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

2024-05-08

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通用10篇)

篇1: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

一、活动背景

为美化城市环境,锻炼同学们的劳动技能和调动人民群众广泛参加公益劳动的热情,让同学们在劳动中将“城市是我家,保洁靠大家”的考好落到实处,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协作能力。

二、活动宗旨

1、参与创建文明城市;

2、提高道德素养;

3、锻炼协作能力。

三、指导老师

学工办全体指导老师

四、活动地点

湖南省长沙市火车站

五、活动内容

组织宣传部成员一同乘车到达长沙火车站,联系火车站工作人员一同进行打扫和清除牛皮癣。

六、活动流程

1、20_年4月10日中午12:50在学校门口集合;

2、分配劳动工具;

3、20_年4月10日下午14:00之前到达火车站;

七、主办单位

现代管理工程系团总支宣传部

篇2: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

“软”课程破开“硬”空间之限

何利

株洲市天元区新马小学自 2017 年秋季开办以来,针对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弱化、淡化甚至缺位的现状,突破校园空间不足瓶颈,探索劳动教育新思路、新策略,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短短三年,学校办学水平和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赞誉。学校劳动教育系列校本课程获得第二届湖南省学校文化建设创新成果一等奖,“小农夫”课程、“食堂小管家”课程、“樟树下”课程、“生活教育”课程等 6 个项目先后获得市、区两级教育创新项目奖,“小学阶段实施生活教育的实践研究”等课题在湖南省教育学会立项。

让城市小学劳动教育真正落地,我们的做法可凝练为一点:劳动教育课程化。

一、劳动教育,纳入课程规划

在校园中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物理空间非常有限,需要想办法在软件上进行突破。明确了“生活教育”的办学思想后,我们选择了劳动教育课程化道路。其中低年级的“环境课程”、中年级的“农耕课程”、一至六年级的“生活课程”和“家务课程”,采用长短课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学校与家庭结合、阅读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把劳动教育融入“生活教育”的办学思想之中。

二、环境课程,感悟农耕文明

校园处处是课程。为了让师生感悟劳动之乐、劳动之美、劳动之价值,我们通过环境课程,以农耕文明元素打造校园环境。每年秋季第一周,我们带新

主题策划

教师、新生及家长游览校园,为他们解读校园文化,让他们接受劳动观念的洗礼、农耕文化的熏陶。校门口,喷泉与石头组合成“源泉故土”小景,意味着饮水思源,感恩天地化育、学校栽培、父母生养、同学陪伴;绕过照壁,走一走“人生十段”,从“十岁不愁”到“百岁人仙”,领悟中华民族“乐天知命”的人生哲理;漫步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四园,体察天地万物四时变化,感受“生长壮老已” 的生命节律;进入“孕育园”,可以见证桔、柚、枣、芭蕉等十几种本地水果生长过程,感悟劳动与收获的关联;来到“本草园”,体验薄荷、紫苏、艾叶的春夏秋冬,了解天地万物的“五味”“四性”,耕与读相融,情与趣自得;走过三百六十行文化长廊,领悟“行行出状元”、劳动有价值……学校环境课程,已成为新马师生劳动入门的必修课。

三、农耕课程,参与劳动实践

劳动实践,行知相悟。2018 年暑期,我们根据劳动教育课程化实施的要求,编写了中年级段《小农夫》校本教材,设计了“二十四节气”“天地人”“精气神”“小农夫”“农耕文化”“主题统整活动”六个单元板块,并在有限的校园空间里为孩子们开辟了25 块菜地、14 块中草药地,用于学生校内劳动实践。课堂上,教师们传授观察植物的方法,传授他们种植时令蔬菜、当地本草的要领,孩子们吟诵节气农谚和田园诗词,讴歌华夏民族的勤劳智慧;下课时,在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学会了播种、浇水、除草、捉虫、施肥、采摘,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然笔记,开展爱心义卖,体会劳动的艰辛,分享劳动的喜悦。

同时,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孩子们触摸四时八节和农耕文化。“树叶里的秋天”“九九消寒”“向日葵”“年俗”“二十四节气”五个主题活动成为学校的保留项目。在“秋天”主题里,孩子们饮养生茶、煮养生粥,由校长、校医上“秋冬养阴”主题课;在“九九消寒”主题里,孩子们数九、画九、测九、吃九,一起熬冬,从开始数到“九尽春回”;在国医课上,孩子们认识身体与自然的关系,学习养胃护胃小窍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所有的教学活动和劳动实践都配合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长知识,在劳动中增见识,耕读相伴,健康成长。

四、生活课程,开展劳动竞赛

全校实施“生活课程”是开展劳动竞赛的有力举措。“生活课程”主要从三个层面、四个维度建设与完善。三个层面是指生活常识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生活审美教育。四个维度是指从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四个范畴选择劳动内容,开展劳动竞赛。

学校“生活课程”开发后,每年都会举办全校的生活常识笔试、生活达人现场赛、生活美学创意活动。生活常识笔试,主要包括生活礼仪、习俗、安全、劳动、健康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生活技能比武,分年段选择小学生独立生活必须具备的劳动技能、自救自护技能、生活自理技能开展现场比赛,从穿衣、系鞋带、洗衣、做饭到制作手工作品等方面都有所涉及。生活美学创意活动,通过儿童书画创作、LOGO 设计与征集、手工作品制作、科技小作品制作等专项比赛活动和美学课堂,传播劳动的审美价值,再用生活审美培养生活中的人。

五、家务课程,拓展劳动空间

课程不只在校园里和课堂上完成,日常的家庭生活也是劳动教育应拓展的空间。我们的做法是 : 其一,在校内开展“食堂小管家”“家务小能手”“生活小达人”宣传活动,组织全体学生学习《新马小学生活常识题库》和《生活技能训练手册》,并在全校教职工和家长中广泛宣传,整合各方力量帮助孩子们学会生活自理。其二,号召全体家长陪伴和指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在规定时间内教会孩子管理自己的生活,请家长在班级微信群和 QQ 群中进行劳动训练打卡。其三,通过假日作业的方式,布置学生在家进行简单的种植和养殖劳动作业,评选“家务小能手”和“生活小达人”,开展优秀种植作品展示活动和“食堂小管家”劳动竞赛,对评比展示结果进行表彰。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新马小学的孩子们在家校共同的监督和指导下,学会了洗衣服、懂得了播种葵花籽的技巧、掌握了扫地的窍门、知道了煮面的步骤……

两年来,我们坚持实践育人,通过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化,学生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了简单的劳动技能,并乐于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面貌焕然一新。

篇3: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萌芽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产生于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 (St.Thomass More) 是最早重视生产劳动教育的政治家, 在其著作《乌托邦》中, 就幻想人们从小就学习农业, 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部分时间在城市田地里实习, 每个人至少学习一种手工业, 为就业做准备。17世纪, 约翰·贝勒斯提出要从小教育儿童学习农业和手工业技术, 凭自己的双手谋生。意大利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 (Campanella) 撰写了《太阳城》一书, 主张将城市划分为七个领域, 利用其中一个领域作为职业教育场所, 请有才干的师傅讲授生产技术, 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参观和实习。可见, 在这一时期已经产生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萌芽, 教育家们已经纷纷看到了教育内容脱离现实生产的弊端, 积极主张重视生产劳动教育, 农业手工业这些教育内容是最早的职业教育课程雏形。此外, 这一时期还提出了生产现场参观和实习这些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模式。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产生

18世纪, 卢梭又提出了儿童必须学会劳动, 学会一种职业。他说:“在人类所有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 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是手工劳动, 在所有一切有身份的人当中, 最不受命运和他人影响的是手工业者。”卢梭认为, 劳动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通过劳动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以及相关技术, 锻炼身体, 发展人的心灵。18~19世纪, 瑞士教育理论实践家裴斯泰洛齐提出要把学习知识和手工劳动放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结合起来的观点, 他还创办了一边学习, 一边劳动的学习与劳动相结合的实验学校。裴斯泰洛齐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他说“使功课劳作合一, 提倡职业训练是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增加实际生产量的最好途径”。他还强调劳动技术课程的开设, 倡导在普通学校中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认为这是帮助儿童获得独立生活能力, 改善贫困生活状况不可缺少的手段。关于劳动教育的具体课程, 他认为应包括农业、手工业以及家政等方面内容。他还列举了这些课程的具体形式, 比如说, 指导学生在校园耕地上种植农作物或养护家禽, 带领学生参观手工作坊, 学习工匠的各种手艺。他认为这种教育既可以锻炼学生体力, 又有助于学生性格的养成。这一时期学习知识与手工劳动被置于同一重要地位,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逐渐产生并付诸实践开办了实验学校,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从农业手工业, 拓展到家政业。职业教育课程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发展

19世纪, 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主张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其作品《新道德世界书》中写道:“在社会划分和与此相适应的制度下, 每个人所受的训练和教育将使他们能够用最好的方式尽量发展本人的全部才能和力量;这种发展将在外部条件新的结合下实现, 这种外部条件是专门为了使人性中完善优美的品质表现出来而创造的。这样所有的人都将在体、智、德、行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提出了劳作教育思想, 从另一角度丰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他强调把知识学习与工业劳动结合起来, 主张在国民学校中开设手工劳动课程, 在学校的实验室、缝纫室、烹饪室等对学生进行技术操作训练。他虽然主张独立开设劳作科目, 但依然认为工艺、绘画、几何、初等数学等学科同样是最适合学习的科目。凯兴斯泰纳提出的劳作教育是按照公民教育的要求培养德国资产阶级需要的新型劳动力, 既使学生掌握个人的职业技能, 又使他们形成为国家服务的思想, 因此其“劳作学校”主要有三个方面任务:第一, 对学生的职业陶冶, 即公民的职业准备;第二, 职

业陶冶伦理化, 即不仅把职业训练当成谋生的手段, 且作为培养个人道德品质的手段;第三, 团体的伦理化, 即把学生组成一个工作团体, 培养与发展学生“团结工作”的精神。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凯兴斯泰纳对于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贡献尤为突出。首先, 在课程设置上, 他提出要将手工劳作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开设;其次, 在课程内容上, 他重视体育课, 并主张在课程内容上对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渗透公民教育内容, 号召精简教材, 以极少的知识材料得到极多的适应力、本领及工作兴趣, 以完成国家公民教育的使命;再次, 在课程实施上, 提出教师要按照学生职业种类组织劳作教育, 可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 让学生在“亲身观察”、“亲身经验”中获得知识, 这样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最后, 在职教课程教师上, 率先指出应在职业行业中聘请有技术的工匠担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升华

诸多教育家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做了精辟的论述, 但他们的说法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在新的大生产的历史条件下, 从分析现代生产、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本性对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进行了升华, 他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思想概括为三点:第一, 具有革命性技术基础的现代工业, 决定了现代劳动者必须是受到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劳动者。这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存在的前提。第二, 现代科学揭示了现代生产过程的秘密, 这就使现代生产知识成为易于掌握的东西。现代科学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础。第三, 现代工业所要求生产工作者的科学知识只有在生产劳动过程之外的教育过程中才能习得, 因此, 现代学校就成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承担者。

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我们可以知道, 马克思认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有两种形式。首先, 是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的初等教育。英国《工厂法》中就规定, 儿童和少年工人部分时间学习文化知识, 部分时间参加工厂劳动, 这就是后来的半工半读的初等学校。其次, 是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学校和成人教育等。

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断虽没有直接提及职业教育课程问题, 但它对于职业教育课程却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说:“……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 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 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这一论断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提供了准则, 即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将智育、体育、生产实践等更多的纳入到职业教育课程的视野中, 充实职业教育课程内容, 增加职业教育课程类型, 以满足社会进步对于人才规格的要求。马克思认为教育可以理解为智育、体育、技术教育三件事。技术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 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他对于教育的理解正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真实写照, 从而明确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历史地位, 为职业教育课程在教育中找到了一席之地, 为今后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还强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有机结合, 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 在实践中, 鼓励学生把动手、动脑、动口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亲自参与, 这些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总之,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发展过程为职业教育课程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向东, 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篇4: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

1.教学观念的落后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是初中教学过程中一门较重要的课程,它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但是由于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观念较落后,一味地认为“提高学生的成绩才是王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话导致教师对学生劳动技术方面的要求较低,学生不够重视劳动技术课程,不能够真正了解教学的目的,另外,也会出现更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的创造力被大大地压制,形成错误劳动的观念,未来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

2.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劳动技术课程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在动手的过程中,了解其日常用途,加深对其了解。但是大多数学校因为资金有限、学生人数多等,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学生在学习古老的插花技艺时,除了要了解一些关于插花的常识外,并不能去真正参观到一些优秀的插花作品,无法感受到插花艺术的魅力所在,这样的话,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也不能激发学生对插花艺术的热爱。

二、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案

1.革新教学方式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学生为主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可以教学生如何用彩纸制作康乃馨,这样的话学生不仅学会了制作此花的技术,也能够明白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母亲。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才是教学的真谛。

2.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发展离不开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只有让学生大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学校要加强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为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劳动技术知识提供平台。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逐步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在学校内设立一些专门的实践场所,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本文对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方案展开探究,提出了当前初中劳动技术课存在的两点不足,分别是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并就这两点不足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分别是革新教学方式,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完善教学基础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劳动的魅力。

参考文献:

王丽丽.探究式学习在劳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08(08).

篇5: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促进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实际体验。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体验劳动感受,掌握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3.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课程设置

1.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劳动》课,课程性质为必修课,课程模块为集中性实践环节,计1学分。

2.实行集中劳动实践和分散劳动实践相结合,第1-6学期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集中劳动实践,每次不少于4学时。

3.劳动课成绩实行五级制,成绩合格及以上者方可参加毕业审核,成绩不合格的应当重修。

三、教学形式

1.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劳模报告会、劳动技能展演等,强化学生劳动自觉与责任感;

2.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室内装饰、学习帮扶等实践活动;

3.结合专业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活动,如打扫教学实验场所卫生、教学实验设备管理维护、寝室内务整理等;

4.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非营利性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

5.组织学生参加与学校建设与管理等有关的执勤活动;

6.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作;

7.其他与劳动相关的学习、实践活动。

四、组织实施

1.劳动教育由学生所在学院组织实施,学院应安排专人负责劳动教育,包括开展劳动课教学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做好劳动安全教育、负责学生劳动安全和过程管理、负责评定学生劳动表现及等级鉴定等。

2.学生所在学院要做好开展劳动教育的宣讲工作,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安排贴近学生生活的劳动课程和劳动实践活动,并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劳动教育实践的安排与管理。

3.学生所在学院要做好学生劳动安全保障工作,不得组织学生参加高空作业、严重污染、辐射大等易对身体或心理造成危险或危害的劳动任务。

五、纪律要求

1.所有学生都应认真学习劳动课教学内容,积极参加劳动学习与实践活动。

2.劳动课期间学生要坚守劳动岗位,遵守劳动纪律,禁止利用劳动课时间从事其它与劳动教育无关的活动或私自外出。

3.学生在劳动课期间不得无故缺席,不得迟到、早退,原则上不允许请假。确需请假者,应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办理。

4.劳动课期间应服从指导教师或带队教师的安排,认真完成劳动实践任务。

5.劳动课结束后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交总结报告,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六、考核要求

1.劳动教育实践从学生的劳动态度、出勤情况、劳动任务完成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实施细则由学院确定。劳动课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2.学生所在学院负责劳动课成绩管理,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劳动表现,于第6学期末指定相关人员在教务管理系统录入成绩,成绩合格即达到该门课程修读要求。

3.确实因身体原因无法参加劳动教育实践者,经所在学院同意,并在规定的劳动时间内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可取得劳动课成绩。

4.劳动态度不积极、劳动表现差或劳动课不及格者在各类评优评先及评奖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七、其他

1.本办法自20xx级学生开始执行。

篇6: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爱学习”是实现理想的基础;“爱劳动”是创造幸福的途径;“爱祖国”是成长进步的引擎。把“爱劳动”内化为自身本领;把“爱学习”内化为综合素养;把“爱祖国”内化为实际行动。对弘扬正气,讴歌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净化社会风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活动内容

(一)积极动员,提高认识

“三爱”是中华民族优秀品德传承的高度概括,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方式的深度融合。激发“三爱”热情,凝聚“三爱”力量,形成“三爱”氛围,形成“三爱”主题教育常抓不懈的新常态。把“三爱”精神实质和内涵落实到行动中并不断拓展和延伸。

在各班,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和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坚持以为学生终身发展为奠基、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逐步构建学生德育体系。形成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学校的优良校风,构建蓬勃向上、文明、和谐、有序的校园,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爱学习”不仅是学习成绩好,更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为实现中国梦而学习。“爱劳动”不仅是有好的.劳动习惯,更要懂得传授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爱祖国”就要爱家乡,从小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创新教育活动新载体,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多措并举,活化方式方法,实践养成相统一,联系实际,开发思路,创造新成果。

围绕“三爱”教育的丰富内涵,营造”三爱“教育的良好氛围,通过精心设计“主题标语、宣传橱窗、黑板报、手抄报、文化墙”等让“三爱”教育随处能见,随时可学。

三、实施计划

(一)把“三爱”教育落实到德育工作中之中。

发挥教书育人主渠道作用,细化活动内容,明确努力方向。培养学生有远大的理想,有坚韧的毅力,有宽广的胸怀,有开朗的性格,有团结友爱的品质,有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有良好的语言和行为习惯,有健康的体魄。为他们今后健康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强学生会、少先队组织建设,提倡学生自主管理,发挥先进学生的模范作用。培养学生有爱心,有能力,有自信心,有责任心;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会生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文明守纪,诚实守信。利用各种纪念日开展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环保教育;通过课间巡视,加强课间秩序。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杜绝隐患,并定期进行安全知识讲座,增强学生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确保校园的整体安全。

(二)把“三爱”教育融入到德育工作之中

开展爱心教育、民主教育、养成教育、成功教育。用情感感化学生,用智慧启迪学生,用人格陶冶学生。借助思想品德课、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品行、陶冶性情。使学生高尚情操得到陶冶,行为习惯得到训练,品德修养得到加强,文明素质得到提高。

新学期开始把握好“三爱”教育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把“三爱”教育内容融入到“开学典礼、开学第一课、新队员新团员教育、校规校纪教育、校史教育”等各项活动中。通过主题班会、诵读经典等活动,大力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三)把“三爱”教育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将“三爱”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等教育环节之中。将养成教育、感恩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教育方式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的习惯,不断增强学生践行“三爱”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语文工具学科及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课程中深入发掘教育资源,并渗透到相关教育教学中。学好课本知识,多学课外知识,养成酷爱学习习惯。聚焦课堂,立足规范,深入教学,深度推进,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实现自我,感受快乐,享受成功

(四)把“三爱”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以“三爱”教育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及载体。利用校园文化贴近学生自身、贴近时代、贴近时效的特点,发挥其更直接、更灵活、更接地气、更具感召力感染力作用。力求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在和谐文明的氛围中追求真知。

篇7:劳动教育课程心得

我记得陶朱说过,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是的,让我们先想象一下:没有劳动,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劳动力,我们就不能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果没有劳动力,家里就会非常混乱。如果没有劳动,世界将变得混乱,这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你学习好而工作差有什么用?我长大后仍然不能胜任。如果你工作好,学习努力,至少你长大后可以做一些累的工作。挣点钱。同学们,当你们浪费食物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食物是由农民劳动生产的?这就是所谓的谁知道呢,,每一粒中国食物都是硬的,“我们不仅要学会工作,还要尊重他人的成就。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没有劳动,就没有五彩缤纷的世界。然而,劳动也是艰苦的,会付出汗水,会付出辛勤的劳动。所以我认为每个人的成就都应该受到尊重。没有理由不尊重。这是一个错误。”良心问题。劳动不仅伟大,而且神圣。劳动创造了人类物质生活、精神文明和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鸟之美在于羽毛,人之美在于勤劳”劳动是人生的必经之事。一开始,我们还想象没有劳动力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世界将陷入混乱。因此,让我们一起工作

只有努力工作才能点燃智慧的烈火。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获得宝贵的生活和生产知识。只有努力工作才能攀登事业成功的顶峰。

篇8: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

关键词:体育课程,生命安全教育,方案构建

体育自产生以来就源于人类生命安全自保的冲动, 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已经得到了广大学者思想上的认同, 但是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这一崭新的课题历时不久, 还没有构成成熟的实施方案。作者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 对湖北省武汉市、荆门市、十堰市3个市选取城区小学、乡村小学各5所, 根据体育课程目标、实施原则、实施途径, 筛选出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遵循的目标、原则、实施途径, 通过对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的问卷和访谈, 最终构建出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方案体系。

1 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是人才培养以及教育目标的下位目标, 但又与培养目标和教育目标一脉相承, 体育课程目标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 例如我国历经的几个体育课程改革, 它的目标也是在不断地变换。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某种程度上属于具体目标即教学目标。依据2001年以来实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分为5个领域6个水平, 5个领域是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1]其中生命安全教育穿插在5个领域之中, 体育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目标呢?通过对体育课程目标中安全教育的目标进行梳理, 作者对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分别进行了调查。

通过表1统计数据表明, 体育教师和学校领导在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目标上存在着共识, 认为在体育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应该是提高、强化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其次是保证学生的健康, 减少运动损伤, 学会规避风险。自新版《体育与健康》实施以来树立了“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而“健康第一”的根基源于生命自保、生命质量提升以及生命安全发展, 因此强化和提升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理应成为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首要目标。

2 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原则

教育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当然也不例外, 那么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究竟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笔者通过梳理相关体育课程遵循的原则, 结合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 筛选出实用性原则、预防性原则、健康促进原则、技能为主原则、技能训练与安全意识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安全运动与安全知识相结合的原则, 采用问卷方式访谈了相关体育教师。

通过调查得知, (见表2) 在体育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59.2%的体育教师认为首先应该遵循的是实用性原则;与此同时, 技能训练与安全意识培养相结合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则;当然在调查访问中, 也有些体育教师不知所云, 因为他们在体育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 只知道新课程标准推行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笔者认同半数以上体育教师的看法, 认为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原则首先是实用性, 其次是技能训练与安全意识培养相结合。

3 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途径

途径, 是指方法和路子。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 必将采用一定的方法和路子才能实施。针对是从内容上进行筛选、加工、融合还是从学习方法上进行探索, 笔者列举了一些方法对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 (见表3)

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属于三级课程管理制, 地方以及学校都有开发课程的权利, 那么体育教师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时, 要挖掘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弹性教材、乡土教材、地方特色教材, 以及对学生适用的教材, 但是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首先采用的一定是体育游戏的方式, 创设安全教育的情景, 让小学生身临其境, 培养安全意识, 增长安全知识。

4 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内容

体育与健康中涉及到的安全教育内容宽泛, 不仅仅包括运动安全, 还包括饮食、卫生、疾病预防、网络安全等, 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究竟哪些安全教育更加适合在这一年龄阶段进行, 笔者调查体育教师结果如表4。

从表4分析可知, 体育课程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要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匹配, 由于小学生神经系统兴奋性高但易疲劳的特点,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 易采用直观教学的方式, 那么能够与体育教学结合较好的选项:如穿适合运动的服装, 可以防止给运动造成不便带来伤害, 教师身先垂范, 穿适合运动的服饰;知晓安全的运动环境, 如器材损坏、场地不平或者其他危险因素, 学生应该知晓运动需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知道安全的运动环境远远不能保证小学生的安全, 还应该让学生学会躲避运动中的危险。除此之外, 因为从小就耳闻“红灯停、绿灯行”的儿歌, 如果体育教师能加以游戏进行练习, 不仅仅可以增添体育课的趣味性, 而且能提高小学生的交通安全防范能力。综上所述, 在小学体育课程中最适合开展的安全教育内容是:穿合适运动服、知安全运动环境、躲避运动中的危险、安全教育。

5 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课时

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可行, 教学内容也很丰富, 但究竟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来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的时间应该安排在体育课程的什么时间进行, 也关系到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效果。

从表5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体育教师主张在课的开始部分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因为课的开始学生的兴奋性高, 注意力集中, 学习效果好。其次在生命安全教育穿插在整节课中, 采用专门课时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师寥寥无几。从表6中, 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老师采用每节课3~5 min进行安全教育, 说明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具备安全教育意识, 主张每节课都牢记安全教育,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灌输安全知识, 培养安全技能。

小学阶段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 目标在于强化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采用的主要原则是实用性原则;实施途径主要是通过体育游戏进行;安全教育内容主要是穿合适的运动服、知道安全的运动环境、能躲避运动中的危险、交通安全;实施的时间主要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 每次课最好抽出3~5 min进行。

参考文献

[1]朱万银.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篇9: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

在过去多年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中,广大教育工作者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课程实施方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课程设计不够清晰、不够完善,教材质量良莠混杂,实际开课率不高,部分学校课程实施出现偏差,以及社会认同度低的问题,所以,作为综合实践课程之一的《劳动与技术》在构建知识、拓展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课程的特点、有的放矢、灵活设计。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这已成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课程内容。就其课程的功能和课程的特性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有如下基本特征:

1、动手与动脑结合

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作为基础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

2、以项目为载体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不是就技术学技术,而是以完成一件制作、从事一个任务、形成一样产品、进行一项设计的项目形式展开。一般地,一个项目浓缩着若干个教育要素,是一个系列性的技术过程,成为技术学习的载体。

3、可感的操作对象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对象和操作对象一般与可感的事物、问题相联系。除了学习过程中人与人的互动外,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过程更多的伴有与工具、与材料、与物体的作用。学生通过这一作用,加深自己的学习体验,加深自己对材料、的工具、对技术过程的理解,同时也加深在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的认识。

4、多学科的视野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语文、艺术、思想品德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境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劳动与技术课程既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有能力的综合学习。

5、贴近现实生活

劳动与技术课程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的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意义、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趋势相关的内容,作为核心组织和设计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热爱生活,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生活,并创造新的生活。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生活取向要求课程内容安排上应更富有弹性和开放性,应该体现乡村城市的不同特点,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

6、开放的学习领域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开发潜力较大的开放性学习领域,主要包括劳动、技术、家政、职业指导等科目都包含若干项目,每个项目本身又具有开放性有着丰富的内容,且这些内容与科技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包括劳动实践、家政实践、技术实践、职业指导四个方面。劳动实践涉及自我服务劳动、家庭生活劳动、简单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家政实践设计内容有家庭理财、家庭烹饪、物品洗涤、家用电器安全使用等方面;技术实践有木工、金工、电子电工、农作物栽培、动物饲养、信息技术等内容;职业指导有职业分析、职业选择、创业教育等内容。

二、在设计和实施劳动与技术交流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选择课程内容。《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中设计了很多让中学选择的项目,这些项目通用性强、适应面广、教育价值较高。

2、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技术設计。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必经环节,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对中小学生而言,简单的基础设计可以培养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考、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3、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多学科知识和多方面视野的综合。劳动与技术教育虽有较强的综合性,他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融合经济、法律、环境;伦理、心理等方面的教育试点。它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是已有知识的综合学习。

4、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的设备建设。要注意因地制宜地安排落实劳动为基础教育的专用教室和场所,配备必要的仪器、工具、设备以及安全防护设备等。要妥善管理和充分利用劳动技术教育的场所和设备,发挥其多方面的功能,充分发挥当地各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教育功能,整合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共同推进劳动与技术教育。

篇10: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学校要正确认识劳动技术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劳动技术教育具有培养劳动技术技能、技术素养的主要功能,同时还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和以劳创新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为了贯彻国家教育部、市区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开展课程建设的要求以及近年来我校开发劳动与技术校本课程的经验,制定《杨村六中劳动技术教育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

劳动技术是一门涉及面广,融知识性、技术性、实践性及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在培育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规定在7-9年级开设“劳动技术课”,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既要利用传统技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高新科技知识,具有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更好地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任务。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活动形式

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两种组织形式:

1.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初中学生集体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2、个人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允许初中学生独立进行的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四、主要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的基本特点。学生亲身参加劳动操作实践是劳动技术课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实践是劳动技术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创新素质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学校要结合实际,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劳动操作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校、教师要切实做好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2.技术性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基础教育中加强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性潮流。在劳动技术课上,无论是生活劳动或生产劳动,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都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劳动技术素质这一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发展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基础性原则

劳动技术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应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技术处理能力,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劳动技术课中,通过某些劳动技术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提高他们运用工具进行加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4.适应性原则

教师在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时,要根据学校实际,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在进行课本知识教学的同时,要不断地融入新科学、新技术,使劳动技术课教学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劳动技术教育还须注意适应学生年龄、性别、个性差异等生理、心理特征和知识、技能的水平,把握好劳动技术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

5.开放性原则

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主体有足够的劳动实践活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来理解、认识、探索和创造。又要使学生在独立与合作的各项活动中得到交流和精神体验。劳动技术课的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它开放的性质。教学活动、学生实践操作活动的时间应有弹性,教学内容应不拘泥于教材,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这对于改变学校劳技教育内容过于单

一、要求过于统一的状况,有积极的意义。劳动技术成果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开放的,是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实践和探索得来的。把实施劳技教育与各项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劳技教育体系,能够为劳动技术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己天赋、才能和创造力的新思路。

6.安全性原则

劳动技术课必须确保学生的安全。劳动技术课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过程涉及到材料、工具、设备等都带有不安全因素。因此,要规定各个项目的操作程序和安全规程,并制定必要的安全检查制度与措施。劳动技术课应切实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树立劳动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学会正确使用工具、设备,自觉穿戴必须的劳动保护用品;从小养成严格遵守劳动纪律,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

五、途径和方法

(一)组织领导

学校确定一名班子成员负责劳动技术教育的管理和负责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学校配备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基地管理员。学校配备劳动技术技术课专用教室;建设足够的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基地;置办必要的劳动技术教育工具和设施。学校要加大投入,充实劳动技术教育资源。

(二)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薄弱直接影响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不定期的在职培训等措施,建立一支能胜任教学的劳技课专职教师队伍,并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是劳技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专职劳动技术课教师在工资待遇、职务聘任、评选先进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新课程强调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技术观念、劳动技术态度、劳动技术习惯的养成。劳动技术课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劳动技术即体力劳动技术”、“劳动技术教育即德育”等观念,将“劳动技术教育”转变为“教育劳动技术”。关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等多方面的功能实现。

(三)课程资源

学校从实际出发成立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开展劳动技术课程建设。学校要管理好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基地。劳动技术课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潜在的教育资源,引入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产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新信息和新科技;并充分利用劳技室、劳动技术园地、种植园、、学校绿地等教育作用,以更有效的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

(四)教育管理

劳动技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动手能力不同学生。注重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依靠学生固有的经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并注重实施跨学科教学、全面培养学生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行为能力。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管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实践活动。在制作方面由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一般是按照“模仿——独立劳动技术——熟练劳动技术——创造劳动技术”的顺序发展的。

(五)展示评价

充分发挥劳动技术教育评价的作用,展示学生的劳动技术成果,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承认、鼓励和鞭策。展评劳动技术成果(作品),可在实践过程中或结束后进行,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可用现场实例促进操作的成功。劳动技术教育的评价强调“过程”和“结果”并重,尤其要注重情感和态度。展评小结,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更多地看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鼓励,应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六、具体措施

1、每学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养成教育必须有计划、有总结、有活动记录。

2、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充分利用校讯通、家长学校等渠道,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养成教育。

3、劳动社会实践活动每月至少安排两次。争取一周一次。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基地作用。尽可能不占用教学时间,充分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时间。

4、劳动教育与校园环境卫生和校园美化相结合。实行楼道、院区等公共区域各班大包干。明确班级及个人职责。

上一篇:水电安装试题下一篇:营业厅营销经理竞争上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