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美的创造教育论文

2024-05-20

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美的创造教育论文(精选10篇)

篇1: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美的创造教育论文

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美的创造教育论文

新课程标准强调:预设固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教学是人的活动,它不应只是按部就班地执行“电脑程序”,而应该是师生共创奇迹、互相激发、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手段;它不是由教师事先编织好的精美“鸟笼”,而应该是一片平等、民主、开放、愉悦的广阔天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不断地创造美、生成美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

一、多元解读,生成清新自然的美

现代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七彩的经验世界,他们即多样化又很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让语文课凸现个性化的色彩,让语文课折射个性的光芒,培养学生多层次地感悟语境,多角度解读文本的能力。

听《蒲公英》一课中的片段:老师问:“你们想和这两颗蒲公英种子说些什么吗?”学生讨论后回答,有的说:“沙漠的金光闪闪、湖泊的银花朵朵是太阳光的缘故。你们被自己的眼睛骗了。”另一位学生急忙补充:“被表面看上去很美的东西所蒙骗了。” 老师肯定地点点头,继续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教室里充满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声,他们个个兴趣盎然,说得头头是道。这种教学氛围是师生在平等对话的课堂上生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学情景和学生实际不断调整预设目标,深挖藏于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料,允许、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珍视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所悟所得,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让清新自然的美在充满生气和乐趣的氛围中逐渐生成。

二、激发质疑,生成活力无限的美

语文课堂要抓住“质疑”点,积极创设平台,让学生明白如何质疑,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营造气氛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示范启发是帮助学生开启质疑之门的金钥匙;积极评价是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催化剂;定范围找问题是提高质疑效率的有效途径。精巧地质疑后还要组织学生探究释疑,让学生从疑团顿生到恍然大悟来个质的飞跃,才是更密切地与作者和文本对话,达到“物我回响”的境地,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指导读《劈山救母》的第二段时,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沉香,感受沉香一路的艰辛,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当读到“饿了就采几个野果,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时,突然有学生质疑“这沉香真笨,他为什么不回家再多带些水和干粮?”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马上想到这是一次深入探究文本的好机会,反问学生“沉香会不会回家?”让学生展开讨论,几分钟后一双双迫切的小手高高举起,有的说“第一小节中说沉香救母心切,所以不会回家。”有的说“沉香翻过了很多高山,跨过了很多深涧,再回家就太浪费时间了”…… 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活力无限的美。

三、延伸时空,生成探究体验的美

优秀的教学设计不是对课堂要出现的情况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要给课堂中出现的许多不确定性留下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自己去揣摩,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在教学《东方明珠》最后一段时,我问孩子们为什么把塔叫东方明珠呢,学生说 “因为明珠是闪闪发光的.。东方明珠塔在晚上闪闪发光,就像是一颗夜明珠”。有的说“因为它在上海,上海是在中国的东边,中国是在世界的东方”。我问“你怎么知道的”,他说“爸爸是教地理的,上次去上海跟我说的。”有的说“东方明珠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人们看到它就会想到上海,看到它就会想到中国。”这时有孩子联想到《艾菲尔铁塔》(校本课程)里刚学到的知识,并马上提问,“老师,是不是像法国的艾菲尔铁塔……”我说“在世界上有许多的地方都有一些标志性建筑,它们不仅世界闻名,而且代表着一个地方,一个国家。想知道更多的吗?我们可以看看这方面的资料。”在布置学生回家查阅相关资料后,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这时的学习已不单单是对知识地理解和目标的达成,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严谨、科学的思维态度和方法。

四、开放教材,生成隽永细致的美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你能想象在教学过“狐假虎威”之后,教师推荐阅读的《中华成语故事》立刻就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吗?教材开放以后,学生的思维拓宽了,他们见识到了和以前不一样的文化,更激起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索的热情。

动态生成,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互动情景。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美的,美在它的不加雕琢,美在它的清新单纯,美在它的活力无限,美在它的返璞归真。新课程倡导这样的课堂,我们在追求这样的课堂,让我们一起在动态生成中塑造充满灵性之美的课堂。

篇2: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美的创造教育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的生成性课堂,是在整合先进的教学方法,吸纳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以崭新的理念,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动态 尊重 新课程理念 生成性课堂

“动态”指事物运动的状态,“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形成。在新课程改革中,“动态生成”有了更丰富的含义。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每个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传统的资源观认为,教科书、教学挂图等才是课程教学资源。其实,教师、学生本身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在互动中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

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一次次精彩的教学活动。一个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只要我们注意挖掘,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资源。

例如,在课堂上师生正在学习第五册的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当信陵君面遇难题,只能去和赵国共生死时,他去向侯赢告别时,侯赢竟然只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便下了逐客令。信陵君在路上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过错,于是回来请教,得到一个计谋。这时老师巧借东风,联系现状说:“如果我们碰到这样的事,往往是去抱怨、责备别人忘恩负义。而信陵君之所以被誉为战国四君子之首,是拥有宽容和自责,难能可贵啊!”学生大多颔首称是,有个别同学呈现出反省状。

当一起分析到侯赢说“我老矣,不能从,请数,北乡而自刎”时,一学生在底下说:“信陵君如此爱才,怎么这时却没有说一句劝阻的话,眼睁睁地看他去死呢?如此宽容之人却如此不尊重生命呢?”另一个学生马上大声附和:“对啊,有负‘仁而下士’的美名,我也很纳闷。”老师一听,很有想法,本想马上解释一下背景,可转念一想,先听学生们的想法吧,于是把问题抛回给大家。同学们很热烈地讨论起来:“忘了吧,或许时间太仓促了,樊哙不是说‘大行不顾细谨’吗?”“生命是细节吗?不是要‘以人为本’吗?”“文章省略了,也许说了,但侯赢非要这么做,也没办法,士为知己者死嘛”……然后老师及时归纳他们的发言,先肯定他们的独特思维,敢于质疑,然后谈侯赢以死相报,信陵君为何不加劝阻的原因,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来分析。讲完强调只是个人之见。

然后继续分析到信陵君用侯赢之计,杀了晋鄙,夺得军权时,学生马上又有新问题:“老师,这个算妙计吗?千金易得,一将难求。更何况如姬、侯赢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值得吗?”同学们又讨论开来,老师趁机问:“如果你是侯赢或信陵君,怎么设计一妙计?结合时代分析。”一学生说:“侯赢能对信陵君了如指掌,怎么不能对魏王了如指掌呢?直接让他去劝魏王出兵,是最好的办法。”马上有同学反驳:“侯赢只是信陵君的一个门客而已,没有发言权,当时等级森严啊!”……“还有信陵君该不该留在赵国,这是不是在逃避责任?”根据这些讨论,师生最后一起根据文本归纳出两人的性格……

本来这节文言文教学设定是比较枯燥的,但一个即兴发言把整个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师生用了一半多时间在讨论分析,课堂生成的问题是最有价值的。说明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增强,尤其是在古代文学面前,敢于批判和思考,积极地鼓励学生的思维。老师也没有必要去拼命自圆其说,有些答案是多向的,有时坦然承认自己的观点愚钝反而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搬教案,那么再好的教学设计可能都会失去快乐。作为教师,面对课堂上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学生,怎能孤芳自赏?作为教师,面对每一个学生折射出的不同的思维火花,又岂能自顾自地在讲台上做尊者呢?

上课要备课,而且要精心备课,这是众所周知的。过去,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法宝,因而教师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一旦教案定稿,教师便成竹在胸。在教学中教师也总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教学参考书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料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进行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绝不允许学生出“格”,其实,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者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然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它要求我们应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

课堂生成决不是随学生说去,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抓住对我们的教学有价值的,或能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或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动态生成”,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星光闪耀、高潮迭起!

在教学中要构建出课堂的“动态生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的动态生成,基于充分预设。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但是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中专门开辟一个栏目――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可以设计几种不同的模式,这几种活动的模式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倡导“质疑――探究”学习,促使课堂动态生成,如在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激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进行扎扎实实地独立思考学习,获得独特感受与体验。然后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彼此交流启发,共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以此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他们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他们喜欢的方法探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去读文章,并且主动地进行讨论交流,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的乐趣。

二、课堂的动态生成,前提是尊重学生。

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端上桌子的都是好菜”,习惯于分析作品中的成功之处,缺乏批判的眼光。教材是应该“与时俱进”的,在不同的时代里,可以挖掘出许多新意。我们呼唤师生民主、平等,而往往忽略了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平等。教师“跪”着教书,学生便习惯了“跪”着学习。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一课中,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在学生中树立了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榜样,为利用这一生成资源铺平了道路。如在学到《报任安书》时,可让学生讨论“辱”的认识,“士可杀不可辱”和“忍辱负重”,孰更值得提倡?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不要轻易否定或迅速抛出自己的观点。

三、动态生成的课堂,融于平等对话。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通力协作。因此动态生成的课堂,不会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学的过程应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不论师生还是生生之间,为了达到对教学的理解和课程的进一步生成,需要有更多的交往、对话、合作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来说,互动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

四、动态生成的课堂,着眼于敏锐的开发。

教师在课堂中发现亮点后,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对该生进行一番鼓励,然后仍旧按照原有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一课中,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抓住这个亮点,进行放大,让所有学生都来关注这个亮点,学习这位同学,推敲课文中的语言,使所有同学都得到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课堂上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个别的行为,这时教师要及时发现这种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变为全体的创造,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面对学生的“怪论”,不急于表态,而是把球踢回去,是非曲直由学生自己说。其实问题是对是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求证的过程。学生的旁征博引,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教学状态吗?

由此可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把握住资源,组织好教学。当学生在笑朱亥的“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时,教师不妨问他们笑什么,学生说袖子怎么装得下四十斤的铁椎。在笑声中点拨掌握了“袖”和“椎”的词性活用。老师可加入一句:“我笑后有想哭的冲动,可惜一位大将军,没有战死在疆场上,却死在同胞手中!”引起学生的思考。

钟启泉教授曾作过这样精彩的阐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老师一进课堂,一定要时时想到“蹲下来”,是“平等者中的首席”。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学生时,总是灌输给学生一大堆看似人人皆知但却异常空洞的道理,以致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接受。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挖掘出课文中为人为事的基本道理和准则,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过程中联系生活,与生活发生碰撞,激发出点点滴滴的火花,从而永久地烙在学生的心坎。这样的教育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初中语文课堂艺术美的创造

一、初中语文课堂情感美的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发展。”这说明, 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教材中的真善美,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情感的启迪, 获得灵魂的交流和精神的熏陶。

(一) 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教师要吃透语文教材, 要对初中语文教材各个内容进行整合, 在整合中挖掘教材所蕴藏的情感因素, 并利用这一情感因素“刺激”学生, 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比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学, 教师只有将情感美渗入到课文教学中, 学生才能感受到李大钊先生在文中所表达的对当时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忧虑, 才能体会到李大钊先生那种即使面对崎岖的革命道路, 依然对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的豪情;学生的爱国情感也才能被激发出来, 才会产生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的情感联想, 才能激发他们的民族精神。可以这样说,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篇内容都蕴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教师要细心挖掘每篇文章所蕴藏的情感, 要用至情至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 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感悟语文的情感美。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表达, 体现的是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命运的感悟。对学生来说, 他们很难有与作者一样的经历, 他们要想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和描述的情感, 就必须主动去感悟, 而学生自我感悟的过程, 是教师千遍万遍讲解、千言万语描述也无法替代的。因此, 语文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到文章的情境中,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 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 使学生的性情得以陶冶, 灵魂得以净化。比如教学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 教师可以抓住开头几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 诗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 在怎样的处境中创作这首诗的, 并让学生对比联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的反应, 让学生去感悟和思考普希金在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 是怎样的热爱生命, 执著地追求理想。这样有助于学生感悟作品中的情感美, 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评价。

(三) 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来实现情感美的创造。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 创设恰如其分的情境, 不仅能够起到吸引学生眼球,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目的, 还能营造出一个意想不到的情感美效果。比如何其芳《秋天》的教学, 如果学生没有乡村生活体验, 很难体会诗中田园之秋、清江之秋、心灵之秋的韵味。教师可以充分收集资料, 选择有关乡村的秋景图片, 制成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农家之秋。同时, 教师可以在课件中穿插《秋日私语》《安妮的仙境》《故乡的原风景》等名曲, 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诗歌十足的情韵。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 让他们通过视觉、听觉产生情感共鸣, 享受美的情感。

二、初中语文课堂形象美的创造

教师自身的形象与课堂教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教师的衣着、服饰、仪态等形象影响着学生对教师和教学的评价。一个成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融入教师形象美的课堂。

(一) 教师外在形象美的创造。

教师的外在形象美主要是通过衣着、服饰、仪态等实现的。首先, 教师要注意衣着服饰美。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 应该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如果教师上课穿奇装异服, 不但会有损教师的形象, 还会分散学生注意力, 刺激学生的模仿心理, 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 教师衣着服饰要大方得体, 还要保持服装的整洁, 不能给学生邋遢、脏兮兮的感觉。总的来说, 教师的衣着服饰应给整个课堂带来一种和谐的美, 让学生有舒适感。其次,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仪表姿态美。恰当得体的仪态会增强教师的授课魅力, 有助于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表现出严肃而活泼、亲近又自然的仪态, 要通过积极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对学生进行暗示, 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和行为, 让他们愿意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语文。当前, 有些教师在讲课时, 一味地用嘴“说”, 肢体动作及表情僵硬, 甚至“站没站相、坐没坐相”, 不但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还会让学生产生厌恶之感。而那些说话伴随有一定动作或表情且动作表情既夸张又恰到好处的教师往往比较受学生欢迎, 教师的仪态美让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了期待和兴趣。

(二) 教师内在形象美的创造。

内在形象美是由内到外散发出来的, 很多人都觉得内在美不美只有自己知道, 其实则不然。教师的内在美往往会在其授课、教育学生中反映出来。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喜欢抱怨, 抱怨学生不好教、教师不好当, 使学生产生教师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不满意, 对教育事业不热爱的感觉, 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正面评价发生改变。因此, 教师在塑造外在形象美的同时, 也要注重自身内在形象美的塑造。教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要有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精神。当然, 教师还要努力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教学水平, 让学生对教师产生知识崇拜。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该关心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让学生处处感受到教师的内在形象美。这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初中语文课堂语言美的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马卡连柯也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效果可能相差二十倍。”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往往在于教师能以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要达到这一点, 关键在于教师课堂语言具有艺术美。

(一)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精炼简洁、条理清晰。

有的教师讲课时总是习惯性地使用一些“也就是说……”“我觉得呢……”“这样……”“那么……”等用语, 这种枯燥重复的教学语言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 有的学生甚至会偷数教师一节课说了多少次“也就是说……”, 无心听课,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机智。

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语言不仅可以提醒学生的注意, 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思考问题,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比如在文言文教学时, 如果学生一时开小差, 教师以一句“我知道很多同学学文言文就如同李白看蜀道, 难于上青天”提醒, 学生就会被教师生动的语言所吸引, 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

(三)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具备启发性、鼓动性和教育性。

教师的语言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要富有感染力, 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要润物细无声, 能净化学生的心灵, 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音调和谐。

音量和语速的控制要适度, 声音太高, 语速过快, 会使学生过度兴奋;声音太低, 语速过慢, 会成催眠曲, 或使学生听课吃力。至于语调, 则要体现高低平仄的变化, 这样, 才能用起伏的教学语言有节奏地刺激学生,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可以这样说, 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课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因此, 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语言修养, 力求语言表达达到艺术美的高度。

四、初中语文课堂结构美的创造

语文课堂的结构美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整个教学布局实现的, 一个结构完美的、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的语文课堂, 必然能够让学生在愉快的感知和享受中获得知识。因此, 教师必须要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设计出美的课堂结构。

(一) 教师要设计好语文课堂开头、高潮和结尾三个

环节, 创造出一个完整和谐的课堂结构, 实现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和谐统一。一个好的开头是美的课堂结构的前提, 一节完整的语文课首先要设计好课堂的开头。课堂开头或者开门见山, 或者欲扬先抑, 或者“犹抱琵琶半遮面”, 让课堂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充满魅力, 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其次要设计好课堂的高潮。课堂高潮的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的主体, 是重点, 也是难点。好的课堂高潮的设计, 能够点燃学生的情绪,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高潮设计方法多样, 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展示相关的画面、视频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师生互动情节, 让学生的思维在师生互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如对画面感较强的文章《三峡》 (郦道元) 、《观潮》 (周密) 等, 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直观形象的视频, 让学生在动态的观察中亢奋起来, 达到课堂情绪的高潮, 加深他们的理解。最后要设计好课堂的结尾。好的结尾应该与开头互相呼应, 使课堂结构浑然一体, 实现课堂结构的和谐统一美。

(二) 语文课堂的结构美还体现在课堂板书的设计上。

王松泉先生曾说过:“板书是反映语文内容的镜子、展现作品的屏幕, 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板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 板书的设计也是一门重要的艺术。一副好的板书, 不仅在内容上精炼概括、恰到好处, 而且在形式上别具一格、妙趣横生, 它既能体现文本的结构之美, 又能以自身的美给学生视觉享受。因此, 教师在设计板书时, 创意要美一点, 图形要美一点, 结构要美一点。比如《变色龙》 (契诃夫) 的板书设计, 可以抓住奥楚蔑洛夫随着狗主人的不断变化, 态度面孔也在不断变化这一主线, 绘制出其五副不同的面孔, 让学生深入讨论人物形象进而领悟课文的主旨。这样的板书, 美在新、美在形, 它美化了教学形式, 优化了教学内容,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率, 从而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获取知识。

篇4:语文课堂动态生成初探

关键词:动态生成   教学资源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64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谰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确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不断出现意外,不断生成新的教学信息。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如何把握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呢?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只有树立民主平等观念,师生才能在“对话”和“互动”中形成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彼此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只有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才能创设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才能以此来放松学生紧绷的神经,激发学习的兴趣,加快学生的思维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加以巩固并快速转化为能力,促使生成成为可能。《陶罐和铁罐》一文为例,可以将此文改编成课本剧,学生首次接触课本剧,学习兴致很高,但由于学生对课本剧知识了解甚少,特别是陶罐和铁罐的心理和语气把握比较难,为此,我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找到关键词句让学生理解并反复读,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引导他们分析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在分配角色时,我又主动承担了“旁白”一角的扮演,学生由于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表演得也更认真了。陶罐的谦虚温和,铁罐的傲慢与自大被他们演得淋漓尽致。正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当然不仅仅是“旁白”的角色,更是“课堂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才收到如此良好的效果。

二、善待学生的质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在教学活动中,我一直鼓励学生要多动脑、勤思考,鼓励学生多质疑,但是,当学生真正对你的说教产生疑问时,当你的权威面临质疑时,你将如何面对学生的质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位教师在归纳《麻雀》一文的主题时指出,老麻雀之所以不惧怕大猎狗,是出于一种伟大的母爱。此时有学生质疑“为什么是母爱,而不是父爱呢?”当我看到这个问题,我愣住了,我在庆幸自己没有遇到如此“刁钻”的学生的同时,不禁开始思索;如果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将如何作答?包许会用教参上的解释来镇压,也许会旁征搏引一些古今中外关于母爱的经典故事来说服,总之,不会让他破坏我预先设计的关于“母爱”的主题。然而,当我接着往下看时,我再次震惊了:那位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不是镇压与说服,而是积极地采纳,并将主题归纳为“亲子之爱”,显然这并不背离课文的主题。所以课堂上学生的质疑,有时是对教学内容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我们应善待。

三、珍视学生的提议

在学习《世纪宝鼎》一文时,通过诵读课文、理解字词、分析内容,并掌握了说明的层次之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模拟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并进行介绍,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环节都进行的有条不紊,但我总觉得哪儿不妥,对,就是学生在进行世纪宝鼎的介绍的时候,层次不够清楚,语句不够流畅,如果眼前有这么一座宝鼎就好了,可是——,这时一个小女孩告诉我她画了一个“世纪宝鼎”,当我看到她画的如此逼真的宝鼎时,眼前一亮,何不用简笔画代替实物,让学生亲手画一画,既可以熟悉宝鼎的样子,又可领会它的艺术和文化内涵,介绍起来也会方便很多。果然,当学生介绍自己制造的这一宝鼎时,除了本身的外形、艺术价值,更添了几分自豪感。学生的一个提议,帮我解决了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所以,当你在课堂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学生的提议也许会让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四、延伸学生的感悟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为全面,在学习中亦是如此,阅读已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而是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学生除了随着教师悟出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的思想外,还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好,大榕树才得以长的如此茂盛”鸟儿们才有此“天堂”的感受,针对这一点,我们谈到了“环保”,联系我们身边的现象,明白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还有的学生提出“如此美景,真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好机会”的感受,我们又谈到了一个地方的环保工作对发展一个地区经济的重要性。就这样,一篇文章,几种感受,既不脱离主题,又不背离价值取向,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于这些感悟,延伸的值!

五、捕捉学生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课堂上也不例外。学生理解内容时犯错也是难免的,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要根据学生错误的性质与特点采取不同的对策,用不同的转化方式来实现不同的目的。在学《景阳冈》一课时,学生都被武松的勇猛与镇定折服,可有个学生提出:“我们要保护老虎,怎能学武松打虎?这样的文章与现在的环保主题相违背,应从课本中删去。”班中一时哗然。我并没有急于纠正他认识的错误,而是讲了武松打虎的时代背景,并和学生一同欣赏武松打虎的精彩描述,学生知道读《景阳冈》并不是要学武松也去打虎,而是学武松英勇无畏的精神,还懂得学《景阳冈》还在于接触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学习语言等,更重要的是,激起了他们读名著的兴趣,就这样,课堂上学生的一个错误竟成了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激发点,所以,在珍视独特感受的今天,对学生背离文章的基本价值取向的,我们不但要勇于说“不”,还要适时引导,加以提升。

总之,当课堂上的意外来临时,我们不必惊慌,也不要惧怕,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技巧并不在能预见到课上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作为引领者、参与者,要善于捕捉各种教学契机,珍惜各种教学资源,促使动态不断生成。

篇5: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美的创造教育论文

一、教学资源动态生成途径

1.教师要关注好学生,有效选择教学资源。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和发展状况做好了解,不仅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背景、生活背景、个性特征,还包括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合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对资源进行梳理,提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讨论。如,在教学《丑小鸭》时,教师可以将其与灰姑娘作对比,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2.教师对文本资源要多元解读,促进资源的生成。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学生也会产生一些疑问与质疑,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元解读,通过一些开放性、综合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生成课程资源。例如,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质疑。

3.教师要旁征博引,巧妙穿插资源。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帮助学生输入大量信息、引入学生深层次思考、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因此,教师要有效穿插资源,帮助学生展开思考,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二、教学契机捕捉生成的途径

1.教师要捕捉学生的发言。在开放的课堂中,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要抓住回答中有意思的话语进一步延伸,有效促进学生互动。例如,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针对学生“作者写烈日与暴雨是为了突出祥子的苦难生活”这一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放在春天和秋天是否可以等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往更高层次发展。

篇6: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美的创造教育论文

“动态生成”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不同的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那么,如何正确对待生成,使课堂教学在生成中获得不曾预约的精彩?这就要求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尊重“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强调“生本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极富生命活力又具不同个性,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参与学习活动。即使是再多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事先预设”中走出来,尊重并珍视这鲜活灵动的课堂生成。

一次,在一位老师执教的口语教学《保护有益的小动物》的公开课上,老师创设了一个捕杀动物严重的村庄的情景,让学生想想有什么办法保护小动物。这时,一个学生说:“可以把这个村庄的人都杀掉,从别的地方移一些喜爱小动物的人过来,这样他们就不会捕杀小动物了。”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这办法简直是愚蠢至极,该生也觉得这样的办法太欠妥当,给老师制造了麻烦,自觉理亏,满脸通红悄然坐下。老师一时也愣住了,这可是事先没有意料到的答案啊。只见老师迟疑了片刻,说:“同学们,你们说这办法好不好,大家讨论讨论。”这话引来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最后,在总结陈词中学生说道:人是最高级的动物,更应该保护。关爱生命,珍惜生命,这是文明社会的表现。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课堂上的一次意外,在老师的巧妙评价引导下,收获了不曾预约的精彩:学生从中受到了人文教育,学到了法律知识,感受到了宽容的美德,真是一箭多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

二、创设“生成”

传统的教学,教师习惯于以自己预设的教案为本位,牵着学生鼻子走,课堂沉闷乏味。如果教师在预设时框架大些,线条粗些,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容的学习环境,给学生留足思考、活动的空间,学生才能摆脱层层束缚,激活思维,张扬个性,也才能产生多种教学资源,促进生成。如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播放鱼儿以前在大海里快乐生活的录像„„情境性的预设,可以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认真思考研究,从而形成课堂生成的亮点。

三、引导“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测到课堂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现与教师、文本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由于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偏颇、缺陷,乃至失误。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顺着学生思路走,不敢评价、不敢引导,那么,课堂生成的丰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严重的还会对语文学习产生误导。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点化。

如在上《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这一语段时,有一个活动是加修饰语,“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而是——一只天鹅。”让学生在“天鹅”前加上合适的修饰语。这样层层推进,步步生成,既让学生明白了修饰语使用的方法,提高了语文素养,更让学生有了情感、价值观的自然提升,尤其是最后一句话的适时补充,让学生能自然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轻轻的一句点化,学生情有所动,心有所思。

四、拓展“生成”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如教《草船借箭》时,有学生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借”是经别人同意暂时使用的东西,用过以后要归还的,而诸葛亮是用计骗取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骗”字更恰当。于是,教师抓住这“生成”的亮点,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来辩论,最后达成共识:用“借”字是最好的。“借”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把箭交给诸葛亮的,以后交战时东吴还要把箭还给曹军;用“借”字很风趣、幽默,讽刺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篇7: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美的创造教育论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现美,创造美

成功的教学, 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 另一方面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 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源自美的挖掘与创造。那么,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心理素质, 凭借教材, 挖掘美学的因素, 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创造美的意境。这是当前语文界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 是时下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亦是我校建设“艺术特色”学科进行审美渗透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试图就此进行探讨。

1 凭借课文, 挖掘美

“培养审美情趣, 主要是以课文作为凭借”一语道破了挖掘美的立足点。蔡元培也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 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 “美育的任务之一, 就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语文课文, 可以说是集各种形态之大成, 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因此, 我们就需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资源,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就美的存在形式而言, 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具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自然美是非常广泛的, 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 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荷塘月色》则为我们描绘了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 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听潮》尽情地描绘了海睡、海醒、海怒的画面, 真切地揭示了大海刚柔相济的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 它包括人物美、社会斗争美、劳动美等。其中人物美在社会美中占据中心地位, 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步的人生观又是人物美的核心。如:《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塑造了敢于斗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的形象。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从艺术形象的整体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接触最多的艺术美的形式即是文学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因而文学美又主要表现为语言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 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独特的, 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美, 心理描写的细腻美;散文的意境美;杂文的犀利美;诗歌的音韵美;说明文的准确美;应用文的规范美等。

艺术形象是决定艺术美的另一重要方面。文学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 寄寓审美情趣。如:都德小说《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把热爱祖国的感情都倾注在他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韩麦尔先生把爱国主义精神铸造在他付出全身力量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科学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美, 在科技性说明文中显得尤为突出。如:《中国石拱桥》科学而准确地介绍了石拱桥结构特点、兴建历史及价值。《眼睛与仿生学》主要说明人和动物的眼睛的不同结构和功能, 揭示了研究各种不同构造和功能的眼睛, 对发展仿生学, 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都有重要意义。

“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大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 我们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 在这一“美的富矿”里挖掘美, 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

2 依托课堂, 创造美

如何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感受到课文之美, 达到审美教育的预期效果呢?关键在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战场均在课堂。教师引导学生感知、鉴赏课文之美, 进而培养他们创造美, 都离不开课堂。鉴于此, 我们就必须以课堂为依托, 创造课堂教学的美。

2.1 情感的和谐美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决定因素, 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个体体系, 因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语文课堂教学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的关系。所以,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 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情绪的感染。实践证明, 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取决于教师的表情。教师的表情如同直观的教具, 学生不难从中读出教师的各种心态, 并能随时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反应。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审美对象, 在讲课时使用不同表情, 灵活多变, “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 (刘勰《文心雕龙》) , 学生就会有如临其境之感, 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这一美的氛围中, 学生“就会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教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语) , 教师所期望达到的美育效果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2.2 内容的新奇美

众所周知, 教学内容和形式无论多么丰富、美妙, 如果学生早已熟知, 就很难产生美感。从生理学角度来看, 人的感官是很容易疲劳的, 需要变异和调剂, 需要新鲜的刺激。青少年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 他们天性好奇, 注意力难于集中。因而,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考虑内容的丰富美、条理美等外, 应以教学原则为基础, 创新为目标,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基础以及课文的具体内容, 竭力创造新奇美。

2.3 流程的节奏美

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中, 兴奋点的迁移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上课铃到正式进入新课的几分钟内, 学生的兴奋点仍在课间的某一人或事上。接下去的20~30分钟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高潮, 随之渐渐回落。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重点、难点、特点要仔细讲、切实练, 让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处于亢奋的积极状态, 体现一个“紧”字。一些非重点或已多次遇见过的知识点, 则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自己整理, 以体现一个“松”字。总之, 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流程, 讲究课堂教学的节奏, 做到张弛有度。

2.4 传授的语言美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传道”、“授业”、“解惑”均离不开语言, 教师的主导性亦是靠传授的语言来体现。语文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使用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的语言, 是“粘”住学生的最好的手段, 亦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讲授课文内容时, 能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 使语声有高有低、抑扬顿挫, 形成旋律, 体现出不同调式特征, 课堂教学就会具有“不可逆转和无法估量”的作用。

2.5 板书的简明美

板书是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 处理教材的基础上, 在课堂以简明的文字、线条等, 将课文内容提纲挈领地在黑板上再现出来的直观教学手段。板书的特点很多, 但最主要、最突出的应是简明。它是特级教师钟德赣先生要求老师“教会学生将‘厚’书读‘薄’”的一种有效方法。亦是在信息社会中利用有限时间获取最大信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应不遗余力地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好板书, 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再创美的氛围。

篇8:关注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动态尊重新课程理念生成性课堂

“动态”指事物运动的状态,“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形成。在新课程改革中,“动态生成”有了更丰富的含义。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每个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传统的资源观认为,教科书、教学挂图等才是课程教学资源。其实,教师、学生本身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在互动中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

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一次次精彩的教学活动。一个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只要我们注意挖掘,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资源。

例如,在课堂上师生正在学习第五册的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当信陵君面遇难题,只能去和赵国共生死时,他去向侯赢告别时,侯赢竟然只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便下了逐客令。信陵君在路上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过错,于是回来请教,得到一个计谋。这时老师巧借东风,联系现状说:“如果我们碰到这样的事,往往是去抱怨、责备别人忘恩负义。而信陵君之所以被誉为战国四君子之首,是拥有宽容和自责,难能可贵啊!”学生大多颔首称是,有个别同学呈现出反省状。

当一起分析到侯赢说“我老矣,不能从,请数,北乡而自刎”时,一学生在底下说:“信陵君如此爱才,怎么这时却没有说一句劝阻的话,眼睁睁地看他去死呢?如此宽容之人却如此不尊重生命呢?”另一个学生马上大声附和:“对啊,有负‘仁而下士的美名,我也很纳闷。”老师一听,很有想法,本想马上解释一下背景,可转念一想,先听学生们的想法吧,于是把问题抛回给大家。同学们很热烈地讨论起来:“忘了吧,或许时间太仓促了,樊哙不是说‘大行不顾细谨吗?”“生命是细节吗?不是要‘以人为本吗?”“文章省略了,也许说了,但侯赢非要这么做,也没办法,士为知己者死嘛”……然后老师及时归纳他们的发言,先肯定他们的独特思维,敢于质疑,然后谈侯赢以死相报,信陵君为何不加劝阻的原因,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来分析。讲完强调只是个人之见。

然后继续分析到信陵君用侯赢之计,杀了晋鄙,夺得军权时,学生马上又有新问题:“老师,这个算妙计吗?千金易得,一将难求。更何况如姬、侯赢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值得吗?”同学们又讨论开来,老师趁机问:“如果你是侯赢或信陵君,怎么设计一妙计?结合时代分析。”一学生说:“侯赢能对信陵君了如指掌,怎么不能对魏王了如指掌呢?直接让他去劝魏王出兵,是最好的办法。”马上有同学反驳:“侯赢只是信陵君的一个门客而已,没有发言权,当时等级森严啊!”……“还有信陵君该不该留在赵国,这是不是在逃避责任?”根据这些讨论,师生最后一起根据文本归纳出两人的性格……

本来这节文言文教学设定是比较枯燥的,但一个即兴发言把整个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师生用了一半多时间在讨论分析,课堂生成的问题是最有价值的。说明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增强,尤其是在古代文学面前,敢于批判和思考,积极地鼓励学生的思维。老师也没有必要去拼命自圆其说,有些答案是多向的,有时坦然承认自己的观点愚钝反而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搬教案,那么再好的教学设计可能都会失去快乐。作为教师,面对课堂上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学生,怎能孤芳自赏?作为教师,面对每一个学生折射出的不同的思维火花,又岂能自顾自地在讲台上做尊者呢?

上课要备课,而且要精心备课,这是众所周知的。过去,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法宝,因而教师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一旦教案定稿,教师便成竹在胸。在教学中教师也总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教学参考书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料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进行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绝不允许学生出“格”,其实,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者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然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它要求我们应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

课堂生成决不是随学生说去,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抓住对我们的教学有价值的,或能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或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动态生成”,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星光闪耀、高潮迭起!

在教学中要构建出课堂的“动态生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的动态生成,基于充分预设。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但是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中专门开辟一个栏目——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可以设计几种不同的模式,这几种活动的模式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倡导“质疑——探究”学习,促使课堂动态生成,如在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激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进行扎扎实实地独立思考学习,获得独特感受与体验。然后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彼此交流启发,共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以此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他们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他们喜欢的方法探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去读文章,

并且主动地进行讨论交流,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的乐趣。

二、课堂的动态生成,前提是尊重学生。

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端上桌子的都是好菜”,习惯于分析作品中的成功之处,缺乏批判的眼光。教材是应该“与时俱进”的,在不同的时代里,可以挖掘出许多新意。我们呼唤师生民主、平等,而往往忽略了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平等。教师“跪”着教书,学生便习惯了“跪”着学习。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一课中,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在学生中树立了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榜样,为利用这一生成资源铺平了道路。如在学到《报任安书》时,可让学生讨论“辱”的认识,“士可杀不可辱”和“忍辱负重”,孰更值得提倡?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不要轻易否定或迅速抛出自己的观点。

三、动态生成的课堂,融于平等对话。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通力协作。因此动态生成的课堂,不会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学的过程应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不论师生还是生生之间,为了达到对教学的理解和课程的进一步生成,需要有更多的交往、对话、合作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来说,互动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

四、动态生成的课堂,着眼于敏锐的开发。

教师在课堂中发现亮点后,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对该生进行一番鼓励,然后仍旧按照原有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一课中,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抓住这个亮点,进行放大,让所有学生都来关注这个亮点,学习这位同学,推敲课文中的语言,使所有同学都得到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课堂上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个别的行为,这时教师要及时发现这种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变为全体的创造,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面对学生的“怪论”,不急于表态,而是把球踢回去,是非曲直由学生自己说。其实问题是对是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求证的过程。学生的旁征博引,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教学状态吗?

由此可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把握住资源,组织好教学。当学生在笑朱亥的“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时,教师不妨问他们笑什么,学生说袖子怎么装得下四十斤的铁椎。在笑声中点拨掌握了“袖”和“椎”的词性活用。老师可加入一句:“我笑后有想哭的冲动,可惜一位大将军,没有战死在疆场上,却死在同胞手中!”引起学生的思考。

钟启泉教授曾作过这样精彩的阐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老师一进课堂,一定要时时想到“蹲下来”,是“平等者中的首席”。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学生时,总是灌输给学生一大堆看似人人皆知但却异常空洞的道理,以致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接受。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挖掘出课文中为人为事的基本道理和准则,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过程中联系生活,与生活发生碰撞,激发出点点滴滴的火花,从而永久地烙在学生的心坎。这样的教育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9: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美的创造教育论文

从那时起, 我在语文课堂中就特别重视对学生动态生成的培养, 现将几年来对低年级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培养探索归结如下:

一、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动态生成

识字教学是阅读、习作的基础, 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要使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同时又能提高识字速度和质量, 就必须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动态生成。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们不妨在学生刚入学时, 就引导他们认识“老师”、“学生”、“同学”, 接着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和心向需要, 陆续补充“铅笔”、“书包”、“橡皮”等字词。这些字词就在眼前, 就在嘴边, 就在身旁, 对它们的音、形、义根本不用花太大的时间和力气, 学生就能运用自如。教得轻松, 学得愉快,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在观察彩图中培养动态生成

现行教材里安排了许多内容丰富的彩图,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个学习资源, 在观察中引导学生动态生成。

我在教学《操场上》一文时, 就让学生根据图上的内容说说各种器材和各种活动的名称, 在此基础上引导联系学校操场设施进行小组交流:你喜欢操场上的哪些体育活动呢, 进行这些活动时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这样学生既能很快了解课文内容, 又联系了实际, 其直观形象所获得的学习效果自然毋庸置疑。同理, 我们在教学《这样做不好》时, 可以先引导学生自由看图, 然后讨论:图上画的情景在我们身边存在吗?这些做法为什么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通过看图和讨论, 学生很快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同时还可以从中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样的动态生成形成的优良人格可以让学生受益一生, 这正是“十年树人”的最终目的。

三、在思考练习中培养动态生成

思考练习, 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完成练习。在这样的练习中我们不能也不该要求学生的答案多么准确和完整, 而应该甚至鼓励各具特色, 我认为在这样的练习中, 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 而是从中学到思考的方法。

《自己去吧》一文的课后思考练习中有这么一题:你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会的?在引导学生作答时。我们完全可以放开手脚, 让学生去自主讨论, 动态生成———小到学会了一个字, 大到掌握了一项技能, 只要学生能说出哪怕仅仅是一个名称, 都应该给予肯定。

四、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动态生成

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语文的教学绝对不能停留在“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上。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 我们的教学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 让“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服务。

《自选商场》一文, 就体现了编者在选材时注意了教材的生活实践性。我们在使用这一教材时, 就可以假设几个生活情景, 让学生结合生活尝试“当家做主”:给你固定的钱买合理的商品, 有几种买法:给你固定的钱让你安排几天的生活, 你准备怎么安排……这样在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 让教材“活”在学生的生活之中, 同时又让“活”的教材指导活生生的学生生活。《在家里》一文, 同样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家里是如何待人接物的, 在交流与评价中知道哪位学生做得好, 哪位学生做法不当, 从而在生活实践中发扬优点, 改正缺点, 最终达到“学会生活”的目的。

五、在创造想象中培养动态生成

如今, 开放的语文课堂给了我们学习的开放空间, 它所延伸的领域就十分可观。我们可以在适度延伸的领域中寻找生成点, 培养动态生成。如教学《四个太阳》时, 我们可以跨越学科的界限, 让学生动手画自己最喜欢的太阳, 鼓励学生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让学生对画太阳有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引入新课, 激活了学生潜在的想象力。之后, 又在收尾处来了个发散思维的过程———指名学生联系课前所画的太阳, 仿造课文想象, 说说:“我画了什么样的太阳, 我是怎么想的?”激励学生发挥想象, 想得奇妙, 再让学生拿自己的画和同学、老师互相交流, 进行口语交际。“说太阳”把学生的想象再一次激活。经过本课的语言感悟、朗读训练后, 学生的想象力无疑插上了翅膀, 学生们的眼亮了, 语言也闪光了。尽管学生的“欲罢不能”, 使课文不能在一教时中完成, 但我相信学生的收获不会少。

语文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成长的场所, 生成性成了课堂的亮点, 它解放了教师, 解放了学生, 解放了教材, 照亮了课堂, 促进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这样的具有动态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才具有生命的价值。

摘要: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要让课堂因生成而变得精彩, 变得高效, 就要实实在在地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在课堂中把握好各种生成的资源, 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

篇10: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

一、精心预设,促使精彩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智力活动,需要教师对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应对准备。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如,对《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教学进行预设时,就应重点考虑这几个问题:一是抗日战争知识,学生知多少;二是学生对书中哪些地方会提出质疑;三是课堂上哪些活动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哪些活动需要小组合作。

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有可能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二、关注对话,彰显动态生成

对话是新课改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对话既可以是师生间的,也可以是学生间的。教师要通过课堂对话,启迪学生的心灵和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的动态生成牢牢建立在师生民主平等、智慧对话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和谐、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智慧和创造的过程。如《蚂蚁和蝈蝈》的教学接近尾声,屏幕上打出一组量词练习:

一( )蚂蚁 一( )甲虫

孩子们小手如林,应答如流。

“一(位)蚂蚁,一(名)甲虫。”在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刹那,6岁的小男孩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

“嘘——”年轻的董老师伸出食指示意,教室里安静了下来。

“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董老师眼含笑,嘴含情,轻抚小男孩的头。

小男孩满怀自信地说:“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里都是这样说的。”

“没错!”董老师带头鼓掌,“诗人也是这么说的。”

接着,董老师神采飞扬地背了一首非常有趣的诗。它是香港诗人西西写的,名字叫《可不可以说》:

“可不可以说

一枚白菜 一块鸡蛋 一只葱

——可不可以说

一朵雨 一束雪花 一瓶银河

——可不可以说

一头训导主任 一匹将军 一尾皇帝?”

“孩子们,你们说可不可以?”

孩子们听了,又是大笑。那笑犹如一朵朵灿烂的花,开在每一张脸上,开到每一个人的心里。

三、适时调控,升华动态生成

布卢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必须对学生一系列的表现作出及时反应。如,遇突如其来的提问,遇到与众不同的答案,遇到错误的认知等,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予以放大,使其成为宝贵的动态生成资源。

如,学习了《狐狸和乌鸦》最后一段,教师用幻灯出示:一只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然后,请学生们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进洞,乌鸦心里会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说:“乌鸦很伤心,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当。”也有的学生说:“乌鸦真后悔。他想: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老师正想总结,一个男生忽地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吗?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全班哄堂大笑。教师见状,面带微笑,轻轻地摸着那男生的头,说:“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这只乌鸦说这番话的原因,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两人靠在一起窃窃私语,有的四人围在一起轻声讨论,教师也和那男生亲切交谈。最后,经过大家的讨论得出这样的认识:一是这只乌鸦不知悔改,不可取;二是这只乌鸦心理素质较强,在困难、失败面前抱有乐观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天才,也可以毁灭一个天才。”因此,我们要捕捉课堂上的一些意外,采取恰当的措施,使其朝着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可能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因此,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师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是教育永恒的、真正的价值追求。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把握生成,把握精彩,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激情、智慧的火花,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

上一篇:高考北京理综物理试题符合新课改思想下一篇:哈尔滨警察厅特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