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革历史

2022-07-14

第一篇:社会主义改革历史

中国社会保险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及改革方向思考

一、中国社会保险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

(一)以内务部、劳动部、卫生部为主的“三部主管”格局(1949年10月-1954年8月) 1949年10月19日,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政务院下属委、部、会、院、署、行34个行政机构的决议,任命内务部、劳动部、卫生部三个部门负责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1]。具体业务分工为:内务部干部司主管各级行政人员的社会保险等事务,劳动部劳动保险司主管企业社会保险事务,卫生部主管公费医疗保险事务。1950年10 月,干部司及其主管业务被划入于1950年10月在政务院人事局基础上重新组建的人事部。值得一提的是,受当时社会条件所限,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程度都不高,但就企业劳动保险业务的行政机构管理体制而言,当时所执行的监督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经办模式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中明确规定:各大行政区工会组织对“所属各省、市工会组织及其区域内产业工会组织的劳动保险工作,负指导督促之责”;中华全国总工会为“全国劳动保险事业的最高领导机关,督导所属各地方工会组织、各产业工会组织有关劳动保险事业的执行”; 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机关“监督劳动保险金的缴纳,检查劳动保险业务的执行,并处理有关劳动保险事件的申诉”;中央人民政府劳动部为“全国劳动保险业务的最高监督机关,贯彻劳动保险条例的实施,检查全国劳动保险业务的执行”。这种“管办分离”的行政执行原则也是这一时期社会保险不同于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管办合一”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特点之一。受历史条件所限,在当时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未真正确立的情况下,虽然这一时期存在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分割化管理、社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程度偏低等问题,但当时执行的内务部(后由人事部经办)、劳动部、卫生部“三部门”主管,相关部门辅助配合的管理行政格局,以及企业劳动保险“管办分离”的经办模式对当时稳定社会局势、巩固政权、恢复生产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二)以总工会、内务部、卫生部为主的“三部主管”格局(1954年9月-1968年12月)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和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指出由国家举办社会保险,成为中国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里程碑。1954年至195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行政机构精简整顿工作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经历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1954年5月28日,政务院颁布《关于劳动保险业务移交工会统一管理的通知》,同年6月15日,劳动部、全国总工会下发《关于劳动保险业务移交工会统一管理的联合通知》,对移交劳动保险业务、文件、撤销劳动部门的劳动保险机构等做出了具体规定。此后,各级工会统管全部劳动保险工作。至此,在上一时期实行的执行权与监督权相分离的管理模式演变为执行权与监督权相统一的管理模式,形成了 工会参与拟法、政府立法、工会具体经办的社会保险业务管理格局。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在精简机构政策的推动下,1959年7月,由国务院直属的原人事局改由内务部管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业务也随之划归内务部新成立的政府机关人事局管理,内务部的社会保障职能逐步得到加强。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卫生部新增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业务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制演变中最值得肯定的成绩。这一时期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然传承上一阶段的三部门主管经办模式,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与企业社会保险仍被分割在两个管理部门,事实上,全国总工会取代劳动部经办企业劳动保险业务意味着劳动保险经办管理模式已经由上一时期的执行权与监督权相分离演变为实质上的“管办合一”,这也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体制“管办不分”的开始。不能否认的是,在当时经济水平极为有限的条件下,这一时期由卫生部经办负责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不仅使卫生部门自身的职能得以增强,更推动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文革”时期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格局(1969 年1月-1976年底) 1969年1月,内务部被

撤销,其主管的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业务被分散到公安部、财政部、卫生部等部门接管,其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业务被国务院政工小组办公室接管。1970年6月,劳动部被撤销,成立国家计划革命委员会,劳动部工作并入计委所属的劳动局负责。直到文革后期,社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工作才逐步恢复正常。1975年9月,国家劳动总局成立,由国家计委代管,其主要职责之一便是负责管理企业劳动保险。 1979年7月,劳动总局设置保险福利司,实施劳动保险拟法和部分管理工作,劳动总局管理职能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权利开始逐步向劳动部门转移。此外,由于这一时期主管企业社会保险业务的全国总工会和地方工会组织被迫停止运转,企业社会保险的筹资机制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1969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原在劳动保险金中开支的劳动保险费用,改在企业营业外列支。这一规定改变了企业劳动保险金的原有筹资机制,形成了待遇标准按国家规定执行, 费用由企业实报实销的“企业保险”,标志着劳动保险由工会组织在全国范围统筹调剂18年之后,转为由企业自行支付劳动保险待遇。相对而言,卫生部门是社会保险主管部门在“文革”中受到冲击最小的部门。虽然公费医疗制度受当时“极左”思想的影响,被诬蔑为修正主义,但在毛泽东同志的肯定和倡导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第二篇:会计改革历史

第一阶段1978至1992 会计准则的探索阶段

第二阶段1993至1998 会计准则的逐步建立阶段。其主要标志是基本会计准则和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 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第5号部长令颁发《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自1993年7月1日实行,基本准则制定后,为了便于操作,财政部组织制定了13个行业会计制度。

第三阶段是1998年至2000年。其主要标志是以我国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为代表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公允价值的引入,资产重组、资产置换当期损益的确认以及“四项准备”的计提。

第四阶段是2000年至2006年,会计准则的全面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 2002年颁布实施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5年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和<民办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全面代替了第二阶段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

第五阶段,我国会计改革最重要的阶段应该是2006年以来,也是我国会计改革的第四个发展阶段,主要标志是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其中除了对原有16个准则进行重大修改外,新增具体准则22个,并包括了相应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这充分表明我国的会计改革已达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和较高的水平,2007年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现已废止。2011年底,财政部颁布<小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制度》废止。

第六阶段,财政部于2012年底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文化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小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也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

问题:我们国家的会计准则体系还缺少哪一部分?

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准则下面还有应用指南.

第三篇: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篇一: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

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①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②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成功的改革:

外: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3)失败的改革:

外:苏联改革。

中: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5、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6、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①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②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7、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

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一、“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背景(原因):

时代背景:

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政治基础:周王室衰微,诸侯战乱频繁,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经济基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根本原因),

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确立;

阶级基础:新兴

阶级实力越来越强,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进行改革;

军事基础: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改革动力及目的)

思想基础: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潮流。

※内容:核心内容为“农战”和“法治”

1.经济上:

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 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③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有利于统一赋税和徭役,消除割据势力

2.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 制”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秦国的国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

3.政治上:

①废除分封制,推广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痛苦。

③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

4.文化上:

①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

②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塞私门之请”)有利于杜绝腐败,

※历史作用: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上推行县制等措施,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秦国国力。

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总体评价:

①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指导思想:法家思想。 宗旨(目的):富国强兵。

※性质:一场最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变法运动。

※分析“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商鞅虽死的原因:①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②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秦法未败的原因: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②秦孝公大力支持;③变法深得人心。

二、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背景:

1、改革前提:拓跋珪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租调赋税繁重,徭役兵役频繁使各族人民暴动频繁;宗主督护 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因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不同,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心存戒心,常常矛盾尖锐;

3、时代潮流:民族大融合趋势;

4、改革的可能性(推动者):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积极推动

※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新制;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

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2、颁行均田制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作用: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3、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4、迁都洛阳

原因: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②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③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④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设巧计迁都洛阳:

影响:①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②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5、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易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1)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①易汉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④加强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影响:

①经济: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政治: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过程,巩固了北魏统治; ③民族关系:促进了北方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性质:

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附: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不同点:

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三、 俄国转折点——1861年农奴制改革

[课标要求]:(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背景:国际背景:西方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国内背景:①根本原因:落后的 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最主要动因:俄国要摆脱落后状态。

③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年)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

④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改革是大势所趋,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目的: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改革措施:(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 1.1861年颁布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

①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②经济上:农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③组织上,建立村社制度。

2.司法、军事等改革

①废除旧的等级法庭。

②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3.地方自治改革:

①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

②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

※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①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

和 ,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④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

※对农奴制改革的总体评价: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篇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的发展。使俄国走向近代化。

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

管仲改革实现了齐国的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鲁国“初税亩”取得了预期效果,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从税制改革的角度看它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可以说是成功的。

魏文侯改革:通过李悝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楚国吴起变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段时间内,楚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连连获胜,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失败的改革

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魏文侯改革(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5.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恢复公民大会权力

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①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②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③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④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总之,其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历史局限: 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在内容上的本质相同点与意义】

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氏族制度是按血缘来维护的,也就是说梭伦改革直接否定了血缘关系。

克利斯提尼实行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也直接打破了血缘关系。

综上可知,两者改革都从根本上打击了血缘关系。它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

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表现

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各诸侯派人来称贺

3、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

4、消极影响: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东晋时建代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

2、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广大农民赋税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

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

3、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

二、改革内容:

1、创新制: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迁都:目的——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

3、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汉婚、改汉籍

三、评价:促进民族大融合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

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2)极贫积弱局面: 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二、内容:

1、富国之法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2、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改革官吏选拔

3、强兵之法

篇三: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选修1——重大历史改革回眸

第一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⒈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⒉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⒊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⒋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⑴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⑵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

治的基础。

?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

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的发展。使俄国走向近代化。

? 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

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

?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

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

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⑶失败的改革

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⒌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第二部分

单元知识归纳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 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 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 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⒈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⒉经济发展: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⒊阶级变化: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⒋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⒈历史意义:①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②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③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④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总之,其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⒉历史局限: 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在内容上的本质相同点与意义】

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氏族制度是按血缘来维护的,也就是说梭伦改革直接否定了血缘关系。

克利斯提尼实行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也直接打破了血缘关系。

综上可知,两者改革都从根本上打击了血缘关系。它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⒈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⒉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⒊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⒋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⒈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⒉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⒊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

⒈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⒉表现

? 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

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

有利条件

? 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各诸侯派人来称贺

⒊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

⒋消极影响: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⒈东晋时建代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 ⒉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广大农民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

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

⒊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

二、改革内容:

⒈创新制: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⒉迁都:目的——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

⒊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汉婚、改汉籍

三、评价:促进民族大融合

⒈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⒉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⒊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

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⒈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⑴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⑵积贫积弱局面: 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⒉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二、内容:

⒈富国之法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⒉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改革官吏选拔

⒊强兵之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三、评价:

⒈结果: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⒉变法的历史作用:积贫积弱局面得到改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军事实力得到壮大。 理财: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

(作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

军事:加强军事实力。(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

教育:培养、选拔人才(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作用:选官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第四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性总结

古往今来,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

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A、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 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外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的过程 不否定过去则改革无从开始,彻底否定过去则社会进入巨大的不确定状态,其结果必定是每人追求短期利益,社会动荡,生产下降,所以改革的根本性难题是如何在否定过去和保持连续性之间维持平衡。

5.改革的结束

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

6.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注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与保留。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3)失败的改革: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7. 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8.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 5.①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 ②提出“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孔子 ③提出“与人为善,暖于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 ④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董仲舒。

⑤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颢、程颐)。 ⑥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宇宙便吾心”是王阳明。 ⑦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是非”是李贽。

⑧提出“人民为主”“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民生之本”是黄宗羲 ⑨提出“经世致用”的有顾炎武和王夫之

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臵的,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石申,他著有《天文》; 7.《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8.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9.混合选择法最早见于西汉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10.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是指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

11.“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认识你自己”“道德就是知识”分别是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 12.《理想国》的作者是柏拉图

13.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 14.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三杰”是但丁、比特拉克、薄伽丘。 15.被誉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之父”的是彼特拉克。

16.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二次解放运动。

17.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其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影响最广泛。

18.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其核心是权力相互的“制约和平衡”。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19.卢梭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认为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20.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21.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的科学家是伽利略

22.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是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

23.经典力学体系(牛顿力学体系)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24.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25.引发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科学家是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 26.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新层次和领域,特别是发现了微观物质运动规律,为现代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7.被誉为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的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定律 28.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

29.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30.20世纪90年代,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首先在美国出现,这就是知识经济。 31.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是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 32.西班牙的画家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 33.①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是海顿。 ②被誉为“钢琴之王”的是李斯特。 ③被誉为“乐圣”的是贝多芬。 ④被誉为“歌曲之王”的是舒伯特。

⑤被誉为“圆舞曲之王”是约翰。斯特劳斯。

34.1895年,由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自己拍摄的电影短片,标志电影的诞生。 35.被称为“第七艺术”、“第八艺术”分别是电影和电视。

第五篇:【历史】高三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一、导 读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改革虽然不像革命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模块精选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 、战争

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

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

1、历史上重大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 (9)戊戌变法(10)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

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领导力量和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四、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3、根本目的不同: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4、对生产力影响不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二、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1.改革的分类

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A、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 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 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 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外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的结束

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

5.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注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3)失败的改革: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6. 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7.评价改革的标准

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2、坚持历史的标准;

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

4、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5、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6、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7.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8.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规律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①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王朝初期,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②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9.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 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上一篇:社会保障制度调查下一篇:三供一业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