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国企问责制的实践

2022-11-05

第一篇:电信国企问责制的实践

95分官员问责制的理论与实践——《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

一、单选 ( 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 1. 2004年1月,密云县迎春灯展踩踏导致多少人死亡?

A.7人 B.17人 C.27人 D.37人

2. 问责制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下列哪项?

A.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 B.权责一致、惩教结合 C.依靠群众、依法有序 D.权力大于法律

3. 我国“共和国罢免第一案”发生在哪个省?

A.河南 B.河北 C.湖北 D.湖南

4. 江西省万载小学发生爆炸事件是在哪一年发生的?

A.2001年 B.2002年 C.2003年 D.2004年

5. 2004年2月,吉林市中百商厦发生特大火灾,造成多少人死亡?

A.35人

B.45人 C.54人 D.65人

6. 我国“共和国否决法院工作第一案”发生在哪一年?

A.1981年 B.1991年 C.2001年 D.2004年

7. 1979年“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事故造成了多少人死亡?

A.27人 B.35人 C.53人 D.72人

8. 对政府部门的计划过程进行评估属于()

A.事前评估 B.即时评估 C.事中评估 D.事后评估

二、多选 ( 共 4 小题,总分: 20 分) 1. 有下列哪些情形时,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

A.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B.在行政活动中滥用职权,强令、授意实施违法行政行为,或者不作为,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其他重大事件的

C.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 D.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的 2. 问责方式包括下列哪些?

A.责令公开道歉 B.停职检查 C.引咎辞职 D.责令辞职和免职 3. 岗位责任包括下列哪些?

A.违法或者不当履行职责 B.不履行职责或者履行职责不力 C.下属违法行使权力 D.下属不履行职责

4. 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对特大事故的发生,有哪些情形时应给予行政处分?

A.无责任 B.失职 C.渎职

D.负有领导责任

三、判断 ( 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 1. 间接责任大于直接责任。

正确 错误

2. 对已完成的政府项目和结果评估指的是事后问责。

正确 错误

3. 领导成员因工作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职。

正确 错误

4. 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代表第一次被允许在全体会议上向部长们提问。

正确 错误

5. 2001年4月21号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颁布实施。

正确 错误

6. 一叠丢在地铁上的国外旅游帐单被网民曝光,致使江西和浙江多名官员受问责。

正确 错误

7. 徐州市泉山区区委书记董锋被网上举报“一夫二妻”而丢官获罪。

正确 错误

8. 2004年2月,吉林市中百商厦发生特大火灾,造成54人死亡。

正确 错

第二篇:官员问责制的理论与实践——《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考试85分

一、单选 ( 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 1. 2004年1月,密云县迎春灯展踩踏导致多少人死亡?

A.7人 B.17人 C.27人 D.37人

2. 对政府部门的计划过程进行评估属于()

A.事前评估 B.即时评估 C.事中评估 D.事后评估

3. 《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意见》要求健全以()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

A.人民群众 B.普通党员 C.基层党员 D.行政首长

4. 我国“共和国否决法院工作第一案”发生在哪一年?

A.1981年 B.1991年 C.2001年 D.2004年

5. 《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要求加快实行以()主要负责人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

A.决策机关 B.行政机关 C.执行机关 D.权力机关

6. 1979年“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事故造成了多少人死亡?

A.27人 B.35人 C.53人 D.72人

7. 问责制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下列哪项?

A.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 B.权责一致、惩教结合 C.依靠群众、依法有序 D.权力大于法律

8. 我国“共和国罢免第一案”发生在哪个省?

A.河南 B.河北 C.湖北 D.湖南

二、多选 ( 共 4 小题,总分: 20 分) 1. 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社会影响特别恶劣或者性质特别严重的,由国务院对负有领导责任的()给予行政处分。

A.省长 B.自治区主席 C.直辖市市长

D.国务院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 2. 问责的分类包括下列哪些?

A.等级问责机制 B.职业问责机制 C.法律问责机制 D.政治问责机制

3. 2001年重庆市颁布《关于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规定》规定的分管领导要引咎辞职的情形有哪些?

A.一年内发生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两次 B.两年内发生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两次 C.发生死亡30人以上事故一次 D.发生死亡30人以上事故两次

4. 有下列哪些情形时,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

A.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B.在行政活动中滥用职权,强令、授意实施违法行政行为,或者不作为,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其他重大事件的

C.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 D.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的

三、判断 ( 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 1. 2001年4月21号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颁布实施。

正确 错误 2. 民警违反规定使用枪支致人死亡,对所在单位的直接领导、主要领导予以撤职。

正确 错误

3. 只有做到依法问责,才能避免问责的随意性。

正确 错误

4. 领导成员因工作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职。

正确 错误

5. 对党政领导干部问责不受到问责文化的影响。

正确 错误

6. 南京江宁区房产局长周久耕,因为不当言论被网民“人肉搜索”,搜出他抽天价烟等生活腐化行为,被免职。

正确 错误

7. 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代表第一次被允许在全体会议上向部长们提问。

正确 错误

8. 对已完成的政府项目和结果评估指的是事后问责。

正确 错误

第三篇: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和完善

摘要:行政问责是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也是体现民主和宪政原则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在我国,随着一系列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我国行政责任中的引咎辞职制度逐渐呈现出制度化趋势。以责任控制权力,是最基本的权力控制措施。在我国特殊的政治行政体制和文化传统下,如何积极有效地完善这一制度成了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特别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着力推行行政问责,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根据我国行政问责的现状,借鉴他国或地区的经验,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

关键词:行政问责制;现状;完善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erfection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Abstract: In the political life of western countries, th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is an ordinary phenomenon, and also the important system arrangement reflecting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With the occurrence of serial accidents, Taking blame and resigning system in China is becoming systematized. Using responsibility to control power is the basic power control measure. Under the special politi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cultural tradition, how to actively perfect the system has become the problem focused b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er. At present, carrying out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in full sail has made progress in China, but there still are some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and practices in China,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can be perfected by using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 countries or region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Current Situation; Perfect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中纪委监察部公布对三鹿奶粉事件中负有重要责任的8位官员作出处理,其中包括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原副司长鲍俊凯。而后有网友爆出,就是这样一位被记大过行政处分的官员鲍俊凯“已异地高升”,现任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党组书记、局长。

鲍俊凯是于2008年12月就任局长一职的。在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网站上有一条消息,“2008年12月25日下午,国家质检总局蒲长城副局长在皖考察指导工作期间,出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座谈会,就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安徽检验检疫局鲍俊凯局长、方元炜副局长以及安徽省质监局有关同志参加了座谈。”

而该网站还显示,当月上旬,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党组书记、局长程杰还在出席工作活动。这也意味着,鲍俊凯在中纪委监察部宣布处分前,在“三鹿事件”依然备受关注时就已任新职,并且受到处分之事并未影响这一任命。

网友爆出鲍俊凯“异地高升”引发热议,很多称已见怪不怪。

事实上,“带病复出”并不少见。据媒体报道,因“黑砖窑事件”被撤职的临汾市洪洞县原副县长王振俊,已复出并长期担任该县县长助理一职;“6·28事件”中被撤销瓮安县一切党政职务的原县委书记王勤悄悄“复出”,调任黔南州财政局副局长一职;“史

上最牛县委书记”张志国曾带病复出被媒体“拦阻”。

问责官员违规复出所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首先,问责主体的权威遭遇挑战。由于行政问责制度遭到人为破坏,使得政府的执行力严重受损,国家对官员的约束教育机制陷于成为摆设的境地 行政问责制度的建立之初,就是为保障和强化政府的执行力并约束官员 不难想象,允许问责官员随意复出,既没有让违规犯错者到应有惩罚和教育,更不能对在位者产生警示,长此以往,行政官员的乱作为 不作为现象得不到改变,而且政府的执行能力会一直处于低水平甚至会倒退。其次,党和政府公信力严重受损。对外而言,由于违规行政官员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政府的公信力下降,舆论监督没有起到作用,更加深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内部官官相护 轻民重官的怀疑和忧虑 如果我们的制度建设再不跟进,处罚力度再不加大,实实在在地落实有错必罚,罚必严厉的政策,我们将失去人民群众对问责制度,用人制度,组织部门甚至政府的信任。最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虚弱无力问责官员的频频复出,深深地刺痛了人民群众的心,让行政问责制度流于形式,完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来是惩罚违规官员的利剑,对在位官员的警世钟,现在却成为他们的护身符,以及舆论指责的挡箭牌。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行政问责制还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官员复出现象仅仅是我国行政问责制的一个问题,我国的行政问责制还存在其他的问题。

一、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

(一)我国在行政问责制方面取得的进展

目前, 我国在行政问责制建设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还不够完善。但是,我们党和政府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态度是坚决的,并且对有问题的领导干部进行责任追究的工作一直都在进行。尤其在改革开放后,为了使问责制真正做到制度化,在各省市探索新途径的同时,中央也在积极加快推进问责制度化的步伐。2000年中共中央颁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为引咎辞职制度的实行提供了基本的政策依据 。2003年11月四川省正式出台了《四川省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暂行办法 》,开创了在省级行政区划内, 全面推行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的先河。2004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政策及法规的出台,标志着官员问责制开始进入制度化操作层面。此后,纷纷出台问责办法,高举问责剑。由此可见,以上问责条例的出台,显示了党和政府依法施政 、反腐倡廉 、执政为民的信心和决心。

(二)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不足

虽然, 近几年我国在行政问责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行政负责制毕竟在我国推行的时间不长,在实践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 法制不够健全,行政问责缺乏统一的制度保障。当前,我国行政问责没有专门的、完善的成文法为依据,缺乏全国性的、普遍适用的行政问责制方面的法律,并且我国的行 [1]

政问责制还处在权力问责的阶段,没有上升到以法律问责权力的高度。同时从形式上看, 已有的行政问责制多为中央政策。如温家宝总理的两次《政府工作报告》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是政策不是法律,并且内容是概括性的。这样无法充分发挥效力, 并且不能具体落实到工作中。2006年l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把引咎辞职制度引人其中。该法第十三章第82条规定:“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领导成员应当引咎辞职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本人不提出辞职,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公务员法将引咎辞职这个道德责任方式纳入法律,推动了我国行政道德的法制化。但是这样做还是不能从根本上带来我国行政问责的法制化。定,在制定地方行政问责制规范性文件时造成政出多门、适从的局面。

2.问责内容缺乏法律规范,问责标准弹性过大。回顾近两年备受关注的问责事件,不难发现其问责的内容和范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问责事件似乎仅限于那些引起中央高层重视、涉及人命关天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公共安全事故上,尚未引入决策失误、用人失察、领导过失等领域,显然是内容较少、范围偏窄。目前实施的行政问责制缺乏一套普遍、公开、细致的问责事由标准,同时问责种类没有法规的明确划定。在责任人应承担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道义责任、法律责任、经济责任等责任中择其有利者取之,避重就轻,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此外,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执行责任和领导责任缺乏可操作性的界定准则,责任划分上的弹性空间过大,导致问责缺乏刚性、失之公正。

3. 权责不清,问责不明。明晰权、责、利是行政问责的前提和关键。明晰行政人员的权、责、利就是要对每位行政人员的权力与责任有一个明确的划分,对行政人员的权、责、利进行合理的配置。应该用规章制度加以明确,这样才能把行政问责落到实处,才能在发生重大事故、决策失误、工作执行不力等问题时,明确由谁来承担,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由于长期以来,党政关系没有理顺,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党的领导机构直接领导国家行政事务,行政首长没有绝对决策权,造成了权责分离的情况;二是我国行政机构设置还不够合理。我国行政机构的层次太多,从中央到地方, 要经过省、市、县(市)、乡(镇)五个层次,职能部门分工过细、职责交叉,这样多的层次及职能的交叉,如果出现问题到底追究哪一级政府的责任,很难确定;三是决策与执行不分,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3] [2]因为,引咎辞职不等同于全部的问责制度。此外,在实践中,有些省市忽视了上位法的规

4. 责任意识淡薄,问责理念不强。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传统的文化观念不可避免地在人们的思想中长期存在。由此造成行政环境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其核心就是“官本位”。在一些领导干部心里,存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官进则荣、官退则耻等各种传统糟粕思想,影响了行政问责制的实施。这种思想容易使领导干部以个人利益为重,疏忽人民利益。

5. 异体问责信息缺失,导致对责任主体的监督很薄弱。从理论上说,对政府的监督

制约机制比较完善,包括政府内的和政府外的监督、部门内的和部门外的监督、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从部门划分来讲,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社会监督。但在行政问责的实践中,各监督主体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发挥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监督不力。主要包括行政信息非对称性障碍和行政信息公开非完整性障碍。行政信息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中,信息公开度不高,并且公开的多是对府有利的信息。这样导致行政问责难以顺利进行。

二、完善行政问责制的基本对策

行政问责制是现代政府强化和明确责任与改善政府管理的一种有效制度。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以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目前,我国行政问责制还存在不少问题,社会各界对此特别关注,并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对我国现行行政问责制进行必要的总结与反思,提出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对策建议。

(一) 制定专门的、全国统一适用的《行政问责法》,并健全与其相配套的法律、制度 各地区应当根据目前暂行的规定或条例实施情况,积累经验并完善相关规定,在条件成熟时,可形成一部试行法规。在此基础上有权的国家机关根据各地情况,再制定一部专门的、全国统一适用的《行政问责法》。立法机关要不断完善和细化法律、法规,使其适应社会的需要,并重点加强行政立法,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政府领导干部及其他行政人员的的行为范围,明确他们的责任。用《行政问责法》规范问责主体及其权力明确问责客体及其职责,规定问责事由和情形,构建完整的问责事由程序,并强化问责的救济力度,规范问责本身的监督问题。此外,还必须不断健全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如完善人大制度及法制,增强人大的监督作用,制定新闻法,保障新闻媒体的公开问责权顺畅实施,健全公民参与制度等措施。通过各层次的配套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较完善的行政问责制度体系,才能更好地推动行政问责依法有序地进行。

(二)严格职责划,明确问责的主体

要进一步推进我国的行政问责,就必须明确问责的主体,并严格职责划分。不同部门和不同行政人员之间严格的职责划分是进行行政问责的前提。同时,也应当用宪法和法律来明确什么级别的官员负什么样的责任以及谁问责、问责的严格程序,严格行政问责体系。目前,我国的问责,属于典型的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权力问责,而一个法治政府、责任型政府的问责主体不应该只是个别领导。我们应当确立人大及人大代表、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纪检监察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的问责主体地位。

(三) 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自律意识,并加大宣传,营造推行行政问责制的良好行政环境

行政问责制的顺利进行,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基础。针对目前社会上依然存在的领导干部“官本位”,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形成推行行政问责制的良好思想基础和社会氛围。要使领导干部有风险意识,让其从父母官转变为人民的公仆、对老百姓负责的官 [5][4]

员,不能做有悖人民利益的事情,如果把握不好就承担责任。这样可以使领导干部及其他行政人员形成有咎必辞、有责必究、有过必罚的意识。并对公众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从而引导人们正确看待行政问责,为推行这一制度创造良好的氛围。这样也有助于领导干部及其他行政人员发挥内心自我控制,积极面对社会诉求和快速回应公民的需要,进而推动行政问责制的完善,并促进责任型政府的建设。

(四)公开行政问责信息,加强异体问责

行政问责的顺利进行有赖于政务信息公开,如果没有真实透明的行政信息公开,人民就不会知道我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对人民负责也就无从实现。行政信息公开有对政府权力制约的作用,如果公众不知情,就无法知道政府部门有没有对公众负责,也就没有办法进行监督。因此,完善问责制就必须要加大政务信息公开,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和媒体的报道权。此外,政治问责有两种,包括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目前,我国启动的政治问责制主要是同体问责,而不是异体问责。从发展的角度看,行政问责制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实现对行政官员责任追究机制从内部问责到外部监督的方向发展,建立和完善异体问责制。人大是最主要的异体问责主体,我国宪法第3条、第128条明确规定由人大产生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对人大“负责”。所以,各级人大要进一步通过立法落实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多项刚性监督问责办法。此外也要把媒体作为最有效的问责异体纳人外部监督体制, 同时应当把公民列入异体问责主体,因为公民是最本源的异体问责主体。

(五) 尽快健全行政问资救济机制

如果法律或制度赋予了个人一项权利,但是当这种权利受到侵害之后没有任何行政和司法保障,那么这种权利就是无效的。因此对被问责的官员,我们要更多的注重保护他们的权利,赋予其充分、平等的陈述申辩机会,为他们提供充分、多样的权利救济途径。我国现行的行政救济法规中对受到处分的官员的救济办法尚处于薄弱甚至真空状态。强调对行政责任的救济主要源于两种思考:一是当前行政问责在我国尚未形成一整套成熟健全的制度或机制,在问责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和失误。二是官员问责的对象与现存的行政救济法规的对象存在着较大错位,在对被问责官员的权益保护上还不充分。

(六) 营造和谐的“问责文化”环境

问责文化是行政问责制的灵魂。行政问责制作为旨在加强公务员问责性、提高政府服务能力的一项制度,其核心在于“问责”。“问责”的落实则有赖于在政府公务员乃至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问责文化”的氛围,这是推行行政问责制的一个重要前提。

建立行政问责制,推动责任政府的构建,顺应了构建可问责政府和透明政府的国际趋势 。行政问责制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个亮点,它的完善需要相关配套措施, 需要一个过程逐步完善。全面推进行政问责制,是我国政府创新的必由之路。我们要理性地分析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逐步完善行政问责制。

参考文献:

[6]

[1] 房勇,李杨.问责官员复出问题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0(8)

[2]吴红宇.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及完善.公安法治研究,2010(4)

[3]王凯伟, 李锦. 行政问责制: 价值、问题及对策[J].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2)

[4] 高秦伟. 论责任政府与政府责任[J]. 行政论坛, 2001(7)

[5]臧丽红.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缺陷及完善分析[J].辽宁法治研究,2009

[6][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1:43

第四篇:当前行政问责制的评估与改进

(2010-03-27 16:32:47)

转载

标签:

杂谈? 当前行政问责制的评估与改进

??

摘要: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着力追求的方向,我国也不例外。行政问责制已在我国实践了数年,其间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也有一些不足,需要认真分析,加以完善。???

关键词:行政问责 不足 完善

??? 作为民主制度的组成部分,行政问责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让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切实为其行为负起责任来,其实质在于防止和阻止政府机关及其行政人员滥用或误用公共权力。推行行政问责制既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继最近几年官方文件提到行政问责制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了要强化行政问责,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足见高层对这一制度的重视。在实践中,全国有20多个省(区、市)和大多数中央部门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行政问责工作。特别是2008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推进行政问责向纵深发展,行政问责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不断增强,实效性、影响力逐步加大。但目前的行政问责仍有自体的缺陷和周边因素的缺失,需要加以克服和修补。

???

一、行政问责自体的缺陷

??? 第

一、问责相对人不明确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出了问题,责任究竟在党委还是在政府难以界定;二是正副职之间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名义上是"一把手"负责,实际上只追究分管副职的责任;三是直接责任人和间接责任人划分不清,发生责任问题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比较好确定和追究,而间接责任人是谁则难以确定;四是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划分不清,由集体决策执行的事项出了问题的责任就很难界定,因为集体决定的事项往往难以界定具体的个人责任,而名曰“集体负责”,实际上谁也不承担责任。五是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有些职责不够清楚,权限不够明确,在追究责任时相关部门互相推诿,出现谁都有责任、谁又都没有责任的情况。

第二、问责主体不全面

??? 由于相关法律规定的缺失,我国目前的行政问责,以同体问责为主,主要是由党委和政府来实施行政问责, 且多是上问下责,在大多数的行政问责事例中,也都是下级因失职被上级要求辞职或者被解除职务。异体问责、下问上责相对比较薄弱。同时,由于政府信息的闭塞,新闻媒体独立报道权的限制,民主党派和公众这些主体的监督、问责实际上无从谈起,也缺乏影响政府的有效渠道。另外,公民参与政府问责也存在不足,目前我国也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公民参与问责的途径,公众对政府的决策、管理和执行等行政行为参与度不够,认同度不高。

第三、问责内容狭窄

总的来看,我国的问责范围太小,主要表现为:一是行政问责仅仅限于安全事故领域,对用人失察、领导过失等领域应担负领导过失责任的官员却不问责。二是行政问责只是针对滥用职权的违法行政行为,而不针对无所作为的行政行为。三是问责只是针对经济上的过失,而对政治等其他领域的过失却不问责。四是问责仅仅局限于执行环节而不问责决策和监督环节。

第四、问责法律依据不完善

虽然行政问责制适用的法规、条例有党的条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法规,但这些规定大多法律位阶低,责任标准过于笼统,在问责的主体、对象、范围、步骤以及责任形式和惩处力度等方面都不尽相同,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在认定和追究责任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处罚与责任不相适应的情况,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行政问责的规定和办法时照抄照搬,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实践中难以操作,使问责流于形式。

??? 第

五、问责程序设置简单

从一些行政问责规范性文件来看,各处问责程序不一,大多较为简单:一是在程序上没有针对不同法律地位的问责对象设置不同的程序。从法律上讲,职位不同,法律地位也不同,他们可能分别根据不同层级的人大选举或任命而产生,其间存在对人大负责和对上级负责的不同法律关系,而一概由行政机关问责并适用同样的程序显然不大适合。二是缺乏问责调查程序。一些政府的问责条款只粗略规定了“责成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既没有规定调查组的成员组成、权限,也没有规定调查人员的义务与责任。三是回避制度简单。许多问责制只笼统规定:“行政问责调查处理实行回避制度。有关工作人员与行政问责对象有血缘、亲戚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回避。”“有关工作人员”范围是哪些,除调查人员外,是否包括作出处理决定的人员;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被问责对象如何救济缺乏规定。四是问责相对人的抗辩申诉权利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权力救济渠道失序无效。 ??? 第

六、责任方式配置不合理

由于目前全国各地颁布的涉及到责任的规定内容不尽相同,对同样的责任,要求当事人承担责任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从而使得责任适用不准确,尤其是一些规定还与国家的相关法律相违背,严重影响了行政问责制的实施效果,使一些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责任淡化,逃避纪律处分和法律制裁。在责任人应承担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四类责任中择其有利者取之,避重就轻。

???

???

二、行政问责自体缺陷的克服

??? 第

一、要明确划分权责界限,明确问责相对人。

??? 要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纵向与横向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的职责权限,明确公务人员的责任身份,逐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执政党问责机制。对于党政交叉任职的情况,明确政府官员分工的同时,应该公布党委负责人的分工,并接受与政府官员同样的问责和追究;明确正副职之间该问谁的责;要实行重大决策失误的集体辞职制度,使“集体决策”承担“集体责任”;要建立决策讨论、辩论、投票记录与备案制度,对于决策会议上持赞成态度而导致决策失误的要严厉追究责任,对于不表明态度者也要进行追究,对于反对者可以免予追究;对于行政不作为,碌碌无为、消极行政的官员也应加以问责;对于政府官员在执行公务的时候应该承担哪些作为与不作为的责任也必须明细化,从而为追究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提供依据,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定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的界限,以准确追究相关责任。

??? 第

二、强化异体问责和下问上责

积极推行和构建以人大为主导,司法机关、民主党派、公民团体、新闻媒体、公民等多方有序参与,相互协调的异体问责体系。首先,应通过改革和完善人大的质询、审议、罢免、撤职、免职制度,同时开拓新的监督渠道,进一步建立不信任投票制、弹劾制以及主要责任人引咎辞职制等,增强人大监督的问责手段和力度。二是强化司法机关行政问责的作用。司法机关必须要有公平的心态,公正的行为,以法律为准则,以事实为依据,正确履行自己的权力,依法追究行政过失行为和行政不作为行为者的责任。三要加强媒体的舆论监督,要增强

新闻媒体的独立性,加快保障新闻自由报道的立法,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四要强化民主党派、公民团体和公民个人对政府的监督,允许政协协调党际间的异体监督,真正使政协成为主要的政治责任问责机关,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公众参与机制,发挥其参政议政的职能。五是要改革政府内部管理体制和权力配置体制,建立下问上责的制度基础。 ??? 第

三、增加问责内容。

? 在行政问责内容设定上,要与行政监察机关的职责相衔接,具体讲,对决策内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对执行人民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不力的;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或者改变集体作出的重大决定的;违反规定决定考核、录用、任免、奖惩等人事管理事项的;违反规定决定立项、招标、设计、施工、投产等重大项目、安排使用财政资金或者处置国有资产失误,造成资金浪费或者国有资产流失的;事关民生等重大问题能够解决而不解决的;不履行对社会、公众公开承诺的;无正当理由不履行法定职责,使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受损等行政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行为,都应作为行政问责的内容,进行问责。?第

四、完善行政问责的法律依据。

行政问责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应当以宪法、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等重要法律法规的发展和完善为基础,修正和完善行政诉讼制度、行政复议制度以及信访和举报制度等,着重建立起具有前瞻性的宪法诉讼制度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监督法、信息公开法、舆论监督法等,为公民维护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建构起廉价而高效率的救济机制。应以立法形式对有关规定加以“整合”,统一从中央到地方所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条例等的效力、适用范围,理顺相互关系,形成包括问责标准、问责程序、问责范围、问责主体、问责救济在内的、全国统

一、结合实际的问责法律法规。

第五、完善问责程序

??? 行政问责程序应涉及以下几个重要问题:一是根据问责主体的不同指定或设立各种专门问责受理机关。二是在行政问责启动方面,问责立法应当根据问责主体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启动标准。三是明确调查的程序。包括调查机关的确立程序、调查人员的组成、调查的方式和调查结果的提交等。四是完善回避程序,合理划分应回避人员的范围。五是规范责任确认的程序,应当确定有权确认的机构,明确确认的程序和标准。六是追究,就是把确认的问责事项要求承担的责任施加于问责对象的程序,确定问责方式的程序和问责对象的程序。七是救济,完善申辩程序、听证程序、申诉、复议和诉讼等救济程序。

第五、完善行政问责责任方式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规定问责情形和问责方式。一是对政府管理、声誉造成影响的行政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言论和品行等要追问其道德责任。承担责任的方式可以是警告、训诫、公开道歉、主动检讨、引咎辞职。二是那些通过选举程序成为主要领导的官员对其违法和失职等不当行为承担政治责任,由选民或者代表通过调查、质询、罢免或投不信任票的形式对其问责。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遵守行政法规和行政纪律,严格地按照法规和纪律要求办事,否则就要勒令其纠正不正当的行政行为、通报批评并要求其履行职责,承担行政责任。四对那些严重违反国家法律,给国家和人民利益带来严重危害的行政行为给予问责,使其承担法律责任,

问责方式主要有撤职、开除、撤销违法行政行为,赔偿损失、甚至承担刑事责任等。

???

???

三、行政问责周边因素的缺失及其修补

??? 行政问责制度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周边的社会土壤,而目前在这方面有不少缺失,主要表现在:

??? 第

一、行政问责文化氛围没有形成。

在我国,传统的权力本位意识仍然非常牢固,官本位思想长期存在,使得很多官员思想深处依旧是官主民仆,官贵民贱,官贤民愚,不少官员的意识中还存在着是权大还是法大,是政策大还是法大的疑虑,以权代法、以政策代法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了官员没有问责的习惯,老百姓因为"畏官""惧官"心理,而缺乏问责的勇气,从而缺少了行政问责任文化的根基与氛围。

??? 第

二、缺乏一套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 只有进行绩效评估,才能知道政府是否履行了责任,在多大程度上履行了责任。而目前,政府尚未建立一套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单一落后,评估人才匮乏,制约着政府行政问责制的实际推进。

??? 第

三、行政信息缺乏透明性和完整性

??? 行政信息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信息的非对称性。在我国,大部分的信息资源掌握在政府部门手里,政府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公开,问责主体缺乏知晓权,导致行政问责难以实现。二是行政信息公开的不完整性。要问责行政官员的行政过失或行政不作为,必须首先要获得相关信息的第一手资料,然而政府部门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公布信息的过程中只发布一些关于自身功绩的信息,或者一些无关紧要的资料,对政府过失的信息避而不谈或者较少发布,即使发布,透露的信息也反映不了实际情况。

针对这些缺失因素,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第一、深化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文化建设。

要加强培训与学习,无论是行政官员,还是社会公众都要转变理念,一方面,各级政府官员应加强官德修养和道德自律,自觉遵纪守法,切实转变观念,建立责任意识、风险意识、监督意识,形成问责和被问责的习惯, 要树立“民为本”、“无为就是过”、“当官有风险”“有权必有责”等观念,构建新的行政文化。另一方面,问责文化的形成有赖于公民的积极参与,必须不断地培养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推动公民社会的发育,扩大民间组织的广泛性和行动的有效性大优点;拓宽参与渠道,做出必要的制度安排,通过行政程序使公众参与行政权力的运作,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形式保障监督的有效性,追究官员的责任。

??? 第

二、把行政问责与开展绩效评估结合起来。

??? 要科学确定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实行政府内部考核与公众评议、专家评价相结合的评估办法,促进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要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导向作用和激励约束作用;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和评估办法,评估体系要多元化,才能合理的考察政府官员是否认真履行了职责。评估的结果要公开、要从法治和审计等方面着手。

??? 第

三、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政府信息是否公开、如何公开以及公开的范围不再是政府的“自由裁量权”,而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各级政府必须按照《条例》的要求依法公开政府信息,行政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开行政决策、行政程序、行政执行及行政结果、责任主体等,行政公开的具体形式多样,要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公开政务信息,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彻底扭转政府和社会对政府信息获取和使用的非对称性状况,对未按《条例》要求公开政府信息,或在公开信息中有愚弄公众蒙骗上级的行为者,必须依法追究其责任。还要建立信息征集制度,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不断完善举报制度、信访制度、社会考核制度、公民投诉制度,确保行政责任追究信息渠道的畅通。

??

?

?

?

?

参考文献

??? [1]薛瑞汉: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3)。

[2]方舒:关于我国行政问责文化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9)。

[3]刘敏军:当代中国行政问责制度的发展:成就、问题与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7,

(5)。

[4]史辉:我国实施行政问责制度存在的问题与采取的措施[J]南都学坛,2006,(6)。 ??? [5]周洁.中国语境下的行政问责制[J].行政论坛,2006,(6) .

??? [6]康之国.完善行政问责制与构建责任政府[J].公共行政,2007,(11) .

??? [7]张创新,赵蕾.从“新制”到“良制”:我国行政问责的制度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 .

??? [8]俞可平.当代中国行政问责制度的发展:成就、问题与对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

??? [9]张萍.中国行政问责制的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

??? [10]刘伟,范旭.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习论坛,2006,(8) . ??? [11]韩兆柱.责任政府与政府问责制[J]. 中国行政管理,2007,(2) .

??? [12]卢智增.我国现行行政问责制的局限性及完善措施探索[J].理论导刊,2006,(10).

[13]李友民.论建立和实行书记问责制的意义和依据[M].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1).

??? [14]肖光荣.近年来国内政府官员问责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政治学研究,2007(3). ??? [15]徐克恩.公务员问责制:独特的政制架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 [16]尤晓云.绩效优异评估标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 [17]周亚越.行政问责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 [18]李军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重要问题解析[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 [19]刘峰.中外行政决策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第五篇: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困境与路径优化

摘要:在非典危机中启动的问责制,已从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走向了制度化的轨道,“可问责政府”的理念将在中国的行政改革中得到全面推行,问责正在成为中国新一轮政治改革的亮点;推行行政问责制无论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和社会进步,还是对重塑政府、优化公务员队伍、密切干群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有着广泛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行政问责制;困境;路径优化

行政问责肇始于“非典”肆虐的公共卫生危机。而2008年以来,全国又掀起了新一轮的“问责风暴”。因山西襄汾溃坝事故、河北三鹿“毒奶粉”事件、黑龙江鹤岗煤矿大火、深圳龙岗特大火灾和河南登封矿难等严重社会公共安全事件,一大批官员被追究责任。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对问责制的认识极其混乱,存在泛化、滥化、简单化的倾向,问责制似乎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责任体系。本文试图从我国行政问责内涵及本质特征出发,发掘我国行政问责制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探寻我国行政问责制的路径选择,以期对我国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问责制度有所裨益。

一、行政问责制的内涵及其本质特点

行政问责制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的、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结果的一种制度规范。行政问责制是把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约束辐射到行政权力履行的全过程,使决策、执行者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把原有的事后结果追究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多重教育约束机制,把惩前和毖后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把社会监督制度化,使监督主体在行使问责制度时,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督促政府工作人员更好地履行职责,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行政制度上保证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二、行政问责制在实践中的困境分析

1.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及特有的政治生态影响行政问责制的发展

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人治传统浓厚的国家,封建意识在政治生活中根深蒂固,人们对权力的本原缺乏清晰正确的认识

在此种政治生态环境下,我国的行政问责还无

法进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行政问责确切地说还

停留在权力问责而非制度问责的阶段。

2.权责不清、异体问责不到位问题直接影响问

责效果

科学的问责制度是以清晰的权、责、利为前提

的。权责不清晰,行政问责将无从着手。由于历史

原因,我国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有些职责不清

晰、权限不明确,在追究责任时相关部门互相推诿,

以至出现谁都有责任,谁又都没责任的情况。特别

是在问责过程中,被问责的官员具体应该承担什么

责任,是领导责任、直接责任、间接责任,还是其他

责任,以及党政之间、不同层级之间、正副职之间的

责任该如何确定,时常很难下结论。历次行政体制

改革都在解决这一问题,但至今效果不明显,这使

行政问责在一开始就陷入困境。

3.行政问责的范围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制约

行政问责的发展

行政问责的范围是指行政问责对象的行为或

方式受到责任追究的范围。我国目前行政问责的

范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表现在问责还停

留在事后的处理和惩戒上,发生了事故引起中央高

度关注,问责才能启动。而诸如决策失误、行政不

作为、用人失察等问题还提不上问责日程,这与国

际社会普遍推行的行政问责相比,范围显然过于狭

窄。

三、行政问责制在实践中的路径选择

1.由“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转变

从2003年启动行政问责以来,一系列问责事件始

终停留在:出现问题——领导批示——成立临时调

查机构——严肃处理这一公式内。这

种“权力问责”从表面上看是起到了一定的问责作

用,但从根本上违背了宪政原则。因此,中国的行政问

责要走向民主化、制度化轨道,必须实现从“权力

问责”向“制度问责”的转变。这首先要求政府官

员树立如下理念:一是政府公共性理念。二是权责一致理念。三是依法问责的理念。

2.由“同体问责”向“异体问责”转变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通常是由上级

追究下级的责任、领导追究其下属的责任,这种问

责只能叫同体问责,而不是真正

意义上的民主问责。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异体

问责”制。从目前我国的现行体制安排来看,启动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对政府官员的问责,是一

条比较有效的途径。除此之外,还应该提倡问责主体多元化,要 追究行政违宪或违法行为责任时,应适时启动司法

问责;要追究侵害公民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为责任 时,应启动公众问责,同时,应鼓励各民主党派、新 闻媒体在行政问责中发挥作用。要实现真正意义 上的“异体问责”,关键的一条是政务公开,权力透 明,实行阳光行政。

3.由“过错问责”向“绩效问责”转变

“绩效问责”是行政问责的一种新形式,它通

过对政府绩效的考察,对未达到绩效目标的政府组 织及其公务人员追究相应的责任,是行政问责的深 化和发展。“绩效问责”把问责制与政府绩效相结 合,对政府行为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功能。

4.由“风暴问责”向“常规问责”转变

我国的行政问责目前还停留在“风暴问责”阶

段。也就是说,出了问题才启动问责机制,而平时 偃旗息鼓。而真正意义上的行政问责,应该有一整 套的常规问责机制,这套机制时刻处在运行当中。 由此,我国的“风暴问

责”必须向“常规问责”转变。建立起一

套具有法律效力的问责程序,用以规范问责的顺

序、方式、手段和步骤。任何问责从启动到听证、裁 决及救济都在严格的程序下进行,从而避免问责成 为临时性决策甚至一时一地的个别人活动,使国家 的公共权力不再是游离于责任与法律之外的强权, 而是受到严格约束的一种力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电信国企问责制的实践】相关文章:

行政问责制的主要任务04-21

问责制答案范文05-21

问责制内容范文05-21

申论模拟1问责制06-21

浅谈行政问责制05-14

领导干部问责制04-30

安全问责制范文05-18

官员问责制范文05-19

工作问责制范文05-19

岗位问责制范文05-19

上一篇:大学化妆品创业计划书下一篇:大学机关目标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