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公司责任书鉴赏

2024-04-10

有关公司责任书鉴赏(共8篇)

篇1:有关公司责任书鉴赏

伪造公司印章的有关法律责任参考

伪造公司印章,涉嫌伪造公司印章罪及触犯治安管理条例。1刑事方面:伪造公司印章罪规定于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二款: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治安管理方面: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的;.......”

说明:伪造公司印章,可按上述规定承担治安行政责任。刑事方面的解读:

伪造公司印章罪是行为犯,不要求达到一定结果就可以认定该罪,也就是说只要行为人作出了该行为,即没有办理合法手续,私刻公司的印章就可认定伪造企业印章罪,同时该罪还是故意犯罪。犯罪构成(一)客体要件

本罪所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活动的声誉;同时构成对社会公共秩序的侵犯。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的行为。所谓“印章”,是指上述单位依法刻制的以文字与图记表明主体同一性的公章或专用章,是上述单位行使管理本单位事务、对外承担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和法律后果的符号和标记。所谓“伪造”是指无制作权的人,冒用名义,非法制作上述单位的印章的行为。(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属一般主体,凡年满l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无权制作上述单位的印章但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伪造。如行为人根本就不知道所承制的印章是他人无权要求制作的,不构成本罪。

篇2:有关公司责任书鉴赏

法律常识篇

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出资的有关规定

因各种原因,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部分股东可能会有转让其出资的意愿,这种转让既可能是向本公司的其他股东转让,也可能是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因为有限责任公司有一定人和性质,所以其股东出资的转让也有一些特殊要求。

《公司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了转让的几种情形及其处理:

1.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出资或者部分出资,这种转让是不须经其他股东同意的。

2.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时,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当然,这也不意味着

达不到半数就绝对无法转让出资,因为,如果其他股东不同意转让,就要购买该股东想要出让的股份,如果既不同意转让,也不愿意购买,视为同意转让。

3.股东的优先购买权。经股东同意转让的出资,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对该出资有优先

购买权。

综上,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转让出资不是其个人的事情,必须通知其他股东,并视情况 采取不同措施。

另外,股东依法转让其出资后,由公司将受让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以及受让的出资额记载于股东名册,并到工商部门变更登记。

本文作者:北京杨文战律师

篇3:有关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探究

自1883年, 德国著名学者尤里乌斯·格尔查在《刑事诉讼导论》中提出了主观证明责任与客观证明责任两大概念, 赋予证明责任双重含义, 进一步从广义上明确了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一方面, 主观证明责任主要强调案件当事人为了降低败诉的可能性或风险, 提供有力证据, 具有一定必要性, 强调行为责任、举证责任以及提供证据的责任;另一方面, 客观证明责任主要强调案件的事实真伪尚处于模糊阶段, 法官不能以要件事实作为执行法律条文的基础条件, 因此主张案件当事人客观承担可能具有不利因素的诉讼后果, 该证明责任具有结果意义[1]。其中, 主观证明责任主要由客观证明责任来决定是否存在, 是客观证明责任在诉讼过程中的充分体现, 可能随着法官心证变化、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变化而有所区别;反过来, 客观证明责任则充分表达了对证明责任的基本属性, 具有证明责任的狭义特征。

二、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原则

(一) 一般性原则

1.提出诉讼方和反对诉讼方的证明责任

从实质来看, 任何诉讼请求的提出, 都是实体权利的表达。结合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根本原则来看, 对于提出诉讼请求的一方, 应严格按照诉讼请求的凭借事实而承担举证责任, 并对自身提出的证明负有绝对责任;作为法律诉讼的另一方面当事人, 如果需要对事实提出抗辩, 那么反对诉讼的请求一方就需承担相应的抗辩事实责任;结合民事诉讼的根本原则来看, 如果对诉讼请求当事人提出反对意见, 可采取抗辩或否定两种形式[2]。抗辩主要指当事人提出申请的事实依据成立, 且当事人对事实、证据提出明确主张;否定主要指诉讼反对方, 对诉讼当事人提出的主张予以否定。实际上, 抗辩与否认之间存在一定排斥性和矛盾性。

作为案件当事人, 在对诉讼请求提出反对意见的过程中, 只能对抗辩或否定采取一种方法, 否则将产生自相矛盾。以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来看, 在当事人提出诉讼请求的情况下, 同时负有了证明责任, 而此时否认一方的当事人则不涉及证明责任。简而言之, 证明的事实不存在或者根本没有发生。如果不做出这样的规定, 在案件较为复杂或者难以判断的前提下, 如果提出诉讼请求一方能够证明诉讼请求过程中提出的证据确为事实, 则否认一方必将败诉;因此, 作为案件的被告人, 具有提供反证的根本责任[3]。

2.当事人承担的证明责任

在诉讼请求存在争议的情况下, 对案件的判决应严格遵循实体法要求。以实体法来看, 对各种事实的法律效果提出明确规定, 而判决仅需要在事实基础上, 确认实体法效果即可。因此, 无论是诉讼的请求方还是否认方, 都对实体法存有主张作用。在当事人诉讼过程中, 所有权利根据事实、抗辩事实等, 都应奠定在实体法规定的基础上[4]。因此, 作为当事人一方, 有责任证明自己主张的事实成立, 同时也要证明自己提出的事实在实体法中存有明确规定;如果当事人的证明事实已经超出了实体法的范围, 或者该事实与证明责任不存在任何关联, 则这种情况下证明责任分配也不成立。

因此可以说, 实体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其明确规定了证明事实的责任是否成立。因此, 在实际办理案件过程中, 不能机械地将实体法或者证明责任分配到具体案件中, 每一个案件提出的证明应该为具体的事实, 而抽象事实则不予承认。同时也由实体法提出当事人的证明责任, 因此对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具有科学性、规范性作用。

3.一般原则下的特殊状况

如果当事人提出的事实证明主要依据实体法而完成, 那么以实体法来实现证明责任的分配, 将成为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根本所在。但以实际情况来看, 实体法提出的仅仅是分配原则, 而对于具体案件如何分配, 并没有具体规范。因此, 实体法中提出的规范, 并不能直接应用于案件证明责任的分配工作中, 在实体法中尚未提出划分抗辩事实、根据事实的界限, 仅存在案件事实可能带来的法律效果。因此, 如果单纯凭借实体法中提出的原则对案件进行处理, 并完成证据分配过程, 存在一定难度[5]。而由于在具体案件执行过程中, 没有证据分配的直接依据, 就需要转化理论来实现, 提高证据分配的公平性、可操作性。

(二) 特殊性原则

在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责任中, 除了一般性原则之外, 特殊原则的重要性也要加强关注。我们提出的特殊原则, 主要为“举证责任倒置”, 奠定在法律规定基础上, 原本应该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就某一具体事由不需要承担相应举证责任;而他方当事人可能对事实存在或者事实不存在承担应负有的责任;如果当事人不能进行举证证明, 那么判定原告一方的事实主张成立, 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从一般性的证据规则来看, 强调“谁主张、谁举证”, 而采取“举证倒置”就是一种特殊性的原则, 而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则与举证责任倒置之间存在对立关系, 实现举证责任的合理化配置, 同时确保案件的真实性、诉讼的公平性, 提高诉讼效率, 体现诉讼价值。而举证倒置作为一种特殊性原则, 也要遵循程序法、实体法的相关规定, 切实保护弱者的合法权益。

三、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具体分配策略

我国法律运行的相当一段时间中, 并没有加强对证明责任以及对证明责任分配问题的重视, 与我国民事诉讼中“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相关;随着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不断改革发展, 以及对证据理论的规范作用, 在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方面日益加强重视, 而同时相关证据和理论也受到重视;自我国1991年在《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司法解释中, 逐渐加强对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规范, 在民事诉讼法中提出了“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性分配原则, 而其他相关法律、司法等则做出了更多的例外规定, 以实现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全面性。经应用实践表明, 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而且在立法层面的规范性不足, 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难以对证明责任的分配进行客观解决。因此,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法律规定的相关内容, 在遵循以往审判理论、经验的基础上, 参考德国著名学者罗森贝克的证明责任分配理论, 提出《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进一步细化证明责任分配原则, 并对民事诉讼证明责任中的具体含义进行阐述[6]。但是作为一种具有客观性、理论性的司法解释问题, 在该规定中并没有提出各种纠纷案件类型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 也不能全部覆盖。作为最高法院提出的司法解释, 只能针对以往审判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行明确规定, 以提高证明责任的公平性, 而更多与证明责任分配相关的问题, 还需要通过立法机关的立法方式加以补充和完善。

四、结论与建议

总之, 以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形式来看, 如果通过单一化的标准来实现民事诉讼证明责任, 显然并不合适;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奠定在一般性、公正性、合理性原则基础上, 参考各家之言, 才能提高证明责任分配问题的合理性。因此, 在我国立法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之间的关系, 并加以区分;认真筛分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 以我国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通过立法形式规范证明责任分配问题。司法机关在审判过程中, 应严格遵循法律原则及过往经验, 结合法律政策精神, 公平、诚信地提出民事诉讼证明责任;针对当事人之间具有特征的事项, 综合考虑案件性质, 提高证明责任分配的科学性。具体做法建议如下:

(1) 奠定在实体法律基础上。以我国民事法规实际情况来看, 在我国参与的调整民商关系条约中, 已经对证明责任分配提出明确规定, 因此证明责任分配应考虑实体法的相关需求; (2) 在实体法律中, 个别部分没有对证明责任分配进行规定, 应参考司法解释相关内容。在没有任何明文规定的情况下, 可由法官以实际经验为出发点, 遵循公平、公正、诚信原则, 实现证明责任的分配过程, 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陈建贞.小议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司法裁量[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8 (4) .

[2]卢申玲.对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实证分析[J].政治与法律, 2005 (1) .

[3]朱孝彦.民事诉讼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关系新探[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

[4]曲妍.论推定的适用对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 2010 (34) .

[5]张素英.再论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的演进与完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33) .

篇4:有关公司责任书鉴赏

关键词:音乐鉴赏,高效课堂,音乐基础,聆听,实践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一种教学质量较高的新型课堂模式,泛指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高的教学效果,高效课堂的表现之一便是学生学习能力在短期内有显著的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深入,音乐这一门艺术已经成为了大部分高中生特长生的首要选择,多次的新课改,使得音乐学科,尤其是音乐鉴赏课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改革。在这一輪新的教学改革里,将高效课堂模式引入到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上已经成为了其主要研究对象。在有关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如何引入高效课堂新模式的教育改革里,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教学研究,对高中高效音乐鉴赏课程的打造上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脱离传统教学模式

音乐鉴赏课程是一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程,现如今,音乐鉴赏课程呈现出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学方法生动有趣的教学趋向,这种趋向是在新课改下教师们将高效课堂模式引入其中的典型表现。音乐鉴赏如果要展现其高效课堂的魔力,教师就必须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拓展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目的,打造轻松和谐的音乐鉴赏课堂气氛,从而达到优质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①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音乐鉴赏课程是一门教与学相统一的课程,在教学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这一计划的制定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优化,还是提早规划“教”与“学”之间知识输出与知识获取的一道防线,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和每堂课所掌握的知识面进行循序渐进的一个流动过程。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以往填鸭式教育不同的是,音乐鉴赏课程本身就是一门需要学生高度参与、高度互动的课程,在音乐鉴赏课程里,教师必须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有的放矢的进行本质内容上的针对性教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兼顾全体学生的总体学习上,同时兼顾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③积极的进行课堂互动。音乐鉴赏课程的主要核心是审美,既是审美,就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把这种美的感受进行描述和深入,同时,积极的课堂互动对提高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④及时作出课堂评价。在新的教学里,对每一堂课及时的进行课堂评价,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成果的一个考核,同时也是学生加强对课堂知识巩固的一次机会。

二、加强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巩固

在高中生中,音乐所赋予他们最直观的感觉是另类和放松。这是因为相对于枯燥的文化课程而言,音乐丰富多彩的视听语言给予了他们直观的听觉美学。但实际上,这只是学生们对音乐的初步认识,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其基本知识包括了节拍、节奏、调式、调性等一系列专业知识,如果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不够严谨,导致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认知度不够,则直接影响着音乐鉴赏课程的推进。反之,在音乐鉴赏课程上,如果不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巩固,学生在音乐鉴赏课程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茫然,影响他们积极参与音乐鉴赏课程的兴趣,从而耽误学习。

三、培养良好的音乐鉴赏习惯

音乐鉴赏课程的关键在于“听”,聆听是音乐鉴赏课程的基础,也是音乐鉴赏课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习惯。只有善于聆听的学生,才能真正提高音乐鉴赏的专业素养。但是音乐欣赏和聆听是一个长期发展而演变来的鉴赏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学生要在长期的音乐聆听过程中浸染音乐的魅力,才能受到艺术的熏陶。在音乐鉴赏课程上,教师可以通过PPT、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将音乐的视听语言展现到学生面前,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鉴赏教学情境。而学生则要静心聆听,并在听完后对音乐作品做出客观评价。

四、将音乐鉴赏与实践相结合

音乐鉴赏课程并不是一门只在课堂内进行教学的课程,从广义上说,音乐鉴赏无处不在,大到专业的演唱会,小到街头的艺术义演,都在音乐鉴赏课程的范围内。提高学生音乐鉴赏的专业素养,就必须将音乐实践活动引入到日常教学之中,这一点也是把课堂上音乐鉴赏课的知识点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可以说,音乐实践活动不仅是音乐鉴赏课的补充,还是音乐鉴赏课的延续教学,是巩固和完善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一个有力手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安排一些课外活动,比如排练合唱、观看演唱会等形式来巩固学生音乐鉴赏的专业素养,拓展他们音乐鉴赏的知识面,从而发展他们的音乐才能。而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也要善于总结归纳,对音乐表现、审美、鉴赏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温故知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在欣赏音乐美的过程中理解美,为欣赏美而留心身边的各种美,在美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要达成高效课堂的优质效果,在教学之前,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齐心合力,教师要制定出明确的教学计划,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积极的进行课堂互动,及时的做出课堂评价。而学生则必须一方面加强音乐基础,一方面又要培养良好的音乐鉴赏习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最后将音乐鉴赏的知识技能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俞振发.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若干思考[J]. 大众文艺 2014年06期

[2] 隋爱兰. 培养高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J]. 华夏教师 2014年10期

篇5:有关美术鉴赏教学论文

有关美术鉴赏教学论文

1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 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 实施美术鉴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鉴赏能力,陶 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鉴赏心理及鉴赏习惯

小学美术鉴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 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 鉴赏习惯和鉴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鉴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 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 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鉴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 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 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鉴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 品看。

3、儿童在鉴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鉴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 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4、儿童在鉴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 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 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鉴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 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 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鉴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鉴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鉴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 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 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鉴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 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 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

》、《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鉴赏一些与学生生活 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鉴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 的作用,在鉴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鉴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鉴赏,第八册的教 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鉴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 鉴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 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 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 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鉴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 赏课、随堂鉴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鉴赏课。专题鉴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 专题鉴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鉴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鉴赏内容为 例谈一谈专题鉴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鉴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 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 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 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 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 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鉴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 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 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鉴赏课。随堂鉴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 进行的鉴赏。这种鉴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 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 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鉴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鉴赏。现场鉴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鉴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 行的鉴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 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鉴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 》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 了。

有关美术鉴赏教学论文

2鉴赏是小学美育的灵魂,是打开儿童美丽心境的钥匙。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生命充满理解和尊重的人,总是会从不同角度去鉴赏,发现美和价值,这在教育中是一种真正的、充满智慧的大教育观。在小学美育中,鉴赏更是必不可少,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课堂教学的艺术鉴赏课外教材的补充鉴赏,兴趣爱好的培养鉴赏,人才的赏识教育,从一幅画,一节课,一本书,一个人,一个国家都有他值得鉴赏的魅力。下面我来谈谈鉴赏教学的多种形式。

一、在特定的文化意境中鉴赏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真空的产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创造出来的。因而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不能单纯地讲技法,而要将作品回归到原有的历史环境中,回归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品所要表达的人文含义。

教师可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如青铜器、秦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山水画体现了意境和神宗意识,古希腊艺术体现了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一方面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有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文学情节的作品供学生鉴赏,如在鉴赏齐白石的作品《虾》时,教师可以轻声吟起齐白石的诗:“塘里无鱼虾自奇,也从荷叶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声名到老低”,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尽快融入到作品的情境中来。

二、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可见,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俯手可拾。在美术教学时,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宏观意义上的美学情境。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让他们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找自己感兴趣的建筑进行全方位观察。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宗教寺庙、园林、民居;或者来到野外,那初升的太阳、绚丽的晚霞、雨后的春笋、雪中的高楼等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会牵动着儿童的心,为美术教育提供极好的营养品。打破教师对讲台的垄断,打破教科书对课堂的垄断,开放课堂,提供多元化选择,以真正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比如《校园小记者》书本要求学生出一期校园小报,学习艺术字。我要求学生当一次真正的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学生和老师,以亲身经历来积累资料和经验。在实践中体会艺术的真谛。

三、调动多种感官,营造美的情境。

人类以眼睛、耳朵、皮肤、鼻子等多种感官去感受美,这在以美育人的美术教学课堂中尤为重要,因此应利用多种途径加以调动。例如:精美的挂图、优美流畅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情、优雅的举止、得体的服饰、悦耳动听的音乐等等,形成了美的教具、美的语言、美的表情、美的服饰、美的音乐、使美无处不在,美贯穿始终,让学生感到上一节美术鉴赏课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提供交互式平台

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所得到的感受肯定是见仁见智的。不过,由于受经验和能力所限,他们的看法也许是幼稚和片面的,但只要是真切的感受,我们就应该给予尊重和认可,不必强求统一。现代美术教学非常重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这种机会。

课堂是交互式的主平台。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讨论,在讨论中鉴赏,可以从对作品的题材、主题、造型要素与形式等进行讨论,还可探讨作品的风格,内涵,即感情、观念、思想等。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引入多媒体

计算机可以将课件制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在教学中,对于点、线、面、体的理解,以前只能枯燥地讲解,现在通过计算机的帮助,教师可以成功制作出简易动画,演示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的整个运动轨迹,并运用在画中的不同位置来观察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构图。

美术鉴赏课有很强的直观性,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数码投影仪,就可以将作品清晰地放大展示,让学生在鉴赏课上能够真正地“鉴赏”。

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审美情趣

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两姐妹”。从本质上看,不道德的事物是不美的,只有符合健康的审美心理的事物才是真实、高尚、道德的。换而言之,一个人只有接受了卓有成效的审美教育,在其发现美、评价美、追求美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评判标准,才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时代新人。因而,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应根据鉴赏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内涵,挖掘和强化作品中的德育因素,将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人格情操教育、理想和人生观教育有机地结合到教学活动中,以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教学目的。

当然,在艺术教育中不仅有教师对于学生美术鉴赏的教育,更有对于学生个人的鉴赏,对人的鉴赏,远比一副艺术作品的鉴赏更具有前瞻性,我们教育的根本是人,推动社会发展的也是人,学生就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世界的未来主人,因此,人才的培养就是对人的鉴赏,先鉴赏,后发展,是如今教育界流行和倡导的理念,“鉴赏”不仅仅是“爱”,更是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通过鉴赏教育,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发展最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乐趣。

有关美术鉴赏教学论文

3长期以来,美术鉴赏课一直以来就是美术教师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同时美术鉴赏课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小学生对艺术作品缺乏真正的了解,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只能浮于表面,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鉴赏活动中来。而在小学美术教学鉴赏中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以课本为主导将中外美术作品,包括绘画,建筑,雕塑等美术作品介绍给学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于枯燥乏味,课堂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后学生也没有进一步探究的。我们需要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美术课鉴赏课教学方法,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美术鉴赏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以及课后持续探究的能力。小学生是爱美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鉴赏教学。

一、创设情境,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

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每件艺术作品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每件艺术作品又有其地域性、民族性和独特性。从形式到内容又有其个性魅力。教师要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设施让学生了解所鉴赏的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学生用看到、听到的信息对他们自己的疑问进行了猜测性地解答,在总结时对他们的答案和方法进行了肯定,而他们也在直观鉴赏和讨论中融入了作品的世界,从而对一个全然陌生的艺术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审美认同。能发现原来世界很大,并不是只有我们的审美标准的,应该尊重理解其他地区、民族的审美趣味。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与故事。如鉴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鉴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可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再如,在鉴赏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时,学生如果不了解古希腊人有裸身参加体育竞技运动的风俗习惯,他们肯定对大量的人体雕塑疑惑不解,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白: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这些知识,如放录像、到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搜寻等。

其次,尽可能创造一些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比如,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这样一方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进一步理解山水画面的意境;如在鉴赏外国传统工艺美术——具有“罗可可”艺术风格的苏比兹公馆客厅家具时,可以放一段巴洛克时代德国音乐家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使学生尽快进入到作品鉴赏的情境中来。

二、自学新知、发现疑难 进行鉴赏美术作品

以前鉴赏课学生在没有充分观察、感受一幅作品时,教师直接讲解,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参悟作品,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开始,预习题要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的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在《肖像艺术》一课时,预习题是:画面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神情和动态特征你了解吗?你知道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画出来的吗?你喜欢这些画吗?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每一幅作品,把自己阅读时的心得和产生的疑问做成小卡片记录下来,以便课堂讨论时使用。中高年级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时,自己寻找问题。如鉴赏《奇妙有趣的脸谱》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先看书,围绕“知道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很想知道什么”自我设计问题并制成小卡片,以备上课之用。一堂好的鉴赏课有时就像一个优秀的故事,在开头设下悬念,然后在过程中将问题一一解决。在美术鉴赏课中,我们也要通过分析、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一步步完成对作品的鉴赏和认知,最终达到对于美的理解和感知的目的。在“我也是艺术大师”一课中,我出示毕加索的“和平鸽”,设置提问:为什么要用白鸽来象征和平?它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表达了画家当时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结果大家对此都很感兴趣,经过小组讨论,大家踊跃发表意见:有的说鸽子的白色代表纯洁,象征和平;有的说画家一定是个爱好和平的人。最后由我补充:这是毕加索在50年代为在巴黎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创作版画,以鸽子为题材,被人们称为“和平鸽”。毕加索还是一位雕塑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的探索精神,给西方20世纪现代艺术以很大的推动。在整个一堂美术课上,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捷,而且个个神情专注。由此可见,提问是上好美术鉴赏课的一种有益尝试,能引导学生对问题探个究竟,增强对课程的注意力,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讨论交流、适时点拨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要鉴赏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感受,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小学生感受的审美成份和质量虽然是有限的、低层次的,但确实是他们的亲眼所见、亲身所感。

1、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大的心理空间,不以“ 视角”来审视学生的表现;不用过于理性化、专业化、化的书面语对作品进行分析、评点;不给学生“标准答案”,因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都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也就是说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心理环境。

2、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多看,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多讨论交流。学生通过交流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对作品独到的见解和鲜活的思维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感受与别人的感受存在的异同,教师再适当地对作品的含义和与此对应的形式作一些规范的理性分析,从而让学生个体感受与群体感受达成“共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

3、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的鉴赏视角,教师在点拨时要教给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一幅作品不要孤立的去分析,可以把同一时期、同一画派、风格近似的作品作比较鉴赏;也可把不同时期、不同画派、风格迥异的作品作比较鉴赏等等。教师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高度的赞扬、热情的鼓励,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评价标准。

篇6:有关小年古诗词鉴赏

小年弄文墨,不识戎旅难。一朝事鞞鼓,策马度涂山。

涂山横地轴,万里留荒服。悠悠正旆远,騑骖一何速。

流月挥金戈,惊风折寒木。行闻汉飞将,还向皋兰宿。

篇7:有关小年古诗词鉴赏

红烛悔从长夜饮,青灯喜对小年书。

圣贤亲见生非晚,忿欲俱空死有余。

篇8:有关公司责任书鉴赏

1 关于安全生产责任

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人都知道, 要确保安全生产, 关键是要落实两个主体的安全责任, 这两个责任一是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主体责任, 一是政府的安全监管责任。责任是安全生产的核心, 近年来, 生产安全事故被追究责任的单位和个人不在少数, 特别是以9·8襄汾尾矿库溃坝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为标志, “问责风暴”日趋猛烈。实践证明, 行政问责对于规范政府治理、提高行政效能具有重大作用。行政执法是与行政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众多的安全生产管理者被问责之后, 人们不禁要问, 安全生产责任之责到底是什么, 有无具体的标准、规定, 做到什么程度, 在发生事故后就可以免予被追究责任。带着这些问题, 被问责的人员在思考, 事故调查处理的人员也在思考。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 在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 有些事故调查人员有一种错误的倾向, 就是带着感情在追责任, 总认为发生事故不追究一些人员的责任, 就不好向上级、社会和遇难者家属交代, 发生事故总得找人承担责任, 这样在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 生产经营单位的人被追究责任, 管理部门的人被追究责任, 直接管理的被追究责任, 间接的领导也被追究责任等, 这使得有些人感到困惑, 就是干的被追究责任, 没干的也被追究责任, 干和不干都有责任。

安全生产责任是指在确保安全生产过程中, 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履行的责任。对安全生产责任有几点有必要加以明确:1) 生产经营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与政府部门和人员的监管责任是有差别的, 不能在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 在问责时将二者一视同仁的均等去处理, 在一定程度上生产经营单位的责任是一种主动责任, 管理部门的责任是一种被动责任。2) 安全生产责任应当是有限的, 而不应当是无限的, 不能在发生一起事故后, 无限的向上追责, 搞问责扩大化。3) 任何单位和个人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之后, 由于不可预见的因素所导致的事故, 可以免予问责。4) 在法律、法规只对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做出规定, 而相应配套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并没有详细规定时, 所出现的法律空白, 不应由个人对此承担责任。5) 急需出台制定监管工作标准, 对监管单位和人员的责、权、利和具体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 使每一个监管人员对照标准就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履行了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只有在解决了上述有关问题之后, 安全生产问责才可能使问责人依法问责, 被问责者心悦诚服。

2 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责任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 为社会提供工程产品, 由于建筑业是五大高危行业之一, 国务院从2004年起对从事工程产品生产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作为建筑业产品的工程产品, 与其他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同, 即建筑产品的非标准化、产品生产场所的流动性、产品本身的固定性等, 这些特点决定了建筑行业的安全生产责任问题也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

1) 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是多个而不是一个。可以说所有工程参建单位都是安全生产责任的主体, 这是由《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条例》所规定, 同时也是由工程产品的特点所决定。

2) 工程建设产品的生产责任主体有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等, 这些责任主体在工程产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仅相同, 而且各负其责, 作为我们国家以工程项目为对象的建设工程管理模式, 应强化对建设单位安全生产责任的法律约束力度, 因为建筑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对工程项目管理的规定和程序基本上都是以建设单位为管制对象的制度设计, 建设单位在工程产品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3) 建筑施工企业保持安全生产是解决工程产品生产过程中安全问题的终极答案。目前, 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 既有的管理模式被打破, 新的管理模式尚未完全形成, 工程管理也是如此,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管理体制的市场化, 都使得现在的工程建设市场处于不够规范的状态, 颠覆—混乱—竞合—规范是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在工程产品生产活动, 即建筑施工活动中出现目前的安全生产情况, 应当说是市场变化的必然, 但从终极的意义上来说, 建筑施工企业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严格按法定安全生产条件进行生产, 即使建筑市场十分混乱, 也可以保证安全生产。要实现这一终极意义的想法, 中间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4) 参建主体在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 均应被列为事故责任单位。有的事故调查组在调查处理生产安全事故时, 将《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处理条例》中所说的事故责任单位机械理解为一个单位。这一理解对工矿企业可能是正确的, 但对工程建设项目来说就不够正确。工矿企业, 仅一个企业就可独立的完成其产品生产活动, 但要完成建筑产品的生产必须有众多的参建单位, 因此在发生事故后也应将这些单位都列为事故责任单位, 至于有无责任, 必须经事故调查机构进行调查和确定, 不能一开始就认定只有施工单位一家是责任单位, 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

5) 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定位。管理部门对工程建设活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的责任, 这是由《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条例》所规定的。目前的问题是, 《条例》对工程建设安全监管责任的定位并不是太清楚, 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对安全监管的责任是定位在行为的监督方面, 还是定位在对工程实体安全防护的监督方面。如果这一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就容易陷入到两个误区:a.陷入到具体防护的误区, 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或工程项目的专职安全检查员, 降低了政府监管的权威性。b.陷入到纯宏观层面的监督, 很可能因为监督不到位, 而在发生安全事故后被行政问责。我认为政府管理部门对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的监督应定位在对参建各方的行为监督方面, 通过对工程实体安全防护情况的检查, 来印证参建各方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化的情况, 证明各方的安全行为是否合法、是否达到了安全生产条件, 对监督检查出的问题要向监管对象提出, 并根据检查情况采取相应的行政措施, 但并不对这些具体的问题负责, 更不能让监管人员对检查出的问题因没有整改而发生事故担负责任。

3 安全监督机构的监管责任

大家应当注意到《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质量监督的规定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条例》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规定是有区别的, 但这些区别并不影响质量监督机构和安全监督机构的法律定位。从法律定位上来看, 作为法规规定受行政机关委托从事特定行政执法工作的事业单位,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与建筑安全监督机构是同一种性质的机构, 可从3个方面体现出来:1) 都是法规规定将可以委托的事项由行政机关委托给特定的事业组织。2) 委托事项是特定事项, 即对质量监督机构而言, 委托事项是进行质量监督, 对安全监督机构而言委托事项是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检查。3) 两个机构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都必须以行政机关的名义履行职能。上述3点决定了质量监督机构和安全监督机构在一定权限范围内, 享有行政执法权力, 同时应承担一定的行政责任。

目前问题的关键是在两个《条例》中只是原则性的对质量监督机构和安全监督机构行使职能做出了规定, 但委托授权并不明确和具体。作为监督机构法律和法规并没有详细规定监督机构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范围, 加上管理程序设置的不合理, 导致了监督机构和人员在工作中去监督检查, 发生事故有制止不力的责任, 没有去监督检查, 仍负有失职渎职的责任, 让监督机构和人员无所适从。

笔者认为, 建筑安全监督机构既然是受行政机关委托行使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权力的, 那么安全监督机构的工作性质应当属于行政执法的范畴, 再细分可以叫做行政监督。其工作形式就是到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 检查内容主要是有关单位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情况。通过监督检查了解情况, 确定有关行政相关人是否严格执行了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规定。这是监督机构最基本的工作。

至于检查以后对有关问题的处理, 是否《条例》也进行了法定委托, 这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没有委托, 监督机构做了, 有可能造成行政越权;如果一并也委托了, 《条例》规定的也不具体, 需要做出进一步的细化和规定。

对未取得施工许可证的工程, 安全监督机构是否应介入监督的问题。笔者理解, 行政机关的委托应当是将合法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检查委托给监督机构, 这是大前提。违法施工应属于行政机关查处的对象, 不存在安全监督机构对其现场安全监督检查的问题。判断一个施工现场合法和违法施工的要件就是该工程是否取得施工许可证, 有证就是合法施工, 无证就是违法施工。查处违法施工的责任, 《条例》并没有委托给安全监督机构, 仍然在行政机关, 因此, 不应当把由于非法施工而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责任由安全监督机构来承担。

4 工程管理程序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目前一些法规和规章在工程管理程序的规定上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把办理质量监督手续和安全监督手续作为发放施工许可证之前必须履行的一个管理程序。这一程序设计的错误之处在于:1) 把《建筑法》中颁发施工许可证所规定的“有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具体措施”错误的理解为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办理施工许可证前, 先到质量监督机构和安全监督机构办理监督手续;2) 将质量监督机构和安全监督机构推入到两难的境地。大家知道, 一个工程项目在办完质量和安全监督手续后, 到领取施工许可证, 其间有很长一段时间, 有的甚至超过一年。在这段时间内, 不少工程已经开始前期准备, 监督机构不介入监督, 工程已经在监督机构办理了相关监督手续, 如果介入监督, 工程又未领取施工许可证, 属非法施工。如果正好在此期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监督机构无论如何也难辞其咎, 横竖都要被追究责任。

为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应改变对《建筑法》第八条颁发施工许可证条件的理解, “有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具体措施”这句话正确的理解应当是指建设单位在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时, 作为与工程安全生产有关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保证体系、针对工程项目制定的安全措施、施工现场在开工前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等已经具备开始施工的要求, 在开工后能够保证生产安全。在此情况下, 行政管理机关就可以将许可证颁发给建设单位。在具体工程管理程序的设计上, 可以改变现在通行的做法, 改为建设行政管理机关将施工许可证颁发给建设单位的工程项目后, 由行政机关以委托书的形式通知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进入现场开始对工程质量和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监督, 对违法施工的工程, 由行政机关依法查处相关单位违法施工的问题。

以上是关于工程建设安全责任有关问题的简单探讨, 可能有不成熟之处, 希望业内同仁批评指正。

摘要:针对安全生产责任问题, 介绍了安全生产责任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对安全生产责任认识过程中应明确的事项, 阐述了建筑行业安全生产责任问题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 分析了安全监督机构的监管责任, 指出了工程管理程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安全生产责任,工程建设产品,安全监督机构,管理程序

参考文献

上一篇: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复习提纲下一篇:向青春过往挥手道别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