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业务讲座材料

2024-04-12

教师业务讲座材料(共6篇)

篇1:教师业务讲座材料

如何成为优秀的教师

白沙中学教导主任讲座材料

一个国家的兴起必起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而教师是教育之灵魂、教育之关键。伟大的教师,培育旷世之才,造就伟大的时代。

自古以来,师承“传道、授业、解惑”祖训,中国的师者风范似乎总是循规蹈矩,教师的“一桶水”在以知识授受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用之不竭”。而今世界,新知识排山倒海,知识经济初露端倪,高新技术突飞猛进,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使我们教师明显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

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就已经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中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可见,好学的教师最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要想学生好学,必须老师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只有教师自身不断发展,学生才会有不断发展的力量。所以说,引发学生才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

一、转变教育观念,放下所谓的“师道之尊”

现在是信息社会,学生与老师一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取得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更多的应该是学生求知途中富有经验的组织者,是学生的求知伙伴。

教师首先要接受这种新观念,放下过去那种师道尊严:要成为“学生的同学、学生的朋友及学生的学生”。

陶行知说过:“只须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教师要想留住“思想的青春”,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放下“师道之尊”,敢于做学生的“学生”,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永远不落伍”。

二、反思教师角色,走出“传统误区”

暑期教师远程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成长,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更好地走进新课程。所以要反思“传统教师角色”,走出误区,实现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开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在深层次上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中仍有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表现。具体表现在:

1、课堂教学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及设计的教学程序等仍定位在完成知识性的任务。能力的培养及科学素质方面的要求在教学中未摆正其应有的位置。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利用和发挥学生自身这个最好的课程资源,缺少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学生往往扮演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2、许多教师不自觉地处处在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刚刚活泼起来的课堂或刚刚点燃的思维火花总会在老师的一声“坐端正”,或面对表现不理想的学生而露出的一脸不愉快中失去活力。常令听课的老师有点惋惜,也同样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中断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正是因为教师没能完全走出传统角色,使课堂教学显得过于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陶行知说过:“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学,越学越快乐。

教学相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的定位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摆正自己的位置和角色,走出传统误区,构建新的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学生一道学,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引导学生的发展。

三、转变自己角色,勇做学生的“学生”

怎样做学生的“学生”,才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呢? 陶行知说得好:“好学业的教师,必须要有:

(一)虚心;

(二)宽容;

(三)与学生共甘苦;

(四)跟民众学习;

(五)跟小孩子学习。”

教师要努力做个“好学的教师”。教师在课堂如何做到“好学”,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就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俯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平等互动

“俯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就是指教师要有学习意识。教师要创设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以此来实现向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对话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促进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交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情境中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彼此敞开心扉,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共同分享。

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的见解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善于引导,通过示范作用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按预定目标发展,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提问的方法,乃至衣饰、姿态、表情等。

“师生之间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便创造了真正的教育。以达成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目标。

善于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该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在同-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学习。只有如此,教师才能从学生中、从课堂中汲取“营养”,获得学习。也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弯下腰来与学生探讨”——虚心互学

陶行知说过:“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也会有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相信学生吸纳知识的速度和能力,有时会比教师懂得更多,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亭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这是陶行知对教师的教诲和忠告。

现在提倡“终身学习”,教师也应是终身学习者。教师要经常性地“充电”,以开放的心胸去虚心接纳别人的意见,去探寻真知,不断提高终身学习的素养。

要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大河”转变,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已不完全适应新课改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大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教师要由“导师‘向”学友’转变,虚心向学生学习,要有甘当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3、“竖起拇指给学生奖赏”——激励互助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

教师要由课程的裁判者而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过去的课程评价,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这样,建立在自省自审意义上的自主发展总无可能变为现实。而新课标评价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评价角色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转变。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第一、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自己思索的独特判断要倍加重视,尤其珍视其中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摒弃求全责备;就语言运用而言,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释放出潜在激情能量。

第二、从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着眼,既不忽视其学生在知识、能力乃至个性形成中的缺陷,更要关注其发展的潜力和才能的进步。学生的细微的进步当须教师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和呵护,并以对明天的信心去保护其成长所必备的和谐健康的氛围。

第三、教师要敢于当“应战者”。新的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当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勇敢地接受学生的挑战,和学生一道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挑战”与“应战”中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其学习进步更是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正如陶行知的“每天四问”,就为教师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谈教师的专业成长

——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白沙中学教导主任讲座材料

各位老师,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成为其标志性特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也成了当代国际社会教育改革的主流,成了世界各国教育竞争的着眼点。在终身学习这种思想观念指导下,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成了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教师理应率先学会终身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一、终身学习是“潜教育”对教师的理想要求

学生时期正处于一个人的品格塑造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教师“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毫不例外地会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先生认为习惯的培养更多的要靠“潜教育”。“潜教育”要求教育者本身的完美,本身越完美,教育孩子就越轻松。

二、终身学习是“人文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塑人文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已刻不容缓。在教学中,如何挖掘、发挥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功能是各门学科教师面临的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以数学教师为例: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智慧的结晶,向学生介绍这些辉煌的成就,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自尊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如在教学“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π”与祖冲之的“祖率”,还可以随时相机向学生介绍现代的杨乐、张广厚、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的研究水平和对世界的贡献等等。通过史料与史实的介绍,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而要做到这些,教师没有人文意识与人文素养是行不通的。

三、终身学习是“新课程”对教师的现实要求

首先,新课程强调学科的综合和开放,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需要教师广泛地阅读,睁开眼睛看看课堂之外的“风景”。第二,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生成,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出发,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所了解,能灵活巧妙地应对课堂即时生成的种种情况。这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第三新课程强调实践探究,要求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心中装有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及其相关的引导经验。然而以上这些知识的获得,一要靠探索,二要靠学习。面对新课程,教师需要做的准备很多,但不管做什么样的准备,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学习。

四、终身学习是“教学相长”在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普及,通讯发达,信息爆炸,在某一些方面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先于教师或超过教师的事,是经常出现的。虽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课堂上经常出现尴尬的“反哺”现象,不能不说是对教师威信和尊严的挑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在学生面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教师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让“教学相长”的思想在现代教育中显示其生命的活力。

由此可见,终身学习理应成为当今每一位骨干教师的一种生存的理念,它是教师自身发展、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篇2:教师业务讲座材料

------骨干教师业务讲座

从近几年中考试题来看,试题容量大、覆盖面广,对学生要求也愈来愈高,逐渐与高考试题接轨,不仅加强了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考查,更突出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因此,我在学习《英语新课程标准》反复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就如何搞好英语总复习进行了探讨,总体设计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因此在复习中我们采取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诱导学生对英语的直接兴趣,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是我们在总复习过程中的指导思想。

二、总体计划:

根据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采取“三轮复习法”作为毕业班的总体复习计划。“三轮复习法”首先进行基础知识的全面复习,然后进行重点知识复习和适应性考试复习,做到着眼全面,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把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系统全面又有所侧中的复习,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第一轮:以课本为主线的基础知识复习。

针对学生对已学基础知识因时间久,部分已遗忘的共性,本着“依标靠本”和“温故知新”的原则,要求学生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这一阶段应按教材顺序归纳语言点,注重语言点运用,对各单元的知识要点全面进行梳理,同时还注重基本词汇、词组、句型的过关,并通过配套练习、复习检测形成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我还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巩固和提高复习效果。1 布置练习,根据复习内容布置适量的、难度适中的练习;2 循环检测,即每复习完一部分就进行阶段性检测,对试卷进行讲评、自评或小组评价,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二轮:以《英语总复习》为主线进行复习,系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这一轮要求重点突出,学生在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基础上,相应地提高要求,进行系统化整理,抓住重点,强化记忆。要求学生对那些在教材中多次出现,反复强调部分,应视为重点,格外加以注意。同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培养记忆能力。第二轮复习直接关系到中考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一阶段复习过程中防止简单的重复,反对面面俱到,遵循精讲精练的原则,做到讲——练——评结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掌握解题要领,理解题目与题目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答题时做到灵活运用,触类旁通,变知识为能力。我把复习课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各阶段方法如下:

(一)语音听力与词汇

课堂教学的第一个步骤是语音听力和词汇的复习。

1、语音听力是学好英语的关键,部分学困生英语差的原因就是因为语音听力没过关。帮助学生过好语音听力关,进而掌握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和热情。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帮助学生学好26个字母、48个音标,打下良好的语音知识基础,紧紧围绕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和重读闭音节中的读音及字母组合的读音,动词过去式、过去分词加-ed和名词及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加-s或-es 的读音规则等进行教学加强听力训练。此外,还要把语音听力教学有机地纳入到单词、句型和短文教学中去,做到音、词、句三者相结合。我采用以下三个步骤:

(1)学生独立完成《总复习》中的语音听力练习。

(2)学生分组讨论,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归纳总结读音规则,教师适时指导。

(3)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强化语音听力练习。

2、听力理解是语言交际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一些解题技巧,能使同学们在考试中尽情发挥,取得理想效果。1)领会要义

从听到的材料中,确定听力材料的中心,弄清说话人的主要意图,要求学生不要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未听懂的一个单词上,而要集中注意力于内容和大意上。

2)、细节理解

要求考生获取事件的细节、时间、数字、地点、号码等,有些数字还要做一些简单的计算,听时要留心与数字有关的词。

3)、推理判断

根据所听内容,推测语境,将听到的内容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情景画面”,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使自己置身于“情景”之中,直接想象观察、推测说话者之间的关系,说话者的身份,说话者的观点,有时还要推测词义等。

英语测试的结果表明听力是学生的弱项,尤其在理解语句和回答问题方面,主要原因是平时听的较少。因此我们应加大听的力度,在做听力练习时我们具体采用的方法是:

1、看。在听录音之前,先看每题所给的选项,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2、想。根据所给选项的不同点,猜测听力材料的内容,这样在听力材料播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集中精力捕捉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3、听。听的过程将注意力集中在不同点上,抓住关键性词,听时可用简单的、自己能看得懂的符号和缩写记下一些数字或首字母等,但应该注意能记则记,不能则罢。

4、答。答题时要迅速,简单的材料可在听的过程中将答案划出,听完后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个别无把握的先猜一下,千万不要长时间停留思索,影响预览下一段材料的内容。

5、查。听后检查,核对答案。听完全部的听力材料之后,对原来无把握的问题回顾其内容,再作思考,核对无误后涂在答题卡上,确保万无一失。

例如:在下列选项中: A.He travelled by bus.B.He travelled by train.C.He travelled by ship.D.He travelled by plane.从每个选项中我们发现不同点是旅途中所乘交通工具不同,所以听的过程中要注意旅游的方式,抓住听力材料“ He had a window seat during the flight.” 中的关键词“flight”,就可选出正确答案为 D、He travelled by plane.例如在听对话中有三个选题:

1、A.a shirt.B.a pair of shoes C.a coat D.A shirt 表示物品

2、A.Black.B.White C.Blue D.Red 表示颜色

3、A.22 dollars B.20 dollars C.2 dollars D.12 dollars 表示钱数 纵观三个小题,可以看出是有关购物的话题,所以听的时候注意买的是什么东西,何种颜色,价钱是多少。这样就减少了错误率。词汇《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毕业生要掌握2000个左右的单词和360条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掌握一定量的词汇为今后综合运用语言打良好的基础。为方便学生记忆,可采取适当集中,分散巩固的方法进行。适当集中复习时,采取逐单元竞赛过关方式。每次竞赛后宣布考得好的学生名单和有进步的学生名单;对那些考得较差的学生要保密,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不足,鼓励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迎头赶上。竞赛后教师对学生成绩既要进行横向比较,也要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以唤起他们学英语的信心和热情。

(二)单向选择

课堂教学的第二个步骤是单向选择,即语法知识和日常用语的强化。单向选择题题量大,要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重点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例如:在复习句子结构中,各种复合句就是重点,而一般简单句就是非重点;在单项词汇训练中复习名词时,名词为重点,而动词则为非重点;而从英语词类知识学习上看,英语动词和介词又是重点,这不仅因为它们是英语语言所须臾不可分的,更是因为英语动词的活跃程度和介词的固定搭配,都是汉语中所鲜见的。在复习中,抓重点就是抓住关键性的东西,抓住英语交际使用中最常用的内容。抓重点,就是要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集中精力,掌握关键性内容。突破难点,就是为了扫除系统、全面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障碍,是为全面提高英语语言能力服务的。难点因人而异,别人明白的东西,你不理解,这就是你的难点。要结合平时的学习和备考复习,不断总结、发现,确定自己的难点,并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可以使复习更加有成效,带动全部知识的掌握,促进使用能力的提高,是节省时间,事半功倍的方法。

单向选择题的训练我采取的具体方法是:(1)学生针对课上要复习的语言项目进行预习;(2)独立完成练习,并与答案对照;

(3)认真思考,对照答案时发现与答案不符,认真分析原因;

(4)课上小组讨论彼此出现的问题,互相说明理由,教师在此过程中适时引导;(5)示卡,利用五色卡对所做练习重新考查,记下错误率较高的题,在下次练习中加以巩固,使之全部通过。

(三)综合填空

综合填空是难度较大的能力测试题,考查知识覆盖面广,不仅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还能反映出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推理和分析判断能力。综合填空的解题步骤是:

1、略读全文,初步掌握短文的中心大意。略读时要将注意力放在短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上,力求通篇思考,整体理解,不要死抠细节;

2、细读全文,抓住短文中心意思展开解题。细读中进一步深入理解短文,做到心中有数;

3、在理解过程中注意以下三点:紧紧围绕中心意思进行分析判断;注意上下文、短文的首尾往往是中心意思;先易后难;

(四)阅读理解。

阅读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中的重要部分,阅读过程是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过程。阅读时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快速阅读。学生在阅读中自己记时,速度大约为每分钟50—60个单词,要求一篇文章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2、广泛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阅读材料的选择首先是《总复习》课本中的阅读材料,然后是教师补充的阅读材料。还应要求学生无论是身边的报刊、杂志,还是各种文摘上所见到的英文材料,都要尽可能多地去阅读。

3、猜测词义。阅读一篇文章难免要遇到生词,不要急于查字典,要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猜测词义,养成通过上下文排除障碍的习惯,学会从文中找出五个“W”questions,即发生的时间(when);发生的地点在哪(where);人物是谁(who);情节是什么(what);原因是什么(why)等,由学生总结该类词在句中的位置,再反过来根据位置判断词性,同时依上下文注意此类词的变化形式。对于《总复习》中的阅读材料也可采用以上的方法进行,在加强巩固的同时,可由学生互相就短文内容讨论问答,加深对材料的理解。

三、教学效果

篇3:中小学教师应如何参与讲座式培训

一、有备而听是前提

1. 态度准备是参与学习的兴奋剂

以本市两类教师培训为例, 一例是全市所有教师必须参加的普训, 每到周末, 数百人陆陆续续走进会场, 目的是拿到一份继续教育的课时证明, 认真听课者寥寥;另一例是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培训, 参训的五十余人多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踊跃提问。

形成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除了与培训规模、参训者素质、培训内容等因素有关外, 教师参与培训的态度影响巨大。前一类培训中, 教师们视之为一种任务和义务, 多数人抱着被动应付的态度;后一类培训中, 老师们则将其当成一种荣誉和福利, 组织者明确提出培养“名师”的办班目标, 更是大大地刺激了参与者高层次的内在发展需求。因此, 每次培训前, 组织者要了解教师的学习需要, 选择合理的培训内容, 制订科学的激励机制, 以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师更要养成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良好意识, 自觉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 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培训。

2. 知识准备是透彻理解的催化剂

组织者一般会提前下发培训计划, 其中包括主讲人的姓名和培训主题。主讲人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被培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他们的相关信息, 预先了解其研究方向、已有成就、主要观点、讲课风格等等;不同人对同一话题所持的观点往往不尽相同, 教师可以以培训标题为关键词, 通过网络搜索多元化的观点和素材。这样, 可以使听课更有针对性, 思考更具全面性, 有助于教师透彻理解专家的观点。

例如:笔者在参加昆山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前, 发现培训计划中有上海市教科院胡兴宏先生主讲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 而2009年第8期《人民教育》刊发过胡先生的《中小学教师科研选题策略》一文, 感觉两者会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便再次研读该文, 了解其主要观点;同时阅读该期杂志中谢翌的《教师应该研究什么样的问题》等同类论文。听报告时, 既能很顺畅地理解讲授者的思路和观点, 还能不断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 自由畅想将来开展教科研的方法。

3. 问题准备是观念更新的促进剂

教师在预先了解讲座内容时, 时常会遇到不懂之处, 或者“发现”讲座内容与教学实践、自身经验的冲突之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 教师观念的转变不是一个告知和被告知的过程, 教育观念的真正转变必须来自于个体在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主动的思考和需求, 来自于个体在遇到问题时进行积极思维和寻求解决问题办法时所采取的行动。

因此, 教师在“预习”阶段, 要有意识地比照专家观点与自己的教学实践, 并尝试运用它们去解释一些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 在此过程中, 自然会产生一些自己难以理解、无法解决的疑问, 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整理好, 有准备地走进会场、走向专家。这样, 教师就会形成探求答案的迫切愿望, 更积极地听讲、思考和探究, 更主动地与同行讨论、向专家请教, 最终使自己豁然开朗, 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属于自己的新观点。

二、建构地听是关键

教师听讲座并不是为了记住专家讲的所有内容, 而要设法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并能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教师要边“听”边建构, 力求初步形成“源于专家, 适于自己”的观点、方法和思想。

1. 注重理解

透彻理解是自主建构的基点, 教师在听讲座时首先要处理好倾听、思考和记录之间的关系。

一是用心倾听。倾听是理解的前提, 受训教师先要搁置自己的观点和其他不同的说法, 立足讲授者的角度, 循着讲授者的思路, 仔细倾听、体会、消化和理解讲授者的观点。

二是潜心思考。思考是理解的关键, 教师要深入思考讲座内容和前期准备的问题, 潜心体会讲授者主要的观点和方法。教师还要用心思索专家观点的“来龙去脉”, 如专家是运用何种方法推出一些结论的?自己以前有没有听过、见过类似的观点?新学的理论适合指导自己哪些方面的教育教学实践?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和研究?这种思考指向于实践、指向于方法、指向于未来, 因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三是合理记录。记录是理解的双刃剑。过多的记录会挤占思考的时间, 由于讲课人多备有讲稿或PPT, 教师不必将主要精力用在对原话的记录上;必要的记录能强化理解和促进创新, 教师要注重对结构性、实用性、启发性内容和自己心得体会的记录。例如:本人在参加培训时, 会简约记录专家报告的结构体系和核心内涵, 淡化细节性知识;记录自己尚不了解的“新理论”, 简化大众化的内容;记录令自己豁然开朗的启发性语言、课例或事件, 压缩冗长的表述。同时, 会详细记载听课时的心得体会, 它们可能是对讲座内容的延伸、质疑和自我诠释, 也可能是对自己某些行为的肯定、批评、强调和改进等等, 这些内容是自己对讲座内容的个性化重构, 是自己的一种创新, 因而是记录的重点。

2. 善于联想

自由、充分地联想, 可以将正在进行的学习与自己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 有助于理解的深入、思路的拓展和运用的创新。

一要联想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实践永远是中小学教师需要关注的焦点, 教师在听讲座过程中, 既要不断运用新学的理论来重审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又要尝试运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去验证专家观点, 进而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问题, 探索具有实用价值的新方法。

二要联系其他相关的理论和观点。教师在“听”的过程中, 可以有意识地联系其他专家的不同观点、自己的已有观念, 以及同行的“草根化”议论, 将这些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甄别和融合, 进而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三要联接自己正在研究的问题。多数教师有自己研究的课题或者关心的教育教学问题, 听课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联系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或撰写的论文, 将每个专家的相关观点和方法, 分解并汇集到一起, 对自己当下的研究再次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 进而借鉴和运用新学的理论和方法, 指导自己的研究活动, 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 常常会产生一些新的灵感和研究生长点。

联想着听, 不再是坐着听, 而是“跑着听”、“飞着听”, 教师在课堂上浮想联翩、反应敏捷, 使专家观点与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观念不断产生碰撞, 形成一些超越“我”与“他”的新想法。联想着听, 教师会发现自己的许多教育教学行为与一些理论不谋而合, 感觉理论不再高深和遥远, 而是自己身边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实践, 进而产生成就感和参与研究的信心。

3. 大胆质疑

教育教学实践千差万别、千变万化, 并不是每位教师所经历的教育教学事件都能用一般性的理论来诠释, 教师不仅会在准备阶段产生一些困惑, 听讲座过程中也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疑问。质疑是教师与专家思想火花碰撞的结果, 是教师积极思考后的创造性思维。因此, 教师听讲座时要进一步质疑, 设法让自己的思维激荡起来, 思路拓展出去。

教师的质疑可以包括很多方面, 如质疑自己已有的观念、经验和行为, 质疑约定俗成的大众化教育教学行为, 质疑专家的观点, 质疑教材或其他书籍的内容等等。在理论众多但说法不一、行为多元而褒贬不一的今天, 教师更不能迷信权威, 人云亦云, 不能跟着感觉走, 或者完全跟着他人走;而要借助质疑, 通过自主思考、同行探讨和求助专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智慧。

三、听后反思是升华

专家所讲的内容理论层次较高, 教师即使当时已能理解, 并能结合自己的直接和间接经验进行反思, 但由于时间的限制, 课堂上的反思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随意性, 教师有必要进行再次整理和反思。

1. 对学习心得进行再整理

教师听课过程记录下来的内容, 多属灵光乍现, 因而零零星星、条理混乱, 有些可能比较粗浅、不切实际, 甚至是错误的。因此, 教师有必要对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去虚存实、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式的取舍, 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这样, 教师通过对自己听课时的“新发现”进行进一步的思考、选择和整理, 可以形成精练、新颖、实用、系统的新认识, 为将来的运用和研究奠定基础。

例如:本人在每次培训后, 都会结合专家讲稿,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精心整理课堂笔记, 这样, 既可以“温故而知新”, 将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又能提炼、生成一些有价值的材料, 本文就是对多次培训记录中相关内容的思考和整理。

2. 对教学实践进行再反思

中小学教师继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他们的学习与反思都要反复回归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在听讲座过程中已然联想到自己的教学实际, 但当时的有些想法可能是片面的、零散的、感性的、理想化的。因此, 每次培训后, 教师还要结合所学理论, 再次比照、反观和重审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 对那些习以为常的教学事件和教育生活进行重新思考、质疑, 从中寻找自身问题, 探索改进方法, 从而完成对自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再认识。当然, 教师在反思时切不可生搬硬挂, 完全按理论要求改造自己, 而要立足特定的教学对象, 探寻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3. 对突出问题进行专题反思

教师在培训过程中, 受专家观点、思想和方法的启迪, 时常会对教育教学的某些方面产生强烈的体验, 而教师感触最深之处, 往往是他们自己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 是他们最关心、最困惑的教育教学问题, 思考、探究它们对教师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 教师在每次培训后, 有必要撷取一个或几个亟需解决的话题, 有所侧重地进行专题反思。

篇4:教师专题讲座让师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东厦中学读书节 教师专题讲座 共同阅读 教学相长

从2010年开始,汕头市东厦中学读书节已举办六届。而追踪调查表明,“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校办读书节’对他们的课外阅读有促进作用,也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或成长有帮助。”[1]其中,读书节坚持了六年不变的教师专题讲座,应该是学生们汲取营养、对经典书目顿生兴趣的重要来源。对于阅读,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只是,读书节连年的举办和那句萦绕在耳的“今天,你读书了吗?”,绝不仅仅为了那斗生的兴趣和一时的兴起。本文以东厦中学读书节为例,谈谈教师专题讲座如何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一.对于学生:遇见无知的自己

教师专题讲座,是读书节中教师深度参与的一项活动,活动会邀请不同年级的老师介绍自己读过的经典,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学生们有一次不同于常规课堂的交流。作为听众,孩子们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曾有学生因听过韩金容老师关于《红楼梦》的讲座,对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极其好奇,于是买下一整套《红楼梦》,想自己弄个明白。他跟我说这件事情时,像是即将完成一次饶有趣味的挑战。

张怡妍老师的讲座《平民英雄——托尔金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让许多人(包括我)第一次真正接触了《魔戒》的作者托尔金和他创造的神奇世界,然而我真的意犹未尽,我想知道那个庞大复杂的族群关系网如何形成,想知道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故事。这种“想知道”的感觉真奇妙,像有一股力量冲击你去攫取你要的东西。想必,那些听得津津有味的孩子们,他们内心也有同样的波澜。的确,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就是你在“被吊胃口”,你越是想知道答案,就越是贪婪地阅读,在作者若有似无的在指引下,你慢慢找到问题的答案,找到作者那些思考的结晶。

无怪乎孔夫子说: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识到自己无知,才会被激发一探究竟的欲望,遇见无知的自己,承认无知的自己,才知道自己该寻找怎样的答案。我们身边的学生,最常见的是那种听闻过某部经典知道一两个主要人物但其实没真正翻过书的入门级,也有那一小撮根本不知道经典为何物,会把刘备跟刘邦混为一谈的门外汉,同时我也见过读了不少诗文、写文章能旁征博引的学生,却常常困在自己的世界里钻牛角尖。因此,借讲座的形式,教师们抓住某一个切入点,为孩子们条分缕析,解读作品的人物形象抑或某一点精神内涵,尽管只是冰山一角,但至少可以给学生们一种氛围,一个契机,一点指引,让门外汉们自觉腹中草莽,让入门级者看清自身不足,让钻牛角尖者找到另一个思考的方向。

二.对于老师:温故知新,回眸不止百媚生

富兰克林有一句话说得在理:“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准备专题讲座的老师们之所以在一本自己已经读过数遍甚至烂熟于心的经典上不惜动用九牛二虎之力,想必就是沉迷于这“思索”的魅力。在我看来,这“思索”给予教师的收获有二。

一个收获是温故与知新。不得不承认,由于种种原因,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再如以前能随性、随时阅读,加上时间冲淡,我们也慢慢疏远了经典。回顾经典,像探访一个老朋友,交谈中时时有惊喜。我们对情节存有零星印象,却对结局依然充满细节上的期待。同时,重温经典,以讲座为目的,须纵观大局,又须从细节入手,既然不能面面俱到,要琢磨如何深入浅出,那就需要重新梳理,有所取舍。这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次不小的考验。梁小艳老师谈《三国演义》的独特魅力,主要从“智谋”与“英雄”两个角度入手,而“智谋”又主要讲诸葛亮和孙子兵法,“英雄”主要谈了关羽。要完成短短一小时的如数家珍的讲座,就要在自己喜爱的经典面前细细考量,慎重选材,无奈割爱,这实在是教师们斟酌再斟酌的成果。当然,重温经典的独特之处,绝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有人说过:作品一写完,作者就死了。的确,经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无数读者的咀嚼玩味,作者不能完全左右我们的思想。你在不同的时刻阅读一部经典,你所思考的问题绝对会有不尽相同的答案。不夸张地说,只要我们愿意,一个读者眼中都可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另一个收获是对教学做合一的深度体验。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初想觉得教学不都是如此吗,现在却略有所悟。他说:“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师专题讲座不正是教与做的深度合一么?教师自己选材,自己阅读过整理过思考过,授以知识之外,把自己思考的角度和方法呈现给学生,又表达自己最真实最内心的想法,这与日常的备课差别甚大。而有心的学生在讲座上学习到方法之后自己对经典进行阅读、咀嚼、回味,这不便是学与做合一么?只是,我们得以反馈的渠道太少,交流的时间又实在有限,这样能“学做合一”的学生有多少,效果如何,我们没有准确的答案,但心存期待。如果在这一点上能设计出具体而有效的措施,那么学生的收获将更多。教学做合一不难,难的是把它进行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三.对于学校教育:共同阅读、教学相长是正道

时代在发展,教育教学观念在变化,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如今则大力倡导 “以学生为中心”,前者有利应试,后者有利于锻炼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但我想,不管模式如何改变,不变的应该是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说文》中对“教”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由此看来,“教”是施教,也是受教,教学是一体。既是一体,就不该分离,更应共同成长。学生听课习得知识点,有老师的点拨能突飞猛进;教师教的也许是一成不变的知识点,但学生的疑惑可能触动教师心生灵感、生发新的教学或解题方式。这样的情况也许不常有,但不等于无。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思考的能力,这样,学生才提得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师才解得了种种的疑惑。孔夫子与其门下弟子的对话,不正是教学相长的实录么?我们当然不敢与孔圣人相媲美,但如果每个课堂都能有教师与学生非常自如的关于学问的交流甚至辩论,那么,我们的教学自然会紧张得多,但也将有趣得多。而阅读就是形成这种课堂的最为重要的前提。很多学生问的问题都可以自己在书中找到答案,阅读实际上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师生的共同阅读可以让他们共同找到答案,如果有质疑而不得解,这便带来了延伸阅读,虽然花上些许时间,但师生可以收获答案之外的更多东西。但如果相反,孩子们若不愿自己寻求,他们求知的能力也将停滞不前,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也日渐兴趣索然。所以,求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高低就决定了学生层次之高低。

实际上,这个社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浮躁和浮夸,我们的教育也在寻找一种更为健康、温和而有利于孩子们成长的模式。然而当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家长们、孩子们乐在其中时,阅读的踪影却甚少出现,甚至它的出现可能还必须依托一个“丰富作文素材”的名义。我们必须承认它正是人心浮躁的另一种表现。如今高考语文总分有所提高,它不仅是提醒人们重视语文这一科目,更希望我们看到语文并非生硬的词语、句子拼接和似懂非懂的现代文或者根本看不懂的文言文,其真正目的之所在,应是让我们有阅读的热情、养成阅读的习惯。所以我想,只有喜欢阅读的学生才能读好语文,喜欢阅读的老师才能教好语文,喜欢阅读的社会才会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惟其如此,师生才能拂去各种与功利有关的干扰,踏踏實实地在书中找到与我们有缘的“黄金屋”、“颜如玉”。阅读能使教学相长,而热爱阅读,就是教学相长的永恒动力。

可以说,东厦中学读书节之教师专题讲座,也在为共同阅读、教学相长提供另外一种形式的动力。阅读于生命不可或缺,卢海华老师在她的讲座上把阅读经典比作“生命的化妆”,十分贴切,但愿你我都能在书香中陶冶心性,提升自己,给自己最美的妆容。而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将共同阅读进行到底,是与我们每一位教师息息相关且值得我们都为之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姚佩琅.校办读书节对学生课外阅读认知与行为的影响——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5(7):25.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办“读书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个案》(2012YQJK271)

篇5:领导业务讲座材料10.10

做一个会备课的教师(二)

二、听懂文字背后的声音。

那么如何听懂文字背后的声音呢?

(2)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常常高调地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又改为“要有源源不断的一溪活水”。这样的论调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只有占据了相当多的资料,了解了相当多的内容,我们才能有选择的余地,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观察并思考我们要执教的文章,教学才能凸显个性的魅力,文章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所以,听懂文字背后的声音的另一条途径是查阅资料。查什么呢? ①查阅作者生平。走入一篇文章,首先要走进它的作者,这是毋庸质疑的。对作者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文本写作的前后背景,帮助我们听懂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思。人教版小学语文《生命生命》是台湾作家杏林子的一篇短文。如果仅仅从文章来看,它是一篇劝诫人们珍惜时间的教育意味极强的文章,是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的文章。备课时,我也有着深深的疑惑——那挣扎的飞蛾,墙角砖缝中的小瓜苗和普通的几乎被所有人忽略的心脏的跳动,为什么能引起作者对生命的深深的敬畏呢?在查阅了杏林子生平以后,在知道了她不一般的人生经历以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篇文章带给学生的也不再是理性的说教,而是强烈的震撼。②一线教师(包括名师)的备课资料,比如教案、教学时录、教后反思、课评等等。这些资料会带给我们更多个性的教学思想和比较娴熟的教学操作技术。需要注意的是,搜集这些资料的目的不是模仿,而是让别人的思考激活自己的思考,用别人的智慧点燃自己的智慧。③所教文本题材的界定和特点。小学课本中所选择的课文题材多样,有童话,有神话,有儿童诗,有小说„„语文教师的价值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还要通过不同题材文本的教学引领学生了解这一类文章的特点,走进这一类文章的阅读,甚至走进文学,走进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文本题材的特点做详细的了解。比如,备《一株紫丁香》,就要查阅什么是儿童诗,儿童诗的特点是什么;备《巨人的花园》,就要查什么是童话,童话的特点是什么。这些基本的常识教师只有自己先弄清楚了,教学中学生才能有了解的机会。④如果所面对的文本是名家经典作品,还应该查阅作品的原文和专家学者对文本的解读。小学教材中有很多名家的经典文本,但是,因为教材篇幅所限,所以在收入教材时编者往往会做一些删改,这样做本无可厚非,也属情理之中的事。但是因为认识、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一些删改失去了原有的灵动,甚至会与原文所表达的意思相悖。比如屠格涅夫的《麻雀》一文,原文中写老麻雀扑下来救护自己幼儿时用的“它兀立不动,它在自我牺牲”一句,被选入教材时就改为“它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这两个句子最大的区别在于“兀立”和“呆立”,两个词语所代表形象的差别之大不言而喻。相类似的改变教材中还有一些,只要老师们查找到了原文,就能发现一些很好的学习资源。另外,专家学者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也应该查阅。因为,他们的解读往往能打破我们作为教师解读文本的巢臼,给我们带来视角或者思想的冲击。比如,《丑小鸭》这篇耳熟能详的童话,一般人在阅读的时候得出的结论是“丑小鸭是天鹅的童年,只要你是天鹅,总有一天你的美丽是能显现出来的”。但是,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却是这样解读的:

丑小鸭变成一只天鹅,首先在于他逃离了鸭场。面对鸭场里一天遭于一天的生活,他只能惹不起还躲得起了。他“飞过篱笆”,飞过篱笆对他的一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一个转折。否则他会一辈子呆在鸭场里。看别人的脸色,听别人的闲言碎语,让别人推一把,啄一下,说你真的长丑。道路在篱笆的外面。道路又通向后来的湖。篱笆里面是不幸,道路是过程,湖是结局。湖上的喜剧解释了飞过篱笆的意义,在湖上,小鸭有了施展的机会,有了表现自己的本性、自己的真正身份、自己的美丽的机会,因为,他的同类们就在他的身边,美丽的发现是需要印证的,是需要标准的。湖上的白天鹅就是小鸭的印证,就是小鸭被证实为不是小鸭的标准。丑成了误会。美丽成了丑,是由于篱笆的限制;丑成了美,是因为走出了篱笆。多么深刻、理性而有价值的解读!⑤查阅与文章内容相类似或者相悖的事件。小学课本中有不少记事文章,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教师可以查阅一些同质或异质文本,选取最有价值的进行互文,从而带领学生走向学习的深入。比如,我在备《船长》(人教版教材中是《诺曼底好遇难记》)一课时,就先后在百度输入“海难”“灾难”等词语,搜索到许多同质文本,最后选择了与诺曼底号遇难救援时间接近,结果却有巨大反差的“克拉玛依大火”与其互文,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深深地震撼,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⑥查阅相关的影视资料。影视作品以其特有的音像效果更为学生所喜欢,教学中若能适时适度的补充,对提高学生词句的领悟力、情境的建构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学《船长》一课时,在引领学生了解灾难来临时轮船上的混乱状态时,我插入了泰坦尼克号的影像片段,让学生在感悟过文字以后,又直观感受相类似的情景,两者融合后带给学生的是对文字更深刻的解读。杭州的郭初阳老师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插入的是《群鸟》的影视片段,在这个片段中,鸟与人的角色发生了颠倒——鸟统治地球,人被关在笼子里。这个片段带给了所有学生和听课教师深深的思考。哲学家尼采说,他的精神有三变——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变婴儿。其实,一个好的教师在备课中也应该经受这样的精神三变,而备课中查阅资料的过程就是我们变骆驼的过程,广采博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三,确定主题,依据主题取舍材料。

这是一个作狮子的阶段。狮子是森林之王,他的行为不受别人左右,由自己的需要决定。教师备课也是如此,查阅了众多资料以后,我们不可能把大家的思考在自己的课堂上逐一尝试,这就要求老师们确定自己的教学主题,并根据这一主题取舍材料,与主题相关联的留下,相距较远的舍弃。这一取舍的过程决定了教学的境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敢于取舍并善于取舍的,是不会让自己的课堂成为一棵挂满铃铛的圣诞树的。线条明晰,结构干静,简约而丰满的教学境界是他们永远的追求。当然,在取舍中教师要注意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既要关注文本本身,又要关注学生实际,不能为了求新求异而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那样,再精彩的解读也会由于脱离了大地而成为毫无价值的空中楼阁,变得毫无实际意义可言。

四、在虚拟的场面中呈现教学流程,写出教案。

篇6:教师业务讲座工作总结

首先,精心组织,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老师商务研讨会,特别会议,师生交流研讨会,名为教师论坛的活动。要求领导负责人认真制定活动计划,设定好的时间设置好的工作人员。并要求所有教师参与,领导担当主角,亲自上台,普通老师作讲座。教学部作为主管部门,我们精心制定了活动计划,每个星期二下午作为教师业务时间,每个教师的讲座都安排好,使所有教师都有一个好心。由于组织到位,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精心准备,精彩给大家 所有教师都非常重视商务讲座。每个老师都可以仔细准备。仔细审查教师讲座的讲座,教师需要修改,处理,然后参加论坛与大家分享。自活动以来,共有12位优秀教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演讲。侯先生为我们做了一个坚强的心,易思,启蒙讲座,这个讲座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新的教育实验,老师有一定的恐惧的暮色,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如何写一篇文章和一个讲座,使所有的教师收获都很好。宋海燕老师讲课风格让我们能感受到语言教学的魅力,以及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让所有的语言老师在讲课中受益良多。马立成老师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可以让我们知道平等待遇的学生,善于观察,学会倾听转化成班的工作作为课堂老师的焦点成为爱的原因,生活生活原因。李秋虹老师如何引导学生的小训练让我们知道,为了写一个小练习笔,有必要用文字和写作,观察指南的体验,注意小训练笔的评价,欣赏,抓住贫困学生,深入指导,从而提高全班写作水平。闵凡勇教授的阅读与成长讲座,让我们进一步阐明阅读的重要性,让我们知道哪些书应该读,告诉我们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胡金芳老师精心设立班级委员会,使班级班主任认识班级干部的重要性,如何培养班级干部,如何锻炼班级干部,认真培训班级干部;张宁老师建立和谐的关系健康和共同发展告诉我们,爱应该是定期的,而不是秩序,而是温暖。要利用信任赢得学生,精神传播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关键。俞家勇教授为刺激学生学习兴趣而做的关键是打开心灵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在于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一直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余家燕老师这个讲课给我们回答这个问题。李惠英老师跟你的同学们一起做课-老师工作点点滴滴让我们知道更多的学生欣赏,所以鼓励和赞扬学生帮助成功的道路。孔凡京老师让爱陪伴学生成长告诉我们所有的教育 技能是爱,面对整个,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平静地欣赏差异的美。特别是,在她和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拿着蜗牛去散步的诗,告诉我教育是慢的艺术,让我们安静地等待孩子成长。在他的建设理想的教室,追求有效的教学,王介绍了理想的教室的要求,六个维度,理想的教室的要求,如何建立理想的教室。他的讲座针对性,为所有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指出了方向。

这些讲座接近老师的现实,可以结合理论和实践渗透到老师的心中。侯校长在他的博客上写了一个博客,让老师的思想对老师的商务讲座进行高度评价,我认为是因为老师的精心准备能够实现这么美好,只有老师才能说话,教师仔细聆听,能够把理论引入实际行动,指导我们的教育和教学,使我们所有的老师在听课时学到丰富的营养,助力前进。

三,及时总结,精彩延续

上一篇:盐都区统计局2006年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初步安排下一篇:《续编故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