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例方法解题例举论文参考

2024-04-08

用比例方法解题例举论文参考(共3篇)

篇1:用比例方法解题例举论文参考

用系统变量比例脉冲方法控制超混沌的电路实验研究

利用电子线路实验实现了用正比于系统变量周期脉冲扰动法(PP-SV)控制超混沌,只用单一输出信号作为反馈信号,改变原来只对系统变量进行自身替换的方式,将反馈信号加到系统的.其他变量上.将这种改进的方式用于一个超混沌电路中,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效果.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符合.

作 者:岳丽娟 陈艳艳 彭建华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长春,130024刊 名:物理学报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ACTA PHYSICA SINICA年,卷(期):50(11)分类号:O4关键词:超混沌 电路实验 脉冲扰动 反馈控制

篇2:反比例函数解题方法教学探析

利用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解题的题目很多,首先让学生熟练掌握反比例的解析式、图象和性质.反比例函数(k≠0)的图象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这两支曲线常称为“双曲线”.画反比例函数图象时要注意:1.双曲线的两个分支不能够连接起来;2.两个分支无限靠近x轴和y轴,但是永远与它们不相交;3.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4.画反比例函数图象时通常先画出一个分支,然后根据对称性画出另一个分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两个分支),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坐标原点;也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两条,分别是直线y=x和y=-x.当k>0时,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利用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解题的题目非常普遍.

例1已知函数是反比例函数.那么,(1)若函数图象在一、三象限,求m的值;(2)若在每个象限内,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求m的值.

分析:(1)原函数是反比例函数,根据函数的图象的分布情况,可以得出m-1>0,m2-m-3=-1,综合两式子可以得出m=2.(2)根据问题要求“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可见这时候反比例函数图象应在第二、四象限,也就是需要m-1<0,m2-m-3=-1,综合两式子可以得出m=-1.这道题目就是结合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解题,因此既要考虑x的指数是-1,还要考虑由反比例函数图象分布情况及增减性决定其比例系数的取值范围,二者缺一不可.

二、反比例函数与其他函数的综合

初中阶段学到的函数主要有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有些题目会把这几种函数结合在一起考查,甚至把方程组问题也结合在一起出题.

例2如图1,一次函数y=a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M、N两点.

(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根据图象写出使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的x的取值范围.

分析:(1)因为两个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M、N,所以点M、N的坐标都适合这两个函数关系式,所以将N(-1,-4)代入中得k=4,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将M(2,m)代入解析式中,得m=2.将M(2,2),N(-1,-4)代入一次函数y=ax+b中,解得a=2,b=-2,所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y=2x-2.(2)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在图象上看,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一次函数图象上方,因为在交点M、N处的函数值是相等的,因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一次函数图象上方时x的取值范围分为两部分,即x<-1或0

三、反比例函数的应用题

近年来,无论是平时的模拟考试,还是中考数学,数学考试都有一些联系实际的应用题目,这些应用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3某地去年电价为0.8元,年用电量为1亿度,今年计划将电价调至0.55-0.75元之间.经测算,若电价调至x元,则今年新增加用电量y(亿度)与(x-0.4)元成反比例.当x=0.65元时,y=0.8.

(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若每度电的成本价为0.3元,则电价调至多少元时,今年电力部门的收益将比去年增加20%?(收益=用电量×实际电价-用电量×成本价)

解:略.

以上三种题型都是初中反比例函数中常见的题型,教师要让学生透彻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熟练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画法和性质,同时要结合其他知识,综合运用,掌握解答反比例函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洪梅.深入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反比例函数.学周刊,2011(8).

篇3: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例举

【关键词】解题方法 物理思维 物理模型

一、整体法

研究对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整体质量等于它们的总质量,整体电量等于它们电量代数和。有的物理过程比较复杂,由几个分过程组成,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分过程看成一个整体。所谓整体法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组成的整个系统,或由几个分过程组成的整个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整体法适用于求系统所受的外力,计算整体合外力时,作为整体的几个对象之间的作用力属于系统内力,不需考虑,只需考虑系统外的物体对该系统的作用力,使问题化繁为简。

例1:在水平滑桌面上放置两个物体A、B(如图1-1)所示,mA=1kg,mB=2kg,它们之间用不可伸长的细线相连,细线质量忽略不计,A、B分别受到水平间向左拉力F1=10N和水平向右拉力F2=40N的作用,求A、B间细线的拉力。

解:由于细线不可伸长,A、B有共同的加速度,则共同加速度对于A物体:受到细线向右拉力F和F1拉力作用,则F-F1=mAa,即F-F1=mAa= 10+1×10=20N

∴F=20N

二、图象法

物理图象是处理物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直观和形象的特点,可以直观地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应用图象法处理问题时,要搞清图象所揭示的物理规律或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即必须明确横纵坐标物理量的物理意义,明确有关“斜率”“面积”“截距”等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先把具体问题抽象为一个物理模型,然后转化为数学模型,建立函数关系,画出图象,进而分析问题。

在中学物理中,常见的图象有:s—t图像,v—t图象,波动图象,理想气体状态变化图象,伏安特性关系图象,电源的外特性图象,交流电图象等等。

例2:起重机要把停在地面上的货物竖直提起,放到50m高度的楼顶上,若起重机竖直上下的最大加速度大小为2m/s2,则货物如何运动才能使货物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楼顶?最短时间是多少?

解:首先应比较两种运动:1.先匀加速再匀减速运动;2.先匀加速后匀速再匀减速运动,做出图象(如图1-2)所示,要围成的面积相等,必须t1

对某些物理过程,如能做出对应的物理图象,其变化规律便一目了然。根据图象进行有关计算,一般能简化过程,甚至得到意外的收获。

三、假设法

在研究某些物理量或物理过程的变化时,有时先提出一个假设,接着由假设进行推理论证,进而找出其变化规律。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叫假设法。假设法是解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

例3:有一空心玻璃球重5.88N,体积为0.6dm3,把它轻轻放入硫酸中,求当它静止时受到的浮力。(ρ硫=1.8×103kg/m3)

解:假设球全部没入硫酸中,V排=V物,则F浮=ρ硫V排g=1.8×103kg/m3×0.6×10-3m3×9.8N /kg=10.58N。

由于球重小于它全部没入硫酸中时受的浮力,所以它必然要上浮,直至漂浮在液面上静止,而漂浮时V排≠V物,所以它静止时受的浮力就不可能是10.58N,这时可根据漂浮条件确定浮力,据漂浮条件: F浮=G物=5.88N。

四、物理模型法

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是物理知识的一种直观表现。而物理模型法是对研究对象加以简化和纯化,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来研究、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从本质上讲,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就是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

例4:如(图1-3)所示,竖直放置的平行金属板,两板间距为0.1m,极板间电势差为103v,一个质量为0.2g、带电量为10-7c的小球用0.01m长的绝缘线悬挂于O点。现将小球拉到与绝缘线呈水平位置的A点后放开,小球运动到O点正下方的B点时线突然断开,以后小球恰能通过B点正下方的C点。求BC间的距离。(g=10m/s2) (图1-3)

解:带电小球从A点开始作圆周运动到B点,用动能定理可得出它过B点时的水平速度v,即:mgL-qUL/d=mv2/2,线断后,它在水平方向作匀减速运动,可得运动时间t,即:t=2v/a=2vdm/qU,同时,它在竖直方向作自由落体运动,可得:HBC=gt2/2=g(2vdm)2/2(qU)2,代入数据,即得HBC=0.08m。

五、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多个物理量可能参与变化时,为确定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以控制某些物理量使其固定不变来研究另外两个量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它是研究物理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例5:在研究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这三个状态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设法把决定气体状态的一个量或两个量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进行研究时,首先把研究对象限定为一定质量的气体,然后研究在温度恒定的条件下,它的体积跟压强的关系,得出了玻意耳定律。如果使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或压强)保持不变,研究它的压强跟温度的关系(或体积跟温度的关系),便得出了查理定律了。

总之,“学无定法,贵在得法”。物理解题中有很多方法可供参考与借鉴,如力的合成与分解法、类比法、演绎法、对称法、几何法、临界条件法等,这里只例举几种常用方法,以求触类旁通,大家遇到具体问题时应当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 刘强主编. 彻底复习——高考物理[M]. 九州出版社.

上一篇:“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运用下一篇:祝全家团圆的中秋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