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书之仲裁协议书

2024-04-11

法律文书之仲裁协议书(共8篇)

篇1:法律文书之仲裁协议书

仲裁协议书仲裁法律文书

说明:

仲裁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协议将其经济合同争议提交仲裁委员会居中依法评断是非,并一次性作出对各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解决特定争议的方法或者制度。我国《仲裁法》第16条第:款规定:“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仲裁协议书。是各方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以书面方式请求仲裁的协议,即当事人各方之间经过相互协商

一致达成的将其争议提交仲裁委员会居中依法评断是非,并一次性作出对各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书面的协议。

格式:

[格式一]

仲裁协议书

当事人:

当事人:

当事人双方愿意提请仲裁委员会按照其《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如下争议:

(争议的事项)

(1)……

(2)……

(3)……

当事人名称:当事人名称:

地址: 地址:

签字(盖章): 签字(盖章):

(注意:仲裁机构的名称一定要准确。)

[格式二]

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我们经过协商,愿就年月日签定的合同第条约定的仲裁事项,达成如下补充协议:

凡因执行本合同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申请仲裁委员会仲裁,并适用《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都有约束力。

当事人: 当事人:

签名(盖章): 签名(盖章):

日期: 日期:

篇2:法律文书之仲裁协议书

仲裁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协议将其经济合同争议提交仲裁委员会居中依法评断是非,并一次性作出对各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解决特定争议的方法或者制度,法律文书:仲裁协议书。我国《仲裁法》第16条第:款规定:“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仲裁协议书。是各方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以书面方式请求仲裁的协议,即当事人各方之间经过相互协商

一致达成的将其争议提交仲裁委员会居中依法评断是非,并一次性作出对各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书面的协议。

格式:

仲裁协议书

当事人:

当事人:

当事人双方愿意提请仲裁委员会按照其《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如下争议:

(争议的事项)

(1)……

(2)……

(3)……

当事人名称:当事人名称:

地址: 地址:

签字(盖章): 签字(盖章):

(注意:仲裁机构的名称一定要准确,范文《法律文书:仲裁协议书》。)

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我们经过协商,愿就年月日签定的合同第条约定的仲裁事项,达成如下补充协议:

凡因执行本合同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申请仲裁委员会仲裁,并适用《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都有约束力。

当事人: 当事人:

签名(盖章): 签名(盖章):

篇3:商事仲裁协议效力之研究

关键词:仲裁协议,独立性,书面形式

仲裁作为解决商事纠纷的方法之一, 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认可。商事仲裁要解决问题的是私人间的纠纷, 争议双方将其商事纷争协议交第三人来裁决是私法自治的精神体现。该第三人——仲裁机构因为当事人的仲裁协议的授权而获取了裁决的权力, 这种协议可以表现为独立成文的仲裁协议的形式, 也可以表现为一项合同中的条款的形式。所谓的仲裁协议是将现在发生的或未来要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的书面协议。仲裁条款常常指将未来发生的有关合同项下争议提交仲裁的合同条款。

一、书面形式——商事仲裁协议效力的前提

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必须具备合法形式, 商事仲裁协议的非书面化是仲裁协议无效的原因之一, 是仲裁庭不能受理案件的原因之一, 也是法院撤销或不予执行仲裁机构依据此种协议作出的裁决的原因之一。各国仲裁法对仲裁协议形式的规定虽然不尽相同, 但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要求仲裁协议必须用书面形式作成。

首先, 在国际法律中, 1958年《纽约公约》规定仲裁协议应该是书面的, 并将此作为缔约国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的主要条件之一;1985年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7条第2款明确规定“仲裁协议应是书面的”。

其次, 就国外国内立法而言, 大陆法从1981年《法国民事诉讼法典》 (仲裁编) 第1443条规定:“仲裁条款应以书面规定于主协议或者主协议援引的文件中, 否则无效”到1993年《俄罗斯联邦国际商事仲裁法》第7条第2款也明确规定:“仲裁协议应以书面形式订立……”都规定仲裁协议书面形式的要求;英美法系中的《美国联邦仲裁法》第2条规定:为了用仲裁方式解决可能的争议所作的“书面规定”或为解决现在的争议提交仲裁的“书面协议”都是有效的, 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仲裁立法也都有类似规定。

最后, 我国仲裁法律的规定:《仲裁法》第16条指出:“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形式在纠纷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民事诉讼法》第217也要求仲裁协议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二、独立原则——商事仲裁协议效力的根本保证

1. 仲裁协议独立性的含义

仲裁协议的独立性, 又称为仲裁协议的“分离性”或“自治性”。依该原则, 仲裁协议具有相对独立性, 其有效性不受主合同有效性的影响。仲裁条款虽然附属于主合同, 但与主合同形成了两项分离或独立的契约。合同中的仲裁条款与主合同是可分的, 合同无效, 仲裁条款仍然有效。合同无效, 仲裁条款仍然有效。有的学者甚至提出“完全自治”的概念。

众所周知, 从仲裁协议独立原则的产生、确立到得到国际商事仲裁界的普遍接受经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依传统观点, 仲裁条款是与主合同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主合同无效, 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理所当然也归于无效。遇有当事人对主合同的有效性问题提出异议, 只要当事人仍试图以仲裁方式解决争议, 则首先应有法院对合同的效力及仲裁条款的效力作出决定。仲裁庭无法从一个真空中取得合法资格来对合同效力、仲裁庭的管辖权以及案件的是非曲直问题说三道四。

然而, 随着商事仲裁特别是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 上述传统观点已越来越暴露出其弊端。试想, 在当事人一方提请仲裁另一方主张合同无效时, 而仲裁庭却只能在法院对该合同有效性予以确认的情况下才能开始仲裁程序, 仲裁制度显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此外, 仲裁协议独立性为自裁管辖原则的确立提供了法理基础。

2. 仲裁协议独立性的法律规定

仲裁协议独立原则作为商事仲裁的一项基本原则, 已得到了国际条约及各国立法的认可。

(1) 就国际法律层面而言, 1985年《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16条第 (1) 款明确规定:“仲裁庭可以对它自己的管辖权包括对仲裁协议的存在或效力的任何异议, 作成裁定。为此目的, 构成合同一部分的仲裁条款应视为独立与其他合同条款以外的一项协议。仲裁庭作出关于合同无效的决定, 不应在法律上导致仲裁条款的无效。”显然, 该条将仲裁协议独立与自裁管辖两项原则合并在一个条款中;1976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1965年《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及1961年《欧洲国际商事仲裁公约》均有相关规定。

(2) 从各国的立法实践来看, 不少国家的国内法明确规定了仲裁条款的独立性, 并将其上升为一项必须遵守的法律原则。以美国和英国为例, 尽管在美国和英国的判例法中并未完全接受自裁管辖权原则。但美国和英国均出现了采用仲裁协议独立原则的典型判例, 包括美国最高法院1967年审理的著名的“首家涂料公司诉弗拉特和康克林公司”案和英国上诉法院1942年审理的海曼诉达文斯案。

(3) 我国的有关立法。我国《仲裁法》第19规定:“仲裁协议独立存在, 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 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庭有权确认合同的效力。”基于此条规定, 我国仲裁理论及实践界普遍认为我国立法已承认了仲裁协议的独立原则。

三、仲裁协议的效力确认

1. 仲裁协议效力确认的机关

《仲裁法》第20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 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 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 由人民法院裁定。”由此可见, 对仲裁协议效力有确认权的机关, 只能是仲裁委员会和法院。

(1) 基层法院的确认权。在我国法律规定中, 基层法院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否确认权存在矛盾。从《仲裁法》第20条的字面上解释, 法院当然应当包括基层法院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确认权。

此外, 最高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以下简称民诉法若干意见) 第145条规定:“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 (二) 项的规定, 当事人在书面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 或者在发生纠纷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 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 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但仲裁条款、仲裁协议无效、失效或者内容不明确无法执行的除外。”该意见第146条规定:“当事人在仲裁条款或协议中选择的仲裁机构不存在, 或者选择裁决的事项超越仲裁机构权限的, 人民法院有权依法受理当事人一方的起诉。”根据上述规定, 可以看出, 法院在仲裁条款、仲裁协议无效、失效、内容不明确无法执行、选择的仲裁机构不存在、选择裁决的事项超越仲裁机构权限等5种情形下, 可以受理当事人一方的起诉。但上述规定中的人民法院, 显然应当包括基层法院, 即基层法院有权依照上述5种情形确认仲裁协议的效力。

(2) 仲裁机构对仲裁协议效力的确认权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认仲裁协议效力几个问题的批复》 (以下简称效力批复) 第3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 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机构确认仲裁协议效力, 另一方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无效, 如果仲裁机构先于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并已作出决定,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仲裁机构接受申请后尚未作出决定, 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同时通知仲裁机构终止仲裁。”;该批复第4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就合同纠纷或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申请仲裁, 另一方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 请求人民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无效并就合同纠纷或其他财产权益纠纷起诉的, 人民法院受理后应当通知仲裁机构中止仲裁。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仲裁协议有效或无效的裁定后, 应当将裁定书副本送达仲裁机构, 由仲裁机构根据人民法院的裁定恢复仲裁或者撤销仲裁案件。人民法院依法对仲裁协议作出无效的裁定后, 另一方当事人拒不应诉的, 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决;原受理仲裁申请的仲裁机构在人民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无效后仍不撤销其仲裁案件的, 不影响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

最高院的批复中, 规定了仲裁委员会先受理了一方当事人的申请后, 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时仲裁机构与法院审理确认权案件的分工。但是, 当一方当事人先向法院提起诉讼, 另一方后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仲裁机构是否享有对仲裁协议效力的确认权?

笔者认为, 依仲裁独立性原则, 即使这是仲裁独立性的体现法院受理当事人的起诉后, 当事人又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仲裁机构也可以受理。但仲裁机构受理当事人的仲裁申请后, 不能直接作出仲裁协议效力是否有效的决定。因为, 上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 即使当仲裁机构先受理申请后, 也不是一定有权先行作出仲裁协议是否有效的决定, 而是待法院作出仲裁协议有效、无效的裁定后, 恢复仲裁或者撤销案件。

2. 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效力的程序

我国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案件的程序制度的规定, 现行法上的主要规定有:第一, 仲裁法第20条第1款, 规定了法院与机构均有对仲裁协议效力案件的确认权;第二, 最高人民法院的效力批复第3条、第4条, 规定了法院与仲裁机构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案件的分工及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无效后的处理程序;第三, 最高人民法院的管辖批复, 规定受理仲裁协议效力确认案件的管辖法院, 即中级法院;第四, 民诉法若干意见第145、第146条, 规定了法院有权受理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案件。

综上所述, 仲裁协议宜采取书面形式, 遵循独立性原则, 对仲裁协议效力的争议应由法院或仲裁机构来确定, 法院对仲裁协议的裁定应采取特定的司法程序。

参考文献

[1]高菲:中国海事仲裁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213

[2]宁敏宋连斌:评国际商事仲裁中的管辖权原则[J].法学评论, 2000, (2)

篇4:浅谈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

关键词:国际商事仲裁;仲裁协议法律适用;仲裁协议准据法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是双方当事人合意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者将来可能发生的国际商事争议交付仲裁解决的一种书面协议。它是当事人自愿接受仲裁的书面依据,也是仲裁机构取得管辖权的法律依据。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即以何种法律为标准来评价仲裁协议的成立和效力,它对一个仲裁案件的命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有关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法律适用的理论

在国际商事仲裁理论与实践中,对于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法律适用存在着“整体论”和“分割论”两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整体论”(也有称之为“统一论”)主张将一项仲裁协议视作一个整体,将其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统一地由一种法律来支配。“分割论”则主张对仲裁协议涉及的所有要素进行分割,不同方面受不同的法律支配。

日前在国际商事仲裁理论界更多的学者倾向于“分割论”观点,这一点从国际商事仲裁实践来看,以1958年《纽约公约》为代表的国际商事仲裁立法和各国国内立法及商事仲裁实践,对仲裁协议法律适用问题也广泛地采纳了“分割论”的方法。

二、确定仲裁协议准据法的理论和方法

就仲裁协议准据法确定的方法来看,多数学者比较认同下列传统方法:仲裁协议准据法首先应依意思自治原则,允许当事人自主选择仲裁协议适用的法律;在当事人无明示选择时,则直接适用或推定适用仲裁地法(裁决作出地法)。在仲裁地无法确定时,则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地国的冲突规则决定仲裁协议适用的法律。此外,受仲裁程序法的非国内化理论的影响,在仲裁协议准据法确定上,也出现了适用一般法律原则的做法。

三、中国的相关立法现状与实践

对于仲裁协议的适用法律我国法律未作规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上存在立法空缺,鉴于这种立法空缺,在实践中确定仲裁协议效力所应适用的法律时,应在认识仲裁协议准据法的特殊性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并结合国际惯例对仲裁协议准据法做出判定,在不同的审理阶段,应按照不同的情况分别加以处理:在确定仲裁庭管辖权阶段及仲裁裁决撤销阶段,应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法律;在当事人未选择所适用的法律的情况下,则应适用仲裁地法。

随着商事仲裁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实务部门对仲裁协议法律适用问题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突出表现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中。1999年6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就香港三菱商事会社有限公司诉三峡投资有限公司、葛洲坝三联实业公司、湖北三联机械化工程有限公司购销担保合同纠纷管辖权异议案,函复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本案当事人在合同的仲裁条款中约定,在香港依据国际商会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按仲裁地香港的法律,该仲裁条款是有效的、可以执行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人民法院对本案纠纷无管辖权,你院应告知当事人通过仲裁方式解决本案纠纷”。该案例确认了仲裁地法可作为仲裁协议的适用法律,体现了我国对于《纽约公约》的遵守和执行,也表明了我国对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法律适用独立性原则的认同,符合国际实践值得肯定。

尽管存在上述规范性文件,但由于其效力层次较低,同时我国法律对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未作明确规定,这不利于商事交往和法院审判实务的进行。

四、我国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法律适用方面的不足及建议

由于我国缺乏对仲裁协议法律适用的立法规定,长期以来,中国的司法及仲裁实践对仲裁协议效力的法律适用极不统一,在有关案例中出现了确定仲裁协议准据法的不同方法。我国司法界对仲裁协议准据法加以确定方面集中反映的问题有:

首先,并未将仲裁协议(指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准据法与主合同准据法相区分,一般将当事人选择的合同准据法作为仲裁协议的准据法加以适用;

其次,不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而对仲裁协议效力的判断以法院地法一中国仲裁法中对仲裁协议的规定为依据。除上述案例外,类似的案例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屡见不鲜。

然而,随着我国法院对仲裁法认识的深化及审判经验的增加,我国法院对仲裁协议准据法的認识日趋成熟。最高人民法院李国光副院长曾在1998年11月23日全国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对于涉外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要注意准确适用法律,通常要适用约定的仲裁地国法律,并参照国际惯例,予以认定。只有在明确适用中国法律的情况下,才能按照仲裁法第17条和第18条的规定确定仲裁条款的效力。”可以认为,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优先,以仲裁地法为补充的仲裁协议准据法适用原则在我国已基本确立起来。相信,我国司法实践在仲裁协议准据法确定问题上的成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在该问题上的仲裁立法。

笔者认为,鉴于我国目前关于仲裁协议法律适用上的立法空缺,在我国司法及仲裁实践中确协定仲裁协议效力所应适用的法律,应在认识仲裁协议准据法特殊性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并结合国际惯例对仲裁协议准据法作出正确的判定。由于对于仲裁协议效力的判定问题,法院或仲裁庭作为不同的审理机构在不同的审理阶段均会涉及,因此,应按照不同的情况分别加以处理。

篇5: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

摘要:仲裁协议作为仲裁所产生的基础,作为仲裁裁决、仲裁程序的依据,直接决定仲裁双

方当事人的争议能否提交仲裁机构解决、仲裁机构有无管辖权、仲裁裁决能否被执行等等,而我国对仲裁协议的效力的规定比较苛刻,无形中限制了仲裁作用的发挥。本文通过对仲裁协议的生效要件,仲裁协议的效力表现,以及各种情形下仲裁协议的效力状况作简单的概述,从中得出我国《仲裁法》对仲裁协议效力的一些不足之处。关键词:仲裁 仲裁协议的效力 仲裁条款的独立性

一、仲裁协议概述

(一)仲裁协议的定义

仲裁协议,又称仲裁合同,仲裁契约,是指当事人自愿把他们之间业已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特定争议交付仲裁解决的共同意思表示。仲裁的基础就在于它的有效仲裁协议,我国《仲裁法》所确立的制度就是仲裁协议制度,所谓的仲裁协议制度就是指当事人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必须以当事人双方达成的仲裁协议为依据,仲裁的自愿性原则也是通过仲裁协议而体现出来的。

(二)仲裁协议的有效要件

一份有效的仲裁协议,必须具备合法的形式,各国仲裁立法中虽然对仲裁协议的形式要求不尽一致,但绝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仲裁协议必须是书面的。我国《仲裁法》第16条也规定,仲裁协议必须是书面的,但是各国也认为,这里的书面应当作广义的理解,包括普通书面形式和特殊的书面形式。前者是指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专门订立的仲裁协议,后者指往来的信函、电报、电传、传真、邮件等等,减少了由于仲裁协议书面的严格性导致仲裁协议无效的发生。

一份有效的仲裁协议还必须具备实质性的积极要件,我国《仲裁法》规定中协议应当具备下列内容: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1、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在仲裁协议中,当事人应明确表示愿意将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由于仲裁协议是合同的一种,而合同本身就是当事人的共同意思表示,所以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至少应具备下列三个条件:必须是所有当事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的共同意思表示;必须是所有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必须是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表示。

2、仲裁事项:指当事人提交仲裁的争议范围,即当事人将何中性质的争议提交仲裁。按国际通行的做法,当事人只有把订在中协议中的事项提交仲裁时,仲裁机构才予受理。我国的规定是比较苛刻的,对于超越仲裁协议范围的事项的仲裁协议认定为无效。

3、选定的仲裁委员会:当事人在签定仲裁协议时,应当订明争议事项由哪一个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否则就无法执行仲裁协议。但是事实上我国已放松了对此的限制,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认仲裁协议效力几个问题的批复》中说明了可以补充协议,明确同时选择两个以上仲裁机构的,依当事人的选择权。

二、仲裁协议的效力

(一)对当事人的效力

仲裁协议一经合法成立,首先对各方当事人产生直接的法律效力,当事人因此丧失了就特定争议向法院起诉的权利,而相应地承担着将争议提交依协议确立的范围、地点的仲裁机构仲裁并服从仲裁裁决的义务,除非当事人又另外达成协议而变更原仲裁协议。如果一方当事人就仲裁协议范围内的事项向法院起诉,另一方当事人则有权依据仲裁协议要求法院终止诉讼,法院应驳回原告的起诉。

(二)对仲裁机构的效力

仲裁机构的仲裁权来源于当事人的授权,当事人签订了有效的仲裁协议,即将对特定争议事项的仲裁权授予了特定的仲裁机构。同时,仲裁机构的管辖权受到仲裁协议的限制,只能依仲裁协议约定的方式对当时人在仲裁协议中约定的事项进行仲裁,而对仲裁协议约定范围一的任何争议都无权仲裁。此外,涉外仲裁还可以选择仲裁裁决所依据的法律,及仲裁的方式,同样对仲裁机构有约束力。

(三)对法院的效力

仲裁协议对法院的效力是其法律效力的重要体现,一份有效的仲裁协议对法院的效力即排除法院的管辖权,也就是说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随意撤消已成立的中协议,不得就有关仲裁协议中约定的事项向法院起诉,法院应尊重当事人的约定,不得受理有仲裁协议的争议。

(四)赋予仲裁裁决强制执行的效力

仲裁机构对争议作出裁决后,当事人双方应履行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人民法院应依法确认其强制执行力。当然,人民法院对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予以执行是以当事人间存在有效的仲裁协议为前提,否则人民法院便可裁定不予执行。对此我国《仲裁法》第63条和《民事诉讼法》第217条第2款及第260条第1款已作了明文规定。

三、对各种情形下仲裁协议效力的分析

(一)不具备仲裁协议生效要件的情况

1、口头仲裁协议(无书面仲裁协议)

大多数国家规定仲裁协议必须是书面的形式,然而有少数国家默认口头或其他形式仲裁协议的存在。日本民事诉讼法未对仲裁协议的书面性作任何特别要求,日本法律界认为,仲裁协议口头形式也可以,默示缔结也可以。在英国,普通法上的仲裁不要求书面形式的仲裁协议。事实上口头或默示的仲裁协议也是对仲裁协议效力的补充,在特定的情况下应该要承认口头或默示仲裁协议的效力,以便更好地按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表示解决纠纷。在以下的情形下,应当承认口头或默示仲裁协议的效力:第一,当事人双方虽无书面仲裁协议,但在仲裁过程中均承认有口头仲裁协议的存在,当然这一点可以由双方当事人再次以书面形式确定,但是在已申请仲裁的情况下,可以节约资源,加快案件的审理。第二,当事人之间的行为及相关材料可以证明他们之间存在仲裁协议,比如一方当事人提出双方之间有口头仲裁协议的存在并申请仲裁的,而另一方当事人进行实体答辩或其他仲裁行为而未予反对的,应视为仲裁协议的存在,且以“禁反言”原则应予以确认。第三,由于法律的规定或法律行为如合同的订立,变更等,使得当事人必须受原合同的仲裁条款的约束。可见,承认口头或是默示仲裁协议在实践中仍然是有意义的,我国《仲裁法》在修订时应考虑放松对书面形式的严格要求,也是符合现代仲裁的发展趋势的。

2、违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的仲裁协议

有效的仲裁协议是基于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而签定的,真实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应反应其内心的真实效果意思,仲裁协议的订立,是建立在双方自愿、协商、平等的基础上,不允许任何一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另一方。我国《仲裁法》第17条第三款规定:一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仲裁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但在我国《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也就是说,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愿的仲裁协议属于可变更可撤消的合同,而不应以无效合同一概论之。应在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前提下决定合同的效力问题。同时,对于欺诈、乘人之危而订立的仲裁协议在实践中也往往被法院认定为无效仲裁协议,实际上是扩大了无效仲裁协议的范围,有违仲裁的意思自治原则,不利于尊重当事人的利益、意志,以及鼓励交易。若当事人不提出撤消的要求,法院也不应越俎代庖。在实践中,如因仲裁相关事项发生争议,欺诈一方申请仲裁,而受欺诈一方志愿加入仲裁,也应当允许,认定仲裁协议有效,并予以执行。

3、超越仲裁协议范围事项的仲裁协议效力

对于超越仲裁协议范围的事项,如果一方当事人把不属于仲裁协议中指定的事项提交仲裁,另一方当事人有权对仲裁庭的管辖权提出异议;即使在仲裁庭审理终结并作出裁决以后另一方当事人仍然有可能有权拒绝履行该裁决所规定的义务,并可向管辖法院申请撤消仲裁裁决,法院亦可拒绝执行该裁决。我国《仲裁法》第三条对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以及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的事项不得仲裁。然而在实践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当事人双方仅规定发生争议即提交仲裁解决,却未规定争议事项的内容,由于没有规定具体争议事项,往往导致仲裁协议的无效,使得双方当事人不能通过仲裁迅速解决,而须重新达成协议。比如当事人在协议中约定:由履行该合同所产生的一切争议均提交仲裁,这样就排除了合同的效力及合同的解释问题。当事人在买卖合同中约定:由货款的支付所发生的纠纷提交仲裁,这样就导致对货物的质量是否合格的问题不得仲裁,但是实际上这些都与货款的支付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不允许联系合同上下文及具体情况作出解释,给予仲裁机构以一定的自由裁量权,都是不利于纠纷的解决的。

4、未指定明确的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协议效力

在实践中常常出现不规范的仲裁协议,未明确指定仲裁机构的情况大致有下列几种:第一,约定了仲裁地点,没有约定仲裁机构的,或者虽然有约定,约定的仲裁机构不正确,用语不规范,约定的仲裁机构不存在。第二、同时约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仲裁机构。第三,既约定仲裁,又约定诉讼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对于这些仲裁协议的效力认定,有的可以根据《仲裁法》第18条“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者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时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当事人可以自行补充,完善,使之成为有效协议。有的可以通过人民法院及仲裁机构进行推定,同样承认其效力。第一种情况,常常采用推定的方法,若指定地点只有一个仲裁委员会,推定约定的仲裁机构就是该委员会,否则无法推定的,即为无效的仲裁协议。第二种情况根据最高院1996年12月12日致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函中可以认定同时选择两个仲裁机构也是有效的,只要当事人明确选定一个仲裁机构即可执行。第三种情况,约定了仲裁,同时约定“对仲裁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协议,应当属于有效仲裁协议。因为这类仲裁条款,实际是约定仲裁优先,应该选择仲裁解决。但是,对争议约定仲裁,同时又约定可以起诉的仲裁协议效力如何认定呢?有观点认为,仲裁协议无效。因为此类仲裁条款相互矛盾,当事人仲裁的意思表示和诉讼的意思表示并存,因而不能确定仲裁意思表示有效,诉讼意思表示无效。反对意见认为,对此类仲裁协议不宜一律宣布仲裁协议无效,应结合考虑当事人的行为表现,作出认定。第一,如果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另一方当事人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未对仲裁机构受理该案提出异议,则仲裁庭就取得本案的管辖权。视为另一方放弃了协议书中的诉讼选择。仲裁庭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仲裁协议效力向人民法院提出异议,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当事人以仲裁协议无效为由,要求人民法院撤销仲裁裁决,人民法院也不应作出撤销裁定。第二,如果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另一方当事人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向人民法院提出异议,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当事人达成仲裁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则人民法院可以受理。

(二)对于在仲裁法实施之前的仲裁协议的效力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几个问题的通知》,仲裁法实施前当事人订立的仲裁协议仍然有效,有关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法院不予受理,但当事人双方放弃书面仲裁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最高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认仲裁协议效力几个问题的批复》中进一步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实施后重新组建仲裁机构前,当事人达成的仲裁协议只约定了仲裁地点,未约定仲裁机构,双方当事人在补充协议中选定了在该地点依法重新组建的仲裁机构的,仲裁协议有效:双方当事人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

(三)仲裁条款的独立性对仲裁协议的影响

仲裁条款的独立性是指仲裁条款作为主合同的附属条款,可以与主合同的其他条款分离而独立存在,不因主合同的无效而无效,不因主合同被撤消而失效,又被称为“仲裁条款的自治”。

1、合同的变更对仲裁协议效力的影响

合同的变更包括合同的主体的变更与合同内容的变更,狭义上的合同变更仅指合同的内容变更,但是由于合同的受让导致合同主体发生变更对仲裁协议的效力也将产生影响,受让方成了合同权利义务的新的承担者,那么对原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是否应当一并接受?原仲裁协议是否对其有效?答案是肯定的,新的合同主体作为原合同的权利义务继受者应当也必须受仲裁条款的约束。同样,对于越权代理中被代理人也必须对代理人与第三人签订的仲裁协议效力予以承认,这也是因为被代理人必须受代理人代理事项对其的约束力,不得对抗代理关系以外的第三人。至于合同的内容的变更则要区分是对合同的其他条款作出修改还是对仲裁条款作出的修改,如果是对合同其他部分作出修改,依据仲裁协议的独立性,仲裁协议将继续有效。对于争议解决方式的修改则可视为是对仲裁协议的修改,以修改后的条款为准。有时候,原合同与补充协议同时存在,而对于一部分的争议事项适用原合同的解决纠纷方式,而另一部分则适用补充协议的纠纷解决方式,这样一来就出现了矛盾,我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将事项分割开来分别适用原合同和补充协议解决问题太过于烦琐,给当事人带来诸多不便,应以补充协议中所制订的纠纷解决方式统一解决,将更符合仲裁与诉讼的经济原则。

2、合同的无效与被撤消

合同若被认定为无效,有的观点,比如英国的传统判例中就认为,主合同无效,合同就应是从来不存在的,作为合同的一部分的仲裁条款自然也无效。然而依据仲裁协议的独立性,主合同规定的是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仲裁协议只是双方约定将纠纷事项提交仲裁的意思表示,与主合同的权利义务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即使主合同由于主体、意思表示的内容不合法而无效,但是只要符合仲裁协议的生效要件——即上文所述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及明确的仲裁机构,仲裁条款就是有效的。

对于合同被撤消的情况,大体如无效合同,应遵循仲裁协议的独立性,不因主合同被撤消而无效,但是也要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若当事人由于被胁迫,欺诈而订立了主合同,并且不愿意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纠纷的,应该举证证明,并支持其撤消仲裁协议的主张。

3、仲裁裁决被法院撤消后仲裁协议的效力

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第一,严格仲裁制,即不论仲裁裁决的撤销基于什么样的理由,只要仲裁裁决被撤销,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就要重新确定解决方式。如果通过仲裁方式解决,就必须重新达成新的仲裁协议,否则即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第二,积极仲裁制,即仲裁裁决的撤销不影响当事人对仲裁的选择,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必须通过已选择的仲裁程序加以解决。我国仲裁法中对仲裁裁决被法院撤消后的仲裁协议的效力采严格仲裁制。对其效力是不予认可的,第九条第2款中:“裁决被人民法院撤消或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就该纠纷可以根据双方当事人重新达成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是这样的后果是,当事人双方重新达成仲裁协议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几乎没有,实际上当事人只能选择诉讼这一条途径。但是由于仲裁协议本身的独立性,以及其实体与程序的双重属性,法院对仲裁裁决的撤消和不予执行是对仲裁裁决本身的否定,并没有否定仲裁协议的有效性,也就是说法院并没有否认双方当事人所达成的将争议事项提交仲裁的意思表示的有效性。除非仲裁协议本身因欠缺生效要件而导致仲裁协议无效,否则仲裁协议的效力仍是不可变更的,这也是符合积极仲裁作为当今商事仲裁的趋势的。

四、结语

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对当事人的司法救济权的选择,确定仲裁机构管辖权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为了与国际仲裁的趋势相符合,以及有利于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我国的仲裁法在修改时

应充分考虑到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以及仲裁条款的独立性,放松对仲裁协议有效性的要求,以有利于双方当事人之间已订立的仲裁协议得以执行的目的,使双方当事人通过仲裁解决他们之间纠纷的最初目的能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黄进、宋连斌、徐前权著,《仲裁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修订版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认仲裁协议效力几个问题的批复》(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一零二九次会议通过)

3、孙彦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评中国仲裁法关于仲裁协议有效性的规定》

篇6:仲裁协议书之仲裁协议作用

B.仲裁协议的形式

仲裁协议必须採用书面形式。一种是双方当事人在争议发生之前订立的,表示一旦发生争议应提交仲裁,通常为合同中的.一个条款。另一种是双方当事人在争议发生后订立的,表示同意把已经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的协议,往往通过双方函电往来而订立。

C.仲裁协议的内容

一般应包括仲裁地点、仲裁机构、仲裁程序、仲裁裁决的效力及仲裁费用的负担等。

仲裁地点是协议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仲裁地点与仲裁适用的程序和合同争议所适用的实体法密切相关。通常均适用于仲裁所在地国家的仲裁法和实体法。

我国进出口贸易合同中的仲裁地点一般採用下列叁种规定方法:

力争规定在我国仲裁。

有时规定在被诉方所在国仲裁。

规定在双方同意的第叁国仲裁。

由于我国企业目前大多缺乏在国外申诉的能力,所以应力争在我国仲裁。

仲裁裁决是终局的,不得向任何机构提出变更裁决的请求。

仲裁费用的负担可在协议中订明,通常由败诉方负担,也可规定由仲裁庭裁决

仲裁协议书格式

甲方:×××(姓名或者名称、住址)

乙方:×××(姓名或者名称、住址)

甲乙双方就本合同的履行(写明仲裁的事由)达成仲裁协议如下:

如果双方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发生纠纷,自愿将此纠纷提交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其仲裁裁决对双方有约束力。

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字、盖章)

乙方:×××(签字、盖章)

篇7:仲裁协议法律适用的特殊性

2009010213309法一何文良

(一)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法律适用的重要性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对于认定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成立和效力,以及仲裁案件的结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又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如何对国际商事仲裁协议予以法律规制不仅涉及国际条约、各国仲裁法制及国际私法,而且对整个仲裁过程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一方面为了保障国际商业交往,各国对仲裁协议的某些要件如形式、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等放松管制,另一方面各国基于国内公共政策又对仲裁协议的内容加以控制使之不致成为“脱缰野马”,由此客观上造成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国际商事仲裁协议虽是关于解决争议的一种协议,但它本身也可能导致争议的产生。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由于其国际性,往往因为当事人可能具有不同国家的国籍,或者其住所或营业所位于不同的国家,或者仲裁协议缔结地在外国,或者仲裁地在外国等而与几个国家的法律发生联系,从而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法律,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对有效的仲裁协议的要求各不相同,依不同的法律判断可能会出现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并因此而发生法律冲突。除非有国际统一规范可资适用,否则依不同国家的法律,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就可能有不同的认定,因此国际商事仲裁中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适用何国法律确定仲裁协议的有效性。

(二)与国际商事合同法律适用的关系

基于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在本质上仍是一种“协议”,对于其与国际商事合同的关系,我国学术界通行的做法是:依国际商事合同法律适用上“分割论”的方法,将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分解成当事人缔约能力、协议的形式和协议实质有效性三个方面分别套用国际商事合同的法律适用规则。[4] 简而言之,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所要解决的依然是实体性问题。一方面,从合同归类上将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归并到涉外合同并无不妥,实践中它要么是合同中的一个条款,要么是商事关系的当事人专门为其争议设定的一个契约。作为双方当事人之间签订的一种特殊契约,其有效性与其他国际商事合同有许多相同之处。具体来讲,它涉及到当事人缔约能力、仲裁协议的形式、仲裁协议的内容、仲裁协议的可仲裁性等几个方面,因而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与国际商事合同的法律适用应该有相同之处。另一方面,仲裁协议与合同在内容上又有着某些质的区别。合同的内容是有关当事人之间实体权利义务的约定,而仲裁协议的内容并不涉及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权利义务。而且,仲裁协议所涉及的层面也并非合同可以悉数囊括,如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问题、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的单独有效性问题都是仲裁协议中的重要问题,各国法律对此也大都有明确规定,但在合同中就既没有与之对应的概念,也没有相应的内容,各国法律也不要求合同应该有此内容。国际商事仲裁协议虽然具有国际商事合同的某些特征,但也展示了其程序性的一面。首先,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内容是双方当事人对他们之间的某些争议交由有关仲裁机构裁处等事项的约定,与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4条规定的“管辖协议”是基本相同的,属于程序法调整的协议,因此有关这类协议的争议也应是程序性问题。也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将仲裁和仲裁协议所涉及的问题规定在其民事诉讼法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将仲裁和仲裁协议所涉及的问题划入程序性问题,在国际上是相当普遍的。[5] 其次,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法律适用的本意是仲裁机

构(仲裁庭)或法院如何适用冲突规则以及适用哪一种冲突规则来确定仲裁协议的效力,其直接后果在于确定该仲裁协议是否有效,而非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众所周知,一项有效的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既是国际商事仲裁机构得以行使仲裁管辖权和启动仲裁程序的法律依据,又是国际商事仲裁裁决能为有关国家承认和执行的法律基础。

(三)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法律适用的特殊性

由此可见,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冲突具有自己的特征。一方面,它不同于实体法的冲突。因为尽管从性质上看,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无疑也属于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国际商事合同,但其内容却与一般的国际商事合同完全不同。仲裁协议的内容在于确定当事人之间在争议解决程序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并不直接涉及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程序法的冲突。因为尽管仲裁协议中需要约定仲裁程序,但其存在或有效性却只解决当事人是否有义务以仲裁方式解决争议的问题,至于当事人如何按照仲裁方式来解决争议,即具体的仲裁程序则是另外一个独立的问题。

仲裁协议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仲裁协议法律适用的特殊性。仲裁协议本身的性质表现为程序性和实体性的双重性,但是又不等同于单一的程序法和实体法的适用。因此,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既有别于仲裁程序法的适用,又不同于仲裁实体法的适用。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与仲裁程序法适用问题的可分性已被一些国家的仲裁理论及实践所证明。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与仲裁实体法的适用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鉴于仲裁条款独立原则,当事人选择支配合同的准据法不一定就是仲裁协议的准据法,有关国家对某类合同所规定的强行适用的法律,也仅是对合同的实体问题,即有关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而言,不应同时强制适用于仲裁协议。因此,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规则是自成一类的,它既不同于实体法的冲突规则,又不同于程序法的冲突规则。因此,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也是一个兼具实体性质和程序性质的问题。它既会受涉外合同法律适用“分割论”方法及其规则的影响,也会受国际私法中有关程序问题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制约,形成与其二元特性相对应的规则体系。在这些规则中,“场所支配行为”原则即行为地法与“意思自治”原则即当事人选择的法律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妥协与兼容得以凸现。在一定意义上讲,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就是国家的属地主权与私法自治斗争与协调的结果。

篇8:法律文书之仲裁协议书

第一, 我国认定存在“可裁可诉”条款的仲裁协议未成立的原因是当事人未明确对争端解决机制做出选择, 意思表示尚不明确, 仲裁庭尚未取得管辖权基础。但此种仲裁协议表明无论是通过仲裁还是诉讼来解决争议, 都不违反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从尊重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的角度出发, 对仲裁或诉讼的选择权应当认为属于申请人。如果法律强迫双方当事人对争议解决的方式达成一致选择, 即只要当事人提出异议即认定仲裁协议无效, 会使得其大部分归于无效, 进而导致当事人的仲裁意愿得不到实现, 这有悖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

第二, 我国认定仲裁条款与诉讼条款并存的仲裁协议未生效的理由, 这违反了仲裁排除法院管辖的基本原则。但在仲裁理论上, 有效的仲裁协议排除法院司法管辖权, 指的是已经确定有效的仲裁协议排除法院司法管辖权, 而非仲裁协议“要有效”则必须在条款中明确排除法院司法管辖。未排除司法管辖权不足以作为否定仲裁协议有效性的理由。①

第三, 对于认定“否定仲裁裁决终局权威的仲裁协议”无效的逻辑错误和第二点相同, 是有效的仲裁应当一裁终局, 而非否定“一裁终局”的仲裁协议无效。虽然仲裁裁决通常被认为是最终的和有约束力的, 但绝对的终局性并非仲裁协议有效的必要特征和绝对要求, 就连纽约公约和IC-SID仲裁规则也允许各国在对仲裁协议承认和执行前进行司法审查。以上是我国在认定包含诉讼条款的仲裁协议无效时存在的逻辑错误。

二、对完善中国在认定仲裁协议效力方面的建议

近些年来, 支持仲裁的理念在各国仲裁立法与仲裁实践中传播, 已俨然成为仲裁当代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支持仲裁的原因, 一方面是各国法院诉讼压力过大, 仲裁可以分流诉累;另一方面是仲裁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结果, 更适宜定分止争。我国同样也面临着沉重的诉讼压力, 并且创建和谐社会一直是我国的追求, 因此我国也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 改变对仲裁的态度。而支持仲裁首当其冲就是对仲裁协议有效性的认可。因此我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取消或放宽对仲裁协议有效要件的严苛要求, 提高仲裁庭行使管辖权的机率。

第一, 认可“可裁可诉”仲裁协议的效力。对于此类仲裁协议, 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赋予申请人以选择权。如申请人就争议事项提交其约定的仲裁委员会, 则应按照仲裁程序进行;如果申请人选择诉讼, 则由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 对于仲裁与诉讼条款并存的仲裁协议, 由于二者不能并存, 只能存在一种争端解决方式。但仅有仲裁庭的案件管辖权来自于当事人的授权, 加上各国支持诉讼的理念, 因此应当认定对于仲裁的约定有效, 诉讼条款无效。当然如果双方都愿意把争议提交法院, 那么在未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情况下, 即使存在仲裁协议, 法院也可以根据应诉管辖取得案件管辖权。

第三, 对于否定仲裁裁决终局权威的仲裁协议, 应当认可其仲裁约定部分的效力, 由仲裁庭享有管辖权, 而对于否定裁决终局性的条款无效, 但当事人依然可以依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违反仲裁程序或者违背国家公共利益的仲裁裁决申请撤销或者不予执行。

三、结语

仲裁的本质是当事人自主达成的关于争议解决方式的合意, 如果此约定不违背公共政策或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则法院不应过多干涉。而仲裁的进行以存在有效的仲裁协议为前提。毋庸置疑包含诉讼条款的仲裁协议是有瑕疵的, 但不宜一律否认其效力。在当今国际社会支持仲裁、鼓励仲裁的大趋势下, 我国应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放松对仲裁协议过严的要求, 赋予仲裁庭以案件管辖权, 以便充分实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为仲裁事业的健康发展指路引航。这不仅顺应了世界支持仲裁的潮流, 促进了我国仲裁事业的发展与完善, 还符合争议解决机制多元化的要求, 减轻了诉讼负担, 促进了社会和谐。

摘要:仲裁作为争端解决机制的一种, 以其灵活性、保密性、意思自治性等特点越来越多地受到商事主体的青睐, 成为解决争议的主要方式之一。仲裁的基础是存在有效的仲裁协议, 但由于当事人仲裁知识的欠缺和对仲裁协议重视度的不足, 实践中仲裁协议力包括诉讼条款的现象大量存在。此类仲裁协效力的认定直接关涉到当事人仲裁意愿的实现。本文主张对此类仲裁协议持宽容的态度, 最大程度地支持仲裁协议的有效性, 尊重和保护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的意愿。本文简要论述了我国对此类仲裁协议效力认定上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完善建议, 力求为以后研究仲裁协议中的诉讼条款对管辖权影响的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仲裁协议,诉讼条款,有效性,管辖权

参考文献

[1]杨秀清.协议仲裁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2]侯登华.仲裁协议效力认定的原则[A].杨润时主编.商事仲裁理论与实务[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3]黄进, 宋连斌, 徐前权.仲裁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4]杨玲.论“或裁或审”条款中仲裁条款的效力——以海峡两岸司法实践为视角[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4) .

上一篇:差不多先生传_胡适_英汉对照翻译下一篇:以太网接口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