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行业分析报告

2024-05-09

中国新能源行业分析报告(精选6篇)

篇1:中国新能源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新能源行业分析报告

在如今众多的行业迅猛发展的时代一个新的行业诞生了它代表着环保无污染清洁这就是新能源行业他的诞生是具有标志性的。在当今世界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已经不能满足人均需求而且传统的能源具有消耗发污染严重不环保是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已经不能胜任了。人们必须要开发出新的能源来代替过去的不可再生的能源。说道新能源它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而现在主要使用的能源有:燃烧石化燃料,比如煤炭这是火力发电,还有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尤其以燃烧煤炭等化学染料污染最为严重产生大料的废气污染空气是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资源及市场潜力

按人口计算,我国能源资源相对匾乏,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第三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1996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消费量逾13亿吨标准煤,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1.14吨标准煤,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2.4吨标准煤的一半,居世界第89位;我国年人均电力消费仅882千瓦时,世界年人均消费为2220千瓦时,我国不到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40%。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将逐年增加,到 2050年将逾2吨标准煤,相当于目前世界平均值,仍远低于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要解决能源匮乏的问题,同时又要考虑可持续发展,开发我国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最有效的途径。

篇2:中国新能源行业分析报告

发展替代能源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十一五期间,在现有的能源和资源边界的约束下,能源替代这一有助于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的产业,孕育着重大投资机会。

在我国现有能源供给的约束条件下,我国面临着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能源自给安全压力以及巨大的环保压力。发展替代能源,实现传统能源之间、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格局中,决定不同形式能源的应用及发展前景的决定因素有两点,一是能源使用过程中的内外部成本,二是后继储量以及是否可再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可再生能源再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16%。

风电是目前最具成本优势的可再生能源,风力资源较好的地区的风力发电成本与燃油发电或燃气发电相比,已经具备成本竞争力。目前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仅占我国可利用风力资源的0.1%。风电到2020年很可能超越核电,成为我国第三大发电形式。2006年到2015年风机设备市场容量总计达到1000亿元以上,目前我国风机设备的国产化率仅有25%,目前对风电场招标有70%国产化率的要求,本土风机制造商面临巨大市场空间。

太阳能是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形式,是所有化石能源及多种可再生能源的源头。多晶硅价格上涨对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行业的影响并非完全负面,行业内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厂商的电池片产能和组件产能成为无效产能,避免了电池片和组件价格的恶性竞争,行业优胜劣汰得以更快的实现。高价多晶硅的压力下,优势企业也会有极强的动力削减成本,比如应用更先进的硅片切割技术,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等,以求获得成本优势和竞争力。多晶硅太阳能行业极有可能08-09年重新进入黄金发展期。

在我国能源消费新格局中,中国富煤少油的能源禀赋格局决定了煤变油,煤代油具备比较成本优势。生物质能油品具有清洁环保,可再生的特点,中长期将成为重要的交通用能源。目前,醇醚燃料是潜力巨大的替代能源,尤其是二甲醚是替代LPG的最佳选择。当油价高于35美元/桶的时候,煤液化和煤制醇醚燃料具有竞争优势;对煤头和气头醇醚燃料作经济分析的结果是,每立方米1元的天然气价格生产的醇醚燃料成本对应的约是400元/吨的煤炭价格;原油价格跌倒40美元/桶,煤制烯烃仍有竞争优势。甲醇作为燃料和原料,其需求必将大幅增长;而煤液化由于投资大和技术风险,国家对此仍持谨慎的态度;而甲醇制烯烃由于其成本低,是较有前景的煤化工发展方向。

各种能源形式发电成本比较

发展替代能源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我国现有能源供给的约束条件下,我国面临着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能源自给安全压力以及巨大的环保压力。发展替代能源,实现传统能源之间、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格局中,决定不同形式能源的应用及发展前景的决定因素有两

点,一是能源使用过程中的内外部成本,二是后继储量以及是否可再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可再生能源再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16%。

风电是目前最具成本优势的可再生能源,风力资源较好的地区的风力发电成本与燃油发电或燃气发电相比,已经具备成本竞争力。目前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仅占我国可利用风力资源0.1%风电到2020年很可能超越核电,成为我国第三大发电形式。2006年到2015年风机设备市场容量总计达到1000亿元以上,目前我国风机设备的国产化率仅有25%,目前对风电场招标有70%国产化率的要求,本土风机制造商面临巨大市场空间。

太阳能是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形式,是所有化石能源及多种可再生能源的源头。多晶硅价格上涨对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行业的影响并非完全负面,行业内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厂商的电池片产能和组件产能成为无效产能,避免了电池片和组件价格的恶性竞争,行业优胜劣汰得以更快的实现。高价多晶硅的压力下,优势企业也会有极强的动力削减成本,比如应用更先进的硅片切割技术,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等,以求获得成本优势和竞争力。,多晶硅太阳能行业有可能08-09年重新进入黄金发展期。

在我国能源消费新格局中,中国富煤少油的能源禀赋格局决定了煤变油,煤代油具备比较成优势。生物质能油品具有清洁环保,可再生的特点,中长期将成为重要的交通用能源。

十一五期间,在现有的能源和资源边界的约束下,能源替代这一有助于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的产业,孕育着重大投资机会。

一、实施能源替代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前提

发展替代能源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我国现有能源供给的约束条件下,我国面临着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能源自给安全压力以及巨大的环保压力。我国能源的供给矛盾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石油和天然气可采年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次是人均能源占有量较低。我国石油的可采储备年限只有15年,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仅能维持81年。人均石油,煤炭,然气,以及水电资源的占有量分别为世界的6.8%,63%,6.0%,75%。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6的数据,世界2005年的能源消耗增量中,中国的贡献率超过了50%。按照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增速,我国传统能源储量不足的问题将会愈加突出,能源供给构成中长期内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

2005年世界石油、天然气、煤炭名义价格均创出了历史新高,我国的经济增长正为高价能源付出代价。2005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3.23亿吨,进口原油1.27亿吨,进口成品油3143万吨,石油严重依赖进口,进口运输路径严重依赖马六甲海峡,石油供应安全潜在风险成为我国外交战略的重大牵制因素。在国际国内环境成本越来越显性化的趋势下,如果不改变目前我国以煤炭为并因而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一次能源消费方式,未来我国还将付出更多的环保代价。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权利多于义务,但作为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以及第一大二氧化硫排放国,未来可能需要承担更多的义务。发展替代能源,实现传统能源之间、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我国必将步入更为多元化、清洁、高效的能源消费新时代。能源消费新格局的形成离不开各个国家策推动,欧、日、美、西班牙,印度等国替代能源的迅速发展,与上述国家政府的鼓励政策和相关促进法规息息相关。

二、我国未来能源消费将形成多元,清洁,高效的新格局

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在能源这一重点领域中,优先主题包括:工业节能,煤的高效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规划纲要中还明确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达到16%。《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要节约优先,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在我国正式实施,这是国际上第五部正式的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法律。此外,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已经并且即将出台的配套实施细则一共有12条。这些实施细则从产业发展指导,电价,总量目标,财税补贴,专项基金,并网发电等各个细节方面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予以支持和细化。(来源:华经纵横)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水电总装机达到3亿千瓦,风电装机目标为3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达到3000万千瓦,沼气年利用总量达到443亿立方米,太阳能发电装机18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3亿平方米,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在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格局中,决定不同形式能源的应用及发展前景的决定因素有两点,一是能源使用过程中的内外部成本,二是后继储量以及是否可再生。

风电是目前最具成本优势的可再生能源,风力资源较好的地区的风力发电成本与燃油发电或燃气发电相比,已经具备成本竞争力。我国可以利用的陆上风力资源达到2.5万亿千瓦,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仅占我国可利用风力资源的0.1%。

2005年全世界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1769兆瓦,比上年增加3562兆瓦,增长43%;新增风电总投资达120亿欧元或140亿美元。2005年,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前6位的国家,依次为德国18428兆瓦、西班牙10027兆瓦、美国9149兆瓦、印度4430兆瓦、丹麦3122兆瓦和意大利1717兆瓦,其中,丹麦电能供应的22%由风力发电提供。

2005年底风电装机超过百万千瓦的有11个国家,7个欧洲国家、3个亚洲国家(印度、中国、日本)和美国。我国风电发展速度05年居全球第一,达到65%,从2004年底的76.4万千瓦增长到126万千瓦。按照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未来十五年我国风力发电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6.5%。按目前我国风力发电的实际速度,风电装机在2010年可能突破500万千瓦的规划,到2020年很可能超越核电,成为我国第三大发电形式。2006年到2015年,保守预计风机设备类的市场容量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目前我国风机设备的国产化率仅有25%,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强调了要培养大型MW级风机整机的制造能力,目前对风电场招标设备有70%国产化率的要求,这为本土的风机制造商预留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由于风机体积巨大,风机受销售半径的影响较为明显,国内厂商在运输及后继维护方面具备成本优势。

篇3:中国新能源行业分析报告

能源作为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进步水平的标识,也是约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源消费强度作为反映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我国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高达36.17亿吨标准煤,较第二次经济普查增长约20%。与各国横向比较,2012年中国消费了相当于全世界20%的能源,按现行汇率计算,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日本的7倍,同时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中国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发展的同时能源问题以及由能源问题引发的环境问题不可小觑。

指数分解分析方法最早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Laspeyres提出的以基期价格为权重的指数,起初用于分析产品价格与产量变化对销售金额的影响,尚未用于能源消费方面的研究。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能源问题日益严重,研究学者开始关注利用指数分解方法分析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指数分解方法开始逐渐用于废气排放的研究。指数分解方法大致有10多种,如Laspeyres、Paasche、Divisia、Fisher、Marshall-Edgeworth和投入产出法等,其中Laspeyres和Divisia指数分解法应用最为广泛,但二者均为不完全分解,分解之后存在残余项,且Divisia指数分解法存在取值为“0”时对数运算使其无法计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改进方法:Sun(1998)提出了改进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法,可以达到完全分解的效果;Liu等(1992)提出了适应性加权Divisia分解,避免了参数估计的主观性和任意性;Ang(1998)则认为将对数平均的方法运用至Divisia指数分解过程中,可以有效解决分解残余问题,并列举了分解中可能出现“0”值的8种情形及相应解决方法。

国内外很多学者利用不同的指数模型对能源消费强度进行分解,并尝试解释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影响因素。观点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观点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中国能源消费强度下降起到很大作用。师博(2007)建立的Refined Laspeyres指数分解模型,认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对能源消费强度的改进产生积极影响。李国璋等(2008)基于广义费雪指数方法对能源消费强度进行分解,得出区域结构因素是导致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技术进步因素,产业结构轻型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第二类观点认为总体能源消费强度下降是由各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下降造成的,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并不大。吴巧生等(2006)利用Laspeyres指数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进行因素分解,得出效率因素是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结构因素相对较小,且除少数年份外,结构因素作用均为负面影响。齐志新等(2007)认为,2001年前导致经济整体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各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下降,2001年后重工业比重上升成为导致能源消费强度上升的主要因素。韩智勇等(2004)也认为,1980-2000年间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王玉潜(2003)运用投入产出技术和统计因素分析方法,建立能源消耗强度的投入产出模型和因素分解模型,初步解释中国1992-2002年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原因,即各能源消耗强度的降低都是能源技术进步的结果。李廉水等(2006)对35个工业行业能源消费强度数据进行Malmquist分解,并将能源消费强度作为被解释变量,与分解得出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建立回归模型,得出技术效率而非技术进步是工业部门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但后者的作用将逐渐增强。第三类观点将能源效率与其他经济因素相结合研究。符淼(2008)认为,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中也包含了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对能源消耗的作用,产业结构只能短期影响能源消费强度。Karen等(2006)对中国能源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中国1997-1999年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为能源价格、科技创新、研发支出、产业结构变动;使用国内技术与引进技术对节能效果有很大差异。

上述文献均从单一角度并且使用单一方法对能源消费强度进行分解。从分解角度而言,均为不同年份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因素分解,并未考察此间各部门能源消费强度的因素分解,分析影响各部门能源消费强度的因素变化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从方法角度,多数研究者采用Laspeyres和Divisia指数分解,分解方法单一,无法相互弥补分解方法的缺陷。本文综合比较各种分解方法的优缺点,将主要运用LMDI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分解法和完全分解法两种方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进行分解,并从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两个角度解释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和能源消费量出现波动的原因,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能源经济相关战略及优化产业结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LMDI分解法

假定将整体经济社会划分为若干个行业,Et为第t年的能源消费总量,Eit为第i个行业第t年的能源消费总量,Yt为t年总经济产出,Yit为行业i第t年产出,sit为行业i第t年所占的经济产出份额(Yit/Yt),It为总能源消费强度(Et/Yt),Iit为行业i的能源消费强度(Eit/Yit)。

能源消费强度从时间0到时间t的变化,可以分解为以下两种形式:

Ieff表示效率因素,Istr表示结构因素,其中,式(2)为加法模型,(3)式为乘法模型。

对公式(1)左右两边同时进行微分,即可得到能源消费强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即:

两边同除以It,可得:

其中,

设wit=Eit/Et,即各产业能耗所占比重,式(5)可简化为:

改成对数形式:

对式(9)从0到t进行积分,可得:

若直接对上式进行积分计算,则计算困难,可以对其求幂及离散化处理进行逼近,可得:

式(11)、(12)即为算术平均(Arithmetic Mean Divisia)分解法的公式,在算术平均分解法的基础之上,将其中算术平均的权重替换为对数形式的权重,即可得到LMDI分解法,其分解形式如下:

(二)完全分解法

将能源消耗量(E)和生产总值(G)分别按照若干经济部门进行分解:

其中,Ii表示第i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强度,Si表示第i个行业经济产出所占份额。

总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可表示为:

根据联合生产和平等贡献原理,完全分解法可以将总能源消费强度变动分解为:

其中Iint表示结构因素变动,Ieff表示效率因素变动。

(三)数据来源

多数文献对产业结构的分析采用三次产业或者行业的划分方式,不过按照三次产业划分的范畴过大,可能会损失一些有用信息,而且甚至不需要深入分析就可以得出一些直观的结论;如果按照行业分析,则又划分过细,很难比较各行业的差异。故本文将国民经济划分为6个部门,分别为: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水利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其他行业(如金融房地产行业),即在第一产业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第二和第三产业做进一步划分。所需能源消费强度数据来自于三次经济普查,部分年份的数据由《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补充计算得到。

三、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化与行业差异分析

(一)能源消费强度总体变化趋势

根据第一、第二、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2014)数据可以绘制2000-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趋势图,其中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直观看出,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5年,能源消费强度呈现上升趋势,2001年能源消费强度为1.44吨标准煤/万元,而2005年能源消费强度为1.64吨标准煤/万元,提高13.9%。第二阶段为2006—2013年,该阶段能源消费强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变动幅度较小,第三次经济普查时期(1.21吨标准煤/万元)较第二次经济普查时期(1.4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5.4%,年均下降3.3%。

能源消费强度由能源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计算得出,因此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受到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为初步解释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原因,绘制2000—2014年能源消费平均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图,如图2所示。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能源消费增长速度采用等价值总量计算。

由图2可知,除2001—2005年以外,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始终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一方面,出口的增长极大程度地刺激了能源消费,2001—2005年中国出口增长较快,其中2004年中国能源出口量高达400百万吨油当量,占同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5%;另一方面,2001—2005年工业迅猛发展,在对GDP贡献率不断增长的同时,所需能源消费也呈较大幅度增长,故2001—2005年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2005—2013年GDP增长速度显著高于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但是2008年后二者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分析其原因,2007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GDP与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均出现显著下降趋势,为应对经济疲软态势,2009年政府提出“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对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达2100亿元,故此阶段GDP增长速度出现回升,能源消费则仍保持较低的增长速度,这与图2中能源消费强度在2001-2005年有小幅度上升而2005后能源消费强度开始下降的现象一致。初步分析可得,影响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因素有两点,一方面中国GDP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能源消费量不断降低,二者共同作用导致能源消费强度在2005-2013间发生较大幅度的降低。故分解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量化不同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力大小,对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政策策略,降低能源消费及提高能源消费效率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二)分行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趋势

由于行业性质的不同,不同行业间能源消费强度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一般而言,第一和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强度较小,而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对能源依赖性较强,故能源消费强度较大。表1为2000—2013年各行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表。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由表1可知,沿时间轴比较,各行业的能源消费强度都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其中,农林渔牧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的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与2000年能源消费强度相比,2013年各行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幅度均接近5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能源消费强度虽有下降,但相比幅度较小。横向比较可知,不同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最高,第一次经济普查时期该数值高达2.51吨标准煤/万元,高出同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主要消费能源为石油和煤炭,由于其产业增加值相对较小,居民拥有汽车的数量越来越多,石油消耗量快速增加,导致其能源消费强度相对较大,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能源消费强度为1.35吨标准煤/万元,已经超越工业成为能源消费强度最大的部门。农林渔牧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属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其能源消费量较小,能源消费强度较低。

四、能源消费强度因素分解

1.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二维图。

本文主要采用LMDI分解法与完全分解法对各行业能源消费强度进行横向与纵向分解,为直观显示各部门能源消费强度变动的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及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性质,比较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的大小,分析导致总体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原因,在此引入Liu和Ang(2007)设计的二维图,如图3所示。

图3中,X轴上的点表明结构效应不显著,Y轴上的点表明效率效应不显著,X轴与Y轴的交点表明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均不显著。对角线A、B上,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的绝对值相等,其将平面平均划分为8个区域,分别以Ⅰ至Ⅷ表示。以区域Ⅳ为例,该区域表明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均显著,效率效应大于结构效应,二者的变动均会导致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改进。区域Ⅰ至Ⅳ内,总体能源消费强度上升,区域Ⅴ至Ⅷ内,总体能源消费强度下降。区域Ⅵ与Ⅶ为最优区域,其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为负值,均会导致能源消费强度下降。

2.能源消费强度纵向分解。

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解释其产生变动的原因,需对其能源消费强度进行纵向分解。本文利用LMDI分解法,将2000—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为结构变动部分与效率变动部分,并根据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二维图,对各年度因素分解情况进行区域划分,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2000—2001年能源消费强度变动位于区域Ⅶ,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均会导致能源消费强度下降,但结构效应绝对值大于效率效应,故总体效应会导致能源消费强度下降。2001—2002年能源消费强度变动位于区域Ⅳ内,效率效应虽仍为负,但结构效应为正且其绝对值大于效率效应,故总体效应会导致能源消费强度微弱上升。2002—2003年能源消费强度变动位于区域Ⅲ,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均为正,二者会共同导致总体能源消费强度上升,与图1中能源消费强度在2002—2003年有小幅度上升趋势相一致。2002年我国开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此时仍是结构变动所占比重较大,效率变动所占比重较小,结构因素仍是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最主要因素。但随着能源利用技术的进步,效率变动的比例开始逐渐提高,最终超越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越来越重要,表明此时各行业的内部效率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决定性的因素,即能源效率的提高归因于技术进步决定的效率因素,产业结构的影响力有所减退。从结构变动和效率变动的数值可知,结构变动多为正值,但数值逐渐减小,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起初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产生正向影响,会促使能源消费强度提高,但对提高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越来越小。故随着结构因素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力逐渐减小,直至对能源消费强度产生负向影响,说明结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能够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效率变动均为负值,效率因素则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产生负向影响,并且其绝对值逐渐增加,表明效率因素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提高能源消费强度,必须更加关注效率因素。

3.能源消费强度横向分解。

能源消费强度的横向分解,主要是利用完全分解法对比分析各行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情况及其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变动的影响。分解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2004-2008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下降0.217吨标煤/万元,效率变动为-0.218吨标煤/万元,结构变动为0.001吨标煤/万元,效率变动起到积极且主导作用,降低了总体能源消费强度。分行业而言,所有行业均对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起到积极作用,其中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工业发挥的作用最为明显。农林渔牧业强度变动占总体能源消费强度变动26.270%,其中效率变动发挥积极作用,为-0.050吨标煤/万元,极大程度降低了农业能源消费强度。工业的结构效应相对作用较小,占总体能源消费强度变动的12.313%,而随着以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崛起,其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变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占总变动的20.385%。2008—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下降0.094吨标煤/万元,下降幅度有所减弱,其中结构变动为0.020吨标煤/万元,效率变动为-0.114吨标煤/万元,效率因素仍旧是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但效率变动占总变动的比例有所下降。其中,工业对该时期能源消费强度降低的贡献率较大,所占比例高达33.311%,表明2008—2013年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成果显著。

4.结论。

(1)结构因素对能源消费强度变动的影响越来越小,而效率因素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则越来越大。目前,对能源消费强度影响而言,结构变动所占比重较大,效率变动所占比重较小。2006年以后效率变动的比例开始逐渐提高,以技术进步为主的效率因素将逐渐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原因。其中,结构因素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逐渐降低,表明结构因素对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的阻碍作用逐渐减小,直至促进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而效率因素则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产生负向影响,表明效率因素是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的重要因素,要想提高能源消费强度,除了改善结构外,还必须关注效率的提高。

(2)所有行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均有所下降,且各行业的效率因素均为负值,表明这些行业在技术管理上均有所进步,促使了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且工业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的作用变动最为明显。2004—2008年,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动占总能源消费强度变动的12.311%,下降0.027吨标煤/万元,其中,效率变动为负,表明工业正在改进技术管理,提高效率从而降低能耗,2008—2013年期间,工业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降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所占比例高达33.311%,表明降低能耗主要降低工业能耗,而降低工业能耗主要在于改进效率和结构。

五、政策建议

1.调整行业结构,降低高耗能行业的比重。

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多为正向影响,表明结构因素是阻碍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原因。就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重工业增长明显加快。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工业、重工业等行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对于钢铁、水泥等过剩产业,应通过优化产业技术,降低其煤炭消费量。同时,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布局,积极促进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化,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鼓励发展先进生产能力,支持投资那些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降低能源消费量的新型行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有效控制消费量、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2.加强节能技术投入,改善组织管理,提高终端能源利用效率。

由因素分解结果可知,效率效应对能源消费强度产生负向影响,且影响所占比例较大,表明效率效应是导致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为改善能源利用效率问题,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大对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体制,聘请优秀管理与技术人才,从管理与技术层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在财政与金融方面对各部门尤其是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如对应用节能技术的项目减免部分税收、发放财政补贴、扩大优惠贷款额度等,以此激励各部门企业促进节能技术进步。

3.促进经济平稳发展,降低其对能源的依赖度。

分析表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目前,中国能源消费强度逐渐降低,但仍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因此,为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减少能源消费总量尤为重要,尤其需要利用科学发展、科技创新等方法,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逐步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度,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三次经济普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相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行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法与完全分解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将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率因素逐渐超越结构因素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以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发挥积极作用;工业部门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篇4: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新能源——能源危机的出路

新能源是未来世界的主体能源,一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好坏将直接影响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展替代能源,实现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当前世界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世界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保障。

中国正在积极开发水电、核电,鼓励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和海洋能。据中国新能源网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从目前的7%左右提高到16%左右;2035~2040年,这一比重将占到一次能源总量的25%以上。

二、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态势

1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比例由2001年27.6%、2002年24.62%下降到2003年23.36%、2004年22.26%、2005年21.60%、2006年21.1%,天然气所占比例由2001年2.96%、2002年2.71%下降到2003年2.50%、2004年2.53%,继而上升至2005年2.8%和2006年3.0%,所占比例仍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一般水平,而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竟达70%,远远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28%),而且,今年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主要原因是相对油气资源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而且,相对工业国家我国过去对使用高污染的煤炭几乎没有环保的政策限制和外部成本合算。

2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行业的介定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它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伸出所产生的热能。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

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当今社会,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氧气等。

(2)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政策及激励机制欠缺

在现有技术水平和政策环境条件下,除了水电和太阳能热水器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外,大多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成本高,再加上资源分散、规模小、生产不连续等特点,在现行市场规则下缺乏竞争力,需要政策扶持和激励。目前,国家支持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经济激励力度弱,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政策的稳定性差,没有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②市场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虽然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但由于没有建立起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政策,无法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可再生能源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致使我国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发展缓慢。

③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

除水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和沼气外,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技术研发能力,设备制造能力弱,技术和设备生产较多依靠进口,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同时,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没有形成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

3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展望

(1)水电

今后水电建设的重点是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黄河上游和怒江等重点流域,同时,在水能资源丰富地区,结合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需要,加快开发小水电资源。到201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9亿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1.2亿千瓦,小水电50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2000万千瓦;到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亿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2.25亿千瓦,小水电7500万千瓦。

(2)生物质能

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生物液体燃料。到201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90亿立方米,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万吨。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440亿立方米,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

(3)风电

①到201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重点在东部沿海和“三北”地区,建设30个左右10万千瓦等级的大型风电项目,形成江苏、河北、内蒙古3个100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建成1~2个10万千瓦级海上风电试点项目。

②到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在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河北、内蒙古、辽宁和吉林等具备规模化开发条件的地区,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建成若干个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大省。建成新疆达坂城、甘肃玉门、苏沪沿海、内蒙古辉腾锡勒、河北张北和吉林白城等6个百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并建成100万千瓦海上风电。

(4)太阳能

发挥太阳能光伏发电适宜分散供电的优势,在偏远地区推广使用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或建设小型光伏电站,解决无电人口的供电问题。在城市的建筑物和公共设施配套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扩大城市可荐生能源的利用量,并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提供必要的市场规模。为促进我国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做好太阳能技术的战略储备,建设若干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电站和太阳能热发电示范电站。到2010年,太阳能发电总容量达到3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180万千瓦。

(5)其它可再生能源

积极推进地热能和海洋能的开发利用。合理利用地热资源,推广满足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供热水和地源热泵技术,在夏热冬冷地区大力发展地源热泵,满足冬季供热需要。在具有高温地热资源的地区发展地热发电,研究开发深层地热发电技术。在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发展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浅层地热能进行建筑采暖、空调和生活热水供应。到201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400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1200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建成潮汐电站10万千瓦。

三、新能源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篇5:中国新能源行业分析报告

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 核心内容提要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报告编号】20397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

格】纸介版:7000元

电子版:7200元

纸介+电子:7500元

▄ 报告目录

第一章 能源相关概述 第一节、能源简介

一、能源的定义

二、能源的特性

三、能源的转换 第二节、能源的分类

一、按属性分类

二、按其形成和来源分类

三、按开发利用状况分类

四、按转换传递过程分类

第二章 2015-2017年能源产业总体发展分析 第一节、2015-2017年国际能源市场运行态势

一、世界主要能源市场发展回顾

二、国际能源市场面临发展变局

三、世界新能源产业持续快速扩张

四、2015年全球能源市场发展态势

五、2016年全球能源市场发展动向

六、2017年全球能源市场发展动向

第二节、2015-2017年中国能源产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能源工业发展综述

二、2015年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三、2016年我国能源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四、2017年我国能源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三节、中国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二、我国加快建设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

三、中国坚持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

五、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

第四节、中国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一、我国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制约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的因素

三、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对策措施

四、持续推进中国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五、规范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三章 2015-2017年中国煤炭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中国煤炭资源概述

一、中国煤炭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中国煤炭资源量及其分布

三、中国煤炭资源种类及煤质特征

四、中国煤炭资源开发开采条件

第二节、2015-2017年中国煤炭行业总体发展状况

一、煤炭产业在中国基础能源中的地位

二、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的主要态势分析

三、中国煤炭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四、2015年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特征

五、2016年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分析

六、2017年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分析 第三节、褐煤

一、中国褐煤洗选加工概况

二、我国褐煤发展煤化工的优势

三、中国褐煤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四、国内褐煤洗选加工业未来发展方向 第四节、焦煤

一、中国炼焦煤工业发展回顾

二、中国炼焦煤市场供需形势简析

三、我国焦煤资源税税率上调

四、国内炼焦煤价格走势分析

五、焦煤资源国际战略争夺不断加剧 第五节、煤炭进出口

一、2015-2017年无烟煤进出口数据分析

二、2015-2017年其他烟煤进出口数据分析

三、2015-2017年炼焦煤进出口数据分析

四、2015-2017年其他煤进出口数据分析

五、2015-2017年褐煤进出口数据分析

六、2015-2017年泥煤进出口数据分析 第六节、煤炭运输

一、中国煤炭工业运输格局探析

二、我国加快专线建设缓解煤运紧张

三、我国煤炭运输发展态势

四、中国煤炭运输中间环节成本高企

五、未来我国将重点建设煤炭运输通道 第七节、中国煤炭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一、制约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的因素

二、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促进我国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四、中国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五、我国煤炭行业应向“绿色煤炭”发展 第四章 2015-2017年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2015-2017年中国石油工业概况

一、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及成就

二、我国石油工业管理体制和流通体制变迁

三、中国石油战略发展分析

四、2015年中国石油工业运行状况

五、2016年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简析

六、2017年中国石油行业发展情况

七、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现状解析 第二节、石油期货市场分析

一、石油期货是市场化避险的必然选择

二、金融中心建设助推石油期货腾飞

三、推出石油期货品种势在必行

四、中国需更主动地参与国际石油期货 第三节、石油供需态势分析

一、2015年国内外石油供需基本形势

二、2016年国内外石油市场供需形势

三、中国需建立石油供需调节机制

四、中国石油供求矛盾分析

五、解决我国石油供需矛盾的措施 第四节、石油储备分析

一、国际石油储备发展趋势

二、中国战略石油储备情况及规划

三、中国应急石油储备的对策

第五节、2015-2017年石油原油及从沥青矿物提取的原油进出口数据分析

一、进出口总量数据分析

二、主要贸易国进出口情况

三、主要省市进出口情况分析

第六节、石油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一、我国民营石油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二、我国石油行业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三、中国石油工业需认真思考的几个问题

四、强化石油工业计量工作的对策

第五章 2015-2017年中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中国的天然气资源

一、中国的天然气资源及分布

二、中国近海天然气分布与勘探

三、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分布特点 第二节、中国天然气产业概况

一、天然气产业的特征

二、中国天然气市场现状

三、国内天然气市场的基本定位

四、我国天然气市场消费结构分析

五、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2015-2017年中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分析

一、2015年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现状

二、2016年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状况

三、2017年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状况 第四节、液化天然气

一、我国液化天然气产业方兴未艾

二、中国LNG市场持续快速扩张

三、国内油气巨头争相投身LNG市场

四、2015-2017年重点LNG项目建设情况

五、液化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构成分析

六、我国LNG项目发展需注重产运销结合 第五节、管道天然气

一、中国天然气管网建设纵贯全国

二、中国天然气管道建设状况

三、西气东输二线广深支干线贯通

四、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开工建设

五、加强天然气管网建设整体规划的综述

第六节、2015-2017年天然气行业进出口数据分析

一、进出口总量数据分析

二、主要贸易国进出口情况

三、主要省市进出口情况分析 第七节、天然气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制约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因素

二、中国天然气工业存在隐性忧患

三、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建议

四、中国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对策

五、国内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战略

第六章 2015-2017年中国电力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2015-2017年中国电力工业概况

一、中国电力工业发展成就综述

二、中国电力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2015年中国电力行业运行状况

四、2016年中国电力行业发展态势

五、2017年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简况 第二节、电网建设

一、国家电网主要骨架基本完成

二、中国开始特高压电网的建设

三、我国电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四、2015年我国电网建设投资情况

五、2016年我国电网建设投资情况

六、2017年我国电网建设投资情况 第三节、电力市场竞争分析

一、电力工业的竞争时代来临

二、电力改革促进电力市场的竞争

三、电力市场寡头竞争方式以及行为浅析

四、电力产业重组和市场竞争的综述 第四节、火电

一、2015年我国火电行业发展简况

二、2016年我国火电行业发展简况

三、2017年我国火电行业发展简况

四、中国火电行业面临的发展形势 第五节、电力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电力工业发展中的隐忧

二、中国电力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中国电力工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对策

四、科学发展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七章 2015-2017年中国水能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中国主要水系水能资源概述

一、长江流域

二、黄河流域

三、珠江流域

四、西南边境河流

第二节、中国水电行业概况

一、中国水电资源及其战略地位

二、改革开放以来水电资源开发综述

三、水电为经济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我国农村水电发展成就分析

第三节、2015-2017年水电行业发展分析

一、我国水电业运行综况

二、2015年我国水电行业发展态势

三、2016年我国水电行业发展动态

五、2017年我国水电行业发展动态 第四节、2015-2017年小水电发展分析

一、中国小水电建设的发展现状

二、小水电相关效益分析

三、中国小水电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中国小水电建设发展建议

第五节、中国水能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中国水能资源开发仍显不足

二、我国水电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有序推进水能资源开发的措施

四、发展中国水电产业的对策建议

第八章 2015-2017年中国能源产业区域分析 第一节、内蒙古

一、内蒙古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有利条件

二、内蒙古能源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内蒙古民企联手打造绿色能源产业体系

四、内蒙古能源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第二节、新疆

一、新疆能源产业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二、新疆积极推进能源外送通道建设

三、新疆能源资源转换战略取得突破

四、新疆能源输送通道立体格局初现

五、新疆哈密新能源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

六、推动新疆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第三节、陕西

一、陕西能源工业发展成就

三、2015年陕西省能源工业运行分析

四、2016年陕西省能源行业发展形势

五、2017年陕西省能源行业发展形势

六、陕西大力推进新能源发电产业发展 第四节、山西

一、山西省能源产业发展回顾

二、山西省能源消费状况概述

三、山西能源产业积极探索转型

四、山西能源商品出口增速下降

五、山西煤炭产业发展新要求 第五节、安徽

一、安徽省能源产业发展成就

二、安徽省能源产业经济运行状况

三、安徽省清洁能源发展情况

四、安徽省能源消费状况分析

五、安徽省能源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六节、贵州

一、贵州能源产业发展优势

二、贵州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三、贵州省国家能源基地初具规模

四、贵州新能源产业投资状况

五、贵州能源行业的问题及对策

第九章 2015-2017年中国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分析 第一节、中国能源行业市场化改革发展概述

一、中国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迫在眉睫

二、我国能源市场化改革的实践探索

三、我国能源市场化改革进程推进情况

四、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和特殊性解析

五、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因素、收益及风险

六、推动中国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的对策措施 第二节、中国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

一、国际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综述

二、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三、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历程回顾

四、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将加快

五、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对策措施

六、电力市场化改革需依据我国国情 第三节、中国石油业的市场化改革概况

一、中国石油体系市场化的必然性

二、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

三、我国进一步推动石油定价机制改革

四、中国石油价格市场化面临的挑战

五、逐步健全中国现代石油市场体系 第四节、中国天然气市场改革概况

一、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特殊性

二、天然气市场化改革难点与瓶颈

三、天然气市场化可借鉴的欧盟经验

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已势在必行

五、我国天然气市场化取得进展

第十章 2015-2017年中国能源市场价格分析 第一节、煤炭价格

一、煤炭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二、中国煤炭价格机制的改革回顾

三、煤炭价格市场化是必然发展趋势

四、剖析煤炭与原油价格的相关性

五、中国煤炭价格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石油定价机制

一、国际原油及成品油市场作价机制

二、我国原油及成品油作价方法

三、原石油定价机制发挥的作用分析

四、改革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方向 第三节、天然气定价机制

一、中国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发展历程

二、中国现行天然气定价体系的局限性

三、中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总体概况

四、供需矛盾加速我国天然气价格调整步伐

五、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破冰 第四节、电价机制

一、电力价格竞价上网的优点

二、电价制度调整情况分析

三、2015-2017年我国光伏发电价格政策分析

四、我国须继续加快电价改革步伐

五、电价改革机制设计的思路

第十一章 2015-2017年中国清洁能源发展分析 第一节、2015-2017年中国清洁能源概况

一、中国清洁能源发展潜力巨大

二、我国清洁能源的发展特点

三、我国清洁能源迎来发展新机遇

四、中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五、我国清洁能源发电状况

六、中国新能源产业逐步向优势区域集聚 第二节、风能

一、中国风能资源储量与有效地区

二、中国风力发电产业日益成熟

三、中国风电行业的政策导向分析

四、2015年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状况

五、2016年我国风电产业发展态势

六、2015-2017年风电项目核准情况 第三节、太阳能

一、我国太阳能资源储量及分布

二、中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三、中国太阳能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四、2015年太阳能光热产业运行状况

五、2016年太阳能光热产业运行状况

六、中国分布式光伏发电亟待推进 第四节、核能

一、我国核能产业总体发展状况

二、2015年我国核电产业发展分析

三、2016年我国核电产业发展分析

四、中国核电建设发展战略的调整路径

五、中国核电安全面临的挑战分析

六、我国核电建设的发展前景分析 第五节、清洁发展机制(CDM)

一、CDM的定义及市场机制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潜力被普遍看好

三、我国CDM市场发展阶段及特点

四、我国CDM项目在地方的实践分析

五、我国CDM项目的管理与审批

六、我国CDM项目发展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七、促进我国CDM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第十二章 2015-2017年中国重点能源企业运营状况分析 第一节、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二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三节、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2015年中海油经营状况

三、2016年中海油经营状况

四、2017年中海油经营状况 第四节、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五节、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六节、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七节、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十三章 中国能源产业投资分析 第一节、总体投资概况

一、建国60年能源产业投资总况

二、中国能源行业的投资结构剖析

三、中国海外能源投资逐步多元化发展

四、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投资升温 第二节、投资机会

一、煤炭行业的投资机会分析

二、石油行业的投资机会分析

三、天然气行业的投资机会分析

四、电力工业的投资机会分析

五、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机会分析

第三节、投资风险

一、中国能源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风险

二、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和投资风险

三、天然气产业投资存在的风险因素

四、清洁能源产业风光背后仍存风险

五、电力投资次区域存在隐患

六、中国煤炭产业潜在的危机分析 第四节、投资建议

一、本土企业投资境外能源项目的对策

二、本土企业境外石油投资战略

三、天然气产业投资方向建议

四、电力行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建议

五、煤炭业国际化延伸战略的风险防范

六、煤炭工业不同类型企业的投资策略 第十四章 能源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全球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世界能源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向

二、低碳经济有望改写全球能源格局

三、世界能源发展的趋势探析

四、2030年全球能源供需状况展望 第二节、中国能源产业的总体发展前景探讨

一、中国能源产业的发展重点

二、2020年中国能源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三、未来中国能源发展格局探析

四、我国能源开发远景广阔

第三节、能源细分领域的发展前景展望

一、我国石油需求量与产量预测

二、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前景分析

三、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形势预测

四、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目标及布局思路

五、我国清洁能源的发展前景及思路

第十五章 2015-2017年中国能源产业的政策环境 第一节、中国能源开发的基本政策导向

一、能源发展战略和目标

二、全面推进能源节约

三、提高能源供给能力

四、加快推进能源技术进步

五、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六、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七、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 第二节、中国能源产业政策实施动态

一、“十三五”能源规划编制

二、推出《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推进价格机制改革若干建议 第三节、中国能源产业的对外政策解读

一、剖析中国能源的外交战略

二、中国石油市场进出口贸易政策分析

三、我国天然气领域实行全面开放政策

四、外资进入中国煤炭领域的基本政策

▄ 公司简介

中宏经略是一家专业的产业经济研究与产业战略咨询机构。成立多年来,我们一直聚焦在“产业研究”领域,是一家既有深厚的产业研究背景,又只专注于

产业咨询的专业公司。我们针对企业单位、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提供产业研究、产业规划、投资分析、项目可行性评估、商业计划书、市场调研、IPO咨询、商业数据等咨询类产品与服务,累计服务过近100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并成为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长期的信息咨询产品供应商。

公司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最全最新的深度研究报告,提供客观、理性、简便的决策参考,提供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帮助咨询行业人员交流成果、交流报告、交流观点、交流经验的平台。依托于各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独特的资源优势,致力于发展中国机械电子、电力家电、能源矿产、钢铁冶金、嵌入式软件纺织、食品烟酒、医药保健、石油化工、建筑房产、建材家具、轻工纸业、出版传媒、交通物流、IT通讯、零售服务等行业信息咨询、市场研究的专业服务机构。经过中宏经略咨询团队不懈的努力,已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采集、研究、加工、编辑、咨询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工业领域各行业信息咨询及市场研究、用户调查、数据采集等多项服务。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用户提出的要求进行专项定制课题服务。服务对象涵盖机械、汽车、纺织、化工、轻工、冶金、建筑、建材、电力、医药等几十个行业。

我们的优势

强大的数据资源:中宏经略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系统丰富的数据资源,建成了独具特色和覆盖全面的产业监测体系。经十年构建完成完整的产业经济数据库系统(含30类大行业,1000多类子行业,5000多细分产品),我们的优势来自于持续多年对细分产业市场的监测与跟踪以及全面的实地调研能力。

行业覆盖范围广:入选行业普遍具有市场前景好、行业竞争激烈和企业重组频繁等特征。我们在对行业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还对其中重要的细分行业或产品进行单独分析。其信息量大,实用性强是任何同类产品难以企及的。

内容全面、数据直观:报告以本最新数据的实证描述为基础,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各行业的市场供求、进出口形势、投资状况、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以及主要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出富有见地的判断和投资建议;在形式上,报告以丰富的数据和图表为主,突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视性。报告附加了与行业相关的数据、政策法规目录、主要企业信息及行业的大事记等,为业界人士提供了一

幅生动的行业全景图。

深入的洞察力和预见力: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有多位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有创造力和建设意义的对策建议: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行业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 最新目录推荐

1、智慧能源系列

《2017-2021年中国智慧能源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电网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微电网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小水电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氢能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波浪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潮汐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燃料乙醇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利用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天然气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互联网+”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广告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物流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3、智能制造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4.0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4、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购物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媒体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影院线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画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5、智能汽车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停车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前景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车联网产业运行动态及投融资战略咨询报告》

6、大健康产业系列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康复医疗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7、房地产转型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房地产+众创空间跨界投资模式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医疗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物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告》

8、城市规划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前景调查及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深度调研及开发战略分析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9、现代服务业系列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民营医院运营前景预测及投资分析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婚庆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前景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体育服务行业深度调查与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会展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篇6:中国新能源行业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 2011-01-26 11:05 来源: 赛迪顾问 作者: 黄磊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体现国家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基于驱动技术的重大升级和转型,是汽车产业应对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结构升级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兴产业之一。”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 年)》征求意见稿

2010年作为我国“十一五”计划的收官之年,亦乃未来十年各行业制订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规划之年。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与国际原油价格冲高至147美元/桶后,新能源汽车作为节能环保与新能源应用领域的新兴行业,近两年在国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但就截止2010年底的情况看来,目前也仅仅是舆论热潮和规划热潮而已,产业的不确定因素仍掣肘较多。

市场方面,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不完全统计,今年前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1.3万辆,其中乘用车8千余辆,商用车4千余辆。预计全年销量在2万辆以下,与今年我国汽车超过1700万辆的总销量相比,这个数字无疑是差距巨大。国内率先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长安、比亚迪和上汽等企业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均未破千,包括混合动力与纯电动力在内各型号汽车均表现惨淡。

企业方面,如果说2009年广东、北京、重庆、吉林等省市纷纷组建的地方性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只是各地方队抱团竞争,那么2010年8月由国资委牵头的16家央企在京成立“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就属于通过组建“电动汽车汽车国家队”来抢占产业排头兵的位置。从2009年1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联合发文宣布大力扶持发展新能源汽车开始,国内陆续宣称已完全掌握纯电动轿车技术的整车企业达40家以上,数量远远超过日本和美国。今年“电动汽车国家队”的组建无疑使得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纷争更错综复杂。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今年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代表的国内能源企业在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上动作频频。浙江杭州、江苏扬州和南京、安徽合肥和芜湖、山东临沂、四川成都、河北唐山等10余个城市都在上半年建成电动汽车充电站并投入使用,此外近30个城市则对外公布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筹建计划,并且承担这些充电站建设的多数是国家电网在各地方的分公司。国家电网也在8月对外表示,公司在2010年计划建成公用充换电站75座,充电桩6,209个。但以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十城千辆”示范应用与市场销量情况,各地方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着急上马公用充电站与充电桩项目,无疑土地闲置和充电设施维护费用损失的风险不容小视。

政策方面,2010 年我国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扶持政策更加明确,并进入到了实际操作层面。根据国家财政部于2010年6月出台的《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助达5 万元/辆;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助达6万元/辆。同时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其中,深圳市出台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确定在国家政府补贴的基础上,对双模电动车追加3 万元/辆补贴,对纯电动汽车追加6 万元/辆补贴。相较于目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与纯电动汽车平均高于同档次传统燃油汽车8~10万元的情况,以及充电与续航等方面短板对消费需求的负面影响,政府补贴政策想要达到推广目的,力度仍明显不足。

2010年9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了征求意见稿。《规划》明确了纯电动汽车为我国汽车工业未来的主要战略取向,但近期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发展重点。在发展目标方面,《规划》提出,“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初步实现产业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化;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50万辆以上„„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500万辆”。在主要任务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将通过全面构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重点突破动力电池技术瓶颈、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自主发展体系、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健全标准体系等方面的工作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2010年10月中旬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则把新能源汽车划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要“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今年一系列产业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已基本定调我国政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未来十年的导向。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实际市场反馈的轨迹是否能如政府部门所设计的那样运行,则仍是一个未知数。从目前包括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系统等在内的众多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突破仍是“十二五”规划的任务重点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可插电式汽车想要在未来几年迅速成长起来将困难重重。即便是未来政府补贴政策加大力度,国家电网和地方政府不计血本扩大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在安全型、可靠性、便捷性、经济性等方面仍面临节油改良型燃油汽车的巨大挑战。

中国汽车市场未来最大的空间将在于大多数中国人要实现其“汽车梦”的消费潜力。虽然多数人都认同节能环保理念,但消费决策绝不仅是“理念认同”这么简单。换个角度思考下,你的“第一辆车”会考虑技术不完善、续航能力弱、充换电费时费力、维修维护成本高昂的国产新能源汽车吗?

上一篇:安全手抄报小学下一篇:深情网络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