牌形象挣脱了太多文字的束缚。劳力士逐步成为奢侈品消费的一个符号。

三、结论

纵观劳力士整个广告历程, 劳力士的品牌成长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品牌认知的构建、品牌联想的丰富和品牌个性形象的提升。在此过程中, 一方面, 深化品牌核心价值感知、强调产品品质的中心路线型广告贯穿了劳力士品牌发展的整个历程。对于劳力士来说, 在行业中一直以来的技术领先地位造就了消费者对其的无比忠诚;另一方面, 从1930年开始, 拓展品牌联想、述事型的边缘路线型广告, 一直传递一种成功的形象、个性与魅力, 使劳力士品牌得到了一种史诗般的美感, 逐步成为这个消费时代的消费符号, 走上了无人能望其项背的奢侈品王者宝座。

摘要:劳力士品牌手表已经问世100多年, 其品牌建设的林林总总都表现在广告的诉求上, 从产品导入初期的产品特征描述, 确立品牌与成功的联系, 不断地选择当时的冠军运动员作为代言人, 到现在不断注入时尚元素保持品牌长青。本文主要通过对劳力士不同时期的广告进行分析, 研究劳力士手表的奢侈品牌塑造的历程。

关键词:奢侈品,劳力士,广告

参考文献

[1]金 鑫:奢侈品平面广告诉求--劳力士:尊贵嬗变[J].现代广告, 2006 (5)

[2]魔力的条件:劳力士的历史和经典表款的故事. 男人帮网站:http://bbs.nanren8.com/showthread.phpt=45004

上一篇:功夫熊猫学英语下一篇:我们班的大事小情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