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几点建议

2024-04-09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几点建议(共11篇)

篇1: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几点建议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几点建议

成都市太平中学林文佳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利用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或多种渠道广泛搜集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设计。二是利用课件和网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开发学生学习心智,感悟学习的价值,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三是课后利用网络,实现师生,生生互动,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反馈信息,以实现教学设计的进一步优化。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很好地融入课堂呢?下面是几点建议: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过程的设计”,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来说,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媒体、评价设计以及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要素,是教与学的事前规划,是课堂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对话的桥梁,是关系课堂教学效果及课堂生命活力的关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定,一般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的。而在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进行的过程设计、媒体设计、评价设计就主要靠我们的老师灵活运用了。1.合理选择教学媒体

教师们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网络、电视、书刊杂志、生活中等多种渠道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包括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实物等);我们不要产生“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就无法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这一错觉。要使教学素材紧扣主题,对它进行适当的整理、归纳、分类、有机组合,形成系统,而不是简单的素材罗列;要规划好素材呈现的方式、时间,以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素材的来源要尽可能向生活靠拢,要让学生在已有经验上来直接获得知识的体验,获取知识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利于进一步展开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合理优化组合计算机的图、文、音、动画等特殊效果,及时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使教学张驰有序、动静协调、画面和谐大气。不能为了使课件的画面“生动”而硬搬一些不必要的媒体到课堂上播放,“喧宾夺主”地引入信息技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2.利用信息技术合理规划教学过程

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渠道,搜集不同学校,不同老师的各种教案设计,进行比较、筛选,再结合自己学校的教学实际而达到教案设计的最佳方案;我们应根据教案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时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适时地应用课件,太早或滞后应用课件,都会冲淡课堂教学气氛,会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打乱学生思路。多媒体课件不能文本太多,或过于花哨。不能把课件制成板书搬家式,也不宜画面杂滥,片面追求吸引学生眼球,课件的目的应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突破课堂中的重、难点问题。课件应做成模块式的,老师应根据课堂实际,选择性的使用课件,且忌点击“下一步”到底,否则,整堂课主题不那么鲜明地呈现,学生听来,不知本堂课所云。

(二)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实施教学过程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课堂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种媒体及新颖的上课方式来实施教学过程。1.合理使用多媒体

媒体出示的时机要恰当,信息采集的空间要合理。太早或滞后应用课件,都会冲淡课堂教学气氛,会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打乱学生思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确实能使知识由抽象变直观,使上课氛围变得更加生动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媒体。比如语文课,我们可以借助图片、声音、视频等良好展示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形象理解。但语文课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的,语言文字自有其想象、概括的特点。就直观性而言,它逊于其他媒介,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语言文字留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有可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受到压抑。又比如数学课,老师们往往用幻灯片将解题过程一下从投影仪放出来,代替了粉笔的书写过程,殊不知,传统书写过程中,老师可以边写边讲,学生也可以根据书写的进度去展开想象。所以,在现在的这种做法下,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学生的思维往往滞后于老师的板书过程,这是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的。技能课或者实践课,我们老师不能仅仅根据几幅图片,几种声音或几段虚拟试验来过早地得出结论,而应提倡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生活实际中去感知信息,获取信息,去自主获得真实的试验感受,真正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应仅仅局限在教室中或学校内。2.采用网络优势,合理采取多向互动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所谓多向互动,是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而网络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教师在课前可通过聊天程序、BBS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同学们布置课前作业,将电子教案传送给学生,使同学们对本堂课要讲授的课程获得一个基本的经验。在网络课上,教师可以将部分课堂任务用BBS或电子邮件发布,同学们用BBS或在线聊天进行课堂交流,学生用BBS或电子邮件的形式交课堂作业等。由于网络有先进的BBS、在线聊天等实时交流技术,它为各个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网络教学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为他们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网络教学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也可发生这种交互作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进行协同式学习。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利用网络条件下的交互模式也不是万能的,不可以完全依赖网络。例如,通过网络来进行交流的交流技术对学生来讲,水平是参差不齐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对于计算机水平普及不高的地区,师生间通过网络交流或许不那么顺畅,搞不好,还会影响教学校率。其次,有些学科的特点是不适合网络交流的,比如英语,重在语言交际,而通过网络是无法体现口语交际能力的。还比如,一些数学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是与教师的讲授分不开的,而网络是不能达到这种声、情并茂的效果的,现阶段的交流技术对这些信息的传输也是力不从心的。此外,网络教学的课堂教学秩序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利用信息技术,实时进行教学评价,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 在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聊天程序,BBS等和学生进行现场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评价。课后,教师还可以电子作业传给学生,利用计算机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知道自己的知识缺陷,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去。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掌握他们的学习动态,从而及时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教与学的双向良好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校率,提高教学质量。

四、最后的几点建议

希望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资金、政策、组织领导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希望广大教师能积极投身到新的教育方式的变革中去,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教法,大胆实践,相信我们最终将会迎来教育改革的春天,为提高全民族素质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2: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几点建议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作为今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必备技能,各学校已经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教育课,就我的体验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具抽象性,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可以将数据、文字、图象、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并且制成课件后,还可以按教学的需要随时变换组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 选择利用好已有CAI软件进行辅助教学。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CAI软件,我们安装上后,就可以指导学生去使用、学习,如《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等软件。

2. 搜集素材,自己整理并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已有的CAI软件由于不是自己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难免与我们实际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已有素材,或者从其他软件及网上找到一些好的素材。然后我们可以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及方正奥思等软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合成多媒体课件。

二、上机操作过程的改革及优化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教育学科教学的一大优势,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手脑并用,从理论到实践,在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加深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易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但是上机操作如果组织不好,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象通常一位教师上课,要辅导30?60位学生,由于学生上机目的不明确,准备的也不很充分,只是充满新鲜好玩的心理,或随心所欲乱做一气,或“人云亦云”?看到别人干什么,自己也干什么,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上完机后觉得自己一节课后好象什么也没学会。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机房上机操作前,首先利用双向教学系统或在机房通过屏幕广播把主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强调一遍,并在上机操作以前及上机完毕后让学生完成《上机实验报告》,包括:A 上机目的(学生通过这次上机操作想要学会哪些东西及达到什么要求);B 上机内容(根据所讲内容及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C 上机步骤(这次上机操作的简要步骤及提纲);D疑难问题及遗留问题(学生这次上机操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E 自我评价(对本次上机操作效果的简要评价)。其中A、B、C在上机操作以前必须填好,D、E在上机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经过以上改革,学生上机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出错率较少,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共性的问题可集体讲解,充分发挥了上机操作的`优势。

三、重视作业的处理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作业易被教师所忽略,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布置合理、适当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习效果。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可操作性强,所以布置作业应多注重实际,与上机操作及上机报告结合起来。如在讲完Wps文字处理文字输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篇文章(字数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如上机心得、自我介绍等,进行输入、设置字体、字号、颜色等,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写作能力。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所所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和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讲授《网上冲浪》时,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联系,教师先留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访问教师自己的网页或课件(局域网)或相应的教育网站,自己解决这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再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统一总结。这样学生兴趣很高,并且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与其他学科双赢的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课要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上机操作这一优势,并注重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至立,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11-7

2、章剑卫, 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2)

3、何克抗,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篇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

●●教学准备

1. 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及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2.注重知识更新, 提高信息素养, 熟练掌握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内容。

3.学习课程标准, 开发相关教学资源。学科教师应该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把握课程标准中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 了解教材的编写原则、所授知识在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地位、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积极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 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提高课程开发能力;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确立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正确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4.了解学生认知水平。通过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做到心中有数, 进行因材施教。

5.认真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1) 设计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巧妙地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和上课过程是关键, 注重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基础知识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活动中, 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 使其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如:设计一个小游戏, 展示优秀作品进行课堂导入。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各种有效的学习活动方式和内容。

(3) 设计合理的问题和任务, 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操作水平。

(4) 设计多种有效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交流和评价。

(5) 设计完整的课堂教学流程, 过渡自然流畅。

教学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开展过程, 学生操作练习的内容、探究的任务, 板书内容。

●●教学过程

1.创设有效合理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 教学过程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 分散难点, 突出重点。

3. 合理运用讲授法, 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坚决杜绝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4. 应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循序渐进, 问题和任务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操作水平。

5.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

动、共同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创设一种开放、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大胆创新, 使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过程, 使全体学生的技术素养都得到发展。

6.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技术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 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 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 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

●●评价与考核

采用有效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在评价中, 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方法的多元性。

1.建立适当的评价方法, 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期末考试题作为主要考查方式。这种终结性评价, 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 不利于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而且这种考查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下的评价理念是多元化的, 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 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2.可以根据具体的考查内容将考查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

这四个等级分别是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这种及时的反馈与评价, 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情况, 引导学生以身边优秀的学生为榜样, 从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改进学习的愿望, 强化学习动机。

●●课后教学活动

1.一定要进行课后教学反思, 写出教后感。

2.认真及时地批改课后作业, 并作出反馈。

3.进行课后辅导工作, 对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篇4: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几点建议

数学是一门难学的课程,也是一门难教好的课程,它所以困难在于:(1)数学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自然科学常发生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情形,但数学不会如此。数学学习是数学发展史的缩影,是一个累进过程。这章与前章,这科与另一科,密切联系,前面的学习水平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2)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3)数学是人类活动、创造性的产物,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是数学方式的思维。认识是个人独特的构造结果,人的思维活动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每个教师有自己的教学习惯、教学特点,即教无定法,但教有定规,这个“规”,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要符合数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导致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只有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真正地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教育要展现数学的思维过程,要学生领会和实现数学化,自己去“发现”结果。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设计优化的教学环境,是每个教师天天要遇到的难题。

高科技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也改变了数学知识的结构和课程目标.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开阔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反璞归真”揭示数学本质,“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突出算法在数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力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相关部分。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对这些源于技术的变化应付自如,这一切的实施必须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观念的一部分。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

数学的创新教育,更需要数学实验、猜想。在数学实验中,观察、分析、对比、归纳、建立关系,处理数据、发现规律,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

二、信息技术方便地实现数学对象的多重表示

信息技术使数学概念、理论及数学问题容易用数字的、图形的、符号的、语言的等多种方式表达。学生可以在这些表示法之间进行自由转换,既可以用计算机或计算器的数据处理分析功能、作图功能、可视性与动态显示效果,又可以通过图形的方法或数值的方法来探索数学,使得“多重表示与表示的互相转换”这一重要的学习理论的实现成为可能。

三、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信息技术的融入利于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发展。

四、信息技术可以发展学生思维

信息技术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更高级的概念与能力,学生可以达到传统途径下所无法实现的领悟层次。

五、信息技术使数学思维“可视”

信息技术传递动态信息的特点使思维“可视”,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供“直觉”材料,为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

六、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特色教学

由于大量的教学资源库的出现,丰富的教学素材(案例、动画、课件、多媒体题……)供教师按自己的个性特征、教学习惯、教学特点灵活选择,实现特色教学。

因此,实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将是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篇5: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几点建议

一、设计与学科相关的任务选题

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的特点,有些知识模块兼有其他学科课程的特点,其中的数学和美术,它们的关系相当密切。信息技术不要唯信息技术而教学,要与相关学科相结合,当然我们不可能在信息课堂上讲述与学科关系和结合点,但若能够在学习任务设计中选择与学科相关的任务素材,这样可能会对学生更具吸引力,更有深刻的印象。例如,学习Excel中的数据统计中函数的应用,我就以学生“成绩表”的统计为例,其中计算总分、平均分、合格率等都要运用到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又如,在学习Photoshop中的羽化和透明度的使用时,我就选取了制作一个“海上蜃楼”景象的任务素材,而“海上蜃楼”是物理学中一种光的反射现象。还有在Flash中图形动画的制作时,我设计了要求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动画:沿着等腰三角形的高一边对折与另一边重合,这样学生对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质有更深的了解。这样选取素材的同时也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因此,设计与学科相关的任务选题,可以将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的知识看作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学习操作技能。

二、设计当前热点人物和事件的任务选题

灵感来源于生活,将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作为选题内容,更有真实感和亲切感。如,当前的新闻人物事件,或当今流行的时尚元素,或是当前有什么重大的节日等都可以作为任务选题。例如,在页的设计《综合活动———制作主题网站》这一课时,刚好是我国“嫦娥一号”奔月成功,我就选择有关“嫦娥一号”奔月的素材,并布置任务完成网站制作。由于取材于现实,而且是当前的热点事件,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Word学习图文混排》这一课中,是母亲节期间,我就选择有关母亲节的素材,要求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制作一个贺卡用电子邮件发送给母亲,由于是自己制作的,可以更加真心地表达自己的心意,所以学生有很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这些素材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德育渗透。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学生对当今的流行时尚和偶像人物非常熟悉和追捧,我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设计学习任务。又如,在学习Photoshop中图片的处理时,选用刘翔或影视人物的照片进行加工处理,在现场音乐的编辑中用周杰伦的歌作为练习题材,用学生喜欢的明星偶像人物作为选题素材,这样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起来了。

三、设计实用性的任务选题

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它既注重基本知识技能的训练,又不能忽视辅助学习功能,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让学生在琢磨使用过程中学会信息获取和处理,使信息技术真正辅助学习。如,讲到“搜索引擎”时,以往一般是随意提供几个关键字作为任务素材,然后上网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这样效果不好。但如果结合与学生刚学习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相关知识内容来提供任务素材,或许更能体验到搜索工具的实用性。例如,了解到学生正在学习语文新课《济南的冬天》,我就让学生搜索有关“济南”或“济南的冬天”的信息,以及作者“老舍”的情况,因为学生刚开始学新课,所以非常感兴趣,既增长了知识,又体验到搜索引擎可以用来帮助学习的应用。又如,在学习《主板和接口》这一课时,我选择了“主板内插槽故障”现象分析的任务,通过主机报警声了解到相关插槽和接口,如,不断的长报警声说明内存条松了,这是常见的现象,是非常实用的。又如,在学习Photoshop中图像色彩处理时,可以用学生自己的照片,或同学之间外出活动(如,运动会、军训)时所拍的照片,或在课堂现场即拍的照片进行分析处理,这也是学生身边发生的,很实用,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学习效果很好。

四、设计具有本土风情的任务选题

篇6: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几点建议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百年邮政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百舸争流,各领风骚数十年,未来邮政如何发展?明天邮政将会是怎样?是每个邮政人经常思考的问题,个人也有些粗浅建议,供领导批评、指正。

一、宏观集团规划层面

1.本质上邮政属于服务行业,建议站在邮政客户的角度设计产品、流程及服务(以邮政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邮政客户带来便利与价值,企业内部管理或利益分配的需求不能影响客户的便利与基本价值)

2.建议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自助化、自动化应用水平,引导邮政客户通过互联网网络、自助终端设备等自助服务,提高服务的便利性、更广的范围、更长的服务时间。

3.建议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全球范围内各类合作伙伴的有效协作,特别是尽快实现集团内部各部门、各业务板块之间的紧密协作,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更好的客户服务体验。

4.建议建立邮政的数据中心与信息研发中心(高层似乎已有考虑),主要是提高企业核心创新、建设能力以及快速的市场响应能力。建议信息局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比如:前沿信息技术的跟踪研究、软件开发与测试、信息系统项目的管理与监理等),信息局才能有机会承担更多集团信息化的职责。现代企业很难抗拒信息化浪潮,但是企业信息化的工作与职责必将、也只能落在有能力、合适的组织与人员的肩上。

5.建议站在集团组织层面设计、规划、实现信息系统的安全,而不是站在各个应用系统的层面以期实现信息系统的安全,因为信息系统离不开网络,集团企业内部鲜有孤立的信息系统,而安全具有典型的“木桶效应”。

6.提高集团信息系统横向的聚合度,当前上下级间跨区域的信息系统聚合已经比较成熟,现在已经到了集团层面横跨业务或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横向聚合信息系统的阶段了,建议加强信息系统整合,减少信息系统数量以及网状复杂的系统间接口。甚至可以考虑到与合作伙伴的信息系统整合,进一步提高效率及更好的客户服务体验。

二、具体实施需求层面

1.时不我待,顺风、淘宝等新兴民营企业已经收集了相当数量的名址数据,建议百年邮政尽快落实邮政号的应用,方便用户用邮的同时,加强邮政客户隐私的保护。与之配套措施:加强城市投递网的建设,考虑为其他的快递公司提供代投递服务,进一步扩大投递端的市场份额(当然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建设,确保投递质量)。

2.建议启动邮政综合门户网站建设,实现邮政客户一次登录,即可自助办理非实物处理的邮政各个板块的业务,如:购买邮品、邮品交易、预约自动发送贺卡、输入信息发送实物邮件、预约上门收取包裹或快递、汇款、缴费、买保险、订阅期刊、网上购物等业务,同时保存邮政客户现实的社会关系网数据信息,在方便客户操作的同时,可以方便实现客户行为、关系分析,创新新产品或服务。配套措施:解决好内部利益分配,确保自助式受理服务与网点受理服务后期处理的一致性,以及企业信息系统的高度整合、更灵活的架构适应新业务需求。

3.建议适时启动招标合适的合作伙伴,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方便客户用邮的自助设备,如:与后台信息系统网络连接的、占地小且方便置放小区或街头的自助收寄及自助投递设备、网络化的信息邮筒或邮箱等智能终端设备。

4.建议利用邮政品牌与资源优势,尽快启动期刊实物、电子有机结合的发行方式,实现用户使用平板电脑、电视等终端阅读期刊,整个流程完全可以实现自动化,在成本、时效、服务范围、易于实现国际化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报纸期刊的电子化发行应是一个发展趋势,竞争对手正在培育市场,有利邮政的时间窗口已经很是迫切。

5.建议利用成熟的信息技术,构建一个平台,为社会企业、公众提供信息采集、费用支付、实物运输、终端投递的物流服务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机票预订、票务代理、公共缴费、票据寄递、照片打印、图纸输出等业务。

6.建议开发通用的物流高端产品,实现邮政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在输入邮件号等信息后可以近乎实时监控邮件的位置信息,足不出户监控重要邮件的运行轨迹,甚至直接与邮件保管员进行视频通话。

7.建议实现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自助发送贺卡、报刊与新邮预订;借助11185语音平台,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实现与方便不会书写的人们自助发送实物信件,扩大普遍服务范围与新增普遍服务方式;通过操作电视遥控器自助查询邮件信息或者阅读报刊等创新型业务。

篇7: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几点建议

第四小学 白凤兰

近年来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的成功让许多农村学校看到了希望,这两间学校的成功秘决主要体现在高效课堂模式的有效实施。结合成功学校的经验和学校本身的实践情况,本校提出了“三为主,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为信息技术课堂点起了明灯。回顾信息技术课堂,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慢慢地失去了以前的吸引力。如果课堂教学过于机械化,效率低下,则难以持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本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谈谈在构建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的几点看法。

一、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是关键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观念转变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是必修课,管理上要正规起来,一旦教学管理层面不重视,学生就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同时要想提高教学技能,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其它科目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作为农村学校,我们请进来比较难,那就走出去,多听优质课、观摩活动课,从中找出自己与其它教师的差距。同时,不同学科之间的借鉴也很重要,相对副科,其它学科发展的历史已经很久,教学方法,课堂模式都很成熟,我们可以从它们的课中提炼适合自身教学的东西,总结归纳,最后为已所用。

二、教材处理,串联教材知识点是前提

信息技术课本特点虽然是图文并茂,时代感强,但部分单元每一个课时一个知识点,知识点显得过于零碎。许多时候,学生学了后面知识,就把前面的知识给丢了,教学起来老觉得“青黄不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自己创设主题教学,做到每一课时有一个练习,由浅入深,前后练习连贯性强,到了后面那几个课时的练习,综合性特别强,几乎应用到前面所有的知识点。例如在动漫制作教学时,由于flash制作本身就非常有趣,对学生吸引力强,我就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练习,让这些练习显得更赏心悦目一些,学生一看就喜欢了。在后面的一个练习里,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短片,在这个短片中,几乎包含了前面所有的知识重难点,如变形效果,动作效果,层的操作,遮蔽效果,按钮等。学生虽然用了一节课才完成这个学习内容,但他们在完成的过程不断地攻破了重重的难题,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激情,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就感。

三、任务驱动的有效实施是保证

结合学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本人在教学中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这样既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真正主动、高效地学习。但怎样才能使这种任务驱动式教学真正有效地进行呢?

1、创设“任务”情境,唤醒创作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设置情境是激起学生兴趣的很好方法。德国一位学者说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是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这个比喻很形象,它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情境能让学生身心俱在其中,在品味欣赏中获得知识。比如讲授Flash动画制作时,我首先演示的是学生喜爱的篮球运动动画,通过形象生动的范例作品的展示,不仅能很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能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2、设计“任务”层次,不断深化学习。

由于学生起点不一样,计算机的普及情况不均匀,学生接受能力也有很大不同,而课时是一定的。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上分出三个层次:基础教育、深化教育、特长教育。教师进行任务教学时,可以在一节课里设计好几个任务,但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原则。比如学习七年级”自己动手电脑”时,根据学生自己的家庭情况和意愿,完成一份电脑硬件配置单,分为三个任务:①有表格、硬件类别、品牌型号、单价 ②有电脑配件图片 ③有文本框、艺术字、自选图形、表格填充效果设置等。学生马上被这些“任务”所吸引住,他们设计的电脑配置单总价不一,想法很多,制作非常美观,知识应用恰到好处。

四、夯实课堂,在常态中体现高效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使课堂活力四射,要上好课,必须在“活”是下功夫,这样往往导致部分教师过分关注课堂的“活”,而忽略了课堂的“实”,最终的结果就是: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学到什么,只记住了一些花把式。另有的教师认为,课堂应回归“实”上来,按照传统的教学,整节课以教师讲解为主,最终导致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毫无学习兴趣。我认为,寻找常态下高效课堂,既要做到“实”,也不能缺乏“活”,应做到实而不死,活而不空。

我曾听过一节区教研课,课题是初中信息技术《人口统计》,主要讲解Excel的公式统计。这节课没有设计任何的花样,老师先以日常生活中信息数据管理为例导入,使学生轻松地接受Excel概念,接着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生活中常用的考试成绩、班级人数、家庭收入和开支调查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理解Excel公式概念。最后开始讲解Excel的公式统计的各知识点,其中有一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个身体状况调查Excel程序,让学生输入自己的身高和体重数据,然后看结果。一下子,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如脱僵的骏马,开始在程序里面与同学进行测试。最后老师点击单元格展示出里面的公式,通过此举,学生印象非常深,真正了解原来在“身体状况”单元格中藏着一个公式,也真正理解了Excel公式的真谛。

五、优化课堂评价,为高效把关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取知识的对与错,更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爱因斯坦说过:“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时地给予反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要让学生充分争论、讨论,对于典型、优秀的问题给予表扬和鼓励。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当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请其他学生共同分析回答,并展开探究;对学生操作过程及学生作品可以请学生一起进行评价赏析。

比如教学Flash动画制作“高处落下的小球――设置动作效果”一课后,一学生提出:“小球从高处落下后能否再作其它方向的反弹运动?”我马上将这一问题作为拓展思考题,让全班学生讨论思考,协作探究,共同评价。经过引导、讨论、尝试、展开,结果有的学生制作出篮球运动时投篮中框反弹的动画,有的学生制作出一小老鼠从高处掉下地面,翻滚仓惶逃跑的有趣画面„„最后在作品评析中,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篇8: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几点建议

一、情境创设, 真实合理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 基于“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新课程理念,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然而, 由于很多教师对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质把握不够准确, 以至于创设出来的教学情境或为教学需要而有意杜撰, 或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远离学生“最近发展区”, 使教学情境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纵观众多采用情境教学法的信息技术课 (包括一些优质课) 上出现的一些问题, 我认为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境创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情境创设要真实、合理、有效。实践证明, 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学习任务时, 会持续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然而很多时候教师为了教学需要而创设的一些牵强附会、貌合神离的教学情境很难让学生在情境创设的问题解决中体会与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 更别说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了。

第二, 情境创设要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基础,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创设的教学情境远离了学生“最近发展区”, 超过或低于学生的认知范围, 都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 让学生借助教学情境有效学习。

第三,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可喧宾夺主。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因此, 为教学需要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实际生活问题的去粗取精。

二、不同课型, 不同策略

新课程“国培”中信息技术学科根据课程内容侧重点的不同提出了四类课型, 即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和作品制作课。教师可根据各课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每类课型的特点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最佳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理论课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如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等。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 或通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兴趣, 或利用直观演示、类比、趣味游戏将原理性知识形象化。

技能课是一种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及某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根据技能的复杂程度, 可采用不同的授课思路, 如惯用的讲练法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技能课的教学不能设计成单纯的技能训练, 而应该注重利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真正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技能, 并反过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实验课主要涉及一些像计算机硬件组成、计算机网络中相关物理设备的连接和局域网组建等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实验报告的内容, 报告设计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以“计算机硬件组成”部分为例, 由于大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没有见过构成计算机的主要硬件实体, 如电源、主板、光驱、CPU、硬盘、内存等, 至于硬件组装更是遥不可及。通过《计算机硬件组成实验》中对这些硬件实体的观察和电脑整机组装过程的亲身体验, 让学生结合理论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有一个直观、整体的认识。还有“网络技术基础”部分, 提到了很多硬件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 如果通过理论课的形式讲授, 因其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离较远, 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此时, 若在实验课中将这些设备准备好, 让学生在了解这些设备功能的基础上, 完成网络硬件设备的连接以及相关的系统设置, 并最终实现上网,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作品制作课是为了综合应用某一阶段所学内容而涉及的一类课型。一般需要学生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 在多媒体一章的内容结束后, 要求学生制作一多媒体作品, 过程经历“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素材的采集与加工—作品的集成、测试、发布与评价”。作品制作课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要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 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异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设计出不同层次水平的任务, 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第二, 注重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 并且各个层次的任务难度要呈现一种梯度上升的趋势。

第三, 要有科学的评价激励策略, 以免让一些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选择较简单的任务而蒙混过关。在实行学分制的学校, 教师可考虑将任务按不同难度计分后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总成绩考核,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 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寻求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法, 并在交流和比较中根据不同的问题需求, 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 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解决策略。

三、主题活动, 扎实有效

新课改让教师感受最深的就是教材的变化, 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新教材增加了“任务”、“交流”、“探究”、“实践”、“拓展”等栏目。另外, 为了能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探索性学习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几乎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都设置了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主题活动。需要强调的是主题活动只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载体,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主题活动的核心和目的, 抓住重点, 促进主题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切不可为了图形式, 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比如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一章的主题活动“欣赏多媒体作品”中, 教师不能一味地给学生播放一些精美的多媒体作品, 让整堂课都在学生啧啧的赞叹声中度过, 而应该根据活动目的, 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 针对多媒体的用途、内容、形式、结构布局、运行速度、运行环境的通用性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展开讨论, 分析作品的优缺点并针对缺点给出自己的修改建议, 从而给学生在思想上, 知识、技能的掌握上及多媒体特点的体验上带来一定启示, 真正达到主题活动的目的。

篇9: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几点建议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和信息,进行计算和推理,可以提供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

数学是一门难学的课程,也是一门难教好的课程,它所以困难在于:(1)数学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自然科学常发生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情形,但数学不会如此。数学学习是数学发展史的缩影,是一个累进过程。这章与前章,这科与另一科,密切联系,前面的学习水平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2)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3)数学是人类活动、创造性的产物,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是数学方式的思维。认识是个人独特的构造结果,人的思维活动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每个教师有自己的教学习惯、教学特点,即教无定法,但教有定规,这个“规”,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要符合数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导致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只有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真正地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教育要展现数学的思维过程,要学生领会和实现数学化,自己去“发现”结果。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设计优化的教学环境,是每个教师天天要遇到的难题。

高科技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也改变了数学知识的结构和课程目标.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开阔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反璞归真”揭示数学本质,“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突出算法在数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力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相关部分。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对这些源于技术的变化应付自如,这一切的实施必须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观念的一部分.

(1)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

波利亚提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更象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的创新教育,更需要数学实验、猜想.在数学实验中,观察、分析、对比、归纳、建立关系,处理数据、发现规律,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

(2)信息技术方便地实现数学对象的多重表示

信息技术使数学概念、理论及数学问题容易地用数字的、图形的、符号的、语言的等多种方式表达.学生可以在这些表示法之间进行自由转换,既可以用计算机或计算器的数据处理分析功能、作图功能、可视性与动态显示效果,又可以通过图形的方法或数值的方法来探索数学,使得“多重表示与表示的互相转换”这一重要的学习理论的实现成为可能。

(3)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信息技术的融入利于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信息技术可以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发展.

(4)信息技术可以发展学生思维

信息技術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更高级的概念与能力,学生可以达到传统途径下所无法实现的领悟层次.

(5)信息技术使数学思维“可视”

信息技术传递动态信息的特点使思维“可视”,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供“直觉”材料,为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

(6)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特色教学

由于大量的教学资源库的出现,丰富的教学素材(案例、动画、课件、多媒体题…)供教师按自己的个性特征、教学习惯、教学特点灵活选择,实现特色教学。

篇10: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几点建议

赵敏

中小学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但一些教师对下列几个问题感到颇为困惑:怎样才算整合?现阶段我们该从哪里入手?整合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差异在哪里?要大面积启动整合式教学,除观念上的更新以外,在硬件和软件上我们还需要做点什么……、这说明,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都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谈谈自己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几点认识。

一、怎样才算整合?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说法很多,如果对这些说法进行简单分类的话,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专家学者为主的,侧重于站在课堂教学整体的高度看待“整合”。他们认为“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整体中去,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堂教学体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这是一种处于理论层面的“广义的大整合论”。另一类是以一线教师为主的,偏重于从教学实践层面看“整合”的“狭义的小整合论”。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讲求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而不是仅仅用于强化和辅助教学。

二、课堂教学整合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差异在哪里?——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定位的思考。

1.范畴不同。

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有三大作用: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范畴,包含了所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属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一个层面。

2.作用面不同。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考虑信息技术对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的作用,强调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强调对某个或某些知识点的辅助性学习,它考虑的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3.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不同。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力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

资源和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辅助教学则主要着眼于利用信息技术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提高传统课堂教学的效率。

4.对教材处理的自主程度不同。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堂教学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完全可以沿用传统的课堂设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与教学设计能力要求不高。

5.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教师、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不同。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及教学设计能力、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多媒体辅助教学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要求不高,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没有太大的要求。

既然从多媒体辅助教学到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是一个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优化传统教学到革新教学结构的过程,那么,对于熟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师,又该从何处着手,突破思维定势,迈向更深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整合呢?

三、现阶段我们该从哪里入手?——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操作的思考。

既然“整合”的过程是一个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过程,而“融合”就应该是自然的,因此,我们不能用生硬地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去适应新的信息技术的办法来实现所谓的“整合”,而应从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出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努力。

1.调整心态,不要把“整合”神秘化,要以一种平常心看待“整合”。相信任何新的东西若要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必须植根于传统的土壤之中。“整合”也一样,不管它的理论多么新,它的观念多么先进,但在实践层面上,它必定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待“整合”这样一种趋势,我们可以摆出以不变应万变的架势,袖手旁观,毫无作为,而应该立即行动起来。

2.在技术上,研究我们急需补充什么,并努力及早去掌握它们。就像当初在辅助教学的初级阶段,急需学会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一样。

3.在理论上,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看看我们的教学观念有哪些方面需要修正。为尝试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4.尝试运用信息技术、运用网络资源来组织教学,尝试改变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探索能更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作用的教学模式。

总之,现阶段我们应从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做好准备,并且边学习边实践——以尽快熟悉新的信息技术、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为阶段性目的。

四、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所需资源建设的思考。

在设计网络背景下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遇到的一个技术上的困惑,是如何减少学生在搜集和整理教学素材时所花的时间。由于素材分散于广袤的网络之中,检索和筛选比较费时费力,而学生又不可能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用于检索。因此,现在比较普遍的做法有两种:一是教师事先收集足够多的素材,以网页的形式放在局域网上,上课时让学生在局域网上搜索;二是教师事先收集有效网址,上课时提供给学生,减少学生检索的盲目性。但这两种办法的缺陷是明显的: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搜集和整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利用素材的范围;另一方面,由于事先的准备完全靠教师的个体劳动,花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较多,难以持久维持和大面积推广。

素材资源的整理和建设应依靠集体的力量。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解决。

1.教研组内教师个人素材资源共享。

2.改进教研组网页和班级网页的建设方向,从公告型向实用性方向发展。各教研组和班级根据各自的特点,集中精力组织好某一个方面的专题学习资料。在教学时,直接调用各组、各班的资料。

3.与其他学校合作建设素材库。

五、对整合型课堂教学微观设计的思考。

1.设计整合型课,要防止被技术牵着鼻子走、围着技术转,使教学失去方向的现象。

2.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是为了减轻教师的课堂劳动强度。要防止出现一种倾向:给学生一个课题、一台电脑,让他们自己去学,教师只管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不进行过程指导。在整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然应起主导作用。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不能完全排斥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应根据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和教学手段。

4.作为学科教学,不管应用什么技术,采用什么教学形式,近期教学目标一定要“实在”,而且要落实,不能整节课都是远期目标和软性目标。

篇11: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几点建议

2000年10月召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是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一个里程碑。此后,单纯的计算机教育的提法结束了,代之以信息技术教育新概念。信息技术教育不但是课程内容的革新,也是学习方法的革新,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模式不能应用于信息技术教育,而应该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整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时,一要教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二要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首先是一个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首先要多学习教育理论,特别是新课程。有人说,高中是有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但初中和小学还没有,怎么学?其实,不管是什么学科,有些教学的基本理念应该是相通的。据我个人的实践体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值得我们一读的。因为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的熟悉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使命是什么,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如何。小学科学课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好多教学理念对信息技术教学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如探究教学法。在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一般只有一二个,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跨学科听课,在模仿中学习上课经验。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现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是相当普遍,作为信息技术很重要的一部分,哪有在信息技术课上不用之理,何况正可以让学生领略信息技术的无穷魅力。由于多媒体特有的表现力、逼真、虚拟的学习情境和交互会话操作程序,以及在学习内容选择的方便性,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北京洪恩公司开发的《开天辟地学电脑》,利用多媒体技术,并结合仿真虚拟技术,创设逼真的“现实世界”的效果,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发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主人翁感。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光盘,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声有色”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现在网上有许多电脑方面的初级教程,有的还做的相当不错,好象一本电子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相应的链接,依托网络进行自主性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在高年级学生中是很值得倡导的。如洪恩在线的电脑乐园就是一个初学者的乐园。

(http:///pc/index.htm)但这种教程并不完全适合课堂教学,我准备这个学期在教文字处理和多媒体制作时,建立一个专题学习网站,形式主要采用webquest的学习流程,分为“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讨论区”等几个模块,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透明化,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去有针对地选择学习内容。教材是学生用得最多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通过建立学习网站,我们可以把许多优秀的资源整合在一块,如视频、动画、网上电子教程和大量的创作素材。这样的设计是基于一个单元的或一个主题性的活动,而不是分具体的课时,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有个整体的规划,要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活动,三、从教材的使用者到教材的开发者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教材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过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向教材挑战,发挥教材的“特殊功能”。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把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如同数学、物理等的学科看待,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受这些学科的影响太大。从而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本来生动活泼的信息技术课,却因为“别动,先听我讲”而变得枯燥无味。目前江苏版信息技术教材只有一本,而小学三到六年级都是使用同样的书,可有些条件好的学校甚至已经从一年级就开设信息技术课,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能够创造性地使用好这本教材,让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而不是教死书,死教书。

江苏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Windows 98、画图、文字处理、学做多媒体作品、网络基础知识等,在教材的编写体系上,这几个模块是相互独立的,而且教学顺序也有严格要求。但实际情况是,如果我们教师就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话,学生肯定会丧失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打破各模块之间的界限,能教就教,当然每个模块要有所侧重,只要学生能够乐意接受。例如我在教“文字处理”之前,把上网的一些基本操作教给学生,从而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提供方便,从而体现信息技术应用这一主线。现在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在网上浏览自己感兴趣的网页,能把自己喜欢的文字、图片和网页保存起来。学生在制作小报时,他们可选的素材就丰富多,没有必要一定要做书上的例子。

四、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这样做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是削弱还是加强?我们又如何在这样的新标准下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我认为,要强调信息技术的学习在于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学生生活实践的整合,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习者的兴趣,从自然、社会、文化和学习者自身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主题,进行跨学科探究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伴随着问题的产生与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会十分陌生。为了尽快的解决问题,就需要学

生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事实上,学生在信息资源的拥有上非常有限,必须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支撑。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供了保障,研究性学习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搭建了舞台。

上一篇:人员分工制定流程图下一篇:雪六年级400字优秀作文