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

2024-05-17

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精选10篇)

篇1: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

《梦溪笔谈》二则·综合能力测试

(一)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

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狗蝎()②其喙有钳()..3.解释字词。

①蔽()②悉()③旬日()④穰()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 ①其虫旧曾有之。()

②土人谓之“傍不肯”。()

6.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概括这一段文字三层大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钱氏据两浙时()②方两三级()..③但逐层布板讫()④人履其板()..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患其塔动()②故如此()..③未布瓦()④贻以金钗()..⑤匠师如其言()⑥盖钉板上下弥束()..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乃以瓦布之()..③贻以金钗()④但逐层布板讫()..⑤问塔动之因().5.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钱帅登之()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③匠师如其言()④此易耳()..6.翻译句子

①六幕相联如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梦溪笔谈》沈括 存中 北宋 2.①xiē ②huì 3.①遮盖②全部或都 ③十天 ④庄稼丰收 4.①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②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③年成因此而大丰收。5.①语气助词,可不译。②代词,指子方虫的天敌。6.围绕子方虫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7.①子方皆尽 ②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1.①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②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③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2.①jù ②fāng ③qì ④lǚ 3.①担忧。②所以。③铺排。④赠给。⑤遵照。⑥因为。4.①在 ②用 ③拿 ④只 ⑤的 5.①塔 ②匠师 ③喻皓 ④指固塔这件事 6.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7.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篇2: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

(一)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代作家。2.给加点的字注音

(1)其喙()有钳

(2)岁以大穰()(3)梵()天寺木塔

(4)贻()以金钗(5)六幕相联如胠箧()()(6)人履()其板

(5)但逐层布板讫()3.解释字词。

①蔽()②悉()③旬日()④穰()⑤岁()⑥患()⑦履()⑧赠()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5.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

①其虫旧曾有之。()②土人谓之“傍不肯”。()5.填空(用原语句填写)。

文章一开始就用一个“ ”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用 “ ”说明为数众多,用“ ”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大。最后用“ ”的结果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二)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患其塔动()②故如此()③未布瓦()④贻以金钗()⑤匠师如其言()⑥盖钉板上下弥束()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

④但逐层布板讫()⑤问塔动之因()5.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钱帅登之()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③匠师如其言()④此易耳()6.翻译句子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乃以瓦布之()③贻以金钗()①六幕相联如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梦溪笔谈》沈括 存中 北宋 2.①xiē ②huì 3.①遮盖②全部或都 ③十天 ④庄稼丰收 4.①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②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③年成因此而大丰收。5.①语气助词,可不译。②代词,指子方虫的天敌。6.围绕子方虫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7.①子方皆尽 ②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篇3:队列练习方法二则

一、通过竞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 学生体验“教学”, 参评“优秀教师”

在进行队列练习时, 由学生轮流体验做“教师”, 进行动作的讲解和纠正,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自我纠正能力。如在自选队列练习的复习课中,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的“教师”, 指挥本组的队列练习。“教师”首先公布将要学习的知识, 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指挥学生进行练习, 其余学生根据口令做不同动作, 练习几次后, 再由“教师”对学生们的练习进行评价和纠正。之后, 各组轮换其他学生进行表演。演练完毕后, 对各组选出的“教师”进行评定。这种方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还可以使所有学生都能找出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2. 通过游戏竞赛, 提高练习兴趣

学生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获胜的欲望, 利用游戏中的竞争特性, 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例如, 在“集合—解散”的练习中, 用“快快集合”的游戏, 教师把全体学生分成4个小组, 在解散状态下, 学生可以进入不同的区域内自由的游戏;听到集合哨声时, 要快速准确地进入自己的队列区域, 站好队, 比一比哪个小组集合的速度最快、队列最整齐;看一看哪一组的队员精神饱满、站姿准确;听一听哪队队员报数的声音响亮有力, 评选出“最佳小分队”, 予以表扬, 以此培养学生快速、安静、整齐地进行列队练习的习惯。

二、降低练习难度, 提高学生自信心

1. 手势指引教学

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体育教师单纯通过说、教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要因势利导, 充分发挥手势指引的作用, 帮助学生将问题简单化。例如, 在原地踏步的教学中, 有的学生一时分不清左右, 起步脚经常发生错误。教师可用手势帮助学生理解口令。强调“左脚起步”时, 把左手向上抬起的动作加大, 给予提示;以双手结合口令的形式指导左、右脚轮换踏步的动作。这样就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有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使队列练习变得简单、有趣。

2. 提示要领教学

利用呼号的方式进行指挥,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如在“齐步走”的练习中, 把各项要领编成短句, 进行师生交流。师说“齐步走”, 生答“很简单”;师呼“挺胸抬头”, 生对“向前看”;师喊:“臂前摆”, 生应“走自然”;师接“精神饱满”, 生应“真好看”。通过这些学生喜欢的师生对话的方式, 学生慢慢地记清动作要领, 练习的兴趣逐步高涨, 动作掌握也快了许多。

3. 探究合作教学

篇4:提高小学数学课练习效率笔谈

一、从练习内容表达方式,进行全面考虑

从练习的题型考虑。我们可以从多种题型中,选择尽可能多的有利于达到学习目标的练习形式,引导学生练习。

练习内容的表达方式非常重要,形式是内容的载体。任何事物必须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没有形就没有物,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而同一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事物的某种形式只能表现出该事物的其中某个部分,或某一方面的性质和特征。换句话说,我们从一个事物的一种形式中,往往只能获取事物一部分的信息,很难获得该事物的全部信息。我们要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从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中,尽可能获取信息,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通过练习获取数学知识尤其如此。

我们可以将小学数学的练习内容表达方式分为:填空题,计算题,判断题,选择题,说理题,操作题,综合题等。这些正是现行数学学科考试的题型。我们将数学练习内容表述方式与数学学科考试题型等同起来,目的是让学生尽快适应现行的数学测试方式,让学生能取得较好的测试成绩,提高小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我们从这个维度进行数学练习设计时,每节课都要尽量考虑各种表达形式。如果某种表达方式教材没有提供给,又缺少丰富资料,我们就可以对教材提供的题型进行改造。

例如,学生学习三角形后。

1.填空题: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 )直角,最多有( )钝角,最多有( )锐角,最少有( )直角,最少有( )钝角,最少有( )锐角。

2.判断题:

(1)一个三角形里最多只能有一个钝角,至少有2个锐角。

(2)一个三角形里最多有2个直角。

3.选择题:一个三角中,最多有( )个锐角。

A.1 B.2 C.3D.不能确定。

4.讨论题:为什么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直角,或最多只能有一个钝角?如果有2个直角或2个钝角会怎样?画一画试一试,你发现什么?

试想:如果我们把平时的数学练习当做考试来处理,那么,学生还怕数学考试吗?当然,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但良好的考试成绩,确实能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从学生参与练习的器官,进行全面考虑

我们从这个维度考虑进行练习设计,让学生的多个感官参与学习。多个感官参与学习,并非平均用力,而是在不同练习层次中参与器官要有所侧重。一个层次的练习,可以以某一器官为主,其他器官为辅。并努力做到一节课尽量让每个器官都能做一次主,当一次家,如果这样,学生练习就会轻松,效率也会高。

例如:“9+几”新授后,设计练习:

1.摆一摆:9+2=□【让学生在桌子上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2根。你会凑吗?只做一个动作。】

2.9+3 = □【让学生填出下面右边方框即可,了解学生正

确率。学生写1,并能说出理由。】

3.9+7=□【你准备怎样算,同桌交流。】

4.9+5=□【看谁能写对得数?了解学生的正确率。】

5.判断:9+8=16。

6.选择9+9=(9 8 7 6)。

上面练习,每道题只关注某一点,未作拓展引申,深入探讨。我们认为,一题多用,对高年级或许适合,但低年级学生尽量少用,因为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而且容易被新鲜、运动的东西所吸引。低年级数学练习,不适合在“深挖洞,广积粮”上下工夫。如,一二年级学生最讨厌做重复类型的题。如下面6道同样类型的填空题,效果就不如上面6道题的效果。

9 + 3 = □ 9 + 4 = □ 9 + 5 = □ 9 + 6 = □

9 + 7 = □ 9 + 8 = □

三、从练习组织形式,进行全面考虑

数学课中,组织学生练习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常用的练习组织形式有:独立尝试,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组组之间比赛,全班展示,汇报、辩论等。

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用,在应用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巩固原有的知识。精制理论特别指出:人要使自己获得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升,最好的方法就是讲给别人听。问题是,现在班额那么大,如何保证每个学生讲的机会和时间?这些练习组织形式就解决这个问题。

四、从教师提供手段,进行全面考虑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他是想告诉我们,只有选对了恰当的工具,并利用好工具,才能达到你平时不易达到的目标。

数学课经常使用的练习工具(手段)有:实物、卡片、挂图、小黑板、大黑板、实物投影仪、电脑、多媒体等。

使用教学工具要遵守两个原则:1.根据学习的目标,选择恰当的手段。2.能用简单、廉价的工具达到目标的,决不用繁琐、昂贵的工具。

例如,练习凑十法,借助小棒就可以;口算题,用卡片或小黑板展示就行,没必要用投影、课件等工具;而要学生理解面积与周长的不同时,最好用课件。用课件,可以让学生观察长方形面积,将长方形的面,用红色多次闪烁。再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周长,让组成周长的四条边线用绿色多次闪烁。从而让学生感知到面是“块”状的,而周长是“条”状的……

篇5:《梦溪笔谈》二则 教案

学习目标:

1.能熟练朗读课文。

2.能对照页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两篇文章。

课前学习:读准字音,初步疏通文意。

学习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伟人光辉的身影,其中就有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他撰写了一本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其中的两篇代表作品。

二.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三. 在此基础上,全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评选朗读优胜小组。评选标准:

1.能读准字音

2.朗读熟练 3.停顿自然

四.学生活动:利用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作好记录。

五.小小组合作,解决在疏通文章时遇到的困惑,如小小组不能解决,可由师生

共同讨论解答。

六.再读课文,尝试背诵。

八、课后学习:

a)能正确解释文中重要的字词。b)熟练背诵全文。

c)积累有关我国古代科学、艺术等成就的材料,准备课上交流。

《 梦溪笔谈 》二则(二)

学习目标: 1.能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小组表演,丰富课文内容。

2.课上交流收集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艺术成就的材料。

学习步骤:

一. 检查上堂课学习效果。

二. 《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

学生讨论: 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它例子吗?

三. 揣摩人物心理,展开丰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来源:学#科#网Z#X#X#K]

表演情节:匠师密派其妻问塔动之因。

四.小组表演,师生共同点评。[来源:学+科+网] 四. 中国古代科学成就卓越,在世界史都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学生交流收集的展现我国古代科学、艺术等方面成就的材料。(可以不拘形式)

九、课后学习:

篇6:初一梦溪笔谈二则的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中国古代文明。

2.理清行文思路。

3.把握文章重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重点)

2.把握文章重要内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说到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四大发明。其实我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成就还有许多,它们有的留存至今,令人叹为观止,如长城等建筑;有的在考古学家、探险家的不懈努力下重见天日,如历史遗迹、文物……但更多的是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需要我们大家去找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括的《梦溪笔谈》,去发现先人的聪明才智,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祐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撰《梦溪笔谈》。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所及,无不详为记录,以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传本附入苏轼所作医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

2.介绍作品

《梦溪笔谈》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成书于11世纪末。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逸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详细记载。

3.朗读课文,掌握生字。

蝎(xiē) 喙(huì) 蔽(bì) 钳(qián) 穰(ráng)

梵(fàn) 皓(hào) 钗(chāi) 贻(yí) 讫(qì)

弥(mí) 履(lǚ) 胠(qū) 箧(qiè)

4.归纳“之”“其”“以”字用法与意思。

(1)之:

①方为秋田之害: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②则以钳搏之:代词,指子方虫。

③其虫旧曾有之:语气助词,无义。

④土人谓之“傍不肯”:代词,它,指子方虫的天敌。

⑤钱帅登之:代词,它,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⑥乃以瓦布之:代词,它,指木塔。

⑦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⑧问塔动之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⑨便实钉之:代词,指木板。

(2)其:

①其喙有钳: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指子方虫天敌。

②其虫旧曾有之:指示代词,这样,这种。

③患其塔动:指示代词,这个。

④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他的,指匠师的。

⑤匠师如其言:他的,指喻皓的。

⑥人履其板:指示代词,那。

⑦人皆伏其精练:他,指喻皓。

(3)以:

①则以钳搏之:介词,用。

②岁以大穰:介词,因为。

③贻以金钗:介词,用,把。

④乃以瓦布之:介词,用。

5.思路探析。

初读课文,理清两篇短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1)《以虫治虫》

第一层:第1句。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第二层:第2—3两句。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出现,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第三层:最后一句。告诉人们,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并点明子方虫的天敌名称,加深读者的印象。

(2)《梵天寺木塔》

第一层:第1—3句。写建塔过程中出现塔身不稳定的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层:第4—6句。这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和“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第7—8句。解释塔定的原因及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三、合作探究

(一)学习《以虫治虫》

1.简述《以虫治虫》的主要内容。

明确: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情况。

2.用文中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明确:形状: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办法: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以虫治虫》一文中“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害虫天敌的出现,避免了较大的农业危害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保护了生态环境。

(二)学习《梵天寺木塔》

1.简述《梵天寺木塔》的主要内容。

明确: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2.《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问题无计可施;②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做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3.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怎样的心态?

明确: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布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教喻皓解决塔动难题的方法。“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

4.“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明确: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的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5.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明确: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

6.讨论《梵天寺木塔》在人物刻画上的特点。

明确:《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工匠的“密使其妻”和喻皓的“笑”都很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工匠对于塔动这一情况束手无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的帮助。这一行动把匠师的用心良苦表露无遗。喻皓的“笑”则表现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胸有成竹。

四、板书设计

《以虫治虫》

虫害发生→害虫被灭→天敌名称

《梵天寺木塔》

难题:塔身不稳→喻皓解决问题→侧面

突出喻皓的高明

五、课外拓展

“以虫治虫”的成功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明确:“以虫治虫”的成功启示我们,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生物防治方面的事例也有不少,如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食树洞里的害虫,等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

2.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在科学方面有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地动仪等伟大的发明,从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写法特点。

二、自主预习

《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高超的水平,你知道我国古代还有哪些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吗?(不少于四项)

举例:航海;印刷;纺织;瓷器;造纸;火药;圆周率等。

三、合作探究

(一)感受讨论

学习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试说出一二。

明确:A:绿色农业;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等。B:为我国古代先进的科技水平而自豪,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要为我国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努力学习等。

(二)主题归纳

试归纳《以虫治虫》及《梵天寺木塔》的主题。

明确:《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事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超水平。

(三)写作特点探究

1.《〈梦溪笔谈〉两则》,语言简洁、准确、平实。文章多次用代词“之”“此”“其”避免内容的重复,也是一种简洁的写法。此外,用词造句的洗练,也是语言简明、平实的原因。如“皆尽”“蔽地”“密使”“笑”等,言简而意丰,让人由字面意义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虚词运用中,作者也竭力避免把虚词用得过活,以免意思搅混,产生歧义。例如“以”字用得特别多,但都作为介词用,组成介词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以钳搏之”“以瓦布之”“贻以金钗”等,这些“以”都作“用”解。这也是使文字洁净平实的一种写法。文章没有铺张的形容和绚丽的描绘,只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说明记叙。用“如土中狗蝎”将“傍不肯”的外形呈现于读者眼前,用“六幕相联如胠箧”将木板钉牢木塔不动的原理解说清楚。这里用常见的“土中狗蝎”“胠箧”做比喻,说明事物的特征,简明形象,通俗易懂。

2.详略得当是这两则短文的又一特点。《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危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板书设计

《以虫治虫》→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

《梵天寺木塔》→古代建筑理论和技术水平的高超

行文详略得当 语言精练平实

五、课外拓展

周末,你班准备举行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为本次科技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100字左右)

篇7:《梦溪笔谈》二则初中语文教案

2、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教学重点] 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古代的科学成就对我们的启发 [学法指导] 查阅相关资料、对照注释疏通课文、讨论作品意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查阅沈括及其《梦溪笔谈》的有关资料。

2、预习字词,通读课文。

3、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思考。[教学步骤]

1、由镇江的梦溪园导入。

2、交流有关预习内容。

3、讨论学习《以虫治虫》

(1)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

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工具书或提出疑问。

(2)集体朗读,学生翻译课文

提示重点字词句:

界:地域,范围。

方为秋田之害:正在危害秋田里的庄稼。方,正、正在。为,成为。害,危害。

千万蔽地:成千上万,遍地都是。蔽,遮盖。

悉:全、都。皆:全、都。

岁以大穰: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岁,年成。以,因。大穰,庄稼大丰收。

(3)结合“探究、练习:一”,讨论作品意义

提示:

《以虫治虫》反映了我国古代利用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的情况。这种方法不仅促进农业增产,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在今天更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4、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做“探究、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检查复习《以虫治虫》。

2、交流有关预习内容。

3、讨论学习《梵天寺木塔》

(1)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

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提出疑问。

(2)集体朗读课文,学生翻译课文

提示重点字词句:

布:铺、排。故如此:所以这样。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把金钗送给她。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

人皆伏其精炼:人们都佩服他的高明。伏,通“服”,佩服。其,他。

(3)结合“探究、练习:二”,讨论本文在人物刻画上的特点。

提示:

《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工匠的“密使其妻”和喻皓的“笑”都很传神的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工匠对于塔动这一情况束手无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的帮助。这一行动把匠师的用心良苦表露无遗。喻皓的“笑”则表现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胸有成竹。

4、布置作业:

篇8: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

基本目标:

1.学会“岁”、“穰”、“患”、“贻” 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2.了解《梦溪笔谈》、沈括及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提升目标:体会文章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的翻译课文。教学难点:赏析简洁生动的语言。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由作者沈括及作品《梦溪笔谈》导入本课)

其一《以虫治虫》

一、默一默

狗蝎 喙 钳 穰

二、读一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掌握本文中重点实词、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

三、想一想

1.请同学们再次朗朗读课文,想一想“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2.你觉得《以虫治虫》中消灭害虫的文法,对我们今天的农业生产有何启发? 3.质疑

四、练一练

对照课文把《以虫治虫》译成现代白话文。

其二《梵天寺木塔》

一、默一默

梵天寺 贻 金钗 讫 胠箧 履

二、读一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把握本文中重点实词、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

三、想一想

1.请结合文章具体语句体会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特点。设计目的:完成提升目标。

预设:①“密使其妻” 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②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2.质疑

四、练一练

篇9: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

扎(zā zhā zhá )针

无能为(wéi wèi )力

百发百中(fā fà )

骨(gǔ gū )髓

即(jí jì )使

纪昌(jì jǐ )

聚(jì jù )精会神

二、给“吊”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

B.中国旧时钱币单位

C.提取,收回

D.悬挂

1.这位老人不幸去世了,许多人前来吊丧。( )

2.这座吊桥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

3.他拿着一吊钱上街购置家用。( )

4.如果不规范开车,你的驾照会有被吊销的危险。( )

三、用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1.蔡桓侯( )不听扁鹊的劝告,( )还在背后说扁鹊的坏话。

2.( )纪昌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飞卫还觉得他的眼力不行。

3.扁鹊告诉蔡桓侯,( )蔡桓侯的病不治,( )会愈来愈重。

4.( )纪昌勤学苦练,( )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5.病已入蔡桓侯骨髓,( )扁鹊不逃往秦国,( )治不了他的病。

答案

一、zhā wéi fā;gǔ jí jì jù

二、1.A 2.D 3.B 4.C

三、1.不但……而且…… 2.虽然……但是…… 3.如果……就……

篇10: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

检测题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7分)

(1)郑人买履()(2)遂()不得履

(3)宁()信度(4)遽()契()其舟

2.你觉得下边的字容易写错的部位是什么,或容易与什么字混淆,试作说明。(3分)(1)遂:(2)涉:(3)坠: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6分)

(1)置之其坐 坐:(2)而忘操之 操:(3)反归取之 反:(4)遽契其舟 遽:

(5)楚人有涉江者 涉:(6)宁信度,无自信也 无: 4.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4分)(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度: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度: 5.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6分)(1)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是:(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是:

6.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4分)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 至之②市,而忘操之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1)做代词,代物的:(2)做动词用的:

7.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8分)(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8.读句子,回答问题。(8分)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9.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10分)(1)郑人最可笑的“言”:

(2)楚人最可笑的“行”: 10.填空。(4分)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题

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lǚ(2)suì(3)nìng(4)jù qì(5)duó dù

2.(1)容易与“逐”混淆。(2)右下边容易多写一点。(3)容易与“堕”混淆。

3.(1)同“座”(2)拿,携带(3)同“返”(4)立即,匆忙(5)渡,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

4.(1)量长短,是动词(2)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

5.(1)这,这儿(2)对,正确(3)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6.之①:指量好的尺码之②:到„„去之③:指剑(1)①③(2)②

7.(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4)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

8.(1)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脚(2)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9.(1)宁信度,无自信也。(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10.(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 吕氏春秋·察今(2)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

综合题

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

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一味凭主观想像从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人。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上一篇:2015年军考士兵考军校流程下一篇:母校我想对你说为话题的记事作文10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