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初中德育一体化实施细则

2024-04-07

邵家初中德育一体化实施细则(精选8篇)

篇1:邵家初中德育一体化实施细则

邵家学校德育一体化成果方式

(一)经典诵读艺术展示视频集;(张 静)

(二)校园广播德育宣传事例集;(刘松强)

(三)学生德育发展成长档案库;(李向亮)

(四)德育活动图片展示集;(李向亮)

(五)中学生德育知识竞赛;(李向亮)

(六)德育教育主题班会资源库;(李向亮)

(七)学校德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刘 杰)

(八)各学科德育示范教育课程资源库;(宋显玲)

(九)教师德育教育心得体会及论文集;(宋显玲)

(十)烟台市级德育一体化课题研究。(陈鲁波、陈松静)

各负责人需要准备装档案盒的材料包括一下内容: 1.实施计划,具体到每个周;实施总结,也是每周一次。2.过程性材料按每周的顺序排列好;

3.经典诵读要做到(1)每个班级,每周一次的视频录制(时长为5分钟),并且存有过程性图片(从两个角度拍摄能够看出当日经典诵读的内容,打印到一张A4纸上,在图片的正下方居中打印上时间,格式2017.**月**日);(2)学生手写德育教育心得感悟集(每个班级五份);(3)学生在家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材料,需打印出来,供学生回家为长辈诵读;(4)学生为父母等长辈诵读经典的视频(时长五分钟),诵读图片两张(一张体现出学生单独诵读的特写,一张含有诵读学生及其长辈的同框图片,打印在A4纸上,标明时间):(5)家长对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思想感悟集,每周一篇(字数在300-500字,需打印版)

4.校园广播德育宣传事例集,需要(1)将每个月德育教育主题确定好:(2)将每个周的德育宣传资料按日期打印出来;(3)每天校园广播时的图片(需准备两张:一张是远景图片,一张是能够看清学生宣传稿题目的特写图片,上下分布打印在同一张A4纸上);(4)各级部选送的德育教育事例集,每个级部不得少于30篇。

5.学生德育发展成长档案,要有(1)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评价表,(2)班主任德育评语(字数在100字以上,着重体现学生的德育的进步评价),(3)每个班级要提交一份德育教育效果评价报告,要注重用数据说话,可以从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评,(4)每个级部也要一份级部德育教育效果评价报告,字数在800字以上;(5)以上材料做到每周一次。

6.德育活动图片展示集;(1)班级文化展板资料图片集,每周更新一次,需要将每周的文化展板内德育宣传材料存档,同时拍摄一张展板图片,图片下居中注明时间2017年**月**日-2017年**月**日,时长为一周;(2)各班级板报图片集,每周更新一次,拍片存档,按周次顺序拍好,板报应包涵体现学生的名言警句摘抄的板块,还应包括体现学生的德育教育思想感受的板块,板报应存有布局设计图,下方标有日期,务求与拍摄图片一一对应;(3)校园德育文化展板,每月更新一次,将展板内容、设计图纸,打印存档;(4)德育文化纪念,如传统节假日集体教学图片集,清明、五一等;

7.中学生德育知识竞赛:(1)实施目的、实施计划、实施效果(2)中学生知识竞赛题目(100题);(3)各级部、各班级竞赛成绩单;(4)竞赛现场图片,每个班级拍两张;(5)各班级德育知识错误统计表;(6)中学生德育知识竞赛总结报告

8.德育教育主题班会资源库:(1)每个级部,每周一次德育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主题班会每个级部要根据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设定,各级部间要统一协调)、PPT课件(需要标明上课时间与主讲人);(2)各班级拍两张照存档(前后各一张,统一打印在A4纸上,上下排列,标明日期时间);(3)主题教育班会的实施方案,计划要具体到每个周;(4)德育教育主题班会总结反思集(各班级每周一次,字数在500字以上,按级部,班级的时间顺序排好)。

9.学校德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1)校本研究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实施方案(实施计划具体到每个周);(2)学生德育状况问卷调查(3)学生访谈记录(4)家长访谈记录(5)教师访谈记录(每周每个班级每位教师,对一位家长,一位学生进行访谈)统一打印表格,需要有家长、学生的亲笔签名(6)教师德育教育访谈心得体会集(每个班级每周三位教师书写,字数不得少于500字,标明时间日期)(7)德育文化校本研究个案集(每个班级每周一个学生德育教育个案,字数在800字以上)(8)德育文化校本研究效果反馈集;

10.各学科德育示范教育课程资源库:(1)实施方案,(具体到每个周)(2)每位教师,每个周挑选出一节课型打印出来(务必从以下三个

方面注意体现德育教育:

一、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

二、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三、课后反思中的德育总结。将涉及到德育的部分一律采用加粗处理)。教研组长制定好本学科实施方案,任课教师每周一节的课型同时要在电子备课中更新。

11,教师德育教育心得体会及论文集;(1)每位教师手写学习材料两张;(2)手写学习体会一张;(3)每学期各学科每一位教师有一篇德育教育相关的论文,字数要1500字以上,学校出德育教育论文集。(由各教研组长负责布置收齐)

12,德育一体化课题研究,具体安排以市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

邵家初中德育一体化课成果展示打印材料的设置要求

一、纸型:A4,单面打印,每一环节开始都要另起一页。

二、页眉:单页:“邵家初中德育一体化成果展示”;双页:本人所负责的成果类型名称;五号宋体,居中。

三、页码:居中,宋体小五号字。

四、页面设置:上边距:3.5;下边距:2.8;左边距:2.5;右边距:2;页眉:2.5;页脚2.0。

五、正文行间距:多倍行距1.25倍。

六、正文标题:黑体小二;正文内容字体:宋体四号。

篇2:邵家初中德育一体化实施细则

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德育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德育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德育教育现代化水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根据德育论、德性论、系统论基本原理,贯彻落实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指示精神,对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德育评价进行系统化研究,确立并实施学校德育一体化课程体系。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为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使德育目标有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理念,忠实践行学校发展目标‚通过‘自知、自信、自律、自主’德育管理模式,树立“‘四自’教育助梦飞翔”的德育品牌理念,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山东省教育厅颁布的《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为初中学段学校开展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标准,现结合《指导纲要》和烟台市教育局下发的《烟台市推进普通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在进一步丰富我校“‘四自’教育助梦飞翔”德育理念的前提下,特制定符合我校学生品德发展实际的实施方案

二、工作原则

1.把德育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德育教育优先发展是教育部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

2.把德育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德育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动性,把促进学生德育水平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充分认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学校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循序提升,课程、教师、学校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三块基石。

4.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是“引导者”,是“身教者”,负有作为学生榜样的责任。教师要有道德教育意识和不断提高道德教育能力,要做高尚德行的践行者。

5.学生是自身品德形成和构建的组织者,外在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需要只有通过学生自愿(进而是自觉)地实践,取得认同,内化为他自身的道德需要,才能真正起到外化指导道德行为的作用。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从儿童和少年的生活出发,要实施体验德育,不要任意拔高德育目标,不要把目标当成起点。

6.学科教学与德育专业课程具有同样重要的德育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学科教学中存在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还体现在学科教学的学习过程也是学习道德的过程。因为其中既有个体生命能量的投入、积极情绪的感受、自我尊严的确认,又有群体交往的合作与分享、奖励与惩罚、信守与承诺等。

7.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是对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探索,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包含所有的学校德育工作内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实施目标

1.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德育课程教育。德育课程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德育课程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德育课程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惠及全体学生的高质量德育教育的需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

2.健全充满活力的德育课程教育体制。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德育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生德育快速提高发展的德育课程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农村初中特色的现代化德育教育。

3.形成各年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巩固各年段德育效果。

4.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5.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德育体系。学校担负主体责任;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和家长课堂等多种方式,促进培育家庭树立良好家风,给孩子以示范引导作用;积极开拓社会资源,构建多样化的社会课堂,积极为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实践、锻炼自我创造条件。

四、发展任务

1.初一年级德育课程全面展开。德育课程教育对初一新生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初一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德育课程教学方法,保障初一学生

德育水平健康成长。

2.初二年级提高德育课程教育质量。建立校级德育课程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推进德育课程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德育水平均衡发展是德育课程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3.初三年级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课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德育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提高学生德育发展水平。

4.初四年级全面提高中学生综合德育能力素质。深入推进德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各学科德育课程实施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学科德育发展目标。

五、责任分工

1.组织协调(邵英东)

校长邵英东主要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统筹、组织、管理及协调工作。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及时进行监督、督促,确保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

2.大力宣传引导(陈鲁波)

教导主任陈鲁波负责组织老师们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传播媒介,向家长、向学生宣传德育理念,鼓励师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到德育改革之中。

3.强化跟踪评估(陈衍水)副校长陈衍水负责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对各处室、各班级进行跟踪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活动的组织管理情况、活动开展情况、活动各项支出、活动在社会影响等方面。

4.传统文化课程(王玉青)学校安排传统文化课程,任课教师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进行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同时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5.其他课程(王守林)各学科教师要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课堂上随机进行德育教育。要学习德育教学目标,相关专业理论,充分备课,发掘教材,将教学知识与德育渗透巧妙地结合起来。更要准备德育优质课,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达到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六、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7年3月-2017年7月)。

1.学校校委会成员召开会议进行专题安排,然后召开全体教师会议进行宣传发动,使广大教职工把思想统一到学校总体安排部署上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发展观,积极投身德育课程一体化活动。

2.充分利用广播、电子屏、校园网、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传播媒介,宣传“四位一体”的德育理念,动员全校师生关心、支持、参与学生德育工作。走出去请进来并利用各类现代媒体搭建德育工作交流平台,选树德育工作先进典型,鼓励师生参与到德育改革之中,引导教师、学生进一步增强对德育一体化建设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并给予支持,为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制度、计划制定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

1.各处室、各部门、各教研组要以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健全或修改落实《指导纲要》和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阵地和机制建设。

2.各处室、各部门、各教研组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依托《指导纲要》和《邵家初中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方法和措施,引领推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指导纲要》相关要求,力争尽快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形势、新格局。

3.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立体网络。开办好家长学校,下发家长一封信,对家长进行定期培训,定期召开家长会。同时做好家访工作,宣传家庭德育课程,以提高家长们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还要利用社会教育的优势,使学生在校外的活动环境中得到好的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是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大课堂。我们一定要积极整合这三方面的力量,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教学渗透到各学科课时备课中,优化学科教学,各个学科都是德育阵地,教师备课时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可阅读德育方面的相关文献,也可进行德育说课竞赛,交流总结德育经验。

(三)全面实施阶段(2018年1月-2019年7月)(1)传统文化课、品德课、其他科德育任务

各科教师要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深入钻研教材,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同时各学科要进行德育教研课,要针对德育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德育科研,不断转变工作方式,更新教育内容,为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与特色。

学校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要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让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并定期举行朗诵比赛。同时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融入到教育教学和学生生活中。开发适合学校与学生特点的德育课题,让教师们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在课题的研究中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提高个人科研能力,推动德育的实施进程。

(2)创新班级文化

每班黑板一角开辟“每周名言园地”,由学生负责定期摘抄一条名言警句。每天坚持不懈,对学生思想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教室墙壁,张贴书画、各种规章制度等等;激励学生进步。建立完善班级读书角,营造师生读书氛围,让班级处处充满育人乐章。

(3)创新走廊文化

各个班级建设走廊文化墙,让班级文化墙上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创建“作业展览”、“我的舞台”“艺术长廊”、“安全教育”、“情感驿站”、“我爱祖国”等众多栏目,并定期更换,走廊显要的位置挂有名人画像、励志故事等,形成我校独特的走廊德育文化。

(4)创新教学楼外的文化建设

在教学楼外悬挂各种牌匾、宣传标语、条幅和宣传板。彰显学校教育特色,激励师生不

断进步。

(5)创新读书活动方式

每天利用早读时间,加强中国传统经典诵读。学校每年都要组织中国古典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对在读书活动中表现好的班级与学生进行表彰,使读书活动得到深化。

(6)创新文化纪念方式

利用每月的重大节日和纪念日,采用演讲、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科学、学习英模、生命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7)组织德育实践活动

定期组织德育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和学校实践活动中心的德育阵地建设,如:到双塔粉丝品味粉丝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到敬老院送温暖慰问孤寡老人,为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到交通大队学习交通安全文明礼仪,遵守交通规则,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任何活动都要以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珍惜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四)总结交流阶段(2019年9月-2020年3月)

学校召开经验交流会,对实施过程中好的做法及时总结推广;对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及时进行讨论反思,以制定下一步采取的措施。进行德育课程优秀课例展示,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形成真正的道德信念。对学校德育课题进行总结与解题。

七、保障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德育水平建设。建设高素质的德育课程教师队伍,才有好的德育课程教育。严格规范教师德育资质,提升教师德育授课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德育教学教师队伍。

2.加大德育课程保障经费投入。德育课程教育投入是支撑学校德育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学校德育水平提升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健全以学校专项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德育课程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德育课程教学的教育投入。

3.加快德育课程教育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对德育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德育教育信息化纳入学校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德育课程教育信息网络。到2018年,建成覆盖全校各年级、各学科的德育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德育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德育课程教育基础设施。

八、奖评机制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指导纲要》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对《指导纲要》的学习和贯彻落实。负责制定和改进具体方案,有步骤、有计划地落实各项工作。在开展《指导纲要》全员培训后,指导各处室、各部门、各教研组结合《指导纲要》和《邵家初中德育课程一体

化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实施办法和目标,由学校统一进行考核。

(一)每周评选一次校级文明班级。原则上班级常规考核第一名的班级为文明班级。

(二)学校每学年将评选一次校级优秀楷模。优秀楷模从各年级优秀班主任中选拔。

(三)学校每学年将在全校按比例评选一次校级优秀德育工作者、大队辅导员等从事德育教育、管理或研究的人员。经学校研究后申报教育组进行镇一级的评选。

(四)各班主任须定期对本班学生进行表彰,科任教师必须参与其中,不可推辞。

(五)坚持落实“最美中学生”评价体系,对于当选者所在的班级给予一定的责任制加分。

(六)对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班级、科任教师、班主任、相关的德育工作者将一票否决,取消评选先进的资格。

2017年3月

金岭镇邵家初级中学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

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名单

(一)领导小组 组 长:邵英东

副组长: 宋显玲 陈衍水

成 员:张 静 杨徐辉 孙广林 陈鲁波

(二)指导小组

1.德育课程、学科德育和传统文化德育指导组 组长:宋显玲 成员:各学科教研组长 2.实践活动德育指导组。

组长:王玉青 成员:综合实践教师 3.工作推进指导组。

篇3:邵家初中德育一体化实施细则

关键词:有效德育,具体化,策略

一堂好的德育课,除了让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霖”,还要让学生“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达到德育渗透、德育无痕的效果,这也是对有效德育的最形象的概括。实现有效德育,需要实施德育目标、内容和形式以具体化为整合策略,即将抽象、复杂或简单、直白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具体的、简单的信息或通过引用身边的实例配合理论教学,以实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对知识结构的熟练掌握,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以正确理念指导行动。

一、德育具体化的内涵

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德育课应“把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德育课极为重要的任务,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在课程之中……”“整合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伦理教育和环保教育、社交礼仪教育等内容”。这是德育课的主体德育目标。德育具体化,就是采用恰当的形式,按照学生成长规律,确定德育课教学内容和要求,突出针对性,将德育总体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这是德育具体化的第一层含义,强调德育目标的落实。职业学校的学生情况差别很大,德育具体化要求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班级差异、专业差异设置对应目标、内容、形式和策略。这是德育具体化的第二层含义,强调“因材施教”,是重点。德育具体化的第三层含义是指学生所学的是具体而非虚空的知识,是能对自身行为有所指导的知识,这是德育具体化的终极目标,突出德育和谐,实现德育课的实效性。简言之,德育具体化,是为德育课寻求更具“亲和力”的从里到外的变革,而不让学生觉得外表面目可憎,内里空洞虚伪。

需要强调的是:

(1)具体化不等于纯粹简单化。

具体化需要对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整合,在此过程中,确实需要在原教材基础上作简化处理。如学生掌握知识方面,可要求学生掌握更加常识化的知识。但这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只能根据学生具体接受情况而定,不能完全简化处理。并且简化处理课程要求的班级,更要注重回答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后是否将精简的德育精神落实于行动中,这不是简单化所能达到的效果。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任某中学校长期间,曾为学校制定校训:“要爱你的妈妈!”他说:“对孩子们的教育应从具体的、形象的问题入手。试想,一个人如果连他的妈妈都不爱,还会爱别人吗?”看似简单的校训,蕴涵着深刻的内涵。

(2)具体化不等于单纯重复化。

职校学生认知、思想方面存在着旧的不良习惯与现有德育要求的冲突造成的反复性现象,即类似“5+2=0”的现象。因此具体化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要考虑根据学生、学习规律进行阶梯性重复。如上学期的某个或某些德育重点,下学期依然突出,甚至整个高中阶段一直都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德育课是一门系统化课程,如果千篇一律、单纯、机械地重复一些德育要点,显然背离德育要求。既不利于教,也不利于学。

(3)具体化不等于片面追求形式多样化。

为实现教学目的,体现教育思想,需要考虑多种授课形式服务于教学。但这不是摆花架子,“中看不中用”。

二、德育具体化的意义

(1)寻求课改突破,落实德育目标。

职校德育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抽象、综合性的目标,学生通过自行阅读也能“无师自通”,如果缺乏具体化处理,往往导致德育课以虚务虚,内容空洞、照本宣科、苍白说教。事实上,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不少学生觉得德育课虚伪、空洞,而不愿听讲、参与课堂活动,只是被动复习考试。根据现实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具体化是桥梁,是纽带。少了具体化操作,德育目标便是空中楼阁,所谓“以空对空一场空”。

(2)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德育实效。

高中时期,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又是学生的青春期叛逆心理较为严重的时期。学生的迷茫、困惑、怀疑、叛逆都格外强烈。中职德育教材中大部分内容是道理简单,意义深远。传统的唯知识授课局限于讲抽象理论、提具体要求,难以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只有加重学生的愤懑和厌烦。德育具体化.应当是将教育安排与学生发展相一致,将知识、经验总结以某种恰当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亲自感受、体验中获得共鸣,化对立情绪为主动吸收,建构知识体系,并自觉有效实施。

三、德育具体化策略思考

(1)多种形式表现内容。

①生活化。千姿百态的生活涉及若干德育内容,能让德育具体化落到实处。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细节,渲染细节,让学生得到启迪。如,学生说脏话,禁止、说服的效果都不大。我发现,这样的学生,他们的家长基本上也是毫无禁忌地随便说脏话,甚至妈妈也说。我把这个情况说给学生:“这样的父母,他的子女能不说脏话吗?特别是女生,妈妈在学校办公室都说脏话,女儿在教室说脏话,很正常呀!”“我们已经是高中生了,所学的文字足以表达我们的感情了,不能像知识不多的父母那样用脏话表达感情!”②完全打破教材编写顺序上课,给学生以新鲜感。一些知识点较多而复杂的章节,在备课时进行精心筛选,重新组织。③善用学生中的榜样,慎用“高大全”式的榜样,尽量“让学生感动学生”。计算机专业有一个同学,酷爱计算机,课余时间刻苦钻研,没毕业,用人单位就锁定他了。但他其他各门功课都不好。我在课上说了后,果然学生课后纷纷去打听此人,并谈感受。④用笑话、故事来反映那些可能学生认为“大”而“空”的道理。这是在哲学常识课上常采用的方法。⑤用学生自己的实践经验体验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在自身实践中感受德育精神。⑥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讲、演、唱、表现。⑦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单位,旁听法庭审案等。

(2)研究学生的德育心理。

有人说:“没有现实意义、缺乏生命力的道德灌输,是让学生戴着‘镣铐’混在‘刀剑丛中跳舞’。”德育教材,职校学生基本都能自己读通,无须教师“教”或“读”。研究学生的德育心理,解决并分析学生需要什么、厌烦什么。正确的教师要积极去实施,错误的要慢慢、有效引导;也研究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德育教师往往兼教若干个班,不同班风、学风,思想状况差距很大,不能千篇一律;也要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的德育心理,刚入校与就业前,学生心态不同,德育具体化策略自然也不能雷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找准学生当下的兴趣、困惑、缺失,结合书本,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尽量避免高呼“完美理论”,书本理论与现实之间有差距,脱离现实讲理论,与具体化是背道而驰的。

(3)教师提升教学机智,拓展知识面,精心锤炼自己的授课语言。

无论哪一行,都需要职业技能,教师的教学机智,算是高级技能了。德育内容能不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核心。无论用什么形式,无论借助于何种教学媒体,授课语言不到位,学生缺乏架构形式与内容的桥梁,也无法达到德育具体化的效果。需要一提的是,职校学生的状况,很难按照教师的设想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所以教师用以引导的语言技巧和手段尤为重要。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教师巧妙的语言也能起到意外的德育效果。

授课语言一方面需要平时自身学习的积淀,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方面需要备课时充分准备,钻研教材及教参等参考资料,做到胸有成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强调:“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实现“三贴近”和“三统一”,需要教师能研读教材、会解读学生,善通读时事,落实德育目标,真正实现有效德育。

参考文献

篇4:邵家初中德育一体化实施细则

[关键词]德育 三位一体 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10104

初中生良好性格与完美品德之形成,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这三者的共同努力。整体上来说,学校是初中生的生活场所,它的功能在于促進学生成长,但并非全部包揽。然而,学校教育只是一部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功能是不能忽视的。只有以学校教育作为主题,社会教育作为导向,家庭教育作为基础,形成一个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密切结合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把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方位对初中生开展道德规范养成教育,共同促进初中生的发展。为此,笔者论述初中生“三位一体”德育网络体系之建立。

一、创新德育教学方式

我国目前现阶段的九年义务教育使每个初中生所学到的知识对道德情操的熏陶,以及未来人生发展道路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中,学校教育承担重要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是培养德育的一个重要渠道。作为学校,应做好德育工作,优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优化上,应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培育道德理念。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源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觉接受系统的道德规范、道德理论、条例等方面的知识,再加上德育实践的结合,能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初中开展德育,主要是靠《思想品德道德修养》这一门课程。在这门课程中,采取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道德的方式,难以达到德育培养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创新德育教学方式。教师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借助视频、文章、图片等,采取容易令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让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化、生动化,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积极性。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是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更新的,因此,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时候,不应该仅仅靠着课本,应注重对教学内容之拓展。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亲近,实用性质也比较强的课外实践资料,这样能拓宽思想品德课上的学习深度。

二、学校与家庭结合,开展家校互动

家庭教育是父母对下一代实施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初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言行表率对子女道德、思想有重要的影响。为此,学校开展德育,还需要与家庭教育联合进行,保障学校与家庭之间开展真诚又坦率的互动与交流,实现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互相融合,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融合与沟通,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第一种,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家长会,至少每一个学期召开两次、三次或者更多。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或者学校领导不应该仅仅把家长会当做是一个成绩通报会,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家长会的形式应该有家长座谈会、组织“家长沙龙”活动等,让家长与教师在学校共同探究教育孩子的方式、关注自己孩子的发展。同时,也能让家长与教师一起交流育子心得。另外,学校还可以专门设置家长学校,定位为家长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组织家长共同探讨关于家庭德育的特点、理论与方法,提高家长的思想文化素质与道德水平,从而有利于家长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

三、学校与社会结合,开展区校互动

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与继续发展,是德育真正落实的良好环境。人都具有社会性,与社会是紧密存在的。尤其是初中生处于年龄增长的过程中,视野也逐渐开阔,对学校、对家庭的依赖性越来越弱,社会交往也越来越密切,在德育方面受到社会的强烈影响。因此,“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建立,需要学校发挥社会德育的作用,建构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融合与网络沟通系统。

在开展区校活动上,学校可以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德育纲要》德育目标,以及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之需要,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访问、社会调查、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学会正确收集信息,并从中推断出正确的结论。

学校可以聘请校外辅导员、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名望高的老红军、专家学者等,担任辅导员这一职务,定期给学生讲授校外实践知识。学校还可以与有关部门互相合作,整治学校周边的环境,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场所。学校也可以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开展与社会的联系及沟通,全方位实施德育。

[ 参 考 文 献 ]

[1]涂晓艳,冯文全.德育的使命:青少年的生命教育[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2]柳丽娜.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 现代教育科学,2007(2).

篇5:邵家初中德育一体化实施细则

初中生正处于道德成长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亟需在德育“他律”的引导下走向有为的道德“自律”。近十几年来, “生活德育”论兴起, 其基本要义是“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在于引导生活的建构”和“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 (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对生活德育的不懈追求, 他精辟地指出生活之于教育的深刻意义:“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他的导师杜威进一步指出, “生活即学校”“学校即社会”。作为学生生存于其中、成长于其中、教化于其中的领域, 生活世界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和关系错综交织的生态网络, 具有丰富多元和利弊皆有的原生态营养,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生活便受好的教育, 过坏生活便受坏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同龄人、网络等德育生态资源, 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学生自身的“道德作为”也使其道德自律具有差异化的表现。如此一来, 生活德育便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生态格局。本文立足于初中生的生活世界和道德需要, 对生活德育生态网络的“多元一体”格局进行深度剖析, 阐述初中生差异有为的“个人善”和协同共生的“社会善”的形成机理, 以期为生活德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些许有价值的思考和启示。

一、“一体”:差异有为的“个人善”

道德以至善为价值旨归, 正是在追求真善美的自我完善过程中, 道德个人和道德社会得以建立起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善’这个词, 或者指每一存在物中最好的东西, 或者指其他事物通过分有它而善的东西, 即善的理念”。梯利在《伦理学概论》中指出, “我们可以用至善表示:人类认为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 它具有绝对的价值, 正是由于它的缘故, 其他被意欲的一切才被意欲”。善有两个价值主体, 即个人和社会, 个人善是一切善和社会善的基础, 社会善是个人善在社会中的生长、扩充和完善。

在“多元一体”的德育生态格局中, “一体”即以个人为主体, 正是个人的道德有为使其走向人格自我完善的“个人善”, 而个体的差异个性和道德作为的程度不一又使个人善呈现出“差异有为”的基本特征。初中生是未成年人, 在生理、心理尤其是道德人格上, 都存在着这个成长阶段所具有的特征, 如青春期的叛逆、对成长的渴望、与长辈开始出现代沟、个体思想和行为的不稳定、对道德是非的辨别能力不强、道德知情意行的能力不足和不一致, 等等。因此, 面向初中生的德育工作, 特别需要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道德需要出发,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 立足他们丰富而广泛的生活世界, 有的放矢地做好德育引导。应当清楚地认识到, 任何德育工作要想最终取得效果, 都必须在熟知德育对象道德需要的前提下, 把外在德育影响转化为道德主体自身深刻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在此基础上才能产生主体的道德行为, 只有激发其内在的自我教育力量, 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效果。可见, 生活德育应当以差异有为的“个人善”为价值主体和内化路径, 以此建构生活德育“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

二、“多元”:协同共生的“社会善”

在初中生的生活世界中, 学校、家庭、社会、同龄人、网络等外在“生态场”共同构成了“最近生活区”, 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对初中生的道德成长共同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正是在这种多元的“他律生活”的协同作用下, 初中生的生活底色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 在生活中选择性地吸取了“他律生活”的道德养分, 在生活中思考和寻找道德自我, 在生活中仰望“个人善”和“社会善”的头顶星空和彼岸人生。由此可见, 在初中生生活德育的生态格局中, “一体”是价值主体和内化路径, “多元”是立体影响因素和外因条件;“多元”作用于“一体”, “一体”形成于“多元”。“多元一体”格局的动态平衡和共生逻辑表明, 初中生的道德教化和品德养成, 根源在于“多元一体”的生活, 症结和出路也在于“多元一体”的生活。

1.家庭生活的基石。

家庭生活对于初中生道德形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精辟地指出:“家庭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把家庭教育称为“父母膝前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 年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指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作为具有源头和奠基作用的家庭生活, 其对于初中生的“成人”过程起着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里有他们最初和一辈子的人生导师———父母, 有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止于流年、铭于心”的最值得眷念的精神家园———家庭, 有他们最真切自然、最具习惯养成和道德教化意义的摇篮———家庭生活。毋庸置疑, 家庭生活对初中生德育所起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现实场景中, 家庭生活并不总是尽如人意的, 比如, 由于家庭发生变故, 父母离异或去外地务工经商, 孩子交由父母一方或祖父辈看护甚至实则无人监护等, 导致孩子不能享受正常的家庭生活, 而容易成为“问题学生”;父母的教育理念和做法也并不总是正确的, 比如, “不以身作则的身教”“棍棒教育”、溺爱教育, 认为“教育完全是学校的事情”“孩子的成绩最重要, 其他都次要”, 等等, 表明家庭教育的观念缺失、方法滞后、行为错位, 亟需提升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的内涵。刚从小学阶段升学上来的初中生, 正处于从少年向青年成长过渡的时期, 生理上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 心理和情绪上也不太稳定, 既懵懂幼稚又渴望成为大人, 因此格外需要家长给予悉心的呵护和引导, 使其在家庭生活中获得充足的养分, 在身心诸方面得以健康成长, 为“成人”打下关键性的基础。

2.社会生活的土壤。

社会生活对于任何个体的生命和道德成长都具有根源性意义和广泛影响。个体是社会的产物, 个体只有生活在社会中并参与社会生活才能真正成为“人”, 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个人。马克思精辟地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 人的生命和本质寓于其社会化的过程之中, 包罗万象、良莠混杂的社会生活以全方位、多视角、共时态的立体生态形式浸染着每一个人, 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到自然社会、人文社会, 社会生态就像一个“着色”的大染缸和“隐性习得”的大学校, 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化着每一个人, 概莫能外。每个人的成长都植根于如此广阔和深刻的社会生活土壤之中, 在兼具时代性、实践性、民族性的“社会善”沃土中培植着丰富多彩的“个人善”。应当看到, 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转型期, 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和社会问题的叠加期。一方面, 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精致个人主义、社会潜规则、道德失范和道德旁观主义等盛行, 社会道义和诚信普遍缺失, 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损人利己、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的事件层出不穷, 个别不良媒体过分宣扬暴力色情等;另一方面, 政治反腐、公民社会成长、制度和法制建设推进、网络社群兴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等等, 社会正能量也在不断彰显。这些利弊兼有的复杂社会生态, 对于心智正在发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 无疑具有“双刃剑”式的影响。因此, 在增强硬实力和提升软实力的基础上, 国家和社会有责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 初中生自身也需在学校和家长的帮助下正确看待社会,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从中汲取健康的养分。唯此, 才能以“社会善”之根, 引导“个人善”之成长。

3.学校生活的主渠道。

对于初中生的道德教育, 学校生活“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不可或缺。学校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 无异于学生的“第二个家”, 在这个大家庭中, 学生们学习知识、增长本领、结交伙伴、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 是“为人”和“成人”的重要场域。学校生活记录着学生温馨可贵的成长记忆, 也包含着他们诸多的无奈和纠结。一些学校围绕中考指挥棒, 实施应试教育, 把学校变成了努力制造高分的生产流水线, 智育“一家独大”, 德育“首而无位”, 体育“跟着中考走”, 美育“靠边站”。因此, 学校德育遭遇困境和遭受诟病也就不足为奇了。“知性德育” (学者高德胜指出, 知性德育就是知识德育、思维德育和知化的德育。知性德育或者将道德的某一维度从人的完整德性和整体生活中抽取出来, 当作一个课题化、对象化的“学术研究领域”, 知性德育进行的不是道德教育, 而是“道德研究技能”的训练;或者将道德教育从教育的多维构成中剔除出来, 使现代教育缩减为纯知性的构成) 以及“命令式和管控式德育”“分数德育”“一把尺子德育”, 等等, 损伤着德育的肌体。在由学校政教处、年级组、班集体等组成的德育网络中, 政教处的宏观指导、年级组的中观管理、班集体的基层运行, 使得现代学校德育的科层制和“任务式”特征更为凸显。这其中, 班集体处于育人的“第一阵地”, 班集体生活是初中生最重要的学校生活;兼具精神导师、任课教师、校内家长、生活保姆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班主任, 更是肩负着育人塑人的重任, 其素质水平和教育理念对于引导初中生过好学校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爱的教育、以生为本、公平正义、力争上游、不畏困难、团结互助、个性成长等道德教育应当成为班主任铭刻于心的育人主题和重要实践。

4.朋辈生活的重要影响。

“教师和家长苦口婆心千句话, 比不上同龄人一句话。”这是不少教师和家长在对初中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的“切肤之痛”。朋辈, 指年龄相仿的同辈朋友, 一般指有共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志向的同龄伙伴。朋辈教育之所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原因有三方面:沟通无障碍、成长互助性、旁邻示范性, 因此, 使“身边人”的教育效果最大化成了初中生德育的重要补充渠道。那些在初中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关键身边人”, 对初中生的“旁邻”影响具有差异化特点, 可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因此, 对于初中生而言, 慎重择友非常有必要, 应当交益友、诤友、挚友, 不交损友。孔子曰:“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友直, 友谅, 友多闻, 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 损矣。”正如孔子所言, 与那些正直、宽容、博学、上进的人为伍交友, 则“如入兰芝之室”, 受到好的影响;若与那些心术不正、阿谀奉承、花言巧语的人为伍交友, 则“如入鲍鱼之肆”, 受到不好的影响。可见, 作为初中生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朋辈生活给了他们至关重要的“旁邻”影响, 作用不可小觑,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5.网络生活的广泛渗透。

信息化网络时代正在深刻影响和全面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电脑网络恰如人的“第二个大脑”和“第三只手”, 离开了它, 人们将寸步难行, 网络生活也因此成为中学德育绕不开和常态化的重要话题。网络游离在虚拟和现实之间, 以无壁垒、去中心、非强制、平等自主、开放互动、海量功能、生动形象等特性对初中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和广泛的渗透力, 对以往呆板、枯燥、低效的学校德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也给生活德育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课题, 迫使传统学校德育在内容和方式上发生一定的变革。值得注意的是, 信息良莠不齐的网络对尚未成年、身心正在成长发育的初中生来说恰似一把“双刃剑”, 积极和消极作用兼有, 因此, 需要德育工作者给予正确引导。

篇6: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德育的思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观念;心理;素养

一、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德育的意义

初中历史是对学生实施理想观教育、培养良好情操、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途径,虽然不像思想品德课那样直接,但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学习中,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有效地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1.帮助学生树立是非观,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历史人物中的忠奸善恶,历史事件对历史的正负作用,哪个是正能量,历史教材交代得很清楚。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为学生形成优良道德行为奠基。

2.新课改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文化知识,还需要良好的职业素养。历史教育的德育渗透有助于学生远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基。

二、初中历史教学德育的现状分析

尽管历史教材中有不容忽视的德育因素,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知识教育而对德育不管不顾,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充斥着社会,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被忽视和淡化,处

于一种尴尬境地。

1.教学目标的制订,主要考虑升学率,以成绩衡量教学得失,衡量教师业绩。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其重要的人文教育理念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2.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缺乏艺术性,知识传授和德育两张皮,将历史知识牵强附会地德育化,或者无休止地说教,变成了政治思想教育,学生多有怨言,长此以往,索然无味,厌学怕学。

三、初中历史课堂融入德育的思考

目前,新课程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康人格作为重要课题,历史作为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上远远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策略,确保历史教育的德育作用充分发挥。

1.提高教师实施德育的认识。对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应该重新认识和诠释,把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德育健康人格的培养放在历史教学的重要地位,定期听课、研讨、培训、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多了解历史教学的前沿理论,多掌握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增强历史课堂融入德育的艺术性。教师要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理念,不能只顾知识传授不顾孩子成长,要深刻领会德育的重要性,在高效完成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德育工作。

2.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历史教师的良好德育形象是学生的楷模,鲁迅先生描写他的老师藤野先生,都德笔下的《最后一课》中的老师形象,之所以感人,给这些文化大师带来终生影响,主要还是在于他们身上闪烁的德育光芒,人格的光辉。历史教师应当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注意言谈举止,注重职业操守。

3.加强教学方法的传授,学生爱上哪个学科,一是受学科性质的影响,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本身的影响。如果我们总是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总是使用灌注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学生首先厌倦老师,继而会厌倦学科。历史教育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教师要注意总结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注意与现实结合,引起兴趣。

4.在探究学习中加强德育。新课程理念提出探究式学习,将问题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探索,找到答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历史事件的评判正好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要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看法,促进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比如,我们讲解岳飞抗金内容,先让学生共同温习著名的《满江红》,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慷慨陈词中感受英雄气概,然后根据听过的评书《岳飞传》及岳母刺字等故事感受岳母教子有方,岳母的爱国情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都体现出了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学生被岳飞的故事和精神感动着,然后抛出问题: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有的认为岳飞抗击金国的侵略,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有的质疑,金国和北宋都属于中华民族,民族内部的矛盾,不能看作民族英雄,而且岳飞的抗金阻止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还有的认为北宋皇帝腐朽无能,北宋已经穷途末路,没必要为北宋卖命,岳飞不值得赞扬。探究性学习调动了学生深入钻研的精神,训练了多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初中生的德育关乎他们的未来,直接影响他们走向社会及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德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新课程的理念,理应引起历史教师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青少年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历史教师要认清形势,勇于承担,发挥学科优势,增强德育工作责任心,讲究方法,取得实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7:对农村初中生实施德育的探讨

一、加强理想教育

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大都不高, 他们往往注重行为教育, 而缺乏一些对子女的思想教育或理想引导, 导致一些初中生在思想上产生某些错误认识。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以后, 教师对他们的理想教育也较为简单化、形式化, 侧重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而淡化了包括理想教育在内的品德教育, 没有使学生确立对理想目标终身追求的信念。因此, 我们教师应根据农村初中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有的放矢的理想教育。学生一旦树立了坚定不移的崇高理想, 就会积极、主动、持久地争取上进, 在困难面前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顽强精神, 并能启动自身的内部活力, 自觉地给自己加压, 高标准地严格要求自己,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搞好理想教育,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一是要求学生敢于给自己制定最高理想。不少学生比较谦虚和低调, 在制定自己的理想上层次很低, 笔者结合本校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事例向学生指出, 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就在你们之中, 你们一定会成为未来的大学生、工程师, 你们是21世纪的希望, 祖国正在期待着你们去发展和建设。通过教育, 学生都纷纷结合自己的实际, 制定出自己的最高理想。二是要求学生为实现崇高理想制定两个目标, 一个中期目标, 即初中毕业后考什么学校, 或做什么工作;另一个是近期目标, 即本学期在班内思想达到什么目标, 学习上取得哪些成绩。通过远大理想、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努力地从点滴做起, 从脚下做起, 不懈地奋发上进。三是要求学生不断地用理想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我们经常采取开主题班会、个别谈心等方式, 让学生从理想的高度, 自觉地、不断地修正错误, 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 为逐步实现自己所追求的崇高理想而不断努力。

二、实施个性化教育

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 追求个性, 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如果初中生都只知埋头读书, 毫无主见, 墨守成规, 没有个性, 就很难承担起历史和祖国赋予的重任。每个学生都是各有特长的, 了解自己的特长及其社会意义, 是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基础和条件。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或特长, 对待学困生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比如对只喜爱体育活动的学困生, 应多与他们接触、交谈, 因势利导, 使他们认识到只有体育专长而没有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同时, 教师还应通过各种途径,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 使他们看到学校给自己开辟的广阔道路, 进而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 激发其求知欲望。事实证明, 人的个性色彩越鲜明, 创造的风格也越醒目, 成就越辉煌, 对国家的贡献也就越显著。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广大初中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有广泛的兴趣、卓越的智慧和髙超的才能, 更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扎实认真的工作态度, 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因此,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发展初中生的个性, 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要摆脱旧的教育和人才观念, 深刻认识初中生个性教育的重要意义,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既要教给初中生文化知识, 更要教会他们做人。同时, 教师要加强对心理学、教育学的学习, 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和文化素质, 并利用家长会等各种机会帮助他们补一补这方面的课。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认识了农村初中生的个性, 就找到了打开每位学生心灵之锁的钥匙。把握了初中生的个性特点, 教师和家长就能及早对症下药, 帮助他们发扬长处, 克服短处, 这样农村初中生就会茁壮成长, 成为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人才。

三、关注后进生教育

后进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后进生的成因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 既有基础差、智力弱等原因, 又有社会、学校、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首先, 教师要具备热爱、关心、信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期待将会产生良好的动力作用, 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努力学习。同时, 教师要做好其他学生的工作, 引导他们关心后进生, 在后进生周围形成一种关心、互爱的环境, 因为同学之间的互相友爱也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重要条件, 这样做有助于后进生感到集体的温暖, 增强其上进心。其次, 教师在对待后进生的态度上要耐心、积极、诚恳, 在思想上要循循善诱地开导他们, 多和他们接触、谈心、交朋友;在学习上要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 让他们有较多的思、读、说、写的机会, 有暴露和纠正缺点的机会;在生活上教师也要关心他们, 多了解他们的各种困难, 并帮助解决, 为他们的进步创造条件。再次, 教师要了解学生, 对症下药。教师对后进生的表现、性格特点、家庭环境要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因势利导, 因人施教。后进生的形成不是突发的, 而是逐渐积累、发展起来的, 因此, 要从根本上防止后进生的产生, 我们教师必须随时注意后进生的动向, 及时查找他们后进原因, 并尽早采取措施, 防患于未然。另外, 教师要引导后进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如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弱点、缺点建立座右铭, 以起到自我提醒、自我约束的作用。

总之, 农村初中生德育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我们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多思考, 勤分析, 多研究, 才能摸索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最佳途径, 才能提升农村初中生德育教育的质量。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农村初中生的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本文从加强理想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关注后进生教育等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

篇8:初中数学一体化教学法的实施

一、一体化教学法的内涵

一体化教学法可以使知识体系保持完整,使知识背景和知识应用之间相链接,形成的链接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今后,思维方法与知识准备是学生个体发展所迫切需要的,由此教学要定位在思维方法与知识准备的目标上.

一体化教学的另一个方面是形成一体化的学生.虽然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没有智力障碍的基础上,他们接受相同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而差异只是出现在创造力和知识发散上.因此课堂上可以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然后向他们传授知识.如果学生智力存在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可把知识分层讲授,对理解力差的学生降低要求.如果差的原因源自于学生的懒惰,即使知识点降到“1+1”,他也不可能去学.如果学生是因为基础差或者是刚转班来而造成的成绩差,我们可以设计课前教学内容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课前可设置一个“知识准备”的时间,在讲新内容前,通过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复习,对将用在本节课上的知识进行复习,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这样知识具有连贯性,能很好地把相联系的知识贯穿到新课内容里,还可以使学生把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这次复习进行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一体化教学法的实施

1.要充分掌握数学教学内容里的相关知识体系

课堂上的教学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所讲的知识内容要进行备课,并把知识内容全部掌握,吃通、吃透.同时,在进行准备的时候,需要发现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看到知识内部的发展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知识链将知识展开,使所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也方便学生理解.对于某一知识链来讲,它不仅包含了本节课所需讲授的知识,同时,也包括知识的背景、知识的形成与变化、知识的迁移和关联、涉及的数学思想、知识的运用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清楚该知识是属于基础性的内容,这些知识不需要通过发散性的内容来深挖,只需要在知识范围外,结合相关资料,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就可以了.例如,《用方程组解决问题》这个教学内容,教师先整理与之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形成一体化的学习模式.首先,创设教学情境,初步让学生了解方程的知识点.具体用以下的这道题来展开情境教学:130吨是船的额定承载量,500m3是船的容积量.在这种情况下要运送两种货物,分别是A1、A2.A1货物每吨占的容积为4m3,A2每吨占的空间是1m3.请问A1、A2货物各用多少吨才能使船的容积填满?让学生列出等量方程式,然后解答.教师在此过程提醒学生要检查所得结果.待解题结束后,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情况下,将该题题目进行变化,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很好地迁移知识点,能实际感受到知识的应用.同时,学生对本节内容也能完全掌握,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应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问题.

2.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来提升教学质量

在一体化教学中,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灵活选择教学策略非常关键.虽然教师对整体性的知识点已经在备课中完全掌握,但是要想恰当地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就需要通过教学策略来实现.教学策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提前把教学策略准备好,提前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把属于重点的知识点熟练掌握,区分出难点,教学中要通过更为合适的方法来讲解重点、难点,让这些重点、难点在合适的时候切入教学内容里,让学生不知不觉融入教学情境中.例如,正、负数的内容,为了在课堂上使学生加深理解,教师用提问的方式来促使学生思考: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意义的数量如何表达?学生通过一段时间思考,然后教师可以用提前策划好的历史知识来理解其中的数学知识.表达意义相反量早在四五个世纪前就已经产生,当时“+”“-”在欧洲已经开始使用.产生这个符号源于欧洲商人们在运输货船过程中.如果货物量超过规定量时就用“+”来表达,相反就用“-”来表达.通过这样的趣味历史知识来引导学生了解知识,学生也能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也能很好地把所讲内容切入到教学课程当中,其效果也非常好.此时教学策略也是教学一体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应使教学策略、学生和知识成为一体,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3.解题过程的方法以及解题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问题测试的方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但不能够进行实际解题,所学知识也不能与实践相容.所以,在学生解题时,教师要进一步给学生指导,让学生充分掌握解题的思维方法.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应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发展过程,以及掌握知识的变化,同时让解题思路和思维方法应用到知识的迁移中.教师用实际例子进行示范,训练学生的解题思维,然后逐渐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经过长时间的解题训练,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解题策略,解题方法更加熟练.例如,关于镜面反射的题目,已知比较少.在条件少的情况下,想获取一个角的度数,学生如果不能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是很难做到的.此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把之前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题当中,引入“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个知识点.通过学过的知识来辅助解题,学生就能轻松解题,学生解题过程中的知识点也能彼此连接,形成一体化的解题方法.

三、一体化教学的实践反思

一体化教学法,经过实践后我们有很深的体会,它能保持知识向同一方向发展,同时适合各个层面的学生去学习,教师的工作发展方向也非常有序.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走向全面发展的轨道,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彼此平等,而且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并从中学习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基础技能.对于教师,一体化教学能使教师工作量减少.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种类不必过多,备课主要是把知识体系完善,全部精力都用在教学策略思考和知识设计中,也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公平,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一体化教学法,能使课堂教学的效率不断提高,同时能使学生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应该提前掌握,并吃透,完全把握知识内容,并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上一篇:壮行的诗范文下一篇:长江赞美诗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