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

2024-05-03

7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通用8篇)

篇1:7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即“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篇2:7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和技术往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了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我国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出现了新的局面。我们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不再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那种积贫积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种贫困落后!

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在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优秀知识分子,在老一辈科技人员的知识已经明显老化的情况下,这些中青年知识分子毅然挑起重担。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是改革开放,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为知识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 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年少懵懂的我,只看到家乡日新月异,却不知道变化何起。如今,才真正地意识到,原来自己活在了这么一个奇迹的年代,这么一个春天般的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炫丽阳光下生活,我们是幸福一代。

我忍不住开始设想,在三十年前,那个刚刚经历了十年**的中国,面对着被高喊“革命”的造反派们折腾得乌烟瘴气的国家,面对着国人仍旧停留在意识形态斗争上的守旧思想,面对着毫无经验和先例可循的窘困境地,那个老人,他需要何等的勇气与胆魄,才能作出决策,提出了导致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改革开放”。

在春天的滋润下,我不断地汲取社会给我的养分。长辈们经常言传身教,要我珍惜现在学习的环境。我无法完全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父辈们求知的艰辛,然而,回望求学生涯,我的路确实如同在春风的关怀下延续。崭新的桌椅,明亮的教室,详尽厚重的字典,还有连接世界的电脑等等.挂在他们嘴边细说的当年,像首遥远的童谣,故事曲折而晦涩。仿佛那些落后已然百年,回望起来只剩对伟大改革开放的感慨。哪怕是看到自己小学,也由不得心生感味:以前的学校哪有现在如此美丽而且齐全的设备呢.在春天的滋润下,身边的细节无处不在升级。衣服变了,从以前慈母手中的线,变成了一件件华丽的衣裳,三十年前有谁会想去穿上华丽 的衣服拍下自己美丽的一刻呢?饭菜变了,从以往的单调的一双筷子,变成了餐桌上完备的餐具,三十年前有谁会想人们会喜欢吃生鱼片呢?茶叶变了,从往前一块大饼似的包装变成现在经过高温杀毒的茶包,三十年前有谁会想茶也可以变成一罐得体的饮料呢?出行的方式变了,从以往的自行车时代变成了如今的汽车时代,便利的公共交通时代,三十年前有谁会想到公交车里面有电视看、地下有列车飞奔呢?

在春天的滋润下,思想也在拔节成长着。中国入世申奥、嫦娥奔月,刘翔的中国速度赶超了世界记录,中华民族越来越因国家而自豪。长年酣睡的东方民族,在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开始苏醒,演绎东方神起的传奇。用世界的眼光看未来,用先进的思想自我武装,中国人自信满满地走上世界的政治经济舞台。经济的全球一体,文化的相互渗透,无不有国人的努力和足迹。

如果我活在二十年前呢?恐怕就是装上一杯开水,在台灯下执笔伏书,为了生活在纸上默默耕耘吧。父辈们的那种生活是那样的熟悉,却又那样的陌生。我们也难想象那种票证的日子,就如同我们的下一代也难想象我们怎么能对着如此“落后”的机器去记录自己的生活一样。

继往开来,我们走着一条前人未曾涉足的路。这不可能是康庄大道,甚至会满铺荆棘。改革开放让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奇迹不断延续下去,春风也将在这片名为神州的土地上猎猎不息。

停笔,涌动的思潮久久难以平息。穿越了三十年时空的断想,回响在耳边的是老人那浓浓的川音,“发展,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2、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3、农业生产成就巨大,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4、优势资源转换步伐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5、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6、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文化大革命及一系列整治运动后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与1978年底在京召开的,同时标志着以邓小平同志领导集体的第二代我党中央集体领导核心,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为我党的正确发展明确了方向。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制订了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步骤的、因地制宜的实施各方面改革,勇敢的打开国门,推动经济、文化、政治的全面发展,推动国防和军 队力量的现代化发展,是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充满了新的希望、活力和生机。

三十年来,我党始终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因地制宜大刀阔斧展开了各项改革,改革主要在经济上改变了毛泽东一直坚持的束缚经济发展的大锅饭政策,竭力使政策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坚持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提高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利用东部沿海有利条件率先发展,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快速地开发了广东沿海,利用香港发展深圳,依托澳门建立珠海以2个经济特区再辐射整个广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使中国形成环渤海圈,珠三角,长三角3个工业中心,为了减小贫富差距,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口号,利用西部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同时缓解东部资源紧张局面,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又提出中部崛起的口号,总的来看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保持高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成倍增长,物质文化生活大幅度改善。我们的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个人觉得历史上毛泽东的转权和愚昧不能磨灭其的丰功伟绩,我党也是个犯过很多错的党,但是确实是无可代替的拯救国家的一个党,伟大的党,是个真正为人民着想的党。

三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我国现在的改革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其中政治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政权的完善,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中的一次政治理念的变革,政治改革的方向是将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做主 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中,实现民主政治的升华,公平正义的回归。经济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国家是一个缺乏商品经济传统的国家,新中国又曾经长期搞计划经济,因此人们的竞争观念不强,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不强,而要更好的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就必须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以此来促进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与人民的共同富裕。文化改革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次中国化,在新时期的突出表现就是多元化与国学复兴。社会改革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也就是目前中央说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的一个比较综合的改革,目前的特征是经济改革进度很大,政治改革步履缓慢,文化改革与社会改革弊端不少,尚有很多关于人性,关于人权,关于社会公平的话题需要妥善解决。

篇3:7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

广东经济学者198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思想, 是原创性的理论, 而非进口的“二手货”。因为在那之前, 资本主义世界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 都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专利, 是社会主义的死忌。虽然东欧有个别社会主义学者提出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 但内容简单空洞, 没有抓住市场经济一般性和特殊性统一的本质, 不成理论体制。中国也还未有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卓炯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非常彻底, 自然接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但他还来不及实现从商品自由流通向资源由市场配置的飞跃, 所以只能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启发, 但还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国人称之为市场经济权威的中国经济学家, 在那之前虽然非常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给了我们许多思想启发, 但也未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是在写文章支持广东学者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出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时, 才表明自已也是主张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那时邓小平己经说过四次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但他是同个别人说的, 且没有公开发表, 广东学者是不知道的。所以广东学者主要是从广东, 尤其是特区和珠三角实行先行一步成功经验中学习概括出来的理念。顺德农民出身, 后来当广州市长的黎子流, 当年说过珠三角许多很有效率的做法是“四不像”的“秘密武器”——不像社, 不像资, 不像计划, 不像市场, 又不被政府承认, 秘密存在的好法宝。黎子流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经济学家们大胆地说, 它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没有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就不能发挥广东学者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作用;没有广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和广东学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鼓呼, 也没有邓小平南方视察时选择在广东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示。回顾改革开放开始到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目标这段历史, 广东学者比较早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没能得到相关领导权威肯定而被误批。邓小平总设计师说了计划与市场不是姓社姓资区分, 则因没有公开宣传也被误批。到了1992年春天, 邓小平在广东振臂高呼, 全国民众听到了春雷, 中央作出了伟大决策,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个过程证明了, 经济学家的正确先进理论, 必须为领导所接纳, 政治家的正确思想必须为广大群众所掌握, 才能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物质力量。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的永恒主题, 而不是阶段性任务。因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建设, 是以破除计划经济,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贯彻始终、决定性质的根本矛盾和目标。因为市场经济的两重性是可用完善来解决, 其资本贪婪性可用社会主义元素来克服。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缺点和弊端, 不论它有多大, 都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完善所产生, 所以是要用完善来解决, 而不是用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削弱社会或市场元素来解决。

广东学者为什么能在1988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而不是在别的省市?我认为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广东有中央给予的先行一步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政策。实质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行先试。如果没有这个政策, 地处沿海、毗邻港澳, 不但不会成为优势, 而且会成为雷区。二是广东的主政者是开明的领导。特别是任仲夷不仅是政治家, 也是改革思想家。他有许多教导鼓励各界民众大胆创造实践的格言。当时的省委书记林若默许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省长叶选平批准连续举行八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讨会。在全国掀起批判市场经济狂潮时, 广东却没有批判市场经济。智者仁者“任由风浪起, 稳坐钓鱼台”哩。三是广东有学术自由、改革实践的良好环境。我亲身体会在其他省市没有这种坏境。那段时间, 我有几个突出观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点、重流通观点、粮食自由买卖观点, 广东不实行粮食本省自给观点。这些观点属少数派, 但在广东基本没有遇到不同观点的人, 更没有组织领导给我压力, 但遇到不少来自外省学者和朋友好心和坏心的压力。广东经济学界的带头人, 不是一开始都赞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但不妨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讨论研究和作出集体共识的结论, 他们中的多数人很快也转变观点, 主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广东各级党政都作出改革“权放一级”的决定, 流传的“生孩子不起名”, “多干事, 少说话”, “遇到红灯绕道走”等等, 实质就是对群众的创造性实践的默许、鼓励和保护。

篇4:7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

摘 要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啥用、多重要、是什么、啥目的、怎么办和咋判断。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改革 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中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与进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一、有啥用?

即改革开放理论是解决什么问题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解决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问题。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解决一个动力问题。正如一部汽车一样,如果一个汽车没有了动力,它能走吗?不能。如果动力不好使、不强大,这个车子能跑得快吗?当然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一样,也必须要给安装一个好的动力装置,它才能跑得好、跑得快!这个动力是什么?动力有两个:一是根本动力,二是直接动力。

根本动力就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什么意思?人民群众想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可现实的物质文化条件又满足不了这种生活,怎么办?努力工作,好好干呗。

直接动力就是改革开放。人们想努力工作,想好好干,但现行的一些体制机制却限制了人们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比如教员的积极性问题。怎么办?改革,改变这些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和做法。

二、多重要?

即我们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一个关键决择,两个必由之路”,也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概括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个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什么叫抉择?抉,是剔出、剜出之意;择,是挑选之意;抉择,就是挑选、选择的意思,尤其是指重要的、艰难的选择。什么叫关键?本意是门闩或者类似门闩的东西;引申为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什么叫关键抉择?,关键抉择就是在所有的选择里最关键的选择。而且这种选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你说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

两个必由之路,即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同时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什么是必由之路?就是必需经由之路,也就是說,这是你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经过的道路。什么意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当然要发展,要发展就必须实行改革开放。

三、是什么?

即改革开放的性质是什么。既然改革开放那么重要,它能决定当代中国的命运,而且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那么我们就需要来好好地认识一下这个改革开放。什么是改革开放?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为什么把改革开放说成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原因有三:第一,从目的上看,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从广度上看,改革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第三,从深度上看,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它的根本变革。因此,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丝毫不低于“第一次革命”。把改革称之为革命并将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相提并论,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四、啥目的?

即我们搞改革开放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对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五、怎么办?

(一)如何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第一,全面改革。即实行全面的改革。

不仅要对经济基础进行改革,而且要对上层建筑进行改革;不仅要改革经济体制,要改革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

第二,提高两性。即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为什么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因为改革决策一旦不科学,将会给社会带来严重问题,甚至是灾难。如何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关键是要做到三点:一是改革决策要从实际出发;二是改革决策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改革决策要实行广泛征询群众意见与认真进行专家论证相结合。

为什么提高改革决策的协调性?因为只有提高改革决策的协调性,才能发挥合力效应,达到最佳效果。如何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关键是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树立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二是要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三是要进一步兼顾好各方面利益。

第三,处好关系。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如何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第一,完善格局。即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二,提高水平。即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三,维护安全。即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六、咋判断?

篇5:10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文化建设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

2.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生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来说的,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的。

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4.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的相互关系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认真处理的重大问题。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5.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①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③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和一切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④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6.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①实行分步骤、分层次、逐步推进的发展战略。②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7.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①对外贸易实现历史性飞跃。②引进外资不断升级,推动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③“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④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WTO。

篇6: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选

1.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改革

2.3.第一次对“三个有利于”标准作出完整的理论表述,是在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4.5.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是在6.把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是在1984年

7.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8.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

9.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10.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11.实现共同富裕

12.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13.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14.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

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15.16.17.18.在全面改革中

19.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20.21.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

22.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23.24.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5.26.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27.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自主、自力更生

二.多选

1、邓小平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看是否

有利于B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C 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按着“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明确

切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D 不可以把那些既可为“资”

服务又可为“社”服务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排斥

3、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是A 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B 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

前提C 对外开放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4、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A 全方位B 多层次C 宽领域D 多渠道

5、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条件E 改革和稳定是为了促进发展

6、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A.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D.坚持共同富裕

7、虽然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但并不是说改革与革命没有区别。两者的区

别表现在A.条件不同 B.形式和手段不同D.内容和对象不同

8、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

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

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段话表明:A.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济变化和改革的社会B.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C.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9、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是指的政治革命B.改革的性质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C.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体制进行的根本性改革D.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挥其优越性

10、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依据的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正

确认识,这些认识包括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一切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仍然是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社会主

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立性的,具有基本适应与部分适应的特点D.通过改革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11、12、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原则是 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产力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是否有利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13、我国改革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因为它

求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

14、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主要有生原则、平等互利原则

15、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前提

16、坚持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相互关系是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C、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17、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内容和形式有

资D、加强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 E、发展国际旅游业

篇7:坚持改革开放 构建和谐社会

一、深化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基础改革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通过改革建立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社会体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证。

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利益获得了普遍提高,但另一方面财富分配中的利益分化也日益明显。我国已经从一个财富分配比较平等的国家转变成为世界上财富分配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严重地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必须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尤其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强化公共财政职能,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中央财政要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地方重建公共财政,积极探索收入分配的城乡转移机制,将城镇过高的收入转移给农村,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适当降低行政管理费的比重,按照权力与义务相统一、效率与公平并重、改革与

(2)加强税收制度建设,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税收对个人收入的调节。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税负机制,调整税种,保证纳税比率与人们的实际收入挂钩,重点是对高入

者进行调节。要实现个人收入规范化和透明化,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个人所得税征管系统,加强审计和监督力度,防止各种方式的偷税漏税。

(3)消除行政垄断,避免垄断利润转化成不平等收入。政府要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加快立法步伐,监督检查行政垄断行业收入分配方面的执行情况,打击违法违规收入,防止社会共有的垄断利润转化为小集团的利益和个别人员的薪酬福利。通过加快垄断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反垄断的立法工作,将垄断行业的改革和重组纳入法制轨道。大力引入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培育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对垄断行业加强价格调节和税收调节,实现公平竞争。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工资福利过高、长过快行业的职工收入调控力度,切实限制垄断性收入过高增长。

(4)逐步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

政府应逐步取消对东部沿海地区和某些行业的税收优惠、投资倾斜政策等,为中、西部地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逐步提高东部对中央财政的贡献率,从而使中央增加对中、西部区财政的转移支付。必须抑制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制定标准较高的农产品保护价和专储制度。同时,在涉及农民福利的水电供应、通讯方面,国家应采取优惠措施,以工补农,缩小城乡差距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确保所有人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逐步取消城乡分割户籍制度,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2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1)要使党、国务院、人大三者处于更加合理优化的地位。党对国家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是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需要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把党的方针、政策以议案的形式提交人大会议,通过立法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加以贯彻执行。党对政府的政治领导,通过人大立法与监督、政府执政的过程有机体现出来。人大、党、政府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又应相互配合,才能高效协调地完成国家的各项工作。

(2)要坚定地贯彻依法治国的方针。

用法定的制度体系构建权力运行的监督制衡机制是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通过改革,建立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宪法和法律的理念,做到政府依法行政,司法公

正办案,人大加强监督,将权力的运行纳入法治轨道,防止权力的无限扩张和不当干预。完善选举程序、改革人事任用制度,改变政治官员对上级负责而非对同级人大、对公众负责的状态。

(3)要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

让人民群众在参与中学习民主,学会守法和依法办事,为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前提,监督和纠正权力的过度介入、甚至滥用的现象。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公民认识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增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观念,培养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建立民意调查、政务公开、立法重大问题决策听证、公民表决、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来保证各种利益的准确表达等。

3切实加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实施科学、有序的社会管理,对于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保障社会安全、实现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履行好经济职能,但对如何履行好社会管理职能却重视不够。社会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社会管理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社会管理方式采用行政干预段多,采用法律、经济手段少,基层自治组织、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有效的发挥,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切实加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势在必行。现代社会管理是以政府干预与协调、非政府组织为中介、基层自治为基础、公众广泛与的互动过程。加强社会管理,关键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社会管理的重点是对家庭、社会团体与社会自治所不能解决的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能,改善社会服务质量,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二、对外开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新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更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处理好对外开放中产生的新问题,不断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对外开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1)对外开放能够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生产力高水平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的和谐社会。实践证明,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及时发

现并抓住重大的外部机遇,是我国现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对外开放使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和吸收外资大国,大大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经营管水平,培育了大批稀缺的企业家资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构建和谐社会本身要求中国与其他国家和睦相处,从而形成国家之间的和谐。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一个平等、有序、和谐的外部环境。只有处理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

系,中国才可以顺利地与世界各国实现各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产品、要素的交易、流动和转移。人类的和平与团结是和谐的体现,也是和谐的要求。为求得和平与稳定、为了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我们要在对外交往中始终贯彻“独立自主”、“和为贵”、“和睦相处”、“求同异”“和而不同”、“与邻为伴,与邻为善”的精神,通过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促进中国与国际社会和谐相处,实现独立自主与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

(3)对外开放能通过满足不同群体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要来促进社会和谐。通过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内稀缺或不能生产的物质文化产品,这体现了以人为本、各取所的和谐本质。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正是人类不断发展的需求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步。但是,由于各地的秉赋不同,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满足人们的全部需要。因此通过交换与交流,各地就可以获得大量本地不能提供的产品、信息与服务,特别是可以减少对短缺资源的度使用,有利于本国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保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不断处理好对外开放中的新问题

(1)处理好扩大开放与积极发展内需的问题。

扩大开放增加出口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对外友好交往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发展良好,可以预计中国的总体对外经贸活动还会进一步增加,中国产品的出口市场还将扩大。同时,国内的稳定局势和经济增长前景也会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但是必须认识到,中国是一个13亿口的大国,中国内地本身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市场,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增长对外依赖过大潜伏着巨大的风险。事实上我国的产品在国外遭到反倾销等贸易摩擦也越

来越多。从长远来看,只有积极发展内需,扩大国内市场与开拓国际市场并重才能使中国经持续稳步增长。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和谐,这也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处理好对外开放与国内各地区协调发展的问题。

我国目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两极分化的问题突出,而对外开放的地不平衡在东西部地区之间表现最为明显。为提高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缩小东西部差距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大力发展开放性经济,开发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二是扩外商投资领域,拓宽利用外资渠道,鼓励外商投资于西部地区的生态、交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贸易领域;三是提供开放的资源开发政策,更宽松的土地获取条件,良好的法制环境更方便的资本市场,更有利的开放机会和产业准入政策等,特别强调要与东部地区有政策区别,在未来新的对外开放领域,让西部地区先行一步,形成政策优势才能吸引外资到西部地区;四是促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对中西部地区增加投资,实现国内产业的合理梯度转移。

(3)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生态及经济安全的问题。

篇8:7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 社会物质生产主要得益于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物质生产要素, 那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其中, 生产力是物质生产的重要物质要素,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生产关系则是由生产力构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二) 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理论, 来源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形成价值的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 劳动创造价值, 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劳动。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之间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 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阶级性质。

二、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关系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伟大的事业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才能够朝着人们所期望的良好愿望和目标发展。我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我们始终坚持和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来指导改革开放实践, 实现了马克义主义经济学普遍原理与中国当代实际紧密结合。改革开放, 就是说对中国当代社会各种生产关系的调整, 就是对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 就是劳动价值理论的中国化运用。因此,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增强了改革开放的经济学科学性。

(二) 改革开放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国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 就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农村探索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在城市, 积极推行国有企业改革, 实行“放权让利”和“利改税”, 探索出了厂长经理责任制, 逐步探索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此外, 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探索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模式和按劳分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这些改革开放实践都大大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三、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提出了经济危机的基本原理, 探索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基本规律, 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地位和特点决定了应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被革命导师列宁称作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的学说,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实现了哲学领域的巨大科学变革, 在众多的社会科学门类中居于首要地位,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 直接关系着马克思主义的向前发展问题。

新中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社会主义战线的深刻教训告诉我们, 能够学习好和利用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直接关系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经历了尝试探索、全面推进、突破发展等阶段, 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借鉴。当前, 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攻坚期、转型期, 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 迫切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创新探索, 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新的、切合实际的、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南。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 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已经过时了”的观点是武断和错误的。从2008年以来一直持续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来看, 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低迷持续、社会两极分化加剧、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 虽然与以往相比较, 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表现形式、特点特征等有些不同, 但这从本质上来说, 其背后依然是生产过剩的周期性破坏在发生作用, 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后果, 马克思早就阐释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形成原因、表现、结果和趋势。此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许多西方经学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各界学者未来反思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弊端, 寻找问题的原因和根源, 开始重新审视和研究《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例如:法国著名学者托马斯·皮凯蒂在研究《资本论》后写下了《21世纪资本论》一书, 并且在国际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 引发了热烈讨论。

四、当前改革开放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时科学正确的理论, 但并不意味着它是绝对正确、一成不变的, 因为它面临的世界经济形势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当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至少面临着以下三方面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挑战。

(一)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断言资本主义必将灭亡, 但二战以来, 美国、欧洲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吸收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根据国情对资本主义制度尤其是经济制度进行了调整和变革, 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 例如:在经济所有制方面, 国有经济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股东数量增加, 出现了“股权分散化”、资本民主化等现象, 资本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 甚至出现了带有公有制性质的混合经济形式;在收入分配方面, 通过不断提高工资薪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开设遗产税、高额累进所得税等办法, 使得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产生了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 不断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有效缓和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阶级对立和社会矛盾;在经济运行及管理方面, 资本权利不断弱化, 管理的专业化、民主化水平不断提升, 同时国家越来越注重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出现“经济计划化”倾向, 发生经济危机的频率和程度降低, 使得资本主义尚强劲的生命力得到继续释放。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传统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构成了较大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阐释和说明新形势、新常态下的新问题、新变化, 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必须要努力解决的时代课题。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论断的错误,

(二)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恩格斯在著作中描绘和阐述的社会主义社会, 是实行由社会直接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完全消除了私有制和社会剥削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下, 社会经济不是依存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市场经济, 而是按照计划和比例进行生产, 按照需要和劳动贡献进行劳动成果分配。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不断深化改革、逐步走向全面开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断存在商品和货币关系, 还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其中私营企业和私有经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在分配方式方面, 还存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局面, 居民的收入差距水平不断拉大, 基尼系数甚至超过一些资本主义国家, 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这些, 都需要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指导和提供解决方案。

(三) 当代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带来的挑战

对生产要素的关注和研究, 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前的改革开放背景下,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当今世界经济出现了信息化、知识化、专业化等新变化, 产生了大量新问题、新挑战, 迫切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克服其历史局限性, 积极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 充分发挥其基本原理和方法优势, 在应对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提供新对策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例如:人类逐步进入信息化、智能化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 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 人力资本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 社会经济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使得原来关于资本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存在一些与实际不相符合的地方, 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和积极地修改。

五、在改革开发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的对策思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 它不但没有而且也不会过时, 而且还将在当代改革开放中产生有效的理论价值。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既需要需要理论创新, 更需要实践创新。具体而言, 就是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 要解决“创什么”的问题

尽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仍然是科学的、鲜活的、伟大的经济学理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 必须根据新时代、新常态下的新现象、新特点。在我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需要对我国改革开放探索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进行规律性的提炼和总结, 从而逐步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 努力实现马克思经济学的中国化和现代化。例如:面对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供给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 我国适时提出了以结构调整为核心、以“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容的一大重要创新。

(二) 要解决好“靠谁创”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问题, 既是理论问题, 又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一方面要靠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等各阶级、阶层广大劳动人们人民的生产实践, 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供丰富的现实资料和理论动力;另一方面, 主要依靠系统地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立志于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济学家等学者群体, 为系统完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作出新的贡献。因此, 具体来讲: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宣传, 让更多的劳动者认识、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知识, 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去;二是要提倡原原本本研读《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素养;三是要充分发挥党校、干部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平台阵地作用, 为研究、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供更多更好的空间和舞台;三是要加强经济类院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 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进行优化, 鼓励青年一代多学习阅读《资本论》等经典作品, 培养更多富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人才, 确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发展后继有人、不断迈进。

(三) 要解决好“如何创”的问题

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要始终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国际化问题, 纠正当前片面强调国际化的趋向, 更多地立足与中国实际来思考和创新, 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 要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想性与技术性问题, 防止重视技术而轻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性, 在正确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精神本质和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例如:当前, 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简称“一带一路”建) 建设, 以及对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的研究和探索, 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如何创”的具体探索。

六、结束语: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则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 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 必须有先进、科学理论的指导。当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转型期, 各种新产业、新经济、新商业模式等层出不穷, 迫切需要科学的经济理论的指导, 而近4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断中国化、当代化的创新探索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成为指导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事业的最重要、最权威、最有效的科学理论。然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是一成不变的“灵丹妙药”, 而是需要在改革开放的实践检验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无论形式如何变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都要努力解决好“创什么”、“靠谁创”、“如何创”的问题, 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提供新的智慧源泉。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 它主要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等核心内容。本文不但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立足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视角, 分析了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 论述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分析了当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面临的三方面挑战, 结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的学习体会, 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发展关键是要解决好“创什么”、“靠谁创”、“如何创”这三大问题, 并结合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建设等具体内容, 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

参考文献

[1]程恩富.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1:5-15+157.

[2]张宇.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化与中国化[J].教学与研究, 2008, 08:5-10.

[3]裴小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与改革开放[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8, 05:23-26.

[4]赵学清.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主要成果及其特点[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8, 05:5-11.

[5]蒋南平, 汤子球.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运用及经验[J].经济学动态, 2014, 01:18-42.

[6]常永胜.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与应用——南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坛 (第二届) 会议综述[J].海派经济学, 2009, 01:164-171.

[7]江永红, 徐晓红, 陈文府, 常伟, 江庆, 陈旸.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推进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全国第八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创新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 2014, 09:176-181.

[8]贾玉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J].商, 2015, 03:75.

上一篇:迎接冬奥从我做起征文下一篇:能提高你档次的人生感悟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