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盐的提纯实验教学设计

2024-04-12

粗盐的提纯实验教学设计(共10篇)

篇1:粗盐的提纯实验教学设计

粗盐的提纯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学习蒸发的操作;

2、练习溶解、过滤等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了解提取氯化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

粗盐提纯的步骤,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 教学难点

过滤的操作和蒸发操作的技巧 教学方法

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采用问题探究和实验探究为教学情境,配以讨论、实验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释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化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和学以致用的目的。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教师演示铁屑和沙子的分离实验。

2、有 “粗食盐和食盐”、“粗盐溶液和食盐溶液” 各一瓶(展示)请你分析:(1)各组的外观有何差异?

(2)你了解的粗盐中有哪些杂质?如何将粗盐转化为精盐?怎样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引入本节的探究任务: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3、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二、分组实验探究

1、分组实验

各组分工合作,分步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适时强调;发现典型,及时评价。)

2、粗盐提纯的每个步骤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简要说明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2)教师强调蒸发时的操作注意问题。

3、交流试验结果

(1)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的得与失。(2)教师点评。(告诉粗盐产率的理论值)

4、学生评议,提出质疑(1)我们小组所得食盐产率大于理论值,为什么?(2)我们小组所得食盐产率小于理论值,为什么?

5、组内讨论

(1)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四、总结交流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提高了哪些方面的能力?(自我评价)

2、对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学生示范)

3、玻璃棒在实验中有哪些作用?

五、作业布置

1.收交实验报告。

2、课后延伸

如何除去粗盐中含有的氯化钙、氯化镁、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原理是什么?怎样操作?

篇2:粗盐的提纯实验教学设计

探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

摘要:本文对学生在完成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操作中的错误之处进行分析,并通过与学生的探讨和交流加以改进,最后,对产率中出现的偏差进行原因分析和总结。由此,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化学知识,学会了探索,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粗盐提纯;操作步骤;产率;偏差原因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09-082-2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说明了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所以按照新教材对学生实验的要求,我们学校也让学生做了相关的实验。其中粗盐的初步提纯增加了产率的计算,学生实验做完后,我发现了学生实验时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下面我就对这一实验操作步骤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自己的一些想法作一简单的分析。 一、称量与溶解 1.按教材要求是称5g左右的粗盐,量10ml蒸馏水,但学生在进行溶解时发现粗盐有一部分不能溶解,有的学生就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用掉了很多时间还是不行;有的学生就直接进行了过滤操作,导致未溶解的食盐与不溶性杂质一起被除去了,最终使精盐的产率偏低。实际上根据20℃时食盐的溶解度只有36g来计算,10ml水中最多溶解量只有3.6g,称5g粗盐基本上是不能全部溶解的。因此,我在第二组学生进行实验前,先让学生思考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后得出把粗盐的质量改为3g比较合适。 2.在用托盘天平称量粗盐时,由于实验室的搬迁把部分天平的托盘弄乱了,导致有些天平用正常的方法无法调节平衡。学生向我提出后,我说:“能不能自己去想办法去解决?”结果我发现学生的能力是无穷的,他们自己思考、动手把粗盐的质量称了出来。有的是在轻的托盘上放纸使其平衡后再进行称量,有的是先移动游码使其平衡后再进行称量……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一点就是,我发现很多学生在称3g粗盐时用了很多时间,主要是在加粗盐到将要平衡时操作不当导致很难平衡。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等粗盐加到差不多平衡的时候应用左手轻轻拍打右手手腕,使少量粗盐落在左盘上,至天平平衡。 3.在溶解过程中,我还发现了由于粗盐的颗粒比较大,直接放在水中溶解的速度很慢。这就使部分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没能完成实验;也有少数学生为了是溶解速度加快用玻璃棒去捣碎粗盐颗粒而导致烧杯破裂的错误操作。这就建议我们在称量粗盐前应先把粗盐碾细后再进行后续实验,以便节约时间。 二、过滤 1.在用滤纸制作过滤器时,由于对折后的角度很少会与漏斗角度恰好相吻合,所以很多学生很难使滤纸与漏斗内壁紧贴在一起而留有旗袍,这样就会使过滤的速度减慢,影响到整个实验的时间。老师应引导学生用改变对折的角度来使滤纸与漏斗内壁紧贴,并用玻璃棒沿滤纸轻轻滚动,赶走气泡。同时要注意滤纸的边缘是否低于漏斗边缘,若超过了则需用剪刀将高出的部分剪去,使其低于漏斗的边缘。 2.由于一些参考资料中只是指明漏斗的下端需紧靠烧杯内壁,所以有部分学生在靠的时候把漏斗下端尖端的对面部分紧靠在烧杯的内壁上,导致滤液在下滴过程中直接滴入烧杯中,造成液滴飞溅,同时也影响到了过滤的速度。故老师在指导学生时应强调用漏斗的下端尖端处紧靠烧杯内壁,防止学生发生混淆而使操作错误。 3.最后,在过滤实验中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一定要等漏斗下端部再有液体流下时再停止过滤的操作。因为过滤所需的时间比较长,有些学生比较心急,看到漏斗内没有液体就取出烧杯准备蒸发操作了,结果残留在滤纸上的液体继续流下滴在了铁架台上,这样会导致最终的产率偏低。漏斗中液体没有后,最好是再用少量蒸馏水冲洗下滤纸和滤渣,使残留在上面的食盐能流入滤液,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三、蒸发 1.在蒸发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防止液滴的飞溅。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都知道,都做到了用玻璃棒搅拌来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飞溅。但等到有比较多的固体析出时发现即使用玻璃棒搅拌,处于液体上层边缘的固体也会溅出,这时就要提醒学生应用移动酒精灯的方法来给液体进行间歇加热以防止固体飞溅,否则会造成产率偏低。 2.在蒸发操作即将结束时,按教材上的要求是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滤液蒸干。但是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这个较多量固体出现时到底是多到什么程度学生很难把握。有的学生蒸到水分几乎没了才停止,造成固体大量飞溅;有的学生留有的水分却很多,余热不能将固体烘干。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实验结果不正确。于是在第二组学生进行实验时,我就要求学生在出现比较多的固体时(即还剩少量水),利用前面1中讲到的移动酒精灯给剩余部分进行间歇加热,水分越少时移动的频率要适当的变化,以保证蒸发皿中的固体、液体不飞溅出来为标准,直到把固体烘干为止。这样就防止了固体的飞溅,也保证固体被烘干,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四、计算产率 蒸发结束后,用玻璃棒将蒸发皿中固体转移到纸上以便于称量,但很多固体粉末都粘附在蒸发皿的内壁上,很难被全部刮下来,这样就容易造成产率偏低。建议可以在实验前先称量好蒸发皿的质量,结束后再称量蒸发皿和固体的总质量,利用前后的质量差得到精盐的质量,这样可以使实验的结果比较准确,同时操作也比较简单。 还有一点就是用于搅拌的玻璃棒上面也沾有少量的精盐,需用小刀把它们轻轻刮到蒸发皿中一起称量,否则会导致产率偏低。 五、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产率的因素 实验完成后,根据学生所计算出的产率结果来看,发现其中还是有比较多的学生误差比较大。针对这一情况,我就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误差大的。最后我对他们讨论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整理,主要都是一些操作上的问题导致的。 1.影响产率偏低的因素: (1)没有将粗盐碾细,粗盐未能全部溶解完就进行了过滤操作,导致食盐和不溶性杂质一起被除去了。 (2)在转移过程中有固体不慎洒落(包括溶解前的粗盐和蒸发后的精盐)。 (3)在蒸发皿内壁和玻璃棒上还有精盐没有完全转移到纸上称量。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任何一步中有溶液溅出,都会导致食盐与液体一起溅出。 (5)未等漏斗内的液体全部过滤完,就进行蒸发操作。 (6)蒸发时,不慎使固体溅出。 (7)在称量精盐的操作中,有少数学生在天平指针偏左时就开始读数。 (8)没有用少量水洗涤烧杯、玻璃棒以及过滤装置中残留的固体。 2.影响产率偏高的因素: (1)精盐没有充分干燥探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看到有的学生转移到纸上的精盐使纸湿了一片,计算出的产率甚至超过了100%)。 (2)有少数学生在称量精盐时天平的右盘上未放一张质量相等的纸。 (3)过滤时,由于滤纸破损、所倒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缘故导致了浑浊而未进行重新过滤。 (4)有少数学生在称量精盐的操作中,在天平指针偏右时就开始读数。 上述整理的这些因素都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的一些错误,如有不当之处或未整理出来的,请大家能指正和补充。

篇3:粗盐的提纯实验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对于“粗盐的提纯”, 现行各种版本的化学教科书中只安排了“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学生实验;著名化学教育家宋心琦先生认为, 当条件具备时, 还是完成粗盐提纯实验的全过程为好。笔者根据所教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校的装备条件, 并考虑到各种选拔性考试中常涉及“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清除”问题, 于是在本节实验课中增加了“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去除”演示实验。

上述实验活动, 不仅用到玻璃棒、药匙、托盘天平、过滤器、量筒、酒精灯、烧杯等多种仪器, 还涉及溶解、过滤、蒸发、化学沉淀等多项基本操作, 尤其要灵活应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解决可溶性杂质的清除问题, 因而综合性强。另外, 在以“粗盐的提纯”实验为背景的各种选拔性考试中, 命题者不仅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而且注重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鉴于此, 笔者注重采用理论引领、讨论交流、巩固练习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不仅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有关的操作技术, 而且重视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问题的演练, 以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另外, 在实验的过程中, 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意参与学生的分组实验, 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并结合所带班级学生的知识现状, 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学习蒸发操作技能, 巩固溶解、过滤等操作技能。

(2) 了解物质提纯的基本原则。

(3)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选择清除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试剂, 并初步设计清除可溶性杂质的实验方案。

(4) 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引言:由于受生产场所、生产原料、生产工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粗盐中不仅含有难溶性的杂质, 还含有一些可溶性的杂质。今天我们就研究粗盐的提纯, 首先我们了解物质提纯的基本原则。

投影:物质的提纯就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 以得到较为纯净的有效成分, 并将有效成分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要根据杂质和有效成分的性质差异, 选择适宜的除杂方法;能用物理方法除去杂质, 就尽量不用化学方法 (适时投影有关化工生产、食品加工等涉及物质提纯的图片) 。

过渡:粗盐中含有的难溶性杂质主要是泥沙, 那么如何清除难溶性杂质呢?

1.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清除

思考:泥沙、氯化钠具有怎样的溶解性?温度的变化对氯化钠的溶解度有怎样的影响?

小结:因为泥沙难溶于水、氯化钠易溶于水, 所以应采用溶解、过滤的方法清除难溶性杂质 (同时得到澄清的盐水) ;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 所以接下来的操作是通过蒸发溶剂使盐结晶。

分组实验:学生按照“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的步骤进行初步提纯;教师适时参与学生的实验, 并及时指导。

过渡:为巩固上述实验操作, 提高纸笔测试中实验题的得分率, 请同学们解答下面的实验习题。

演练习题:结合刚才粗盐初步提纯的实验, 回答如下问题。

(1) 实验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仪器是___, 该仪器在“计算产率”中的作用是___。

(2) 过滤浊液时, 过滤器内液面不能高于滤纸边缘, 其理由是___;某同学经过两次过滤后, 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

(3) 在蒸发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和____;将盐水蒸发至有大量固体析出后应___;蒸发操作_____ (填能或不能) 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代替。

(4) 除去难溶性杂质后得到的食盐属于____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

(5) 实验结束后, 有4个小组分别展示了自己的精盐产率:

教师认为第3组结果偏高, 其他组结果都偏低。于是各小组分别讨论本组的误差, 所找原因正确的是____ (填序号) 。

A.第1组:烧杯里的食盐未溶解完就开始过滤

B.第2组:没有蒸发干, 精盐中仍然有水分

C.第3组:滤液浑浊就开始蒸发

D.第4组:称量精盐时只有左盘垫了纸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注意适时点拨、释疑。)

过渡:清除难溶性杂质以后的食盐中, 还含有Mg Cl2, Ca Cl2, Na2SO4等几种可溶性杂质, 要得到纯净的食盐, 还要清除这些可溶性杂质。

2. 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清除

讲述:一般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去选择除杂试剂。

(1) 除杂试剂的选择

讨论:清除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选择哪些试剂。教师巡视、参与, 适时点拨, 及时鼓励。

点拨:清除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 一般采用化学方法;利用化学方法清除杂质时, 一般不让有效成分发生化学变化, 应使杂质转化为便于跟有效成分分离的新杂质, 如气体、沉淀、水等。

小结 (可投影出来) :

(1) 清除杂质CaCl2可以选用N a2C O3溶液, 因为它能使C a2+转变为易于清除的C a C O3沉淀、C l-转变为有效成分N a C l。有关的化学方程式:Ca Cl2+Na2CO3=Ca CO3↓+2Na Cl。

(2) 清除杂质M g C l2可以选用N a O H溶液, 因为它能使Mg2+转变为易于清除的Mg (OH) 2沉淀、C l-则变为有效成分N a C l。有关的化学方程式:Mg Cl2+2Na OH=Mg (OH) 2↓+2Na Cl。

(3) 清除杂质Na2S O4可以选用Ba Cl2溶液, 因为它能使SO42-转变为易于清除的Ba SO4沉淀、Na+则转化为有效成分N a C l。有关的化学方程式:Ba Cl2+Na2SO4=Ba SO4↓+2Na Cl。

过渡:Na2CO3, Na OH和Ba Cl2这3种除杂试剂的加入顺序如何确定呢?这个问题难度很大, 相信同学们经过讨论, 能够形成科学的操作方案。

(2) 除杂试剂的加入顺序

讨论:几种除杂试剂的加入顺序。教师巡视、参与, 适时点拨, 及时释疑。

点拨:每一步的除杂试剂都必须过量, 以确保杂质彻底清除。那么在Ba Cl2, Na2CO3, Na OH这3种除杂试剂中, 最后加入的除杂试剂还需要外加一种试剂来清除。为了简化操作, 这种试剂的过量部分应容易清除, 显然应选择盐酸, 因为后续的加热蒸发操作, 不仅能除去水, 同时HCl气体也会随之挥发。既然盐酸要最后加入, 那么在Ba Cl2, Na2CO3, Na OH这3种除杂试剂中最后加入的那种一定能被盐酸反应, 所以与盐酸不反应的Ba Cl2溶液不能在“加入盐酸的前一步”加入。另外, 因为每一步的除杂试剂都是过量的, 因此后加入的除杂试剂, 不仅要除去对应的杂质, 还要把“先前加入的除杂试剂的过量部分”也顺便彻底清除。

小结 (可投影出来) :

方案 (1) :先加入过量Ba Cl2溶液 (完全除去Na2SO4、引入少量Ba Cl2) , 接着加入过量Na2CO3溶液 (完全除去Ca Cl2和Ba Cl2、又引入少量杂质Na2CO3) , 再加入过量Na OH溶液 (完全除去Mg Cl2、少量Na2CO3没有清除、又引入少量杂质Na OH) , 最后加入过量盐酸 (完全除去Na2CO3和Na OH、又引入少量HCl) 。接下来过滤 (滤去沉淀) 、蒸发 (除去H2O和HCl) , 即得精盐。

方案 (2) :先加入过量Ba Cl2溶液 (完全除去Na2SO4、又引入少量杂质Ba Cl2) , 接着加入过量Na OH溶液 (完全清除Mg Cl2、少量Ba Cl2没有清除、又引入少量杂质Na OH) , 再加入过量Na2CO3溶液 (完全除去Ca Cl2和Ba Cl2、又引入少量杂质Na2CO3) , 最后加入过量盐酸 (完全除去Na2CO3和Na OH、又引入少量HCl) 。接下来过滤、蒸发, 即得精盐。

方案 (3) :先加入过量Na OH溶液 (清除了Mg Cl2、又引入少量Na OH) , 接着加入过量Ba Cl2溶液 (完全除去了Na2SO4、少量Na OH没有清除、又引入少量Ba Cl2) , 再加入过量Na2CO3溶液 (完全除去了Ca Cl2和Ba Cl2、少量Na OH没有清除、又引入少量Na2CO3) , 最后加入过量盐酸 (完全除去Na2CO3和Na OH、又引入少量HCl) 。接下来过滤、蒸发, 即得精盐。

演示实验:教师取少许粗盐, 先通过溶解、过滤操作, 清除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得到澄清的盐水;再选用上述操作方案 (任意一种) 清除盐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从而制得精盐。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邀请学生参与操作, 并适时提问、释疑。

小结并板书 (如图1所示) 。

讲述:我国生产的食盐主要有海盐、湖盐、井盐及矿盐, 它们的精制原理与上述过程基本相同。

过渡: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综合素质, 提高思维能力和应试技巧, 请完成下面的实验习题。

演练习题: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开展粗盐提纯的实验, 实验流程如图2所示。其中, 序号 (1) ~ (8) 为实验操作步骤, 所加试剂均稍微过量。

根据上述操作方案, 回答问题:

(1) 操作 (5) 后, 所得滤液中的溶质除Na Cl外, 还有____ (填化学式) ;所得沉淀除泥沙外, 还有____ (填化学式) 。

(2) 除杂试剂Na OH溶液不能用KOH溶液代替, 理由是___。

(3) 实验中加入Na2CO3溶液的目的是_____。

(4) 利用提供的3种沉淀试剂, 再写出1种添加试剂的操作顺序 (填序号) :____。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既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 又要适时点拨、及时鼓励。)

整理仪器:新课结束, 要求学生洗涤仪器、整理桌面。

结束新课:师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高度评价。

投影作业:完成本节课的实验报告;利用墙报或QQ群交流学习成果和学习困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篇4:粗盐的提纯实验教学设计

关键词:基础实验;粗盐的初步提纯;过滤;蒸发;实验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82-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标中将8个基础实验略作了改动,其中,粗盐的初步提纯仍是比重较大的一个学生实验。说它比重大,一是由于该实验中涉及的实验基本操作种类多,难度大;二是由于该实验是初中学生基础实验中唯一一个将实验和简单计算相融合的实验;三是由于该实验中涉及到了多种物质的分离方法,在除杂的学习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这个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地位尤其重要。

下面,针对基础实验“粗盐的初步提纯”,以沪教版2012年新版教材为基础,结合我自己多次实验经历和对学生实验的观察,做出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实验目的

课本中对本实验的目的描述非常明确:1. 学习去除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的实验过程。2. 掌握溶解、过滤、搅拌、蒸发等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3. 体验实验过程中的相互合作与探究。

二、实验用品

粗盐(含难溶性杂质)、蒸馏水;

托盘天平、纸片、药匙、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漏斗、滤纸、酒精灯、蒸发皿、坩埚钳、石棉网、火柴、剪刀等。

以上是课本中原文,经过仔细比对,发现仪器中缺少了“漏斗”。

三、实验过程

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此处不一一列举了,此处结合实际实验操作对教材中的步骤提出几个疑问。

1. 教材中要求取粗盐5g,量水10mL,充分溶解后过滤。此处我百思不得其解:按食盐的溶解度计算,水量一般应该是约为食盐质量的3倍左右比较合适。而此处用10mL水去充分溶解5g食盐,能办到吗?实际实验结果显示不可能。在实验室中我们所用的粗盐一般含盐率在85%左右,当然购买渠道不同,粗盐成份也就不同,但此处为了充分溶解后能准确计算精盐制得率,应当以最大量5g来进行计算。在经过反复思考后,我认为,如果用10mL水进行溶解,那么应该再用5mL水进行反复洗涤和再溶解。这样才能确保粗盐中的氯化钠全部溶解,同时使精盐制得率更加精确。但如果教材是这样的设计初衷,那么在实验步骤中应该写清楚才能避免我们的疑惑。

2. 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是否需要研磨?对于这个问题,我参照了2011年度苏州市中考化学实验考查的考签,发现考签中对研磨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而教材中并未给出步骤,在实验用品中也未给出研钵。对此,我反复进行了多次对比实验,即用研细的粗盐和未经研磨的粗盐进行相同的定量实验,并测反应后的精盐制得率。多次实验对比结果显示,未经研磨的粗盐实验时间长,精盐制得率普遍偏低,而溶解时发现在实验课堂时间内,较大颗粒的粗盐晶体很难完全溶解。当让学生对粗盐进行研磨时,发现学生并不明白研磨的操作要领。而研钵却是在教材附录中明确给出的一种实验仪器,个人认为,应该让学生在基础实验操作中有机会去学会使用它。

3. 关于过滤,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多次强调过滤操作中的“一贴、二低、三靠”,却往往忽视了这些操作规范的本质原因,也忽视了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处理。在观察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现这样几个问题:

(1)同样量的水溶解后,有些组过滤得快,有些组过滤得慢;

(2)在实验过程中有些组搭建的过滤装置在用玻璃棒抵住三层滤纸那面进行引流时角度很顺手,而有些组搭建的却别扭得很,甚至对引流操作造成了干扰;

(3)最后要将食盐固体蒸干时,有些组尽管使用了间歇加热的方法,但盐粒飞溅现象仍然严重;有些组不能把握什么样子是蒸干了,因此精盐的含水量不等导致精盐制得率有较大的差别。

针对以上问题我经过多次实践后得出以下分析和处理方法:

(1)过滤时应先将上层清液倒入过滤器中,待过滤接近完成时再用玻璃棒将下层浊液和剩余固体转移入过滤器中,以防滤纸的细孔被细小固体堵塞造成过滤不畅;

(2)在搭建过滤装置时,应注意三层滤纸那一面与漏斗下端的尖端成反方向,这样在玻璃棒引流时就会巧妙地利用玻璃棒的作用力使漏斗尖端与烧杯内壁呈现更完美的贴合;

(3)在蒸发时,不要去纠结什么时候会有大量晶体析出,而是当发现有盐粒(或盐液)开始要往外溅时,就撤去酒精灯,并改为间歇加热。此外,间歇加热也一样是用蒸发皿的余热进行蒸发,即用酒精灯将蒸发皿烘热即撤离,用蒸发皿的热量去蒸发残余的水份,待蒸发皿热量不够,上方水雾不足时再重复烘热等操作,直至蒸发皿上方无水雾现象即食盐也烘干。这样既避免了盐粒的飞溅,又彻底烘干了精盐,同时还能提高实验效率。

四、个人实验体会

按课标要求应该在本实验中让学生加强对实验基本操作和基础仪器的使用的熟练程度,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具体要求有: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简单装置的组装;能进行称量、加热、过滤、蒸发等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的操作时机、操作的程度控制进行实践,并能安全操作;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教师操作时由于对基本操作掌握熟练,因此在基本操作及仪器使用等方面基本不存在大的问题,但是有时在过滤操作中常会自行加入多次洗涤滤渣、多次过滤、在无数据给出的情况下缺少根据食盐溶解度对水的用量的计算等原因造成水量过多,从而导致实验时间过长,虽然对精盐制得率会更准确,但缺少了对学生实验的学时把握。

篇5:实验二 粗盐提纯

粗盐提纯

实验目的: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

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药

品:

粗盐、蒸馏水

器:

玻璃棒、烧杯、铁架台、铁圈、漏斗、滤纸、坩锅钳、蒸发皿、酒精灯、火柴

实验内容:

一、溶解(烧杯、玻璃棒)

用钥匙取2药匙粗盐于烧杯中,加20mL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至食盐溶解。

二、过滤(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铁架台、铁圈)

1.调节铁圈高度:将漏斗放在铁圈上,调节铁圈高度使漏斗下端尖口靠在烧杯内壁;

2.将滤纸折叠后打开放入漏斗内,再用蒸馏水润湿,然后用玻璃棒轻压使其紧贴在漏斗内壁;

3.将玻璃棒一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盛有待滤液的烧杯口靠在玻璃棒上,使液体缓缓流下,注意液面不超过滤纸边缘,将待滤液分批全部过滤。

三、蒸发(铁架台、铁圈、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坩锅钳)

1.调节铁圈高度使酒精灯外焰与蒸发皿底部接触;

2.将待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点燃酒精灯,边加热边用玻璃棒搅拌,搅拌时用坩锅钳固定蒸发皿,防止弄翻;

3.待蒸发皿中还剩少量液体时,熄灭酒精灯,靠余热使盐蒸干。

篇6:粗盐提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练习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2、了解混合物分离的概念。

3、学会写实验报告

能力目标:使基本操作规范化,使规范的操作习惯化。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教学,召示学生要沿着“问题—分析—实验—再分析”的思路,分层次地去解决问题,要有质疑的态度和穷追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点:借此实验,梳理整个实验基本操作部分的知识,以规范的完成“称质量-溶解-过滤-蒸发-洗涤”这一系列实验操作为重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精盐产率的高低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学用品:粗盐提纯所需的所有仪器;实验报告;教科书

教学过程:准备:将学生带入实验室,两人一组。仪器分放在桌上,每组一份实验报告,一瓶粗盐.引言:我们已学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今天,就用所学知识来完成下列任务:、测出用这种粗盐制精盐的产率是多少

过程:

1、讨论:完成任务1,需要用哪些仪器并填入实验报告

口述完成这一任务的操作 学生作答后教师引导:

A量筒用什么规格的?为什么?能在量筒中溶解粗盐吗? B怎样使粗盐溶化的快一些呢?——搅拌、震荡、加热 C怎样判定10毫升水中的盐是否溶到最多了?答——要点点的加盐,加到最后一点时,不再溶解,即说明溶到最多了。

D 怎样称出10毫升水中溶的盐是多少克?

答——1称出10毫升水和杯子的质量,再称出10毫升水和盐及杯的质量,作差

2先称一定质量的盐,如5克,再称出溶后剩下的盐,作差 过程

2、接下来要完成第二项任务,需要用哪些仪器并填入实验报告

口述完成第二项任务的操作

答:过滤—蒸发--称精盐—算产率 教师点拨引导:

A杯内粗盐水是沉降后过滤还是摇匀了过滤效果好?为什么?

B最后剩下的很浑的盐水是否倒入漏斗过滤?倒不倒对精盐的产量有何影响?

C演示蒸发的过程,如何有效的防止盐飞溅?答:间断式加热 D称精盐的质量时,玻璃棒和蒸发皿上的盐是否要刮干净? E 10毫升水溶了多少克粗盐?蒸出了多少克精盐? 粗盐中精盐的产率如何计算?

粗盐中精盐的产率=精盐/溶的粗盐==精盐/(5-余盐)

过程3 现在我们对自己的任务已心中有数:称盐-量水-溶盐-称余盐-过滤-蒸发-称精盐-计算产率-洗涤-填写实验报告

A教师指导学生的分组实验

B指导实验报告的书写,操作步骤部分,以画装置图来替代文字说明 过程

4、思考: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主要是CaCl2 MgCl2、Na2SO4等,如何除去?

A温馨提示: 首先要选试剂,若试剂不只一种,要考虑试剂的加入顺序。B提纯和分离遵循三个原则:

不增(不增加新杂质)、不减(不减少主要成分)、易分离(反应后物质状态不同,便于分离)C可溶性杂质的除法:

(1)原则: 除去杂质的同时不引入新的杂质

(2)方法: 加入化学试剂,让杂质离子转化成气体、沉淀或水除去

(3)步骤:①溶解②加入试剂③过滤④蒸发

Ca SO2+ → 碳酸钠溶

Mg2+

氢氧化钠溶液

2— → 氯化钡溶液液

4D设计实验操作过程 过程

5、小结、练习略

过程

篇7:粗盐提纯随笔

整个班级的学生都忙起来了,各尽所能,分工合作:天平称取粗盐、量筒量水体积,玻璃棒搅动溶解粗盐的溶液,点燃酒精灯,计算产率……在一片“铿锵”声中,学生完成了“粗盐提纯”。

师:“好,同学探究出结果了。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组的成果和其他组同学分享?”

生甲:“我们这组的产率是66.67%,我们是这样实验的:先称取5 g粗盐,量取10 ml的水,把10 ml的水倒入烧杯中,然后用药匙把粗盐渐渐地放入烧杯中,直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剩余粗盐1.7 g,溶解粗盐3.3 g,该溶液为饱和溶液,我们把所得的溶液倒入蒸发皿上进行蒸发所得的剩余固体为精盐2.2 g,产率为66.67%。”

生乙:“我们的产率为40%……”

生丙:“我们的产率为87%……”

……

师:“为什么我们每组的实验结果会不一样呢?”

一个个答案从学生口中飞出,有理有据、头头是道。

这堂课气氛活跃、轻松,学生真正驾驭了实验,并从实验中探究出结论,而我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篇8:粗盐的提纯实验教学设计

一、溶解

对于溶解, 可以让学生先回顾基本的问题, 如溶解所需的仪器, 玻璃棒的作用。然后追问加快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经过学生讨论容易得出其中的方法:把固体研碎、玻璃棒搅拌或加热。教师进一步补充:有些物质的溶解不能用此法, 如FeCl3、CuSO4等, 因为它们的溶液受热时会促进溶质的水解从而产生沉淀。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工业上有时向溶液中通入压缩空气或高温水蒸气有什么作用。

例1最近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把空气吹入碳酸钾溶液, 然后再把CO2从溶液中提取出来, 经化学反应后使之变为可再生燃料甲醇。“绿色自由”构想技术流程如下图1:

问题:通高温水蒸气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提供高温使KHCO3分解。

二、过滤

对于过滤, 先问一些基础的问题, 如:过滤时需要哪些仪器? (烧杯、玻璃棒、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 用到的玻璃仪器有哪些? (烧杯、玻璃棒、漏斗)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 (引流) 过滤操作的注意点有哪些? (一贴二低三靠) 接着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加快过滤速率? (可引导学生思考把沉淀和液体一起倒入过滤器中, 还是先把上层液体先过滤再把下层有沉淀的混合物加入进行过滤, 哪种方法过滤的速率快?经过教师点拨可以得出后者速率快) 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玻璃棒搅拌以达到加快过滤速率。接着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有时候需要趁热过滤? (防止降温时溶液中的溶质析出) 怎样趁热过滤? ( (1) 漏斗预热, 即把漏斗在热水中浸一会儿; (2) 用少量热水冲洗过滤器; (3) 带加热装置的漏斗; (4) 减压过滤即抽滤, 抽滤的优点:加快过滤速度;得到较干燥晶体) 。

例2 (2010年江苏高考选择第7题部分选项改编) 判断正误:洗涤沉淀时 (见图2) , 向漏斗中加适量水, 搅拌并滤干。

解析:过滤或洗涤沉淀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 因为此时滤纸很湿润容易被搅破, 沉淀或晶体会通过破的滤纸进入滤液中, 不仅起不到过滤或造成晶体损失, 还会使过滤速率变慢, 所以该操作是错误的。

三、蒸发

引导学生思考:要从Na Cl溶液中得到Na Cl晶体应采取什么方法, 为什么? (蒸发结晶, 因为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接着让学生思考:蒸发需要哪些仪器? (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蒸发皿、玻璃棒) 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 (搅拌, 防止局部温度过高, 造成液滴飞溅) 什么时候停止加热? (当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利用余热使剩余水分蒸发) 接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不能蒸干? (蒸干会造成晶体迸溅) 一般来说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方法有哪些? (蒸发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加入有机溶剂降低水的极性以及利用Qc>Ksp使晶体析出, 等等) 对于含结晶水的晶体如Fe SO4·7H2O如何让其从溶液中析出? (加热浓缩出现晶膜时, 然后降温结晶) 对于易水解的盐怎样通过蒸发结晶得到晶体? (需要加相应的酸以抑制水解) 如果要从溶液中得到比较纯净的溶质, 一般采取怎样的步骤?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蒸发液体用蒸发皿, 如果灼烧固体用什么仪器呢?很少有学生想到用坩埚。因为很多学生以前没有看过坩埚。此时可以展示坩埚给学生看, 并让学生思考坩埚放在什么仪器上, 能否直接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通过演示后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应该在铁圈上放一个泥三角, 或在三脚架上放一个泥三角。还需要哪些仪器呢?经过讨论容易得出:酒精灯、坩埚钳、石棉网。如果灼烧碱性的Na OH固体, 能用一般的坩埚吗?提醒学生一般的坩埚里面含二氧化硅, 这样学生能得出答案:不能用一般的坩埚。用什么坩埚呢?教师此时可以展示铁坩埚。

四、洗涤

为了让蒸发结晶得到的Na Cl晶体更纯净, 往往还要对该Na Cl晶体洗涤。关于晶体洗涤, 经常从以下四个角度设计问题。

1. 为什么要洗涤

为什么要洗涤?常见的洗涤目的有: (1) 除去杂质:除去晶体表面的可溶性杂质; (2) 提高产率:洗涤过滤所得到的残渣, 可以把有用的物质 (如目标产物) 尽可能洗出来; (3) 防止污染环境:如果滤渣表面有一些对环境有害的物质, 如重金属盐或CN-, 要经过洗涤之后才能排放。

2. 用什么洗涤

关于用什么洗涤晶体, 经常使用的洗涤剂有 (1) 蒸馏水; (2) 冷水; (3) 有机溶剂, 如酒精、丙酮等; (4) 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等等。用冷水洗涤可适当降低晶体因为溶解而造成损失。用酒精洗涤的好处概括起来主要有:可以降低晶体因溶解而造成损失;可以除去表面的水分;酒精易挥发, 晶体易干燥。但有时也需要用热水洗涤, 特别是晶体难溶于水, 而表面的杂质是可溶性的物质, 且该杂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此时可利用热水洗涤, 这样使杂质更好地溶解从而洗涤除去。

例3 (2012年上海高考试题第37题部分问题, 题干和步骤一已省略) 。

步骤二:碱式碳酸铜的制备

向大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和硝酸铜溶液, 水浴加热至70℃左右, 用0.4 mol/L的Na OH溶液调节pH至8.5, 振荡, 静置, 过滤, 用热水洗涤, 烘干, 得到碱式碳酸铜产品。

问题:用热水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

解析:碱式碳酸铜表面的可溶性杂质主要是Na NO3, 它是可溶的, 而目标产物碱式碳酸铜是难溶的, 利用热水洗涤可以使Na NO3更好地溶解而被除去。一般来说, 如果目标产品是可溶的物质应该用冷水洗涤除去其表面的可溶性杂质, 这样可以避免产品因溶解而造成损失。所以答案为:除去产品表面吸附的Na NO3。

3. 怎么洗涤

洗涤的正确方法是:让过滤后的晶体留在过滤器中, 加洗涤剂浸没过晶体, 让洗涤剂自然流下, 重复2~3次即可。注意点:在洗涤过程中不能搅拌, 因为滤纸已经很湿润, 如果搅拌就很容易搅破滤纸, 这样晶体会淋失, 从而造成晶体损失。

4. 怎样证明已洗干净

对于洗涤干净的标志, 可以采用物理方法, 也可以化学方法。如果可溶性杂质的水溶液有颜色, 可以直接通过观察最后一次洗涤液是否有颜色, 如果显无色, 说明已洗涤干净, 反之, 没有洗涤干净;对于含Na+、K+的可溶性杂质可以通过焰色反应来鉴别, 从而判断有没有洗涤干净;对于用物理方法无法判断的, 可以通过化学方法来判断。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来做实验, 具体试剂就要看可能的杂质是什么。

5. 干燥

晶体干燥的主要方法有: (1) 自然晾干; (2) 滤纸吸干; (3) 在干燥器中干燥; (4) 烘干。对于烘干又可分为: (1) 直接加热烘干, 适用于热稳定性较好的物质; (2) 水蒸气烘干:将晶体转移到表面皿上, 架于内盛沸水的烧杯上方, 用水蒸气烘干; (3) 真空烘干:不仅可以加快烘干的速率, 还能防止氧化。

五、真题演练

例1 (2012年山东理科综合) 第30题部分问题) :实脸室采用Mg Cl2、Al Cl3的混合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制备Mg Al2O4, 主要流程如图4:

(1) 为使Mg2+、Al3+同时生成沉淀, 应先向沉淀反应器中加入 (填“A”或“B”) , 再滴加另一反应物。

(2) 如图5所示, 过滤操作中的一处错误是____。

(3) 判断流程中沉淀是否洗净所用的试剂是___。高温焙烧时, 用于盛放固体的仪器名称是___。

解析: (1) 由于Mg (OH) 2和Al (OH) 3的溶度积常数不同, 如果向Mg Cl2、Al Cl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氨水, 这样c (OH-) 由小到大, 会导致Mg (OH) 2和Al (OH) 3沉淀出来有先后之分。如果向氨水中滴加Mg Cl2、Al Cl3的混合溶液, 由于开始c (OH-) 较大, 这样Mg2+、Al3+就会同时生成沉淀。所以, 选B。

(2) 此题较简单, 一处错误是过滤时漏斗下端管口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3) 此题容易答错, 有学生会认为氨水过剩, 沉淀表面的主要杂质是氨水, 认为检验是否洗涤干净应该检验最后一次洗涤液中是否含NH3·H2O。但由于后面有高温, NH3·H2O很容易被除去, 所以影响产品Mg Al2O4纯度的主要杂质是Al3+, 所以检验沉淀是否洗净可向洗涤液加入氨水, 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高温焙烧固体时, 应该把固体放在坩埚中灼烧。

例2 (2012年浙江理科综合28题部分问题) 过碳酸钠 (2Na2CO3·3H2O2) 是一种集洗涤、漂白、杀菌于一体的氧系漂白剂。某兴趣小组制备过碳酸钠的实验方案和装置示意图如图6和图7:

副反应:2H2O2=2H2O+O2↑

50°C时2Na2CO3·3H2O2 (s) 开始分解。

问题:

(1) 步骤 (1) 的关键是控制温度, 其措施有___和___。

(2) 在滤液X中加入适量Na Cl固体或无水乙醇, 均可析出过碳酸钠, 原因是____。

(3) 步骤 (3) 中选用无水乙醇洗涤产品的目的是____。

解析: (1) 由于50°C时, 2Na2CO3·3H2O2 (s) 开始分解, 所以步骤 (1) 的关键是控制温度, 由于主反应是放热反应, 所以控制温度的措施有:采用冷水浴;不断搅拌使反应产生的热量快速地散去;缓慢地滴加H2O2溶液, 使反应缓慢进行、缓慢放热。所以, 参考答案为:冷水浴、磁力搅拌、缓慢滴加H2O2溶液。

(2) 滤液X主要是过碳酸钠溶液, 加入固体Na Cl, 能够使Qc>Ksp (过碳酸钠) , 使过碳酸钠析出;加入无水乙醇, 能够降低水的极性, 从而降低过碳酸钠的溶解度, 使过碳酸钠析出。

(3) 步骤 (3) 是洗涤, 选用无水乙醇洗涤产品的目的是:可以冲洗去固体表面的水分和杂质;乙醇易挥发, 有利于干燥;可以防止产品因为溶解造成损失。

篇9:粗盐的提纯

一、基本操作

1. 过滤

(1)原理:利用物质溶解性差异,将液体和不溶性固体分离开来的方法,如除去食盐溶液中的泥沙;还可以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和不溶性固体组成的混合物,如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分离。

(2)主要仪器和用品

铁架台(带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

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 1 cm);

③“三靠”:漏斗颈末端与烧杯内壁相靠,玻璃棒一端与三层滤纸部位轻轻相靠,烧杯口和玻璃棒相靠。

注意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

2. 蒸发

(1)原理:分离溶于溶剂中的固体溶质的一种方法。

(2)主要仪器和用品

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

(3)操作要点:

皿中的溶液不超过其容积的[23];

②在加热蒸发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由于局部受热造成液滴飞溅;

③加热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晶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

④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取下,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或遇冷水使蒸发皿破裂。如果放在实验台上,则要垫在石棉网上。

例1对下列各组物质:①NaNO3和NaCl;②CaCl2和CaCO3;③MnO2和KCl;④BaSO4和AgCl。可按照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将它们分离的是( )

A. 只有① B. ③④

C. ②③D. ②④

解析①中两种物质均为可溶性固体;④中两种物质均为难溶性固体,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②中CaCl2可溶而CaCO3难溶;③中MnO2难溶而KCl可溶。

答案C

二、离子的检验

仅通过溶解、过滤、蒸发得到的固体仍然是不纯的食盐,因为从海水晒制的粗盐中除含有不溶于水的泥沙等杂质外,还含有可溶性的CaCl2、MgCl2及一些硫酸盐,这些杂质也被溶解,且过滤时进入滤液。因此必须对存在的杂质离子进行检验。以SO42-的检验为例:

取少量溶液试样,先滴几滴稀盐酸,再滴几滴BaCl2溶液,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有SO42-。加盐酸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排除Ag+等的干扰;二是排除CO32-等的干扰。不可先加BaCl2溶液,后加稀盐酸,这样不能排除Ag+等的干扰。

注意离子检验时,一般先观察试样的外观,确定其颜色、状态、气味等,然后再检验试样。当试样是固体时,一般先将固体试样溶解,观察溶解后试样的颜色,在溶解过程中有无气体产生、有无沉淀生成以及沉淀的颜色等。如需要加鉴别试剂时,应从溶液中取出一小部分,再滴加几滴试剂进行检验,观察现象。

例2某学校化学实验室的废液缸中盛有一種无色溶液,可能含有Na+、H+、Cl-、SO42-。现欲证明两种阴离子是否存在,请你帮忙完成实验。取适量废液,先向其中滴加足量的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硫酸根离子存在;再取上层清液滴加溶液,又出现白色沉淀,则可证明氯离子的存在。

解析检验Cl-可用AgNO3溶液,检验SO42-可用钡盐,考虑到加入AgNO3溶液Cl-和SO42-均沉淀,故先用钡盐检验SO42-,同时为了不引入Cl-影响后一步检验,应选用Ba(NO3)2溶液,再用AgNO3溶液检验Cl-。

三、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除去

除杂时加入试剂的顺序及操作:

[Na+、Cl-、SO42-、

Ca2+、Mg2+][过量NaOH][过滤][Na+、Cl-、SO42-、

Ca2+、OH-][过量BaCl2][过滤][Na+、Cl-、Ca2+、

OH-、Ba2+][过量Na2CO3][过滤][Na+、Cl-、

OH-、CO32-][过量盐酸][Na+、Cl-、H+][蒸发][ 结晶][NaCl晶体]

除杂时:一要选择合适的试剂,二要考虑试剂的加入顺序及用量,三要考虑试剂过量后如何处理。上述除杂试剂添加顺序可以是BaCl2→Na2CO3→NaOH→HCl(或BaCl2→NaOH→Na2CO3→HCl),关键是Na2CO3溶液必须在BaCl2溶液的后面滴加,以除去过量的BaCl2,稀盐酸必须在最后,以除去过量的Na2CO3、NaOH。

例3粗盐中除含有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等可溶性杂质外,还含有泥砂等不溶性杂质。我们食用的精盐是用粗盐提纯而得到的。通过教材中“粗盐的提纯”及你做过的该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1)①②③④⑤

(2)静止片刻在上层清液处,滴加一滴BaCl2溶液,如果出现白色浑浊或者沉淀,则溶液中有SO42-,不出现浑浊就说明SO42-已经除尽。除去SO42-的方法是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3)除去Ca2+、Mg2+以及加入过量Ba2+。

(4)BaSO4、CaCO3、MgCO3、BaCO3等杂质。

篇10:粗盐提纯的方法有哪些

1.在粗盐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除去SO42-: Ba2++ SO42- = BaSO4↓,过滤除去沉淀。

2.在滤液中加入NaOH和NaCO3溶液,除去Ca2+、Mg2+、Ba2+:

Ca2++ CO32-= CaCO3↓,Mg2++2OH= Mg(OH)2↓,Ba2++ CO32-= Ba CO3↓,过滤除去沉淀。

3.溶液中过量的NaOH和NaCO3溶液,用盐酸中和除去。

4.KCL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且含量较少,因此在蒸发和浓缩过程中,NaCL先结晶出来,而KCL则留在溶液中除去。

实验步骤:

1.粗盐的提纯 (1)称取粗盐7.5g→加入30ml水溶解→加入BaCL2溶液沉淀→加热→检验 →过滤(普通过滤装置);

(2)在滤液中加入NaOH和NaCO3加热至沸腾→沉淀下降后,滴加NaCO3溶液,检查有无沉淀生成→过滤(减压装置);

(3)在滤液中逐滴加入HCL,直至溶液呈微酸性为止(PH约为4-5); (4)滤液倒入蒸发皿,用小火加热蒸发; (5)冷却后→过滤→干燥;

上一篇:广州融通汇信信房贷信用贷款无抵押贷款申请条件、手续下一篇:合作社年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