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启示初中作文

2024-04-18

动物的启示初中作文(通用14篇)

篇1:动物的启示初中作文

蚂蚁是一种小到不起眼的昆虫,但它们的一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团队精神。

为什么说得我们学习呢?

有一次,我在看蚂蚁搬运食物时,看到有一群蚂蚁在一起搬运一个吃剩的苹果,这个苹果比它们大得多,它们齐心协力,把终于把食物搬到洞里,这一幕令我十分感动,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这小小的蚂蚁都能这么团结,但为什么我们聪明的人都不懂得合作呢?

大家也要像蚂蚁一样,碰到困难就要寻找他人帮忙,就像蚂蚁一样,碰到自己搬不动的食物,就会寻找更多的帮手,并不会逞强。

蚂蚁给我的启示是:“大家要懂得团结,合作,而且要学习蚂蚁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是不轻易放弃眼前的食物,绝不会像我们人一样碰到点小问题就半途而废。

蚂蚁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篇2:动物的启示初中作文

“哎呀,妈妈你看有小蚂蚁在搬东西呢!”一个小女孩惊喜地叫起来。“傻孩子,小蚂蚁有什么好玩的,走!跟妈妈回家去。”一个年亲的妈妈说道。那个小女孩边走边不住地回头望望那个刚才发现小蚂蚁的地方。

是呀,小蚂蚁有什么好看的,快走吧!我这样想着。可是我又想起了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也许小小的蚂蚁也会给你带来启示呢!于是,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去探个究竟。

我来到那一块地方,发现蚂蚁们正在搬运饼干渣。于是,我便想故意给它们设置障碍。我先捡来了一些小石子,往高处扔了下去。蚂蚁们发现有不明物体坠落到附近,立刻乱了套。不过很快它们就镇定下来,又按照各自的路线走起来。

我见计划失败,并不灰心,有接二连三地丢了几颗石子。蚂蚁们灵敏地躲闪着,继续按路线行走。我就这样“败”给了这群小小的蚂蚁。

篇3:动物的启示初中作文

在2008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案例与问题研究”学术年会上, 英国皇家RSPCA (英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 的著名专家Paul和Coggan, 围绕“生态体验式动物福利教育”专题, 举行了体验式爱护动物教育培训与教育资源开发研讨活动, 使我们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热爱周围环境、爱护动物的教育有了新的视域。

Paul和Coggan认为, 动物福利教育应及早入手, 其理由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动物并与动物休戚相关, 人类, 尤其是儿童, 对周围环境和动物的喜爱是他们的本性;动物会提供进入其它领域的研究机会;动物福利教育在每个学校的课程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为人类了解生活环境打开了方便之门。他们强调动物福利教育不是新学科, 研究动物不是新内容, 让全社会的人都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仁爱之心也不是新内容, 新的是我们要有这样一种价值认同和教育的一些新方法。由此可见, 动物福利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切合中国当今国情和价值取向的文化自觉, 是一种对我国传统“护生观念”的继承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生态课程思想的深入和实践。

Paul和Coggan认为, 动物福利教育的方法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 因此, 在教育中制订严格的接触动物的行为准则成为首要的方法:尊重所有动物, 无论是大还是小;知道动物需要什么;接近动物的时候要安静并且动作要缓慢;不要试图触摸野生动物;不要把野生动物从它的栖息地带走;将你动过的石头、木桩和树叶等原样放回;注意安全, 活动结束后记得洗手等等, 这就为教育者、被教育者以及整个社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价值标准, 减少了不确定因素的干扰, 提高了教育的实效。另外, 重视“生态体验式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的实施, 教授诸如同理心和关心环境等概念, 不仅效果显著, 还能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如在户外“自然侦探”活动中, 创设一个不打扰自然界动物与植物的“探索小道”, 为儿童发放到自然小道的“通行证”、扮演到探索小道“做客”的角色、遵守“不说话、不翻动环境、只看和记录”的行为要求, 让儿童在活动中始终以一个动物的“客人”的平等身份, 进行一系列亲验活动, 让儿童体验到真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体现在整个教育的有准备的环境之中, 体现在亲身的感受、实践和思索之中的。正所谓:爱是体验到的, 不是认识到的, 光有认识、没有体验, 不可能产生真爱。

尊重生命是动物福利教育的追求目标, RSPCA在其活动中, 选择野生的“无脊椎动物”, 他们称之为“迷你动物”作为动物福利教育的重要内容, 因为这类动物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经常可以见到, 又是儿童关注的热点。教育活动中他们不会空洞地让儿童理解动物的生命存在, 而是开发一些资源, 如“让儿童带上各种小昆虫的仿真玩具眼镜”, 帮助儿童体验虽然“迷你动物”与人类比较起来很小, 但它们有着独特的看世界的方式, 激发儿童去探索“它生活在哪里?它以什么为食物?什么动物以它为食物?”等等问题。这样儿童最终就能形成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有一个位置的生态观, 形成伤害野生生物人类是要付出代价的认识, 由此唤起儿童对生命、地球上所有动物以及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尊重, 培养儿童的仁慈心、同理心和责任感。又如, 为了维护动物的生存自然属性, Paul和Coggan不主张在幼儿园里圈养小动物, 如果有为儿童教学观察之需提供的“动物饲养角”, 要考虑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和生活习惯的特点。比如, 土拨鼠是白天休息晚上出来活动, 教师在组织幼儿观察时, 就要遵从动物的特殊生活习性, 组织一个晚间的观察活动, 或让儿童带回家在晚饭后进行观察。

万物皆生命, 呵护始于人。英国动物福利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给我们的幼儿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启示。首先, 它为我国幼儿道德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 即教育儿童从小就以理性的、有责任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弱小的生命, 珍惜动物的生命、善待动物的种群;树立关爱动物也就是关爱了自然界, 关爱大自然最终也是关爱了我们人类自己的观念;要学会“站在动物的后面”, 从它们身上学习很多东西, 力争成为动物的朋友, 而不是强迫动物成为人类挂名的朋友。

其次, 为我国生态文明启蒙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生态文明强调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 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亲近感、责任感、道德义务感。动物福利教育就是从对动物的知识、理解力、技能、态度四个方面, 进行教育活动的设计, 引发儿童从小关注人类未来, 培养儿童负责任的态度, 提升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觉悟水平, 树立人和动物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以及人对于动物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篇4:“动物学校”的启示

几番讨价还价之后,大家的意见得到统一。制定的教育大纲规定:筹委会成员提出的全部课程统称为“必修课”,各教育机构严格执行。大家握手互贺,并着手组织实施——

跑步课上,小狮子成绩优异,但转修爬树课时,困难重重:它总是从树上摔下来,很快脊柱受伤,连跑步课也无法正常进行,游泳课和飞翔课则全部缺席。最后考试,它擅长的跑步课也没能拿到高分。

老鹰是飞翔能手,但游泳课上它的翅膀因为打湿后过于沉重,游起来十分吃力,最后拉伤了韧带,飞翔课也从第一名掉到了同小松鼠一个档次。

松鼠虽然取得爬树第一名,但其余成绩都是零分。

只有鸭子,它学会了全部课程,但没有一样突出:跑起步来像醉汉;游起泳来瞻前顾后;飞翔水平勉强极格。由于遵守纪律,出勤率最高,被获准免修爬树课,成为唯一合格的毕业生。

如果我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没法跑步的狮子、不能飞翔的老鹰、离开大海的海豚、被淹死的松鼠和平庸的鸭子,我们就应该认真审视我们的教育现状。

篇5:动物的启示作文

动物对人的启示可能是微小的,但即使是微小的启示也能产生巨大的作用,比如说: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船桨模仿了鸭的蹼,就连平常所用的锯子,也是鲁班根据锯齿草发明而来的,这难道不是微小的启示吗?然而绣闼雕甍,桂棹兰桨,均是因为这些小启示而存在的。

动物对人的启示也可能是巨大的,就比如说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在国防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动物给人很多启示,最近兴起的仿生学,就是以动物的习性进行创新的一门学科,可见人类已经意识到动物身上所蕴藏的巨大利益,在高新技术产业盛行年代出生的我们,更应重视这细微但是意义重大的启示。

★ 动物的启示作文

★ 关于动物的启示的作文

★ 动物给我启示作文450字

★ 小狼小狼读后感作文

★ 来自动物的启示500字作文

★ 作文几则:动物的启示

★ 动物对人类的启示

★ 大自然的启示资料动物

★ 小狼小狼初中读后感

篇6:动物的启示作文

他来到了上坡路,可是它好像遇到了麻烦。奥!天哪!它和粪球一起滚了下来,我原以为它会放弃这条路,可是它没有放弃,这次它一鼓作气,将粪球推了上去,“快,快,快到顶了,加油!”许伟乐情不自禁的给他加油,可是粪球实在太重了,就在它快到顶的时候,又滚了下来,可它们仍然没有放弃,它鼓足了气,将粪球推过了山坡。

就在他推过了山坡之后,又遇到了难题,粪球推不动了,粪球在原地一动不动,好像被什么东西卡主了,它好像发现粪球推不动了,它又用力试了试,还是推不动。突然它有了个新办法,它将粪球前面的土扒开,试图将粪球顶出来。可是粪球还是一动不动。它爬上粪球转了几圈,发现原来粪球被一根树枝**去了。它灵机一动,在粪球的前后来回推,终于使粪球脱离了树枝的困扰。同学们都为它这种临危不惧、锲而不舍的精神鼓气热烈的掌声。

篇7:《动物启示》的作文

说起动物,大家一定会想到它们可爱的身形,和机灵的样子。有好多动物爱好者,他们义无反顾地保护着这些可爱的动物们,的确,动物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的好多发明都是动物给予的启示,这个是不争的事实。例如人们看到鱼儿在水里游泳,自由自在的样子,于是就根据鱼的胸、鳍发明了船和桨。人们看到鸟在天上飞,就发明了飞机,实现了人们“飞向蓝天”的愿望。

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确实是这些动物教会我们的。就说说狗,现在好多人都把狗狗当做宠物来养,其实狗狗的看家本领也是很不错的,因为它的耳朵很灵敏,所以能够让你放心地睡觉,而不会担心小偷来了你却不知道。现在春天已经来了,其实在我们这边春天是很短暂的,因为夏天迫不及待地抢了春天的风头,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苍蝇的到来,本人是最讨厌苍蝇了,我想大家也都讨厌它,它非常的脏,带有很多的细菌,可是我们忽略了苍蝇其实是非常灵敏的动物,尤其是在嗅觉方面,研究昆虫的昆虫学家就发现,其实苍蝇的后翅会退化成一对了不起的平衡棒。当苍蝇在飞行的时候,平衡棒是以一定的频率进行机械振动,可以调节翅膀的运动方向,是保持苍蝇身体平衡的导航仪。所以,根据苍蝇的`这个规律特性,科学家就原理研制成一代新型导航仪——振动陀螺仪,大大改进了飞机的飞行性能平稳能力,可使飞机自动停止危险的滚翻飞行,在机体强烈倾斜时还能自动恢复平衡,即使是飞机在最复杂的急转弯时也万无一失。这个发现真的是特别了不起,因为飞机在空中没有好的平衡力,真的很容易出现飞行失误。让人们大跌眼镜的启示确实是来自我们讨厌的苍蝇“先生”。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绝对不要轻易小瞧一个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动物,它们的法宝可能就是人类技术的一大进步呢。希望我们能够学会观察这些可爱的动物,以便获得更多的收获。

篇8:动物的启示初中作文

一、草原民族审美价值的构建

草原民族的生存空间、生产方式决定游牧民审美趣味, 原始宗教、文化催化塑造了他们的审美世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不能脱离它们存在的自然生存空间, 自然条件决定了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的思想情怀。游牧民为了生存, 日常采集果实, 狩猎野兽, 畜牧牲畜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广袤的天山南北、阿尔泰山、准格尔西部山地成为他们的驰骋的牧场, 这些地区既有林区、夏季牧场和优质草原, 也有荒漠戈壁、草原和灌木丛。寒冷与酷热交替的气候成就了他们勇猛、刚毅和彪悍的性格, 也注定了他们创造的文化粗犷中闪烁着精巧、灵气。

萨满巫术对动物艺术风格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作为部族掌握者的萨满是部族成员思想精神的领导者, 他主持祭祀仪式将病人灵魂引回肉体, 也能将死者的灵魂送到冥界, 而动物是萨满通天的工具。在萨满信仰的整个历史阶段, 草原民族的信仰始终以动物为中心, 吸收外来艺术和其它技术手段来不断完善他的信仰体系, 并服务于这个体系。这也导致草原动物雕塑天生具有复功能性, 是在天-地-人之间帮助萨满沟通天界、地界与人的精灵助手, 但6世纪以后, 伴随着游牧民认识体系的逐渐改变, 这种复功能性日趋减弱, 动物雕塑逐渐向实用工艺转化, 更多注重的是审美价值。

草原动物雕塑艺术是狩猎游牧的艺术。它与农耕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现代艺术相比具有其独特性, 根植于草原山地、荒漠、戈壁的草原艺术多属于原始艺术, 并具有现代高度发展文明社会所不具有的简朴与纯真。无论是岩画、金属动物纹浮雕、鹿石还是动物纹饰等描写充满着勃勃生机和生命之火的原始情感强烈刺激观众的神经。动物之间的搏杀、撕咬或人与动物间的相互依存是那么的真实, 能让人嗅到鲜血的味道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命的顽强, 决无任何矫揉造作的痕迹。苏珊·朗格:“原始的技巧忠实于原始人所看到的事物, 普遍意义上的模仿本身是一种具有偏见的揭示, 是有意味的东西。如果游牧民在雕琢他眼中的世界时, 他对动物形态的简化和最大层度的用线, 就是他认为的真实”。原始意味的草原艺术在产生过程中, 几乎没有各种理论的干扰和影响, 所以与后世出现的文明社会艺术相比较具有更高的表现魅力, 更能触动人的心灵, 也正是这种单纯性, 没有任何杂念成就了草原动物艺术, 这也是草原动物艺术审美价值所在。

二、艺术家探寻民族艺术的自觉性符合草原民族地区群众文化需求

伴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 各种节奏的艺术形态充斥着人们的视野, 迫使观众自觉不自觉去接受具有时代性, 掌握时代话语的现当代艺术。当然, 处于各种喧嚣中的部分当代艺术家也在寻找别样的艺术形态, 慰藉自己渴求平静的内心需求。而具有象征意味的写实或抽象概括的草原动物艺术会点燃沉寂在人们内心深处纯真、朴素之火, 引起人们探索人类童年时期艺术的兴致和冲动。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让感知返回到它的起点, 将审美主体领回到现场。这种感性不是无意义的-因为他总是向我们打开一个世界并探究它的起源, 因此, 美学的反思总是由自然的主题引起的”。草动物雕塑艺术为现代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拨动心灵的可能, 客观上也为打开艺术家创作思路创造了条件。

艺术家探寻传统艺术的主观诉求。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在宋元以后日趋民俗化, 辛亥革命以后, 中国雕塑艺术伴随西式教育体系的引入而蓬勃发展, 雕塑从教育模式到创作方式完全西化。西方写实雕塑的传入恰好为宋元以降到明清衰落的中国雕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但西方与东方有着各自独立的文化与文明体系, 而全盘西化在艺术创作理论和实践时会出现水土不服等问题。另外, 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冲击也使艺术创作出现不断重复、模仿和抄袭, 艺术理论混乱的问题。伴随着这种文化的茫然, 中国雕塑家也主动去了解研究西方的现代艺术, 同时也注重学习中国5000年的造型艺术。经过学习、借鉴、梳理和反思, 雕塑家关注西方传统雕塑与西方现代关系的问题, 当然, 也会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问题。所以, 重视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挖掘, 是经过长期对西方模仿学习后的一种自觉, 这种自觉与最初的向西方艺术学习的自觉是相似的。这两个历史阶段的自觉均反映出艺术家对待不同文化的自觉。而回归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现代艺术必须与中国的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相结合, 回归传统, 回归自然, 回归现实主义又成为雕塑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式。

草原地区民族群众的审美需求促进了现代艺术创作对民族艺术的重视。艺术的创作主体除了艺术家本身以外, 也少不了欣赏者的参与。任何美的产生, 都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发现的结果。草原民族地区群众对草原民族文化都是充满激情的, 远古时期的艺术形态是游牧民集体意识的反映, 广泛的集体参与是艺术形态产生的基础。草原民族从远古的蛮荒时期到现代文明社会, 始终坚守天-地-人三元统一的自然生态观, 敬畏自然, 崇尚自然是他们民族文化的共识, 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也始终是他们的审美源泉。但现代工业社会对草原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既压缩了游牧民族生存空间, 也打破了游牧民对自然天性的归宿意识。所以, 当代的艺术创作更要重返自然, 探寻自然之美, 驱散工业文明对草原牧民精神上的阴霾, 释放牧民内心对自然的无限依恋之情。可以说, 草原动物雕塑艺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是游牧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主题。群众的参与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群众的审美诉求为弘扬草原民族传统文化提出了客观要求。

三、草原民族动物雕塑艺术与艺术家的创作在结合中得到升华

在经历向西方艺术学习后, 中国艺术家清楚地意识到艺术创作应注重作品的原创性, 寻找“由心及物”的表达方式, 积极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雕塑家殷晓峰研究现目前依然保留萨满信仰的鄂伦春族文化传统, 借鉴深受萨满文化影响的皮影和剪纸中的人物和动物形象进行创作, 将原始的单纯的形式特征溶入艺术家的独特理解, 形成了朴拙的艺术表现语言, 创作出一系列表现游牧民族风格的作品。《修复嬷嬷人》中木雕马的运用, 增强了骑马萨满嬷嬷的形式感, 马身刀劈斧砍的痕迹沉淀着历史的沧桑, 抽象概括的造型语言赋予物象原始宗教的神秘感。他将这种原始草原文化典型的形象特点雕凿在干裂的木料中, 展示了文明社会所缺乏的原始野性的力量。曾成钢坚持从青铜器时期的饕餮动物纹中吸收创作原素, 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 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 无限原始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饕餮动物纹启迪他在动物系列雕塑中重点发力于动物原始自然的力量和运动的张力, 将远古青铜动动物纹饰概括性的线条和形体体块相结合, 创作出《神鸟》《山羊》《神鹿》《鹰》《孤独的鸟》等动物系列雕塑作品。这些动物雕塑犹如从远古原始世界浮现出的有仪式感的动物精灵, 或蛰伏欲跃伺机待发, 或霸气十足巍然如山。他巧妙地运用草原动物雕塑中意向性与写实性相互结合的艺术特点, 击打出有原始意味的奇妙旋律, 传递出一种穿越历史时空的具有远古气息的韵味。

中国当代艺术倾心于民族传统文化, 可以认为是艺术家在思考方式上的自我觉醒和升华。这种思考是“由心及物”的, 是对内心的发现, 是强化构建新的体验和理解的过程。此外, 当代艺术关注民族传统艺术形式是有取舍的, 而不是简单地复古行为, 更不是旧瓶装新酒借助民族传统的语言形式来博人眼球。实现民族艺术的发展, 要从当代问题的境况触发, 重新审视民族传统, 进而甄别出哪些民族文化资源是有能被转化价值的。

艺术的往复更替是人们审美趣味变化的结果, 不断地突破和探索新的更美的感受对象是人类社会艺术发展的推动力。草原动物艺术正是凭借其古老而让人新奇, 从而产生研究的冲动。现代社会对原始艺术在美学上的认可, 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人审美的改变。在早期原始动物艺术中, 任意想象荒诞不经的视觉形象是远古时期游牧民特定的思维方式创造的结果。神秘感、象征性和超越时空的想象被认为是原始艺术特有的审美情感。作为草原民族思维的载体, 草原动物雕塑艺术稚拙的表达方式无意中传递出一种古朴生涩的美感。

总之, 草原动物雕塑中的岩画、金属动物纹雕塑及鹿石等艺术受人类社会童年时期简单的认知能力和所处的时代物质基础的约束, 所创造的艺术难免具有拙朴、夸张和概括的艺术特征。象我们所理解的, 消失的时代的社会结构, 已经不具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但他的艺术却始终具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魔力, 吸人人们好奇的目光。今天我们将草原艺术为主导的原始艺术与现代艺术相比较, 时常会唤起我们对艺术的从新思考, 对艺术的研究, 并不是满足于对过去认识的程度, 而是要使研究的成果更好的指导当代的艺术创作。面对草原动物雕塑艺术, 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和探寻其对现代艺术创作的启迪作用。

摘要:新疆草原动物雕塑艺术作为草原文化的代表形态之一, 不仅闪烁着先民智慧之光, 也为现代艺术的创作开启了一扇透着远古草原气息的艺术之窗。草原艺术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借鉴的可能, 而艺术创作的主体在主观上具有弘扬民族文化的民族自觉性。艺术家穿越历史时空探寻具有原生性的草原民族雕塑艺术, 创造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也是继承民族艺术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草原文化,动物雕塑,萨满,民族自觉性,自然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篇9:来自动物行为的启示

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动物行为是对其生存环境适应与否及其变化的一种表征现象。因此,观察和了解动物行为不仅对动物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意义重大。汉代华佗仿效虎、鹿、熊、猿、鸟的行为原则创编的《五禽戏》对人类健康长寿大有裨益的事实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在人类认识宇宙变化等方面,动物的行为表现也是具有启迪意义的,这就是我们借鉴动物行为表现探索UFO的根本动机和出发点。

苍蝇和蜜蜂的命运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威克教授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只敞开瓶口并平放着的瓶子中放入几只蜜蜂,然后将瓶的底部朝向亮处,结果蜜蜂经过几次朝着有亮光的地方飞行却始终无法从瓶底飞出后,只好认命地停在瓶底处;在同样条件下放入几只苍蝇,结果苍蝇飞行时一旦碰壁便立即改变方向,最后终于找到瓶口飞了出来。通过这个实验,威克教授得到一个结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横冲直撞。

该结论对UFO研究的启示是:在探索失败时不要轻易放弃,应该善于改变原有的探索方向。人们对UFO进行探索的目的之一是寻找宇宙智慧生物,但这仅仅是一个遥遥无期的企盼,于是人们将搜寻的目光从UFO转移到太阳系以外的类地行星上。当我们采用我们认为把握最大的搜索方法又几乎没有任何结果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再次改变探索的方向,运用电脑模拟人类已发现的所有行星系统,结果发现太阳系以外大约有1/4的行星系统可能存在类似地球的行星,使我们又重新看到了寻找宇宙智慧生物的希望。虽然这个发现只是一个初步的结论,但它却从一个侧面证明,包括UFO探索在内的任何一次科学成功或进步的背后,科学家遭受的失败或犯的错误并不见得比一般人少,只不过他们善于改变原有的探索方向,直到成功。

蓝条石斑鱼的性别转换

美国生物学家最近发现,一种生活在加勒比海和美国佛罗里达海域的蓝条石斑鱼,在产卵的时候可以互相改变性别:原来充当雄性的变为雌性排出卵子,而原来充当雌性的却变为雄性放射精子,其性别一天之中可以变换数次。

通过蓝条石斑鱼的性别互换行为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换位思考是贴近真实的一条途径。该结论对UFO研究的启示是:探索UFO时不仅要从地球和人类的角度去观察UFO,还应从UFO的角度去推测UFO的奥秘。斯坦利·米勒和霍安·奥罗等人的物质合成试验,虽然对解开生命分子如何产生有重大贡献,但该结果是以地球环境为出发点获得的,所以仍不能突破生命难以在外太空存在的理论框架。后来有位科学家以外太空环境为出发点进行换位思考,发现约70%的枯草芽孢杆菌能在外太空环境里存活下来,从而使米勒等人的实验得到了完善,为人类迈向太空和探索宇宙生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其实在探索UFO的过程中,相信有许多谜能通过换位思考得到破解。

羚羊和狼的故事

一位动物学家在考察生活在非洲奥兰洽河两岸的动物时,发现东岸和西岸的羚羊在行为上大不一样:东岸的羚羊奔跑速度远远快于西岸的羚羊。经过仔细地观察研究,谜底终于被揭开,原来东岸羚羊的附近居住着一群狼,使它们天天处于危机之中。

动物学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危机意识才能促进生存发展。

该结论对UFO探索的意义在于:我们在探索UFO的时候,既要有勇气面对嘲笑和困难,又要将诸如资源匮乏、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压力甚至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宇宙爆炸作为一种危机意识,与UFO探索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种动力,让人类在研究UFO的进程中受益匪浅。在对包括UFO在内的宇宙进行探索时人们发现,外太空中存在的高能辐射是首当其冲的威胁和难题,因为它能通过破坏细胞中的DNA而致人于死地。最近NASA提出了纳米技术的绝佳方案。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如何提高宇航员自身抵抗辐射的能力。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在未来纳米技术不仅能够有效解决辐射的问题,而且还会成为医学诊断和药物治疗等诸多领域的新宠。

塔兰托蛛发难

昆虫学家莱克苏顿在圭亚那的崔佐自然保护区中发现,一只足有15厘米宽的巨型塔兰托蛛正死死咬着一只硕大的雨林青蛙,青蛙还没有完全断气,但后腿的抽搐已经明显地越来越轻。经验告诉莱克苏顿,由于塔兰托蛛正口咬美食,恐怖的毒牙一时无法使用,因而是难得的捕捉机会。然而,当莱克苏顿戴上厚厚的橡胶手套向巨蛛抓去时,狡猾的巨蛛并没有惊慌失措,它迅速转过身体并快速用后腿在腹部揉搓。这时,突然传来的剧痛使莱克苏顿失去了知觉……后来赶到的阿尔孙已无法将莱克苏顿从死神手中拖回。原来,莱克苏顿不知道巨蛛除了长达两厘米的毒牙足以致人死地外,还可在后腿揉搓腹部的瞬间释放出数千根绒毛,这种绒毛能伤害人的呼吸系统、皮肤系统并最终致人死亡。

莱克苏顿的死亡使阿尔孙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经验主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有可能是致命的。

该结论对我们探索UFO以及宇宙智慧生命的启示是:在研究UFO及宇宙智慧生命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经验之外的现象和难题,所以必须突破现有科学结论和经验的束缚,对上述事物间的联系进行突破常规的思考和探索。

毛毛虫的悲剧

法国动物学家法伯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与此同时在离花盆15厘米远的地方撒了一些它们最喜欢吃的松针。由于毛毛虫天生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绕着花盆边一圈一圈地走,在连续七天七夜之后,它们全部死去了。

在对这次毛毛虫的行为实验进行总结时,法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毛毛虫中如果有一只的行为与众不同,它就能够马上改变命运,告别死亡。

该结论对我们探索UFO的启示是:包括UFO探索在内的任何一项研究取得成功的最大特点是,不受定势的影响,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用举一反三的思维方法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现在人类对UFO的探索还仅仅局限于对目击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因此在对UFO的飞行原理、构造、理论以及其中是否存在智慧生命等的研究上基本没有突破。如果我们仍像毛毛虫一样按照传统科学方法和传统逻辑对UFO现象进行分析和探索。相信结果肯定会是一无所获。这时我们不妨对UFO的出现进行大胆的甚至是幻想般的假设,然后采用科学的或包括艺术在内的非科学的方法对假设加以验证,这样我们才能在现有科学条件下提高探索UFO获得进展的几率。

篇10:动物的启示初中作文

蚂蚁

每到雨过天晴。总会发现地上有许许多多的小洞,那便是小蚂蚁们在雨前的“足迹”,那时候的我总会拿一小块馒头分成一小粒一小粒去喂那些爬出洞的蚂蚁,但蚂蚁围着馒头粒转一圈就走了,一会儿一群蚂蚁来了,一同将馒头粒抬走了。真可谓是“人心齐,泰山移”呀!蚂蚁教会了我团结!

蚕宝宝

蚕的外表看得人起鸡皮疙瘩,但是它却带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贡献。它吐出的丝为我们做了美丽华贵的服饰;为我们做很多漂亮的工艺品。虽然也有很多动物会吐丝、结网,但他们并不像蚕宝宝为我们大家“服务”,而是靠那些网来粘小虫,自给自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教会了我——“无私”和“奉献”。

小草

春天虽然已经到来,但是屋外仍然凉风入骨,这时你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地上已经有了小草的足迹。没错,她已经“出生了”,她像害羞的姑娘躲在一堆堆枯枝烂叶中,好像不敢面对“全新的世界”一样,其实并不是说明她是柔弱的、胆小的,她处在冷风之中,她摇曳着,它努力的生长,她是伟大而坚强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们教会了我什么是“伟大而又坚强”。

没错,世界上还有许多动、植物教给我们的哲理——落叶的“淡泊”,劲竹的“勇敢顽强”……

篇11:给动物的启示作文

在我们的世界里有许多小动物比如:蚯蚓、蜈蚣、蜘蛛、蚂蚁等这些小动物中,让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蚂蚁。

有一天,我和妈妈来到了龙泉胡。我们在那里走累了,就坐在石板上休息。突然我看到我脚下有一群蚂蚁。我就赶紧买了一块面包。再回到这里时,蚂蚁已经全回到洞里了。我掰下一小块面包放在蚂蚁的洞口,静静的等待。一会儿看见一只蚂蚁出了洞,他看见一块面包,就想把它搬回洞里。可是它太小,面包太大。他就跑回洞里搬救兵。一会儿,成群结队的蚂蚁出来了,他们围着面包看了看,就一起抬着面包向洞里走去。

看了蚂蚁抬面包这件事,我明白了:一只蚂蚁的力气不大,但是一群蚂蚁的力气就很大。这件事告诉我们:齐心协力就能取得胜利。

篇12:动物的启示400作文

人们讨厌的苍蝇,竟然也被科学家发明了东西。因为苍蝇的眼睛叫作复眼,复眼是由四千亿左右的小眼睛组成,科学家们齐心协力,终于根据苍蝇的复眼发明了一种用来复印的,一下子可以照上万千的照片的照相机。

以前的坦克只有一层,攻击的武器全部中在前方,若是敌人到了武器攻击不到的地方,那强大的坦克就会变成一个破铜烂铁,人人破坏,这种局面已经司空见惯了,于是科学家根据小海龟在大海龟的背上看见所有方向,发明了两层坦克。

篇13:话语分析对初中英语课堂的启示

《英语课程标准》 (教育部, 2011) 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课堂是教师利用交际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场所。 教师话语在语言课堂上起着双重作用, 它既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工具, 又是学生习得语言的重要来源。 在英语课堂中恰当地使用教师话语,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在实施新课标背景下, 本文从课堂话语分析的角度, 对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话语量各占比率, 课堂中教师提出什么类型的问题, 课堂中的话轮转换等问题进行实证探析, 结果发现教师话语存在不同的特点, 分析他们的话语对日后英语课堂教学的改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中笔者观摩了4位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 通过课堂观察录音记录了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话语, 并在课后及时统计和总结数据。 为了统计结果的科学性,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同校同年级同性质的班级。 本研究的焦点在于描述英语课堂话语变量所占的数量和百分比。 统计结果如下:

(一) 教师话语量和学生话语量。 根据录音分析本节课中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 (包括学生跟教师朗读, 回答教师的提问, 学生之间的对话、讨论等) 所占用的时间量, 结果表明在本节课中, 虽然传统的教学课堂“满堂灌”不复存在, 但新课标提出课堂内的自主学习、合作参与、思考过程、情感体验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根据输出假设理论 (Swain 1985) , Swain认为, 尽管理解输入语对二语学习很重要, 但必须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输出才能达到对目的语运用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输出在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能推动学习者确实感受到有提高和发展自己目的语的需求 (Swain 1985) 。

(二) 课堂上教师采用的提问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对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课堂提问可分为两种: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 前者是指提问者已知道答案的问题, 后者是指提问者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本研究研究课堂录音中教师采用的两种提问方式在提问问题中所占的百分比, 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封闭式问题远远多于开放式问题, 占总数的74.8%。 课后对上课教师进行采访, 教师们认为采取封闭式问题是由于课堂时间, 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经验都很有限。另外, 本节课有教师听课,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就设计一些会话者知道答案的封闭式问题, 避免冷场。同时, 数据显示女教师的课堂提问总量要比男教师多。 从心理学角度看, 女性多于男性使用疑问句, 像附加疑问句等, 表达一种不安全感或者不确定性 (Mc Lemore, as cited in Freeman&Mc Elhinny 1996) 。

(三)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话轮转换 (turn-taking) 。 “话轮指会话中一个参与者在一定时间内连续说出的话。 其前后为其他参与者的谈话, 也称作conversational turn (话轮) 。 在这一框架中, 话轮转换被看做是协调的并受规则支配的会话行为相互作用的一个方面” (李延福, 1996, p.846) 。 下面有一则英语课堂的录音摘录:

T:Can you read this question?S:Where did Zhang Hua do when the fire took place?

T:Can you answer this question?S:He rush out to save Mrs Sun.

T:He rushed out to save Mrs Sun.OK.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四个教师都采用了“T-S-T”话轮转换模式。录音摘录表明教师的话轮比学生多。Fairclough提出谈话中具有影响力的说话者拥有的话轮最多, 所说的话轮最长, 引导着双方之间的交流, 控制着谈话的内容及谁什么时候说话, 并且可以打断别人。

三、话语分析对英语课堂的教学启示

根据以上研究的统计结果, 可以提供一些英语课堂的教学启示:

(一) 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能够使用它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际, 所以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应该多创设会话情境。 由于课程设置的限制, 大部分初中校一周内英语课是五六节, 课堂之外鲜有英语交流的机会或者有交际是流于形式的操练, 所以英语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输出的机会。 同时, 根据输入假设理论 (Krashen 1985) 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入, 教师可以将学生所学语言与他们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在英语课堂中渗透社会、娱乐、体育等真实的英语材料, 让他们感觉英语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些输入的语言材料要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基础并稍稍高于现有水平, 那么学生就会既有兴趣又有动力地去学习英语 (Krashen 1985) 。 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明显发展, 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提出开放式问题, 而对水平较低的学生多提出封闭式问题。 这样教师可以兼顾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的学生, 给学生提供更多用英语双向交际的机会,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感受。

(二) 课堂教学活动中, 男女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差异。 女教师课堂提问的次数往往多于男教师。 也许是女教师更感性, 比较善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多于男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 在英语课堂上通常话轮是由教师分配和控制的, 并且教师为了订正学生在表达上的错误及时或随意打断学生的话语。 为了改变固有的话轮转换模式, 教师可以采取学生一对一练习、小组练习和角色扮演等交际活动, 使他们在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顺利完成话轮转换, 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 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当适度控制话语的数量, 注意提问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改变教师控制的话轮转换现象。同时教师话语也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体现尊重与信任, 授之以渔。 但是, 本篇话语分析针对的是四节常规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英语课, 分析的变量和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总之, 话语分析是一种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英语教师应当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录音誊本分析, 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精彩更高效。

摘要: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里的一个新兴学科, 是当前语言学界很多学者关注的课题。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话语的结构特征和使用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目标语 (英语) 的学习内容, 正确有效地使用教师话语对英语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课堂,输入假设理论,输出假设理论,话轮转换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Language and power.London:Longman, 1989.

[3]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London:Longman, 1985.

[5]李延福.国外语言学通观.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6.

篇14:从动物基因获得的启示

人与夏长类的基因差异

现在研究人员开始要测定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因为他们是人类已经消失了的表亲。但是,这个任务相当艰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与美国、欧洲454家生命科学公司合作,计划启动检测尼安德特人(20万至3万年前生活于中东、欧洲的智人)的基因组,在两年内完成。把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与现代人和其他灵长类的基因组相比较,有助于确认在人与尼安德特人之间的进化联系。而且,这项研究也有助于描绘10万年前人类离开非洲并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之后的基因变化。现在黑猩猩的基因组也己测序完毕,也准备与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相比较。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CNHGRI也制定了一个测序基因组的目标,至少测定在灵长类的进化树上每一种灵长类的重要位置,包括猕猴、猩猩、狨猴、白颊长臂猿和大猩猩。

研究人员发现,从老鼠到猴,再到黑猩猩和人,有一种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唯一的大脑蛋白基因在发挥决定性作用。这种神秘的基因帮助构建了现代人类的大脑。而这种基因的作用是给予人类以有别于小鼠、老鼠、猴子和黑猩猩的优势和特点——思考和推理。这个发现是在研究与人类有亲缘关系的黑猩猩和猕猴的基因组时发现的。

把这些灵长类动物的DNA与更为遥远的哺乳动物的DNA相比较,研究人员获得了是什么形成了灵长类和人的一些线索,而且是唯一的。进行这项研究的是美国丹佛的科罗拉多大学和奥罗拉的健康科学中心的杰姆斯·赛克拉和其同事。他们把人、黑猩猩和猴子的DNA加以比较,找到了一些在人身上比在黑猩猩和猴子身上出现更多重复的基因。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发现有一种被称作DUF1220蛋白的一个片断编码的基因显得特别突出。人携带212个为DUF1220蛋白编码的基因拷贝,而黑猩猩只有37个拷贝,猴子更少,仅有30个拷贝。在老鼠和小鼠的为这一蛋白编码的基因区域只有微不足道的1个。同时在人体内很多地方都能发现这种蛋白,包括大脑的神经细胞中。这种为重要功能蛋白编码的基因多次重复也许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种独特的生物学原因。

人与动物基因的类似

人与动物基因的类似首先要追踪到艾滋病病毒,因为研究人员确信人的HIV是来自灵长类动物。

从追踪艾滋病的基因入手,研究人员发现,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是类似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一种病毒,现在SIV已追踪到西非的黑猩猩身上。在喀麦隆南部研究人员发现了黑猩猩身上有类似HIV的病毒,这证实了过去长期怀疑的野生动物是HIV的自然宿主。这个发现也支持艾滋病起源的一种假说,即第一个艾滋病病人是通过与丛林中黑猩猩的污染血液接触而感染的,最终这种病毒从民主刚果的金萨沙附近开始蔓延,然后传播到全球。美国亚拉巴马大学的比阿特丽斯·哈恩等研究人员从喀麦隆收集到了黑猩猩亚种的血样。

他们知道这种被捕获的亚种黑猩猩有几只被确认携带有SIV,几乎与人的HIV-1一致,但是尚不清楚为何这种动物拥有SIV。通过对血样的分析,发现黑猩猩体内存在抗SIV的抗体,并追踪到病毒的遗传序列。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推算,约有30%~35%的黑猩猩是SIV携带者。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病毒并未引起黑猩猩任何类似艾滋病的病症,因为被捕的黑猩猩并未染上免疫缺陷疾病。对此的研究将可能既弄清艾滋病的来龙去脉,也可以找到治愈艾滋病的新线索。

当然人们对自身与灵长类的相似不会感到惊奇,但是如果说一些与人看起来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动物与人有相似性,就可能让人大惑不解了。但是基因研究的结果却显示了这一点。

美国休斯顿Baylor医学院的乔治·温斯托克等人现在破译了海洋中一种独特生物——海胆的基因组。尽管人与海胆的进化相去甚远,但海胆的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还比较相似,比如,尽管海胆没有眼和耳,但却有类似于人类主管视力和听力的基因。海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研究早期胚胎生命进化的理想生物模式。这种生物能产出数百万卵子,在海洋中受精,并形成自由游动的透明的胚胎,因而容易采集和研究。

海胆、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都是后口动物的成员,这意味着大家在54000万年前具有共同的祖先,而且现在人类的胚胎与海胆的胚胎仍然有相似性。海胆像人而不像昆虫和软体动物,它和海星都有内骨骼。海胆比其他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如果蝇、线虫等更接近人类,但是又比小鼠和鸡等脊椎动物更远离人类。研究发现,海胆的免疫系统最令人吃惊,一些特定的基因参与识别病毒和其他入侵者。人类也有数十个这样的基因,而海胆的这种基因有数百个。这也许是海胆这种生物的寿命可达百年以上的原因,因为它们能防御病毒和细菌。另外,一些被认为是脊椎动物独有的基因也在海胆基因组中存在。比如,人类用于视觉和听力的基因在海胆基因组中也存在,只是功能有所不同。

从老鼠基因感知心理疾病

基因不仅控制人的生理和行为,同时也导致人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今天,相当多的基因研究结果已经在证明这一点了。

研究人员发现,老鼠大脑中一个单一分子的改变可能减弱老鼠的免疫能力,从而变得敌意增强,回避社交。而这个发现可以找到研发治疗社交恐惧症和抑郁新药物的方法。老鼠与人的习性稍为有些相像,当它们与陌生者,尤其是具有攻击性的同类接触时,它们会显得退缩和不安。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艾里克·内斯特研究小组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把一只小棕鼠放入一个装有进攻性强的大白鼠笼子内。经过十天的与攻击性强的大白鼠的较量,小棕鼠似乎有了社交恐惧。即使在受到欺凌后一个月,这种在正常情况下群居的小棕鼠也退缩到笼子角落,远离大白鼠和它的其他同类棕鼠。内斯特等人证明,棕鼠的社交退缩是由大脑中的奖励回路所控制的,这个神经回路能够让老鼠在获得食物、性和药物后感到满足。随后内斯特等人又对一组小鼠大脑奖励神经回路中去除了一个关键蛋白,称为大脑衍生嗜神经组织因子(BDNF)。结果去除了BDNF的老鼠不再害怕有攻击性的老鼠。这意味着BDNF是大脑奖赏神经回路中的关键分子。以此分子为基础可以研发出治疗社交恐惧症和抑郁的新药物。

另一方面,抑郁症同样有着基因因素。研究人员从治疗抑郁的药物效果着手也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患有抑郁或慢性焦虑的病人被给予药物治疗他们的病症,但在判断这些药物是否起作用之前得花上好几周的时间。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的弗朗西斯·李等人发现,易感抑郁的人大脑有一种基因突变,通过基因工程对有相同突变的小鼠研究发现,小鼠出现了经典的啮齿动物焦虑症状,而给予它们治抑郁焦虑的药物百优解也很少管用。这种情况也能解释为何约60%的抑郁病人最初服药也不管用。选择性重吸收血清素干扰剂(SSRI,百优解是其中一种)是广泛用于治疗抑郁的一类药物。它们靠增加血清素而起作用,而大脑吸收血清素又与情绪有重要关联。但百优解又可能阻碍大脑海马回的神经元生长,造成认知和记忆的副作用。

弗朗西斯等人发现,小鼠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编码的基因产生突变,而这种因子是由大脑分泌并保护神经生长的。基因突变的小鼠表现出抑郁焦虑症状(不对自己的所处的环境感兴趣),而且百优解对其不起作用。相似地,有这种基因突变的人则易患抑郁症,并且记忆和认知困难。多达30%的高加索人有这种基因突变。如果能发现人们大脑中有无这种基因突变,就会为未来的抑郁治疗提供更好的药物和方法。

上一篇:四抓四看理论文章下一篇:鼓扬中学违纪学生处罚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