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能力建设问题

2024-04-20

政府能力建设问题(精选8篇)

篇1:政府能力建设问题

技术变革是推动政府治理创新的深刻动因。数字政府以信息技术为引领升级治理工具、革新治理模式,提升政府治理能力。较传统政府治理模式,数字政府具有更高效的系统回应能力、更精细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更强大的自我监督能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创新渐进的原则,以系统性、协同性、标准性为重点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以基础研发和技术创新为关键,不断夯实传感器与人工智能探索研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依法保护个人信息。”这为我国数字政府建设指明了方向。

社会变化是推动政府治理变革的重要变量。技术更迭重塑社会结构,为政府治理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趁其利而避其弊,可借科技之力推动政府治理结构、流程和方式的变革。治理能力现代化呼唤治理工具与治理模式的现代化。建设数字政府,可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走出技术创新和政府治理创新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一 技术进步推动政府治理创新

当下,数字政府建设已成为各国政府竞争的新焦点,未来智慧政务已是大势所趋,建设数字政府渐成潮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以智能化促进现代化,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走出政府传统治理手段“失灵”的困局,破解治理赤字,夯实执政基础,提升执政能力。

(一)技术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科学技术的进步史。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换言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同志于 1988 年曾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历史证明,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使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改造世界的能力实现新的飞跃,使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上升到新的层次。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金属时代,再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人类社会技术更迭的周期在不断缩小,技术对人类社会改造和渗透的深度、广度也在不断加深并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信息技术带来了一场势不可挡的深刻社会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表现为网络互联的移动化和泛在化、信息处理的集中化和大数据化、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等方面。近10 年来,以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为特征的第三代信息技术架构蓬勃发展。得益于无线通信网络技术,4G 上网、微信社交、电子货币支付等新兴应用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存储芯片技术的不断升级,使现代计算机不仅可以“算得快”,更可以“算得多”,这为深度挖掘大数据提供了条件,互联网金融、舆情与情报分析、智能辅助医疗等各行业都将由此受益。信息技术的发展引燃了社会巨变的“引信”。信息交换和信息传播正在快速取代传统物品交换和资本流动而成为新的社会驱动力量。

(二)技术进步推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

技术变革是推动政府治理创新的深刻动因。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从烽火传信到电报电话,再到光纤传输,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深刻改变社会的同时,也促使政府不断应对新挑战,拥抱新技术。改善治理效率、重塑治理模式、破解治理难题是各国不懈追求的目标。

当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政府治理困境重重。政府自身、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都存在不少问题,行政体制改革、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供给等领域痼疾沉疴依旧。从政府治理来看,成熟于工业社会时代的科层制官僚体制,在当代日益显示出其不适应性。以变应变,在体制创新的同时融合新技术,才能丰富治理手段,积极应对挑战。在传统政府工具“失灵”之际,技术的革新为政府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利器。在新加坡,智能交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在预测交通流速和流量方面有高达 85%的准确率,能通过引导和干预显著提升高峰时段的车辆通行效率。社会的飞速变革伴随的是公众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对服务品质的日臻“苛求”,而其背后反映的是老百姓对政府期望值的不断提升。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大势之下,政府不仅要审时度势,更要藏器于身、依势而动,唯此,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在技术不断得以升级的今天,“智慧化”已逐渐成为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依托信息科技打造“数字政府”已是大势所趋。数字政府的治理优势为破解当下治理困境提供了新的方案。

二 数字政府的治理优势

从新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及合作治理,西方行政变革既有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强调,也有对效率、民主的追求,既有对官僚科层体制本身的反思,也有对公众诉求表达的考量,归根到底都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的关注。提升

政府治理能力的关键不在于强调政府在治理过程中运用了多少新技术,采用了多少新方法,植入了多少新理念,而在于这些创新在何种程度上改善了治理效能。数字政府借助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在强化政府信息感知、收集、分析与处理能力的基础上,全面地提升政府履职能力。

(一)数字政府具有更高效的系统回应能力

2019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强调,完成组织重构、实现机构职能调整,只是解决了“面”上的问题,真正要发生“化学反应”,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新技术的融入是催化机构层级、部门间“化学反应”的触酶,通过准确的部门职能界定、高效的信息沟通与精细的环节对接,“无缝隙”政府内部将形成高效的机构与部门矩阵联动效应。其一,在结构形式上,数字政府上下联通,通过标准化管理,可打破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不标准、不规范的碎片化弊端;其二,在信息交互上,数字政府可打通不同层级、部门间的数据“蜂窝煤”现象,实现数据共享,形成统一高效、物理集中、互联互通的政务数据共享机制,使信息处理更加便捷,跨部门行政更加协同;其三,在政策制定上,数字政府以智慧决策为核心,政策制定更加科学、准确,更具前瞻性。政府决策一旦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会越来越量化、可预测化、灵敏化,能够快速响应公众诉求。与传统模式相比,智慧决策模式与过程越来越趋向民主化、自主化、智能化、透明化与精化的趋势。

(二)数字政府具有更精细的社会治理能力

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社会治理,实现精细化智慧治理,政府在民生、政务等领域将更加有为。其一,通过安全、交通、卫生、教育等领域的技术嵌入,依托数据的海量收集和强大的云计算、智能处理与分析能力,政府资源整合与动员、调配能力将大幅提升,公众获取信息、享受服务的体验将更为美好;其二,依托智慧政务,政府职能转变更为彻底,通过办事指南标准化、审批流程标准化、业务手册标准化等流程再造,企业办事更加高效快捷;其三,依托智能舆情监控,政府在社会舆情信息方面的获取途径更为多元,对舆情态势的把握和社会风险的预测更为精准,在应对策略和防控措施的制定上更具针对性,在识别风险、疏导情绪、防止形势升级失控、维持社会秩序等方面,政府行动将更为从容;其四,依托智能监管,政府在环境治理、食品药品安全、消费安全、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等领域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能力将更为精准。包括国家安全、消除贫困、发展可持续农业、健康服务、能源、交通、就业、工业可持续化、气候、海洋环境、生态系统修复等各个领域,数字政府在服务民生方面将更有温度,在破解复杂治理难题方面更有力度,在应对严峻风险挑战方面更有韧度。

(三)数字政府具有更强大的自我监督能力

数字政府建设有助于全面从严治党,权力不仅被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也处在技术编织的密网中,进而,让“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警钟长鸣,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无处遁形。其一,海量的数据存储犹如一个巨大的“信息蓄水池”,对大数据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可以让一个人的活动记录有迹可循,权利寻租和贪腐无处藏身;其二,对公众而言,网民可以借助互联网随时举报违法乱纪行为,民众通过官方的网络渠道所进行的反腐政治参与助推了反腐的深入推进[4];其三,纪检监察部门通过对网站、论坛、微信、微博等发布的涉腐、违法违纪舆情实时监控,发现问题线索,可以在第一时间展开调查取证工作。

三 数字政府建设的着力点

数字政府建设,我们既要借鉴成熟的国内外经验,又要坚持立足国情、实情,走自己的道路,建设能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越性的数字政府架构,将信息通信技术嵌入社会各个角落,推进信息技术和政府治理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一)坚持数字政府建设基本原则是基础

其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数字政府建设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建设的方方面面,以党的领导为统领,推进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一要从政治高度认识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性,提升思想认识水平,组织推动各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数字政府建设;二要把中央关于数字政府建设的精神转化为各地落实决策部署的动力,不折不扣地把党的意志贯穿到数字政府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贯彻到每一个细节。

其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诠释的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数字政府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要关注民生,以数字政府提升民生服务水平,推进大数据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在数字教育、数字养老、数字健康、数字交通、数字社保方面有所作为,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程度;二要解决民忧,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将数字政府建设与“放管服”改

革结合起来,着力破解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顽瘴痼疾。

其三,鼓励创新,循序渐进。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改革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历史性成就、创造中国奇迹的重要方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本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使一切工作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规律”。地方政府要增强“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在数字政府建设方面敢于突破,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与政府治理的深度融合,强化模式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让类似北京“一网通查”、上海“一网通办”、浙江“上链盖戳”、广东“粤省事”等先进的举措遍地开花,通过“掌上办”“指尖办”方便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让政府服务更加有温度、暖人心。

(二)完善数字政府体制机制建设是重点

其一,注重系统性,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数字政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以全局的视角对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考虑,以整体的视角统筹考虑各领域、各层级、各部门的需求,并依此确定行动目标,拟定计划和建设路径,分步骤、分层次解决问题,提高建设效率,降低风险和成本。要全面审

视要素、结构、流程,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内外衔接、前后有序、统分结合的系统集成改革格局。要综合使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推进数据化、智慧化建设,为政府科学决策、精准治理、高效服务提供系统化支撑。

其二,注重协同性,推动建立数字政府建设多元合作机制。数字政府建设要强化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间的相互合作,力避分散化、碎片化,坚持目标导向,引入市场力量。一是建设无缝隙协同政府,完善政府部门间协同合作机制。要强化统一目标指引下的统筹协调,坚持统一领导,明确责任分工,提升政府内部层级、部门间数据共享程度。围绕政务数据,要建立共享清单制度,明确负面清单,强化数据使用规范化程度;二是强化共建共治共享,创新政府与社会合作建设机制。引入政府购买服务、PPP 等政社合作模式,鼓励互联网企业和运营商发挥各自优势,参与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力度。引入“外脑”,成立地方数字政府建设专家咨询机构,组织数据技术专家、传感技术专家、人工智能专家和信息技术企业人士参与数字政府建设工程,发挥其在设计、论证、监督、评估、纠偏、矫正等作用,强化建设过程中的专业智力支持。

其三,注重标准性,构建数字政府建设标准化体系。推动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业务管理、技术应用和安全管理等标准的研制,保障数字政府建设的规范性。

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实现行政系统层级与部门间多层纵向贯通、多面横向联通。推进数据标准化建设,实现数据无障碍对接与流通。推进业务流程标准化,实现办事公众接受服务无差别化。推进技术应用标准化,实现业务模块、部门系统间的兼容。推进安全管理标准化,健全数字政府建设安全管理制度和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完善数字资源收集、处理、传输、使用等监管机制。

(三)推进基础研发与技术创新是关键

其一,要加强传感器技术与政务人工智能开发研究。传感技术是万物互联的“眼耳鼻舌”,承担着感知并获取自然环境中一切信息数据的功能。从我国信息技术应用来看,传感技术是短板。人工智能是未来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其提供服务的定制性、精确性、高效性、正当性、稳定性方面,都是人力难以企及的。政务人工智能的应用,本身就是打破科层制的扁平化管理,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减少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摩擦点。同时,随着传感技术的发展应用,人工智能可以做到 24 小时不间断对企业进行监管。以技术为主要驱动力将助力简政放权等改革顺利向纵深推进。加强研发政务人工智能,是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另一项基础性工作。

其二,要着力推进 G2G、G2C、G2B、G2E 等多点连接功能的实现智慧化、精益化是未来政府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全方位推进数字政务,形成政府之间(G2G)、政府和民众之间(G2C)、政府和企业之间(G2B)、政府和内部人员之间(G2E)有效的行政管理运行体系,对外提高服务水平,对内提高效率效能。打通政府行政系统上下层级间、内外社会主体间、前后左右部门间互动网络,打破权力异化产生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在政府行政架构上,形成顶层决策精干化、中层业务受理智能化、基层服务精细化、组织结构扁平化、层级对接精准化的“无缝隙”高效政府。

变化的社会,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依托数字政府,政府治理将在更高层面实现治理主体更加协同、治理分工更加合理、治理过程更加透明、治理产出更加高效、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更加现代化的目标。

篇2:政府能力建设问题

保障和创造条件)基础上,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施作出的重大决策。它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个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十六字方针一道,共同构成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通过推进政府建设来促进社会转型、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

针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工作报告既提出了“工作指导和部署”,又展示了科教文卫体、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困难群众生活、司法公正、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的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作出了相应的政策安排;既有将和谐社会与宏观调控、推进改革开放相提并论的“三个着力”的高度,又有“中央财政安排***亿元资金支持再就业”、“安排**亿元建设资金,支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的政策承诺。这是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招”。和谐社会的政策“实招”要取得实效,需要靠政府能力建设的配合。对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意识的灌输,是新一届政府增强政府行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政府职能的全面性,既体现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个政府行政能力薄弱环节的建设,体现在**个字蕴涵的政府管理活动内容的全面性,又体现在政府工作的视线和触角对社会各个群体、各个阶层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全面辐射,尤其是覆盖到社会的边缘角落和边缘人群。

可以说,政府职能的全面性是解决好转型期社会诸种矛盾的行政“推手”。只有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才能取得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有以人为本、服务为本的现代政府工作新风尚。因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毕竟跳不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伴随着的诸种物质约束,也不能回避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政策“死角”。这些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困难,必须依靠政府工作重心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改革归位于“服务型政府”的体制变革,依靠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依靠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还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对公共资源和领导精力的切实投入。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紧要、最具有难度的是在既有经济社会约束条件下,平衡好经济利益。温总理赴上蔡看望艾滋病人,到矿井下与矿工过节日,这些特意到不容易被人关注的社会角落的走访和慰问,体现了服务型政府工作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的“广覆盖”,体现了政府领导精力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投入。虽然,和谐社会的矛盾主要方面仍是立足增量“做大蛋糕”,要在培养新的经济力量的同时,不造成社会阶层之间巨大的经济利益落差。但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又不仅仅是平衡和“补齐”的问题,还需要通过体制改革,化解和处理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矛盾,尤其是要解决好改善人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问题。这使得政府职能转变又具有了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重要制度平台的作用。

篇3:政府能力建设问题

服务型政府就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 在整个公民民主秩序的框架下, 通过法定程序, 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 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第一个词是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本位这个词一定是用来表示两个事物关系的。一个为本一个为末。公民本位一定是用在公民和政府关系的判断上的。以社会为本是指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中, 以社会为本, 以政府为末。这是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推进过程必须遵循的理念。第二个词是民主秩序。政府形态要在建立到运行再到开展工作中都体现以民为本, 如果没有民主化程度的提升、没有民主秩序作为支撑, 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一定要求提升中国民主化程度。第三个是为公民服务。我们提到的更多的是“为人民服务”或再加上修饰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全心全意为公民服务”, 只有两个字的差别。人民是政治学范畴的概念, 一部分是人民, 那么另一部分就是敌人。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 强调的是政府的政治色彩, 政治统治色彩。为公民服务, 公民是法学范畴的概念, 想到的是权利和义务。用一个法学范畴的概念来定义, 强调的是政府的公益性。一个强调的是政府的政治统治性、一个强调的政府的公益性。第四个是服务责任。服务型政府最大的外在特征就是服务。服务型政府最大的责任是服务。政府产生是因为公民个人要求政府去替大家实现公共利益, 这就是公共管理。服务型政府是政府的一种形态, 所以实现公共利益是不能丢掉。

政府能力指政府实际能够履行职责和功能的程度, 它要解决的是政府如何去做、通过什么方式去做的问题。

政府能力的构成是经济管理能力、政治和社会管理能力、行政组织管理能力。

中国政府最强的能力是经济管理能力, 推动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维持税收和保持公共财政收支平衡的能力、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政治和社会管理能力, 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能力、达成社会谅解和实现社会整合的能力、实现和维护社会公正的能力、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能力;行政组织管理能力, 有效的反应和应变的能力 (社会感应、分析判断、迅速决策、预测政策结果) 、适应环境创新发展的能力、改革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 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全面推进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把建设服务型政府确立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

建设服务型政府, 提升政府服务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 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基础是理顺行政管理体制, 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 突破口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职能, 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 坚决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的审批事项。

坚持依法行政, 规范政府行为。执政之要 (下转237页) (上接217页) 在于为民, 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坚持依法行政, 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 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善于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以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 加强行政立法, 提高行政立法水平。要改善行政执法, 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要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 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公正、有效运行。要强化政府机关问责制, 树立责任政府形象, 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 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根本基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建立严格、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 建立政府统一预算, 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合理界定政府投资主体和投资领域。规范政府收支管理。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资助体制, 提高政府资助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经济社会效益。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机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 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改进行政质量, 是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 使其成为各级行政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 贯穿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改善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 重塑政府业务流程, 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要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 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 推行“一站式服务”, 在基层建立“政务超市”。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更加重视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 探索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新途径。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 让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概括来说就是, 在管理理念上, 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 以追求公民的最大福祉为宗旨。管制型政府是以权为本, 以追求政权稳固和社会、经济有序运作的秩序为宗旨。在管理职能上, 服务型政府以向社会、公民提供服务 (公共产品) 为基本内容, 管制型政府以规制公民行为, 监控社会、经济主体活动为基本内容。在管理方式上, 服务型政府以公民参与、公民合作以及说服、指导、协商等为基本方式, 管制型政府以命令、审批、许可、强制、处罚为基本手段。

摘要: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已成为当前中国政府改革的重要举措。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提升政府服务能力的必然途径。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出发, 分析政府职能转变与提升政府服务能力的关系, 探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模式。

篇4:政府能力建设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越来越多,这就对我国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在许多方面已经明显提高,但在素质和能力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政府官员对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质不够重视、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政府官员选拔制度中本身存在着一些漏洞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政府官员的培训,来增强公仆意识,不断完善公务员选拔制度,使之真正选拔到高素质、高能力的人员。

关键词:官员;素质;能力;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的职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逐渐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过度。在转变的过程中,提高我国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我国政府官员素质和能力的现状

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民主意识也不断的加强,我国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已经开始从以前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衙门现象”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如:以前办一件事要跑到几个地方而且还不一定能办成事,费时又费力,而现在政务综合服务大厅已经基本覆盖县级以上的城市,办事方便而且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已经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少数政府官员在贪污腐败、严重违纪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国政府官员在能力和素质方面还有待加强。

二、我国政府官员素质和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官员的能力和素质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党的纯洁性和整个社会健康、平稳发展,但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形式大于内容,没有正真树立服务意识

应试教育是中国主要的教育形式,固然想要进入国家政府机构也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公务员考试,很大一批人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并没有真正体会“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不能适应党的事业的需要。

2、政府官员的选拔机制存在漏洞

《公务员法》颁布之后,严格的考核制度使行政人员编制体系日益规范化,但是“买官卖官”和靠裙带关系进入机关部门工作的仍然大有人在。中国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个“人情”国家。而那些通过关系、金钱进入公务员系统的人员,根本达不到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而是占据了一个位置,排挤了一位优秀的人员进入公务员系统,并且这些人缺乏系统的培训,法律意识淡薄,以为自己有钱有人,就可以视法律为虚设,难以树立“人民公仆”的意识,而是自己高高在上,习惯发指令、批条子,没有一点服务和责任意识,漠视法律的存在,滥用职权。这不仅大大降低了政府行政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造成政府机关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管理混乱等问题。

3、政府官员对提高自身素质不重视,缺乏系统培训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而现在的许多政府官员,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一个“金饭碗”,只要不犯大错误就不会丢掉饭碗,所以政府官员对提高自己素质和能力不重视,怀着得过且过的思想,混到退休即可,这样不仅影响到他所在部门的素质和能力而且还影响了整个公务员系统的素质和能力。

三、加强我国政府官员素质和能力建设的对策

1、强化公仆意识,加强党性修养

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官员的首要任务,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行政干部执政的基点,没有这个正确意识,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党员干部的素质不是天赋的,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自我磨练、自我改造才能获得。要想强化公仆意识,加强党性修养一靠教育,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情操,从精神层面上真正体会为人民服务的内涵,而不是喊口号,做样子,更不是仅仅为了在干部选举考试中获得高分数,而是把“公仆”二字装进脑海,运用在工作中,体现在生活中。二靠制度。必须把个人作风建设纳入制度化的轨道,通过完善制度给优良作风提供可靠保障。

2、完善政府官员选拔机制,加强人民大众的监督力度

政府官员的选拔机制是否完善、合理,不仅关系到政府官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而且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一位好的政府官员能够造福一方土地。首先,我国现行政府官员的选拔方式主要是通过公务员考试来选取优秀的人才,这一制度本身在于让有能力有知识的人进入公务员系统,服务于人民大众,但是这一制度在运行的过程中不够公平、公正,和公开,人民大众不能真正地监督整个选拔的过程,所以公务员选拔过程应该更多的体现公平、公正和公开,让人民大众清楚地知道整个选拔过程,特别是在复试阶段,一定要杜绝“黑箱操作”,比如,在复试的环节很多被淘汰者都不知道自己是哪方面能力不足被淘汰的,也不知道他人是怎样复试上的,即使复试分数是由几个部分构成,被淘汰者能知道自己哪一部分分数低,但究竟为什么低,还是个“谜”,所以,用人单位可以在公示復试分数时,详细说明被淘汰的原因,指出复试者的不足所在,这样既能让复试者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缺点,还能让复试者从不断地学习中去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其次,在公务员复试阶段,可以临时随机选取参与复试的老师,严格保密参与复试老师的名单,尽量杜绝有利益关系的人员产生单方面接触。使选拔制度真正选到高素质、高能力的人员。

3、树立学习观念,不断充实自己

作为政府官员更应该树立学习观念,时刻学习党中央关于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工作,使理论和实践真正相结合,同时,政府官员应该时常下基层向群众学习,切身了解群众的疾苦所在。政府部门可以经常举办优良作风研讨会,经常宣传优良的工作作风,使良好的工作作风能够不断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最后,政府机关应该经常组织系统的培训班,对政府官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使之形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工作作风并养成对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成败得失经常进行思考,总结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方式和方法。

4、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

篇5:社会转型与政府战略管理能力建设

今天 的中国已进入转型社会,转型就意味着风险,未来5—10年的改革举步维艰,政府责任也在加大。那么,中国应该如何走?要了解中国现实,必须认清转型与战略这两个关键词。未来30年的改革,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高度信任的社会,使每个人都有温馨感和安全感。

以此为题,从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分析、入革进程中的五大战略性问题、改革路径和幸福社会四个方面,做深入分析和解读。

一、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分析

(一)1949—1978年第一个30年

(二)1978—2008年的第二个30年

(三)2009—2038年的第三个30年

二、改革进程中的五大战略性问题

(一)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二)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三)腐败问题趋于恶化

(四)就业问题非常严重

(五)社会信任出现危机

三、改革路径:中国发展面临四大重战略转变

(一)改革重点从经济体制到政治行政体制转变

(二)尽快完成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的转变

(三)从工业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变

(四)从管理层垄断性权力到公民协商性权力转变。

篇6:政府能力建设问题

AA乡人民政府 XXX

随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进,对乡镇政府职能的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强化行政意识、提高行政本领、改进行政方式、增强行政效力。

--强化行政意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乡镇政府行政意识转变的程度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一要增强发展意识。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乡镇政府应充分把握发展大局,树立正确发展观,客观辩证地认识地方经济发展优势、劣势和差距,把握市场方向,认清发展潜力,立足于将潜在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指导和带领农民走出一条特色经济发展之路。二要增强责任意识。乡镇政府既是一个基层政权机构,又是一个基本社区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综合经济组织。在群众心中是全能的,什么都能做;在上级心中是全责的,什么都该做;在实践中又是全方位的,什么都要做。只有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在致力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竭心尽力,在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稳定上履职尽责,直面解决。才能切

实担负起行政辖区内的促发展、保稳定、建和谐的历史责任。三要增强创新意识。只有创新,才有创造力,才能推动地方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乡镇政府应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敢于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善于运用新机制、新举措、新思维,来推进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化解复杂矛盾。

--提高行政本领。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和基层民主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有所降低,但对乡镇干部的素质要求却更高,不少群众心中渴望的好干部不仅要懂科技、懂经济、懂信息,而且要讲政策、讲法制、讲民主。目前,还有一些乡镇干部还难以适应这一新的更高要求,无论是文化素养、知识结构、思维层次还是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都与执政要求不相适应,工作中仍然是“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管用”。因此,乡镇干部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要加强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提高为群众生产、生活服务本领。要重点加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市场经济理论、法律法规知识以及农村实用科技的学习,全面提高乡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领导艺术与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改进工作,推动发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二要吃透政策。关键要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农村经济政策学懂、弄通,在落实和执行政策上,不当“睁眼瞎”,不犯低级错误,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三要熟悉下情。关键要深入调查研究,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改进行政方式。促进农村发展应是乡镇政府第一要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以转换政府职能、改进行政方式为突破口,树立全新理念,改革传统方法,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政府职能应由大包大揽转变到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上来。应根据乡镇情和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求,并遵循市场法则,实行民主集中制办法,广泛征求群众和专家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实施。重点抓好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本建设等项目的规划布局,抓好资金、土地、技术等方面的协调服务,抓好政策落实、市场规范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根本转变。二是工作方法应由行政命令转变到说服教育、机制引导、依法行政上来。要遵循市场规律、坚持法制原则,尊重农民自主权,通过思

想教育的方法、民主公开的机制、利益导向的手段和依法行政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实现政府抓发展、农民得实惠的目的。建立村社群众“一事一议”、财政捆绑投入引导、激活民间资金参与的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管理投入机制,坚持“量力而行、群众受益、程序规范、定向使用、张榜公布”的原则,修建村社公路,兴修水利,建设信息网络,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发展活力。三是服务方式应由遥控指挥转变到深入一线、典型示范上来。农民零赋税以后,乡镇工作重点由从前的催粮催款转变为围绕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服务。应走出机关,深入一线,把技术送到家家户户,把样板树到田间地头,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帮助农民想,实现农民赚,促进农村工作全面发展。

--增强行政效力。乡镇行政能力的最终体现,是看农村是否得发展、农民是否得实惠。一要营造和谐的执行氛围。团结才能出战斗力,团结才具有执行力,团结事关全局发展,事关政府整体形象。乡镇政府一班人首先要搞好团结,增强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相互信任,坦诚相待,维护党委的核心,把思想统一到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上来,努力营造和谐的干事创业氛围。二要完善配套的执行机制。要进一步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确保各项决策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目标明确;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个方面抓落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三要抓好惠农政策宣传、政策兑现、政策督查,确保各项惠农政策深入人心、落实到户;目前应认真执行“三个取消”,逗硬

篇7:提纲 中国电子政府建设的问题

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电子政府的基本特点:

1、是由信息、通信技术和法律支持的虚拟政府,具有跨地域、跨机构的特性,是在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建立的信息服务与办公业务体系。

2、电子政府的作用和目标是通过计算机网络,高效率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履行政府职能。

3、电子政府建设与运行的结果将使基于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转化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小政府,因而能够促进公共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机构精简、优化、重组。

电子政府的优点:1.电子政府促进民主;2.电子政府抑制行政膨胀;3.电子政府促进规模适度政府的建立。从而克服各种物流阻碍和组织阻碍,杜绝传统组织形态和物质构成中强调分工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官僚主义层次繁多、互相推诿、手续繁琐、公文旅行等诸多问题,最大程度地消除顾客使用公用产品和服务过程的成本, 成为抑制官僚主义的良策。

电子政府使用的情况:

1、观念上、认识上存在误区。

2、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

3、人员素质欠佳。

4、法律制度环境未完善。

5、信息安全与信息公开的矛盾未能妥善解决。

6、多样性与标准化问题。

篇8:开放小区建设考量政府管理能力

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 《意见》要求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内全覆盖;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城市公园原则上要免费向居民开放;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 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等等。

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 《意见》, 像一块巨石砸向平静的湖面, 一石激起千重浪。有的网民表达把“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的表述称为“拆围”。各大网站、微博、朋友圈和社交媒体, 一时间评论漫天飞舞, 支持者与反对派各执一词, 相持不下。

封闭社区不适应城市发展

其实, “带围墙”的小区多见改革开放之后, 特别近些年比较多。在过去, 除去公署衙门, 帝王侯爵, 以及相对特殊人群办公或居住之外, 即使是被老百姓惊叹的所谓的“深宅大院”, 也就是一二十米宽长。

封闭社区或者说“门禁社区”, 其实是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分化的产物。社会分化加重、贫富差距存在, 再加上流动人口多, 社会治安问题增多, 城市中产阶级自然有对安全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和过去政府公共财政有限有关。过去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把大块土地承包出去, 全都让开发商搞, 可减轻一些负担。

专家认为, 封闭、隔离的社区管理, 在空间上将外人排斥, 实际上加剧了社会冲突。如今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5%, 7亿人生活在城镇, 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将提高到60%。日益聚集在城市的人群该如何相处, 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封闭小区带来的更直接的难题是城市公共交通效率低下。封闭空间各自为政, 将公共道路排斥在住宅小区之外。城市脉络没有打通, 使得城市拥堵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目前, 很多城市有的居住小区有几百亩, 甚至上千亩, 从小区到外面道路有的甚至数百米, 除去所谓的“利于管理“之外, 不仅小区内居民生活不方便, 街道也常常被大的小区阻隔;同时, 因现在是产权房, 某种意义上说更小的组团内部的道路一般为业主私有。

按照《意见》的要求, 现在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也要逐步打开, 为的就是“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难题”。

去年12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紧凑城市”概念, 正是破解城市无序扩张的新理念。据报道, 2000-2010年, 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0%多, 空间利用低下, 造成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

北大教授周其仁认为, “紧凑城市”是中国城市化的下一站。他曾撰文介绍, 宜居城市的一个参数是街口数量。如果一平方公里有100到120个街口, 这样的城市非常便利、宜居, 例如美国纽约的街区。中国城市市中心有很多地方是不通、不畅的, 有很多潜力远远没有挖出来。周其仁表示, 打开封闭小区、打通城市脉络, 应是中国城市化必走的下一步。

科学规划少折腾

《意见》要求“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并进一步强化了规划的强制性, “凡是违反规划的行为都要严肃追究责任”。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 必须经原审批机关同意, 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从制度上防止随意修改规划等现象。

《意见》还要求, 加强空间开发管制, 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严控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设立, 凡不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建设的, 一律按违法处理。

《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 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在具备条件的地方, 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这意味着, 未来1/3的新建筑, 将是“搭积木式”造房子、流水线上“生产”房子, 这种能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的装配式建筑将在未来中国得到推广。

《意见》还要求, 扩大公共交通专用道的覆盖范围。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内全覆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改革公交公司管理体制,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 增强公共交通运力。《意见》提出, 到2020年, 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 大城市达到30%以上, 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

针对当前一些城市存在的建筑贪大、媚洋、求怪, 特色缺失和文化传承堪忧等现状, 《意见》提出建筑八字方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 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 强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管理。鼓励国内外建筑设计企业充分竞争, 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队伍, 倡导开展建筑评论。

因地制宜出台落地细则

市民对于“已建成的住宅小区要打开”这一条特别关注。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自己住的小区要不要去掉围墙, 小区道路会不会向社会开放。

专家认为, 就小区“拆围”开放也要出台落地细则, 因地制宜。

其实, 对“大院”、“封闭小区”“拆围”, 一些城市已作出有益尝试。

习近平在浙江任省委书记时, 就力主西湖拆围, 还湖于民, 使西湖真正成为人民的西湖。

合肥市在城市建设中, 一方面十分重视对于主干道的拓宽疏通, 同时也兼顾了支路和小街巷交通布局的加密。早在多年前, 合肥市就已经提出了在老城区“开墙透绿”等城建规划思路, 逍遥津公园、杏花公园、花冲公园等城市公园都已经实现了“拆墙见绿”, 向市民免费开放。

当然, 对于新建的小区不封闭容易做到, 难点就在已建成的小区该怎么办。老小区未来要不要放开交通, 什么样的小区需要去掉围墙打开交通, 这就得统筹规划、因地制宜。

相关法律逐步完善

有的群众认为, 《意见》实施还缺乏相关法律依据, 尤其是“拆围”。因为当时“建围”也是通过合法规划的。

住建部表示, 目前, 国家提出的“开放小区”的政策只是框架性意见, 而且, 也是逐步实施, 之后在很多方面都还要进一步完善。

2月23日,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程新文在召开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目前这一意见属于党和国家政策的层面, 涉及包括业主在内的有关主体的权益保障问题, 还有一个通过立法实现法治化的过程。作为人民法院, 我们将密切关注, 并积极应对。”

程新文表示, 封闭住宅小区是农耕时代的产物, 现在已经处于21世纪工业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新时代, 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需要有新的理念和探索。程新文表示, 作为司法机关, 对由此可能涉及的相关主体的权益的影响、协调和保护, 法院将加强调研、及时研判, 并进一步加强对下指导力度, 积极协调有关方面妥善地处理好相关的纠纷。

开放小区建设考量政府管理能力

在城市建设中, 不管是“拆违”、“拆围”, 还是“新建”, 开放小区的建设, 直接考量政府的管理能力。开放小区的建设与管理, 不仅需要制度, 更需要智慧。

一些群众认为, 对小区“拆围”开放, 从多方考量来说, 这是好事, 但是, 社会上终究还存在一些无良之人, 让小区道路变得开放, 居民的安全和生活氛围会不会受影响, 无论是从安全防范还是环保、管理来说, 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专家表示, 群众最重视的安全问题, 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解决, 比如安装监控设施, 完善监控网络, 也可以通过优化道路等多种途径解决。开放小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很多问题可以在过程中逐步解决。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 在一定尺度里可以较有效地解决治安问题。例如将几栋楼视为一个庭院, 也就是一个组团。庭院外有防御。小区公园、公共道路则由市政费用来维护, 组团内部的道路由业主来维护, 每个组团内部应成立业主委员会, 这样才能进行较好的协商。现在几百亩大的一个小区才一个业委会, 已超出了人们可以协商的范围。

上一篇:广南县太阳能热水器实施方案下一篇:高三(14)班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