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案(比赛课)

2024-04-28

《长城》教案(比赛课)(共12篇)

篇1:《长城》教案(比赛课)

课题:《长城》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长城》一课。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并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无数中外游人登上长城欣赏长城的雄姿。

2、欣赏图片:(PPT)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3、激趣: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的骄傲。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学生说)(板书:伟大的奇迹)

二、自主学习、展示质疑

读第四自然段:

1.(PPT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质疑: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三、合作探究

(一)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1、2自然段,想:作者介绍长城,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PPT出示自学提示:先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体现长城特点的句子;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看的?)

2.交流汇报:

通过读书你知道了长城的哪些特点?(长、坚固)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其实作者在介绍这些内容,是按一定顺序的?(从远到近)咱们就按作者这个顺序,一起去远看长城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长城)比作(长龙)。

(PPT图)理解“蜿蜒盘旋”:随山势而走向

——一万三千里:这里运用了(数字说明),山海关在河北省,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

(PPT图)长城经过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2)(PPT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 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

(3)高大坚固

这样的长城你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呢?(高大坚固)(PPT出示第二自然段)

A、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看图,看课文中具体介绍了长城的哪些地方?在图上把这些地方标出来。

B、出示长城近图,指出哪些地方是长城的垛子、射口、瞭望口、城台。并说说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 ——宽:

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

——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3.小结:学习了1.2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自由发言)

4.齐读:把这种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过渡:长城最初的作用是用来打仗的,抵御了外族的侵略,千百年过去了,现在成千上万的人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城墙上的条石,作者是思绪万千,他想到了什么呢?我们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PPT出示第三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谁?(劳动人民)

3.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

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A石块多:数不清B石块重:一块有两三千斤重C工具简陋:靠肩膀和双手D路陡:陡峭)

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问: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智慧体现在哪里?(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多少”表示(无数)。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

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

(6)让我们带着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PPT出示)是啊!长城向我们展示着伟大。每年来到长城游览的游客不计其数,我们来看看几位名人是怎样评价长城的(A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

B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四)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自由发言)

在当时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工程浩大,气魄雄伟的长城,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2.请大家读这句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拓展: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想对我们身边的人说些什么呢?为长城写广告语。

四、小结:

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

五、作业: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板书

长城

伟大的奇迹 远

高大坚固 联想

劳动人民

篇2:《长城》教案(比赛课)

一、关于长城的知识

1、成语:万里长城

(原指我国古代修筑的长城,后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或军队,也比喻难以逾越的障碍或界限)

2、谚语、歇后语:

(1)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2)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3)不到长城非好汉。

3、楹联:

(1)玉门关联:无边晴雪天山出,不断风云地极来。

(2)嘉峪关联:二崤虎口夸天险,九折羊肠确地难。

4、诗:全唐诗·长城名咏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定城砖的传说》等

二、阅读思考

1、《长城万里行》的作者刘雨田为什么说长城是“活生生的教科书”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

【答案】因为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肉的结晶和智慧的结晶,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思想价值。(答出这一点可得“中”)作者经过长城万里行,亲身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修造长城的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和高度的智慧,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勇敢、智慧和力量有更深的认识。(答到以上两点可得“良”)作者经过长城万里行,还收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人文资料,增加了自己的文化底蕴。(答出以上三点可得“优”)总之,长城这部教科书教人怎样做人,怎样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

2、翦伯赞在《赵长城(节选)》中说赵武灵王是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的,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认为建筑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

【答案】秦始皇从统一后的中国的人力物力造长城,却引起民怨沸腾,赵武灵王以一个小国的力量完成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挨骂。建筑万里长城的功绩归人民群众。

3、《万里长城断想》一文中,吴祖光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他列举了秦始皇的哪些暴政?你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答案】作者对秦始皇持批判态度。冀求长生不老,万世一系,东填大海,西建阿房,南修五岭,北筑长城。

秦始皇有功也有过:秦始皇统一中国,有历史功绩,修建长城,也确实起到保护人民免受匈奴侵扰的作用,但他的筑长城的主观意图是保住自己的基业,而且他大兴土木,修造长城、阿旁宫等等,严刑苛法、租役繁重,使广大人民痛苦不堪,这种暴政是应该否认的。

4、吴祖光认为长城里面有人,有着令人永远难忘的人的活动,“她使你深思,给你启发”,请说说长城能给人们哪些启发,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答案】例如:长城是千百万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造成的,奇迹是人民创造的,又如可以使人想到秦始皇的暴政不得人心,再如人民有建造长城的伟大力量,也有推翻暴政的巨大力量,等等。

5、《长城与都江堰(节选)》的作者余秋雨认为都江堰比长城伟大,事实上都江堰确实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结合本文内容及所学地理知识,列举你对这一伟大工程的了解。(诸如修建人、修建时间、工程类别、规模、作用等等,不少于三点)

【答案】有关知识:(1)战国时期(公元三世纪)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2)是一座大型水利工程;(3)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4)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意思对即可)

6、《长城与都江堰(节选)》中说:“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请你谈谈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答案】在作者眼里,长城犹如古代的一个巨大的雕塑,没有太大的现实用途,只是那个年代的.见证,仅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明;而都江堰却孕育了千年的文明,是灵动的文明,它造就了一个天府之国,它庇护、濡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如文中提到的刘备、陆游、李白等,他们都是受到都江堰的濡养,在四川作过贡献的历史名人。(仅供参考)

7、有人说,长城是封建统治的象征,是闭关自守的象征。你的看法如何?

【答案】不同意这种观点。长城固然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但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筑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和惊人毅力的结晶。(答出这一点可得“中”)当然当时主要是为了国防的需要,但在和平年代,它也是中华民族与外族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古代有“丝绸之路”之称就是明证。(答出这一点可得“良”)说“长城是封建统治的象征,是闭关自守的象征”带有很大片面性,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答出这一点可得“优”)

8、《万里长城断想》的作者吴祖光认为,今天“万里长城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阐述一下。

【答案】不同意,文中的实用价值只是指战争中的防御功能。今天还有旅游价值、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建筑技术研究价值、文化价值等。(长城文化内涵丰富深刻,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9、《长城与都江堰(节选)》的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你认为这个评价公正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要有创新的表达)

【答案】认为评价公正或不公正均可,但须阐述理由:认为长城与都江堰各有各的价值与用途,并言之有据,可视为创新表达。

10、有这样的一则消息:

“万里长城上了全球最濒危遗址名单,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长城,如今正蒙受着前所未有的毁坏,很多地段的长城都已经不复存在了,自然毁坏和人为毁坏,使长城目前正受着双重煎熬,长城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请你为保护长城提几点建议或保护措施。

【答案】①改善土质,碱性的浸透,造成靠近地面部分的城墙出现逐层剥落的现象。②设立专项保护长城的法律。③提高人们保护民族图腾的意识。(合理即可)

11、有人认为,在古代,花费这么多时间、人力物力造长城,只是为了防御来犯之敌,是不值得的,还不如多造些进攻性武器,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同意:“进攻性武器”在秦朝是指骑射,在明朝是指骑射和各种火器(包括大炮和战船)。假如这样做了,我国的历史将重写。不仅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无法打到中原,而且我国版图将扩展数倍。

篇3:说课比赛心得体会

本次比赛是笔者第一次参加说课, 通过这次说课, 笔者明白了说课不仅是要说出“教什么”和“怎么教”, 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在说课中, 对于教学目标如何达成、教学重点如何处理、解决难点和辅助教学手段采用什么方法都要说清, 所说的教学过程要清晰, 要环环相扣, 让听者通过说课能了解教学思路。

二、台上十分钟, 台下十年功

在接到说课比赛任务之后, 笔者每天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 就是不断地构思、设计说课, 并将说课材料与同事们共同商讨, 反复修改;并对着P P T和说课稿反复演示, 发现不足之处及时修改。为了练习表情和手势, 笔者还每天对着镜子表演,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三、说课要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在这次说课比赛中, 来自柳州市的一名教师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看似一节很普通的课, 他能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肢体动作和抑扬顿挫的语言将整节课生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该重点阐述的内容、放慢语速提高音量的环节, 他都做得非常到位, 对所要表达的意思也能够较为完美地呈现。整个说课过程教态大方、思路清晰、全身投入、充满激情, 极大地感染了现场评委和观众。

篇4:如何上好英语比赛课

关键词:比赛课;教师;学生;研究;备课;磨课;调适

比赛课是公开课里更紧张、压力更大的课,它有众多教师观摩,众多评委评审和选拔。对于比赛教师来说,比赛课是一个崭露头角、获得关注、赢得荣誉的好机会。那么,如何上好比赛课呢?我认为,参赛的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研究赛课的要求和评分标准

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教师参加赛课的所有准备工作一定要按照其要求和课的评价的标准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深入、认真、细致地对其进行研读,并在实际的操作中认真的实践、体会和反思,以达到深透的理解和运用的程度。

二、备教材

一节课的教法设计是由它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就拿英语课来说:对话课必须让学生多开口;阅读课必须侧重于理解及分析;语法课应多练习归纳。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偏好,选择自己最驾轻就熟,耳熟能长的课型;教材是死的,学生是活的,因此,教师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要有根据学情和考试题型对教材进行有所取舍和整合,要知道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灵活处理好教材对成功也取得很重要的作用。

三、备教法

1、善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平铺直叙的讲述剥夺了学生在通过思考后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并容易使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课堂变得沉闷。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善用启发式,由浅入深,层层诱引,最后让正确的答案或结论从学生的口中得出。既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把“一言堂”变成了人人参与的讨论或交流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特别深刻,有更强的活用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间的交流,发现他们的疑难困惑,及时解释清楚。同时也抓住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或事物,调动其积极性。师生默契配合,共同把课堂活动推向高潮。

3、教学环节要过渡自然。一节课总是由好几个环节构成,讲解某个知识点也要经过几个步骤。教师备课时应注意这些环节或步骤间的的自然衔接,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迹。这样,一节课的思路就显得非常清晰,而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因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中断或突兀转折而打断,从而顺畅流动,思维非常活跃,听众也就感到整节课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四、备学生

上课的学生往往成绩不是很好,要防止教学内容过多、教学内容过难、教学流程过繁和流于形式。 因为学生也不了解老师,所以教师除了写教案还要写好学案,学案的开头最好进行教师的自我介绍和写下教师的寄语,初次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珍惜与学生见面的机会,抓紧时间把学案发下去并且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进度、成绩分布、学习习惯,评价方式等,告诉他们课堂的成功不只是上课教师的骄傲,也是学生的骄傲,鼓励他们积极配合,不要怯场,总之利用有限的时间和他们融洽关系,走进他们,让他们喜欢上你这个陌生的老师,这样他们才会最大限度地配合你,让你上课时候得心应手。

五、备听众

比赛课是供大家观摩、评委评审的课,因此,它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考虑听课者的感受和评价,把他们也融入到你的课堂中来。这时候,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便给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制作课件时,我们要追求特别、简洁、典雅、明快和实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切忌“拿来主义”一定要亲自制作,多次修改,否则会出现“撞衫课”;其次不要盲目追求高级软件,用PPt制作的课件就完全可以满足比赛课的需求;再次,追求简单、有效、实用,过于花哨的课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忽略教学内容,教师要熟悉课件的顺序,如果担心记不了下一个幻灯片是什么,教师可以把课件按讲义的形式把它打印下来,需要的时候瞄一下讲义;此外,除了课件外,老师还可通过采访、游戏、辩论、表演等多种形式的外向型活动,增加听众的参与机会,使他们也了解学生的动态,跟着学生欢笑、迷惑、或恍然大悟,营造一种非常融洽的课堂气氛,让评委也感心怡神悦。

六、求真务实,体现教学本色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比赛课与平时课的关联,以自己的平时教学经验和能力为基础。如果比赛课设计与平时的教学差异太大,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上课教师也是很难“表演”到位的。因此,教师要树立“只有注重平时教学智慧和经验的积累,才能上好比赛课”的观念。

七、多磨课

比赛课,要不要打磨?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要看怎么个磨法。如果把一堂课当作研究课题,采取多种形式,应用科学方法,使课越磨越新,成为高水平的精品课,这种科研式的磨又有什么不好呢?其实,比赛课的打磨过程,就是教师自身发展与再提高的过程。经常性的打磨,能更好地促进上课教师与研讨人员的专业发展,使他们能听到多方面的建设性意见,来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设计。那么:打磨什么?怎么打磨?

八、做好心理调适,保持适度焦虑

每个人面临重要任务时,都会有焦虑、恐惧的情绪出现,它源自个体正常、成熟的自我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可以有助于上课教师保持适度兴奋度,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激发身体潜能,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

九、做好新课的导入

新课的导入要自然、简洁而生动。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端,对后面的过程产生水到渠成的效果,一节比赛课的导入很重要,因为评委也许是第一次听你的课,他们要是听见耳目一新的导入,会对上课教师产生良好的印象,因为第一印象会先人为主。

十、营造气场,走进学生

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无论好坏,都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课堂上学生的喜怒哀乐,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上课教师的情绪所左右和支配着。所以说,我们无论多么紧张,在进入上课教室前,都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拿捏好表情、动作和语气。

十一、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经常有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发生。如果处理不当,一堂精心设计的课就会功亏一篑。凡事都有两面性,一个小意外可以把苦心设计的课搅得一塌糊涂,但也可以带来新的生机。所以,如何灵活妥当地处理偶发事件,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机智的一个重要的标尺,它能反映出老师应变艺术的水准。

十二、掌握好时间

时间的掌控是关系上课是否成功的保证。一节课的几个步骤需要多少时间,不仅需要课前设计好,还更需要教师练就时间的感觉能力,我们不能一边上课一边看时间,要凭自己的感觉来安排时间。就是要看时间也不要给评委知道,把手表或手机(调静音)放在讲台上比较好,这样你看多少次时间都没人知道。总之,让自己的比赛课时间分配恰到好处,会获得更理想的评价,否则可能会大打折扣。

参赛应该是提高教师能力和水平的一种渠道和途径,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一种手段,而教师要想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地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就要积极参加比赛,只要平时下足功夫,注意学习和反思,课前做足准备,课时临危不惧,尽情发挥,你将又给自己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你会发现:我又进步了!

参考文献

[1] 付志忠.怎样上好比赛课.教学随想.2009.02.07.

[2] 石化吉.浅谈如何上好初中英语公开课.2011.NO8.

篇5:语文公开课《长城》教案

公开课教案

题:四年级人教版上册17课《长城》 执 教 人:孟旎

执教时间:2013年10月24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崇山峻岭、气魄”等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过程与方法;

1、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重难点:

重点:图文结合,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难点: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幻灯片 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展示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并有感情地朗读。

2、长城究竟是一处什么样的建筑,让那么多伟人都来赞美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长城。

二、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学习第一自然段。(出示幻灯片)

(1)远景怎样?(像一条龙)

(2)借助图画理解“蜿蜒盘旋”“崇山峻岭”

(3)什么地方说明了长城“长”的特点?(“一万三千多里”,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实例:二十年前,有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508天。)

2、看近景图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了作者的观察点?(来到长城脚下)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六句。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3)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3、综合两图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作者为什么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围绕站、踏、扶、自然来理解)

(2)从哪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条件落后)

(3)用多种方式朗读第三自然段。(师范读、生赛读等)

4、读第四段。

(1)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和大想象到建筑的困难,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体现了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应该为我们有长城这样伟大的建筑而感到骄傲、自豪。现在就让我们怀着骄傲、自豪的心情把课文美美地读一遍,看看你们的读书声能否得到在座老师的掌声。)

三、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它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四、作业安排: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板书设计:

远看 像条巨龙

篇6:《长城》公开课教案ycj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教学难点

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教学准备

(一)、提前入文,搜集整合资料;提前2~3天,让学生感知课文,粗知内容。①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广泛搜集长城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②学生自主与学习伙伴研究资料,归类整理资料。

(二)、学生大致读顺课文。

(三)、老师了解学生资料搜集及相关学情,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导新课

1.播放音乐《长城长》,歌曲中唱的是哪里?

2.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纪遗产名录》,这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必须认识长城,了解长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长城。

【设计意图】渲染情境,激发生对长城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过渡:上新课前老师要先来验收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检查阅读情况,出示本文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小老师领读)盘旋 嘉峪关 城砖 相隔 屯兵 堡垒 打仗 扶着 智慧 凝结 垛子 陡峭

蜿蜒盘旋 崇山峻岭 气魄雄伟

字音难点:嘉jiā 峪yù 屯tún 垛duǒ 蜿蜒wān yán 旋:多音字 2.生试写一个生字(对于这些字的写法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字形难点:嘉 崇 隔(范写崇)3梳理词义难点: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屯兵:聚集的军队

堡垒:用于防守的坚固建筑物

【设计意图】梳理生字词,强化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能为学好下文打好基础。

三、初读感知。

1.快速浏览课本,并且思考:如果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长城,你觉得应该选哪一句?(生自由答)

2.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生齐读)

过渡: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请同学们用心地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

【设计意图】初读梳理框架,全面感受长城的特点,对培养学学生朗读书及思考的有序性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及时鼓励不动笔墨不读书,也是对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提醒。

四、细读品味道,积累语言。

1、交流第一段。

(1)体会到长城的长。

A.生从第一段“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略)全长13000多里。”体会到长城的长。

B.师引导: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13000多里)

C.课件展示长城远景图,结合实际例子,引导生读出对长城长的惊叹,(个别读,全体男学生朗读。)【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数字更能让孩子清楚体验到长城的长,使教学目的性更强也更有效。(2)体会长城的曲折与气势磅礴。

A.出示一张长城远景图。问: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有什么特点?(弯弯曲曲)B.引出词语蜿蜒盘旋

你们看,顺着山势长城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遇到陡峰,它就直上云天,遇到峡谷它就俯冲直下,„„这样的姿态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

C.引导生读出长城的美与气势(指名两生读)

(3)小结:这样美而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课件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设计意图】“蜿蜒盘旋”一词处理巧妙,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理解并运用了词语,巧妙降低坡度,吸引孩子的兴趣,同时也体验到长城的另一种美。

2、交流第二段。

(1)体会长城高大坚固。

生从长城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2)了解长城的构造以及作用

A.同时作者在这一段还介绍了长城的构造。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一些部分?圈画出来(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

B。学生交流(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垛子、射口、瞭望口和城台)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垛子、射口、瞭望口和城台。)

C.课件出示长城近景图,生看图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

D师结合图片,引导生了解长城结构的作用,感受古人的智慧。

(3)小结是啊,像长城这样“长”而“高大坚固”的工程,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让我们在此由衷地赞叹:这样„„(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句,生齐读)

【设计意图】以上循序渐进,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理解,智慧的火花碰撞,很自然地理解了设计的巧妙,整个过程生成自然。

四 总结;当作者看到这样雄伟、气势磅礴的长城,他思绪万千,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想到了什么,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六.板书设计

17长城

奇迹!

篇7:长城和运河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或插图)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1)各自轻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不读破词、破句。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民族

创造奇迹

不朽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蜒

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

四、理请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五、指导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课文赞颂了我国的哪两大建筑工程?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以什么样的方式看长城的?为什么要这样看长城?

2、阅读探究:(1)比较句子: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2)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画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你觉得长城怎样?可用哪两个词概括它的特点?“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4)“祖先”该怎么理解?

比较句子: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5)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3、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4、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5、指名读, 生评议。

6、齐读.7、学用结合,延伸拓展

让学生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等词写一段话。

三、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作者在蓝天中除看到了长城奇异的景象外,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 运河奇异在哪些方面?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有关句子。

2、探究: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存在什么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5、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6、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7、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8、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四、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篇8:《长城》教案(比赛课)

第14课

钢铁长城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八年级两班共有学生103人,从学生总体学习情况看,大多数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待进步和提高;但也有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上进心较强。要抓住学生的上进心理积极正确培养,达到良好的学习教育效果。

三.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决定了本节教学应采用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师生互动等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资料,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找出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2.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会从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的建立;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人民空军的诞生;飞机的国产化;空军的现代化;导弹部队的组建;导弹部队的装备;导弹的战斗力。

(2)培养学生从各种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实施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收集课外资料、阅读课文,观看图片资料、音像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获得知识。

(2)引导学生分析国防现代化即钢铁长城的形成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演示人民海军、空军发展的历程,进行不同时期的国力、军事力量的对比,在比较中体会国家的强大与国防力量增强的关系,提高通过比较掌握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国防钢铁长城的形成反映了国家与民族的日益强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认识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从而使学生树立国防意识,激励同学们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奋发努力,报效祖国。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人民武装力量的强大。

[教学难点] 让学生正确理解武装力量强大的意义。

[教学设想]

1、课前指导学生查阅网站、书报,搜集资料,了解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过程,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获得知识。

2、针对学生对军事的了解不是太多的情况,教师应补充材料,充分利用图片,让学生从对比中直观感受国防现代化的进程。

3、利用教学内容挖掘情感教育的内涵,如通过对“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国防意识,激励同学们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奋发努力,报效祖国。

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①)

从百万大裁军(课后阅读卡)引入

(导入②)

书上两幅照片

(导入③)

录相《开国大典》阅兵式和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式。(让学生进行对比)请学生谈感受,引入到国防的钢铁长城。

一、海军和空军的建立

[课前提问]:

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任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活动一:[比一比] 你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由哪些兵种组成吗?

1、人民海军的建立

学生活动[比一比] 请同学们看书P66~67,请说出人民海军的建立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比一比哪一小组归纳得又准确又简洁。

学生活动[议一议] 为什么说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疆土?你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补充] 1840年之后的百余年,英法日俄美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

[多媒体图片展示] 介绍海军的兵种、装备,说明海军的现代化程度。

[瞬间回眸] 学生针对中国海军的三次出访进行模拟现场报道。

2、空军的建立

活动二[比一比] 学生看书归纳空军发展的历程。

学生活动[小故事] 学生讲述战斗英雄蒋道平的战斗故事。

学生活动[大显身手] 部分对军事感兴趣的同学上台介绍自己搜集的中国军用飞机的图片(或声像)资料。

[补充材料]

我国空军最早装备的国产飞机,是南昌飞机制造厂1951年8月仿制的苏联雅克-18型活塞式教练机,后命名为初教-5。这种飞机的研制成功,是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走向制造的转折点。毛泽东主席为此发贺电指出:“这在建立我国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1956年7月19日,我国生产的第一架歼击机由沈阳飞机厂仿制成功,后命名为歼-5,使我国成为当时世界是少数几个掌握喷气式飞机制造技术的国家之一。

1964年1月,我国又成功地仿制出米格-19型超音速歼击飞机,命名为歼

19676年月,我国又仿制成功米格-21型飞机,后命名为歼-7。强击机是在歼击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空军成立初期使用的是苏制伊尔-1型活塞式强击机。

1958年3月,空军刘亚楼司令员在航空工业局召开的企业领导干部会议上提出,空军迫切需要一种比较先进的强击机。同年6月,沈阳飞机厂提出初步方案。8月,航空工业局决定由南昌飞机厂研制。这种新型喷气式强击机,后命名为强-5型。

我国在国土防空中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在重点发展歼击机的前提下,也发展了轻型和中型轰炸机。

1958年10月,周恩来总理决定提前试制图-16型喷气式轰炸机。

1959年9月,我国用前苏联提供的组装件装配的图-16轰炸机装备到空军航空兵部队,后改称为轰-6型。1964年,哈尔滨飞机厂对伊尔-28型飞机改进设计,定型设计,定型生产后命名为轰-5型轰炸机,并装备到空军航空兵部队。

二、导弹部队的发展

活动三[大显身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书上P68或多媒体图片配文说明。

《水下发射导弹》《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试验成功》„„师生互动[议一议] 我们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那我们国家为什么要致力于发展我国的核力量呢?

学生活动[谈一谈](小记者采访)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了中国建国以来国防建设的历史,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可以是学生来做)

围绕钢铁长城进行小结。

八.课堂练习

见配套练习

九.作业安排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军事图片集》各班进行交流。

十.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补充材料] 我国建设战略核反志力量的努力,早在五十年代末就开始了,1957年12月来自全军各部及科研单位的六百多名干部,战士组建地导弹训练大队。

1960年3月在1959年6月组建的某一战略导弹战斗营在西北某市的一所炮兵学校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导弹第一营”,也是亚洲各国中最早的一支战略导弹队。

篇9:《长城》教案(比赛课)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能说出长城和运河的特点。

3.体会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

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特点,要读出情感。教具准备

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相关图片或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5)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板书课题:长城与运河)生齐读课题。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二、清理脉络(7)

自学课文。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引出主要内容的。

三、方法引路(10)学习第一节。

1.激疑。“奇异的景象”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奇异”在何处? 2.勾画。画出具体写长城”奇异景象“的诗句。3.想象。作者看到的长城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⑴指名朗读,抓住“巨龙穿行”“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西到”等词语的理解,了解长城的特点。

⑵引导看图:长城自东向西逾万里,有若干段,它们通过的地方,地形很复杂,这就决定了长城的特点。⑶概括长城的特点。

4.悟情。“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你能举例说明长城是“不朽的诗篇”吗? 5.指导朗读。

6.小结学法。抓住重点,展开想象,联系历史,体会情感。

四、自主实践(10)学习第二节。1.指名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2.勾画出具体描写京杭大运河的诗句。3.分组学习讨论,了解运河的特点。4.交流学习情况。教师重点指导下面句子:

⑴“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中,绸带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把运河比作绸带,表现了运河什么特点?

⑵“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不但说明大运河的长,而且赞美了大运河处处美丽动人)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指导朗读。

⑴这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一试。

⑵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第一部分应略显庄重,第二部分应略显欢快)

五、拓展延伸(5)

我们祖国还有哪些人间奇迹,请你仿照课文的形式写一两诗,或用自己的话写一两段话。

六、总结全文(3)1.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篇10:优质课教案比赛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新课程理念,深化教研,创建优质高效课堂,加快我校教学教研改革步伐,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激励教师不依托教案照搬照抄,提高教师撰写教案的水平,经教务研究,决定举行**********教师优质教案比赛活动。

二、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成员:*********

三、参加人员:

各校语文、数学科教师各一名,中心校各学科选两名参加。

四、时间安排及比赛办法:

11月9日前各校将各学科参赛教师姓名报中心校教务处。11月13下午14:00准时抽签,14:30开始比赛,16:30结束。所有参赛教师抽签后不得离开比赛现场,所有参赛教师不允许带任何教辅资料,比赛的内容由中心校教务处决定。

五、比赛要求:

1、参赛教师根据所抽签的内容,按自己的教学思路现场撰写教案,所需资料由中心校教务处统一印制。

2、在比赛期间不得离开教室、接打手机、相互讨论、大声喧哗、抄袭等现象。若有以上情形,将取消比赛资格。

3、比赛结束后由中心校教务处统一收集。

4、所有作品评选结果将在*********教研交流网上进行公示。

六、评委

**********学校所有行政人员及教研组长等组成。

七、奖励办法:

根据比赛评定的名次,设如下奖项,并颁发获奖证书:

语文组:一等奖1名,奖金300元;二等奖2名,奖金200元;三等奖3名,奖金100元。

数学组:一等奖1名,奖金300元;二等奖2名,奖金200元;三等奖3名,奖金100元。

以上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加绩效分3分、2分、1分。本次活动获奖教师奖金及荣誉证书于比赛结束后一个星期内发放。

***********教务处

篇11:09年比赛课掌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词语理解句子,借助句子感悟情感。

3、通过课文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地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的情感变化以及掌声的内涵。课前音乐:《掌声响起来》、视频《掌声宣传片》

课前播放《掌声响起来》、视频《掌声宣传片》渲染气氛

一、解读课题 来信导入

1、同学们,今天教室里来了这么多老师,你们该用什么方式表示欢迎呢?(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2、这是什么样的掌声?(学生自由说)是的,是欢迎的掌声,是感激的掌声。

3、齐读课题。(怎样读能让大家感受到掌声的热情?指名读,齐读。)

4、掌声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充满了力量。上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名叫小英的特殊女孩,就是掌声鼓起了她生活的勇气。很多年后,小英在一封信中深情地写道,(课件出示信的内容1)

5、“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

(1)谁来为我们读一读。

(2)过渡:小英为什么要感谢掌声,而且永远也忘不了呢?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英的生活。

二、细读课文 认识小英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请默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小英?(默默地读,静静地想,你一定能走进小英的内心世界里。)汇报:

1、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小英?

(自卑、忧郁、孤单、沉默,板书:自卑忧郁)

2、从哪读出?出示第一自然段(图、文):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突出“总是、默默地、一角、不愿意” 从“总是”你体会到了什么?

3、是什么原因让小英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

4、那时的小英内心一定十分地痛苦、忧伤、寂寞。当小英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时,她心里会想些什么?

出示: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伤心地想:-----------。

5、导读:看来小英受伤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残疾,更是心理上的,自卑的心理像一块大石头压在她的心上,她的生活没有阳光。

感受小英的不幸,体会她的孤单和自卑,你的心情如何?用这样的心情读好这段话吧。

评价学生一:多么忧郁的小英呀!评价学生二:多么孤单的小英呀!评价学生齐读:

过渡:多么可怜的小英呀!当新来的老师让每个孩子轮流上台演讲时,小英的表现如何呢?

(二)学习2---4自然段

1、读2、3、4自然段,边读边用“ ”画出描写小英演讲前表现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出示

①出示: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起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来。

你读懂了什么?从哪儿读出来的?[她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她很紧张、害怕„„)此时的小英会想些什么?你从大家的目光中读懂了什么?

自由答,小结:是好奇、是担心、更是期盼!

② 出示: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你读懂了什么?从哪儿读出来的?[“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小英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 小英想上去吗?(不想)为什么?小英能不上去吗?(不能)为什么? 引读:尽管“犹豫”她最后还是“慢吞吞”地站了起来,因为担心同学会嘲笑,可又不能不去,所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再读读这句话,你从“犹豫” “慢吞吞” “小英的眼圈儿红了”中又体会到小英什么样的心情?(无奈、痛苦)读出你的体会。③ 还有哪一句写小英演讲前表现的?

过渡:是的,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引读)出示: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你读懂了什么?

[导读:尽管从教室的一角到老师的讲台,只有短短的几步路。可是要走完这几步路,对于小英来说该有多难啊。每走一步,小英的内心都在痛苦地挣扎。一起读好这句话。] ④此时,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们注视的目光想告诉她什么?(自由答)(小英,只要有勇气,再难的事也可以完成!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

四、精读课文,感悟掌声。

1、小结:注视的目光是期待、是鼓励,(板书:鼓励)我们有太多的话对小英说,此时,千言万语汇成了------掌声

2、引读: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

3、(眼含泪花的小女孩放大图)同学们,你们看,现在小英已经走上了讲台,来到了我们面前,此时此刻,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把最持久的掌声送给她。(全体同学热烈鼓掌,掌声经久不息)

4、现在,我想采访同学们,你为什么要送给小英热烈、持久的掌声?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这样点拨:

A、所以,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你就迫不及待地响起了掌声 B、你要用掌声告诉她,你没有歧视她,而是很关心她 C、小英终于战胜了自己,迈出了最艰难、最勇敢的一步。

5、这“骤然间”的掌声太让小英意外了,这鼓励的掌声要告诉小英的太多太多!所以那掌声(引读)-----“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6、看来,小英一定是听懂了同学们掌声中的话语,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真情,因为她(指课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让我们捧好书,把这激动人心的场面读出来。

7、这热烈的、饱含着同学们深情厚谊的掌声像一缕阳光冲破了小英内心的阴霾,就像春雨溶解了小英内心的冰川,小英怎么能够忘怀呢?所以,后来,小英在给我的来信中深情地说——课件:第6自然段,学生齐读来信2。

8、引读:掌声渐渐平息,小英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故事十分动人,她的普通话也很好。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那“经久不息”的掌声又告诉小英什么呢?(你的演讲太棒了!„„)

9、这掌声是肯定、是赞赏(板书:肯定),在掌声中,无数的话语在小英心头涌动,她想对自己说:--------她想对同学们说:--------(原来我也是很棒的!同学们对我可真是关心呀!)

但是小英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引读: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她红着眼圈走上讲台,到微笑着走下讲台,小英变了。①(范读:第五自然段)边听边想:小英变得怎么样了?

② 原本那么忧郁、自卑的小英,现在变得如此开朗、自信,像变了个人似的。小英有哪些变化?

③ 看到小英这么大的变化,我们真为她感到高兴!谁来读这个自然段。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个活泼可爱的小英姑娘。导读1:同学们,在小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什么给了她勇气和力量?(掌声),是什么给了她自信的微笑?(掌声)这是多么神奇的掌声啊!难怪,小英在给我的来信中深情地说:„„(多媒体出示小英的信3,引读)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

导读2:多么难忘的掌声啊!十年、二十年,甚至小英的一生都会珍惜那令她鼓起生活勇气的掌声,出示填空:因为是那神奇的掌声,让她红着眼圈走上讲台到微笑着走下讲 台;因为是那神奇的掌声,让她由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变得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因为那神奇的掌声„„

想象:她还可能做些什么?

总结:因为那神奇的掌声,从此改变了小英的人生,让她的生活充满阳光和生机。小英怎么可能忘怀呢?她在信中深情地说------课件:第六自然段,学生齐读来信4。

五、品读课文,升华情感。

1、是什么化解了小英的忧伤和孤独?(掌声)是什么让小英插上了梦想的翅膀?(掌声)又是什么让我们看到同学们金子般的心?(掌声)此时还仅仅是掌声吗?掌声传递着同学们对小英的(爱)。(板书:画“红心”)

2、出示:小诗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一句友善的话语; 爱是大雨中一把小伞;

爱是给汽车上的老人让出的座位; 爱是给下班回家的爸妈送上一杯热茶; ……

3、爱有许多表达方式,给别人送去一句话语,一段音乐,一张贺卡,一个眼神„„虽然这些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和行为,但能给别人带去勇气和信心,温暖和鼓励。

4、孩子们,捧好课本,请轻轻把课文最后一段话告诉自己。(课件:课文最后一段)

你读懂了什么?(掌声是关爱,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应该给予鼓励关爱;对别人的关爱要珍惜,也要把自己的关爱献给别人。)①孩子们,请真诚地把这段话告诉你身边的朋友。(课件:课文最后一段)②全体同学,请大声地把这段话告诉所有的人。(课件:课文最后一段)

5、孩子们,能告诉我你最想把掌声送给谁吗?

篇12:《采薇》区比赛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领会诗中浓烈的思乡之情

2.理解诗中保家卫国的情怀

3.了解诗中重章叠句的手法

4.培养学生在了解触摸生活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深入品读诗歌的能力

难点与重点:

1.领会无人可委托去打听家中消息对主人公思乡之情的发酵作用

2.领会主人公踏上归途时的沉重心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法3.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领会无人可委托去打听家中消息对主人公思乡之情的发酵作用

2.了解重章叠句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1.听录音,读诗歌1-3章,思考:诗中反复强调的一个动作是什么?

明确:采薇。从“薇亦作止”到“薇亦柔止”到“薇亦刚止”,季节更迁而主人公“采薇”的动作不变。

2.“薇”是一种什么植物呢?为何让主人公如此眷恋反复采集?

明确:是一种野菜。征战连年,粮草不继,所以饥肠辘辘的士兵只得采集野菜充饥。古人闹饥荒时就经常采野菜充饥,红军过草地时亦如此。

3.我们从哪里得到征战连年的信息?

明确:“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前3章后6句讲述的都是因为战争而久久不能归家。

4.此情此境中主人公心情如何?

明确:极度思归。诗人反复咏叹“曰归曰归”,但从“岁亦莫止”到“岁亦阳止”(从年末再到久久的某个阴历十月),诗人始终未得归家,忧心如焚。

5.“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这样的情况下,征人一般会产生怎样的心理?

①明确:常年鞍马劳顿,精神和肉体高度紧张。尤其在粮食补给不足的情况下,身体已不堪负荷。

②读诗歌第4、5章,从“岂敢安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猃狁孔棘”等语句中当可获得对紧急战情的体悟。征人一般会渴盼早日获胜以得安居。

三、难点突破

1.枕戈待旦的人必定思念安居生活,这点比较好理解。现在请大家读第2段,思考、讨论:“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对于主人公的思乡之情有何影响?

明确:诗句的意思是因为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

提示:此时主人公家里可能会有谁呢?他会想知道家里哪些方面的消息?(扎根于生活的实处,则情感方能有真正的体悟)

明确:可能有妻,有儿,有年迈的双亲。

思考:这些人有什么好让他牵挂担忧的呢?他们大抵可以互相照料着的啊。

2.多媒体展示初中学过的课文《观刈麦》及杜甫《兵车行》相关诗句,引导学生诵读并从中得到启发。

明确:“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由《观刈麦》我们可知,中国传统以来就是男耕女织的社会,耕田的主要任务交由丁壮来完成。而下文“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则告诉我们那位家里没有丁壮的妇人,为了交朝廷摊派的赋税无奈地把田地卖尽,只得依靠捡拾别人遗落的麦穗养活她嗷嗷待哺的幼儿。

那么,假若大部分丁壮皆已去服兵役,妇孺们又将如何生活呢?是否可有充足的麦穗可捡?“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从杜甫《兵车行》我们可知,那些体力羸弱的女子勉为其难地进行耕种,最终的结果却也只能是“禾生陇亩无东西”“千村万落生荆杞”。贫瘠的黄土地上,投入大而产出不多,终其一年老百姓基本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却仍然未能保证一年的粮食收入。假如碰上个天灾人祸,青黄不接就是常有的事了。征战之时,碍于体力及各方面因素,大部分良田荒废,杂草丛生。收入本没有保证,而朝廷为保证提供前线军粮征收的确要经常比平时还多。试想,这样的情形下,一家老小的粮食又怎么有保证呢?自古以来战争中饿死的人不在少数,其中儿童比例更高。

战争背景下,一般会先保证前线战士的粮饷。此刻,那正饿着肚肠采集薇菜的士兵,又怎能不牵挂,连他们的补给都没有保证了,家中妻小的情况如何呢?

假若,在出征之前妻子刚好有孕在身,他又怎能不牵挂,妻子是否平安生产,生下来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他回去的时候孩子是否已经会叫“爹爹”乃至端茶送水了?他又怎能不牵挂,他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粮食喂养安然长大抑或者已挡不过饥饿的侵袭而藏身黄土中?还有他的年老的双亲在与饥饿的对阵中是否胜出,是否依然健在?假若连他们也倒下了,家里一应大小事谁来操持呢?

一个自身经受着饥饿折磨的人,想起比他更脆弱的妻子时内心的种种煎熬,恐非已“忧心烈烈”四个字所能完全传达了!愈是无法托人去打听家中音讯,则其归思愈切。

应该说,“靡使归聘”使得主人公的思归之情愈发的浓烈,也愈显沧桑与沉重。思乡之苦在此可以包含三点:食物匮乏之苦,不得安居之苦,而最让人难以承受的是不知家中的音讯之苦。对家中景象的牵挂,实则为士兵人性美的体现。此刻,他心里想的不尽是家人可以为自己提供舒适的食宿体贴的问候,而更多的可能是他们是否安康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男儿的担当,人性的良善,生命的艰辛都悄然流淌其中而给人以深刻的触动。

四、了解重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

请大家诵读前三章,思考: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前三章中章与章句型重复,用字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字词,用的是重章叠句的手法。“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体现的是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迭,主人公的炽热的思乡情怀也通过这漫长的等待过程让我们深刻感知。同时,这一唱三叹式的表达,也使得诗歌呈现回环往复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诗中保家卫国的情怀

2.领会主人公踏上归途时的沉重心情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在理解保家卫国情怀的基础上深入领悟抒情主人公思乡之痛

既然思归之情如此强烈,那么对于征战,主人公表现如何呢?是否消极以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请大家诵读4-5章,探寻答案。

明确:他们极度渴望结束战争,但是他们对于战斗却又是毫不懈怠的。他们意识到正是因为“猃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

“四牡业业”“四牡?Y?Y”“四牡翼翼”3个词反复歌颂己方战马的高大雄壮,透露出对己方阵营的自豪感和拥戴感。“四牡翼翼”更是透露主人公作战情态的关键词语。

“翼翼”意为“行列整齐动作熟练的样子”。而马之行列整齐动作熟练,只能源于人的严阵以待反复操练。试想,假若兵士消极以待日日想着“弃甲曳兵而走”,阵容将如何谈得上整齐?他们的战马又何以能动作熟练?

主人公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已经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因为想着保护好大“家”,才能有小“家”的幸福生活,所以他不轻言离阵;而愈是不能轻言离阵,则愈是家中了他对家中景况的牵挂。前线艰苦地征战,最终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可惜,此刻他连家人之生死都未可知,又怎知“保护”之责是否真正尽到?

(乡思何以美?美在责任,美在担当。若弃阵离家,则无思乡之苦。可是,家园是否得保,则又成了问题。)

生活的苦难中,两种情感执拗地厮缠在一起,将士兵的心房毫不犹豫地刻满沧桑。

二、难点突破

1.读最后1章,思考:战争终于结束了,士兵如愿踏上归途。此刻,他心情如何呢?是否因得以归乡而显得无比激动?

明确:未见激动,而是“行路迟迟”“莫知我哀”。

2.正常情况下,在长久的等待而终能实现一个愿望时,我们的心理应该是无比兴奋与激动的。为什么此刻的士兵没有像一般情况下那样欢欣鼓舞呢?这种表现是否有点让人费解?

明确:①从“雨雪霏霏”“载渴载饥”等描绘中可略知一二。长久的战争已耗尽了主人公的体力,而此刻的他却仍要在纷飞的大雪中载渴载饥长途跋涉,当然步伐轻快不起来。

②也许还有一种可能,我们一起回顾初中学过的《十五从军征》来体悟一下(多媒体投影):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从“‘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战后景况的描写中,我们可以发现,经过长时间的战争破坏,人口的迁移乃至消逝、房屋的破败、田地的荒芜都是可能的景况。

这位踏上归途的士兵,沿途所见可能尽为屋毁人亡、荒冢与杂草相伴而生之景。如此,则他心中对家人的担忧只能更强烈,大有“近乡情更怯”之感。

③也许途中他想起曾并肩作战的战友。出生入死中他们曾结下深厚的情谊,而今呢?“古来征战几人回!”看着雪地中自己那串孤独的脚印,想着当时一起出征的战友已埋没他乡,叫他心中又怎能不伤悲呢?

三、总结拓展

战争对家园的破坏,我们可有史册为证;而战争对于心灵的摧残,却难以触摸。情感的东西,一向比较抽象,领会诗人战争中征人有关思乡等情感,需要在触摸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抽空了“生活”这一土壤,我们对情感的体悟将无所皈依。一般认为读诗可以发展人的性灵,使人对生命的理解和体悟趋于丰厚,而这些都建立在拥有丰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当生活的苦痛具体展现在眼前时,情感的体认也就有章可循了。假如我们目前的生活阅历较浅,无以让我们从直接的经验中获得启发,那就请大家留意我们学过的相关诗句,在间接的经验里觅得灵光。

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两句,已经传为千古绝唱。其用的是以乐

景写哀情的写法,让我们在情与景形成的强烈反差中,去充分体会主人公此刻内心的伤悲。

四、布置作业

熟读杜甫《兵车行》,在充分领悟《采薇》《观刈麦》《十五从军征》所表达情感的基础上,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你对战争中士兵思乡之情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为何采薇? 载渴载饥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

战争情势如何?(持续时间长)

一月三捷 岂不日戒

(每日枕戈待旦征战次数多)

载饥载渴

士兵之苦 不遑启居

靡使归聘

【注】:①韦凤娟《赏析》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兵车行

杜 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教材分析】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诗歌单元中的一篇。一般认为《采薇》是一首戍边之歌,比较完整地展示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但是,思乡这种情感又是较为抽象的,对于生活阅历较浅的中学生来说,真切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诗中,主人公因日日枕戈待旦而产生的思念安居生活的情感结合生活中紧张劳作的一般经验即能有真切体悟,而不能获悉家中景况为什么使得主人公忧心如焚、久久的思念后终于得以回家时主人公为何未见欢欣鼓舞而是“行路迟迟”“莫知我哀”这两点则往往为中学生所费解。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般文学作品的阅读皆须在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之后完成,以抒情为主体的诗歌阅读尤其如此。假如学生不能充分领悟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诗人共鸣,那么再怎么丰厚的情感对他们而言都可能只是一个苍白的概念。如此,教学目的是否充分达成,就有待考证了。

因此笔者授课中拟将上述两个问题作为授课重点,结合初中相关古诗文的解读,帮助学生在充

分触摸生活的基础上获得领悟本诗厚重的情感。

上一篇:喷塑车间岗位职责下一篇:2010信息技术教师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