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发展现状分析

2024-05-05

中国能源发展现状分析(共6篇)

篇1:中国能源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摘要】:文中介绍了新能源,通过对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分析,提出了新能源行业整体策略建议。

【关键词】:新能源,发展,现状,趋势

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等。中国风电资源主要是在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煤电资源主要在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和甘肃西北等地。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川渝云贵以及两湖两广地区。但是电力消费的中心却是在沿海地区,所以说我国能源的产生地区和电力消费中心是不匹配的,这对电网搭设和能源的利用都具有一定的考验。

一、中国经济整体概况

1.中国经济现状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并没有改变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趋势。中国未来经济依然表现为高储蓄、高投资、高资本与高速度,如表1所示。对于中国经济的分析,主要从出口、房地产、内需三个部分剖析,这三个部分被称为中国的三驾马车,同时日益和国外接轨是中国经济的主流趋势。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平滑增长的过程,它和消费能力、需求能力紧密相关。产业弥补式的增长特性使得在对待一个产业时需要有收放自如的控制力,不能过分的打压。但是中国经济增长轨迹的变化将被缓慢启动,调整的模式具有明显的需求先导型、产业内部深化等特点。此外,中国经济将步入一个较长时期的“次高速经济增长时期”,人们原来所想象的各种增长模式大转变并非想象得那么迅猛。

2.重点关注的新兴战略产业领域

1)新能源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和新能源汽车等。此外,核电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和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也颇受关注。

2)新材料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

3)信息通信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传感网、物联网,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成套工艺等专项。

4)生命科学领域:关注的对象包括转基因育种、干细胞研究,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新、重大传染病防治。

二、新能源分类与特征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新能源定义为: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具体来说,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所以概括的说新能源的两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新技术和可再生。

世界新能源的分类可以分为三类:传统生物质能,大中型水电和新可再生能源。其中新可再生能源具体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据ICTresearch研究分析表明,未来的新能源有:波能、可燃冰、煤层气、微生物、第四代核能源等能源。

三、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

国际能源署(IEA)对2000年~2030年国际电力的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最快。IEA的研究认为,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比其他任何燃料的发电都要增长得快,年增长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间其总发电量将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将提供世界总电力的4.4%。ICTresearch认为,IEA的研究过于保守,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至少应占世界总电力的10%以上,要翻10~15倍。

1.中国新能源市场特征

中国风电资源主要是在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煤电资源主要在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和甘肃西北等地。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川渝云贵以及两湖两广地区。但是电力消费的中心却是在沿海地区,所以说我国能源的产生地区和电力消费中心是不匹配的,这对电网搭设和能源的利用都具有一定的考验。

2.中国新能源市场现状

1)光伏:市场短期的阴霾不掩长期灿烂,光伏辅料的国产化机会备受关注。光伏行业正在经历因产能扩张增速远大于需求增速而导致的供给过剩,全产业链面临价格下跌、利润水平下降的压力。ICTresearch认为短期内,从组件、电池片、硅片到多晶硅均面临利润被压缩的压力;但长期看终端价格的下降有利于更早实现光伏平价上网,ICTresearch维持行业长期高景气的判断。

2)风电:行业整合加剧,行业龙头优势将愈加凸显,关注风机材料国产化的蓝海市场。短期供给过剩导致的全行业价格下行压力仍将持续。政策面对于风电制造业门槛的抬高和行业规范化治理的重视,将有利于风电行业走出无序竞争,提升行业集中度,未来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态势。

3)核电:安全风险巨大,等待政策明朗。由于日本核电事故造成的深远影响,各国相继出台政策计划逐步退役核电站;国内政策并未改变目前的核电建设规划,但建设进度可能放缓,未来审批标准将愈见严格。

4)新型电池: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量产启动可期,关注电池材料商的业绩释放。政策方面目前以示范运营先行,ICTresearch认为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已经为新能源汽车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充电/换电模式并行,为新能源汽车运营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

四、细分产品详细分析

1.世界光伏市场发展历程

在能源紧缺、节能减排的格局下,太阳能的安全、无污染和资源无限等优良属性注定了太阳能必将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光伏行业在政策扶持、成本下降、能源优势三大因素的引导下将长期高速发展。如图1所示。

2.中国与世界光伏市场规模现状

如图

2、图3所示,中国2015年光伏装机量要达到10GW,这是因为中国政府对日本地震十分重视,重新检讨了能源结构,把新能源(PV)看做了重点。除了ICTresearch传统意义上要求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以便在有限的财政补贴内最大限度的推动光伏发展外,另外一个因素是电网建设。这主要是要解决长距离输送的问题,就是电网的建设(电网的覆盖范围要包含新疆、内蒙等)和输电成本的下降(主要包含超高压输电和直流输电等技术的突破)。随着今后国家输电网络的完善,给西北地区大规模光伏电站建设打下基础。但是,2011年多晶硅、硅片附加值、电池片附加值、组件附加值等各光伏产业链走势低位盘整。

3.光伏市场主要驱动因素及博弈方式

2011年8月1日,发改委网站正式发布非招标光伏项目实施统一上网电价。发改委将根据投资成本变化、技术进步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如图4所示。2011年8月12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在京发布《中国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路线图》。《路线图》分析,按照以下假设:2009年光伏上网电价为1.5元/kWh,以后每年下降8%;火电上网电价以后每年上涨6%。则到2014年,中国工商业用电价格首先超过光伏发电上网电价,率先实现“平价上网”。

4.光伏市场的细分产品现状

光伏逆变器是光伏系统核心功率调节组件,占整个并网光伏系统成本的10%~15%,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目前全球逆变器市场主要被SMA所控制,市场份额高达40%以上;KACO,FRONIUS,SIEMENS等第二梯队厂商占据了全球约30%的份额。目前,国内光伏逆变器生产企业处在成长阶段,发展潜力很大,但行业集中度高,进入难度大。

5.风电市场现状及分析

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在经历了从2006至2009年连续4年翻倍成长后,2010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为1892万kW,再创历史新高,如图7所示。中国风能市场在未来几年行业增速将会下降,出现风机产能过剩严重的局面,风电采购电价补贴也将取消。ICTresearch预计从2012年开始,中国风电建设速度进入稳定增长期。

6.新型电池市场的细分产品现状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开展两年多以来,示范推广已初具规模。截至目前,25个试点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超过1万辆,其中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超过1千辆,建成充/换电站近100座,充电桩4500多个,示范运行总里程超过33000万公里。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任务艰巨,还有较大的挑战,需要加强协作,共同推进。

2011年,国内锂离子电池的累计产量达到约22亿只,同比增长22%;镍氢、镍镉等碱性二次电池的累计产量为约5.8亿只,同比增长20%,铅酸蓄电池累计产量为12000万千伏安时,同比增长9%。从单月的情况来看,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速从高位逐步回落;镍氢、镍镉等碱性二次电池月产量增速触底反弹。铅酸电池的月产增速呈下降态势。

动力电池市场的放量仍需等待。对于市场最为关注的动力电池市场,ICTresearch认为前景不容质疑,但其放量启动的时点应该2013年左右。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正处在基础设施的完善、相关标准的确定和商业模式的确定等阶段,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和定位的过程还都没结束。因此其真正启动拐点的到来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空间同样广阔的储能市场,ICTresearch认为其发展时点应该在动力电池大规模应用之后,目前受制于高成本而难给行业带来实质影响。

五、行业整体策略建议

在面对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新能源的产品厂商较多,种类较多,技术发展也比较快,所以竞争会比较激烈。因此,如何把握客户的需求,如何应对来自国际市场的金融压力,怎样去寻求更好的合作伙伴,怎样保持成本领先,技术领先,并具有环保优势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深思熟虑的方面,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领跑新能源这个行业。

参考文献

[1]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马重芳,大众用电,2007.[2] 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报告.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悠悠期刊 :http:///

淘宝店铺:http://fabiaolunwen.taobao.com

篇2:中国能源发展现状分析

源发展前景可观

绿色能源也称清洁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绿色能源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绿色能源仅指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这些能源消耗之后可以恢复补充,很少产生污染;广义的绿色能源则包括在能源的生产、及其消费过程中,选用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的能源,除了上述可再生资源外,还包括非再生资源,如核能、天然气、清洁煤等。本文所指的绿色能源为广义上的绿色能源,包含非再生资源(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的)。中国绿色能源产业之“风能”市场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风能是一种清洁、安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利用风能对环境无污染,对生态无破坏,环保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风能可以用来发电、提水、助航、加热等。目前,利用风力发电已越来越成为风能利用的主要形式,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且发展速度最快。2010-2017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呈上升趋势。尽管2011年我国风电面临诸多挑战,但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依然达到62364MW,近一步巩固了在全球风电领袖的地位;2014年,中国累计装机容量达到了114609MW,同比增长25.38%;截止2017年末,我国累计装机容量达到了188392MW,在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容量的占比上升为34.94%,较上年上升0.24个百分点。

2010年以来,我国风电行业发电量逐年增长,从2010年的430亿千瓦时,增长到2017年的2695亿千瓦时。2015年,中国风力发电量为18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94%。2016年,中国风电发电增长25.73%,上涨到2113亿千瓦时。2017年,中国风电发电增长27.56%,上涨到2695亿千瓦时。

根据国家能源局牵头编制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要求,到2020年底风力发电要达到2.5亿千瓦时,理论上预计,到2020年,国内风电累积总装机可达3亿千瓦;到2050年,总装机规模将在此基础上增长9倍达到300亿千瓦,其所消费电量将占据国内能源总消费量的80%,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能源。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之“核能”市场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核能发电是利用核反应堆中核裂变所释放出的热能进行发电的方式。它与火力发电极其相似。只是以核反应堆及蒸汽发生器来代替火力发电的锅炉,以核裂变能代替矿物燃料的化学能。除沸水堆外,其他类型的动力堆都是一回路的冷却剂通过堆心加热,在蒸汽发生器中将热量传给二回路或三回路的水,然后形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沸水堆则是一回路的冷却剂通过堆心加热变成70个大气压左右的饱和蒸汽,经汽水分离并干燥后直接推动汽轮发电机。它是实现低碳发电的一种重要方式。

2010年以来,我国核电发电量逐年增长,近两年的增速较高。2015年,我国核电发电量达17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9%;2016年,我国核电发电量为212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5%;2017年,核电发电量达到2483亿千瓦时。

我国核能发电市场正在向黄金期迈进。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达到37台,装机规模3581万千瓦,位列全球第四;2017年核电发电量2474.69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3.94%,位列全球第三。我国在建核电规模全球领先,工程项目有序推进,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在建核电机组共20台,总装机容量2287万千瓦,在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其中,有一半采用的是三代核电技术。根据国家提出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方案政策,如“十三五”规划提出以沿海核电带为重点,安全建设自主核电示范工程和项目以及国家发布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总量不低于6000万千瓦,前瞻预判到2023年我国核电总体装机容量将超过7700万千瓦,在建装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2017-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在为13.25%,核电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之“太阳能”市场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能量体,能量主要来源于氢聚变成氦的聚变反应,产能功率(即每秒产生能量)约为3.8×1023kW。地球只接收到太阳总辐射的22亿分之一,但也有约1.7×1014kW。这部分辐射被大气吸收约占23%,被大气分子和尘料反射回宇宙空间的太阳辐射约为30%,剩下约占47%能够到达地面,约为8.1×1013kW,这个数量相当于全世界发电量的几十万倍。太阳每年投射到地球的辐射能6×1017千瓦时,即相当于74万亿吨标准煤。按目前太阳的质量消耗速率计,可维持600亿年,所以可以说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2010-2017年,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3年以来,上升速度较快。2017年,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为13025万千瓦,同比增长68.24%,涨幅较大。

近年来,随着“打赢蓝天保卫战”口号的提出,我国太阳能发电行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促进太阳能发电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相关发展规划。部分发展规划如下: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行业发展总体趋好。截至2017年底,中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了130.25GW,而此前太阳能“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仅105GW,已经提前并超额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光伏行业市场容量将呈现出逐年增长态势。据预测,到2023年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将超过23000万千瓦。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之“生物质能”市场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而生物质能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可利用生物质的种类很多,可以从各种各样的农作物、森林的原材料直接获得,也可以从森林工业的副产品,回收利用家庭垃圾、回收利用毁坏的木材和纸张中获得。

目前,中国生物质资源科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为4.6亿吨标准煤,已利用量约2200万吨标准煤,还有约4.4亿吨可作为能源利用;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物质资源转换为能源的潜力可达10亿吨标准煤。2010-2017年,我国生物质及垃圾发电装机规模呈现上升趋势,累计装机容量由2010年的5.6GW增加至2017年的15.3GW,7年间增加了2倍。

2010-2017年,我国生物质能发电并网容量呈上升趋势,2016年全国生物质能发电并网容量1214万千瓦,到了2017年年底,并网容量达到1476.2万千瓦,较上年增长21.59%。

中国生物质能发电发展趋势

(1)农林生物质发电突破经济性瓶颈者将享受先发优势 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生物质发电技术,以秸秆为例,秸秆发电是指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燃料的一种发电方式,将秸秆送入锅炉直接燃烧,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利用这些热量再进行发电,秸秆发电是秸秆优化利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

(2)生物质燃料收储运体系成熟度不断提升

农村地区生物质资源丰富,一般而言当地可收集资源量约为生物质产业项目需求量的10倍以上,并不存在供给短缺问题。因此只要创新收购模式,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生物质企业可以大大提升对燃料市场的管控能力。(3)技术进步将逐步提升生物质电厂的盈利性

生物质发电技术的提升,有效提高机组的热效率,在使用同等燃料的情况下,输出的电能更多。目前高温超高压机组已开始在生物质电厂使用,转化效率提高到30%以上,随着BIGCC和热化学技术在生物质电厂的应用,未来生物质电厂转化效率有望达到39%。燃料成本的盈亏平衡点将大大提升。从政策发展走势和经济新常态下能源基础支撑发展的作用,以及国家在推进节能减排以兑现对入世的承诺等综合因素来看,前瞻认为,2018-2023年间,生物智能发展产业装机规模将保持在15%-20%的增长率,至2023年中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将突破40GW。

篇3:中国能源发展现状分析

“2010中国能源集团500强”是由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共同举办的针对国内能源行业的公益性评选。本次评审是中国首次对中国能源集团500强调查研究和排名分析。该评选采用国际通行方式, 以能源集团2009年度营业收入为标准, 致力于打造一个权威、客观的“中国能源集团500强”排行榜, 明确中国能源集团市场地位, 全面提高中国能源集团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树立中国能源行业标杆, 同时着眼能源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和获利能力, 将优秀的能源集团推向公众、推向海内外, 提升中国能源集团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美国《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排名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我们将着力把中国能源集团500强排名打造成为中国能源经济的“风向标”。

能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能源集团发展, 是顺应能源产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是加快转变能源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也是增强中国能源企业对外资源开发能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实践证明, 国民经济发展必须要以稳定而可靠的能源供应为基础, 必须要有能源集团做支撑。经过统计, “中国能源集团500强”2009年总营业收入为9.67万亿元, 占当年GDP的28.4%, 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并对国民经济迅速从金融危机中恢复、实现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且, 在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情况下, “中国能源集团500强”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能源“走出去”战略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单位:万元

注:所属地指能源集团总部所在地区

目前,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 不断增加能源消费的发展道路将难以为继。必须调整能源结构, 转变能源发展方式, 走一条新经济发展道路,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无疑, 中国能源集团500强在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中需要也必然发挥重要作用。目前,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 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和节能减排指标迅速提高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 更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巨大动力。在未来中国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能源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 中国能源集团500强将担负着很重要的任务。而且, 实现能源企业从单纯的产能大户向既是产能大户又是节能大户转变, 是能源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有理由相信, 中国能源集团将中国能源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支撑作用, 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担纲重要角色, 并进一步成为中国能源经济“中流砥柱”。

一、规模分析

中国能源集团是实施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主体, 因此集团自身实力的强弱,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程度。对于集团来说, 可持续的盈利能力是维持自身发展、增强自身实力的根本动力。没有持续的盈利能力,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只能是空谈。

在中国能源集团“500强”中,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营业收入最高, 为139159196万元, 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分列第2、3位, 营业收入分别为126031199万元和121827809万元, 这3家企业也是“500强”中营业收入超过万亿的企业, 分列《财富》世界500强第7、第8和第10位。第4至第10位的企业及营业收入分别为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31242311万元)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24302851万元)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20957831万元)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17774029万元)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6124950万元)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14659274万元)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12207864万元) 。

经过统计分析, 中国能源集团“500强”中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有14家, 超过100亿元的有123家。其中, 新能源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7家 (如表1所示) 。

二、行业分布

经过统计分析, 中国能源集团“500强”中, 以电力电网、煤炭煤化工、石油石化等为主营业务的传统能源企业优势依然十分明显。其中, 煤炭煤化工企业最多, 有154家, 营业收入17581亿元, 约占“500强”总营业收入的18.19%;电力电网企业75家, 营业收入27931亿元, 约占“500强”总营业收入的28.91%;石油石化企业55家, 总营业收入36203亿元, 约占“500强”总营业收入的37.47% (如图1、图2所示) 。

经过统计分析, “500强”中包括风电设备制造及运营、太阳能电池制造及运营、节能灯、新能源汽车等在内的新能源企业有71家 (传统发电公司下属的新能源企业未统计在内, 如大唐新能源等) , 营业收入总计为2923亿元, 约占“500强”总营业收入的3.03%, 仅占第一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营业收入 (13915.92亿元) 的20.9%。

“500强”中装备企业 (主要是传统能源装备) 有101家, 营业收入总计为7956亿元, 约占“500强”总营业收入的8.23% (如图1、图2所示) , 涉及发电机组、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石油石化机械、煤炭机械等。在市场机遇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下, 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 近几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加高达28%, 远高于GDP增速,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同时, 一批重大装备开始走出国门, 进入国际市场。其中, 发电设备等电气产品生产能力已位于世界第一位, 仅2009年出口机组容量就达1648万千瓦。

此外, “500”强中还有44家企业的主营业务为气体能源、节能环保, 或者涉及到能源业务, 这44家企业的营业收入总计为4034亿元, 约占“500强”总营业收入的4.17% (如图1、图2所示) 。

2009年, 中国能源供需经历了由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低谷到经济回暖后的逐步恢复, 以及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后稳定增长的变化, 相继出现“气荒”、“油荒”、“电荒”、“煤荒”等能源供需问题, 这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回暖给能源供给带来的压力, 也反映出中国经济中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三、区域分布

(一) 山东、山西、浙江入围企业最多。

“500强”企业高度集中, 企业数与经济总量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 分别为166家和124家, 西北地区最少, 仅有33家 (如图3所示) 。按企业所在省份划分, “500强”中山东企业入围最多, 有55家, 第2至5位是山西、浙江、广东、北京, 分别有46家、41家、39家、33家企业入围, 宁夏和重庆最少, 分别只有2家 (如图4所示) , 呈现出地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点。

这一特点不仅反映了中国煤炭、油气等能源资源的分布状况, 也基本反映了中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做大做强能源企业、尤其是新能源企业的现状。例如, 中国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主要围绕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制造和新兴材料,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主要依靠当地的传统能源资源。

“500强”中, 山东不仅有许多煤炭煤化工企业、石油石化企业、装备制造企业, 如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昌邑石化有限公司、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胜利油田高原石油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而且, 山东新能源产业发展也较为迅速, 涌现出皇明太阳能、力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新能源企业。

山西主要是以煤炭煤化工企业为主, 浙江、广东主要以新能源、电气产品、能源装备制造业为主, 北京则主要因为是央企总部所在地。尤其突出的是, 尽管西北地区能源企业入围“500强”较少, 但目前西北地区所属的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正成为能源企业投资的重点地区, 发展潜力巨大。例如, 华能集团、国电集团等央企都与青海签订了能源战略合作协议, 投资开发建设水电、火电、太阳能、风电等能源项目。

(二) 部分地区正由单一行业“基地”向立体能源“中心”转变

经过统计分析, 一些传统能源大省正围绕能源资源优势, 做大新能源产业, 致力于由单一的行业“基地”向立体能源“中心”转变。

山西、陕西、内蒙古自治区西部 (俗称“三西”地区) 是中国最主要的产煤地区。目前, 山西已经明确提出要“实现由煤炭大省向以煤为基的现代产业大省跨越”, 实现由单一行业“基地”向立体能源“中心”转变。要实现这一目标, 围绕能源资源优势, 做大新能源产业, 已成为重要的战略突破口。山西将在提升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的同时, 加快壮大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实现资源型经济的清洁、绿色、安全发展。作为山西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已日渐清晰:“十二五”期间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做大做强5条产业链, 打造7个百亿级新能源产业基地, 建成一批新能源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2015年实现年销售收入2500亿元以上。“十二五”期间, 晋煤集团、潞安集团新能源业务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 发展为世界最大的煤层气开采利用企业和全球领先的煤基合成油企业;山西国际电力、同煤集团新能源业务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 发展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企业;太重集团、国新能源、永济新时速新能源业务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 发展为国内知名的新能源企业。

同时, 中国根据风能资源的详查与评价结果, 已规划在河北、蒙东、蒙西、苏北沿海、吉林、甘肃酒泉、新疆哈密等地建设七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开发力度巨大。这加快了传统产煤地区——内蒙古西部和蒙东 (东北) 发展新能源的步伐。此外, 内蒙古自治区正依靠富集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打造新型煤化工基地。目前, 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液化两种不同工艺路线的“煤制油”技术均已在内蒙古自治区实现工业化生产。比如, 内蒙古伊泰集团国内首套16万吨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煤间接液化合成油装置已经建成投产, 2009年累计生产柴油、石脑油和液化石油气等2.4万吨;神华集团世界第一套108万吨煤直接液化合成油装置在内蒙古投入试生产后, 2010年一季度煤基合成油产量为1.5万吨。

(三) 所有制结构

入围“500强”的央企一共有33家, 营业收入总计为6.19万亿元, 约占“500强”总营业收入的64.01% (如图5所示) 。中央能源企业在中国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仅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等中央五大发电集团2009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433万吨, 比2005年减少同类气体排放300万吨。300万吨就已经占到国家“十一五”总减排量目标254万吨的118%。

此外, 中央电网企业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 投入巨资开发特高压输电技术, 着力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资源配置能力最强、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电网;中央石油企业建成的西气东输等, 为全社会利用清洁能源、治理大气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做出重要贡献;中央企业还积极推进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发展, 有效提高了中国清洁能源的利用水平。

注:国有企业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国有联营企业等;民营企业包括民营独资企业、民营控股企业等。

民营能源企业生命力极为顽强, 2009年更是在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取得突破性成长, 涉及装备、风电、太阳能、节能服务等行业。经过统计分析, 民营能源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亿有新疆广汇实业投资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4248362万元)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3976518万元) 、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61586万元) 、华锐风电科技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 (1373000万元) 、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1077917万元)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73836万元) 等。

国内风力发电产业“风”起云涌, 民营企业亦积极参与其中。一些民营风电企业发展非常迅速, 已经实现了从引进国外技术、设备、资本向国际风电企业出口技术、设备的转变。例如, 作为中国民营能源企业的典型代表, 华锐风电已经亮出“从中国第一迈向全球第一”的响亮口号, 2009年华锐风电生产1.5兆瓦的风电机组2400台, 3兆瓦风电机组100台, 使华锐风电在行业内排名中国第一, 进入全球前五强。华锐风电肩负重大装备国产化的历史使命, 以向全世界、全人类奉献清洁能源为己任, 以“挑战、创新、超越”为核心企业文化, 以技术创新、国产化、规模化、大型化、国际化作为长期发展战略, 创造了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多个奇迹:引进国际先进的兆瓦级风电机组技术;打造完成完善的兆瓦级风电机组国产化配套产业链;实现国产化兆瓦级风电机组规模化生产;开发了可适应全球各种风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的1.5MW系列化风电机组;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主流、技术先进的3MW系列陆地、海上及潮间带风电机组的研制工作。从长远看, 华锐风电将把公司打造成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风电设备企业, 实现“三三五一”的战略目标, 即3年内进入全球前三甲, 5年内挑战全球第一, 在未来至少要占到全球风电设备30%以上的市场份额。

(五) 上市公司经营能力

在我们所分析的能源集团中, 我们提出了ST和极端值后得到139家为上市公司, 并对这139家上市公司进行指标分析后, 发现其整体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较强, 发展能力正常。

1. 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取利润的能力。一般包括商品经营盈利能力和资产 (资本) 盈利能力。商品经营盈利能力可以用销售净利率表示, 资产 (资本) 盈利能力一般可以通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反映。2009年, 这139家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55元, 平均销售净利率10.07%, 平均总资产报酬率17.69%, 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2.86%。从盈利指标来看, 这139家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较强。见表2。

2. 偿债能力

企业的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其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的能力。企业有无支付现金的能力和偿还债务能力, 是企业能否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承受能力或保证程度, 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通过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分析能源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2009年, 139家能源类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水平分布在9.65%~85.47%之间;利息支付倍数最低为-189199.2904, 最高为12550.3031;速动比率均在1左右。能源类上市公司整体偿债能力较强, 见表3。

3. 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主要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 是企业资产的周转运行能力。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主要指资产的周转率或周转速度, 通过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速度的有关指标所反映出来的企业资金利用的效率可以表明企业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运用资金的能力, 通常可以用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这5个财务比率才对企业的营运能力进行逐层分析。2009年, 139家上市公司的总体营运能力较强, 总资产周转率在0.10-3.33次之间, 平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分别为4.64和1.97, 平均存货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12.81和17.65, 见表4。

单位:次

4. 发展能力

企业的发展能力, 也称企业的成长性, 它是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 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发展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和未来价值的源泉, 是企业的生存之本、获利之源。衡量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有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等。139家上市能源企业的各个指标如表5所示:

摘要:本文从规模、行业、地域、资本性质以及上市公司经营能力等方面分析了中国能源集团500强的发展现状,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中国能源集团500强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产融结合、双轮驱动, 有效填补资金缺口;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规模经济效益日渐凸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业成为新生力量;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对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贡献巨大;等等。中国能源集团500强的管理特色主要体现在:以科技创新为主导, 推动集团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将履行社会责任有效融入企业管理机制中, 提升品牌价值和企业形象;以品牌建设为根本, 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立足全球视野, 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等等。最后, 我们认为要积极支持具有经济、技术和管理优势的能源集团做大做强, 不断探索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新发展模式, 从而提升能源集团的核心竞争能力, 并带动整个能源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能源,能源集团,能源集团500强

参考文献

[1]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能源中长期 (2030、2050) 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综合卷) , 科学出版社, 2011年。

[2]李新民:《国网宏图:打造世界一流能源集团》, 《经济参考报》2011年1月10日。

[3]李新民:《大唐集团:全力进军新能源产业》, 《经济参考报》2009年3月31日。

[4]曹银平、王立鑫:《现代能源企业集团构建风险防范体系的探索》, 《中国煤炭》2007年第9期。

[5]任建华、张晓红:《对国有大型综合性能源集团开发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思考》, 《中国煤炭》2008年第7期。

[6]张振峰、杨玉清:《冀中能源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和思路》, 《中国煤炭》2010年第1期。

[7]林碧扬、王岳平《:中国500强企业集团的发展展望》[J], 《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14期。

[8]吕源等《:企业集团的理论综述与探讨》[J]《, 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4期。

[9]林旭东、韩终雪:《企业集团理论评述:基于合作效率的分析框架》[J],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

[10]蔡慧:《经济学动因视角下的企业集团形成的多维度理论解释》[J], 《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篇4: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新能源——能源危机的出路

新能源是未来世界的主体能源,一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好坏将直接影响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展替代能源,实现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当前世界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世界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保障。

中国正在积极开发水电、核电,鼓励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和海洋能。据中国新能源网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从目前的7%左右提高到16%左右;2035~2040年,这一比重将占到一次能源总量的25%以上。

二、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态势

1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比例由2001年27.6%、2002年24.62%下降到2003年23.36%、2004年22.26%、2005年21.60%、2006年21.1%,天然气所占比例由2001年2.96%、2002年2.71%下降到2003年2.50%、2004年2.53%,继而上升至2005年2.8%和2006年3.0%,所占比例仍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一般水平,而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竟达70%,远远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28%),而且,今年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主要原因是相对油气资源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而且,相对工业国家我国过去对使用高污染的煤炭几乎没有环保的政策限制和外部成本合算。

2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行业的介定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它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伸出所产生的热能。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

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当今社会,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氧气等。

(2)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政策及激励机制欠缺

在现有技术水平和政策环境条件下,除了水电和太阳能热水器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外,大多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成本高,再加上资源分散、规模小、生产不连续等特点,在现行市场规则下缺乏竞争力,需要政策扶持和激励。目前,国家支持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经济激励力度弱,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政策的稳定性差,没有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②市场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虽然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但由于没有建立起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政策,无法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可再生能源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致使我国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发展缓慢。

③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

除水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和沼气外,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技术研发能力,设备制造能力弱,技术和设备生产较多依靠进口,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同时,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没有形成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

3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展望

(1)水电

今后水电建设的重点是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黄河上游和怒江等重点流域,同时,在水能资源丰富地区,结合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需要,加快开发小水电资源。到201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9亿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1.2亿千瓦,小水电50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2000万千瓦;到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亿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2.25亿千瓦,小水电7500万千瓦。

(2)生物质能

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生物液体燃料。到201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90亿立方米,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万吨。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440亿立方米,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

(3)风电

①到201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重点在东部沿海和“三北”地区,建设30个左右10万千瓦等级的大型风电项目,形成江苏、河北、内蒙古3个100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建成1~2个10万千瓦级海上风电试点项目。

②到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在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河北、内蒙古、辽宁和吉林等具备规模化开发条件的地区,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建成若干个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大省。建成新疆达坂城、甘肃玉门、苏沪沿海、内蒙古辉腾锡勒、河北张北和吉林白城等6个百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并建成100万千瓦海上风电。

(4)太阳能

发挥太阳能光伏发电适宜分散供电的优势,在偏远地区推广使用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或建设小型光伏电站,解决无电人口的供电问题。在城市的建筑物和公共设施配套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扩大城市可荐生能源的利用量,并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提供必要的市场规模。为促进我国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做好太阳能技术的战略储备,建设若干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电站和太阳能热发电示范电站。到2010年,太阳能发电总容量达到3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180万千瓦。

(5)其它可再生能源

积极推进地热能和海洋能的开发利用。合理利用地热资源,推广满足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供热水和地源热泵技术,在夏热冬冷地区大力发展地源热泵,满足冬季供热需要。在具有高温地热资源的地区发展地热发电,研究开发深层地热发电技术。在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发展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浅层地热能进行建筑采暖、空调和生活热水供应。到201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400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1200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建成潮汐电站10万千瓦。

三、新能源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篇5:中国能源发展现状分析

导读:关于新能源的开发和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特别是在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受到破坏性的开采和产量急剧下降之后,新能源的研究就变得更为迫切和严峻。“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能源科技的发展目标: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先进压水堆示范电站;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分布式、间歇式能源系统,光伏发电成本降低到与常规电力相当;开展多塔超临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研究,实现300MW超临界太阳能热发电机组的商业应用;实现先进生物燃料技术产业化综合利用。

目前,我国新能源发电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因而必须对其发电量做出合理准确的预测,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

2.与传统火力发电相比,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启动和运行较快,为适应电网的互联性要求,需要对其运行过程做出调整。

3.并网输电网络升级费用投入巨大,如何优化配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减少费用开支,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我国发电量结构中,火电所占比例最大,约81%;水电为16%,核电为2%,新能源发电所占比例不足1%。国际能源署对2000-2030年国际电力的需求进行的研究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最快。该项研究认为,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比其他任何燃料发电的增长都要快,年增长速度近6%,在2000-2010年间其发电总量将增长5倍;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所提供的电力将占世界总电力的4.4%。

当前我国新能源发电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三北”地区风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弃风电量增加,风电开发与消纳的矛盾加剧。

由于调峰电源不足、风电开发规划与配套电网规划不协调、风电基地消纳市场不明确等原因,随着风电开发规模的持续增长,风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弃风问题突出,风电开发与消纳的矛盾加剧。2011年,全国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903h,比2010年减少144h。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蒙东、甘肃风电发电利用小时数分别为1934h、1591h、1970h、1719h、1652h,同比分别下降99h、350h、61h、502h、135h,“三北”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弃风问题。弃风严重地区主要集中在风能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蒙东、甘肃的弃风电量分别达到5.62亿kW•h、4.74亿kW•h、7.28亿kW•h、28亿kW•h、7.1亿kW•h,弃风比例分别达到8%、12%、15%、24%、10%。

(2)大规模风电机组脱网事故连续发生,风电安全运行问题突出。

随着近几年风电并网容量的快速增长,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安全隐患逐步暴露,且呈现集中爆发态势。2011年,全国发生193起风电机组脱网事故,其中,一次损失风电出力10万-50万kW的脱网事故54起,一次损失风电出力50万kW以上的脱网事故12起,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较大影响。如,西北“4•25事故”损失风电出力153.5万kW,脱网机组多达1278台,造成电网频率降至49.76Hz,越限时间达到5s。目前,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整改工作取得较大成绩,风机大规模脱网事故率明显降低。但是,由于风电机组设备质量参差不齐,风电场设计施工存在缺陷,加之技术整改还没有完成,风电脱网风险依然存在。

(3)现行的光伏发电激励政策执行中出现一些新问题。2009年以来,为尽快推动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的发展,国家陆续启动了“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示范工程”,针对用户侧光伏发电系统出台了以初投资补贴为主的光伏发电激励政策;2011年,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国家出台了针对大型地面电站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推动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

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一些问题。一是现行的初投资补贴政策,存在国家一次性补贴负担重、后期项目监管成本高、保证项目真正运行和发挥作用难度大等问题。现行的用户侧光伏发电系统初投资补贴政策,降低了项目业主投资风险,增加了项目吸引力,初期执行相对简单和容易。但是按照政策设计,光伏发电项目应满足20年稳定运行要求,初投资一次性补贴的特点,加大了项目后期监管的难度和成本,难以控制和保证项目在未来20年真正运行和发挥作用,导致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部分项目质量不高、建而不用甚至建后拆卖等问题。二是不分资源区的全国统一的光伏上网电价,不利于东部地区太阳能资源条件一般地区用户侧光伏系统的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太阳能资源条件差异很大,青海、内蒙等地区光伏系统年等效利用小时数达到近2000小时,而我国东南部经济发达的广东、上海等地区年等效利用小时数仅为1000小时左右,满足相同收益率的上网电价水平相差近一倍,采用统一光伏上网电价不利于在全国更大范围推动用户侧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

(4)风电、太阳能并网管理仍不规范,带来并网问题。尽管近年来国家能源局进一步规范了风电并网管理,但风电项目提前开工现象依然存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4月底,全国已并网项目中有25%未取得接网函;在建项目有42%未取得接网函,在电网接入条件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开工建设,直接导致风电项目建成后送出受限。而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开发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更为严

重。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并网管理规定和标准,尚没有出台规范的项目开发建设以及并网管理流程,项目建设随意性较大,部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并网或送出困难。此外,光伏发电项目专业化人员缺乏、运行维护制度不规范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我国新能源发电发展趋势

(一)我国风电由高速增长期步入稳定增长期。风电增长速度回落,风电装机与发电量增长速度趋于同步,“十二五”期间,年新增长装机容量有望维持在1500万-1800万kW。

从2010年开始,随着风电装机规模的扩大,在年新增装机规模继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风电结束了每年翻番的历史。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随着风电发电量规模的扩大,风电装机增长速度与风电发电量增长速度趋于同步。2011年,我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增长速度为56.2%,发电量增长速度为48.2%,预计“十二五”期间这种趋势仍将持续,如果风电限电形势好转,风电发电量增长速度可能略高于风电装机增长速度。

尽管风电装机增长速度回落,但年新增装机规模有望维持在1500万-1800万kW。从风电项目核准情况来看,截至2011年底,全国累计核准项目8175万kW,扣除已并网容量,在建项目规模3391万kW;此外,国家能源局第一批风电核准计划项目规模为2683万kW,其中尚未完成核准的项目规模为939万kW,再加上

能源局2012年公布的第二批拟核准项目1675万kW,目前在建以及拿到路条项目规模已达到6005万kW。考虑到目前已建、在建及拿到路条项目规模已超过1亿kW,因此,“十二五”期间,年新增风电装机规模保持在1500万-1800万kW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二)风电消纳问题短期难以解决,迫切需要落实风电基地消纳市场及配套政策,从根本上解决风电消纳问题。由于风电等变动性电源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的出力特性,电力系统接纳变动电源存在上限规模,且不同电力系统接纳能力存在差异。电力系统接纳风电等变动能源的能力取决于系统的电源结构、负荷特性以及电网范围。国际能源署(IEA)相关研究表明,丹麦、美国西部电网、加拿大、日本等风电消纳比例(风电发电量占本国用电量比例)上限分别为63%、45%、37%、19%,而目前这些国家的风电消纳比例未能达到比例上限。

当前我国“三北”地区出现的较为严重的弃风问题,是近几年风电并网容量集中、快速增长而项目规划期对消纳市场研究不够、消纳市场不明确带来的后果。目前造成风电大量弃风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

一是系统调峰能力不足。一方面东北电网负荷总体水平较低,峰谷差大,用户用电负荷特性对系统调峰能力需求大,如,2011

年辽宁、吉林、黑龙江和蒙东电网负荷平均峰谷差率超过30%;另一方面调峰电源不足,“三北”地区电源结构中火电比重高,且火电装机中热电联产机组比例过高,水电、抽蓄和燃气等调节能力好的电源比例低,2011年底,辽宁、吉林、黑龙江和蒙东供热机组占网内火电机组的比例高达47.4%、74.4%、45.3%和23%。按照“以热定电”的运行方式,在很多地区供暖期的低谷负荷期,系统几乎无法为风电运行预留空间,导致限电现象的发生。二是风电送出受限。由于风电基地输电规划不落实、跨省、跨区电网建设滞后,以及风电场和送出工程建设周期不匹配等原因,部分风电项目出现送出受阻情况。一方面新能源规划与电网规划不协调增加了并网工程建设的难度。部分地区新能源项目规模和进度远超规划,没有形成完整和统一的新能源发展规划,使得电网规划无法跟上新能源规划调整,相应配套输变电工程不能及时纳入电网规划中,难以保证接入系统工程的及时建设。另一方面,风电项目与电网送出工程前期工作周期不匹配,核准不同步。风电项目核准周期短,而风电接入系统工程前期工作开展必须依赖风电场升压站站址确定,大部分风电场接入还需配套加强主网架,可研深度要求高、核准程序复杂、周期长。此外,风电并网管理不规范问题依然比较严重。风电项目不同程度存在提前开工现象,在电网接入条件尚未落实的情况下便开工建设,出现风电项目建成后送出受限问题。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底,已并网项目有25%未取得接网函。

规范风电并网管理,深入研究风电等变动电源出力特性以及不同电网的用电负荷特性,明确大型风电基地消纳市场及配套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北”地区风电消纳问题。

(三)国内用户侧光伏发电系统的发展有望加速。

从国外形势来看,国内光伏产业出口受阻。2011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下滑,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能源产业领域也成为中外贸易摩擦焦点。欧盟缩减光伏发电补助,美国对华光伏产品出口发起“双反”(反补贴、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光伏海外市场的发展十分不利。从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形势来看,国内产能严重过剩。中国自2007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光伏电池生产国,世界前十大光伏电池生产商中,中国占到5个。世界十大光伏组件供应商中,中国占到6个。由于国内需求有限,超过90%的光伏产品需要依赖出口,海外市场是国内光伏企业的生命线。全球产能过剩已成事实,2012年全球光伏电池产能约8000万kW,且近50%在中国,而全球市场需求预计仅4000万kW,近半产能过剩。

从国家宏观政策走势来看,鼓励用户侧光伏发电系统的发展。2012年3月22日,国务院批转《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促进形成分布式能源发电无歧视、无障碍上网新机制”。2012年5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

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支持自给式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

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国家为了扩大内部市场需求,消化国内产能,有可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速国内用户侧光伏发电的发展。初步测算,若欧美对中国光伏产品的进口量下降50%,则有近1000万kW的产能需要在国内消化。特别在江苏、广东、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区,聚集了近150家光伏企业,四省(区)出口额占全国总出口额的72%。只要政策到位,这些地区发展用户侧光伏发电系统的潜力巨大,将使用户侧光伏发电出现爆发式增长。

(四)光热发电有望实现新的突破。

光热发电技术具有系统发电出力稳定可调、开发规模较集中、系统效率较高和电网友好性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系统设计复杂、光电转换系统环节多、资源开发约束多、单体电站经济性开发规模要求大、商业化应用时间短的状况。目前,全球光热发电处于示范项目建设和市场启动初期。光热发电市场受技术进步和开发条件等因素制约,其全球市场具有装机容量小、装机增长速度慢、新增装机增长速度波动性大、开发国家和地区极为集中、槽式技术装机容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规划装机容量大的特点。度电成本具备与光伏发电成本的竞争力,但初始投资较高,离不开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近年来,我国也大力支持新能源发电,从1995年开始就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并促进其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层次快速提升,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能源科技的发展目标: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先进压水堆示范电站;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分布式、间歇式能源系统,光伏发电成本降低到与常规电力相当;开展多塔超临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研究,实现300MW超临界太阳能热发电机组的商业应用;实现先进生物燃料技术产业化综合利用。

篇6:中国能源发展现状分析

政策支撑体系日臻完善,相关实施细则逐步落地

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央及地方政府已经从发展规划、消费补贴、税收政策、科研投入、标准制定等方面,构建了一整套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2012年7月9日,国务院正式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对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规划落实等重要方面做了明确规定,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全面的政策扶植阶段。2012年10月18日,工信部公布了《关于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的支持政策。2013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延长三年,补贴方式按照节油效果执行,将对培育新能源汽车私人购买环境带来更大的好处。

地方政府大力推动,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处于市场启动初期,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运用各种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央政府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核心环节,出台多项政策、标准等文件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前各项试点工作正有序开展。广东、北京、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市先后公布了相关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对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寄予厚望。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已形成北京、上海、深圳、江苏、浙江、长株潭等集聚区。其中北京、上海产业链基本完善;浙江、深圳等整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江苏、长株潭地区是动力电池重点集聚区。

新能源汽车企业海外并购潮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抢占市场的机会来临

2012年,多家企业陷入危机。A123的宣布破产、插电式混合动力豪华轿车厂商菲斯克公司因资金链断缺,也正面临被收购的局面。在美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陷入危机的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崛起。2013年1月,万向集团成功收购了美国A123;2013年2月,中投公司协助天齐集团收购泰利森,天齐锂业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矿石提锂厂商和全球第二大锂盐供应商;东风、吉利、北汽、万向竞购菲克斯公司。中国企业对美国龙头公司的收购,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链,提高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水平,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新能源汽车私人乘用车市场进展缓慢,但产业长期向好趋势显著

上一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doc下一篇:公路质量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