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感悟

2024-04-23

研讨会感悟(精选14篇)

篇1:研讨会感悟

3月20号,淮北市送教下乡活动在我校举行,淮北市实验三小何老师和我校邵老师,给我们上了公开课。何老师激情四溢,活力四射的讲课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是,每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

第一,教师的良好业务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我发现优秀的教师,都有几个共同特点;一,口语流利,发音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对教学全过程的理解,才能让学生,学到正确的知识。二,善于利用多媒体,使孩子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生动。三,教材自然,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教学氛围,富有艺术性。四,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教学功底作为后盾,使得课堂更加充实。

第二,英语课件的精心制作,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此次活动,老师们都运用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以鲜艳的色彩,活动的图像和有声的对话,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利用电脑课件,录音机,多媒体,编一些游戏和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本次参加讲课的两位老师,制作的课件,都是用多媒体制作,非常富有创意,既形象又生动。通过各种直观形象的图片,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单词,句型以及课文的理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

第三,导入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课题的引入,与各教学环节的衔接是课程设计的重点,两位老师,都采用多种形式导入新课,有的利用图画,有的用当时的天气,学生对这些方式很感兴趣,注意力很集中。

第四,课堂体现了教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两位老师既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又重视了学生个体健康和谐的发展,限度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两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把整个课堂还给了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主体参与,而且,互动模式多样,采用看图看图画的模式,或巧用本学科,所学内容创造一个语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激起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通过这次听课,我开阔了眼界,明白了努力方向,我可以更加理性的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同时,在看别人上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同样存在于我的课堂上,但以前没意识到,我深切的体会到了紧迫感,自己需要学的和改进的东西太多太多。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其次虚心向别人请教,多听课,吸取经验来充实自己,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篇2:研讨会感悟

2011年5月6日至7日我参加了我们锦绣集团公司组织的卓越团队激励研讨会。通过这两天一夜的培训,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让我体会到,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在为谁工作?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就是团队,团队就是我。

在活动中我的感受有以下三方面:

一、目标信任团结

几乎所有的项目里,成员们都需要积极出谋划策,都在为完成一致的目标而努力,大家互相信任、互相扶持。在取队名时,大家纷纷提出了各种创意,充分体现了强烈的责任心和团结一致求取胜利的意识,这也是大家群策群力的表现,如果每个人都一言不发反倒说明这个团队完全没有发掘自身的潜力,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才能挖掘出团队最大的活力与竞争力。为什么在训练中大家如此团结?因为大家目标一致,只有将团队利益臵于个人利益之上才能最有效的合作。

二、通力合作 合理分配资源

集体项目“齐眉棍”,让我明白团队就象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它的强度取决于最薄弱的环节,只有每个队员都做好自己,紧密相连才能达成最终的目标。在“穿越生死线”环节中让我体会到,对一个人来说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团队面前就有了可能性。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在来的时候,大家并没有灰心。面对困难,队员们互相鼓励,队长和袁总冷静理智的分析,同时注意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做出正确的规划,当我们顺利完成任务时,大家欢呼雀跃,象孩子一样兴奋。在最后的项目A,B两队竞争报数读秒中,我一次又一次的看到我们的A,B两队的队长,因为我们的疏忽,因为我们的懈怠,而受着体力上的折磨。但他们没有怨言,没有抱怨,没有退缩,他们只有咬着牙,攥着拳头在说:我相信你们!我们永不言败!最后当全场的学员和教练都在和队长一起做俯卧撑的时候,我感动了,我感悟到了什么是团队,我是谁,我在为谁工作。只有大家认真做好自己,真心的面对,才能高效的解决问题。

三、突破创新 全情参与

在训练中有一个很好的安排就是在分享的时候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做自己没做过的事情就是一种突破。激发了每个人的创新意识,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上都需要不断突破创新,才能挖掘出自己最大的潜力。

通过卓越团队研讨会,我感悟到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相互协作的作风。团队精神的核心是付出,付出成为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能量。团队精神的精髓是承诺,承诺代表了责任,做出承诺,承担责任,团队就会齐心协力。在学会团队精神、信任、沟通的同时,我们还收获了许多东西:学会挑战自己,学会正视自己的缺点,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这次卓越团队训练给了我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更给了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衷心感谢公司领导、教练和同事。通过这次研讨会,每个人都收获了许多,我愿意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努力,去完善我们这个大集体,把我们共同的事业进行的更好。

篇3:研讨会感悟

通过参与这个研讨会, 我了解了各校对词汇教学的研究情况。教研室提出有效的词汇教学这个话题已有两年。两年来, 各校初中英语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反思, 取得了一些进步。如就词汇教学的呈现方式、呈现时段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不顾学生实际, 一味地先教单词再处理听力或阅读的做法少了;在词汇的分层上大家也达成了共识, 不同要求的词汇应该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和处理方式;另外, 在词汇教学的评价上, 虽然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但是, 不少教师已经意识到仅依靠听写来检测词汇教学的质量是远远不够的, 词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更多真实的语境, 帮助学生恰到好处地运用所学词汇, 努力提升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同时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各校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初一的两节课, 突出语音教学, 但是设计太浅, 似乎是小学的教法, 后来教研室教师在点评的时候也讲到初一与小学的不同, 要有点挑战性, 否则学生很快会厌倦, 不能一味地领读再领读, 单词要在语境中复现, 而不是简单操练。

初二的两堂课, 英语教师课前与学生互动熟悉环节做得很好, 知识铺垫做得很到位, 这次教授现在完成时, 总体感觉不错, “贫困女孩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成为大学生”的经历设计得很贴近学生的认知。

初三的两堂课是最好的。外国语中学檀老师的课我听得最认真, 虽然点评教师提出了PPT上有几处错误以及口语当中有口误等问题, 但我觉得他的口头语言运用相当熟练和地道, 上课有激情。外国语中学李老师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学生的表现, 流利和洋气的语言、自信大胆的表情、灵活的语言运用能力令人啧啧称赞。她选取的主题也比较有挑战性, “If you had one million dollars, what would you do?”学生愿意说, 而且答案精彩纷呈。教师对这节课非常赞赏, 它给够了学生说的机会,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确实, 如果学生在这么多人的情况下敢于大胆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自信心肯定非常强。

六位上课教师语言素质都相当不错, 特别是流畅的口语表达以及地道的语音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教师上课的肢体语言、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都很自然, 教师的沉着自信是做好一切的基础。

教育局教研室英语教研员在研讨会上也对我们中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第一, PPT不能太多。一堂课一二十张就够了, 而且画面上不要有小动物跳动。第二, 教师给学生呈现的知识和语言必须尽量规范准确, 板书的词、PPT上的内容以及教师口语呈现都要做到精准。第三, 教学目标必须具体细化, 不要太空泛。第四, 导学稿的问题如果弄得不好, 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

通过参加这次研讨会, 我对如何提高中学英语教学作了深刻反思。

1.努力夯实教师自身的语音基本功。教师应每天至少进行半小时的听力和模仿训练, 使自己的口语更加流利。听力材料可以是BBC或VOA, 同时上课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 尽量减少错误。

2.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我们学校的学生应该说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是不错的, 但是学生的口语水平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 特别是与其他兄弟学校距离较大, 表现在初一时发言大胆但语言不够流利;而到初二、初三时支支吾吾不肯大声说, 这与教师的做法和评价都是有关的。要想使学生模仿得更地道, “口语俱乐部”要承担更多的任务。教研组要进行研究, 英语学科与数理化是不一样的, 最好增加一节口语课, 专门练习模仿。

3.课堂设计问题。吃透教材是第一步。教师要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和所暗含的线索, 理清思路, 设计活动时要给学生搭台阶, 但如何处理放手让学生做与给予拐杖这对矛盾, 如何实现教师讲得少, 学生练得多, 讲练如何的形式以及设计什么样的活动还需教师进一步探索。

篇4:感悟数学,享受研讨的馈赠

一、巧妙的教学设计扣人心弦

有人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让学生置身其中开始学习,符合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挑战性游戏的心理特点。上课伊始,庄老师从轻松地请学生向听课教师介绍班长开始,创设了一种温馨、愉悦的课堂氛围。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唤醒学生已有认知,为抽象的“数对”学习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模型。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定位标准和知识水平的不同,确定位置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庄老师十分尊重学生多样化的思维,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来确定班长的位置,然后在交流中自然地引导深究,形成共识,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了异中求同的过程,进而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庄老师有效地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既直观又形象,准确地揭示了一个对于学生来说崭新、抽象的知识点——数对,简洁明确。

庄老师的巩固练习以“韩信点兵”的形式展开,并注重知识性、层次性和趣味性,以此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巩固认知,发展思维的目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延用于生活。教师精妙的设计能够吸引同学们不断地探索、认识,进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的巧妙尽现其中!

二、精心的细节布局奥妙无穷

1.课题的揭示。我们在深度研究教材的过程中发现“用数对解决生活问题,能有效地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庄老师则从介绍班长的位置的生活问题入手,看似简约却不简单,它成为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揭示课题也就显得水到渠成,这也帮学生揭开了这节课知识传授的神秘面纱,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心理。

2.打开宝箱。这节课所创设的游戏情境中的一个环节“开宝箱”成了一大亮点,正好与教材中一道练习题的设计不谋而合,而且衔接得很好——打开宝箱需要的正确数对不正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吗?庄老师把学生喜欢玩游戏的心理穿插在其中,只是将这道题目作了恰当的改动,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效果很好。

3.自主探究与引导深化相结合,提供了知识构建的基本过程,准确揭示数对构成及含义。庄老师设计了两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自己根据问题进行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在此之后,庄老师在学生交流中合理引导,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丰富的感性材料,合理的动态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有序思维,有利于学生对“数对”的清晰理解。

三、精妙的练习安排引人入胜

从练习一到练习二可以认为是基础练习,但有本质区别,前者主要是结合所学知识的简单练习,后者是结合学生实际的简单应用。由于是介绍自己的好朋友,会让学生觉得很亲切、很自豪,他们自然会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练习三是结合课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练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学生对解决这类生活中的问题有着极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一道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来看,精心设计的练习对学生思维训练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改变确定位置中的一个要素(出发点)后如何确定位置,这是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延伸,也是这道练习题的难点。庄老师提供给学生信息,就是“让学生踮起脚尖来摘苹果”,达到了很好的效果;然后再做适当的对比和总结,就使学生更加明确地知道了怎样才能更好地确定位置。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差一口气”的问题大家都很关心,这里的“这口气”显得很足、很够味。

练习四是夺宝游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庄老师是生活的有心人,在课堂教学中居然能将身边发生的事情应用到其中来,事件、视频、资料的真实采集,这良苦用心真可谓匠心独俱。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练习五为知识拓展。它旨在让学生在拓展的知识介绍中进一步体验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

生活需要精彩,这精彩源自于对生活真谛的理解,掬一捧那生活的清泉,接受着大自然生命的不期而至的馈赠。教学需要精彩,这精彩源自于对教学自然的领悟,掬一捧教学设计的清泉,享受着本次主题研讨的馈赠,享受着课堂生活世界里难以穷尽的快乐……

篇5:顶岗实习与置换培训研讨会感悟

为进一步推动XX师范大学顶岗实习与置换培训工作正在XX区域的深入开展,XX师大顶岗支教指导中心于 2014年6月27日在XX县召开了XX区域研讨会。我很荣幸参加了此次会议,并且作为师大实习生代表进行了发言。

会议围绕着XX师大顶岗实习与置换有关问题,就如何进一步提升顶岗实习与置换工作的质量,继续加强XX师大与顶岗实习区县之间的深度合作进行研讨和交流。各县区教育局负责人对本县区顶岗支教与置换研修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宝贵的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此次会议,我深深地感受到XX师大以及当地教育部的领导对顶岗实习工作的重视,深深的感受到了他们对我们的关心。有些学校在三八女人节的时候给实习生发一些小礼品、在端午节的时候给学生包粽子吃、周末的时候,给实习生们改善伙食,而且XX县XX中学的刘校长还出钱,让实习生们游览XX的大好风光……通过这种种的事情,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各学校对实习生们的热情,感觉自己身为实习生的一员而骄傲。

在研讨会上,实习学校校长代表、特聘名师代表、国培学员代表分别交流了顶岗实习学生管理、教学指导方法与参与置换研修的学习心得。在“领导论坛”环节,各地教育局负责人对本地顶岗支教与置换研修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并针对顶岗置换一体化、区域管理、置换研修返岗实践等工作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了顶岗实习和置换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通过此次交流,我深刻的感受到了XX师范大学的领导们的用心良苦,他们为我们能顺利的完成顶岗实习工作而出谋划策,时刻为实习生们的切身利益考虑,我衷心的对领导们的关怀而感动。

篇6:研讨会感悟

“网络研修”

过去,关于网络的影响我还只是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诸如“地球变村落”。今天,在太和民族中学的网络研修,使我切身感受并见证了:网络可以改变时空的局限进行教研的事实,即使山高水遥、关山重重,网络联系你我他,天涯咫尺。求学已经不需要经年累月、负箧曳屣、跋涉千万里。

概念的认知,只是一种方向,只是一种可能;当概念结合技术扎根于实践的土壤,就体现了“知识就是力量”,也实现了科技与生产力的转换!

“教育梦 民族梦”

《礼记·学记》有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我们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教育课改。

作为教育人,我们都是“科教兴国”的排头兵。

看见“知行”,我首先想到的是阳明先生,他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互为体用,知行合一。

然后又想到了陶行知先生。陶先生悟得“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自勉终生。

回到家,我又查阅了《实践论》。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形势喜人,形式逼人”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网络不仅对人们的物质生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也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并不是空话。

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地完全拒绝,也不能邯郸学步地隔断过去;我们需要继往开来,理论联系实际,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解放思想,深化教科研,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并且形势向好。当然,在经济大潮的冲击,坐下来,沉下来,静下心来做教科研,是需要极为强大的定力。从“形势喜人,形势逼人”这句话里,我感受到了太和教育人的时代使命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太和教育人以十九大报告为思想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利用网络为平台积极进行教科研,践行科教兴国战略,勇做时代排头兵的担当精神,给人力量。

作为教师,我向你们致敬!

作者| 口孜中心校李大付

篇7:新生研讨课感悟

那时的我,还没有褪去高中时的稚气,散着及肩的黑发,穿着松散的外套,一路蹦蹦跳跳,带着满脸的兴奋,跨进了新生研讨课的教室。

那是个周六,清晨的阳光散满教室。温热的光,微凉的风,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同学们笑脸盈盈,纵然来自五湖四海,也丝毫看不出任何的敌视和隔阂。

我是其中的三十三分之一。

刚坐下一会儿的功夫,一个颀长而挺拔的身影就出现在了讲台。他就是我们新生研讨课第一节课的主讲老师——魏学宝。魏老师微微笑着,爽朗的声音传遍了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在这节课上,魏老师用ppT的形式,为我们简单介绍了这大学四年里将要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老师们。每每介绍到一位老师时,同学们总会发出一声声惊叹。因为怀着期待,所以当出现超过期望值的状况时,才会越发觉得惊喜。我们的老师,正如钻石般光彩夺目,早已超过我们的想象。

逐一认识了老师们,新生研讨课才算正式开始。

半年的时光,终究还是逃不过消逝的命运。就像是沙漏里的沙,终究还是逃不过重力带给它的影响。纵然时光如水,总是无言,却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里,阳光明媚,春暖花开,鸟语花香;在这里,我们走进知识的殿堂,醍醐灌顶,如沐春风。

对于我们的专业,汉语言文学,我有了新的理解。曾经,在报考专业的问题上,我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报的。因此,被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我是很高兴的。那时候,我是很喜欢文学的,尤其喜欢中外名著和青春文学。我也渴望某天能像那些作家们一样,过着写写文字的惬意生活。现在看来,自己那时的想法还真是稚嫩,以为学这个专业就是为了成为作家。直到后来,新生研讨课上,魏学宝老师为我们布置下一个作业,就是把对自己专业感到困惑的问题写下来,然后下节课交给他,他再对问题做一一解答。那次作业,我和室友们都很认真地想了又做了,我们列了一张纸的问题。

一周的时间总是很快,又是一节新生研讨课。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各种困惑在这节课得到了老师的解答。通过这节课,我才认识到,我之前认为这个专业是以培养作家为目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原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具有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听完魏老师的讲解,眼前的浓雾才渐渐散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轮廓才渐渐显现出来。“啊,原来你长这个样子。”

偶尔还是会听到,某个同学对专业的抱怨和不满,而我总是笑而不语。其实每个专业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何必羡慕别人故意跟自己过不去呢。记得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先识览·观世》里有过这样一句话:“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望,尚巍巍焉山在其上。”通俗地说来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意思。在没有爬上这座高峰时,从远处望见它,巍峨秀丽。然而,当费尽一番努力爬上山顶时,才发现对面的那座山更美更清秀。爬山是这样,生活是这样,专业也是这样。生活中,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珍惜和抓住现在,就是要活在当下。

新生研讨课上,听过的最多的话便是读书。对于我们这个专业来说,读书那更是尤其重要。以前我是很喜欢读书的,可是自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我渐渐疏远了纸质的书籍。听完老师们的劝诫,我不由得内心惭愧起来,多久没有认认真真地读一本书了。以后不能再荒废时光了。这便是课上自己内心的一点小小的感悟,正是老师的劝诫让我幡然醒悟。

篇8:研讨会感悟

一、教师和课堂

踏踏实实听完全部16名全国优秀教师的课, 获得了难得的第一手英语课堂教学技能技巧, 所有的课堂堪称精品, 授课教师非常优秀, 他们身怀绝技, 经验丰富, 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并懂得了什么是好教师, 什么是好课堂。所有授课教师都展示出了他们的风采。在这几天的听课中笔者发现优秀的教师都有几个共同特点:1.口语流利, 发音准确。只有做到这一点, 才能保证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保证学生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2.善于利用多媒体、演唱、画画等各种手段辅助教学, 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3.教态亲切, 表情丰富, 非常有感染力, 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 富有艺术性, 课堂的组织、调控能力很强;4.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作后盾, 词汇丰富, 课堂充实, 板书及简笔画的功底也很深。

二、教材和学生

本次参与活动的学生是青岛市育才中学的学生, 从每位教师的班级中随机抽取, 因此, 教师是在不了解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情况下, 能把课上好, 上出彩, 上出亮点, 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 这很不容易, 但我们的教师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又传授了知识,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本次活动的教材, 没有固定要求, 但授课教师游刃有余, 教学目标达成到位。教师课堂上对学生和教学的调控能力非常强, 他们的应变能力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 宫旭、何煜、王丹、陆盈伊等教师的课让人很难忘、很精美, 听他们的课是一种享受。

三、专家讲评

十几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评委专家对观摩课进行了讲评。评委专家对课堂的讲评清晰、到位, 不虚夸, 对我们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帮助, 每位与会教师均有收获。在这次观摩研究课上, 专家们对每一次课都进行了点评。他们指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太宏观, 范围太大, 导致了老师虽然上完了课, 但却没有完成所定的教学目标。当时, 笔者就思考自己一直以来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设定。笔者也跟大多数老师一样, 没有根据课标的要求制定具体、操作性强的目标。例如笔者在教阅读时, 只要求学生理解全文大意并回答相关问题。通过参加这次观摩课, 笔者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有所感悟。首先, 老师应该对阅读材料的体裁、题材和内容进行准确全面的分析, 然后制定具体、有效、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并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进行实施,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四、课堂教学观察表

本次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每位教师都使用了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观察表。课堂观察表对课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细化,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观察表为教师在教学实践和理论之间搭建了一条实践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和技能的桥梁,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非常实用。

五、感悟

此次教学观摩研讨会不仅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而且还使我们了解了全国各地的英语教学发展情况。听了16节课, 我们吸取了很多优秀的经验, 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16节课为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教师受益匪浅。另外, 专家们还对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教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1. 英语教学要注重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

2. 英语教学要多开展单人、双人、小组活动以及游戏、竞赛等, 从各个层面培养学生的技能。

3. 尽量多运用英语, 适当使用母语。

4. 英语教学要关注情感, 关注差异。

5. 教师语音、语调要地道。

6. 教师要重视策略指导, 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用一碗水引出一江水,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篇9:研讨会感悟

首先,一节好的研讨课我认为应该达到以下三个标准: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二、是一堂有效的课,能够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三、是真实的,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四、应该具有研究的价值,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与同行共同讨论的话题,从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這次快乐课堂研讨课,我所讲的内容是《勾股定理的应用——帮蚂蚁寻找最短路径问题》。这期间准备的过程就是在备课,不仅仅在纸上,而更重要地是在心理、思想上备课。这节课研究的是蚂蚁在几何体表面爬行,怎样设计最短路线并计算最短路线的长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找到最短路线,我帮助同学们设计了圆柱体、台阶等教具。在备课过程先要思考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整节课的气氛才会活跃,他们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在课堂。课堂上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的。于是我设计了小组间进行竞赛的环节,让学生以分任务形式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把学生求知欲望推至极高点。

在本次研讨课过程中我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演绎“快乐的四化课堂”的:一、创设情境,将求最短路径的问题,嵌入在青蛙寻找食物的背景下。使数学课堂现实化,在熟悉的情境中去学数学,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致。二、实践操作,将蚂蚁爬行的几何体都做成模型,让学生在具体模型上寻找路线,进行设计从而计算出最短距离,使数学课堂个性化。俗话说:“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理解。”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初中生的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学与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做做。因此,在课堂上,我改变了那种单纯讲授知识的做法,而是安排动手操作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在动手操作学习数学的机会和条件。三、开展活动,将班级学生分为学习小组,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各小组间进行竞争比赛。使数学课堂趣味化???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把学生的“学”与“玩”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现这种具有理想闪光的课堂,光靠教师个体是做不到的,所以这次公开课更是我们数学组集体智慧的结晶与缩影。是同组教师的真诚与扶持与指正,让我越来越感受感受到要上好一节课,如下环节不可忽视:1年轻教师必须要深入钻研授课内容,注重研究教材教法,注重把知识和能力深入浅出又扎扎实实的传授给学生,注重不同的内容,就会有不同的授课方法。2要重视课堂中的教学术语与规范用语,例如我在本次研讨课上在阐述蚂蚁在圆柱体侧面爬行时就误说为圆柱体表面,这样蚂蚁爬行路线就发生改变。3教师评价以赏识性的语言为主,不仅维护学生自尊促进师生交流,还能让课堂充满温馨的人文关怀色彩,这样会有利于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4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培养数学思维与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篇10:研讨会感悟

前几天,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教学深度研讨会,感悟颇多,受益匪浅。

每一节课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老师们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沉着、机智、幽默,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都令我印象深刻,不断的反思自己。以下是我的体会:

一、重视课前交流。每位教师都非常重视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通过课前交流拉近了师生关系,有的利用课前交流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埋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新知。如xx老师就是开课前简短的交流,给学生平易近人的感觉。xx教授,让孩子想一下,大学老师是什么样子的,使孩子对自己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打破课堂常规。每位教师都勇于创新,将学生完全放开,去允许他们出错误,不怕学生出错误,并能在学生出错误时及时引导,重视了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我想这点需要我们每位老师反思。

三、教师巧用教育机智。在每节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每位教师都能够及时地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通过一步一步引导,耐心地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发言,最后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xx教授教学真分数与徦分数的教学时,把分数看作是一个家族,教学必须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对新知识的引入或巩固都要注意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上课教师们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

五、注重板书的设计。教学中,教师都板书清晰明了,他们没有过多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根据知识的结构特点,适当板书,使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一目了然。

总之,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对于课堂教学有了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今后应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抓住机会,不断地学习经验,将研讨会的精神,应用于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点反思助成长

前几天,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6节课,聆听了6场讲座,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看来,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同样的精彩。

这次学习给我的触动很大,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课堂要有巨大的魅力。

(一)备课。

xx老师在他的讲座中说到几点:

1、备课时,要把握数学本质;

2、把握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模型、变中不变等);

3、重点引发学生数学思考,要让学生在数学概念的学习中长见识,悟道理。

(二)课堂上的深度对话

正如xx在他的讲座中谈到的“课前三问”:学什么?为什么学它?我们要学会什么?让学生有准备地学,让学生转变思想,学会学习。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

xx老师的一句话“做最好的自己,自己培养自己”让我印象深刻。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有良好的素质才能紧紧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教学过程来,调动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数学课不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成长要有深度的反思

先贤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也许做不到那样,但是见贤思齐,经常反思依旧是让我们快速成长的最佳途径。在xx老师的讲座中便提到通过“反思自己的课和通过别人课的好坏”来反思自己。我觉得这一点尤其重要,在自己讲过每一堂课后都要反思自己的优缺点而不断改进,学习;在每次听完别人的课时,好的地方借鉴学习,不好的地方要引以为鉴。

在这次外出学习中,我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另外,印象较深的是老师们主张把一切还给学生,即主张:学生能自己探索发现的,教师不提醒;学生能通过思考描述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总结出规律的,教师不告知等等。课堂中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出现分歧,允许学生出现自己预设中没有的问题,创设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课堂的原生态味儿十足,这也充分展现了深厚的教学功底,课堂上临时应变的能力很强。

篇11:小学数学教学研讨 听课感悟

在短短的一下午的时间里,我有幸观摩了由黄妮雅老师和苏老师上的两节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灵动性、趣味性以及教学模式的生活化、艺术化。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生活中的数》第二课时

执教者:黄妮雅

黄老师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课堂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如“课前游戏——火眼金睛”,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课堂伊始,黄老师进行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揭示新课课题”,在学生已有以“十”为单位按“群”计数的知识与技能的学情基础之上进行回顾,唤醒孩子们数数的已有经验与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接下来,黄老师进行第二个环节“借助模型,认识计数单位‘百’”的教学,在这个环节当中有三个教学模块,分别为数小棒、数小方块、巩固式的圈一圈数一数。三个模块交给学生的认知思维与活动层层递进,对于计数单位“百”以及“一”“十”“百”的意义与它们之间的联系的感悟也越来越深,从而有效发展了学生对于更大范围内数的感知及对数字关联性逐渐清晰的领悟。教学过程中黄老师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在数小棒与数方块等活动当中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加之黄老师的教态随和,语言亲切委婉,提问具体生动而且暗示性强的特点(如数小棒当中黄老师提问:有多少根小棒?你会数吗?先数什么?再数什么?提问越来越具体针对性越来越强;数小方块当中提问:不好数,怎么办?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人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个?提问生动自然),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灵活运用新知”黄老师利用课本上的两个例题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并展示汇报,落实并加强“先圈再数”的数数技能,加深对计数单位意义的理解。最后是“拓展延伸,渗透数学文化”,黄老师将“万年狼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鼓励他们课外了解故事当中所蕴含的计数思想,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角形边的关系》

执教者:苏明强

苏老师的教学的确独具特色,而这种体现在其课堂当中的挥洒自如的特质与色彩定然建立在丰富的经验所得与可贵的基于对学生理解的无数教学思考及切身实践。所以,在某一学科领域身怀异秉的人,其功夫让人眼前一亮的人,应然有更多更为忙碌的以思想为主的长期奔波。课前不是急于衔接旧知与新课,而是通过和孩子们幽默诙谐的交流,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身份界限,使得学生以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进入到新课的学习,让老师真正以“学习伙伴”的身份走近学生的学习,最大限度地打消了学生心理当中的消极准备,转而对本节数学课充满期待与自信心。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建立学生良好上课心理的重要性并将其谨记,内化为自己以后工作的一项准则。苏老师的教学善于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比如在这堂课的“复习旧知,发现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就引发学生关于三角形中“变与不变”的思考;在第二环节“操作实验,分析解决问题”当中通过让学生上讲台操作并验证六组三角形边的数据,最后从数据中归纳得出结论,从特殊的举例转化为一般的结论概括,这其中就蕴含着推理当中的归纳思想;而在最后一个环节“回顾总结,拓展边关系”当中,苏老师随着本节课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任务的达成,趁学生对于“三角形中两条短边之和大于长边,可以围成”这一新知达成共识,循序提出“怎样才能围成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在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思考及回答过程当中渗透了类比思想。我认为从小给孩子传输一些他们能够接收的思想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这有利于他们以后在面向复杂的知识时能够运用数学思想与规律将其简化,而简化的实质则在于他们积累的数学思想往往揭示了一些复杂化了的知识的本质或源头,也就是说,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之路的茎干,掌握它,就不至于在面临复杂问题时失去思考的正确方向,这种支持则是他们始终保持学习自信心的保障。苏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设疑导思,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并将操作结果形象的展现在黑板上,便于学生及时的观察思考,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充分充当了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三角形两条短边长短与能否围成三角形之间的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认知的理念。苏老师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

篇12:小学数学观摩研讨活动听课感悟

听课感悟

射阳县通洋小学严文东

在盐城二小参加了小学数学低段的教学观摩活动。在短短的一天半的时间里,学习了12节课。这次听课收获很大,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体会。

第一、上课的老师都善于创设情境。

例如:响水县实验小学的刘杰老师,在刘老师上《认识小数》时,首先出示一些超市商品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然后让学生再举一些生活中相似的例子,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为课堂学习做准备,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刘老师创设的情境,让人感觉非常得自然、非常得真实,而且刘老师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引导也非常好,没有那种给人一听就有那种假的,是为了情境而情境的感觉。

第二、很多老师也在课堂中设置了悬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探索、追求的兴趣。例如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的陈艳老师,在教学《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她用课件出示题目时,故意少出示一个条件,要求学生来列式计算,很多同学思考以后发现根本无法解答,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陈老师立即跟学生道歉:这是老师的疏忽,题目少出了一个条件,同学们能帮助一下老师吗?二年级的学生听了谁都想帮助老师,整个课堂气氛就变得非常活跃。

第三、课件制作都非常有创意。

12节课课件都是FLASH制作的,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而且大多数都引用了视频文件,既形象又生动。让我感觉我们平时制作的课件,只是课件制作中的低级水平。

第四,充分运用集体的智慧。

上好一节课,除了上课老师的个人素质以外,集体的力量也是关键,集体力量的重要性,我们老师都能体会到。

篇13:研讨会感悟

我先把中国新闻奖设立的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应当说这个奖项的设立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我国的新闻事业开始了繁荣和发展。80年代后, 新闻界开始酝酿每年评选和推荐一批优秀作品, 以供新闻界学习借鉴, 由《人民日报》的《新闻战线》率先组织起了全国好新闻的评比, 当时中国记协因文革后期刚恢复组建, 只是介入其中。到了1990年, 经中宣部正式批准该项工作由中国记协主办, 并设立了全国性常设新闻奖, 命名为“中国新闻奖”, 1990年为第一届, 每年评选一次, 即评选上一年度全国新闻界 (报纸、广播电视) 的优秀作品。2006年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时, 把网络新闻作品纳入评选范围, 同时也将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名专栏”评选并入其中, 每届只评选10个。截至去年中国新闻奖共举办了19届, 今年8月下旬在北京即将举行第20届。从18届田聪明主席担任评委会主任后, 对评奖工作又做了许多调整, 对评奖文件做了反复修改。现在设奖项目为28个, 今年新增加了一个国际传播类奖, 总共为29个项目;获奖数额不超过280个, 其中一等奖不超过47个、二等奖不超过87个、三等奖不超过146个。中国新闻奖的评选程序为:评选委员会分成7个小组, 即报纸通讯社一组 (消息、系列、摄影) ;报纸通讯二组 (通讯、评论、副刊、漫画、版面) ;广播一组 (消息、评论、专题) ;广播二组 (系列、访谈、直播、编排) ;电视一组 (消息、评论、专题) ;电视二组 (系列、访谈、直播、编排) ;综合组 (网络评论/专题/访谈/页面、专栏、论文、国际传播奖) 。参评作品分别由各小组评议、讨论, 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候选作品, 小组推荐的一等奖候选作品提交评委会全体会议评议、讨论, 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出获奖作品。评委会分成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视网络两个大组评议、讨论二、三等奖候选作品, 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出二等奖作品、等额选出三等奖作品。一等奖获奖作品须获得实到的全体评委会评委的2/3票, 二、三等奖获奖作品须获得实到大组评委的1/2票, 每个等级最多进行三轮投票, 如第三轮仍未评出规定数额的获奖作品, 则设奖名额空缺。如此可见, 评奖程序的缜密, 获奖的机会有多难。

下面我综合近几年中国新闻奖各类作品的获奖情况讲几个特点:

1. 作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主题鲜明、特色突出, 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主题重大不等于被贴标签, 而是要通过事实说话, 寓事于理, 达到折射出重大主题的目的。例如前两届获奖的作品, 《节能减排, 一项技术带旺两家企业》、《小账本里看巨变》、《沼气带来的新生活》、《咱们的农民工》、《省长与猪倌侃猪价》、《交警来开会, 高速路堵车》、《教育资金滞留挪用严重, 财政局长却在全省教育会议酣然入睡》、《中国小土豆打赢国际大官司》、《五河县:城市贫民背不动豪华广场》、《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和《治病?骗钱?》等, 都是以具体事件为切入点, 各具特色, 入情入理, 反映出了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产生的亮点和热点, 这些作品既有从不同侧面来讴歌成绩的报道, 也有从不同方面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力作, 对配合整个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2. 用敏感的洞察力及时抓住新闻的落点, 小中见大 (文

字有细腻描写、广电用好同期声) , 以增强报道的力度和厚重。新闻的落点都是蕴藏在新闻事件的现场细节之中, 关键是记者到达现场后能不能敏锐地发掘到新闻的亮点, 并提炼主题、选择好报道的角度, 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例如, 黑龙江电视台获得第18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一等奖的作品《交警来开会高速路堵车》就是一篇优秀的作品。本来这位记者是被邀请去参加新闻发布会的, 但到了现场发现, 两省交警为了开会将高速路给封闭了, 造成双向车道堵塞、被堵的车辆排成了长龙。会议的本意是好的, 要求两省交警联手打击高速路违法行为, 但是为了自己的方便和造势, 不顾交通的正常运行, 利用手中的权利就断然把高速路封了, 这就有些过分, 说得严重些就是公权力乱用。前去采访的记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现象并及时地发回报道, 把本应做的一篇正面会议报道变成了舆论监督的消息, 节目播出后引起了两省交警部门的高度重视, 对后来民警素质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促进作用。试想一下, 如果记者不顾当时的情况, 仅把会议消息发回来也无可厚非, 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去做, 而是凭着敏锐的新闻嗅觉抓住了开会造成高速路堵塞的原因, 跳出了一般会议的报道。整篇报道仅有一分四十九秒, 全部运用同期声, 没有一点记者的评论, 让观众看后留下事实清楚、一目了然的效果, 这才是记者的硬工夫。再比如《黑龙江日报》获得的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的作品《治病?骗钱?》, 也是通过记者抓住医院为了乱收费, 在患者的化验单上做手脚的具体事件折射出了医疗行业存在的一切朝钱看、失去医德的腐败现象。全篇稿件完全用事实说话, 非常有说服力。

实践证明, 无论是事件性消息还是非事件性的报道, 只要记者善于捕捉最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小中见大, 抓住新闻落点来揭示深邃的大的主题, 就有利于实现报纸、广播电视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用好现场的音响和画面也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特点的最好表现手法。

3.精心采撷, 构思新颖, 写作 (制作) 讲究。这些年来各地报纸、广播、电视的参评作品都在围绕精心采撷、构思新颖、写作 (制作) 讲究这一特点上下功夫, 越来越注意参评的作品是提供给评委的一份赏心悦目的精神大餐。例如, 获得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一等奖的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和齐齐哈尔人民广播电台报送的《中国“小土豆”打赢国际大官司》这篇报道, 好就好在是报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第一例涉及农产品的反倾销案。我国是世界马铃薯种植和生产大国, 马铃薯关乎农民、企业和社会需求, 温家宝总理将其评价为:“小土豆、大产业”, 但是我们却远远不是马铃薯加工和贸易的强国。入世以来, 我国企业起诉国外倾销案件的总数仅为遭受反倾销诉讼总数的十分之一, 为此对弱小的中国马铃薯淀粉制造业能够打赢对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基地的反倾销案, 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它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在于关注农民、与农民的命运息息相关。这篇作品的特点:一是紧扣主题, 围绕打赢官司的主题层层展开, 如“春之序曲”、“风云突变”、“绝地求生”、“胜诉启示”四个部分层层递进;二是选材突出, 从头到尾都是围绕沃华马铃薯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展开的;三是文章的前后, 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如同章回小说, 环环相扣, 吸引听众不得不听个分晓;四是整个节目精心构思、布局谋篇、音效文字都十分讲究, 听起来如行云流水。再如, 黑龙江电视台获得的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评论一等奖的作品《欠债咋就不还钱?》, 是剖析一个民告官表面赢实际输的例子。地方政府欠钱就是不还, 你越告我越不还, 法院的判决也变成了一张空文。作品评述结合相得益彰, 在叙述扬志光要回区政府欠他11年的旧账过程中, 记者始终突出细节, 特别是身为行政一把手的区长竟然为躲债不到办公室上班, 而他训斥当事人的野蛮态度更让人震惊!细节加画龙点睛的评论, 层层推进, 揭示了政府官员有法不依问题的严重性和维护法律尊严的急迫性。这两篇作品的突出特点都是注重细节的描写, 整篇的构思、布局也十分讲究。

4.报纸作品标题的制作讲究,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格特点鲜明、语言驾驭的能力较强。一个好的标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标题制作到位, 读者扫一眼就可以明白正文的大意, 这是独见编辑功底的地方。在近几年参评的作品中, 有的作品对标题的制作十分不讲究, 想标新立异又借喻表达得不准确, 出现授人以柄的笑话。例如, “晋国有大矿成违法生产主体”, 若只看标题会令人费解, 晋国在哪里?看了正文才恍然大悟, 原来说的是山西省在治理小煤矿生产上存在不安全隐患, 采用以小煤矿入股的形式组成大矿便于统一管理, 但是组成后仍旧是各个小煤矿各行其是, 管理没有到位, 生产的隐患也没有消除。我们知道, 春秋战国时期山西的地域属于晋国, 山西才有了晋的简称, 编辑的想法是好的, 但是把山西称为晋国就会给人留下错误的信息:山西是国中之国!这就不妥, 不如把“晋国”改为“晋省”。再如, “温州非公企业党建迎来党务工作生力军———首批44名大学生‘红领’上任”这则标题, 人们习惯把在办公室工作的人员比喻为“白领”, 把在室外一线劳作的人员比喻为“蓝领”, 却从来没有把党务工作者比喻为“红领”, 这就是编辑的异想天开, 这种比喻既不严肃又不准确, 在参评中会大打折扣、大受影响。因此, 一个标题的成功与否, 会决定整篇作品的命运。

从这些年广播电视参评的作品来看, 各个台都非常注意主持人的特点和风格, 主持人的语言驾驭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有些作品是记者直接参与的口播, 效果相当不错, 而主持人和记者的口播效果能否给听众与观众留下第一印象, 是给评委留下印象的关键。广播与电视的主持人或直接出声出镜的记者, 所使用的语言倡导讲普通话, 语句要简练、准确, 语速要均匀, 当然电视出镜的主持人或记者还要在衣着和修饰上有些讲究。在主持新闻类节目方面, 有的电视台对主持人的形象和设计不知是出于标新立异的目的, 还是受了娱乐风气的影响, 十分不严肃, 剃个大光头, 穿着也是十分随意, 若是主持娱乐性节目还情有可原。平时着装如何, 那是个人的喜好, 无可非议, 谁都无权剥夺, 但是出镜时, 你的报道就有指导和引领作用, 会让许多追逐新潮的年轻人以为这是电视台的倡导, 这就不妥。我们的广播电台曾一度出现过以模仿港台味为时髦的现象, 主持人说起话来嗲声嗲气, 而我们毕竟不是港台, 国家语委一直倡导国人要讲普通话, 地方特色的节目例外, 如粤语广播电视, 那是为了满足一些不会讲普通话或听不懂普通话人群的需要。

以上四点是我参加几年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当中的感悟。那么, 还有一些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朝着中国新闻奖这个最高目标努力注意的地方呢?我也想说四点想法:

1.一定要有创新、创优的意识, 要在选题上下功夫。每当得到一个选题前, 先要反复地比较权衡, 把在地方局部的选题拿到全国的大局里权衡一下, 看有没有指导性、它的分量有多重, 这就要求记者对国家的大政方针要做到心中有数, 就是我们常说的政治性和引导性, 这可不是空洞的道理, 是指导我们当一个政治敏感记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如2004年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新疆电视台获一等奖的新闻专题《维吾尔乡村有所汉语小学》, 单从题目上看, 给人的印象不就是报道一所汉语小学吗?但要放到南疆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农牧区来看就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理由有二:一是所报道的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维吾尔族青年自发回家乡开办汉语学校的事, 这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二是新疆的南疆地区, 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开展反动宣传, 在教育领域与我们展开争夺下一代的激烈斗争, 大力推进汉语教育, 不仅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更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的需要。这篇作品就是通过介绍这所小学, 达到了宣传民族团结的目的, 小中见大。再如, 《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这篇报道, 写的是我们修建青藏铁路时施工人员如何为保护好珍惜动物藏羚羊的产仔, 夜间主动停工, 尽力不去惊扰藏羚羊的事, 记者抓住了这个具体的细节, 用小镜头来折射出我们自觉保护珍稀动物的大主题, 对世界一些攻击我国修建青藏铁路破坏生态平衡的噪音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

2.研判中国新闻奖有关各项参评的要求, 要做到体裁、题材的一致。从参评的作品来看, 有的不符合要求, 报错了项目, 白白地失去了一次参评的机会。比如, 什么叫新闻专题、什么叫新闻性的评论、什么是新闻现场直播, 这些体裁一定要研究清楚。有的把新闻性的评论当做专题报, 有的把记录片或是社教类的专题片当做新闻专题报, 尤其是新闻现场直播, 报的就更是五花八门。大家一定要选择体裁重大的新闻事件, 例如获得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现场直播一等奖的杭州电视台报送的《大雨袭杭州———抗击“罗莎”特别直播》, 就是围绕受台风“罗莎”影响, 杭州遭遇50年一遇的大暴雨, 面对突发的公共危机, 杭州电视台紧急动用卫星直播车、全向微波直播车、光缆、监控、电话、网络、可拍摄手机等各种直播技术手段, 短时间内整合了城市各种有效资源, 全方位地传递雨情、水情、灾情及城市公共设施运转的及时资讯, 展现了全城上下齐心抗击“罗莎”的生动场景。还有沈阳电视台参评的《历史罕见暴风雪灾突降沈阳》、中央电视台参评的《嫦娥奔月特别节目》、山东电视台的《节能减排第一爆》、湖北荆州电视台的《谢家桥一号墓考古发掘直播》、广东电视台的《“南海一号”古沉船整体打捞直播特别节目》, 都是新闻现场直播的典范。再有, 节目一定要开宗明义、直奔主题。有的节目片头做的偏长, 一分多钟还没有进入主题, 有的访谈节目拖沓, 说了半天才进入正题, 还有的现场直播节目选用的资料介绍, 往往多于现场直播的内容, 这都不妥。

3. 严禁、杜绝各类参评作品弄虚作假的行为, 凡发现参

评、获奖作品和相关申报材料存在篡改、伪造等严重违规问题, 经核实确认后都要严肃处理。这一点非常重要。近几年在评奖工作中经常出现这个问题, 尤其从2006年开始, 评前和评后都在网上公示后, 接到作假的举报就多起来, 一方面说明我们这个奖项越来越受到媒体的关注, 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社会在进步, 大家都在用心去维护全国新闻界新闻作品最高奖的权威性和纯洁性。导向是新闻的根本,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 为了获取荣誉而不顾新闻的真实或参评作品与播出时不一样, 甚至重新修改的做法是要坚决反对的。

4. 要注意字幕用词的准确, 切忌出现错别字, 注意画面的剪接。

一个错字出现, 再好的节目也会前功尽弃, 因为你的报道是对社会、对观众负责, 是教人的益友, 给出错误的词句就会误导人。如在节目中多次出现“绝对关注”, 这就把话说过头了, 什么事情都是相对的, 绝对的东西是没有的。我上面举过的《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 是一篇非常好的作品, 大家在讨论时一致认为可以获一等奖, 但在最后要正式投票时, 发现了一个错字, 稿子中把“迁徙”给写成了“迁徒”了, 这虽然不是作者的问题, 属于排版和校对中出的错, 但也不能给一等奖, 因为一等奖是有导向和旗帜引领作用的, 如果连错字都可获得最高奖, 那么我们的评奖工作就失去了它应具有的作用。在广播节目中也要注意主持人或记者的口播不要出现读错音的字, 要按国家语委和现代汉语字典标明的准确读音为准, 如有的节目把“着手” (zhuo shou) 读成 (zhao shou) , 把马厩 (ma jiu) 读成 (ma gan) , “阿” (a) 字在地名上的发音也不同, 山东“东阿”读 (dong e) , 而黑龙江“阿城“读 (a cheng) ……一个好的作品, 本有获奖的机会, 但就因一个字读错了音被淘汰出局。电视的画面也有个剪接的问题, 不能太自然主义和太苛求写真, 如一个节目报道居民区的居民勇敢地围截偷自行车的小偷, 这本是件好事, 但画面上出现的是长达2分钟的居民打小偷的过程, 小偷被打得满脸流血, 打的人仍旧是拳脚相加不肯罢手, 而且画面重复播出。这个镜头不应采用自然求实的手法播出, 似乎电视台倡导对小偷可以动手打, 打的越狠越解渴。还有的节目主持人和记者喜欢当判官, 喜欢抢话, 不等被采访的对象发表完意见就叽里呱啦地表态, 有的超越了政府行政部门的职权, 这样的问题在参评的民生新闻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当下, 民生新闻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报道样式, 但是一哄而起的民生新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低俗化倾向, 这就容易步入一个误区, 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忽略了媒体的引导力和公信力作用。在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时, 新闻报道只有做到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 注意倾听各阶层的声音, 围绕和谐这个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与人为善, 提倡宽容理解, 媒体才能在报道中发出权威、动听、独特、多样的声音。一个好的新闻记者不但要善于发现问题, 更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殊优势去促进问题的解决, 节目不但要好看, 更要对生活有启迪。关注民生、倡导和谐, 才能让新闻为科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引导和舆论支持;才能让新闻有温暖和直指人心的力量, 赢得社会最大范围的信任与爱戴。

篇14:流域管理研讨会

会议期间,一位老挝原住民发言时向大家展示的幻灯片中,有一幅画面是中国一家公司的掏金船把从河里挖出来的石头随便就堆在了河道上,人家的渔船人从那里过时,有些工人竟故意拉起一根绳子,当船公稍一不留意船翻了时,接下去的就是一片笑声。那拉老挝的原住民讲到这时,我们在场的几个中国人真的是有些坐不住了。

我虽然没有研究过我们中国人和东南亚人友好交往的历史,但是这些年来我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中看到过很多妈祖庙,看到过郑和下西洋的博物馆。当年我们国家的外交部长陈毅更是有诗云:“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在东南亚,无论是妈祖庙还是博物馆,我去时前去朝拜,去参观的都不仅仅是华人。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和老一辈革命家和当地人友好交往的见证。我想,中国人和东南亚人礼尚往来和广交朋友的故事,到底有多少,应该是数也数不过来的。可是今天,我们的一些公司,为了牟取利益怎么就能于这些都不顾了呢?

一个人的行为常常能代表一个国家。像白求恩,在我们中国差不多有两三代人只要说到他,马上想到的就是加拿大。“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今天,像这样的友好使者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不鲜见。今天,我们国家的很多公司,很多人在支援海外发展中,在非洲,在南美为当地的和平及经济发展都做出了很多杰出的贡献,与当地的民众结下了浓厚了友谊。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是以此为骄傲的。

可是近些年来,我们却不时地听到中国的一些公司,某些个人在其他国家开发时的所作所为,不单单是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及河流的生态系统,甚至影响到了人家的传统文化和生计。

2005年3月在香港举办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其中播放的两个电视短片中说, 2003年据中国海关统计,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木已经达到1400万立方米,而1996年只有30万立方米,增长了近46倍。与此同时,俄罗斯出现了大量的对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的非法采伐,一些地区在集材和运材过程中大量丢失原木,造成大量的浪费,采伐后的永久冻土地带出现不可弥补的生态系统退化。印度尼西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有统计显示,在印度尼西亚,实际采伐量高出其林业部允许采伐的75%,有国际组织调查,绝大部分未申报的出口木材是在没有监督或不符合可持续采伐水平或违反森林保护区、河岸保护区和陡坡禁止采伐的情况下进行的非法采伐。还有一个数字表明,2002年,印度尼西亚有大约260万立方米等同原木的林产品在印度尼西亚未申报而出口到中国。此外还有大量产品在海关文件上误定为其他产品。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分会林业项目主任朱春全研究员考察,在印尼,木材经销商向中国进行非法贸易,只要10美元就可以买到1立方米的原木,再花40美元就可以买到合法的木材出口手续后出口到中国。在这些过程中,非法来源的木材就转变成具有合法手续的木材出口到了中国,成了“合法”的贸易。朱春全博士说:2003年向中国供应木材大于80万立方米的国家包括新西兰、加蓬、德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泰国、美国、加拿大和缅甸。贸易统计数据和各种报告表明,中国是非法采伐木材贸易的主要集散地。

国际主义不是一句口号,其丰富的内涵包括和平,也包括友谊。东南亚海啸,巴基斯坦大地震,我们中国医疗队中的每一个成员,我们中国小学校里的一个个捐款箱,融入的是我们对世界人民的关爱和我们对自然灾害的反思。

和平、友谊、关爱、互助,我认为这是世界公民的基本素质。我们中国已经加入了WTO,这意味着我们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中,应该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 胡锦涛主席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演讲中说“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其实,这也是我们中国对外交往中的一贯态度。

提倡构建和谐世界,是因为当前的世界并不和谐,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都没有解决。“和谐”的含义是指一种“配合得适当而匀称”的关系。国家之间如果能够形成适当而匀称的互动,发展和平与合作的关系,和谐世界才能形成。

上一篇:大武口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汇报下一篇:我爱你,秋天的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