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影评】

2024-04-16

【《金陵十三钗》影评】(精选6篇)

篇1:【《金陵十三钗》影评】

影片开始的半个小时,依然是那座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南京城。虽说这一主题已被无数的导演以各种纷繁的形式搬上荧幕,但每当那些枪林弹雨中夹杂着的哀号嘶喊重现,没人会觉得这是老调重弹、旧瓶新酒。而恰好相反,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在这场视听传授中再一次得到强调与彰显。

如果这部影片在之后的将近两个小时内依旧如其在前半小时里表现的,那这篇观感无疑只是一篇不忘国耻的控诉和民族复兴的呐喊,仅此而已。但张艺谋没有让我失望,也不愧于他在面对媒体时对这一剧本的大加赞扬-----这是我20年来见过的最好的剧本。

事实上,直到半个小时以后,那些浓妆艳抹、风骚曼妙的秦淮河畔的女子的出现,我都没有认定他们将是这部作品的主角,心里还惦记着教堂里的女学生们将会经历怎样的一番考磨和历练。也许这就是我们一贯刻板印象的体现----对某一事物形成的固定化、模式化的看法和观念----这些卖艺女子是尖酸刻薄、自私自利、嫉妒成性甚至心理缺陷的不幸环境中不幸家庭的产物。这些所有的我们附加于她们的不良品性在影片前半段得以印证。但刻板印象在提供给我们看待事物的参照标准以外,也在妨碍着我们客观公正的看待事物。

与此同时,我固执己见的,是远道而来负责殡葬神父的美国人贝尔以及教堂中那十二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将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胆识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但事实上,贝尔只是一个胸无大志、嗜酒好色的殡葬师,而远非我想象的国际友人。在他眼里,遵守职业操守并拿

到钱安全回国是此行的主要目的。而未经事实的少女们在恐惧与抱怨中厮打成一片,将所有的责任推卸到一个叫书娟的女孩儿身上。在他们看来,是书娟的父亲酿造了今日的恶果,并且还自命清高不屑与秦淮河的妓女们为伍。

幸运的是,在少女们遭受着日本兵的凌辱时,贝尔的人道主义精神毫无保留地迸发出来。如果说这种迸发是源于贝尔自我内心的觉醒与颤动,我更愿相信是【主】----这个我们素日认为虚妄的被批判为唯心主义的代表----在这关键时刻促发了他,是信仰,是对和平、正义、尊重的申诉和对暴力、凌辱、亵渎的痛斥。当他身着教父的圣服,扬起那面【红十字】,人内心深处潜伏的正义感和责任感的涌动得到最完美的诠释,尽管他只是个【业余】的天主教徒。

但,这已无法阻止人性扭曲到另一个极端的那帮人,在他们身上,兽性的张狂与放肆将人性的淳善与美好彻底泯灭。

如果将日本这个民族的残暴刻画至此,那这部影片的说教性和主观色彩会使他看起来大失水准。那名日本军官温文尔雅的弹奏起日本民谣【故乡】,一切都似乎回归到战争前的状态,每个人的心灵在这样的一场静谧中得到抚慰。其实正如我们不能将一个人纯粹地定义为坏人一样,我们也不能否认那些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制造血腥和恐惧的民族中仍然存在着一丝纯真,有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故事发展到日本官兵的庆功会将邀请教会中那十三个【事实上只有十二个】少女前去演出,但大家似乎都能明白这将意味着什么。十

二位少女只能选择用死亡来免受屈辱,秦淮河的妓女们,在这个时候,才真正出场了!

我们看到的是玉墨的坚定和众人的无畏,我们听到的是她们潜藏内心深处的自卑与花样年华夭折的辛酸;我们看到的是面对死亡却能够戏谑以待,我们听到的是让写【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杜牧的汗颜;我们看到的是那一袭袭的华美长袍盈盈走来,我们听到的是那一首【秦淮景】款款深情„„这他妈的怎能不让我为之动容?这他妈的怎能不让你我敬重?这他妈的怎能不让一切道貌岸然和不可一世黯然失色?就是这样一群被我们鞭笞了千百年的所谓的红颜祸水在千钧之际撑起了民族的脊梁!

我落泪了。

不只是落泪,是想嚎啕痛哭。

有人说,这部戏欠缺一个高潮。我想说,这就是高潮!他不像【南京!南京!】般严肃和沉寂,让人惊颤到发指;也不像【鬼子来了】般欢快和戏谑,仅让人一笑而过。他将民族危亡的刻不容缓和妓女们的自我嘲讽【怕什么,姐妹们就是干这个的】糅合在一起展现,这种强烈反差的对比给予我们内心的深刻震撼可谓绕梁不绝。

张艺谋还将他的专长---对摄影和色彩的精准把握----发挥到淋漓尽致。不像【花样年华】般单纯展现旗袍的瑰丽多彩,也不像【辛德勒名单】和【南京!南京!】这样的战争纪念片一样为了营造沉重肃穆的气氛而呈现以黑白,【十三钗】通过一个外国人的眼睛看到了

【民族】的风姿绰约,那性感而不失优雅的长袍的倩影是如此美丽动人。而从那扇五彩玻璃窗中看到的是一个民族抗争的缩影。

此刻明白:只有灵魂的,才是高尚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没有好莱坞那般大肆宣扬的个人崇拜,亦没有张导作品长期以来的顾此失彼,这部电影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和中华民族的忠孝廉耻完美融合起来,那一袭曾经暗讽着“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旗袍在神圣的教堂穿越,如同受其洗礼而成为现今象征着“对强加于自身历史标签的控诉和对本不该被所有人忽略的自我内心高尚人格的呐喊”的华美印记,人类对大爱与奉献的共同渴求在那时南京城的一隅形成了强烈的共鸣!

此时,不得不对自己的狭隘和短见嗤之以鼻,那十三个圣洁的灵魂让我耻于提及自己的彷徨和挣扎。纵使那梦魇的年代一去不返,但它除了给予我们警醒之外,更让我们明白在民族的大世界面前,自我的小世界只是沧海一粟中的沧海一粟。我们,还有什么样的路走不出,还有什么样的坎,过不去呢?

请不要忘记,还有一钗:是我们远远想不到的陈乔治。

篇2:【《金陵十三钗》影评】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总是给人十分沉重的感觉,从最早的《屠城血证》开始,阅读过相关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史料,对这段悲伤的历史有很深的了解,也正因为如此,在南京呆过好几年,就是不敢去看近在咫尺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那个地方给人太多伤痛的记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一直不喜欢日本这个民族,如果看过《望乡》的原著,更加会觉得这个民族的残忍,不仅是对其它民族的,对自己的姐妹也要一样毫不留情。直到现在,日本国内的一些份子,依然不承认有这样一段历史,对中国人缺乏道歉的诚意,这才是真正令人愤怒的事情。

影片中最为打动人心的是中国人的抗争精神,佟大为饰演的李教官无疑是其中最悲壮的一笔,也只有看到他一个人在明知不可能的情况下,仍付出自己最后一丝努力,用自己的死来张扬了一个民族不屈的反抗精神,荡气回肠。是的,李教官是可以走的,如果他走了,可以活下来,但宁可站着死,也不愿意苟且地活下去,所以他选择了留下来,用自己最后一点力气,去保护那些正处于花季的女孩子们。

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孤单的老人,在云南的小城,一个人孤单地活了一辈子,临死前,他伤心自己在战争中的苟且偷生,一世心理都无法安宁。诚然,是人都有求生的欲望,换作我们自己在当年的情况下,也不一定能够舍生取义的。也正因为如此,像那样的舍生取义的壮举才真正地令人感动,铭记于心。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像李教官那样的人,只是在当年抗日的战场上的无名英雄中的一个,当年,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保卫国土不受列强的控制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野心家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置普通的老百姓的生命于不顾,争来的江山又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呢?眼睛一闭,还不是什么都没了。为了暂时的一己私利留下了千古的骂名真的是太不值得了。不知道为什么妓女会留下千古的骂名,有需求才会诞生这样的产业的,那些光顾妓女们生意的人,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就跟明明是帝王昏庸无道,却偏偏把失城的责任推到一个小女子的身上的道理是一样的。“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把亡国的罪名加在了女人的身上。这才是千古奇冤呢!

风尘女子自古多侠义,当年李师师面对金兵的威胁,折钗自吞自尽。柳如是面对夫君无能,毅然变卖首饰,支持抗清的义军。而多年之后的南京,在日本人的刺刀下,为了挽救那些如花年纪的女学生们,一群身世坎坷的烟花女子,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别人的生存的机会。烟花女子也是人,一样是父母所生的,当初如果不是当时的社会黑暗,这些女孩子又怎么会坠入到烟花之地呢?玉墨就是被骗进去,无法回头,这十四个烟花女子中,有几个背后没有一段伤心的故事呢?

这真是一部好片子,不但让每一个中国人从深深记得曾经历史的苦难,“落后就要挨打,”整个民族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历史的悲剧永远成为历史。

原创文章看评网发布http:///blog-d913/

Copyright@2012-2013版权看评网所有 违者必究

篇3:《金陵十三钗》精彩上映

《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 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影片筹备4年, 投资6亿元人民币, 是目前中国电影投资制作最大的一次。将瞄准全球市场, 首度邀请好莱坞战争特效团队和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 并启用数十位新人出演。故事讲述1937年的南京, 一座教堂里一个美国神父、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 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

篇4:《金陵十三钗》

电影中的故事在酥酥糯糯的南京方言里开始讲述。1937年南京沦陷,满目疮痍,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一群躲在教堂里的金陵女大学生、14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以及2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国军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女大学生眼看就要被日军掳走凌辱,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后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辱,准备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12个妓女们救下,12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和那个虽小却责任心强的小男孩,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在商业上,日军和国军的南京攻防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片的开头,佟大为饰演的国军和日军打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巷战,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样几个国军对几十个日本兵的打法大電影太不真实了,但依然会被佟大为那份充满血性的抗争所悸动。这也是电影带给观众的一种魅力。

随后在教堂的戏份里,偷鸡摸狗的贝尔、女学生和妓女们的对峙,大难临头的悲悯,日军的残暴、冷酷,乃至最后必然的结局……张艺谋小心翼翼的处理着每一段,都处理得很是不错。有缺陷的男主角,纯粹只是为了钱才去教堂,带着点痞子气的他在杀戮里清醒,从假扮神父到真的肩负起神父的职责保卫学生,虽然这个角色的心路历程和刻画模式相当的《辛德勒的名单》基本没有什么原创性。在第二段,妓女和学生的交锋里,情绪的延伸是非常自然的。叽叽喳喳见惯大世面的金陵十四钗,就算是躲到地窖里也能养猫打麻将;而唱诗班的女学生,则在瑟瑟发抖饱受恐惧的煎熬。两个特殊的群体产生了足够的戏剧冲突,再用厕所使用权的争执迅猛的切换到日军的强奸,接着带出冷酷的日本军官和殊死抗争的中国军人。从剧作角度,中间这段戏是非常出色的。

豆蔻寻琴一段戏是全片真正的高潮段落。这一段戏气呵成,拍得十分出色,最值得称赞的是从豆蔻被日军发现开始的长镜头,镜头先是从豆蔻的视角躲避日军,再到被日军发现跑进楼里,变成日军视角,再从楼上跳入河中,镜头从楼里跟随日军进入河里,这段长镜头非常完美的体现了命悬一线的紧张剧情。

最后的结局是注定的。玉墨带着妓女们,代替了学生,登上了没有归途的卡车。其中一个妓女最后的怯场和痛苦,贝尔无能为力的欺骗,还有对玉墨们最终下场的留白,都处理得很好。最后时刻人性的挣扎,使得玉墨们没有那么高大全,人会怕死,所以这一段,非常鲜活,更显得她们的伟大;最终悲惨结局的留白,避免了剥削式的消费,避免了拿日军的兽行来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玉墨们在影像上,留给了观众一个完美的形象,身着五彩缤纷的旗袍,婀娜多姿的背影,金陵十三钗们的风情万种,随着电影的散场,定格在观众心里。

玉墨在妓女中发起了代替女学生去接受强奸的运动,理由是这些女学生受不了强奸、被强奸后会活不下去,而“我们什么男人都见过”——同是女人,为什么妓女就可以不在乎被强奸?惟一的原因是她们已经没有贞操了,所以,强奸就不算什么伤害。这种千百年来曾解脱过多少强奸罪的蹩脚说辞,因通过女人的嘴说出而被再次正当化。而且,这些因为性污名而被践踏到底,连处女的茅厕都不能进的女人,看到了一个在主流道德框架中重塑尊严的机会,那就是,身为“婊子”,做件“有情有义”的事给人看看。为了这个机会,她们甘愿去死,当道德洗白被视为比生命更重要的时候,在导演的眼里,这群本来不知亡国恨的女人升华了。

妓女们以歌舞表演最后展现了一番妖娆风采,但告别妖娆开始改成朴素的女学生装扮时,她们却是多么惊喜,甚至想到自己的母亲也会高兴——为这个赎去堕落之罪的变身,她们深深自我感动着,而女学生怎么那么心安理得呢,只是生硬地叫了一声“姐姐”?她们连这些替死的女人的名字都不问,更没有阻止过她们这样做。这些以无能为理由安然领受保护、只送上几行眼泪的女学生相信这种替换是正当的。或许,这才是整部电影最可怕的地方:它以贞操为界限,离间了妇女的同命与共情。

导演也留下了两处裂隙,让贝尔想起“上帝说人生而平等”,让一个妓女在临走之前挣扎哀哭“我不是女学生,我不上车”。不过,这两处设置远远不够扭转整个情节的脉络,当消失的妓女们在女学生的想象中重现光华,那哀悼仍在点出,她们是注定的被毁灭者和悲剧角色,因为,她们外向自在的性魅力就源于不贞——所谓“奸近杀”,让放荡者在忏悔中死去而灵魂获救是最老套的脚本。

在日军侵华的创伤记忆中,妇女被强奸的惨烈总是被凸显,她们受伤和死亡,而性的羞耻感却由整个国族承担——国家、民族、男人,没有能够保护属于它和他们的女人,羞耻莫此为甚。这种无法修复的羞耻感,一直是民族自豪渴望重张时抛不下的包袱,虽然,羞耻也转为不忘的仇恨,成了强化民族认同的养料之一。然而,控诉和叙述,都只终于日军强奸那一刻,此后,再不见强奸幸存者的故事,仿佛,被强奸就是她们的社会生命的终结。其实,这终结就是另一面令人憎恶的真相的开始,那就是,当年被日军强奸过的女人们,在被当做举国控诉素材的同时,却因“失贞”而从社区开始承受着国人自己的歧视,而这一面真相在过去多半个世纪中极少能被说出来,更遑论被整个国家承认和检讨。这种对幸存者之声的极度压迫,与对性暴行的极度羞耻,正是一体两面。在这种语境下看《金陵十三钗》,可见它其实是又一次试图从民族羞耻中自救的努力,通过以无尽悲愤的口吻将这种羞耻放大演绎作为洗礼,以及通过证明国家、民族和男人已经尽到了拯救“好女人”的责任;也是又一次压迫——通过把受害者刻划成一群“自愿”的坏女人。总之,女人又象征性地治疗了一番无法愈合的民族自尊心,而且,通过通俗大片的操作,还提供了一次让观众围观暴力、消费性受害者惊惧哀惋之美的机会。

《金陵十三钗》也许是一部好电影,也许是一个好故事,但传达的却未必是一种值得赞许的价值观。西方信仰中相信生命都是平等的,佛家亦说“众生皆等”,即是如此,又为何妓女的牺牲换来学生的安全就是值得称道的“大义”呢?佛祖曾有“割肉喂鹰”,以期救赎他人,却在最后顿悟:肉体的重量也许可以不平等,灵魂与生命的重量却是平等的。这是大悟,而《金陵十三钗》里,显然体现的依然是俗世的、东方的价值观。这仍然是一部极具中国特色的片子,依旧没跳出近几年中国导演一贯的价值取向,那就是一个以命换命的故事,《集结号》是这样,《唐山大地震》是这样,《赵氏孤儿》也是这样,《金陵十三钗》还是这样。总是一方比另一方看似更有价值,或是更有权利活下去,然后看似卑贱的一方舍生取义,或者干脆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就做了炮灰,似乎不这样搞一下就不能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就不能体现出大局和个体之间孰轻孰重的关系。中国导演永远拍不出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的片子,用八个人的生命为代价去拯救一个士兵,因为我们永远要弘扬用一个人的生命为代价去拯救八个人,领导除外。现在看来的确如此,一个人这么拍,两个人这么拍,所有导演都这么拍,这就不仅仅是一个和八个的问题,说到底依然是一个生命能否用价值衡量的问题。大概中国历来地少人多,资源稀缺,养成了国人做什么精于算计的思维定势,即便是生命也能够通过换取得以实现最大化价值,于是在中国导演看来,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莫过于占到便宜,以一条贱命换一条贵命无疑正是占了大便宜。也许抛去历史的伤痛不提,在电影中比之外在侵略力量更加可怕与邪恶的是中国人内心的“卑贱之分”,比之禽兽一般的日军更加可恨的是那些貌似纯洁高贵的女学生们。这些女学生们心安理得毫不推辞的接受了这些因为性污名而被她们践踏到底,连处女的茅厕都不能进的女人的牺牲,因为她们也感到自己比这些妓女们高贵,值得她们的魉牲。而女学生们在电影中正是被隐喻为中国的未来希望,由此我们可知,这样的“希望”有多么的狭隘、自私,却披着圣洁的名义。或许在这个故事的最后,被强奸的并不是那些美丽妖娆、风情万种的女人,被强奸的正是所谓的“民族大义”,还有被假惺惺的挂在嘴边的“众生平等”。

篇5:金陵十三钗影评

5百变面具

——评《金陵十三钗》

小时候,我看过马戏团的杂技,其中《变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大人对我说过:其实一个人有多张脸。那时,我并不能理解。但是在看过《金陵十三钗》后,我忽然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电影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后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辱,准备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救下。最后,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约翰本是贪财好色的殓妆师,玉墨本是妖娆美丽的风尘女子„„原本应该是这样的。可是,在残酷的现实和人性的光辉下,他们带上了百变的面具,化身成为了善良正直的神父、清纯可爱的女学生„„我为他们而感动!其中,艳丽的旗袍的风尘女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起青楼妓女,大家或许在脑袋里面就会浮现这样的场景:酒池肉林快活乡,纸醉金迷脂粉阵。说起秦淮河,更多人的回想起这么两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身在青楼的风尘俏佳人,手执琵琶人招展,一句大爷入店来,双腿张开香闺生暖红帐飘香。春宵之后,再无他情,于是戏子无情,婊子无义,流传千古。

本应该是这样的,可是„„在后来的时候,我们应该记得浦生难受时,豆蔻说,就剩一根弦了,弹的比瞎子要饭还难听,这时候,豆蔻已经把浦生当成了她的弟弟。可能会多人会认为,豆蔻是真的想嫁给她,那么为何要让浦生去最大的舞厅,看最美的女人呢?为了浦生能够听一曲《秦淮曲》,后来,她和香兰去妓院拿琴弦,路上被日军追杀,丢在了路上。当她们得知琴弦掉了的时候,不是想到的是逃命而是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去把琴弦拿回来。当香兰被杀的时候,依然竭尽全力,抱住日本人的腿,给豆蔻的逃跑赢得时间。在后来她们俩踏上了不归路,为了浦生能够听一曲《秦淮曲》她们献出了生命,在这里谁敢说,婊子无情?

在学生们要集体自杀的时候,是约翰和剩下的十二个女人极力的救下十三个女学生,并说我代替你们去,有姐姐们呢。十二个女人终于露出她们的侠义和果敢。

最后是决定赴日本人的死亡之约,她们唱起了《秦淮景》,在明知道死亡的结局的情况下,依然如此。人性压倒恐惧,大义压倒一切,最终她们成就了秦淮河边的琵琶绝唱。

她们成为了我眼中最最耀眼的存在!

电影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1937年的南京就是人间地狱,到处是屠杀、屠杀、还是屠杀、奸淫、奸淫、还是奸淫。想到这样的一段历史,总是让人心痛。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不少,印象深刻的也就是《南京!南京》、《屠城血症》、《南京大屠杀》、《南京1937》、《东京审判》等等。这时一段血洗的历史,主要人物不尽相同,但是历史无法修改。而《金陵十三钗》将主要人物集中在了十四位妓女的身上,彰显民族大义。

而这场大屠杀的刽子手是日本士兵。他们也有着百变的面具。他们在日本是丈夫、父亲、儿子的角色,可是下一秒他们就是奸淫掳掠的恶魔。试问,他们的人性何在?午夜梦回,他们不害怕吗?相信每个中国人是不会原谅日本的!!看完金陵十三衩,又一次联想起很多事情。被誉为央视知性主播的柴静,曾经非常“理性”的反问一位多年来始终致力寻找战友遗骸,并为之立碑的抗战老兵:您这样做不是在培养仇恨吗?但难道中国人不该记住日本人带给我们的仇恨吗?确实,我们常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日本首相真的跪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真诚谢罪,我们可以以德报怨;但对于这样一个死不改悔,永不认错,甚至认为是中国人编造屠杀谎言的民族,中国人不该仇恨它吗?对于孩子过于宽容那不叫爱而叫袒护纵容;面对仇敌忘记仇恨而自我安慰那叫没出息、没骨气!我们可以不冤冤相报,但绝不能忘记曾经受到的伤害!

当然,有人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有理性。爱国,不管大家是否确切的了解历史,但大家爱国的那颗心是不容质疑的,只要中国还在,只要中国人还在,我们大家就能永远坚持下去,直到最后那一个人倒下那刻,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们可以抱怨,抱怨去日本生活的中国人,抱怨自己国家没有日韩美那么科技发达,但是我们要相信,我们有很强大的智慧,我们有14亿人,我们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发达的国家,一个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家,成为整个地球最强的国家,成为这个世界的王者,我们要有这样的理想,然后再去奋斗,为了这个理想,那么理想终究一日会达成,或许不是现在,而是十年后,二十年后,但是我们不能懒惰,不能泄气,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会越挫越勇!

篇6:金陵十三钗最犀利影评

——带色情的爱国主义

妓女自古以来是爱国的,连遭人轻贱的妓女都懂得爱国,或者说中国的爱国主义要靠几个名妓来体现,而名妓的爱国离不开她们的“献身”,这就是电影《金陵十三钗》所要传达的一个重大信号。

笔者以为,张艺谋的大片力图制造一种效果,上半身爱国,下半身爱色。

唐朝诗人杜牧有句名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金陵乃六朝古都,集中了千年古国的经济文化精华。六朝金粉和秦淮风月,催生了中国情色地理的中心。作为古代南方最著名的红灯区,秦淮河摇篮催生了名妓董小宛、李香君、陈圆圆、柳如是、马香兰等等。

君不见,李香君头撞墙壁而血溅扇面,成为《桃花扇》中献出政治贞操的著名隐喻;柳如是因史学家陈寅恪立传而身价倍增;董小宛则因金庸的武侠小说而名噪一时。所有这些高尚妓女的事迹,颠复了杜牧的杰作,并“古为今用”,构成了电影《金陵十三钗》华丽的舞台装潢。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是广大的工农兵大众。1937年侵华日军在南京展开举世震惊的大屠杀,30万中国军民被血腥屠戮,其中八万女性遭到

摧残杀害——这原本是一个血淋淋的史实和冷峻的法律指控,它要成为人类反思战争暴行的重大主题。但在电影《金陵十三钗》里,情色地理和战争地理,秦淮河的悠悠历史风尘和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现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场景,却发生了一幕令人们万分尴尬的、戏剧性的、充满温情的组合。在这里,少数妓女成为爱国主义的主体,这显然是荒谬的。

一座由西方“神父”主持的南京教堂,于1937年的漫天烽火之中收藏了一群金陵女大学生与十三个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以及六位国军重要伤兵。在大屠杀的背景下,青楼女子们身穿唱诗礼服,暗揣刀剪,代替女学生奔赴日军的魔窟。而赴死场面的描述,是一次对爱国伦理的神圣超越。

叙事的高潮降临了——妓女从普通的性工作者,经过赴死的洗礼,转而成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圣女。“十三钗”虽有经营肉体的历史,却坚定捍卫了民族国家的精神贞操。在编导的巧妙安排下,金陵妓女们面对两次精神性献身:第一次向基督的代表英格曼神父(西方的符号)献身,第二次向民族国家(东方的符号)献身,进而吹响向好莱坞进军的号角。

英格曼是沦为流浪汉的“入殓师”,作为一个冒牌神父为躲避战争而在教堂纵酒买醉,还不放过躲避战火的妓女。但是他却在救赎别人的危机中,完成了自我救赎的精神历程。这是

一种源于小说原作者但是更为高明的叙事策略,它超越了原作者的惯有套路,陷入了西方式的宗教主义,消解了好莱坞和中国导演及片商的价值鸿沟。

这类的戏剧其实就是以情色渲染市民的眼球,打通东西方的文化壁垒,已达到暴利的目的。更让人愤慨的是,还非要以历史文化为背景——尤其是把它放到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下面。总体来看,这就是打着高尚的爱国主义旗帜来卖淫。大肆宣传这个主题,还不去直接去宣传三级片更直接。

毋庸置疑,政治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杂交出了中国特色的情色爱国主义电影。没有情色吸引不了眼球也就没了票房,这做亏本生意是不行的。没有爱国主义通不过审核那肯定连这片子都出不了,更没得赚了。有了这情色爱国主义的主线,再加上所谓教堂的圣洁场地,再涂上绚丽色彩的人文画面,也就有了通向奥斯卡的敲门砖。说白了中国电影人的心中圣殿还是奥斯卡,不管嘴上怎么不屑一顾,可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中国人全明白。但愿老谋子这次能如愿以偿为他自己也为咱中国弄一小金人回来显摆显摆!

不过,笔者以为,抗日战争中那无数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为什么不来拍成一部张氏大片呢?而偏要抓住妓女题材大做文章呢?原因我想只是因为当中缺少了情色的成分,而靠一群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妓女来发展票房事业,又能够给人什么样的教育意义呢?

上一篇:有关军队的优秀作文:军队的参观下一篇: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