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业务讲座材料

2022-11-23

第一篇:骨干教师业务讲座材料

骨干教师讲座材料

课堂教学的追求之魅力教学

茨榆坨镇大石佛庄小学

陈翠

老师们:

大家好!很荣幸恒宇同仁们交流就我的教学感受。现在就小学语文教学谈谈个人看法。

我们的教学一定要做到“求真务实” 。所谓“求真” ,就是要求教育教学规律之真, 所谓“务实” ,就是要务教育教学成效之果。有人曾说: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 要辨证的看,不注重过程只看最后的果,对教育来说似是不适合的,从学校的工作来说,要 重视过程,要预见和争取最好的成果。我们刚才提过, “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底线 要求,那“高效教学”应该成为广大教师教育理念和现实追求。我们还主张,我们的教学还 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上,我们要不断自我抛弃,勇于开拓创新。所以, 除“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外,课堂教学的再高一个境界应该是“魅力教学” 。

什么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应有三个一级指标:真诚、深刻和丰富。所谓“真诚” ,意味着师生之 间坦诚率直, 彼此都尽情地表露瞬间的感情和态度; 意味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出自内心真 实的感受,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姿态,没有“为赋 新词强说愁”的无奈与空洞,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师生之间这种以诚相待,彼此不 断地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从而也是使教学生机 勃勃地开展的前提。只有充满真诚教学,才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才能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所谓“深刻” ,意味着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像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当然,所谓“深刻” ,总是相对的。这首先需要教师对教学对象有充分的 了解, 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是处于学生 的“最近发展区”的。而所谓“丰富” ,就是能够让学生的心灵荡漾在博大、温暖、充实的 精神氛围之中,对问题理解的多元与彻底,言说的厚重和表达的多样。 “魅力教学”一定是 “有效教学” 、是“高效教学” ,而且它不仅仅是从效率和效果层面上值得肯定的课堂教学, 还应该有“人格”“个性”“艺术”“科学”“创新”“发展”等方面的追求和体验。要求实现“魅力教学” ,要学习、要创新、要拓宽课堂教学改革的视野,提升课堂教学改革的高 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构建课堂教学改革机制,创建一种全新的课堂文化。教师的课堂要摸准时代的脉搏,要有时代的气息。 “魅力教学”的魅力首先在于执教者的“人格 魅力”与“学识魅力”所产生的课堂凝聚力; “魅力教学”的魅力,其次在于课堂教学彰显 师生“个性魅力”所产生的课堂向心力。 另外, “魅力教学”的魅力还在于课堂教学合乎学 生认识规律所产生的“科学魅力” ,更在于能够使师生得到共同进步和提高的“发展魅力” 。

总之, “有效学习”“高效学习”和“魅力教学”这三种课堂教学是一个渐次递升的系 、 列层次。我们广大教师应该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实践和反思,切实抓住、抓紧、抓好课 堂 45 分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落实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和精神,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 登堂入室渐至教学之佳境。 理想的教师:是一个心胸开阔、关注组内教师的利益重于自己、以关注学校大发展为 核心的有思想的人,通过他的努力能使青年教师迅速走向成熟;通过他的努力,中年教师可以不断地消除“职业倦怠”焕发青春迈向专家行列。 理想的教师:要脱掉俗气、洗去浮气、 除掉匠气,要有厚积博发的底气、愈挫弥坚的勇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充实自我、升华 自我、超越自我。 理想的教师:有诸多闪烁着金子般耀眼光芒的品质。正是这些品质推动 着学校不断跨越向前,无往不胜。

第二篇:骨干教师讲座材料

——新课程应注意的三种不良倾向安口中学 付忠生今天,新课程的浪潮澎湃而来,席卷着神州大地。我们广大的青年教师,作为时代的弄潮儿,都积极投身到教学研究与改革中去,创新着、实践着,推动着课程改革向前发展。许许多多的新课例和好做法,以及上升为理论的教学教研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面前,让人目不暇接,煞是喜人。但是,在关注这一切并认真学习的过程中,与新课程标准一对照,却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标准看似一致却在精神实质上相背离的一些做法。

一、“虚假的自主”

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内涵,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有的实践中,某些课例或文章中,所反映出的自主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虚假的。如有的课上,学生整堂课都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活动。他们非常“忙碌” 地,兴致勃勃地交流着、汇报着、表演着……而很难看见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看似学生自主学习,却难有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质体现。我想,自主学习,应该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这个前提之下,在面对相同学习内容的情形时,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感来展开学

习活动,从而将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避免虚假的自主出现在课堂上。

二、“无效的合作”

现在课堂上,合作学习风行,令人欣喜。但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或从一些教学经验中,我和某些老师发现,有些合作学习片面追求形式,结果是花费了许多功夫,却无效果,我们称之为无效合作。无效合作也是我们应该力求避免出现在课堂上的一种不良倾向。要做到这一点,我想,我们首先要明白,合作学习要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在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效果。否则就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而其他学生则会对学习逐渐丧失兴趣。 例如,有的课堂上,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合作过程是简短的,讨论研究是充忙的。因此,往往学生拿不出什么结果或结论,感到非常茫然。有的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没有在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形成长期合作学习的机制。如果再加上分组不分工,结果往往是课上各个小组各自为阵,乱哄哄的,甚至说着与课堂无关的话题。有的则把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也放到学习小组里来合作思考,讨论解答,美其名曰重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果是学生对于肤浅无需讨论就明白的讨论问题日益失去了兴趣,甚感无聊。再则,当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时,往往是每一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而发言人往往是优生。他们主宰着整个课堂,他们的结论就是小组的结论,他

们的见解就是小组的见解。而其他小组成员相对能力较弱,反应较慢,长此以往,他们要么形成对优生的依赖性,要么形成一定的盲从性,非常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并且在这样的合作当中,大多数学生的进取心会逐渐丧失。 我想,真正的合作学习,必须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突破学习的难点上。而不是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是通过多人的头脑在讨论中碰出智慧的火花来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而不是一般问题。因此,合作学习的组织,必须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积极发言,从而得以发展。同时不要一有问题,就组织学生讨论,而是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在恰当的时机进行。

三、“纵容不良个性”

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先进教学理念。但是在实践中,却有一些尴尬的情景出现。如学生在课堂上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对此,有人著文为之叫好,认为这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我以为,这貌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实际上是对学生不良个性的纵容,是与“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人格”相悖的。有人说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提出要求会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并拿美国学校的自由课堂作为论据来说明这个问题。我想,这种说法也是不科学的。 如对个别学生不遵守

课堂纪律,影响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形视而不见,不给予直接的、正确的、足够的帮助与教育;对于学生发言中的明显错误,尤其表现其思想意识方面的错误,如不及时地巧妙地给予指出和帮助,就是在纵容学生的不良个性,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想,在课堂上要避免出现纵容学生不良个性的情况发生,我们首先就要明白我们现在培养学生的个性最低要求也应该是健康的、积极的。再高一点的要求,应该是能够体现出科学的思维方式,文明的生活习惯。而优秀的个性,还应该体现出优秀的文化传统,高尚的道德规范,先进的思想导向。

那么,为什么会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出现以上的“虚假的自主”、“无效的合作”、“纵容不良个性”等三种倾向呢?我想,从根本上说,是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领悟不到位有关,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甚至于有些急功近利。这些,是我们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的地方。只有经常关注并反省这些问题,我们的新课程标准才能真正落实,我们力求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篇:小学教师与教育叙事研究(骨干教师讲座材料)

骨干教师讲座材料——《小学教师与教育叙事研究》

讲座人:齐成文

一、何为教育叙事研究?特点如何?

教育叙事研究是运用“质的研究”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科研方式。

教育叙事研究主要以两种方式开展。一种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既充当叙事者又充当研究者,即自己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生活中发生的事进行叙述与研究,我们称其为教师教育叙事。另一种是教育者只是叙事者,由专门的教育研究者进行记述,并对此进行研究,我们称其为专业教育叙事。

今天我们主要讲教师的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目前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简单地说,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就是叙说教育故事,就是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按我的理解,教育叙事,其实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重新咀嚼、回味和反思,是在叙述中进行思维的梳理。在整理自己的思维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考自己的教育实践,获得理性的升华,达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

写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全程监控、分析、调整的过程,是一种更彻底的自我反思、自我培训学习的过程。真正能达到“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的目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认为,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特点应是:面向实际,站在前沿,重在应用,加强合作。教育叙事研究应该说具有这些特点。

综合研究者的观点,教育叙事研究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真实性

任何一种研究方法,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教育叙事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叙写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预设的结果而人为地更改事实,虚构事实。

不论是事件的背景、起因,还是过程中的具体内容、细节,都必须是真实可信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能掺杂虚构的成分,更不是杜撰、编造的东西。

真实性对于教育叙事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教育叙事既是研究方法,又是研究内容。那种杜撰、编造的故事,那种为了自圆一个道理而说一个“美丽故事”,无论文字多美,情节多复杂,都是不严肃、不负责任的,是对科学的亵渎。 在一篇教育美文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的班级里有个“特殊”的小朋友,上课时经常趁老师不注意,迅速走到其他小朋友的座位旁,打一下或抓一把小朋友的小手、小脸,或是突然间尖叫一声。课堂上,只要有他在,就会时不时地发生“惊奇”。有一回,老师发现他正胡乱涂画着什么。“你画得很好!”,走过他身边时,教师这样不经意地说了一声,却使这位被上天吝啬地剥夺了智慧的“智障儿”在课堂上不再像以前那样好动、调皮了,上课成了他心驰神往的一种期盼。这样的文章读起来确实引人入胜,可问题是在实际教育中,我们的教育效果是否就真的如此富有“传奇色彩”呢?

如果我们尝试着把文章中的教育故事用于教育实践中,其效果会如何?可想而知。关键的因素是这些故事的真实性问题值得怀疑。

二是情境性

教育叙事研究强调对故事细节进行整体性的、情境化的、动态的描述,完整再现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背景等,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育叙事研究要求“原汁原味”地呈现教育现象,强调对时间的描述越详尽、越真实,越能把读者带到现场,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越好。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开展的,强调事件的情境化阐释。所以,教育叙事研究所得出的解释性结论也是情境性的。

三是反思性

教育叙事决不仅仅是讲一个故事,不是对细枝末节的简单罗列,不是一日生活的流水帐,它还要通过故事的叙述,揭示某种意义,使人从中获得一些感悟和启示。在这一过程中,关键词就是反思。因此,一篇有价值的教育叙事,既要叙事过程生动感人,更在于思考的力度。

此外,教育叙事还具有主动性、及时性、丰富性、开放性等特点。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过:“如果一位教师写三年的教案,他仍然是一名教师;如果一位教师写三年的反思,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因此,对一线教师来说,每天坚持写教育日志、教育手记、反思,记载每一天的教育故事,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教育叙事研究不仅仅是单纯的讲故事和写故事,其旨趣在于重述和重写那些能够导致觉醒和变迁的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以引起教师实践的变革。就是说,教育叙事就是通过叙述教育事件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回过头来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

教师叙事使教科研的主体改换成了教师自己,即科研不再是专家的专利,而是掌握在广大教师自己手里。通过这种看得见、摸得着、做得下、干得好的研究方式,能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研究中存在的“理论吞不下、实践收不拢”的现象,能帮助教师真正成为行动研究者。

总结本节,我们可以概括这样两句话:

作为质的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常常对读者说:事情就是这样的,你怎么看这件事?

量的研究常常对读者说:这是真理,难道你不相信这个结论?

二、叙何事?(叙事内容上从哪些方面入手)

(一)从突发的教育事件入手,通过追问“为什么”,以求解决之道

每天我们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纷繁复杂的,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即便是课堂教学中,经过缜密的构思,觉得万无一失的预设,也会在实践中发生出乎意料的东西。这些突发的事件,就特别值得老师们思考。

1、课堂教学

(1)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基于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2)在这堂课中,哪个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效果? (3)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进程有何区别?哪些突发问题始料不及?哪个环节出现了纰漏?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

(4)这堂课中,发生了哪些令我印象深刻、经久难忘的事件?哪些片段值得仔细品味咀嚼?

(5)在模仿他人教学的基础上,我做了哪些创新和改进?在哪些方面渗入了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2、班主任工作

(1)如何针对某个学生的个性开展工作?

(2)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最容易与学生保持密切关系?

(3)什么时候,我感到心情焦虑、沮丧,或者无助?

(4)如果我是那个学生,对这个问题我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如果再给我自己一次机会,哪些细节将做得更好?

3、学期或学年工作

(1)在我的工作中,我最满意的有哪几个方面?最不满意的有哪几个方面?

(2)我在工作时受到哪些条件的限制和遇到哪些难以克服的困难?

(3)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并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教训?

(4)在未来一年里,或者从长远来看,我希望采取哪些方法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并积累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

(二)从教师长期坚持的教育理念入手,通过自我挑战,以期发现适合自己的理念,修正不正确的教育倾向 应该看到,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普通教育者富有个性的反思和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才有可能推进教育理论的蓬勃发展。这是宏观方面的。

当然我们仍可以立足于课堂、我们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

比如,支持这堂课后面的观点是什么?这个观点和自己最近听说的一个观点有什么不同?试着改一改,寻找一个更为合适的观点,自己将锁定哪一个?

作为班主任也会产生类似的问题。比如,自己费尽心思筹划多日的班会为什么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检讨一下,支撑班会的思路是不是出了问题?试着证实或证伪原先的设想,将会出现什么状况?等等。

(三)从教育失误入手。

教育失误的起因是什么?我是如何处理的?事后想起,哪种办法更好些?

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善于通过反思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家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里,要请大家注意,写教育失误决不是写检讨书和悔过书,也不是翻找陈年旧帐,自我批评一番,因为这不是真正的反思。比如,教师凭主观印象认定某个学生偷了同学的东西,因自己的心情不好把一个上课说话的学生赶出教室,等等。像这些事情本不该发生,无非离不开教师职业道德、社会伦理等问题,这是大家都知晓的“公理”,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

(四)从自己参与的教育实验入手。

什么背景下,我参与的这项实验?我的想法跟这项实验的理念有何冲突?实验前后我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什么改变?实验是否成功?对我有怎样的启示?

比如朱永新主编了一套被称为“真正的中国的教育叙事研究”的“新教育文库•我的教育故事”丛书,里面记录了大量发生在“新教育实验”中的真实鲜活的故事。

(五)从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的入手。

教师叙写教育叙事,不应仅仅局限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还应该扩展到自己所见教育现象。

尽管如此,教育叙事研究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在经历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因为某一种科研方法的缺陷而对其进行全面的否定。教育叙事研究不是传统教育科研方法的对立面,也不是要代替后者,而是与其相得益彰,共同推进教育科研向多元化发展。

第四篇:教师业务讲座材料

如何成为优秀的教师

白沙中学教导主任讲座材料

一个国家的兴起必起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而教师是教育之灵魂、教育之关键。伟大的教师,培育旷世之才,造就伟大的时代。

自古以来,师承“传道、授业、解惑”祖训,中国的师者风范似乎总是循规蹈矩,教师的“一桶水”在以知识授受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用之不竭”。而今世界,新知识排山倒海,知识经济初露端倪,高新技术突飞猛进,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使我们教师明显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

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就已经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中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可见,好学的教师最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要想学生好学,必须老师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只有教师自身不断发展,学生才会有不断发展的力量。所以说,引发学生才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

一、转变教育观念,放下所谓的“师道之尊”

现在是信息社会,学生与老师一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取得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更多的应该是学生求知途中富有经验的组织者,是学生的求知伙伴。

教师首先要接受这种新观念,放下过去那种师道尊严:要成为“学生的同学、学生的朋友及学生的学生”。

陶行知说过:“只须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教师要想留住“思想的青春”,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放下“师道之尊”,敢于做学生的“学生”,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永远不落伍”。

二、反思教师角色,走出“传统误区”

暑期教师远程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成长,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更好地走进新课程。所以要反思“传统教师角色”,走出误区,实现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开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在深层次上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中仍有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表现。具体表现在:

1、课堂教学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及设计的教学程序等仍定位在完成知识性的任务。能力的培养及科学素质方面的要求在教学中未摆正其应有的位置。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利用和发挥学生自身这个最好的课程资源,缺少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学生往往扮演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2、许多教师不自觉地处处在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刚刚活泼起来的课堂或刚刚点燃的思维火花总会在老师的一声“坐端正”,或面对表现不理想的学生而露出的一脸不愉快中失去活力。常令听课的老师有点惋惜,也同样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中断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正是因为教师没能完全走出传统角色,使课堂教学显得过于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陶行知说过:“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学,越学越快乐。

教学相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的定位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摆正自己的位置和角色,走出传统误区,构建新的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学生一道学,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引导学生的发展。

三、转变自己角色,勇做学生的“学生”

怎样做学生的“学生”,才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呢? 陶行知说得好:“好学业的教师,必须要有:

(一)虚心;

(二)宽容;

(三)与学生共甘苦;

(四)跟民众学习;

(五)跟小孩子学习。”

教师要努力做个“好学的教师”。教师在课堂如何做到“好学”,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就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俯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平等互动

“俯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就是指教师要有学习意识。教师要创设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以此来实现向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对话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促进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交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情境中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彼此敞开心扉,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共同分享。

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的见解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善于引导,通过示范作用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按预定目标发展,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提问的方法,乃至衣饰、姿态、表情等。

“师生之间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便创造了真正的教育。以达成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目标。

善于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该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在同-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学习。只有如此,教师才能从学生中、从课堂中汲取“营养”,获得学习。也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弯下腰来与学生探讨”——虚心互学

陶行知说过:“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也会有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相信学生吸纳知识的速度和能力,有时会比教师懂得更多,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亭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这是陶行知对教师的教诲和忠告。

现在提倡“终身学习”,教师也应是终身学习者。教师要经常性地“充电”,以开放的心胸去虚心接纳别人的意见,去探寻真知,不断提高终身学习的素养。

要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大河”转变,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已不完全适应新课改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大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教师要由“导师‘向”学友’转变,虚心向学生学习,要有甘当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3、“竖起拇指给学生奖赏”——激励互助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

教师要由课程的裁判者而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过去的课程评价,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这样,建立在自省自审意义上的自主发展总无可能变为现实。而新课标评价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评价角色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转变。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自己思索的独特判断要倍加重视,尤其珍视其中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摒弃求全责备;就语言运用而言,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释放出潜在激情能量。

二、从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着眼,既不忽视其学生在知识、能力乃至个性形成中的缺陷,更要关注其发展的潜力和才能的进步。学生的细微的进步当须教师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和呵护,并以对明天的信心去保护其成长所必备的和谐健康的氛围。

三、教师要敢于当“应战者”。新的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当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勇敢地接受学生的挑战,和学生一道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挑战”与“应战”中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其学习进步更是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正如陶行知的“每天四问”,就为教师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谈教师的专业成长

——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白沙中学教导主任讲座材料

各位老师,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成为其标志性特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也成了当代国际社会教育改革的主流,成了世界各国教育竞争的着眼点。在终身学习这种思想观念指导下,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成了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教师理应率先学会终身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一、终身学习是“潜教育”对教师的理想要求

学生时期正处于一个人的品格塑造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教师“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毫不例外地会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先生认为习惯的培养更多的要靠“潜教育”。“潜教育”要求教育者本身的完美,本身越完美,教育孩子就越轻松。

二、终身学习是“人文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塑人文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已刻不容缓。在教学中,如何挖掘、发挥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功能是各门学科教师面临的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以数学教师为例: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智慧的结晶,向学生介绍这些辉煌的成就,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自尊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如在教学“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π”与祖冲之的“祖率”,还可以随时相机向学生介绍现代的杨乐、张广厚、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的研究水平和对世界的贡献等等。通过史料与史实的介绍,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而要做到这些,教师没有人文意识与人文素养是行不通的。

三、终身学习是“新课程”对教师的现实要求

首先,新课程强调学科的综合和开放,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需要教师广泛地阅读,睁开眼睛看看课堂之外的“风景”。第二,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生成,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出发,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所了解,能灵活巧妙地应对课堂即时生成的种种情况。这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第三新课程强调实践探究,要求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心中装有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及其相关的引导经验。然而以上这些知识的获得,一要靠探索,二要靠学习。面对新课程,教师需要做的准备很多,但不管做什么样的准备,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学习。

四、终身学习是“教学相长”在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普及,通讯发达,信息爆炸,在某一些方面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先于教师或超过教师的事,是经常出现的。虽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课堂上经常出现尴尬的“反哺”现象,不能不说是对教师威信和尊严的挑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在学生面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教师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让“教学相长”的思想在现代教育中显示其生命的活力。

由此可见,终身学习理应成为当今每一位骨干教师的一种生存的理念,它是教师自身发展、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第五篇:骨干教师专题讲座

中考语文专题讲座——写作构思及表达

2009—2010学年下学期刘秀兰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所以说,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测试内容包括综合构思、文字表达、和自我评价等方面,以主观题为主。通过作文考查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抒发真情实感的能力,注重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课程标准》对作文总体要求: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说明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一、作文题型:

⑴命题作文:

第1组:想起你时很温暖、我们的心近了、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

第2组: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鸟、其实并不是这样、我的季节我做主。

第3组:心海里的那朵浪花、我的视线、向前向前向前。

命题作文是写作命题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通常对写作内容的限制性比较强。从上面几个题目看考查的内容开放度比较宽,第1组的题目侧重于从写人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第2组的题目侧重于从自己的成长的经历角度表达自己的感悟;第3组的题目开放性最强,可以从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选材构思。这一类题目的命制,首先应关注学生的经验,注意引发学生的表达愿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题目也应注意要新颖,避免学生猜题、押题,考前背现成的文章。

⑵半命题作文:

第1组:我拥有 ________;那一次,我很_________(快乐、内疚、受启发);我把 _______留在________;那时,我________。

第2组:记忆中的__________;珍爱_________;________, 你好;

半命题作文也是写作命题的常见形式之一,既有一定的限制性,又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可选型。这类题目的命制要特别处理好写作内容的限制性和开放性的关系。以上几个题目都要求根据提示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作,试题所提供的提示应注重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但应注意有些题目的设计表述不清,会给学生带来误解。如______带来______;心_________;这样的题目没有任何提示,让学生非常难解,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情绪。

⑶话题作文:

例:以"孝顺父母、磨练、翅膀、深深的脚印、山水、健康------"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话题的提示略)

话题作文是近几年来写作命题最常用的形式,这类题目的写作范围很广,涉及到自然、人生、社会,许多话题都特别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可以以话题为中心,构思出许多思路,从中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内容、最有把握的文体来写,这样便于考查学生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真切感受,使学生写作的构思空间加大,既减少了命题和半命题的限制性,又扩展了题目的开放性。

但是也发现有的话题虽然给了提示,但学生仍然望而生畏,难以成文。如"健康"这一话题,看上去很接近生活,但绝大部分学生无从下笔。在对2007年的中考阅卷分析中,看到写这一话题的考生所占比例甚少,值得我们深思。

但是,由于个别教师的误导,近年来出现了一种说法,既"话题作文写什么都行"的错误认识,误导了

许多同学不能认真审题,更不注重平时的作文训练,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在话题作文的写作中中,要注意有相应的提示语,有适当的限制,以保证写作思路不至于离题太远。

⑷材料作文:

1、人的成长,犹如在沙滩上行走,每前进一步,都会留下一个脚印。人生的每一步,有时至关重要。莫顿、亨特受益终身的经验,正是源于小时候的一次亲身历险,走一步,再走一步,铸就了他一生的成就。

请你追溯自己的生活经历,截取一个或几个感受较为深切的片段,写一篇文章。

2、墙壁上,一只虫子艰难的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下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过了一会,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艰难的往上爬------

有两个人同时注视着这只虫子,第一个人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如此执着、顽强,真正百折不回啊!"另一个人禁不住叹了一口气说:"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的爬,何时才能爬到墙顶呢?稍稍改变一下方向,不就容易上去了吗?"

读了上面的材料,也许你会产生很多感触和联想吧!请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

材料作文也是近几年来写作命题中的常用形式,与话题作文相比,同样都有提示的材料,但话题作文为考生提供的是话题,而材料作文只是为考生提供的具体的材料。相对地说,材料作文也就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目中经常出现,但比例在逐渐缩小,难度也在适当的减小。但是材料作文注重了引导学生对所给材料的分析和探究,特别是能够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以及对观点的提炼能力,所以,材料作文仍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作文形式。

另外,材料作文中也包括以图画为内容的材料作文,但近几年不常用。

作文的命题,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都必须有具体的要求。

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字数在600字左右。

作文题量在1--3小题之间,其中包含二选一形式。题干文字量为100字左右,作文文字量为600字左右,难易度应在70%左右。写作的分值一般在45分--60之间。

上一篇:国防生毕业典礼发言稿下一篇:公共安全事件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